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转换和避免复杂性

学习转换和避免复杂性

一、学会转换避繁就简(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娜[1](2020)在《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为了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习得汉语知识,对其习得汉语目的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字句既是现代汉语常用高频句式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我们从《HSK标准教程》系列丛书中总结出十种“给”字句,并从BCC“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五个国家的留学生的“给”字句语料,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归纳统计、偏误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这些“给”字句语料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发现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习得不同“给”字句时出现的偏误情况。本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我们从现代汉语中“给”字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给”字句的习得偏误研究两大方面概述了关于“给”字句的研究现状。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V给”中“给”为介词,进行了“给”字句的句式定位,确定了语料来源、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我们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究了本文不同“给”字句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句式的语义特征和句式联系。“给”字句句式间的联系或句式延伸情况是多样的,包括给予物做中心语形成“的”字结构、增加动词成“V+给”结构强化给予义、给予物N2的句法功能转变、给予物的移位等。我们也一并整理出了“给”字句式的延伸关系图。第三部分,我们运用“正确使用频率法”和“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将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关于几种“给”字句的习得顺序进行排序,推测留学生对不同“给”字句的习得顺序。然后以每种“给”字句为落脚点,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分析不同“给”字句的偏误情况,包括遗漏、误加、错序、误代等。第四部分,我们对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进行了偏误探源,发现留学生习得“给”字句的偏误原因主要包括英语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教材编排不当、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和教师方面的影响等。第五部分,我们基于留学生习得“给”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一些多元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加强汉英对比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深化“给”字句汉语本体研究,强化相近句式间的对比学习和训练;优化教材编排,完善教材编写;教学顺序遵循学生习得规律;教学方法多样化等。希望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不同“给”字句,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重要参考。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就本文的观点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一些简短说明。

姚宇宣[2](2020)在《英汉交替传译中噪音的处理 ——哈佛大学《残疾与公民身份》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实践报告源语材料来自2018年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举办的残疾与公民身份座谈会。译员进行模拟英汉交替传译后,对口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纳汇总。“噪音”是本篇口译实践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口译中的“噪音”是指口译过程中干扰信息传递或使信息失真的因素,即在解码到编码两个过程之间出现的影响到译员的因素。笔者把本次口译实践中遇到的“噪音”分为三类,分别为:语义噪音、物理噪音和生理噪音。语义噪音是指发言人在词语和句子选择上,产生的混淆或干扰准确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因素;物理噪音是指因外部环境或设备原因,干扰准确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因素;生理噪音指发言人生理原因造成的干扰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因素。笔者对口译实践中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运用预测、联系上下文、对环境分析、增译、省译、解释性翻译、降低语言敏感程度、抓住关键词以及运用语音的意义补偿功能等口译策略来解决具体的“噪音”问题。笔者通过撰写本次英汉交替传译实践报告,研究交替传译中噪音的口译策略,希望这些口译策略能够对译员未来的口译实践以及其他译员今后的口译任务有所帮助。

方雅琳[3](2019)在《留学生易混淆动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里提到的易混淆词不仅包括汉语本体研究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还包括意义相关的其他易混淆词。动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汉语为外语的第二语言习得中动词既是习得重点,又是难点。本文以中介语理论、汉语词汇学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以及教学实践,对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易发生混淆的动词进行了考察。笔者希望得出的偏误成因和教学策略能对汉语教学中易混淆动词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首先对本课题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易混淆词的研究现状作出说明,然后对本课题采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所用语料的来源以及目标词的选定等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即偏误分析,在确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需的相关语料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对易混淆动词的偏误语料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易混淆单音节动词偏误;第二类为易混淆双音节动词偏误;第三类为易混淆单、双音节动词偏误。其中易混淆双音节动词又可具体划分为含相同语素的双音节动词和不含相同语素的双音节动词,易混淆单、双音节动词也可分为含相同语素的单、双音节动词和不含相同语素的单、双音节动词。在分类的基础上,从意义方面和用法角度等两方面进行易混淆词的辨析,并总结出该类型易混淆词的特点以及对教学方面的启示。第三部分即原因分析,以留学生易混淆动词的偏误类型为依据,从教学过程和学习者自身两方面探讨了导致其偏误发生的原因。其中教学过程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和教材的原因,而学习者方面则主要受学习策略、语感、母语和目的语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即教学策略,结合上文的偏误分类与成因分析,总结出强化语素教学、偏误预治、对比示差以及通过语境进行教学等四项教学方法。并以含相同语素的双音节动词“帮助—帮忙”为例设计易混淆词的教学方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强化留学生对易混淆动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不断提高其汉语水平。

