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的选育、开发与利用

小尾寒羊的选育、开发与利用

一、试谈小尾寒羊的选育提高与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卡那提·沙力克,侯广田,王琼,刘玲玲,刘武军,王文奇,罗永明[1](2014)在《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子一代中FecB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小尾寒羊及其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在繁殖性能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寻找一种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提供前期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小尾寒羊自繁群HH及其3个杂交F1代群体(小尾寒羊×多浪羊(HDL)、小尾寒羊×萨福克(HS)、小尾寒羊×德国美利奴(HDM)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绵羊群体中FecB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其遗传结构。【结果】在HH、HDL群体中存在三种基因型BB、B+、++,在HDM和HS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B+、++,表明杂交群体HDM和HS已成功引入多胎基因FecB。【结论】以小尾寒羊作为母本,对于改善杂交子代的繁殖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王金文[2](2009)在《山东小尾寒羊的育成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翟[3](2009)在《舍饲型肉毛兼用绵羊新类群选育及FecB与IGFⅡ基因遗传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小尾寒羊和德国美利奴为育种素材,采用经典育种技术结合FecB和IGFⅡ第五外显子位点的SNPs,选育一个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毛用性能好的舍饲型“肉毛兼用”绵羊新类群。对新类群的繁殖性能、毛用性能、生长发育性能进行测定,研究选育效果,结果如下:1.德寒一代产羔数为2.438,显着高于德国美利奴的产羔数2.181(P<0.05),低于小尾寒羊2.608(P<0.05)。2.德寒一代的有髓毛数量显着低于小尾寒羊(P<0.05),德国美利奴、德寒一代、新类群三个类群间无髓毛细度无显着差异(P>0.05),德寒一代两型毛和有髓毛细度显着低于小尾寒羊(P<0.05)。3.德寒一代和新类群初生重分别为3.41 kg和3.70 kg,二者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小尾寒羊(2.36 kg)(P<0.05);4个类群3月龄、6月龄和周岁体重大小依次为:德国美利奴>新类群>德寒一代>小尾寒羊。各月龄胸围德寒一代显着高于小尾寒羊(P<0.05);新类群体尺指标与德国美利奴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FecB位点的BB、B+、++3个基因型群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6、2.27、2.08,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差异显着(P<0.05);多胎优势基因B的基因频率大小依次为:小尾寒羊>德寒一代>德国美利奴,选育过程中B等位基因频率有所下降与产羔数的变化趋势相同。4.IGFⅡ基因第五外显子存在一个SNP,4个绵羊类群中都出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对基因型AA和BB测序发现,该片段在91bp处发生了A→G的突变。对4个绵羊类群体重、体尺与IGFⅡ基因第五外显子多态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B为肉用性能优势基因,其在4个绵羊类群中的基因频率大小为德国美利奴>新类群>德寒一代>小尾寒羊。同时与小尾寒羊相比德寒一代、新类群B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与其肉用性能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

孙红霞[4](2009)在《3个绵羊品种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多态性及与产羔数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共计372个个体的DNA和繁殖性能资料为研究素材,采用PCR-RFLP和PCR-SSCP两种方法检测了3个绵羊品种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10个突变位点的多态性,分析了不同品种在4个基因不同位点的群体遗传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3个品种在4个基因不同位点的基因型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重要结果:1、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不同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1)滩羊和小尾寒羊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相邻两处碱基发生了与Booroola Merino绵羊相同的突变(A746G),++、B+和BB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60/0.240/0.100和0.118/0.353/0.529,+和B基因频率分别为0.780/0.220和0.294/0.706,而蒙古羊则没有发生这种突变;滩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而小尾寒羊则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滩羊该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439,处于中度多态;小尾寒羊该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501,处于高度多态。(2)3个绵羊品种BMP15基因FecXB、FecXH、FecXI、FecXL 4个位点未发现多态性,全部为野生型纯合体。(3)针对GDF9基因设计的2对引物中,3个绵羊品种P1位点均不存在多态性;滩羊和蒙古羊P2位点在GDF9基因编码区1184处发生碱基C→T突变,共发现AA、AB两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40/0.560和0.333/0.667,A和B基因频率分别为0.720/0.280和0.667/0.0.333,而小尾寒羊在该位点不存在多态性;滩羊和蒙古羊在该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滩羊和蒙古羊在该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71和0.346,均处于中度多态。(4)针对INHA基因设计的4对引物的每1对引物扩增片段均发现核苷酸突变,但P3位点出现了单倍体变异。滩羊和蒙古羊P1位点在5’调控区第282处核苷酸处均发生1处A→G突变,P2位点在第2外显子第470处核苷酸处发生A→T突变,但小尾寒羊没有上述突变发生;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P3位点在第2外显子第903处核苷酸发生1处G→A突变;上述突变均没有导致氨基酸的改变。3个品种在P1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滩羊P2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蒙古羊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滩羊和蒙古羊在P1和P2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小尾寒羊在P1位点表现中度多态。2、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不同位点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1)BMPR-IB基因是控制滩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或者是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可用于提高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2)GDF9基因P2扩增片段各基因型与产羔数间都不存在显着相关(P>0.05),但A基因具有一定程度增加产羔数的趋势,其是否为控制绵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尚需要扩大样本数和增加绵羊品种数作进一步深入研究。(3)INH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可能是控制绵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之一,可以用于提高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其不同位点基因型对不同品种绵羊产羔数的影响作用尚需扩大样本数进行深入研究。

