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利制度货币化

浅谈福利制度货币化

一、福利制度货币化问题的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迟彭羽[1](2021)在《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时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化理论是卢卡奇早期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后创立的。他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从物对人的控制着手,揭示了现代资本的统治逻辑。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关注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现象,还紧扣社会发展中凸显的迫切问题,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寻求突破现代人的困境提供理论武器。现时代物化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运用物化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当前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克服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领域的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篇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分析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研究背景、意义,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总结归纳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发展状况,选择比较研究并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创新点以及重难点。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首先是物化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它主要来自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同时吸收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合理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其次是物化理论生成的社会条件,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特点、政治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动向,无一不推动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诞生。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通过卢卡奇早期的代表着作中概括出物化和物化意识的概念和内涵,并充分分析物化和物化意识之间内在的关系来更深刻了解我们物化的世界。物化普遍性在整个社会中最深刻的表现就是物化内化到人类的心理领域产生物化意识,至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演进路径得以形成。文章的第四部分是辩证理解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通过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作比较,对卢卡奇物化理论作了辩证式地理解。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分析两者的差异,从而辩证认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从中总结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贡献和失误。文章的第五部分是物化与现时代的重新发现。本文通过分析物化和现代性的关系,来发现当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从分析物化在现时代中存在的形式和原因着手,提出了卢卡奇物化理论对当前社会的启示。首先,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其次,破除资本对劳动的非理性宰制;再次,改变和超越发展的悖论状态;最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现时代的物化现象,只有认真研究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个思想武器来减弱、消除现代社会中物化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

戴燕[2](2020)在《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第二十四次全国地方立法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栗战书强调,地方立法作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制度规范,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国的地方立法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顺应我国已经带来的新时代对立法提出的新要求、呼应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紧跟党中央新部署,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在1979年7月1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当中明确赋予了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在这之后,各种地方立法在我国蓬勃发展,地方立法总体量已经远在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数量之上。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修改《立法法》,对地方立法的格局作出了改变,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扩大了享有立法权的地方立法主体范围,据大数据统计资料显示,从2015年3月到2017年12月底,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数量为595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1)如此体量和急速增长的地方立法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追求立法数量,填补立法空白领域的面子工程,超过了对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关注;大量的重复国家立法,造成立法资源的浪费;还有大量僵尸法规规章,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沉睡。因此,我国急需一种立法评估手段或者评估方法,解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地方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作为一种相对综合全面的评估工具,主要通过法经济学的方法评价法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用比较立法成本和效益的方法,确定是否应当立法或者是否采取某种制度(2)。美国是建立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最早的国家,其制度设计、操作经验都相对丰富和完备。从1974年福特总统制定并发布的《通货膨胀影响声明》,到1993年克林顿签署12866号行政命令《联邦规制经济分析》,再到2011年奥巴马颁布的13563号行政命令《改善规章和规制审查》,美国已经形成了由行政立法、总统行政命令和政府部门文件等组成的系统的行政立法和政府规制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其它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日本等。成本效益评估具有属性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在立法中去评估成本效益实质上不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当中,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决策性程序,任何决策者在作出立法这样的重大决定前,都会运用多种评估手段来进行一个较为客观的利弊权衡或者是成本和收益利益评估,从程序的角度看整个美国行政立法制度体系,成本效益评估是被作为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行为中必须遵守的正当程序;其次,成本效益评估在法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实体性标准,因为在成本效益评估中要求行政机关的规制必须是效益能证明成本是正当的,换言之就是作出行政规制所形成的成本与得到的效益应当成合理的比例,效益必须要明显大于规制成本,同时成本效益评估要求为得到效益所作出的规制手段造成的负担最小化。第三,成本效益评估作为一种科学化、严谨化的规制影响分析方法,其能够为立法和行政决策者提供一套以数学为基础的评估计算方法,进而能非常准确的评估出将要实施的规制耗费的成本和获取的效益,使决策者能够作出既能提升经济效率和又符合经济理性的决策;所以,成本效益评估这种方法不仅是一项必要的决策性正当程序,也是一种实体性正当标准,还是一种科学的规制影响分析工具。成本效益评估因其有着许多特有的制度化积极功能,使得近年来其地位不断提高的趋势,而且在美国行政法上得到广泛运用。我国学者高秦伟认为:成本效益评估之所以会越来越盛,一方面是经济分析法学思潮在规制与行政法领域充分应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在于它适应了规制缓和的需求。