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的反叛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对比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

震惊的反叛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对比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

一、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孙刚[1](2018)在《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中的陌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1世纪美国非裔戏剧界,苏珊·洛里·帕克斯是一个不能被忽略、非常重要的剧作家,她是继奥古斯都·威尔逊之后第二位获得美国普利策戏剧奖的非裔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黑人女剧作家,在威尔逊去世之后她已经成为非裔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她的戏剧作品荣膺美国戏剧界诸多重要奖项,获得多项基金项目支持,赢得戏剧评论家的赞誉,获得学术研究者的重视。帕克斯的戏剧作品创作题材丰富、作品内涵深刻、创作手法独特是其获得美国戏剧界多项大奖的根本原因。国外对帕克斯作品的学术研究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简介评论、博士论文到研究专着每年都有增长的态势,而国内对其作品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6年开始才陆续有学术论文的出现,近年来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且丰富起来。可是纵观己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研究成果中还是存在单个主题研究居多,综合研究较少;获奖作品研究居多,全面、系统研究较少的情况,而且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将帕克斯与其他戏剧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较少对帕克斯及其戏剧做专门的研究,总之,现有研究对帕克斯戏剧内容与艺术形式缺乏立体、全方位的观照,更是未见从陌生化角度对其作品研究的成果。本文选取帕克斯的《强者/弱者》、《全世界最后一个黑人的死亡》、《爱情花园里的信徒》、《红字戏剧》、《第三王国的渐变》、《父亲从战场归来》、《维纳斯》、《美国戏剧》和《赌注压在尘埃司令上》这9部剧作为研究对象,以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为指导,从戏剧场景、戏剧情节和观演关系三个方面切入,全面探讨了帕克斯是如何在戏剧创作中把握了陌生化的理论精髓、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的。本文的第一章聚焦帕克斯戏剧作品中戏剧场景的陌生化:在《强者/弱者》中,帕克斯通过全明的灯光、简单的道具将舞台与现实关联;在《全世界最后一个黑人的死亡》中,帕克斯通过舞台空间的重塑和历史场景的重构来呈现历史;在《爱情花园里的信徒》中,帕克斯通过信使和电视为媒介让戏剧有了层次分明的空间视域,虚实相融的戏剧场景阻碍了幻觉舞台效果的生成。第二章聚焦帕克斯戏剧作品中戏剧情节的陌生化:在《红字戏剧》中,帕克斯使用互文架构情节,让它同霍桑的小说《红字》形成文本互文关系,让它与非裔女性的现实处境形成映射关系;在《第三王国的渐变》中,帕克斯将美国非裔族群的历史与现状融入到戏剧碎片化的情节架构中,同时将散落的碎片重新整合,打破情节线性发展的传统模式;在《父亲从战场归来》中,帕克斯改变了古希腊时期歌队的基本构成形式和成员组成数量,让歌队介入戏剧情节结构,对舞台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施加影响。第三章聚焦帕克斯戏剧作品中观演关系的陌生化:在《维纳斯》中,帕克斯让演员化身为戏剧的剧中人和局外人,让演员保持与角色本身和剧场观众的距离感;在《美国戏剧》中,帕克斯将家庭故事和民族历史进行结合,试图通过该剧中的“历史的巨大洞穴”来改变观众在传统观演过程中的被动状态;在《赌注压在尘埃司令上》中,帕克斯让角色通过“重复与修改”的语言策略体现剧作家的意图、保持与观众的距离,激发观众的思考,从而制造出陌生化效果。帕克斯的戏剧作品主题宽泛多样,既包括非裔族群的历史境遇,也涵盖非裔个体的现实状况,她的戏剧就是要向观众传达非裔族群被篡改和遗忘了的历史,要向观众呈现非裔个体卑微和窘迫的现状。在传递剧作家主旨意图的过程中,帕克斯试图通过使用多重戏剧创作手法对戏剧进行陌生化处理,让戏剧在发挥娱乐作用的同时更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让观众能从亚里士多德戏剧美学的桎格中解脱出来,像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那样主动联系历史过往和社会现实,进行更为积极和深刻的思考。