张宝云[5](2009)在《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性早熟、高繁殖力绵羊(Ovis aries)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和性晚熟、低繁殖力品种(特克赛尔和多赛特)为试验材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单链构象多态(SSCP)、序列分析和基因克隆等方法研究IGF-I、IGF-Ⅱ和NPY候选基因的遗传变异,并分析这些基因对绵羊性早熟和高繁殖力性状的影响,寻找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和性早熟的主效基因或有较大关联的基因型或遗传标记,以探索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及性早熟的分子遗传机理,为绵高繁殖性能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IGF-I基因引物P1扩增片段存在微卫星多态性,在小尾寒羊(n=277)中检测到6种基因型和3个等位基因,在湖羊(n=58)中检测到7种基因型和4个等位基因,在特克塞尔(n=48)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和2个等位基因,在多赛特(n=46)中检测到4种基因型和4个等位基因;123/123 bp小尾寒羊产羔数分别比125/125 bp和125/127 bp的多0.81只(P<0.05)和1.03只(P<0.01),123/125 bp小尾寒羊产羔数分别比125/125 bp和125/127 bp的多0.46只(P<0.05)和0.68只(P<0.01),123/123 bp和123/125 bp之间以及125/125 bp和125/127 bp之间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引物P2在小尾寒羊和湖羊中检测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在特克塞尔中检测到AA和AB 2种基因型,在多赛特中仅检测到AA 1种基因型;BB型与AA型相比在IGF-Ⅰ基因调控区1511和1513 bp处同时发生了C→G和A→G的突变;BB型和AB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分别比AA型的多0.96只(P<0.05)和0.38只(P<0.05),BB型和AB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着(P>0.05)。2、IGF-Ⅱ基因只有引物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在4个绵羊品种中都检测到GG、GA和AA 3种基因型;AA型与GG型相比在IGF-Ⅱ基因5’端调控区165 bp处发生了一个G→A的单碱基突变;GG、GA和AA基因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3、NPY基因仅引物P1扩增片段存在多态性,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5种基因型,在湖羊和多赛特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而在特克塞尔中仅检测到一种基因型;测序分析显示,在小尾寒羊中存在CR、TR和TW 3种等位基因,在湖羊和多赛特中存在CR和TR两种等位基因,而在特克塞尔中仅存在CR一种等位基因。TR与CR相比在绵羊NPY基因编码区第93 bp处发生了一个C→T的单碱基突变;TW与CR相比除发生C93T的单碱基突变外,还在130 bp和131 bp发生了GA→AT的双碱基突变,该突变引起绵羊NPY成熟肽第16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对于多态位点C/T,小尾寒羊3种基因型之间产羔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对于多态位点GA/A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比RR型的多0.56只(P<0.05)。在小尾寒羊这5种复合基因型中,TTRW型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不显着(P>0.05);TTRR、CTRR和CCRR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差异也不显着(P>0.05);TTRW型和CTRW型小尾寒羊产羔数均显着高于其余3种基因型的(P<0.05)。

畅静桃[6](2008)在《GDF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多羔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之间的关系,为小尾寒羊高繁殖性状的辅助选择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采用PCR-SSCP方法,对小尾寒羊、白萨福克羊、特克赛尔羊和藏羊中GDF9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白萨福克羊和特克赛尔羊中检测到AA、AB、BB三种基因型,在藏羊中检测到了AA、AB两种基因型。四个绵羊品种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1%、73.3%、73.35%、81.65%,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5.9%、26.7%、26.65%、18.35%。测序结果表明,BB型与AA型相比发生了一处单碱基突变;与GeneBank上GDF9基因(登录号:AF078545)序列比较发现AA型与原序列完全相同,定义为野生型,BB型在外显子2的75位发生了C→T的单碱基突变,定义为突变型。翻译成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为沉默突变。小尾寒羊和藏羊品种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显着(P<0.05),其它各品种之间基因型分布差异均不显着(P>0.05)。经X2适合性检验,4个绵羊品种中X2值均未达到显着水平,此扩增片段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这说明GDF9基因G2突变这对引物扩增片段不受选育措施的影响,在选育过程中它们的遗传仍然是随机的。不同基因型和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方差分析表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关系为AB>AA>BB,但3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着(P>0.05)。GDF9基因的G2突变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没有显着影响。

孙洁[7](2008)在《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GnRHR的SNPs及其与繁殖力关联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小尾寒羊、湖羊、南非肉用美利奴、中国美利奴绵羊和考力代等多个绵羊品种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The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R)基因,根据绵羊产羔数多少将小尾寒羊和湖羊划归为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其他为低繁殖力绵羊品种;根据绵羊GnRHR基因全序列设计8对引物覆盖全部的外显子,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GnRHR基因外显子在不同繁殖力绵羊品种中的SNPs,同时GnRHR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引物4和引物7分别扩增GnRHR基因的外显子1和外显子2显现出多态性,其余6对引物的扩增片段都不存在多态性。引物P4在湖羊中检测到AA和BB2种基因型,而在其余4个绵羊品种中只检测到AA基因型;分析BB型与AA型的序列表明,外显子1有5个突变位点(+692G→A、+706T→A、+747T→C、+748A→T和+802T→A),并引起氨基酸Gly→Ser、Asp→Glu和Leu→Pro的改变,湖羊中等位基因A和B的频率分别为0.74和0.26。引物P7在小尾寒羊和湖羊中都检测到CC和DD2种基因型,在南非肉用美利奴、考力代和中国美利奴绵羊3个低繁殖力的绵羊品种中均只检测到CC基因型;分析DD型与CC型的序列显示,外显子2有+50A→G和+101A→C两个突变,并引起氨基酸Glu→Gly和Gln→Pro的改变;小尾寒羊CC和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7和0.13,湖羊中等位基因C和D的频率分别为0.79和0.21。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联性表明,DD突变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比CC野生型多0.81只(P<0.01)。

