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的复杂性及其组织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的复杂性及其组织管理

一、论现代企业系统及其组织管理的复杂性(论文文献综述)

柯丽华[1](2020)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文中提出矿产资源相对经济发展需求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促使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采,最终影响代际公平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动态地规划矿山的年开采量势在必行,这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赋存特征复杂多变的非煤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露天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状态和矿山工程时空约束变化等特征,探寻开采量随寿命周期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同类矿山统计数据为基础,拟合分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函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类似已建矿山的寿命周期成本-年开采量函数,客观呈现了矿山寿命周期成本与年开采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考虑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受矿体赋存特征、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度的矿山成本主控要素的抉择方法,有效减少了非关键要素对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变化规律的干扰。探寻了矿床赋存特征、生产条件、露天矿开采境界参数、工艺设备参数、开采程序特征要素和采掘工作面参数等系统特征要素的变化对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影响规律。基于各类要素组合变化对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趋势分析,采用定性分级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露天矿各类影响因素的开采难度系数;进而考虑各类要素的独立性,建立类似已建矿山和拟建矿山之间的相对综合开采难度系数的计算模型。引入开采难度系数,建立了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客观地呈现了不同矿床赋存特征和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组合效应对露天矿开采量影响的本质规律。综合考虑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和开采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针对矿山生产经营需求,以矿山开采对象特殊性、生产工艺环节协调发展和矿山工程时空发展为约束条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和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以折现后开采各期总收益最大为准则,建立了矿产资源开采价值模型。引入哈密顿函数,利用考虑了开采难度的拟建矿山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求出最优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反映了露天矿开采量在开采难度和寿命周期成本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补充和完善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利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研究了乌龙泉矿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和生产能力决策问题。基于该矿已开采区域(+43m以上)的生产经营统计数据,计算该矿山已开采区域和拟开采区域之间的相对开采难度系数为0.902,构建了矿山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进而建立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客观地呈现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的本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矿拟开采区域矿产资源开采模式为加速耗竭模式,与该矿山熔剂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相符。依据此模型规划结果,基于投资增量最小原则,制定该矿的生产能力方案为270×104t/a(第一阶段第1年~第20年)和350×104t/a(第二阶段第21年~第30年),为该矿山熔剂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谢清伦[2](2019)在《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盛隆“群体老板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引发共创共享的新经济,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中国政府持续的深化改革倡导共创共享的发展理念。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和创新主体,实现共创共享已成为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然而企业如何实现共创共享?其关键不仅在于组织本身,而在于企业中的每个个体创造力的被激发及个体间的有效协同,从而实现共享价值的创造。那么,如何让组织中的个体发挥其潜在的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融合、共创、共享,使“我”成为“我们”,“个体价值”成为“整体价值”,已成为当前管理领域面临的难题。以往的文献对企业共创或共享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和呈现碎片化。本研究以企业案例出发系统探讨共创共享管理及其运行机理。本研究以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优秀民营企业——盛隆电气集团及其独创的“群体老板制”为案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比较研究方法论;结合自组织理论、目标融合理论、竞合理论等理论,探索构建整体的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要素模型、组织结构、背后的管理哲学基础,全面解析包括形成条件控制、动力机制、耦合机制、演化机理等相互联系的各个层面的运行机理;并提炼、对比分析本研究构建的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普适性的问题解决思路和实施策略。首先,通过对盛隆“群体老板制”典型案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群体老板制”的内涵结构维度,在对各维度进行内容解析和内在关系解析的基础上,阐明共创共享内涵本质,构建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型理论框架。并详细阐释了模型构成要素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呈现了“以哲学共有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新企业构建理念,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独特分配机制和运营机制,通过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融合形成共创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其次,论文深入解构盛隆“群体老板制”的组织结构特征,提出了共创共享组织三维结合的组织结构。一维的是化小、化简的自我管理的“自组织体”,组成多元化、网络状;一维的自组织结构又经过成长再分立,形成二维的自相似、自嵌套的分形结构。分形结构表现为不断产生新的细节,又不只是简单的放大,而是可以最少的资源使系统功能最大化。最后是三维立体的人才活水的超链接结构,充分激活员工个体,使组织结构具有高度动态性,可以对不可预测的环境波动迅速反应。同时,论文进一步探究了企业如何通过三维结构的适应性扩展和动态协同,实现的组织与个人的共创共享。再次,论文运用自组织理论的系列方法论,结合盛隆“群体老板制”案例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企业组织与个人共创共享的运行机理。