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凝聚后交感性眼炎一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凝聚后交感性眼炎一例

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后交感性眼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裴亚欣[1](2020)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文中认为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临床上一种继发于眼部病变或全身疾患的有着高致盲率的难治性青光眼,其机制主要是由于视网膜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玻璃体腔及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过度分泌,促使虹膜表面及房角处新生血管的产生,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1],国内外尚未有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抗青光眼手术如外滤过手术即小梁切除术常因眼底病变未能得到治疗以及NVG患者眼部新生血管较多而导致手术失败。患者常因眼压升高,疼痛难忍,多以摘除眼球而告终。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以VEGF浓度增高为主要病因的眼病已取得国内外专家的认可[2]。康柏西普作为一种重组融合蛋白,能够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3]。目前临床上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成为了治疗NVG的一种新的方式[4]。但是抗VEGF药物有效浓度在眼内存留时间短,并且新生血管青光眼患者房角处的新生血管膜并未消失,小梁网并未开放,眼压不能持续降低。本课题通过应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临床分期个性化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睫状体冷凝术或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NVG,可以保存患者的一定视力或保住眼球,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探讨康柏西普作用下的综合疗法治疗NVG临床效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NVG患者38例(38眼),其中开角型青光眼期15例(15眼),闭角型青光眼期23例(23眼)。男21例,女17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57.65±6.76)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者20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者14例,其他原因4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无光感的2例,光感的21例,手动0.3的15例。根据NVG的临床分期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开角型青光眼期(15例,15眼):抗VEGF药物玻璃体注射5-7天后,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给予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期(23例,23眼):抗VEGF药物玻璃体注射5-7天后,行小梁切除术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治疗,所有手术均为同一主任医师操作,随访至出院后六个月。观察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滤过泡情况、视力变化、眼压控制效果、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所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分析。结果1.开角型青光眼期:注药后3天平均眼压为(25.81±5.01)mmHg低于注药前的(30.04±4.59)mmHg,术后7天、术后1、3、6个月后平均眼压分别为(26.16±4.87)mmHg、(15.51±4.46)mmHg、(17.34±2.81)mmHg、(17.75±2.39)mmHg、(17.81±2.58)mmHg低于手术前的(26.16±4.87)mmHg(均为P<0.05);患眼术后7d及1个月、3个月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分别为(1.22±0.94)种、(1.60±1.12)种、(1.07±1.10)种明显低于术前的(4.00±0.85)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VG复发率为13.33%。2.闭角型青光眼期:注药后3天平均眼压为(35.16±5.15)mmHg低于注药前的(42.21±6.72)mmHg,术后7天、术后1、3、6个月后平均眼压分别为(13.51±3.96)mmHg、(14.84±5.81)mmHg、(15.85±4.16)mmHg、(16.01±4.41)mmHg低于术前的(37.18±5.77)mmHg(均为P<0.05);患眼术后7d及1个月、3个月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分别为(1.13±1.22)种、(1.39±0.99)种、(0.83±0.72)种明显低于术前的(4.39±0.72)种(均为P<0.05);并发症率8.70%。3.开角期和闭角期注药后虹膜新生血管(NVI)完全消退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不需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比例分别为73.33%、60.86%,滤过泡失败率分别为33.33%、43.48%,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6.67、91.30%,视力不变和提高比例分别为73.33%、91.30%。结论1.开角期NVG患者行康柏西普+小梁切除术+PRP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眼内压,挽救患者的视力,并有较高的有效率和安全性;2.闭角期NVG患者行康柏西普+小梁切除联合睫状体冷凝术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避免眼球摘除。

李富贵[2](2018)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综合治疗效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三科青光眼专业组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98例(102只眼)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患者均先行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1周后23例(24只眼)眼压降至21mmHg以下,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余75例(78只眼)眼压在21mmHg以上行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小梁切除术后2周眼压降至正常后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分别于治疗前,光凝治疗后1d、1周、1、3、6、9和12个月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消退、滤过泡形成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所有患者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后27 d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或大部分消失。