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_(157):H_7 动物性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治措施

O_(157):H_7 动物性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治措施

一、动物性食品中O_(157):H_7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止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解天慧[1](2021)在《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噬菌体及其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是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这两种细菌能在食品加工和贮藏的相关胁迫下诱导产生交叉适应现象,因此细菌在后续杀菌或抑菌处理中得以存活。且抗生素大量和长期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性。随着全球对不使用化学防腐剂生产食品需求的增加,噬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防治手段,为食品工业的消毒杀菌提供了一种新选择。但是,在噬菌体制剂的研发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或缺陷。噬菌体的增殖依赖于其宿主的生长速度,在不生长的宿主细胞中不发生增殖。因此,确定噬菌体使用的最佳时间和剂量是噬菌体制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点。且致病菌容易对噬菌体产生抗性,出现体噬菌体不敏感突变株(phage insensitive mutants,PIMs)。PIMs的出现和噬菌体的高特异性也限制了其作为抑菌剂的应用,可通过制备噬菌体鸡尾酒(即噬菌体混合物)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噬菌体的内溶酶和穿孔素作为噬菌体裂解系统的功能蛋白,具有作用迅速、裂解谱宽于亲本噬菌体、无细胞毒性、低耐药性发生概率以及能与现有抗生素协同作用等优点,能解决活体噬菌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因此,内溶酶和穿孔素有潜力成为新型抗菌剂。本论文以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为宿主菌,筛选噬菌体并评估这些噬菌体的抑菌潜力;选择抑菌潜力最好的大肠杆菌O157:H7噬菌体EC-p9和沙门氏菌噬菌体SM-p2,对其内溶酶和穿孔素的抑菌潜力进行评估。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重庆市嘉陵江中分离得到以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为宿主菌的噬菌体共13株。其中9株能裂解大肠杆菌O157:H7,分别命名为EC-p1、EC-p2、EC-p3、EC-p4、EC-p5、EC-p6、EC-p7、EC-p8和EC-p9;4株能裂解沙门氏菌,分别命名为SM-p1、SM-p2、SM-p3和SM-p4。这些噬菌体都有不同的宿主范围、潜伏期和爆发量。噬菌体EC-p9(10 min,333.33 PFU/cell)和SM-p2(10 min,119.56 PFU/cell)具有最短的潜伏期、最大爆发量和最高的特异性。此外,EC-p4、EC-p6、EC-p9、SM-p2和SM-p4对温度和p H的稳定性高,且这五个噬菌体能连续抑制其宿主浮游菌至少10 h。因此,选择这五个噬菌体处理其宿主菌的生物被膜。结果表明,这些噬菌体都能有效的抑制宿主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分解宿主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其中EC-p9和SM-p2控制其宿主菌生物被膜的能力最强。(2)通过透射电镜和随机引物扩增鉴定了噬菌体EC-p9和SM-p2,通过PCR扩增获得这两种噬菌体的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编码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预测了这四种蛋白理化性质,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了四种重组蛋白。结果显示,两种噬菌体属于ds DNA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噬菌体EC-p9和SM-p2的内溶酶和穿孔素被命名为Lys 9、Hol 9、Lys 2和Hol 2。Lys 9和Lys 2是球形结构的内溶酶,属于N-乙酰胞壁酸酶。具有一个N端酶活结构域,属于Muraidase家族;还具有一个结合结构域,属于PG_binding_1家族。Hol 9和Hol 2是具有1个跨膜结构的典型Ⅲ型穿孔素,属于Bacteriophage T holin家族。Lys 9、Lys 2、Hol 9和Hol 2都是水溶性蛋白。在最佳表达条件下表达重组蛋白并利用镍柱纯化,得到浓度分别为5.331 mg/m L、5.419 mg/m L、3.145 mg/m L和2.191 mg/m L的Lys9、Lys 2、Hol 9和Hol 2。此外,Hol 9和Hol 2的表达对表达感受态细胞BL21(DE3)具有毒害作用。(3)研究了内溶酶和穿孔素的功能。Lys 9,Hol 9,Lys 2和Hol 2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裂解谱远远宽于亲本噬菌体的裂解谱。Lys 9,Hol 9,Lys 2和Hol 2的裂解活性分别在30、20、40和30 min后保持稳定,最高的裂解活性分别为61.348%、81.120%、74.251%和83.356%。这四种蛋白在4,25和37℃处理15 min后保持较高的裂解活性,且在50℃处理15 min后仍具有一定的裂解活性;在p H 4-10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且在中性条件下表现出最高的裂解活性;EDTA能显着增加Lys 9和Lys 2的裂解活性(P<0.05)。这四种蛋白连续处理细菌多代,不会诱导细菌对其产生抗性。且内溶酶和穿孔素能协同抑制病原菌。以上结果表明Lys 9,Hol 9,Lys 2和Hol 2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滕军[2](2019)在《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注食品安全势在必行。食源性致病菌是目前最常见的,有巨大危害性并且影响广泛的食品污染因素。因此,建立便捷、快速和灵敏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介绍了以下几种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的方法:(1)基于分子扩增原理的死、活菌鉴定方法的建立将叠氮溴化丙锭(PMA)与食源性致病菌细胞孵育,正常情况下PMA不能透过完整的细胞膜,而对于死亡的细胞,其细胞膜上有退化或结构有损坏,所以PMA会选择性地进入死亡细胞的内部与其DNA结合。