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改进型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一、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昊[1](2021)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劣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纳入了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就诊于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的30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与30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侧别、术前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外固定拆除时间、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Baumann角、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平均10.6个月(6-20个月),平均年龄为3.75岁(1-9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左侧发病者为33例,右侧发病者为27例。手法组和克氏针组在外固定拆除时间(27.47±2.15 VS 27.57±2.08)天、并发症发生率(0.00%VS 3.33%)和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70.88°±5.36°VS 71.56°±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发现1例尺神经损伤,手法组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而在临床疗效评价上,术后末次随访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提示手法组和克氏针优良率均为100.00%,其中手法组:优28例,良2例,中0例,差0例;克氏针组:优30例,良0例,中0例,差0例。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石膏外固定在治疗Ⅱ型肱骨髁上骨折上拥有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相似的疗效,并且具有安全性高、痛苦小、疗程短、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许萌[2](2021)在《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与整理,总结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复位的方法;观察并分析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手工检索图书馆和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搜集中医骨伤相关文献与各流派书籍、医案等相关资料,总结并描述闭合复位的操作、功效及学术思想,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复位进行梳理与总结。(2)收集天津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就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法闭合复位组和手术组。手法闭合复位组(29例)采用旋转端挤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手术组(29例)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收集并整理二组伤肢治疗前、术后3天、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8周伤肢肱骨远端Baumann角及前倾角;收集二组术后8周肘关节活动情况并根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收集并记录临床愈合时间。采用SPSS25.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石膏、夹板固定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在临床中易于推广。尺骨鹰嘴牵引固定需防止感染,较石膏、夹板固定步骤复杂,皮牵引在临床中极少使用。(2)(1)手术组较手法闭合复位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侧构成比)以及术前的各项观察指标(术前前倾角、Baumann角),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Baumann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术后8周时,闭合复位组矫正值与手术组矫正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前倾角对比:手法闭合复位组组内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术后8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组前倾角不满足球形对称条件(P<0.05),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的方差分析结果F=6.896,P=0.001,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治疗方式时象前倾角有区别。不同治疗方法的前倾角方差分析结果F=2.113,P=0.152,说明不同治疗方式不存在组间差别。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类似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不同时间前倾角两两比较,手法闭合复位组与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4)临床愈合时间:手术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5.56±2.21,手法闭合复位组临床愈合天数平均为33.28±2.05,手法闭合复位组低于手术组(P<0.05);(5)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组间比较:术后8周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畸形率:前倾角对比:术后8周时,手法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20.7%,手术组畸形率为17.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aumann角比较:闭合复位组畸形率为17.2%,手术组畸形率为3.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Gartland Ⅱ型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周内,两种治疗方法对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倾角、Baumann角均有矫正,8周时两种治疗方式的Baumann角、前倾角畸形率均较低,但旋转端挤手法石膏固定治疗在临床愈合时间上优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吴晨熙[3](2021)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探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一种新的保守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根据标准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治疗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患儿及家属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依据纳入标准共纳入48名患儿,其中,试验组24例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进行保守治疗,对照组24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选择手术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umann角及提携角、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统计软件比较数据,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因各种原因脱落3例,最终纳入4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VAS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治疗后这个时间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患侧上臂Baumann角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月的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恢复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治疗3个月后的患侧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侧肘关节功能: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指数、日常生活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运动功能、稳定性指数及Mayo评分总分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治疗后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及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这两种治疗方式在患侧上臂疼痛、Baumann角度及肘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恢复肘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患侧上臂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肘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因此葛氏伤科手法复位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了一种简单操作、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思路。

