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高精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

数字高精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高准确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泽江[1](2021)在《高相干的双光学频率梳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作为新一代光谱测量工具,具有宽光谱、高速度、高精度和高准确度等技术优势,是开展更高精度更快速度光谱测量的重要手段。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已在三维成像、气体分子光谱分析、速度场和温度场精密测量中获得初步应用。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光谱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是利用光学外差探测技术,通过拍频探测将光学频率梳(以下简称为“光频梳”)的离散的光频梳齿下转换到射频域。双光频梳干涉信号使用单个光电探测器即可在μs~ms量级的测量时间内实现光频梳光谱的精密测量。这个双光频梳光谱的频率精度和准确度可以溯源至原子钟频率标准。一方面,超低噪声光频梳是实现高精度双光频梳光谱测量的重要基础,因此发展光频梳噪声免疫技术和低噪声主动相位控制技术,提高光频梳的频率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是提高双光频梳测量精度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双光频梳光谱技术在光谱测量、频率传递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双光频梳系统的光谱分辨率仍然被动态相干性制约。这已成为获取高分辨、高精度和高准确度双光频梳系统的关键技术瓶颈,亟需一种新型的光频相位控制技术来提高双光频梳系统的相干性,满足更高精度的光谱测量需求。本论文围绕“高相干的双光学频率梳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首先发展了高响应带宽的光频梳相位控制技术,研制了低噪声的光频梳光源。以此为基础,实现了高相干的双光频梳光谱系统。目前研制的这一高相干双光频梳系统的锁定精度和相干时间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最后基于自行研制的双光梳光谱系统,展开了在分子光谱测量、精密测距、成像和气体流速测量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应用和研究。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研制了超低噪声光频梳。研究了低噪声锁模激光器的机制。发展了低噪声的光纤激光器,其具有良好的自启动特性和高抗环境噪声能力,便于实现超低噪声集成化的光频梳系统。进一步引入多种相位控制器,综合调控光频梳相位噪声,将光频梳锁定系统的开环带宽从数k Hz提高到166k Hz,实现了低噪声光频梳的长期稳定运行,光频梳的载波包络相位偏移频率的光频不稳定度提升至9.15ⅹ10-19,对应的积分相位噪声仅为81.9mrad(积分范围:1Hz到1.5MHz)。2.研究了高相干的双光频梳系统。本论文发展了光频梳间的光频传递技术,实现了多个光频梳之间的光学频率传递,实现了主动锁定的高相干的双光频梳光源,其频率准确度溯源到氢原子钟上。研制的双光频梳光源的重复频率稳定度达到了10-12量级,相对线宽低于1Hz,光源的相干时间大于100s。3.基于自行研制的双光频梳系统,开展了双光频梳光谱技术在分子光谱测量、测距、成像和气体流速测量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结合时间飞行法和双光频梳光谱技术,本论文同时实现了距离和分子吸收光谱的精密测量,光谱分辨率为100MHz,0.5s测量时间的测距精度为0.68μm;结合光谱编码技术和双光频梳技术,实现了微结构样品的表面形貌测量,通过标准分辨率靶测得横向精度为4.4μm,对金膜样品测量的纵向精度为7.72nm;结合光谱多普勒频移效应和双光频梳光谱技术,实现了气体分子多吸收峰的高精度测量,进而获得气体流速信息。这些研究推动了双光频梳光谱测量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发展。4.提出并研制了结构简单、被动相干的单腔双光频梳光谱系统。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开展了一种基于可饱和吸收镜的新型双脉冲激光器的研究,输出脉冲具有良好的被动相干特性,经实验测量其重复频率差的标准差仅为83m Hz,实现了梳齿可分辨的双光频梳光谱测量。

林敏,叶宏生,夏文,刘蕴韬,王佳玫,徐长春[2](2020)在《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发展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早期开展的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技术研究及成果、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成立后电离辐射计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2000年后电离辐射计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通过回顾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从满足核工业所需的常规电离辐射计量测试方法到绝对测量新方法研究、极值量计量、动态量计量、特殊环境计量、特殊放射性气体活度计量以及特殊放射性标准物质制备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以期进一步提升综合计量保障能力,并在先进计量测试理论与方法、核医学与放射治疗计量、辐射生物计量等方面继续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进步。

王婧[3](2020)在《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间的矛盾,能源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发生了重大变革,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国能源生产与利用方式在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为电能的准确计量带来了挑战。电网供给侧可再生新型能源大规模发电,其输出功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间歇性和随机波动性。需求侧大功率非线性动态负荷的广泛应用,导致负荷电流表现出复杂的快速随机动态波动特性,进而引起电能表电能计量严重超差。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以非线性动态负荷使用为主的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7.1%,因而,由动态负荷信号快速随机波动所导致的电能计量1%的误差就可能造成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缺少对快速随机波动条件下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理论与技术。本文以上述国家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发现并提炼出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科学问题,研究探索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研究分析电网中实际动态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模型无法反映实际动态负荷信号快速随机波动特性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新的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并研究了此类信号的产生方法,所提出的测试信号模型满足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信号建模的要求,为开展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2)为提高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效率,根据压缩感知理论中的测量矩阵线性编码调制理论,采用结构化方法,构建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通过矩阵映射产生正交伪随机幅度调制函数,建立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使其在反映实际电网中动态负荷典型本质特性的同时具备紧凑性,提高了电能表动态误差的测试效率。解决了压缩感知理论在工程领域应用的难题。(3)针对国内外电参量测量领域广泛使用的窗函数卷积算法在快速随机动态条件下测量准确度明显降低的问题。基于压缩检测信号处理理论,分析离散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的频域稀疏性,通过构建最小误差有功功率检测滤波器,提出了动态电能量值准确测量的非交叠移动压缩检测(Nonoverlapping moving compressive measurement,NOLM-CM)算法,在仿真与实验条件下,验证了 NOLM-CM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为智能电能表在快速随机动态条件下的电能量值准确测量提供指导。(4)针对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在所提出的两类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的基础上,定义测试信号的游程似然函数,建立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解决了从动态参考电能量值到稳态参考电能量值的溯源问题。其次,搭建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系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和电能表动态误差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的有效性,且测量不确定度显着降低。本文从理论研究到仿真分析,再到实验验证,形成了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的完整理论体系,解决了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对保证快速随机动态波动条件下电能的准确计量与公平交易,促进电能替代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春燕[4](2019)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线校验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变电站是适应现代电力市场需求发展的产物,也是变电站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延伸,电力系统中数据采集、电能计量、继电保护、故障测距、监控等工作都需要电子式互感器作为中间枢纽来配合实现,电子式互感器的出现不仅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其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因其自身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原因,导致绝缘复杂,动态测量频带范围窄、体积大、易于发生铁磁谐振的现象,加之其输出的信号为模拟信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互感器的发展,也限制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实现、应用和发展。目前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已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变电站中,但因技术和运行经验的不足,导致了电子式电压在运行中逐渐出现了准确度、电磁兼容、绝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想保证互感器稳定可靠地在线运行,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非常必要。为解决电子式互感器在现场使用中的不稳定性,不仅要对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现场投运之前进行各项指标的检定,而且在投入运行后也要进行实时地监测。针对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应用中遇到绝缘、电磁兼容等问题,加之使用中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日积月累,会直接造成互感器的准确度发生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校验技术来监视器准确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何安全、可靠、便捷、高准确度的校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是校验的关键。传统的校验技术是为适应传统互感器而制定的,适用于模拟量输出并且校验周期较长的传统互感器,并不能完全的、直接的应用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校验技术中,加之传统的校验方法为离线校验,即需要将互感器退出一次侧线路后,通过升压装置升压后模拟进行实验,这种校验方法不仅要倒闸操作等复杂的工作,而且断电造成的影响也较大。本文提出的在线校验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离线校验的各种不便和影响。在线校验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点:1)标准电压互感器的选取、设计与应用;2)如何在保证一次侧线路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标准电压互感器接入线路也是校验系统的难点;3)高准确度软件算法以获取信号的参数及两路信号的比差角差。本文根据以上三个关键点所设计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线校验系统,标准电容选用SF6圆柱体电容器和精密NPO电容器组合而成的电容分压器,并在高压侧安装了远程控制的自动升降装置,通过手动无线远程控制,安全可靠的获取在线电压信号。考虑到升降装置在逐渐接触带电一次侧线路时会发生电弧重燃熄灭的现象,此过程可能会产生操作过电压击穿分压电容,加上电容分压器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受外界温度和气体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测量出现偏差,本文针对这两种因素做了计算、分析和仿真实验进行验证,并采取通过均压环、通过仿真确认过电压的大小后设定合适的工频耐压保证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度。为满足校验系统准确度的要求,本文设计选择了满足系统精度的硬件设备,并设计了适合在线校验的校验仪,通过和Lab VIEW的虚拟校验平台、PC机的配合完成系统的校验。软件处理算法本文选择基于梯形自卷积窗的四谱线插值算法,通过仿真验证,该算法满足系统准确度要求,并且适合现场应用。