再将用PMA处理过的食源性致病菌样品暴露在特殊强光下一定时间,PMA会嵌入DNA分子的双链中致使DNA分子的永久修饰。并且这种DNA的共价修饰会抑制聚合酶的活性,进而阻断DNA分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因此来自非存活或者膜受损细胞的DNA则无法通过PCR进行扩增。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使用终浓度为5μg/mL的PMA与食源性致病菌样品孵育5分钟后在500 W卤素灯下曝光5分钟,可以使PMA对DNA的PCR扩增起到最大抑制作用。利用该方法可以判断食源性致病菌的死活状态,并为进一步选择和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做铺垫。(2)基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基于抗原抗体的免疫识别,在金纳米粒子(AuNPs)表面标记大肠杆菌O157:H7的单克隆抗体作为识别探针结合细菌,再被检测线(T线)上固定的另一株大肠杆菌O157:H7抗体捕获形成双抗夹心结构,金纳米粒子被固定在T线上使其显线,标记了抗体的金纳米粒子被固定在质控线(C线)上的羊抗鼠二抗捕获,从而C线显线。通过肉眼观察T线的显色强度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步利用标记大肠杆菌O157:H7抗体的磁性纳米粒子(MNPs)对待测样品进行磁性富集,然后再应用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条进行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传统型侧向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4.1×104cfu/mL,相比之下,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将检测灵敏度提高100至1000倍,肉眼可以检测到101 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和检测特异性。(3)基于PCR技术的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检测研究毒力基因,作为细菌DNA中特定的片段,每一种细菌都有其独有的毒力基因,因此可以在分子层面检测毒力基因,从而实现对特定细菌的检测。基于此,我们首先利用磁性纳米粒子提取出大肠杆菌O157:H7的DNA,再利用针对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rfb)的特异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最后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PCR产物,通过肉眼观察目标产物电泳条带的强度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PCR扩增可以检测到3×102cfu/mL大肠杆菌O157:H7,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特异性。(4)基于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的研究基于抗原抗体免疫识别和链霉亲和素(SAV)与生物素(biotin)的特异识别,在毒力基因正反向特异引物的5’端分别修饰生物素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再应用PCR对毒力基因进行扩增,得到两端分别标记有biotin和FITC的产物。将PCR产物滴加到荧光试纸条上进行检测,PCR产物会先结合表面标记FITC抗体的荧光微球,再被T线上固定的SAV捕获,紫外光照射下T线显线。标记了FITC抗体的荧光微球被固定在C线上的羊抗鼠二抗捕获,紫外光照射下C线显线。通过肉眼观察T线的荧光强度可以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在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中可以分别检测到3 cfu/mL和3×101 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相比,该方法将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个数量级,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和检测特异性。(5)基于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空肠弯曲菌研究基于经典的全菌SELEX方法首次筛选出空肠弯曲菌的核酸适配体,再利用所选核酸适配体和空肠弯曲菌的抗体,构建抗体-适配体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空肠弯曲菌。通过形成夹心结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被固定到微孔中,最后加入TMB显色底物进行显色反应,肉眼观察微孔中液体的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浓度。然后用浓硫酸终止反应,在应用酶标仪测量微孔中液体的光学强度值可以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浓度。经过筛选和分析,得到序列A1(5’-CTGCGATCAAGTTACGCACCTCGCCATGTT CCCCGCCCGGCATGTGTTATGCCCCTGTG-3’)与空肠弯曲菌有最好的结合能力,所以选择序列A1作为空肠弯曲菌的核酸适配体。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可以检测到13 cfu/mL的空肠弯曲菌,同时具有良好的检测线性和检测特异性。这也进一步说明该研究中所筛选出的空肠弯曲菌核酸适配体具有良好的性能。

