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一、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雁,马娇楠[1](2021)在《屈光手术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文中提出屈光手术是目前屈光不正矫正的重要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近年来, 屈光手术相关研究整体发展趋势迅猛, 但仍存在潜在发展空间及市场需求。各种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无论是角膜屈光手术还是眼内屈光手术, 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更安全"的微创以及更个性化的矫正, 手术中不仅引入角膜地形图引导、波前像差引导、Q值调整的个性化切削以及手术中Kappa角的调整等技术以追求更佳的视觉质量, 而且还出现了个性化的角膜交联手术等多种方式。各种手术方式及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交叉融合也是屈光手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此外, 提升诊疗效率并使矫正效果更加精准的智能化也是发展新趋势之一。眼科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我国屈光手术的发展变革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朱青[2](2021)在《体位变化下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对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文中提出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视力, 而且要提高视觉质量, 视觉质量是除视力之外更高层次的视觉能力。目前, 许多角膜屈光手术主要是以瞳孔中心作为检查及治疗的对准中心, 由于体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患者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 角膜屈光手术术中可能会发生偏心切削, 使散光欠矫、诱发散光、增加高阶像差等, 影响术后视觉质量。因此, 测量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可指导手术的设计, 对加强瞳孔中心定位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的测量方法、虹膜识别技术测量体位变化下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情况与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对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术后散光、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综述。

李媛媛[3](2021)在《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中期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LASEK、FS-LASIK、SMILE三种手术矫正近视散光后的主观和客观视觉质量变化,并评估三种手术在相同近视程度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09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单纯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230例(460眼),符合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患者自行选择的手术方式分别行LASEK 57例(114眼)、FS-LASIK 85例(170眼)、SMILE 88例(176眼),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中、高度近视组。主观评价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屈光矫正者生活质量量表(QIRC);客观评价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选择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作为指标。采集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的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基线资料:LASEK、FS-LASIK和SMILE组的性别(x2=1.744)、年龄(F=0.778)、暗室瞳孔直径(F=0.100)均无统计学差异。2.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均能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在裸眼视力恢复方面,SMILE手术恢复更快更稳定。LASEK和FS-LASIK术后6月时UCVA大于术后1月,术后1月UCVA大于术前(P<0.001)。SMILE术后1月UCVA较术前改善(P<0.001),与术后6月无统计学差异。3.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三种手术方式QIRC评分无差异。LASEK、FS-LASIK、SMILE术后6月QIRC评分较术前增加(P=0.050,P=0.001,P=0.002)。FS-LASIK术后6月QIRC评分较术后1月增加(P=0.001)。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LASEK、FS-LASIK和SMILE三种手术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和女性也无统计学意义。4.LASEK、FS-LASIK、SMILE三种手术方式术后1月视觉质量较术前下降。中、高度近视视觉质量下降更显着,术后6月逐渐恢复。LASEK轻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较术前和术后6月增大(P=0.008);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SR小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21)。FS-LASIK轻度近视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OSI、MTF cut off、SR的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P<0.001);高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术后1月MTF cut off小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SMILE轻、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P=0.002,P=0.023);高度近视组术后1月MTF cut off小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5.轻度近视行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三种手术方式OSI、MTF cut off、SR均无统计学差异。中度近视行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术后1月SMILE手术OSI值小于LASEK手术(P=0.017),SR大于LASEK手术(P=0.005)。高度近视行FS-LASIK和SMILE手术,术后1月SMILE手术OSI值小于FS-LASIK,MTF cut off大于FS-LASIK手术(P=0.048)。