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仿丝织物染整工艺探讨

大豆蛋白仿丝织物染整工艺探讨

一、大豆蛋白质纤维仿丝绸织物染整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波[1](2015)在《成衣染整艺术工艺以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服装对于人们的意义也越来越重大,服装已经不再是我们遮体的一种方式,更是现代人追求个性、在潮流中展现自我的重要表达途径之一。染整工艺及其设备也发展了较大的改变。染整作为一种较新的工艺技术能够展现出不同类别服装的独特处,有利于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具有个性化、新颖性、有品位的服装产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服装穿着的舒适度,大大提高了成衣的功能性。成衣染色是间歇式加工,成衣前处理、染色及后整理在转鼓式水洗机中进行,在成衣染整过程中需要对经过特殊的加工方式进行加工,采用染整设备,提高生产的效率。本文通过对成衣染整艺术工艺技术及其工艺技术应用的介绍来分析成衣染色的主要种类及特点。在经过不同种类衣物的染整之后,对比各种衣服在经过染整工艺处理之后与之前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成衣染色的实践,可以通过成衣染色加工技术及水平的提高,降低成衣的生产成本,使得成衣的染色性能更加稳固,实现成衣呈现出最佳的色彩效果,固色效果更佳,从而提高成衣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下提高竞争力!

张琳琳[2](2007)在《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文中研究说明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是重要的大豆纤维混纺交织物之一,在实际染色加工中,存在染色工艺流程长、大豆纤维和锦纶同色差、染色牢度欠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染色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在各种染料染色的初步试验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性能,讨论了染色工艺条件和防染剂对大豆纤维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各类染料在模拟的大豆纤维/锦纶织物上的染色试验表明:在正常的染色条件下,乙烯砜硫酸酯、乙烯砜硫酸酯/一氯均三嗪和双一氯均三嗪活性基染料主要固着于大豆纤维上,锦纶只是略为沾色;直接染料主要染着于大豆纤维上,锦纶只是有一定程度的沾色;酸性和中性染料主要染着于锦纶上。活性、直接染料、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分配率大小顺序如下:活性染料>直接染料>酸性和中性染料。根据本试验可知,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可采用先活性染料染色、后酸性和中性染料套染的两浴两步法染色,一浴一步法染色可采用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但应辅以适当的工艺条件调整。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用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当染浅中色时,锦纶的表观色深大于大豆纤维,浅中色染色大豆纤维和锦纶难以获得同色染色效果;当染深浓色时,大豆纤维的表观染色深度大于锦纶,此时大豆和锦纶纤维容易获得同色染色效果。在升温染色过程中,低温下染料主要上染大豆纤维;当温度超过70℃后,染料在锦纶上的上染量才有明显的增加;在保温阶段,已上染大豆纤维的染料会解吸至染液中,转而上染锦纶。低pH值染色有利于改善大豆和锦纶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同色性。尽管低温染色有助于提高同色性,但对锦纶组分的匀染、透染、色牢度有不良的影响。阴离子性的合成单宁类防染剂可明显改变多数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和锦纶上的分配率,有助于降低染料在锦纶上的上染量,有利于改善大豆纤维/锦纶织物淡中色染色时两纤维同色性。使用合成单宁类防染剂是改善大豆纤维和锦纶染色同色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防染剂不同染料具有不同的防染作用,最佳防染剂用量因染料品种而异。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在大豆纤维/锦纶交织物上的干和湿摩擦牢度很高,但部分染料的耐洗变色牢度偏低。

何丽清[3](2007)在《大豆蛋白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成衣染色》文中研究说明大豆蛋白纤维服装具有环保、外观华贵、穿着舒适和保健等特点,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为顺应大豆蛋白纤维服装色彩个性化和交货期快的市场需要,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面料成衣染色工艺。文章介绍了大豆蛋白纤维面料的特点以及纯大豆蛋白纤维面料、大豆蛋白纤维/羊绒混纺面料、大豆蛋白纤维/蚕丝混纺面料、大豆蛋白纤维/麻混纺面料的成衣染色工艺,该工艺染色成本低,成品缩水率小,可避免成衣身袖领的色光差异,能满足灵活多变的时装流行色要求。

何丽清,文水平[4](2007)在《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的成衣染整加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蛋白纤维服装具有环保、外观华贵、穿着舒适和保健等特点,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一经面世就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为了顺应当今大豆蛋白纤维服装色彩个性化和交货快的市场需要,笔者和染整企业联合开发出五种常见大豆蛋白纤维面料成衣的染色工艺,该工艺染色成本低,成品缩水率小,可避免成衣身袖领的色光差异,能满足灵活多变的时装流行色要求。