牛春晖[3](2018)在《石河子地区生鲜肉蛋奶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被认为是人和动物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的一部分,被当作是非致病性的细菌。直到20世纪中期,由大肠杆菌引发的疾病广泛传播,研究者意识到某种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尤其对婴幼儿与幼畜(禽)危害极大,可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加之近年来由食源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引起了全球性恐慌,不仅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也对人类的健康存在很大威胁,该菌的公共卫生意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研究石河子地区生鲜肉、蛋、奶中污染的大肠杆菌及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的试验内容与结果如下:方法:本试验选择石河子地区不同的屠宰场、鸡蛋和牛奶销售点,无菌采集牛肉、羊肝、鸡肉、猪肉、猪肝、鸡蛋、散装牛奶各100份,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对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随机挑选部分代表菌株进行生物学特征和生化特性的鉴定及溶血性观察。结果:1.鸡蛋中未分离到大肠杆菌,牛肉、羊肝、鸡肉、猪肉、猪肝和散装牛奶中分离得到了大肠杆菌,且分离率为100%。2.随机挑选的60株代表菌株中有5株大肠杆菌呈现β溶血,其中羊源大肠杆菌有3株,牛源和奶源的大肠杆菌各有1株。3.为研究石河子地区食源性大肠杆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本试验以60株代表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K-B琼脂扩散法测定大肠杆菌对20种抗生素的耐药表型,利用改良山梨醇麦康凯(CT-SMAC)培养基分离培养血清型为O157:H7的大肠杆菌,使用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基因并将5株溶血性大肠杆菌(牛奶中17号、68号、84号,牛肉中66号,羊肝中75号)菌液稀释至1×109 cfu/mL,腹腔感染小鼠,探究其致病性。4.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不同,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所有菌株均对林可霉素100%耐药,大多数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较高。5.CT-SMAC培养基上未分离得到血清型为O157:H7的大肠杆菌,PCR未扩增出目的条带。6.小鼠攻毒试验显示,牛奶中68号和牛肉中66号导致的小鼠死亡率为60%,牛奶中84号和羊肝中75号致小鼠死亡率为40%,牛奶中17号未致小鼠死亡,从死亡小鼠的肝脏中均成功分离到大肠杆菌。结论:1.本研究选择石河子地区不同的屠宰场和蛋奶销售点,无菌采集牛肉、鸡肉、猪肉、猪肝、鸡蛋、散装牛奶各100份,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对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除鸡蛋中未分离到大肠杆菌外,其余样品中均成功分离到了大肠杆菌,分离率为100%,且有5株大肠杆菌具有β溶血的特性,表明石河子地区存在大肠杆菌感染的风险。2.本试验以60株代表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药敏试验、PCR方法和小鼠攻毒试验研究大肠杆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耐药性不同,且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部分菌株有一定的致病性,O157:H7感染风险较小。

卫昱君,王紫婷,徐瑗聪,许文涛[4](201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现状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致病菌,能够通过多种感染渠道导致大肠杆菌感染疫情大规模爆发,其耐药性的出现引起广泛担忧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型抑菌方式的研究。目前大肠杆菌风险毒力因子作为致病的直接因素,备受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大肠杆菌检测技术也相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较传统方法,新型的病原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特异、准确地检测目标菌。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感染途径及症状、耐药性、风险毒力因子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大肠杆菌毒力评估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王华章,邹风顺,郭小鹏[5](2016)在《乳品常见致病菌超标现状分析及建议》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乳品行业发展迅猛,人们对乳品的需求日益提高,其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乳品中致病菌引起的安全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对乳品中常见致病菌及暴露量进行分析,采取积极对策,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吴玉娟[6](2014)在《台湾进口甲鱼蛋的检疫及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甲鱼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水产品,大陆用于种苗孵化的甲鱼蛋主要来自台湾。现阶段国内关于甲鱼蛋携带病原菌的普查较少,进口甲鱼蛋中检出霍乱弧菌的报道时有发生,台湾也发生过食用甲鱼蛋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本研究借助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辅以VITEK2Compact全自动生化鉴定仪、血清学方法和PCR技术,对台湾进口甲鱼蛋携带的病原菌进行普查,并建立了台湾进口甲鱼蛋中主要病原菌的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建立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霍乱弧菌纳米金PCR检测方法,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对台湾进口甲鱼蛋进行定性风险评估。本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MALDI-TOF-MS对73批台湾进口甲鱼蛋中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此次分离到了25个属51种257株细菌,甲鱼蛋带菌率为90.41%,多重带菌现象严重。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中收录了32种162株病原菌。