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方言独特的描述性互补结构

昆明方言独特的描述性互补结构

一、昆明话中一种独特的述补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薛力玮[1](2020)在《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叠”作为一种能产的构词形式和语法手段,普遍应用于汉语方言中。其中,动词重叠式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语法意义显着,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汉语方言的动词重叠式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南京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主要代表,动词重叠现象丰富,其中一些格式不仅在形式上与普通话相异,在意义和用法上也有其特色。本文基于前贤研究和田野调查,以南京方言“VV”“VV的”“VVC”“VVVV”“V倒V倒”“连V是V”“AVAV”等具有特色的动词重叠式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从句法特征、语义表现、语用表达等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结合其相关基式、近义式等进行内部比较,另一方面与其他方言区(片、点)中的类似格式进行外部比较。力求揭示其特点,探讨其共性与差异,为总结汉语方言重叠规律、推动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南京方言的动词重叠式在句法上主要充当谓语,少数能充当状语和补语;除“VV”式外,均不可直接后接宾语,“VVVV”和“V倒V倒”必须后接小句。语义方面,除“VV”式表动作的小量外,均以动量的增加为基本语义,常见特征是持续性、反复性及动态性。语用方面,“VVC”只用于肯定祈使句,“连V是V”和“AVAV”表达祈使语气仅限于否定句;“VV的”与“连V是V”具有较为显着的感情色彩。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我们发现使用“VV的”与“连V是V”的方言点主要集中在江淮官话。“VVC”和“VVVV”也见于江淮官话,但在吴语中更为常见。“V倒V倒”多见于西南官话及其周边区域,在江淮官话中只是零星分布。南京方言“AVAV”中的典型格式“紧V紧V”与“直V直V”在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中均分布较广;“紧V紧V”还是赣语和客家方言区普遍使用的一种动词重叠式。

彭慧[2](2019)在《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湖南永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永顺方言虽然归属西南官话,但是它与湘语相邻,又是以土家族为主的人口聚居地的汉语方言。永顺方言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会有哪些不同点?永顺方言又受到了邻近湘语的哪些影响?保留了哪些土家语的语法特点?这些问题都是论文探索的目标。《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永顺方言语法,特别是对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永顺方言语法的系统性概貌和最重要的特点。论文开展了方言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做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讨论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现象;还对永顺方言与邻近湘方言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土家语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古汉语语法等做了比较研究。文章也从共时结构系统、历史源流发展以及现时使用情况等方面挖掘、探讨和解释出现的某些语言规律,对某些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找出合理的解释。论文一共5章,第2章到第4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永顺方言音系;并且对论文的语料来源和体例进行说明。第2章,词类。本章选取了永顺方言中比有特色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其中,名词部分主要研究探讨永顺方言常用的名词复数标记和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名词后缀。量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量词的用法,以及永顺方言量词重叠。动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动词重叠,永顺方言泛义动词,以及永顺方言动词后加“子”。形容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形容词重叠,永顺方言形容词加“子”。代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永顺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副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第3章,话题标记。本章节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话题标记的用法。第4章,句法结构和句式。本章节在句法结构和句式方面主要选取永顺方言比较有特色的中补结构,永顺方言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和比较句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进行比较。第5章是结论。

李文贤[3](2019)在《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程度范畴作为人类认知经验世界中一种重要的范畴类别,是人类思维对外在客观世界存在的程度等级的感知和概括。作为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语义语法范畴,不同语言和方言中的程度范畴反应着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文章在丰富而详实的玉溪方言语料的基础上,以“程度”这一重要语义为切入点,遵循从内在语法意义到外在表现形式的研究路径,在“语义语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语法、描写语法、认知语法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玉溪方言程度范畴在形容词生动形式、程度状语、程度补语等三种语法层面表达方式中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玉溪方言中的附加式和重叠式两种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由程度副词和表程度的指示代词充当的程度状语以及指示述语动作或性状程度的程度补语等具体的程度范畴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地解构和剖析,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语用效果。文章建构了玉溪方言程度范畴的表达体系,在揭示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面貌的同时挖掘出了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的个性特点,彰显出玉溪方言中特色鲜明的语言现象。

聂志[4](2018)在《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文中研究表明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人口两亿七”,是现代汉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贵州地处西南官话的十字路口,研究整个西南官话离不开贵州这个中心环节。贵阳作为贵州的中心600多年,贵阳方言一直是贵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尤其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层面的描写,历时的研究少有人触及。本文根据晚清在黔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晚清贵阳方言进行描写,并进行必要的比较,重点在于探讨100多年来贵阳方言的发展变化。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官话到贵阳方言的大致情况,接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材料、方法等,并论证童保禄记录的就是当时的贵阳方言。第二章讨论语音。归纳文献记录的音系,语音变化,并将该音系与同时期有关文献记录的南北官话音系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将该音系与今贵阳方言音系对比,探讨100多年来语音的演变。第三章讨论词汇。总结提取的方言词汇特点,并进行历时比较,还对方言常用词和俗语进行研究。第四章讨论语法。探讨了构词法,重点是同义异序词,儿个方言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句法结构和疑问句型。第五章讨论语用。从广义的方言角度,分析童着的会话,探讨称谓与交际用语,以及语用的文白差异。第六章强调文献的学术价值。