殷银花[2](2016)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笔下“叛逆”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笔下,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构成了希腊悲剧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体系。其中,敢爱敢恨最终杀子报复负心丈夫的美狄亚、嫉恶如仇而弑夫的克吕泰墨斯特拉、勇敢无惧以至于违抗禁令的安提戈涅、倔强不屈而大胆申诉的赫卡柏、卡珊德拉和安德洛玛刻等都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叛逆女性形象。然则,叛逆女性形象的背后却隐含了可发掘的审美意蕴。敢爱敢恨的美狄亚自主选择配偶,并用实际行动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进行了决绝的反击,其痛苦杀子的行为展现了其对爱情的执着;嫉恶如仇的克吕泰墨斯特拉,她虽是一介女流之辈,却拥有着管理城邦的非凡能力,并靠一己之力亲手杀死了害死女儿的丈夫,从而完成了对血腥城邦制度的挑衅。其决绝弑夫的惨剧,显示了她对于合理城邦制度的渴望;勇敢无惧的安提戈涅,冒着生命危险违抗禁令为哥哥举行葬礼,实现了对专制国家制度的违抗,她不畏牺牲自己生命的行动,展示了她对于至上亲情的坚守;倔强不屈的赫卡柏、卡珊德拉和安德洛玛刻,在残酷战争的无情摧残之下,大胆地对敌人进行了严厉的控诉,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顽强抵抗。她们的抗议和所遭受的委屈彰显了其顽强的意志。这些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都密切联系艺术真实、悲剧冲突、恐惧和怜悯情感的交织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从艺术审美上突显了叛逆女性形象。三大悲剧家笔下的叛逆女性敢于忤逆和抵抗社会的既存制度,这是她们身上所具有的进步性。然而,她们的行为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极端的方式呈现叛逆性格以及以个人报复而成就叛逆形象,正是叛逆女性形象所展示的局限性。尽管她们在完成对自己叛逆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叛逆女性仍以其独特坚强的个性影响了后世西方文人的创作,三大悲剧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确立了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叛逆类原型。

张博硕[3](2016)在《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综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端木蕻良研究的不断深入,端木蕻良及其作品的价值日益凸显,受到广泛的关注。相比较而言,人们对端木蕻良前期文学创作研究得较为深入和详实,但由于端木蕻良后期作品较为零散,不易进行研究,因此较少有系统性、综论性的研究文章出现,还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他的文学全貌和文学成就。值得关注的是,1942年是端木蕻良生命和创作中的转折点,端木蕻良在1942年之后的作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格,受萧红去世的影响,他的创作更多地表现出痛苦和悲凉,散文、诗词创作也更贴近作家心灵。本文是对端木蕻良后期创作的综论性文章,将以1942年作为划分端木蕻良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线,试着对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脉络进行梳理,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深入的论述,进一步深化对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的总体性认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综合性论述。第一部分:四十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类型。经历过与萧红的生死离别,端木蕻良在创作风格上发生了转变,作品中更多地是显露出对爱的反思与自我的审视,表现出他对萧红的深切思念。第二部分: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创作。作为一名红学家,端木蕻良是从创作的角度钻研红学,并深受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端木蕻良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这部作品不仅圆了端木蕻良年少时的梦,更为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三部分:散文、诗词和戏剧创作。端木蕻良不仅擅写长、短篇小说,还在散文、诗词、戏剧等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是一位多维多产的作家。

