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

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

一、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粒径分布与污染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博[1](2021)在《青岛市大气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文中提出有机气溶胶(OA)是大气PM2.5的重要组分,其组成复杂,不仅能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造成直接影响,更能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青岛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但是由于城市建设活动强烈,工业企业规模快速发展,导致青岛市大气PM2.5污染加剧。目前,虽然青岛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对PM2.5的削减仍然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且对于青岛地区的有机气溶胶污染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选取了可以代表青岛市区环境的采样点位,开展了PM2.5样品采集,采用光热分析法分析碳组分(OC、EC)浓度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有机气溶胶组分进行分析,通过OC/EC最小比值法对二次有机碳(SOC)的浓度进行计算,同时分析了不同季节及不同污染情况下各类有机物组分的浓度特征,采用特征比值法、主成分分析(PCA)、正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以及基于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的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对有机气溶胶的来源进行分析,解析各类污染源的贡献值和不同气团对有机气溶胶的影响,为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和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控制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中青岛市PM2.5在冬、春、秋季采样期质量浓度分别为(91.4±53.4)、(30.9±16.8)和(26.9±14.6)μg/m3,其中碳组分在不同季节浓度差异显着。OC在冬、春、秋季采样期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2.1±4.6)、(5.7±2.4)和(4.3±1.5)μg/m3,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4±1.5)、(1.7±0.9)和(0.7±0.4)μg/m3;OC/EC各采样季节的比值年平均值分别为3.7、3.6和6.1,SOC的质量浓度在各采样期分别为(3.2±1.6)、(2.3±1.5)和(2.1±1.2)μg/m3,说明青岛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在大气颗粒物中总碳质气溶胶有重要贡献。PM2.5样品中定量分析8类有机分子化合物种,各季节采样期有机气溶胶测得组分总浓度分别为(1205.5±640.1)、(878±443.9)和(865.7±298.4)ng/m3,其中正构烷烃、有机酸、糖类及多环芳烃的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物种。本研究中PCA与PMF模型识别出的源类相似,PMF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有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分别是燃煤(25.9%)、二次转化(19.2%)、生物质燃烧(17.5%)、机动车(16.0%)、高等植物蜡(11.6%)、烹饪(8.5%)和海洋气溶胶(1.4%),各季节PMF结果有所差异,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的贡献值较高,分别为33.9%和21.3%,SOA、高等植物蜡以及海洋气溶胶贡献为三季最低;春季燃煤贡献最高,且高等植物蜡和SOA的贡献显着提升;秋季则是SOA贡献最高,其次是燃煤、机动车和生物质燃烧,高等植物蜡贡献高于春季和冬季。潜在源分析结果显示冬季潜在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山东省部分地区,而春季和秋季受区域传输更为严重,各类污染示踪物的潜在来源主要分布在山东省(青岛本地及周边城市)、河北省、江苏省、辽宁省及内蒙古等地区。

李林璇,程渊,杜鑫,戴启立,吴建会,毕晓辉,冯银厂[2](2021)在《六类餐饮源排放PM2.5化学成分谱》文中提出大气颗粒物源成分谱可以表征源排放颗粒物的理化特征,为受体模型开展来源解析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餐饮油烟排放是室内外环境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当前餐饮源排放PM2.5的化学成分谱仍然缺乏.该研究分别在成都市、武汉市和天津市采集了29组6种餐饮源(居民烹饪、火锅店、烧烤店、职工食堂、中餐馆、商场综合餐饮)排放的PM2.5样品,分析无机元素、离子、碳、多环芳烃(PAHs)等化学组分,并构建了餐饮源排放颗粒物化学成分谱.结果表明:①餐饮源排放PM2.5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组分为OC(有机碳)、EC(元素碳)、Ca、Al、Fe、NH4+、SO42-、NO3-、Na+、K+、Mg2+和Cl<sub>,其中w(OC)最高,为41.67%~57.91%.②餐饮源排放PM2.5的PAHs中3环和4环占比较高其中芴(Flu)、菲(Phe)、荧蒽(Fla)、芘(Pyr)的质量分数相对其他物质较高.研究显示:餐饮源排放PM2.5中OC/EC约为15.99~67.6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表征餐饮源排放;Fla/(Fla+Pyr)和InP/(InP+BghiP)多集中在0.45~0.55之间,或可作为标识餐饮源的特征比值.

李娜[3](2020)在《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物和气固相多环芳烃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香烟燃烧不仅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同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且香烟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PAHs会引起肺癌、胃癌、皮肤癌等严重疾病。前期课题组对香烟燃烧释放PM1.0、PM2.5和PM10的散发特性和固相PAHs散发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未系统考虑温度、湿度及燃烧物的特征对颗粒物散发的影响,也未对香烟燃烧产生的气相PAHs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首先在温湿度可调的洁净环境舱内对3类6种香烟(烤烟型A、雪茄型A、混合型A、B、C、D)燃烧产生的颗粒物PM1.0、PM2.5和PM10的浓度变化进行了逐时测试,并确定了不同种香烟颗粒物的散发特征,同时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选定实验温湿度参数分析温度、湿度、焦油含量对香烟颗粒物散发特征的影响。然后在模拟室内环境的实验舱内对5种香烟(烤烟型A、烤烟型B、雪茄型A、混合型D、E)燃烧产生的气相和颗粒相PAHs进行采集、前处理及GC-MS上机分析后,确定了香烟燃烧产生的PAH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散发特征并对其特征因子和毒性剂量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在固定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40%时,3类6种香烟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中的98%以上为细微颗粒物PM1.0,PM1.0、PM2.5和PM10的散发因子的规律均为烤烟型>混合型>雪茄型,且散发因子在7.6116.54 mg/g内。(2)保持40%的湿度不变,随着温度从15℃增加到23℃和35℃,混合型A香烟释放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散发特征无明显变化。保持温度为23℃不变,随着湿度从40%增加到55%和70%,烤烟型A、雪茄型A和混合型A香烟释放颗粒物PM1.0、PM2.5和PM10的散发因子和散发速率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3)香烟中焦油含量越高,散发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散发因子越高,对人体健康影响越大。(4)5种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相和气相PAHs的散发因子差异较大,分别在3.1098.86μg/g和110.61221.09μg/g之间。3环菲是颗粒相PAHs中的主要个体,占比为14.71%21.72%。除菲外,4环的荧蒽、芘和?在颗粒相颗粒相PAHs的散发因子中占比也较高。气相PAHs的主要个体是2环的萘,占比为93%95.71%。(5)5种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相和气相PAHs的散发速率在133.16440.46μg/h·支和4770.3213816.3μg/h·支之间。4环PAHs是颗粒相PAHs中的主要部分,其次是3环和5环的PAHs,2环和6环PAHs在颗粒相PAHs中的占比较小。气相PAHs中2环的PAHs所占的比例最大而5环、6环的PAHs在气相PAHs中未被检测出。(6)香烟燃烧产生的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蒽、荧蒽较稳定,因此IP/(IP+BghiP)、Phe/Ant、Ant/(Ant+Phe)可以用来表征香烟污染源,并可用BaA/Chry、Flu/(Flu+Pyr)区分香烟源和燃香源。(7)香烟燃烧产生的颗粒相PAHs的总致癌毒性等效剂量(BEQ)远大于香烟燃烧产生的气相PAHs的总BEQ。且香烟燃烧产生的PAHs的BEQ主要由颗粒相PAHs的BEQ贡献。香烟产生的PAHs的总致突变毒性等效剂量(MEQ)差异较大,在25.8651.29 ng/g·支之间。个体PAHs苯并[a]芘的MEQ在总MEQ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6.4%58.1%。(8)根据香烟燃烧产生PAHs的散发量估算单根香烟在室内环境中燃烧释放的PAHs的浓度值在380.364853.736μg/m3之间,长期暴露于香烟环境中会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