认为它对方言史及汉语史研究、汉语接触史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价值,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汤燕[5](2018)在《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于翔实的语言事实,运用普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重点考察动作行为尝试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编码形式,考察范围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尝试范畴语义性质分析;尝试范畴表达系统研究;典型尝试标记的历时演化研究;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首先,分析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认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了尝试范畴与时、体以及情态等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尝试范畴具有的非现实性特征使其有别于体范畴,故不宜将其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尝试范畴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之后,描写、分析并比较了三类主要尝试表达形式:“看”类助词、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以“看”为代表的助词是尝试范畴的语法形式,可不依赖于语境的帮助,无条件地表达动作行为的尝试意义。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形式是短时量的主要表达手段,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也可衍生出尝试意义,尝试意义应该看作是这两种形式的语用推理义。本文据此构建了以“看”类助词为原型核心形式,以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为外围边缘形式的尝试范畴层级表达系统。随后,本文考察了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的历时演化,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从句法方面对尝试标记“看”的演变动因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本文将汉语尝试范畴置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与民族语言,以及境外其他语言进行了关照,认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全文共由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九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分析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研究依据和研究价值,说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分析。基于普通语言学以及语言类型学视角分析得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体现了言者的目的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其与时、体、情态等范畴的关系问题,认为不宜将尝试范畴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它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第三章考察以“看”为代表的这类尝试标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方言中的使用情况。首先分析“看”作为尝试标记在普通话中的句法表现和使用特点,然后考察“看”以及“看”类对应词在汉语方言中使用情况,得出“看”类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已发展成为专职的尝试语法标记的结论。第四章将关注的焦点置于“看”类尝试标记前附的VP结构类型,通过对普通话及汉语方言“VP看”类形式中“VP”结构类型的梳理归纳,发现“看”类尝试标记在前附的VP结构类型上呈现出以短时表达形式为主的特点,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给予了解释。本章的研究还发现,普通话“VV看”结构已经构式化,并向汉语方言中强势渗透。第五章主要围绕动词重叠与尝试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先是介绍动词重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重点就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尝试意义并非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只有置于“查看动作行为结果”这样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尝试义。因此尝试意义应看作是动词重叠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义,这一看法在汉语方言中同样得到了验证。第六章主要考察“V一下”形式与尝试意义的关系问题。现代汉语中的“V一下”结构并非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这一结构主要用来表达短时意义。其中“一下”已经在部分方言中发生了语法化,成为短时的语法标记。“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的关系是,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间或表达尝试意义,尝试意义是“V一下”结构的衍生意义,而非其本身固有的语法意义。第七章考察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先由汉语方言中的个案说起,指出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来源于视觉动词的普遍性。然后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分析认为,“看”类尝试标记之所以能由视觉动词用法发展出尝试的语法意义,是因为其在句法结构上经历了“VP+看+S”的关键性阶段,S为疑问小句,口语互动语境下疑问小句S脱落,从而形成“VP看”格式,“看”的尝试义用法在这一结构中得以成形。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看”尝试义用法的产生。第八章是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对汉语尝试范畴的进一步关照。本章先是归纳尝试范畴在汉语方言中的大致表现,之后考察了我国境内民族语言在尝试意义表达上的的特点。发现,民族语中普遍存在着表达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尤其是在那些与汉语有着密切接触的民族语言中,存在着与汉语极为相似的尝试表达系统。随后,本章考察了更为广阔的范围,发现其他语系中尝试范畴并不多见,本章据此得出可能性结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汉语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第九章是本文的结语,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创新之处,同时指出不足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张微[6](2017)在《富源方言句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汉语方言的语法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方言语法的研究重在词法研究,句法研究依旧薄弱,其地域范围也还比较狭窄,故方言句法研究的空白还在很多。云南富源县地处于云南东北部与贵州接壤地带,其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滇东北方言贵昆片。富源方言句法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本文以富源方言句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富源方言的实地田野调查,在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借鉴目前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句法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全面地描写富源方言的特殊句法现象,并在有限的篇幅内突显富源方言句法特色,最终丰富方言的语法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富源县的历史地理人文概况,并陈述富源方言的研究现状和本文选题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最后简单描写了富源方言的音系,;第二章写了富源方言单句之句类,主要描写了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祈使句以及感叹句五大句类;第三章是单句之句式研究,包括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连谓句、兼语句、致使句、存在句以及判断句等;第四章主要描写了富源方言中的复句,包括联合复句(五类)、偏正复句(五类)以及紧缩复句;第五章研究富源方言特殊句法结构和语序;第六章得出结论,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富源方言句法的特点,并对自己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梳理。富源方言句法作为本篇文章的主线,贯穿全文。文章重在描述,将富源方言的句法现象全面挖掘与呈现出来,在描写过程中适时与普通话句法作比,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富源方言句法有着基于普通话又表现出自身地方特色的句法系统。

