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废水排放总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啤酒废水排放总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一、啤酒废水排放总量确定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尹然[1](2020)在《基于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的兰州市城市物质流动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范围和空间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加剧,随之带来的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日益突出。自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人类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努力从未停歇。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实现了长时期、持续性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随之而来的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退化等诸多挑战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如生命是一种代谢现象,是能量、物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一样,城市也依靠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得以维系。自2001年欧盟统计局(EUROSTAT)发布了首个基于社会经济系统建立的EW-MFA框架以来,物质代谢领域中物质流分析得到快速的发展。本研究以欧盟的EW-MFA框架和崔雪竹的城市代谢(UM)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代谢物质流分析(UM-MFA)模型。UM-MFA模型通过引入物质循环和平衡代谢理念,并以模块为模型的基本单位,系统地分析城市代谢系统内部物质流动初步展开后的物质流动,在改进了一套可拓展且具有可比性的城市新陈代谢物质流分析框架和方法后,建立了相应物质流账户,并确立了对应的物质流换算系数,为构建标准化的城市代谢框架提供方法和工具支持。本研究构建的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建设活动及运输活动五个模块,涉及区域内提取(IRE)、区域内产出(IRO)、进口和出口(Imp和Exp)、区域内排出(IRD)、循环(Cir)、平衡项(BI)和净存量(NS)七个基本项,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城市代谢的UM-MFA平衡方程。并以兰州市为具体案例,利用建立的城市代谢物质流分析模型,对兰州市的物质流动进行研究,给出2009年和2018年兰州市的物质流全景以及2009年至2018年兰州市的物质代谢时间序列分析,并对2009年至2018年兰州市的城市资源负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欧盟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EW-MFA指导手册提供的国家层面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层面的物质流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兰州市物质流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得出2009年至2018年兰州市的城市资源负荷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兰州市物质代谢现状表明,2009~2018年,兰州市的总物质流强度较大,城市代谢农业活动的物质生产力持续提升。由于化肥农膜等消耗性物质资源的使用增加,环境的压力负荷也随之增加;城市代谢工业活动的物质生产提升的同时,能耗及区域内排放却有一定量的下降,政府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明显;城市代谢日常生活活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进口和存量的物质流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总体物质流量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投入的物质量巨大,尤其是道路建设力度大幅提升,房屋建设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运输活动的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保有量稳步增加,随着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落实,运输活动区域内排出污染物质的量增幅不大。兰州市物质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物质代谢趋势、程度以及强度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2)兰州市城市代谢物质流动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目前的经济增长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从总体来看,兰州市的城市代谢直接物质投入与经济增长呈现“相对脱钩”现象,兰州市城市代谢受区域内提取的物质量的影响,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落实是兰州市城市产能不断提升和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的源动力。(3)2009~2018年兰州市的城市代谢产生的环境压力逐渐由区域内物质直接排放为主向区域内物质净存量增加为主的潜在环境压力转变,因此政府在加强节能减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该对以建设活动净存量为主的潜在环境压力引起足够的重视,推出相关循环化回收利用政策,最大限度地确保物料的可回收利用性,防止净存量增加带来的潜在环境污染。

乔楠[2](2020)在《糖蜜及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效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更多能源、更低碳排放”的压力。生物柴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微生物油脂是具有潜力的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而油脂酵母由于产油量高、生长速度快、易于培养等优点,成为微生物油脂的最佳生产者。大豆油精炼废水可以培养发酵丝孢酵母,生产微生物油脂。但微生物油脂属于酵母的胞内产物,只有对酵母进行采收,才能获得微生物油脂。产絮霉菌M2-1生产的絮凝剂无毒害、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能够对油脂酵母进行高效、绿色的采收。但利用产絮培养基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等营养成分,絮凝剂的原料成本过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廉价原料糖蜜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降低了原料成本,并利用絮凝剂分别采收了大豆油精炼废水和糖蜜发酵的油脂酵母;又利用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生产絮凝剂,进一步降低原料成本,并分别采收了大豆油精炼废水和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的油脂酵母;阐明了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絮凝机理,并评估了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和微生物油脂的影响,为工程应用中低成本地生产微生物絮凝剂,高效采收油脂酵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糖蜜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进行了研究。在利用糖蜜发酵产絮的适宜条件下,M2-1糖蜜絮凝剂的产量达到4.8 g/L,比使用产絮培养基发酵M2-1时絮凝剂的产量3.9 g/L明显提高,且絮凝剂的原料成本降低57%。对M2-1糖蜜絮凝剂和产絮发酵液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发酵丝孢酵母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酵母的采收率分别达到97%和99%。使用产絮发酵液采收酵母时,虽然磷酸钙对采收率有一定的贡献,减小了絮凝剂的用量,但延长了达到理想的絮凝效果所需的时间。此外,利用M2-1糖蜜产絮发酵液采收了在糖蜜培养基中积累了1.21 g/L油脂的发酵丝孢酵母,在适宜条件下,酵母的采收率达到98%。(2)对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进行了研究。先用生活污水对高浓度啤酒废水进行1:1稀释,再利用产油微生物刺孢小克银汉霉代谢消耗了废水中90%左右的乙醇和乙酸等抑制M2-1生长和产絮的成分,之后对M2-1进行发酵生产刺孢-M2-1联合絮凝剂,絮凝剂的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絮凝剂的产量达到4.2 g/L,同时获得了刺孢小克银汉霉积累的0.75 g/L微生物油脂。在适宜条件下,刺孢-M2-1联合絮凝剂及产絮发酵液对大豆油精炼废水中发酵丝孢酵母的采收率分别达到93.9%和94.4%。此外,利用刺孢-M2-1联合产絮发酵液采收在高浓度啤酒废水中积累了1.52 g/L油脂的发酵丝孢酵母,酵母的采收率达到95.8%。(3)解析了絮凝剂絮凝油脂酵母的机理。M2-1糖蜜絮凝剂和刺孢-M2-1联合絮凝剂主要含有糖类及其衍生物,少量的蛋白质、核酸,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灰分,前者单糖主要包括半乳糖醛酸和木糖等,而后者主要包括甘露糖和葡萄糖等,两种絮凝剂的组分差异,使得它们对油脂酵母的絮凝时间不同。两种絮凝剂中除了含有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外,还含有质量分数大于20%的磷和总质量分数大于20%的金属离子钾与钠,这使得絮凝剂中灰分含量较高。两种絮凝剂的主要官能团均包括-OH、-COOH和-PO43-基团等,其中-PO43-基团是以次级键的方式与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连,强烈吸附Ca2+,增强絮凝剂的聚集能力和絮凝活性。M2-1糖蜜絮凝剂和刺孢-M2-1联合絮凝剂絮凝发酵丝孢酵母的机理主要为二价阳离架桥理论,在p H4-10的范围内,絮凝剂带负电,但絮凝剂中的主要官能团是Ca2+良好的吸附位点,可以通过Ca2+形成架桥,吸附带负电的发酵丝孢酵母,发生絮凝;同时,絮凝剂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可以通过包络作用促进发酵丝孢酵母的絮凝。