金融机构国别风险评估模型综述

金融机构国别风险评估模型综述

一、金融机构的国家风险评估模型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周夏旭[1](2019)在《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银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国际银行监管委员会不断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各国金融机构也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地位。我国银行在国际化风险管理上起步较晚,经验较缺乏,水平有待提升。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能紧跟世界先进风险管理体系脚步的风险管理方法,如何能够成功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中面临的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银行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化风险管理的道路上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相较于国外商业银行,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习惯与中国银行更为相似,因此本文选择中国银行作为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给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大致按照三大步骤进行分析研究。第一步,进行理论梳理。首先从银行国际化的定义、银行国际化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管理机制及方法这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接着梳理了银行国际化风险类别、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原则和监管趋势,为本文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步,进行案例分析。首先对中国银行国际化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主要从国际化整体指数水平和国际化具体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国际化具体表现分为机构国际化、股东国际化、人员国际化、业务国际化和利润国际化,接着总结了中国银行应对国际化风险的具体管理措施,重点分析了中国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资本管理规划和以新设机构与海外并购分散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方法,最后从外部约束条件和内部管理缺陷两方面对中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评析。第三步,提出政策建议。根据中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缺陷,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宋清华[2](2018)在《我跟周骏教授研究金融风险》文中指出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文章分别从"马克思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和中国金融风险管控""银行风险与银行危机处理""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四个方面概要论述了周骏教授以及作者宋清华关于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

贾儒楠[3](2015)在《基于银行视角的国家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我国作为崛起的经济体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中。尤其"十二五"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突飞猛进,跨境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为银行国际业务发展及加快国际化进程带来新机遇。但是,我国银行"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拓业务,必然面临包括国家风险在内的诸多风险。事实上,伴随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以及世界政治实力角逐,全球国家风险凸显。20世纪9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在阿根廷开展业务的很多银行遭受巨大损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大批国外投资企业倒闭,银行损失惨重。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连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萧条。近来,地区冲突不断,中东北非动乱、乌克兰政变、东南亚地区亦是骚乱频起。此外,国际上有关国家风险评估机构有失客观公正的评判,不仅没能有效地对国家风险做出预警,反而使得国家风险在全球间进一步升级。银行跨境开展业务安全性堪忧。我国银行"走出去"如果不能有效地评估并控制这些风险,将对银行自身资产造成重大威胁,并严重影响我国开放经济战略的实现。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借鉴较为有限的前人研究成果,从国家风险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以及评估方法等角度全面研究国家风险理论,厘清了国家风险机理。在此基础上,从银行贷款安全需关注的偿债意愿和偿债能力角度,将国家风险按照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类,分别选择适合其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银行内部国家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有效性检验。之后,采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研究不同压力情景下的国家风险评估及损失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信贷规模控制、监测与预警等措施来管控银行国际信贷所面临的国家风险。本文的主要结构、内容以及研究思路如下:第1章为导论,是本文提出问题的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给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国家风险识别:机理与特质,是本文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此部分,就国家风险的起源与发展、国家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后危机时代国家风险特征进行全面深入阐述,为后续研究作铺垫。第3章国家风险评估:方法论。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国家风险评估的各种工具和相关国际着名评级机构在国家风险评估方面的方法及特色,为国家风险模型建立提供方法论基础。第4章国家风险评估:银行国际信贷政治风险计量模型。根据国家政治风险特点筛选了 8个指标,建立国家政治风险评估指标池,利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指标权重并给出了相应的评分标准,建立了银行国际信贷政治风险的计量模型。第5章国家风险评估:银行国际信贷经济风险计量模型。根据国家经济风险特点筛选11个指标,建立国家经济风险评估指标池,根据各指标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指标数据可量化的特点,选用定量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银行国际信贷经济风险的计量模型。第6章国家风险评估:综合评估及有效性检验—以泰国为例。为了得到国家风险的综合评分,本章首先对政治风险评分与经济风险评分设置权重,然后以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为例,选取1994年-2003年10年间泰国的各项数据,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来评估泰国在这10年间国家风险迁徙特点,结合泰国历史情况验证模型有效性。第7章国家风险评估:银行国际信贷在压力情景下的损失计量—以哈萨克斯坦为例。探讨银行国际信贷在国家风险方面的预期损失,在此基础上,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压力测试,并得出某银行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损失。第8章国家风险控制:银行国际信贷中的对策。提出将国家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国家风险资本管理、规模控制、定价管理、监测与预警、转移缓释等方面探讨国家风险的管控措施。第9章结论与展望,对论文总结并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胡晓丽[4](2014)在《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大评级机构的结果比较》文中认为国际上对主权风险进行评级的公司以三家权威的美国评级机构为主,分别是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惠誉公司。