陈文华[5](2007)在《对碱敏感的新化学纤维的过乙酸漂白》文中提出大豆纤维、牛奶丝、聚乳酸(PLA)纤维是三种对碱剂敏感的新化学纤维,在碱性染整加工条件下容易受到损伤。本文采用双氧水/四乙酰乙二胺(TAED)在溶液中生成过乙酸的方法对这三种新纤维进行漂白,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纤维在双氧水碱性漂白中存在的损伤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纤维的漂白单独采用常规的双氧水、保险粉、二氧化硫脲漂白,大豆纤维不能获得理想的白度,而采用双氧水/TAED(过乙酸)漂白可获得很高的白度。如果先对大豆纤维进行常规的双氧水、保险粉、二氧化硫脲漂白,再用双氧水/TAED进行第二次漂白,则可获得更高的白度,尤以双氧水漂白再双氧水/TAED复漂的白度为最高。双氧水/TAED(过乙酸)漂白具有漂白白度高、大豆蛋白不流失、漂白条件温和的优点,但存在对纤维可染性影响大的缺点,特别适用于漂白白度要求高的漂白产品和淡色染色产品的漂白。双氧水/TAED漂白的条件如下:双氧水用量为10g/L,过氧化氢/TAED的摩尔比为理论摩尔比2:1,漂白液pH可控制在弱酸性至近中性,漂白温度为70℃80℃,漂白75min。尽管TAED含量为92%的粉状剂型TAED产品与TAED含量为65%的粒状剂型TAED产品的水溶性不同,但在用于大豆纤维漂白时,在相同条件下它们漂白白度并不存在差别,但前者的漂白效果受温度的影响更大一些。高纯度的TAED因存在水溶性不好缺点而影响了它在冷轧堆漂白中的应用。随着双氧水/TAED漂白剂用量的增加,大豆纤维的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过乙酸的强烈氧化作用,导致了大豆纤维聚乙烯醇组分的结构规整性有所降低,未缩醛化的聚乙烯醇组分和大豆蛋白组分的碱性和羟基氨基酸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反应,这也降低了大豆纤维的可染性。(2)牛奶丝的漂白采用保险粉在中性条件下漂白,可改善纤维白度,酪蛋白没有流失,可染性不受影响;双氧水碱性漂白引起了酪蛋白的大量流失,明显降低了可染性,纤维因聚丙烯腈变性反而泛黄。但是,采用双氧水/TAED(过乙酸)漂白能解决双氧水碱性漂白存在的酪蛋白因水解而大量流失的问题,且纤维白度最高,但纤维可染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PLA/棉混纺纱的漂白采用双氧水碱性漂白对PLA/棉混纺纱进行漂白,PLA纤维因碱水解而发生了降解。采用双氧水/TAED(过乙酸)进行漂白,可获得与双氧水碱性漂白相近的白度,纱线的失重率小于双氧水漂白时的失重率。双氧水/TAED漂白的PLA纤维表面光滑,未出现双氧水碱性漂白时的腐蚀现象,而且纤维结晶度未发生变化。采用双氧水/TAED在近中性和中温条件下对PLA/棉混纺纱进行漂白,可有效地于保护对碱特别敏感的PLA纤维。

唐人成[6](2006)在《大豆纤维的结构性能与染整加工研究》文中提出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是我国发明和制造的一种双组分化学纤维,简称大豆纤维。它具有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吸湿导湿性好、服用舒适、强伸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保形性差、易起毛起球等缺点,在染整加工中已暴露出漂白纤维白度低、浅色染色织物颜色不鲜艳、染深性和匀染性差、色牢度低、混纺交织物染色工艺流程长、在不适当的染整加工条件下大豆蛋白易损失、耐湿热性能差、手感易发硬等突出问题。本论文针对大豆纤维发展和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大豆纤维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耐湿热性、耐干热性能、耐碱性能、漂白加工、染色性能和染色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通过这些研究,更深入地了解大豆纤维的结构和性能,掌握纤维结构和性能与染整加工的关系,为大豆纤维纺丝技术的改善、染整加工实际生产选用合适的染化料和确定加工条件、提高印染产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仪、差热和热重分析仪、烧碱化学溶解法对大豆纤维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纤维由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两种物质组成,大豆蛋白含量为20%,大豆纤维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两种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很高,酸性/碱性氨基酸含量比高于蚕丝和羊毛。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的相容性较差,是相分离的,大豆蛋白在纤维中主要以团块状、不连续状分散于连续相的聚乙烯醇组分中。大豆纤维具有典型的维纶(缩醛化聚乙烯醇纤维)结晶结构特征,其结晶程度与维纶相同,大豆蛋白对纤维结晶结构的形成无贡献。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之间、聚乙烯醇分子之间交联程度较低,大豆蛋白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联,聚乙烯醇分子内存在大量的缩醛化结构。大豆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介于蛋白质纤维和维纶之间,其化学和染色性能主要决定于大豆蛋白,耐热和机械性能主要决定于聚乙烯醇,形态结构主要决定于纺丝时形成的聚乙烯醇超分子结构,蛋白质含量和分布对之也有重要影响。大豆纤维的耐湿热性能较差。在100℃以上的温度下湿热处理时,会发生严重的收缩、手感硬化、泛黄和断裂强力损失,纱线中的纤维会强烈地粘连在一起,故大豆纤维在水浴中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95℃。仪器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湿热处理时大豆蛋白基本未发生流失,大豆纤维中的聚乙烯醇组分结构的规整性发生了降低,结晶结构发生了变化,主链发生了部分断裂,次价键结合力削弱。大豆纤维耐湿热稳定差的根源在于聚乙烯醇组分的热变性。大豆纤维的耐干热性能较好。在195℃以下干热处理时,大豆纤维收缩率较小,白度所受影响较小,强力未降低,但可染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195℃是大豆纤维安全干热加工的最高临界温度。