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

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予[1](2021)在《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汉字是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汉字教学的相关研究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教学更加多样化,汉字书写工具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可能,这些变化都为汉字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提高汉字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对外汉语汉字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法、案例法、归纳法整理和分析了对外汉字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对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继而从教学的“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入手,即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从“文字教学”的角度,分析对外汉字教学中汉字“认读”和“书写”的关系。在对相关教学理念梳理的基础上,将“分并融合”的教学理念作为本文教学设计中“语言教学”的主要依据,将“电书为主,笔写为辅”的教学理念作为本文教学设计中“文字教学”的主要依据。最后,本文在分析教学对象、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重难点、教学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基础上,以《成功之路·入门篇》中第3-5课的汉字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实施细节设计,并做出相应的反思与总结。希望本文能够为对外汉语汉字课的教学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袁坤[2](2021)在《构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新设想——评《迷失与重塑: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武小川于2017年出版了《迷失与重塑: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一书,该书通过研究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模式从形成、发展到稳定的演化过程,反思借鉴,进而提出构建当代美术教学模式的设想,并以具体的方案为依据进行论证,为当下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设想。

乔丽华,郝晨汝,赵瑞斌,杨一诺,吴艳茹,池子强[3](2020)在《医学影像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新设想》文中指出统计目前国内主要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中医学影像相关实验,得出医学影像虚拟实验教学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为医学影像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及优化提供帮助。

邹逸[4](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汪五三,赵劲松,文育锋[5](2020)在《基于CNKI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文献分析》文中认为从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医学机能实验研究论文并进行筛选,对所获得的1115篇论文的数量-时间分布特征、期刊分布特征及涉及的改革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论文发表数量于2006-2010年间最多;论文最常见的类型是分析总结,近年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方面的内容逐渐增多;刊登论文最多的前3位杂志分别为《基础医学教育》《卫生职业教育》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刘洪翔[6](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罗琴[7](2019)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内容为例》文中指出美国《化学:概念与应用》和中国人教版(2003年版)化学教科书都是为响应科学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编制的化学教科书,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科学素养的基础上立足于化学学科提出的新标准。教科书是学生在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比较中美两国教科书的异同,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我国教科书的发展。“化学反应原理”是整个化学学习中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本研究选取两版教科书中“化学反应原理“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归纳法建立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科书分析比较框架,并对两版教科书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水平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一)从整体上来看,美版在素养2、素养3和素养5上优于人教版,而人教版在素养1和素养4上优于美版。(二)从五大维度上来看:素养1:从要素构成分析出美版重视对物质直接分类和表征,而人教版更偏向结合化学变化对物质进行分类与表征。从水平等级分析美版注重物质的宏观表征,而人教版更注重微观表征和技能性知识。素养2:从要素构成分析出美版注重阐述化学变化的本质、条件、规律及特征,而人教版注重阐述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从水平等级分析出美版注重用多视角描述化学变化,而人教版注重从微观视角分析化学变化。素养3:从要素构成分析两版均重视化学模型构建。从水平等级分析,两版均侧重从实验事实去收集常见的识别模型,但“美版”侧重于模型的构建。素养4:从要素构成分析出美版较人教版更加注重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敢于质疑与创新。从水平等级分析出美版偏向于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而人教版更希望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素养5:从要素构成分析出美版比人教版在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布上更广。从水平等级分析出人教版偏向于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联系,而美版更多从原理以及本质上进行分析。(三)从主题上来看,人教版在主题二上的素养分布优于美版,而美版在主题三上的素养分布优于人教版,两版在主题一上的素养分布相当。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对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管理以及教与学提供可行性建议。