吸附动力学结果显示,刺孢-M2-1联合絮凝剂对发酵丝孢酵母的吸附速率较快,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反应,化学吸附是主要限速步骤;而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方程,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在吸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4)评价了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及微生物油脂的影响。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糖蜜和高浓度啤酒废水,大豆油精炼废水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的脂质含量高,而糖类和蛋白质类物质少;絮凝剂对发酵丝孢酵母的组分基本不产生影响,但絮凝剂中较多的灰分使热失重后碳剩余量略有增加。絮凝剂对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几乎不产生影响,大豆油精炼废水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的油脂产量与含量在絮凝后略有增加,是因为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同时,也絮凝了废水中少量的废油脂。絮凝剂对微生物油脂的品质亦不产生影响,利用刺孢-M2-1联合絮凝剂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的发酵丝孢酵母,获得的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油酸的含量之和占油脂脂肪酸总量的73.1%,该组成与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可作为生物柴油的潜在原料。热解刺孢-M2-1联合絮凝剂采收的发酵丝孢酵母,得到的热解油中烷烃类物质的碳链变长,种类及占比增加,而含氧化合物的占比降低,同时固体热解产物也略有增加,使得热解油的品质和固体热解产物的附加值得以提升。本研究建立的利用糖蜜和高浓度啤酒废水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工艺,为工程应用中油脂酵母的低成本采收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推动食品工业废物、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单晓杰[3](2020)在《密怀顺地区南水回补地下水位回升过程地表污染风险源识别与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密怀顺地区是北京市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长期开采形成了巨大的降落漏斗,利用南水北调水对其进行回补是北京市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决策。南水回补水位回升过程中,保证地下水的水质安全则是重中之重。因此,开展污染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对保障地下水回补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表污染源释放的污染物由地表环境经历包气带和地下水含水层最终到达水源地这一过程,构建了地表污染源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地表污染源荷载量化、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折减量化、到达地下水面的污染源危害性,以及污染物在含水层水平向风险结合的地表污染源筛选方法体系。该体系首先考虑地表污染源荷载,刻画了包气带岩性介质对污染物的折减反应,基于地表污染源荷载和污染物在包气带、含水层中的运移两方面影响因素,并且以地下水中污染物量值和属性耦合作为危害性,污染物在含水层终到达水源地的时间作为水平向的风险,使得对潜在风险较大的地表污染源识别方法体系更加科学。(2)地表污染物荷载量化分级表明,单位面积总排放量耦合最高荷载区中以地表排污河、工业饮料行业、垃圾填埋场污染源为主,工业企业污染源类型个数所占比重最高。回补前后污染源危害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源的危害性排序有变化,且相同污染源的危害性值都增加,说明回补后随着水位的回升,地表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危害性增强。其中北部污染物水平向到达水源地的时间整体比南部长。(3)针对回补前后地下水综合污染风险评价反推的风险源识别结果显示,水源地北部水平方向风险要小于南部风险,水源地西部方向风险要大于东部风险。风险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怀河和潮白河排污河、面状的农业、城镇农村居民区、零散的点状垃圾填埋场、以饮料食品、印刷等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养殖场等,其中地表排污河和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为重点防控区。

张琪璇[4](2020)在《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压力下,低碳发展是必由之路。轻工业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其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并且碳排放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轻工机械产品在其制造过程中受生产时间、产量及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其碳排放存在主体多样性、状态复杂性、过程动态性及随机性等特点。因此,本文以啤酒发酵罐为研究对象,监控其制造阶段碳排放状态,及时发现碳排放的异常趋势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对制造业的低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Petri网对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进行仿真模拟,建立了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碳排放Petri网模型,并对碳排放进行量化,通过设置每个库所和变迁的参数值和有向弧方向,逐个分析和计算不同工序的碳排放。根据啤酒发酵罐各制造过程消耗的物料、能源和废物实时排放情况,进行实例分析,得到啤酒发酵罐制造过程碳排放的动态产生情况;其次,对啤酒发酵罐焊接工艺碳排放进行预测,提出基于SVM回归预测的NARX和GM(1,n)组合碳排放预测模型,确定焊接层数、焊接速度、焊件厚度、表面粗糙度、加工时间这五个对啤酒发酵罐焊接阶段碳排放值影响较大的因素,带入模型进行验证,该方法预测的碳排放值与真实值之间,均方根误差更小,相关系数更大,预测精度更高;然后,提出应用Bootstrap改进的Hotelling T2控制图实时监控生产阶段碳排放状态,解决了小样本数据误判风险高的问题,并且多元控制图还考虑了各碳排放源之间关系,具有更好的应用性。当样本出现异常时,使用MYT正交分解法识别对异常贡献最大的因素,对异常因素加以控制。该方法可以及时发现碳排放的异常趋势,是理想的碳排放控制工具;最后,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啤酒发酵罐碳排放监控系统,分析系统整体结构及各模块功能,完成系统整体及各功能模块的开发,成功的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

李巧燕[5](2019)在《厌氧发酵制氢系统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污染极小的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中氢气作为一种高能燃料且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具有重要的应用。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具有能源和环保的双重功效,已经成为环境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活性污泥作为菌种进行发酵产氢时,反应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产氢效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阐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产氢效能的关系,确定重要的功能菌群,以期实现高效产氢群落的定向构建和优化,对实现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的工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乙醇型发酵菌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实验采用完全混合槽式反应器(CSTR)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作为产酸反应器,考察在处理糖蜜废水和啤酒废水时,系统的产氢速率和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系统基于氢气为目标产物转化率的产能率,并通过对各相液相末端产物组分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判断系统各相底物的转化规律及群落的演替规律。研究产氢发酵系统的生理代谢特征,在于更深入的了解和总结系统反应参数、群落和发酵类型之间的作用规律,有助于在各相内演替为目标顶级群落时,控制相应系统运行条件,以获得最大目标产物产率及系统产能率,从而为进一步发掘厌氧消化系统的产能潜力,提供相应依据。本研究首先对CSTR产氢系统的工程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参数主要分为三方面:即水力停留时间(HRT)、有机负荷(OLR)和载体材料。在系统水力停留时间(HRT)的研究中,6h为CSTR产氢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最大产氢速率为1.42 L/L/d,最大COD去除率为38.67%。在系统有机负荷(OLR)的优化研究中,系统在进水有机负荷为36 kg COD/m3/d时的产氢速率最高,为1.94L/L/d。选取沸石、聚氨酯和生物陶瓷三种不同的材料为CSTR产氢系统中的载体材料,研究不同固定载体对系统的产氢效果和处理效能的影响。试验发现,聚氨酯材料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表现出比沸石和生物陶瓷更高的产氢速率和有机物处理效果。在参数优化的基础上,以糖蜜废水为底物启动CSTR产氢系统并对产氢前后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系统经过18天的启动和运行,形成了乙醇型发酵过程,此时系统最大产气速率可达6.15 L/L/d(第34天),发酵气体中氢气的含量最高可达41.51%(第29天),系统最大产氢速率(HPR)可达到2.47 L/L/d(第34天)。共取3个厌氧污泥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观察到的总OTU数为788个,稳定产氢阶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原始厌氧污泥>驯化活性污泥。乙醇型产氢污泥中24个门类,其中Proteobacteria、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leria)、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属,其相对含量分别是48.62%、22.43%、18.43%、2.24%、2.01%;共317个属,其中的优势菌属为 Hyphomicrobium、Rhodobacteraceae unclassified、Romboutsia、Proteiniclasticum,相对含量分别为 8.11%、6.07%、5.35%、3.83%。