武晓琳[4](2019)在《基于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不怎么X”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怎么X”结构是汉语疑问代词“怎么”的非疑问用法之一,目前这一结构在汉语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尚有研究空间。本文以服务汉语二语教学为根本目的,从“不怎么X”结构的本体研究、偏误研究和教学研究三个角度入手,首先考察了“怎么”、“不怎么”的研究现状,总结出了本体部分的研究空间,之后选取了 1311条母语者语料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对“不怎么X”结构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的特点得出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结论。基于本体的研究结论和语料库中的偏误,本文设计了 150份“不怎么X”结构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偏误类型的分析,明确了这一部分汉语学习者“不怎么X”结构的使用特点。最后,综合本体研究和偏误研究结果,本文阐述了“不怎么X”结构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希望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赵翔[5](2018)在《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西方世界应对环境危机而总结出来的一个充满智慧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强调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和需求,在空间上关注全球、区际、国家及其以下不同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之基础上,把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联合国要求每个国家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审视和评价本国的法律,找出差距,并作出调整。就我国而言,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引进吸收、创新与本土化的过程,率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创造性提出了在基本内涵和价值目标上与可持续发展基本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可持续发展作为法律概念已被写入我国的多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之中。环境法有环境实定法与环境习惯法之分。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都是由实定法贯彻实施的。相比之下,在某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习惯法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能够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进而与实定法的实施相互配合。正因如此,本着与时俱进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动态,因地制宜回应中国环境法本土问题的治学态度,本文才以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寻找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契合,进而解决环境实定法在当地的实施问题。除引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及法律问题分析。首先以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该地区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三个方面,开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石漠化地区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为崎岖不平的地貌、频繁的自然灾害和贫瘠的农耕环境。正是这种生态脆弱性,极易引发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石漠化地区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丘陵稻作”等方式,它们在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条件的脆弱性、主要涉及的世居民族以及劳动强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石漠化地区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具有立足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关注现实的人地和谐,体现特色生计文化的特点。其中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环境习惯法,承载了当地世居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存技能,扮演着保护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传承生态保护法文化,弥补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之不足的重要角色。随后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展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分析。依次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习惯法与环境习惯法等核心概念,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文化等方面考察了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的现状,进而尝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体制有待完善、机制有待健全和法律制度难以“落地”的问题进行反思,拟追问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完善的可能方向。第二章探讨了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与惯习。作为一种洞察社会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场域与惯习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创设的。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场域强调的是特定分析框架中的关系论思维与博弈论视角,惯习突出的是行动者性情倾向系统的历时性和生成性。若要分析一个场域,必须分析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必须勾划出行动者所占据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本文以农耕社会为前提,具体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丘陵稻作”三种不同的场域,进而发现石漠化地区农耕社会作为一种乡村自主治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具有相对封闭、因地制宜和管理有序的共同图景。本文以生计文化为前提,具体分析了位于三种不同场域的石漠化地区世居民族的惯习,发现了该地区世居民族具有“从众”“从古”和“从老人”的社会惯习以及“生态禁忌”和“适应性生存”的生态惯习。正是这种源于对生态禁忌和适应性生存的生态惯习,才使石漠化地区农耕民族能够适应生态生存和社会生存的传统习俗得以自发生成和世代相传。环境习惯法应和着农耕社会的场域结构,并输出了生态惯习的意义。在前述场域和惯习的分析方法下,环境习惯法的生成经历了从生态惯习到环境习惯法的过程,环境习惯法的演替包括了权威、沉寂和重生三个阶段;环境习惯权利可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社会资源的习惯权利”,环境习惯义务往往与环境保护的义务性、禁止性的罚则威慑紧密相连;环境习惯法有制度化、客体化和身体化的三种形式。