2、建立了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霍乱弧菌的纳米金PCR方法,通过优化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获得了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3、对台湾进口甲鱼蛋可能携带的细菌性病害进行了致病性分析,选取其中致病性较强的7种细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副溶血弧菌)进行定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风险为高等的细菌性病害是霍乱弧菌,其他均为中、低等,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MALDI-TOF-MS对台湾进口甲鱼蛋所携带病原菌进行了普查,建立了针对台湾进口甲鱼蛋的主要病原菌的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将纳米金PCR技术应用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霍乱弧菌的检测,还对台湾进口甲鱼蛋携带的主要病原菌进行了风险评估。上述结果对降低台湾输大陆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甲鱼蛋的贸易往来有重要意义。

王笑笑,高腾云[7](2010)在《影响牛肉质量安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危害性分析》文中认为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而肉类食品因营养丰富,富含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糖份、蛋白质和水分,所以极易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等微生物,进而使食源性致病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文章综述了中国牛肉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现状,旨在通过了解食源性致病菌在牛肉中的污染情况来控制牛肉中的食源性致病菌,确保牛肉的质量安全。

来时明,陆献耀[8](2010)在《0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O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HC),及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两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自1982年发现以来,O157:H7大肠杆菌已在多个国家暴发流行,中国局部地区也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暴发,死亡率极高。本文综述试图通过对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描述,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为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高敬华[9](2009)在《金乡县7年动物粪便O157:H7大肠杆菌带菌监测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解O157:H7大肠杆菌在本地区动物携带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制定防治对策。方法于2000~2002年和2005~2008年采集金乡县部分农家动物粪便,用免疫磁珠富集方法捕获O157:H7,接种于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可疑菌落转种科玛嘉大肠杆菌O157:H7显色培养基之后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结果7年共检测牛、鸡、猪、羊等动物粪便3114份,检出O157:H7大肠杆菌124株,检出率为3.98%,其中牛携带率最高为6.52%。结论本地区有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可能,应加强动物管理和疫情监测,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陈萍[10](2009)在《南平市2007年食品污染物检测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开展餐桌污染治理,实施危害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方法]2007年采样106份食品,检测致病菌225项,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样品中致病菌检出率8.9%(20/225),非发酵性豆制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严重,熟肉制品大肠菌群超标较多,抗生素均未检出。[结论]居民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主要食品及副食品符合卫生要求,但存在污染。

二、动物性食品中O_(157):H_7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止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性食品中O_(157):H_7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止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噬菌体及其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大肠杆菌O157:H7 和沙门氏菌的概述
    1.2 噬菌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2.1 噬菌体概述
        1.2.2 噬菌体应用的研究进展
        1.2.3 噬菌体制剂面临的问题
    1.3 噬菌体内溶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3.1 噬菌体内溶酶的概述
        1.3.2 噬菌体内溶酶应用
    1.4 噬菌体穿孔素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4.1 噬菌体穿孔素的概述
        1.4.2 噬菌体穿孔素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
    1.6 研究内容
