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腐菌对稻草的降解

白腐菌对稻草的降解

一、利用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的降解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彩媛[1](2020)在《生物炭/白腐霉真菌对底泥堆肥中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疏浚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河道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同时,堆肥技术被认为是对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重金属的存在大大限制了疏浚底泥堆肥化后的资源化利用。因此,研究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底泥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了解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中的荧光组分与重金属有效态(DTPA提取)的关系,不仅对探索生物炭/白腐真菌钝化底泥堆肥中重金属的机理、发展异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为将生物炭/白腐真菌添加于重金属污染底泥的异位堆肥修复提供理论借鉴。本试验以GD省SG市QJ区SX镇某河流底泥作为主要试验对象,构建底泥、稻草、菜叶和麸皮的共堆肥体系。试验共设四个不同堆肥处理组,分别是对照组、白腐真菌组、生物炭组和生物炭+白腐真菌组。堆肥时间设为60天,以考察单独添加白腐真菌、单独添加生物炭以及同时生物炭和白腐真菌于堆体对底泥堆肥化进程及Cu、Zn和Cd有效态(DTPA提取)的影响。试验先检测各堆体中温度、含水率、p H值、TOC/TN、种子发芽指数(GI)的变化,然后将DOM分为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亲水性物质(Hy I)三种成分,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方法辨别出FA、HA和Hy I这三种成分中的荧光组分,并分析白腐真菌和生物炭的单独添加及同时添加生物炭与白腐真菌对底泥堆肥化进程及DOM中不同荧光组分的影响;之后分析生物炭/白腐真菌的添加对堆体中Cu、Zn和Cd总量及其有效态(DTPA提取)的影响;最后,通过对重金属有效态(DTPA提取)与DOM中不同荧光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白腐真菌、生物炭以及同时添加生物炭和白腐真菌对底泥堆肥化过程中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堆肥结束时,四个堆体均达到了腐熟的状态,且p H值均在适合植物生长的适宜p H值(6.5-7.5)范围内。虽然堆肥过程中各堆体的温度、含水率和TOC/TN差别不大,但相较于对照组,生物炭/白腐真菌的添加能降低堆体堆肥产品的植物毒性。堆肥结束后,白腐真菌组、生物炭组和生物炭+白腐真菌组中的GI值比对照组的分别提高了28.13%、49.85%和49.41%。堆肥结束后,虽然四个堆体中目标重金属的总量均有所增加。另外,除了Cu有效态有所增加外,堆肥结束后Zn和Cd的有效态含量均有所下降。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炭/白腐真菌的添加均能有效降低堆体中有效态Zn和Cd的含量。相对堆肥前,对照组、白腐真菌组、生物炭组和生物炭+白腐真菌组中有效态Zn(DTPA提取)的提取率分别降低了38.98%、45.72%、42.55%和43.22%;有效态Cd(DTPA提取)的提取率分别降低了27.5%、45.20%、37.15%和44.45%。堆肥能够导致堆体中更加稳定、复杂的结构(例如,苯、醌类有机物)产生。相比对照组,白腐真菌与生物炭的添加均能够促进堆体中类苯类物质和含醌类化合物的产生。白腐真菌的单独添加能够促进DOM中类苯类有机物的快速形成以及其在固化过程中的生物稳定化。生物炭的添加主要是促进堆体FA、HA和Hy I中类苯类有机物以及含醌类物质的形成,同时使得堆体Hy I成分中的蛋白质类有机物的芳香缩聚或共轭色团含量的增加。同时添加生物炭和白腐真菌于堆体也促进了堆体中类苯类有机物和含醌类物质的增加。堆肥过程中,FA、HA和Hy I中的荧光组分对重金属有效态的影响跟其种类有关。FA中的类苯类有机物以及含醌类物质和Hy I中的含醌类化合物不利于堆肥中Cu有效态(DTPA提取)含量的降低;而FA中的类苯类有机物以及含醌类物质以及Hy I中的含醌类物质对有效态Zn和Cd的活性起降低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堆肥对重金属的钝化具有选择性;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底泥堆肥中的特定重金属具有一定的钝化效果,但是生物炭与白腐真菌之间没有协同作用。

蒋帅[2](2020)在《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白腐真菌预处理对产甲烷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秸秆厌氧发酵既可产生清洁沼气,又避免了传统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高效清洁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但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复杂结构限制了厌氧发酵的甲烷转化效率。白腐真菌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秸秆中木质素含量,改变纤维素结构,提高生物质利用效率。目前对白腐真菌预处理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良菌种的筛选上,对预处理过程的优化研究较少。本论文以典型白腐真菌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和我国典型农作物秸秆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实验法、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等方法,进行了白腐真菌预处理对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为白腐真菌预处理最优条件的选择和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提高秸秆厌氧发酵的产甲烷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不同因素对预处理的影响。通过调研数据建立了秸秆木质纤维素组分与产甲烷潜力的模型来评价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秸秆,即BMP=360.148–481.252lig+216.066hemi–299.981cell,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12,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均在5%以内,模型可靠性较高。结果表明,孢子接种量和预处理时间的增加能促进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并提高秸秆的产甲烷潜力,但是随着接种量和预处理时间的逐渐增加,其产甲烷潜力提高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产甲烷潜力随着秸秆含水率、反应p H值、反应温度和外源碳源浓度、外源氮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在达到最高点后逐渐下降。在单因素实验中,产甲烷潜力最高的条件分别为:孢子接种量1×107、预处理时间30 d、秸秆含水率75%、反应p H值4.5、反应温度30℃、额外碳源浓度20 mg g-1TS、额外氮源浓度10 mg g-1TS、Mn2+浓度0.01 m M g-1TS。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了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来判断各影响因子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孢子接种量、预处理时间、秸秆含水率及反应p H这4个影响因素对产甲烷潜力的影响是显着的,这四个因素影响产甲烷潜力的强弱顺序为:孢子接种量>预处理时间>秸秆含水率>反应p H。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对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中具有显着性的4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预处理过程的参数变量组合为:孢子接种量8×105、预处理时间20 d、含水率65.91%和反应p H 5.58,该条件下对应的产甲烷潜力模型响应值和实验实测值分别为330.4487 m L g-1VS和355.97m L g-1VS,与未经预处理的小麦秸秆相比分别提高了23.49%和34.53%。对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的机制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的纤维结晶度由预处理前的0.659降低至预处理后的0.589,秸秆压片在空气中与水的接触角由预处理前的69.2°降低至预处理后的46.6°,预处理降低了秸秆的结晶度并增加了秸秆的表面亲水性。而且,经过白腐真菌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的酶吸附性和酶水解性显着增加,当纤维素酶浓度为1.2 mg/m L时,纤维素酶的吸附率提高51.9%。未经预处理的小麦秸秆和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经酶解产生的还原糖量分别为153.46 mg/g和261.17 mg/g,预处理使得酶解产生的还原糖量提高了70.19%。