随着经济学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化和多样化,对于立法过程中的成本效益评估不仅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和收益之间的矛盾,还能够预防行政机关滥规制与不规制,有效的优化行政规制的质量。除此而外,成本效益评估的正确运用,还能有效提升行政合法性,让“民主赤字”危机所遭受的争议有所缓和。成本效益评估从诞生之日起,质疑和批判一直相伴相随。集中起来有几种声音,包括成本效益评估只能反映客观上现有的财富、资源和投入的水平、必然存在着一个大的弊端就是无涉价值和难以考虑到道德因素,无视社会价值重视个人价值,依靠市场价值比较了不可比较的和定价了不可定价的,忽视不可量化的价值,忽视了代际公平。折现率、基准线和计算方法欠缺科学方法造成成本效益的差距巨大等等。这些质疑和批评推动了成本效益评估自身的完善,在实务领域已经不断的创新和尝试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弥补成本效益评估方法所呈现出来的不足。传统法哲学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公平和正义。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法律会对经济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法律的效益问题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目标,而且发展为当代法律的所追求价值之一。(1)在经济分析法学中曾经有学者提出过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即真正的正义、公正、自由和公共的善只能通过成本效益评估才能判断,以及确定它们在现实当中的存在状态和程度,才能在更进一步的程度上去实现它们”。(1)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成本效益评估方法在更高层次上能够实现对法的公平正义的追求目标。随着地方立法对地方经济发展规制的更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再进一步加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经济利益需要更加公平分配和有序的协调。成本效益评估方法正是基于对立法成本和立法收益对比产生的净现值的正负,体现出立法效益的大小,从而不断增进立法收益,降低立法的成本,实现立法效益最大化。美国学者理查德·波斯纳有过一个着名的论述:“传统的法律保障人们公平分享蛋糕;当代的法律不仅要保证公平分享蛋糕,更要让人们努力把蛋糕做大。”(2)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最后的确立都非常符合当代法律发展的任务和目的,对于我国地方在立法程序中能够科学配置和调动各种地方立法资源,突出地方立法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制度和科学上保障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实现和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最早规定立法成本效益评估方法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中指出,我国各地方要探索和建立对政府行政立法项目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特别指出尤其对经济立法项目要适用成本效益评估方法,对其立法的过程成本和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分析,追求立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后,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开展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实施意见》率先尝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我国的立法评估的理论和实务风起云涌,立法后评估已经被我国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加以固定,《立法法》中第63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组织对有关法律或者法律中有关规定进行立法后评估。”法学界和实务界的人士开始更多的认识到立法中成本效益评估的重要性,成本效益评估是提高立法的可操作性是重要方法和制度。成本效益评估是评估标准中难度最大,但也是提高目前中国立法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制度的引入都不是全盘的照搬,必须结合所在地的国情做适度的调整,特别是在我国法律经济学尚不是很发达的情形下,构建我国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更需要精准发力,分步实施。构建我国的成本效益评估制度,比较好的模式选择是培育参与主体,建立独立的审查主体,由相对专业和独立的审查主体,制定出台我国的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指引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强化对成本和效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政府信息收集和公开,为成本和效益的货币化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对于暂时不能够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补充。成本效益评估作为一种程序、或者说是方法和标准,运用到我国地方立法中,将使得我国政府所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地方行政立法等政府行为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理性化,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程序和标准的建立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计梦吟[3](2020)在《基于史密斯模型分析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保障民生和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效果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执行力。做好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一方面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的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农村低保是保障困难农户最基本生活的惠民政策,但是如何保证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南昌市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非固定收入难核算、公开公示不到位、福利依赖等。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对南昌市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提高南昌市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效率的对策:合理计算低保户收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适当扩大救助范围;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做好基层工作的公平公开;加强低保户的管理,增强与群众的沟通、加强对目标群体的政策宣传、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林翛然[4](2020)在《征地拆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之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等公共交通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大举推进,以及城市旧城区的大规模改造,大型体育场馆、城市综合体等公共设施的大兴建设,征地拆迁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今,似乎没有哪个词能如“拆迁”一样,承载着几乎截然相反的正负两面:一面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面则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纷争,凸显出我国社会矛盾的纠结和社会管理的相对滞后。由于我国在土地管理、房屋拆迁等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先天缺陷,地方政府主导的征地拆迁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类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的破坏因素。征地拆迁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城市建设的范畴,成为了突出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既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也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基层干部心目中的“痛点”。本文以政府职能与政府行为理论和政府责任理论为研究基础,首先概述征地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和政府责任,其次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重点对征地拆迁中福州市县区地方政府的行为现状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研究目前征地拆迁管理中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其他城市征地拆迁管理的优秀经验,最后归纳总结,提出福州市征地拆迁中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政策建议。