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评级机构应该以公正、公平为原则提供真实有效的评级结果,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参考。但由于三大机构的评级过程一直是“暗箱”操作,加之对欧债危机国家的事后评级调整,使得对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和具体影响因素的探讨更为必要。国内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主权评级结果对国家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然而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内部机制、影响要素的分析也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主权信用评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内主权信用评级相关研究主要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缺乏对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方法与评级结果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紧接着阐述并比较了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与惠誉公司三大评级机构对主权信用的定义,对比了各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式;并通过比较分析法研究三大评级机构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文章使用2010-2012年83个国家的10个基本宏观经济指标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要素对不同评级机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本文实证结果显示,当国家的人均GDP更高、通货膨胀率更低、政府财政赤字更小、银行不良贷款率更低时,该国将具有更高的主权信用评级;相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具有更高的主权评级,这也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本文的创新点是以欧债危机爆发为背景,在研究评级机构的主权信用评级时,以比较的视角,对不同机构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分,对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权评级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评级机构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评级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是否有所不同。

耿晓林[5](2014)在《核电企业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估》文中提出经过近30年的发展、研发和创新,中国已经形成了核工业完整的产业链,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从而具备了走出去的核心能力;同时,我们具有更低的建造成本和服务成本,在核电出口方面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后发优势。随着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对于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的政策指引,中国核电企业以工程建设、设备制造、技术支持等多元化方式参与国际项目竞争必将进一步提速。有鉴于其他行业海外投资失败的教训,本文选择在中国的核电企业即将扬帆出海之际,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关于国家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权威评级机构的评估模式和方法,并结合海外核电项目自身特点,提出了核电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家风险评估框架。框架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金融和其他风险三大初级要素,其中政治风险包括投资自由度、政治冲突状况和清廉指数三个次级指标,经济风险包括人均国民收入、海外投资潜力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三个次级指标,金融及其他风险包括政府信用评级、碳排放相关度以及汇率历史波动率三个次级指标。次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分配按照专家问卷调查以及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在指标的选取上,既考虑数据颁布机构的权威性,又考虑相应数据的可得性,从而使企业实现国家风险评估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潜在目标国进行了实测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的潜在目标国给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对核电企业海外投资决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冯启涛[6](2012)在《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具有多重意义。但是由于体制制约、经验欠缺、技术落后、人才短缺以及银行内部管理规则与国际规范还存在诸多差距等原因,中资银行在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商业银行将会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业务往来或是在国外新建分支机构,将遭遇更多的国家风险;所面临的外汇头寸暴露也会进一步加大,将会遭遇更多的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跨国经营,也会给中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等带来挑战,导致操作风险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风险、保持稳健经营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遵循这一要求,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华夏银行,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思路、内容和结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试图从理论上对商业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主要类型和技术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介绍。第三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际,通过分析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特点和现状,采取PEST框架论述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第四章在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介绍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了华夏银行进行国际化的优劣势,重点论述了华夏银行在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如何进行风险识别、评估、预警、防范和控制。第五章通过介绍目前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的策略和风险防范方法,对比和分析了其可资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借鉴的地方。第六章针对华夏银行实施国际化之后可能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所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得出最终的结论: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格局之下,华夏银行国际化战略应与自身整体发展规划和业务定位相适应,可以考虑采取多重模式,因地制宜,实行机构新设与吸收并购兼顾,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布局。同时应进一步加快制度和战略调整,采取灵活机动的各类风险防范策略,以应对银行经营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徐莉[7](2012)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逐渐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企业像华为、海尔、联想等通过绿地投资、收购兼并以及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海外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的加剧,如何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已成为中国企业提高海外投资绩效的重中之重。