赵雪莉[3](2020)在《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白腐真菌和发酵时间对纤维降解及营养成分的改善,来探索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吸收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一: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二:白腐真菌发酵对秸秆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三:饲喂Lentinus 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肉品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对照组和5个白腐真菌组。选择Pleurotus ostreatus,Lentinus edodes,Hericium erinaceus,Pleurotus eryngii和Flammulina filiformis5种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在发酵第0、21和35天时采集茎、叶和鞘样品用于电镜扫描,在发酵第0、14、21、28和35天的样品进行营养成分和酶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形态结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白腐真菌对于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破坏程度大体一致,随发酵时间的延长,玉米秸秆的表面形态结构被破坏的越严重,从而更有利于纤维素酶水解作用的进行。秸秆的破损处会优先被菌丝覆盖,而秸秆的鞘、叶比茎皮更容易出现裂缝,因此鞘和叶发酵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发酵35天时,甚至破损成小碎片。白腐真菌发酵会显着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P=0.028),不同菌种提高秸秆粗蛋白含量的效果顺序:P.ostreatus>L.edodes>F.filiformis>P.eryngii>L.erinaceus。且白腐真菌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秸秆中木质素的含量,但同时也造成纤维素含量显着的下降(P<0.001)。此外,5个处理组的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木质素降解酶(木质素降解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和纤维素降解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活性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后者在发酵的第28天达到最大值。结合白腐真菌的选择性(即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损失之比)可判定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的选择性优于其他白腐真菌。试验二:本试验的设计同试验一,将6个处理在5个发酵时间点的玉米秸秆样品进行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虽然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玉米秸秆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也随之降低(P<0.001),但P.ostreatus,L.edodes,H.erinaceus和P.eryngii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尤其是L.edodes在发酵的第28天,总产气量能达到最大值。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发酵前21天呈上升趋势,而发酵28天后显着下降,其中P.ostreatus发酵21天时达到最高值(68.24%)。此外,白腐真菌发酵时间的延长会显着降低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的甲烷产量,且所有处理在发酵28天降低效果最明显。试验三:本试验将16只健康的乌珠穆沁绵羊随机分为两个组(对照组和真菌组),每个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普通风干玉米秸秆,菌丝组饲喂L.edodes发酵28天的玉米秸秆。试验期为70天,包括预饲期14天和正式期56天。在正式期的第4周和第8周分别进行两次为期5天的代谢试验,且每两周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采集血液用于血液生化分析。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羊全部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半膜肌用于肉品质和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osin Heavy-Chain,MyHC)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极显着提高绵羊的日增重(P<0.01),改善日粮干物质(P<0.01)、粗蛋白(P<0.01)、粗脂肪(P<0.01)、中性洗涤纤维(P=0.004)和酸性洗涤纤维(P<0.01)的表观消化率,对此,血液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含量也有所提高。而且L.edodes发酵虽然对肌间脂肪和pH24无影响,但能显着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色的a*和b*,降低肉色的L*(P<0.01),从MyHC的分析发现,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能提高背最长肌和半膜肌中氧化型肌纤维(MyHC-Ⅰ和MyHC-Ⅱα)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L.edodes和P.eryngii对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具有高选择性,不仅改善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而且能提高瘤胃的发酵能力,最佳的发酵时间为21-28 d。通过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饲喂绵羊的动物试验,发现白腐真菌发酵有助于改善绵羊的生长性能,提高绵羊的的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并改善其肉品质。

汪翔[4](2019)在《白腐真菌预处理玉米秸秆及混合酵母乙醇发酵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玉米秸秆作为一种典型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原料,利用其产乙醇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危机,同时能降低环境污染。本课题采用真菌预处理方法降解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组分,期望挑选出最佳降解菌种,并研究了秸秆的酶解糖化,酵母菌种的发酵能力,以期望得到秸秆转为乙醇经济效益最高的工艺过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六株白腐真菌对玉米秸秆的预处理效果,根据菌种产木质纤维素水解酶、菌株降解秸秆后秸秆组分和木质纤维素降解率及选择性系数对白腐真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粗毛革孔菌(Coriolopsis gallica),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爪哇漏斗状侧耳(Pleurotus sajor-caju)在玉米秸秆上的生长速度快,选择性系数大于1。同时,T.versicolor在预处理玉米秸秆第25天其产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酶活最高(p<0.05),为29.22 U/g和10.22 U/g。P.sajor-caju预处理玉米秸秆25天,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组分为19.05%、43.10%和24.64%,木质素显着低于未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p<0.05),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保留较好。C.gallica预处理过的秸秆干物质损失最高(p<0.05),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程度皆高。2、研究了不同白腐真菌C.gallica,T.versicolor,P.sajor-caju预处理玉米秸秆得到的粗酶液对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及糖化产生的影响,并将此种方法与商业化酶制剂酶解方法相对比。研究表明,加入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期间所产的粗酶液后,纤维素酶酶活降低,木聚糖酶酶活升高。利用商业化酶制剂水解玉米秸秆是将生物质转化为糖液的最好方法。酶液中还原糖最高可达28.13 g/L,极显着高于用T.reesei制取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后原位糖化玉米秸秆得到的酶解液中还原糖浓度(p<0.01)。经P.sajor-caju预处理25天的玉米秸秆,其表面孔洞增加,能明显看到菌丝穿透秸秆,降解了秸秆的无定形区域,减弱了与木质素相关的化学键键强,酶解后还原糖浓度最高(p<0.05)。3、研究了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和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利用葡萄糖及木糖产乙醇能力及两种酵母利用混合糖液发酵产乙醇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C.utilis利用葡萄糖产乙醇能力较好,产乙醇速度较快,能在12 h内将葡萄糖20 g/L转化为乙醇9.04 g/L。P.stipitis利用木糖产乙醇能力较好,能在48 h内利用完木糖20 g/L,此时乙醇浓度为8.19 g/L。发酵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糖液时,先利用C.utilis,之后离心去除,再接入P.stipitis,能得到较高的乙醇产量,为28.25 g/L。4、研究了C.utilis和P.stipitis分步发酵经P.sajor-caju预处理25天的玉米秸秆酶解液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装液量、C.utilis发酵时间、P.stipitis发酵时间、温度是显着影响乙醇产量的因素。C.utilis和P.stipitis分步发酵玉米秸秆酶解液的最优条件为装液量29.59 mL,C.utilis发酵时间为32.47 h,P.stipitis发酵时间为51.77 h,温度为23.41℃,此时乙醇产量为32.24 g/L。本课题对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乙醇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张仲卿,张爱忠,姜宁[5](2018)在《白腐真菌处理稻草秸秆饲料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高速发展,饲粮短缺与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研究将农作物秸秆用于动物饲料。