李政蕾[4](2020)在《基于典型暴露情景PM2.5及其金属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指出环境空气颗粒物是导致人群过早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组分可随颗粒物进入人体,某些金属因其持久性和可蓄积性对人体产生致畸和致癌作用,从而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基于固定监测数据,忽略不同暴露情景污染特征以及不同人群在不同暴露情景下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的差异,使评价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同暴露情景下颗粒物及其金属组分的污染特征是人群金属环境暴露水平的决定因素,也是暴露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价的关键部分。因此,本文以保定市为研究现场,在识别典型暴露情景、开展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暴露情景下颗粒物及其金属的污染特征,分析了不同人群在典型暴露情景下颗粒物中金属暴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开展了精细化的暴露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不仅为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空气污染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大众制定合理的健康出行计划提供参考。本研究首先基于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确定居住区、商业区、公园、交通道路、车站、学校、医院和市场等8种暴露情景,采集并测定保定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PM2.5的质量浓度;其次,通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保定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环境空气PM2.5中金属质量浓度;在了解环境空气颗粒物金属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对环境空气PM2.5中金属进行来源解析,同时评估其在不同暴露情景下的污染水平;最后,基于调查人群暴露行为模式调查的暴露参数,探讨不同人群暴露于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保定市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空气相关暴露行为模式及暴露参数存在差异。保定市室外空气污染的高暴露人群主要为学生、交警、快递员、司机、农民、摊贩,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人群的体重、长期呼吸量、室外活动时间、室内活动时间和交通出行时间不同。(2)保定市环境空气PM2.5及其金属污染呈现非采暖期明显低于采暖期。保定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168.72μg/m3和83.55μg/m3;采暖期PM2.5中Cd、Pb、As和Cr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22±0.035μg/m3、0.143±0.081μg/m3、0.037±0.041μg/m3和0.048±0.060μg/m3,非采暖期PM2.5中Cd、Pb、As和Cr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03±0.006μg/m3、0.007±0.020μg/m3、0.033±0.020μg/m3和0.044±0.008μg/m3。(3)不同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2.5及其金属污染水平不同。采暖期车站的PM2.5污染水平最高为216.36μg/m3,医院最低为145.43μg/m3;非采暖期商业区的PM2.5污染水平最高为91.37μg/m3,公园最低为60.78μg/m3;采暖期车站PM2.5中4种金属浓度最高为0.028μg/m30.100μg/m3,医院最低为0.012μg/m30.121μg/m3;非采暖期交通道路PM2.5中4种金属的浓度最高为0.002μg/m30.044μg/m3,公园金属的浓度最低为0.004μg/m30.036μg/m3。采暖期和非采暖期PM2.5中金属的主要来源基本一致,为自然源、燃煤源、工业源和机动车排放。(4)保定市环境空气PM2.5中金属对人群可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且风险存在性别差异、职业差异及暴露情景差异。保定市环境空气PM2.5中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分别为0.0031.99和2.09×10-61.57×10-3;采暖期PM2.5中金属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均高于非采暖期;男性高于女性;小学生的健康风险最高,而农民的健康风险最低;车站和市场的健康风险较高,医院和公园的健康风险较低。综上所述,保定市环境空气PM2.5及其金属处于较高污染水平且采暖期污染尤为严重,车站、交通道路和市场PM2.5及其金属污染较为严重,而医院和公园污染相对较轻;保定市PM2.5中金属对人群可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其中车站和市场的健康风险较高,医院和公园的健康风险较低。因此,应提倡利用不同暴露情景污染物监测技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可以增加健康风险评价的精确性和真实性。

夏冰心[5](2020)在《昆明城区大气环境中气固态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环芳烃(PAHs)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过程中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浓度和种类的差异主要来源于燃料和燃烧条件的不同。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存在明显的不完全燃烧现象,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云南昆明的高原大气环境及燃煤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低压低氧环境下大气中颗粒态和气态PAHs的气固分配特征及来源研究,同时建立高原PAHs环境和源成分谱,评估高原大气环境的PAHs健康风险。研究成果可以为高原区域空气污染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昆明城区大气颗粒物PM10、PM2.5和PM1中多环芳烃总浓度(∑P-PAHs)年平均值分别为12.71±4.96ng/m3、11.03±3.98ng/m3和8.71±2.58ng/m3。三种粒径颗粒态中PAHs浓度均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昆明城区大气环境中气态PAHs总浓度(∑G-PAHs)年平均值为83.39±38.93ng/m3,季节浓度的变化特点是:在秋季最高,其次是冬季、春季,夏季的浓度最低。气态PAHs浓度水平明显要高于颗粒态PAHs浓度,但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与我国多数平原城市相比,昆明PAHs浓度明显较低,处于较好的水平。气固两相中PAHs的环数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颗粒态中含量高的是中高环(4环以上)PAHs,而在气态中含量高的主要是低环(2-3环)PAHs。昆明城区全年的PAHs气固比为6.58,其中气固比高的单体有PA、FLU、NAP和FL。昆明城区大气环境中PAHs的气固分配主要受吸收过程的影响。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颗粒态PAHs浓度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气态PAHs浓度则与气压和温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后向轨迹模型指出有来自红河州、贵州地区以及境外国家缅甸的气流传输,这也是影响昆明城区多环芳烃浓度水平变化的因素之一。由PAHs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可知,昆明城区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PAHs的儿童终身致癌风险值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季时的气态和颗粒态PAHs对成人都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对不同固定源类的气态和颗粒态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种固定源排放的总PAHs(颗粒态+气态)浓度大小分别为:化工(297.96μg/m3)>火电(196.73μg/m3)>有色冶炼(103.75μg/m3)>水泥(102.19μg/m3)>钢铁(80.65μg/m3)。大气PM10和PM2.5中颗粒态PAHs的成分谱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单体是ANT、FL、Ba A、Bb F、DBA和Bghi P。气态PAHs主要集中在低环单体,如NAP、PA和FLU。通过特征比值法对采样期间昆明城区总PAHs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季均存在燃煤和柴油机动车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源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在夏季和秋季有明显的石油燃烧源。主成分分析法的结果显示春季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和燃煤复合型污染源(46.5%)和生物质燃烧(33.94%);夏季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27.58%)和燃煤源(24.75%);秋季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源(37.91%)和机动车排放(21.73%);冬季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和燃煤复合型污染源(42.1%)、燃煤源(22.6%)和石油(20.81%)。