樊晓君[4](2014)在《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文中指出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剧作家、美国最重要的先锋剧作家。他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分别是《微妙的平衡》(A Delicate Balance,1967)、《海景》(Seascape,1975)和《三个高大的女人》(Three Tall Women,1994),以及托尼终身成就奖、终身成就先锋奖等。阿尔比登上美国戏剧舞台正是美国戏剧危机的关键时段,奥尼尔戏剧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田纳西威廉斯等人戏剧叙事逐渐陷入僵化模式,阿尔比通过对戏剧叙事形式及内容的革新和实验给美国戏剧舞台注入新鲜血液,使美国戏剧重新繁荣和充满生机。阿尔比擅长以荒诞派戏剧表现艺术手法,通过具有独特美国本土化的严峻凝练、晦涩多义、诙谐滑稽戏剧语言,表现多重、复杂、深刻的美国化戏剧主题。他的戏剧风格多样化、戏剧内容具有深刻复杂性,这些与其对20世纪中期美国传统写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大胆反叛、广泛实验分不开。国内学界对具有多元化、实验性戏剧风格的阿尔比戏剧研究开始较晚,且多集中在阿尔比早期戏剧的部分作品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关于阿尔比戏剧的翻译仅有9部作品,作品翻译的滞后导致国内阿尔比戏剧研究发展十分缓慢。此外,国内学界对阿尔比戏剧研究角度单一,研究角度偏狭,且有贴标签的嫌疑。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多角度综合理论视野考察阿尔比戏剧与美国传统戏剧、欧洲荒诞派戏剧之间的关联,厘清阿尔比戏剧与美国传统戏剧、欧洲荒诞派戏剧之间的关系;探索阿尔比戏剧艺术表现手法,深入研究阿尔比戏剧在戏剧主题、戏剧人物、戏剧结构,以及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叙述风格、叙述模式,以及创作特色等。本文研究阿尔比对美国现当代戏剧艺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新与突破,研究其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对国内美国戏剧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首先,本文从宏观角度,采用多种理论综合分析研究阿尔比戏剧文本特色,弥补国内阿尔比戏剧研究的不足,纠正国内学界对阿尔比戏剧的研究角度单一,研究角度的偏狭;其次,本文通过探讨阿尔比在美国戏剧危机时刻对美国戏剧形式与内容的实验和变革,给国内相关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提供借鉴,对探索拯救国内戏剧危机提供可能性的方法和措施;再次,本文对阿尔比戏剧特色的研究为国内戏剧从创作到舞台表演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最后,对阿尔比戏剧的研究将推进国内阿尔比戏剧的翻译和研究深度与广度,加强中美戏剧交流。本文通过考察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等美国传统剧作家对阿尔比戏剧的影响,探究阿尔比戏剧在主题和风格上与写实主义戏剧共通之处;通过考察阿尔比戏剧与欧洲荒诞剧共通的写作技巧、哲学基础、悲喜剧风格,探究阿尔比戏剧与欧洲荒诞剧的一脉相承关系。根据阿尔比戏剧的两大创作渊源可以看出,阿尔比是以荒诞派戏剧艺术风格为主,以美国传统写实主义戏剧艺术风格为辅的先锋剧作家。阿尔比对美国戏剧的反叛和开拓首先表现在戏剧主题上。阿尔比戏剧比较突出的三类主题为:伦理扭曲的婚姻家庭主题;美国梦破灭的社会主题;世界荒诞、人类异化的哲学主题。阿尔比通过伦理扭曲的家庭主题、美国梦破灭的社会主题,表现人类生活在异己的世界上,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己都难以和谐相处,人被异化、被隔膜,人所能感觉到的世界荒诞、人生荒诞。阿尔比之前的美国戏剧以写实主义戏剧为主,戏剧主题倾向于家庭伦理剧、社会现实主义问题剧,戏剧基调倾向于乐观主义。美国梦破灭是阿尔比戏剧主题的重要特色,而异化、荒诞的哲理主题是阿尔比对美国梦破灭主题内涵和外延哲理深化和拓展,对20世纪后期美国戏剧主题有重要影响。阿尔比反叛传统戏剧人物塑造观念,一方面切断人物与现实的联系,否认人物的可知性;另一方面其戏剧中的人物塑造具有类型化特点,多表现出分裂和异化的非人化特征。如《沙箱》、《美国梦》中的爸爸、妈妈几乎是其戏剧作品中所有中年男性、女性的总体形象代表,都具有异化、分裂的典型特征。阿尔比人物塑造具有符号化、类型化、非人化、边缘化特点,是阿尔比对美国戏剧人物塑造手法的多样化的重要贡献,反映人类生存的荒诞、不合理现状,鞭策、警醒人们认清现实、直面现实。阿尔比是较早关注到戏剧危机的剧作家,也是较早进行戏剧形式改革试验的剧作家。在戏剧结构形式上,阿尔比几乎与传统美国叙事剧结构形式全面决裂。阿尔比主要通过仪式化形式与戏中戏结构相结合,复调与锁闭式倒叙相结合,以及通过情节并置达到解构传统戏剧结构的目的,他用反常的戏剧表现手法将生活中的复杂性、荒诞性直接呈现在戏剧舞台上,展现给读者和观众。阿尔比戏剧结构的多层性、立体性结构,突破传统戏剧结构的定式,拓展了戏剧危机下戏剧结构形式的多种可能性。阿尔比的戏剧对话质疑并革新传统美国戏剧语言表现方式。他的戏剧语言含混、多义,人物之间对话具有跳跃性、无逻辑性,一方面造成其戏剧对话含义不明、晦涩多义,另一方面阿尔比正是通过这种碎片化对话,在嘲讽、戏谑对话中展示人物的智慧、语言的魅力,通过将语言变化成语言游戏的方式,游走在真实和谎言之间,深化了语言表现的哲理深度。阿尔比戏剧语言以荒诞性戏剧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合美国戏剧的滑稽、粗俗、直白特色,质疑、拆解传统戏剧语言的基本表意和沟通功能,重建新型戏剧语言形式审美标准,不仅表现戏剧语言的多种可能性,拓展戏剧语言表现的艺术魅力和哲理深度,也为戏剧语言的表现形式到阐释方式提供新方法、新视角。阿尔比为美国后世戏剧提供了一套独特戏剧创作的方法,他通过夸张、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一方面表达剧作家对美国社会、美国现代家庭和婚姻的批判,对美国旧文明的缅怀,另一方面表达剧作家对现实生活荒诞性的主观感受。阿尔比的戏剧作品风格主要以荒诞派戏剧风格为主,美国本土写实主义戏剧风格为辅,风格多样化;他的戏剧语言有时则充满粗俗的谩骂;他所表现的社会则是纯粹美国式的;他所表现的爱、恨、孤独等人类的生存、生活体验则是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生活体验。他将荒诞派戏剧思潮引入美国,革新五、六十年代平庸、刻板的美国戏剧舞台,他打破了美国戏剧传统主题、人物塑造、戏剧结构、戏剧对话的固定化模式,通过拼贴、糅杂、戏仿、解构了传统戏剧创作模式,建立和发展了立体、多重戏剧表现方式;通过反传统、反模式、反深度,用剧场性的直接呈现方式,直接表达人性的异化、社会的失序、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此外,他并不满足于美国荒诞派代表剧作家的形象,一直以先锋性、实验性、革新性不断进行戏剧实验,阿尔比对美国戏剧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其戏剧形式到内容的反叛和革新上,更重要是的,他为拯救戏剧危机提供了多种方法和多种可能性,他对戏剧不懈探索的实验精神为后世剧作家树立了重要的榜样,从而使其成为美国剧坛至今屹立不倒的常青树、世界戏剧艺术大师之一。