但未经加工的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较低,不能满足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将白腐真菌用于发酵稻草饲料的生产,解决了稻草饲料粗蛋白含量低、适口性差、消化率不高等缺点,为畜牧业饲粮不足以及人畜争粮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文章就稻草秸秆的利用现状、稻草秸秆的处理方法以及白腐真菌发酵稻草饲料的原理和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丁蕾[6](2018)在《平菇固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漆酶的表达调控受多种条件的影响,包括碳源、氮源、金属离子、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碎片化合物等均可影响漆酶的产生,但各种条件对不同种属的菌株影响差异较大。不同的培养方式(固态、液态)和培养条件也会对漆酶的合成产生影响。本论文研究了平菇菌株P7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时期下基质中的漆酶活性;尝试以几种农业废弃物为基本培养基质进行固态发酵产漆酶,探讨固态发酵产漆酶的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优化;并分析了平菇菌株P7固态发酵产漆酶的酶学特性;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平菇不同生长阶段,测其基质中的漆酶活性,研究发现子实体长出时漆酶酶活到达高峰,为8.98(±0.59)U/g;平菇出菇过程中漆酶的同工酶谱与液体培养菌丝生长类似,可以检测到两条同工酶。(2)分别以稻草粉、玉米秸秆粉、木屑粉为基本培养基质,测定P7菌株的生长及产漆酶情况,结果发现P7可以较好的利用玉米秸秆粉进行生长并合成漆酶。以玉米秸秆粉为基本基质,对适固态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得到较佳的产酶条件:玉米秸杆粉20%、介质初试含水量为80%,葡萄糖浓度为2%,酵母粉浓度为0.03%;Cu2+浓度为0.1%;丁香酸浓度为0.1%;28℃培养32天,在最优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漆酶活性最高达83.39(±8.05)U/g,比培养基优化前增加44%。(3)对平菇菌株P7固态发酵产漆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5.0,在50℃~60℃和pH4.0~5.0范围内较为稳定,DTT、β-疏基乙醇、L-半胱氨酸对平菇P7酶活有抑制作用。

王萌萌[7](2018)在《玉米秸秆栽培糙皮侧耳及其菌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其中玉米秸秆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合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对解决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糙皮侧耳是我国栽培量最大,栽培范围最广的食用菌,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技术易掌握、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利用玉米秸秆栽培糙皮侧耳,既能解决玉米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玉米秸秆经济价值,又能为糙皮侧耳的生产提供新的栽培料,促进糙皮侧耳产业持续发展。将食用菌菌糠再进行循环利用栽培玉米,不仅使食用菌菌糠废料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符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6株国内糙皮侧耳主栽菌株,以玉米秸秆作为碳源,通过平板筛选和酶活检测等方法比较其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然后配制了含不同比例玉米秸秆的栽培料配方,进行糙皮侧耳栽培试验,筛选出了产菇最优配方;最后,对糙皮侧耳菌糠进行发酵和堆肥处理,将得到的菌糠有机肥施入玉米幼苗盆栽土壤中,通过分析玉米幼苗生长过程各种生长、生理指标和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确定出了适宜的菌糠肥施用量。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从糙皮侧耳主栽菌株中选取了6株(鲁植1号、复壮109、平菇2026、江都71、平菇2180、菇丰8号),用平板筛选和酶活检测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糙皮侧耳菌株对玉米秸秆的降解能力。(1)初筛试验结果表明,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复壮109、平菇2026和江都71菌株生长情况优于另外三株糙皮侧耳菌株。利用愈创木酚平板显色法、Bavendamm氏平板显色法和苯胺蓝平板退色法研究发现,复壮109、平菇2026和江都71菌株具有产木质素降解酶的功能,并且它们的产酶能力优于另外三株糙皮侧耳菌株。(2)复筛试验分析了三株初筛糙皮侧耳菌株产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情况,结果表明:复壮109菌株具有明显的降解玉米秸秆的优势。2.设置了9个玉米秸秆添加水平,以添加棉籽壳的栽培配方为对照,考察了糙皮侧耳菌丝的生长情况、出菇产量,商品性状以及生物学转化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5(棉籽壳55%、玉米秸秆40%、麸皮5%,另外添加石灰1%)的糙皮侧耳菌丝生长最快,菌丝满瓶时间最短,为27天;其子实体商品性状好,总产量达211.69 g、生物学转化率为106.86%,仅次于对照组。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玉米秸秆栽培糙皮侧耳可充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因此配方5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3.将糙皮侧耳菌糠经过适当的发酵和堆肥处理后,设置6个菌糠肥料的施肥水平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分别为CK(0g/kg)、T1(4g/kg)、T2(8g/kg)、T3(12g/kg)、T4(16g/kg)、T5(20g/kg)。结果表明,施加糙皮侧耳菌糠肥料对玉米苗期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T3处理对玉米苗期生长作用最显着,T3处理中玉米苗期株高比对照组高出18.0%,地上部分鲜重比对照组增加了23.27%,地上部分干重比对照组增加了23.89%,T3处理对玉米苗期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作用也有很好的促进效果,两次取样中,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与其他处理相比都显着增加。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施加糙皮侧耳菌糠肥料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电导率(EC)、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速效养分以及土壤全量养分在一定程度上均有增加,并且对改良土壤酸碱性有一定作用,施用糙皮侧耳菌糠肥料后,土壤pH显着下降。根据不同处理下玉米苗期株高和地上部分干重与土壤的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硝态氮、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对玉米苗期生长具有极显着的影响,T3处理土壤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在整个取样期是最高的,其中有机质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65.18%。T3处理中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显着高于对照,与T4和T5处理差异不显着,说明三个施肥水平对土壤全氮全钾的含量无显着差异,但T4和T5处理需要施用更多的菌糠肥料,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确定出T3处理是最佳施肥水平,即每千克土壤糙皮侧耳菌糠肥料的施肥量为12g。

刘红菊[8](2018)在《糙皮侧耳615(Pleurotus ostreatus)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Pleurotus ostreatus 615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以及饲喂经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发酵后的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为丰富小麦秸秆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和粗饲料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发酵小麦秸秆30 d后菌群变化。小麦秸秆在实验室和羊场不同条件下发酵30 d后,分别命名为MJ.1和SYS.MJ。并提取这两份样品中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这两份样品中菌种的变化。结果显示:1)MJ.1和SYS.MJ样品中获得有效序列数分别为92028和96252条,获得平均OTUs数分别为60和7个。2)在不同分类水平上,检测到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相对丰度均达到99%以上。Pleurotus ostreatus 615降解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效果。液体培养Pleurotus ostreatus 615测定1~10 d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 P)活力变化,之后利用该菌株种子液发酵小麦秸秆,测定小麦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的含量变化;最后将发酵后的小麦秸秆电镜下扫描,观察其结构上的变化。结果显示:1)漆酶的活力从第1天至第4天一直上升,并在第4天达到了最大值,且为1428.00 U/L,从第5天开始下降,且在第10天下降到399.00 U/L;Mn P的活力从第1天至第5天一直上升,并在第5天出现最大值为15.45 U/L,从第6天开始下降,且在第10天下降到4.74 U/L。