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

浅谈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

一、浅议环境经济手段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1](2019)在《《环境保护税法》的立法及其初步实施研究》文中认为环境保护税最早是在西方国家产生并运行,在OECD国家尤为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环境保护税制度。针对污染物收费的制度,我国经历了从制定条例、规章,到正式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再到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税法》)的漫长历程。《环境保护税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该项制度从条例、规章的行政规制到法律规制的转变。本文首先对比研究了《环境保护税法》与《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文本内容,分析新法在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及执法部门的执法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样态。以此为基础,本文又剖析其实施的必要性及优势,进而对《环境保护税法》的内在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过程发现,虽然《环境保护税法》在实施初期想要实现“费改税”的平稳转移,但是仍然表现出记录不准确、执法不严谨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针对《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初期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为今后《环境保护税法》的顺利推进有所帮助。《环境保护税法》作为一部较新的法律,与以往研究重在探究国外环境保护税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不同,本文通过对《环境保护税法》的立法及实施初期的实践探究,对该法的法律文本有较深入的理解。对法律在实施过程中执法部门及纳税人的行为表现的分析,有助于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研究《环境保护税法》的初步实施效果。结合以上探究,本文对我国利用环境保护税的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这一新时代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柴海龙[2](2018)在《基于城镇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增长边界(译为“Urban Growth Boundary”,下文简称“UGB”)作为解决旺盛的开发需求与饱和的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的有效手段及政策工具,可以合理引导城镇空间拓展,约束不必要的土地扩张,保护耕地资源及生态多样性,这与我国不断出台关于节约土地资源、紧凑城镇空间、发展低碳城镇等政策不谋而合,并逐渐在“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政策层面得到重视。我国对UGB理论的引入相对较晚,对UGB理论研究的侧重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探讨UGB划定方法入手,归纳总结了现有以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定性法和以空间动态模型的定量法的不足,即忽视了城镇空间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协调性等复杂特征;同时,将UGB理念引入小城镇体系中,关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主体小城镇空间拓展的困境,并为小城镇保持合理的空间结构、保障生态安全、形成UGB管理机制,并最终为引导小城镇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本文引入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评价(译为“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Economy System”,下文简称“PREE”),探索其与UGB的理论融合点,并利用PREE系统评价划定UGB,为传统的UGB划定方法提供了新的借鉴,并得出以下结论:1、论文深入探讨了PREE系统理论与UGB理论的必要性、关联性以及适应性,必要性表现为PREE系统是对城市复杂巨系统的概括,“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与空间的扩张;关联性表现为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的共轭关系,具体表现为PREE系统与UGB的共轭,因此PREE系统对城镇空间扩张的影响,直接影响到UGB的划定;适应性表现为找到了PREE系统评价与UGB划定的交叉点,即对城镇空间扩张的潜力区域的识别,并建立起了交叉框架下的技术路线。2、论文尝试建立了基于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数学模型,主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平行架构,并从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考虑,实现刚性与弹性UGB的整合式划定,同时辨识城镇空间的增量增长空间与存量增长空间,旨在达到对外控制土地规模,对内提升土地集约化目的。3、论文尝试将UGB关注的焦点从大中城市转移到小城镇,并利用成都市石板滩镇验证改良UGB划定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UGB对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作用。研究表明,基于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方法基本可行,初步划定了石板滩镇的刚性与弹性UGB界限,并对石板滩镇城镇发展提出了建议。

吴隽雅[3](2018)在《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与规范化构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公私合作制度作为政府提升环境保护绩效和环境服务供给的重要制度,缘起于对环境领域内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的有限性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手段来促进环境治理与环境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乃至绿色发展的新思维。随着我国环境法理论与实践从环境管制到环境善治的演进,以及当下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环境公私合作的范围和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它在降低环境行政成本、提升环境服务质量、平衡多元环境利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公私合作这一手段来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时代性主题,是对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以及十九大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等战略目标,所做出的法理回应与制度考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鉴于上述考量与认识,本文以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与规范化构造作为具体选题展开内容论述。从实践考察分析到理论探寻求解再到规范构造研究,以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为切入点,结合环境治理与环境公共服务的特殊性,政府环境行政任务和环境行政职能的变化,及中国语境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风险与困境,对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选择、法理透析及规范建构展开研究,以期推动我国环境公私合作法治建设、提升我国环境保护实效。本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有五章。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说明。与此同时,还对当前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评析;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描述。第一章对公私合作的基本背景与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进行阐述。首先对公私合作的概念及缘起背景进行描述性介绍,并结合公私合作缘起的社会需求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分析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对当前环境公共需求的契合。其次对环境公私合作的范畴与主要特征进行论述,通过对环境公私合作的主体及范围界定、及其所适用的领域进行划分梳理,明晰本文所研究的环境公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并对环境公私合作的目标环境公益性、主体合意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等主要特征进行归纳和梳理。最后对国内外环境公私合作的观念、行动与制度化历程进行描述性介绍,并对比和分析环境公私合作制度与环境治理、环境公共服务及环境服务政府采购的关联及区别。第二章对环境公私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法理透析展开论述。通过对环境公私合作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行归纳梳理,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理论、合作治理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理论,为环境公私合作法治建构提供多元的理论基础体系。