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子花样滑冰铅球最后发力后腿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中国男子花样滑冰铅球最后发力后腿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一、我国男子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后腿动作某些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华跟,张葆欣,黄艺,刘娜,刘刚,童立涛,陈夏[1](2021)在《铅球“滑步”与“旋转”最后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认为为探析铅球"滑步式"与"旋转式"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动作特征和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运用高速摄像机结合遥感肌电仪两机同步测试,对陕西省男子铅球重点运动员(冯杰)在赛前训练中采用背向滑步和旋转式推铅球的两种投掷技术的最后用力阶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右踝关节在两种投掷技术中蹬伸均比较积极,但在左脚着地瞬间(L↓)则表现出左侧下肢支撑技术不理想的状态;另外,两种投掷技术均存在左膝速度偏缓的现象。(2)两种投掷技术的出手角度在铅球的最后出手瞬间表现合理。(3)滑步技术的肌肉发力顺序在最后用力阶段出现絮乱的现象;旋转技术的肌肉发力顺序在最后用力阶段符合从右至左、从下至上的传递过程。(4)滑步技术的主要发力肌肉是右腕关节屈肌和右竖脊肌;旋转技术的主要发力肌肉是右股四头肌、左股四头肌。

丁倩玉[2](2021)在《双侧迁移教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班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杜松[3](2021)在《核心动态稳定性训练对田径普修课推铅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哲能[4](2021)在《中外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技术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旋转推铅球技术已经在国际大赛中被男子运动员普遍使用,且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国内外学者对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势进行了许多研究,认为旋转推铅球技术是有助于运动成绩提升的。但是,我国运动员使用此技术的人员较少,尚处于尝试阶段,对技术的认识和训练手段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目的:本文将对影响投掷距离的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相关分析,以提高对旋转推铅球技术的认识。对国内外运动员影响运动成绩的主要运动学参数的对比,发现国内外运动员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技术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以在2017年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2018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使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15名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和202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中使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国内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世界田联发表的官方资料以及相关比赛视频和数据展开具体研究。文章将整个技术动作过程分为5个时相,4个阶段。分别是右脚离地时刻、第一单支撑阶段、左脚离地时刻、腾空阶段、右脚落地时刻、第二单支撑阶段、左脚落地时刻、最后用力阶段、出手时刻。对国外15名使用旋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时间、空间、速度运动学参数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时间、空间、速度运动学参数对投掷距离的影响,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国内外运动员时间、空间、速度运动学参数存在的差异,分析国内外运动员技术差异。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1.国内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动作节奏方面,各个阶段持续时间在整个技术动作过程总时间占比,国外运动员与国内运动员在腾空阶段持续时间占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动作技术上,国外运动员与国内运动员左脚落地时刻肩髋扭转角、腾空阶段铅球运行轨迹长度、最后用力阶段铅球运行轨迹长度、整个技术动作过程铅球运行轨迹长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就整体旋转技术而言,差异的关键技术环节是我国运动员在腾空阶段身体扭紧程度增加,而国外运动员在第二单支撑阶段身体扭紧程度增加。我国运动员肩髋扭紧时机存在问题,应该在第二单支撑阶段增加肩髋扭紧程度。最后用力开始阶段动作技术差异最大,此时国外运动员都能够保持较大的拧紧身体姿势,为此后的最后用力储备能量;而国内有的运动员此时的扭转角较小,不能形成最佳的发力姿势。3.我国运动员李俊、张俊、冯杰存在左脚落地时刻重心偏高现象,重心偏高铅球高度也较高,角度变小。降低左脚离地时刻、右脚落地时刻、左脚落地时刻铅球垂直高度,不仅有助于铅球各个时刻速度的增加,而且有助于获得较大出手角度,增加投掷距离。4.在技术发展上,我国运动员受背向滑步理念的影响较大,如本研究中发现国内运动员腾空阶段铅球运行轨迹长,腾空持续时间长,最后用力出手过于向前等技术与国外旋转技术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我们对旋转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特点以及旋转技术的核心设计专门性训练手段。

