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观察及中医药治疗临床评价

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观察及中医药治疗临床评价

一、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观察及中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崔阳扬[1](2021)在《基于文献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用药规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等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应用中药复方有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归纳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复方所使用的单味药,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治疗该病的高频用药及用药规律,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治法的选择、药物的应用及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向提供有参照性的依据。材料与方法:使用多个与本论文研究主题内容相关的关键词反复在中文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下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以单味中药为变量,应用统计学公式计算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以分析出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使用的高频中药,并对出现过的药物进行药物类别、药性、药味、药物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再依照各单味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将出现频次≥17次的排名位于前20的单味药录入SPSS 26.0统计软件中进行聚类分析,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其配伍规律及意义。结果:1.本次研究基于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141篇,其中涉及到的单味中药共13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1373次。2.在筛选出的141篇文献的复方中使用频次≥17次的单味药共20味,使用频次为923次,使用频率约为67.23%,将其列为现代医家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频用药;使用频次≥7次的单味药共44味,使用频次为1163次,使用频率约为84.71%,将其列为现代医家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见中药。3.对筛选出的132味中药进行药物类别、药性、药味、药物归经分别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最高达430次,使用频率约为31.32%,其次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及解表药等;补虚药单味药物数量最多为25味,约占药物总数的18.94%;动物药共12味,约占药物总数的9.09%;温性药使用频次最高为588次,使用频率约为42.83%;甘味药为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共计728次,使用频率约为53.02%;入肝经的中药使用频次与单味药数量皆为最高,使用频次共计896次,使用频率约为65.26%,单味药共计78味,约占药物总数的59.09%。4.将经筛选得出的前20味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频用药录入SPSS 26.0软件中进行聚类分析,得出3组治疗本病的聚类方组,8组聚类药对。结论:1.通过对检索到的近十年的文献中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使用的复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代医家在针对本病的治疗上常使用的高频用药有:黄芪、当归、川芎、地龙、水蛭等20味中药。2.纵观大部分医家的整体用药趋势则是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动物药、温性药、甘味药以及入肝经的药为主。3.通过对收集到的141篇文献中各医家对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属证型的看法及发病机制的研读发现,大部分医家对于治疗本病的看法大致相同,均以气、血、阴、阳亏虚为其本,血瘀脉络为其标,此看法与统计出的所使用的高频药物的分类、药性、药味及药物归经完美契合。4.对SPSS 26.0软件聚类分析得出的3组聚类方组及8组聚类药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药物配伍及组方原则均符合本病的治疗原则。

李世倩[2](2020)在《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Diabetic Limb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tion,DLAO)临床疗效,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DLAO提供新的方向。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DLAO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分别给予两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芪参健步饮加减,对照组给予糖脉康颗粒冲服(5g tid),8周后观察主要指标:踝肱比(ABI)、跛行指数;次要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的变化。采用SPSS.2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方面均有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共35例,显效8例(22.8%),有效22例(62.86%),无效5例(14.3%),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35例,显效4例(11.4%),有效18例(51.42%),无效13例(37.15%),总有效率62.86%。2.两组均可改善ABI水平(P<0.05),且治疗后的ABI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跛行指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血糖方面,两组均可改善FPG、Hb A1c水平(P<0.05),且FPG、Hb A1c治疗后的两组疗效基本一致(P>0.05)。在降血脂方面,两组均可改善TC、LDL-C、TG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的TC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的LDL-C、TG治疗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LDL-C、TG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Hcy、Cys C,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Hcy、Cys C方面疗效不明显;两组均能改善CRP水平(P<0.01),且治疗后的CRP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两组均能改善Fib水平(P<0.05),且治疗后的Fib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改善D-二聚体水平(P<0.05),且治疗后的D-二聚体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者。结论:芪参健步饮加减可有效改善患者ABI和跛行指数,临床症状、血脂、C反应蛋白以及凝血功能,有效控制和延缓糖尿病患者动脉血管并发症,提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陈虹旭[3](2020)在《补阳还五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标准的7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9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选用西药贝前列素钠片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以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踝肱指数、跛距等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本实验共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83例,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最终完成79例(脱落和剔除共4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跛距、踝肱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中医临床症候方面:两组在临床症候的治疗方面均有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单项症候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在三多一少症、气短乏力、疼痛感、皮温、皮色症候方面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足背动脉搏动程度方面均有改善,改善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在跛距(绝对步行距离)方面均有改善,改善疗效相当(P>0.05)。2.