并从法理层面分析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的正当性与必然性,结合福利行政与契约行政大背景,从现代国家环境行政任务的扩张、合作行政的趋向与行政任务契约化、环境治理模式从“扩权”的管制向“分权”的治理三个层面具体展开论证。第三章对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首先从当前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的现实社会需求、政府环境治理与环境公共服务制度化不足及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对于环境行政的功能补强优势等方面分析环境公私合作制度选择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国外环境公私合作在制度及实践层面的成功经验介绍、国内环境公私合作的适用领域与实践情况等方面阐述环境公私合作制度选择的可行性。第四章对环境公私合作的公(法)私(法)共治与规范路径进行分析探讨。首先,对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分类进行梳理。由于法律关系与特定法律与法律规范体系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对其予以明晰,是对环境公私合作进行法制建构和法治完善的前提。对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内容及涉及的法律规范展开分析,并对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类别予以学理划分。其次,从环境公私合作的公益性目标维护,和环境公私合作的利益互惠出发,对环境公私合作的公法调控与私法调控两种规范路径选择进行分析。并在对现有规范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将环境公私合作的规范路径细化为三类:以监管与监督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公法规范、以公私双方合同制度为核心的私法规范和以保障与救济制度为核心的程序法规范。第五章对环境公私合作的具体规范构造展开详细论述。本章是论文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环境公私合作的监管与监督的公法规范构造。首先从环境公私合作的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方面,对环境公私合作的公法性规范展开分析;其次对环境公私合作制下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规范化需求进行阐释,分析和梳理监督与监管规范化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最后对环境公私合作的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制度建构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环境公私合作合同的私法规范构造。首先对环境公私合作合同的合作目的、合作主体、合作对象、合作标准及权责分配进行分析;其次对环境公私合作合同法律性质展开辨析;最后对环境公私合作合同的主体资格与法律地位,利、权、则的具体分配等规范性内容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环境公私合作保障与救济的程序法规范构造。首先对环境公私合作救济保障的若干问题进行评析,并基于风险防控和损害救济的现实需要明确环境公私合作的程序性规范的适用条件,并对诉外救济制度与诉讼救济制度展开详细论述。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述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同时总结和检讨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杨梦瑶[4](2014)在《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基于GPI和PCII环境经济指标》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等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在推进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诸多工作中,科学地评价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科学、实用的环境经济指标及其评价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对于环境经济指标的研究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已研究的一些环境经济指标还处于试应用状况。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和建立能够反映和评价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经济指标GPI和PCII,并以该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也为强化政府在经济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提供了依据。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区域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区域环境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指标GPI(GDP pollutant Emission Index)和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标PCII(Polluntion Control Investment Index);并运用建立的环境经济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成果表明,GPI和PCII对分析区域环境经济系统,加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评价作用。

王明明[5](2012)在《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作用及运用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初开始,人类出现了新的危机——环境恶化,人类在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无限收获的同时也慢慢发现,自身生活的环境正在由于自己的“勇敢”行为付出沉重代价。政府在各方强烈要求下拿出了对策——各种强制措施,法律规定以各种命令的形式奔赴环保前线,科学家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环境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愈演愈烈。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经济方法作为改革项目被引入环保法规——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环境破坏行为,出现受到经济政策引导的趋势。究其原因,人们经济行为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系统,人们并不追求环境恶化的结果,是经济迫使人们来对抗直接的环境管制方式,当另一经济因素参与进来的时候,原来的单一趋势就会发生改变,当新的经济因素足以对抗单纯经济收入这个吸引点时,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契机才能真的出现。文章以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作为切入点,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策略的转变过程,剖析了这一历史转变的原因——经济方法,在环境保护法中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基础,论述了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界定、原则及优越性,比较了中美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使用情况,介绍并初步评价了美国的二氧化硫可交易排放权,将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与之进行了比较,接着分析并评价了环境规制中税收制度和保险制度两种经济方法;第二部分概括性的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现状,试着提出了一些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方面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做了认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改进我国环境保护制度与经济方法紧密结合的建议,希望对今后的环境保护制度改进的调查研究起到一些推动作用,尤其是推动经济方法在弥补硬性环保制度不足方面的应用。尽管我国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应用较晚,也不够发达,但是我国政府和大多数学者已经意识到经济方法对环境规制的重要作用,也正加紧研究借鉴国外环境规制法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经验。同时,经济在何时都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方法的开发也要注意这一点,此外,我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尤其是经济发展状况及法制环境)来调用不同的经济方法,不“保守”但更不可盲目“跃进”,有些制度在某些发达国家虽然效用很高,但是并不一定适合目前的我国。因此,充分的调查研究是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在加快推进步伐的同时还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王玲[6](2012)在《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仅是空气新鲜花肥叶绿,也是我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致使我们的环境不断恶化,资源能源不断的被浪费,生存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沙尘暴天气、臭氧层空洞、原始森林消失,等等这些无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撑。