        1.6.1 大肠杆菌O157:H7 和沙门氏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
        1.6.2 噬菌体内溶酶和穿孔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纯化表达
        1.6.3 噬菌体内溶酶和穿孔素功能的研究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肠杆菌O157:H7 和沙门氏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菌株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2.3 试验方法
        2.3.1 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2.3.2 噬菌体一般生物学特征的测定
        2.3.3 噬菌体对浮游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3.4 噬菌体控制单一生物被膜的作用
        2.3.5 噬菌体清除混合生物被膜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噬菌体的分离
        2.4.2 噬菌体的一般生物学特征
        2.4.3 噬菌体对浮游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4.4 噬菌体对单一生物被膜的影响
        2.4.5 噬菌体对混合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噬菌体内溶酶和穿孔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纯化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3.3 试验方法
        3.3.0 噬菌体DNA的提取
        3.3.1 噬菌体的初步鉴定
        3.3.2 噬菌体内溶酶和穿孔素基因的确定
        3.3.3 噬菌体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3.3.4 质粒的构建与转化
        3.3.5 SDS-PAGE电泳
        3.3.6 内溶酶的最佳诱导时间和诱导剂浓度
        3.3.7 穿孔素和内溶酶的表达对大肠杆菌BL21(DE3)的生长的影响
        3.3.8 穿孔素的最佳IPTG诱导浓度
        3.3.9 重组蛋白的纯化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噬菌体的初步鉴定
        3.4.2 内溶酶和穿孔素同源性分析
        3.4.3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特性预测
        3.4.4 穿孔素和内溶酶的二级结构
        3.4.5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结构域预测
        3.4.6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跨膜结构预测
        3.4.7 质粒的构建
        3.4.8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表达对大肠杆菌BL21(DE3)生长的影响
        3.4.9 内溶酶的表达条件的确定
        3.4.10 穿孔素的最佳表达浓度
        3.4.11 重组蛋白的纯化和浓度的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噬菌体内溶酶和穿孔素功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菌株
        4.2.2 试剂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细菌的培养
        4.3.2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杀菌活性测定
        4.3.3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稳定性
        4.3.4 细菌对内溶酶和穿孔素抗性产生的分析
        4.3.5 穿孔素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检测
        4.3.6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联合抑菌作用
        4.3.7 内溶酶和穿孔素对生物被膜的作用
        4.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重组蛋白的杀菌活性测定
        4.4.2 重组蛋白的裂解谱
        4.4.3 重组蛋白的MIC
        4.4.4 细菌对重组蛋白产生抗性的情况
        4.4.5 重组蛋白的稳定性
        4.4.6 穿孔素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4.4.7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联合抑菌作用
        4.4.8 内溶酶和穿孔素的联合清除生物被膜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和主要检测方法
        1.2.1 食品安全检测的特点和要求
        1.2.2 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3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检测现状
        1.3.1 食源性致病菌概述
        1.3.2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
第二章 细菌培养和基于分子扩增原理的死活菌鉴定方法建立
    2.1 引言
        2.1.1 大肠杆菌O157:H
        2.1.2 空肠弯曲菌
    2.2 试剂,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E.coli O157:H7的培养
        2.3.2 E.coli O157:H7的计数
        2.3.3 C.jejuni的培养
        2.3.4 C.jejuni的计数
        2.3.5 PMA对 E.coli O157:H7的处理
        2.3.6 E.coli O157:H7DNA的提取
        2.3.7 PCR扩增与电泳
        2.3.8 可行性验证
        2.3.9 PMA使用浓度的优化
        2.3.10 PMA与 E.coli O157:H7孵育时间的优化
        2.3.11 卤素灯曝光时间的优化