(2)未接受小梁切除术的24只眼中,术后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17只眼(70.83%),视力保持不变6只眼(25.00%),视力下降1只眼(4.17%)。接受小梁切除术的78只眼中,术后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视力提高27只眼(34.62%),视力保持不变35只眼(44.87%),视力下降16只眼(20.51%)。(3)未接受小梁切除术的24只眼术后末次眼压为(18.37±2.58)mmHg,与术前眼压(38.56±7.83)mmH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96,P<0.05)。随访期间眼压控制成功14只眼(58.33%),部分成功10只眼(41.67%),无控制失败病例。接受小梁切除术的78只眼术后末次随访眼压为(19.24±3.18)mmHg,与术前眼压(43.73±9.64)mmH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95,P<0.05)。随访期间眼压控制成功48只眼(61.54%),部分成功26只眼(33.33%),失败4只眼(5.13%)。(4)接受小梁切除术的78只眼中术后末次随访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0只眼(64.10%),非功能性滤过泡28只眼(35.9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眼内炎、脉络膜脱离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联合PRP治疗可有效降低NVG患者眼内压,保留患者视功能。(2)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后接受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及PRP治疗能有效降低NVG中晚期患者眼内压,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的状态,保留患者视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雁[3](2017)在《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与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交感性眼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视力预后情况,研究其目前发展趋势,为临床疗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收集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确诊为交感性眼炎的患者共8例。2、利用非对照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本院病例进行分析。3、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到2006年-2016年已发表文章中确诊为交感性眼炎的患者共35例。4、将本院和文献检索到的共43例交感性眼炎患者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扩大样本含量,有利于进行临床分析研究,使结果更加真实可靠。5、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于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葡萄膜炎及免疫眼科门诊就诊的交感性眼炎患者在同期就诊的葡萄膜炎患者中所占比例为0.6%(8/1414),发病率较低。8例交感性眼炎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1。患者年龄范围33-85岁,平均年龄57岁,65岁以上患者3例(3/8)。有5例(5/8)患者在1年后发病,只有3例(3/8)患者在1年内发病。经巩膜睫状体激光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TCP)引起交感性眼炎的患者共4例(4/8),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扩大样本含量后,在所有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2.3:1.0。年龄范围2.5-85岁,平均年龄44.6±20.8岁,其中41-50岁患者数最多,共9例(20.9%),65岁及以上患者10例(23.3%)。术后交感性眼炎发病率最高,共25例(58.1%),其中最常见的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6例(14.0%),经巩膜睫状体激光光凝术6例(14.0%)。外伤为交感性眼炎发病原因的病例数为18例(41.9%),其中角膜穿通伤最多,为13例(30.2%)。发病时间范围1周-40年,有29例患者(67.4%)在1年内发病。2、临床特征:本院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交感眼视力下降,共6例(6/8)。最常见的阳性体征为前房细胞+和(或)房闪+以及玻璃体炎,均为6例(6/8),渗出性视网膜脱离5例(5/8),眼压升高4例(4/8),出现Dalen-Fuchs结节患者2例(2/8)。所有患者均出现晚霞状眼底,共8例(8/8)。扩大样本含量后,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交感眼视力下降,共36例(83.7%)。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是玻璃体炎23例(53.5%),其次是前房细胞+和(或)房闪+患者21例(48.8%),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8例(41.9%),Dalen-Fuchs结节11例(25.6%),羊脂状KP患者仅8例(18.6%),占全部KP的50%。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多数表现为造影早期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水平有多发点状荧光,不断扩大并融合,晚期荧光素渗漏到视网膜下形成荧光积存,可伴有视盘着染。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早期表现为后极部脉络膜血管的扩张及荧光渗漏,后期在后极部及视盘周围可见弱荧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主要表现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B超结果脉络膜增厚最多见。3、治疗方法:在本院患者中,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7例(7/8),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4例(4/8)。扩大样本含量后,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共40例(93.0%)。联合免疫抑制剂患者27例(62.8%),最常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是环孢素,有13例(48.1%),其次为硫唑嘌呤6例(22.2%)。4、治疗效果:本院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病例8)未结束随诊,不计入观察范围。将其余7例患者交感眼的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末诊时对比,结果BCVA提高4例(4/7),无变化3例(3/7)。根据末诊时患者眼部炎症和停药情况,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恶化三类。结果治愈6例(6/7),好转1例(1/7)。扩大样本含量后,患者平均随诊时间10.3个月,初诊时交感眼BCVA为低视力和盲共21例(50%),末诊时BCVA为低视力和盲共9例(21.4%),减少了12例。将交感眼初诊时BCVA与末诊时BCVA对比,有27例(64%)患者视力提高。