踝肱指数(ABI)方面:两组治疗前后ABI水平比较均有所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空腹血糖水平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指标:本研究中1例病例在治疗初始时出现轻度颜面潮红不良反应,可耐受,于治疗1周左右后逐渐消失,说明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对该药有适应过程。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检查肝功方面未出现明显异常,说明该药在肝功水平方面影响不大。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症候及相关指标,分析其疗效,认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多尿、体重减轻,气短乏力,疼痛感等方面疗效显着。能提高患者的踝肱指数水平,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以达到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的效果。未出现明显的肝功受损及其它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对该药有适应过程。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DLASO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丁亚丛[4](2020)在《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腘动脉属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常见病变部位,累及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占下肢动脉病变的比例较高。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术是目前西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虽然可降低下肢血管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目标血管通畅率,但由于腘动脉解剖结构的独特性,发生术后目标血管再狭窄、闭塞的几率较高。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方面疗效较好,但针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患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仍需探索。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且血运重建术后中医辨证为脉络瘀阻型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及血管通畅率。通过观察各疗效指标以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腘动脉病变血运重建术后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9年07月连续收治的符合以腘动脉病变为主,并成功进行下肢血管腔内血运重建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腘动脉病变部位均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选择完成随访的病例131例(131条肢体),根据术后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患者59例(59条肢体),对照组患者72例(72条肢体),患者均经过门诊和电话方式询问术后病情。所有患者术后均规律应用西医基础用药,中药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情况、慢性基础病史、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Rutherford分级、目标血管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靶血管再干预、中医症候积分、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131例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回访。结果13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血运重建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慢性病史、目标病变情况、ABI、Rutherford分级、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血运重建术后,ABI方面中药组术前为 0.35±0.02,术后为 0.84±0.14;对照组术前为 0.32±0.02,术后为 0.81±0.08;Rutherford分级方面两组术前主要集中在3级-6级,术后分布于0级-6级;临床症状方面中药组中21例(35.59%)患者跛行症状好转,11例(18.64%)患者静息痛术后症状基本消失,25例(42.37%)足趾坏疽患者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对照组患者中26例(36.11%)跛行症状好转,16例(22.22%)静息痛术后消失,30例(41.67%)足趾坏疽在腔内治疗术后行截趾术。术后与术前比较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在中医症候积分、ABI等方面差异更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ABI、Rutherford分级、足部溃疡情况、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好转。但两组患者比较,在A BI方面中药组0.79±0.04,对照组0.66±0.03,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分析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皮肤温度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18±0.07,对照组为3.16±0.11;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2.56±0.08,对照组为3.58±0.13,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13.23±0.56,对照组16.87±0.64,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3.51%(2例)与对照组4.48%(3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观察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在ABI方面中药组0.75±0.04,对照组0.59±0.02,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较对照组于皮肤温度、皮肤颜色、跛行距离、溃疡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但在疼痛方面,中药组积分为1.09±0.06,对照组为2.53±0.11,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中药组为9.12±0.23,对照组13.20±0.35,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靶血管再干预率方面,中药组7.41%(4例)与对照组11.29%(7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3个月重大截肢1例(1.41%),中药组回访6个月无重大截肢患者。术后3个月总死亡患者6例,术后6个月总死亡患者8例。结论对于腘动脉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的使用改善了患者症状。同时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腘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观察。

苏嘉楠[5](2020)在《NLR、PLR与DLEAD的相关研究及中医证候分布与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相关指标,得出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探究NLR、PLR与DLEAD发病的相关性,并对中医疗法治疗DLEAD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论文一: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随机筛选了60位DLEA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60非DLEA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BMI、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CHOL、HDL-C、LDL-C,记录DR、DN、DPN等常见T2DM并发症的发病的情况,根据入院时资料对患者证候类型进行分析和统计,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二:以“中医疗法”、“中西结合”、“DLEAD”、“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为关键词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阅相关临床RCT研究,对纳入文献用Rev.Mans5.3进行Meta分析。结果:论文一:1.DLEAD的发生与年龄、病程、FPG、Hb A1c、LDL-C、e GFR、NLR、PLR、合并DPN、合并DN、合并DR、合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有关,且年龄是DLE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NLR、PLR与DLEAD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OC曲线提示二者能够对DLEAD发病进行预测,但其效能可能一般。3.DLEAD患者以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燥热证居多,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关键病机可概括为“虚”、“热”、“瘀”。病位在脾、肺、肝、肾。4.DLEAD早期多以气阴两虚兼有燥热为基础,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阴虚无以濡养血脉,燥热煎熬津液,在此基础上逐渐血行不畅,瘀血阻络,脉道受损等变化。