        2.3.12 PMA法判断E.coli O157:H7的死活状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可行性验证
        2.4.2 PMA使用浓度的优化
        2.4.3 PMA与 E.coli O157:H7孵育时间的优化
        2.4.4 卤素灯曝光时间的优化
        2.4.5 PMA法判断E.coli O157:H7的死活状态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
    3.1 前言
        3.1.1 金纳米粒子
        3.1.2 磁性纳米粒子
        3.1.3 基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E.coli O157:H7的原理
    3.2 试剂,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4 主要溶液
    3.3 实验方法
        3.3.1 GNPs的制备
        3.3.2 GNPs标记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GNPs-Ab)的制备
        3.3.3 MNPs的制备
        3.3.4 MNPs标记E.coli O157:H7单克隆抗体(MNPs-Ab)的制备
        3.3.5 TEM、SEM、DLS和 Zeta电位仪表征GNPs、GNPs-Ab、MNPs和MNPs-Ab
        3.3.6 样品垫的制备
        3.3.7 金标垫的制备
        3.3.8 C线和T线母液的制备
        3.3.9 喷膜
        3.3.10 胶体金免疫侧向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3.3.11 GNPs粒径的优化
        3.3.12 MNPs-Ab使用量的优化
        3.3.13 NC膜类型的优化
        3.3.14 传统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3.3.15 传统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3.3.16 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3.3.17 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3.3.18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结果讨论
        3.4.1 GNPs的制备
        3.4.2 MNPs磁性分离前后的照片表征
        3.4.3 TEM表征GNPs和 SEM表征MNPs
        3.4.4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GNPs和 GNPs-Ab、MNPs和 MNPs-Ab
        3.4.5 Zeta电位表征GNPs和 GNPs-Ab、MNPs和 MNPs-Ab
        3.4.6 GNPs粒径的优化
        3.4.7 MNPs-Ab使用量的优化
        3.4.8 NC膜类型的优化
        3.4.9 传统型与磁性富集增敏型侧向层析试纸条检测灵敏度的比较
        3.4.10 特异性的检测
        3.4.11 实际样品的检测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PCR技术的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4 主要溶液
    4.3 实验方法
        4.3.1 E.coli O157:H7DNA的提取
        4.3.2 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
        4.3.3 退火温度的优化
        4.3.4 引物浓度的优化
        4.3.5 镁离子(Mg(2+))浓度的优化
        4.3.6 PCR扩增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4.3.7 PCR扩增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4.3.8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退火温度的优化
        4.4.2 引物浓度的优化
        4.4.3 Mg~(2+)浓度的优化
        4.4.4 灵敏度的检测
        4.4.5 特异性的检测
        4.4.6 实际样品的检测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剂,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5.2.4 主要溶液
    5.3 实验方法
        5.3.1 荧光微球标记FITC单克隆抗体(FMs-Ab)的制备
        5.3.2 样品垫的制备
        5.3.3 荧光垫的制备
        5.3.4 C线和T线母液的制备
        5.3.5 喷膜
        5.3.6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的组装
        5.3.7 FMs偶联FITC单克隆抗体量的优化
        5.3.8 封闭剂种类的优化
        5.3.9 重悬液种类的优化
        5.3.10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灵敏度的检测
        5.3.11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对E.coli O157:H7特异性的检测
        5.3.12 侧向层析荧光试纸条对E.coli O157:H7实际样品的检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FMs偶联FITC单克隆抗体量的优化
        5.4.2 封闭剂种类的优化
        5.4.3 重悬液种类的优化
        5.4.4 灵敏度的检测
        5.4.5 特异性的检测
        5.4.6 实际样品的检测
    5.5 结论
第六章 基于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空肠弯曲菌研究
    6.1 引言
    6.2 试剂,材料和设备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4 主要溶液
        6.2.5 引物
    6.3 实验方法
        6.3.1 C.jejuni核酸适配体的筛选
        6.3.2 克隆和测序
        6.3.3 解离常数的测量