2)小麦秸秆经Pleurotus ostreatus 615菌株发酵后能够显着降低小麦秸秆中NDF含量(P<0.05),且比对照组降低4.23%,ADF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比对照组高4.19%;纤维素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比对照组高37.17%;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9.87%、43.75%;同时,能够极显着提高CP的含量(P<0.01),比对照组提高4.14%。3)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小麦秸秆经Pleurotus ostreatus615菌株发酵后,其粗纤维可被降解。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发酵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将1.00%Ca O处理的小麦秸秆与发酵30 d后小麦秸秆相比较,测定二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随机选取体重相近(62.12±6.87)kg、年龄相近(2±0.5)岁、健康状况良好的陶塞特种公羊10只,并把这10只公羊分成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对照组每天每只羊饲喂经1.00%Ca O处理后的小麦秸秆3.30 kg(湿重),试验组饲喂发酵后小麦秸秆3.30 kg(湿重)。接着进行为期28 d的绵羊饲喂试验(消化代谢),正式期为7 d。结果显示:(1)试验组干物质(Dry matter,DM)、NDF、ADF、纤维素以及半纤维素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且分别降低2.38%、21.05%、16.55%、23.22%和28.11%;木质素、CP、钙(Calcium,Ca)和磷(Phosphorus,P)分别提高24.87%、15.28%、23.45%和25.00%;(2)在绵羊消化代谢试验中,饲喂发酵小麦秸秆降低了饲粮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量,摄入氮(Nitrogen,N)和P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的差异(P>0.05)。N沉积率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Ca的沉积率与P的沉积率均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Pleurotus ostreatus 615在发酵小麦秸秆过程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高,不易受到环境中其它真菌污染。Pleurotus ostreatus 615可降低小麦秸秆中木质纤维素含量。饲喂发酵后小麦秸秆可提高绵羊对饲粮的采食量,但是无法提高DM、OM、CP、NDF、ADF、半纤维素、Ca、P以及GE的表观消化率。

刘丽荣[9](2018)在《处理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东北土着白腐真菌筛选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处理效果,选择6种东北土着白腐真菌,对2%的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木质素进行降解处理。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筛选出的高效降解菌进行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测定6种白腐真菌的产漆酶情况,其中血红密孔菌在第10天达到酶活高峰,漆酶活力为116.43 U/mL。青顶拟多孔菌在第16天达到酶活高峰,其漆酶活力为120.89 U/mL。糙皮侧耳菌在第8天达到酶活高峰,其漆酶活力为63.52 U/mL。彩绒革盖菌、烟色烟管菌和灵芝酶活较低,分别在第20天、第12天和第18天达到酶活高峰,其漆酶活力分别为3.78、2.47、1.66 U/mL。6种白腐真菌最高酶活大小顺序为:青顶拟多孔菌>血红密孔菌>糙皮侧耳菌>彩绒革盖菌>烟色烟管菌>灵芝;测定6种白腐真菌降解纤维素乙醇废水中的木质素,其中血红密孔菌、糙皮侧耳菌、彩绒革盖菌、青顶拟多孔菌、灵芝、烟色烟管菌在第0天起始浓度为640.9~716.6 mg/L,在第14天木质素的浓度分别为434.0、411.2、441.8、441.7、533.3、503.5 mg/L,对木质素的去除率分别为37.1%、37%、31.8%、31.7%、25.6%、21.4%。并分别在第12、12、4、4、2、6天木质素降解趋于平稳。表明降解效果最好的菌种为血红密孔菌。采用正交试验对血红密孔菌产漆酶培养基进行优化,血红密孔菌产漆酶培养基:最佳碳源为锯末,质量浓度为35 g/L。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质量浓度为4 g/L。最佳pH为5。其中血红密孔菌更适应在偏弱酸的环境下生长,有机氮源比无机氮源更有利于菌种产漆酶。极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血红密孔菌产漆酶的影响顺序为:碳源>氮源>pH>氮源浓度>碳源浓度。最优培养基条件下对2%的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的木质素进行降解,从第0~12天,木质素含量从742 mg/L降至452 mg/L,降解率达39.1%。在第12~14天,青顶拟多孔菌对木质素的降解减慢,木质素降解率变化不明显。木质素降解率趋于平稳,木质素的降解明显减少。在第14天降解率达41.1%。采用最优培养基对2%的纤维素乙醇废水中的COD进行降解,在第0~4天COD的初始降解速度较快,第4天木质素降解率达到45.3%。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在第4~8天血红密孔菌对COD的降解减慢,COD降解率变化不明显。COD的去除效果没有显着提高,去除率始终维持在46.9%~47.6%之间。在第8天时获得了最大的COD去除效果,COD由1928.8 mg/L降至1010.8 mg/L,去除率达47.6%。结果表明血红密孔菌可以降解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的COD,但其降解效果不太理想,平均效率约为50%。测定白腐菌降解2%纤维素乙醇废水pH情况,白腐真菌培养初期pH值为4.9~5.9。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值呈增加的趋势,在第18天投加废水的pH达8.25,未投加废水的pH达7.9,pH总体呈上升趋势。分析对比投加废水的pH和未投加废水的pH变化情况,在第9天加入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时pH降低,因为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呈酸性,所以在加入废水后使得pH下降。之后pH值缓慢上升,本研究为生物法处理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提供了菌种资源,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黄超[10](2017)在《白腐真菌强化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其对铅的抗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产量丰富。但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致使农业废物中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而传统堆肥法对农业废物的利用效率低、堆制时间长,且重金属的存在将影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堆肥效率,并造成堆肥成品中重金属毒性超标,导致堆肥品质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较系统地开展了接种白腐真菌强化处理含重金属铅污染农业废物的研究,明确了白腐真菌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的应用潜力,初步揭示了其强化农业废物降解和钝化重金属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白腐真菌抵抗重金属毒性的内在机制,本文还开展了白腐真菌典型菌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在重金属铅胁迫下的氧化损伤效应研究、生理响应机制研究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将为提高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效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以下5个部分的内容:第1部分为白腐真菌强化堆肥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微生物群落响应研究。该部分考察了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堆肥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和铅的化学形态转化。研究表明,铅胁迫显着影响了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而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有助于铅的钝化、降低其毒性,从而减轻对微生物的毒性;冗余分析显示碳氮比(C/N)、总有机质、温度和可交换态铅为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显着性影响因子;皮尔森相关分析显示,总有机碳(TOC)和C/N显着影响了堆肥过程中铅的化学形态分布,表明农业废物堆肥过程中铅的稳定化是伴随着农业废物的降解而进行的,堆肥是一种潜在的修复重金属铅污染的方法。第2部分为白腐真菌强化固态发酵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其对铅的稳定化机理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以农业废物稻草秸秆为单一底物、黄孢原毛平革菌为接种菌剂的固态发酵体系,并考察了固态发酵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真菌生物量、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和草酸含量的变化,同时评估了铅的浸出毒性变化和化学形态转化,并分析了草酸含量与铅浸出毒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00200 mg kg–1的铅显着诱导了有机质的降解,而400 mg kg–1的铅则对其有抑制作用,与此类似,100200mg kg–1的铅显着提高了发酵前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 P)和锰过氧化物酶(Mn P)酶活性,也间接证实了Li P和Mn P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铅胁迫显着抑制了发酵前期真菌的生长而后期无明显影响,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具有铅防御能力,缓解其毒性,并逐渐适应含铅的环境。