魏庆彬[6](2020)在《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及其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表明空气雾霾污染是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的典型代表,很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造成雾霾污染的成因及规律。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PM10、PM2.5)是导致雾霾污染的原因之一,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及扩散途径已经成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在不同季节多次出现重度雾霾污染天气,黑龙江省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经常亮起“红灯”,省会城市哈尔滨在2013年和2014年PM10、PM2.5的月平均浓度多次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虽然最近几年黑龙江省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改善,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大幅下降,但是偶尔还会出现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气。为了探求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情况,本文收集了黑龙江省13个城市的六项标准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的自动监测数据,构建全局及局域模型来量化2015年1月~2018年12月黑龙江省内六项标准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之间的时空关系。模型包括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OLS),线性混合模型(liner mixed models,LMM),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时间加权回归(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TWR)以及地理和时间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同时,为了解污染源对大气颗粒物(PM10、PM2.5)的贡献以及大气颗粒物的组分随季节变化,本文通过手工监测的方式获得了受体成分和污染源谱数据,针对黑龙江省内重污染天气相对较多的省会城市-哈尔滨,进行了 2014年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随季节变化及来源解析。因哈尔滨的冬季时间较长(10月下旬~4月上旬),本研究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划分为五个采样时期(春、夏、秋、初冬、深冬)。在各时期于哈尔滨市主城区的四个采样点位进行受体样品采集,不定期分别对土壤尘、扬尘、建筑水泥尘、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源进行源样品采集。受体和源样品分析的化学组分为碳、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对组分进行特征分析之后,根据获得的受体成分和污染源谱数据,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hemical mass balance,CMB)对不同季节和不同点位的大气颗粒物进行来源解析,最终得到污染源的分担率并对源解析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LMM和所有基于GWR的模型(包括GWR,TWR及GTWR)与OLS相比,模型拟合更有优势,有更高的模型R2和更理想的模型残差(考虑时间变异的TWR和GTWR模型性能最佳)。与OLS的R2(0.85)相比,GWR、LMM、TWR和GTWR分别将模型的解释力提升了 3%,5%,12%和12%。TWR的模型性能略好于GTWR,与OLS相比,TWR将模型残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s,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降低了 67%,而 GWR 仅将 RMSE 和 MAE 降低了 14%~15%。传统的OLS和GWR模型不足以描述PM2.5的非平稳性。由于LMM将不同位置处理为随机效应,并用R矩阵处理时间相关性,因此LMM的性能略好于GWR,它为PM2.5建模提供了一种除GWR系列模型之外的备选方案。本研究中时间相关性比空间异质性更重要,因此,构建PM2.5与其他空气污染物的模型时加入时间信息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提供了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的证据,并为构建黑龙江省PM2.5和5个标准空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2)本研究获得了大气颗粒物组分的季节分布特征和主要存在形态。多数组分在初冬时期浓度最高、夏季最低,春、秋、深冬时期季节特征不显着。组分出现季节特征的原因与采样期内的天气条件以及某些污染源(如燃煤源)发生季节性变化有关。采样期内大气颗粒物以PM2.5为主要存在形态,细颗粒物污染占比较大。(3)根据源样品的分析结果建立了 PM10、PM2.5的主要排放源的源成分谱,根据灵敏度矩阵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了各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如燃煤尘、扬尘、生物质燃烧、建筑尘、二次有机碳的特征成分分别是Al、Si、K、Ca和OC。(4)相同季节不同点位的源的分担率之间存在差异,但源的分担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区域性特征。除了不确定的“其他源类”(可能包含钢铁尘源、外来传输源等)以外,燃煤源在各季均是PM10和PM2.5的首要贡献源,其分担率分别为15.3%~38.6%和17.9%~43.2%,其冬季的分担率约是春、夏季的两倍。机动车源在各季均为PM10和PM2.5的次要贡献源,其分担率分别为13.7%~17.4%和14.8%~18.1%,冬季分担率高于其他三季。秋季、初冬时期生物质燃烧是PM10和PM2.5的重要贡献源,其分担率分别为12.0%~13.7%和13.6%~16.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PM10中燃煤源在供暖期的贡献率是非供暖期的2.14倍,扬尘源在非供暖期的贡献率是供暖期的2.21倍;PM2.5中燃煤源在供暖期的贡献率是非供暖期的2.12倍,扬尘源在非供暖期的贡献率是供暖期的1.78倍;PM10中生物质燃烧源在燃烧期的贡献率是非燃烧期的25.8倍;PM2.5中生物质燃烧源在燃烧期的贡献率是非燃烧期的24.8倍。将二次污染物(硫酸盐、硝酸盐、SOC)进行再分配,除其他源以外,对PM10和PM2.5贡献最大的污染源为燃煤尘源,之后依次为机动车源、开放源(扬尘、土壤尘和建筑尘)和生物质燃烧源。源解析的研究内容量化了主要污染源在不同季节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率。本研究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异质性、浓度、化学组分特征分析、来源解析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的认识了大气颗粒物的季节特征、大气颗粒物的分布和来源信息,对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成因、迁移、转化及提出最终的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孙浩尧[7](2020)在《西安市PM2.5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污染特性及生成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环境风险型物质,它存在于大气颗粒物中并且可能增加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研究大气颗粒物中EPFRs的污染特性和生成机理对进一步掌握大气颗粒物的健康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英组织池的快速大气EPFRs检测方法,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石英管检测法和溶剂萃取法具有样品检测可重复、检测速度快、检测误差小等优势。