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非常重视保护环境并改善环境了,中国也从原来的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转向为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并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经济政策,环保投资等相关概念,并分别在环保投资的前提背景、过程及结果中进行中日对比,从而回顾了外部性理论、环境经济核算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排污权交易及环境税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环境经济政策下的环保投资体系框架,将日本先进的环保投资理论活学活用进来,并指导我们日常生产生活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本文通过在环境经济政策体制下对中日两国的环保投资进行对比,借鉴吸收日本先进经验,指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制并不完善,需要优化改革原有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的环保投资方式,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调动各主体的各自优势,把负的外部性内部化,实现长期、高效、良性运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依存度还是很高的,所以我们为了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就要充分把握环境经济政策以及环境经济政策下的环保投资实践。建立优化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加强环保投资的科学管理,实现物、钱和人三者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秦静[7](2011)在《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随着人们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能源评价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学术界在能源问题方面研究的热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与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能源进行了相关研究。农村能源评价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关于农村能源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在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方法的研究方面还很欠缺。随着我国快速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对高品位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农村用能商品化、多元化、清洁化、安全化、优质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从综合的角度研究农村能源评价问题就成为所关注的重点。农村能源系统庞大复杂,具有多属性特征,故使得农村能源评价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作者广泛查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对相关领域大量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梳理,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的农村能源评价研究存在着评价对象较为单一、研究层次简单、涉及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等局限性。本文结合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系统分析为基本手段,以能源系统为对象,建立农村用能评价体系,研究农村能源的评价问题。首先,基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分析的角度,对农村能源的多种属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研究;其次,按照农村能源的属性特征搭建了指标体系的一般框架;再次,梳理和对比已有农村能源评价体系大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构建了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指标具体的量化方法;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内容摘要如下:(1)能源系统基本概念梳理及特征结构分析。了解和认识能源系统是对农村能源系统进行评价的基础。本文结合已有的能源系统的相关概念,对能源系统及其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了分析。从它与国民经济和人类发展的关系的角度,阐述了能源系统与经济、环境、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了能源系统的基本特征。以能源开发利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为主线,提出4级能源框架结构。最后指出了对能源系统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已有的能源系统评价的内容及其可借鉴的启示等一般性问题。(2)农村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农村能源系统是能源系统的子系统,除了具有能源系统的共性,还有其自身的特性。本文综合我国农村能源发展历程和农村能源问题的现实解读,分析总结了农村能源系统的特点、结构。基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分析,从生活逻辑出发,通过对其结构特点认真梳理和归纳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农村能源的属性特征,提炼了农村能源系统的“一般属性、可获得性、商品性、清洁性、替代性、安全性、社会性”多种属性特征。据此,对农村能源系统进行了初步分类。(3)农村能源系统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构建。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是个庞大复杂的工作,对国内外比较成熟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阐释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在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已有的能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兼顾生活需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多个方面,以农村能源系统分类为依据,提出了评价农村能源系统的思路,确立了分析框架,对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最终,经过筛选和提炼构成了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共114个指标。(4)指标数据获取和量化方法研究。确定了评价指标后需要相关的数据支撑,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量已有成果的梳理和学习,咨询经济、数学、生态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给出了各指标数据的获取方式和量化方法。对区域、国家尺度的案例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5)指标体系的局部实证分析。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为研究案例,对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获得性主题进行了局部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启示性的结论。这为优化当地的农村能源结构与保护生态环境,打破制约当地能源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6)研究总结和展望。本文在对农村能源系统评价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主要的研究结论。对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提供全面的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加强的地方,笔者列为未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方向。总之,本研究搭建了农村能源系统评价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出的新指标阐释了其概念和计算方法,整个指标体系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以期抛砖引玉。为我国农村能源系统评价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在实践上,为缓解农民生活能源短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对策和建议。