黄新月[5](2020)在《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与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中的新就业青年是城市“夹心层”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受收入积累限制,购房能力不足,不得不选择租房居住。尤其是各高校的一些毕业生,刚刚毕业工作就可能面临离开学校宿舍、寻找合适住房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情况,纷纷出台了一些毕业生住房补贴政策和人才引进安居保障办法,甚至一度造成了各地“抢人大战”的现象。2016年6月27日,南京市政府发布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公租房货币化保障的实施意见》,规定了对于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补贴的实施办法,为南京市住房保障的落实开辟另一条通道。但新的住房保障政策到底有没有实施到位,年轻人的住房问题是否得到一定的缓解还有待商榷。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回顾,本文确定了保障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需求的逻辑方法。主要思路是,公租房政策是保障以新就业无房者为代表的“夹心层”群体的最理想方式,而在其政策框架下发展出来的货币化补贴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涵盖在保障范围内。基于这一结论,本文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内容限定为狭义的社会保障概念中。通过历史溯源,摸索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逐步被纳为住房保障对象的过程,并发现其货币化保障的发展趋势。从政策产生的背景上看,发展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是破解我国高房价造成的城市居住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传统租房市场的供给结构,已不能满足当下新就业高校毕业生品质租住的需求。通过实地的调查和测算,可以得知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房支付能力较弱,他们渴望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独立租住空间,但承受不了大整居的租金,受收入水平限制常降低期望、选择合租的租住方式。这些因素都是完善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在必要性。当下我国对于新就业人员的住房保障,发源于保障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公租房政策,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下的子系统。但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自发出台的人才安居政策,常与住房保障政策在体系范围上相互交叉,本文会从政策目标和责任主体上区分二者的不同。然后对我国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公租房的两种保障形式,对各地的保障政策文本进行分类整理。从对南京市的实证分析中,了解当下有关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各种保障形式的覆盖情况,着重对租房补贴这种新型保障形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中寻找政策发展和提升的空间。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政策体制设计不健全,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在制度安排上混乱,各地自主选择权大,没有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滞后发展、政府管理方式与理念的局限,严重阻碍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住权益的落实。结合德国等国外住房保障的有效经验,本文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建议内容主要从完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制度本身、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破除传统住房消费观念的桎梏三个方面论述。由于目前针对新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探讨还比较少,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南京市通过租房补贴的形式,率先将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到住房保障范围之中,这一举措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由于这种保障方式尚不成熟,并没有在全国实行;而且各地也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没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要形成完整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体系,需要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

崔凯[6](2019)在《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公务员队伍相对来说具有高稳定、高保障性的特点,是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主要力量,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情况影响到国家是否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由于其直接接触社会民众,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形象决定着民众对政府部门的印象。公务员福利制度关乎我国数百万公务员的切身利益,公务员福利制度是否科学和合理对能否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能够享受到正常的社会保障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优化公务员福利体系,在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收入的同时,减少公务员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有效防止腐败的发生。与此同时,通过对公务员福利体系的研究,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如何提升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励公务员工作效率的提升。本论文正是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研究,结合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工作实际,深层剖析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提出优化完善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的建议。该论文有图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1篇。

黄姝[7](2019)在《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及其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采用的是公务用车制度,这种制度可以方便政府工作人员外出办公的需要,从而明显的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现今,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各行各业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市场结构逐步完善,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同时,全国各个行业企业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但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制度存在诸多漏洞,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务用车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各种违规用车现象充斥着人们的事业,不少司法机关干部甚至霸占了公务用车的权利,使其成为个人的专属用车、特权用车。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还为国家财政管理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并逐渐成为培育腐败思想和行为的温床,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势在必行。本次研究对武汉市目前公务用车改革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展开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武汉市公车改革,通过对武汉市市级参改单位和各区改革政策的实证分析、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指出货币化车改模式的必然性、优势以及不足之处。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公车改革的目标、方法等进行了全面讨论。论文首先介绍了武汉市在该领域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武汉市公车改革政策的目标和责任、主要的政策措施、政策的支持和保证机制;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根基找寻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外,从而提出可行性改进意见和对策建议。本次的研究显示,公车货币化改革在经济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社会效应却非常有限,主要是大众对于这种模式的认可度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货币补贴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改革的进程没有公开以及缺乏社会监督体制。因此,在实施公车货币化改革的过程中,对于社会效应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提高改革所能够获得的政治效益。本次研究提出的建议有,在进行公车货币改革时,必须公开改革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并且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监督体制,提高改革带来的社会效应;同时在完善相关配套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促进改革的顺利完成。