刘红英[5](2014)在《严歌苓小说论》文中认为严歌苓是当代北美新移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考察严歌苓的文学世界,我们发现她并没有刻意追求形式创新与小说主题的新奇,而是在敏锐细腻的感受中捕捉复杂多变的人性。对人性本色的探究与深层关注,凝结在艺术之中的是强烈的审美震撼力。本论文在人性这一总体尺度下分六个部分来展开对严歌苓小说的阐释。首先绪论部分交待了严歌苓的生平及其创作分期,对目前学界对严歌苓创作的研究做了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本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论析严歌苓文学意识的生成,重在梳理严歌苓的童年经验对她从事创作的影响。以此来看严歌苓文学道路的选择,从而与众多华文作家拉开了距离。其次探析她移民美国的经历与体验,作为“游牧”民族之一员的感怀与抱负,可见严歌苓创作的价值期待与文化视野。最后指出她的创作意图同时也是她重点关注的内容,即对人性的剖析与刻画。在人性的总体把握下,对其创作的各个方面逐章分解。第二章阐释严歌苓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严歌苓构塑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思想穿透力。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中,她没有简单地进行身份鉴定。对革命女性形象,重在描写小人物的生活处境与思想递变的历程,深入揭示革命对人性的异化。另一方面,严歌苓又极力探讨人性在极致环境中的完满与自足,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间女性形象。她们不仅具有浑然淳朴的性格特色,还具有一种自由狂欢的精神。比较而言,严歌苓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没有女性形象那样丰厚,但不同的生存处境与个性特征却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现代历史语境下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思考,揭示他们在荒诞年代中的特定遭遇和担当意识。第三章探析人性视域下的伦理关系。家族伦理关系的探讨是文学审美的重要构成,也是作家审视人性善恶的场域。严歌苓通过一部部作品向传统道德伦理提出挑战,发出了新移民文学中最独特的声音。第一节深入思考男权文化下父子关系的体现。由弑父到嫉父的描摹,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透视人性的丑恶、压抑甚至毁灭。第二节考察从人性的角度来重塑风流母亲的形象。在严歌苓的笔下,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母亲形象。尤其是在母女伦理关系上,存在着隔膜、怨恨,甚至竞争与嫉妒,最后走向和解与包容。第三节论析严歌苓小说中的夫妻伦理。重在分析夫妻之间追逐与背叛、守候与交错、叛离而改嫁、屈辱而求生的多元状态。第四节论述情爱伦理的诗学构想。严歌苓通过异国恋的题材,探讨的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通过思考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着眼于对爱情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困境进行思考。第四章论析漂泊者的生存体验和诗学之思。严歌苓书写了“漂泊者”的人生境遇与生命体验,描摹了“边缘人”的精神失落以及对“家园”的找寻。第一节借用一些意象来论析处于双重边缘的孤独者的生存体验与诗意人生。第二节论析“流浪者”的精神表现。在“漂泊”主题的背后,隐含着严歌苓对人类生存实质的本体论思考。第三节论析回望的“中国形象”。海外华人作家因为生活在异国他乡,与中国大陆地理距离的相隔,造成了它们内心永远难解的情结。严歌苓描摹了“文革”前后的“中国”,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独特年代的人性景观。第四节论析严歌苓叙写夹缝人、边缘人的漂泊本质,体现了对人类处境的深切把握,触及到“形而上无家可归”的生存本质。第五章探讨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策略和审美原则。严歌苓善于构塑各类文学意象,它们都有隐喻意义和特殊指涉。这些意象体现了含蓄无垠的结构张力,成为艺术花园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严歌苓的小说在乐观笔调中隐藏着深深的悲观,在轻快文风背后喻含着悲哀的主题。她的作品负载了深湛的内含,形式上具有丰富多元的叙事策略,显示了她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本章通过意象营造、悲剧意识、复调特色、美丑对照、影视化手法等四个方面来论析严歌苓小说的艺术风格,深入揭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第六章探析严歌苓创作的思想资源。在严歌苓的文学世界中,“雌性”这个概念尤为突出。中国文化传统中儒家伦理倡导“和乐盈盈”的文化心理,任何人都应该爱惜生命,以乐观长寿为美德。老庄哲学主张“弱者道之用”,如果想长久保全肉身,就应该“专心致柔”。佛禅的奥义主张举世无争,平静忍耐一切。严歌苓小说皆含有这些文化传统的因子。透过分析,“雌性”的本质便能得到更清晰的理解。第二节论析严歌苓小说对“两希”文化传统的吸纳与借鉴。严歌苓认同基督教文化中伦理观念,同时对古希腊人本精神的吸纳,使其创作具有了厚重的价值底蕴。

