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对 Valsalva 应激的心率和血压反应形式的影响

体位对 Valsalva 应激的心率和血压反应形式的影响

一、体位对Valsalva应激中心率血压响应形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1](2020)在《加温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儿体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在临床工作中,麻醉医生对于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重视程度高,而对体温的关注程度相对低。小儿由于自身解剖特点使其在术中极易发生低体温,故小儿术中体温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部手术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腹腔镜手术较常规开腹手术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小儿腹腔镜中的体温管理更不容忽视,既要防止低体温又需避免保温过度。加温腹腔镜气腹在成人中使用较多,但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加温气腹效果如何尚不明确。目的:本实验针对小儿腹腔镜手术,采用加温腹腔镜气腹或暖风机对患儿进行保温,观察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不同保温措施的保温效果及对小儿心率、舒适度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120例,研究对象年龄6个月到6岁,ASA分级为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保温组、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每组40人。三组患儿在入室后均采用相同的基础保温措施,包括调节室温在24℃,术中使用37℃的温盐水和消毒液进行冲洗或消毒,覆盖相同层数的手术单。在此基础上,常规保温组使用常规气腹机,CO2气腹的温度为21℃;加温气腹组使用加温气腹机,CO2气腹的温度为38℃;暖风组使用气体温度为21℃的常规气腹机,同时开启温度为38℃的暖风机。记录三组患儿在入室时(T1)、气腹建立时(T2)、气腹建立0.5h(T3)、手术结束时(T4)的体温、心率指标及患儿在麻醉恢复室内的中文版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EDIN)评分,同时记录三组患儿的术前晨起体温、年龄、体表面积、体重、手术时长指标及低体温、术后寒战、术后发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儿的术前晨起体温、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手术时长、低体温例数及性别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儿体温组间比较:在气腹建立0.5h(T3)及手术结束时(T4),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体温高于常规保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气腹组与暖风组在入室(T1)至手术结束(T4)各时间点的体温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常规保温组在气腹建立0.5h(T3)和手术结束时(T4)体温低于入室时(T1)体温;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在手术结束时(T4)体温高于入室时(T1)、气腹建立时(T2)及气腹建立0.5h(T3)时的体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心率组间比较:在手术结束时,加温气腹组心率慢于常规保温组及暖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心率慢于入室时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保温组和暖风组在手术结束时心率快于入室时心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气腹组患儿在手术结束时心率与入室时心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三组在术后寒战、术后发汗及术后EDIN评分的比较,常规保温组寒战的例数高于加温气腹组和暖风组,暖风组发汗的例数高于其他两组,加温气腹组患儿在出PACU时的EDIN评分低于常规保温组和暖风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需要采取加温气腹或暖风机等保温措施预防围术期体温降低,其中使用加温气腹既可以预防术中体温降低,同时有利于维持患儿术中心率平稳,减少常规气腹对机体的刺激,提高舒适度,从而更有效的保障患儿围术期安全。

孔清玉[2](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李泽宇[3](2020)在《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180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组(V组)、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组(P组)以及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VPR组)。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组(潮气量VT8~12ml/kg,吸呼比(I:E)=1:2);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组(设定吸气压力范围在10~35cm H2O最高不超过40cm H2O,使得潮气量达VT8~12ml/kg,I:E=1: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潮气量6ml/kg+手法肺复张(Recruitments,RM)+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设定为5cm H2O)。在气管插管后,三组通过调整通气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35~45 mm Hg;记录入组患者气管插管后5min(T1)、气腹开始后30min(T2)、气腹结束后10min(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Pplat)、动脉血气分析参数(Pa O2、Pa CO2);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lung cdyniance,Cdyn)和吸气阻力(Airway resistance,Raw)、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 D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应用急诊床旁肺超声检查方案(Bedside lung ultrasound in emergency,BLUE),检测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气管拔管后15min(T4)的肺部超声影像,采用LUS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肺不张发生情况。结果1.T1时V组患者Ppeak显着高于P组、VPR组,T2时三组患者Ppeak较T1时显着升高,且V组显着高于P组、VPR组,T3时三组患者Ppeak回复至接近T1时水平,但V组仍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T1时相比,T2时三组患者Pplat显着升高,且V组显着高于P组、VPR组(P<0.05);在T1时至T3时,P组及VPR组Raw均显着低于V组(P<0.05);T1时、T3时P组及VPR组Cdyn显着高于V组(P<0.05)。2.T2时,P组及VPR组Pa O2均显着高于V组(P<0.05),且VPR组高于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P组Pa CO2低于V组和VPR组(P<0.05)3.三组患者A-a DO2在T2时较T1时显着上升(P<0.05),T3时下降接近T1水平;三组患者T2时OI较T1时显着下降(P<0.05)且V组显着低于P组和VPR组(P<0.05);三组患者RI在T2时较T1时上升,T3时较T2时下降接近T1水平,但各时间点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中均有肺不张发生,VPR组较其他两组发生者少,VPR组患者LUS评分显着低于P组和V组(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与单纯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和压力控制通气模式相比,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氧合功能,降低肺不张发生率。