以啤酒废水为发酵底物启动CSTR产氢系统,系统在启动第17天形成乙醇型发酵,并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保持乙醇型发酵;在启运行过程中系统产气速率稳定在5.75-6.45 L/L/d,产氢速率为2.50-2.72 L/L/d,氢气含量在39.38%-43.42%。乙醇型产氢污泥中微生物共14个门类,其中Saccharibacteria、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属,其相对含量分别为49.20%、31.52%、9.36%、3.21%、3.13%和 2.56%。在IC产氢系统水力停留时间的优化试验中,系统在水力停留时间为4h,系统的产气量和运行效果达到最佳。系统稳定运行时的产氢速率分别为1.75 L/L/d,氢气含量稳定维持在37.47%-41.77%之间。在IC系统稳定运行期间,COD去除率稳定在34.15%-36.91%,并维持稳定的乙醇型发酵类型。通过不同有机负荷(24、36、48 kg COD/m3/d)下的产氢和系统运行情况的对比,氢气的生产速率在有机负荷为36 kg COD/m3/d时达到最高,为2.43 L/L/d。当系统负荷继续增长时,系统的产氢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初步确定系统的最佳有机负荷为36 kg COD/m3/d。以糖蜜废水为发酵底物启动和运行IC产氢系统,最高产气速率为16.20 L/d、氢气含量最高为65.42%、最高氢气产生速率为10.39 L/d,最大COD去除率为36.39%;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了接种阶段(L1)和乙醇型发酵阶段(L5)的微生物群落,从微生物丰富来说,接种活性污泥样品L1中的条带读取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均大于产氢后活性污泥样品L5,说明在污泥接种时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乙醇型产氢污泥中,微生物的门类上升为20种,厚壁菌门(Firmicuts)的含量上升至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含量下降至26%,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含量变化不大;共分230属,共有14属含量在0.5%以上,其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的含量高达50.62%。以啤酒废水为发酵底物启动和运行IC产氢系统,系统的最大产氢速率为1.31 L/L/d,IC的第一室净COD去除率最高,IC系统的最大产气速率为15.17 L/d,最大产氢速率是7.83 L/d,COD去除率稳定在35.44(±4.04)%。通过高通量测序结果的丰富度分析,IC反应器的第一反应室微生物多样性远高于污泥混合区和第二反应室;三种样本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ria)微生物丰度最大;梭菌纲(Clostridia)和伽马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微生物相对含量最高;未分类的狭义梭菌属细菌(Clostriiumsensustricto1unclasified和拉乌尔菌(Raoultellaunclassified)是三个样本中共同的优势菌种,相对含量分别为83.67%、37.32%和65.00%。乙醇型发酵产氢污泥中的优势菌属为Xylella,在微生物中的相对含量分别的为20.03%和35.43%。

王剑[6](2018)在《蒙西农牧交错带乡村地域系统碳排放研究 ——以伊金霍洛旗和杭锦后旗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活动对乡村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愈加深刻。在诸多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碳排放的持续增长便是其中之一。乡村碳排放快速增长极大的阻碍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延缓了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温度的响应十分敏感,碳排放的持续增加所导致的温度上升极易对区域乃至较大范围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开展乡村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乡村地区碳排放的减排路径,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推进绿色宜居乡村建设和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必要途径。目前,针对碳排放的研究多局限于国家、城市和区域尺度,对微观的乡村地域尺度碳排放研究十分欠缺。在全球碳减排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研究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分析乡村碳排放的构成及其特征,揭示乡村碳排放影响因素和碳排放效率,对探究乡村不同生活部门的碳排放响应,深化小尺度碳排放研究,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①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和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定量表达和刻画;②乡村系统内部各部门碳排放与不同的要素相关性如何,不同要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是多大;③乡村居民属性与各部门碳排放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④当以碳排放为输出变量时,乡村碳排放系统的碳排放效率如何,该怎样针对碳排放效率降低各输入要素的投入,从而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本文选择以能源生产为主导的伊金霍洛旗和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杭锦后旗为研究案例,构建乡村碳排放核算清单,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借助SPSS、DEAP2.1技术,采用碳排放因子系数法、相关分析法、逐步回归法和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探讨乡村地域碳排放的特征,揭示乡村碳排放影响因素和碳排放效率,并设计乡村地区碳排放减排路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两个旗的碳排放源存在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乡村碳排放总量上,伊金霍洛旗大于杭锦后旗,总量分别为7041.548t和4476.114t,户均碳排放量为31.58t和23.94t。分部门碳排放的来源排序为:伊金霍洛旗化石能源消费>清洁能源>畜禽养殖>生物质能>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杭锦后旗碳排放来源排序为化石能源>畜禽养殖>清洁能源>农业生产>生物质能>家庭生活。(2)乡村碳排放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伊金霍洛旗和杭锦后旗乡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既有相同特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各要素所产生的碳排放与部门总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伊金霍洛旗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碳排放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04,最小是汽油,相关系数为0.550,液化石油气和薪柴不相关。农牧业因素中化肥相关系数最大,为0.734,最小的为生猪养殖0.604,不相关的为农膜使用、驴养殖、家禽养殖。家庭生活因素中白酒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84,最小的是废水,相关系数0.442,不相关的因素有塑料袋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吸烟数量、啤酒饮用量、日常出行和废物处理。家庭属性因素中与碳排放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年龄,为-0.522,最小的是家庭人口,相关系数为0.420;杭锦后旗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碳排放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24,最小是汽油,相关系数为0.508,液化石油气和薪柴不相关。农牧业因素中绵羊养殖相关系数最大,为0.720,最小的是化肥使用,相关系数为0.603,不相关的有牛、驴、猪和家禽养殖、农膜使用、农药使用。家庭生活因素中粮食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10,最小的是肉类消费,相关系数为0.600,不相关的因素有塑料袋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吸烟数量、白酒啤酒饮用量、日常出行。家庭属性因素中与碳排放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年龄,为-0.566,最小的是家庭住房面积,相关系数为0.309。(3)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能源县和农业县的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其中,能源县伊金霍洛旗三个部门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①能源碳排放=0.541×煤炭+0.559×柴油+0.379×电力+0.163×汽油+0.024×薪柴;②农牧业碳排放=0.680×牛+0.584××羊+0.138×化肥+0.045×猪+0.005×地膜+0.004×禽类+0.003×农药;③生活碳排放=0.499×粮食+0.464×白酒+0.267×食肉量+0.089×啤酒+0.067×衣物购买+0.031×电动车出行+0.024×垃圾+0.015×一次性筷子+0.014×洗衣粉。这表明,伊金霍洛旗乡村地域各部门碳排放中,煤炭、柴油、牛、羊、粮食和白酒的影响最大。农业县杭锦后旗三个部门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①能源碳排放=0.516×柴油+0.349×煤炭+0.318×汽油+0.083×电力;②农牧业碳排放=0.645×羊+0.586×化肥+0.214×牛+0.084×地膜+0.054×猪+0.030×驴+0.015×农药+0.008×禽类+0.010×灌溉面积;③家庭生活碳排放=0.573×粮食+0.304×白酒+0.246×食肉量+0.147×啤酒+0.153×衣物购买+0.050×电动车出行+0.018×洗衣粉+0.018×垃圾+0.012×吸烟量。这表明杭锦后旗乡村地域各部门碳排放中,柴油、煤炭、羊、化肥、粮食、白酒的影响最大。(4)通过碳排放效率分析,杭锦后旗的乡村碳排放效率整体优于伊金霍洛旗。