朱明磊[8](2019)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作为一线建筑工人的主体,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建筑业经济支柱性地位获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国五千余万建筑业农民工普遍存在年龄大、个人资本少、就业质量差、市民化难等突出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筑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需要,亟待通过产业工人化手段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学术界针对“建筑业农民工问题”做了诸多探讨,普遍指出从事“苦、累、险、脏、乱、差”工作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承受着权益保障严重不足、职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等诸多不公平待遇,已经成为“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典型代表,但是鲜有系统研究“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机理与对策”的学术成果,难以为政府部门制定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性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影响机理和路径对策研究,对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助力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和全国性调研数据,剖析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状问题和现实障碍。(1)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探究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演变历程和现状问题;(2)从建筑农民工自身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障碍和外部条件(社会、政府、行业、企业)障碍两个方面,剖析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3)从维持现状和改变现状两个视角对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趋势进行了预判。其次,借助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算,揭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1)基于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了27个影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关键因素;(2)借助ISM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逻辑辨析和层阶分析,得到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图;(3)对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的多层递阶结构进行深度解析,揭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是“在社会、政府、行业和企业等外部条件作用下,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共同提升的过程,最终享有现代产业工人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平等的城市社会福利待遇”。再次,借助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工地调研访谈数据,构建Logit模型和系统动力学(SD)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实证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1)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再次设计调研问卷,并选取重庆市20个建筑工地进行调研访谈;(2)根据第二次调研数据构建Logit模型,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完成了影响机理的静态实证;(3)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利用SD工具构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系统仿真模型,并借助中国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访谈数据,设定资本投资总量变化情景、单位资本需要量变化情景、产业工人目标数量变化情景等不同政策情景运行该动态仿真模型,情景分析了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敏感程度,动态实证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得到了影响我国建筑业产业工人数量变化和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速率变化的政策敏感因素。最后,基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和影响机理,提出了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培育一批稳定的高素质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对策建议。以培育一批稳定的高素质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为最终目标,基于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实障碍和影响机理,提出了“建构建筑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积累共同提升的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并明确了对策措施的阶段性和时序性。本文遵循“现状问题-障碍分析-机理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为研究对象,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形成了研究观点和研究视角的创新,丰富了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相关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应用范畴,有助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深化;同时,基于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培育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的对策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参考和智力支持。

梁志华[9](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指出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王烨[10](2018)在《Z认证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在企业发展中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强化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主要基石。因此,根据企业和所属行业的特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企业的业务特点、组织架构、管理层级、地域差异,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本文以认证型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认证型企业业务特点、行业模式、人员结构等的研究,运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公平理论、期望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薪酬激励理论、平衡计分卡等理论和其他前沿理论,结合现代薪酬管理体系考核的主要方法,研究了认证型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内容和结构,提出了认证型企业薪酬设计与薪酬实施的薪酬管理体系。并通过历史数据、分解战略目标对Z公司薪酬体系设计结果进行了测评,通过测评结果分析薪酬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为薪酬管理体系方案的实施提供可行性评估。