肖朝庭[8](2007)在《影响绵羊高繁殖力和非季节性发情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褪黑激素受体1b(melatonin receptor 1b, MTNR1B)、抑制素βA亚基基因(inhibinβA, INHBA)、kisspeptin及其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54(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4,GPR54)、绵羊骨形态发生蛋白6(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6,BMP6)基因为研究对象,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分析、RT-PCR、基因克隆等技术研究这些基因在常年发情的高繁殖力绵羊品种以及季节性发情的低繁殖力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寻找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和常年发情的主效基因或有较大关联的基因型或基因位点,以探索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及常年发情的分子遗传机理,为绵羊高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主要得出如下一些结果:根据人褪黑激素受体lb基因外显子2和预测的牛褪黑激素受体mRNA序列设计5对引物,检测MTNR1B外显子2在常年发情绵羊品种(小尾寒羊、多赛特、湖羊)和季节性发情绵羊品种(特克塞尔、考力代)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型与野生型序列相比存在33个碱基突变,其中14个引起氨基酸改变。分析表明这些突变均与绵羊季节性发情相关性不大,MTNR1B基因可能不是影响绵羊季节性发情的主要基因。比较发现获得的绵羊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外显子2序列与牛、猪的系统进化关系较与人、小鼠的近,它与牛(95%)和猪(79%)的褪黑激素受体1b氨基酸同源性高于与人(76%)和小鼠(71%),而且与绵羊、人和小鼠的褪黑激素受体la的氨基酸序列也有较高的同源性(61%-63%)。结构分析发现绵羊褪黑激素受体lb具有35个特异变化的氨基酸,并在第3跨膜区后具有DRY和CYVCR序列,这与牛的褪黑激素受体1b一致,而不同于已知的其它褪黑激素受体家族中的NRY和CYICH结构,但和已知的其它褪黑激素受体家族一样,它在第7跨膜区内含有一个NAXXY序列。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绵羊褪黑激素受体lb这种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与配体(主要是褪黑激素)结合功能的改变,或者导致其受体的特定结构域改变和磷酸化途径,并由于基因替代效应的影响,使它在绵羊体内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在进化中其功能逐渐被其它基因取代(可能主要是褪黑激素受体1a),以致于其表达现在很难检测到。根据牛抑制素βA亚基基因外显子1、外显子2和绵羊抑制素βA亚基mRNA序列设计5对引物,检测抑制素βA亚基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部分3’UTR序列在2个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以及6个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羊、特克塞尔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南非肉用美利奴、考力代、中国美利奴绵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该基因对绵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引物3、引物4与引物5扩增片段有多态性,其余2对引物的扩增片段不存在多态性。对于引物3,发现AA、BB、CC三种基因型型,中国美利奴绵羊都为CC型,湖羊含有AA和BB型,其余6个品种均为AA型。BB型与AA型相比有8个碱基突变,CC型与AA型相比有4个碱基突变,这些突变均没引起氨基酸改变。对于引物4,发现EE、EF、FF、GG和EG五种基因型型,其中小尾寒羊、湖羊、特克塞尔羊、南非肉用美利奴和考力代羊等5个品种都为EE型,多赛特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均含有EE、GG和EG三种基因型,中国美利奴绵羊中含有EE、FF和EF三种基因型。FF型在对应EE序列的第114 bp处有一个G→A的单碱基沉默突变。GG型在对应EE序列的第143bp处有一个C→T的单碱基突变,即TCG→TTG,引起亲水的丝氨酸(Ser)→疏水的亮氨酸(Leu),该位点对应GenBank发表的绵羊抑制素βA亚基的第287位丝氨酸(Ser)残基。对于引物5,发现KK、LL、KL和MM四种基因型,其中MM基因型只在湖羊中检测到。LL型在KK型第218bp处有一个G→A的单碱基突变,MM型与KK型相比有9个的碱基突变,这些突变均为没引起氨基酸改变。小尾寒羊只在引物5中检测到多态,LL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分别比KL型和KK型小尾寒羊多0.53只(P<0.05)和0.63只(P<0.05)。KL基因型小尾寒羊的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比KK基因型的分别多0.10 (P>0.05)。INHBA基因编码区在湖羊、多赛特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中有较高的碱基突变率,以湖羊为最高,在小尾寒羊、特克塞尔羊、南非肉用美利奴、考力代和中国美利奴绵羊中的碱基突变率较低。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kisspeptin基因外显子1和GPR54基因外显子1、外显子2和部分外显子5序列在常年发情的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季节性发情的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特克塞尔、考力代)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Kisspeptin基因的外显子1在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出现AA、BB和AB 3种基因型)、湖羊(出现AA朋和CC两种基因型)中均有多态性,在季节性发情的绵羊品种中均无多态性(只有AA型):GPR54基因的外显子2在常年发情的湖羊中有多态性(出现DD和EE两种基因型),而在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和季节性发情的绵羊品种中均无多态性(只有DD型);GPR54基因的外显子1和部分外显子5序列在5个绵羊品种中均不存在多态性。测序发现BB与AA型相比有1个突变(G73A),导致Val25Met; CC型与AA型相比有7个碱基突变(C19T、C33T、T34C、C63A、T64C、C72G、C77T),其中4个突变引起氨基酸改变,即分别为Arg7Trp、Phe12Leu、Asn24Lys、Ala26Val。EE型与DD型相比有T269C、A320C两个突变,分别导致Met90Thr和Aspl07Ala。小尾寒羊AA、BB和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2、0.05和0.33。BB型和AB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AA型多0.78只(P<0.05)和0.45只(P<0.05),BB型和AB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着(P>0.05)。这些结果初步表明kisspeptin基因与绵羊的常年发情和高产羔数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GenBank发表的绵羊骨形态发生蛋白6基因部分序列所包含的外显子5、6、7和小鼠BMP6基因外显子5、6、7序列设计3对引物,检测了BMP6基因外显子5、外显子6和外显子7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湖羊)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多赛特、特克塞尔、考力代)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该3对引物在所检测的5个品种中均无多态性,说明所检测的BMP6外显子5、6、7序列比较保守,该区域可能不是影响绵羊高繁殖力的功能结构域。同时克隆了绵羊(695bp)和山羊(699bp)部分BMP6 mRNA和绵羊exon3-4的内含子序列和两端部分外显子序列(785bp)。发现绵羊和山羊的碱基和氨基酸序列差异很少。两者的碱基序列同源性高达99.2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除山羊中插入一个丙氨酸外,.只有4个氨基酸的差异。绵羊与牛、人、小鼠和大鼠的碱基同源性分别为97.04%、81.82%、84.68%和85.0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05%、91.43%、90.48%和92.38%,均大于90%,说明BMP6在各物种碱基序列虽然差异较大,但氨基酸序列却非常保守。