分部门碳排放效率评价中,能源碳排放效率杭锦后旗优于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旗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92、0.995、0.997,输入冗余中薪柴最大,为399.035,其次是汽油为105.030,煤炭最少,为0.259,杭锦后旗的三种效率都为1,达到DEA有效,冗余量较小;农业碳排放效率两个旗一样,三种效率平均值都为1,个别村存在输入冗余,但冗余量都较小,碳排放效率较高;牧业碳排放效率伊金霍洛旗受制于技术效率的制约,低于杭锦后旗,杭锦后旗综合效率高出伊金霍洛旗0.2,纯技术效率高出0.286,规模效率低于伊金霍洛旗0.095,两个旗的牧业输入冗余量都较大,需要进行大量调整:家庭生活碳排放效率两旗都较高,杭锦后旗略好,两旗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93、0.997、0.996和0.996、0.999、0.998,输入冗余量最大的要素为伊金霍洛旗的肉类消费为1.888,最小的为杭锦后旗的粮食消费为0.019,可见两个旗的生活消费和日常饮食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5)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能源县伊金霍洛旗和农业县杭锦后旗的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的碳减排路径。首先,伊金霍洛旗应控制高碳排放能源利用量,淘汰高碳排能源种类,依托牧业优势,建设沼气能源生产设施,加大清洁能源利用率和普及率。第二,适当减少农业投入要素,优化投入配比,科学种植。第三,针对牧业养殖结构和种类,建立联动机制,保证粪便无害化处理,提升科技水平,优化养殖模式。最后,倡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宣传低碳环保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碳排放产生,定期组织居民学习和科普低碳生活优势,打造全民减排的乡村低碳发展新格局。杭锦后旗应首先加快转变现有能源利用结构,巩固电力等清洁能源在日常生活中能源的占比,提升电力等清洁能源对降低碳排放的影响力,推进科学技术升级,改善用能环境,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农业碳排放需对投入要素进行定量化控制,杜绝经验操作,改变现有农业投入要素科技水平,打造少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打破现有种植体系,优化种植模式,集约控制碳排放产出。第三,进行饲养圈舍升级,将圈舍的管理和清洁耗能水平降至最低,进行饲料低碳化技术的处理,提升饲料利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产出。最后,需要在保障生存性消费的同时,提高节能减排意识,高效利用各种生活资源,减少浪费,尽可能降低个人和家庭碳排放。

吕静雅[7](2019)在《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啤酒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酒精饮料,也被称为“液体面包”,在全球市场酿造和销售。工业化生产虽然大大提高了啤酒的生产效率,但啤酒设备的生产和使用造成的资源消耗及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增加了环境负担,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有害影响。啤酒酿造行业具有能耗高、排污量大、设备回收率低等特点,为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源头解决轻工产品的污染问题,构建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啤酒发酵设备各阶段能耗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绿色设计方法、绿色设计流程、绿色设计行为及绿色评价四方面的绿色设计体系。其中,绿色设计行为细分行业标准、绿色材料、结构设计、生产工艺、能耗及污染处理、用户体验六个模块,并以啤酒发酵罐为例,分析并确定绿色材料、优化绿色产品设计流程,总结降低能耗及治理污染的方法。最后,基于绿色设计体系和流体力学理论在啤酒发酵领域的相关研究,对传统发酵罐的冷却夹套进行了优化设计,将其外形优化成不等距螺旋状,以应对发酵罐内部的热场变化,并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罐对环境更加友好,实现了节能、节材、节水的效果。

徐力[8](2018)在《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安徽省淮流域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流域水环境保护和质量改善的任务十分艰巨。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技术依据,在环境保护执法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安徽省淮河流域尚未制定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安徽省人大2006年6月修订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明确:“凡向淮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均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排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本文通过对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确定了流域内主要排污工业行业为造纸和纸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根据所处地域、行业类型、生产规模、排污状况等因素,从全流域1236家废水直排工业企业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通过代表性企业实地调研和水质采样分析,以及与相关企业代表座谈、研讨之后,结合区域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治理水平,同时参考其他省市流域相关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了安徽省淮河流域七大工业行业中所囊括的10种行业小类COD、氨氮、TP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根据安徽省淮河流域工业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治理技术,结合污染物排放情况,通过标准对比分析、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国控企业达标率分析、环境及社会效益分析,对拟定的排放限值进行了论证,说明拟定的排放限值针对安徽省淮河流域工业行业是切实可行的。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姜瑞[9](2018)在《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时空分布规律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花江流域是黑龙江省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全省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10多年来,全省环保部门始终把松花江污染防治作为核心工作,列为重点加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NH4+-N、COD、SO2、NOx。随着控制指标数量的增加,我国对指标总量也做出了相应的限制,尤其是NH4+-N减排,“十二五”末期比初期要降低20%。且“十二五”初期松花江流域氨氮平均浓度总体低于Ⅲ类水质标准,平均浓度有所上升。氨氮逐步成为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的首要污染物,因此,针对氨氮的污染控制成为改善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体水质的关键,开展氨氮污染减排研究对我省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的氨氮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和减排量,得出区域内工业和生活源需要减排的氨氮潜力最高,为1.23×104t,农业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源需要减排的氨氮潜力较低,为5.32×102t,氨氮污染物减排总量为1.29×104t。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污染源氨氮排放特点与国家减排考核要求,建立了三级氨氮减排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8个。38个减排三级指标中,24个指标呈正相关,其余14个指标呈负相关。并进一步验证了氨氮减排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将该体系应用于“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预测“十三五”氨氮减排量,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排放总量为258312.14t,较“十二五”期间削减了9.63%,可达到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十三五”规划要求的氨氮削减7%的要求。为了有效保障减排目标的实现,本研究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通过技术手段和环保政策有选择的降低正相关指标作用,提高负相关指标作用,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城镇及工业污染治理对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污染治理对策、环境管理对策,内容全面严谨,能够有效指导减排目标的完成。

李凤林[10](2018)在《汤旺河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汤旺河是松花江北岸的一条主要支流,既是伊春市主要的工业、农业用水水源,又是主要纳污水体,其水质情况不但制约着伊春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对松花江水质具有很大的影响。本论文以汤旺河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地表水时空变化规律进展,通过查阅资料、污染源现状调查、水环境容量调查、监测数据分析等方法,估算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汤旺河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解析汤旺河水质现状及成因,提出汤旺河水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为改善汤旺河水环境现状,探索汤旺河江流域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源解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化学需氧量约为7801.03t/a,氨氮约为1015.40t/a。汤旺河总计水环境容量为化学需氧量19357t/a,氨氮966t/a;剩余水环境容量为化学需氧量11556.00t/a,氨氮-49.4 t/a。汤旺河流域水环境总容量资源总体丰富,各行政区环境容量资源差异性明显。汤旺河背景断面水质较差,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从时间变化上,各断面总体水质为枯水期水质较好,平水期、丰水期水质相对较差。从空间变化上,汤旺河干流沿程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变化不大,但流经城镇后水质劣于其他河段;汤旺河干流氨氮沿程浓度总体变化较大,20062010年,晨明断面各评价指标的浓度值高于新青断面。20112015年,晨明断面各评价指标的浓度值低于新青断面。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结果表明,汤旺河水质除2006年、2008年汤旺河水质为中度污染外,其余年度均为轻度污染;采用模糊评价法结果表明,汤旺河水质状况除2014年、2015年水质为优,2010年水质为良外,其余年度均为轻度污染。两种评价方法比较得出,2007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汤旺河水质状况相同,均为轻度污染;其余各年度模糊评价法的评价结果均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汤旺河水质问题主要原因是汤旺河流域有机污染物本底值高,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污染治理不足也是导致河流污染物浓度升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分析,从流域综合整治、生活源污染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农业综合整治方面,初步提出了汤旺河水污染防治对策。