二、福利制度货币化问题的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利制度货币化问题的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2.1 物化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2.1.2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
        2.1.3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合理化思想
    2.2 物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2.1 经济领域的新特点
        2.2.2 政治领域的新现象
        2.2.3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动向
3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内涵
    3.1 卢卡奇对物化的界定
        3.1.1 物化的概念
        3.1.2 物化产生的根源
        3.1.3 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3.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2.1 物化现象的产生
        3.2.2 从物化现象到物化意识
        3.2.3 从物化意识到物化理论
4 辩证理解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4.1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分析
        4.1.1 从概念层面上考察
        4.1.2 从研究方法上探究
        4.1.3 从异化产生的根源索解
        4.1.4 从异化批判的重点上分析
        4.1.5 从扬弃异化的方法上剖析
    4.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贡献和失误
        4.2.1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贡献
        4.2.2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失误
5 物化与现时代的重新发现
    5.1 物化和现代性的关系
        5.1.1 物化是现代性的具体表现
        5.1.2 现代性是物化形成的重要前提
    5.2 现代社会中的物化现象
        5.2.1 现时代的可计算性
        5.2.2 人的货币化倾向
        5.2.3 占有型文化意识的普遍存在
        5.2.4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不合理性
    5.3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代性启示
        5.3.1 树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
        5.3.2 去除资本对劳动的非理性宰制
        5.3.3 改变和超越发展的悖论状态
        5.3.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实践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二)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
        (二)规范分析方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实证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地方经济立法辨析
        一、地方经济立法的含义和特征
        二、地方经济立法的表现形式、地位和作用
        三、地方经济立法的发展历程和时代使命
    第二节 成本效益评估的基本理论
        一、成本效益评估的概念
        二、成本效益评估的理论依据
        三、成本效益评估的基本假定
    第三节 成本效益评估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规律
        一、发展进程
        二、历史规律
    第四节 成本收益分析引入地方经济立法的制度功效
        一、促进地方经济立法效率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推动地方立法资源配置科学化
        三、增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四、克服信息不对称,促进民主立法
    第五节 对成本效益评估的质疑和挑战
        一、忽视了对法的多维度价值的考量
        二、注重功利性而忽视了道德准则
        三、成本效益量化不精确
        四、成本效益评估自身运作成本过高
第二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主体、对象和标准
    第一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主体
        一、我国现有的立法评估主体
        二、建立多元化的成本效益评估主体
    第二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对象
        一、确立成本效益评估对象的依据
        二、地方经济立法的适用对象
    第三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标准
        一、成本效益评估的一般标准
        二、成本效益评估的特殊标准
第三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内容
        一、立法成本的构成
        二、立法收益的构成
    第二节 立法成本和收益的量化方法
        一、立法成本收益的可测量性
        二、立法成本的量化
        三、立法收益的量化
    第三节 成本和收益计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成本收益量化的前提——基线
        二、成本收益的时间问题——折现率
        三、分配影响分析
    第四节 立法效益的计算方法
        一、立法成本和收益的加总计算
        二、立法效益的判断标准
    第五节 其他分析方法
        一、成本有效性分析
        二、风险分析
        三、敏感性分析
第四章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程序
    第一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概述
        一、成本效益评估程序与立法程序的关系
        二、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要素
    第二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启动
        一、制定评估方案
        二、选择评估方法
    第三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运行
        一、信息收集
        二、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三、成本效益评估报告
    第四节 成本效益评估程序的回应
        一、立法评估结果回应的含义
        二、立法评估回应方式
第五章 我国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适用的困境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缺乏合理的评估技术与量化方法
        三、参与成本效益评估主体不明确
        四、公众参与立法的深度不够
    第二节 《立法法》的规定和顶层设计
        一、《立法法》对地方立法评估的规定
        二、《立法法》的顶层设计
    第三节 我国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总体构想
        一、我国地方经济立法评估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的总体设想
    第四节 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评价制度
        二、建立我国大数据信息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类
        (二)译着类
        (三)中文论文类
        (四)学位论文
        (五)网络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基于史密斯模型分析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给我国低保工作的启示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农村低保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低保
        2.1.2 农村低保
        2.1.3 社会救助
        2.1.4 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
第3章 南昌市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南昌市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现状
        3.1.1 南昌市基本情况
        3.1.2 农村低保现状
        3.1.3 农村低保执行基本特征
    3.2 访谈情况汇总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方法
        3.2.3 访谈提纲(附后)
        3.2.4 低保干部访谈结果
        3.2.5 村民访谈结果
    3.3 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3.3.1 非固定收入难核算
        3.3.2 公开公示不到位
        3.3.3 福利依赖
第4章 南昌市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原因剖析