孔繁秀,周晓艳[6](2012)在《《西藏大学学报》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NK(I1993-2011)数据》文中认为基于CNK(I1993-2011)数据,以《西藏大学学报》刊发论文(1993-2011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该刊载文数量及年代分布、载文被引、载文被转载、科研基金论文等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对该刊2001年至2010年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等引证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既是对《学报》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梳理,也是对该刊学术价值和刊物质量的有效评介,旨在探索《学报》文献计量学特征及刊物特色,为进一步办好刊物提供参考依据。

杨挺[7](2007)在《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国内外奥尼尔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美学、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讨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的特质,表现主义戏剧观产生的基础和根源。本文将研究范围由目前国内学界常见的对奥尼尔某个文本的剖析和对奥尼尔研究中的某个问题的探讨扩大剑对奥尼尔整个表现主义戏剧和戏剧观的全面解读,试图立足于具体的作品分析,但又超越具体的作品分析,而上升到美学和哲学分析的高度,从而为国内奥尼尔研究、表现主义戏剧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全文主体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奥尼尔戏剧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教育背景、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方式,对其他重要因素的分析散见于其他章节。第二章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与表现主义戏剧运动的契合,探讨奥尼尔与德国表现主义在美学和戏剧观方面的契合,并辨析德国表现主义是否对奥尼尔产生过影响。第三章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形成的文学根源,主要探讨斯特林堡、易卜生和契诃夫对奥尼尔的影响。第四章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形成的思想根源,主要探讨尼采、弗洛伊德主义、叔本华对奥尼尔的影响。第五章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形成的社会根源,主要探讨奥尼尔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