二、啤酒废水排放总量确定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废水排放总量确定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的兰州市城市物质流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物质代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进展的总体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结构与分析方法
    2.1 EW-MFA框架
        2.1.1 EW-MFA框架及物质流动基本项的定义
        2.1.2 EW-MFA物质平衡方程
    2.2 UM框架及定义
        2.2.1 UM框架
        2.2.2 UM物质平衡方程及物质流动基本项的定义
    2.3 基于EW-MFA框架和UM框架的UM-MFA模型
        2.3.1 模型结构
        2.3.2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2.3.3 城市代谢物质流核算框架
        2.3.4 城市代谢物质流动特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城市物质代谢实证研究
    3.1 兰州市物质代谢的变化趋势
        3.1.1 农业活动物质流分析
        3.1.2 工业活动物质流分析
        3.1.3 日常生活活动物质流分析
        3.1.4 建设活动物质流分析
        3.1.5 交通运输活动物质流分析
    3.2 兰州市物质代谢的总体特征
        3.2.1 兰州市城市代谢2009年与2018年物质流对比分析
        3.2.2 兰州城市代谢2009年至2018年物质流全景分析
        3.2.3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代谢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 兰州市城市代谢子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1 农业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2 工业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3 日常生活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4 建设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5 交通运输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2 兰州市城市代谢物质流动总体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表Ⅰ兰州市UM-MFA模型输出结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糖蜜及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效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产油微生物与油脂酵母研究现状
        1.2.1 产油微生物
        1.2.2 油脂酵母
    1.3 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3.3 微生物絮凝剂
    1.4 糖蜜和啤酒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4.1 糖蜜作为廉价发酵基质
        1.4.2 啤酒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2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2.1.1 实验所用菌株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1.3 实验所用试剂
        2.1.4 实验所用培养基和废水
    2.2 油脂酵母采收实验
        2.2.1 发酵丝孢酵母的培养
        2.2.2 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
        2.2.3 絮凝剂采收发酵丝孢酵母
    2.3 絮凝剂絮凝油脂酵母机理的分析方法
        2.3.1 絮凝剂组分及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Zeta电位分析
        2.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2.3.5 吸附热力学分析
        2.3.6 扫描电镜分析
    2.4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与微生物油脂影响的评价方法
        2.4.1 热重分析
        2.4.2 微生物油脂分析
        2.4.3 热解分析
第3章 糖蜜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
    3.1 引言
    3.2 糖蜜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
    3.3 M2-1 糖蜜絮凝剂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3.4 M2-1 糖蜜产絮发酵液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3.5 M2-1 糖蜜产絮发酵液采收糖蜜培养的油脂酵母
        3.5.1 糖蜜培养基培养发酵丝孢酵母
        3.5.2 采收糖蜜培养基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
    4.1 引言
    4.2 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
        4.2.1 废水浓度的影响
        4.2.2 营养元素的影响
    4.3 刺孢小克银汉霉与M2-1 联合生产絮凝剂
        4.3.1 刺孢小克银汉霉与M2-1 共培养
        4.3.2 刺孢小克银汉霉与M2-1 联合培养
        4.3.3 刺孢小克银汉霉对高浓度啤酒废水的脱毒作用
    4.4 刺孢-M2-1 联合絮凝剂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4.5 刺孢-M2-1 联合产絮发酵液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4.6 刺孢-M2-1 联合产絮发酵液采收高浓度啤酒废水中油脂酵母
        4.6.1 高浓度啤酒废水培养发酵丝孢酵母
        4.6.2 采收高浓度啤酒废水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絮凝剂絮凝油脂酵母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絮凝剂的组分分析
    5.3 絮凝剂的元素分析
    5.4 絮凝剂中-PO_4~(3-)基团的作用分析
    5.5 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5.6 絮凝剂与油脂酵母的Zeta电位分析
    5.7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5.8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5.9 絮凝剂与油脂酵母的扫描电镜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及微生物油脂的影响评价
    6.1 引言
    6.2 絮凝前后油脂酵母的热重分析
    6.3 絮凝剂对微生物油脂的影响
        6.3.1 絮凝剂对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6.3.2 絮凝剂对微生物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4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热解产物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密怀顺地区南水回补地下水位回升过程地表污染风险源识别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念及应用
        1.2.2 评价方法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概况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岩性结构及富水性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3.3 地下水动态与水化学特征
    2.4 水源地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5 地表污染源状况
        2.5.1 工业企业
        2.5.2 城镇居民区
        2.5.3 农业区
        2.5.4 地表排污河
        2.5.5 垃圾填埋场
        2.5.6 养殖场
第3章 地表污染源污染物量化
    3.1 地表污染源量化基本思路
    3.2 地表污染源荷载量化计算
        3.2.1 工业企业
        3.2.2 城镇居民区
        3.2.3 农业区
        3.2.4 地表排污河
        3.2.5 垃圾填埋场
        3.2.6 养殖场
    3.3 地表污染物荷载量化分级
        3.3.1 总排放量权重耦合分级
        3.3.2 散点状污染源总排放量权重耦合分级
        3.3.3 单位面积总排放量权重耦合分级
    3.4 小结
第4章 地表污染物包气带垂向输入与危害性量化
    4.1 基本思路
    4.2 回补前后污染物垂向输入量化
        4.2.1 包气带介质分区概化
        4.2.2 回补前后折减系数计算
        4.2.3 回补前后污染物到达地下水面的量
    4.3 回补前后污染物到达地下水面的危害性
        4.3.1 构建危害性评价方法的思路
        4.3.2 回补前后污染源危害性分级
    4.4 小结