陈曦[7](2017)在《贵港话语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港话属于粤方言勾漏片。本文主要探讨贵港话的实词、虚词和句法方面的问题,在对贵港话语法进行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试同普通话以及周边其他粤方言(平南话、南宁话、玉林话、北流话、广州话等)进行对比,力求最大限度地突显贵港话本身的独特性。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贵港市的历史地理概况、民族人口组成、语言使用现状等,此外还对贵港话乃至广西区内的粤语语法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交代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材料来源。第二章是贵港话实词的研究,涵盖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名词部分涉及逆序词、词缀、重叠式和名词的组合功能,其中逆序词的结构和后缀“儿”、“仔”是考察的重点。形容词部分主要分析了重叠式和嵌入式。动词部分涉及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和系动词,量词部分除了系统描写名量词和动量词外,还对量词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代词部分涉及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析。第三章是贵港话虚词的研究,主要有副词、助词、连词和介词四大类。其中副词分为肯定副词、否定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等八类进行描写分析;介词分为施事格、处所格、源点格、途径格、伴随格等十二类;连词分为并列关系、取舍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等十一类。助词部分着重描写了完成体、经历体、进行体、尝试体、已然体等十一类体标记。第四章是贵港话的句法研究,主要讨论贵港话的宾语语序和状语语序问题,还有疑问句、否定句、比较句和处置句四类特殊句式。第五章是贵港话特色词语分析,对贵港话的特色词语(“侬”、“爹”、“样”和“着”)进行分析,并构拟这些词的语义发展过程,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进一步强化对贵港话语法现象的认识,为将来贵港话乃至整个粤方言的语法研究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蒋协众[8](2014)在《湘方言重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能产的语法手段,重叠极为广泛地运用于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之中。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丰富多彩,各方言的重叠现象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湘方言中的重叠现象也很丰富,有些用法非常特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认识湘方言的重叠现象和语法特点,也可为总结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规律,为推动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和汉语重叠现象的方言类型学研究等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类型学的理论方法,对湘方言中的主要词类、短语的重叠现象和一些重叠句式(包括次生重叠)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分析,并将其在湘方言内部、在湘方言与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湖南省境外其他方言之间以及与古代汉语之间,进行共时、历时的多角度比较,努力寻求湘方言内部、湘方言与共同语和其他方言的共性与差异,挖掘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类型学意义,了解湘方言重叠现象的历史发展和源流关系。研究表明,一方面,在重叠问题上,湘方言体现了汉语乃至人类语言重叠的某些普遍共性。以湘方言重叠为材料基础,通过跨方言的比较,本文可以提炼出十来条有关重叠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蕴含共性。另一方面,湘方言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不少重叠形式,也在后来的发展中产生出一些创新用法,因而,在某些方面又表现出其较强的个性。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形成,既有人类语言普遍共性的因素,也有对古代汉语继承和创新的因素,此外,方言的接触、语言自身的发展等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湘方言重叠的相关研究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简况等。从第一章开始至第四章,研究湘方言中主要词类的重叠现象。分别对湘方言中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重叠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结构类型、语法、语义功能等方面对湘方言各词类重叠现象进行描写、分析,并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第五章研究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对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等三大类短语重叠现象进行概述性描写、分析,重点从句法语义功能、内部构成等方面讨论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并结合湖南省境内非湘语方言及省外其他汉语方言中"VXVX"式的使用情况,对其作跨方言的比较。第六章关注湘方言中的某些重叠句式。主要对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和拷贝式话题结构等两类重叠句式进行描写、分析,并通过与其他方言的比较,对重叠式反复问句的共性与类型及湘方言的语序类型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结语部分在前面几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湘方言重叠的内外部共性与内部差异性,分析这种共性与差异的形成原因,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王桂亮[9](2014)在《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为跨方言比较的对象。在跨方言比较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语法资料,借助“两个三角”语法理论,立足于语音形式和语义语法表现,通过综观概貌和微观透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方言完成体标记成分的形义特征、总体类型、共时分布和历时语音演变情况,力求在描写总结的基础上能够解释现象成因。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现状说明语义范畴对跨方言语法比较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汉语体貌范畴的语义范畴属性,从扩大语法事实考察视野角度说明跨方言比较对汉语体貌研究的重要价值,确立本文以方言完成体标记为具体研究对象。其次,结合已有认识说明本文对完成体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办法。再次,结合跨方言比较的特点讨论了本文对“两个三角”和“句管控”研究方法的具体理解。最后说明本文框架、方言语料来源和引用规范等情况。第二章为汉语完成体的研究现状述评。鉴于汉语完成体的有关文献数量庞大(约2000篇),本文单独成章来详细梳理,以便为“整体汉语”视角下的跨方言比较寻求突破口。本章主要分为共同语、方言、历史语法和其他领域来分别梳理,评述得失,从中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都共同存在着“争议多、不均衡”的共性问题,因此通过跨方言比较扩大语法事实的考察视野就成为重要选项。第三章综观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音义概况、地理分布和演变趋势。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把方言完成体标记区分为后附型、前置型和变音型三大类。然后重点考察后附型标记这一主体类型,具体采用方言地图和非地图文献资料互证互补的方法,细致考察各小类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情况,发现南北方言总体表现不同,接着运用语音演变理论从声韵调的具体表现分析该类标记的语音弱化演变趋势的详情,最后把该类标记的突出音义特征概括为“音源多途”和“一标多用”。第四章从相对微观的视角选择后附型标记的两类个案(北方方言“了”类标记和南方方言“掉”类标记)进行跨方言考察。北方方言“了”类标记有同形和异形之分,同形类方言与异形类方言的地理分布呈现为大致对立的分布状态,本章采用“点面结合、单点透视”的处理办法考察了异形类方言“形义错配”的具体表现,从语法系统内部功能分化和语言(方言)接触的不同影响两个主要方面解释了形成地理分布对立的内因和外因。南方方言“掉”类标记体现出很强的共性特征,本章采取分区分小类依次归纳对比的办法,总结出该类标记的多项共性特征和细节差异,然后结合普通话“掉”类词的体貌特征、方言“掉”类标记的历史来源和汉语完成体的总体特点思考了“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问题。方言“掉”类标记在地理分布上的共时联系和历时替换过程,可以看出南方方言之间的历史接触痕迹和移民联系,也可以看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章梳理变音型标记。本章依据变音方式把变音型标记分为儿化类、D变韵类、变调类、混合变音类等四种主要类型,总结了每类方式的语音特征、语法意义和地理分布等情况。总体来看,变音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受到的限制较多,通常都有特定的变音规则,主要发生在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身上,具体语音来源多与“了1”有关,而且南北方言采用变音方式的总体表现有所不同:北方方言里变韵、变调、混合变音等各种变音方式都比较普遍,而南方方言里似乎只有变调较为常见。本章认为应从是否在方言语法系统中表达了独立的语法意义来认定其语法性质。此外,还结合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将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语音弱化链条具化为“动词(“了、过”等)→动态助词(“了、过”等)→词缀((?))→屈折化阶段(儿化、D变韵、变调等)→零形式(:/Φ)”,从口语和书面语互动角度推测了变音型标记和普通话“了”等其他标记之间竞争发展的可能态势。第六章结语,总结了本文通过跨方言比较得来的一些基本认识,指出了尚存的不足之处。整体来看,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的总体类型表现南北有别,地理分布特征呈现为“跨区串片”,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形义对应关系基本呈现为“大同小异”的错配状态,语音弱化大趋势与功能单一化并不对应,怎样处置“一标多用”难题将会影响到整个研究进程。本章还结合跨方言比较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思考了跨方言比较的材料处理和多重研究价值问题,就完善方言完成体的调查内容和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关注视角尚不平衡和理论解释尚有不足两大方面。