此外,黄孢原毛平革菌在铅胁迫前期能分泌高含量的草酸螯合铅离子或转化为更加稳定的形态,降低铅的浸出毒性,而后期铅的稳定可能与腐殖酸类物质的形成积累有关,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发酵末期草酸铅和磷氯铅矿的存在,表明接种黄孢原毛平革菌固态发酵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是一种有效的同时处理农业废物和稳定化铅的方法。第3部分为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氧化损伤效应研究。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考察了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DNA损伤,同时兼顾考察了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质膜过氧化程度和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铅胁迫降低了胞内O2?–的含量,这可能是因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启动了抗氧化防御机制,分泌了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剂;此外,短时间(8 h以内)的铅胁迫诱导了胞内H2O2和?OH的产生和积累,促进了细胞质膜的过氧化作用,而铅胁迫24 h后,除了400 mg L–1铅胁迫的实验组,其他实验组的黄孢原毛平革菌通过自身的抗氧化机制已经基本清除了细胞内的活性氧,达到了氧化–抗氧化平衡。彗星实验结果表明,铅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的DNA损伤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当黄孢原毛平革菌受到铅胁迫时,细胞内的活性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引发细胞质膜的过氧化,造成细胞的DNA损伤。第4部分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本研究考察了重金属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氧化压力和抗氧化剂的影响,以及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的吸附及积累特性,分析了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铅积累量与生物量、氧化压力和抗氧化剂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低浓度(<200mg L–1)的铅具有很好的耐受能力,并能够通过细胞外吸附和细胞内积累有效的去除溶液中的铅离子。但是,铅胁迫诱导了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H2O2的积累,并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造成了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的氧化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上调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下调促进了H2O2的积累,细胞内非酶类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合成缓解了铅的毒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具有良好的耐受能力和抗氧化防御能力。第5部分为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胁迫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为了从基因水平上阐明黄孢原毛平革菌耐重金属胁迫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c DNA-AFLP技术考察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在铅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实验共观察到了约300个差异表达片段,经回收、克隆和测序,最后筛选得到了43个有效的差异表达片段。通过Blast2GO软件对差异表达片段序列进行BLASTX同源性分析和GO功能注释,其中23个序列与已知功能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余20个TDFs与已知功能基因的同源性较低或无任何同源性,可能是新的铅应答基因。GO功能注释分析表明,不同铅胁迫时间下,应答基因主要涉及离子结合(23%),能量代谢(12%)和信号传导(12%)等,而不同的铅浓度胁迫下,应答基因主要涉及离子结合(30%)和能量代谢(20%)。q RT-PCR的研究结果与c DNA-AFLP的表达谱特征基本一致,证实了c DNA-AFLP是一种重复率高、假阳性低,适合基因差异表达研究的有效手段。本文明确了白腐真菌强化堆肥和固态发酵处理重金属铅污染农业废物的可行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白腐真菌强化降解农业废物和稳定化重金属的作用机制,为重金属污染农业废物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思路;此外明确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重金属铅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和基因表达差异,可为提高其对重金属的处理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二、利用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的降解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炭/白腐霉真菌对底泥堆肥中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
    2.3 试验主要设备与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白腐真菌的扩大培养
        2.4.2 堆肥试验设计
        2.4.3 样品采集
        2.4.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5 数据统计分析分法
第三章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疏浚底泥堆肥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堆肥过程中各堆体温度变化情况
    3.2 堆肥过程中各堆体含水率变化情况
    3.3 堆肥过程中各堆体pH值变化情况
    3.4 堆肥过程中各堆体TOC/TN变化情况
    3.5 不同处理组的种子发芽率变化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有效态(DTPA提取)的影响
    4.1 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总量的变化情况
    4.2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Cu有效态(DTPA提取)变化的影响
    4.3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Zn有效态(DTPA提取)变化的影响
    4.4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Cd有效态(DTPA提取)变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有效态(DTPA提取)与荧光组分间的关系
    5.1 DOM成分(FA、HA、Hy I)中荧光组分的分析
    5.2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堆体DOM中荧光组分的影响
        5.2.1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各堆体FA中荧光组分的影响
        5.2.2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各堆体HA中荧光组分的影响
        5.2.3 生物炭/白腐真菌对各堆体HyI中荧光组分的影响
    5.3 堆肥过程中Cu有效态(DTPA提取)与荧光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5.4 堆肥过程中Zn有效态(DTPA提取)与荧光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5.5 堆肥过程中Cd有效态(DTPA提取)与荧光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白腐真菌预处理对产甲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秸秆木质纤维素的组成及其对产甲烷的影响
        1.2.1 秸秆的木质纤维素组成
        1.2.2 秸秆木质纤维素对产甲烷的影响
    1.3 秸秆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物理预处理
        1.3.2 化学预处理
        1.3.3 生物预处理
    1.4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研究进展
        1.4.1 白腐真菌菌种筛选研究进展
        1.4.2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机制研究进展
        1.4.3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4.4 白腐真菌预处理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单因素实验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供试小麦秸秆理化性质
        2.2.2 秸秆产甲烷潜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2.3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单因素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Plackett-Burman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