术前和术后6月两种手术OSI、MTF cut off、SR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LASEK、FS-LASIK和SMILE术后患者的主观视觉质量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但手术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别。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降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恢复,术后6月视觉质量好于术后1月。2.不同屈光度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轻度近视行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时在各时间点视觉质量无差异;中度近视术后1月SMILE手术比LASEK手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高度近视者术后1月SMILE比FS-LASIK手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术后6月各手术方式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张旭[4](2020)在《近视眼及其不同矫正方式视觉质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并分析角膜像差与角膜曲率及眼轴可能的相关性;研究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测量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像差,并转换成光学调制度传递函数(MTF)特点,并探究术后视力(VA)、对比敏感度功能(CSF)与MTF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83例8~18岁的近视患者(183只眼)。使用IOL-Master测得眼轴长度,使用Pentacam眼前节诊断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1、Z3-1和Z40等高阶像差值。分析角膜前表面、后表面、全角膜的高阶像差(Z31、Z3-1、Z40)与眼参数(眼轴长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6例(46只眼),分别进行验戴角膜塑形镜前及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的角膜像差、角膜离心率e值测量。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并分析角膜形态,记录验戴角膜塑形镜前后6 mm内角膜前后表面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方向e值,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和全角膜Z33、Z3-3、Z31、Z3-1和Z40值。第三部分:横断面研究。选取SMILE术后3个月以上,眼部情况稳定患者34例(68只眼)观测,术后残余屈光度均小于±0.50D。在明视觉下,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VA,用CSV-1000E测量CSF。用Wave Scan测量全眼的波前像差,经matlab编程,将像差进行公式转换成MTF,取(3,6,12,18)c/deg四频区结果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眼,角膜前、后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Z31分别为-0.125±0.105μm,0.001±0.001μm,-0.133±0.116μm;垂直彗差Z3-1分别为-0.021±0.164μm,0.000±0.043μm,0.022±0.168μm;球面像差Z40分别为0.224±0.091μm,-0.144±0.029μm,0.189±0.090μm。Z31与后角膜散光(K2b-K1b)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Z3-1与角膜前散光(K2f-K1f)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后表面、全角膜Z40与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K1f,K2f,K1b,K2b)(P<0.05)。角膜后表面Z40 b与眼轴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值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球差值负向漂移,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戴镜前eNf、eTf、eIf、eSf、eMf分别为0.580(0.450,0.670)、0.455(0.378,0.513)、0.485(0.268,0.553)、0.665(0.578,0.740)、0.505±0.015,戴镜后分别为0.285(-0.635,0.665)、-0.605(-0.813,-0.335)、-0.545(-0.765,0.305)、-0.335(-0.705,0.423)、-0.247±0.058,戴镜后各个方向角膜前表面曲率由陡峭变为平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0.626、-0.450,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0.391,P=0.004);戴镜后角膜前表面球差与角膜e值、初始屈光度呈中度负相关(r=-0.612、-0.432,均P<0.05),水平彗差与颞侧e值中度负相关(r=-0.400,P=0.003);角膜后表面水平彗差与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呈负相关(r=-0.380,P=0.009)。第三部分:SMILE手术后,在(3,6,12,18)c/deg频区CSF值分别为:63.19±3.18,110.25±5.22,57.65±3.76,16.15±1.04;在(3,6,12,18)c/deg频区MTF值分别为:0.80±0.02,0.56±0.03,0.30±0.02,0.19±0.02。在(6,12,18)c/deg频区,VA与CSF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548,0.337,0.324,P<0.001,=0.005,0.007);而在18c/deg频区,CSF与MTF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41,P=0.048)。结论第一部分:在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眼中,角膜球差是最主要的高阶像差,角膜越平坦,角膜球差正值越低,角膜后表面形态对角膜球差具有补偿作用,眼轴越长,角膜后表面球差的负值减小。角膜彗差补偿角膜后表面散光,这可能有助于改善视觉质量。第二部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全角膜和前表面球差、彗差正向漂移;角膜后表面球差、水平彗差负向漂移。戴镜前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变化大小是引起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SMILE手术矫正后光学质量(MTF)的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视觉质量的变化规律,不同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虽然屈光系统发生低阶和高阶像差等变化,但最终手术对全眼CSF无影响,说明视神经大脑通路对视觉质量具有补偿作用。计算法MTF对评价手术后光学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程文博[5](2019)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矫正近视的手术过程中即时眼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及瞳孔直径的改变;研究SMILE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顶点移位的方向及幅度。