    4.1 政策本身的限制
        4.1.1 家庭收入多样化,并缺乏定期申报
        4.1.2 对低保政策的过度依赖
        4.1.3 低保政策缺乏激励效果
    4.2 基层工作人员执行力不足
        4.2.1 基层管理难到位
        4.2.2 基层工作力量不足
    4.3 农户参与政策执行主动性不强
        4.3.1 部分低保人员自觉意识低
        4.3.2 农户参与度不够
        4.3.3 部分农户价值观偏移
    4.4 政策执行环境不充分
        4.4.1 缺乏有效监督
        4.4.2 经济发展水平低
        4.4.3 乡村风气的影响
第5章 南昌市提升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效果的思考
    5.1 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1.1 合理计算低保户收入
        5.1.2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适当扩大救助范围
    5.2 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和政府机构的执行力
        5.2.1 加强基层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5.2.2 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基层待遇
        5.2.3 做好基层工作的公平公开
    5.3 加强低保户的管理,增强与群众的沟通
        5.3.1 加强对目标群体的政策宣传
        5.3.2 提高村民的参与度
        5.3.3 加强对低保对象的管理
    5.4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5.4.1 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5.4.2 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5.4.3 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征地拆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征地拆迁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政府征地补偿制度方面的研究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一) 关于征地拆迁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征地拆迁政府职能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征地拆迁各方利益博弈方面的研究
        三、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一、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征地拆迁
        二、 政府责任
        三、 政府行为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 征地拆迁中的政府责任
        二、 征地拆迁中的政府行为
第三章 福州市城区征地拆迁总体情况和政府行为现状
    第一节 福州市城区征地拆迁总体情况
        一、 福州市征地拆迁的规模
        二、 福州市现行征地拆迁政策依据
        三、 福州市实施征地拆迁的基本流程
        四、 拆迁安置的主要方式
        五、 福州市征地拆迁实施主体
        六、 征地拆迁相关投诉情况
        (一) 福州诉求量占全省近一半
        (二) 平台受理诉求件总量逐年递增
    第二节 福州市征地拆迁中政府行为现状
        一、 “项目带动”模式,要求限时完成
        二、 行政主管部门集管理者和实施者于一身
        三、 安置房建设进度普遍存在滞后情况
第四章 福州市征地拆迁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福州市征地拆迁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
        一、 拆迁补偿不够透明和公正
        二、 部分政策调整跟进不够及时
        三、 拆迁房屋权属认定与评估不规范
        四、 拆迁引发寻租腐败、失职渎职现象
        五、 安置房建设管理存在缺位现象
        六、 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 现行拆迁模式和制度不健全
        二、 征迁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足
        三、 个别拆迁人的自由裁量权缺乏限制
        四、 “拆后”长效保障机制不完善
        五、 安置房短板未得到充分解决
        六、 冲突矛盾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第五章 国内外征地拆迁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部分外国政府在征地方面的做法
        一、 美国的做法
        二、 英国的做法
        三、 日本政府的做法
        四、 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第二节 我国其他城市征地拆迁方面的经验
        一、 郑东新区“先安置后拆迁”
        二、 厦门枋湖村连片改造引入第三方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福州市征地拆迁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严格执行统一的拆迁补偿标准
        一、 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
        二、 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跟进政策,调整补偿标准
        三、 坚持一个标准补偿
    第二节 政府放权,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参与征地拆迁工作
        一、 探索培育专门为征迁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二、 探索引入专业公关公司
        三、 探索引入房地产开发企业
    第三节 提升安置房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一、 以安置促拆迁
        二、 保质保量完成安置房建设
        三、 完善安置房配套和产权办理
    第四节 建立有效应对冲突的管理体系,强化公众参与
        一、 信息前置,听被征迁人的真实声音
        二、 健全反馈平台,及时解决被征迁人投诉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访谈提纲
附录 B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与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新就业高校毕业生
        二、住房保障
        三、租房支付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第三章 发展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的原因
    第一节 发展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的必要性
        一、破解城市居住困境的必然选择
        二、消解新就业高校毕业生过渡期住房弱势化
        三、满足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需求
    第二节 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租房支付困境
        一、房屋支付租金压力大
        二、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租房支付能力测算
第四章 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分析
    第一节 政策的起源与发展
        一、住房保障制度产生
        二、新就业人员被纳入保障范围
        三、货币化保障趋势
    第二节 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政策分析
        一、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政策与地方人才安居政策的区别
        二、不同城市的新就业人员住房保障政策
        三、公租房实物配租与住房租赁补贴效用比较
    第三节 南京市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政策框架
        一、形成过程
        二、基本框架
第五章 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实效及问题
    第一节 南京市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现状
        一、传统保障形式的落实状况
        二、南京市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实施效果
    第二节 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二、住房租赁市场不健全
        三、政府监管存在问题
第六章 对我国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的思考
    第一节 完善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
        一、构建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租赁保障政策体系
        二、提升现有保障形式的有效性
    第二节 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一、切实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二、强化法律保障的防护网