谭明[5](2018)在《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框架内,以南京地区典型的景园环境色彩构成为研究案例,以色彩学、色度学的颜色计量模型为标准,通过色彩数字化技术,提取环境色彩数据作为设计依据,从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三个层面探讨了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尊重场地环境生态、空间、功能、文化的前提下,使景园色彩规划设计聚焦于造景要素色彩合理配置,基于色彩量化数据的分析和比选,科学调控景园要素的色彩构成,建构最佳的景园色彩效果。论文以问题为导向,初步搭建了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技术路径,对研究目标与量化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以南京地区景园色彩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为支撑,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基于色彩数字化技术,量化研究景园色彩构成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量化分析”作为景园色彩构成评价和设计的有效手段,在景园色彩环境营造过程中的科学优势与实践意义。全文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研究”。该部分从景园环境色彩特征分析入手,以造景要素光、色呈现不同步、色彩设计不计量的问题为导向,剖析了依靠人眼视觉机能分辨颜色、设定颜色、构成颜色的主观性、差异性、以及局限性。论文基于南京地区典型的景园环境色彩调研过程,运用色彩数字化检测仪器,包括:分光测色仪、色彩亮度计、色彩照度计、拍摄与校色设备,提取D65标准光照条件下的色彩计量数据,统一色彩评价、设计、建构的应用标准;按照景园环境色彩静态观赏、动态观赏的客观规律,提出了色彩构成的量化分析方法;同时,针对景园的色彩文化属性和情感表达等主观感受和体验,总结了生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定性定量方法,阐述了基于调研数据的归类,以及眼动仪、皮电仪的辅助研究,对其进行客观量化研究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为“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研究”。该部分从景园空间建构的客观色彩要素切入,研究了地域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库建立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按照风景园林空间环境游憩观赏的规律,设定空间色彩单元、空间色彩界面和空间色彩序列为景园色彩构成的结构层次。借助南京地区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案例,阐述了三个层次中,景园要素组织搭配对色彩构成效果的影响程度;景园要素色彩在空间环境建构中的构成原则,以及如何按照景园要素的色彩量化数据和风景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规律,构成最科学、最适宜的景园色彩效果。其中包括了:在空间色彩单元层面,主题规划、要素布置、单元形态对色彩构成的限定原则;在空间色彩界面层面,色彩数量、色彩层次、色彩比例对色彩构成的决定作用;在空间色彩序列层面,路径秩序、变化频率、节奏韵律对色彩构成的审美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以特定场地的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和空间建构尺度类型为依据,通过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景园空间色彩构成量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探讨了景园色彩规划设计中,依靠色彩数据和配色阈值的量化控制和比选,对景园色彩效果客观、科学、有效的构成。将色彩学定性定量的原理与风景园林学规划设计的原理进行了较好的融合。第三部分为“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研究”,该部分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通过对景园色彩构成中设计规律和目标需求的归类总结,基于自然景观优美色彩效果的量化数据研究,找出景园要素色彩构成在标准观赏空间中呈现空间感、画面感、秩序感的规划设计规律,研究景园色彩构成效果应体现人文精神表达、情感引导功能、艺术美学审美的规划设计需求。在这些共性规律的指导下,建构了景园环境配色评价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综合分析法,生成评价模型和指标,通过影响因子的评分计算,对景园色彩环境或者色彩方案进行量化评价和比选。在研究过程中,借助南京地区的景园色彩规划设计案例,对配色评价体系的使用流程和方法、以及配色评价对规划设计的反馈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另外,研究了在景园色彩环境营造的实施阶段,基于景园要素色彩量化数据,建立工程项目色谱和色彩施工图的方法,阐述了使用色彩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进行景园色彩施工与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期望通过量化研究和标准化制定来实现景园色彩构成从设计师感性设计向工程数字化设计的转型。本论文探讨了景园色彩构成相关环节应用量化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对各分项逻辑关系和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分别结合南京地区景园实践案例对色彩数字技术应用的可操作性做出了实证研究。论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成果创新:针对风景园林环境特征建构了适合景园配色评价与设计的模型。2.视角创新: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景园色彩构成的科学分析。3.理论创新:在风景园林学理论体系下拓展了色彩构成的理论。4.方法创新:结合色彩学定性与定量方法探索了景园色彩构成的量化方法。