根据石漠化地区世居民族生态惯习与社会惯习对环境习惯法形塑的侧重点不同,本文将该地区的环境习惯法功能分为基于乡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功能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规范功能两大类。第三章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契合。首先,分析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的关联性,重点探讨了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契合以及基于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的价值契合。其次,将环境习惯法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场域,既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时间的契合,并从环境习惯法涉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当代人和后代人利益保护以及人的身心体验(惯习)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时间加以分析;又探讨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微观尺度的契合,并从乡村环境自主治理的角度加以关注。最后,在前述基础上探究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契合。根据惯习系统双向运行的特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回应型价值是环境习惯法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价值契合后的新形态。从回应型价值到回应型法,是可持续发展价值在石漠化地区得以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因地制宜,印证了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功能的契合。所以,回应型法与传统环境习惯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调整能力。第四章关注了环境习惯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补充。本章是对第一章关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反思与追问”内容的回应。如果说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法律实施层面上寻求两者在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的承接路径,进而对现行实定法在当地的实施提供补充。从乡村环境治理的体制来看,本文难以回避民间自组织与环境多元主体在体制上的冲突,亟待探讨环境自主治理与环境多元共治的体制承接问题。从法律的运行机制来看,本文既探讨了生态破坏民间救济与司法救济的契合,关注了生态破坏案件的民间识别和民间救济的介入方式;又探讨了民间群体利益表达和环境公众参与在理念、依托社会组织和运行方式上的契合,进而关注了它们在环境民主方面的求同存异和互融互补。从法律制度的实施来看,本文在环境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风水禁忌与生态红线制度之间的契合,为生态红线“落地”的民间模式寻求适用范围、参与主体和应用策略;在资源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耕作习俗与开发者养护制度在持续利用、合理开发、保障生态安全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契合,明确了“开发与养护”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在社会可持续方面,关注了民间“江步”“放浪”制度与倾斜保护制度的暗合,明确了“利益均沾”与关注弱者的功能。

侯叶[6](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胡雅萍[7](2018)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提问的效果关乎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效果,现代文阅读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至关重要。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师“问太多”、学生“不会问”等诸多课堂提问低效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仍是当下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顽症”。因此,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课例分析法来进行研究,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等相关理论和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剖析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力求更加全面地阐述课堂提问的内涵,将传统观念认为的课堂提问专指教师向学生提问,扩展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相互提问、学生向教师的发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提高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形成多向多边的“对话”环境,提高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赢,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真正需要。

刘磊[8](2017)在《大数据分析的经济价值评价与过度挖掘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处理信息的技术直接影响其作为决策基石的功能发挥。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力变革,人们能够记录、存储和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当信息变得可记录、存储和便于传递时,信息即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数据,如今,一个以海量、易变、传送及时、形式多样为特征的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来临,形成现今被人们称之为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思维及其范式,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思维盛宴,为统计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及其价值创造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具体体现在:(1)一方面是数据范围的扩展,即样本数据扩展到总体数据,另一方面是数据类型的扩展,即从结构性数据扩展到半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传统的、成熟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基本都是针对结构性数据的,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现有的分析技术显然力不从心,如何将半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转换成结构性数据或者创造新的方法与技术,使之适应大数据分析不仅需要新的方法与技术,而且更需要新的思维;(2)—方面海量数据,尤其是没有统一结构和一致性表述方式的海量数据如何纳入统计学研究范围,并开创性地探寻相应的统计方法与技术需要统计新思维与智慧,另一方面数据流的统计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让统计学也流动起来显然不是现有统计思想、方法与技术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全新统计学工具;(3)大数据产业化或统计产品市场化将彻底改变统计人在实践中的依附性,统计人的价值创造将变得更加直接与显形化,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统计新思维,而且更需要我们的自信与努力。