方法1.12只雌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22±0.23 kg)按照拟矫正近视屈光度分为两组,-2.00 D组和-6.00 D组,每组6只,均右眼进行SMILE手术。手术前给予奥布卡因滴眼液点术眼局部麻醉,肌肉注射盐酸赛拉嗪注射液(2 mg/kg体重)及静脉注射水合氯醛注射液(50mg/kg体重)全身麻醉,不同麻醉方式下手持式眼压计测量眼压不少于8次。麻醉充分后,双眼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厚度。SMILE术中将光纤压力感受器(OFPS)从角巩膜缘处置于玻璃体腔内记录手术全程即时(Real-Time)眼压。2.应用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EyeTurn(EyeNexo,Boston,MA)对21名受试者(42只眼),年龄18到38岁,进行测试。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分别于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对受试者眼部信息进行采集。为保证采集信息时,手机均位于双眼正前方40cm处,且无头位的倾斜或偏转,特应用手持式头部固定器固定手机及受试者头部。拍摄时,受试者被要求始终注视手机的闪光灯。所采集到的眼部信息用于分析体位变换时瞳孔中心及其直径的改变。3.共收集43例(86只眼)进行SMILE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及6个月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进行检查,获取角膜顶点与瞳孔中心的相对位置数据,分析术后角膜顶点移位量及影响因素。结果1.单纯局部麻醉后的眼压为(11.77±2.21)mmHg,明显高于全身麻醉后的眼压值(9.97±1.98)mmHg,P=0.000。12只兔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318.68±29.01)μm,其与表面麻醉后眼压成正相关(r=0.235,P=0.009),与全身麻醉后眼压及Real-Time 眼压监测系统得到的术前基础眼压无相关性(r=0.530,0.7704)。OFPS 测得两组的术前基础眼压分别为15.29±3.06mmHg(-2.00D)和15.04±1.75mmHg(-6.00 D),负压吸引前眼压分别为44.31±14.86mmHg(-2.00 D)和46.81±14.82mmHg(-6.00D),负压吸引实施时的眼压分别为83.94±23.87mmHg(-2.00 D)和89.17±22.66 mmHg(-6.00 D),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中眼压分别为 74.81±20.64 mmHg(-2.00D)和 76.94±27.43 mmHg(-6.00D),撤去负压时的眼压分别为 37.79±11.08mmHg(-2.00D)和 38.37±17.81 mmHg(-6.00D),术后基础眼压为 15.36±2.38mmHg(-2.00 D)和 15.69±1.32mmHg(-6.00 D)。两组间手术各阶段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膜基质透镜分离和取出阶段的平均眼压值为32.26±2.91mmHg,高于基础眼压值的持续时间为123.57±33.29 s,若将角膜基质透镜制作全过程中眼压升高的时间也算在内,整个SMILE手术过程中,眼压升高持续时间为166.05s(不超过3分钟)。2.在坐位时,相对于角巩膜缘中心,双眼瞳孔中心略微向鼻上方移位,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20±0.10)mm,左眼(0.20±0.07)mm,两者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差异(P=0.897)。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位置移动幅度增大。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55±0.11)mm和左眼(0.58±0.15)mm,与坐位时的矢量偏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01)。右侧卧位时,相对于坐位的瞳孔中心位置,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右侧移动,但左眼的矢量位移(0.33±0.14)mm大于右眼(0.18±0.13)mm(P=0.005)。然而左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左侧移动,矢量位移值右眼(0.30±0.19)mm也大于左眼(0.21±0.11)mm(P=0.046)。在对瞳孔直径进行分析时发现,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双眼瞳孔直径明显变小,右眼由(3.43±0.72)mm变为(2.82±0.42)mm;左眼由(3.45±0.72)mm变为(2.81±0.43)mm(P=0.09,0.08)。双眼坐位瞳孔直径与侧卧位时的瞳孔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3.角膜顶点的x轴术前右眼为(0.020±0.103)mm,左眼-(0.023±0.112)mm;术后6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312,0.071)。角膜顶点的y轴术前右眼为(0.072±0.104)mm,左眼(0.058±0.104)mm;在手术后1月增大,右眼为(0.129±0.139)mm,左眼(0.093±0.122)mm;并在术后3月及6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角膜顶点的矢量移位无明显差异(P>0.05),约0.1mm。双眼术后角膜顶点矢量位移与受试者的拟矫正近视等效球镜度曾负相关(r=-0.408,P<0.001)。结论1.用OFPS测量活体兔眼模型的SMILE术中玻璃体腔内Real-Time眼压波动,发现Real-Time眼压从负压吸引前开始升高,平均眼压不超过90mmHg水平,持续整个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撤去负压后迅速回落至基础眼压水平,在透镜分离及取出过程中眼压也有所升高。眼压升高的幅度与拟矫正屈光度及角膜厚度均无相关性。2.体位变换会导致瞳孔中心及直径的改变。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同时伴有瞳孔缩小。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会向身体侧转的方向移动,但双眼移动幅度不一致,指向鼻侧运动眼会有更大幅度的移位。因此,在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时或其他需要参考瞳孔中心的任何治疗时,应考虑到体位变换对瞳孔中心及直径的影响。特别是SMILE手术时,因术中无自动中心定位系统,当参照瞳孔中心进行中心对位调整时需注意到体位变化对其的影响。3.在SMILE术后角膜顶点发生了移位,主要向上方移动,矢量位量移约为0.1mm,且拟矫正近视屈光度越大矢量位移也越大。角膜顶点术后移位可能会引起测量误差而导致切削偏心的误判或角膜地形图测量像差时的参考轴相关的像差引入。