本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本文包括八部分的内容,先论证了论文选题的依据、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控制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在对国内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和特定企业层面探讨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又结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结构体系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耦合效应的产生;随后论文通过操作性变量的定义建立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研究的实证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风险,从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两个角度入手,提出了科学可靠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相关的论述和实证分析,得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可以分为外源性风险、内生性风险和过程性风险。外源性风险主要受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内生性风险主要受企业治理结构因素、管理因素和网络因素的影响;而过程性风险主要来源于投资的过程结构体系。2、基于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外源性风险控制策略、内生性风险控制策略和过程性风险控制策略等三种。3、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过程结构体系具有显着相关性,二者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产生耦合作用,在实证中可以通过主成分法提炼。4、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具有时间动态特性,上一年度的风险对下一年度的风险具有显着相关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环境影响因素和过程结构体系,有助于辨析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主要来源;2、提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耦合效应,通过分析耦合效应的产生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风险识别;3、提出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控制策略,有助于新形势下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

胡晓丽,成力为[8](2012)在《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别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介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别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之一。但由于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相关的研究文献不多。本文基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视角,对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简评,试图通过各种评估方法的介绍,为正在进行的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金艳春[9](2011)在《权威评级机构关于国家风险评价的对比分析》文中提出国家风险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的非商业风险之一,它是指在对外投资、贷款和贸易活动中,外国资产在东道国(资本输入国)所面临的危险程度,是源于因国别政治或经济形势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会直接导致外国投资方经济利益的损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现实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正在不断扩大,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威胁也不断增加,防范和控制国家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而防范国家风险的前提就是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价。目前,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价主要是一些国际上权威的评级机构。因此,本文以国际上的一些权威评级机构为研究对象,以评级机构的评级指标、评级方法、评级结果为分析对比指标,然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果。本文认为虽然每个评级机构的评级指标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实际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的评级指标的设定都是和评级目的直接相关的,评级目的和评级指标的不同就直接导致评级机构的评级侧重点的不同。所以不同投资目的的企业在选取适合自己的评级机构时要认真了解每个评级机构的评级侧重点。同时,不同的评级侧重点也导致评级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不要单纯的只看一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要综合的来看不同机构的评级结果,这样才会更加充分的了解自己所要投资的国家,才会更加充分的防范和控制国家风险。

龚坚[10](2011)在《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基于开放经济视角的研究》文中指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各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两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一方面,按照巴塞尔系列协议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立的传统信贷理念,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性、营利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在风险控制的动因和内外监督管理的压力下,主要针对规模大、资产质量优良、经营透明、有足值固定资产抵押、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授信,而对于资产规模小、经营不够规范、无固定资产抵押、无信用记录的企业很少授信,由此造成了世界性的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基于贸易链融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供应链金融——银行等金融机构或物流机构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在世界各国广泛兴起,并呈现出日益加速发展的趋势。尽管供应链金融兴起的初始动机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国内外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供应链金融,一方面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提供了及时的资金融通,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也为授信银行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这种融资模式却与商业银行传统的授信理念和授信模式产生了强烈的背离。这种背离就产生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那就是供应链金融为什么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理念和信贷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供应链中的授信银行是如何进行金融创新以解决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具体而言,研究供应链金融应该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供应链金融为什么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和信贷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第二、供应链金融中,授信银行面临哪些潜在的信用风险?究竟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风险?第三、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中面临的风险是如何识别的?