郭宇[4](2020)在《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的人体生理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采集乘客在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时的心率、呼吸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分析各个指标在不同实验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BMI指数等情况下的相关性或差异性,从而建立乘客在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时的完善的生理响应数据模型,全面反映复杂情况下人体生理系统的变化,找出其中生理指标的规律性,完善其相关指标数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610名(其中男性350名、女性260名)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的游客为研究对象,使用美国Biopac公司生产的生理信号采集设备BioHarness便携式生理信号测量系统(采样频率为250Hz)以及相配套的数据分析软件AcqKnowledge 4.4软件、欧姆龙血压测量仪,采集610名受试者的心率、呼吸率和血压等生理指标,对其在不同实验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BMI指数等情况下的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乘客在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时的生理反应规律,明确加速度对普通人群生理功能的影响。对加速度等因素与人体生理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不同指标之间生理反应进行差异性分析,建立加速度与人体生理反应数据库。对升降类游乐设施提出乘客乘坐健康指标,并为游乐设施的设计改进优化提供指导建议,提高游乐设施乘坐的舒适性并降低风险,促进游乐设施行业的发展。研究结果:1、心率:⑴升降类游乐设施运行过程中的设施加速度与人体乘坐过程中的平均心率呈显着性相关(P<0.05)。⑵乘坐前、中、后期,受试者的平均心率分别为93.3BPM、133.3BPM、99.4BPM,各阶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⑶乘坐前、中、后期,男、女性平均心率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平均心率上升幅度呈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各阶段平均心率都要高于男性。⑷不同年龄段受试者的平均最大心率及平均心率上升幅度均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20岁组平均最大心率(144.8BPM)和平均心率上升幅度(45.82BPM)最高,>50岁组平均最大心率(101BPM)和平均心率上升幅度(23.14BPM)最低。(5)不同BMI指数受试者的平均最大心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心率上升幅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呼吸率:⑴升降类游乐设施运行过程中的设施加速度与人体乘坐过程中的平均呼吸率呈显着性相关(P<0.05)。⑵乘坐前、中、后期,受试者的平均呼吸率分别为18.7BPM、24.6BPM、19.8BPM,各阶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⑶乘坐前、中、后期,男、女性平均最大呼吸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性的平均呼吸率上升幅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⑷不同年龄段受试者的平均最大呼吸率呈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受试者的平均呼吸率上升幅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不同BMI指数受试者的平均最大呼吸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LSD多重比较仅正常组与偏胖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BMI指数受试者平均呼吸率上升幅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血压:乘客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的乘坐前和乘坐后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6.6mmHg和123.3mmHg,呈显着性差异(P<0.05)。乘坐前、乘坐后平均舒张压分别为78.8mmHg和81.5mmHg,呈显着性差异(P<0.05)。4、主观感受:仅有3.9%的受试者认为升降类游乐设施的刺激性过大。有33人次出现不良生理反应,其中头晕19人次、恶心10人次、面色苍白2人次、出冷汗2人次。研究结论:(1)升降类游乐设施对于人体心率和呼吸率有着显着影响。设施加速度与心率、呼吸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心率变化具有明显滞后性。(2)性别是影响人体心率与呼吸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男、女心脏变时性差异明显,但加速度对于不同性别人群的呼吸率变化程度影响不大。(3)年龄是影响受试者心率和呼吸率的一个重要因素。30岁以上人群与30岁以下人群心脏功能差异明显,但加速度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的呼吸率变化程度影响不大。(4)BMI指数是影响人体心率与呼吸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加速度对于不同BMI指数人群的心率、呼吸率变化程度影响均不大。(5)升降类游乐设施对于人体血压有着显着影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应避免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