阎明毅[9](2006)在《小尾寒羊种公羊的培育》文中认为2005年对经培育的102只小尾寒羊公羊测定,成年种公羊平均体重102.8kg,周岁公羊体重75kg,6月龄公羔体重42.32kg,3月龄公羔体重24.19kg,较培育前2003年分别提高了12.94,8.87,11.07和5.82kg(P<0.01)。

周文然[10](2006)在《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建立了检测小尾寒羊抑制素α(inhibin α,INHA)、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三个基因的单核苷酸突变的PCR-SSCP方法。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抑制素α(inhibin α,INHA)基因5’调控区、外显子1,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基因外显子2、外显子3和外显子4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基因外显子2和外显子3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中国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三个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绵羊在INHA基因5’调控区发生了1处碱基突变(316C→T),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没有发生这种突变;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8、0.98、0.96、1.00,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0.02、0.04、0.00,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2、0.00、0.00、0.00;突变纯合型(BB)和突变杂合型(AB)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野生型(AA)多1.45只(P<0.01)和0.90只(P<0.01)。小尾寒羊、考力代绵羊在INHA基因外显子1中发生了1处碱基突变(877T→C),中国美利奴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没有发生这种突变;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4、1.00、0.89、1.00,C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5、0.00、0.11、0.00,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0.00、0.00、0.00;突变纯合型(DD)和突变杂合型(CD)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野生型(CC)多1.32只(P<0.01)和0.77只(P<0.01)。BMP4基因外显子2和外显子4在研究的4个绵羊品种中都不存在多态性,外显子3则在研究的4个绵羊品种中都存在多态性。对于外显子3的引物,在4个绵羊品种中都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绵羊、考力代绵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绵羊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17、0.216、0.115、0.429,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02、0.317、0.269、0.500,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81、0.467、0.616、0.071;测序结果表明:BB型和AA型相比,在BMP4基因外显子3第305位碱基处发生C→A的突变,该突变导致氨基酸由丙氨酸改变为天冬氨酸;BB型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分别比AB型和AA型多0.61只(P<0.05)和1.01只(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INHA基因和BMP4基因可能是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一个主效基因或是与之存在紧密遗传连锁的一个分子标记。BMP7基因在研究的4个绵羊品种中都不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提示检测的BMP7基因座位对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没有显着影响。 本试验采用一种新型的PER方法——AuNPs—PCR,对BMP4基因的外显子三进行扩增,解决了PCR扩增特异性的难题。

二、试谈小尾寒羊的选育提高与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小尾寒羊的选育提高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3)舍饲型肉毛兼用绵羊新类群选育及FecB与IGFⅡ基因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肉羊生产发展概况
        1.1 国外肉羊生产的发展概况
        1.2 我国肉羊生产的发展概况
    2 德国美利奴与小尾寒羊的研究概况
        2.1 小尾寒羊
        2.2 德国美利奴羊
        2.2.1 德国美利奴羊在细毛羊生产中的应用
        2.2.2 德国美利奴羊在绵羊品种培育中的应用
    3 绵羊多胎性状的研究进展
        3.1 研究绵羊多胎性状的意义
        3.2 目前改良绵羊多胎性能的方法和手段
    4 影响绵羊繁殖性状的主基因
        4.1 FecB基因的遗传方式、效应及作用机理
        4.2 FecB基因的应用
    5 影响绵羊生长发育性状的主基因
        5.1 IGF的功能
        5.2 IGF的营养生理作用
        5.3 IGFⅡ基因的研究进展
        5.3.1 IGFⅡ基因与胎盘发育的关系
        5.3.2 IGFⅡ对胎儿生长的影响
        5.3.3 IGFⅡ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
    6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6.1 DNA分子标记技术
        6.2 分子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6.3 PCR—SSCP在羊经济性状研究中的应用
    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一 不同和绵羊类群生产性能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羊来源与饲养管理
        1.2.1 试验羊的饲养管理
        1.2.2 杂交育种方案
        1.3 试验数据的收集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绵羊类群繁殖性能分析
        2.2 不同绵羊类群毛用性能分析
        2.2.1 净毛率和产毛量
        2.2.2 纤维类型
        2.2.3 细度
        2.2.4 长度
        2.3 不同绵羊类群生长发育性能分析
        2.3.1 不同绵羊类群体重统计
        2.3.2 不同绵羊类群体尺统计
        2.4 经济效益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亲本的选择
        3.2 繁殖性能
        3.3 毛用性能
        3.4 长发育性能
    4 小结
第三章 试验二 FECB和IGFⅡ基因遗传效应
    1 材料方法
        1.1 血样的采集及DNA提取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1.3 工具软件
        1.4 PCR-SSCP最佳反应条件和体系的建立