        6.3.4 基于抗体和适配体建立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C.jejuni
        6.3.5 特异性的检测
        6.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克隆和测序
        6.4.2 解离常数的测定
        6.4.3 基于抗体和适配体建立异质识别体系的夹心法平板比色检测C.jejuni
        6.4.4 特异性的检测
        6.4.5 实际样品的检测
    6.5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石河子地区生鲜肉蛋奶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肠杆菌的病原特点
        1.1 大肠杆菌的形态结构
        1.2 大肠杆菌的培养特性
        1.3 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1.4 大肠杆菌的抵抗力
        1.5 大肠杆菌的抗原特性
    2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3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3.1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现状
        3.2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4 大肠杆菌的防控措施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配制
        1.4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3 3M纸片中大肠杆菌的收集
        2.4 大肠杆菌的形态学观察
        2.5 大肠杆菌的纯化
        2.6 细菌生化鉴定
        2.7 溶血性检测
        3 结果
        3.1 3M纸片法结果
        3.2 疑似大肠杆菌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3.3 疑似大肠杆菌的纯化结果
        3.4 疑似大肠杆菌的生化鉴定结果
        3.5 大肠杆菌的溶血性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大肠杆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2.2 大肠杆菌O157菌株的分离
        2.3 大肠杆菌O157毒力基因的检测
        2.4 5株溶血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评定
        3 结果
        3.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2 大肠杆菌0157菌株的分离结果
        3.3 大肠杆菌O157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3.4 5株溶血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致病性大肠杆菌现状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染情况及限量情况
    1.1 生物体污染
    1.2 环境污染
    1.3 国内外对于大肠杆菌的限量情况
2 大肠杆菌感染机制途径与症状
    2.1 感染途径
    2.2 感染机制与症状
    2.3 防范措施
3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3.1 耐药性与菌株血清型
    3.2 耐药性与毒力基因
    3.3 耐药性与动物来源
4 风险毒力因子的研究
    4.1 黏附素和定植因子
        4.1.1 菌毛黏附素
        4.1.2 非菌毛黏附素
        4.1.3 外膜蛋白
        4.1.4 定植因子
    4.2 LEE毒力岛及其主要编码的致病基因
    4.3 毒素
5 国内外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5.1 大肠杆菌传统检测方法
    5.2 传统检测方法的劣势及发展趋势
    5.3 新型检测方法
        5.3.1 免疫学检测技术
        5.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5.3.2. 1 PCR
        5.3.2. 2 定量PCR
        5.3.2. 3 高通量PCR
        5.3.2. 4 等温PCR
        5.3.2. 5 ERIC-PCR
        5.3.3死活菌检测技术
        5.3.4 其他新型检测技术
        5.3.4. 1 红外光谱技术
        5.3.4. 2 生物传感器技术
        5.3.4. 3 适配体
6 展望

(5)乳品常见致病菌超标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致病菌
    1. 1 阪崎肠杆菌
    1. 2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1. 3 沙门氏菌
    1. 4 金黄色葡萄球菌
    1. 5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H7
2 结束语
    2. 1 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管体制,加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2. 2 大力实施现代化养殖和生产,广泛开展国际间技术合作交流

(6)台湾进口甲鱼蛋的检疫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甲鱼蛋概况
    1.1.1 甲鱼蛋研究价值
    1.1.2 甲鱼蛋携带病原菌概况
1.2 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方法
    1.2.2 免疫学方法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2.4 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1.2.5 其他方法
1.3 MALDI-TOF-MS 在食源性病原菌鉴定中的应用
    1.3.1 MALDI-TOF-MS 的原理
    1.3.2 MALDI-TOF-MS 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
    1.3.3 MALDI-TOF-MS 应用中存在问题和展望
1.4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
