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语言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学科

计算语言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学科

一、计算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论文文献综述)

明宏[1](2021)在《走近神经语言学》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神经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前沿学科。本文以布洛卡的研究为起点,相继介绍了黑德、雅柯布逊和卢利亚为这一领域所做的贡献。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语言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相关领域提供指导和服务。

訾姝瑶,王竹叶,马晓彤,司富珍[2](2021)在《生物语言学的地位和发展趋向——访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生物语言学家Anna Maria di Sciullo教授》文中研究表明1.访谈背景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语言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走向,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走出单纯就语言看语言的传统,尝试更多地从跨学科视角思考语言的本质问题。生物语言学就是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交叉学科。作为从生物学视角研究语言的本质、起源等的学科,它启迪了众多来自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考古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的思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生物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它与理论语言学、数学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于英香,于志莹[3](2021)在《计算档案学跨学科态势探究》文中指出计算档案学是近年来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跨学科性为计算档案学提供了新视角,也顺应了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发展趋势。本文首先梳理计算档案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脉络,探寻计算档案学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演变过程;其次从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阐释计算档案学的跨学科特质;最后提出新文科与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档案学跨学科融合趋势,即通过理论创新延展大数据时代计算档案学理论场域,技术嵌入强化计算档案学研究的技术取向,实践推广促进跨学科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梁晓波,涂维,武啸剑[4](2021)在《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为总结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从而为我国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提供启示,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学者针对世界主要一流大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相关研究成果,随后以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及配套举措为例,剖析了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的情况和特点,认为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鼓励个性化发展、紧盯科技前沿、融汇多学科智慧、共享跨校优质课程资源、注重培养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并基于此提出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应重视算法分析与软件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课程体系灵活设计和多样化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整合优质学科资源,搭建多学科、多领域、跨院校的优选知识平台;坚持本土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和人文情怀。

杨明星[5](2021)在《新文科时代外交话语学科构建与外语学科转型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权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外交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软实力,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是构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的关键元素和重要载体。在新形势下,外交话语学科创建是加快推进外语学科转型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外交话语学"学科群构建可围绕"外交语言学""外交翻译学""外交形象学与外交传播学""外交文学"和"国别区域话语体系"五个方向进行。

郝星月[6](2021)在《《宋词三百首》标注语料库的构建及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练斐[7](2021)在《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一个由多种单位构成的复杂系统,语音、词汇、句法等子系统各司其职。语言同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协同系统,各种语言属性互相影响。语言本身及其属性都会受语内及语外因素影响而逐步发生演化。在语言系统中,词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听觉层面还是视觉层面,长度都是词汇最基础也最显着的属性之一。词汇长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言单位的复杂性,呈现文本的整体特征,词长的变化还会引起其他语言属性发生改变,进而带来语言的整体演化。词长因其特殊性,得到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交际学、信息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特别是计量语言学,将词长视为研究语言整体特性的关键切入点,相关研究层见叠出。计量语言学研究主张以大规模真实语言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定量方法,以揭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自适应机制、演化规律及其动因。现有词长计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就研究工具而言,大部分研究对词汇定义的探讨有限,在选择词长测量单位时一般基于前人研究或个人经验,故存在测量方法不统一的情况,尚无研究对比不同测量方法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其次,在语料特征方面,目前考察的文本类型较为单一,以文学、书信为主,多数研究选用的语料规模较小,缺少系统的跨文体分析;再者,从研究维度上看,现有研究多从共时角度出发,且文章大多重数据而轻分析,鲜有基于统一、大量、真实语料的多维度历时考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聚焦17-19世纪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跨文体特征及历时演化趋势,采用计量方法从平均词汇长度、词长分布特征、文本内部词长走势、词长与其他语言属性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分析,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在共时层面,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跨文体特征?2)在历时层面,1600年至1899年间,不同文体的德语词汇长度分别呈现怎样的演化趋势?其演化动因是什么?本研究语料选自德语文本历时语料库(Deutsches Textarchiv,简称DTA),涵盖四个文体类型,总词次约2000万。在开展主体实证研究之前,本文充分探讨词汇定义,据此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DTA语料库中的“报刊”文体语料展开前测。结果表明,音节是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鉴于德语屈折变化丰富,词汇的形符、类符、词形、词目拥有各异的语言学意义,在具体研究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词汇形态作为测算对象。本研究在对DTA语料库“文学”“应用文”“学术”三类文体300年间的360篇语料进行跨文体、跨时段、多维度分析后,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在共时层面上,不同文体的词汇长度特征既有个性,又显共性。语料的差异性集中体现于整体的词长特征:无论是全文平均词长,还是各词类的平均长度,抑或多音节词的占比,同时期语料均呈现出“学术>应用文>文学”的特点。造成跨文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语言使用偏好。三类文体语料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文本的词汇长度分布特征非常相似,基于词形形符得到的分布数据可用统一数学模型(单位移超泊松分布)描述。第二,词汇长度与词汇使用频率存在相关性,“词长越短使用频率越高”的特点符合幂律函数=。上述两点均为“省力原则”在德语中的体现。第三,在一篇文本内部,词汇长度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与写作策略及篇章信息结构相关,受到人类认知特点影响。2)从历时维度看,德语词汇长度在17-19世纪间整体呈增长趋势。具体而言,“学术”语料的词长历时增速最快,“应用文”次之,而“文学”语言的演化速率较为平缓。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文本和应用文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要求更高,且为了满足新的表达需求常使用复合、派生等构词法创造新词,而这往往会令词汇长度增加。其次,不同词类的演化特征不尽相同。名词、形容词、动词的增速最快,说明上述词类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此外,词长分布模型的参数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体的历时演化特征。整体而言,语言是一个自适应动态系统,词汇长度的演化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认知、交际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首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系统考察了德语词汇长度的跨文体特征与演化规律,在思路方法、研究语料、研究视角等方面均有创新。在思路方法层面,本文重视“词”的概念探讨,以理论指导实践,基于先导研究结果优化主体研究设计,并找到了最适合书面德语的词长测量单位,有助于改变目前词长测量单位不统一、结果难对比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语料上看,本文突破目前时间维度、文体类型单一的局限性,在选择语料时兼顾同质性与异质性,系统考察边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不仅验证了计量语言学的定律与假设,还佐证并拓展了文体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的相关观点。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构建起多维的词长研究范式,以共时研究为横轴、历时研究为纵轴,结合语法、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维分析,并与现有研究充分对话,展开跨语言比较。既深化了对德语词汇文体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了解,也为人类语言共性探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罗艳芳[8](2021)在《老年人口语动词产出研究》文中认为