    2 统计方法
        2.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2.2 统计分析模型
        2.2.1 FecB基因与繁殖力性状关系统计分析模型
        2.2.2 IGF基因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统计分析模型
    3 结果
        3.1 绵羊FecB基因多态性遗传效应分析
        3.1.1 绵羊FecB基因PCR扩增
        3.1.2 绵羊FecB基因SSCP电泳结果
        3.1.3 FecB基因克隆测序结果与分析
        3.1.4 FecB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3.1.5 FecB基因不同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及标准误
        3.1.6 不同绵羊类群产羔数和基因频率的变化
        3.2 绵羊IGF-Ⅱ第五外显子基因多态遗传效应分析
        3.2.1 绵羊IGF-Ⅱ第五外显子PCR扩增
        3.2.2 绵羊IGF-Ⅱ第五外显子基因SSCP电泳结果
        3.2.3 IGF-Ⅱ第五外显子基因克隆测序结果与分析
        3.2.4 IGFⅡ基因第五外显子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3.2.5 IGFⅡ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分析
        3.2.6 不同绵羊类群体重和基因的变化
    4 讨论
        4.1 绵羊Fec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的相关性
        4.2 绵羊IGF-Ⅱ第5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附录1
附录2

(4)3个绵羊品种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多态性及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特征特性简介
        1.1 滩羊
        1.2 蒙古羊
        1.3 小尾寒羊
    第二章 分子遗传标记与动物遗传育种
        2.1 分子标记的分类
        2.2 几种常用的遗传分子标记
        2.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2.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2.3 DNA 单链构象多态性
        2.2.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2.2.5 微卫星标记
        2.2.6 单核苷酸多态性
        2.2.7 生物芯片
        2.3 分子标记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4 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2.4.1 绵羊多胎性主效基因的探索
        2.4.2 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2.5 动物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第三章 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相关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3.1 BMPR-IB 基因的研究进展
        3.1.1 BMPR-IB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3.1.2 BMPR 的种类和信号传递机制
        3.1.3 BMPR-IB 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3.2 BMP15 基因的研究进展
        3.2.1 BMP15 基因结构
        3.2.2 BMP15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2.3 BMP15 基因的种类和信号传递
        3.2.4 BMP15 基因的功能及调控
        3.2.5 BMP15 基因与哺乳动物繁殖性能的关系
        3.3 GDF9 基因的研究进展
        3.3.1 GDF9 基因的生化结构
        3.3.2 GDF9 基因的作用机理
        3.3.3 GDF9 基因的研究进展
        3.3.4 GDF9 基因与 GDF98 基因在卵巢功能中的协同作用
        3.4 抑制素基因的研究进展
        3.4.1 抑制素(Inhibin)的分子结构与特性
        3.4.2 抑制素的卵巢来源、分泌与卵泡发育的关系
        3.4.3 抑制素作用机理
        3.4.4 抑制素基因多态性调控机理的研究
        3.4.5 抑制素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3.4.6 小结
        3.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四章 3 个绵羊品种BMPR-IB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及与产羔数的关系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序
        4.2.4 统计分析
        4.2.5 数据统计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组DNA 检测
        4.3.2 PCR 扩增结果
        4.3.3 酶切消化分析
        4.3.4 DNA 测序结果
        4.3.5 不同品种BMPR-IB 基因多态位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3.6 BMPR-IB 基因位点不同基因型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BMPR-IB 基因位点群体遗传结构
        4.4.2 BMPR-IB 基因位点不同基因型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3 个绵羊品种BMP15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及与产羔数的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PCR 引物设计
        5.2.4 扩增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3 个品种BMP15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5.3.2 PCR-RFLP 分析
        5.3.3 PCR- SSCP 分析
        5.3.4 分析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3 个绵羊品种GDF9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及与产羔数的关系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PCR 引物的设计
        6.2.4 扩增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6.3 结果与分析
        6.3.1 3 个品种GDF9 基因PCR 扩增结果
        6.3.2 3 个绵羊品种GDF9 基因多态性分析
        6.3.3 DNA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6.3.4 绵羊GDF9 基因P2 扩增片段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6.3.5 GDF9 基因P2 位点不同基因型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
        6.4 讨论
        6.4.1 绵羊GDF9 基因群体遗传结构
        6.4.2 GDF9 基因P2 位点不同基因型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3 个绵羊品种INHA 基因遗传变异分析及与产羔数的关系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PCR 引物的设计
        7.2.2 扩增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三个品种INHA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7.3.2 INHA 基因的PCR-SSCP 分析