岳立[8](2011)在《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经济学产生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中,空间维度的环境经济分析在最近几年逐渐被重视,人们发现在这一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尤其是城市成为关注的重点。城市依托其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讯联系、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能为居民的物质和文明生活创造优越条件,但由于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拥挤,城市环境不容乐观。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地带,位于黄河上游哑铃形河谷盆地中,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市区38 km,城区南北被两山夹峙,市中心海拔约1520m,南北两山相对高度为300-600m,是一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河谷盆地城市。盆地内风速小,一年四季逆温发生频率为81%,冬季高达96%,城市排放的各种废气难以清除和向谷外输送。兰州市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及城市建设布局的不合理等原因,冬季大气污染一直很严重。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梳理了经济效率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外部性理论、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环境经济政策及实践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状况、原因及产生的危害,明确了兰州市大气环境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意愿调查法和剂量-效应方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等综合评估及对比分析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出城市大气环境资源的价值。并且根据大气污染治理追求的目标,以容量总量控制为前提,提出大气污染源控制的渐进式发展的排污权市场思路及保障措施。接着以二氧化硫为例,在确定二氧化硫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结合二氧化硫排放源特点,设计了二氧化硫污染源控制思路的实施步骤。由于兰州市大气污染除了直接受排放源排放影响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能源构成、工业结构和布局、交通状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论文最后提出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互相补充、多管齐下,全面预防和治理兰州市大气污染,不断改善环境状况。论文将环境经济的研究方法和兰州市的具体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中,探索兰州市大气环境污染的经济学解决途径。论文研究可以为兰州市政府部门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及环境管理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和起参考作用,从而促进环境资源有效配置,降低环境治理的管制成本,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对实现兰州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环境经济制度的建立还在摸索之中,排污权交易也仅限于试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大的客观现实迫切需要差异性的区域环境政策,从这一点来看,论文探讨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适用性制度及机制,可以广泛推广到西部其他河谷城市,丰富了区域经济研究内容,并为我国进行环境经济核算时,确定环境污染对GDP的扣减指数提供理论参考。

王小溪[9](2011)在《论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构建》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举世瞩目,但同时也日益暴露出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达到双赢的平衡是我们一直努力寻求的目标。环境经济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我国将资本市场和环保事业结合的机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有七大环境经济政策,“绿色证券”就是其中之一。“绿色证券”制度主要是从企业直接融资的源头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的无序扩张进行限制,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绿色证券制度进行研究,论证了在我国构建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介绍了发达国家对绿色证券制度的研究情况及研究趋势,然后概述了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相关理论内容和我国绿色证券制度提出的过程和背景,进一步论证了在我国构建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从绿色证券制度近三年的实施状况入手,揭露了其中存在的制度、技术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并且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在文章的最后,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中的成功经验和国外成熟先进的绿色证券理论体系对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进行构想。确定了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及立法原则,构建了申请上市公司环境核查制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保荐人问责制度等法律制度。综上所述希望尽快将绿色证券制度落实于立法以此来解决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群众的利益。

李婷婷[10](2011)在《论经济手段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居民经济生活中的产物,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物质生活在量的方面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已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目前,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污染了居民的生活环境,甚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了人们健康状况的恶化,对其进行治理势在必行。如果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得当,不仅能改进城市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健康状况,还能让许多城市生活垃圾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的状况。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其中,经济手段是一个重要的治理手段。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按照价值规律,由政府推动实施的,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相关责任者对自身产生污染行为进行约束,或主动采取有益环境行为的一类措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具有公益活动的性质,然而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经济手段会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手段。因为以现实的利益去引导个人、企业投入到生活垃圾的治理行动中,以经济杠杆去规范居民的垃圾投放行为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在此领域,仅靠道德的自觉以及政府的强制已不足以全面应对日益围城的生活垃圾。本文对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状况及治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重点分析研究了相关的经济手段,在结合我国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并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城市治理经验,提出了符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状况的经济手段,努力把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推向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

二、浅议环境经济手段在我国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环境经济手段在我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保护税法》的立法及其初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问题
        1. 选题缘由
        2. 研究的问题
    (二) 文献综述
        1. 环境保护税概念来源
        2. 环境保护税的理论来源
        3. 国外环境保护税实施概况
        4. 国内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
        2. 实地调查
        3. 比较分析法
    (四) 创新与困难
    (五) 论文的构成
二、《环境保护税法》的立法背景及评析
    (一) 排污费税制度背景介绍
        1. 我国环境“费”与“税”制度变迁
        2. 《环境保护税法》立法背景
    (二) 排污费征收制度实施问题探析
        1. 执法刚性不足
        2. 地方政府干预严重
        3. 排污收费标准偏低
        4. 排污费的使用、截留与挪用问题
        5. 排污费的征收面窄
        6. 功能定位偏离环保理念
        7.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无法准确核定排污量
    (三) 排污费征收制度的结构与性质
    (四) 环境保护税的法理基础
        1. 环境保护税的税法原理
        2. 环境保护税的环境法原理
    (五) 《环境保护税法》制度结构
        1. 立法目的