一是运用耗散结构方法论探讨共创共享自组织的条件控制,总结出了文化开放、组织无边界、组织高度流动性和敏捷性、组织内部的开放性和磁石效应5大系统开放策略;借助心理所有权理论,总结出系统远离平衡态的4个条件,即管理者对员工所有权的高度认可、员工对所有权的合法性认知、“自我实现”的晋升机制,以及提高员工期望满足程度和成就感;二是运用协同学方法论解析共创共享自组织的动力机制,即共创共享系统的序参量是“优秀案例调控”,提出制造智力型涨落的3个途径,包括建立以盛隆大学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目标扰动和充分给予内部各业务单元自由度;三是运用超循环方法论构建共创共享体系个人和组织结合的循环耦合环节,揭示“群体老板制”的超循环耦合机制是帮扶传承;四是运用混沌方法论演绎共创共享自组织的演化过程,明确了共识、共治、共创、共享和共赢,与奇异吸引子、系统的初级有序、混沌和高级有序状态间的关系,揭示了在混沌状态中系统如何通过开放、序参量、涨落、超循环耦合等的相互作用,推动系统向更高级有序演化,进而螺旋进化。最后,基于对案例的系统剖析总结出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特点,并综合对比分析企业共创共享自组织管理模式与传统“以企业为中心”的他组织管理模式,深入解析二者的特点及其优缺点,从而揭示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哲学基础存在的本质差别,及其适应的不同环境条件,提出推动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原则性、思路:首先要判断实际应用的管理哲学与环境的匹配性,依据环境要求来调整变革管理哲学基础;基于不同管理哲学发展而来的管理模式及其管理工具,不能互为解决方案;而要在理解共创共享管理哲学的基础上去发展、完善新的管理手段。并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普适性的实施策略。本研究试图将企业内部组织与个人如何实现共创共享的路径和机制,从管理模型、组织结构设计、自组织特点、动力机制、演化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在分析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时,不仅关注其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研究与设计,更重视其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管理理念的分析;通过盛隆案例,深入分析了企业管理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哲学”的结合关系,建立共创共享管理的理论框架,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在转型升级的实践中加以借鉴。本研究的研究贡献包括如下方面:1、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共创共享管理理论框架,为动态变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该理论模式的典型意义在于:不同于现代主流管理学研究“以企业为中心”的基本假设和根本依托点,共创共享管理模式下组织核心不再是实现企业目标,而是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人不再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来看待,而企业则成为培养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资源和平台。2、本研究以系统整体为出发点,遵循系统分析的思路,以确保对共创共享组织机理研究的系统完整性和结构严谨性,有利于弥补现有共创共享研究过于零散和碎片化的不足。3、以自组织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石,系统性地研究共创共享运行机理。从而能为共创共享组织构建提供从前提条件、动力机制、到结构、耦合、演化等全面系统的理论和策略支持。同时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组织各理论研究侧重点之间的密切内在关联性,为自组织理论体系应用于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范例。4、在详细对比共创共享自组织管理模式与传统他组织管理模式在管理哲学、管理特点和管理优缺点差别的基础上,提出共创共享组织的问题解决原则:两类管理模式不能互为解决方案,而要在理解其管理哲学的基础上去发展、完善新的管理手段,并由此提出了新的管理实施策略以切实地指导实践。这对纠正共创共享管理实践中已经出现,以及潜在的观念误区,进而引导新生的管理模式持续地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傅强[3](2019)在《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距离调水工程是国家进行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具有线路长、投资大、技术复杂、外界因素影响大等特点,是复杂巨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为目标复杂性、组织复杂性、技术复杂性等多方面。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直接影响工程是否能顺利进行。与一般企业相比,工程项目组织具有临时性、横向分化范围广、相互之间依赖关系强、复杂程度高等特性。项目组织复杂性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促进项目组织复杂性管理,从而提高项目组织管理绩效,提高项目成功度。研究组织复杂程度高的长距离调水工程特点,分析其组织复杂性,建立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工程项目组织复杂性管理,增强组织间协同程度,提高沟通效率,获得项目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介绍了长距离调水工程的特点及其组织特点,梳理了复杂性和组织相关的理论,奠定了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二,运用文献研究法,并通过筛选优化,从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组织信息、组织环境、组织目标五个维度建立了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构建了基于集对分析五元联系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模型,并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标准离差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最后,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通过分析项目组织情况和问卷调查,运用评价模型对其组织复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组织的复杂性为高度复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组织结构的因素。评价结果验证了本文所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和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危平,杨明艳[4](2017)在《基于组织复杂性视角的金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文中指出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背景下,本文首次从组织复杂性视角研究我国金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问题。