        7.3.3 DNA 测序结果
        7.3.4 遗传变异位点分析
        7.3.5 绵羊 INHA 基因位点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7.3.6 绵羊 INHA 基因不同位点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
        7.4 讨论
        7.4.1 滩羊、蒙古羊和小尾寒羊 INHA 基因位点群体遗传结构
        7.4.2 INHA 基因位点不同基因型对绵羊产羔数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效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1.2.2 绵羊高繁殖力机制研究进展
        1.2.3 小尾寒羊的研究概况
        1.2.4 IGF 系统对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
        1.2.5 神经肽对哺乳动物繁殖力的影响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IGF-Ⅰ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CR 扩增
        2.3.2 微卫星分析
        2.3.3 RFLP 分析
        2.3.4 SSCP 分析
        2.3.5 序列分析
        2.3.6 固定效应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影响
    2.4 讨论
        2.4.1 IGF-Ⅰ基因多态性
        2.4.2 IGF-Ⅰ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3 IGF-Ⅱ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样本
        3.2.2 主要试剂
        3.2.3 引物设计和PCR 扩增
        3.2.4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3.2.5 克隆测序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R 扩增
        3.3.2 SSCP 分析
        3.3.3 序列分析
        3.3.4 固定效应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影响
    3.4 讨论
4 神经肽Y 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样品
        4.2.2 主要试剂
        4.2.3 引物设计和PCR 扩增
        4.2.4 SSCP 分析
        4.2.5 克隆测序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CR 扩增
        4.3.2 SSCP 分析
        4.3.3 序列分析
        4.3.4 NPY 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
        4.3.5 固定效应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影响
    4.4 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GDF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多羔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小尾寒羊的研究概况
    2 多羔基因研究概况
        2.1 已知突变的多羔主效基因
        2.2 已知遗传模式的主效基因
        2.3 推定多羔主效基因
    3 GDF9 基因研究进展
        3.1 生长分化因子9 的结构、功能及调控
        3.2 生长分化因子9 基因研究进展
    4 SSCP 技术研究
        4.1 SSCP 的建立与发展
        4.2 PCR-SSCP 方法的原理
        4.3 PCR-SSCP 的特点
        4.4 PCR-SSCP 方法的应用
    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样本的来源及采集方法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分析工具软件
        1.5 主要药品及试剂的制配
        1.6 PCR 扩增所用的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样品DNA 的提取
        2.2 绵羊GDF9 基因的PCR-SSCP 分析
        2.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绵羊GDF9 基因PCR 产物扩增结果
    2 GDF9 基因SSCP 条件优化结果
        2.1 凝胶浓度及组分的优化
        2.2 电泳条件
        2.3 GDF9 基因外显子的4 对引物PCR 产物的SSCP 结果
        2.4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测序
        2.5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
    3 群体遗传学分析
        3.1 GDF9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3.2 Hardy-Weinberg 平衡状态的检验
        3.3 不同绵羊品种GDF9 基因型分布独立性检验
        3.4 GDF9 基因的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
        3.5 GDF9 基因多态性与小尾寒羊高繁殖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实验材料的选择
    2 侯选基因的确定
    3 影响PCR 过程的因素
        3.1 PCR 模板DNA 的质量
        3.2 PCR 反应条件的影响因素
    4 SSCP 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4.1 PCR 片段的长度
        4.2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成分
        4.3 上样缓冲液与变性
        4.4 电泳条件
    5 SSCP 结果的分型
    6 SSCP 检测结果和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7 SSCP 检测结果对小尾寒羊产羔数影响的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GnRHR的SNPs及其与繁殖力关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菌株和载体
        2.1.3 药品与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分析工具软件
        2.1.6 溶液试剂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羊血液DNA的提取
        2.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3 PCR-SSCP
        2.3.1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2.3.2 SSCP分析
        2.3.3 PCR产物直接测序
        2.3.4 PCR结果的电泳
    2.4 克隆和测序
        2.4.1 PCR产物的纯化
        2.4.2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2.4.3 连接反应
        2.4.4 转化
        2.4.5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试剂盒法
        2.4.6 重组质粒的鉴定
    2.5 数据分析
        2.5.1 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
        2.5.2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
    3.2 GnRHR基因PCR-SSCP分析
        3.2.1 PCR扩增结果
        3.2.2 PCR-SSCP检测
        3.2.3 基因型判定与序列分析
    3.3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3.4 不同基因型小尾寒羊的产羔数比较
4 讨论
    4.1 实验材料的选择
    4.2 影响PCR扩增反应的因素