张庆来,魏永敬[5](2020)在《“旋转式”与“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运行速度对比分析——以我国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旋转式和背向滑步式两种典型铅球投掷技术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的运行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投掷技术对铅球预加速能力的不同影响,为铅球项目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美国APAS运动录像分析系统,对采用"旋转式"和"背滑式"的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比赛录像进行三维运动学解析。研究结果:1)旋1"人-球"平均速度差(0.89±0.73)m/s低于旋2的(0.98±0.81)m/s,两者差异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752,P>0.05);背1平均"人-球"速度差为(0.28±0.20)m/s低于背2(0.38±0.10)m/s,两者差异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204,P>0.05)。2)背1平均球速(2.30±0.22)m/s大于旋1平均球速(1.24±0.41)m/s;背2平均球速(2.52±0.18)m/s大于旋2平均球速(1.09±0.46)m/s,两者差异性均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P<0.01)。3)"旋1"重心平均速度(2.13±0.49)m/s大于"背1"重心平均速度(2.01±0.31)m/s,但两者差异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518,P>0.05)。"旋2"重心平均速度(2.07±0.47)m/s小于"背2"重心平均速度(2.14±0.15)m/s,两者差异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671,P>0.05)。4)背1平均"人-球"速度差为(0.28±0.20)m/s低于旋1(0.89±0.73)m/s,且两者差异性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24,P<0.05);背2平均"人-球"速度差为(0.38±0.10)m/s低于旋2(0.98±0.81)m/s,且两者差异性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9,P<0.05)。研究结论:"背滑式"投掷技术比"旋转式"投掷技术在加速蓄力阶段对提升铅球运行速度更为及时和稳定,但随着旋转动作完成进入过渡阶段,"旋转式"技术的人-球系统的运行更稳固,铅球出手的增速能力更强。

贾丽[6](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铅球运动是一种短时间、短距离,以爆发力为主的投掷项目,在铅球技术动作中,初始姿势中身体所有重心由单腿支撑来维持身体稳定、平衡,对核心力量要求较高。在摆动腿预摆、滑步及跳换步技术动作中,身体处于不稳定运动状态,如果核心肌肉无力或核心区域没有得到全方面的训练,核心区域不能募集更多地肌肉群参与运动,核心向四肢力量传输不能有效传递,动作低效使能量泄漏,从而导致爆发力的发挥对运动成绩受到极大影响。核心力量训练能够使深层稳定肌维持躯干稳定和平衡,控制躯干过度旋转,外部运动肌能够有效向四肢远端进行力量传导。当核心肌群高效协同工作时,就可以发挥1+1>2的效果,使运动表现得到协同舒展、连贯有效,为发力创造条件,增加能量输出。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迸发出爆发力的潜能,进而达到理想的比赛成绩。因此本研究利用实验法来验证核心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提高铅球运动员的爆发力,使运动员在赛场上达到最佳的运动成绩。文中主要采用实验法,选取20名山东体育学院田径队铅球专项男子运动员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实验组的训练内容包含核心力量训练和基础训练两部分(强度与对照组相同,训练量为对照组的一半),对照组仅包含基础训练部分,内容与实验组一致。实验时间为八周,在第八周结束后对实验所获得的指标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核心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上肢和下肢爆发力提升的作用有限,提示核心力量训练可能无法对运动员的局部爆发力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2、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明显提高铅球运动的全身爆发力表现,提示核心力量在人体多环节运动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核心的桥梁作用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3、核心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的成绩提升有一定积极影响,技术越简单,这种影响越大,提示运动员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时应与技术练习相结合,使核心力量融入到完成技术动作中。