张志[6](2013)在《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变电站的出现及发展大大促进了智能电网的进步。而作为数字化变电站中一次系统的传感元件,电子式互感器是所有继电保护装置及电能计量装置的数据源头。然而,由于电子式互感器在可靠性、使用寿命、连续运行、电磁兼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运行经验。因此,电子式互感器的在线校验、实时监测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缺乏可以在带电状态下对电子式互感器性能进行监测的有效手段,大大限制了电子式互感器的性能提高及完善。本文正是在南方电网科技项目的资助和实际工程项目的需求牵引下,重点针对带电操作方式、高准确度标准电流传感头设计、非线性负荷下的数据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对当前数字输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校验方式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校验方式,在国内首次实现对数字输出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准确度在线校验,并研制出国内首台符合IEC61850-9-2标准的电子式互感器在线校验系统,该系统具有0.05级的准确度,可以校验同步方式为B码、PPS,额定电流为600A和1500A,0.2S级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到目前为止,该系统已经在贵州省电网公司多个数字化变电站进行现场测试,挂网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准确度高、运行状态良好、现场操作方便。首先针对校验系统需要带电操作的问题,考虑到带电操作的安全性,采用地电位作业法,设计了一种基于绝缘操作杆的钳形操作机构,在地面通过钳形操作机构可以完成传感头的带电安装及拆卸;其次,提出一种组合式钳形电流传感头构成标准电流通道的技术方案。采用钳形铁芯传感头作为标准电流互感器,准确度高,体积小,并针对气隙对钳形铁芯传感头准确度影响较大的问题,采用钳形空心传感头作为铁芯传感头闭合完好的判断依据。由于钳形空心传感头的角差几乎不受气隙的影响,而钳形铁芯传感头的角差受气隙影响较大,以两者角差一致性为特征量,用来检测钳形铁芯传感头的闭合程度,提高了校验准确度。另外,本文在分析电网波形成分及以往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预处理的加二阶汉宁卷积窗的高准确度基波提取算法,在现场复杂的非线性负荷校验环境下,该算法针对有频率波动的电网,在抑制频谱泄漏、间谐波及谱间干扰等引起的误差方面,有更高的准确度。给出了系统具体的设计及实现方案。硬件设计主要考虑到标准通道的高准确度采集,在分辨率、动态范围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考虑到稳定性及可靠性,从采集装置的带宽设计、接地及屏蔽等几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抗电磁干扰设计。另外,上位机软件主要实现了组合式传感头特征量判断功能、标准通道数据采集功能、合并单元数据接收及解码功能、基波提取算法及误差计算功能、数据的显示、记录和存储等功能。以贵州白城110kV变电站1500A组合式电子式互感器为试验对象,将全文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整体验证和应用。挂网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完成对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实时校验。另外,在论文研究内容基础上,编制了“电子式互感器在线校验规范”及“电子式互感器在线校验作业指导书”,为后续电子式互感器的在线校验提供了校验依据,并参与编写了《贵州电网数字化变电站计量装置在线检测规范》,为电子式互感器的在线监测及分析提供检测规范。

李智奇[7](2012)在《时频信号的相位比对与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周期性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是时频测控领域中解决高分辨率测量技术的重要手段,周期性信号之间相位差的变化体现了频率信号之间相位量化步进的规律性现象。周期性信号之间相位差的规律性变化的研究,在时频测量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通过对任意频率信号之间相位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完成对频率信号的超高分辨率相位差、相位噪声、频率及频率稳定度测量。温度和频漂是影响原子频标性能的固有特性。通过对原子频标温度和漂移特性的分析,研究通过数字化补偿技术实现原子频标性能的提高。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对标称值不同的信号之间相位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任意信号之间具有相位可比性。提出了标称值呈倍数关系的周期性信号之间具有和标称值相同信号的等效比对关系,而且由于对应的量化相移分辨率更小,体现出来的分辨率更高。通过引入标称最小公倍数周期,解决了标称值不同且不具有倍数关系的信号之间的信号之间的直接比对。实现了任意信号之间的直接相位比对,并推导出相应的比对公式,简化频率变化链中复杂的频率变化。2.对高分辨率相位差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相位差群同步消除任意周期性信号相位比对测量中的量化误差。在等效鉴相频率、最小公倍数周期和等效比对等概念和理论基础之上,引入公共振荡源,利用相位差群同步和标称值呈倍数关系的周期性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关系,实现高分辨率的相位差测量。针对10MHz的比对源,实现10ps相位差测量分辨率测量。3.对超高分辨率的频率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相位差群同步的概念,在不需要通过复杂的频率变换处理,将相位比对和处理的方法推广到任意频率情况下实现了超高分辨率的频率测。将信号间的量化相移分辨率与频率合成技术相结合,能够在宽范围内获得自校情况下10-15/s的测量分辨率,在互比的测量情况下,测量分辨率则能够达到10-13/s量级。4.对高分辨率的线性相位比对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利用线性相位比对技术实现距离的测量。利用了线性比相-单路分频控制鉴相法和比对信号之间的倍数关系,控制鉴相区域,保证比对的高线性度。采用脉冲平均的方法和简单的信号处理电路器件的优化选择,来减小触发误差。采用高精度数字电压表测量,通过对电压表积分时间的控制减小源噪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来实现距离的测量,针对空间距离测量,分辨率能够达到30μm。5.对相位噪声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标称值呈倍数关系的相位比对的等效性,通过对信号之间相位量化的和相位差群同步现象的分析,提出利用周期性信号的相位量化关系,通过对合适频率关系的相位差群同步现象的高精度捕捉,选择相应的响应时间,利用对闸门时间抖动的测量,实现宽范围的相位噪声测量。6.对频率基准铷原子频标的温度和漂移特性进行了研究,针对铷原子频标受温度和漂移的影响,研究铷原子频标温度漂移补偿方案。铷原子钟的温度和漂移均属于系统误差。温度特性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对温度特性进行非实时补偿;漂移有一定的离散性,规律性较明显的铷原子频标漂移率相对较大,能够引入数字补偿处理,提高原子频标的特性指标。

罗志坤[8](2011)在《电能计量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随着厂网分离等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发电厂、电力用户密切关注电能计量装置,电力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考核也越来越重视,其核心就是保障贸易结算过程中电能计量的准确和可靠,因此电能计量装置的技术管理就愈发重要。另一方面,电能计量技术管理却面临着新的形势,凸显了一些新的技术难题,如:电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交易电量和电能计量装置越来越多,要求在有限的人力条件下实现规范化的技术管理;多费率分时段电价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求电能表的时钟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电力电子相关技术的大量推广运用,非线性负荷与日俱增,电网的谐波污染日益加重,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人工现场校验模式的工作效率低,不能对装置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及时预警、报告,难以有效控制计量故障的发生和减少差错电量。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利用GPS技术、谐波测量理论、注入式谐波的异频测试方法、低校高等效电路法等测量相关技术,结合电力线载波技术、GPRS/PSTN通信技术,完成了基于GPS技术的电能表时钟校准和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测量、基于加窗插值FFT的谐波电能测量、基于标准表比较法的电能表误差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基于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荷基准值的二次负荷测试、基于注入式高频谐波的电流互感器二次导纳的异频法测试、基于等效阻抗测量的电压/电流互感器低校高校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压/电流互感器(TV/TA)的现场实时校准方法;对上述各种测量方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定。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可应用于国内电网的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技术,其主要贡献有:(1)基于GPS技术,根据多费率、多功能电能表时钟的校准要求,开发了基于GPS同步时钟的电能计量时钟基频测试与校准装置,该装置可采用无线非接触方式现场测试电能表的时钟误差;应用GPS的精确授时,在TV的二次回路两端分别利用GPS同步测量电压的幅值,采用两者之差与二次电压之比计算出TV的比差;在TV的二次回路两端,分别于电压信号的过零时刻获取GPS实时时标,获取两者之差计算角差,根据电压互感器TV的二次回路电压向量图,计算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2)根据湖南省电力公司和电力试验研究院的谐波测试工作,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谐波源用户的谐波原理,提出了基于Blackman窗的插值FFT谐波电能测量算法,采用复序列FFT蝶式迭代算式,计算供电系统电网参数;提出了综合负荷中是否含有谐波源的识别方法,并依据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规程,可按谐波特性和潮流方向分别累计谐波电能的计量模式。研制了一种具有适应谐波源负荷特点,功能多、体积小和界面友好的谐波电能计量与在线监测装置。(3)依据DL/T448-2000《电能计装置技术管理规程》对电能表、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电压/电流互感器等提出的校验要求,分析了传统的现场校验方式的缺点,通过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总结,依据关口电能表的应用实际,提出“标准表比较法”现场校验电能表的误差,研制了电能计量远程监测与校验现场装置,并采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开发了主站管理信息系统。(4)根据互感器二次负荷/导纳的测试原理,介绍了在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准与监测系统中实现对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负荷/导纳在线测量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二次回路阻抗(导纳)大小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引起互感器二次回路阻抗/导纳变化的几种状况,通过观测一段时间内数值及相角的变化情况来实现定性判断故障来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注入谐波分量的异频测试法,并推导了在异频测试法下,二次负荷阻抗、导纳的在线测试方法。(5)分析了传统互感器现场误差校验及其测试模型,指出了互感器现场校准的缺陷与不足;分析了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低校高”的技术原理,提出了在计量装置远程校准与监测系统中实现对互感器误差的现场实时校准方法。(6)阐述了计量装置远程校准与监测系统的硬件实现方式,包括系统构成、通信网络、下位机显示与监测等;分析了系统主站软件的需求,完成了数据库的系统设计(7)以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为依据,对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中各种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评定,从现场测试数据和理论分析表明,本系统可以作为Ⅰ、Ⅱ、Ⅲ类电能计量装置的现场检测标准。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并为电能计量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实用、高效、可靠的工具和手段。并根据计量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提出了有关管理规程的修改建议,以使其更加科学、合理、适用。