在理论上,界定了金融集团的组织复杂性,探讨了其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潜在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在实证上,运用熵值法计算金融集团的组织复杂性,构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分析"模型,检验了样本金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效率与组织复杂性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样本金融集团普遍存在有效率的内部资本市场,且组织的结构复杂性和行为复杂性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具有倒U型曲线关系,组织的关系复杂性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没有显着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复杂性的优化管理来提高金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陈会明[5](2013)在《系统动力学应用于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要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企业不断地努力提高研发水平,制造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研发活动作为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动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变得日益重要,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以技术创新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系统论等理论为支撑,根据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具有的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等特点,将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视为由研发能力、生命周期、成本预测方法、新产品新技术增幅、外部环境五大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根据各子系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根据各子系统内部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分别设计各子系统因果图,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子系统,设计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流位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VENSIM软件,应用所构建的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实际案例分析,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并结合案例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案例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措施。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高技术企业能够转变企业对研发进行成本预测的理念,使高技术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成本预测,并能够使用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研发成本预测,有助于高技术企业提高研发成本预测准确性,提高决策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研究,不但有助于改善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不准确的现状,提升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能力和准确性,进而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效率,而目有利于研发成本预测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成本管理理论。

谭陈翔[6](2012)在《基于复杂性分析的虚拟企业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发展,各行业壁垒的降低,组织发展模式的变更,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的企业模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企业实践中产生了巨大潜力,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企业实践关注的焦点。但现实研究中,由于所处环境的易变性和复杂性,学者对虚拟企业复杂性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这是虚拟企业理论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本课题试图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对虚拟企业概念与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企业组织模式演变机理存在的有关问题推导出虚拟企业的产生条件及企业运作模式。同时,通过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概念对虚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进一步完成对虚拟企业形成的理论推导,通过系统的分析论证将虚拟企业理解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并对虚拟企业的复杂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针对虚拟企业的复杂问题,借鉴了当今国际较为流行的复杂性科学理论,主要是借鉴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在虚拟企业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引入Agent技术对虚拟企业进行复杂性分析,复杂适应系统中包含有大量的适应性主体,这些适应性主体可以抽象的理解成不同类型的个体Agent,虚拟企业的复杂适应系统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Agent的集合构成的。并通过多Agent集合的交互关系构建出虚拟企业的复杂适应系统模型,即运用一定的技术构建出虚拟企业数据库和各成员Agent都能接受的通讯协议与企业行为标准,以此作为依据来解决虚拟企业成员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分配、利益分配和交互等问题,并据此探讨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意义。通过运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分析虚拟企业这种新兴的企业组织模式,从中得出对我国企业改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有益借鉴。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保持企业活力,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赵健宇[7](2011)在《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极高的外部环境,创新型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随着新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将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看作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审视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新视角,在这其中,战略与文化的协同是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而有效实现战略与文化的协同需要管理者从复杂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的演化重新加以思考,对新形势下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掌握两者的协同机理及运行模式,以帮助创新型企业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并实现自主创新。首先,本文通过整理和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对创新型企业系统、战略系统及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特征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根本上确定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明确了论文研究的假设条件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明晰了当创新型企业系统处于自组织状态时,其战略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本质,提出战略系统是由信息感知子系统、现状评价子系统、信息转换传输子系统、战略制定子系统、战略驱动子系统、战略执行子系统、战略评价子系统、内监控子系统八部分构成;文化系统是由物质子系统、行为子系统、制度子系统及精神子系统构成。