黄丹[6](2019)在《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OPD-ScanⅢ光学视觉质量分析仪(Nidek,Gamagori,Japan)比较个性化选择不同SA的非球面IOL与随机植入非球面IOL的视觉质量,为IOL的个性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住于我院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82例(86眼),其中女46例(49眼),男36例(37眼),年龄50~93岁(平均67.21±10.15岁),排除有眼部其他病史、全身疾病影响视力的和眼部手术史的患者[1]。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眼,男21眼,女21眼):根据患者术前6mm瞳孔直径下角膜SA植入不同SA的非球面IOL,以术后全眼SA等于IOL与角膜SA代数和为计算公式,预期术后全眼SA保留约+0.1μm。B组(44眼,男16眼,女28眼):随机植入非球面IOL。IOL均采用SRK/T公式来计算度数。为了满足患者术后获得较佳远视力和一定近视力的需求,术后预留度数在-0.5D左右。术后1天、1周、1月收集并分析患者UCVA、BCVA;4mm直径瞳孔下角膜、全眼的高阶像差(SA-RMS、tHOA-RMS、TC-RMS、TT-RMS)、眼内的高阶像差(tHOA-RMS、TC-RMS、TT-RMS),全眼的MTF,SR;6mm直径瞳孔下角膜和全眼的SA-RMS,全眼的MTF、SR。所有的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统计包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先行正态性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的则进行方差分析,如果方差齐性则采用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 视力1.1 UCVAA、B组患者术后UCVA皆有提高。术前两组之间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两组之间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A组和B组U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5)(B组:P<0.05)。1.2 BCVAA、B组患者术后BCVA皆有提高。术前两组之间BCV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两组之间BCV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A组和B组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P<0.05)(B组:P<0.05)。2 高阶像差2.1 角膜高阶像差2.1.1 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2.1.1.1 6mm瞳孔直径A组在6mm瞳孔直径下角膜SA-RMS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6mm瞳孔直径下角膜SA-RMS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2 4mm瞳孔直径A组在4mm瞳孔直径下角膜SA-RMS、TC-RMS、TT-RMS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天tHOA-R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月tHOA-RM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4mm瞳孔直径下角膜SA-RMS、TC-RMS、TT-RMS、tHOA-RMS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 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A、B两组在6mm瞳孔直径下SA-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m瞳孔直径下SA-RMS、tHOA-RMS、TC-RMS、TT-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眼内高阶像差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A、B两组在4mm瞳孔直径下眼内tHOA-RMS、TC-RMS、TT-RM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全眼高阶像差2.3.1 术后全眼高阶像差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A、B两组在6mm瞳孔直径下SA-RMS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m瞳孔直径下SA-RMS、tHOA-RMS、TT-R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RM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2 术后实际全眼SA-RMS与预估全眼SA-RMS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6mm瞳孔直径下A组全眼SA-RMS与预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MTF、SR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1月A、B两组在6mm瞳孔直径下S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F在5~25cp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F在0cpd、30~60c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m瞳孔直径下SR、MT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非球面IOL植入术后患者的UCVA、BCVA明显提高。2、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所导致的角膜损伤较小,手术未对角膜表面高阶像差产生明显影响。3、小瞳孔直径下,个性化选择植入不同SA的非球面IOL与随机植入非球面IOL相比,虽然MTF、SR无显着差异,但是个性化选择植入不同SA的非球面IOL组,术后的SA-RMS、tHOA-RMS、TT-RMS均更小;大瞳孔直径下,两组间MTF、SR、SA-RMS 比较有差异,个性化选择植入不同SA的非球面IOL组MTF、SR均更大,SA-RMS更趋近理想值。提示个性化选择IOL植入的患者视觉质量更佳。4、术前使用OPD-ScanⅢ光学视觉质量分析仪测量角膜的高阶像差来指导个性化选择不同SA的非球面IOL,术后可以达到预估的全眼SA,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杨浩江[7](2018)在《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疗效相关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计性、稳定性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的近视散光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1±4.52岁,术前球镜为-4.37±1.52D,平均散光1.43±1.03D,平均等值球镜为-5.05±1.42D。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远视力、主、客观验光、最佳矫正视力、眼位、主视眼、外眼检查、裂隙灯眼前节检查、后极及周边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厚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Orbscan,博士伦)、对比敏感度检查(CSV-1000,Vector vision,美国)、波前像差检查(Zywave,博士伦)、泪液功能检查、瞳孔直径测量(Zywave,博士伦)等。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常规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检查等,并记录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PASW Statistic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并发症:本项研究中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2、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og MAR裸眼视力平均为-0.07±0.04,裸眼视力达到20/20以上的术眼比例为91%,裸眼视力达到20/32以上的术眼比例为99%,裸眼视力达到20/40以上的术眼比例为100%。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93%,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差1行以内者占99%。