干热处理温度超过195℃,大豆纤维易发生降解,降解严重时产生黄色降解产物,结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大豆纤维对强碱的稳定性较差。高温烧碱处理易导致大豆蛋白因水解而流失、未缩醛化的聚乙烯醇组分发生氧化和黄变、酸性染料可染性降低,但未改变聚乙烯醇缩醛化的化学结构和聚乙烯醇结晶结构的规整性。研究发现,大豆纤维中有四分之三的大豆蛋白易水解,这与大豆蛋白与聚乙烯醇的相容性较差、多数大豆蛋白分子量低、多数大豆蛋白交联程度不高等原因有关;有四分之一的大豆蛋白较难水解,这与少数大豆蛋白之间交联程度高、少数大豆蛋白与聚乙烯醇发生了交联有关。在低中温低浓度的烧碱溶液、低中温较高浓度的纯碱溶液中进行染整加工,基本不会对大豆蛋白造成大的损伤。大豆纤维对还原剂的稳定性好,对氧化剂的稳定性因氧化剂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还原漂白的大豆纤维白度和失重率很低,还原漂白对大豆蛋白含量和微细结构基本无影响、对可染性的影响也很小。在氧化漂白中,亚氯酸钠和双氧水/四乙酰乙二胺(反应生成过乙酸)漂白纤维的白度很高;亚氯酸钠漂白纤维的失重率高、大豆蛋白含量降低较大,漂白时大豆蛋白流失和被氧化极大地降低了可染性;双氧水/四乙酰乙二胺和双氧水漂白的纤维失重率低、大豆蛋白含量稍有降低,氧化剂对大豆蛋白碱性和羟基氨基酸和聚乙烯醇羟基的氧化作用导致了可染性的降低。在大豆纤维染色性能方面,酸性、中性和活性染料均表现出良好的对大豆纤维的可染性,但这些染料在染色性能和工艺条件控制方面仍存在差别。中性染料的上染受pH值的影响较小,酸性染料受pH值的影响较大,酸性染料染色的pH值应低于4.5;活性染料需在碱性条件下染色,所需纯碱用量比纤维素纤维低得多,只需低浓度的纯碱即可。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温度可采用90℃,活性染料的染色温度因活性基不同而不同,在棉用活性染料中,中高直接性、活性基反应性强(如乙烯砜和一氟均三嗪)的活性染料更适用于大豆纤维染色,也更适合染深浓色。酸性染料对大豆纤维的移染性很好,中性染料的移染性差于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的移染性较差。活性染料表现出了最好的耐洗牢度,中性染料的耐洗牢度也较好,但酸性染料耐洗牢度较差。在染色机理方面,分子结构相对复杂和分子量大的双磺酸基酸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Nernst二元吸附模型,而分子结构相对简单的单磺酸基酸性染料符合Langmuir模型,这表明染料与大豆纤维大豆蛋白组分之间的离子键结合对染料吸附起着主要作用;另外,分子量大的双磺酸基酸性染料与聚乙烯醇组分上的缩醛基之间的疏水作用、染料与聚乙烯醇羟基之间的氢键结合、染料与大豆蛋白羟基和氨基的氢键结合,导致了分配型吸附。中性染料除了与大豆蛋白组分以离子键结合外,它还可以比酸性染料更强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与大豆蛋白组分和聚乙烯醇组分结合。活性染料除能与大豆纤维中的大豆蛋白反应外,还可与聚乙烯醇组分上的仲羟基反应。由于中性和活性染料与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两种组分的结合力均较强,故选用这两类染料对保证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组分同时着色以及提高染色产品的湿牢度是十分有利的。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大豆纤维的化学组成、形态结构、超分子结构。研究发现大豆纤维中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两种组分相容性较差,是相分离的,大豆蛋白在纤维中主要以团块状、不连续状分散于连续相的聚乙烯醇组分中。提出了大豆纤维纺丝后阶段醛化处理时醛化剂与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式。(2)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大豆纤维的耐碱性、耐湿热和耐干热性能、可染性,并研究探讨了大豆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发现,大豆纤维的结晶结构和结晶规整性与维纶(聚乙烯醇缩醛化纤维)相似,大豆纤维的结构和性能介于蛋白质纤维和维纶之间,其化学和染色性能主要决定于大豆蛋白,耐热和机械性能主要决定于聚乙烯醇,形态结构主要决定于纺丝时形成的聚乙烯醇超分子结构,蛋白质含量和分布对之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大豆纤维染整加工性能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释。(3)对酸性和活性染料的染色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吸附和固着机理,并从染料扩散和解吸、染色机理、染深性、染色牢度等角度,提出了如何选用大豆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在漂白试验中,对各种漂白剂的漂白效果和对纤维结构和染色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同时采用了部分新型的漂白剂获得了很高的白度,这对解决大豆纤维本身黄度高而引起漂白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本论文染整技术研究结果和设计的染整工艺已经在企业得到了应用,促进了大豆纤维染整加工质量的提高,本论文的应用基础研究紧密联系了实际生产。

赵爱国,刘成林,李晶元,王力民[7](2006)在《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特性及染整加工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理论上分析讲述了有关新型再生蛋白质纤维---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特性,并从印染实践方面总结了一些可行的生产经验。

赵爱国,刘成林,李晶元,王力民[8](2006)在《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工艺探讨》文中提出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加工可采用纯碱退浆,双氧水漂白、还原剂漂白、氧漂加还原漂及增白等方式,选用松式烘干,烘干温度7080℃,热定形温度在180℃左右。