    第三节 破除传统住房消费观念的桎梏
        一、树立住房梯度消费观念
        二、增加小户型租赁住房供给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京市新就业高校毕业租房支付能力分区测算
附录2 我国住房租赁相关政策的推进历程
附录3 南京市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租房现状与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关于福利体系的研究现状
    2.2 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2.4 福利体系优化内容
3 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现状
    3.1 公务员福利制度发展历程
    3.2 我国公务员福利制度的特点
    3.3 现阶段我国公务员福利分类及项目
4 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现状及问题
    4.1 河南税务系统及人员简介
    4.2 问卷调查与信效度分析
    4.3 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现状
    4.4 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
    4.5 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存在问题归因
5 国外公务员福利制度实践及启示
    5.1 国外公务员福利制度实践
    5.2 国外公务员福利制度的启示
6 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6.1 福利制度优化的目标
    6.2 福利优化方案的具体内容
    6.3 福利优化方案实施保障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及其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务用车
        二、公务用车改革及其三种车改模式
    第二节 当前公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权力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武汉市实施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必要性
        一、武汉市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武汉市选择货币化车改模式的必要性
    第二节 武汉市公车改革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武汉市公车改革的责任主体
        二、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的目标
    第三节 实现货币化公车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交通补贴标准及发放办法
        二、公车拍卖办法
        三、司机安置办法
    第四节 货币化公车改革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
第三章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政策实施效果
    第一节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的经济效果评价
    第二节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的社会效果评价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对社会效果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第一节 货币化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务用车的运行成本依然偏高
        二、公务用车管理不规范
        三、对货币化改革的认识差距问题
        四、消费标准不合理性
        五、社会监督体制缺乏
    第二节 实施公务用车货币化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公务用车成本控制
        二、促进公务用车规范管理
        三、提高改革的透明度和认知度
        四、确定合理的货币化补贴标准
        五、积极引入合理的社会监督体制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武汉市公务车体制改革问卷调查表
致谢

(8)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建筑业农民工
        2.1.3 建筑业产业工人
        2.1.4 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
        2.1.5 建筑业农民工市民化
        2.1.6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3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2.3.2 社会权利贫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系统相关理论
        2.3.5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2.3.6 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3.1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历史追溯
        3.1.1 历史起源
        3.1.2 演进历程
    3.2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现状考察
        3.2.1 职业化现状
        3.2.2 市民化现状
        3.2.3 产业工人化现状
    3.3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自身资本积累障碍
        3.3.1 人力资本积累障碍
        3.3.2 经济资本积累障碍
        3.3.3 社会资本积累障碍
    3.4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外部条件限制障碍
        3.4.1 社会方面障碍
        3.4.2 政府方面障碍
        3.4.3 行业方面障碍
        3.4.4 企业方面障碍
    3.5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趋势预判
        3.5.1 维持现状
        3.5.2 改变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解析
    4.1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基于文献成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2 基于调研结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3 基于访谈结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4 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4.2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研究
        4.2.1 解释结构模型(ISM)简介
        4.2.2 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
        4.2.3 解释结构模型(ISM)运算结果
    4.3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影响机理解析
        4.3.1 直观分析
        4.3.2 深层次分析
        4.3.3 系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影响机理的静态实证
    5.1 样本来源与数据统计
        5.1.1 问卷设计
        5.1.2 数据来源
        5.1.3 描述性统计
    5.2 调研数据分析与评价
        5.2.1 人力资本的存量现状描述及评价
        5.2.2 经济资本的存量现状描述及评价
        5.2.3 社会资本的存量现状描述及评价
        5.2.4 “三资”总存量现状描述
    5.3 静态实证分析
        5.3.1 Logit模型简介
        5.3.2 Logit模型构建
        5.3.3 Logit模型结果及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系统的动态仿真与情景分析
    6.1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优势
        6.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1.2 系统动力学特征
        6.1.3 系统动力学对本文的适用性
    6.2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系统的动态仿真
        6.2.1 仿真模型构建步骤
        6.2.2 人力资本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6.2.3 经济资本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6.2.4 社会资本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6.2.5 系统因果关系总图构建
        6.2.6 系统存量流量图绘制
        6.2.7 函数关系说明
        6.2.8 系统模型检验
    6.3 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系统的情景分析
        6.3.1 情景分析思路
        6.3.2 情景分析方法及主要流程
        6.3.3 仿真模拟分析与评价
        6.3.4 资本投资总量变化情景