黄立诗[10](2014)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马来西亚(Malaysia),简称“大马”,是一个由多元族群组成的社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的族群,华语则是当地华人社会最主要的语言,它也是华人社会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里因考虑到不同籍贯华人的方言背景差异之下而选择的共同语。华语与普通话本是同源一脉,但是由于华语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长期与多种方言和其它语言掺杂使用而导致华语内部出现了不少特殊的语法现象。今天,如果拿华语和普通话相比的话,两者之间显然已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了。本文作者是一名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华人,经过长时间对当地华人日常交谈进行观察之后发现,在华语口语里含有不少和普通话语法有异的现象。本文采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针对以下特殊语法现象做出研究:1.“回”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回复、表示状态、情形的回复以及表示想法上的回复。2.“到”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句法结构:“到”构成的“V+到”结构,不带后置成分的情况下用于表示达到目的、得到结果,带名词时表示“V”所影响的对象。“X+到+完”可以表示“全、光、尽”之义,“有/没(没有)+V+到”表示完成态、经历态,“V+得/不+到”表示可能/不可能之义,脱落句构成的新句式“ADJ+到”结构,表示主语的状态、性质或特征等达到高程度。3.重叠形式:动词重叠构成“VV+数量词语”、“VV+下”、“V下V下”、“VV+趋向动词”、“VV+掉”以及动词重叠式在句中单独作谓语或状语。形容词重叠有形容词AA重叠式不带“的”充当谓语,形容词AA重叠式作补语、形容词AA重叠式充当状语以及形容词重叠式充当定语以及“V+看看”中的助词重叠。4.特殊句法结构:“先、才、多、少”作状语后置,“有+VP”构成述宾结构,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宾语,特殊比较句,(程度副词)+(形容词+名量词)充当谓语,(程度副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以及给予义双宾语倒置。5.“够/不够”在马来西亚华语里作比较句中的比较标记,“够”作语气副词,“够力”作状语和补语,“够”置于名词前面的用法。6.特殊语气词:表示询问、反诘的“咩”[m55],表示求证的“啊”[a21],表示不出所料的求证的“咧”[l13],表示征询的“咧”[l21],表示询问的“咧”[l51-55]和“啊哈”[21h35],表示揣测的“啩”[kwa33]以及表示寻求认同的“嗬”[h]。正反问句:“V-不-VO”、“V不V得C/“V-不-V得CO”以及“有没有VP”。7.因受到福建话语法的影响而习惯把“了”(le)读作“了”(liao)。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多种特殊的语法现象的描写,看到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事实:1.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受广东话的语法影响多于福建话的语法。2.因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的大脑中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因此懂得方言而又习惯说华语的人在使用华语进行交际的时候,两个或几个子系统之间就有可能出现相互竞争的现象。最终,母语方言的子系统可能进入华语的子系统而使华语出现了方言的语法。这是一种“接触引发的语法化”(contact 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过程。3.语言接触是引发语言变异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发生的语言演变现象是词语的组合或聚合原则出现了无意识的变异而形成的,这种变异机制首先始于“干扰”,即双语人说话时大脑里的两个子系统相互干扰而导致一个子系统进入另一个子系统里的状况,之后出现了“借用”的过程,即把另一种方言的构词或句法带入华语里。4.就目前所观察到的特殊语法现象来看,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变异大部分已经到达“全社团无意识自然变异”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都把这些变异成分视为一种规范形式;这种规范的新形式已经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扎下了根。

二、昆明话中一种独特的述补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明话中一种独特的述补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京概况
        一 地理历史概况
        二 南京方言概述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南京方言语法研究
        二 汉语动词重叠式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章 南京方言的动词双叠式
    第一节 “VV”式
        一 南京方言“VV”式基本特征
        二 普通话及方言的“VV”及其近义式
    第二节 “VV的”式
        一 南京方言“VV的”基本特征
        二 汉语方言“VV的”分布及异同比较
    第三节 “VVC”式
        一 动词及补语的限制条件
        二 语义、句法及语用特征
        三 南京方言的内部差异
        四 汉语方言“VVC”分布及补语类型比较
第三章 南京方言的动词四叠式及其近义式
    第一节 “VVVV”式
        一 构成条件
        二 语义、句法及语用特征
        三 动词四叠式在方言中的分布及表现
    第二节 “V倒V倒”式
        一 对助词“着”与“倒”的讨论
        二 从基式“V倒”到“V倒V倒”
        三 与近义格式“VVVV”的比较
        四 “V倒V倒”在方言中的分布及表现
第四章 南京方言的其他动词重叠式
    第一节 “连V是V”式
        一 构成条件及句法特征
        二 语义及语用特征
        三 汉语方言“连VXV”的共性与差异
    第二节 “AVAV”式
        一 构成条件及句法特征
        二 语义及语用特征
        三 汉语方言“AVAV”的共性与差异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全国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
        1.2.2 湖南和湘西方言及其语法的研究
    1.3 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
    1.4 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
    1.5 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
    1.6 永顺方言音系
        1.6.1 声母
        1.6.2 韵母
        1.6.3 声调
    1.7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1.7.1 语料来源
        1.7.2 体例说明
2 词类
    2.1 名词
        2.1.1 名词的复数标记
        2.1.2 名词的后缀
    2.2 量词
        2.2.1 量词“个”
        2.2.2 量词“筒”
        2.2.3 量词重叠
    2.3 动词
        2.3.1 动词重叠
        2.3.2 动词“逮”
        2.3.3 动词+“子”
    2.4 形容词
        2.4.1 形容词重叠
        2.4.2 形容词+“子”
    2.5 代词
        2.5.1 人称代词
        2.5.2 指示代词
        2.5.3 疑问代词
    2.6 副词
        2.6.1 程度副词
        2.6.2 否定副词
3 话题标记
    3.1 “硬、嘛、来”实现话题化的成分
    3.2 话题的结构位置
    3.3 话题标记与程度副词的区分
4 句法结构和句式
    4.1 中补结构
        4.1.1 程度补语
        4.1.2 可能补语
        4.1.3 趋向补语