沈家志,吴楚,余意[4](2020)在《改良尺骨鹰嘴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179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改良尺骨鹰嘴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9例儿童无神经血管损伤闭合性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为GartlandⅡ型和Ⅲ型。其中男100例,女79例;年龄1岁8个月~13岁,平均(7.5±5.7)岁;采用改良尺骨鹰嘴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方法治疗。结果:179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愈合,没有前臂筋膜室间隔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牵引致3例尺神经刺激症状,均于牵引后2周~3个月内恢复。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优128例,良42例,可9例,优良率94.9%。结论:改良尺骨鹰嘴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能够恢复患肢功能,临床疗效显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李亚亚[5](2020)在《中药腾疗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腾疗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非手术治疗病例的早期肿胀消退及肘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7例Gartland分型为Ⅰ、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制动处理,治疗组给予常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复位后第2天配合中药腾疗,疗程为2周。观察复位后1周、2周的消肿趋势,并以复位后3周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早期肘关节功能的差异。结果:除7例病人脱落外,最终随访6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术后1周治疗组的肿胀消退差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两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早期应用中药腾疗可有效消除肿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固定后早期的肘关节功能,同时中药腾疗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有效、无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付浩珂[6](2019)在《单后托夹板固定预防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为降低单后托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早期肘内翻发生率,引入Baumann角做为评定早期肘内翻发生的前期预警指标,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运用手法整复调整患肢Baumann角角度,达到控制和预防早期肘内翻的目的。为单后托夹板外固定在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方面提供前期预警指标。方法:临床总共搜集到66例分型为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进行手法复位并测量Baumann角作为早期干预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单后托夹板固定及传统四合一小夹板固定。测量治疗组复位前后、复位后1周及复位后3个月的Baumann角角度及复位后3个月的提携角角度,对比两组组在骨折愈合的各阶段中Baumann角角度的变化情况,与健侧对比两组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角度丢失值,并利用统计分析两种角度的相关性;对比两组在肘内翻发生率、肘关节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组内在复位前后Baumann角的对比,经配对t检验提示有显着差异,而在复位前后、1周、3月等不同时间水平上两组间的对比差异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角度丢失值在复位后3个月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umann角角度丢失值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60±5.42°、8.24±6.86°。两组在复位后1周的Baumann角度与复位后3个月的提携角角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710;治疗组及对照组的肘内翻发生率分别为12.1%、15.1%,两组Flynn`s肘内翻评定标准优良率为72.7%及69.6%,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8%和84.8%,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为6.06%、30.3%,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率为3.03%、15.1%;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项统计学数据再次论证了单后托夹板的力学稳定性;单后托夹板固定与传统四合一夹板在预防早期肘内翻、恢复肘关节功能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实际作用;研究再次论证了Baumann角与提携角的负相关性,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对于Baumann角角度的维持,是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必要条件。通过骨折早期维持Baumann角这一安全性控制指标后的单后托夹板固定对于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畸形具有预防意义。

赵志强[7](2015)在《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和小儿骨科临证经验方法: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总结导师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学习其小儿骨科临证经验。导师在30年临床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缺乏对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提升以及学术渊源的系统梳理。因此,本人将全面收集导师临证诊疗资料,以及既往诊疗及研究资料,梳理其学术脉络,厘清其学术渊源,较为系统地整理挖掘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临证经验,并更好的总结提升、继承发展其学术思想,将其中医正骨特别是小儿正骨技术传承并推广应用于临床。本研究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仝允辉教授于1982年12月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因其成绩优秀分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至今。洛阳正骨医院是河南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本阶段研究将从理论文献研究入手,总结当代中国知名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现状,包括福建林氏正骨(代表人物林如高先生)、北京刘氏正骨(代表人物刘寿山先生)、上海石氏正骨(代表人物石筱山、石仰山先生)、辽宁苏氏正骨(代表人物苏玉新先生)、湖北李氏正骨(代表人物李同生先生),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然后回顾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2总结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阶段研究将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回顾仝允辉导师的求学经历和成名之路。从导师步入河南中医学院校园开始学习中医、研读经典,到进入洛阳正骨医院得名师授教,研习中医正骨技术;从去天津医院学习小儿骨科到成为洛阳正骨医院医疗技术带头人,终成一代名医。分析其医疗技术发展历程,厘清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脉络。其次通过临床侍诊的方式,在3年的时间里,研究仝允辉教授诊断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思路,学习其通过中医传统正骨以及手术方式治疗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技术,以及三期辨证的用药特点。