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章[1](2020)在《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职音乐教学研究 ——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特色专业,在培养优秀幼儿师资队伍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音乐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作用不容小觑。中职教育具有实践性、技能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在提升就业率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中职教育仍存在着认可度低、实习实训情况不佳、社会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大多从中职教育理论或音乐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而本论文研究创新性地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职音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中职音乐教学现状,对今后中职音乐教学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价值性。本研究首先从宏观上对中职教育进行了整体概述,其次基于SWOT分析法对中职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分析,再次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调研对象进行了中职音乐教学的现状调研,最后得到了中职音乐教学的启示和建议。本论文研究理论意义是在学术领域中首次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中职音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在理论上对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进行了有机交叉融合。在实践意义上,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安达市职业教育的未来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雷家宏[2](2019)在《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是上海足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旨在丰富上海足球内涵,有利于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管理水平、自身治理和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参与,对培育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和推进足球运动普及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儿童青少年社会足球俱乐部发展的研究现状、基本特征与当前我国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对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体环境和影响俱乐部发展的因素进行探究。厘清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的结构与机制、特色与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主要类型包括:经营型商业少儿足球俱乐部、准经营型公益少儿足球俱乐部、社区型少儿足球俱乐部及单位型体育俱乐部。构成主体主要包括俱乐部管理者、教练员、学生和家长。(2)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注册数量在2015年出现增长拐点,目前总量已经超过210支;受足球场地空间分布和聚集度影响呈非均衡分布态势。(3)在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输出负荷值中,微观层因素是影响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最为关键因素;中观层面因素是影响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宏观层面因素是影响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次要因素。(4)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特色:宏观层面,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有着优越的政策条件、区域经济和足球文化氛围。中观层面,国际交流密切且与国际接轨较快;发展理念先进、管理模式新颖,逐渐形成有上海特色的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反响,成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微观层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优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注重俱乐部品牌建设;注重教练员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海派足球资源和名宿效应扩大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同行间的联系频繁,逐渐形成区域内的竞赛、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青训的联系,完善了海派足球人才培养与输送途径;日益壮大的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丰富了上海足球的文化底蕴,促进了上海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5)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要问题:共性问题有场地不足、师资紧缺、家庭体育意识薄弱和“重教育、轻体育”的传统社会观念等。个性问题表现在: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迅速,在监管问题是仍有较大空白;对俱乐部资质审查、监管和教练员规范问题上相关部门力度不足;其他青少年体育培训项目对少儿足球的普及形成威胁;上海市校园足球发展迅速,随着中小学校园足球俱乐部的纷纷成立,对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生源产生新的冲击;上海市社会少儿俱乐部之间的发展呈非均衡特征,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分布不均,由此引发的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同喜[3](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有目共睹,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存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特色不鲜明,社会认识度还不够高,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地位等问题。同时,高职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足与失误等“历史”问题。其实,高职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人”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状态”与“发展”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互联网+”的新媒体等中国现实,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与关键性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哲学性反思、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不同的办学特色,它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思想政治弱化、体制机制僵化、个性特色淡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用人需求。为此,积极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角,研究和探讨我国高职教育的思想嬗变和实践发展历程,通过历史脉络的逻辑分析、价值判断、综合归纳等研究方式和方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同时,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发现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探究学习,主动成长,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总体框架有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共五章,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从人的本质、需要、价值、权利和发展等方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内涵,并阐释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和自我否定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两大特点;探究了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这一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性,这说明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最后强调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加强人学的运用,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探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分别探究了建国前期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党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包容、整合与创新,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批判与借鉴等方面,进而全面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过程,也是继承发展、学习交流、完善提升的过程。第三章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发端,阐述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其具体表现为维持生存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和被压迫的反抗性;阐述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建立、兴起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觉醒性;阐述了党领导的职业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过程与人的解放性过程,具体表现为反“帝封官”的斗争性、计划体制的能动性、市场经济的创造性。从而全面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述工业化与高职教育,阐述了在工业化早期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但这只是工业化发展的特殊环节、暂时阶段;阐述工业化后期新型发展道路和人性的不断凸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广阔空间。二是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特点、新要求、新布局的实践创新发展,以及这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三是阐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思想新成果即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与核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工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几个关键构成要素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最后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运用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实践载体,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完善与提升。