曹玲玲[8](2018)在《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创客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了系统探究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工作展开本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初中生创新技能具体有七个维度:(1)学习、研究、探索能力(2)创新意识与创新习惯(3)想象能力(4)质疑能力(5)创造与实践能力(6)合作与协调能力(7)整合多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创新技能的具体操作形式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方法学习、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思维训练、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作品制作、创新精神养成、创新品质形成。从初中生创新技能的现状调研来看,部分初中生缺乏创新技能,师生都需要走出理念误区、打破思维定势。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科技课程提升创造实践能力,创新活动养成创新习惯,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应综合运用创新方法、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开发专业的科技课程、组织多种创新活动、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及提高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重点分析了创客教育的成功案例——《洗鞋烘干一体机》项目,探索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系统方法。创客教育要遵循四个教学原则:分层教学,面向全体,立体构建,动态生成。本研究提出全新的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创客教育模式,阐述创客教育的指导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并在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跟踪调查,得出推行创客教育对初中创新技能及综合成绩有所提高的结论。最后,研究者总结出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策略:渗透德育管理,实行分层教学,创新教育评价,开发创客校本课程来打造多元的教育管理环境。

张阳,刘新领,侯樊兴,杜克莘,胡浩[9](2018)在《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动力与教学体系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教育领域的创新事件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创新动力的形成及演进过程,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开展的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入手,探讨了创新动力形成和教学体系构建,以期为今后的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PHAN BUU TU(潘宝秀)[10](2018)在《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实施全面教育的一个途径。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知识和科技所凸显出的价值愈来愈大的情况下,越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所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改变是越南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越南和中国两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网络调查法、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5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掌握越南和中国三种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异同点,发现越中两国的优势与不足,并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设想,同时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分析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了解了越南政府学校体育思想与政策。掌握了越南三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异同点、优势及其不足之处。2.通过分析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了解了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与政策。掌握了中国三类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异同点、优势及其不足之处。3.通过对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结果表明:(1)关于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思想方面,越南“民强国盛”教育思想主要关注人民身体健康,中国“健康第一”体育思想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关于培养目标,越南主要采用“专门人才”类型,中国主要采用“复合型人才”类型;(3)对于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越中两国培养规格的异同点;(4)关于培养制度,从学位制度、学制、招生制度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5)关于课程设置,从课程结构分类、课程学分构成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6)关于课程教学,从主要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术科课程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7)关于质量评价,从课程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法、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越中两国培养制度的异同点。4.提出了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设想,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招生制度、课程结构分类、课程比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9个方面进行建议,从而为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现状
        (一)对外汉字教学方法相关研究
        (二)对外汉字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案例法
        (三)归纳法
第二章 对外汉字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一、“语”“文”关系
        (一)语文分进
        (二)语文并进
        (三)分并融合
    二、“认”“写”关系
        (一)认写同步
        (二)认写分流
        (三)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四)电书为主,笔写为辅
第三章 对外汉字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教学对象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
        (三)教学安排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工具
    二、教学案例设计
        (一)第一课时
        (二)第二课时
第四章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总结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二)教学设计的不足
        (三)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汉字卡片
附录2 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汉字卡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医学影像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新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内容
    研究原因
    创新设计
    考核方法
    教学评价
3 结语

