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中相关动力学模型的探讨

汽车设计中相关动力学模型的探讨

一、汽车设计中的相关动力学模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耀,李国荣[1](2021)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汽车是大众出行方式之一,其安全性、舒适性和驾驶体验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汽车行业要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本文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阐述了其技术特征,并且从汽车设计的角度出发,简要论述了汽车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策略。

闫文丽[2](2020)在《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应用匹配研究》文中指出汽车产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在中国,汽车共享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正以一种相互促进、融合的关系不断发展。“新四化”对汽车形态创新产生巨大影响,参数化表皮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手段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很多车企发布的参数化表皮汽车并没有做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创新性设计,而是将新技术生硬的嫁接在现有车型或改款中,这样的汽车造型不能满足用户的期待,也不能将品牌文化更好的传承。把握汽车造型的时代意象认知,将参数化应用于汽车外形设计中,设计出符合用户时代认知的参数化表皮汽车,是当代设计师的责任和使命。汽车外形的用户认知和品牌文化传承,是参数化与汽车外形应用匹配的两个重要方向。本文针对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应用匹配,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四要素”分析法为线索,辅助意象认知匹配方法和形态分析法,剖析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匹配设计要素、应用匹配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应用匹配问题的获取、提出针对问题的品牌文化设计方向、应用匹配中的要素分解、意象认知匹配得到匹配库、实例验证五个阶段。首先,在第一、二章中,阐述了参数化、参数化表皮、参数化技术之间的定义差别,分析参数化和汽车设计的理论研究现状;之后梳理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认知理论、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参数化表皮汽车外形的案例收集整理,总结当前应用匹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品牌文化角度的设计方向。在第三章中对参数化表皮与汽车外形中的设计要素分解,通过简化和抽象表达,得出应用匹配中的造型要素分解。在第四章中通过汽车造型意象认知理论作为支撑,开展基于用户认知的参数化表皮与汽车外形设计的应用匹配研究,以期获取参数化表皮汽车外形设计特征匹配库。第五章中,为了验证研究成果,以研究得到的造型形容词为设计原点进行发散,找寻东风汽车品牌文化仿生原型,通过造型形容词提取造型特征匹配库中的参数化表皮和应用位置的特征元素,结合研究得出的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特征进行了两款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设计实践。本文对现有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应用收集整理,开展了基于用户认知的参数化表皮与汽车外形设计的应用匹配研究。研究了参数化汽车造型形容词与参数化汽车造型、参数化表皮造型之间的映射关系,构建参数化汽车设计流程,为参数化汽车造型设计提供依据,为汽车企业设计参数化汽车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静怡[3](2020)在《符号学理论下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就更加迫切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新能源的发展给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因此,当下电动汽车设计已经成为了汽车工业的主流设计方向。目前,市场现存的电动汽车造型大多延用于传统汽车,使得其与传统汽车在外观上的差异性较小。但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和内置构造均与传统汽车有很大差距,以至于大部分电动汽车的外观和内置构造的适配性不高。因此,电动汽车需要一种新的设计外观,在满足其车身框架基本需求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观和内置结构的适配性,同时增强电动汽车外观的识别性,是当前电动汽车外观造型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符号学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利用符号进行表达,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基于符号和社会生活经验统一的过程。因此,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构建了电动汽车造型符号传达系统,分析了电动汽车各个设计要素的语义。并从功能和形式分析了电动汽车的外观造型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是将电动汽车视为由带有语义特征的形态元素符号,并构建其设计符号的传达系统,结合莫里斯符号论的语义研究,分析各个设计要素在传达系统中的价值。通过运用语义差异法,建立电动汽车的设计元素与形容词语义的关联性,提取和分析适用于电动汽车造型风格的设计元素,并制定设计策略。利用设计策略以及符号学的设计原则,去指导设计实践。最后评估设计实践的结果能够验证符号学的设计方法,在指导电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基于符号学视角去研究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目的是为电动汽车探索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提升电动汽车造型的辨识度,使之成为具有独立设计风格的产品符号。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具一定的有创新性和探索性,同时能够对今后相关理论与实际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寇晓宁[4](2020)在《适用于女性用户的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今社会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及广大弱势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多重压力下,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微型电动汽车以其独有的优势快速发展,并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进入市场细分的时代,汽车不再是男性的专属品,女性用户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汽车消费市场中,其购车的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在家庭购车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加,成为汽车消费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本文以市场细分、生活形态理论、环境行为学等学科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首先对微型电动汽车的结构、发展优势与不足、内外造型设计要素及制造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对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的影响等相关设计理论进行分析,掌握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以便后文对适用于女性用户的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研究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接着,通过对女性专属产品、女性汽车消费市场的分析,掌握女性产品设计风格、设计特征及目前女性用户的用车情况,对女性汽车消费市场进行初步调研。