刘晓芬[5](2020)在《游客乘坐过山车的生理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在高速、高加速度复杂游乐环境下,采用多通道生理参数同步记录设备,采集乘客的心血管、呼吸和前庭反应等生理指标,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形成乘客乘坐过山车项目的生理指标数据库。分别对乘客乘坐前、中、后期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与基础生理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乘客生理指标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方法:招募郑州方特主题游乐园欲乘坐过山车游乐项目(暴风眼、极地快车、丛林飞龙),年龄在18-40周岁之间,身体健康,无心脏病、高血压等既往病史的游客。为其随身佩戴BioHarness便携式生理信号采集设备,实时记录受试者在乘坐过程中生理指标变化以及乘坐前后5min的血压。研究结果:(1)乘坐过山车项目会对受试者心率、呼吸率和血压产生影响,乘坐后心率显着性增加;乘坐后呼吸率与最大呼吸率有显着性差异;乘坐前后收缩压显着增加,舒张压无显着性变化。(2)受试者乘坐过山车不同时段的心率跟随设备加速度变化趋势波动。(3)10.9%的受试者最大心率超过自身极限心率,乘坐前心率是影响乘坐中最大心率的关键因素。(4)受试者主观评价反映出过山车项目刺激程度基本满足游客需求,乘坐过山车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5)进餐时间间隔与受试者乘坐过山车时的生理指标变化无显着相关性。(6)通过采用曲线估计得到心率与加速度以及呼吸率与加速度的最优拟合模型,虽然心率与加速度、呼吸率与加速度有显着相关性,但拟合方程调整R方值较小,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更多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乘坐过山车会影响游客心率、呼吸率和收缩压,对舒张压并无影响。(2)游客心率跟随过山车加速度变化趋势进行波动。(3)游客乘坐前心率是影响乘坐中最大心率的关键因素。(4)乘坐过山车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5)游客进餐时间间隔对乘坐过山车的生理刺激并无较大影响。(6)本研究主要探讨过山车加速度对人体心率、呼吸率的影响,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过山车束缚系统、加速度冲击波形以及乘坐中人体体位改变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因素。

徐亚威[6](2019)在《精浆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前期的工作基础我们已经发现: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中miR-210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大鼠,而在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中miR-210的表达量显着降低,从而推测miR-210的高表达状态可能是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之一。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观察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浆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精液分析结果等数据,旨在评价精浆miR-210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价值;进一步地,我们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索了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⑴评价精浆miR-210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价值;⑵探索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⑴评价精浆miR-210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价值(1)仔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既往病史,对所有患者均行体格检查,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吸烟、饮酒、禁欲时间、婚育状况、患侧症状等资料。(2)收集符合相关纳入标准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及健康对照男性的精液标本。(3)利用精液分析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技术分别检测精液标本的精液参数及miR-210的表达量,观察miR-210在精浆中表达的稳定性,miR-210的表达量与精索静脉曲张严重程度的关系、手术治疗前后的差异及与生精功能受损的关系。(4)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精浆miR-210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能力。⑵探索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1)利用q RT-PCR实验技术检测miR-210在小鼠精原细胞(GC-2)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细胞转染技术,分别上调和下调GC-2细胞中的miR-210,并通过CCK8实验检测GC-2细胞在上调/下调后增值率的变化。(3)利用兔多克隆抗体检测GC-2细胞在上调/下调miR-210后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上调组、下调组与对照组在表达量上可能存在显着差异的蛋白。(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210和Caspase-3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机制联系。结果:⑴评价精浆miR-210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价值(1)204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27.4±6.0)岁,已婚患者129例,未婚75例;Ⅰ级精索静脉曲张27例(13.2%),Ⅱ级精索静脉曲张42例(20.6%),Ⅲ级精索静脉曲张135例(66.2%);165例(80.9%)患者为左侧发病,30例(14.7%)为右侧发病,9例(4.4%)为双侧发病。(2)精索静脉曲张组miR-210平均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18倍(p<0.01);Ⅲ级精索静脉曲张组miR-210平均表达量分别是Ⅰ级和Ⅱ级精索静脉曲张组的1.14倍(p<0.01)和1.11倍(p<0.01);Ⅱ级精索静脉曲张组miR-210平均表达量高于Ⅰ级精索静脉曲张组(p=0.045)。(3)精液分析结果存在异常的患者组,miR-210平均表达量是精液分析结果正常患者组的1.10倍(p<0.01)。(4)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的miR-210相对表达量下降,平均值是术前的0.48(p<0.01)。(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精浆miR-210的表达量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出现生精功能障碍独立相关:1.81(1.08-3.05),p=0.02。(6)ROC曲线显示,精浆miR-210对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具有显着的价值:AUC=0.94,p<0.01;敏感度=88%,特异度=90%。⑵探索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1)miR-210上调组,GC-2细胞的数量在5组(对照组、miR-210上调组、miR-210上调阴性对照组、miR-210下调组和miR-210下调阴性对照组)中最高(p<0.05);而miR-210下调组,GC-2细胞的数量在5组中最低(p<0.05);另外3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以上5组GC-2细胞中pro-caspase-3的表达并无显着差异(p>0.05);然而,miR-210上调组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在5组中最高(p<0.01),而miR-210下调组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却在5组中最低(p<0.01),另外3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⑴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浆中miR-210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健康男性,且其表达量与精索静脉曲张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呈正相关;⑵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精浆中miR-210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生精功能正常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⑶精浆miR-210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筛选生精功能障碍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⑷miR-210可通过促进caspase-3的活化,诱导生精细胞的凋亡,从而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发挥作用。