        2. 法律与功能定位
        3. 立法精神
        4. 适用范围
    (六) 《环境保护税法》的内在特性
        1. 《环境保护税法》的刚性
        2. 《环境保护税法》与其他关联法律之间的关系
        3. 《环境保护税法》的柔情
    (七) 《环境保护税法》与排污费征收制度的比较分析
        1. 法律条文
        2. 法律地位
三、《环境保护税法》在B市实施概况
    (一) 污染物排放主体的范围
        1. 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
        2.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大中型企业
        3.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小型、作坊类企业
    (二) 污染物计量方式
        1. 实时在线监测
        2. 自主监测
        3. 第三方监测
    (三) 环境保护税执法方式
        1. 税务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执法方式
        2. 政府角色
        3. 违反《环境保护税法》的罚则
四、《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初期所现问题
    (一) 《环境保护税法》部分条文规定过于原则性
        1. 环境保护税的征收方式
        2. 税额的设定
        3. 纳税污染物的确定
    (二) 环境保护税纳税主体与执法人员的实践缺漏
        1. 污染物计量不准确
        2. 执法部门责任意识欠缺
    (三) 外部影响因素
        1. 税务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迟缓
        2. 认证资质管理有待完善
        3. 在线监测设备配置代价高昂
五、《环境保护税法》对排污企业的影响
    (一) 企业所需缴纳环境保护税与以往排污费数额对比
        1. 企业缴纳的环境保护税较排污费更多
        2. 企业缴纳的环境保护税较排污费更少
    (二) 促进排污企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三) 采取多种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1. 不增设环保设备
        2. 减少工艺流程
        3. 水循环利用
    (四) 超标排污惩罚力度大
    (五) 企业对《环境保护税法》的优惠政策响应不明显
    (六) 产品成本增加
六、建议
    (一) 立法层面的建议
        1. 应税污染物项目数从原则性向确定性转变
        2. 适当提升税额上限
        3. 将二氧化碳、建筑噪声、挥发性有机物等纳入征税项目中
        4. 设立环境保护专项用款
    (二) 执法层面的建议
        1. 环保部门与税务部门制定具体规范的分工协作机制
        2. 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增加从业人员数量、妥善安置排污费征收人员
        3. 征收超标排污税
        4. 鼓励污染物实时在线监测、规范第三方监测、完善自主监测
        5. 加快环保全覆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城镇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城镇化主体转移及方式转型的需要
        1.1.2 现实背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出现非协调性特征
        1.1.3 政策背景:合理引导城镇空间发展与规模控制
        1.1.4 理论背景:UGB理论多学科融合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UGB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外UGB理论研究进展
        1.3.2 国内UGB理论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述
    1.4 研究体系设计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UGB理论及应用研究
    2.1 UGB的缘起及理论基础
        2.1.1 UGB理论的缘起
        2.1.2 UGB的理论基础
    2.2 UGB理论内涵及影响机制
        2.2.1 UGB相似概念辨析
        2.2.2 UGB的定义及构成
        2.2.3 UGB的作用及应用
        2.2.4 UGB影响机制研究
        2.2.5 小城镇空间增长影响机制差异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解析
        2.3.1 波特兰2040 发展概念规划
        2.3.2 墨尔本大区域战略:墨尔本2030 规划
        2.3.3 北京限建区规划
        2.3.4 “生态优先”的广州空间规划
    2.4 UGB划定方法比较研究
        2.4.1 定性划定法:基于不同的土地适应性评价
        2.4.2 定量划定法:基于不同的空间动态模拟
        2.4.3 传统划定方法的改良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REE系统理论研究
    3.1 PREE系统理论的缘起及理论基础
        3.1.1 PREE系统理论缘起
        3.1.2 PREE系统理论基础
    3.2 PREE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3.2.1 PREE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3.2.2 PREE系统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3.2.3 PREE系统子系统特征分析
        3.2.4 PREE系统耦合协调特征
    3.3 PREE系统评价实践研究
        3.3.1 深圳市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3.3.2 青岛市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REE系统评价与UGB设定适应性研究
    4.1 PREE系统评价与UGB设定技术特征分析
        4.1.1 PREE系统评价的技术体系特征
        4.1.2 UGB设定的技术体系特征
    4.2 PREE系统评价与UGB设定的交叉融合
        4.2.1 城市空间与城市系统的共轭关系
        4.2.2 共轭关系的交叉融合点选择
        4.2.3 共轭关系的交叉框架构建
    4.3 交叉框架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4.3.1 交叉框架的主要特征
        4.3.2 交叉框架的主要意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REE系统评价的UGB设定模型研究
    5.1 模型机制研究
        5.1.1 城镇空间特征分析
        5.1.2 PREE系统协调与城镇空间协调
        5.1.3 UGB划定的技术路线设定
    5.2 模型构建基础研究
        5.2.1 模型构建的目标
        5.2.2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5.2.3 模型构建的软件环境
    5.3 模型结构设计
        5.3.1 水平空间分异栅格化模块
        5.3.2 P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块
        5.3.3 PREE系统协调度空间呈现模块
    5.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4.1 指标构建原则
        5.4.2 指标结构设计
        5.4.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UGB划定实例研究
    6.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1 小城镇UGB理念的引入
        6.1.2 UGB划定依据
        6.1.3 实践研究对象的确定
    6.2 石板滩镇基础研究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城镇发展演变历程
        6.2.3 城镇空间扩张的困境
        6.2.4 城镇空间拓展影响机制研究
    6.3 石板滩镇UGB划定研究
        6.3.1 UGB设定目标
        6.3.2 PREE系统评价
        6.3.3 UGB范围划定
        6.3.4 UGB范围论证
    6.4 UGB的管理与实施
        6.4.1 UGB与各类法定规划结合实施
        6.4.2 建立城镇土地储备数据库
        6.4.3 弹性UGB范围内的开发时序与管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与规范化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私合作的基本背景与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
    第一节 公私合作的基本背景
        一、公私合作的概念
        二、公私合作的缘起
    第二节 环境公私合作的范畴界定与主要特征
        一、环境公私合作的范畴界定
        二、环境公私合作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环境公私合作的观念、行动与制度化选择
        一、环境公私合作的观念与行动
        二、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
第二章 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的理论基础与法理透析
    第一节 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文明理论
        二、合作治理理论
        三、成本效益理论
    第二节 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的法理透析
        一、现代国家环境行政任务的扩张
        二、合作行政的趋向与行政任务契约化
        三、环境管制的“扩权”向环境共治的“分权”的转变