接着通过分析女性总体特征,了解女性用户的生理特征和审美特征。利用AIO生活形态量表对一定量的目标女性汽车用户(20-45岁)进行生活形态的问卷调研,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收回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交叉对比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将研究的总体目标用户依照不同的生活形态特征分为:传统保守型;潮流上进型;享受生活型;严谨努力型等四个用户群组。选取用户占比最大、生活形态特征涵盖广的“潮流上进型”群组,作为女性汽车用户的典型群组进行深入分析。选取所属典型群组“潮流上进型”的五位女性汽车用户,利用行为描述性记录法和访谈法对女性用车行为、用车体验和用车期望进行记录分析,深入挖掘女性用户的用车需求。再将女性用车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功能需求、情感体验需求、技术材料需求等四个类别的需求,再分别与微型电动汽车的设计要素建立对应关系,为女性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理念与方法提供清晰的指导思路。基于以上对微型电动汽车以及女性汽车用户的用车需求的研究,为了更好的满足女性用户的用车需求,提高女性用户的驾驶体验,提出女性微型电动汽车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依照女性用车需求与微型电动汽车设计要素的对应关系,提出女性微型电动汽车整体及各功能部件的设计方法。最后依据提出的女性微型电动汽车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进行女性微型电动汽车的简要设计实践。本文的研究对于女性汽车市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冯逸轩[5](2020)在《符号学视域下的智能感车身设计语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尤其是在智能汽车研发和推广后,汽车行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化汽车的创新不再是单纯的外观造型变化,更多的变化存在于人车交互之中,因此车身造型语义的有效传达更加重要。本文将产品符号学理论应用到车身设计研究中,研究智能感语义的表现形式和传达方法,提出基于符号学的智能感车身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补充了产品符号学的理论体系,为车身造型设计实践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指导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研法、比较研究法、语义差异法和层次分析法。文章首先从不同领域中的定义出发探讨智能的内涵,通过对智能感的发展原因和其在历史脉络中的表现形式的梳理,总结不同时代的智能感的特点得到智能感的认知特性:体现不同时代知识水平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性、追求自然生命自然思维的模拟性、融合审美体验和设计风格的模糊性、融合技术理性与体验感性的人本性。接着介绍了智能汽车以交互体验模型为中心的设计流程,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总结智能汽车现代、扁平、科技、雕塑四种主要的设计风格;研究了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结合产品符号学的设计案例分析总结了使用符号学研究智能感车身设计的三个优势。本文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车身设计的智能感,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语义差异法量化分析得到了简洁、炫酷、平稳、理性、舒适、亲切的六个智能感子语义,并通过SPSS统计工具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智能感的评价方程,从而建立了智能感车身的语义空间;通过问卷分析得到车身设计要素与各子语义之间的关联度,建立智能感语义和形态设计要素的映射关系,形成智能感车身设计要素设计导向;总结了图像性、指示性、象征性三类符号传达智能感的方法。本文从语构学角度研究车身设计的智能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于智能感车身的设计要素构成方法做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空间维度上的并列、排比、对比、调和、过渡、押韵、呼应七种方法,以及时间维度上的融合视觉交互、设计多模式转化、通过行为的引导或约束塑造仪式感这三种方法。本文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车身设计的智能感,分析了人群、环境、文化、时代、品牌、技术六个语境因素对于智能感车身设计的影响,并总结了各个因素与车型、功能、造型风格、情感、品牌这五种语义的匹配关系;提出了基于语境的车身设计5W2H定位法和故事板工具。本文将产品符号学的一般设计程序针对智能感车身作出细化和调整,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的智能感车身设计的六个步骤;在智能感车身设计的语义空间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视觉化工具——意象板,帮助设计人员更加直观的了解车身造型语义,从而激发设计者的想象空间和灵感,为设计者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最后将层次分析法应用概念设计项目中进行语义分析,设计方案通过语义差异法和智能感的评价方程进行评估,证明其符合预期语义,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王晟[6](2019)在《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特性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限于环保压力及能源短缺等问题,电动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商用电动汽车里,电驱动桥汽车因具备集成度高、适用车型广而成为了商用汽车一种发展趋势。但是,该类型汽车将动力传动总成集成至驱动桥内,这种改型设计会产生车辆质量分布变化与电机不平衡磁拉力激励两个对车辆悬架系统NVH有所影响的问题。鉴于此,本论文以某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路面激励与电机激励下悬架及车身结构的振动特性,研究悬架及车辆不确定性参数下的优化。研究内容包括:建立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振动特性进行研究。悬架动力学建模中考虑悬架系统非线性元件以准确模拟真实的悬架模型。提出等效分段线性化的改进增量平衡谐波法用以求解上述非线性悬架系统振动问题。研究波形路面下电动汽车改型前后悬架及车身系统振动特性,研究表明动力传动总成置换引起电动汽车的后车轮动载荷有所提高,影响了车辆安全性能,而对车身垂向加速度影响不大。研究随机路面激励下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特性。首先,提出改进的增量平衡谐波法结合小区间积分法的方法用以求取随机激励下悬架及车身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功率谱密度,并与Runge-Kutta法进行对比验证,其误差在10%范围内,但计算效率提升了380%。其次,建立考虑座椅刚度及阻尼的五自由度悬架半车动力学模型,研究随机路面激励下电动汽车垂向振动特性。最后,对主要的车身质量参数及悬架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车辆质量参数对车辆舒适性及安全性影响较大,在后续的悬架设计及优化分析中应综合考虑载重量等质量因素与悬架系统刚度阻尼匹配关系。研究电机激励下电驱动桥结构振动特性。探讨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激励特性,针对电机在电驱动桥中的运行情况,揭示转子偏心情况对电机不平衡磁拉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其次,采用基于Ansoft+ANSYS多物理场耦合方法,研究上述电机激励作用下电机壳体及后桥结构的振动特性。