运用协同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别对战略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序参量予以识别,认定学习能力是引导战略系统演化的序参量,价值观是引导文化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并基于序参量的支配作用和协同学方法探讨两个系统各自的协同机理。其次,本文基于企业管理协同的思想,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在企业管理协同机制中,战略与文化协同发挥的重要功能。通过协同演化方程的推导验证战略与文化的协同效应在创新型企业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外部环境、适应能力和企业种群三个驱动因素,以及开放性、具体性等系统机制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并基于“形成—实现—控制”的机制运行原理对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尽阐述。再次,本文通过系统科学、生命科学、复杂性科学的不同视角对构成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要素转换机制、信息传输机制、控制机制、评价机制及自复制机制的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环境的刺激为前提分别对五个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此来说明五个机制在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最后,本文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十家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运行水平进行分析,通过结果的对比找出不同聚类下,不同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创新型企业实现战略与文化有效协同,从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林华[8](2010)在《基于资源和复杂系统视角的企业管理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管理控制由于当代经济和社会环境,其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本简单的机械控制到跨越整个组织多层面的有机控制,从传统战略执行地位上升到对战略形成发挥重大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越发复杂的组织结构和战略管理,促使管理控制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再次兴起,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是管理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本文从当前管理控制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出发,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资源和复杂系统视角,对企业管理控制进行整体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企业控制理论是越发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和企业职能领域的一门理论,本文并没有,也不可能研究所有相关的问题。在新的研究视角下,本文的研究包括管理控制与战略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管理控制属性的讨论,新系统框架的设计,管理控制信息系统以及复杂理论模型。通过将资源基础观和企业管理的系统观与复杂性作为研究视角,以管理控制的新角色和地位为纽带,上述的本文几个研究点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研究整体,构成本文的逻辑框架。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最新文献的研究,总结和分析了管理控制与企业战略变革的关系,指出在管理控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管理控制系统在战略变革中的多种角色;其次,基于资源的视角重定义了企业属性和内部过程,以资源视角分析其管理控制;再者,对企业系统及其管理控制的复杂性和系统结构展开分析和设计,且讨论应对环境复杂多样性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权变特征;在这些工作以及学习和总结现有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它整合了现有理论成果和发展趋势,理清和设计了管理控制系统元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和流程,在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了满足这种高级管理控制的需要和新框架的运作,本文探讨了作为其重要支撑的辅助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应承担的角色和所应具有的功能;此外,本文首次提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理论模型,对其层次结构、特征和运作过程进行分析,该模型对今后管理控制的多学科交叉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本文对所总结和新提出的管理控制思想和方法进行实例分析,以对本文理论研究进行实例讨论、演示和验证。

吕鸿江[9](2008)在《组织复杂性界定及测量的不同学派评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逐渐认识到复杂性是组织无法回避的本质性问题,组织必须有效识别和评价组织复杂性。但是,由于复杂现象的普遍存在,至今关于何谓组织复杂性仍有着不同的界定。本文总结了在组织理论研究领域关于组织复杂性内涵界定及测量的不同学派及其发展历程,分别研究了占主导地位的三种学派(即结构学派、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关于组织复杂性内涵界定及测量的不同观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刘洪[10](2008)在《组织复杂性管理研究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日益增强的内外部复杂性,已有复杂性理论主张以组织复杂性对付环境复杂性,并认为只有组织复杂性超越环境复杂性,组织才能生存与发展;在实践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对复杂性的适应,转化到了创造并利用复杂性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然而,组织复杂性的提高引起了诸如运营成本提高、市场影响力下降、阻碍组织的学习和"小事件"导致企业"灾变"等问题。本文认为,组织复杂性管理的核心就是组织要维持与所处环境复杂性相匹配的组织复杂性,诸如组织中哪些复杂性要增强或简化,如何增强或简化,以及如何控制、利用等,都是有待给予研究的组织复杂性的管理问题。

二、论现代企业系统及其组织管理的复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企业系统及其组织管理的复杂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范围内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
        1.2.2 矿山企业生产能力决策研究
        1.2.3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露天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的原理
    2.1 露天矿生产的特殊性
        2.1.1 生产对象的特殊性
        2.1.2 露天开采生产工艺特殊性
    2.2 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想
        2.2.1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2.2.2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2.3 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及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露天矿的LCC-Q函数
    3.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
        3.1.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3.1.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3.1.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价值转化形式
        3.1.4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一般表达式