童悦[9](2011)在《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流互感器作为电力系统基础设备,其准确度和稳定性是电力系统电能计量、保护、监测的重要保证。自1884年变压器问世以来,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网容量不断增大的要求,以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为依靠的智能化电网建设得到大力发展。电流互感器作为最基础、最关键的电力设备之一,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由于其动态范围广,频带宽,无磁饱和等优点,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应用于电力系统。电流互感器的不断发展进步促进了其校验技术的发展。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的原理性差异也引入了设备校验的新的现实问题。目前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主要采用预防性维修体系,即按照规定的期限对电流互感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换。而电子式互感器由于其信号变换流程的新特点以及在户外含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其校验规程和传统互感器相比,必须有相应的变化。由于电子式互感器是一种新型的刚刚开始走向实用的技术,目前对其校验技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其现场带电检验技术的研究,几乎完全是空白,更没有相应的标准出台。本文提出的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技术可以针对高压电流互感器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进行不断电监测,符合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以上背景提出了一种新的电流互感器校验方式,可以实现现场不断电情况下电流互感器的在线校验,能更合理更真实的反映电流互感器在变电站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实际表现,同时也可以缩短电流互感器的检测周期。在线校验系统的主要关键技术有两点——适用于现场带电操作的高准确度标准传感头研究和针对现场一次电流源谐波成分复杂的高准确度电力参数估算算法研究。本文就在线校验系统的两点关键技术做出了具体的分析。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PCB板的钳形空心线圈作为校验系统的标准传感头。对该标准传感头的数学建模和原理推导做出具体分析,并且针对其开口气隙大小,位置影响,邻相干扰、温度性能等做出了详细的实验研究。挂网试验表明该传感头具有高准确度,动态范围宽,易实现不断电安装的特点。然后提出一种高准确度数据处理算法—矩形卷积窗的插值算法。针对谐波成分丰富的变电站现场一次电流的情况,该算法能补偿因频率波动造成的频谱泄漏误差,从而更准确的提取出基波成分的参数,实现高精度电力参数测量。最后,对该在线校验系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其中包括河南中试所对该在线校验系统标准传感头的测试报告、系统的整体验证实验和110kV高压电流互感器现场运行测试研究。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各个误差环节的测量数据进行完整的信息评定,并提供了系统的标准不确定度分析。实验研究表明,该标准传感头具有0.05级的准确度,系统满足0.2级电流互感器的校验精度。挂网运行试验证明该系统易于现场操作,可靠性强。除此之外,本文还给出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装置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硬件电路设计包括高压侧供电电路,高压侧采样电路,数据传输电路和本地接收模块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上位机接收软件,数字积分和数字信号处理误差理论计算等。