最后,进行相应的电驱动桥台架试验,试验验证了电机动偏心情况的存在,在电机转速为1650rpm时观察到后桥壳体处振动频谱图中转频27.5Hz、两倍电频率220Hz等处的振动峰值。研究电机激励与路面激励作用下电驱动桥汽车振动特性。首先,研究电机激励通过悬架系统传至车身结构的振动特性。其次,探讨电机转子动偏心率的不确定性对车身振动影响规律。然后,考虑电机激励和路面激励的频率特性,分析其共同作用下的车身振动特性。结果表明,与轮毂电机电动车类似,电驱动桥减速器减速比ig对电动汽车舒适性及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在ig为5.0、A级路面下电机激励对车身重心处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恶化程度达10.7%,而较大的ig(ig>8)能基本消除电机激励对上述车辆性能的影响。最后,给出该电驱动桥商用汽车路试结果并与之前的分析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电动汽车悬架系统优化问题。提出基于四阶矩多项式变换结合广义多项式混沌方法的可靠度指数计算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该方法计算精度高、应用范围广且计算效率高,并采用响应面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拟合以节省计算资源,拟合精度在1%内。应用上述可靠性优化方法研究电动汽车在确定装载量和不确定装载量下的悬架参数优化情况,结果表明装载量对悬架参数优化结果影响较大,可根据装载量的统计概率密度分布特性进行悬架参数的设计及优化。开展的工作对具有电驱动桥形式的商用电动汽车NVH性能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并可推广至其他类型的电动汽车中,同时研究结论可作为前置条件用于车身结构NVH研究中。

林振新[7](2019)在《基于智能驾驶背景的共享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汽车诞生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因素影响着汽车造型的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与共享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势必会对共享汽车设计的造型语言的发展造成影响。从智能驾驶与共享汽车两者的关系来看,二者有紧密的关系: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共享汽车产业的成熟,共享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会拉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发展,但目前来看二者还处于相对孤立的关系。但从汽车造型设计角度来看:目前,智能驾驶汽车还处于汽车学马车的阶段,只是单纯的在现有汽车上增加智能驾驶设备;共享汽车也只是在现有车型中筛选稍作改装后便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给用户。从造型上来看两者都没有体现其特殊性,而且在未来智能共享汽车必然是汽车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课题以汽车造型设计的角度,探讨智能驾驶与共享汽车结合点:智能共享汽车,以及如何在造型上体现其特殊性和其专属设计语言的定义。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对标研究、用户调研和实地调研及设计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智能驾驶共享汽车进行多方位跨学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汽车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对汽车造型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进行梳理与研究,并结合当下与智能驾驶和共享汽车的用户、社会因素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展开分析,根据对智能驾驶背景下的共享汽车的语意进行分析,并归纳到造型语言。然后通过汽车企业化的设计流程展开智能共享汽车设计的设计实践,从基本布局、内外饰设计、色彩以及材质,逐一探讨当下各种因素对智能共享汽车的造型以及设计语言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虽然智能驾驶与共享汽车的发展与研究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稍晚,但我国的汽车行业与共享服务业发展迅速,共享汽车用户群体庞大且用户的需求明显,这由于展开智能共享汽车的相关研究有着很大的地理优势。基于智能背景下的共享汽车的造型语言,要从形态要素、色彩要素与材质要素上体现出智能共享汽车的功能、满足社会需求并且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共享文化。最后通过设计实践的进一步验证提炼出符合最终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和学术要求的一套有创新价值和一定可行性的智能共享汽车概念设计案例和在智能驾驶背景下共享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理论研究。

余大立[8](2019)在《纯电动厢式货车车架结构分析与轻量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内燃机汽车带来的一系列能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纯电动汽车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缓解城市能源与环境压力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在车架设计方面的研究大多应用于乘用车,而电动货车的车架大多由内燃机货车的车架改造而来。然而,电动载货汽车的动力源主要来自电动机和动力电池组,与传统的内燃机货车的区别较大,车架所受到的外界激振也不尽相同;而且内燃机汽车的车架质量普遍较大,会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因此,有必要对纯电动货车的车架进行有限元分析,以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轻量化设计,以提高其续航里程。论文以昆明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某款纯电动厢式货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有限元静态与模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进行结构改进与轻量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计算车架在满载弯曲、扭转、制动和转弯等工况下的应力与应变;并参照车架刚度试验方法对车架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进行校核;结果表明:车架的强度与刚度均可满足车辆使用要求,且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同时车架的动力电池安装区域和第四横梁处可能产生较大变形,需要对其结构进行改进。(2)通过无约束自由模态分析发现,车架避开了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外界激振频率,不会发生共振现象;而瞬时动态分析也验证了车架模拟的准确性和车架动态性能的安全性;同时根据振型图发现在第四横梁与第五横梁之间的纵梁以及第四横梁都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形,需要对此处结构进行改进。(3)针对静态与模态分析发现的问题,对车架结构进行改进后,通过质量敏感度分析筛选出车架纵梁、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的厚度作为设计变量,在满足车架弯曲刚度、扭转刚度以及一阶固有频率的前提下,建立车架质量优化模型;结合拉丁方试验方法与响应面法确定优化模型的数学形式,对其进行验证后使用遗传算法计算各设计变量的优化值。最后对优化车架进行轻量化效果评估和静态、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使车架质量降低6.7%。