第四、授信银行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设计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设计出了哪些指标来衡量信用风险,采取哪些方法和手段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从而进行风险管理的?就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问题,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把供应链金融放在一个多环节、多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采用五个章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就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问题,本文根据大量存在的供应链金融的基本事实与相关理论结论的不一致,提出了研究供应链中的信用风险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在导论部分,首先对基于巴塞尔协议系列框架下的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风险理论进行了解析,进而揭示了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兴起并大量存在的事实,对经济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介绍,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和运作机理、主要运行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供应链金融和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和风险控制理论的背离,从而提出问题,引申出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在第一章中,综述了前人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如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供应链金融与企业组织、供应链金融与信息共享,以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安全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了解了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精确定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第二章中,根据供应链金融这个委托代理链条上的各个节点,详细说明了其中的信用风险。根据本文的分析视角,分别就违约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的具体识别,结合近期出现的标准普尔公司下调美国主权信用等级和频繁出现的欧洲债务危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为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一些思路,而且为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第三章中,在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关于供应链风险大小的衡量方法和度量指标。研究发现,要比较好的判断供应链中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必须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指标,而且对不同的风险还应该有特有的衡量指标和方法。在第四章中,主要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比如风险回避、风险分担、风险调整等,同时对经济发达国家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做出了介绍。除了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控制之外,供应链金融还有一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特殊的风险机制。研究发现,正是因为供应链管理的稳定关系,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在第五章中,选择了三个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案例,就整个供应链管理,围绕信用风险进行了风险分析。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了在商业银行在实际的供应链金融中是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管理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在供应链金融的委托—代理链条中,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违约风险是融资企业因为种种可能的原因未能履行或未能完全履行和贷款银行所签订的合约,存在明显的且可证实的违约,从而使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面临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融资企业相对于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而商业银行又不能进行有效监督和激励,融资企业产生的隐藏行为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国家风险是用来度量因为国外因素,也即是经济跨国界运行,使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种种风险。第二、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目前采用各种评估方法和衡量指标,除了传统方法和指标之外,还存在一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特殊方法和特殊指标,他们弥补了传统的授信方法和指标的不足,使得处于供应链金融中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相对减小。第三、面对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商业银行遵循回避原则、分散原则、过程控制原则、转移原则、补偿与止损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审核供应链金融中的融资主体的准入条件、融资客体的准入条件、以及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通过对物流和现金流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和控制,从而全面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学习和了解,以及自己在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体会,本文对于供应链信用风险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为:第一、新的研究视角。现有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大多数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而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基于全球化的开放经济条件下,针对当今世界日益发展的全球贸易、金融和投资关系,选择研究全球视角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这个研究视角是全新的,具有前瞻性。第二、全新的风险识别与度量。供应链金融中的各种企业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关系或者合同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中的风险都是一种信用风险。在这种信用风险中,一种风险表现为关系人没有遵守已定的契约或者没有履行既定的合同,就是所谓的违约风险;另一种风险就是表面上并没有违背相互之间的约定,但是在非完全契约的条件下,由于不对称信息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同时在开放经济中,供应链中的授信银行面临源于国外的因素,也即是经济活动跨国界运行而产生的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就是国家风险。基于此本文对违约风险、道德风险和国家风险进行了新的界定,并且明确了三个概念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风险度量方式,弥补了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国家风险的缺失,使得供应链金融研究更加完整。第三、基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实际操作而引申出的大量案例分析,对于商业银行进行链金融业务的开拓、风险识别和控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由于供应链金融本身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也是产生和存在不久的新事物,学界的理论思考和业界的实际操作都比较年轻,再加上本人学识有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还很大。