杜保强[10](2011)在《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时频信号的测量、比对、控制、锁相环路、频率变换及合成、相位噪声测量以及原子频标的信号处理中,提高精度、简化设备等是发展的方向。因为时频信号的测量、比对、控制是建立在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从信号的相互关系入手来考察获得高精度的特性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高精度的处理方法是建立在信号连续相位(或者频率)比对处理、频率的归一化等途径的基础上即通常的相位比对和处理均要求频率标称值相等或者具有较为严格的相互频率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在宽的频率范围或者特定的频率标称值不同的频率信号之间进行比对,还必须引入复杂的频率变换,这样就限制了相位比对的精度和应用的广泛性。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借助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从线路上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借助于微处理技术从算法上进行优化。但是传统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时频信号处理技术通常采用的是相位处理的方法。这里,无论采用了哪些算法和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同频信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相位比对;对于有频率差别的信号只能通过频率变换等方法进行处理。因此,如果在宽的频率范围要完成测量中所必须的相位比对就必须结合使用高精度的频率合成器。这样不但设备复杂,而且在各变换环节容易引入合成线路的附加误差,这是传统的相位处理方法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在本论文中,这些缺陷会在异频信号的一系列新概念和理论的支持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包括相位量子、群相位量子、相位差群、群相位差、群相移、群周期、群同步、群周期相位比对及群相位控制等,它们是建立在异频信号间的最大公因子频率、最小公倍数周期、等效鉴相频率、量化相移分辨率等表征相互频率关系的重要参数基础之上的,所以异频信号间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方法更适合于高精度的频率信号处理,其关键技术可能会影响到时频测控技术的发展。因此,基于群相位量子化的相关概念及相应的信号处理方案把信号之间必须基于同频才能进行的测量、比对、处理及控制推广到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任意频率信号之间,这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根据异频信号之间最基本的相位关系,提出了群相位量子的基本概念并深入分析了群相位差变化的基本规律、群相位量子的特点以及基于群相位重合检测消除±1个计数误差的根源。将这些新概念及其特点用于时频信号的测量和处理中,结合群相位重合点及其检测的基本理论,能够获得高的测量分辨率。2.在群相位量子等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群周期相位比对的方法。该方法揭示了周期性信号相互间的固有关系及相位差变化的规律,把这些规律应用率信号相互关系的处理中,无须频率归一化也可完成相互间的相位比对及处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群相位量子为基础的测量、比对及控制可以达到10-12/s量级的分辨率。3.在群周期相位比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高精度频率测量方法。利用群相位量子变化的规律性及异频信号间群相位重合点的分布规律,在两群相位重合点处建立测量闸门,克服了传统频率测量中存在的±1个计数误差的问题。通过脉宽调整电路减少相位重合点簇中的脉冲个数并借助相位控制电路有效地捕捉最佳相位重合点,进而降低实际测量闸门开启和关闭的随机性,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为了保证任意信号的可测量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频率测量方案。通过引入DDS,以被测信号的粗测值为参考自动合成一个与被测信号具有一定频率关系的频标信号,确保被测信号与频标信号具有相位关系的可控性,使系统最终实现了在宽范围内任意频率信号的高精度测量。在此基础上,如果改进DDS输出信号的稳定度,降低系统的本底噪声,提高群相位重合点捕捉的准确度,进一步完善群相位量子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则获得皮ps量级以上的超高测量分辨率是完全有可能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实际测量精度可达到10-13/s量级,与传统频率测量系统相比,新方案具有测量精度高,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及系统稳定性高的优点。4.根据信号间的频率关系及群相位差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相位噪声测量系统。通过异频鉴相获取相位差信息,经低通滤波及相关信号处理后得到参考源的压控信号,进而实现相位锁定并在锁定后提取被测信号的相位噪声信息,然后送入频谱分析仪,从而实现了相位噪声的高精度测量。该系统可以用一个参考源完成任意频率信号的相位噪声测量而且参考源的相位噪声低,频率稳定度高,压控范围宽。将异频相位处理应用于相位噪声测量系统中,这在相噪测量领域是一个新的突破,它不再是单纯依靠线路上的改进来提高测量精度,而是利用自然界中周期性信号相互间的固有关系及变化规律,把这些关系和规律应用于相位噪声测量中,不必使它们频率相同也可完成相互间的线性相位比对,进而在抑制载频的情况下提取被测信号的噪声信息。在此基础上作为异频相位噪声测量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基于群相位量子的无间隙数字化相位噪声测量新方案。根据参考信号经过合适倍频及简单合成变换后与被测信号的频率进行相位重合点检测,通过对重合点之间的无间隙计数,由两相邻重合点之间计数值的变化或相位起伏的变化反映相位噪声的变化,最后经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离散傅立叶变换算法来计算单边带相位噪声,实现数字化高精度相噪测量。5.根据电磁波信号在特定媒质中传播的时延稳定性这一自然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转换的高分辨率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该方法将被测时间间隔量化,结合相位重合检测技术,使对时间量的测量转化为对空间长度量的测量。将时空转换原理应用于精密时间间隔测量中,这在短时间间隔测量中是一个新的突破,它不再是单纯依赖线路上的改进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而是利用电磁信号在导线中传输不会产生畸变仅在时间上发生延迟的规律性,把这些规律和特性应用于测量中。因此,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已有技术途径的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6.基于时空关系的测量方法具有很高的测量分辨率,但测量范围窄,因而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为了进一步扩宽其测量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延时复用技术的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案。根据基于时空关系的时间间隔测量原理,将若干延时单元组成延迟链,延迟链的输出被反馈到系统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进行单稳态触发逻辑判断,判断结果被重新送回到重合检测电路中去,实现一个延迟链可以多次复用的循环检测,扩展了基于时空关系的时间间隔测量范围,提高了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其测量分辨率可达到十皮秒至皮秒量级。7.在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长度游标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长度游标的时频测量新方法。利用长度游标法测量时间间隔是一种新原理的技术,它主要是利用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进行对时间间隔的高分辨率测量,已经被证明了容易实施、有很高的测量分辨率。用这种方法构成的装置已经表现出了数十ps的测量分辨率,而且也很有希望得到更高的精度。将此方法应用于时间同步技术中,保证了时间的严格同步、高稳定输出,对于提高设备体系的整体性能具有很大的意义。8.提出了一种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从原理上改进和简化锁相环路,利用频率信号间群相位差和群相位量子变化的规律性,实现了异频鉴相锁相。以此解决了主动型原子频标中的微波跃迁频率信号和压控晶体振荡器之间的直接相位比对、控制或者在更短的频率变换链情况下的处理和控制。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整个锁相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系统的本底噪声。9.提出了一种基于GPS的新型二级频标锁定系统。利用信号的时延稳定性和群相位量子变化的规律性,产生一种基于长度游标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二级频标锁定系统中,通过对被测时间间隔进行多尺度卡尔曼滤波,在MCU控制下算出GPS与二级频标分频信号之间的相对频差;根据二级频标的频-压控制特性得到补偿电压,将该电压进行D/A转换后送到二级频标的压控端,调整输出频率,进而形成二级频标锁定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其锁定精度可达10-12/s量级,与传统频标锁定系统相比具有电路简单,成本低廉,附加噪声小,锁定精度高等特点。

二、数字化高准确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化高准确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相干的双光学频率梳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1.1 光学频率梳简介
        1.1.2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简介
        1.1.3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的进展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2.1 选题的意义
        1.2.2 论文的主要工作
        1.2.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的研究
    2.1 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
        2.1.1 光学频率梳技术
        2.1.2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技术
        2.1.3 光学频率梳的噪声分析
        2.1.4 双光学频率梳相干性的研究
        2.1.5 双光学频率梳吸收光谱测量的研究
    2.2 光学频率梳的相位控制技术的研究
        2.2.1 锁相环系统的噪声分析
        2.2.2 光学频率梳的参量检测
        2.2.3 鉴频鉴相器
        2.2.4 光学频率梳控制器的设计
        2.2.5 光学频率梳的促动器
    2.3 小结
第三章 低噪声光学频率梳的研究
    3.1 低噪声光学频率梳振荡器
    3.2 超低噪声光学频率梳
        3.2.1 超低噪声光学频率梳的设计
        3.2.2 超低噪声光学频率梳的输出特性
        3.2.3 光学频率梳的内环锁定
    3.3 低噪声光学频率梳的外环噪声
        3.3.1 光学频率梳外环噪测量的原理
        3.3.2 超低噪声光学频率梳外环噪声测量
        3.3.3 光学频率梳的腔外噪声
    3.4 小结
第四章 高相干的双光学频率梳系统
    4.1 高相干可溯源双光学频率梳的锁定
    4.2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测量
        4.2.1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测量原理图
        4.2.2 双光学频率梳的光谱图
    4.3 小结
第五章 双光学频率梳的应用
    5.1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与成像的同时测量
        5.1.1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与成像的同时测量的系统设计
        5.1.2 双光学频率梳光谱与成像的同时测量的结果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双光学频率梳的光谱编码显微成像
        5.2.1 双光学频率梳的显微成像系统设计
        5.2.2 双光学频率梳成像的测量结果
        5.2.3 微结构测量
        5.2.4 小结
    5.3 双光学频率梳测速
        5.3.1 双光学频率梳多普勒测速的原理
        5.3.2 双光学频率梳测速的系统设计
        5.3.3 双光学频率梳测速的测量结果
        5.3.4 小结
    5.4 总结
第六章 相干的单腔双光学频率梳系统
    6.1 双脉冲锁模振荡器的原理
        6.1.1 保偏光纤的双折射效应
        6.1.2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锁模
    6.2 双脉冲激光器的数值仿真
        6.2.1 双脉冲在激光器内形成的仿真
        6.2.2 脉冲在腔内的相互作用
    6.3 单腔双脉冲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6.4 梳齿可分辨的双光学频率梳光谱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Ⅰ 个人简历
    Ⅱ 学术论文
    Ⅲ 荣誉和奖励
致谢