    3.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因素
        3.2.1 矿体赋存特征
        3.2.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
        3.2.3 矿山管理因素
        3.2.4 其他因素
    3.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的分析
        3.3.1 数据特征分析
        3.3.2 分析方法选择
        3.3.3 关键影响要素的决策模型
        3.3.4 关键要素决策分析步骤
    3.4 LCC-Q函数的构建
        3.4.1 类似已建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序列
        3.4.2 类似已建矿山的LCC-Q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采难度对LCC-Q函数的影响
    4.1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内涵
    4.2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因素
    4.3 露天矿开采难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
        4.3.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4.3.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的影响
        4.3.3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变化规律
    4.4 露天矿开采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
        4.4.1 矿床技术特征的开采难度系数
        4.4.2 矿山生产条件的开采难度系数
        4.4.3 开采境界参数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4.4.4 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4.4.5 开采程序设计要素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4.4.6 采掘工作面参数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4.4.7 综合开采难度系数和相对开采难度系数
    4.5 基于矿山开采难度的LCC-Q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1 模型构建原则
        5.1.1 开采价值最大化原则
        5.1.2 客观性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1.4 系统性原则
        5.1.5 可行性原则
    5.2 模型构建的思路
        5.2.1 建模思想
        5.2.2 生产需求与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分析
        5.2.4 关键问题分析
    5.3 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3.1 露天矿产资源规划问题
        5.3.2 类似已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5.3.3 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5.3.4 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5.3.5 不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3.6 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4 模型特点及适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应用分析
    6.1 矿山基本概况
        6.1.1 地理位置
        6.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6.1.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1.4 矿山储量
    6.2 矿山生产决策工作
    6.3 矿山开采量规划分析
        6.3.1 矿山生产成本关键因素的确定
        6.3.2 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函数的确定
        6.3.3 矿山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6.3.4 矿山研究范围内开采量动态规划
    6.4 矿山生产能力方案的制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件

(2)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盛隆“群体老板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标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案例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案例
        二、企业共创共享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自组织理论
        二、目标融合理论
        三、竞合理论
        四、心理所有权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共创共享的研究类型综述
        二、自组织理论视角的共创共享研究
        三、共创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四、共创共享的管理哲学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思路
        一、整体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应用
        一、实用主义理论范式与混合型研究策略
        二、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依据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资料收集
        二、资料分析过程
        三、研究效度和信度保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型构建
    第一节 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型构建
        一、开放式译码
        二、主轴式译码
        三、选择式译码
    第二节 共创共享管理模型阐释
        一、群体老板制的基础和灵魂
        二、群体老板制的核心
        三、群体老板制支柱之一
        四、群体老板制支柱之二
        五、群体老板制的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盛隆共创共享的多维组织结构研究
    第一节 盛隆的一维结构:自组织体
        一、自组织体的理论来源
        二、盛隆“群体老板”自组织体结构的设计特点
    第二节 盛隆的二维结构:分形结构
        一、分形结构理论来源
        二、盛隆的组织分形结构
    第三节 盛隆的三维结构:人才活水的超链接结构
        一、超链接结构理论来源
        二、盛隆的组织超链接结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企业共创共享的运行机理
    第一节 共创共享体系的自组织特性
        一、共创共享体系与自组织
        二、盛隆“群体老板制”共创共享体系的自组织特征
    第二节 共创共享自组织的条件控制
        一、系统开放与熵流控制
        二、远离平衡态与心理所有权
    第三节 共创共享自组织的动力机制
        一、序参量分析
        二、制造涨落
    第四节 共创共享自组织的超循环耦合机制
        一、超循环理论
        二、“群体老板制”的超循环耦合机制——帮扶传承
        三、共创共享自组织超循环耦合的功能特点
        四、个人与组织的超循环耦合模型
    第五节 共创共享自组织的演化机理
        一、混沌演化奇异吸引子
        二、混沌演化初级有序
        三、混沌态作用机理
        四、混沌演化高级有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共创共享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管理特点对比分析