手术有效性指数为1.01。3、安全性:对比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情况。无一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两行或两行以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1行者占6%,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无变化者占4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1行者占4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2行者占9%。安全性指数为1.16。4、可预计性:术后等值球镜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的欠矫或过矫(等值球镜超过±1D)。术后12个月的球镜度数为-0.06±0.05D,等值球镜在±0.5D内术眼占92%,等值球镜在±1.0内术眼占100%。5、稳定性: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等效球镜相差超过0.5D者占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高阶像差:术前总高阶像差为0.39±0.18μm,术后12个月为0.40±0.15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术前球差平均为0.18±0.08μm,术后12个月平均为0.22±0.1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8只眼(70.3%)术后总高阶像差较术前不变或下降。慧差、三叶草像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0.07,0.06)。7、散光的矢量分析:术前散光0.5D内的占34%,在1.0D内的占58.7%。术后12个月时散光在0.5D内的占87%,在1.0D内的占98.7%,本次研究散光矫正效果良好。TIA(目标矫正散光矢量)平均为1.43±1.03D,SIA(手术矫正散光)平均为1.60±1.16D。两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1.09,CI(矫正指数)为1.10。术后AE(误差角)平均为-4.1±3.9度,在±5度范围内AE占49%,在±15度范围内AE占82%。8、对比敏感度:术前3、6、12和18c/d空间频率分别为1.65±0.10、1.81±0.15、1.59±0.14、1.41±0.11,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9±0.12、1.80±0.16、1.61±0.15、1.40±0.13,不同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7,0.07,0.07)。结论: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正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可预计性好且疗效稳定,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第二部分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和非球面切削手术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研究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与非球面切削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并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40例(80只眼),所有人都能理解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愿意且能够执行手术后随访时间表。其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26.28±3.72岁,术前球镜为-4.82±1.42D,平均散光-0.46±0.41D,平均等值球镜为-5.01±1.30D。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收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另一组接收非球面LASIK。结果:1、所有患者都完成12个月的随访。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共20例(40只眼),接受非球面LASIK共20例(40只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术前球镜为-4.79±1.62D,平均散光-0.42±0.36 D,平均等值球镜为-5.02±1.41D,平均切削区直径为6.5±0.31mm。非球面LASIK组术前球镜为-4.85±1.31D,平均散光-0.52±0.41D,平均等值球镜为-5.00±2.01D,平均切削区直径为6.3±0.42m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有效性: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0,0.01)。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术后12个月Log MAR裸眼视力平均为-0.08±0.05,非球面组Log MAR裸眼视力平均为-0.07±0.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裸眼视力达到20/20以上的术眼比例92%,非球面组裸眼视力达到20/20以上的术眼比例9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两组手术有效性指数分别为0.92(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89(非球面组)。3、安全性: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和非球面组均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12个月无一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两行或两行以上,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下降1行者均为2.5%。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无变化者分别为58%(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67.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1行者分别为27%(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2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提高2行者分别为12.5%(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15(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1.14(非球面组)。4、可预计性:两组术后等值球镜术前明显下降(P=0.01,0.00)。术后12个月的两组球镜度数分别为-0.27±0.16D(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21±0.19D(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术后12个月等值球镜在±0.5D内术眼分分别占91%(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90%(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等值球镜在±1.0D内术眼均占100%,未发现1D以上明显的欠矫或过矫。