(4)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5)基于CNKI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论文总体情况
    2.2 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
    2.3 各种类型改革论文分布情况
3 讨论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核心素养
        1.3.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3.3 教科书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1.4.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2.1.1 关于“核心素养”
        2.1.2 关于“科学素养”
    2.2 国内研究
        2.2.1 关于“核心素养”
        2.2.2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3 关于“化学教科书的比较”
    2.3 文献研究的启示
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工具研究
    3.1 研究材料的分析
    3.2 比较框架的建立
    3.3 要素与水平的确立
        3.3.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3.3.1.1 要素的可操作性定义
        3.3.1.2 要素水平的划分
        3.3.1.3 分析示例
        3.3.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3.3.2.1 要素的可操作性定义
        3.3.2.2 要素水平的划分
        3.3.2.3 分析示例
        3.3.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3.3.1 要素的可操作性定义
        3.3.3.2 要素水平的划分
        3.3.3.3 分析示例
        3.3.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3.3.4.1 要素的可操作性定义
        3.3.4.2 要素水平的划分
        3.3.4.3 分析示例
        3.3.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3.3.5.1 要素的可操作性定义
        3.3.5.2 要素水平的划分
        3.3.5.3 分析示例
    3.4 数据统计
    3.5 要素水平划分的可行性
4 两版教科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
    4.1 两版教科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比较
        4.1.1 不同主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分布
        4.1.1.1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比较
        4.1.1.2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的比较
        4.1.1.3 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主题的比较
        4.1.1.4 三大主题的比较
        4.1.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素及水平分布的比较
        4.1.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素分布的比较
        4.1.2.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水平等级的比较
    4.2 两版教科书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比较
        4.2.1 不同主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分布
        4.2.1.1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比较
        4.2.1.2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的比较
        4.2.1.3 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主题的比较
        4.2.1.4 三大主题的比较
        4.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要素及水平分布的比较
        4.2.2.1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要素分布的比较
        4.2.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水平等级的比较
    4.3 两版教科书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比较
        4.3.1 不同主题“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分布
        4.3.1.1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比较
        4.3.1.2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的比较
        4.3.1.3 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主题的比较
        4.3.1.4 三大主题的比较
        4.3.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要素及水平分布的比较
        4.3.2.1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要素分布的比较
        4.3.2.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水平等级的比较
    4.4 两版教科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比较
        4.4.1 不同主题“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分布
        4.4.1.1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比较
        4.4.1.2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的比较
        4.4.1.3 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主题的比较
        4.4.1.4 三大主题的比较
        4.4.2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要素及水平分布的比较
        4.4.2.1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要素分布的比较
        4.4.2.2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水平等级的比较
    4.5 两版教科书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比较
        4.5.1 不同主题“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分布
        4.5.1.1 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比较
        4.5.1.2 化学反应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的比较
        4.5.1.3 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主题的比较
        4.5.1.4 三大主题的比较
        4.5.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要素及水平分布的比较
        4.5.2.1 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素养要素分布的比较
        4.5.2.2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水平等级的比较
    4.6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总体分析
        4.6.1 素养中要素的总体比较
        4.6.2 素养水平等级总体比较
5 案例分析
    5.1 文本呈现分析
    5.2 知识点呈现分析
    5.3 学科素养呈现分析
        5.3.1 中国人教版分析
        5.3.2 美国翻译版分析
        5.3.3 两版教科书的比较分析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创客教育
        1.4.2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异同
        1.4.3 创新
        1.4.4 创新技能
        1.4.5 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及应具备的创新技能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初中生创新技能水平现状调研及创客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某中学初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2.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2 信度分析
        2.1.3 效度分析
        2.1.4 调查问卷分析
    2.2 初中学生创新技能的现状
        2.2.1 初中学生的职业规划
        2.2.2 初中学生缺乏创新技能
    2.3 走出培养创新技能的理念误区
        2.3.1 从思维定势到自主立项
        2.3.2 从急功近利到平台搭建
    2.4 学生科技创新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的原因
        2.4.1 思维定势
        2.4.2 迷信权威与从众心理
        2.4.3 其他原因
第三章 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探索
    3.1 营造适合培养创新理念的氛围
        3.1.1 建设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3.1.2 结合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3.2 开发专业的科技课程
        3.2.1 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课程
        3.2.2 运用多种信息渠道
        3.2.3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2.4 激发自主探究能力
        3.2.5 衔接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3 组织多种创新活动
        3.3.1 以体验为主的普及科学体验活动
        3.3.2 以提高为主的科技创新社团活动
        3.3.3 以展示为主的科技节活动
    3.4 充分利用项目学习形成创新品质
        3.4.1 创新基本技能的培养
        3.4.2 工程学创新项目
        3.4.3 创客工作坊为项目提供保障
    3.5 提高教师的创新综合素质
    3.6 案例分析——《洗鞋烘干一体机》创客教育项目
第四章 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创客教育模式
    4.1 构建创客教育系统模式
        4.1.1 归纳创客教育的实践模式
        4.1.2 提炼创客教育的操作模式
    4.2 创客教育的指导理念
    4.3 创客教育的目标
    4.4 创客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4.4.1 探索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4.4.2 推行创新的学习方式
    4.5 创客教育的教学内容
        4.5.1 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4.5.2 创新方法的运用
        4.5.3 创新习惯的养成
    4.6 创新技能评价体系
    4.7 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验研究
        4.7.1 实验的目的和假设
        4.7.2 实验对象和研究时间
        4.7.3 研究方法
        4.7.4 实验过程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5.1 革新创客教育的管理模式
        5.1.1 渗透德育管理
        5.1.2 实行分层教学
        5.1.3 创新教育评价
        5.1.4 开发校本课程
    5.2 研究总结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动力与教学体系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动力探讨
    1.1 外在动力
        1.1.1 历史大变革背景下的外在动力
        1.1.2“资源共享”演进为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
    1.2 内生动力
        1.2.1 旧的教学课程触发的内生动力
        1.2.2 行政驱动力触发的内生动力
        1.2.3 信息技术渗透形成由外部激发的内生动力
2 医学机能学从“课程改革”到“教学体系改革”的构架演进