李康仁[8](2005)在《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文中指出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世界着名的剧作家。在四十年代,曹禺的剧作已经被搬上了韩国的舞台,并受到观众欢迎,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曹禺剧作的演出在韩国遭到了禁止。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加强,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韩国研究界对曹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四十年代以来曹禺剧作在韩国的演出实践,以及从八十年代以来韩国的曹禺研究现状。通过对曹禺剧作在韩国的舞台演出和研究现状的考察,形象地展现了阻碍和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政治原因,以及对于一个异国剧作,本国民众的接受历程。同时,本论文还探讨了曹禺的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的人物形象,以及曹禺的戏剧美学思想成因以及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这对于韩国研究界全面的了解曹禺具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曹禺剧作在韩国的演出及研究现状 曹禺作品中在韩国最初演出的作品是《雷雨》。到目前为止,《雷雨》共有7次演出。首演是1946年由乐浪剧会演出的。然后,1988年韩国举行奥运会,随着韩中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政治障碍的被消除,《雷雨》又出现在韩国舞台上。曹禺的作品是经过禁演长达近40年后才被解禁的。1994年,在汉城演出了曹禺的另一部剧作《日出》。曹禺的《雷雨》在韩国新剧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录,并且受到了韩国观众的热烈的欢迎。 第二章:作家研究 这一章是观察曹禺写作的创作动机和曹禺的艺术世界。尤其是他以观众性和舞台性为基础,通过对话剧忠实的探索,创造了符合观众的趣向,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他从易卜生到契诃夫学习了西方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他的作品重新诞生。理解西方的话剧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世界。外来的观念和创作理念通过作家的自觉吸收、理解,用来进一步阐明主题思想,超越了仅仅是被动吸收一知半解的表层的模仿,而发掘了适用于中国的现代的话剧的审美原则、审美方式。现实社会中的残酷使他不断加强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人”的意识很自然地渗入他的审美观。他所理解的剧本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绝非在于人物的数量,场面的宏大,语言的夸张或者是故事的奇特,而在于对于社会、人生和人的理解。

康玉霞[9](2002)在《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文中认为古希腊悲剧作为人类较早时期的艺术 ,在诸多方面尚未完全摆脱神话故事产生的影响 ,因此 ,古希腊悲剧在创作中具有一种神话色彩。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 ,力求通过三大悲剧的比较 ,深入阐释《美狄亚》所独具的创作思想 ,从而揭示出《美狄亚》在理论思想方面的价值。