运用该检测法对西安市2017年大气PM2.5中EPFRs浓度水平,种类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2017年PM2.5 中 EPFR 的浓度为 9.8 × 1011-6.9 × 1014 spins/m3,EPFRs 的最高浓度发生在冬季,平均浓度为2.1 × 1014 spins/m3。EPFRs的最低浓度发生在秋季,平均浓度为7.0 × 1013 spins/m3。根据EPFRs的年平均大气浓度,西安人吸入的EPFRs量相当于每人每天约5支香烟,而在发生雾霾的冬季,则相当于每人每天吸入约23支香烟。EPFRs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PM2.5中的EPFRs主要是C中心的自由基结构,并且主要是不可衰变型(约占总浓度的75%)。此外,以临汾市样品为例还研究了 EPFRs的粒径分布特征,发现细颗粒(<2.1 μm)中的EPFRs与粗颗粒(2.1-10 μm)中的EPFRs种类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夏季粗颗粒中的EPFRs浓度要高于细颗粒,而冬季则相反。运用相关性分析探索了西安市大气PM2.5中EPFRs的来源。发现EPFRs与SO2,NO2以及碳质组分OC3和OC4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燃煤和交通运输可能是西安PM2.5中EPFR的重要来源。夏季时,EPFRs与O3呈显着正相关,这表明某些EPFRs也可能源自二次过程。此外,本研究还采集了多种生物质燃料及煤炭燃烧生成的PM2.5,并对这些样品中EPFRs的种类和衰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燃料燃烧产生的PM2.5中EPFRs的衰变特征和g因子都与实际大气样品非常类似,这表明燃烧源对大气EPFRs有着重要贡献。探究了西安市大气PM2.5中EPFRs的理化性质和生成机理,本研究使用溶剂提取方法对PM2.5中极性和耐溶剂性不同的气溶胶组分进行分级分离,并发现EPFRs大部分来自耐溶剂有机物(88%),该有机物可能由氧化石墨烯(GO)类似物组成。这项研究表明,大气EPFRs并非主要由金属氧化物形成,而是由不可提取的有机物形成。因此,如果以前的研究仅关注溶剂可萃取或由金属氧化物形成的EPFRs,则可能会导致其忽略掉大部分大气颗粒中的EPFRs。此外,本研究还探究了二次过程对大气EPFRs的贡献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二次EPFRs可以通过可见光照射大气颗粒物(PM)来产生,它们的寿命只有30分钟到1天,这比PM中原始EPFRs的寿命短得多。PM生产的二次EPFRs的产量可能达到原始EPFRs的15%-60%。可萃取的有机物是生成二次EPFRs主要物质(约55%),并且它们主要是一些类腐殖质类物质(HULIS)。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可萃取和不可萃取PM组分产生的次级EPFRs与酚类化合物和多环芳烃分别相似。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氧分子在EPFRs的光化学生成和衰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活性氧捕获实验表明,原始EPFRs可能有助于单线态氧的产生,而通过光激发产生的次级EPFRs可能不会产生单线态氧或羟基自由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本领域的主要发现,对大气EPFRs的主要生成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三种机制:有机物聚合生成的类氧化石墨烯类物质、芳香类有机物和金属氧化物高温作用生成的EPFRs、二次生成的EPFRs。而这三种机制中,类氧化石墨烯类的物质是主要的EPFRs生成机制(贡献超过70%)。而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实际大气环境的EPFRs的健康风险。

谭淑妃[8](2020)在《废旧电路板热拆解过程中多溴联苯醚的排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废旧电路板(WPCBs)是电子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件,具有回收价值高但污染性强的两面性。加热拆解技术被普遍适用于电子元器件的拆卸过程,但受热释放的有害物质制约着WPCBs资源化回收的绿色发展。现有研究主要调查了电子垃圾拆解区附近环境介质中多溴联苯醚(PBDEs)与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对其生成与排放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加热模拟实验与实际加热拆解实验,综合研究WPCBs热拆解过程中PBDEs与重金属的排放与分布特征。本文首先探究了WPCBs上不同材料的热降解特性,并分别研究不同材料受热释放的PBDEs。热稳定性较差的基板、插槽、电容器塑料表皮是WPCBs加热拆解过程中PBDEs的重要来源。基板受热排放的PBDEs浓度水平均大于后两者,是PBDEs的主要来源。释放的PBDEs分布于烟气、液相油与固体残渣,烟气是PBDEs向环境迁移的主要载体。以基板为例,研究温度与结构改变对PBDEs排放水平与同系物组成特征的影响。PBDEs排放因子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60℃时基板碎片与粉末对∑39PBDEs的排放因子分别比100℃时增加了13与98倍。基板粉末中∑39PBDEs的排放因子为243.13~3365.44μg/g,是未经结构破坏的基板碎片对应排放因子的4~30倍。PBDEs的排放以单溴至三溴代PBDEs为主,基体结构破坏会使其释放的量在∑39PBDEs的占比更高。采用中试装置进行带元器件WPCBs的实际加热拆解实验,研究加热拆解过程中烟气中PBDEs与重金属(Sb、Pb、Zn、Cu、Cr、Cd)的排放特征。颗粒相PBDEs的排放在烟气中占主导地位,260℃时,气相∑39PBDEs排放因子是25.00ng/g,颗粒相∑39PBDEs排放因子为649.08ng/g。颗粒物呈双峰分布模式,峰值分布于0.4-0.7与5.8-9.0μm粒径段。100、150℃时,∑39PBDEs主要富集于粗颗粒,而200、260℃时,∑39PBDEs在0.7-1.1μm细颗粒粒径呈现单峰分布。高溴代PBDEs的质量中值直径(MMAD)小于2.5μm,主要吸附于粗颗粒,而低溴代同系物则主要富集于细颗粒。PBDEs的粒径分布与颗粒物中的半挥发性及挥发性有机碳质的粒径分布存在显着相关关系。颗粒相Sb、Pb、Zn、Cu、Cr、Cd的排放水平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高温下Sb与Pb的污染状况较其他重金属突出。在最佳拆解温度下,PM10中总重金属排放水平为33.53μg/m3,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Sb>Pb>Zn>Cu>Cr>Cd。Pb、Cu、Cd主要分布在细颗粒,而Zn、Cr、Sb主要富集于粗颗粒。本研究为废旧电路板热拆解过程中PBDEs与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和排放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数据。

黄业星[9](2019)在《打印、吸烟对室内气/粒分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生活中人们大部分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本研究以打印、吸烟两种典型室内排放源为切入点,运用ELPI+、臭氧实时监测仪、GC-MS等仪器设备对打印及吸烟室内的颗粒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采样监测,研究打印、吸烟行为对室内颗粒物以及VOCs、臭氧的影响,同时对打印室、吸烟室内VOCs的人体呼吸途径健康风险进行估算,主要结论如下:(1)打印或吸烟过程中PM1.0、PM1.0-2.5、PM2.5-10的数浓度、质量浓度相比无打印或无吸烟时明显更高,打印或吸烟对室内颗粒物分布产生显着的影响。打印及吸烟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数量集中分布在成核模态及艾特肯核模态,打印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集中分布在积聚模态和粗颗粒模态,吸烟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集中分布在粗颗粒模态。打印及吸烟室内的体积、空气交换率对室内颗粒物分布有影响,打印机类型对打印室内颗粒物分布有影响。(2)各打印、吸烟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OC质量浓度高于EC质量浓度,打印室、吸烟室体积对含碳物质的浓度有影响。各打印室、吸烟室内OC/EC比值波动较大,室内空间大小、打印机型号对含碳物质的粒径分布影响不大。(3)打印室、吸烟室内空气中的VOCs以烷烃及其衍生物最多,烯烃及其衍生物与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种类差距不大。含氧有机物如醛酮类也是打印废气及香烟烟雾中的重要成分。各打印室内TVOC未超标,但打印室内检测到有毒有害物质种类较多需引起重视。香烟烟雾存在时,相对密闭的吸烟模拟室内TVOC浓度远超《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的限值要求。(4)不同打印机打印时排放的VOCs种类及浓度不同。打印环境中较高浓度物质包括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酮、酯类等。普通烟与电子烟的烟雾中VOCs种类及浓度不同。普通卷烟烟雾中,检测出质量浓度最高的为异戊二烯,丙烯、丙酮、丙烷、甲基乙基酮等物质质量浓度紧随其后;电子烟雾中主要的有机物为乙醇,乙醇浓度远高于其余VOCs物种的浓度。(5)打印及吸烟对室内臭氧分布有影响。打印前模拟室内O3浓度为2.75ppb,打印过程中室内O3浓度最高达23.5ppb;吸烟前模拟室内臭氧浓度为4.05ppb,吸烟过程中模拟室内浓度最高达到了4560.62ppb。不同打印机工作条件下室内臭氧的分布无明显差异;普通香烟和电子烟模拟室内臭氧分布差异明显,电子烟的烟油雾化不如普通香烟烟雾对臭氧的分布影响大。室内体积大小、空气交换率对打印及吸烟室内臭氧分布影响不大。(6)打印室内VOCs的呼吸途径非致癌风险较小;虽然单种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对人体的致癌风险较小,但TVOC的呼吸途径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模拟吸烟室内,普通香烟烟雾中VOCs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都较大,致癌风险值最高达7.42×10-3>1.0×10-4,非致癌风险值最高达39.36>1;电子烟雾中VOCs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无非致癌风险,说明普通香烟烟雾比电子烟雾中VOC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大。