        3.2.2 预处理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3.2.3 Plackett-Burman实验产甲烷潜力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响应曲面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结果
        4.2.2 响应曲面优化产甲烷潜力模型构建
        4.2.3 预处理过程参数影响
        4.2.4 最优控制条件预测
        4.2.5 最优条件产气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腐真菌预处理影响产甲烷潜力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白腐真菌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的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
        5.2.2 小麦秸秆的亲水性分析结果
        5.2.3 小麦秸秆酶吸附性及酶水解性的测定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秸秆的利用现状
        1.1 我国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现状
        1.2 我国秸秆的种类及分布
        1.3 秸秆资源的饲料化
    2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及营养价值
        2.1 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组成
        2.2 秸秆的营养价值
        2.3 木质素降解措施
    3 白腐真菌简介
        3.1 白腐真菌资源及其营养价值
        3.2 白腐真菌酶系组成
    4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
        4.1 白腐真菌发酵机制
        4.2 白腐真菌发酵秸秆的研究进展
    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5.1 目的与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营养成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及培养基准备
        1.2 基质准备
        1.3 接种及发酵
        1.4 采样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表面形态结构的影响
        2.2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的影响
        2.3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木质纤维素选择性的影响
        2.4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3章 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
        1.3 人工瘤胃培养液
        1.4 体外发酵试验
        1.5 气体含量的测定
        1.6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1.7 计算公式
        1.8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物的影响
        2.2 白腐真菌发酵玉米秸秆对体外发酵产气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4章 饲喂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动物及设计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营养消化率的影响
        2.3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血液生化的影响
        2.4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肉品质的影响
        2.5 L.edodes发酵玉米秸秆对绵羊背最长肌和半膜肌My H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4)白腐真菌预处理玉米秸秆及混合酵母乙醇发酵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秸秆预处理的研究概述
        1.1.1 玉米秸秆的性质
        1.1.2 玉米秸秆的利用现状
        1.1.3 玉米秸秆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1.2 纤维素糖化酶研究概况
    1.3 乙醇发酵研究概况
        1.3.1 乙醇发酵生产的菌种
        1.3.2 乙醇发酵生产工艺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真菌降解玉米秸秆效果评价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和菌株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预处理菌种
        2.2.2 微生物预处理
        2.2.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成分的测定
        2.2.5 木质纤维酶酶活的测定
    2.3 分析方法
        2.3.1 木质纤维素组分的计算
        2.3.2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计算
        2.3.3 酶活计算
        2.3.4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白腐真菌在玉米秸秆培养基的生长状况
        2.4.2 预处理期间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变化规律
        2.4.3 真菌预处理期间木质纤维素组分的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秸秆糖化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和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制备菌种
        3.2.2 白腐真菌粗酶液的提取
        3.2.3 里氏木霉发酵产纤维糖化酶
        3.2.4 白腐真菌粗酶液水解玉米秸秆
        3.2.5 里氏木霉原位糖化玉米秸秆
        3.2.6 木质纤维酶酶活的测定
        3.2.7 商业化酶水解玉米秸秆
        3.2.8 还原糖的测定
        3.2.9 玉米秸秆结构变化分析
    3.3 分析方法
        3.3.1 酶活的计算
        3.3.2 酶活变化率的计算
        3.3.3 还原糖、葡萄糖及木糖变化率的计算
        3.3.4 水解率的计算
        3.3.5 结晶度指数(CrI)的计算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白腐真菌产酶能力
        3.4.2 里氏木霉利用不同菌种预处理过的秸秆产糖化酶活力
        3.4.3 三种真菌粗酶液糖化玉米秸秆的能力
        3.4.4 里氏木霉原位糖化玉米秸秆
        3.4.5 真菌预处理过的秸秆经商业化酶水解
        3.4.6 爪哇漏斗状侧耳预处理对秸秆SEM的影响
        3.4.7 爪哇漏斗状侧耳预处理对秸秆FT-IR的影响
        3.4.8 爪哇漏斗状侧耳预处理对秸秆XRD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酵母发酵葡萄糖和木糖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制备菌种
        4.2.2纯糖发酵实验
        4.2.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乙醇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质标准曲线
    4.3 分析方法
        4.3.1 酵母菌悬液浊度的测定
        4.3.2 乙醇浓度的测定
        4.3.3 菌体生物量
        4.3.4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质
        4.3.5 葡萄糖和木糖的测定
        4.3.6 乙醇转化的计算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产朊假丝酵母利用葡萄糖产乙醇
        4.4.2 产朊假丝酵母利用木糖
        4.4.3 树干毕赤酵母利用葡萄糖产乙醇
        4.4.4 树干毕赤酵母利用木糖产乙醇
        4.4.5 混合菌种利用木糖产乙醇
        4.4.6 酵母利用混合糖产乙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步发酵玉米秸秆酶解液工艺优化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原料和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制备菌种
        5.2.2 酶解液的浓缩
        5.2.3 响应面法优化分步发酵玉米秸秆酶解液产乙醇工艺参数
    5.3 分析方法
        5.3.1 菌悬液的测定
        5.3.2 乙醇浓度的测定
        5.3.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显着因素
        5.4.2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显着因素的优化水平
        5.4.3 响应面法优化分步发酵玉米秸秆酶解液产乙醇工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白腐真菌处理稻草秸秆饲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草秸秆的利用现状
2 稻草秸秆常规处理方法以及普通菌种发酵的不足
    2.1 稻草秸秆的营养成分
    2.2 稻草秸秆常规处理方法
        2.2.1 物理处理法
        2.2.2 化学处理法
        2.2.3 普通微生物发酵处理法
3 白腐真菌发酵稻草秸秆饲料的原理
4 白腐真菌对发酵稻草饲料的影响
    4.1 提高发酵稻草饲料的干物质消化率
    4.2 降低稻草饲料中粗纤维含量
    4.3 提高稻草饲料中粗蛋白含量