党世杰,王晓霓,刘彬彬,张建保[7](2018)在《倾斜实验中脑-心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大脑皮层能够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控,其机理的研究对心律不齐、高血压、心衰等疾病的诊疗与防控有重要的价值。同步采集27名健康被试在静息和70°直立倾斜实验(HUT)中前额叶皮层(MPFC)的近红外光谱和心电、连续血压及胸阻抗信号,通过心率变异性、格兰杰因果方法(GC)等研究心血管参数的变化,以及MPFC血流量与交感/副交感输出流(由nLF和HF表示)、RRI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HUT实验中心输出量(CO)平均减少24%(P<0.001),心率(HR)增加35%(P<0.001),舒张压(DBP)升高7%(P<0.001),收缩压(SBP)在HUT初期降低,但均值较静息状态无明显变化;nLF逐渐增强,HF逐渐减弱,随后分别保持高于38.75±9.25 vs58.62±8.58(P<0.001)和低于1.11±0.76 vs 0.80±0.48(P<0.05)静息状态的稳定水平;MPFC血流量与交感和副交感输出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和0.66;GC分析显示频段特异性,在0.040.15 Hz(主频0.1 Hz)频段表现为"脑→心"(P<0.05),而在0.150.4 Hz(主频0.3 Hz)频段表现为"心→脑"(P<0.001)。研究结果表明:HUT能引起显着的心血管响应,主要由交感和副交感输出流所调控;MPFC参与该响应过程,且由主频0.1 Hz的低频振荡信号(0.1 Hz)介导其与自主输出流的联系。研究发现脑-心耦合的新证据,即健康机体在直立应激过程中的脑-心交互特征,0.1 Hz振荡信号在介导MPFC调控自主输出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李小涛[8](2017)在《基于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失重生理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载人航天飞行面临的失重可导致一系列人体生理机能改变,表现为航天员返回时运动能力下降、立位耐力不良,并有突发晕厥的可能。失重的不良生理效应会对航天员的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会制约航天员在突发紧急情况时独立脱离困境的能力。当前载人航天飞行中采用的水盐补充、运动锻炼、下体负压、企鹅服及药物服用等对抗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失重诱发的所有生理问题。人工重力(Artificial gravity,AG)或许是解决失重问题的根本途径。单纯AG可有效减轻失重所致的心血管功能失调及立位耐力不良,但对运动能力下降的对抗效果有限。运动锻炼可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与肌肉力量,但对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有限。因此将AG和运动锻炼相结合,或许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对抗策略。但人工重力或运动的模式、强度、持续时间、频次及两者的组合方式会直接决定对抗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SAC-III型人体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环境,并系统分析了基于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特性,通过系列人工重力暴露实验探讨了不同负荷AG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交替式AG对心血管及前庭系统功能的影响、AG叠加运动负荷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最终筛选出适宜的人工重力负荷强度和组合模式。然后基于以上结果,首次以无氧阈百分比为运动负荷强度标准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人工重力联合有氧运动的失重对抗方案,并通过-6°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实验进行了验证,并探讨了模拟失重期间人工重力复合有氧运动对人体运动耐力、立位耐力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主要研究结果与发现如下:1基于SAC-Ⅲ型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构建与特性分析研制了SAC-Ⅲ型人工重力锻炼系统,在人工重力暴露的同时可进行有氧运动锻炼。基于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存在明显的重力梯度,通过转速调整可实现所需人工重力负荷。地面运行的短臂离心机在产生人工重力的同时会产生合成重力,其G值略大于人工重力,但并随转臂半径和转动速度的增加最终半径2m,转速30rmp时接近足水平2Gz的人工重力。短臂离心机转动过程中加速或减速时会产生Coriolis加速度。2不同负荷人工重力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26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采取自身对照,随机进行以下6组测试:(A)0 Gz人工重力测试;(B)地面1 G重力坐位测试、(C)地面1 G重力立位测试;(D)足水平1 Gz人工重力测试;(E)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测试;(F)足水平3 Gz人工重力测试。实验观察了安静状态人体心血管功能对不同G值连续性AG暴露的反应特征,旨在筛选SAC锻炼时适宜的AG负荷强度。结果表明:人体处于不同体位时心率具有显着差异,立位>坐位>平卧;而血压无明显差异。人工重力暴露时,人体心率和血压随G负荷的升高而升高,足水平2Gz时心血管负荷略高于地面1G。依据训练学的超负荷原则,2Gz或许更适宜作为失重对抗的负荷。3交替式人工重力对人体心血管及前庭功能的影响2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采取自身对照,随机进行以下3组测试:A)连续性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暴露测试;B)足水平1Gz-2Gz交替式人工重力暴露测试;C)足水平1Gz-3Gz交替式人工重力暴露测试。实验观察了不同AG组合模式暴露时,人体心血管及前庭功能的反应特征,旨在筛选适宜的AG模式或组合方案。结果发现:1Gz-3Gz交替式人工重力暴露作用于人体心血管的负荷大于连续性2Gz、1Gz-2Gz交替式人工重力及地面1 G重力环境,且对人体前庭功能的刺激较强;1Gz-2Gz交替式人工重力暴露作用于人体心血管的负荷小于较连续性2 Gz和1Gz-3Gz交替式人工重力,且对前庭功能也有一定刺激但强度小于1Gz-3Gz;人体可以较快适应强度不大、时间不长的前庭刺激。结果提示:基于短臂离心机的频繁切换的AG负荷模式会对人体前庭器官产生较强刺激,而持续稳定的AG暴露模式可有效减少SAC旋转产生的前庭刺激。4人工重力叠加运动负荷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1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首先进行地面1 G重力环境的递增负荷运动测试以确定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然后采取自身对照,随机进行以下三组测试:A)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暴露时定量负荷运动测试;B)模拟0 G重力环境定量负荷运动测试;C)地面1 G重力环境直立位定量负荷运动测试。