第5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评估
    5.1 污染物到达水源地的时间计算
    5.2 南水回补污染风险评价方法构建
    5.3 回补前后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评估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结构体系
        1.3.1 论文结构框架
        1.3.2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碳排放分析
    2.1 碳排放理论研究
        2.1.1 碳排放简介
        2.1.2 产品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2.1.3 碳排放量化工具
    2.2 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碳排放源分析
        2.2.1 啤酒发酵罐制造过程碳排放边界
        2.2.2 啤酒发酵罐制造工艺流程图
        2.2.3 啤酒发酵罐制造过程碳排放源识别
        2.2.4 啤酒发酵罐制造过程碳排放量化
    2.3 基于Petri网的啤酒发酵罐碳排放仿真分析
        2.3.1 制造系统仿真模型
        2.3.2 Petri网建模基本理论
    2.4 基于Petri网的碳排放仿真分析
        2.4.1 啤酒发酵罐制造过程碳排放模型定义
        2.4.2 啤酒发酵罐制造过程碳排放模型构建
    2.5 实例分析
        2.5.1 生产状况分析
        2.5.2 参数设定及仿真分析
        2.5.3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啤酒发酵罐焊接工艺碳排放预测
    3.1 碳排放预测概述
    3.2 制造过程碳排放来源
    3.3 碳排放预测模型构建
        3.3.1 NARX碳排放预测
        3.3.2 灰色GM(1,N)碳排放预测
        3.3.3 SVM回归预测分析
        3.3.4 预测性能评价方法
    3.4 实例分析
        3.4.1 数据收集
        3.4.2 碳排放预测
        3.4.3 预测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碳排放实时监测模型构建
    4.1 统计过程控制
        4.1.1 控制图简介
        4.1.2 判异标准
        4.1.3 控制图建立的步骤
    4.2 基于多元控制图的碳排放监测模型
        4.2.1 Hotelling T~2控制图的局限
        4.2.2 基于Bootstrap的Hotelling T~2控制图
        4.2.3 基于MYT正交分解的碳排放异常识别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啤酒发酵罐碳排放监测系统
    5.1 系统整体设计
        5.1.1 系统开发背景
        5.1.2 系统开发工具
        5.1.3 加工车间碳排放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5.2 系统各模块详细设计及实现
        5.2.1 基础信息管理模块
        5.2.2 控制图模块
        5.2.3 预测模块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10 致谢

(5)厌氧发酵制氢系统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能源
        1.1.1 能源现状
        1.1.2 生物能源
        1.1.3 生物氢能
    1.2 厌氧发酵过程
    1.3 厌氧发酵产氢
        1.3.1 厌氧发酵产氢原理
        1.3.2 厌氧发酵产氢类型
        1.3.3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研究现状
    1.4 微生物群落
        1.4.1 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意义
        1.4.2 产酸发酵微生物
        1.4.3 影响产酸发酵微生物的主要生态因子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连续流反应器
        2.1.1 完全混合槽式反应器
        2.1.2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2.2 发酵底物
        2.2.1 糖蜜废水
        2.2.2 啤酒废水
    2.3 污泥驯化过程
    2.4 营养元素添加
    2.5 水质分析检测的方法
        2.5.1 气相末端产物分析
        2.5.2 液相发酵产物分析
        2.5.3 污泥性质指标测定
        2.5.4 氧化还原电位(ORP)测定
        2.5.5 化学需氧量(COD)测定
        2.5.6 碱度测定
    2.6 微生物群落分析
        2.6.1 样品处理与测序
        2.6.2 基础分析
        2.6.3 微生物丰度指数(Community richness)
        2.6.4 微生物多样性(Community diversity)指数
        2.6.5 分类学分析
3 CSTR产氢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
    3.1 不同HRT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3.1.1 不同HRT下CSTR产氢系统的产气状况
        3.1.2 不同HRT下CSTR产氢系统的系统运行状况
        3.1.3 不同HRT下CSTR产氢系统的发酵状况
    3.2 不同OLR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3.2.1 不同OLR下CSTR产氢系统的产气状况
        3.2.2 不同OLR下CSTR产氢系统的系统运行状况
        3.2.3 发酵类型
        3.2.4 底物利用状况
    3.3 污泥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3.3.1 前言
        3.3.2 载体的选择及物理特性
        3.3.3 污泥驯化和产氢系统的启动
        3.3.4 不同载体CSTR产氢系统的产气状况
        3.3.5 不同载体下CSTR产氢系统的系统运行状况
        3.3.6 不同载体下CSTR产氢系统的发酵状况
        3.3.7 底物利用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CSTR产氢系统对糖蜜废水的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4.1 前言
    4.2 发酵类型判定
    4.3 产气状况
    4.4 运行状况
    4.5 糖蜜为底物的乙醇型发酵的微生物群落
        4.5.1 微生物群落丰富度
        4.5.2 微生物分类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CSTR产氢系统对啤酒废水的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5.1 发酵类型的判定
    5.2 系统运行状况
        5.2.1 产气状况
        5.2.2 COD去除状况
    5.3 啤酒为底物的CSTR乙醇型发酵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5.3.1 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
        5.3.2 微生物分类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IC产氢系统的运行参数优化
    6.1 不同HRT下IC产氢系统的优化
        6.1.1 IC产氢系统水力停留时间设置
        6.1.2 IC产氢系统的产气状况
        6.1.3 IC产氢系统的运行状况
        6.1.4 IC产氢系统的发酵类型
    6.2 不同OLR下IC产氢系统的优化
        6.2.1 系统OLR设置
        6.2.2 产气状况
        6.2.3 运行状况
        6.2.4 底物利用状况
    6.3 本章小结
7 IC产氢系统对糖蜜废水的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7.1 IC产氢系统的启动设置
    7.2 IC产氢系统发酵类型的判定
    7.3 IC产氢系统的产气状况
    7.4 IC产氢系统的运行状况
    7.5 以糖蜜为底物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群落
        7.5.1 微生物丰富度分析
        7.5.2 微生物分类学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IC产氢系统对啤酒废水的处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8.1 前言
    8.2 产氢系统的产气状况
    8.3 IC产氛系统的能量核算
    8.4 IC产氢系统的运行状况
    8.5 以糖蜜为底物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群落分析
        8.5.1 微生物丰富度分析
        8.5.2 微生物分类学分析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蒙西农牧交错带乡村地域系统碳排放研究 ——以伊金霍洛旗和杭锦后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节能减排的迫切性
        1.1.2 乡村碳排放增长趋势显着
        1.1.3 研究区生态环境重要性
        1.1.4 乡村碳排放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碳排放总量研究
        2.1.2 碳排放与不同因素关系研究
        2.1.3 碳排放不同部门研究
        2.1.4 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2.1.5 碳排放效率研究
    2.2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分析
        2.3.1 人地关系理论
        2.3.2 碳足迹理论
        2.3.3 低碳经济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系统科学理论
    2.4 基本概念辨析
        2.4.1 低碳乡村
        2.4.2 碳排放平衡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碳排放核算体系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1.1 伊金霍洛旗
        3.1.2 杭锦后旗
    3.2 实地调研
        3.2.1 调研地选取
        3.2.2 调研过程
        3.2.3 调研结果
    3.3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核算体系构建原则及清单设计
        3.3.1 构建原则
        3.3.2 清单设计
    3.4 乡村系统边界
        3.4.1 空间边界
        3.4.2 治理边界
    3.5 乡村系统碳源识别