张树玲,郭晓云,王昱潭,田宇,高垚垚,张波[9](2017)在《流体力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技术不断的革新与进步,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环保性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同时汽车设计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因此,在汽车设计中必须全面考虑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表面压力、气动升力、气动侧力等力学问题,分析这类力学问题的影响,多采用风洞实验,而风洞试验时间长、成本高。随着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逐渐在汽车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流体力学在汽车分析中的应用,确定流体力学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王祺曾[10](2017)在《本土汽车品牌基因的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外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真正意义上的汽车被发明以来,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经陪伴人们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中国作为当今全球汽车产销量均占第一位的汽车消费市场,渐渐的推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诸如吉利,奇瑞,长城等等。这预示着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到了由替别人生产加工的旧路向自主研发设计的新方向转变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优秀的汽车品牌,必然有着随着时间积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的技术理念,品牌基因,设计特色等等,当一个汽车品牌拥有了这些特点之后才会被称之为一个优质的汽车品牌。而品牌能够建立起来并且一直延续下去的一大原因,便是从设计上滋养出来的并且一直延续下的去不断创新和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更迭的家族化品牌化的设计语言。反观一些其他的汽车品牌,并不具有很强的历史底蕴的汽车品牌,他们并没有静下心来在品牌基因延续上立足自己的设计,因而至今都没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做强做大,所以也并未有很好的作品流传下来。在此,笔者以一款在中国国内本土化做的很好的汽车品牌——北汽福田宝沃汽车,作为一个支点,进行本土化的汽车品牌基因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外事变化做以探究,希望能够提供给本土汽车品牌——无论是本土的民族品牌,诸如:长城,吉利,奇瑞等等中国本土化比较完全的品牌例如:MG名爵,北汽福田宝沃等等为他们打造家族化的品牌设计语言的提供新思路,新的方法。本论文主要论据主要来源于对现有的先进的成熟品牌的汽车的造型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汽车设计中的可遵循的美学规律和设计规律。同时对现有的新能源新技术做好调研,并且尝试性的研究宝沃汽车未来发展过程中新能源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上是否会对汽车造型的变化趋势产生影响。最后,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宝沃汽车进行新一代概念车的设计和研究,做出合理的设计基因的延续与创新,最终以此为一个支点,分析出中国本土化品牌的品牌基因潜在的延续创新之路,并且结合市场,人文环境,科技发展趋势等,做出未来设计发展创新趋势的畅想。

二、汽车设计中的相关动力学模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设计中的相关动力学模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在汽车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3 在汽车设计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原因分析
    3.1 传统检测车身空气动力学特性方法不科学
    3.2 评估汽车外观与操作便捷性方法不合理
    3.3 在汽车装配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 车身造型空气动力学特性检测
    4.2 车身造型和内外饰的评价与审查
    4.3 汽车装配模拟
5 结论

(2)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应用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参数化研究现状
        1.3.2 汽车设计研究现状
        1.3.3 问题与思考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5 论文研究方法
2 汽车外形参数化表皮设计理论基础、匹配原则与设计流程
    2.1 参数化表皮设计的相关理论
        2.1.1 参数化表皮设计
        2.1.2 参数化表皮设计与汽车外形设计关联
    2.2 汽车外形与参数化表皮匹配中的认知理论
        2.2.1 认知心理学
        2.2.2 用户认知
        2.2.3 汽车造型意象认知
        2.2.4 参数化表皮汽车意象认知
    2.3 参数化表皮与汽车外形设计匹配的相关分析方法
        2.3.1 形态分析法
        2.3.2 认知心理学解决问题的四要素分析法
    2.4 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匹配原则与设计流程
        2.4.1 基于认知心理学四要素的匹配原则流程
        2.4.2 问题的初始状态:当前参数化表皮应用于汽车外形设计中的问题
        2.4.3 限制条件:应用匹配改良方向
        2.4.4 算子、目标状态和验证:匹配框架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应用匹配中的“算子”分析
    3.1 参数化表皮汽车“算子”分解过程
    3.2 参数化表皮应用匹配中的设计要素
        3.2.1 参数化表皮的生成过程
        3.2.2 参数化表皮设计要素分解
        3.2.3 参数化表皮要素抽象表达
    3.3 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可应用位置
        3.3.1 汽车外形主特征面分类与提取
        3.3.2 现有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应用部位
        3.3.3 应用区域的限制
        3.3.4 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主要应用位置元素
    3.4 参数化表皮在应用匹配中的表现形式
    3.5 本章小结
4 汽车外形参数化表皮设计造型形容词选取与意象匹配研究
    4.1 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应用匹配研究框架
    4.2 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风格语义词汇获取
        4.2.1 语义形容词的收集整理
        4.2.2 通过形容词的相似度精简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语义形容词
        4.2.3 专家用户访谈
        4.2.4 评价指标程度划分和建立评价量表
    4.3 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意象评价
        4.3.1 样本处理
        4.3.2 参数化表皮汽车造型意象评价与数据
        4.3.3 确定风格语义代表样本
    4.4 参数化表皮意象评价
        4.4.1 参数化表皮样本
        4.4.2 问卷与数据收集
        4.4.3 数据分析
    4.5 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应用位置的意象评价
        4.5.1 参数化表皮汽车代表样本简化处理
        4.5.2 数据收集
        4.5.3 数据分析
    4.6 匹配库的建立
    4.7 本章小结
5 参数化表皮汽车外形设计实践与验证
    5.1 参数化表皮汽车的使用语境、设计和验证流程