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在凸显现有数据分析在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不足的同时,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数据挖掘过度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大数据概念自2012年被提出以来,立刻引起了世界各国全社会极大的关注,众多的学者及实践工作者都投身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文献和大数据产品。然而,大数据分析以及大数据产业化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其各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且还有很多研究空白等待大家去填补,本文在对大数据相关基本概念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大数据概念的界定,从统计学的视角,并结合信息科学、信息经济学和工程技术分析方法阐述了信息与大数据的关系、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的时代特征与挑战,以及传统统计学与大数据分析的差别、联系和影响,探讨了大数据分析的价值创造过程及其度量,同时从数据安全与转换、模型设定及其构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讨论了大数据分析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决策风险,并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大数据分析过程中各类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后,以次贷危机事件为案例,利用历史分析法说明了信用评级过程中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的风险。全文由导论,信息、结构性数据和大数据,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风险,数据过度挖掘风险防范的措施,案例分析——以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为例和结论与展望七章构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及过度挖掘风险。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将越来越明显,在充分论证数据分析与使用过程中外部性特征的前提下,数据的价值由私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部分组成,无论是私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其价值大小的体现取决于数据分析的深度与广度,而当数据分析方法滥用或将统计结论视为确定性结论来处理时便存在过度挖掘风险。2.数据过度挖掘的原因剖析。对数据过度挖掘将使信息安全性面临重大的挑战,信息安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模型去揭示违背社会基本规则的客观状况,它属于真实信息揭示,但这类信息的揭示会影响社会正常的运行;二是揭示与事实不一致的信息,通称为噪声信息,其中这个层面的过度挖掘又包括主观与非主观的噪声信息制造。显然,不同表现形式的过度挖掘其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原因与动机,对其原因的剖析是防范数据过度挖掘风险的基础。3.模型与技术分析的复杂化与过度挖掘风险。崇尚科学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理念,然而在现实中,崇尚科学却演化成为追求模型与技术分析的复杂化,复杂的模型与技术分析需要更高层面的抽象,从而更可能导致技术分析前提与现实不一致、样本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模型设定错误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技术分析成为噪声信息制造的帮凶,由此引发过度挖掘风险。4.机会主义动机与过度挖掘风险。信息市场也是一个不完全市场结构,这为具有良好声誉的信息提供者获取超额利润创造了机会,在特定背景下,机会主义动机就会演化成道德风险,尤其是当他利用专门分析技术和模型,通过有意识的或刻意的技术处理去挖掘出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时,道德风险也就转化成过度挖掘风险。5.过度挖掘与决策风险。现有层级制度安排决定了分析人员与决策者的分离,分析师与决策者的利益并非始终是一致的,分析师与决策者往往具有知识非对称性的特点,理性的分析师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极易诱发追求模型与技术分析的复杂化,无论是分析师刻意用复杂的模型去论证决策者的想法,还是为了标新立异,其间均存在过度挖掘风险,当决策者以分析师的结论为依据做出决策时,过度挖掘风险则转变成决策风险。经过梳理、分析、论证与研究,论文得到如下基本结论:一、大数据的数据就是信息,只不过大数据被赋予了更多的与变革相关的含义在内,它是集数据(所有类型数据)采集、处理、转换、存储、传递、分析、算法和应用,乃至产品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这种全过程不仅使传统的数据分析得以变革,而且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属性与生活方式。大数据具有信息的所有属性,数据价值就等同于信息价值。统计学与大数据科学有着技术上的关联和思想上的共鸣,大数据在社会经济现象与相关规律的挖掘上功能更强。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科学是植根于信息科学的一门学科,所以,要应用好大数据关键在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完善和进步,而单纯依靠统计学显然是无法支撑大数据发展的。二、大数据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传送及其应用的全过程,这就决定了大数据的经济价值便是信息开发到应用全过程的价值增值,信息的很多独特特性为信息价值评价增加了难度。而当我们将信息的价值区分为狭义价值与广义价值时,则可分别对其进行评价与度量,就狭义的信息价值评价而言,信息价值度量只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决策的私人评价,其实质并未解释全部的信息价值,只是对特定决策项目的信息价值的实现。为此,我们提出了广义的信息价值评价方法,认为信息价值应该由私人价值和净外部经济价值两部分共同构成。此外,通过数据的组合分解,大数据更便于发现复杂数据集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发现规律并实现价值。三、数据分析的关键是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现新信息,进而提升对事物的了解,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大数据使得人们可利用的信息数量大大增长,但不确定性依旧存在,风险依旧存在,对于数据分析而言,这类风险有两类:数据挖掘过度和数据挖掘不足。所谓数据挖掘不足就是指没能从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数据集本身客观存在有价值的联系或规律,但却没能得到揭示。而数据挖掘过度就是指从数据中挖掘出不真实的信息或伪信息,其中也包括真实信息被坏人利用的情况。数据挖掘不足可能会造成机会损失,数据挖掘过度则可能导致错误判断的直接损失。导致数据过度挖掘的因素很多,其中非结构性数据到结构性数据无法实现等价转换是很多风险的源头。四、次贷危机让人们关注评级机构的工作失误,更开始反思评级工作的客观和公正性。通过对评级机构具体评级工作的梳理发现,评级的方法和程序看上去逻辑严密,定量分析准确,事实上,具体的工作中有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使用,这就导致了具体评级要素、分析权重等关键信息无法公开,直接造成整个评级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客观性,进而导致评级结果缺乏公信力。这是非结构性数据过度挖掘的典型案例。