每次测试间隔30 min以上,待受试者所有生理指标恢复正常以后再进行下一次测试。测试过程中观察了足水平连续0 Gz、2 Gz的AG及地面1 G重力环境中人体心血管与呼吸功能对不同运动负荷的动态响应过程,旨在探讨AG复合有氧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安静状态时,重力环境对人体心血管功能有较大影响,但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人体每分耗氧量、每分二氧化碳排出量、每分通气量、及呼吸交换率均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升高的规律不受重力环境改变的影响。在运动过程中,随运动负荷的增加,重力环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程度逐步被运动负荷的影响掩盖。而重力环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程度则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被逐步放大。结果提示:基于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的有氧运动锻炼与地面1G环境相似,或许能够对抗失重所致不良生理效应。5模拟失重期间人工重力联合有氧运动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12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6)和对抗组(CM,n=6)。采用人体-6°HDBR模拟失重,观察了短期模拟失重期间人工重力复合有氧运动对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HDBR期间,CM组受试者在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暴露的同时进行强度为80%95%AT的运动锻炼。每日上下午两次各30 min,而Con组无任何对抗。HDBR前后分别进行一次递增负荷运动测试和无氧功测试。结果发现:HDBR后Con组的递增负荷CSI显着下降(P﹤0.05),运动耐力、V?O2max和AT分别下降到HDBR前的96.5%、91.5%和91.8%,30 s最大负荷运动中的Powermin较HDBR前均显着下降(P﹤0.05),Powerdrop显着升高(P﹤0.05);而CM组以上指标几乎没有改变。HDBR后Powerpeak、PowerAvg两组均无显着改变。结果提示:短期模拟失重可导致人体运动能力下降,其中对有氧运动能力影响最大,对无氧运动能力影响较小;基于SAC的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联合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可有效对抗短期模拟失重引起的有氧及无氧运动耐力的下降,从而维持了人体综合运动能力。6模拟失重期间人工重力联合有氧运动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4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6)和对抗组(CM,n=8),采用人体-6°HDBR模拟失重,观察了短期模拟期间每天1小时80%95%AT强度的有氧运动联合足水平2 Gz的人工重力对模拟失重所致多系统生理机能下降的影响。HDBR期间,CM组受试者在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暴露的同时进行强度为80%95%AT强度的功率自行车锻炼。每日上下午两次各30 min,而Con组无任何对抗。HDBR前后分别采取血样,并进行一次LBNP立位耐力测试,HDBR期间每日监测HR、BP以及心脏收缩功能。结果发现:4天HDBR后Con组和CM组立位耐力分别下降了49.1%和22.5%;HDBR致使Con组HR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射血前期时间延长、血浆容量减少、迷走神经活性减弱、左心室射血时间缩短,而在CM组以上指标均无显着改变。HDBR后血浆醛固酮在Con组没有改变,而CM组稍有升高。结果提示:基于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的强度为80%95%AT强度的自行车功量计有氧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短期HDBR期间立位耐力、心脏收缩功能、HRV、血浆容量、以及血浆醛固酮水平的改变。立位耐力的改善机制不只是心功能介导的,同时涉及到血浆容量的维持和交感神经对立位应激反应的改善等。总之,通过研制的人工重力锻炼系统,构建了基于SAC-Ⅲ型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环境,在人工重力暴露的同时可进行有氧运动锻炼,能够满足失重生理对抗所需。本研究通过系列人工重力暴露实验发现:足水平2 Gz或许是较为适宜的人工重力负荷,持续稳定的人工重力暴露模式可有效减少短臂离心机旋转产生的前庭刺激,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叠加运动负荷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近似地面1 G重力环境,基于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的有氧运动锻炼与地面1G环境相似,或许能够对抗失重所致不良生理效应。依据以上结果提出了一套个性化的AG结合有氧运动失重对抗方案,并通过HDBR实验进一步证实:模拟失重期间足水平2 Gz人工重力复合80%95%无氧阈强度的有氧运动锻炼可有效减轻运动耐力、立位耐力、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变,其改善机制不只是心功能介导的,同时涉及到血浆容量的维持和交感神经对立位应激反应的改善。

陈秀文[9](2017)在《抑郁症催眠治疗中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可导致患者明显的不适以及交际认知和身体功能障碍,其发病率高。催眠治疗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治疗抑郁症很重要的辅助手段。但是,目前对催眠治疗抑郁症的评价主要是催眠治疗师和患者的主观描述,或者是量表评估,受患者自我认知的影响,评价方法繁琐并且主观性强。缺乏客观的方法评价催眠治疗抑郁症对患者身体产生的生理影响。抑郁症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被打破,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而副交感神经抑制。心率变异性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可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客观表述抑郁症的自主神经变化。本文利用心率变异性研究催眠时自主神经的变化、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差异、催眠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生理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催眠时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利用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分析催眠时的心率变异性信号,研究正常人在催眠的四个状态下心率变异性及其频谱成分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实验结果发现,低频与高频成分比值在想象阶段更集中和稳定,表明在催眠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调制得到增强。2.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差异。测量在Ewing试验下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参数并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副交感神经的活跃性降低而交感神经系统活跃性增强。患者在需要副交感调控时,副交感神经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和功能。在交感神经处于应激状态时,患者交感神经活跃性增强,且增强程度比正常人更明显。3.研究抑郁症患者在催眠治疗中引起的生理影响。实验对比患者在催眠前,催眠中和催眠后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的参数差异。结果表明,患者在催眠中和催眠后心率变异性参数增大,推断随着催眠治疗,抑郁症患者在催眠治疗中和催眠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活跃性增强,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得到了改善。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抑郁症患者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心率变异性参数降低。而催眠治疗会引起抑郁症患者的生理变化,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跃性增强,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得到改善,心率变异性参数增大。因此,心率变异性能够客观反映催眠治疗抑郁症的生理影响。