    5.2 东风汽车品牌介绍与E70 意象分析
        5.2.1 东风汽车品牌文化分析
        5.2.2 东风风神E70600 介绍
    5.3 品牌文化仿生与目标意象结合的参数化表皮设计
        5.3.1 基于目标意象的匹配库限定
        5.3.2 基于目标意象的参数化表皮文化仿生设计
        5.3.3 生成参数化表皮模型
    5.4 方案一:东风风神E70 的再设计
        5.4.1 模型构建
        5.4.2 应用匹配
        5.4.3 方案展示
    5.5 方案二:基于“亲和”意象的参数化表皮汽车外形设计
        5.5.1 确定体量
        5.5.2 塑造形面
        5.5.3 参数化表皮与汽车外形形面匹配
        5.5.4 设计方案展示
    5.6 造型方案评估
        5.6.1 评估问卷
        5.6.2 数据统计
        5.6.3 验证应用匹配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解决
    5.7 展板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1、小论文
    2、获奖情况
附录
    附录A-1.参数化表皮在汽车中起到的作用
    附录A-2.参数化汽车与对应品牌非参数化汽车造型的纵向对比问卷
    附录B-1.参数化表皮汽车代表样本选择调查问卷
    附录B-2.参数化单元形排布调查问卷
    附录B-3.汽车样本应用位置调查问卷
    附录C-1.参数化汽车设计验证

(3)符号学理论下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的汽车电动化的必然趋势
        1.1.2 电动汽车造型需要独立的设计风格
        1.1.3 产品设计的目标开始从物转向人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1.3.1 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1.3.2 电动汽车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1.3.3 符号学理论在电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概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符号学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研究
    2.1 符号学相关理论概述
        2.1.1 符号与符号学
        2.1.2 符号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研究
        2.1.3 符号的功能和意义
        2.1.4 符号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2 产品符号设计系统的构建和语义解析
        2.2.1 产品符号设计系统的构成与传达
        2.2.2 产品符号系统的横纵坐标轴
        2.2.3 产品符号的外延和内涵
        2.2.4 产品符号设计的语义解析
    2.3 产品符号设计的调研与方法
        2.3.1 调研方法
        2.3.2 符号学的产品设计方法流程
        2.3.3 产品符号的量化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分析
    3.1 电动汽车设计概述
        3.1.1 电动汽车造型的发展脉络
        3.1.2 电动汽车的分类
        3.1.3 电动化对汽车造型设计的影响
        3.1.4 电动汽车外观造型设计要素
    3.2 电动汽车外观造型符号系统的构建
        3.2.1 电动汽车造型符号系统的构成
        3.2.2 电动汽车造型符号系统的传达
        3.2.3 电动汽车造型符号系统的语境
        3.2.4 电动汽车造型符号系统的信道媒体
    3.3 电动汽车造型的内容及语义分析
        3.3.1 形态设计语义分析
        3.3.2 色彩设计语义分析
        3.3.3 材质设计语义分析
    3.4 结合特斯拉电动皮卡分析电动汽车未来的设计趋势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调研与分析
    4.1 确定调研目的和计划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计划
    4.2 调研内容准备
        4.2.1 测试用户筛选
        4.2.2 建立感性词汇资料库
        4.2.3 关于电动汽车外观形容词汇的筛选
        4.2.4 建立汽车样本形态库
        4.2.5 关于电动汽车实验样本的萃取
    4.3电动汽车造型的语义差分实验
        4.3.1 建立语义差分评价表
        4.3.2 进行样本车的语义评价实验
    4.4 实验统计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结果统计
        4.4.2 语义词汇“安全的”与形态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4.4.3 语义词汇“速度的”与形态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4.4.4 语义词汇“灵动的”与形态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4.4.5 语义词汇“高级的”与形态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4.4.6 语义词汇“新颖的”与形态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4.4.7 语义词汇“大气的”与形态要素的关联性分析
    4.5 电动汽车造型意向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策略及设计实践
    5.1 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原则
        5.1.1 语构学逻辑性原则
        5.1.2 语义学形式美原则
        5.1.3 语用学系统化原则
    5.2 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5.2.1 建立电动汽车设计的角色规划
        5.2.2 运用目标语义关联的设计思维
        5.2.3 对设计结果进行评审和遴选
    5.3 基于符号学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实践
        5.3.1 方案概念设计定位
        5.3.2 方案概念设计构想
        5.3.3 方案概念设计表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电动汽车造型风格意象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适用于女性用户的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
        1.1.2 女性汽车消费市场的崛起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设计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现状
        1.3.2 设计实践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理论分析
    2.1 微型电动汽车的概述
        2.1.1 微型电动汽车的概念
        2.1.2 微型电动汽车发展的优势
        2.1.3 微型电动汽车发展的不足
    2.2 微型电动汽车的分类
        2.2.1 纯电动汽车(EV)
        2.2.2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PCEV)
        2.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2.3 微型电动汽车的设计要素
        2.3.1 微型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在设计上的不同
        2.3.2 外部车身设计要素
        2.3.3 内饰空间设计要素
        2.3.4 其它设计要素(色彩搭配、文字图案)
    2.4 微型电动汽车的制造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发展
        2.4.1 微型电动汽车的制造工艺
        2.4.2 新材料的应用