    1.4.1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基本概念
    1.4.2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需考虑因素
    1.4.3 动物及动物产品风险评估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台湾进口甲鱼蛋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的建立
摘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2.1 细菌鉴定结果
    2.2.2 蛋白质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2.3 讨论 第3章 部分病原菌纳米金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纳米金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3.2.2 灵敏度检测及与普通 PCR 对比
    3.2.3 特异性检测
    3.2.4 甲鱼蛋中分离到细菌的检测
3.3 讨论 第4章 台湾进口甲鱼蛋携带主要病原菌的风险评估
摘要
4.1 危害因素确定
4.2 风险评估
    4.2.1 嗜水气单胞菌风险评估
    4.2.2 迟缓爱德华氏菌风险评估
    4.2.3 大肠杆菌 O157 风险评估
    4.2.4 沙门氏菌风险评估
    4.2.5 霍乱弧菌风险评估
    4.2.6 肺炎克雷伯氏菌风险评估
    4.2.7 副溶血弧菌风险评估
4.3 风险管理措施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影响牛肉质量安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危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牛肉生产过程中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的途径
    1.1 肉牛养殖环节带来的微生物
    1.2 屠宰加工环节带来的微生物
    1.3 营销过程中带来的微生物交叉污染
2 牛肉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
    2.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对牛肉污染的研究现状
    2.2 单增李斯特菌对牛肉的污染现状
    2.3 沙门氏菌对牛肉的污染现状
    2.4 牛肉中其他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
3 小结

(9)金乡县7年动物粪便O157:H7大肠杆菌带菌监测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粪便标本
    1.3 样品采集
    1.4 增菌培养
    1.5 分离培养
    1.6 鉴定
2 结果
    2.1 不同动物粪便O157∶H7大肠杆菌检出情况
    2.2 菌株鉴定
    2.3 药敏试验
3 讨论

(10)南平市2007年食品污染物检测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检测项目
    1.3 检测方法与评价
    1.4 培养基和试剂
2 结果
    2.1 致病菌监测结果
    2.2 菌落总数检测结果
    2.3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结果
    2.4 大肠菌群检测结果
    2.5 抗生素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加强管理加工工序, 减少大肠菌群的污染
    3.2 减少沙门菌的污染
    3.3 加强对家畜、家禽的病原菌EHEC O157:
    3.4 加强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杆菌检测工作
    3.5 加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工作
    3.6 减少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

四、动物性食品中O_(157):H_7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止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肠杆菌O157:H7和沙门氏菌噬菌体及其内溶酶和穿孔素的研究[D]. 解天慧. 西南大学, 2021
  • [2]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D]. 滕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石河子地区生鲜肉蛋奶中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D]. 牛春晖.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4]致病性大肠杆菌现状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卫昱君,王紫婷,徐瑗聪,许文涛. 生物技术通报, 2016(11)
  • [5]乳品常见致病菌超标现状分析及建议[J]. 王华章,邹风顺,郭小鹏.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6(01)
  • [6]台湾进口甲鱼蛋的检疫及风险评估[D]. 吴玉娟. 集美大学, 2014(01)
  • [7]影响牛肉质量安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危害性分析[J]. 王笑笑,高腾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7)
  • [8]0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A]. 来时明,陆献耀. 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 2010
  • [9]金乡县7年动物粪便O157:H7大肠杆菌带菌监测情况分析[J]. 高敬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2)
  • [10]南平市2007年食品污染物检测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J]. 陈萍.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9(02)

标签:;  ;  ;  ;  ;  

O_(157):H_7 动物性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