        4.1.4 状态补语
        4.1.5 结果补语
    4.2 处置句
        4.2.1 处置介词“帮”的意义类型
        4.2.2 “帮”标记处置句的特点
    4.3 被动句
        4.3.1 “NP1+着+NP2+VP”被动句
        4.3.2 被动介词“着”的来源
    4.4 疑问句
        4.4.1 是非问句
        4.4.2 特指问句
        4.4.3 选择问句
        4.4.4 反复问句
    4.5 比较句
        4.5.1 等比句
        4.5.2 差比句
        4.5.3 极比句
5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3)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玉溪方言及其语音系统
        一、玉溪方言概述
        二、玉溪方言语音系统
    第二节 程度范畴及玉溪方言的研究现状
        一、程度范畴及其表达方式的研究现状
        二、玉溪方言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一、语料来源
        二、体例说明
第一章 玉溪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表达程度范畴
    第一节 玉溪方言形容词的附加式
        一、玉溪方言形容词的前加式
        二、玉溪方言形容词的中加式
        三、玉溪方言形容词的后加式
    第二节 玉溪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
        一、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结构类型
        二、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义特征
        三、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四、玉溪方言形容词重叠形式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玉溪方言程度状语表达程度范畴
    第一节 玉溪方言程度副词充当程度状语
        一、玉溪方言程度副词的界定、范围和分类
        二、玉溪方言不同量级程度副词的标量功能
        三、玉溪方言程度心语的类别分析
        四、玉溪方言程度副词和其他程度表达方式共现的机制
        五、玉溪方言程度副词例析
    第二节 玉溪方言指示代词充当程度状语
        一、玉溪方言指示代词的语义特征
        二、玉溪方言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
        三、玉溪方言指示代词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表达程度范畴
    第一节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界定、范围和分类
        一、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界定和范围
        二、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分类
    第二节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
        一、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义特征
        二、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法功能
        三、玉溪方言程度补语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 玉溪方言程度补语例析
        一、玉溪方言组合式程度补语
        二、玉溪方言粘合式程度补语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一、主要的研究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节 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官话与西南官话
        一、官话
        (一) 汉语共同语的源流
        (二) 官话的含义
        二、西南官话
        (一) 方言及官话视野中的西南官话
        (二) 西南官话概述
    第二节 贵阳市及贵阳方言
        一、贵阳市概况
        二、贵阳的建制沿革
        三、贵阳的语言变迁与贵阳方言的形成
    第三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对晚清西南官话文献的语言研究
        (二) 对清末民国贵阳方言的记录和研究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一、研究材料
        (一) 主要研究材料: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
        (二) 参考研究材料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材料记录的方言性质
        一、童着记录的是西南官话
        (一) 语音方面
        (二) 词汇方面
        (三) 语法方面
        二、童着记录的是一个西部省份的官话——贵州官话
        三、童着记录的是贵州官话的代表——贵阳话
第二章 方言语音研究
    第一节 童着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系统及特点
        (一) 声母系统
        (二) 声母系统特点
        二、韵母系统及特点
        (一) 韵母系统
        (二) 韵母系统特点
        三、声调系统及特点
        (一) 声调系统
        (二) 调型及入声特点
        四、声韵调配合表
    第二节 童着的语音变化
        一、语流音变
        (一) 连读变调
        (二) 连读变声和连读变韵
        二、文白异读
        (一) 异声同韵同调
        (二) 同声异韵同调
        (三) 同声多韵多调
        (四) 异声异韵同调
        三、别义异读
    第三节 童着音系与晚清南北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与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 声母的比较
        (二) 韵母的比较
        (三) 声调的比较
        二、与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一) 声母的比较
        (二) 韵母的比较
        (三) 声调的比较
    第四节 从童着看100多年来贵阳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一、声母的发展演变
        (一) 声母的共同特点
        (二) 声母的演变情况
        二、韵母的发展演变
        (一) 韵母的共同特点
        (二) 韵母的演变情况
        (三) 撮口韵有无及演变的讨论
        三、声调的发展演变
        (一) 入声的消失
        (二) 从声调发展情况推测晚清贵阳方言调型
第三章 方言词汇研究
    第一节 童着贵阳方言词汇总貌及特点
        一、收词说明
        二、词汇总貌
        三、方言词汇特点
        (一) 反映了晚清贵阳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二) 反映了方言词汇形式灵活多变
    第二节 方言词汇的历时考察
        一、与《蜀语》方言词汇比较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二) 音义差别较大的方言词
        二、与今贵阳方言词汇比较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二) 音义有变的方言词
        三、一个多世纪以来贵阳方言词汇的变化
    第三节 方言常用词研究
        一、关于常用词研究
        二、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 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二) 历时对比
        三、“做”类泛义动词研究
        (一) “做”类泛义动词的使用研究
        (二) 历时考察
    第四节 俗语研究
        一、俗语及其种类、特征
        二、方言俗语的源流
        (一) 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
        (二) 来源于古代史书典籍
        (三) 来源于民间俗文学
        三、童着方言俗语研究
        (一) 俗成语
        (二) 谚语
        (三) 狭义俗语
第四章 方言语法研究
    第一节 构词与构形
        一、重叠式构词
        二、附加式构词
        (一) 子
        (二) 儿
        (三) 头
        (四) 老
        (五) 肝
        (六) 客
        (七) 得
        三、同义异序词
        (一) 同义异序词的界定
        (二) 同义异序词的分类与结构
        (三) 同义异序词的源流
        (四) 同义异序词的发展演变
        四、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一) 从式
        (二) BA式
        (三) AABB式
        (四) ABAC式
    第二节 几个方言词的用法
        一、“到”、“倒”与“起”
        (一) “到”的用法
        (二) “倒”的用法
        (三) “起”的用法
        二、“过”的用法
        (一) “过V”
        (二) “V过”