        2.4.3 新技术的发展
    2.5 本章小节
3 女性用户研究
    3.1 女性产品及其消费市场分析
        3.1.1 现有女性产品分析
        3.1.2 女性汽车消费市场调研分析
    3.2 女性总体特征
        3.2.1 女性审美特征
        3.2.2 女性生理特征
    3.3 女性用户的生活形态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女性用户用车需求研究
    4.1 典型女性用户的生活形态分析
    4.2 典型女性用户的用车行为分析研究
        4.2.1 典型女性用户车型统计
        4.2.2 典型女性用户的用车行为观察与记录
        4.2.3 典型女性用户用车行为的统计
        4.2.4 基于典型女性用户用车行为的用车需求分析
    4.3 深入访谈典型女性用户用车需求
        4.3.1 访谈内容的确定
        4.3.2 访谈内容记录
        4.3.3 访谈内容需求分析
    4.4 女性用户用车的需求总分析
        4.4.1 女性用户用车需求总汇
        4.4.2 女性用户用车需求与微型电动汽车设计要素对应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女性微型电动汽车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实践
    5.1 女性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女性微型电动汽车的人性化与个性化设计理念
    5.3 女性微型电动汽车设计要素的具体设计方法
        5.3.1 整体设计风格(造型、色彩、材质)
        5.3.2 功能部件的细节
    5.4 主题构想与设计实践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总结
    6.2 有待深入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女性汽车消费市场调研
附录B 女性汽车用户生活形态调研
附录C 典型女性用户的生活形态调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获奖情况
致谢

(5)符号学视域下的智能感车身设计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现状
        1.1.2.1 智能感车身的研究现状
        1.1.2.2 符号学在车身造型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智能感的发展脉络
    2.1 智能的内涵
        2.1.1 智能的定义
        2.1.2 人工智能的定义
        2.1.3 智能、智能化和智能感概念辨析
    2.2 智能感的来源
        2.2.1 科技发展
        2.2.2 价值转变
        2.2.3 用户需求
    2.3 智能感的历史及其在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2.3.1 未来主义风格
        2.3.2 现代主义风格
        2.3.3 流线型风格
        2.3.4 高科技风格
        2.3.5 多元主义设计风格
        2.3.6 信息时代设计风格
        2.3.7 智能感相关风格特点总结
    2.4 设计中的智能感特点
        2.4.1 相对性
        2.4.2 模拟性
        2.4.3 模糊性
        2.4.4 人本性
    2.5 智能感与科技感的区别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车身设计研究及其语义表现
    3.1 智能汽车车身造型设计内容
        3.1.1 智能汽车的特点
        3.1.2 智能车身设计内容
        3.1.3 智能车身造型演变的驱动因素
    3.2 智能汽车车身设计流程
        3.2.1 传统车身造型开发设计流程
        3.2.2 智能汽车车身设计流程的转变
    3.3 智能汽车的造型趋势
        3.3.1 现代风格
        3.3.2 扁平风格
        3.3.3 科技风格
        3.3.4 雕塑风格
    3.4 设计符号学概述及应用
        3.4.1 符号学概念
        3.4.2 符号模型及符号分类
        3.4.3 莫里斯符号学理论
        3.4.4 语义传达理论
    3.5 智能感的语义表现
        3.5.1 产品的符号性
        3.5.2 产品符号的双轴关系
        3.5.3 符号学在智能感设计上的应用
    3.6 智能感车身设计的符号学研究优势
        3.6.1 适应符号消费时代
        3.6.2 减小设计认知摩擦
        3.6.3 提供创新设计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感车身设计语义学角度研究
    4.1 智能感车身造型设计要素解构
        4.1.1 体量要素
        4.1.2 形面要素
        4.1.3 图形要素
        4.1.4 色彩要素
        4.1.5 材质要素
        4.1.6 灯光要素
        4.1.7 界面要素
    4.2 智能感的语义空间构建
        4.2.1 造型设计的形容词研究方法
        4.2.1.1 语义差异法
        4.2.1.2 语义空间
        4.2.2 智能感语义的采集
        4.2.3 智能感语义的降维
        4.2.4 智能感语义的聚类
        4.2.5 代表性汽车车身样本选取
        4.2.6 语义问卷调查及结果统计
        4.2.7 语义问卷结果分析
        4.2.7.1 语义评价模型的构建
        4.2.7.2 智能感语义空间构建
    4.3 智能感语义与造型要素映射关系分析
        4.3.1 体量要素语义分析
        4.3.2 形面要素语义分析
        4.3.3 图形要素语义分析
        4.3.4 质感要素语义分析
        4.3.5 氛围要素语义分析
    4.4 智能感的语义表达途径
        4.4.1 车身要素按媒介表征分类
        4.4.2 图像性符号及其表达手法
        4.4.2.1 表现性手法
        4.4.2.2 类比性手法
        4.4.2.3 几何性手法
        4.4.3 指示性符号及其表达手法
        4.4.3.1 功能的分区
        4.4.3.2 图标的使用
        4.4.4 象征性符号及其表达手法
        4.4.4.1 隐喻
        4.4.4.2 引用
        4.4.4.3 象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感车身设计语构学角度研究
    5.1 产品语构学基本概念
        5.1.1 语构学及产品语构学
        5.1.2 语构学对于智能感车身设计的规范
        5.1.2.1 用户需求的匹配
        5.1.2.2 技术条件的约束
        5.1.2.3 经济成本的限制
        5.1.3 语构规则的分类
        5.1.3.1 空间型语构
        5.1.3.2 时间型语构
        5.1.3.3 混合型语构
    5.2 智能感车身符号的美学侧重
        5.2.1 智能感车身的理性美
        5.2.2 智能感车身的静态美
    5.3 智能感车身设计的空间语构
        5.3.1 并列
        5.3.2 排比
        5.3.3 对比
        5.3.4 调和
        5.3.5 过渡
        5.3.6 押韵
        5.3.7 呼应
    5.4 智能感车身的时间语构
        5.4.1 融合视觉交互
        5.4.2 设计多模式切换
        5.4.3 通过行为引导或约束塑造仪式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感车身设计语用学角度研究
    6.1 产品语用学基本概念
    6.2 智能感车身的设计语境因素分析
        6.2.1 人群因素
        6.2.2 环境因素
        6.2.3 文化因素
        6.2.4 时代因素
        6.2.5 品牌因素
        6.2.6 技术因素
    6.3 从语境因素中获取语义
    6.4 基于语境的车身设计定位方法和工具
        6.4.1 5W2H定位法
        6.4.2 故事板工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符号学的智能感车身设计方法研究
    7.1 智能感车身的符号学设计流程