解成祥[10](2019)在《西安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为了解西安市大气降尘污染状况,采集西安市不同功能分区各月份的大气降尘样品,共计1年(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对大气降尘通量及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污染水平、来源的时空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究,并分析与人类活动、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以期为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对大气降尘中8种重金属(Co、Zn、Ni、Cr、Cu、Pb、As和Mn)和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其污染水平、组成特征、时空分布、来源、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及与TOC、粒度等理化指标,以及大气污染常规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结果如下:(1)西安市大气降尘月通量范围约在0.29~2.42 g.d-1·m-2,平均值约为1.12 g.d-1·m2。由不同功能区大气降尘通量估算出8种重金属和16种PAHs的沉降通量。大气降尘中重金属Co、Zn、Ni、Cr、Cu、Pb、As和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01、522.98、34.12、103.43、65.44、120.24、12.70 和 569.34 mg/kg,分别是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2.5、7.5、1.2、1.7、3.1、5.6、1.1和1.02倍。各功能分区中,Cr含量在工业区最大,平均含量为144.06 mg/kg;Pb含量则在商业区最大,其平均含量约是背景值的7.2倍;Co含量居民区含量最大,平均含量为39.60 mg/kg;文教区的Mn、Zn、Ni和Cu含量及旅游区的Zn和Pb含量较大,其中文教区Mn平均含量为667.50 mg/kg,均高于其他功能区;As含量在居民区含量较低,均在12.00~17.00 mg/kg范围内。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对各重金属平均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究,发现郊区降尘Ni和Cr含量高于市区,Pb、Cu和Zn含量在中心市区相对较高,As和Mn含量在北部明显高于南部。各季节、月份变化中,8种重金属整体变化不大,未出现量级变化。(2)大气降尘中∑16PAHs含量范围为0.92~27.58 mg/kg,平均含量为8.60 mg/kg,最高含量位于工业区的灞桥热电厂,最低含量出现在旅游区的南湖。7种致癌芳烃∑7CPAHs的含量范围为0.25~11.30 mg/kg,平均含量占比为30.85%。各功能分区中,工业区∑16PAHs和∑7CPAH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3 mg/kg和8.35 mg/kg,均远高于其他功能区。各季节、月份变化中,整体变化波动不大。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郊区降尘中PAHs含量明显高于中心市区。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工业密集区,由东郊、西郊至中心市区,PAHs含量呈递减趋势。南部和北部相对PAHs污染较轻。各季节降尘中PAHs含量空间变异特征显示:东部工业区和中部PAHs含量变化不大且东部高中部低,西部工业区PAHs含量水平在夏季高,秋冬季较高,春季较低。(3)西安市降尘中重金属均不同程度受人为干扰影响,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显示:Co、Zn、Cr、Cu、Pb均存在污染,重金属Zn平均地累积指数最大,存在重度污染;Co和Cr存在轻度污染;Cu和Pb存在偏中程度污染。其中,工业区和旅游区的Zn存在重度污染,商业区和文教区的Zn和Pb存在重度污染,居民区的Zn、Co和Pb存在中度污染。各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在不同季节、月份也存在差异。污染负荷指数及时空变异特征显示: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均在1.2~2.7之间,表明西安市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处于偏中度或中度程度,文教区负荷强度最大,冬春季月份污染负荷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尤其在南部变化明显。PAHs组分构成特征显示:西安市大气降尘中PAHs以低环(2~3环)和中环(4环)占比较高,以3环和4环PAHs占比较大,各功能区不同季节、月份占比存在差异。(4)重金属风险评价显示:重金属Zn和Pb可能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冬季文教区的重金属存在极高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健康暴露风险显示,各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较小或无风险。PAHs风险评价显示:大气降尘中PAHs存在中等或更高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基于BaP的毒性当量(TEQBaP)浓度范围为0.07~4.01 mg/kg,平均含量为1.38 mg/kg。16种单体PAH均不同程度地超过ERM,2~3环PAHs和4~6环PAHs超过ERM的样品所占比例较大。终身癌症风险增量模型评价中,PAHs对儿童和成人存在人体可耐受致癌风险,无健康影响。(5)利用主成分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西安市降尘中重金属和PAHs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主要来自交通活动源,燃煤等工业源以及自然来源。其中,交通活动源的贡献率最高,为48.18%,其次为工业源和自然源,贡献率分别为28.46%和23.36%,不同重金属的各来源贡献率也存在差异。西安市大气降尘中PAHs来源分析显示:主要来源为交通活动,其贡献率为39.7%,其次为化石燃料源、煤燃烧和低温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25.4%、19.4%和15.5%。各季节中,交通活动源贡献率均较高,冬春季节燃煤贡献率相对较高。(6)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影响因素探究中,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AHs、重金属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重金属Cr与TOC、TC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Zn含量与磁化率(FD)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Cr、Cu、Pb和As均与沉降通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多种PAHs单体与不同重金属、TOC、沉降通量、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SO2、NO2和CO之间存在较好相关性,可能影响西安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含量。

二、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粒径分布与污染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粒径分布与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市大气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碳质气溶胶研究现状
        1.2.2 有机气溶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材料与试剂
    2.3 样品采集
        2.3.1 采样时间
        2.3.2 采样膜的选择与处理
        2.3.3 采样过程及保存
        2.3.4 质量控制
    2.4 样品分析与测定
        2.4.1 PM_(2.5) 质量浓度
        2.4.2 碳组分浓度
        2.4.3 有机气溶胶组分与浓度
        2.4.4 质量控制
    2.5 数据分析方法
        2.5.1 污染物数据分析
        2.5.2 正矩阵因子分析
        2.5.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第3章 颗粒物及碳组分污染特征
    3.1 PM_(2.5) 污染特征
        3.1.1 PM_(2.5)污染时间变化特征
        3.1.2 PM_(2.5)在线、离线数据相关性
        3.1.3 PM_(2.5)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3.2 OC、EC污染特征
        3.2.1 OC、EC质量浓度特征