第三章 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选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选择的必要性
        一、我国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我国环境治理与环境公共服务制度化的不足
        三、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的功能优势
    第二节 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选择的可行性
        一、国外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经验
        二、我国环境公私合作制度化的实践基础
第四章 环境公私合作的公(法)私(法)共治与规范化路径
    第一节 环境公私合作的公(法)私(法)共治
        一、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解析
        二、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调整的公(法)私(法)共治
    第二节 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规范化路径
        一、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规范化分析
        二、环境公私合作法律关系的具体规范路径
第五章 环境公私合作的规范化构造
    第一节 环境公私合作的监管与监督的公法规范构造
        一、环境公私合作制下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规范化需求
        二、环境公私合作的监管与监督规范化的若干关键问题
        三、环境公私合作的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制度建构
    第二节 环境公私合作合同的私法规范构造
        一、环境公私合作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二、环境公私合作合同及其法律性质
        三、环境公私合作合同的规范性内容
    第三节 环境公私合作保障与救济的程序法规范构造
        一、环境公私合作救济保障的主要问题评析
        二、环境公私合作的诉外救济制度
        三、环境公私合作的诉讼救济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基于GPI和PCII环境经济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产生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2、环境经济指标
    (三)课题研究的框架
        1、研究的内容
        2、研究的目的
        3、研究的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环境经济学理论
        2、环境管理学理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科学发展观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环境经济指标
        2、经济发展及环境污染的界定
        3、环保投资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二、基于 GPI 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
    (一)GPI 的提出与其意义
        1、GPI 指数的概念与表达
        2、GPI 指数的意义
        3、GPI 指数提出与应用路线图
    (二)GPI 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1、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2、各地区 GPI 计算
        3、各地区 GPICOD分析
        4、各地区 GPISO_2分析
        5、各地区 GDP 与 GPI 初步综合分析
    (三)GPI 在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1、工业污染物分类
        2、城市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关系
        3、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
        4、部分城市 GDP 与 GPI 的综合分析
    (四)基于 GPI 的对策与建议
        1、GPI 纠正唯 GDP 发展的片面倾向
        2、GPI 可以完善政府政绩与绩效考核机制
    本章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基于 PCⅡ 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关系的研究
    (一)PCⅡ 的提出与应用
        1、PCⅡ 的概念
        2、PCⅡ 的应用
        3、PCⅡ 的提出与应用路线图
    (二)PCⅡ 在我国工业废水排放与治理投入状况中的应用研究
        1、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趋势分析
        2、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与治理投入状况分析
        3、工业 COD 和氨氮排放总量分析
        4、工业 COD 和氨氮排放总量分析与治理工业废水投资分析
        5、工业 COD 和氨氮投入度与治理工业废气投资分析
    (三)PCⅡ 在工业废气排放与治理投入关系的研究
        1、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趋势分析
        2、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与治理投入状况分析
        3、工业 SO_2和烟(粉)尘排放总量分析
        4、工业 SO_2和烟(粉)尘排放总量分析与治理工业废气投资分析
        5、工业 SO_2和烟(粉)尘投入度与治理工业废气投资分析
    (四)PCⅡ 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与治理投入关系的研究
        1、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趋势分析
        2、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与治理投入状况分析
        3、工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分析
        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与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投资分析
        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投入度与治理工业固体废物投资分析
    (五)基于 PCⅡ 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投资
        2、加强对工业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本章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发表的学术论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作用及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概述
    (一) 从直接管制到“环境经济刺激制度”
    (二) 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2.传统制度失灵
        3.法律的品质
    (三) 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界定、原则及优越性
        1.经济方法的界定
        2.经济方法的基本原则
        3.经济方法的优越性
二、中美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比较
    (一) 排污权交易制度
        1.排污权交易的概述
        2.美国二氧化硫的可交易排放权
        3.排污权交易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概述
    (二) 税收制度
        1.环境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美国税收制度的实施
        3.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三) 保险制度
        1.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概述
        2.美国环境保险的历史与现状
        3.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三、目前我国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 目前我国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完善我国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思考
        1.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
        2.建立一个健全的税收制度
        3.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日环境交往历史与政策特征
    第一节 中日环境合作项目的起步与发展
        一、国家关系正常化奠定了环境合作的基础
        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中日环境合作项目概述
        一、中日两国经济贸易不断增加
        二、建成“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
        三、举办中日环境保护论坛
        四、中日环境交往的启示
第二章 支持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论评述
    第一节 外部经济理论与排污权交易的理论
        一、外部经济理论