张琪[7](2020)在《京津地区部分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女子铅球项目是我国田径传统优势项目,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女子铅球被定为我国的冲金项目。历届世界大赛中,我国女子铅球项目取得奖牌数量仅次于扞卫中国田径荣誉的竞走项目。在积极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河北省女子铅球项目在训练体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京津地区女子铅球项目总体竞技水平的提升,促进和改善京津地区女子铅球项目在我国田径赛事相对较低的竞争格局。加强现阶段女子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协同发展的有效联动,改善和提高京津地区女子铅球项目后备人才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对我国保持女子铅球项目竞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8年“乔丹杯”京津冀青少年田径锦标赛青少年女子铅球决赛前5名运动员的完整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现场拍摄,通过对最后用力阶段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客观揭示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方面的动作特征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最后用力技术的训练方法,提高技术评价的科学性,为青少年运动员奠定坚实的技术储备。研究结果表明:1.在过渡阶段,青少年运动员普遍存在右腿单支撑缓冲时间过长,左腿插腿落地不积极的现象;左脚落地后未能形成良好的左侧制动、支撑,造成身体左侧向前移动;向最后用力阶段过渡时右脚蹬伸用力不积极;均存在躯干过早抬起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2.过渡阶段向最后用力阶段过渡时运动员们出现了身体过早打开的现象;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们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是正确的;运动员们的踝关节蹬伸效果很好;3.在最后用力阶段,青少年运动员左侧制动、支撑效果不够理想;支撑腿侧的向投掷方向积极内扣、蹬转的力量不足,在整个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动作衔接不够连贯、缺少完整性,没有形成理想的人-球一体状态;4.青少年运动员的器械出手角度相对较小;器械出手速度均较慢,与同年龄优秀运动员出手速度具有较大差距,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青少年运动员的出手高度基本合理,因出手高度的限制性,均需不断完善技术动作程序的合理性,改善运动员技术动作身体伸展程度。

矫杰[8](2020)在《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巩立姣是我国优秀的女子铅球运动员,也是世界顶尖女子铅球运动员之一,最好成绩为20.35m,是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女子铅球项目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巩立姣已形成了鲜明的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特征,对其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进行个案分析不仅能起到技术诊断,技术优化,指导备战2020夏奥会科学化训练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女子铅球运动技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完成动作的主要因素上,忽略了包括非投掷臂等因素的作用。为此,本研究聚焦于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的特征以及其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特征与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效果的关系研究。通过采集巩立姣2019年全国田径冠军赛(大庆)比赛的影像资料,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其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左侧非投掷臂技术的运动学总体特征、阶段特征进行分析,探寻运动学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整体动作效果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可以分为,引导阶段(0.6s-0.65s),过渡阶段(0.658s-0.675s)、加速阶段(0.683s-0.808s)、制动阶段(0.817s-0.85s)四个部分。其中,重点技术为制动阶段,难点技术为加速阶段。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结构完整,重点难点技术合理,与最后用力技术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获得了较高的出手速度。2.巩立姣非投掷臂引导阶段,由最后用力阶段开始,直至非投掷臂任意部位首次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肘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曲线减速运动,肩部做曲线加速运动,伴随右侧下肢蹬转,引导躯干围绕垂直轴旋转,有利于超越器械动作的形成。3.巩立姣非投掷臂过渡阶段,由引导阶段结束,直至左膝关节屈曲最大结束。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肩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曲线运动,肘部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在该阶段,非投掷臂肘部伴随重心前移与左膝角度减小向垂直轴反方向运动,由最后用力准备阶段过渡至最后用力加速阶段。4.巩立姣非投掷臂加速阶段,由过渡阶段结束,直至非投掷臂任一部位向其任一轴反方向开始运动。本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肘部与手部沿矢状轴向冠状轴方向与垂直轴反方向做曲线减速运动,肩部做先加速后减速的曲线运动,使右侧躯干快速围绕垂直轴摆动,配合下肢蹬伸动作,形成身体重心向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位移与加速。但在该阶段,巩立姣上体过早于右髋向投掷方向加速,违背了环节加速顺序性原理。5.巩立姣非投掷臂制动阶段,由加速阶段结束,直至铅球出手。在支撑阶段,巩立姣非投掷臂向冠状轴反方向、矢状轴反方向与垂直轴方向做加速运动,形成左侧投掷臂与投掷臂的相向运动,保证投掷臂加速度与对器械的做功距离。