5、稳定性: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等效球镜相差超过0.5D者分别占5%(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7.5%(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高阶像差:两组术前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41±0.18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39±0.15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术后12个月分别为0.48±0.24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62±0.21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球差平均为0.16±0.08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17±0.07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术后12个月平均为0.17±0.11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16±0.12μm(非球面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术前两组慧差平均为0.08±0.07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08±0.03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术后12个月慧差为0.07±0.03μm(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0.08±0.03μm(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比敏感度:术前两组对比敏感度在3、6、12和18c/d空间频率分别为1.50±0.12、1.61±0.15、1.61±0.14、1.48±0.11(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1.47±0.11、1.59±0.12、1.60±0.15、1.48±0.09(非球面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20,0.18,0.10)。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0±0.12、1.71±0.15、1.58±0.11、1.41±0.12(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组);1.57±0.11、1.65±0.12、1.30±0.12、1.28±0.03(非球面组),3c/d空间频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而在6、12和18c/d空间频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0.00)结论: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和非球面切削均能有效矫治近视,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比非球面切削更能减低术后像差,改善视觉质量。

孙红燕[8](2012)在《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视觉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 IK)已经成为目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方式,其以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而被广泛运用,而部分患者仍抱怨术后出现眩光、光晕等光学并发症,这是因为传统的屈光手术只能矫正人眼的低阶像差,而对人眼的高阶像差却无法矫正为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这些不适症状,LASIK手术出现了个体化的切削模式,即波前像差引导的切削模式(PT)和Q值引导的非球面切削模式(AS)两种。前者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少术前业已存在的高阶像差,却不能避免术中引入的球差;后者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引入的球差,保持术后角膜的非球面性,却不能矫正患者术前业已存在的高阶像差,这两种个体化的切削模式患者术后的视觉改善虽均比传统的LASIK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消除角膜屈光手术高阶像差方面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手术(Personalized Advanced Treatment, PTA),以波前为基础,目的在于在消除或减少术前高阶像差的同时治疗过程中不引入新的球差,减少患者术后的总高阶像差,理论上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本研究通过对近视散光患者行PTA手术术前及术后的视力、屈光度、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及眩光敏感度的观察对其视觉质量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拟接受LASIK手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且随访时间满6个月的患者共计120例(240眼),男63例(126眼),女57例(114眼)。按随机化原则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三个组: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切削组(PTA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组(PT组);Q值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切削组(AS组)。三组患者术中均采用FEMTO LDV飞秒激光辅助制作角膜瓣,Technolas217z100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于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复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显然验光、波前像差、Q值、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测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1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一例严重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并发症发生2视力和屈光度:(1)安全性:三组患者术后均未影响视力恢复的并发症发生,均无BSCVA的丢失;(2)有效性:三组患者术后UCVA均达到或超过术前BSCVA;(3)稳定性:三组患者术后等效球镜(MRSE)值理想,在+/-0.50D内者均占80%以上;(4)预测性:三组患者术后残留屈光度变化趋势平稳,均在+/-0.50D内。3Q值:PTA组术后Q值均由负值变为正值,且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ll<0.05)。三组患者术后Q值均由负值向正值改变,PTA组和PT组术后各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ll<0.05),和AS组比较术后早期(1周、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ll<0.05),术后晚期(3月、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ll>0.05)。