(2)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电离辐射计量与测试技术研究
    1.1 放射性活度计量测试
    1.2 辐射剂量计量测试
    1.3 中子计量测试
2 电离辐射计量体系建立与完善
    2.1 放射性活度计量
        1) 4πβ-γ符合与反符合活度计量
        2) 2πα、2πβ表面发射率计量
        3) 放射性气体活度计量
        4) 闪烁法活度计量
        5) 低水平γ核素活度计量
        6) 氡活度计量
        7) 高能γ射线效率刻度
        8) 放射性标准溶液和标准源研制
    2.2 辐射剂量计量
        1) X射线照射量计量
        2) γ射线比释动能计量
        3) β射线吸收剂量计量
        4) γ射线和电子束吸收剂量计量
        5) X、γ辐射剂量当量计量
    2.3 中子计量
        1) 中子注量计量
        2) 中子源强度计量
        3) 快中子吸收剂量计量
        4) 标准截面测量
        5) 中子能量测量
3 电离辐射计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
    3.1 绝对测量新技术研究
        1) 数字符合技术
        2) 双4π符合活度计量
        3) 三管-双管符合活度计量
        4) 小立体角氡活度计量
    3.2 极值量计量技术研究
        1) 短寿命核素参数计量
        2) 高水平活度计量
        3) 超低水平γ核素活度计量
        4) 超低本底α核素活度计量
        5) 低能光子计量
        6) 高能X射线计量
        7) 低keV能区中子计量研究
    3.3 特殊放射性气体活度计量技术研究
        1) 放射性气溶胶活度计量
        2) 放射性碘活度计量
        3) 气载氚活度计量
    3.4 动态量计量技术研究
    3.5 特殊环境计量技术研究
    3.6 特殊放射性标准物质制备
        1) 放射性废物桶标准源制备
        2) 大面积标准源制备与定值
        3) 磁流体动力学电沉积法制备高分辨α标准源
        4) 模拟放射性气溶胶滤膜源制备
        5) 放射性气体模拟源制备
4 展望

(3)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动态负荷典型特性的研究现状
        1.3.2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研究现状
        1.3.3 电能表误差测试的研究现状
        1.3.4 压缩感知理论的研究现状
        1.3.5 电参量测量算法的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不足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体系结构
第二章 大功率动态负荷信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动态负荷概述
    2.3 电气化铁路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3.1 宏观时间尺度电气化铁路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3.2 微观时间尺度电气化铁路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4 电弧炉负荷信号的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4.1 宏观时间尺度电弧炉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4.2 微观时间尺度电弧炉负荷典型本质特性分析
    2.5 大功率动态负荷信号典型本质特性的总结
    2.6 小结
第三章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
    3.1 引言
    3.2 现有的电能表误差测试信号模型
        3.2.1 常用的测试信号
        3.2.2 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3.2.2.1 正弦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3.2.2.2 非正弦稳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 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1 正弦包络调幅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2 梯形包络调幅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3 调频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4 调相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2.3.5 00K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3 动态负荷信号空间分解与动态测试信号空间构建
    3.4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3.4.1 m序列伪随机函数
        3.4.2 畸变波形稳态周期函数
        3.4.3 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
    3.5 信号的产生验证与特性分析
        3.5.1 动态测试信号的产生验证
        3.5.2 动态测试信号的特性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
    4.1 引言
    4.2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4.3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构建
        4.3.1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组成
        4.3.2 正交伪随机测量矩阵的结构化构建
    4.4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模型
        4.4.1 正交伪随机序列函数
        4.4.2 畸变波形稳态周期函数
        4.4.3 畸变波形正交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结构化参数模型
    4.5 信号的产生验证与特性分析
        4.5.1 动态测试信号的产生方法
        4.5.2 动态测试信号的特性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动态电能量值的非交叠移动压缩检测算法
    5.1 引言
    5.2 电能表的功率电能测量原理
    5.3 动态电能量值的NOLM-CM算法
        5.3.1 有功功率压缩检测模型
        5.3.1.1 离散畸变波形m序列伪随机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的稀疏性分析
        5.3.1.2 最小误差测量矩阵的构建
        5.3.2 动态电能量值测量的NOLM-CM算法
    5.4 NOLM-CM算法的仿真与实验验证
        5.4.1 常用的窗函数电能量值测量算法
        5.4.2 NOLM-CM算法的仿真验证
        5.4.2.1 不同动态瞬时功率测试信号条件下的仿真验证
        5.4.2.2 NOLM-CM算法与窗函数算法的对比分析
        5.4.3 NOLM-CM算法的实验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方法
    6.1 引言
    6.2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算法
        6.2.1 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功率测试信号的游程似然函数
        6.2.2 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算法
    6.3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的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系统
    6.4 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实验
        6.4.1 畸变波形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产生的实验验证
        6.4.2 智能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测试实验结果
        6.4.2.1 不同模式的动态测试信号条件下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6.4.2.2 不同功率因数的动态测试信号条件下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6.4.2.3 不同被测电能表的动态误差测试结果
        6.4.3 电能表动态误差似然函数间接测试系统的不确定度评估
        6.4.3.1 P_k~m(t)条件下的不确定度评估
        6.4.3.2 p_k~(OPRM)(t)条件下的不确定度评估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4)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线校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1 绪论
    1.1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的分类
    1.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校验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线校验技术
    2.1 在线校验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2.2 在线校验系统误差要求
    2.3 在线校验的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标准电压互感器的优化设计及其干扰因素研究
    3.1 标准电压互感器的优化设计
    3.2 操作过电压的影响
    3.3 压强和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高准确度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
    4.1 梯形窗的优化设计
    4.2 梯形自卷积窗性能分析
    4.3 基于梯形自卷积窗的四谱线插值算法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在线校验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在线校验的流程
    5.2 硬件模块设计
    5.3 软件平台的设计
    5.4 现场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5)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色彩理论与实践应用
    2.1 色彩基础理论研究
        2.1.1 色彩学理论
        2.1.2 色度学理论
        2.1.3 视知觉理论
    2.2 色彩实践应用研究
        2.2.1 工业产品领域色彩研究
        2.2.2 生理、心里学色彩研究
        2.2.3 数字图像设计色彩研究
    2.3 景观相关学科色彩研究综述
        2.3.1 景观地理学色彩研究
        2.3.2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色彩研究
        2.3.3 农、林、园艺学色彩研究
    2.4 景观学科色彩研究发展
        2.4.1 景观色彩与社会研究
        2.4.2 景观色彩与规划设计
        2.4.3 景观色彩与行业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景园色彩的量化方法
    3.1 景园环境色彩特性
        3.1.1 变化规律性
        3.1.2 相对稳定性
        3.1.3 文化观赏性
    3.2 景园色彩量化方法
        3.2.1 色彩计量模型
        3.2.2 色彩物理量化
        3.2.3 色彩视觉量化
    3.3 静态观赏量化分析
        3.3.1 色彩静态观赏特征
        3.3.2 色彩数据检测提取
        3.3.3 色彩属性统计分析
    3.4 动态观赏量化分析
        3.4.1 色彩动态观赏特征
        3.4.2 色彩数据分段量化
        3.4.3 色彩问题量化研究
    3.5 景园色彩人文属性
        3.5.1 色彩人文属性调研
        3.5.2 色彩情绪效价分析
        3.5.3 生理数据辅助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景园空间的色彩构成
    4.1 景园空间色彩建构
        4.1.1 景园空间色彩
        4.1.2 景园色彩环境
        4.1.3 景园色彩量化
    4.2 空间色彩单元规划
        4.2.1 色彩主题规划:表达与传递
        4.2.2 色彩要素布置:方位与图底
        4.2.3 色彩单元形态:线性与围合
    4.3 空间色彩界面设计
        4.3.1 色彩界面搭配:数量与块面
        4.3.2 色彩观赏层次:视距与尺度
        4.3.3 色彩构成比例:调和与比选
    4.4 空间色彩序列组织
        4.4.1 色彩秩序构成:路径与视点
        4.4.2 色彩序列变化:速度与频率
        4.4.3 色彩连续规律:节奏与韵律
    4.5 小结
第五章 景园配色的共性规律
    5.1 景园配色设计规律
        5.1.1 景园空间的配色
        5.1.2 景园画面的配色
        5.1.3 景园秩序的配色
    5.2 景园配色目标需求
        5.2.1 人文精神表达
        5.2.2 情感引导功能
        5.2.3 艺术审美认同
    5.3 景园配色量化评价
        5.3.1 评价体系设计
        5.3.2 评价模型建构
        5.3.3 评价分值计算
    5.4 量化配色实践应用
        5.4.1 配色效果量化评价
        5.4.2 配色评价反馈设计
        5.4.3 量化色谱实践操作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关于色彩量化研究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说明
附录
    附录一:南京地区景园要素色彩数据库
    附录二:白马公园配色评价设计问卷
    附录三:南京中山陵园中轴线色彩量化数据
作者简介
致谢