结论:1、交感性眼炎发病率较低,内眼手术和穿通性眼外伤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2、手术创伤已经取代穿通性眼外伤成为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发病潜伏期较过去延长。3、交感性眼炎是经睫状体激光光凝(transscleralcyclophotocoagulation,TCP或TSCPC)等非侵入性手术治疗后罕见的并发症,此类手术诱发的交感性眼炎也被称作医源性交感性眼炎。随着此类手术普及,目前已经成为交感性眼炎常见的发病原因。4、交感眼视力下降是最常见的症状。疾病不同阶段眼部体征不同,其临床进展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 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相似。在疾病早期主要是眼后段受累,表现为玻璃体炎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晚期眼底则出现晚霞状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眼前段炎症一般出现在严重和(或)慢性复发性病例中。早期表现为非肉芽肿性炎症,慢性复发性病例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出现羊脂状KP和虹膜结节。5、交感性眼炎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细致的眼科检查,参考多种辅助检查(包括B超、OCT、FFA、ICGA等)结果,排除VKH、青光眼等多种眼病后才能明确诊断,以降低临床误诊率。6、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交感性眼炎的一线用药。临床推荐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减轻激素副作用。7、交感性眼炎如果治疗不得当或不及时会导致慢性反复发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盲率。

李钰洁[4](2016)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于眼内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其特征为虹膜和房角出现新生血管,导致房水外流受阻,眼压持续性升高。常见的原发疾病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等。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所以又将其列为难治性青光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各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在NVG形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众多研究已经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抗VEGF制剂也广泛应用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也有大量关于VEGF抑制剂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报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可抑制NVG患者虹膜和房角的新生血管,但单一抗VEGF治疗的作用有限,若能联合其他细胞因子拮抗剂可能会发挥更理想的疗效。有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也在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PDGF-C在NVG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NVG患者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探讨两因子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形成中的作用,寻找出抗NVG新生血管治疗的新方法。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研究PDGF-C和VEGF与NVG新生血管发生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4例(3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3例(13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11例(1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的PDGF-C和VEG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34例NVG患者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9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15例;虹膜新生血管Ⅱ级10例,Ш级15例,IV级9例;13例NVG患者曾接受视网膜光凝治疗。所有患者房水均于手术中前房穿刺所得。结果1 NVG组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分别为(29.49±1.47)ng/L和(1128.11±61.70)ng/L,均显着高于POAG组和白内障组(P均<0.01);POAG组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分别为(23.82±1.10)ng/L和(888.68±60.56)ng/L,均高于白内障组(18.60±1.85)ng/L,(679.54±49.81)ng/L(P均<0.01)。2 NVG不同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组、不同原发疾病组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 NVG组房水中PDGF-C和VEGF含量的相关性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0.317,P=0.068),且NVG组房水中PDGF-C和VEGF含量与其术前眼压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4经视网膜光凝治疗组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分别为(28.71±1.18)ng/L和(1091.98±38.35)ng/L,均低于未治疗组(29.98±1.44)ng/L,(1150.47±63.44)ng/L(P均<0.05)。结论上述研究表明,在NVG新生血管的形成中,除了VEGF发挥着重要作用外,PDGF-C也参与了新生血管的形成,联合靶向抑制PDGF-C和VEGF可能会为抗NVG新生血管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视网膜光凝治疗可能通过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减少房水中PDGF-C和VEGF的含量。