        3.2.2 碳组分相关性分析
        3.2.3 SOC浓度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有机气溶胶及其组分污染特征
    4.1 有机气溶胶组分总体特征
    4.2 有机气溶胶非极性组分污染特征
        4.2.1 正构烷烃
        4.2.2 多环芳烃
        4.2.3 藿烷
    4.3 有机气溶胶极性组分污染特征
        4.3.1 有机酸
        4.3.2 糖类
        4.3.3 甾醇
        4.3.4 正构烷醇
        4.3.5 酚类
    4.4 小结
第5章 有机气溶胶来源解析
    5.1 特征参数分析
        5.1.1 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
        5.1.2 正构烷烃植物蜡碳量
        5.1.3 多环芳烃特征比值分析
        5.1.4 有机酸特征比值分析
    5.2 主成分分析
    5.3 正矩阵因子分析模型
        5.3.1 PMF参数设置及运行
        5.3.2 PMF结果分析
        5.3.3 青岛市与其他城市有机气溶胶源解析结果对比
    5.4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
        5.4.1 化石燃料燃烧
        5.4.2 高等植物蜡
        5.4.3 生物质燃烧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六类餐饮源排放PM2.5化学成分谱(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餐饮源排放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
    2.2 餐饮源排放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
    2.3 餐饮源PM2.5中PAHs组成特征
3 结论

(3)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物和气固相多环芳烃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物的浓度和散发特征
        1.2.2 香烟燃烧产生PAHs的浓度及散发特征
        1.2.3 香烟散发多环芳烃的气相和固相特征
        1.2.4 香烟燃烧释放PAHs的暴露风险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案
    2.1 实验舱简介
    2.2 研究材料和设备
        2.2.1 研究材料
        2.2.2 设备概况
    2.3 实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PAHs前处理方法
        2.3.3 PAHs上机检测方法
    2.4 样本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实验样本谱图
    2.6 数据分析
        2.6.1 颗粒物和PAHs散发特征的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物的散发特征
    3.1 不同类香烟燃烧释放颗粒物的浓度分布及散发特征
    3.2 温度对香烟散发颗粒物浓度和散发特征的影响
    3.3 湿度对香烟散发颗粒物浓度和散发特征的影响
    3.4 香烟中焦油含量对颗粒物浓度和特征散发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烟燃烧产生PAHs的散发特征
    4.1 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相PM2.5的PAHs的散发特征
        4.1.1 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相PAHs的散发因子
        4.1.2 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相PAHs的散发速率
    4.2 香烟燃烧产生气相PAHs的散发特征
        4.2.1 香烟燃烧产生气相PAHs的散发因子
        4.2.2 香烟燃烧产生气相PAHs的散发速率
    4.3 香烟燃烧产生总PAHs的散发特征
    4.4 PAHs的环数分布和个体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香烟燃烧产生PAHs的特征因子及暴露风险
    5.1 香烟燃烧产生PAHs的特征因子
    5.2 香烟产生PAHs的毒性等效剂量
    5.3 室内香烟燃烧释放PAHs的暴露风险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典型暴露情景PM2.5及其金属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空气颗粒物中金属污染现状
        1.2.1 空气颗粒物研究进展
        1.2.2 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研究进展
    1.3 不同暴露情景空气颗粒物污染物暴露水平
    1.4 暴露参数调查研究现状
    1.5 空气颗粒物中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和典型暴露情景识别
    2.1 调查方法
        2.1.1 暴露行为模式调查方法
        2.1.2 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2.1.3 调查问卷录入
        2.1.4 典型暴露情景筛选
        2.1.5 长期呼吸量计算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典型暴露场景筛选结果
        2.2.2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2.2.3 调查人群空气相关的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_(2.5)的污染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_(2.5)的污染特征
        3.2.2 暴露情景和国控点监测结果比较
        3.2.3 气象因素对PM_(2.5)质量浓度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污染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4.1.4 富集因子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污染特征
        4.2.2 非采暖期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污染特征
        4.2.3 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污染特征
        4.2.4 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暴露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估
    5.1 研究方法
        5.1.1 暴露评价
        5.1.2 健康风险评估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M_(2.5)中金属的暴露评估
        5.2.2 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保定市调查人群暴露行为模式参数
        6.1.2 不同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_(2.5)的污染特征
        6.1.3 不同暴露情景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污染特征
        6.1.4 保定市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的暴露评估和健康风险评价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昆明城区大气环境中气固态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多环芳烃概述
        1.2.2 大气中PAHs的分布特征
        1.2.3 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与暴露途径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括
    2.2 样品采集
        2.2.1 环境样品采集
        2.2.2 源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样品分析
        2.3.3 质量控制
第三章 昆明城区大气颗粒态PAHs污染特征
    3.1 大气颗粒态PAHs的浓度水平
    3.2 大气颗粒态PAHs的时空分布特征
        3.2.1 PAHs浓度的空间分布
        3.2.2 PAHs的季节变化规律
    3.3 大气颗粒态PAHs的粒径分布及成分谱
        3.3.1 PAHs的粒径分布
        3.3.2 PAHs的成分谱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明城区大气PAHs的气固分配
    4.1 气态PAHs组成特征
    4.2 多环芳烃的气固分配
        4.2.1 气固态PAHs分布特征
        4.2.2 PAHs的气固分配系数
    4.3 PAHs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4.3.1 气象条件与常规污染物对PAHs的影响
        4.3.2 气团轨迹分析
    4.4 PAH毒性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
        4.4.1 Ba P与 Ba Peq浓度
        4.4.2 BaPeq构成