周家伟[9](2004)在《大豆纤维的染整加工性能》文中提出对大豆纤维的蛋白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能和漂白、染色、整理等加工性能和工艺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为大豆纤维的染整加工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借鉴和依据。

俞丹[10](2004)在《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绿色环保纺织品成为纺织品种的新视点,在运用千变万化的织物组织和日新月异的织造、印染新技术的同时,开发符合环保标准的新产品是一个重要途径。绿色环保大豆蛋白纤维的研制成功是人造纤维家族的最新突破,符合我国纤维发展的方向。大豆蛋白纤维是利用榨油后的豆粕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经湿法纺丝而成的再生蛋白质纤维,该纤维不仅具有单丝纤度细、比重轻、强伸度高、耐酸耐碱性好、光泽好、吸湿导湿性好等特点,还具有羊绒般柔软手感、蚕丝般柔和光泽、棉纤维的吸湿性、羊毛的保暖性等优良服用性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开发并在国际上率先取得工业化试验成功的纤维材料。 大豆蛋白纤维作为一种纺织原料,只有经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才能充分展示出它的独特魅力。大豆蛋白纤维由于其自身难以去除的米黄色,现在的前处理工艺在尽量减少蛋白质损伤的情况下还不能获得必要的白度,造成了对很多色号的限制和色泽鲜艳度的影响,同时匀染性也是该纤维染色中的一大难题,这都需要在工艺制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只有在尽可能的减少蛋白质损失,制定合理的染整加工工艺,才能显示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优良风格。但是已有的资料表明,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在染整加工工艺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本论文的工作重心就在于运用凯氏定氮法来检测在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加工工艺中蛋白质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纤维经过染整加工工艺处理后的效果和损伤情况,最终制定出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加工工艺,为以后对大豆蛋白纤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工艺条件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pH、温度、处理时间以及碱剂浓度。从实验结果和讨论可知,温度和碱剂浓度是影响含氮量水平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在制定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工艺时,应重点考虑。其中pH值接近7时纤维的含氮量最高,并且随着pH偏离中性程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少;处理温度低于70℃时,纤维的含氮量较高,随着温度继续升高,纤维的含氮量不断减少,并且较高的处理温度也会影响大豆蛋白纤维的手感;处理时间在60分钟内,纤维含氮量能保持较高的水平;纤维的含氮量随着纯碱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纯碱大于30留L时,N%低于2.0%。 大豆蛋白纤维采用淀粉酶退浆、双氧水漂白的前处理工艺效果较好。因为淀粉酶可以水解经纱上的淀粉浆,而在碱性条件和较高温度下氧漂时,不但能除去纤维上的色素,而且能除去剩余的淀粉和PVA浆料,使前处理后织物具有较好的白度和柔软的手感。经过淀粉酶退浆、双氧水氧化漂白的正交试验得出大豆蛋白纤维前处理低损伤工艺为:退浆工艺:淀粉酶2岁L,pH值7.5,处理温度30℃,处理时间40min;漂白处理工艺:双氧水8留L,pH值7,处理温度60℃,处理时间3omin。 大豆蛋白纤维属于再生蛋白质纤维,可用酸性、活性染料进行染色。论文中采用Argazol Tw系列的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染色处理后发现pH值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有一定的影响。该类染料在近中性的条件下染色后,大豆蛋白纤维有较高的表观深度。考虑到大豆蛋白质纤维在近中性条件下水解程度最小,并使染色后可获得较高的固着效率,建议采用在近中性条件下固色的活性染料,可以保证纤维在色泽鲜艳的同时,还有较好的光泽和手感。而毛用的Lanasol染料对纤维的表观深度较低,可采用固色剂进行处理从而获得较好的牢度;含有双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对纤维的匀染性较好,色牢度较差,适宜染中浅色。弱酸性染料Teton和Erionyl染料对纤维之间有较大的范德华力和氢键力,染料上染后结合较牢固,可以用来染大豆蛋白纤维的深浓色,并且色泽鲜艳,匀染性较好。而强酸性染料Ncolan的提升性能较低,染料与纤维分子间的库伦力较小,染料的上染率较低。增加酸的用量,该染料的上染率会有所提高,但在酸性条件下染色会造成大豆蛋白纤维的蛋白质水解,所以不适宜用来染大豆蛋白纤维。 为获得更好的染色效果,实验中采用了两种阳离子型的固色剂DinfixRF和DinfixF一100对染后的织物进行固色处理,并通过测定皂洗牢度和摩擦牢度来检验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固色处理后的大豆蛋白纤维有较高的水洗牢度和一定的摩擦牢度。

二、大豆蛋白质纤维仿丝绸织物染整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蛋白质纤维仿丝绸织物染整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成衣染整艺术工艺以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成衣染整工艺概述
第二章 服用纤维概述
    一、纤维素结构及性能
    二、蛋白质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三、合成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一)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二)聚酰氨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三)聚丙烯腈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四)氨纶的结构与性能