施锋[10](2016)在《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以择期全麻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颅内压和脑循环的影响【研究目的】应用超声观察改良抬胸位时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颅内压(ICP)和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年龄60岁以上,BMI指数1924,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研究组(M组)加用定制体位垫使患者呈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体位(简称T位),对照组(T组)采用T位手术。于常规全麻插管后平卧位5 min(T1),气腹改良抬胸T位/T位即刻(T2)、30 min(T3)、60 min(T4)和90 min(T5)、气腹放气平卧位15min(T6)时分别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峰值(TAP)流速、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和组内气腹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与T1时比较,两组患者T25时TAP和PI升高,M组T4,5时ONSD和RI升高;T组T36时ONSD和RI升高,T6时PI升高(P﹤0.05)。与T组比较,M组T3和T6时ONSD和RI减小,T2时TAP和PI降低(P﹤0.05)。【结论】改良抬胸T位可延缓颅内压和脑血流量(CBF)升高的发生,且气腹结束后较早恢复正常,可能有利于较长时间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安全。第二部分: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改良抬胸位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脑氧代谢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择期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年龄60岁以上,BMI指数1925,ASAⅠⅡ级,性别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M组加用定制体位垫使患者呈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体位(简称T位),T组采用T位手术。于常规全身麻醉插管后平卧位5 min(T1),气腹改良抬胸T位/T位即刻(T2)、30 min(T3)、60 min(T4)和90 min(T5)、气腹放气平卧位15 min(T6)时分别采集桡动脉和颈静脉球血样,记录血气分析、血糖、乳酸以及MAP等,计算脑动静脉氧含量差(Ca-jvD02)及脑葡萄糖摄取(Da-jvglu)等;并于麻醉前,麻醉结束后2、6、24、48 h和72 h时,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和组内气腹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与Tl时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T36均显着升高,MAP在T2时显着降低,T35时颈静脉球血氧分压(PjvO2)显着升高,T45时颈静脉球血氧饱合度(Sjv02)显着升高;M组MAP在T46时显着升高,T组在T36时显着升高;T组在T6时Sjv02显着升高,T5时Ca-jvD02显着下降而颈静脉球血乳酸(Lacjv)显着上升(P﹤0.05)。与T组比较,M组MAP在T46时上升较慢;Ca-jvD02在T5时无明显下降,Da-jvglu气腹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jv02和Lacjv无显着上升而Pa CO2在T6时显着降低(P﹤0.05)。与T组比较,M组麻醉结束后6、24 h时MMSE评分明显较高;与麻醉前比较,麻醉结束后2 h两组MMSE评分显着降低(P﹤0.01)。【结论】改良抬胸T位可缓解气腹后期脑氧供需失衡,麻醉结束后24 h内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可能有利于较长时间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安全。

二、体位对Valsalva应激中心率血压响应形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位对Valsalva应激中心率血压响应形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加温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儿体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患者准备
        1.3 器具准备
    2 实验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麻醉方法及体温监测
        2.4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三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2 三组患儿手术中体温变化比较
    3 三组患儿手术中心率变化比较
    4 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5 三组患儿EDIN评分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体温的生理调节
    2 体温的监测
    3 腹腔镜手术研究
    4 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
    5 小儿腹腔镜手术体温下降的因素
    6 低体温的危害
    7 保温措施进展
    8 结语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前言
    1.0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3.0 讨论
    4.0 结论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1.5 判断标准
        1.6 治疗及随访
        1.7 疗效判断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VS组资料分析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前言
    1.0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前言
    1.0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选标准
        1.1.3 研究分组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直立试验、BHUTT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1.2.5 统计学分析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附正文图表