(6)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1.2 校验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的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在线校验系统原理及构成
    2.1 在线校验系统原理及构成
    2.2 在线校验系统误差要求
    2.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在线校验系统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
    3.1 标准电流传感头带电作业方式研究
    3.2 高准确度标准电流传感头研究
    3.3 非线性负荷下高准确度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ECT在线校验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总体结构
    4.2 在线校验系统硬件设计
    4.3 在线校验系统软件设计
    4.4 在线校验系统特点及操作流程
    4.5 本章小结
5 在线校验系统测试及试验研究
    5.1 在线校验系统准确度试验及特性评估
    5.2 变电站挂网运行测试
    5.3 误差分析
    5.4 系统运行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7)时频信号的相位比对与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频率及其相关测量技术的发展
        1.2.2 铷原子频标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作者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相位比对及相位差测量技术研究
    2.1 量化理论的提出
        2.1.1 标称值相同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研究
        2.1.2 标称值呈倍数关系的频率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技术研究
        2.1.3 任意频率信号之间的相位比对技术研究
    2.2 相位群的研究
        2.2.1 频率标称值相同的信号之间的相位群特征
        2.2.2 标称值不同的信号之间的相位群特征
        2.2.3 实验验证
    2.3 高分辨率相位测量技术的研究
        2.3.1 高精度相位差测量理论
        2.3.2 相位重合检测部分设计
        2.3.3 实验与数据处理
    2.4 小结
第三章 频率及其稳定度测量技术研究
    3.1 频率信号的分析
    3.2 常用的频率稳定度的测量方法分析
    3.3 基于相位处理的频率稳定度测量技术的研究
        3.2.1 基本原理
        3.3.2 实验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线性相位比对技术在空间量测量中应用研究
    4.1 单路分频鉴相比对技术研究
        4.1.1 单路分频鉴相相位比对原理
        4.1.2 测量误差分析
    4.2 基于线性相位比对高分辨率距离变化的测量研究
        4.2.1 传输线时延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4.2.2 线性相位比对电路设计与分析
    4.3 测试结果及其误差分析
        4.3.1 基于单路线性相位比对技术的频率稳定度测量
        4.3.2 基于单路线性相位比对技术的长度测量
        4.3.3 误差分析
    4.4 线性比相法在导航定位中应用的探讨
        4.4.1 KBR 高精度星间测距的技术难点
        4.4.2 载波相位测距
        4.4.3 线性相位比对技术在导航中应用的探讨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相位比对的相位噪声测量研究
    5.1 相位噪声的估计
        5.1.1 相位噪声的特性
        5.1.2 相位噪声的基本测量方法研究
    5.2 基于相位处理的相位噪声测量的研究
        5.2.1 测量原理
        5.2.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铷原子频标的温度和漂移补偿研究
    6.1 铷原子频标的理论研究
        6.1.1 铷气泡型铷原子频标的工作原理
        6.1.2 影响铷原子频标特性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与探讨
    6.2 铷原子频标的温度补偿
        6.2.1 铷原子频标温度影响的分析
        6.2.2 铷原子频标的温度补偿方案及补偿实验研究
    6.3 铷原子频标的漂移率补偿
        6.3.1 铷原子频标的漂移的分析
        6.3.2 铷原子频标漂移的相关仿真实验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出版专着
    主持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

(8)电能计量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电能计量与电能计量装置
    1.2 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维护
        1.2.1 电能计量技术基础
        1.2.2 电能计量标准
        1.2.3 谐波电能计量技术与产品研究现状
    1.3 电能计量装置的故障分析
    1.4 现代化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技术发展
        1.4.1 远程抄表技术
        1.4.2 虚拟仪器技术
        1.4.3 IP电能表
        1.4.4 光电式数字互感器
        1.4.5 智能电能表
        1.4.6 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计量技术
    1.5 本文研究工作介绍
        1.5.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结构
第2章 电能计量装置的时钟与二次回路压降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电能计量装置的时钟与电压降测量误差
        2.2.1 时钟误差及GPS时钟校准技术
        2.2.2 TV二次回路电压降监测技术
    2.3 基于GPS的电子式电能表时钟测量与校准方法
        2.3.1 电能表的时钟电路
        2.3.2 电能表的时钟校准方法
        2.3.3 电能表时钟测量的不确定度研究
    2.4 基于GPS的TV二次回路压降的比差与角差测量方法
        2.4.1 比差与角差测量原理
        2.4.2 比差与角差对电能表误差测量准确度的影响
        2.4.3 比差与角差的精确测量方法
    2.5 TV二次回路比差与角差测量系统
        2.5.1 系统总体架构
        2.5.2 基于电力线载波的测量数据通信
        2.5.3 系统的准确度
        2.5.4 GPS模块
        2.5.5 精密时钟电路
        2.5.6 比差与角差测量的实现
        2.5.7 系统性能测试
    2.6 小结
第3章 谐波源负荷的电能计量与在线监测
    3.1 引言
    3.2 谐波源的识别与计量模式的确定
        3.2.1 谐波源的识别原理
        3.2.2 谐波电能计量模式的确定
    3.3 基于小波包分解与重构算法的谐波电能计量
        3.3.1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电力谐波分析方法
        3.3.2 谐波信号提取
        3.3.3 谐波功率计算
        3.3.4 仿真实验
        3.3.5 基于虚拟仪器的谐波电能计量实现
    3.4 基于FFT的电力谐波测量原理
        3.4.1 谐波分析的FFT算法实现
        3.4.2 复序列FFT蝶式迭代算式的实数运算
        3.4.3 供电系统电网参数的采样计算
    3.5 数据处理与电力参数计算
        3.5.1 基2-FFT的数据处理
        3.5.2 电力参数的计算公式
    3.6 误差分析与补偿
        3.6.1 模拟电路的误差
        3.6.2 A/D转换误差
        3.6.3 采样误差
    3.7 谐波源负荷电能计量的实现
        3.7.1 系统设计
        3.7.2 现场试验情况
    3.8 小结
第4章 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准技术
    4.1 引言
    4.2 电能计量装置的传统校验方法
        4.2.1 电能计量装置的校验要求
        4.2.2 传统检验方法及其不足
        4.2.3 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
        4.2.4 减少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的方法
    4.3 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准与监测
        4.3.1 电能计量装置远程校准与监测方法
        4.3.2 电能表误差的远程校准
        4.3.3 远程校准技术的发展方向
    4.5 小结
第5章 互感器二次负荷/导纳现场实时测试方法
    5.1 引言
    5.2 互感器二次回路负荷对误差的影响
        5.2.1 互感器二次回路及其负荷
        5.2.2 互感器二次回路等效电路分析
        5.2.3 互感器二次负荷对互感器误差特性的影响分析
    5.3 TV二次负荷/阻抗的在线测试
        5.3.1 TV二次负荷/阻抗的计算
        5.3.2 TV二次负荷的测试方法
    5.4 TA二次负荷/导纳的在线测试
        5.4.1 TA二次负荷/导纳的计算
        5.4.2 TA二次负荷/导纳的测试方法
        5.4.3 TA二次负荷/导纳的异频测试法
        5.4.4 异频测试法的实际应用举例
    5.5 小结
第6章 互感器的远程校准技术
    6.1 引言
    6.2 互感器的传统校验方法
        6.2.1 互感器的现场校验要求
        6.2.2 互感器传统现场校验的方法
        6.2.3 互感器传统校验方法的不足
    6.3 新型低校高等效阻抗测量法互感器校验的基本原理
        6.3.1 电流互感器的低校高校验方法
        6.3.2 电压互感器的低校高校验方法
        6.3.3 感器低校高校验方法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6.4 感器误差的现场实时校准方法
        6.4.1 电流互感器误差的在线校准
        6.4.2 电压互感器误差的在线校准
    6.5 小结
第7章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实现
    7.1 引言
    7.2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的硬件设计
        7.2.1 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7.2.2 硬件系统的构成
        7.2.3 系统的通信信道
        7.2.4 下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7.3 主站软件的实现
        7.3.1 监控与分析模块
        7.3.2 网络数据库系统
    7.4 系统综合误差的不确定度分析与评定
        7.4.1 系统综合误差的组成
        7.4.2 系统的A类不确定度
        7.4.3 系统的B类不确定度
        7.4.4 系统的不确定度研究
    7.5 系统的运行
    7.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