        3.5.1 乡村居民碳排放
        3.5.2 能源使用碳排放
        3.5.3 家庭生活碳排放
        3.5.4 农业生产碳排放
        3.5.5 畜禽养殖碳排放
        3.5.6 交通出行碳排放
        3.5.7 废弃物和废水碳排放
    3.6 碳排放核算方法及转化因子
        3.6.1 人口碳排放与转化因子
        3.6.2 能源碳排放与转化因子
        3.6.3 家庭生活碳排放转化因子
        3.6.4 农业生产碳排放转化因子
        3.6.5 畜禽养殖碳排放转化因子
        3.6.6 交通出行碳排放转化因子
        3.6.7 废弃物和废水碳排放转化因子
    3.7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3.7.1 相关性分析
        3.7.2 回归分析
    3.8 效率评价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特征及分类
    4.1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总量特征
        4.1.1 能源消费碳排放
        4.1.2 家庭生活碳排放
        4.1.3 农业生产碳排放
        4.1.4 畜禽养殖碳排放
        4.1.5 交通出行碳排放
        4.1.6 废物废水碳排放
        4.1.7 碳排放总量特征
    4.2 伊金霍洛旗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分析
        4.2.1 不同部门碳排放核算
        4.2.2 伊金霍洛旗乡村地域碳排放结构分析
        4.2.3 伊金霍洛旗乡村地域碳排放聚类
    4.3 杭锦后旗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分析
        4.3.1 不同部门碳排放核算
        4.3.2 杭锦后旗乡村地域碳排放结构分析
        4.3.3 杭锦后旗乡村地域碳排放聚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 伊金霍洛旗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1.1 家庭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1.2 能源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1.3 农牧业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1.4 家庭生活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2 伊金霍洛旗乡村地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2.1 能源利用与能源碳排放回归分析
        5.2.2 农牧业投入与农牧业碳排放回归分析
        5.2.3 家庭生活与家庭生活碳排放回归分析
    5.3 杭锦后旗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1 家庭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3.2 能源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3.3 农牧业属性碳排放影响因素
        5.3.4 家庭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
    5.4 杭锦后旗乡村地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4.1 能源利用与能源碳排放回归分析
        5.4.2 农牧业投入与农牧业碳排放回归分析
        5.4.3 家庭生活与家庭生活碳排放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效率评价
    6.1 碳排放效率评价模型介绍及选择
    6.2 碳排放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6.2.1 碳排放效率评价步骤
        6.2.2 指标选取
    6.3 碳排放效率结果分析
        6.3.1 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
        6.3.2 农业碳排放效率
        6.3.3 牧业碳排放效率
        6.3.4 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效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乡村地域碳排放系统减排路径设计
    7.1 乡村地域减排路径设计
        7.1.1 伊金霍洛旗减排路径
        7.1.2 杭锦后旗减排路径
    7.2 乡村地域碳排放子系统减排路径设计
        7.2.1 能源消费碳排放减排路径设计
        7.2.2 农牧业生产碳排放减排路径设计
        7.2.3 家庭生活碳排放减排路径设计
        7.2.4 家庭属性碳排放减排路径设计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啤酒工业的发展
        1.2.1 国内啤酒工业的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2.2 国外啤酒工业的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3 啤酒发酵设备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啤酒发酵设备的发展
        1.3.2 啤酒发酵设备的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2 绿色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2.1 模块化设计方法
        2.1.1 模块化设计的原则
        2.1.2 模块化设计的流程
    2.2 LCA绿色评价方法
        2.2.1 产品全生命周期概念
        2.2.2 LCA评价方法的四个步骤
        2.2.3 LCA评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2.2.4 LCA评价方法在啤酒行业的应用
    2.3 EBALANCE数据库
        2.3.1 eBalance软件的功能
        2.3.2 eBalance软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4 AHP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2.4.1 AHP层次分析方法的概述
        2.4.2 建立层次模型
        2.4.3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2.5 本章小结
3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框架
    3.1 啤酒发酵设备及发酵工艺
        3.1.1 发酵设备概述
        3.1.2 啤酒发酵工艺
        3.1.3 啤酒发酵的工艺流程
    3.2 发酵设备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3.2.1 IS09000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3.2.2 基于IS09000开发设计流程的啤酒发酵设备绿色设计流程
    3.3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行为模块划分
        3.3.1 啤酒发酵设备的行业标准模块
        3.3.2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材料模块
        3.3.3 啤酒发酵设备的结构设计模块
        3.3.4 啤酒发酵设备的生产工艺技术模块
        3.3.5 啤酒发酵设备的能耗及污染处理模块
        3.3.6 啤酒发酵设备的用户体验模块
    3.4 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评价模块
    3.5 本章小结
4 绿色设计体系在啤酒发酵罐中的应用
    4.1 啤酒发酵罐的结构分析
    4.2 啤酒发酵罐的设计流程分析
    4.3 基于啤酒发酵设备绿色体系的发酵罐案例分析
        4.3.1 啤酒发酵罐的绿色材料选择
        4.3.2 啤酒发酵罐的结构设计
        4.3.3 啤酒发酵罐的生产工艺技术
        4.3.4 啤酒发酵罐的能耗及污染处理
        4.3.5 啤酒发酵罐的绿色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啤酒发酵罐的案例优化设计
    5.1 基础理论分析
        5.1.1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的发酵罐内部温度场模拟
        5.1.2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选择优化设计对象
    5.2 基于发酵罐绿色设计流程的分析
        5.2.1 用户需求分析
        5.2.2 优化设计目标与环境效益分析
    5.3 基于啤酒发酵罐绿色设计体系应用的案例优化设计
        5.3.1 啤酒发酵罐夹套的优化设计结构
        5.3.2 优化设计优点分析
    5.4 啤酒发酵罐的产品优化评价
        5.4.1 优化后啤酒发酵罐的全生命周期分析
        5.4.2 使用AHP方法构建发酵罐的绿色度层次模型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5.4.3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9 致谢

(8)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重点工业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水污染排放标准
        1.3.2 目前国内制定的流域标准
    1.4 研究的内容及路线
    1.5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重点工业行业及污染物控制因子的选择
    2.1 重点工业行业的选择
    2.2 污染物控制因子的选择
第三章 重点工业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确定
    3.1 排放限值的确定
        3.1.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限值的确定
        3.1.2 造纸及纸制品业限值的确定
        3.1.3 食品行业限值的确定
        3.1.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限值的确定
        3.1.5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限值的确定
        3.1.6 医药制造业限值的确定
        3.1.7 其他工业行业限值的确定
        3.1.8 排放限值汇总
    3.2 与其他相关地区排放限值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施排放限值的经济技术和达标可行性分析
    4.1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1.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可行性分析