        二、两种管理模式对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第二节 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构建共创共享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二、问题解决思路分析
    第三节 共创共享管理模式实施策略
        一、建立对新管理范式的理解认知
        二、明确管理角色和任务转变
        三、横向信息交流渠道
        四、共创共享管理品牌构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一、理论贡献
        二、管理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理论概述
    2.1 长距离调水工程特点及组织特点分析
        2.1.1 长距离调水工程特点
        2.1.2 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特点
    2.2 工程项目复杂性理论概述
        2.2.1 复杂性
        2.2.2 工程项目复杂性
    2.3 组织复杂性理论概述
        2.3.1 组织
        2.3.2 组织复杂性
    2.4 本章小结
3 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2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3.3 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指标选择
        3.3.1 组织结构复杂性指标选择
        3.3.2 组织行为复杂性指标选择
        3.3.3 组织信息复杂性指标选择
        3.3.4 组织环境复杂性指标选择
        3.3.5 组织目标复杂性指标选择
    3.4 指标筛选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集对分析的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确定
    4.2 集对分析
        4.2.1 集对分析概述
        4.2.2 联系度
        4.2.3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建立层次递阶模型
        4.3.2 构造判断矩阵
        4.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3.4 标准离差法确立权重
        4.3.5 确定组合权重
    4.4 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模型
        4.4.1 建立评价指标集
        4.4.2 评语集的建立
        4.4.3 评价分级标准的建立
        4.4.4 五元联系数集对综合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组织复杂性评价
        5.2.1 计算指标权重
        5.2.2 集对综合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三 指标复杂等级专家评判表

(4)基于组织复杂性视角的金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分析
    2.1 金融集团组织复杂性的内涵
        2.1.1 金融集团组织复杂性的概念
        2.1.2 金融集团组织复杂性的动因
        2.1.3 金融集团组织复杂性的测量
    2.2 金融集团组织复杂性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 模型构建与变量测量
        3.2.1 模型解释
        3.2.2 被解释变量
        3.2.3 解释变量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金融集团组织复杂性的基本情况
    4.2 内部资本市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平稳性检验
    4.4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 结语

(5)系统动力学应用于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选题来源
2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相关理论
    2.1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
        2.1.1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内容
        2.1.2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特点
    2.2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人力资源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
        2.3.1 系统动力学的含义
        2.3.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于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可行性分析
    3.1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影响因素
        3.1.1 研发能力
        3.1.2 生命周期
        3.1.3 成本预测方法
        3.1.4 新产品新技术增幅
        3.1.5 外部环境因素
    3.2 对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进行预测的可行性
        3.2.1 高技术企业的特征
        3.2.2 高技术企业目标与研发成本预测目标的一致性
        3.2.3 高技术企业特征对研发成本预测的影响
    3.3 应用系统动力模型进行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可行性
        3.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特点
        3.3.2 高技术企业的系统特征
        3.3.3 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于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优势
    3.4 本章小结
4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系统分解与指标设计
    4.1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的分解
        4.1.1 系统分解的目的
        4.1.2 系统分解的依据
        4.1.3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4.2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子系统指标设计
        4.2.1 研发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标
        4.2.2 生命周期子系统评价指标
        4.2.3 成本预测方法子系统评价指标
        4.2.4 新产品新技术增幅子系统评价指标
        4.2.5 外部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标
    4.3 本章小结
5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1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分析
        5.1.1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的定义
        5.1.2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的行为参考模式
        5.1.3 构建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模型的目的
    5.2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5.2.1 研发能力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5.2.2 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5.2.3 成本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5.2.4 新产品新技术增幅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5.2.5 外部环境因素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