(9)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流互感器的分类及其基本原理
    1.2 电流互感器校验系统国内外概况
    1.3 电流互感器校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在线校验系统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2 在线校验系统基本理论及构成
    2.1 在线校验系统的基本理论
    2.2 在线校验系统构成
    2.3 在线校验系统误差分配
    2.4 在线校验系统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在线校验系统标准传感头研制
    3.1 标准传感头原理设计
    3.2 标准传感头误差分析及性能测试
    3.3 数字积分器原理设计
    3.4 数字积分器的性能测试
    3.5 标准传感头电磁兼容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在线校验系统算法研究
    4.1 电流互感器误差定义
    4.2 误差计算数学求值方法
    4.3 傅立叶变换法的改进算法研究
    4.4 算法实验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在线校验系统的实现
    5.1 在线校验系统硬件设计
    5.2 在线校验系统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验研究及误差分析
    6.1 系统测试结果
    6.2 系统误差来源
    6.3 系统不确定度评定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时频信号概述
    1.2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重要性
    1.3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关键技术
        1.3.1 异频相位噪声测量技术
        1.3.2 原子频标的高分辨率数字化技术
        1.3.3 频率测量、频标比对及控制技术
        1.3.4 时间间隔测量与时间同步技术
        1.3.5 基于GPS的二级频标锁定、驯服与保持技术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理论研究
    2.1 概述
    2.2 最大公因子频率和最小公倍数周期
    2.3 等效鉴相频率和等效鉴相周期
    2.4 相位重合点及其检测电路
    2.5 相检宽带测频法及其精度分析
    2.6 群相位量子和群周期
    2.7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自适应和智能化
        2.7.1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2.7.2 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自适应性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相噪测量新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及相位噪声
        3.1.2 相位噪声的表征
        3.1.3 时域、频域相互转换
        3.1.4 传统相噪测量方法及其特点
        3.1.5 新相噪测量方法的提出
    3.2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
    3.3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设计
        3.3.1 传统锁相环
        3.3.2 基于等效鉴相频率的锁相处理电路
        3.3.3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新型相噪测量系统设计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实验原理
        3.4.2 实验结果
        3.4.3 误差分析
        3.4.4 系统完善
    3.5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
        3.5.1 分频控制问题
        3.5.2 噪声底面问题
        3.5.3 等效鉴相频率和远端噪声的保持问题
        3.5.4 关键技术实验验证问题
    3.6 异频相噪测量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频率测量新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常见的频率测量方法
        4.1.2 新型频率测量方法的提出
    4.2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频率测量原理
    4.3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频率测量方案
        4.3.1 脉宽调整电路
        4.3.2 最佳相位重合点捕捉电路
        4.3.3 基于CPLD的系统实现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实验结果
        4.4.2 误差分析
    4.5 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时间间隔测量与同步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
        5.2.1 信号的时—空关系转换原理
        5.2.2 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方案
        5.2.3 基于时空关系的短时间间隔测量实验及分析
    5.3 基于延时复用技术的短时间间隔测量
        5.3.1 整形和控制电路
        5.3.2 附加延时电路和DLL
        5.3.3 单稳态触发及计数电路
        5.3.4 新方案的FPGA实现
        5.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与长度游标相结合的时频测量
        5.4.1 异频相位重合检测原理
        5.4.2 基于长度游标法的异频相位重合检测原理
        5.4.3 基于长度游标法的频率测量实验
    5.5 基于短时间隔测量的时间同步技术
        5.5.1 时间同步及应用
        5.5.2 导航卫星星地时间同步的原理及方法
        5.5.3 基于时间间隔测量的时间同步方案
        5.5.4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5.6 导航卫星时频信号同步检测技术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群相位量子化处理的原子频标技术研究
    6.1 概述
        6.1.1 原子频标的研究意义
        6.1.2 原子频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6.1.3 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的改造
    6.2 基于异频相位处理的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
        6.2.1 传统主动型氢原子频标的锁相系统
        6.2.2 锁相系统数学模型
        6.2.3 传统锁相系统的工作状态
        6.2.4 新型主动型氢原子频标锁相系统
        6.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方法
        6.3.1 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倍增效果和温度补偿
        6.3.2 被动型铷原子频标的频率—温度补偿实验
    6.4 铷原子频标的非实时控制研究
        6.4.1 引言
        6.4.2 铷原子频标的非实时控制原理
    6.5 基于GPS的新型二级频标锁定系统
        6.5.1 系统基本原理
        6.5.2 新型二级频标锁定系统的设计方案
        6.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7.2.1 基于群相位量子的周期性运动现象研究
        7.2.2 深空探测中的群相控技术研究
        7.2.3 基于异频相位量子化处理的相控阵雷达技术改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完成论文
    ● 科研与获奖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数字化高准确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相干的双光学频率梳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D]. 邓泽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2]CIAE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发展回顾[J]. 林敏,叶宏生,夏文,刘蕴韬,王佳玫,徐长春.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S1)
  • [3]伪随机动态测试信号建模与智能电能表动态误差测试方法[D]. 王婧.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4]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在线校验技术的研究[D]. 李春燕. 三峡大学, 2019(06)
  • [5]景园色彩构成量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为例[D]. 谭明. 东南大学, 2018(05)
  • [6]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D]. 张志.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7]时频信号的相位比对与处理技术[D]. 李智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12)
  • [8]电能计量在线监测与远程校准系统的研制[D]. 罗志坤. 湖南大学, 2011(08)
  • [9]电流互感器在线校验关键技术研究[D]. 童悦.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基于异频信号的群相位量子化处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杜保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标签:;  ;  ;  ;  

数字高精度压力测量技术在计量标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