        4.1.2 造纸和纸制品业可行性分析
        4.1.3 食品行业可行性分析
        4.1.4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可行性分析
        4.1.5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可行性分析
        4.1.6 医药制造业可行性分析
    4.2 国控企业可达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效益分析
    5.1 环境效益分析
    5.2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时空分布规律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氨氮减排技术
        1.2.2 氨氮减排管理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区域现状及氨氮减排测算方法
    2.1 区域自然社会概况
        2.1.1 社会经济概况
        2.1.2 水文及水化学特征
        2.1.3 重要支流
    2.2 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2.2.1 黑龙江省境内主要河流水质现状
        2.2.2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质现状
        2.2.3 松花江流域省界水质现状
        2.2.4 水质变化趋势
    2.3 氨氮减排指标测算方法
        2.3.1 氨氮新增量测算
        2.3.2 氨氮削减量测算
        2.3.3 氨氮排放量测算
    2.4 数据来源
第3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分布时空规律及减排潜力分析
    3.1 引言
    3.2 氨氮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3.3 氨氮时间分布规律分析
        3.3.1 不同时间氨氮分布规律
        3.3.2 不同水期氨氮分布规律
    3.4 氨氮减排潜力分析
        3.4.1 工业和生活源氨氮减排潜力
        3.4.2 农业源氨氮减排潜力
        3.4.3 氨氮总量减排潜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减排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4.1 引言
    4.2 氨氮减排指标
    4.3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4.3.2 基本原则
        4.3.3 构建氨氮减排指标体系
    4.4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应用
        4.4.1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测算
        4.4.2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验证
    4.5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预测
    4.6 氨氮减排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污染减排对策研究
    5.1 引言
    5.2 产业发展对策
        5.2.1 发展模式转变
        5.2.2 产业结构转型
    5.3 城镇及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5.3.1 城镇污水治理对策
        5.3.2 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5.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5.5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5.6 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对策
    5.7 环境管理对策
    5.8 本章小结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汤旺河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河流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流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河流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流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河流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流域污染防治对策文献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引言
    2.2 汤旺河流域概况
        2.2.1 汤旺河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2.2.2 汤旺河流域社会环境概况
    2.3 汤旺河流域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
        2.3.1 汤旺河流域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
        2.3.2 汤旺河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
        2.3.3 汤旺河流域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
    2.4 汤旺河水质断面设置
        2.4.1 汤旺河监测断面
        2.4.2 汤旺河背景监测断面
    2.5 汤旺河断面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
    2.6 汤旺河水质评价标准、方法及项目
        2.6.1 汤旺河水质评价标准
        2.6.2 汤旺河水质评价方法
        2.6.3 汤旺河水质评价项目
    2.7 汤旺河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第3章 汤旺河流域污染源及水环境容量调查
    3.1 引言
    3.2 汤旺河流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情况调查
    3.3 汤旺河流域污染源情况
        3.3.1 汤旺河流域工业污染源
        3.3.2 汤旺河流域生活污染源
        3.3.3 汤旺河流域农业污染源
        3.3.4 汤旺河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
    3.4 汤旺河流域水环境容量调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汤旺河水质时空变化规律
    4.1 引言
    4.2 汤旺河水质背景监测情况
        4.2.1 东汤旺河背景监测
        4.2.2 西汤旺河背景监测
        4.2.3 汤旺河背景监测结果分析
    4.3 汤旺河水质时间变化情况
        4.3.1 汤旺河丰、平、枯水期统计结果
        4.3.2 汤旺河丰、平、枯水期结果分析
    4.4 汤旺河水质空间变化情况
        4.4.1 汤旺河高锰酸盐指数空间变化情况
        4.4.2 汤旺河化学需氧量空间变化情况
        4.4.3 汤旺河氨氮空间变化情况
    4.5 汤旺河水质时空变化规律
        4.5.1 汤旺河水质时间变化规律
        4.5.2 汤旺河水质空间变化规律
    4.6 汤旺河开河期水质情况分析
        4.6.1 汤旺河开河期水质结果统计
        4.6.2 汤旺河开河期水质现状原因分析
    4.7 汤旺河水质现状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4.7.1 汤旺河水质现状评价
        4.7.2 汤旺河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7.3 汤旺河水质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汤旺河环境问题及污染防治对策
    5.1 引言
    5.2 汤旺河环境问题分析
        5.2.1 汤旺河主要环境问题
        5.2.2 汤旺河主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5.3 汤旺河流域污染防治对策
        5.3.1 汤旺河流域综合治理
        5.3.2 汤旺河流域生活污染治理
        5.3.3 汤旺河流域工业污染防治
        5.3.4 汤旺河流域农业污染源整治
    5.4 汤旺河流域水环境改善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啤酒废水排放总量确定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的兰州市城市物质流动特征分析[D]. 尹然. 兰州大学, 2020(04)
  • [2]糖蜜及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 乔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3]密怀顺地区南水回补地下水位回升过程地表污染风险源识别与评估[D]. 单晓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4]啤酒发酵罐制造阶段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D]. 张琪璇.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厌氧发酵制氢系统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李巧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蒙西农牧交错带乡村地域系统碳排放研究 ——以伊金霍洛旗和杭锦后旗为例[D]. 王剑.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7]啤酒发酵设备的绿色设计体系构建[D]. 吕静雅.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安徽省淮河流域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研究[D]. 徐力.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9]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氨氮时空分布规律及减排对策研究[D]. 姜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10]汤旺河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李凤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啤酒废水排放总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