        6.3.5 单位资本需要量变化情景
        6.3.6 产业工人目标数量变化情景
    6.4 本章小结
7 推动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对策建议
    7.1 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1.1 加快建筑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7.1.2 加快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
        7.1.3 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
        7.1.4 加速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7.1.5 加强建筑工人劳动权益保护
        7.1.6 完善建筑工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7.1.7 完善建筑工人职业发展体系
        7.1.8 改善建筑工人职业安全与健康状况
    7.2 经济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2.1 完善建筑工人工资保障制度
        7.2.2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2.3 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
        7.2.4 建立多层次城市住房供应体系
        7.2.5 加速推行“房地产税”
    7.3 社会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3.1 提高组织化程度
        7.3.2 改善建筑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
        7.3.3 促进城市社会融入
        7.3.4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
    7.4 实现对策建议的阶段性和时序性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课题
    C 调查问卷Ⅰ
    D 调查问卷Ⅰ统计结果
    E 各地“关于推进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的工作总结(部分)
    F 基于文献成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G 调查问卷Ⅱ
    H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1.2.1 政府资产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局限性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2.1.1 政府资产定义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4.1 非生产资产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4.1.2 土地资产
        4.1.3 矿产资源
        4.1.4 水资源
        4.1.5 森林资源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4.3 生产资产
        4.3.1 政府存款
        4.3.2 全国社保基金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4.4 政府负债
        4.4.1 直接负债
        4.4.2 或有负债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5.1 生产资产管理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Z认证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论文创新点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薪酬管理研究现状
        二、国内薪酬管理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薪酬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薪酬及薪酬体系
        二、薪酬管理及薪酬管理体系
        三、绩效薪酬及绩效管理
    第二节 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期望理论
        二、公平理论
        三、效率工资理论
        四、人力资本理论
        五、薪酬激励理论
        六、平衡计分卡理论
    第三节 薪酬管理的前沿理论
        一、全面薪酬管理
        二、“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
        三、宽带型薪酬结构
        四、薪酬设计的差异化
        五、员工激励的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六、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七、弹性福利制度
    第四节 薪酬管理体系考核的主要方法
        一、薪酬管理体系建设的PDCA循环
        二、战略目标KPI分解的目标考核
第三章 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认证型企业的薪酬管理
        一、认证及认证型企业
        二、认证型企业的薪酬管理
    第二节 Z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一、Z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Z公司薪酬管理现状
    第三节 Z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Z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Z公司薪酬体系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章 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构建
    第一节 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构建概述
        一、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二、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构建要素
        三、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构建步骤
        四、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实施
    第二节 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构建方案
        一、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设计
        二、Z公司固定薪金设计方案
        三、Z公司绩效薪金设计方案
        四、Z公司福利政策设计方案
    第三节 Z公司薪酬体系的应用测评分析
        一、利用历史数据测算薪酬水平分析评价
        二、利用战略目标分解指标测算薪酬水平分析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薪酬管理体系方案设计的优势与不足
        一、薪酬管理体系方案设计的优势
        二、薪酬管理体系方案设计的不足
    第二节 薪酬管理体系方案设计的应用价值
        一、Z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需要
        二、认证型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建设建议
    第三节 薪酬管理体系方案设计的后续建议
        一、薪酬管理体系方案的实施
        二、薪酬管理体系方案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福利制度货币化问题的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现时代价值研究[D]. 迟彭羽. 中北大学, 2021(09)
  • [2]地方经济立法成本效益评估制度研究[D]. 戴燕.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史密斯模型分析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以南昌市为例[D]. 计梦吟. 南昌大学, 2020(01)
  • [4]征地拆迁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福州市为例[D]. 林翛然. 华侨大学, 2020(01)
  • [5]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住房保障政策与问题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黄新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河南税务系统基层公务员福利体系优化方案研究[D]. 崔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武汉市货币化公车改革及其完善研究[D]. 黄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8]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机理与对策研究[D]. 朱明磊. 重庆大学, 2019(01)
  • [9]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Z认证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 王烨.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浅谈福利制度货币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