并总结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最后通过跟师学习,总结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的临床经验,记录其治疗小儿跟骨骨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内翻等小儿骨科疾病的医疗心得和临床医案。3利用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临床经验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从提携角丢失度、肘关节屈伸丢失度以及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分方面,与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对比,考量两种方法之优劣,探究传统中医正骨与现代骨科技术相结合的学术传承方向。将来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按Gartland分型属Ⅱ、Ⅲ型骨折)进行临床观察,以就诊时间顺序为基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方法进行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病例进行6个月至2年随访,平均7.8个月。其中治疗组34例获得随访(原36例中2例脱落),对照组32随访例获得随访(原33例中1例脱落)。经临床检查骨折于术后3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治疗组无感染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统计分析,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6个月治疗组在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定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成果:本研究从仝允辉教授从医之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总结与揭示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形成的社会渊源与重要影响因素;并从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的学术思想;还对其诊治小儿骨科疾病如发育性髋内翻,小儿跟骨骨折等小儿骨病、骨折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涵盖了导师中医正骨的重要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应用价值。结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是在继承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跟随名师不断的学习中、西医诊疗技术,而逐渐形成的。我们将在学习仝允辉教授临证经验,继承其中医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将祖国传统中医正骨技术发扬光大。

陈若晨[8](2013)在《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0例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意在观察鹰嘴(水平)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与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十中药外敷这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的相关病例,收集、整理、总结出资料较齐全的6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其中30例采用自制牵引架行鹰嘴(水平)牵引配合手法复位及小夹板钢托固定治疗(A组);30例直接采用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钢托固定及中药外敷治疗(B组)。在骨折的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对两组病例整复后患肢肿胀程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携带角改变、肘关节内翻畸形发生率及改良的肘关节功能HSS评分进行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经12个月至1年5个月的随访,平均14.25±2.53月。(1)整复后3天、7天忠肢肿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均较B组轻,说明复位后肿胀消退A组优于B组。(2)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在4周、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肘关节屈伸B组优于A组;8周时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无明显差异性(P>0,05)(3)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B组短于A组。(4)肘关节携带角丢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优于B组。(5)肘关节内翻畸形的发生率A组(6.7%)<B组(16.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改良的时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各有优势,临床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针对肿胀明显、严重旋转移位的Gardland Ⅲ和复位后不稳的骨折.我们建议使用尺骨鹰嘴(水平)牵引-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治疗。

毕梦娜[9](2011)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其在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病区2009年收治的97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得以一年的随访。其中男59例,女38例;右侧42例,左侧55例;年龄从1岁到14岁,平均年龄8.34岁;伸直型89例,屈曲型8例,并发尺侧移位87例,并发桡侧移位10例。治疗方法:97例患者均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尺骨鹰嘴牵引、小夹板、钢托外固定并辅以针灸、按摩、TDP照射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屈伸功能的恢复、携带角的丢失等指标。对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得到一年的随访,全组无骨折不愈合、尺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症等并发症发生。根据Flynn疗效评价标准:优:骨折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骨折骨性愈合: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或屈伸功能受限<10°,提携角正常或肘内翻<5°:良:介于优与差标准之间;差: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内翻畸形明显,丧失肘关节屈伸功能≥30°,丧失提携角≥15°。其中优:59例,良:37例,差,37例。总优良率为97.9%,肘内翻发生率为17.5%。远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最低发生率33%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确切,尺骨鹰嘴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结合钢托外固定配合合理的功能锻炼及物理治疗的方法,发挥了优势互补,协同作用,能使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提高并维持复位后骨折的稳定性,在不同环节消除导致肘内翻的危险因素提高了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有效降低了肘内翻的发生率,肘关节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梁瑞歌[10](2010)在《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74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找出此类骨折较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间所收治的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共74例,按非随机同期对照分组法分为两组:A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B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将两组骨折复位后的Baumann角,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费用采用SPSS8.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gartlandⅢ型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费用方面A组优于B组(P<0.05);gartlandⅡb型骨折肘关节功能优良率B组优于A组(P<0.05);复位后的Baumann角度数,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总体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闭合复位骨折愈合快、gartlandⅢ型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费用较低,是一种治疗儿童明显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简、便、效、廉的方式,是此种骨折应当首先试用的方法。gartlandⅡb型骨折手术治疗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治疗亦可以采用。