    第一部分 图表
    第二部分 图表
    第三部分 图表
    第四部分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引言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POTS的评估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部分

(3)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药物和器械设备
        1.2.1 主要药物
        1.2.2 主要设备
    1.3 方法
        1.3.1 麻醉
        1.3.2 通气方案
        1.3.3 通气功能检测
        1.3.4 观察指标
        1.3.5 计算公式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三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比较
        2.2.1 三组患者气道压力的比较
        2.2.2 三组患者气道阻力的比较
        2.2.3 三组患者动态肺顺应性的比较
    2.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2.4 三组患者肺氧合指标变化的比较
        2.4.1 三组患者PaO_2和SaO_2的比较
        2.4.2 三组患者PaCO_2的比较
        2.4.3 三组患者氧合指标的比较
    2.5 三组患者肺不张的比较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手术中机械通气的管理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的人体生理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情况与选题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升降类游乐设施释义
        1.1.3 背景情况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游乐设施对人体的影响
        2.1.1 游乐设施对人体心率的影响
        2.1.2 游乐设施对人体视觉的影响
        2.1.3 游乐设施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1.4 游乐设施对人体肺部功能的影响
    2.2 持续性高加速度生理响应的研究现状
        2.2.1 持续性高加速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2.2 持续性高加速度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2.3 持续性高加速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2.4 持续性高加速度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2.2.5 持续性高加速度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
    2.3 冲击性高加速度生理响应的研究现状
    2.4 游乐设施加速度规定标准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
        4.1.1 受试者年龄结构
        4.1.2 受试者BMI指数
    4.2 受试者心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游乐设施加速度与受试者心率测试结果分析
        4.2.2 受试者乘坐过程的心率变化情况
        4.2.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心率变化情况
        4.2.4 不同年龄段受试者的心率变化情况
        4.2.5 BMI指数与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4.3 受试者呼吸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游乐设施加速度与受试者呼吸率测试结果分析
        4.3.2 受试者乘坐过程呼吸率变化情况
        4.3.3 不同性别受试者的呼吸率变化情况
        4.3.4 不同年龄段受试者的呼吸率变化情况
        4.3.5 BMI指数与呼吸率变化情况分析
    4.4 受试者血压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受试者主观感受及刺激程度结果与分析
    4.6 生理指标与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6.1 最大心率与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6.2 最大呼吸率与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 研究结论
6 展望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游客乘坐过山车的生理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乘坐游乐设施对人体的影响
        1.3.3 游乐设施不同轴向加速度的相关研究
        1.3.4 游乐设施不同类型加速度的相关研究
        1.3.5 国内外游乐设施加速度规定标准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3.2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心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不同时段心率影响的研究结果
        3.2.2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极限心率影响的研究结果
        3.2.3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心率影响的研究分析
    3.3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呼吸率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不同时段呼吸率影响的研究结果
        3.3.2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呼吸率影响的研究分析
    3.4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血压影响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5 过山车项目对受试者主观感受的影响研究结果与分析
    3.6 过山车项目与受试者进餐间隔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3.7 受试者心率与过山车项目加速度的回归分析
        3.7.1 受试者心率与加速度的回归关系研究
        3.7.2 受试者最大心率与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8 呼吸率与加速度的回归关系研究
    3.9 乘坐过山车项目各轴加速度上限预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精浆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精浆miR-210 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筛选生精受损的精索静脉曲张患者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临床资料
        1.2.2 精浆中miR-210 表达水平的稳定性
        1.2.3 精浆中miR-210 的表达量与精索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
        1.2.4 精浆中miR-210 的表达量与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的关系