    注释
第三章 成衣染色
    一、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工艺
        (一)纤维素纤维的染色的原料
        (二)纤维素纤维的染前处理
        (三)纤维素纤维的染整工艺
        (四)成衣涂料染色
    二、真丝成衣的染色工艺
        (一)染前处理
        (二)真丝绸成衣上色
        (三)真丝绸成衣上色实例
        (四)真丝绸成衣染色的注意事项
    三、毛类成衣的染色工艺
        (一)毛类成衣的主要特点
        (二)毛衫成衣染色的特点
        (三)毛衫成衣染色染前处理
        (四)毛衫成衣染色
        (五)羊毛衫成衣染色实例
    四、毛混纺类成衣的染色工艺
        (一)毛腈混纺织物的染色
        (二)毛/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染色
        (三)毛/锦混纺织物的染色工艺
        (四)整烫定形
    五、腈纶及混纺成衣的染色工艺
        (一)染前处理
        (二)染色
    六、涤纶及其混纺织物成衣染色工艺
        (一)染前处理
        (二)染色
    七、锦纶以及锦氨棉成衣染色工艺
        (一)染前处理
        (二)染色
    注释
第四章 成衣艺术染色
    一、扎染
        (一)基本材料
        (二)扎染的工艺技巧
        (三)扎染工艺
        (四)扎染实例
    二、吊染
        (一)吊染的基本材料
        (二)吊染工艺的流程
        (三)吊染工艺实例
    三、蜡染
        (一)蜡染的基本材料
        (二)上色
        (三)蜡染的制作工艺
    四、手绘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成衣染色的应用以及发展
    一、成衣染色的优势
    二、新型染整工艺技术发展迅速
    三、对传统工艺技术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纤维发展概况
    1.2 大豆纤维产品开发动向
        1.2.1 新型大豆纤维纱线
        1.2.2 新型大豆纤维纺织面料
    1.3 大豆纤维染整加工研究的现状
    1.4 大豆纤维/锦纶织物的染色概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各种染料染色的初步试验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染色方法
        2.1.3 测试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活性染料的染色结果
        2.2.2 酸性和中性染料的染色结果
        2.2.3 直接染料的染色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染色工艺条件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染色方法
        3.1.3 测试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pH 值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3.2.2 染色温度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3.2.3 酸性染料对大豆/锦纶织物的升温上染速率曲线
        3.2.4 不同染色深度下酸性和中性染料对大豆和锦纶的同色性
        3.2.5 染色助剂对大豆和锦纶同色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染剂在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染色方法
        4.1.3 测试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防染剂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4.2.2 防染剂对酸性和中性染料防染作用的适用广泛性
        4.2.3 实际大豆纤维/锦纶交织物的染色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各类染料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染色的适用性
    5.2 染色工艺参数对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的影响
    5.3 防染剂在大豆纤维/锦纶织物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对碱敏感的新化学纤维的过乙酸漂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纺织新纤维发展趋势
        1.1.1 含蛋白质化学纤维的发展
        1.1.2 聚乳酸纤维的发展
    1.2 含蛋白质化学纤维和聚乳酸纤维性能及漂白研究现状
        1.2.1 大豆纤维性能与漂白研究现状
        1.2.2 牛奶丝纤维性能与漂白研究现状
        1.2.3 聚乳酸纤维性能与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纤维的漂白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织物
        2.1.1.2 化学品
        2.1.2 漂白方法
        2.1.2.1 浸渍漂白方法
        2.1.2.1.1 常规还原剂漂白
        2.1.2.1.2 常规双氧水漂白
        2.1.2.1.3 双氧水/TAED漂白
        2.1.2.1.4 复漂
        2.1.2.2 冷轧堆漂白方法
        2.1.3 染色方法
        2.1.3.1 酸性染料染色
        2.1.3.2 活性染料染色
        2.1.4 测试方法