王珊珊[4](2018)在《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严雪怡致力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60余年,作为教育事业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作为教育理论家,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既具有实践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的职业教育思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面临不少改革实践问题和关键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以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思想内涵和当代启示两个维度展开总结分析。在思想内涵上,介绍了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三个阶段对其思想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包括:酝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梳理了每个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揭示了在不同阶段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其思想核心,包括: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思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思想、发展技术本科思想。其中,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是后三者教育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根源。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详细阐述了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启示上,对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评价,分析了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指出其职业教育思想符合我国社会当前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三点启示:一是立足实践,超越实践,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首要宗旨;二是“在真实环境中教学”、“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三是“使所有学生都成功”,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论文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需要进一步研究。

蓝洁[5](2014)在《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出现的“跨越式发展”和“特色化发展”两种行动路径矛盾突出。跨越式发展致力于赶超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标准化、统一性办学条件,屏蔽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现实的生存状态,陷入自欺欺人的困惑;特色化发展希望凸显地方性少数民族文化与技艺的特色,但形似高远,实则虚弱,难以在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体制格局下构建个性化的行动逻辑。少数民族的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才能实现质量与特色的合和,基于怎样的认识和阐释才能在时代的发展趋势中找到优势的生发点,成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亟待探索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阐释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框架,论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有路径的合理性,构建服务于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并满足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体生存、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模式。循上述目的,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了哲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考察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在历史、国际背景中的具体发生、发展进程及表现特征,厘清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统一标准”和“差异特色”两种发展模式的相对合理性与局限性,构建“统一标准”和“差异特色”两种模式优势互补的行动框架,探索推进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更加科学合理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依附式的“统一标准”模式和自主式的“差异特色”模式是始终贯穿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两种解释体系,当前,对“差异特色”的强调并非意味着“统一标准”的消解,而是来自于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差异质量优势的关注与重视;第二,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差异质量”发展路径应从存在性先决条件、区别性适宜条件、价值性复杂条件三个层次进行动态建构;第三,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在尊重合理差异的前提下寻找优势特色的生长点,秉承求同存异的共生理念,协助民族成员走向生命的卓越,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谢周承[6](2012)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以培养学生社会价值观为基础》文中提出本文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出发点,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其次分析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当前高职学生人文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从而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裘俊彦,刘艳云[7](2012)在《高职教育办学机制影响因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是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机制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探讨了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基本策略,即强化政策指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强化行业职能,完善交流与沟通机制;强化企业职能,完善产教结合机制。

侯长林[8](2011)在《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随着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使以经济为主的竞争逐步转向了以人才为主的竞争,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在过去的十余年间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却面临着国内总体生源逐步萎缩、普通本科院校逐步朝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转型、国际教育对生源的争夺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占领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从文化生态和技术创新文化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植和提升进行思考,采取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基础进行检讨,找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得出了技术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的结论。本研究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充满竞争的世界”的社会大背景入手,到对国际国内高校间的竞争的分析,提出了本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意义,然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并提出本研究努力创新的地方:在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研究方面创新,提出“技术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的新观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对策。第二部分,介绍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文化生态及其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先介绍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接着介绍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特征和构成,然后介绍文化生态的内涵和特征,再介绍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本论文认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又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主要属于技术文化范畴,技术文化特征十分明显;二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指高职院校竞争力中那些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能使整个学校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就是指人才培养竞争力和技术研发力,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价值性、不可替代性、延展性、长期性、统摄性、知识性等方面。文化生态主要就是指构成文化整体的各子文化系统的状况和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子文化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特点主要有时代性、系统性、渗透性和可控制性。技术创新文化就是技术创新实践中所创造的创新产品以及形成的制度规范,是技术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创新认知与观念的总和,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功利性、时空开放性、人文创造性等方面。这些基本认识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进行了讨论。具体从文化生态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基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在文化生态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中,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生态是核心竞争力培植的必要条件、文化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群中重要的内容、高职院校文化和谐是核心竞争力生长最好的文化生态条件,同时认为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在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基础的讨论中,认为技术创新文化既是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提升的“土壤”,也是高职院校技术研发力提升的生态前提。第四部分,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进一步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进行检讨,找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校园文化生态的失衡。这种校园文化生态的失衡主要表现在:(1)高职院校文化价值的选择具有矛盾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竞争力培植中所存在的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矛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技术文化的工具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技术文化与科学文化的矛盾,造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态的失衡。