即以气阴两虚兼有燥热为本,血瘀脉络为标。论文二:1.中医疗法能提高DLEAD治疗的临床有效率。2.中医疗法能显着改善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疗法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立法改善DLEAD患者症状。4.中医疗法安全性较高,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5.中药内治联合外治法治疗DLEAD效果最佳,其后依次为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结论:1.DLEAD的发生与年龄、病程、FPG、Hb A1c、LDL-C、e GFR、NLR、PLR、合并DPN、合并DN、合并DR、合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有关,且年龄是DLE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NLR、PLR与DLEAD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OC曲线提示二者能够对DLEAD发病进行预测,但其效能可能一般。3.DLEAD患者以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燥热证居多,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DLEAD以气阴两虚兼有燥热为本,血瘀脉络为标。瘀血贯穿DLEAD发生发展始终,并随疾病进展其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病位在脾、肺、肝、肾。4.中医疗法能提高DLEAD治疗的临床有效率,并显着改善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足背动脉搏动情况。5.中医疗法治疗DLEAD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立法,中药内治联合外治法治疗DLEAD效果最佳,其后依次为中药内治法、中药外治法。

邓玉秀[6](2020)在《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活血降糖饮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体重指数(BMI)、糖脂代谢、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pelin、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血流量比值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影响,探讨活血降糖饮对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至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中随机选择纳入12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活血降糖饮,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6、TNF-α、apelin、ABI、腘动脉IMT、足背动脉IMT、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有4例患者不能坚持服用中药而退出试验,2例患者失访,1例因依从性差剔除试验,对照组有3例因个人因素主动退出试验,3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人数是治疗组55例,对照组56例;(2)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性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2hPG、HbA1c、TG、TC、LDL-C、HDL-C、IL-6、TNF-α、apelin、ABI、腘动脉 IMT、足背动脉IMT、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2hPG、HbA1c、TG、TC、LDL-C、IL-6、TNF-α、腘动脉IMT、足背动脉IMT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HDL-C、apelin、ABI、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2hPG、LDL-C、IL-6、TNF-α、apelin、ABI、腘动脉 IMT、足背动脉IMT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TC、LDL-C、IL-6、TNF-α、ABI、apelin、腘动脉IMT、足背动脉IMT、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降糖饮治疗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控制血糖、改善血管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考虑其机制可能是与调节糖脂代谢、降低炎症水平、减轻血管损伤有关。

罗星子[7](2020)在《温和灸背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温和灸背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DP),通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踝肱指数(ABI)、炎症因子(CRP、IL-6)的变化,进一步观察温和灸背俞穴治疗LEADDP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上温和灸背俞穴治疗LEADDP提供实践及理论依据。方法: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LEADDP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对照组行双下肢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温和灸背俞穴治疗。治疗4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中医证候积分、ABI以及血清炎症因子(CRP、IL-6)水平及其变化来观察温和灸背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1)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6.6%,观察组90.0%,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组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观察组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ABI的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BI均有升高(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ABI升高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CRP、IL-6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为5.31±0.76,对照组为7.04±1.29,CRP水平均有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效果更理想(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6为8.72±1.01,对照组为11.82±1.05,IL-6水平均有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效果更显着(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ABI,降低血清炎症因子(CRP、IL-6)水平,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王鑫[8](2019)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思路和方向。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的基本教育,对照组行基础降糖、调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疼痛程度改善时间、跛行指数、中医证候积分、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通过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的治疗,临床疗效显着,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对比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下肢疼痛程度改善时间、跛行指数(治疗后治疗组跛行指数1.07±0.87较对照组1.87±0.97)、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7.80±3.84较对照组10.77±4.74)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TC、TG、LDLC、Fib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分析(治疗后治疗组TC 4.24±0.49较对照组4.68±0.50;治疗组TG 1.48±0.19较对照组1.68±0.20;治疗组LDLC 2.38±0.29较对照组2.79±0.30;治疗组Fib 3.36±0.34较对照组3.60±0.3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能提高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明显,总有效率为93.3%;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如双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口干,倦怠乏力等,尤其是对下肢疼痛半月内明显改善的效果;经治疗,跛行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改善患者间歇性跛行的程度;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能显着降低DLASO患者的TC、TG、LDLC,Fib;可升高HDLC水平,且临床上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陈思华[9](2019)在《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对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型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丰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思路。