孔令普,赵宏,陈梦平,张岩[5](2016)在《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眼用注射液行球内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眼科收治的NVG患者65例(65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采取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眼用注射液行球内注射治疗。患者的视力,按照≤4.3、4.34.7及≥4.8分为三个等级,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新生血管的描述,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视野缺损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时间、眼压以及静脉的循环时间等以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各组患眼视力按照≤4.3、4.34.7及≥4.8三个等级分类统计,结果观察组分别为7例(7只眼,占20.00%)、24例(24只眼,占68.57%)及4例(4只眼,占11.43%);对照组分别为14例(14只眼,占46.67%)、13例(13只眼,占43.33%)及3例(3只眼,占10.00%)。经过秩和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1.93,P>0.05)。患者虹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或消失者,观察组为33例(33只眼,占94.28%),对照组为23例(23只眼,占76.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患眼视野缺损值分别为(19.05±0.52)d B和(13.43±0.63)d B,对照组分别为(18.88±0.65)d B和(15.91±0.54)d B;组间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7,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8,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5,P<0.05)。患者治疗前后患眼的RNFL厚度,观察组分别为(71.47±3.14)μm和(91.21±2.04)μm,对照组分别为(71.51±3.29)μm和(85.05±2.17)μm;组间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8,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3,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7,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P<0.05)。患者经过治疗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时间,观察组为(6.20±0.41)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39±0.3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患眼眼压,观察组分别为(46.19±0.73)mm Hg(1 mm Hg=0.133k Pa)和(18.52±0.49)mm Hg,对照组分别为(46.21±0.69)mm Hg和(23.95±0.51)mm Hg。组间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5,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37,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09,P<0.05)。患者治疗前后患眼静脉循环的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1.31±0.38)s和(8.19±0.40)s,对照组分别为(11.30±0.37)s和(9.43±0.29)s。组间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4,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5)。结论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眼用注射液行球内注射治疗NVG能良好地改善患者视力和视野缺损,效果较为可靠。

陈聪[6](2014)在《雷珠单抗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难治的“顽固性”继发性青光眼,常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缺血综合征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具有发展快、失明率高、眼疼等特点。其病理过程主要是视网膜缺血性疾病引起新生血管的生长,这些新生血管分布在虹膜和小梁网表面,会导致小梁网阻塞、周边虹膜前粘连及进行性房角关闭引起眼压升高,而高眼压和眼部缺血、缺氧进一步影响视神经及视网膜功能,导致视力损害。在NVG的发病机制中,形成新生血管最关键的细胞因子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而它是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可以与其受体结合,促使新生血管的形成。临床上治疗NVG的方法很多,主要以降眼压药物和滤过手术等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不明显。由新生血管引起的高眼压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NVG的治疗应以预防和消除新生血管及降低眼压为主。研究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是一种VEGF抗体抑制剂,可以阻止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新生血管消退后再行滤过手术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本研究主要是探讨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在NVG治疗中的疗效及并发症,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的患者30例(30眼),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例(2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10例(10眼),在30例(30眼)患者中,眼压正常者8例(8眼)(眼压在10~21mmHg者,称为虹膜新生血管组),眼压升高者22例(22眼)(眼压>21mmHg者,称为NVG组)。排除无光感和眼球萎缩者;排除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疾病者;排除有既往眼部疾病治疗史者;排除有全身手术禁忌症者。30眼均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10mg·ml-1)0.05ml治疗,观察注药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情况,测量注药前、注药后3天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若患者眼压>21mmHg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或小梁切除术治疗,术中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分别测量小梁切除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观察术后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治疗前后的眼压等,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眼虹膜新生血管组患者术眼虹膜新生血管均在注药后2~3天完全消退。14眼NVG组患者术眼虹膜新生血管在注药后2~3天完全消退,6眼在注药后4~7天完全消退,2眼在注药7天后虹膜新生血管明显萎缩、大部分消退,于2周后完全消退。随访6月期间,3眼虹膜红变患者及7眼NVG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复发。(2)虹膜新生血管组患者注药前、注射后3天、1周、1月、3月、6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7.63±1.85;17.38±3.99;16.38±2.33;16.63±1.77;18.00±1.85;19.62±5.42)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6月随访期间,2眼随着虹膜新生血管的复发眼压升高。NVG组患者注药前平均眼压为(46.41±8.20)mmHg,注药后3天平均眼压为(37.27±9.35)mmHg,与注射前相比平均下降(9.14±5.68)mmHg,明显低于注药前水平(t=7.55,P=0.000)。