        7.1.1 产品符号学的一般设计程序
        7.1.2 基于符号学的智能感车身设计程序
        7.1.2.1 设计目标确定
        7.1.2.2 设计语境设定
        7.1.2.3 车身语义原型构建
        7.1.2.4 语义造型转化
        7.1.2.5 造型要素整合
        7.1.2.6 设计评价与迭代
    7.2 基于智能感语义空间的意象板构建
        7.2.1 设计中的意象板工具
        7.2.2 语义空间的意象转化
        7.2.3 智能感语义空间的意象板
    7.3 智能感车身的符号学设计方法应用
        7.3.1 设计目标设定
        7.3.2 设计语境设定
        7.3.3 车身语义原型构建
        7.3.3.1 象征语义获取
        7.3.3.2 图像语义获取
        7.3.3.3 指示语义获取
        7.3.3.4 汽车语义原型视觉化处理
        7.3.4 语义造型转化
        7.3.4.1 意象板特征提取
        7.3.4.2 语义的层次分析
        7.3.5 造型要素整合
        7.3.6 造型评价与迭代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A 智能感语义获取实验调研问卷
附录B 汽车造型智能感语义关联度认知调研问卷
附录C 智能感车身设计语义评分表数据

(6)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特性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电动汽车悬架NVH研究综述
        1.2.2 汽车悬架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研究现状
        1.2.4 不确定性分析及优化研究综述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动力学建模与振动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动力学建模
        2.2.1 半车悬架动力学模型
        2.2.2 非独立悬架弹簧及阻尼器特性介绍
    2.3 路面激励模型介绍
        2.3.1 波形路面介绍
        2.3.2 随机路面介绍
    2.4 改进增量平衡谐波法简介
        2.4.1 等效分段线性化流程
        2.4.2 增量平衡谐波法流程
        2.4.3 Duffing方程验证及标定研究
    2.5 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幅频特性研究
        2.5.1 IHBM-EP计算流程
        2.5.2 车辆垂向振动幅频特性研究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随机路面激励下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振动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随机路面激励下振动分析流程
    3.3 考虑驾驶员座椅的电动汽车振动分析
        3.3.1 考虑座椅的半车五自由度模型
        3.3.2 电动汽车平顺性及安全性计算及分析
    3.4 系统主要参数振动响应影响分析
        3.4.1 空载簧载质量m_b0影响研究
        3.4.2 后悬簧下质量m_r影响研究
        3.4.3 装载量m影响研究
        3.4.4 装载量质心距离前轴距离l影响分析
        3.4.5 后悬架刚度k_r1影响研究
        3.4.6 后悬架阻尼c_r1影响分析
    3.5 振动响应灵敏度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电机激励下电驱动桥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永磁同步电机不平衡磁拉力特性研究
        4.2.1 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力特性研究
        4.2.2 偏心情况下电机电磁力特性研究
    4.3 电机激励下结构振动方法研究
    4.4 电磁激励下电驱动桥振动仿真及台架试验研究
        4.4.1 仿真分析
        4.4.2 台架试验验证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电机激励与路面激励下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振动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电驱动桥减速器减速比对整车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5.3 电机激励下车身结构振动响应研究
        5.3.1 电磁激励下板簧座处响应研究
        5.3.2 后桥扭矩等效模型
        5.3.3 电磁激励下车身结构响应研究
    5.4 永磁同步电机偏心不确定性分析研究
        5.4.1 混沌多项式介绍
        5.4.2 电动汽车垂向振动不确定性分析
    5.5 路面激励与电磁激励下整车振动特性研究
    5.6 电驱动桥商用汽车道路试验研究
    5.7 本章总结
第6章 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振动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可靠性设计与优化研究方法简述
        6.2.1 广义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简介
        6.2.2 四阶矩多项式变换方法简介
    6.3 响应面方法简述
        6.3.1 响应面理论介绍
        6.3.2 响应面法输入点选取
    6.4 确定装载量下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优化研究
        6.4.1 可靠性设计优化RBDO定义及流程
        6.4.2 满载情况下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优化研究
        6.4.3 半载情况下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优化研究
    6.5 不确定性装载量下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优化研究
        6.5.1 不确定性装载量可靠性设计优化流程
        6.5.2 不确定性装载量下电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优化研究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基于智能驾驶背景的共享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发展背景
        1.1.2 智能驾驶背景与共享理念
    1.2 研究现状
        1.2.1 智能驾驶汽车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共享汽车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1.4.1 课题研究方法和思路
        1.4.2 课题研究创新点
    1.5 小结
第2章 智能共享对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影响因素
    2.1 造型语言概述
        2.1.1 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基本概念
        2.1.2 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内容
    2.2 汽车设计造型影响因素
        2.2.1 美学因素
        2.2.2 空气动力学与人因工程因素
        2.2.3 相关技术与其他因素
    2.3 智能与共享因素
        2.3.1 用户因素
        2.3.2 社会因素
        2.3.3 现有相关案例与文献资料
    2.4 小结
第3章 智能共享汽车的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研究
    3.1 智能背景下共享汽车的语意分析
    3.2 智能共享汽车语意下的造型语言分析
    3.3 基于智能共享汽车的造型设计研究
        3.3.1 智能共享汽车的汽车内外饰造型特征研究
    3.4 .基于智能共享汽车的布局计研究