二、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中的陌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的研究状况
        (二) 国内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论文的理论框架
        (一) 陌生化理论的渊源
        (二) 陌生化理论的内容
        (三) 陌生化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帕克斯戏剧场景的陌生化
    第一节 展现现实的舞台场景
        (一) 舞台上看得见的“家”
        (二) 舞台上看不见的“家”
    第二节 呈现历史的舞台场景
        (一) 被重塑的舞台空间
        (二) 被重构的历史场景
    第三节 虚实相交的舞台场景
        (一) 极简约的舞台实景
        (二) 不简单的舞台虚景
第二章 帕克斯戏剧情节的陌生化
    第一节 运用互文性的情节架构
        (一) 情节对文学文本的互文
        (二) 情节对社会历史的映射
    第二节 采用碎片化的情节架构
        (一) 整体情节架构的碎片化
        (二) 碎片化情节的架构整合
    第三节 启用歌队的情节架构
        (一) 歌队介入整体的情节中
        (二) 歌队融入局部的情节中
第三章 帕克斯戏剧观演的陌生化
    第一节 处于观演关系中的演员
        (一) 作为戏剧局外人的演员
        (二) 作为戏剧剧中人的演员
    第二节 处于观演关系中的观众
        (一) 作为戏剧审视者的观众
        (二) 作为戏剧思考者的观众
    第三节 处于观演关系中的角色
        (一) 体现剧作家意图的角色
        (二) 唤起观众们思考的角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笔下“叛逆”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导入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论文结构
第1章 叛逆女性形象的性格解读
    1.1 敢爱敢恨的杀子者
    1.2 嫉恶如仇的弑夫者
    1.3 勇敢无惧的违令者
    1.4 倔强不屈的申诉者
第2章 叛逆女性形象的审美阐释
    2.1 失衡两性关系中的爱情悲剧
    2.2 血腥人祭制度中的家庭悲剧
    2.3 专制国家原则中的亲情悲剧
    2.4 残酷侵略战争中的战争悲剧
第3章 叛逆女性形象的局限和意义
    3.1 叛逆女性形象所展示的局限性
    3.2 叛逆女性形象所展示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四十年代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类型
    (一)寻找自我的怀乡小说
    (二)崇尚自由的寓言小说
    (三)追求爱情的神话小说
    (四)亦真亦幻的幻梦小说
二、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的创作
    (一)端木蕻良受《红楼梦》的影响
    (二)端木蕻良对《曹雪芹》的塑造
    (三)《曹雪芹》的艺术成就
三、散文、诗词和戏剧创作
    (一)富有生命力的散文
    (二)展现真性情的诗词
    (三)极具立体感的戏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阿尔比戏剧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阿尔比与美国传统戏剧
    第二节 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
        一、荒诞派戏剧
        二、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
第二章 异化与荒诞
    第一节 家庭主题:伦理扭曲化
        一、夫妻关系畸形化
        二、性道德混乱
        三、亲情关系扭曲化
    第二节 社会主题:美国梦破灭
        一、伦理道德沦丧
        二、美国梦破灭
    第三节 哲学主题:异化与荒诞
        一、人性异化
        二、死亡意识
        三、荒诞哲理
    第四节 阿尔比代表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多重主题分析
        一、家庭主题
        二、社会主题
        三、哲学主题
第三章 分裂与变形
    第一节 阿尔比与厌女症
        一、邪恶女性形象
        二、二元性别女性形象
        三、阿尔比与厌女症
    第二节 阿尔比戏剧中的男性
        一、中年男性的可怜虫形象
        二、年轻男性的灵肉分离
        三、畸形人的丑陋与邪恶
        四、缺场人物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章 结构与解构
    第一节 戏剧叙事结构理论
    第二节 驱魔仪式与戏中戏结构
        一、驱魔仪式结构
        二、戏中戏结构
    第三节 复调与锁闭式倒叙结构
        一、复调结构
        二、锁闭式倒叙结构
    第四节 情节并置与反叙事结构
        一、情节并置
        二、反叙事
第五章 质疑与变革
    第一节 阿尔比对戏剧语言的质疑和变革
        一、语言变革的背景
        二、语言的革新与重建
    第二节 戏剧语言的含混与多义性
        一、戏剧语言的含混与双关现象
        二、游离于语言现象之外的语义多重性
    第三节 语言游戏:虚构与重建
        一、语言现象:真话与谎言的转换
        二、语言游戏目的:虚构与重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5)严歌苓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现状
    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严歌苓文学意识的生成
    第一节 “把写作作为一种生理需求”:创作的冲动
        一、 童年经验对写作的影响
        二、 作为“游牧”民族的一员
    第二节 “藏污纳垢”:极致环境中的人性感悟
        一、 人性:文学永恒的话题
        二、 人性的多面性
    第三节 双维透视:中西文化对照下的人性反思
        一、 异质文化冲击下的人性观变化
        二、 狼性与狗性:对人性异化的思考
第二章 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女性形象论
        一、 革命女性的递变历程
        二、 静如水:底层女性的生存方式
        三、 热似火:民间女性的生命强力
    第二节 男性形象论
        一、 “大勇”“叔叔”:撒旦式的英雄想象
        二、 “水袖”“辫子”:被看的玩偶与弱者的反抗
    第三节 知识分子形象论
        一、 政治意识的“显”与“隐”
        二、 自由追求的“外”与“内”
第三章 人性视域下的伦理关系
    第一节 从“弑父”到“嫉父”:退化的一代
        一、 “惧父—弑父”:对传统父权的批判
        二、 “厌父—嫉父”:阴暗心理与人性扭曲
    第二节 风流母亲与人性关怀
        一、 “怨母—仇母”:母爱的缺席与沧桑记忆
        二、 “谅母—羡母”:重塑被规约的母亲形象
    第三节 夫妻伦常的背离与守候
        一、 一夫两妻与道德皈依
        二、 异国婚姻的离合
    第四节 情爱伦理的诗学构想
        一、 爱怨交织与孤独之困
        二、 文化隔膜与空幻之美
第四章 漂泊者的生存体验与诗学启示
    第一节 双重边缘的身份焦虑
        一、 海那边:断了来时的路
        二、 风筝:流浪与“根”的隐喻
    第二节 回望的“中国形象”
        一、 不同视角中的“文革”镜像
        二、 “文革后”的中国形象
    第三节 从生存之思到存在之诗
        一、 寻找与流浪:“旅馆”的启示
        二、 自由的追寻
第五章 叙事策略与审美艺术
    第一节 意象营造与神秘隐喻
        一、 地窖、鬼魂、梦游:回望中搭建的魔怪世界
        二、 “阁楼”与“大海”:焦灼情感中的异域生命体验
        三、 监狱、医院与教堂:罪感、苦难与拯救的隐喻
        四、 狼、狗、马、猫:社会批判与人性反思
        五、 水与火:隐喻凤凰涅盘的自然意象
    第二节 悲剧艺术与幽默笔法
        一、 重:悲剧艺术
        二、 轻:幽默笔法
    第三节 美丑对照与复调艺术
        一、 美丑对照
        二、 多重声音的对话
    第四节 影视化的写作技巧
        一、 画面特写与当代电影
        二、 雅俗之争
第六章 本土传统与外来资源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统中“雌性”元素及文本体现
        一、 儒家伦理的价值透视
        二、 老庄思想的内在美质
        三、 佛禅的奥义理趣
    第二节 “两希”文化传统的价值呈现
        一、 基督教伦理价值观的统摄
        二、 古希腊人本精神的吸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西藏大学学报》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NK(I1993-2011)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搜集与研究方法
二、论文总体情况分析
    (一) 载文量分析
    (二) 论文总被引频次及单篇被引频次统计
    (三) Web即年下载和单篇下载情况统计
    (四) 论文被转载情况统计
    (五) 科研基金资助论文统计
三、论文作者分析
    (一) 核心作者统计
    (二) 作者被引频次统计
    (三) 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
四、引证数据分析
小结