        4.2.1 模板质量
        4.2.2 引物设计
        4.2.3 PCR反应的温度
    4.3 PCR-SSCP方法检测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单链构象形成的因素
        4.3.2 影响SSCP显示的因素
    4.4 SSCP的结果分析
    4.5 GnRH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繁殖力的关系
        4.5.1 绵羊GnRHR基因的多态性
        4.5.2 GnRHR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和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A
附录B

(8)影响绵羊高繁殖力和非季节性发情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主效基因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意义
        1.1 主效基因的概念
        1.2 主效基因的测定方法
        1.3 主效基因的应用前景
    2 绵羊高繁殖力机制研究进展
        2.1 多胎绵羊品种
        2.2 绵羊多胎遗传机制探索
        2.2.1 绵羊多胎主效基因的发现
        2.2.2 绵羊多胎主效基因的作用及其机理
        2.3 影响绵羊高繁殖力和非季节性发情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2.3.1 Booroola绵羊的FecB基因
        2.3.2 生长分化因子9基因
        2.3.3 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因
        2.3.4 催乳素受体基因
        2.3.5 褪黑激素受体IA基因
        2.4 小尾寒羊的研究进展
        2.4.1 品种与数量
        2.4.2 外貌特征
        2.4.3 繁殖性能
        2.4.4 适应性
        2.4.5 细胞遗传学特性
    3 绵羊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MTNRIB)的研究进展
        3.1 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的结构
        3.2 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的在动物体内的表达情况
        3.3 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的定位与多态性
        3.4 褪黑激素受体1b主要功能
    4 抑制素基因的研究进展
        4.1 抑制素基因克隆及基因结构特征
        4.2 抑制素基因定位及多态性分析
        4.3 抑制素基因的表达
        4.4 抑制素基因表达的分子调节
        4.5 抑制素基因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4.6 抑制素基因与癌症的关系
    5 骨形态发生蛋白-6在哺乳动物生殖中的研究进展
        5.1 BMP6的结构特点
        5.2 BMP6基因与生殖相关的表达
        5.3 BMP6的信号传递途径
        5.4 BMP6与哺乳动物繁殖相关的功能
    6 Kisspeptin及其受体GPR54在哺乳动物生殖中的研究进展
        6.1 Kisspeptin/GPR54在繁殖中功能的发现
        6.2 Kisspeptin/GPR54克隆及基因结构特征
        6.3 Kisspeptin/GPR54基因的表达
        6.4 Kisspeptin/GPR54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6.4.1 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6.4.2 在青春期和身体发育中的作用
        6.4.3 对光周期动物季节性繁殖的影响
        6.5 KiSS-1和GPR54的激素调控
        6.6 KiSS-1、leptin和其它一些下丘脑效应基因
        6.7 局部kisspeptin对性腺作用
        6.8 KiSS-1和GPR54在临床中的应用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绵羊褪黑激素受体1b基因的多态性、结构与功能分析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药品和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分析工具软件与网站
        2.1.5 溶液试剂配制
        2.1.6 菌株和载体
        2.2 主要实验步骤
        2.2.1 羊血液DNA的提取
        2.2.2 DNA/R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总RNA提取与纯化
        2.2.4 PCR-SSCP过程
        2.2.5 反转录
        2.2.6 序列克隆和测序
    3 PCR-SSCP和RT-PCR的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提取结果
        3.2 PCR扩增结果
        3.3 PCR-SSCP多态性检测
        3.3.1 PCR-SSCP多态性检测结果
        3.3.2 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
        3.4 MTNR1B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
        3.5 不同绵羊品种MTNR1B基因不同基因型分布差异
        3.6 绵羊褪黑激素受体1b与其它褪黑激素受体的关系
        3.7 绵羊褪黑激素受体1b高级结构预测
    4 RT-PCR检测
        4.1 总RNA提取
        4.2 RT-PCR检测
    5 讨论
        5.1 MTNR1B基因在5个绵羊品种间的多态性及其与绵羊季节性发情的关联
        5.2 绵羊MTNR1B基因结构与功能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抑制素β_A基因PCR-SSCP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关系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药品和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分析工具软件
        2.1.5 溶液试剂配制
        2.1.6 菌株和载体
        2.2 主要实验步骤
        2.2.1 羊血液DNA的提取
        2.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PCR-SSCP过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
        3.2 SSCP检测
        3.3 序列分析结果
        3.4 INHBA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
        3.5 INHBA基因不同基因型的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及标准误
    4 讨论
        4.1 绵羊INHBA基因的多态性
        4.2 INHBA基因与绵羊产羔数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isspeptin和GPR54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绵羊繁殖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药品和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分析工具软件
        2.1.5 溶液试剂配制
        2.1.6 菌株和载体
        2.2 主要实验步骤
        2.2.1 羊血液DNA的提取
        2.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PCR-SSCP过程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
        3.2 SSCP检测
        3.3 序列分析
        3.4 KiSS-1和GPR54基因在不同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