邱梓豪[9](2019)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教学课上的纠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研究,再结合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普修课上的运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主要是利用弹力带的阻力和弹性来辅助学生进行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学习,根据弹力带的适用性设计出有关于弹力带的辅助纠错练习方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来帮助非田径专项的学生在铅球普修课上来改正他们的错误动作,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同时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实验研究弹力带在背向滑步推铅球项目中的纠正效果。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验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弹力带在运动训练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着眼点主要是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对犯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标记,在每节课的后三十分钟用弹力带来介入练习,经过多次反复的弹力带辅助练习,使学生形成动作定型。本文主要是将弹力带的用途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弹力带的本身阻力来限制学生的错误动作,另外一种是利用弹力带的特性,根据学生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使用弹力带进行一些辅助的抗阻练习来改正错误动作,经过18个课时的练习后,在实验组采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后,实验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的技术评定成绩和达标成绩都要好于对照组的学生。本文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8级本科3班学生(非田径专项)为实验对象,并按照蛇形分组的方法将全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弹力带的辅助练习”运用到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18课时的教学,并且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教学实验法、视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整体动作的连贯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刺激学生的本体感觉在铅球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次弹力带纠错练习后,能够使学生改正错误的动作,从而建立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2采用固定投掷臂拉弹力带的抗阻练习,可以改正学生肘关节下垂的错误动作;采用左手拉弹力带做滑步的练习后,可以使学生更好控制转身的时机,改正学生提前转身的错误。3采用蹬地腿抗阻练习后,学生的滑步距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对于学生重心起伏偏大的错误,在18个课时的练习中没有显着的效果,只是通过技评打分,反映了弹力带的练习对学生“跳步”现象的改观;采用摆动腿抗阻练习后,学生摆动腿的动作更加标准,缩短右脚落地瞬间到左脚落地瞬间的时间。4由于实验时间短,而且在实验中只发现极少数部分学生出现了左侧支撑不力的错误,在通过弹力带的抗阻辅助练习之后,改善了学生左侧肢体技术,加强了学生最后用力的左侧支撑的效果。

刘桃娟[10](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找出制约我国女子铅球项目成绩提升的内在因素,明确女子铅球项目在今后的训练中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国家队女子铅球运动员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主要为高速摄像法、三维运动学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现役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好成绩的比赛视频利用高速摄像机进行三维定焦拍摄,同时拍摄三维框架;然后使用“APAS”运动分析系统首先对拍摄的三维框架进行标定,其次对比赛视频进行同步、截取、打点解析,最后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滑步阶段卞卡、郭甜茜、高阳三名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髋关节速度数值相差较大,三名运动员对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差;巩立姣“人—髋”合一效果好,对髋关节的控制能力较强;(2)过渡阶段,卞卡、郭甜茜、高阳三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瞬间左肩打开过早,减小了身体扭紧的程度,并且右髋的加速时机是在左脚着地0.25s后才开始加速,停顿时间过长会减小滑步结束后的速度,对最后的出手速度有不利的影响,巩立姣左脚着地瞬间右髋加速时机早,下肢速度快于上肢速度,超越器械姿势良好;(3)最后用力阶段高阳、卞卡右肩速度小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而巩立姣的右肩速度呈持续上升趋势,铅球出手瞬间身体加速用力已经结束,此时,高阳的左髋速度还呈持续上升趋势,加速用力顺序不合理。根据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滑步阶段,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普遍存在蹬伸幅度大、身体重心起伏的现象;巩立姣在滑步阶段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保持的较好,整个滑步阶段动作流畅、加速节奏合理,对髋关节协调用力能力强。(2)过渡阶段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肩髋扭转角普遍小,身体躯干肌肉扭紧的程度效果差,左脚着地瞬间右髋加速时机晚;躯干后倾角偏大,超越器械效果不理想。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过渡时间呈显着性差异,影响过渡阶段的节奏;巩立姣左脚着地瞬间右髋加速时机早,身体扭紧程度高,并且超越器械效果较好。(3)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选手普遍存在左髋伸展的不够充分,左肩打开较早,上体主动前移不够及右髋、右肩的前挺能力较差;铅球出手瞬间卞卡、郭甜茜、高阳三名运动员对铅球的持续加速能力差。巩立姣在最后用力阶段的左髋伸展充分,右腿蹬伸效果好,胸臂前挺能力好,有利于提高铅球的出手高度。