彭可欣[9](2021)在《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瞧”、“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视觉行为动词,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使用范围、频率及义项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共性;在教材和辞典中的注释基本类似,部分义项有着“辗转互训”的交叉情况;另外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语句意义没有太大差别,故而在日常使用或教学中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以两者为研究对象,以语料为基础,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两者进行描写、比较,探析它们之间在实际使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联系和区别,以服务于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及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对视觉行为动词这一大类进行界定,其中包括对它的定义及界定的标准,“瞧”字的起源及“瞅”字的起源,“瞧”字起源于三国时期,“瞅”字出现比较晚,一直到元代才出现。第三部分是对“瞧”、“瞅”在句法平面上的异同进行分析,分别从语法特征及句法搭配两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的语法特征及相似的句法分布环境,但是在句法搭配各有倾向。“瞧”后面的宾语情况大部分是指某个场面或境况,视线不是固定在一处的,视线范围广,“瞧”的对象及内容丰富不单一。“瞅”后面所接的宾语大部分是指代某人,视线是固定在一处的,“瞅”和“瞧”的区别在于,发生行为时,主体的专注度不同,“瞅”要比“瞧”的专注程度更高。“瞧”能用于祈使句,单独放句首,而“瞅”不能。第四部分是“瞧”、“瞅”在语义平面的差异。两者在词典中的解释都为“看”,但是结合语料,将两者的义项进行描写和归纳,最后得出“瞧”有5个义项,“瞅”有4个义项。两者在义项上既有着交叉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第五部分是“瞧”、“瞅”在语用平面上的异同。本章从地域色彩及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瞧、瞅”表示一般看义时都源于北方方言,带有北方口语色彩,地理轨迹也是大体一致,都是自北向南推移的,再到达中部地区。两者相比较来说,“瞧”在全国的使用地域更广、使用范围更大;所以与“瞧”相比,“瞅”的地域色彩更浓一些,其多用于北部地区。“你瞧”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强于“你瞅”及其变体,“你瞅”及其变体语篇连贯性还不成熟且在人际功能方面凸显情感态度这一语用不明显,但是由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你瞅”及其变体有增强语势的作用。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

刘瑾,窦瑞芳[10](2021)在《守正创新:智能时代的语言研究——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引言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于2020年12月26~27日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主办,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深圳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大会主旨发言,全球11000余名高校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bilibili直播参加了会议。

二、计算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论文提纲范文)

(1)走近神经语言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神经语言学研究溯源
三、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前景

(2)生物语言学的地位和发展趋向——访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生物语言学家Anna Maria di Sciullo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访谈背景
2.访谈正文
3.结语

(3)计算档案学跨学科态势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档案学提出的背景及其发展
    1.1 计算档案学提出的背景
    1.2 计算档案学的发展
2 计算档案学的跨学科特性阐释
    2.1 从概念发展探讨计算档案学的跨学科性
    2.2 从实践应用论证计算档案学的跨学科性
3 计算档案学跨学科融合趋势
    3.1 理论创新:延展大数据时代计算档案学理论场域
    3.2 技术嵌入:强化计算档案学研究的技术取向
    3.3 实践推广:促进跨学科理论、技术与方法应用