邓韵稚[9](2017)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图式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漆画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呈现视觉美感还需要兼顾画面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的表达。通过对漆画图式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使画面更深入、自由地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进而使观者与创作者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以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图式语言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漆画创作中图式语言的研究背景。第二章从图式语言的研究价值出发,分析了漆画独特审美价值、感情共鸣价值和思想传播价值。第三章从漆画创作中的图形进行探讨,通过其表现形式、运用方法、运用原则呈现图形意蕴之丰富。第四章对漆画创作中的色彩进行剖析,从漆画材料独特的色彩美感、其他艺术门类对漆画创作色彩的影响、漆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方法进行分析,表现出漆画色彩感情之复杂。第五章研究了漆画中的构图,从漆画构图形式的意蕴美、中西方构图对现代漆画构图的影响、漆画构图的运用方法进行探讨,达到漆画构图美感之多样。本文通过对漆画图式语言中的图形、色彩、构图的研究,为我们的漆画创作提供一些具体的经验,打开创作的新思路:现代漆画的创作中,在图形上要构建出既会被公众所接受又能区别于他人、充分传达创作者意图的创新图形;在色彩上要加强漆画色彩情感与精神意图的表达,构创出漆画色彩表现的独特美感;在构图上强调其在画面中呈现的节奏、韵律、张力等不同形式的美感,赋予漆画创作构图崭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趣味。

王新锋[10](2016)在《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同时也是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思想方法之一。高中阶段碰到的许多方法,如:转换法、类比法、等效法、假设法、极端法等等,其实都属于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范畴。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或将陌生的问题熟悉化、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还是近几年的江苏高考物理试卷,都对学生运用各类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运用会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问题研究者,最终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本文将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作为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尝试将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和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介绍了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改进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结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详细分析了多种常见的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特点,最后分别从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三个角度对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了研究。

二、学会转换避繁就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会转换避繁就简(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现代汉语“给”字句的本体研究
        2.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给”字句习得和偏误研究
    (三)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四)“给”字句的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1.“给”字句的研究范围
        2.“V+给”结构中“给”做介词的界定
        3.“给”字句的语料来源及处理
一、不同“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及联系
    (一)动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句式1(S+给+N1+N2)的语义特征
        2.句式2(S+把+N1+给+N2)的语义特征
        3.句式3(S+给+N1+的+N2)的语义特征
    (二)介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句式4(S+给+N1+V+N2)的语义特征
        2.句式5(S+给+N1+VV/ V一 V/V一下+N2)的语义特征
        3.句式6(S+V+给+N1+N2)的语义特征
        4.句式7(S+V1+给+N1+V2)的语义特征
        5.句式8(S+把+N1+V+给+N2)的语义特征
        6.句式9(S+V+给+N1+的+N2)的语义特征
    (三)助词性“给”字句的语义特征分析
        1.“把”字句中的“给+VP”
        2.被动句中的“给+VP”
    (四)不同“给”字句之间的联系
二、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汉语“给”字句的习得情况
    (一)留学生习得不同“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不同汉语水平等级与习得不同“给”字句的差异关系
        2.不同“给”字句与习得正误量的差异关系
        3.不同“给”字句的使用频数统计
    (二)留学生习得不同“给”字句式的偏误类型
        1.句式1(S+给+N1+N2)的偏误情况分析
        2.句式3(S+给+N1+的+N2)的偏误情况分析
        3.句式4(S+给+N1+V+N2)的偏误情况分析
        4.句式5(S+给+N1+VV/V一下/V一V+N2)的偏误情况分析
        5.句式6(S+V+给+N1+N2)的偏误情况分析
        6.句式8(S+把+N1+V+给+N2)的偏误情况分析
        7.句式9(S+V+给+N1+的+N2)的偏误情况分析
        8.助词的偏误情况分析
        9.句式2和句式7
三、留学生习得“给”字句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英语母语负迁移
        1.定中结构的偏误
        2.状语偏误
        3.助词“了”偏误
    (二)目的语负迁移
        1.一般词语选择
        2.同类使役义词、介词的选择
        3.谓语动词遗漏、词性不明、把字句
    (三)教材编排不当
    (四)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五)教师方面的影响
四、留学生习得“给”字句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英对比分析,促进母语正迁移
    (二)深化“给”字句汉语本体研究,强化相近句式间的对比学习及训练
        1.“给”与近义词之间的辨析
        2.“给”字句各句式间的辨析
        3.其他近义词的辨析
    (三)优化教材编排,完善教材编写
    (四)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遵循学生习得规律
    (五)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多样化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不足和缺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英汉交替传译中噪音的处理 ——哈佛大学《残疾与公民身份》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背景介绍
    1.2 语料特征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口译过程
    2.3 译后总结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语义噪音