二、我国男子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后腿动作某些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男子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后腿动作某些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铅球“滑步”与“旋转”最后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方法
        1.2.1.1 运动学测试
        1.2.1.2 肌电测试
        1.2.1.3 同步的设置
        1.2.2 试验测试方案的实施
        1.2.3 技术阶段划分
        1.2.4 数理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滑步式”与“旋转式”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环节关节角度变化的特征分析
    2.2 “滑步式”与“旋转式”最后用力阶段各环节速度的特征分析
    2.3 “滑步式”与“旋转式”最后用力阶段出手瞬间部分运动学的特征分析
    2.4 “滑步式”与“旋转式”最后用力阶段肌肉的sEMG总体描述
    2.5 “滑步式”与“旋转式”最后用力阶段肌肉活动的iEMG特征分析
3 结论

(4)中外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技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旋转推铅球技术演变
        2.1.2 旋转推铅球技术发展趋势
        2.1.3 旋转推铅球技术可行性的研究
        2.1.4 旋转推铅球技术运动学分析
        2.1.5 旋转推铅球技术肌电分析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旋转推铅球技术优势方面的研究
        2.2.2 旋转推铅球技术体能方面的研究
        2.2.3 旋转推铅球技术运动学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技术录像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出手特征对比
        4.1.1 出手时刻运动学参数对比
        4.1.2 出手时刻技术参数与投掷成绩的相互关系
    4.2 时间特征对比分析
        4.2.1 不同动作阶段的时间对比
        4.2.2 不同阶段持续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4.2.3 时间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4.3 空间特征对比分析
        4.3.1 不同动作阶段的角度对比
        4.3.2 不同动作阶段的铅球运行轨迹长度对比
        4.3.3 空间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4.4 速度特征对比分析
        4.4.1 国内外运动员各个阶段铅球速度分析
        4.4.2 速度因素对成绩的影响
        4.4.3 时间因素和铅球高度对铅球速度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5)“旋转式”与“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运行速度对比分析——以我国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1.2.3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旋转式”加速蓄力阶段铅球、重心及人-球系统速度分析
    2.2 “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铅球、重心及人-球系统速度分析
    2.3 “旋转式”与“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速度对比分析
3 结论

(6)核心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力量的定义
        1.3.2 核心区域的界定
        1.3.3 核心肌群的界定
        1.3.4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的相关研究
        1.3.5 核心力量训练对爆发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1.3.6 核心力量训练在铅球运动项目中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实验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3.1.1 实验组爆发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3.1.2 实验组专项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对照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对照组爆发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3.2.2 对照组专项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3.3.1 爆发力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3.3.2 专项成绩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1 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 《专家问卷效度检查表》
    附件3 访问调查谈话提纲
    附件4 测试结果
    附件5 核心力量训练计划