        4.4.3 健康风险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昆明城区大气中PAHs来源分析
    5.1 来源解析概述
    5.2 多环芳烃的固定燃煤源特征
        5.2.1 气固态多环芳烃的含量
        5.2.2 固定燃煤源中气固态PAHs的成分谱特征
    5.3 特征比值法识别PAHs来源
    5.4 主成分分析法识别PAHs来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获奖情况

(6)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及其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气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的研究现状
        1.2.2大气颗粒物组分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黑龙江省自然概况
        2.1.2 哈尔滨市自然概况
    2.2 数据收集
        2.2.1 自动监测数据的收集
        2.2.2 手工监测数据的收集
3 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
    3.1 引言
    3.2 标准空气污染物数据分析
    3.3 时空异质性研究方法
        3.3.1 传统局域模型和线性混合模型(OLS和LMM)
        3.3.2 地理加权回归(GWR)及其参数估计
        3.3.3 时空加权模型(GTWR)和时间加权模型(TWR)
        3.3.4 模型检验
    3.4 模型拟合结果
        3.4.1 最小二乘回归(OLS)和线性混合模型(LMM)
        3.4.2 局域模型(GWR,TWR与GTWR)
        3.4.3 模型检验
    3.5 讨论
        3.5.1 黑龙江省空气污染变化趋势
        3.5.2 国际上PM_(2.5)相关因素及其建模技术比较
        3.5.3 本章应用的PM_(2.5)建模技术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大气颗粒物受体样品的组分和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分析
        4.2.1 质量浓度化学分析
        4.2.2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分析
    4.3 碳组分分析
        4.3.1 碳组分化学分析
        4.3.2 碳组分特征分析
    4.4 水溶性离子组分分析
        4.4.1 水溶性离子化学分析
        4.4.2 水溶性离子特征分析
        4.4.3 阴阳离子电荷平衡
    4.5 无机元素组分分析
        4.5.1 无机元素组分化学分析
        4.5.2 元素组分特征分析
    4.6 数据有效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5 污染源成分谱分析
    5.1 引言
    5.2 污染源成分谱的组成分析
    5.3 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哈尔滨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6.1 引言
    6.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分析
        6.2.1 拟合优度分析
        6.2.2 季节分担率分析
        6.2.3 非供暖期和供暖期、非燃烧期和燃烧期的分担率比较
        6.2.4 二次污染物分担率再分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西安市PM2.5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污染特性及生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大气颗粒物中EPFRs的研究进展
        1.2.1 大气颗粒物中EPFRs的污染特征
        1.2.2 大气颗粒物中EPFRs的来源特征
        1.2.3 大气颗粒物中EPFRs的生成机制
        1.2.4 大气颗粒物中EPFRs的健康风险
        1.2.5 EPFRs的环境效应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PM_(2.5)中EPFRs的检测方案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2.1.2 样品采集
        2.1.3 测量配件
        2.1.4 EPR仪器分析
        2.1.5 EPFRs信号提取和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信号响应因子三维空间分布
        2.2.2 EPR信号处理
        2.2.3 方法应用实例
    2.3 本章小结
3 PM_(2.5)中EPFRs的污染特性及来源特征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3.1.2 样品采集
        3.1.3 EPFRs检测
        3.1.4 OC/EC分析
        3.1.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EPFRs的浓度及季节变化特征
        3.2.2 EPFRs的衰变特征
        3.2.3 EPFRs的来源探究
        3.2.4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EPFRs的浓度和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PM_(2.5)中EPFRs的理化性质及生成机理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4.1.2 PM_(2.5)样品采集
        4.1.3 样品制备
        4.1.4 样品酸化和还原
        4.1.5 葡萄糖和PM_(2.5)样品的热处理
        4.1.6 EPFRs检测
        4.1.7 OC/EC及FT-IR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溶剂萃取前后样品中碳质组分对比
        4.2.2 溶剂萃取前后样品中EFPRs的特征
        4.2.3 PM_(2.5)中EPFRs的可能形成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EPFRs二次生成特征和机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
        5.1.2 PM_(2.5)样品采集
        5.1.3 样品处理
        5.1.4 可见光激发处理
        5.1.5 EPFRs及OC/EC检测
        5.1.6 活性氧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可见光照激发PM_(2.5)生成的EPFRs
        5.2.2 PM_(2.5)中不同组分光化学生成EPFRs
        5.2.3 光照激发标准化合物生成EPFRs
        5.2.4 二次EPFRs生成ROS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废旧电路板热拆解过程中多溴联苯醚的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废弃物的概况
        1.1.1 资源性与危害性
        1.1.2 废旧电路板的回收处置现状
    1.2 废旧电路板的拆解技术概述
        1.2.1 拆解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拆解技术应用现状
        1.2.3 国内拆解技术应用现状
    1.3 废旧电路板拆解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现状
        1.3.1 重金属的排放现状
        1.3.2 PBDEs的排放现状研究
        1.3.3 PBDEs与重金属的排放机制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2.1 单一物料受热—溯源分析实验
        2.2.2 影响因素探究实验
        2.2.3 废旧电路板加热拆解实验
    2.3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2.3.1 实验试剂药品及标准品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分析检测方法
        2.3.4 检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三章 废旧电路板热拆解过程中PBDEs的来源分析
    3.1 单一物料热力学分析
    3.2 不同材料受热释放PBDEs的浓度水平
        3.2.1 插槽受热释放的PBDEs
        3.2.2 电容器塑料表皮受热释放的PBDEs
        3.2.3 电路板基板受热释放的PBDEs
        3.2.4 不同材料受热释放的PBDEs的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板材料受热释放PBDEs的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不同温度与结构对PBDEs排放因子的影响
    4.3 不同温度与结构对PBDEs的同系物组成特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际加热拆解过程中PBDEs等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5.1 引言
    5.2 PBDEs的排放因子
    5.3 颗粒物浓度水平与粒径分布特征
    5.4 颗粒态PBDEs的粒径分布特征
    5.5 PBDEs与有机碳在颗粒物上粒径分布的关系
        5.5.1 颗粒物上OC/EC的浓度与粒径分布