(2)高职教育制度文化生态残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力培植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制度文化生态残缺,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层次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制度缺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激励和评价的良好制度没有形成等方面。(3)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生态类型特征缺失。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步伐很快,很多高职院校都建有了现代化的新校区,但是基本上没有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校园与普通高校的校园没有什么差别,看不出高职教育技术文化生态的特征。(二)技术创新文化薄弱。当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主要还是其生态基础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技术创新文化的薄弱,主要表现在:(1)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主体价值取向偏离,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偏离、职业教育思维方式单一、职业教育惯习陈旧等方面。(2)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积淀不足。在科学技术竞争力培植过程中,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生态存在学术基础薄弱、技术原创力不足等问题。(3)高职院校重视技术传授,轻视技术研发。第五部分,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基础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主要涉及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三个方面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观念更新的讨论中,明确提出要更新传统技术观和坚持技术文化与新人文主义的统一;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取向的讨论中,提出了核心培养力的提升和技术创新研发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选择的观点;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基本原则的讨论中,提出了要坚持技术教育的原则、坚持“合和”的原则、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伦理相融合的原则。第六部分,对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对策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明确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路径主要有:(1)唤醒高职院校主体技术创新文化的自觉。(2)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文化生态。(3)加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谐团队建设。(4)改善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5)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6)重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特色凝炼。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的提升,如果没有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自觉,显然是不行的。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充分认识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唤醒高职院校主体技术创新文化的自觉。大学精神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之魂,因此要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以技术精神为重点、以校训建设为载体、以文化传统为基础,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内在地要求其技术创新团队不断走向和谐,只有和谐的团队才具有较高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力和技术创新研发力,所以,高职院校要通过统一规划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构建其技术创新和谐团队。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对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该通过营造高职院校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健全高职院校各项制度文化生态,再造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生态,重点培育高职院校技术原创力,来建设其良好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还必须考虑其外部环境的问题,因为其技术创新文化生态不仅需要校园内部各文化生态间的平衡与和谐,也需要校内文化生态与校外文化生态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所以,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就是其必然的选择。要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就要充分挖掘地缘文化中传统文化生态因子,重视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整体的平衡与和谐。特色是技术创新文化追求和发展的方向,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特色凝炼牵涉到很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高职教育特征,继承文化传统,挖掘区域文化资源。第七部分为结语。根据研究,得出了“技术创新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的结论,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的对策。

路同[9](2010)在《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全局。而继续教育是提高高职教师整体素质,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加强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推动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不仅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是在教师专业化的视角下,结合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将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上升至理论高度,从而丰富和发展高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研究。本文的导论从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角度阐述了必须开展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同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当前加强我国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探索的必要性,并介绍继续教育的相关概念,结合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内容及其途径,为随之开展的研究做必要的铺垫。本文第一部分总述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等理论支撑。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实践层面,首先对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说明,然后以调查研究结果为依据,分析了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找出了当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本文的第三部分针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现状结合专业发展的理论提出对于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邓洵[10](2010)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满足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与之相应教育制度下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由于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相互不能适应的偏差。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和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选择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借鉴国外特别是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工作过程导向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式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方式,实现了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的方式,避免了学科式课程体系的一些不足,有利于缩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职音乐教学研究 ——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关于中职教育的概述
    一、中职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中职教育
        (二)中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
    二、中职教育的典型性分析
        (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二)注重实用技能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专业结构布局
        (二)师资队伍现状
        (三)人才就业现状
    四、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认可度偏低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佳
        (三)社会服务功能单一
    注释
第三章 中职音乐教学的SWOT分析
    一、中职音乐教学的优势(Strengths)
        (一)职教规模和体系逐步完善
        (二)具有实用性和技能性
        (三)一专多能型人才就业率高
    二、中职音乐教学的劣势(Weaknesses)
        (一)学生音乐基础和师资力量薄弱
        (二)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理念有偏差
        (三)校内外实习实训存在弊端
    三、中职音乐教学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一)国家和地方重视职业教育
        (二)就业市场存在人才缺口
        (三)“互联网+”时代提供资源平台
    四、中职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Threats)
        (一)社会观念存在认识偏差
        (二)人才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三)高学历人才挤占就业市场
    注释
第四章 中职音乐教学的现状调研——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一、安达市中职教育的SWOT分析
        (一)安达中职教育的优势(Strengths)
        (二)安达中职教育的劣势(Weaknesses)
        (三)安达中职教育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四)安达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Threats)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学前教育专业概况
        (二)研究目的
        (三)问卷调查样本
        (四)问卷检验