第一、关于国家风险的进一步研究。尽管目前的供应链金融没有直接针对国外企业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商业银行不可避免会面临国家风险。由于目前这种风险的理论研究还很少,再加上现实的资料少,本文关于国家风险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第二、关于通过引入保险机制来管理风险的问题。就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而言,为了克服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彼此要进行信息的传递,还要进行有效的相互激励。在银行看来,保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目前,这种机制的运用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足够重视。第三、缺乏核心企业情况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问题。目前的供应链金融,总是基于核心企业的存在来完成的。那么,如果在一个供应链中没有核心企业存在,商业银行能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实实在在为中小企业授信呢?这个问题,应该说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机构的国家风险评估模型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机构的国家风险评估模型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银行国际化含义
        1.3.2 银行国际化风险产生原因
        1.3.3 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体系及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2.1 银行国际化风险类别
        2.1.1 市场风险
        2.1.2 信用风险
        2.1.3 操作风险
        2.1.4 国家风险
    2.2 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原则
    2.3 国际银行业监管趋势
第3章 中国银行国际化现状
    3.1 国际化整体指数
    3.2 国际化具体表现
        3.2.1 机构国际化
        3.2.2 股东国际化
        3.2.3 业务国际化
        3.2.4 人员国际化
        3.2.5 利润国际化
第4章 中国银行应对国际化风险的管理措施
    4.1 树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4.1.1 兼顾银行效益
        4.1.2 兼顾风险类别
        4.1.3 兼顾业务环节
    4.2 搭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4.2.1 扁平化——实行三级管理结构,缩减管理流程
        4.2.2 专业化——实行三类管理模式,设置风险委员会
        4.2.3 独立性——实行双线汇报制,设置独立审计条线
    4.3 执行资本管理规划,保证资本充足率
    4.4 新设机构与海外并购并举,分散经营风险
第5章 中国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措施评析
    5.1 外部约束条件
        5.1.1 国际约束条件
        5.1.2 国内约束条件
    5.2 内部管理缺陷
        5.2.1 组织架构的垂直性和联动性仍需加强
        5.2.2 未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文化
        5.2.3 风险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跟周骏教授研究金融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马克思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和中国金融风险管控
    (一) 马克思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1.什么是虚拟经济
        2.虚拟资本量
        3.虚拟经济的作用
        4.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5.正确处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二) 中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
        2.对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的化解
        3.对新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三、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四、银行风险与银行危机处理
五、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3)基于银行视角的国家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家风险识别:机理与特质
    2.1 国家风险的起源和发展
        2.1.1 国家风险的起源
        2.1.2 国家风险研究的发展
    2.2 国家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2.2.1 国家风险的内涵
        2.2.2 国家风险的外延
    2.3 后危机时代国家风险特征
第3章 国家风险评估:方法论
    3.1 国家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3.1.1 定性评估方法
        3.1.2 定量评估方法
        3.1.3 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估方法
    3.2 国家风险评估的着名机构及其所用方法
        3.2.1 综合性国家风险评级机构
        3.2.2 国家主权信用风险评级机构
        3.2.3 政府间国际组织
        3.2.4 其他国家风险评级机构
第4章 国家风险评估:银行国际信贷政治风险计量模型
    4.1 国家政治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国家政治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国家政治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4.2 国家政治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4.2.1 层次分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步骤
        4.2.2 国家政治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
第5章 国家风险评估:银行国际信贷经济风险计量模型
    5.1 国家经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国家经济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5.1.2 国家经济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5.2 国家经济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5.2.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步骤
        5.2.2 国家经济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
第6章 国家风险评估:综合评估及有效性检验—以泰国为例
    6.1 泰国的国家政治风险评估
    6.2 泰国的国家经济风险评估
    6.3 泰国国家风险的综合评估
    6.4 建立国家风险等级标准
第7章 国家风险评估:银行国际信贷在压力情景下的损失计量—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7.1 银行国际信贷预期损失计量
    7.2 银行国际信贷国家风险压力测试
        7.2.1 压力测试
        7.2.2 国家风险压力测试
    7.3 国家风险压力测试报告—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7.3.1 哈萨克斯坦压力测试背景说明
        7.3.2 标准情景下哈萨克斯坦国家风险
        7.3.3 压力测试情景设计
        7.3.4 压力测试结果和分析
第8章 国家风险控制:银行国际信贷中的对策
    8.1 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8.2 国家风险的资本管理
    8.3 国家风险的规模控制
    8.4 国家风险的定价管理
    8.5 国家风险的监测与预警
    8.6 国家风险的转移缓释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大评级机构的结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2 信用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相关性
    2.1 主权信用评级
        2.1.1 主权风险
        2.1.2 主权信用评级的内涵和发展
    2.2 信用评级机构
        2.2.1 标准普尔公司评级模式