        3.4.1 智能共享汽车的空间布局研究
        3.4.2 智能共享汽车的人因工程学研究
        3.4.3 智能共享汽车的动力布局征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设计实践与研究
    4.1 总体思路
    4.2 设计实践一
        4.2.1 前期研究
        4.2.2 造型意向
        4.2.3 package布局设计
        4.2.4 外饰草图及效果图
        4.2.5 内饰草图及效果图
        4.2.6 油泥模型
    4.3 设计实践二
        4.3.1 前期研究
        4.3.2 造型意向
        4.3.3 package布局设计
        4.3.4 外饰草图
        4.3.5 渲染效果图
        4.3.6 内饰草图与效果图
        4.3.7 油泥模型制作
        4.3.8 最终设计展示展板与展示效果
第5章 研究结论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8)纯电动厢式货车车架结构分析与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有限元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1.3.1 国外汽车有限元技术发展现状
        1.3.2 国内汽车有限元技术发展现状
    1.4 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1.4.1 国外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1.4.2 国内汽车轻量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货车车架有限元理论基础
    2.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与理论基础
        2.1.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2.1.2 车架有限元法理论基础
    2.2 有限元法分析的基本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车车架有限元建模
    3.1 纯电动载货汽车车架特征
    3.2 车架结构几何模型建立
        3.2.1 车架结构几何模型简化
        3.2.2 建立车架结构几何模型
    3.3 车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确定坐标系
        3.3.2 几何清理
        3.3.3 网格划分
        3.3.4 连接的模拟
        3.3.5 悬架的模拟
        3.3.6 材料属性
        3.3.7 施加载荷
        3.3.8 工况选择
        3.3.9 车架有限元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架结构的有限元静态分析
    4.1 分析理论
    4.2 强度分析
        4.2.1 车架受载情况分析
        4.2.2 车架满载弯曲工况分析
        4.2.3 车架满载扭转工况分析
        4.2.4 车架满载制动工况分析
        4.2.5 车架满载转弯工况分析
        4.2.6 四种工况对比分析
    4.3 刚度分析
        4.3.1 车架弯曲刚度分析
        4.3.2 车架扭转刚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架结构的有限元动态分析
    5.1 车架动态分析理论基础
    5.2 车架结构模态分析
        5.2.1 车架自由模态计算
        5.2.2 车架模态结果分析
    5.3 车架结构瞬时动态分析
        5.3.1 车架瞬时动态计算
        5.3.2 车架瞬时动态响应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车架结构的改进与优化
    6.1 车架结构的改进
    6.2 车架质量灵敏度分析
    6.3 车架轻量化设计
        6.3.1 建立车架优化设计模型
        6.3.2 车架优化试验设计
        6.3.3 基于响应面法构造车架优化数学模型
        6.3.4 车架优化计算
        6.3.5 车架优化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9)流体力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流体力学的汽车空气阻力分析
二、基于流体力学的汽车表面压力分析
三、基于流体力学在气动升力分析中的应用
四、流体力学在气动侧力分析中的作用
五、结语

(10)本土汽车品牌基因的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外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的汽车品牌基因研究概述
        1.3.2 国内的汽车品牌基因研究概述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思维导图)
第2章 汽车品牌基因的延续与发展
    2.1 序言
    2.2 汽车品牌设计基因的定义及其在实例中的体现
    2.3 汽车品牌设计基因衍变的造型规律
        2.3.1 影响汽车造型衍变的因素
        2.3.2 汽车品牌设计基因衍变过程中的造型规律
第3章 宝沃设计基因的历史衍变过程的概括
    3.1 宝沃汽车本土化及其原始车型造型分析
    3.2 宝沃汽车本土化之后的品牌基因继承性及其造型分析
第4章 宝沃汽车造型基因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设计探讨
    4.1 基于汽车造型规律下的设计基因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外饰研究
        4.1.1 设计基因的延续性如何遵循造型规律
        4.1.2 造型规律在设计基因创新性中起到创新有度的影响作用
    4.2 宝沃汽车设计基因延续与创新的设计方法
        4.2.1 基于潜在消费群体关于CROSSOVER车型的调研探讨
        4.2.2 基于调研探讨结果的设计基因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设计方法
    4.3 宝沃汽车设计基因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创新的新趋势
第5章 宝沃设计基因延续与创新的概念设计表现
    5.1 草图设计演化过程
    5.2 二维电脑效果图设计过程
    5.3 三维模型制作及渲染过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汽车设计中的相关动力学模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 李永耀,李国荣. 时代汽车, 2021(10)
  • [2]参数化表皮在汽车外形设计中的应用匹配研究[D]. 闫文丽. 江苏大学, 2020(02)
  • [3]符号学理论下的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研究[D]. 杨静怡.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适用于女性用户的微型电动汽车设计研究[D]. 寇晓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符号学视域下的智能感车身设计语义研究[D]. 冯逸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电驱动桥商用汽车悬架系统振动特性及优化研究[D]. 王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7]基于智能驾驶背景的共享汽车设计造型语言的研究[D]. 林振新. 四川美术学院, 2019(03)
  • [8]纯电动厢式货车车架结构分析与轻量化研究[D]. 余大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流体力学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 张树玲,郭晓云,王昱潭,田宇,高垚垚,张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0)
  • [10]本土汽车品牌基因的延续与新能源背景下的外饰研究[D]. 王祺曾.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汽车设计中相关动力学模型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