    三、学生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一)学生专业素质
        (二)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
        (四)阶段性学习效果
        (五)实习实训情况
        (六)职业理念
    四、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一)教师访谈样本
        (二)职业教育教师访谈记录
        (三)学前教育教师访谈记录
    五、小结
第五章 中职音乐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一、中职音乐教学的启示
    二、中职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建设“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
        (二)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教学模式
        (三)实行“1+X”证书制度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中国“足球人才金字塔”岌岌可危
        1.1.2 成长缓慢:我国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不受重视
        1.1.3 国际经验: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是培育足球后备人才的摇篮
        1.1.4 上海特色:海派足球是我国足球创新发展的高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重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说明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相关概念的研究
        2.2.2 影响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2.2.3 促进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
        2.2.4 对国外青少年业余足球俱乐部发展理念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重视教练员在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中的重要作用
        2.3.2 社会少儿体育俱乐部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
        2.3.3 规避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中的相对年龄效应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体环境分析
        4.1.1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管理主体主要特征分析
        4.1.2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经营主体主要特征分析
        4.1.3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技术主体主要特征分析
        4.1.4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参训主体主要特征分析
        4.1.5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支持主体主要特征分析
    4.2 小结
5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1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1.1 探索性因子的确立
        5.1.2 信度检验
        5.1.3 效度检验
        5.1.4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模型拟合
        5.2.2 模型评价
        5.2.3 模型解释
6 讨论
    6.1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6.2 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与主体环境的关系
    6.3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特色
    6.4 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的主要问题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
        (二)选题的社会需求
        (三)选题的职业驱使
    二、研究意义
        (一)具有丰富发展理论的意义
        (二)具有正确指导实践的意义
        (三)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解读
        (一)人学的理解
        (二)模式的界定
        (三)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括
    四、研究述评
        (一)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二)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难重点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难点与重点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七、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社会发展性
        (一)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三)人性的解放更加自由与自觉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非理性情感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体系
        (一)以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目标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二)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
第二章 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多元化整合与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二、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与创新发展
        (一)建国前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
        (二)建国后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三、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
        (二)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一)国外近代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学习与交流的途径
        (三)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及模式
        (四)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工学整合
        (一)做到工学整合
        (二)做好现代学徒制
        (三)做实知行合一
        (四)做强企业学院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人的主体性发展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
        (一)古代早期职业教育初级实践
        (二)我国古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工具使用的压迫性”
    二、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形成与人的觉醒
        (一)职业教育运动的兴起
        (二)职业教育学制的建立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丰碑
        (四)我国近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主动抗争的觉醒性”
    三、党领导的职业教育实践创新与人的解放
        (一)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早期实践与人的“反‘帝封官’的斗争性”
        (二)建国初期职业教育缓慢发展与人的“计划体制的能动性”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人的“市场经济的创造性”
    四、启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个性化发展
        (一)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
        (二)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三)打造“仙人掌”式的人才发展模式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一、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形势
        (一)工业化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二)“异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环节
        (三)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四)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机遇
    二、新时代,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三)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观
        (四)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新主题
        (三)高职教育“特高”建设新布局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新内涵
        (五)新时代高职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
    四、启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立德树人
        (一)加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三)加强思政创新是基本要求
第五章 “人本+工学整合”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与新内涵
        (二)树立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
        (三)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建立“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机制
        (五)打造“双师型”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
        (六)优化实践选修课程
        (七)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九)健全程序质量体系
    二、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发展纪实
        (一)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产生背景概括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性+个性”办学理念
        (三)共享母体的“学园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展HWSI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之需
        1.1.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引性
        1.1.3 严雪怡在我国现当代职业教育史上的地位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2.1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2.1.1 建国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1.2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
    2.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2.2.1 思想形成的酝酿期(1953-1985)
        2.2.2 思想形成的发展期(1986-1999)
        2.2.3 思想形成的成熟期(2000-2012)