        2.2.2 穆迪公司评级模式
        2.2.3 惠誉公司评级模式
        2.2.4 三大机构评级模式比较
    2.3 评级机构的主权评级要素
    2.4 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的相关性
3 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选取
        3.1.1 解释变量的选取
        3.1.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3.2 建模依据
    3.3 模型及实证结果
        3.3.1 所有国家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发达国家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发展中国家信用评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影响因素比较及启示
    4.1 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影响因素比较
    4.2 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的启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核电企业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第2章 中国及国际核电发展概述
    2.1 国内核电发展现状
        2.1.1 中国核工业集团
        2.1.2 中国广核集团
        2.1.3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2.2 国际核电市场概述
        2.2.1 国际核电市场现状
        2.2.2 国际核电市场发展和潜在目标国
第3章 国家风险评估框架
    3.1 国家风险
        3.1.1 国家风险定义
        3.1.2 国内和国际评估机构概述
    3.2 国家风险评估框架
    3.3 次级指标选择
        3.3.1 政治风险
        3.3.2 经济风险
        3.3.3 金融及其他风险
第4章 国家风险评估实测
    4.1 数据整理
    4.2 指标权重分配
    4.3 潜在目标国实测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及现况
        1.1.2 监管部门针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态度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结构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国际化理论概述
        2.1.1 银行国际化理论基础
        2.1.2 商业银行国际化概念、内容及组织形式
    2.2 商业银行国际化及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2.2.1 商业银行国际化文献综述
        2.2.2 商业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3章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
    3.1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和特点
        3.1.1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
        3.1.2 银行国际化经营特点分析
    3.2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PEST分析
        3.2.1 PEST分析方法
        3.2.2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PEST分析
第4章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
    4.1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4.1.1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4.1.2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4.2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4.2.1 SWOT分析方法
        4.2.2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4.3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分析
        4.3.1 跨国经营的国家风险分析
        4.3.2 跨国经营的汇率风险分析
        4.3.3 跨国经营的操作风险分析
        4.3.4 国际化面临的法律与合规风险
第5章 银行同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经验介绍
    5.1 美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简介
    5.2 花旗银行国际化经营及特点
        5.2.1 花旗银行发展历史
        5.2.2 花旗银行管理机构设置
        5.2.3 花旗银行国际化现状及策略
    5.3 花旗银行国际化风险防范
        5.3.1 花旗集团及花旗银行风险控制机制
        5.3.2 对汇率及操作风险的防范
第6章 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对策和建议
    6.1 构建跨国经营风险管理体系
        6.1.1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
        6.1.2 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6.1.3 设计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
    6.2 提高国家风险意识
        6.2.1 建立分支行所在国的风险评估体系
        6.2.2 制定国家风险管理方案
    6.3 降低汇率风险
        6.3.1 双管齐下控汇率风险
        6.3.2 形成有效的外汇风险防控管理方法
    6.4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6.4.1 完善操作风险防控措施
        6.4.2 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控制管理环境
    6.5 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全面推进华夏银行风险管理
        6.5.1 经济资本和经济资本管理的原理
        6.5.2 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
    6.6 优化风险管理的外部监管环境
        6.6.1 加强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监管
        6.6.2 加强与经营所在国监管机构的协作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1.1.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
        1.1.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增加
    1.2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价值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1.3.1 对外直接投资
        1.3.2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1.3.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1.3.4 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1.5.1 本文的分析模型
        1.5.2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及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研究的相关理论回顾
        2.1.1 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理论研究
        2.1.2 对外直接投资类型的理论研究
        2.1.3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理论研究
        2.1.4 对外直接投资运营阶段的理论研究
        2.1.5 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理论研究
    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研究
        2.3.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控制机制的理论研究
第3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构成
    3.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宏观影响因素
        3.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政治影响因素