    5.3 高技术企业构建研发成本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
        5.3.1 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5.3.2 构建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
    6.1 样本选取
    6.2 变量确定
    6.3 数据收集与整理
        6.3.1 数据收集
        6.3.2 数据整理
    6.4 输出结果与分析
        6.4.1 输出结果
        6.4.2 结果分析
    6.5 提高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准确性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复杂性分析的虚拟企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组织发展模式的演变
    2.1 企业组织发展模式演变的条件
    2.2 企业组织模式的进化过程
    2.3 虚拟企业的产生
        2.3.1 虚拟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
        2.3.2 虚拟企业产生的技术背景
第三章 虚拟企业的组织模式研究
    3.1 虚拟企业的概念
    3.2 虚拟企业的特点
    3.3 虚拟企业的合作模式
    3.4 虚拟企业的运作平台
    3.5 虚拟企业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虚拟企业的复杂性研究
    4.1 复杂性科学的内涵
    4.2 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4.2.1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观点和概念
        4.2.2 虚拟企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适应性系统
    4.3 虚拟企业的复杂性分析
    4.4 虚拟企业复杂性问题的解决
        4.4.1 资源配置问题解决方案
        4.4.2 信息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
        4.4.3 寻找和管理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
        4.4.4 制定生产计划的解决方案
    4.5 虚拟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第五章 基于 Agent 技术的虚拟企业复杂适应系统建模
    5.1 基于 Agent 的建模思想与建模方法
        5.1.1 Agent 的基本涵义
        5.1.2 Agent 建模思想的动力和优势
    5.2 虚拟企业复杂适应系统中个体 Agent 的建模
        5.2.1 Agent 企业内部
        5.2.2 Agent 企业外部
    5.3 虚拟企业多 Agent 复杂适应系统的建模
    5.4 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创新型企业战略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协同机理
    2.1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特征
        2.1.1 创新型企业的含义及特点
        2.1.2 创新型企业战略的特征
        2.1.3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2.1.4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2.2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的复杂性分析
    2.3 创新型企业战略系统的构成及协同机理
        2.3.1 创新型企业战略系统的构成
        2.3.2 创新型企业战略系统的影响因素
        2.3.3 引导创新型企业战略系统的企业序参量识别
        2.3.4 创新型企业战略系统的协同机理
    2.4 创新型企业文化系统的构成及协同机理
        2.4.1 创新型企业文化系统的构成
        2.4.2 创新型企业文化系统的序参量识别
        2.4.3 创新型企业文化系统的协同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构建
    3.1 创新型企业管理协同机制内的战略与文化协同
        3.1.1 创新型企业系统管理协同机制的构成
        3.1.2 创新型企业系统管理协同机制中战略与文化协同的功能分析
    3.2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构成
        3.2.1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的协同演化效应分析
        3.2.2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驱动因素
        3.2.3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构建原则
        3.2.4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构成
    3.3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运行
    4.1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运行的影响因素
        4.1.1 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契合
        4.1.2 内部协同主体因素
        4.1.3 内部协同客体因素
    4.2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要素转换机制
        4.2.1 要素转换机制的定义
        4.2.2 要素转换机制的构成与运行
        4.2.3 要素转换机制的功能
    4.3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信息传输机制
        4.3.1 信息传输机制的运行模式
        4.3.2 信息传输机制的渠道建设
        4.3.3 信息传输机制的环境营造
        4.3.4 信息传输机制的方法选择
    4.4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控制机制
        4.4.1 控制机制的构成
        4.4.2 控制机制的功能
    4.5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评价机制
    4.6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自复制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实证研究
    5.1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实证分析
    5.3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评价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5.3.1 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聚类结果分析
        5.3.2 第一聚类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5.3.3 第二聚类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5.3.4 第三聚类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5.4 针对聚类结果的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对策建议
        5.4.1 培育耗散结构下创新型企业系统独特的创新体系
        5.4.2 调整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内部运营流程
        5.4.3 加强战略系统与文化系统的相互适应程度
        5.4.4 提高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的运行水平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资源和复杂系统视角的企业管理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管理控制理论
        2.1.1 管理控制概念
        2.1.2 管理控制系统框架
        2.1.3 管理控制理论演变过程