二、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Gartland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1.9 脱落处理方法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1.1 术前术后处理及随访
        1.2 克氏针组手术方法
        1.3 手法组正骨方法
        1.4 复位后处理及中药熏洗
    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1 外固定拆除时间
        2.2 肘关节功能评分
        2.3 Baumann角(Baumann's angle)
        2.4 并发症发生率
    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外固定拆除时间
        2.2 术后末次随访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
        2.3 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
        2.4 术后末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1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2 解剖与损伤机制
    3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4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闭合复位
        4.3 手术治疗-切开复位
    5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
    6 传统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7 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
文献综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国内外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
    1.文献研究内容与方法
    2.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历史沿革
    3.骨折的整复原则
    4.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
    5 复位与固定
    6.手法复位的注意事项
    7 康复方法
    8.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1.1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及外固定治疗
        1.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药治疗
    2. 西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2.1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2.2 骨折分型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
        2.2 对照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3. 疗效评价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
        3.2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3.3 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测量
        3.4 肘关节功能
        3.5 并发症对比
        3.6 统计学方法
        3.7 流程图(图1-3)
        3.8 质量控制
        3.9 伦理审查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者的纳入和随访情况
        1.2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 疼痛情况比较
    3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4 两组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比较
    5. 两组患侧肘关节功能比较
    6. 两组并发症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2. 并发症的处理
        2.1 神经血管损伤
        2.2 肘内翻畸形
        2.3 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1 对影像学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3.2 对临床症状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4. 关于本研究的分析
        4.1 葛氏伤科手法对疗效的影响
        4.2 固定材料的选择
        4.2.1 石膏
        4.2.2 小夹板
第五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病例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肘关节活动度测量表
    附录3:Mayo评分表
    附录4: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 病例观察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改良尺骨鹰嘴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179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1)急诊初步手法复位+局部浸润麻醉下尺骨鹰嘴骨牵引。
    2)3~5 d肿胀消退后,床边透视,行二次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3 结果
4 讨论

(5)中药腾疗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时间及分组方法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不良事件及其处理
    2.7 分组情况
3 方法
    3.1 整复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观察指标及评价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4.2 两组患儿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4.3 两组患儿早期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儿早期并发症例数比较
    4.5 安全性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流行病学研究
    5.2 关于腾疗的历史
    5.3 中药腾疗方的方药组成及功效
    5.4 局限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单后托夹板固定预防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骨科学》第四版)[1]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及不良事件的处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4 注意事项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两组资料分析比较
        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2.2 两组角度对比
        2.3 两组早期肘内翻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比较
        2.5 两组并发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的发生机制
    2.Baumann角与肘内翻的相关性研究
    3.单后托夹板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研究
    4.局限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知情同意书及临床调查表
    附录C:相关附表及临床照片

(7)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概述
    2 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及渊源研究
        2.1 历史渊源
        2.2 学术思想
        2.3 手法与治疗的流派特点
    3 其他地区正骨学术流派研究进展
        3.1 福建林氏正骨学术传承
        3.2 北京刘氏正骨学术传承
        3.3 上海石氏正骨学术传承
        3.4 辽宁苏氏正骨学术传承
        3.5 湖北李氏正骨学术传承
    4 西方医学治疗骨折的学说流派
        4.1 AO学派
        4.2 BO新概念
第二部分 导师仝允辉教授学术研究现状
    1 仝允辉教授名医之路
        1.1 步入杏林,立志岐黄
        1.2 得遇名师,研习正骨
        1.3 宗中参西,不断求学
        1.4 仁心仁术,医德馨远
        1.5 成绩丰硕,名医终成