        3.5 KiSS-1基因不同基因型的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及标准误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BMP6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关系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药品和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分析工具软件
        2.1.5 溶液试剂配制
        2.1.6 菌株和载体
        2.2 主要实验步骤
        2.2.1 羊RNA和血液DNA的提取
        2.2.2 RNA/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PCR-SSCP过程
        2.3.4 羊BMP6基因部分编码区及exon3-4之间基因组DNA序列的克隆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
        3.2 SSCP检测
        3.3 羊BMP6基因部分编码区及与其它物种相关序列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3.4 绵羊BMP6基因exon3-4之间基因组DNA序列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1.2 影响PCR-SSCP分析的因素
        1.2.1 PCR模板DNA的质量
        1.2.2 PCR反应条件的影响因素
        1.2.3 SSCP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1.2.4 SSCP结果的分型
        1.3 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克隆
    2 结论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小尾寒羊繁殖性能的简介
    2 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
        2.1 抑制素α亚基基因——INHA
        2.2 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
    3 PCR-SSCP
        3.1 PCR-SSCP的建立与发展
        3.2 PCR-SSCP方法的原理
        3.3 PCR-SSCP的特点
        3.4 PCR-SSCP方法的应用
    4 一种简单的提高PCR扩增特异性的方法—AuNPs-PCR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绵羊来源及采样方法:
        1.2 药品和酶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分析工具软件
        1.5 溶液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羊血液DNA的提取
        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3 SSCP分析方法的一般程序
        2.4 基因型的判定
    3 统计分析方法
        3.1 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3.2 INHA、BMP4和BMP7三种基因不同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的检验
        3.3 群体内遗传变异的度量指标——杂合度
        3.4 有效等位基因数
        3.5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的计算
        3.6 INHA、BMP4和BMP7三个基因位点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关系的研究
结果与分析
    1 绵羊基因组DNA和PCR产物结果
        1.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1.2 PCR产物的扩增结果
    2 绵羊INHA、BMP4和BMP7三个基因SSCP结果
        2.1 INHA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
        2.2 BMP4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
        2.3 BMP7基因PCR-SSCP检测结果
    3 序列分析
        3.1 INHA基因的测序图分析
        3.2 BMP4基因的测序图分析
        3.3 BMP7基因的测序图分析
    4 多态性位点的序列比较、氨基酸序列比较和氨基酸二级结构的预测
        4.1 INHA引物2位点的DNA序列比较
        4.2 INHA基因引物2位点的序列比较、氨基酸序列比较和氨基酸二级结构的预测
        4.3 BMP4基因引物4位点的序列比较、氨基酸序列比较和氨基酸二级结构的预测
    5 群体遗传学分析
        5.1 不同绵羊品种各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
        5.2 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的检验
        5.3 INHA和BMP4基因的遗传特性分析
        5.4 有多态的基因位点与小尾寒羊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血液样品的采样、保存及其DNA的提取
    2 影响PCR扩增反应的因素
        2.1 模板的质量
        2.2 引物的设计、选择和保存
        2.3 引物和dNTP的浓度
        2.4 退火温度
        2.5 镁离子的浓度
        2.6 退火时间
        2.7 循环数
    3 用AuNPs-PCR来提高DNA扩增的特异性
    4 关于PCR产物的污染及对策
    5 影响SSCP的因素
        5.1 PCR扩增产物的质量
        5.2 点突变
        5.3 聚丙烯酰胺凝胶成分和浓度
        5.4 上样缓冲液与变性
        5.5 电泳条件
    6 SSCP结果的分析
    7.群体遗传学分析
    8 INHA基因与绵羊高繁殖力的关系
    9 BMP4基因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关系
    10 BMP7基因与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试谈小尾寒羊的选育提高与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子一代中FecB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J]. 卡那提·沙力克,侯广田,王琼,刘玲玲,刘武军,王文奇,罗永明.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7)
  • [2]山东小尾寒羊的育成与发展[J]. 王金文. 中国草食动物, 2009(06)
  • [3]舍饲型肉毛兼用绵羊新类群选育及FecB与IGFⅡ基因遗传效应研究[D]. 方翟.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4]3个绵羊品种BMPR-IB、BMP15、GDF9和INHA基因多态性及与产羔数的相关性[D]. 孙红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5]影响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D]. 张宝云. 重庆大学, 2009(12)
  • [6]GDF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多羔性关系的研究[D]. 畅静桃. 甘肃农业大学, 2008(09)
  • [7]绵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GnRHR的SNPs及其与繁殖力关联的研究[D]. 孙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08(09)
  • [8]影响绵羊高繁殖力和非季节性发情基因的研究[D]. 肖朝庭. 浙江大学, 2007(05)
  • [9]小尾寒羊种公羊的培育[J]. 阎明毅.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06)
  • [10]小尾寒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的研究[D]. 周文然.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8)

标签:;  ;  ;  ;  ;  

小尾寒羊的选育、开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