        3.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经济影响因素
        3.2.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社会影响因素
    3.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行业影响因素
        3.3.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市场影响因素
        3.3.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竞争影响因素
        3.3.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技术影响因素
    3.4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特定企业因素
        3.4.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战略影响因素
        3.4.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认知影响因素
        3.4.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管理影响因素
        3.4.4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网络影响因素
        3.4.5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产品影响因素
第4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耦合风险效应
    4.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结构体系
        4.1.1 对外直接投资过程结构体系的构建
        4.1.2 对外直接投资过程结构模型的构成
    4.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耦合效应分析
        4.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耦合效应
        4.2.2 基于环境结构体系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耦合效应
        4.2.3 基于过程结构体系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耦合效应
        4.2.4 过程结构与环境结构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耦合效应
第5章 实证研究方法
    5.1 实证研究的架构与操作流程
        5.1.1 实证研究的基本架构
        5.1.2 实证研究的操作过程
    5.2 实证研究的假设
        5.2.1 环境结构体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
        5.2.2 过程结构体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
        5.2.3 环境结构体系与过程结构体系对直接投资风险产生耦合作用
        5.2.4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耦合风险具备动态特征
    5.3 变量定义
        5.3.1 控制变量
        5.3.2 环境结构(Environment Structure)
        5.3.3 过程结构(Process Structure)
    5.4 研究方法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相关分析
        5.4.3 主成分分析
        5.4.4 回归分析
    5.5 样本来源与收集
        5.5.1 样本来源
        5.5.2 样本收集
        5.5.3 样本选择标准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企业行业分布
        6.1.2 样本企业资产分析
        6.1.3 样本企业投资动机及类型分析
        6.1.4 样本企业投资区位及行业分析
        6.1.5 样本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2.1 宏观环境因素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2 行业环境因素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3 企业特定条件因素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4 投资动机及投资类型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5 进入模式及投资区位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6 国际化程度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7 投资绩效及运营阶段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8 背景特征、竞争地位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分析
        6.2.9 环境结构体系与过程结构体系的相关分析
        6.2.10 上一年度投资风险与下一年度投资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6.3 因子分析和效度分析
        6.3.1 宏观因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
        6.3.2 行业因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
        6.3.3 企业特定因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
        6.3.4 国际化程度变量
        6.3.5 投资绩效及运营阶段因子分析
        6.3.6 背景特征与竞争地位的因子分析
        6.3.7 直接投资过程结构体系的因子分析
    6.4 全局因子分析
    6.5 回归分析
        6.5.1 显着相关变量的回归分析
        6.5.2 主成分的回归分析
    6.6 假设结果验证
    6.7 实证结果
第7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策略
    7.1 国家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7.1.1 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宏观指导
        7.1.2 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扫除机制障碍
        7.1.3 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营造良好环境
        7.1.4 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政策支持
        7.1.5 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支持
    7.2 企业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7.2.1 外源性风险控制策略
        7.2.2 内生性风险控制策略
        7.2.3 过程性风险控制策略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8.3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别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介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基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国别风险评估方法
    (一) 古典信用评估方法
    (二) 现代信用评估方法
        1. Credit Metrics:
        2. KMV:
        3. Credit Risk+:
        4. Credit Portfolio View:
三、评估方法简评及对我国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的启示

(9)权威评级机构关于国家风险评价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风险理论
    2.1 国家风险的演化
    2.2 国家风险的定义
        2.2.1 从国家风险的表现形态和内容的不同方面定义
        2.2.2 从国家风险来源方面的定义
        2.2.3 中国学者的国家风险定义
    2.3 国家风险的构成要素与评估指标
        2.3.1 国家风险的构成要素
        2.3.2 国家风险的评级指标
第三章 国际上主要的国家风险评级机构
    3.1 政府间国际组织
    3.2 官方和半官方机构
    3.3 非政府组织
    3.4 私人机构(营利性机构)
    3.5 学术研究机构
第四章 国家风险评级机构指标体系的对比
    4.1 数据选取与整理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1 公因子方差与总方差解释部分
        4.2.2 成分矩阵