        5.5.2 有机碳与PBDEs在粒径上的分布的相关关系
    5.6 颗粒相中重金属的排放水平与分布特征
        5.6.1 各重金属的排放水平
        5.6.2 重金属的粒径分布特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打印、吸烟对室内气/粒分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打印对室内空气的影响
        1.2.1 打印对室内VOCs及臭氧的影响
        1.2.2 打印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的影响
    1.3 吸烟对室内空气影响
        1.3.1 吸烟对室内VOCs及臭氧的影响
        1.3.2 吸烟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的影响
    1.4 室内空气中VOCs的健康风险调查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1.5.3 研究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1.1 采样点布设
        2.1.2 样品采集时间、地点及工况
        2.1.3 采样及监测仪器
        2.1.4 采样滤膜
        2.1.5 采样设置及数据记录
        2.1.6 气象条件记录
    2.2 颗粒物中OC、EC的分析
    2.3 挥发性有机物及臭氧的测定
        2.3.1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2.3.2 臭氧的监测
    2.4 环境空气中VOCs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5 质量控制
第3章 打印对室内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影响
    3.1 打印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3.1.1 打印进程空气中颗粒物的分布
        3.1.2 不同打印空间中颗粒物的分布
        3.1.3 不同打印机同打印工况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3.2 打印对VOCs分布的影响
        3.2.1 打印对VOCs种类的影响
        3.2.2 打印对TVOC浓度的影响
        3.2.3 打印机排放的主要VOCs
    3.3 打印对臭氧分布的影响
        3.3.1 打印进程空气中臭氧的分布
        3.3.2 不同打印空间中臭氧的分布
        3.3.3 不同打印机同打印工况下室内臭氧的分布
    3.4 小结
第4章 吸烟对室内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影响
    4.1 吸烟对颗粒物分布的影响
        4.1.1 吸烟进程空气中颗粒物的分布
        4.1.2 不同吸烟空间中颗粒物的分布
    4.2 吸烟对VOCs分布的影响
        4.2.1 吸烟对VOCs种类的影响
        4.2.2 吸烟对TVOC浓度的影响
        4.2.3 吸烟排放的主要VOCs
    4.3 吸烟对臭氧分布的影响
        4.3.1 吸烟进程空气中臭氧的分布
        4.3.2 不同吸烟空间中臭氧的分布
        4.3.3 不同类型香烟同空间臭氧的分布
    4.4 小结
第5章 打印及吸烟室内VOCs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1 打印室内VOCs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2 吸烟室内VOCs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西安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降尘概述
        1.1.1 大气降尘概念及概况
        1.1.2 大气降尘的环境意义
    1.2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简介
        1.2.1 重金属污染主要特征
        1.2.2 重金属主要来源
        1.2.3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2.4 重金属危害
    1.3 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简介
        1.3.1 多环芳烃性质及危害
        1.3.2 多环芳烃来源
        1.3.3 多环芳烃迁移转化
        1.3.4 多环芳烃的检测分析与降解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城市大气降尘研究现状
        1.4.2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研究现状
        1.4.3 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研究现状
        1.4.4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1.5 研究内容、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及文化
    2.3 研究区环境状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预处理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样品测定与分析方法
        3.3.1 大气降尘通量与粒度的测定
        3.3.2 大气降尘的磁化率和TOC/TC测定
        3.3.3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测定
    3.4 质量控制与保证
        3.4.1 重金属质量控制
        3.4.2 多环芳烃质量控制
    3.5 评价与分析方法
        3.5.1 重金属评价方法
        3.5.2 PAHs评价方法
        3.5.3 来源分析方法
第4章 大气降尘的理化性质
    4.1 大气降尘磁化率
    4.2 大气降尘粒度
    4.3 大气降尘TOC与TC
    4.4 大气降尘通量
    4.5 小结
第5章 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5.1 重金属含量及时空变化
        5.1.1 重金属的含量
        5.1.2 重金属时空变化
    5.2 重金属污染评价
        5.2.1 地累积指数评价
        5.2.2 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5.3 重金属风险评价
        5.3.1 生态风险评价
        5.3.2 健康风险评价
    5.4 重金属来源诊断
        5.4.1 相关性分析
        5.4.2 主成分分析
        5.4.3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大气降尘PAHs污染特征及评价
    6.1 PAHs含量及时空变化
        6.1.1 PAHs含量水平
        6.1.2 PAHs空间分布及变化
    6.2 PAHs构成特征
    6.3 PAHs风险评价
        6.3.1 生态风险
        6.3.2 健康风险
    6.4 PAHs来源诊断
        6.4.1 主成分分析法
        6.4.2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6.5 PAHs影响因素探究
        6.5.1 PAHs与重金属及理化指标的关系
        6.5.2 PAHs与大气污染分析指标的关系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粒径分布与污染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大气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D]. 王少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2]六类餐饮源排放PM2.5化学成分谱[J]. 李林璇,程渊,杜鑫,戴启立,吴建会,毕晓辉,冯银厂. 环境科学研究, 2021(01)
  • [3]香烟燃烧产生颗粒物和气固相多环芳烃特征的研究[D]. 李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基于典型暴露情景PM2.5及其金属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D]. 李政蕾. 兰州大学, 2020(01)
  • [5]昆明城区大气环境中气固态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研究[D]. 夏冰心.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及其来源解析[D]. 魏庆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西安市PM2.5中环境持久性自由基污染特性及生成机理研究[D]. 孙浩尧. 陕西科技大学, 2020
  • [8]废旧电路板热拆解过程中多溴联苯醚的排放特征研究[D]. 谭淑妃.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打印、吸烟对室内气/粒分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D]. 黄业星. 南昌大学, 2019(02)
  • [10]西安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D]. 解成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及污染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