        1.2.5 miR-210 相对表达量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生精功能的关系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探讨miR-210 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未经处理的GC-2 细胞中miR-210 的表达情况
        2.2.2 细胞转染实验
        2.2.3 转染效率
        2.2.4 转染后GC-2 细胞的增殖情况
        2.2.5 Western Blot实验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倾斜实验中脑-心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方法
    1.1 实验方案
    1.2 实验方法
        1.2.1 心率变异性
        1.2.2 胸阻抗信号分析
        1.2.3 格兰杰因果关系
        1.2.3. 1 时域格兰杰因果关系
        1.2.3. 2 频域格兰杰因果关系
        1.2.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生理参数
        2.1.1 基本心血管参数
        2.1.2 前额叶皮层血流量变化
    2.2 心率变异性
    2.3 前额叶与心血管系统的耦合关系
        2.3.1 相关分析
        2.3.2 格兰杰因果关系
3 讨论
    3.1 倾斜实验中的心脑响应
    3.2 近红外光谱信号与脑功能活动
    3.3 前额叶皮层与脑-心耦合
    3.4 研究意义和局限
4 结论

(8)基于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失重生理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基于SAC-Ⅲ型人体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构建与特性分析
    1 基于SAC-Ⅲ型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锻炼系统的研制
    2 短臂离心机的转臂半径、转速与人工重力的相互关系分析
    3 人工重力与合成重力
    4 科里奥利加速度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负荷人工重力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交替式人工重力对人体心血管及前庭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人工重力叠加运动负荷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部分 模拟失重期间人工重力联合有氧运动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部分 模拟失重期间人工重力联合有氧运动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总结
    1 本工作的主要结论与意义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抑郁症催眠治疗中的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抑郁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2.2 抑郁症与电生理的相关性
        1.2.3 抑郁症治疗方法
    1.3 催眠治疗方法
    1.4 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系统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催眠与心率变异性的小波时频分析
    2.1 引言
    2.2 催眠实验和心率变异性信号处理
        2.2.1 催眠实验的过程
        2.2.2 心率变异性信号的处理
    2.3 小波时频分析心率变异性信号
        2.3.1 时频分析方法
        2.3.2 心率变异性信号的小波时频分析
        2.3.3 时频分析的统计特征参数计算
    2.4 催眠实验心率变异性时频分析结果与结论
        2.4.1 心率变异性在催眠实验时频分析的结果
        2.4.2 小波时频分析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wing试验的抑郁症患者心率变异性研究
    3.1 引言
    3.2 心率变异性参数计算
        3.2.1 时域参数计算
        3.2.2 频域参数计算
        3.2.3 非线性参数计算
    3.3 抑郁症患者的自主神经与心率变异性表现
    3.4 Ewing试验的心率变异性研究实验
        3.4.1 Ewing试验简介
        3.4.2 Ewing试验的过程与方法
        3.4.3 抑郁症患者Ewing试验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3.4.4 抑郁症患者Ewing试验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眠治疗抑郁症的心率变异性研究
    4.1 引言
    4.2 催眠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4.3 催眠治疗抑郁症的心率变异性研究实验
        4.3.1 催眠治疗抑郁症的实验过程与方法
        4.3.2 心率变异性在催眠治疗抑郁症中的结果
        4.3.3 心率变异性在催眠治疗抑郁症的表现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主要药物和仪器
第一部分: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颅内压和脑循环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致谢

四、体位对Valsalva应激中心率血压响应形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温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儿体温的影响[D]. 肖文. 青岛大学, 2020(01)
  • [2]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3]不同通气模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D]. 李泽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乘坐升降类游乐设施的人体生理反应研究[D]. 郭宇. 中北大学, 2020(09)
  • [5]游客乘坐过山车的生理反应研究[D]. 刘晓芬. 中北大学, 2020(09)
  • [6]精浆miR-210在精索静脉曲张致生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徐亚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倾斜实验中脑-心耦合关系研究[J]. 党世杰,王晓霓,刘彬彬,张建保.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8(04)
  • [8]基于短臂离心机的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抗失重生理效应的研究[D]. 李小涛.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2)
  • [9]抑郁症催眠治疗中的心率变异性分析[D]. 陈秀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改良抬胸Trendelenburg位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D]. 施锋. 第二军医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体位对 Valsalva 应激的心率和血压反应形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