5 展望

(6)平菇固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腐真菌
        1.1.1 白腐真菌简介
        1.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
        1.1.3 漆酶的结构及特征
        1.1.4 漆酶的应用
    1.2 影响漆酶合成的因素
        1.2.1 不同营养条件对漆酶合成的影响
        1.2.2 不同培养方式及条件对漆酶合成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菇不同生长阶段漆酶活性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供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验试剂配置
        2.1.5 主要仪器
        2.1.6 菌种活化
        2.1.7 平菇栽培过程
        2.1.8 测定方法
        2.1.9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出菇情况
        2.2.2 不同生长阶段基质中漆酶活性
        2.2.3 漆酶同工酶谱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固体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菌种活化
        3.1.6 测定方法
        3.1.7 试验方法
        3.1.8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基质对平菇固态发酵生长状态及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3.2.2 不同碳源对P7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氮源对P7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3.2.4 不同碳氮比对P7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金属离子对P7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3.2.6 不同芳香族化合物对P7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3.3 本章结论
        3.3.1 不同基质对漆酶合成的影响
        3.3.2 碳源、氮源对漆酶合成的影响
        3.3.3 金属离子对漆酶合成的影响
        3.3.4 芳香族化合物对对漆酶合成的影响
第四章 白腐真菌P7酶学性质分析
    4.1 材料与试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试验方法
        4.1.6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平菇P7酶活力的影响
        4.2.2 不同pH对平菇P7酶活力的影响
        4.2.3 不同抑制剂对平菇P7漆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应用价值与前景分析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试验研究成果

(7)玉米秸秆栽培糙皮侧耳及其菌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1.1 我国秸秆资源现状
        1.1.2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情况
        1.1.3 农作物秸秆的组成
        1.1.4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糙皮侧耳的栽培现状
        1.2.1 糙皮侧耳的营养价值
        1.2.2 糙皮侧耳的栽培
        1.2.3 糙皮侧耳降解秸秆的研究进展
    1.3 食用菌菌糠循环利用现状
        1.3.1 食用菌菌糠资源现状
        1.3.2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的糙皮侧耳菌株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玉米秸秆的来源及制备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糙皮侧耳菌株的初筛
        2.2.2 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糙皮侧耳菌株的复筛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的糙皮侧耳菌株的初筛结果
        2.3.2 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糙皮侧耳菌株的复筛结果
    2.4 讨论与结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糙皮侧耳高效栽培培养料配方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
        3.1.2 试验器材及药品
        3.1.3 玉米秸秆预处理
        3.1.4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栽培料制备
        3.2.2 装料
        3.2.3 灭菌
        3.2.4 接种
        3.2.5 培养与观察
        3.2.6 出菇期管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糙皮侧耳菌丝在不同栽培料中生长状态分析
        3.3.2 糙皮侧耳头潮菇农艺性状分析
        3.3.3 糙皮侧耳在不同栽培料中的产量及转化率分析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四章 糙皮侧耳菌糠肥料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玉米品种
        4.1.2 糙皮侧耳菌糠肥料的制备
        4.1.3 供试土壤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样品测定方法
        4.2.3 数据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糙皮侧耳菌糠肥料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3.2 糙皮侧耳菌糠肥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土壤各理化指标与玉米苗期株高、干重的相关性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糙皮侧耳615(Pleurotus ostreatus)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
    1.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1.3 真菌降解木质纤维
    1.4 小麦秸秆化学成分及其被家畜利用效率
    1.5 白腐真菌降解小麦秸秆的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发酵后小麦秸秆菌群变化
    2.2 Pleurotus ostreatus615 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2.3 发酵后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第3章 结果
    3.1 发酵后小麦秸秆菌群变化
    3.2 Pleurotus ostreatus615 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3.3 发酵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发酵后小麦秸秆菌群变化
    4.2 Pleurotus ostreatus615 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效果的研究
    4.3 发酵小麦秸秆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处理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东北土着白腐真菌筛选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纤维素乙醇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2.1 纤维素乙醇废水的来源
        1.2.2 纤维素乙醇废水的特点
    1.3 纤维素乙醇废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田灌溉
        1.3.2 浓缩燃烧法
        1.3.3 物化法
        1.3.4 生物处理法
    1.4 白腐真菌概述
        1.4.1 白腐菌的分类
        1.4.2 白腐菌的酶系统研究
        1.4.3 漆酶的特性及应用
    1.5 白腐菌在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1.5.1 处理染料废水
        1.5.2 处理焦化废水
        1.5.3 处理重金属废水
        1.5.4 处理炸药废水
        1.5.5 处理造纸废水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药品与试剂
        2.1.4 试验废水
        2.1.5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培养
        2.2.2 白腐真菌对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木质素的降解试验
        2.2.3 最优条件下血红密孔菌对废水的降解试验
        2.2.4 正交实验
        2.2.5 木质素的测定
        2.2.6 漆酶的测定
        2.2.7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3 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菌种筛选
    3.1 六种白腐真菌的生长情况
    3.2 六种白腐真菌的产漆酶情况
    3.3 六种白腐真菌降解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木质素的菌种筛选
    3.4 本章小结
4 血红密孔菌最佳产漆酶培养基的优化
    4.1 正交试验方案