4高阶像差:PTA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和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差在术后1月、3月、6月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PTA组和PT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ll<0.05),和A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ll>0.05)。5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PTA组在明视/暗视状态下术后各期各空间频率均未低于术前,在明视/暗视状态下,手术后各期对比敏感度值均未受到眩光刺激的影响。在明视状态下,术后1周时,1.5cpd和3.0cpd空间频率下,PTA组和P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ll<0.05),和A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ll>0.05),术后6个月时,三组之间在各个空间频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ll>0.05);在暗视状态下,术后1周时,PTA组和PT组比较在1.5cpd、3.0cpd、6.0cpd空间频率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ll<0.05),在高频组(12.0cpd、18.Oc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ll>0.05);在术后6个月时,PTA组在1.5cpd、3.0cpd、12cpd和18.0cpd空间频率下和P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ll<0.05),在18.0cpd空间频率下和A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2.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治疗屈光不正可以有效减少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加,保持角膜的非球面形态,与其他两组相比,获得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马红利,李世洋[9](2008)在《波前像差技术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波前像差技术是近年来屈光手术中十分关注的一项新技术,它使解决屈光手术所带来的视觉质量问题成为可能。我们就波前像差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屈光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朱良勇[10](2007)在《科学技术发展与角膜屈光手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角膜屈光手术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由最初的冷冻角膜磨镶术到PRK、LASIK、个体化切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角膜屈光手术也日新月异,手术安全性、预测性有了极大提高。今天,角膜屈光手术已经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显示出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本文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角膜屈光手术的促进和影响作一概述。

二、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中期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种手术方式术前资料比较
    3.2 主观视觉质量比较
    3.3 客观视觉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视觉质量的主观评价
    4.2 视觉质量的客观评价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视觉质量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近视眼及其不同矫正方式视觉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青少年近视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检查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一般情况与眼参数(屈光度、眼轴、曲率与屈光度)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1.2.3 角膜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与各个眼参数(眼轴、角膜曲率、屈光度等)的相关性分析
        1.2.4 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屈光度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情况对眼屈光度的影响分析
        1.3.2 眼轴长度与角膜前表面、后表面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1.3.3 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患眼角膜高阶像差的特点
        1.3.4 角膜球差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1.3.5 角膜彗差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1.3.6 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1.4 小结
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
        2.2.2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形态的变化
        2.2.3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前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
        2.3.2 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变化特点
        2.3.3 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像差变化的影响因素
    2.4 小结
三、评价SMILE术后视觉质量与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关系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检查设备与方法
        3.1.3 手术及手术后处理
        3.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一般情况结果
        3.2.2 UCVA与 CSF相关性分析
        3.2.3 UCVA与 MTF相关性分析
        3.2.4 MTF与 CSF相关性分析
        3.2.5 Zernike单项高阶像差与MTF、CSF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SMILE术后像差特点
        3.3.2 SMILE术后MTF特点
        3.3.3 SMILE术后CSF特点
        3.3.4 SMILE术后MTF与裸眼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3.3.5 SMILE术后裸眼视力与对比敏感度的相关性分析