        3.1.1 冗余造成的语义噪音
        3.1.2 简化造成的语义噪音
        3.1.3 跨文化噪音
    3.2 物理噪音
        3.2.1 现场设备造成的物理噪音
        3.2.2 物理距离造成的物理噪音
    3.3 生理噪音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实践情况总结
    4.2 意义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3)留学生易混淆动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研究
        (二) “易混淆词”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及词语选定
        (一) 研究范围
        (二) 词语选定
第一章 留学生易混淆动词偏误分析
    第一节 易混淆单音节动词偏误
        一、意义方面
        二、用法角度
    第二节 易混淆双音节动词偏误
        一、含相同语素的易混淆双音节动词偏误
        二、不含相同语素的易混淆双音节动词偏误
    第三节 易混淆单、双音节动词偏误
        一、含相同语素的易混淆单、双音节动词偏误
        二、不含相同语素的易混淆单、双音节动词偏误
第二章 易混淆动词偏误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教学过程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原因
        二、教材原因
    第二节 学习者方面的原因
        一、学习策略
        二、缺乏语感
        三、母语知识的影响
        四、目的语知识的影响
第三章 易混淆动词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策略
        一、强化语素教学
        二、采用对比示差的方法
        三、注重教学中的偏误预治
        四、通过语境进行教学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不怎么X”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怎么”的相关文献概述
        (二) “不怎么X”相关研究概述
        (三) 小结
    三.研究方法
        (一) 理论背景
        (二) 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不怎么X”结构本体研究
    第一节 “不怎么X”的句法特点
        一.X的语法性质
        二.“不怎么X”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不怎么X”结构的语义特点
        一.“不怎么”的语义特点
        二.“X”的语义特点
        三.“不怎么X”结构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不怎么X”结构的语体分布和语用特点
        一.“不怎么X”结构语体分布
        二.“不怎么X”结构语用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不怎么X”结构偏误研究
    第一节 基于语料库的“不怎么X”结构偏误分析
        一.语料库中的偏误分析对象
        二.语料库中“不怎么X”结构偏误类型
    第二节 基于调查问卷的“不怎么X”结构偏误分析
        一.“不怎么X”结构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二.调查问卷中“不怎么X”结构偏误类型
    第三节 “不怎么X”结构偏误原因分析
        一.相关研究尚不完善
        二 二语学习者母语知识负迁移
        三.二语学习者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四.学习者学习策略和个体差异
第三章 “不怎么X”结构的教学研究
    第一节 “不怎么X”结构课堂教学建议
        一.“不怎么X”结构课堂教学设计
        二.对汉语课堂教学者的建议
    第二节 “不怎么X”结构的教材编写建议
        一.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不怎么X”结构设置情况
        二.如何将“不怎么X”结构设计至教材
    第三节 “不怎么X”结构二语学习者建议
        一.注重基础阶段学习
        二.丰富汉语表达方式
        三.善于提问勤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及法律问题分析
    第一节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考察
        一、独特与恶劣的自然条件
        二、独特与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独特与丰富的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的现状描述
        三、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反思与追问
第二章 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和惯习
    第一节 场域与惯习的分析方法
        一、场域与惯习
        二、分析场域和惯习的必要环节
    第二节 基于农耕社会与生计文化的场域和惯习
        一、以农耕社会和生计文化为前提
        二、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场域
        三、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生态惯习
    第三节 场域和惯习下的环境习惯法
        一、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
        二、石漠化地区环境习惯法的功能
第三章 环境习惯法与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契合
    第一节 价值取向、时空尺度与功能定位
        一、价值取向与时空尺度
        二、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三、功能定位与时空尺度
    第二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契合
        一、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契合
        二、基于环境、社会和资源可持续的价值契合
    第三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契合
        一、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时间契合
        二、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契合
    第四节 环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契合
        一、功能契合的前提:惯习系统的双向运行与回应型价值
        二、功能契合的实现:从回应型价值到回应型法
第四章 环境习惯法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实施的补充
    第一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体制承接
        一、环境多元主体: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客观现实
        二、环境多元共治:乡村治理场域对多元主体的遴选
        三、乡村环境自主治理:回应型法让民间自组织发挥作用
    第二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机制关联
        一、生态破坏民间救济与司法救济的结合
        二、民间群体利益表达和环境公众参与的契合
    第三节 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的制度对接
        一、民间风水禁忌与生态红线制度的契合
        二、民间耕作习俗与开发者养护制度的关联
        三、民间“江步”“放浪”制度与倾斜保护制度的暗合
        四、兼论环境习惯法与实定法制度的冲突解决
结语: 境习惯法与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概念
        二、“课堂提问”的概念
        三、“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概念