        三、“着”的用法
        (一) 作为动词、助词、语气词的“着”
        (二) 作为介词的“着”
    第三节 几种句法结构
        一、否定结构
        (一) 莫、莫得、莫有
        (二) 没、没有、无有
        (三) 不得、不消
        二、“得”字结构
        (一) 得V/不得V
        (二) V得/V不得
        (三) V得C/V得不C
        (四) V得C(0) /V不C(0)
        三、其余几种句法结构
        (一) 兜人V
        (二) “A/V得狠”和“A/V狠”
        (三) 不当A/V
    第四节 疑问句
        一、是非问句
        二、特指问句
        三、正反问句
        (一) 句尾否定词正反问句
        (二) 其他正反问句
第五章 方言语用研究
    第一节 会话研究
        一、会话特点
        (一) 紧扣主题
        (二) 形式灵活
        二、会话分析
        (一) 话轮转换与控制
        (二) 会话结构
        (三) 话题转移
        三、会话体现的语用原则
        (一) 合作原则
        (二) 礼貌原则
    第二节 交际用语研究
        一、取名与禁忌
        二、泛亲属称谓语
        三、问候与道别语
        四、祝颂语
        五、感谢与道歉语
        六、敬称与谦称
        (一) 敬称
        (二) 谦称
        七、委婉语
        八、詈骂语
        (一) 诅咒类詈骂语
        (二) 禁忌类詈骂语
        (三) 歧视类詈骂语
        (四) 违背伦理观念的詈骂语
    第三节 语用的文白差异
第六章 童着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 方言史及汉语史价值
    第二节 近现代汉语接触史研究价值
        一、国名及相关名词
        二、“洋”类词语
        三、其他类词语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价值
        一、体现的语言教学
        (一) 语言要素教学
        (二) 会话教学
        (三) 俗语教学
        (四) 文化教学
        二、契合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二) 实用性原则
        (三) 趣味性原则
        (四) 科学性原则
    第四节 其他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一、其他价值
        二、历史局限性
        (一) 汉语及方言方面
        (二) 教材教学方面
        (三) 其他方面
    第五节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5)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尝试范畴界定和归属的研究
        1.3.2 对尝试范畴表现形式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点与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1.5.2 综合全面的比较法
        1.5.3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1.5.4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5.5 多种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1.6 本文结构安排及语料说明
2 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
    2.1 对尝试的理解
    2.2 尝试范畴的语义特征
        2.2.1 非现实性
        2.2.2 将来时
        2.2.3 目的性
        2.2.4 主观性
        2.2.5 动量小
    2.3 尝试范畴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2.3.1 尝试范畴与时
        2.3.2 尝试范畴与体
        2.3.3 尝试范畴与情态
    2.4 本章小结
3 “看”类尝试标记(一)
    3.1 普通话的尝试标记——助词“看”
        3.1.1 助词“看”的句法分布
        3.1.2 助词“看”的使用限制
        3.1.3 “看”的语义特点和句法表现之间的关系
    3.2 尝试标记“看”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
    3.3 汉语方言中的其他“看”尝试标记
    3.4 “看”类尝试标记的语法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看”类尝试标记(二)
    4.1 方言中的“VP看”类结构
        4.1.1 江淮官话的“VP瞧”结构
        4.1.2 吴语的“VP看”结构
        4.1.3 汉语方言中的“V看”与“VV看”
    4.2 “V一下看”结构
    4.3 “VV看”的构式化
    4.4 本章小结
5 动词重叠与尝试表达
    5.1 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形式的判定
    5.2 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
    5.3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5.4 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4.1 动词重叠能表达尝试意义
        5.4.2 尝试意义是动词重叠的语用推理义
    5.5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6 本章小结
6 “V一下”结构与尝试表达
    6.1 普通话的“V一下”结构
    6.2 “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
    6.3 方言中的“V一下”结构
    6.4 本章小结
7 “看”类尝试标记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化
    7.1 尝试标记——“瞧”
        7.1.1 两种用法
        7.1.2 内在关联
    7.2 尝试标记——“睇”
        7.2.1 两种用法
        7.2.2 “睇”的流变
    7.3 从视觉动词到尝试标记
        7.3.1 “看”的演变研究分析
        7.3.2 语法化语境理论简介
        7.3.3 “看”的演化动因考察
    7.4 本章小结
8 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
    8.1 汉语方言的尝试表达
    8.2 境内民族语言的尝试表达
    8.3 境外其他语言的尝试表达
    8.4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9.3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方言及民族语言介绍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富源方言句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体例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富源县历史人文概况
    第二节 富源方言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第五节 富源方言音系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第二章 单句上:句类
    第一节 疑问句
        一、“咯[k?~(53)]”问句
        二、是非问句
        三、带“么”问句
        四、特指问句
        五、反问句
    第二节 陈述句
        一、陈述句的语气词
        二、肯定句
        三、否定句
    第三节 祈使句
        一、肯定形式的祈使句
        二、否定形式的祈使句
    第四节 感叹句
        一、由叹词构成的感叹句
        二、有句中标志词的感叹句
第三章 单句下:句式
    第一节 处置句
        一、“将/掺”字处置句
        二、“给”字处置句
        三、“挨[?~(44)]”字处置句
        四、“拿”字处置句
        五、无标记处置句
    第二节 被动句
        一、“着”字被动句
        二、“挨[?~(31)]”字被动句
        三、无标记被动句
    第三节 比较句
        一、同比句
        二、差比句
        三、渐比句
    第四节 连谓句
        一、连谓句的类型
        二、虚化“来/去”的连谓句
    第五节 兼语句
        一、爱恨类兼语句
        二、选定类兼语句
        三、存在类兼语句
        四、连谓兼语句
    第六节 致使句
        一、“给”字致使句
        二、“喊”字致使句
        三、“尽[t??~(53)]”字致使句
    第七节 双宾句
        一、富源方言双宾语句的谓语
        二、语序和结构
        三、双宾兼语句
    第八节 存现句
        一、存现句的类型
        二、富源方言存现句的特点
    第九节 判断句
        一、富源方言的判断句
        二、“是”字句与“是…的”句的区分
第四章 复句
    第一节 联合复句
        一、并列复句
        二、承接复句
        三、递进复句
        四、选择复句
        五、解说复句
    第二节 偏正复句
        一、因果复句
        二、转折复句
        三、条件复句
        四、假设复句
        五、目的复句
    第三节 紧缩复句
        一、有关联词的紧缩句