方法: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免煎颗粒内服。试验周期为8周,主要观察指标为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踝肱指数(ABI)和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对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比较:(1)治疗组FBG、P2hBG、HbA1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FBG、P2hB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HbA1c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BG、P2hBG、HbA1c下降更明显(P<0.05),表明治疗组在控制血糖方面优于对照组。(2)两组TC、TG、L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DL-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上升(P<0.05),治疗组上升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血脂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ABI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BI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改善ABI指数方面的作用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指标比较: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正常。结论: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治疗气阴两虚血瘀脉络型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踝肱指数水平,疗效安全确切,无不良反应。

彭玉莹[10](2019)在《脂三针温针灸干预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脂三针温针灸疗法对早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DLEAD)的影响,探讨该疗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防治早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的DLEAD病例7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健康教育、药物降糖、调脂稳斑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温针灸疗法,选脂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作为主穴交替温针灸,每周3次,4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DMQLS)的变化及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以临床所得资料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小样本(n<50)构成比和等级资料,四格表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纳入研究对象70例,期间1例退出试验,7例脱落,最终共纳入62例病人完成试验,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1例。治疗前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中医症型、学历水平等一般资料及空腹血糖(FBG)、体质量指数(BMI)、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DMQLS)、中医症状积分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B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FB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水平在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干预均能有效降低DLEAD患者空腹血糖,且联合温针灸优于单纯基础治疗,但两组对BMI水平改善均不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后DMQLS量表5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其中对照组疾病维度、生理维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维度、心理维度、满意度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疾病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满意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疾病维度、生理维度、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维度、心理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础治疗、温针灸治疗均能有效改善DLEAD患者生活质量中疾病维度、生理维度评分,温针灸治疗还能改善患者心理维度、满意度,且对疾病维度、生理维度、满意度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基础治疗。但温针灸治疗心理维度与基础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均对社会维度无明显疗效。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性降低(P<O.05),且试验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治疗后试验组痊愈0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3例,有效19例,无效9例。试验组的疗效总体有效率为93.5%,而对照组的疗效总体有效率71.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两种证型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临床症状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温针灸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皮肤失养证和气虚血瘀,脉络阻滞证两种证型的DLEAD患者肢体不适症状,且疗效优于基础治疗。治疗后对照组肢体麻木、疼痛、动脉搏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性降低(P<0.05),肤色、肤温、间歇性跛行、毛发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麻木、疼痛、肤温、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积分均较前显着性降低(P<0.05),肤色、毛发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麻木、疼痛、肤温均显着性下降(P<0.05),疼痛、肤色、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毛发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单纯基础治疗、温针灸治疗皆可明显改善肢体麻木、疼痛、足动脉搏动,而联合温针灸干预对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的疗效更显着,还能有效改善肤温、间歇性跛行,而单纯基础治疗对肤温、间歇性踱行的疗效欠佳,两组治疗均对肤色、毛发的疗效较差。不良反应情况:整个试验过程中,主要出现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反应。对照组有1例因多次低血糖反应,退出试验。两组均有1例出现腹胀、纳差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考虑为降糖药物副作用,经调整药物后不适症状缓解。其余入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对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脂三针温针灸联合基础治疗能有效DLEAD患者改善空腹血糖水平,有助于改善糖代谢紊乱,能减轻早期DLEAD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肢体麻木、疼痛、肢冷、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基础治疗,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观察及中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观察及中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用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提要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临床分组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
        (五)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基线比较
        (二)治疗前后疗效指标分析
        (三)安全评价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危险因素
    二、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中医病名及源流