    第二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接受美学理论
        三、对话教育理论
    第三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研究意义
        一、对学生成长而言
        二、对教师发展而言
        三、对课堂教学效果而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教师视角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
    第一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
    第二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提问现状分析
        一、有问的意识,但是问题设计上花的时间不多
        二、教师提问数量多、对象集中,学生提问数量少
        三、教师提问随意性大、质量不高
        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有效的引导和评价
    第三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提问要有文本意识
        二、教师提问要有文体意识
        三、教师提问要有生本意识
        四、教师提问要有适切意识
        五、教师提问要会无疑而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学生视角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
    第一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提问的现状调查
        一、学生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三、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
    第二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提问
        二、教师行为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提问
        三、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制约了其主动提问
    第三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提问的策略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想问”
        三、优化精彩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会问”
        四、选择积极的教学评价,使学生“乐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后记

(8)大数据分析的经济价值评价与过度挖掘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大数据发展概览
        1.2.1 大数据的技术支持
        1.2.2 大数据的应用
        1.2.3 大数据政策
    1.3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工作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信息、结构性数据和大数据
    2.1 信息
        2.1.1 信息的定义
        2.1.2 信息的分类
        2.1.3 信息的属性
        2.1.4 信息和大数据
    2.2 数据与统计学
        2.2.1 结构性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和半结构性数据
        2.2.2 基于结构性数据的统计学
        2.2.3 统计学和大数据
    2.3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
        2.3.1 信息传递——从马背到互联网
        2.3.2 产品传递——从集市到电商
        2.3.3 资本传递——从亲情到众筹
        2.3.4 人力资本——从体力到脑力
    2.4 大数据与统计学的未来
        2.4.1 大数据和统计学的区别和联系
        2.4.2 大数据与统计学的未来
        2.4.3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思维
    2.5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2.5.1 数据转换和数据融合
        2.5.2 数据存储和数据清洗
        2.5.3 数据错误识别
        2.5.4 数据安全
        2.5.5 能耗问题
        2.5.6 法律法规的健全
第3章 大数据的经济价值
    3.1 信息的度量
    3.2 大数据经济价值的度量方法
    3.3 广义和狭义的信息价值评价
        3.3.1 狭义的信息价值评价
        3.3.2 广义的信息价值评价
    3.4 大数据经济价值的新创造
    3.5 从贝叶斯分析到大数据
        3.5.1 贝叶斯分析
        3.5.2 贝叶斯公式
        3.5.3 贝叶斯分析的信息扩展价值
    3.6 大数据价值增值案例——精准扶贫
第4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风险
    4.1 数据挖掘不足和数据挖掘过度
        4.1.1 数据挖掘不足
        4.1.2 数据挖掘过度
    4.2 数据过度挖掘的影响因素
        4.2.1 数据
        4.2.2 模型
        4.2.3 组织结构
    4.3 数据过度挖掘的风险
        4.3.1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转换风险
        4.3.2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推断风险
        4.3.3 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设定风险
        4.3.4 道德风险
    4.4 过渡挖掘风险的度量探讨
第5章 数据过度挖掘风险防范措施
    5.1 技术风险防范
        5.1.1 数据风险防范
        5.1.2 模型风险防范
        5.1.3 应用风险防范
    5.2 道德风险防范
        5.2.1 激励和监督机制
        5.2.2 信誉机制
    5.3 决策风险防范
第6章 案例分析——以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为例
    6.1 信用评级概述
        6.1.1 信用评级的历史发展
        6.1.2 信用评级的流程和方法
    6.2 主权信用评级
        6.2.1 主权信用评级的特殊性和影响
        6.2.2 主权信用评级的具体说明
    6.3 主权信用评级使用的数据信息
        6.3.1 主权信用评级使用的数据来源
        6.3.2 主权信用评级做出调整的经验信息
        6.3.3 影响主权信用评级的其他非结构性数据因素
    6.4 主权信用评级的质疑
        6.4.1 主权信用评级的质疑分析
        6.4.2 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质疑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图式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框架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图式语言概述及研究价值
    2.1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式语言的概述
        2.1.1 图式的释义
        2.1.2 图式语言的内涵
    2.2 图式语言的研究价值
        2.2.1 提升主观意识,达到“画如其人”的独特审美价值
        2.2.2 升华感情色彩,达到“画意诗情”的感情共鸣价值
        2.2.3 丰富精神世界,达到“画里有话”的思想传播价值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式语言之一——图形意蕴之丰富
    3.1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形的表现形式之趣