(10)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
        1.1.1 越南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1.2 中国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可借鉴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越南相关研究综述
        1.3.4 越南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3) 网络调查法
        (4) 比较分析法
        (5) 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比较教育学
        2.1.1 比较教育的目的
        2.1.2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2.2 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2.2.1 以招生制度为划分标准
        2.2.2 以培养目标为划分标准
        2.2.3 以课程计划为划分标准
        2.2.4 以教学制度为划分标准
    2.3 世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
        2.3.1 世界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
        2.3.2 世界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发展趋势
    2.4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探寻
        2.4.1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原则
        2.4.2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
第三章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越南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政策分析
        3.1.1 越南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3.1.2 越南学校体育的政策
    3.2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3.2.1 越南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类普通高校的特点
        3.2.2 培养目标的特点
        3.2.3 培养规格的特点
        3.2.4 培养过程的特点
        3.2.5 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
    3.3 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1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政策分析
        4.1.1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4.1.2 中国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
    4.2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4.2.1 中国设立体育教育专业的三类普通高校的特点
        4.2.2 培养目标的特点
        4.2.3 培养规格的特点
        4.2.4 培养过程的特点
        4.2.5 培养质量评价的特点
    4.3 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的优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5.1 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思想的比较分析
    5.2 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5.2.1 相同点
        5.2.2 不同点
    5.3 培养规格的比较分析
        5.3.1 相同点
        5.3.2 不同点
    5.4 培养制度的比较分析
        5.4.1 学位制度与学制的比较分析
        5.4.2 招生制度的比较分析
    5.5 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5.5.1 课程结构分类的比较分析
        5.5.2 课程学分构成的比较分析
    5.6 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5.6.1 主要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学时分配比例比较
        5.6.2 主要术科课程教学方法的学时分配比例比较
        5.6.3 学时和学分的换算关系比较
    5.7 培养质量评价的比较分析
        5.7.1 课程考核方式
        5.7.2 成绩评定方法
        5.7.3 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给与越南体育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6.1 对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
        6.1.1 “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6.1.2 “通专实”课程体系的构想
    6.2 对越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
        6.2.1 不断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6.2.2 明确的培养目标
        6.2.3 完善培养规格
        6.2.4 不断深化培养过程改革
        6.2.5 完善课程成绩评定的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后记

四、实验教学改革的新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初级汉字课教学设计[D]. 张馨予.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构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新设想——评《迷失与重塑: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J]. 袁坤. 中国教育学刊, 2021(01)
  • [3]医学影像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新设想[J]. 乔丽华,郝晨汝,赵瑞斌,杨一诺,吴艳茹,池子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09)
  • [4]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CNKI的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文献分析[J]. 汪五三,赵劲松,文育锋. 基础医学教育, 2020(03)
  •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内容为例[D]. 罗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初中生创新技能的实践研究[D]. 曹玲玲. 苏州大学, 2018(04)
  • [9]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的创新动力与教学体系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机能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 张阳,刘新领,侯樊兴,杜克莘,胡浩.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8(03)
  • [10]越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 PHAN BUU TU(潘宝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