        (二)古今医家对脉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二)久病入络,络脉瘀阻
        (三)益气温阳以求本,活血通络以治标
    四、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方药组成
        (二)方义分析及用药特色
        (三)单味药分析
    五、临床疗效分析
        (一)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二)治疗后ABI和跛行指数的疗效分析
        (三)治疗后血糖、血脂疗效分析
        (四)治疗后Hcy、CysC、CRP疗效分析
        (五)治疗后凝血功能疗效分析
        (六)治疗后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补阳还五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现代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5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
        5.2 药物治疗
        5.3 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脱疽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脱疽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方法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预防与调护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材料与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随访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
        2.2 手术结果
        2.3 手术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
    2 药涂球囊的应用
    3 腘动脉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NLR、PLR与DLEAD的相关研究及中医证候分布与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NLR、PLR与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证候分布(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评价(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部分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流行病学
        1.1.2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病机制
        1.1.3 基于以上发病机制关于apelin的探索
        1.1.4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研究概况
        1.2.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病名
        1.2.2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病因病机
        1.2.3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内治法
        1.2.4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外治法
    1.3 小结
第二章 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剔除与终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线资料比较
        2.3.2 疗效性指标比较
        2.3.3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
    2.4 讨论
        2.4.1 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
        2.4.2 疗效分析
        2.4.3 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温和灸背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LEADDP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LEADDP的认识
二、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8 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三、讨论
    1 温和灸治疗的研究背景
    2 针刺治疗选穴依据
    3 温和灸治疗选穴依据
    4 治疗结果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情况对比
        3.2 临床疗效综合评价
        3.3 实验室指标对比
        3.4 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1.1 脂质代谢紊乱
        1.2 动脉内皮损伤
        1.3 血小板粘附力增强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DLASO发病的影响
    2 祖国医学对DLASO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当代医家对DLASO病机的认识
    4 导师张娟教授对DLASO的认识
    5 补阳还五汤的治疗依据及具体应用
    6 临床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及中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认识
        1.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辨证论治
        1.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认识
        2.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2.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性指标比较
        3.3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
        1.1 桃红四物汤
        1.2 五味消渴方
        1.3 组方分析
        1.4 单味药研究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2.2 血糖(FBG、P2hBG、HbAlc)比较
        2.3 血脂(TC、TG、LDL-C、HDL-C)比较
        2.4 踝肱指数(ABI)比较
        2.5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6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脂三针温针灸干预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
        三、治疗方案
        四、预后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中药治疗
        四、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案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三、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DLEAD病机认识
    第二节 脂三针疗法分析
    第三节 结果讨论
        一、疗效指标分析
        二、不良反应分析
    第四节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观察及中药治疗的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用药规律探析[D]. 崔阳扬.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芪参健步饮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世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补阳还五汤联合贝前列素钠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D]. 陈虹旭.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以腘动脉病变为主的ASO患者DCB治疗后的临床观察[D]. 丁亚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NLR、PLR与DLEAD的相关研究及中医证候分布与疗效评价[D]. 苏嘉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邓玉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温和灸背俞穴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D]. 罗星子.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D]. 王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桃红四物汤合五味消渴方治疗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 陈思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脂三针温针灸干预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疗效观察[D]. 彭玉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观察及中医药治疗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