        4.2.3 推导主成分系数
    4.3 结果分析与综合比较
        4.3.1 成分矩阵的结果分析
        4.3.2 评级机构主成分系数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国家风险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对比
    5.1 数据的选取与整理
    5.2 对比的实证结果
        5.2.1 各种评价方法的首尾一致率
        5.2.2 各种评价方法的区分度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成分分析表
附录B 四个评级机构关于99 个国家的2011 年国家风险得分及排名情况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基于开放经济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问题的提出
    0.1 传统信贷风险理论的两个基本结论和面对的现实
        0.1.1 “三性原则”决定了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首选目标
        0.1.2 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0.1.3 面对的现实--传统信贷风险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融资的世界性难题
    0.2 供应链金融兴起和存在的大量事实和模式
        0.2.1 国内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0.2.2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运作机理
    0.3 本文拟研究的问题及视角
        0.3.1 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0.3.2 本文的观察和研究视角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逻辑结构
        0.4.1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0.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0.4.3 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1. 国内外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1.1 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分析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问题
        1.2.1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1.2.2 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供应链金融融资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供应链金融风险理论
        1.3.1 风险的识别
        1.3.2 风险衡量的指标和方法
        1.3.3 风险的管理控制
    1.4 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
        1.4.1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
        1.4.2 金融融资的信息不对称
        1.4.3 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
    1.5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识别
    2.1 供应链金融的违约风险
        2.1.1 违约风险的外生性因素
        2.1.2 违约风险的内生性因素
    2.2 供应链金融的道德风险
        2.2.1 信息不对称
        2.2.2 委托代理问题
        2.2.3 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
    2.3 供应链金融的国家风险
        2.3.1 国家风险的内涵和结构
        2.3.2 国家风险中的经济风险
        2.3.3 国家风险中的政治和社会风险
    2.4 本章小结
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3.1 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3.1.1 传统评估方法
        3.1.2 现代评估方法
    3.2 国内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的特性
        3.2.1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的特殊性
        3.2.2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特殊性
    3.3 国内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3.1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3.3.2 国内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选择
        3.3.3 国内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的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
    4.1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原则
        4.1.1 风险回避和风险分散
        4.1.2 过程控制和风险转移
        4.1.3 风险补偿和损失控制
    4.2 供应链金融主体准入条件审核
        4.2.1 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
        4.2.2 分析主体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财务指标
        4.2.3 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监管
    4.3 供应链金融的客体准入管理
        4.3.1 不同融资模式下的资产支持手段
        4.3.2 信息共享
    4.4 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和金融衍生品
        4.4.1 现金流控制
        4.4.2 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4.5 本章小结
5. 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5.1 鞍钢集团订单融资转无追索权暗保理
    5.2 湖北宜化厂库银模式
    5.3 诺基亚-分销商-中国移动“1+N+1”融资项目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的思考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思考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致谢

四、金融机构的国家风险评估模型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银行国际化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国银行为例[D]. 周夏旭. 吉林大学, 2019(11)
  • [2]我跟周骏教授研究金融风险[J]. 宋清华. 金融教育研究, 2018(01)
  • [3]基于银行视角的国家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D]. 贾儒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07)
  • [4]主权信用评级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三大评级机构的结果比较[D]. 胡晓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5]核电企业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估[D]. 耿晓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6]华夏银行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 冯启涛. 山东大学, 2012(05)
  • [7]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 徐莉. 山东大学, 2012(05)
  • [8]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别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介及启示[J]. 胡晓丽,成力为. 浙江金融, 2012(05)
  • [9]权威评级机构关于国家风险评价的对比分析[D]. 金艳春. 沈阳工业大学, 2011(07)
  • [10]供应链金融的银行信用风险 ——基于开放经济视角的研究[D]. 龚坚.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金融机构国别风险评估模型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