第3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3.1 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
        3.1.1 人才分类
        3.1.2 教育分类
        3.1.3 我国人才分类类型与国际教育分类
    3.2 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思想
        3.2.1 “学校中有工厂,工厂中有课堂”
        3.2.2 “必需、够用”原则与“中专水平”
        3.2.3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3.2.4 “使所有学生都成功”
    3.3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3.3.1 中高职两者的关系
        3.3.2 中高职衔接不当会出现矛盾
        3.3.3 建立两者衔接的课程标准
        3.3.4 积极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
    3.4 技术本科教育
        3.4.1 信息社会对职业技术发起了新挑战
        3.4.2 必须重视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3.4.3 大力发展技术本科
第4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4.1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评价
        4.1.1 立足实际国情融汇东西
        4.1.2 重视技术教育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
        4.1.3 提升技术教育层次顺应时代前进步伐
    4.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4.2.1 立足实践超越实践
        4.2.2 在真实环境中教与学
        4.2.3 “使所有学生都成功”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雪怡生平与学术生涯简介
附录2 1953 年至1985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附录3 1986 年至1999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附录4 2000 年至2012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附录5 严雪怡学术论文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趋势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4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核心概念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1 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技艺传承途径的差异
        2.1.1 古代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技艺传承路径
        2.1.2 古代中国少数民族先民独立的技艺传承形态
    2.2 近代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形态的统一
        2.2.1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职业教育形态的嬗变
        2.2.2 近代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统一化模式
    2.3 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3.1 不同类型国家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3.1.1 世界各国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分类
        3.1.2 不同民族关系类型国家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3.2 不同类型国家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差异
        3.2.1 发展源动力的差异
        3.2.2 发展路径的区别
        3.2.3 发展基础的区别
    3.3 不同类型国家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比较的启示
        3.3.1 两种理念的平衡
        3.3.2 载体功能的拓展
        3.3.3 多元策略的加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性期待
        4.1.1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统一标准”发展路径的强势
        4.1.2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差异特色”发展路径的偏倚
    4.2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地方性理解
        4.2.1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4.2.2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4.3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难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种模式
    5.1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统一标准”发展模式的框架分析
        5.1.1 “统一标准”发展模式的认识基础
        5.1.2 “统一标准”发展模式的价值依据
        5.1.3 “统一标准”发展模式的层级体系
        5.1.4 “统一标准”发展的目的
        5.1.5 “统一标准”发展的意义
        5.1.6 “统一标准”发展的局限
    5.2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差异特色”发展模式的框架分析
        5.2.1 “差异特色”发展模式的认识基础
        5.2.2 “差异特色”发展模式的价值依据
        5.2.3 “差异特色”发展模式的层级体系
        5.2.4 “差异特色”发展的目的
        5.2.5 “差异特色”发展的意义
        5.2.6 “差异特色”发展的局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与路径选择
    6.1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的层级对应
        6.1.1 低层级要素的对应
        6.1.2 中层级关系的统一
        6.1.3 高层级价值的认同
    6.2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的整合
    6.3 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框架
        6.3.1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基础的互补
        6.3.2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意义的共融
        6.3.3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目的的聚焦
        6.3.4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路径的转向
        6.3.5 “统一标准”与“差异特色”改革发展模式行动的纬度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以培养学生社会价值观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
    1.2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
2、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观念的错位
    2.2 学校师资不足、人文教育资源匮乏
3、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
    3.1 转变观念,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人文教育
    3.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3 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7)高职教育办学机制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高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 问题
    (二) 挑战
办学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因素分析
    (二) 中观、微观因素分析
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基本策略
    (一) 强化政策指导, 完善法律法规
    (二) 强化政府职能, 完善管理体制
    (三) 强化行业职能, 完善交流与沟通机制
    (四) 强化企业职能, 完善产教结合机制

(8)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二) 关于高校文化生态的研究
        (三) 关于技术创新文化研究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文化生态及其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育的内涵
        (一) 高职教育的含义
        (二) 高职教育的特征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二)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三)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三、文化生态内涵
        (一) 文化生态的含义
        (二) 文化生态的特征
    四、技术创新文化的内涵
        (一) 创新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二) 技术创新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第二章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联性
    一、高职院校文化生态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 高职院校文化生态是核心竞争力培植的必要条件
        (二) 高职院校文化力是竞争力的核心群中的重要的内容
        (三) 高职院校文化和谐是核心竞争力生长最好的文化生态条件
        (四) 核心竞争力对高职院校文化生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生态基础
        (一)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提升的"土壤"
        (二)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是技术研发力提升的生态前提
第三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现状SWOT分析
        (一)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的自身优势(Strengths)
        (二)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的自身劣势(Weaknesses)
        (三)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提升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四)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面临的竞争威胁(Threats)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技术创新文化生态基础检讨
        (一) 文化生态失衡
        (二) 技术创新文化薄弱
        (三) 产生校园文化生态失衡和技术创新文化薄弱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基础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一) 更新传统技术观
        (二) 坚持技术文化与新人文主义的统一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取向
        (一) 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核心培养力的提升
        (二)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研发力的提升
        (三)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研发力提升与人才核心培养力提升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文化生态重构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技术教育的原则