        2.1.4 管理控制发展趋势
    2.2 管理控制与组织变革
        2.2.1 管理控制的权变分析
        2.2.2 管理控制对组织变革的影响
    2.3 管理控制与企业资源理论
        2.3.1 企业资源理论
        2.3.2 基于企业资源理论的战略管理
        2.3.3 管理控制与战略管理
    2.4 复杂系统理论与组织变革
        2.4.1 一般系统论与复杂性科学
        2.4.2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变革
    2.5 管理控制与企业信息系统
3 管理控制与企业战略变革
    3.1 战略变革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
        3.1.1 战略变革的内涵
        3.1.2 战略变革的分类
        3.1.3 战略变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研究管理控制与战略的内容方法与过程方法
        3.2.1 内容方法
        3.2.2 过程方法
        3.2.3 内容方法与过程方法的结合
    3.3 管理控制在战略变革中的作用
        3.3.1 管理控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
        3.3.2 演化视角下MCS在变革流程中的作用
    3.4 支持战略变革的MCS设计模型
        3.4.1 MCS执行深思熟虑战略
        3.4.2 MCS指导引导型战略行为
        3.4.3 MCS构造自治型战略行为
        3.4.4 MCS构造战略创新
4 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与管理控制分析
    4.1 关于企业和管理控制的讨论
        4.1.1 作为管理组织的企业
        4.1.2 资源、能力与服务
        4.1.3 不确定性、信息与价值创造
        4.1.4 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及企业风险管理三者的关系
    4.2 企业资源分析
        4.2.1 企业资源属性分析
        4.2.2 企业资源分类研究
        4.2.3 企业资源关系与组合
    4.3 企业资源过程及其管理控制
        4.3.1 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系统协同生产过程
        4.3.2 基于资源的系统控制变量分析
    4.4 企业资源依赖与系统外部控制
5 企业系统及其管理控制的复杂性分析
    5.1 企业系统复杂性分析
        5.1.1 企业系统特征及其运行
        5.1.2 企业系统的演进性
    5.2 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
        5.2.1 企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5.2.2 管理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性
    5.3 管理控制维度与系统权变分析
        5.3.1 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3.2 管理控制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6 新视角下的企业管理控制系统框架
    6.1 基于资源和复杂系统视角的MCS框架的提出
        6.1.1 现有框架评述
        6.1.2 新框架的提出及特点
    6.2 企业管理控制系统要素分析
        6.2.1 系统感应
        6.2.2 系统控制
        6.2.3 战略决策与规划
        6.2.4 受控资源集
        6.2.5 绩效评估
        6.2.6 系统流
    6.3 多种视角下的管理控制方式
        6.3.1 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6.3.2 反馈控制、实时控制与前馈控制
        6.3.3 间接控制与直接控制
        6.3.4 Simmons四种控制杠杆
        6.3.5 相关讨论
    6.4 企业管理控制工具整合
        6.4.1 企业管理控制工具概述
        6.4.2 企业管理控制工具整合模式
    6.5 信息反馈和分析
7 企业管理控制的辅助决策系统
    7.1 统一集与多种集合论
        7.1.1 统一集及其表示
        7.1.2 多种集合的统一集形式
        7.1.3 多种集合间转换
        7.1.4 统一集运算
        7.1.5 统一集的嵌套和组合
    7.2 统一集经济控制机
        7.2.1 系统特点
        7.2.2 系统结构与流程
        7.2.3 AECM与其它决策支持系统的关系
    7.3 基于AECM的管理控制
        7.3.1 AECM在管理控制中的角色
        7.3.2 实施AECM的基础
    7.4 AECM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7.4.1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7.4.2 AECM与COSO ERM整合框架的关系
        7.4.3 运用AECM辅助实施ERM
8 企业管理控制的理论模型建立
    8.1 基于统一集的复杂系统描述范式
    8.2 企业管理控制的复杂系统阶层与建模
    8.3 资源组合与控制过程
    8.4 环境约束模型
    8.5 目标和绩效管理的层次模型
9 案例分析
    9.1 背景分析
        9.1.1 某移动通信技术公司(MPP)
        9.1.2 困境与机会
    9.2 MPP管理控制分析
        9.2.1 MCS框架
        9.2.2 管理控制模式
        9.2.3 管理控制信息系统
        9.2.4 MPP管理控制的改进
    9.3 组织学习与战略变革
        9.3.1 MCS支持组织学习与战略形成
        9.3.2 战略变革的触发与执行流程
    9.4 案例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组织复杂性管理研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组织中的复杂性
三、组织复杂性管理研究的回顾
    (一)对组织复杂性的重新认识
    (二)探讨组织复杂性产生的根源
    (三)开发组织复杂性研究的工具与方法复杂系统理论被引入组织科学,得益于计算
    (四)探讨组织复杂性的管理
四、组织复杂性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组织复杂性带来的成本问题
    (二)组织复杂性控制的有效性问题
    (三)组织复杂性增强带来的市场影响力下降问题
    (四)企业战略与市场策略对组织复杂性要求的差异
    (五)组织复杂性对竞争优势与组织学习能力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六)组织内外部复杂性的匹配问题
五、结语

四、论现代企业系统及其组织管理的复杂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D]. 柯丽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2]企业共创共享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理 ——盛隆“群体老板制”实证研究[D]. 谢清伦. 武汉大学, 2019(03)
  • [3]长距离调水工程组织复杂性评价研究[D]. 傅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4]基于组织复杂性视角的金融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J]. 危平,杨明艳. 中国管理科学, 2017(06)
  • [5]系统动力学应用于高技术企业研发成本预测的研究[D]. 陈会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3(03)
  • [6]基于复杂性分析的虚拟企业研究[D]. 谭陈翔. 湖南工业大学, 2012(04)
  • [7]创新型企业战略与文化协同机制研究[D]. 赵健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8]基于资源和复杂系统视角的企业管理控制研究[D]. 林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9)
  • [9]组织复杂性界定及测量的不同学派评介[A]. 吕鸿江. 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 2008
  • [10]组织复杂性管理研究评述[J]. 刘洪.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08(03)

标签:;  ;  ;  ;  ;  

现代企业制度的复杂性及其组织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