    4.2 血红密孔菌培养基优化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血红密孔菌降解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应用研究
    5.1 优化后血红密孔菌对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中木质素的降解
    5.2 优化后血红密孔菌对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COD的降解情况
    5.3 优化后血红密孔菌对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pH变化情况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白腐真菌强化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其对铅的抗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废物现状及处理技术
        1.1.1 农业废物来源与特点
        1.1.2 农业废物处理技术
    1.2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
        1.2.1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1.2.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
    1.3 白腐真菌研究现状
        1.3.1 白腐真菌概述
        1.3.2 白腐真菌在农业废物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1.3.3 白腐真菌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构想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白腐真菌强化堆肥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其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菌种来源及接种准备
        2.2.3 堆肥材料与实验设置
        2.2.4 堆肥理化参数测定
        2.2.5 铅的化学形态分析
        2.2.6 基于PCR-DGGE技术的堆肥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腐真菌对铅污染农业废物堆肥理化参数的影响
        2.3.2 白腐真菌对铅污染农业废物堆肥中铅的化学形态影响
        2.3.3 白腐真菌对铅污染农业废物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2.3.4 铅污染农业废物堆肥中理化参数对铅的化学形态转化的影响
        2.3.5 堆肥微生物群落对堆肥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腐真菌强化固态发酵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对铅的稳定化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菌种来源及接种准备
        3.2.3 固态发酵实验方法
        3.2.4 总有机质含量测定
        3.2.5 真菌生物量测定
        3.2.6 木质素降解酶活性测定
        3.2.7 草酸含量测定
        3.2.8 TCLP毒性浸出实验
        3.2.9 铅的化学形态分析
        3.2.10 XRD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铅胁迫下稻草秸秆固态发酵体系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3.3.2 铅胁迫下稻草秸秆固态发酵体系中真菌生物量的变化
        3.3.3 铅胁迫下稻草秸秆固态发酵体系中木质素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3.3.4 铅胁迫下稻草秸秆固态发酵体系中草酸含量的变化
        3.3.5 白腐真菌对铅污染农业废物固态发酵体系中铅的稳定化研究
        3.3.6 铅污染农业废物固态发酵后的X射线衍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氧化损伤效应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
        4.2.3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铅胁迫处理
        4.2.4 铅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4.2.5 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质膜损伤测定
        4.2.6 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DNA损伤研究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活性氧的影响
        4.3.2 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质膜损伤作用
        4.3.3 铅胁迫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的DNA损伤效应
        4.3.4 铅胁迫与黄孢原毛平革菌氧化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及铅胁迫处理
        5.2.3 铅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生物量测定
        5.2.4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的吸附及积累特性研究
        5.2.5 铅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氧化压力研究
        5.2.6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胁迫的抗氧化响应研究
        5.2.7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的耐受性分析
        5.3.2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的吸附及积累特性分析
        5.3.3 铅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氧化压力分析
        5.3.4 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抗氧化酶对铅胁迫的响应分析
        5.3.5 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内谷胱甘肽对铅胁迫的响应分析
        5.3.6 铅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的铅积累、氧化压力和抗氧化剂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铅胁迫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培养及铅胁迫处理
        6.2.3 黄孢原毛平革菌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6.2.4 DNA-AFLP分析
        6.2.5 差异条带的回收、克隆测序和功能分析
        6.2.6 差异表达片段的qRT-PCR验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总RNA的提取
        6.3.2 cDNA-AFLP结果分析
        6.3.3 差异表达片段的功能注释及分类
        6.3.4 差异表达片段的表达谱分析
        6.3.5 差异表达片段的qRT-PCR验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发明专利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和负责的研究课题
致谢

四、利用白腐真菌对稻草秸秆的降解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炭/白腐霉真菌对底泥堆肥中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D]. 蔡彩媛. 广州大学, 2020(02)
  • [2]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白腐真菌预处理对产甲烷的影响[D]. 蒋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白腐真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降解和绵羊饲喂价值的影响[D]. 赵雪莉. 西南大学, 2020
  • [4]白腐真菌预处理玉米秸秆及混合酵母乙醇发酵工艺优化[D]. 汪翔.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5]白腐真菌处理稻草秸秆饲料的研究进展[J]. 张仲卿,张爱忠,姜宁.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5)
  • [6]平菇固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丁蕾.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7]玉米秸秆栽培糙皮侧耳及其菌糠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D]. 王萌萌.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8]糙皮侧耳615(Pleurotus ostreatus)对小麦秸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及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D]. 刘红菊.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处理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的东北土着白腐真菌筛选优化研究[D]. 刘丽荣.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10]白腐真菌强化处理铅污染农业废物及其对铅的抗性机理研究[D]. 黄超. 湖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白腐菌对稻草的降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