        3.3.6 SMILE术后MTF与像差、CSF的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视觉质量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变化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及用品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全身麻醉及表面麻醉对兔眼压的影响
        1.2.2 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的关系
        1.2.3 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测量
    1.3 讨论
        1.3.1 应用动物及尸体眼模型研究角膜屈光手术的术中Real-Time眼压波动
        1.3.2 角膜屈光手术术中眼压波动的可能相关术后并发症
        1.3.3 眼压测量相关影响因素
    1.4 实验局限性
    1.5 小结
二、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移位及瞳孔直径变化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坐位时瞳孔位置
        2.2.2 仰卧位瞳孔中心位置
        2.2.3 侧卧位双眼瞳孔中心位置
        2.2.4 瞳孔横径在躺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人眼光学系统
        2.3.2 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对中心研究
        2.3.3 瞳孔直径及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
    2.4 实验局限性
    2.5 小结
三、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判断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前及手术后各时间点角膜顶点坐标轴x及y的变化规律
        3.2.2 术后角膜顶点的矢量位移
        3.2.3 角膜顶点矢量移位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Pentacam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3.3.2 角膜顶点的移位
        3.3.3 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3.4 实验局限性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眼压的评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波前像差的概念
        1.2.2 临床常见的波前像差仪
        1.2.3 波前像差对视觉质量的评估
        1.2.4 波前像差仪在白内障方面的应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手术方法
    2.4 资料采集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视力
    3.3 高阶像差
        3.3.1 角膜高阶像差
        3.3.3 全眼高阶像差
    3.4 MTF、SR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备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术前检查
        2.6 手术流程:(使用博士伦217Z100准分子激光仪)
        2.7 术后用药
        2.8 术后随诊
        2.9 术后疗效评价指标
        2.10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并发症
        3.2 有效性
        3.3 安全性
        3.4 可预计性
        3.5 稳定性
        3.6 高阶像差
        3.7 散光
        3.8 对比敏感度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手术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术前检查
        2.5 手术过程
        2.6 术后用药
        2.7 术后随诊
        2.8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有效性
        3.3 安全性
        3.4 可预计性
        3.5 稳定性
        3.6 高阶像差
        3.7 对比敏感度
    4.讨论
    5.结论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点
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视觉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波前像差技术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波前像差的概念
2 波前像差的描述
    2.1 波前像差图
    2.2 Zernike多项式
3 波前像差的测量
    3.1 客观像差仪
    3.2 主观像差仪
4 波前像差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4.1 波前像差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4.1.1 术前检查
        4.1.2 术后复查
        4.1.3 WAGCA WAGCA是旨在消除人眼高阶像差的一门技术。
    4.2 波前像差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5 展望

四、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屈光手术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J]. 王雁,马娇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12)
  • [2]体位变化下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对角膜屈光手术的影响[J]. 朱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06)
  • [3]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中期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D]. 李媛媛. 大理大学, 2021(09)
  • [4]近视眼及其不同矫正方式视觉质量的研究[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D]. 程文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D]. 黄丹. 吉林大学, 2019(03)
  • [7]波前像差引导LASIK联合非球面切削矫治近视散光的临床研究[D]. 杨浩江.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 [8]波前像差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视觉质量评价[D]. 孙红燕. 郑州大学, 2012(09)
  • [9]波前像差技术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J]. 马红利,李世洋. 眼科新进展, 2008(06)
  • [10]科学技术发展与角膜屈光手术的研究进展[J]. 朱良勇.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7(08)

标签:;  ;  ;  ;  ;  

波前像差技术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