(4)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世界一流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设置概况
    1. 卡内基梅隆大学模式: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究所硕博联动发展
    2. 麻省理工学院模式:依托原有科系,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3. 斯坦福大学模式: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基础,开设人工智能方向
四、哈佛大学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与特点
    1. 哈佛大学人工智能方向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2. 哈佛大学人工智能方向课程设置特点
五、启示与建议
    1. 重视算法分析与软件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重视课程体系灵活设计和多样化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3. 整合优质学科资源,搭建多学科、多领域、跨院校的优选知识平台
    4. 坚持本土与世界优秀文化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和人文情怀

(5)新文科时代外交话语学科构建与外语学科转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外交话语的历史逻辑、总体特征和学科价值
3 “外交话语学”的学科布局和内涵建设
4 新时代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和实践创新
5 结束语

(7)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词长研究述评
        1.1.1 多学科词长研究
        1.1.2 词长计量研究
        1.1.3 德语词长计量研究
        1.1.4 现有研究评述
    1.2 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词的界定
        2.1.2 词长分布定律
        2.1.3 词长-词频协同定律
        2.1.4 门策拉-阿尔特曼定律
    2.2 研究语料
        2.2.1 德语简史
        2.2.2 语料来源及预处理说明
        2.2.3 语料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2.3 计量指标与统计方法
        2.3.1 词长测量单位
        2.3.2 词长类型
        2.3.3 软件与程序
3 德语词长测量方式的差异性分析
    3.1 测量单位对词长测量结果的影响
        3.1.1 基于字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2 基于字位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3 基于音节数的词长测量结果
        3.1.4 结果对比及相关性探究
    3.2 词形变化对词汇长度的影响
        3.2.1 基于词形形符和词目形符的测量结果
        3.2.2 基于词形类符和词目类符的测量结果
        3.2.3 结果对比与成因探究
    3.3 小结与讨论
4 德语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共时考察
    4.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3.1 动态词长分布
        4.3.2 静态词长分布
    4.4 词长与词频关系的跨文体共时对比
    4.5 文本内部词长特征的跨文体对比
    4.6 小结与讨论
5 德语词长演化的跨文体历时考察
    5.1 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2 词类平均词长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3 词长分布的跨文体历时对比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语
    6.1 研究概述
    6.2 研究结果
    6.3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术语德汉对照表
附录2 超长词列表(选)
作者简历

(9)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相关研究
        2.既往研究的着力点与不足
    (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语料来源
二、视觉行为动词界定及字的起源
    (一)视觉行为动词的界定
    (二)“瞧”字的起源
    (三)“瞅”字的起源
三、“瞧”、“瞅”在句法平面的比较
    (一)“瞧”的句法分析
        1.“瞧”的语法特征
        2.“瞧”的句法搭配
    (二)“瞅”的句法分析
        1. “瞅”的语法特征
        2. “瞅”的句法搭配
    (三)“瞧”、“瞅”在句法上的比较
        1.句法共性
        2.句法个性
    (四)本章小结
四、“瞧”、“瞅”在语义平面的比较
    (一)“瞧”的语义分析
    (二)“瞅”的语义分析
    (三)“瞧”“瞅”在语义上的比较
        1.义项的分类情况
        2.义项分类的交叉之处
        3.义项分类的不同之处
    (四)本章小结
五、“瞧”、“瞅”在语用平面的比较
    (一)“瞧”、“瞅”之地域色彩比较
        1.“瞧”的地域色彩
        2.“瞅”的地域色彩
        3. 小结
    (二)话语标记“你V”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比较
        1.话语标记“你瞧”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2.话语标记“你瞅”及其变体之语用功能探讨
    (三)本章小结
六、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守正创新:智能时代的语言研究——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认知语义和语法研究的回归
3.认知语义研究的跨学科发展
4.小结

四、计算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 [1]走近神经语言学[J]. 明宏. 品位·经典, 2021(24)
  • [2]生物语言学的地位和发展趋向——访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生物语言学家Anna Maria di Sciullo教授[J]. 訾姝瑶,王竹叶,马晓彤,司富珍.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06)
  • [3]计算档案学跨学科态势探究[J]. 于英香,于志莹. 浙江档案, 2021(07)
  • [4]哈佛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设置特点与启示[J]. 梁晓波,涂维,武啸剑.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14)
  • [5]新文科时代外交话语学科构建与外语学科转型发展[J]. 杨明星. 中国外语, 2021
  • [6]《宋词三百首》标注语料库的构建及计量研究[D]. 郝星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德语词汇长度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化[D]. 练斐. 浙江大学, 2021(08)
  • [8]老年人口语动词产出研究[D]. 罗艳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9]视觉行为动词“瞧”“瞅”的比较研究[D]. 彭可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守正创新:智能时代的语言研究——第七届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暨《外国语》语言学高端论坛综述[J]. 刘瑾,窦瑞芳.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03)

标签:;  ;  ;  ;  

计算语言学:一个新兴的跨学科学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