        二、排污权交易的理论
    第二节 环境保护投资
        一、投资与环境保护投资
        二、环保投资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环境保护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物、钱和人的组合
        二、环境保护投资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基于环境保护投资的效益的分析
        一、环境保护投资收益的产生及其表现形式
        二、借鉴日本垃圾分类实验研究环保投资收益
        三、对于日本的环保收益评析结果的借鉴
第三章 日本治理环境的经验
    第一节 明治维新时期到二战结束时期(1890—1945年)
    第二节 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
        一、“四大公害病”的出现及原因
        二、制定环境法律
    第三节 汽车公害防止和废弃物处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
        一、设置了政府监督管理环境问题的最高机构
        二、制定废弃物品处理法律
    第四节 政策协调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第五节 循环经济和环境外交的时期(21世纪初到现在)
    第六节 治理琵琶湖水体污染行动
        一、琵琶湖治理的具体措施
        二、积极制定保护湖泊法律
        三、实行综合治理工程
        四、筹措湖泊污染治理资金
        五、加强湖泊环境的宣传教育
        六、动员居家妇女参与环保
第四章 中国环境保护形势及环境经济政策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总体态势
        一、节能减排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二、全国环境污染现象依然严重
    第二节 中国实行的主要环境经济政策
        一、中国改革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回顾
        二、确定新世纪环境保护战略
        三、“十二五”期间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第五章 中日合作环境保护与治理典型案例
    第一节 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贵阳)项目
        一、建立专门的工作机制
        二、编制项目实施规划
        三、贵阳市培训治理酸雨人员
    第二节 中国方面积极参加发挥主动性
第六章 环境保护投融资现状与面临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 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分析
        一、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二、投资效率不高问题
    第二节 缺乏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与政策的保障支持
第七章 结论
    一、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下的环保投资体系
    二、实现投资费用与效益的最优
    三、构建环境经济政策及环保投资的法律框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进展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能源系统概论 2.1
    系统 2.2
    能源系统 2.3
    能源系统的特点 2.4
    能源系统的开发利用 2.5
    能源系统的评价 第3章
    农村能源系统分析 3.1
    概念、特征和结构 3.2
    农村能源及开发利用 3.3
    农村能源系统的属性分类 第4章
    农村能源系统的评价及指标体系 4.1
    能源评价体系概述 4.2
    农村能源系统的评价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第5章
    农村能源系统指标评价方法 5.1
    一般属性指标评价 5.2
    可获得性指标评价 5.3
    经济性指标评价 5.4
    清洁性指标评价 5.5
    替代性指标评价 5.6
    安全性指标评价 5.7
    社会性指标评价 5.8
    支撑体系指标评价 第6章
    安定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可获得性评价 6.1
    研究区概况 6.2
    可再生能源潜力估算 6.3
    可再生能源分布特点 6.4
    结论与建议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域界定及相关概念释疑
        1.2.1 区域界定
        1.2.2 概念释疑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拟突破的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主要理论基础
    2.1 经济效率理论
        2.1.1 效率的内涵
        2.1.2 帕累托效率
        2.1.3 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
    2.2 物质平衡理论
        2.2.1 物质平衡视角下的经济系统
        2.2.2 与环境相关的低效率
    2.3 外部性理论
        2.3.1 外部性的内涵
        2.3.2 外部性的特征
        2.3.3 如何纠正外部性
    2.4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2.4.1 直接市场评价法
        2.4.2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2.4.3 陈述偏好法
    2.5 环境经济政策及实践
        2.5.1 环境经济政策的组成
        2.5.2 国内外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状况
第三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3.1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及特征
        3.1.1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
        3.1.2 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3.1.3 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
        3.1.4 兰州市尘降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3.2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原因
        3.2.1 地形和气候特点是形成大气污染的自然原因
        3.2.2 工业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3.2.3 取暖燃煤加重了冬季大气污染
        3.2.4 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作用越来越大
        3.2.5 城市建设对大气污染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3.3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危害
        3.3.1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3.3.2 对农、林、畜牧业的危害
        3.3.3 对环境卫生的危害
        3.3.4 对固定资产的危害
第四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价值损失综合评估
    4.1 评估方法介绍
        4.1.1 意愿调查法
        4.1.2 剂量-效应法
        4.1.3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4.2 基于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损失评估
        4.2.1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4.2.2 调查范围、规模
        4.2.3 调查过程
        4.2.4 调查结果分析
    4.3 基于其他方法的损失评估
        4.3.1 大气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
        4.3.2 大气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
        4.3.3 大气污染造成的畜牧业损失
        4.3.4 大气污染造成的清洗费用
        4.3.5 大气污染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
        4.3.6 基于其他方法的损失计算小结
    4.4 简单结论与讨论
        4.4.1 结论
        4.4.2 讨论
第五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思路
    5.1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排放现状
        5.1.1 点污染源排放情况
        5.1.2 面污染源排放情况
    5.2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控制现状
    5.3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
        5.3.1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制定的原则
        5.3.2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的前提和基础
        5.3.3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之一:强化政府管理思路
        5.3.4 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之二:政府管理与市场相结合思路