(7)京津地区部分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最后用力及阶段划分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最后用力阶段技术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过渡阶段技术方面的研究
        1.3.4 相关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最后用力过渡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3.1.1 最后用力过渡阶段时间特征的运动学分析
        3.1.2 对最后用力过渡阶段部分关节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3.1.3 对最后用力过渡阶段各关节角度的运动学分析
        3.1.4 对最后用力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运动学特征分析
    3.2 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3.2.1 对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各关节速度的运动学分析
        3.2.2 对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各关节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2.3 对最后用力加速阶段各关节速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2.4 对最后用力加速阶段各关节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2.5 对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3 对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角度、速度、高度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3.3.1 对铅球出手瞬间出手角度的分析
        3.3.2 对铅球出手瞬间出手速度的分析
        3.3.3 对铅球出手瞬间出手高度的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缘起
        1.1.1 对巩立姣的运动技术进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1.2 非投掷臂技术的运动学研究对优化整体技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最后用力阶段
        1.3.2 非投掷臂
        1.3.3 运动学特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1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准备与加速部分研究现状
        1.4.1.2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人体与器械重心速度的相关研究
        1.4.1.3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出手瞬间研究现状
        1.4.2 巩立姣背向滑步掷铅球技术研究现状
        1.4.3 背向滑步掷铅球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的研究现状
        1.4.4 运动学在体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5 对现有研究评述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视频录像分析法
        2.2.3.1 视频录像(参见图1)
        2.2.3.2 视频解析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后用力准备阶段非投掷臂运动学分析
        3.1.1 位移轨迹特征
        3.1.2 速度变化特征
        3.1.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1.4 角度变化特征
        3.1.5 小结
    3.2 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非投掷臂运动学分析
        3.2.1 位移轨迹特征
        3.2.2 速度变化特征
        3.2.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2.4 角度变化特征
        3.2.5 小结
    3.3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整体动作运动学分析
        3.3.1 位移轨迹特征
        3.3.2 速度变化特征
        3.3.3 加速度变化特征
        3.3.4 角度变化特征
        3.3.5 小结
    3.4 非投掷臂技术对最后用力效果的影响分析
        3.4.1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下肢动作技术的影响分析
        3.4.2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投掷臂技术的影响分析
        3.4.3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对人体与器械重心速度的影响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教学课上的纠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推铅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2 弹力带的由来与发展
    2.3 国内关于弹力带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2.4 国外关于弹力带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2.5 铅球教学的研究现状
    2.6 本体感觉和运动技能的研究现状
    2.7 弹力带与本体感觉的研究综述
    2.8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本研究的重点
        3.2.2 本研究的难点
        3.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实验前两组学生背向滑步推铅球的学习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两组学生各项指标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A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评价表
    附录B 实验组和对照组教案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铅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1.1 世界女子铅球运动发展概况
        2.1.2 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发展概况
    2.2 国外学者对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2.3 国内学者对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各阶段时间节奏特征的研究
    4.2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2.1 滑步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2.2 过渡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2.3 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和器械速度变化的研究
    4.3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3.1 滑步阶段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3.2 过渡阶段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3.3 最后用力阶段肩、髋关节加速特征的研究
    4.4 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4.1 滑步阶段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4.2 过渡阶段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4.4.3 最后用力阶段肩、髋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我国男子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后腿动作某些生物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铅球“滑步”与“旋转”最后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尹华跟,张葆欣,黄艺,刘娜,刘刚,童立涛,陈夏. 体育科学研究, 2021(06)
  • [2]双侧迁移教法在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应用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班学生为例[D]. 丁倩玉.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3]核心动态稳定性训练对田径普修课推铅球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杜松.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4]中外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旋转技术比较研究[D]. 吴哲能.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旋转式”与“背滑式”加速蓄力阶段人-球系统运行速度对比分析——以我国2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例[J]. 张庆来,魏永敬.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04)
  • [6]核心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研究[D]. 贾丽.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7]京津地区部分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运动学分析[D]. 张琪.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巩立姣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 矫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弹力带的辅助练习在铅球教学课上的纠错效果研究[D]. 邱梓豪.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10]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投掷过程中肩、髋运动特征的研究[D]. 刘桃娟.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标签:;  ;  ;  

中国男子花样滑冰铅球最后发力后腿部分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