        2.1.4.1 白度、黄度及Lab值
        2.1.4.2 失重率
        2.1.4.3 上染百分率、固着百分率
        2.1.4.4 红外光谱(IR)
        2.1.4.5 差热和热重分析(DSC-TGA)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还原和氧化漂白效果的比较
        2.2.2 双氧水/TAED浸渍法漂白
        2.2.2.1 漂白工艺条件探讨
        2.2.2.1.1 TAED/过氧化氢摩尔比的影响
        2.2.2.1.2 漂白时间的影响
        2.2.2.1.3 TAED 加入时间的影响
        2.2.2.1.4 温度的影响
        2.2.2.1.5 双氧水/TAED 用量的影响
        2.2.2.1.6 pH 的影响
        2.2.2.2 92%粉状和65%粒状剂型TAED产品漂白比
        2.2.2.3 漂白对大豆纤维失重率的影响
        2.2.2.4 漂白对大豆纤维红外光谱的影响
        2.2.2.5 漂白对大豆纤维差热和热重曲线的影响
        2.2.2.6 漂白对大豆纤维可染性的影响
        2.2.2.7 常规漂白和双氧水/TAED 二次漂白法
        2.2.3 双氧水/TAED冷轧堆漂白初探
        2.2.3.1 双氧水冷轧堆漂白
        2.2.3.2 双氧水/TAED冷轧堆漂白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牛奶丝的漂白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漂白方法
        3.1.3 染色方法
        3.1.4 测试方法
        3.1.4.1 白度
        3.1.4.2 失重率
        3.1.4.3 上染百分率
        3.1.4.4 红外光谱
        3.1.4.5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3.1.4.6 差热分析(DSC)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漂白纤维的白度、失重率和可染性
        3.2.2 纤维的化学和结晶结构
        3.2.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2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3.2.2.3 差热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乳酸纤维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漂白方法
        4.1.2.1 常规双氧水漂白
        4.1.2.2 双氧水/TAED漂白
        4.1.3 测试方法
        4.1.3.1 白度
        4.1.3.2 失重率
        4.1.3.3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4.1.3.4 扫描电镜观察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LA 纱和 PLA/棉混纺纱的耐碱性
        4.2.2 双氧水与双氧水/TAED 漂白白度的比较
        4.2.3 双氧水与双氧水/TAED 漂白时纤维失重率的比较
        4.2.4 漂白对纤维结构的影响
        4.2.4.1 形态结构
        4.2.4.2 结晶结构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5.1 大豆纤维的漂白
    5.2 牛奶丝的漂白
    5.3 PLA/棉混纺纱的漂白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大豆纤维的结构性能与染整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蛋白质在化学纤维纺丝中的应用
    1.2 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
    1.3 含蛋白质化学纤维的发展
    1.4 大豆纤维的制造过程
    1.5 大豆纤维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纤维的结构表征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测试分析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2 含氮量分析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形态结构分析
        2.2.5 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2.2.6 差热和热重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豆纤维的耐湿热性能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湿热处理时大豆纤维的收缩
        3.2.2 湿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白度和黄度
        3.2.3 湿热处理对大豆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延伸度的影响
        3.2.4 湿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大豆蛋白含量
        3.2.5 湿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形态结构
        3.2.6 高温湿热处理对大豆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3.2.7 湿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热性能
        3.2.8 湿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红外光谱