22眼NVG患者注药后2眼眼压降至正常;20眼压仍>21mmHg者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3~7天后,3眼眼压降至正常;17眼眼压仍>21mmHg者行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术前平均眼压为(35.64±5.43)mmHg,术后1周、1月、3月、6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6.77±4.71;18.95±4.65;18.32±3.58;18.18±4.63)mmHg,与术前相比平均眼压均有显着差异(t=12.03,p=0.000; t=10.99,p=0.000; t=18.16,p=0.000; t=21.05,P=0.000)。6月随访期间,17眼行小梁切除术者,完全成功7眼(41.18%),条件成功5眼(29.41%),失败5眼(29.41%)。(3)与治疗前相比,5眼虹膜新生血管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3眼视力相同。17眼NVG患者治疗后视力与治疗前相同,3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轻度下降。(4)17眼NVG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3天内滤过泡形成,均为有功能滤过泡,随访6月期间维持有功能滤过泡10眼(58.82%)。(5)所有患者在注药、手术及术后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4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2眼术后出现前房少量出血。结论1.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对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有显着的疗效,但新生血管易复发。2.玻璃体腔注射Lucentis减少了小梁切除术中术后出血,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陈宁宁[7](2013)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接受不同术式治疗的57例57只眼NV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20例(A组),改良小梁切除术15例(B组),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2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 A组患者出院时的平均眼压为(28.13±4.83)mmHg,B组为(19.24±5.48)mmHg,C组为(21.22±4.76)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45%;B组11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73.3%;C组13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57.1%。B组手术成功率最高,A组最低。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可不同程度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单纯的睫状体冷凝术能够起到缓解疼痛及降低眼压的作用,但是疗效欠稳定,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有视力眼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了在手术当中给药、水下电凝以及应用可拆除缝线,此手术方式简单,容易操作,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眼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位于虹膜上的新生血管消退比其他手术效果明显,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全网膜光凝术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术,房水的流出量会大大增加,网膜组织缺血缺氧的状况会得到有效改善,新生血管性生长因子的形成会大大减少,新生血管在虹膜与房角处的形成会明显消退,眼压能够处于正常水平,手术后的并发症明显减少,但是费用较高。

赵志玲[8](2013)在《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又名血管功能不全性青光眼(vascular insufficiency glaucoma),是一种破坏性强、致盲率极高的眼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属于难治性青光眼的范畴。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虹膜或前房角生成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膜,遮盖、阻塞小梁网,晚期纤维血管膜挛缩引起周边虹膜前粘连,房角逐渐闭塞,眼压升高,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NVG的发病机制研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被认为是促使新生血管发生的关键因子,其与受体结合,启动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临床上治疗NVG的方法多样,但多以降眼压药物或滤过手术等对症治疗为主,失败率较高,特别是多数病人合并眼后段或眼底病变。治疗失败的主要问题是新生血管的反复出现引起的难以控制的高眼压,因此,NVG的治疗应该是消退和预防新生血管及有效的降眼压措施。有研究证实阻断VEGF与受体的结合,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Avastin是VEGF抗体的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止VEGF与受体的结合,进而抑制一系列的反应。新生血管消退后,同时联合不同的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复杂的眼底情况进行综合手术治疗,观察并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对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找一个NVG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就诊我院的51例(60眼)尚有部分视功能的NVG患者,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待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根据患者眼底情况及眼压高低采取综合手术治疗。眼压较高、难以控制者,可行睫状体破坏术;晶状体、玻璃体混浊者可考虑同时联合玻璃体切除和(或)超声乳化术;眼压控制稳定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生物羊膜的使用。所有患者条件允许的,同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第一次眼内注射后4周、8周行第2、3次Avastin注射。观察注射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分别测量注射前、注射后、眼底手术后1周、1月、6月、12月的眼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眼压等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60眼中47眼3天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7眼4-7天完全消退,6眼7天后新生血管明显萎缩、部分消退。注药前平均眼压(42.92±9.874)mmHg,注药后继续局部及全身应用降压治疗并观察前房反应,1周后平均眼压(31.04±8.008)mmHg,显着低于注药前水平(P<0.001)。给予不同眼底手术及定期球内注射,眼底手术后1周、1月、6月、12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4.97±2.727;15.42±2.604;16.94±3.827;19.17±5.029)mmHg,与手术前平均眼压有显着差异(P<0.001)。