    5.4 两种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的比较
    5.5 兰州市大气污染源控制思路的保障措施
        5.5.1 立法保障排污权交易
        5.5.2 加强监管企业和排污权市场
        5.5.3 科学确定排污总量
        5.5.4 合理选择排污权配置手段
        5.5.5 明确规定排污权交易的时空折算系数
第六章 兰州市二氧化硫污染源控制案例分析
    6.1 二氧化硫污染及污染源概况
    6.2 二氧化硫污染源控制步骤
        6.2.1 登记、审核二氧化硫排放源
        6.2.2 计算环境容量
        6.2.3 确定排放总量
        6.2.4 建立市场交易体系
第七章 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7.1 行政手段
        7.1.1 科学制定各项相关规划
        7.1.2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7.1.3 多方举措,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7.1.4 建立城市生态账户,逐步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7.1.5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7.2 法律手段
        7.2.1 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执法监督
        7.2.2 建立区域性排放标准,控制排放水平
    7.3 经济手段
        7.3.1 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高新技术及环保产业
        7.3.2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7.3.3 围绕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3.4 加快大气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环境税征收的准备工作
    7.4 技术手段
        7.4.1 科学选择适宜苗种,不断完善绿化系统
        7.4.2 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引进,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7.4.3 构筑技术推广与共享平台,培育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今后研究的展望
附件1 调查问卷信息汇总表
附件2 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评估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论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2 绿色证券的相关概述
    2.1 证券与绿色证券的概念
        2.1.1 证券的概念
        2.1.2 绿色证券的概念
    2.2 绿色证券的主要内容
        2.2.1 环境核查的内容和程序
        2.2.2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2.3 绿色证券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绿色证券的提出与实践
    3.1 绿色证券提出
        3.1.1 构建绿色证券的现实背景
        3.1.2 绿色证券制度的提出过程
    3.2 构建绿色证券政策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2.1 构建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3.2.2 我国构建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3.3 我国绿色证券政策的实践
        3.3.1 我国构建绿色证券实施的现状
        3.3.2 绿色证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3.3 实行绿色证券制度出现问题的原因
        3.3.4 我国其他环境经济政策的可借鉴经验
    3.4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证券制度的评析与借鉴
    4.1 国外绿色证券制度的成功经验
        4.1.1 美国
        4.1.2 德国
        4.1.3 荷兰
    4.2 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启示
        4.2.1 尽快完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4.2.2 加强各部门协调机制
        4.2.3 强化公众的参与力度
        4.2.4 严格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4.3 本章小结
5 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的构建
    5.1 我国绿色证券立法模式的选择
        5.1.1 单独立法模式
        5.1.2 整合现有的法律
        5.1.3 混合立法模式
        5.1.4 我国绿色证券立法模式的选择
    5.2 绿色证券立法原则
        5.2.1 预防原则
        5.2.2 公众参与原则
        5.2.3 协同合作原则
        5.2.4 环境优先原则
    5.3 绿色证券政策的法律制度构成
        5.3.1 申请上市公司环境核查制度
        5.3.2 保荐问责制度
        5.3.3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5.3.4 上市公司环境诚信制度
        5.3.5 严格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5.4 法律责任制度
        5.4.1 民事责任
        5.4.2 行政责任
        5.4.3 刑事责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论经济手段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及治理概况
    2.1 城市生活垃圾
    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历史及现状
        2.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历沿革
        2.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2.3 经济手段的引入
        2.3.1 经济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实践应用
        2.3.2 经济手段的含义
        2.3.3 经济手段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意义
        2.3.4 经济手段与其他手段的关系
        2.3.5 经济手段的局限性
第3章 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经济手段研究
    3.1 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呈现出的趋势
    3.2 发达国家使用经济手段值得借鉴的经验
        3.2.1 改革与完善收费手段
        3.2.2 垃圾税和补贴
        3.2.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及合理的投融资机制
        3.2.4 建立押金返还制度
        3.2.5 "绿点计划"
第4章 经济手段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未来展望
    4.1 经济手段的驱动力
    4.2 经济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3 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具体建议——引入PPP模式
        4.3.1 PPP模式
        4.3.2 引入PPP模式的政策依据及所发挥的作用
        4.3.3 我国引入PPP模式的实践
        4.3.4 构建PPP模式的保障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
致谢

四、浅议环境经济手段在我国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保护税法》的立法及其初步实施研究[D]. 王慧. 云南大学, 2019(03)
  • [2]基于城镇PREE系统评价的UGB划定方法研究[D]. 柴海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3]环境公私合作的制度化选择与规范化构造[D]. 吴隽雅. 武汉大学, 2018(06)
  • [4]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基于GPI和PCII环境经济指标[D]. 杨梦瑶. 长安大学, 2014(03)
  • [5]环境规制中经济方法的作用及运用探究[D]. 王明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12(10)
  • [6]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D]. 王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2)
  • [7]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 秦静. 兰州大学, 2011(07)
  • [8]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 岳立. 兰州大学, 2011(06)
  • [9]论我国绿色证券的法律制度构建[D]. 王小溪.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2)
  • [10]论经济手段在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作用[D]. 李婷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浅谈我国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