        (二) 坚持"和合"的原则
        (三) 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四)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伦理相融合的原则
第五章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之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路径
    一、唤醒高职院校主体技术创新文化的自觉
        (一) 充分认识技术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二) 加强技术文化生态建设
    二、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文化生态
        (一) 以技术创新理念为核心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二) 以技术精神为重点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三) 以校训建设为载体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四) 以文化传统为基础重塑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三、加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谐团队建设
        (一) 师资队伍建设的统一规划是构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和谐团队的基本前提
        (二) 打造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构建技术创新和谐团队的基础
        (三) 打造动手能力较强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构建技术创新和谐团队的补充
    四、改善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生态环境
        (一) 营造高职院校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 健全高职院校各项制度文化生态
        (三) 再造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生态
        (四) 重点培育高职院校技术原创力
    五、培植高职院校良好的地缘文化生态
        (一) 充分挖掘地缘文化中传统文化生态因子
        (二) 产学研结合是融合区域产业要素的重要途经
    六、重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文化特色凝炼
        (一) 要突出高职教育特征
        (二) 要继承文化传统
        (三) 要挖掘区域文化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发表论文、出版着作及成果获奖目录

(9)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教师专业化理论
        1. 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涵义及发展过程
        2. 高职教师专业化是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加速器"
    (二) 终身教育理论
        1. 终身教育理论的历史沿革
        2. 终身教育思想与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关系
    (三) 成人教育理论
        1. 成人教育理论的涵义
        2. 诺尔斯的成人教学法与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关系
    (四) 人力资本理论
        1. 人力资本理论的涵义
        2. 人力资本理论和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关系
二、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 立法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关的政策制度支撑
        1. 缺乏基本法律依据
        2. 相关政策不完备
    (二) 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1. 学历层次较低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3. 科研能力不强
    (三)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匮乏,不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1. 专门机构的数量较少
        2. 教育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
        3. 未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的参与作用
    (四) 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五) 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
        1. 套用普教课程内容
        2. 内容设置学科化
        3. 内容缺乏针对性
        4. 内容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
    (六) 高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单一
三、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1. 加快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立法
        2. 确立经费保障机制
        3. 与岗位流动、加薪、晋级联系起来
        4. 实施带薪休假制度
    (二) 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多渠道开展规范化的师资培养工作
        2. 建立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三) 拓宽思路,建立完善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体系
        1.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
        2. 发挥高职教育专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3. 建立中外合作培训机构
    (四) 高职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自主意识
        1. 专业发展观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要求
        2. 终身学习思想对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要求
    (五) 拓展和规范继续教育内容,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
        1. 课程内容设置的指导原则
        2.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六) 其他可借鉴的高职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方式
        1. 校本培训方式
        2. 学校·社区·企业综合方式
结语
附录:高职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涵及特征分析
    2.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涵
        2.1.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分析
        2.1.2 课程体系的内涵
    2.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类型和特征
        2.2.1 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
        2.2.2 职业分析导向式课程体系
        2.2.3 学习理论导向课程体系
        2.2.4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2.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作用分析
        2.3.1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3.2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2.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3.4 实现教育最大程度的公平
第三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查
        3.1.1 调查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3.1.2 调查结果
    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调查结果分析
        3.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3.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经验
    4.1 德国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概述
        4.1.1 双元制模式
        4.1.2 学习领域
    4.2 德国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可资借鉴的经验
        4.2.1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4.2.2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课程模式
        4.2.3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第五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
    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5.1.1 新的职业理念
        5.1.2 素质教育观
    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5.2.1 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5.2.2 培养职业迁移能力
        5.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5.3.1 有利于实现高职教教育课程的目标
        5.3.2 有利于促进学生未来工作的技能培养和个人职业发展
        5.3.3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5.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5.4.1 以市场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5.4.2 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设计学习领域
        5.4.3 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职音乐教学研究 ——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 张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上海市社会少儿足球俱乐部发展主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雷家宏.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D]. 吴同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4]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 王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D]. 蓝洁. 天津大学, 2014(08)
  • [6]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以培养学生社会价值观为基础[J]. 谢周承.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10)
  • [7]高职教育办学机制影响因素探析[J]. 裘俊彦,刘艳云. 职业教育研究, 2012(07)
  • [8]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 侯长林. 西南大学, 2011(06)
  • [9]基于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D]. 路同.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D]. 邓洵.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