至随访结束,45眼视力保持稳定,9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6眼视力较前轻度下降。手术完全成功24眼(40%),条件成功17眼(28%),失败19眼(32%)。所有病例在玻璃体腔注药及手术中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1.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明显萎缩或部分消退,说明Avastin对新生血管的消退有明显的疗效。2.新生血管的消退,避免了后续手术治疗的出血等并发症,为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窗口期,成为治疗NVG的前提。3.玻璃体腔内注药前后及综合多种抗青光眼手术治疗NVG后的平均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NVG的治疗以抑制及预防新生血管形成和控制眼压为主要目的,抗VEGF药物联合抗青光眼手术等在本研究中证实有较好的效果。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9](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陆庆,谢冰[10](2012)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具有严重致盲性的一种青光眼,归因于新生血管生成阻碍房水外流,通常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眼部缺血综合征。NVG主要表现为封闭的房角,虹膜新生血管,严重的眼痛和视力通常较差以及非常高的眼压。因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患眼威胁甚大。尽管多年来已提出相当多的药物或手术治疗方式,但仍未找到一种可治疗大多数NVG以及预防失明的治疗方法。

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后交感性眼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后交感性眼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与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交感性眼炎病例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
    1.2 结果
        1.2.1 病例介绍
        1.2.2 流行病学特点
        1.2.3 临床特点
        1.2.4 治疗方法
        1.2.5 治疗效果
    1.3 讨论
        1.3.1 发病原因
        1.3.2 发病时间
        1.3.3 临床表现
        1.3.4 鉴别诊断
    1.4 小结
二、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
    2.2 结果
        2.2.1 流行病学特点
        2.2.2 临床特点分析
        2.2.3 治疗方法分析
        2.2.4 视力变化与治疗效果分析
    2.3 讨论
        2.3.1 流行病学特点
        2.3.2 临床特点
        2.3.3 治疗方法
        2.3.4 治疗效果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组资料
    1.2 对照组资料
    1.3 标本采集
    1.4 PDGF-C和VEGF含量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所有研究对象的ELISA检测结果
    2.2 ELISA结果分析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房水中PDGF-C和VEGF含量比较
        2.2.2 不同原发疾病房水中PDGF-C和VEGF含量的比较
        2.2.3 不同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组房水中PDGF-C和VEGF含量的比较
        2.2.4 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房水中PDGF-C和VEGF含量的比较
        2.2.5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标准
三、分组方法
四、检查方法与设备
五、治疗方法
六、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一) 药物治疗
    ( 二) 传统手术治疗
    ( 三) 视网膜激光光凝
    ( 四) 抗VEGF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

(6)雷珠单抗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术后眼压
    2 术后视力
    3 术后虹膜新生血管回退情况
    4 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讨论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诊断
    4 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8)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仪器
    1.3 方法
    1.4 观察项目
    1.5 疗效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难治性青光眼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1.1 经典的抗青光眼药物
    1.2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3 皮质类固醇
2 手术治疗
    2.1 睫状体冷凝术
    2.2 睫状体光凝术
    2.3 滤过手术
    2.4 引流阀手术
    2.5 光动力疗法
3 综合治疗
4 小 结

四、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后交感性眼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D]. 裴亚欣.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D]. 李富贵. 郑州大学, 2018(11)
  • [3]交感性眼炎临床研究与病例分析[D]. 李雁.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4]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分析[D]. 李钰洁.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5]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 孔令普,赵宏,陈梦平,张岩.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02)
  • [6]雷珠单抗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作用[D]. 陈聪. 郑州大学, 2014(02)
  • [7]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及疗效分析[D]. 陈宁宁. 石河子大学, 2013(03)
  • [8]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志玲. 郑州大学, 2013(04)
  • [9]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1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进展[J]. 陆庆,谢冰. 医学综述, 2012(19)

标签:;  ;  ;  ;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睫状体凝聚后交感性眼炎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