        3.2.9 湿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染色性能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豆纤维的耐干热性能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干热处理时大豆纤维的收缩情况
        4.2.2 干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白度和黄度
        4.2.3 干热处理对大豆纤维断裂强力和断裂延伸度的影响
        4.2.4 干热处理时间与纤维失重率的关系
        4.2.5 干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染色性能
        4.2.6 干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红外光谱
        4.2.7 干热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热性能
        4.2.8 干热处理对大豆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豆纤维的耐碱性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烧碱浓度和温度对大豆纤维失重率的影响
        5.2.2 烧碱处理后大豆纤维的大豆蛋白含量
        5.2.3 烧碱处理后大豆纤维的红外光谱
        5.2.4 烧碱处理后大豆纤维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5.2.5 烧碱处理后大豆纤维的差热分析
        5.2.6 烧碱处理对大豆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5.2.7 烧碱处理对大豆纤维断裂强力的影响
        5.2.8 烧碱处理对大豆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5.2.9 碱性条件染整加工中大豆蛋白损失的问题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大豆纤维的漂白
    6.1 试验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漂白主要工艺条件
        6.1.3 测试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漂白对大豆纤维颜色的影响
        6.2.2 漂白对大豆纤维失重率和强力的影响
        6.2.3 漂白对大豆纤维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影响
        6.2.4 漂白对大豆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大豆纤维酸性和中性染料染色性能和染色机理
    7.1 试验材料和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染色性能研究方法
        7.1.3 染料吸附热动力学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pH值对酸性和中性染料上染率的影响
        7.2.2 中性电解质在大豆纤维酸性染料染色中的作用
        7.2.3 染色温度对酸性和中性染料上染率和染色深度的影响
        7.2.4 酸性和中性染料对大豆纤维的上染速率
        7.2.5 酸性和中性染料对大豆纤维的移染性能
        7.2.6 酸性和中性染料对大豆纤维的提升性能
        7.2.7 酸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解吸性能
        7.2.8 酸性和中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染色牢度
        7.2.9 酸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
        7.2.10 酸性染料在大豆纤维上的吸附性质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大豆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性能和染色机理
    8.1 试验材料和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基本染色方法
        8.1.3 测试方法
    8.2 结果与讨论
        8.2.1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
        8.2.2 棉用活性染料染色
        8.2.2.1 染色工艺条件探讨
        8.2.2.2 不同活性染料固着率、固着效率和染色深度比较
        8.2.3 大豆纤维活性染料染色的匀染性试验
        8.2.3.1 固着速率曲线
        8.2.3.2 相对固着速率
        8.2.3.3 移染性能
        8.2.3.4 移染性对色差的影响
        8.2.4 大豆纤维活性染料染色的固着机理
        8.2.5 活性染料染色针织物的耐洗牢度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牛奶蛋白纤维的特性
    1.1 牛奶蛋白纤维的特性及其应用性能
        1.1.1 特性
        1.1.2 应用性能卷曲率/%13.6卷曲弹性回复率/%76.5残留卷曲率/%10.4含油率/%0.14
    1.2 牛奶蛋白纤维与其它纤维物理性能的比较
    1.3 牛奶蛋白纤维的燃烧性能和溶解性能[4]
        1.3.1 燃烧性能
        1.3.2 溶解性能
        (1) 试验条件和过程
        (2) 试验状态变化
        (3) 结果分析
2 牛奶蛋白纤维染整加工试验[1~3]
    2.1 材料
    2.2 设备
    2.3 染整工艺
        2.3.1 烧毛
        2.3.2 退浆、漂白
        (1) 还原剂漂白处方/g·L-1
        (2) 增白 在染特浅色时, 必须在氧漂、还原漂的基础上进行增白处理。
        2.3.3 定形
        2.3.4 后整理
        (1) 抗皱整理
        (2) 柔软整理
        (3) 设备
        (4) 烘干
3 结论

(10)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大豆蛋白纤维的特点