    2 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
        2.1 从整体出发、筋骨同治
        2.2 合中西医术、关注病理
        2.3 宗三期辨证,尤重外治
        2.4 倡有序锻炼,防治结合
        2.5 法中医经典、博采众长
    3 仝允辉教授小儿骨科临床经验
        3.1 导师对小儿创伤骨科治疗方法的认识
        3.2 导师小儿骨科治疗经验
    4 跟师感悟
        4.1 医术与仁心
        4.2 方向与视野
第三部分 仝允辉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 概述
        1.1 小夹板外固定
        1.2 石膏外固定
        1.3 经皮闭合穿针固定
        1.4 切开复位内固定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观察对象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中止和撤出的研究标准
        2.7 分组方法
        2.8 治疗方案
        2.9 疗效评价
        2.10 设计方案
        2.11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提携角丢失情况对比
        3.2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屈伸度丢失情况对比
        3.3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综合功能情况对比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继承人病案整理表
    2 技术路线
    3 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0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采集时间
    1.3 病例选择
        1.3.1 诊断标准
        1.3.2 纳入标准
        1.3.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自制牵引架行尺骨鹰嘴骨(水平)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钢托固定
    2.2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外敷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影象学检查
        3.1.2 伤肢肿胀情况
        3.1.3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3.1.4 肘关节屈伸功能
        3.1.5 携带角的角度和肘内翻畸形
        3.1.6 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3.2 评价标准
        3.2.1 肿胀程度的评价标准
        3.2.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3.2.3 肘关节屈伸功能
        3.2.4 携带角的丢失角度及肘内翻畸形
        3.2.5 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观察指标
        4.2.1 两组整复固定后3天,7天患肢局部肿胀情况
        4.2.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4.2.3 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
        4.2.4 携带角的丢失角度比较
        4.2.5 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比较
        4.2.6 改良的儿童肘关节HSS评分系统
讨论
    1 关于治疗方法
        1.1 尺骨鹰嘴骨(水平)牵引
        1.2 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固定
        1.3 中医外治法
        1.4 骨折治疗的动与静
    2 儿童髁上骨折治疗的辨证论治与整体观
    3 分型及复位后评估
    4 肘内翻的发生机制及预防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病例及材料展示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病例标准
    4. 排除病例标准
    5. 剔除脱落和终止试验标准
        5.1 剔除标准
        5.2 脱落标准
        5.3 终止标准
    6. 治疗方法
        6.1 尺骨鹰嘴牵引操作方法
        6.2 手法复位治疗
        6.3 小夹板固定
        6.4 术后处理
    7.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评定
        7.1 观察指标
        7.2 临床疗效评定
    8. 治疗结果
讨论
    1. 关于肱骨髁上骨折
        1.1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内翻
        1.2 肘内翻发生机制
        1.2.1 两次发生学说
        1.2.2 一次发生学说
        1.3 肘内翻与疗效
    2. 关于治疗
        2.1 骨折分型与治疗
        2.2 治疗原则与实际相结合
        2.3 治疗方式
    3. 我们的选择
    4. 治疗原理
        4.1 尺骨鹰嘴牵引作用
        4.2 小夹板、压垫及钢丝托板作用
    5. 疗效分析
    6. 失败的原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介绍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3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
        2.1.1 复位术前准备
        2.1.2 整复方法
        2.1.3 固定方法
        2.1.4 整复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2.2 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2.2.1 术前准备
        2.2.2 麻醉与体位
        2.2.3 手术方法
        2.2.4 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BAUMANN角的测量
        3.1.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3.1.3 肘关节功能
        3.1.4 并发症
        3.1.5 治疗费用
    3.2 疗效评价标准
    3.3 统计学分析
4 治疗结果
    4.1 治疗后BAUMANN角的测量结果
    4.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4.3 肘关节功能
    4.4 并发症
    4.5 治疗费用
5 讨论
    5.1 治疗结果分析
        5.1.1 治疗后BAUMANN角的测量
        5.1.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5.1.3 不同类型的骨折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
        5.1.4 并发症
        5.1.5 治疗费用
    5.2 整复手法与外固定
        5.2.1 辨证进行手法整复
        5.2.2 外固定问题
    5.3 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5.4 手法复位的时机
    5.5 手法与手术的适应症
    5.6 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国内外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D]. 唐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旋转端挤手法治疗Gartland Ⅱ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D]. 吴晨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改良尺骨鹰嘴牵引配合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179例[J]. 沈家志,吴楚,余意.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0(07)
  • [5]中药腾疗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观察[D]. 李亚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单后托夹板固定预防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早期肘内翻的临床研究[D]. 付浩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D]. 赵志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8]两种方法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60例的疗效观察[D]. 陈若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9]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D]. 毕梦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临床观察[D]. 梁瑞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改进型肱骨髁上骨折夹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