        二、无关联词的紧缩句
        三、紧缩句与连谓句的区别
第五章 特殊句法结构和语序
    第一节 特殊结构
        一、“得”字结构
        二、程度补语结构
        三、“V/Adj+人”结构
    第二节 特殊语序
        一、状语移位
        二、定语前置
        三、宾语前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贵港话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1 绪论
    1.1 地理人文概况
    1.2 语言和方言概况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
2 实词
    2.1 名词
        2.1.1 修饰语和名词中心语
        2.1.2 名词词缀
        2.1.3 名词的重叠式
        2.1.4 名词在组合功能上的特点
    2.2 形容词
        2.2.1 重叠式
        2.2.2 嵌入式
    2.3 动词
        2.3.1 能愿动词
        2.3.2 趋向动词
        2.3.3 系动词
        2.3.4 动词的重叠式
    2.4 代词
        2.4.1 人称代词
        2.4.2 指示代词
        2.4.3 疑问代词
    2.5 数词
    2.6 量词
        2.6.1 名量词
        2.6.2 动量词
        2.6.3 量词的功能
3 虚词
    3.1 副词
        3.1.1 肯定副词
        3.1.2 否定副词
        3.1.3 程度副词
        3.1.4 范围副词
        3.1.5 时间副词
        3.1.6 频率副词
        3.1.7 情状副词
        3.1.8 语气副词
    3.2 介词
        3.2.1 施事格介词
        3.2.2 处所格介词
        3.2.3 源点格介词
        3.2.4 途径格介词
        3.2.5 伴随格介词
        3.2.6 工具格介词
        3.2.7 与格介词
        3.2.8 对象格介词
        3.2.9 受益格介词
        3.2.10 依据方式介词
        3.2.11 原因目的介词
        3.2.12 排除介词
    3.3 连词
    3.4 助词
        3.4.1 结构助词
        3.4.2 动态助词
        3.4.3 语气助词
4 句法
    4.1 语序问题
        4.1.1 状语语序问题
        4.1.2 宾语语序问题
    4.2 句式
        4.2.1 疑问句
        4.2.2 否定句
        4.2.3 比较句
        4.2.4 被动句和处置句
5 特色词语
    5.1 “侬”
    5.2 “爹”
    5.3 “样”
    5.4 “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湘方言重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及相关研究概述
        一、湘方言的范围及其分区
        二、重叠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三、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一、本文的语料来源
        二、关于本文标音的说明
        三、符号体例说明
第一章 湘方言中的名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AA式
        二、ABB式与ABCC式
        三、AAB式与AABC式
        四、AABB式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一、邵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二、益阳话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三、湘方言其他点重叠式名词的变调
    第三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语义功能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语义功能
    第四节 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名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名词重叠表小称的跨方言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湘方言中的量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湘方言中量词的AA式重叠
        二、湘方言中量词的AXA式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及其主观性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句法、语义互动关系
        三、湘方言量词重叠的主观性
    第四节 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量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三、量词重叠的类型学考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与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同语法特征
    第二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语用功能
    第三节 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动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结构形式
        一、单纯型重叠
        二、扩展型重叠
        三、加缀型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法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组合功能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句法功能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名词化
    第三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语义、语用功能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程度量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主观感情色彩
        三、湘方言形容词重叠语义、语用功能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历时比较
        一、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共时比较
        二、湘方言形容词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短语重叠现象概述
        一、湘方言中的量词短语重叠
        二、湘方言中的动词短语重叠
        三、湘方言中的形容词短语重叠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VXVX”式动词短语重叠
        一、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句法、语义功能
        二、湘方言“VXVX”式短语重叠的内部构成
        三、“VXVX”式短语重叠的跨方言考察
        四、湘方言“VXVXV”式短语重叠的历时考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湘方言中的重叠句式
    第一节 湘方言中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一、湘方言反复问句概说
        二、湘语邵阳话的重叠式反复问句
        三、重叠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再探
    第二节 湘方言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一、湘语邵阳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二、湘方言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内外部比较
        三、从拷贝式话题结构等看湘方言的语序类型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
        一、湘方言重叠的内部一致性
        二、湘方言重叠所体现的类型学共性
    第二节 湘方言重叠的内部差异
        一、湘方言各片之间的差异
        二、湘方言单点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湘方言重叠的共性与差异的成因探析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邵阳话的声韵调系统
附录二:邵阳县行政区划简图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论题确立
        1.1.1 关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1.1.2 关于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1.1.3 本文论题的确立
    1.2 本文对完成体的界定
        1.2.1 当前的认识
        1.2.2 本文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3.1 关于“两个三角”
        1.3.2 关于“句管控”
    1.4 论文框架和相关说明
        1.4.1 论文框架