        1.2.1 再生蛋白纤维
        1.2.2 再生蛋白纤维的发展过程
        1.2.3 大豆蛋白纤维的制造简介
        1.2.4 大豆蛋白纤维的结构
        1.2.5 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
    1.3 本科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内容
第二章 大豆蛋白纤维染整工艺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2.3 酶退浆工艺
    2.4 漂白工艺
        2.4.1 双氧水漂白原理及优缺点
        2.4.2 保险粉漂白原理及优缺点
    2.5 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
        2.5.1 亲核取代反应的染料
        2.5.2 亲核加成反应的染料
        2.5.3 存在着亲核加成与亲核取代两种反应的染料
        2.5.4 活性染料的固色率
    2.6 酸性染料的染色性能
        2.6.1 酸性染料分类
        2.6.2 酸性染料结构与应用性能的关系
    2.7 固色剂
    2.8 蛋白质纤维
        2.8.1 蛋白质的基础知识
        2.8.2 蛋白纤维的染色特点
        2.8.3 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特点
    2.9 大豆蛋白纤维的后整理
        2.9.1 大豆蛋白纤维的增白工艺
        2.9.2 大豆蛋白纤维的抗皱工艺
        2.9.3 大豆蛋白纤维的柔软工艺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1.1 织物
        3.1.2 化学药品与试剂
        3.1.3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3.2.2 实验装置图
        3.2.3 凯氏定氮法的操作注意事项
    3.3 含氮有机物的含氮量测定
    3.4 大豆蛋白纤维坯布的含氮量测定
    3.5 各种影响因素下的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测定
    3.6 大豆蛋白纤维经退浆处理后的含氮量测定
    3.7 大豆蛋白纤维经漂白处理后的含氮量测定
    3.8 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
        3.8.1 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
        3.8.2 酸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
        3.8.3 大豆蛋白纤维的固色处理
        3.8.4 织物表观颜色深度(K/S值)的测定
        3.8.5 织物染色后的固着效率测定
        3.8.6 织物染色后的撕破强力
        3.8.7 织物染色后的色牢度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含氮有机物的含氮量测定
    4.2 大豆蛋白纤维坯布的含氮量测定
    4.3 处理工艺条件下对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影响
        4.3.1 处理浴pH值对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影响
        4.3.2 处理温度对大豆蛋白维含氮量的影响
        4.3.3 处理时间t对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影响
        4.3.4 碱浓度对大豆蛋白纤维含氮量的影响
    4.4 大豆蛋白纤维前处理正交试验
        4.4.1 淀粉酶退浆工艺试验正交表
        4.4.2 双氧水漂白正交表
        4.4.3 保险粉漂白正交表
    4.5 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试验
        4.5.1 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
        4.5.2 酸性染料的染色性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大豆蛋白质纤维仿丝绸织物染整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成衣染整艺术工艺以及应用[D]. 孙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2]大豆纤维/锦纶混纺交织物的染色[D]. 张琳琳. 苏州大学, 2007(11)
  • [3]大豆蛋白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成衣染色[J]. 何丽清. 毛纺科技, 2007(10)
  • [4]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的成衣染整加工[J]. 何丽清,文水平.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07(02)
  • [5]对碱敏感的新化学纤维的过乙酸漂白[D]. 陈文华. 苏州大学, 2007(03)
  • [6]大豆纤维的结构性能与染整加工研究[D]. 唐人成. 东华大学, 2006(05)
  • [7]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特性及染整加工实践[J]. 赵爱国,刘成林,李晶元,王力民. 染整技术, 2006(02)
  • [8]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染整工艺探讨[J]. 赵爱国,刘成林,李晶元,王力民. 印染, 2006(01)
  • [9]大豆纤维的染整加工性能[J]. 周家伟. 四川丝绸, 2004(01)
  • [10]大豆蛋白纤维的低损伤染整工艺研究[D]. 俞丹. 东华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大豆蛋白仿丝织物染整工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