        3.1.1 具象图形“直抒胸臆,一目了然”之趣
        3.1.2 抽象图形“以简叙繁,浮想联翩”之趣
        3.1.3 意象图形“寄情于物,意绪无穷”之趣
    3.2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形运用的具体方式
        3.2.1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形运用的提炼与融合
        3.2.2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形运用的解构与重组
        3.2.3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形运用的变形与再造
    3.3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形的运用原则
        3.3.1 旁指曲谕,思绪万千的象征性
        3.3.2 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式语言之一——色彩感情之复杂
    4.1 现代漆画创作中色彩表现的美感
        4.1.1 大漆呈现的沉着稳定的色彩美感
        4.1.2 蛋壳呈现的明快响亮的色彩美感
        4.1.3 金属呈现的富丽典雅的色彩美感
    4.2 其他艺术门类对现代漆画创作色彩的影响
        4.2.1 绘画色彩对现代漆画创作的色彩影响
        4.2.2 设计色彩对现代漆画创作的色彩影响
        4.2.3 民间色彩对现代漆画创作的色彩影响
    4.3 现代漆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方法
        4.3.1 优雅含蓄的同类色
        4.3.2 对比强烈的补色运用
        4.3.3 和谐统一的多色运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漆画创作中图式语言之一——构图美感之多样
    5.1 现代漆画创作中构图形式的意蕴美
        5.1.1 构图形式灵动活跃的动感美
        5.1.2 构图形式安静祥和的静态美
        5.1.3 构图形式稳定端庄的平衡美
    5.2 中西方构图对现代漆画创作中构图形式的影响
        5.2.1 中国画构图对现代漆画构图的影响
        5.2.2 西方绘画构图对现代漆画构图的影响
    5.3 现代漆画创作中构图形式的运用方法
        5.3.1 避繁就简的简练性
        5.3.2 统筹兼顾的整体性
        5.3.3 有条不紊的秩序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1.2 本文的脉络梳理与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部分实践作品
致谢

(10)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学习迁移理论
    2.2 信息加工理论
    2.3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2.4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应用特点分析
    3.1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特征
    3.2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教材常见的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
        3.2.1 微元法
        3.2.2 类比法
        3.2.3 等效法
        3.2.4 图象转化法
        3.2.5 假设法
        3.2.6 极端法
        3.2.7 转换法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调查研究
    4.1 问卷的设计思路与样本的选取
    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4.2.1 限定性问题结果分析
        4.2.2 非限定性问题结果分析
    4.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 调查结论
第五章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5.1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5.1.1 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化陌生为熟悉
        5.1.2 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化复杂为简单
        5.1.3 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化抽象为具体
    5.2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应用于概念教学的课例分析
        5.2.1 物理概念教学借助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5.2.2 高一物理必修一《瞬时速度》教学片段
        5.2.3 高一物理必修二《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教学片段
    5.3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应用于规律教学的课例分析
        5.3.1 物理规律教学渗透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展开教学、探究新知
        5.3.2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教学片段
        5.3.3 高一物理必修二《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教学片段
        5.3.4 高一物理必修一《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教学片段
    5.4 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应用于问题解决教学的课例分析
        5.4.1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通过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5.4.2 高一物理选修 3-1《静电场 习题课》教学片段
        5.4.3 高一物理必修 1《牛顿运动定律 习题课》教学片段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论
    6.2 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学会转换避繁就简(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母语背景留学生“给”字句的习得偏误分析[D]. 吴丽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英汉交替传译中噪音的处理 ——哈佛大学《残疾与公民身份》座谈会的口译实践报告[D]. 姚宇宣.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3]留学生易混淆动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 方雅琳. 扬州大学, 2019(02)
  • [4]基于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不怎么X”结构研究[D]. 武晓琳. 苏州大学, 2019(04)
  • [5]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基于环境习惯法功能视角[D]. 赵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研究[D]. 胡雅萍. 苏州大学, 2018(04)
  • [8]大数据分析的经济价值评价与过度挖掘风险研究[D]. 刘磊. 天津财经大学, 2017(05)
  • [9]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图式语言研究[D]. 邓韵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新锋. 苏州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学习转换和避免复杂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