        1.4.2 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述评
    2.1 汉语共同语领域的研究状况
        2.1.1 初探阶段
        2.1.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1.3 总体评价
    2.2 汉语历史语法领域的研究状况
        2.2.1 初探阶段
        2.2.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2.3 总体评价
    2.3 汉语方言语法领域的研究状况
        2.3.1 初探阶段
        2.3.2 发展与深化阶段
        2.3.3 主要问题
    2.4 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
        2.4.1 汉外对比领域
        2.4.2 国内非汉语领域
        2.4.3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2.5 问题和出路
        2.5.1 研究力量不均衡
        2.5.2 观点方法争议多
第三章 音义概貌和地理分布
    3.1 方言完成体标记的类型
        3.1.1 已有的认识
        3.1.2 本文的分类
    3.2 后标记的语音形式和地理分布
        3.2.1 语音形式概览
        3.2.2 地理分布情况
        3.2.3 总体说明
    3.3 后标记的整体表现和演变趋势
        3.3.1 南北方言的总体差别
        3.3.2 语音演变的趋势拟测
        3.3.3 优势标记的音义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标记个案辨察
    4.1 问题缘起
    4.2 “了”类标记
        4.2.1 关于“了”的分合
        4.2.2 北方异形类的形义对应
        4.2.3 形义错配成因和发展趋势
    4.3 “掉”类标记
        4.3.1 方言学者的调研情况
        4.3.2 总体特征
        4.3.3 “掉”类标记的完成体地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音型标记辨察
    5.1 儿化类
        5.1.1 基本情况
        5.1.2 总体特征
    5.2 D变韵类
        5.2.1 基本情况
        5.2.2 总体特征
    5.3 变调类
        5.3.1 基本情况
        5.3.2 总体特征
    5.4 混合变音类
        5.4.1 基本情况
        5.4.2 总体特征
    5.5 变音型标记性质辨察
        5.5.1 当前的争议
        5.5.2 本文的看法
    5.6 各类标记的整体表现
        5.6.1 变音类型南北有别
        5.6.2 共时差异与演变趋势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共性表现
        6.1.1 类型分布南北有别
        6.1.2 一标多用现象突出
        6.1.3 演变趋势同中有异
    6.2 几点思考
        6.2.1 灵活处理间接的方言语料
        6.2.2 重视语法特征的深层调查
        6.2.3 留意方音变化的语法作用
        6.2.4 挖掘语法比较的多重价值
    6.3 不足之处
        6.3.1 关注视角尚不平衡
        6.3.2 理论解释尚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马来西亚华人及其语言背景
        1.2.2 马来西亚华人所使用的华语
        1.2.3 马来西亚华人的教育背景
    1.3 研究价值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范围和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3 自省语料核实对象
    1.5 本文的理论架构
    1.6 与本文研究相关课题的文献综述
        1.6.1 新、马两地的华语语法研究概况
        1.6.2 方言语法研究概述
        1.6.3 语言接触和语言融合
        1.6.4 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
2 马来西亚华语“回”作动态助词的特殊用法
    2.1 引言
    2.2 “回”作动态助词
        2.2.1 表示动作行为的回复
        2.2.2 表示状态、情形的回复
        2.2.3 表示想法上的回复
    2.3 马来西亚华语“回”的特殊语法的可能来源
    2.4 余论
3 马来西亚华语里“到”字的特殊用法
    3.1 引言
    3.2 “到”的义项、用法和词性界定
    3.3 “V+到”(以下标为到1)
    3.4 “有 /没(没有)+V+ 到”表完成态、经历态(以下标示为到2)
    3.5 “V+得/不+到”表可能/不可能之义(以下标示为到3)
    3.6 “X+到+完”表“全、光、尽”义(以下标示为到4)
    3.7 脱落句“ADJ + 到”(以下标示为到5)
    3.8 “到”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虚化过程
    3.9 小结
4 马来西亚华语与重叠相关的特殊语法现象
    4.1 引言
    4.2 动词重叠
        4.2.1 VV + 数量短语
        4.2.2 VV + 下
        4.2.3 V 下 V 下
        4.2.4 VV + 趋向动词
        4.2.5 VV+掉
        4.2.6 动词重叠式单独作谓语或状语
    4.3 形容词重叠
        4.3.1 形容词 AA 重叠式不带“的”充当谓语
        4.3.2 形容词 AA 重叠式作补语
        4.3.3 形容词 AA 重叠式充当状语
        4.3.4 形容词重叠式充当定语
    4.4 名词重叠
    4.5 “V + 看看”中的助词重叠
    4.6 余论
5 马来西亚华语特殊语序及与之相关的特殊句法现象
    5.1 引言
    5.2 修饰语的位置
        5.2.1 副词“先“和”才“作状语后置
        5.2.2 “多、少”作后置状语
    5.3 述宾结构
        5.3.1 给予义双宾语倒置
        5.3.2 由动词“有”+ VP 构成的述宾结构
    5.4 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宾语
    5.5 特殊比较句
    5.6 “程度副词 + 偏正短语”充当谓语
        5.6.1 (程度副词) + (形容词 + 名量词)充当谓语
        5.6.2 (程度副词)+(形容词 + 动词性短语)充当谓语
    5.7 小结
6 “够/不够”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特殊用法
    6.1 引言
    6.2 “够/不够”作平比句和差比句的比较标记
    6.3 “够”充当语气副词
    6.4 “不够”置于名词前面
    6.5 “够力”充当状语或补语
    6.6 “够”在马来西亚华语里的语法化过程
    6.7 小结
7 马来西亚华语与疑问句相关的特殊现象
    7.1 引言
    7.2 特殊疑问语气词构成的问句
        7.2.1 咩[mε~(55)]
        7.2.2 啊[A~(21)]
        7.2.3 咧[lε]
        7.2.3.1 咧[lε~(13)]的用例
        7.2.3.2 咧[lε~(21)]的用例
        7.2.3.3 咧[lε~(51-55)]的用例
        7.2.4 啩[kwa~(33)]
        7.2.5 嗬[h(?)~(35)]
        7.2.6 啊哈[(?)~(21)h(?)~(35)]
    7.3 与普通话有异的正反问句
        7.3.1 “V-不-VO”问句
        7.3.2 “V 不 V 得 C/V-不-V 得 CO”问句
        7.3.3 “有没有 VP”问句
    7.4 小结
8 马来西亚华语把“了”(le)读作“了”(liao)的特殊现象
    8.1 引言
    8.2 “了_1”和“了_2”读作(liao)的分析
    8.3 “了”(le)读作“了”(liao)的成因探讨
    8.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昆明话中一种独特的述补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方言动词重叠式比较研究[D]. 薛力玮. 南京大学, 2020(02)
  • [2]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D]. 彭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玉溪方言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D]. 李文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D]. 聂志. 厦门大学, 2018(06)
  • [5]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D]. 汤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富源方言句法研究[D]. 张微.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贵港话语法研究[D]. 陈曦. 广西大学, 2017(01)
  • [8]湘方言重叠研究[D]. 蒋协众.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9]汉语方言完成体标记比较研究[D]. 王桂亮.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6)
  • [10]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部分特殊语法现象研究[D]. 黄立诗. 北京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昆明方言独特的描述性互补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