(7)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二、第一章 影响和制约奥尼尔戏剧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1. 政治倾向
    2. 宗教信仰
    3. 教育背景
    4. 个人特殊的经历与生活方式
三、第二章 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与表现主义戏剧运动的契合
    1. 美学原则的契合
        1.1 主观性原则:艺术是艺术家内心激情和创造性想象的表现
        1.2 颠覆性原则:对传统的无情否定
    2. 戏剧作品的契合
        2.1 思想内容
        2.2 艺术形式
    3. 关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是否影响到奥尼尔”问题的辨析
四、第三章 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形成的文学根源
    1. 奥尼尔与斯特林堡
    2. 奥尼尔与易卜生
    3. 奥尼尔与契诃夫
五、第四章 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形成的思想根源
    1. 奥尼尔与尼采
    2. 奥尼尔与弗洛伊德主义
    3. 奥尼尔与叔本华
六、第五章 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形成的社会根源
七、结语
八、注释
九、参考文献
十、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十一、后记:一个完美主义者的不完美之作

(8)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曹禺剧作在韩国的演出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曹禺剧作在韩国的上演情况
    第二节 韩国的曹禺研究现状
        1、20世纪80年代研究状况
        2、20世纪90年代研究状况
        3、21世纪研究状况
    第三节 韩国曹禺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第二章 作家研究
    第一节 生平和创作观
    第二节 探索曹禺的戏剧艺术—从悲剧发展到悲喜剧
    第三节 外国话剧对曹禺话剧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 曹禺话剧结构研究
    第一节 《雷雨》的结构分析
        1、用复杂的结构表现悲剧的主题
        2、运用命运的结构提高作品审美感
    第二节 《日出》的结构分析
        1、人像展览式的横断面结构
        2、通过对立结构表现悲剧性
    第三节 《北京人》的结构分析
        1、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去开掘的结构
第四章 曹禺话剧的人物形象研究
    第一节 《雷雨》的人物形象研究
        1、男性形象研究-周朴园、周萍和周冲
        2、女性形象研究-周蘩漪、鲁侍萍、鲁四凤
    第二节 《日出》的人物形象研究
        1、男性形象研究-方达生、金八、其他
        2、女性人形象研究--陈白露、翠喜、小东西
    第三节 《北京人》的人物形象研究
        1、男性形象研究——曾皓、曾文清
        2、女性形象研究——愫方
第五章 中国曹禺研究简况及韩中曹禺研究比较
    第一节 中国曹禺研究简况
    第二节 韩中曹禺研究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9)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 根据题材原型以现实主义精神进行独立创作。
二、 以人性化原则深入刻画人物形象
三、 以人物性格作为戏剧冲突结点, 突出戏剧情节发展内在的推动力

四、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苏珊·洛里·帕克斯戏剧中的陌生化研究[D]. 孙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笔下“叛逆”女性形象研究[D]. 殷银花. 湘潭大学, 2016(02)
  • [3]端木蕻良后期文学创作综论[D]. 张博硕.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4]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D]. 樊晓君.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5]严歌苓小说论[D]. 刘红英. 吉林大学, 2014(09)
  • [6]《西藏大学学报》文献计量分析——基于CNK(I1993-2011)数据[J]. 孔繁秀,周晓艳.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7]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 杨挺. 暨南大学, 2007(02)
  • [8]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D]. 李康仁. 复旦大学, 2005(07)
  • [9]惊世骇俗的反抗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的比较中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J]. 康玉霞.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2(04)

标签:;  ;  ;  ;  ;  

震惊的反叛者——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对比看美狄亚的创作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