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中的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中的耐久性

一、恶劣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发[1](2021)在《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的内外协同养护研究》文中提出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在现场浇筑后,面临早期开裂风险大、后期耐久性差等问题,如兰新铁路中的桥梁、轨道系统整体道床等结构混凝土,养护早期就会出现低湿度、多风引起的开裂情况,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在干旱多风环境下传统的洒水养护失水速率较快,覆膜养护包裹不严、大风易吹破失效,高墩操作困难,养护效果欠佳,因此本文提出内外协同养护技术。本文首先研究沸石粉内养护材料的吸附解吸规律,建立内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理论模型,分析温度、风速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规律;并针对干旱多风环境,研究内外协同养护技术对混凝土强度、抗裂性能的影响;最后对内外协同养护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的建设及其他工程实际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三种平均粒径(250、180、75μm)沸石粉在不同温度(10、20、30℃)、环境相对湿度(100、90、80、70%)下的吸附解吸规律;建立了沸石粉吸附解吸理论模型。随着沸石粉平均粒径的减小,其饱和吸水率和释水率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粒径的沸石粉与水之间的粘附性降低,吸附、解吸水量逐渐减少;随着相对湿度的下降,不同粒径沸石粉在湿度差的作用下解吸水量逐渐增加。沸石粉的饱和吸水量和不同湿度下的解吸水量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2)研究了不同养护环境(温度、风速)下不同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内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理论模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湿度饱和期和湿度下降期;不同条件下,距离干燥面越近,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下降速率越快;在风速为5m/s条件下,内外协同养护效果最好,其28d龄期时的内部相对湿度相比基准混凝土提高了19%;混凝土的内部相对湿度试验值与理论模型计算值吻合良好。利用内部相对湿度理论模型分析了温度、风速变化时混凝土的内部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风速增大或温度升高时,混凝土内湿度饱和期缩短,内部相对湿度下降期下降速率加快。(3)研究了干旱多风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内外协同养护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干旱多风环境下,采用内外协同养护技术,提高了内养护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了混凝土的早期膨胀和后期收缩,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基于沸石粉的特性和养护剂的成分,分析了内外协同养护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

张小东[2](2021)在《恶劣环境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层合模型与损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混凝土材料因其易开裂、拉伸软化和高脆性问题,难以满足恶劣环境对材料力学和耐久性能的要求,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FRCC)具有显着的应变硬化特征、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和超高韧性,有望解决这一难题。为此,针对冻融循环(FTCs)、冻融循环-氯盐侵蚀-弯曲荷载(FTCs-Cl--σ)、干湿循环-氯盐侵蚀-弯曲荷载(DWCs-Cl--σ)三种恶劣环境,以纤维体积掺量(Vf)、FTCs或WDCs次数、弯曲应力水平(FBLs)为表征参数,从构件宏观性能退化与材料微观结构劣化角度出发,展开如下研究内容:(1)通过单轴拉伸、单轴压缩、四点弯曲和快速FTCs等试验研究,考察了三种恶劣环境下FRCC的性能演化特征,结果表明FTCs、FTCs-Cl--σ环境对FRCC有显着的劣化作用,但合理地提高Vf可有效改善FRCC的残余弯曲性能。值得注意的是,该作用存在明显的临界冻融循环次数Cr(N)和临界纤维体积参量Cr(Vf)。DWCs-Cl--σ环境下,Vf、WDCs、FBLs对FRCC和RC的P-δ曲线形状特征、开裂特征和破坏形态均无实质性影响。(2)基于Biphasic-Hill模型、损伤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FTCs环境下FRCC材料的受压冻融损伤演化方程,结果表明采用Biphasic-Hill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FRCC受压冻融损伤演化特征,其计算误差合理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3)基于经典层合梁理论、损伤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FTCs、FTCs-Cl--σ、DWCs-Cl--σ三种环境下FRCC构件的层合受力理论模型,并进行理论计算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很好吻合,计算精度良好。(4)通过XRD、FTIR、XPS、MIP、SEM-EDS等微观表征手段,明确了FTCs、FTCs-Cl--σ、DWCs-Cl--σ三种环境下FRCC材料微结构劣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FTCs或DWCs次数的增长,FRCC的水化程度和碳化程度均有小幅提高;FTCs、FTCs-Cl--σ环境下FRCC中C-S-H的聚合度随FTCs次数的增长而降低,材料微结构逐渐疏松化,而DWCs-Cl--σ环境下FRCC中C-S-H的聚合度随FTCs次数的增长而提高,结构更加致密。该结果很好诠释了相应环境下复合材料宏观性能演化特征。(5)提出“人工量化孔”概念,通过电阻应变片(RSG)法和线性位移传感器(LVDT)法获得不同量化孔结构参数下FRCC的完整冻融变形曲线,结果显示:FTCs环境下FRCC中内部封闭孔的冻胀破坏较表面开口孔更为破严重,而内部封闭孔孔壁与自然表面孔、表面开口孔孔壁材料的冻融破坏程度基本一致。该结果为水泥基材料冻融损伤的结冰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3](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黄琳雅[4](2020)在《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元胞自动机—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众所周知,目前的建设项目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设计方法除传统的强度,刚度等机械性能指标设计外,还考虑了耐久性设计,寿命经济性。一般来说,耐久性能是材料在使用期间内维持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如材料的抗冻性,抗渗性,抗化学侵蚀性,抗碳化性,耐候性,大气稳定性能力等。其中影响尤为恶劣的便是硫酸盐和氯盐对大量建筑的腐蚀,使结构丧失耐久性,从而改变了结构的安全性能。因此,对混凝土中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扩散侵蚀规律以及混凝土腐蚀损伤后的多因素环境耦合作用下结构性能的研究对实际工程耐久性应用能带来许多帮助。本文基于CA原理模拟了混凝土内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传输过程,并开展了自然浸泡环境下混凝土三维氯离子扩散试验,还对持续荷载及硫酸根离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损伤进行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Cellular Automat,简称CA)的氯离子二维扩散CA模型。为了验证本文CA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假定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为各向同性,使用CA模型从理论上直接导出了混凝土中基于Fick第二定律的氯离子二维扩散方程;其次,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氯离子扩散CA模型程序,用来模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过程;最后,基于2种不同国外试验背景,下分别给出了CA模型的模拟结果。氯离子浓度模拟结果和相应的近海混凝土结构和实验室混凝土试件试验数据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是有效的和可行的。该模型数学推导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为分析复杂腐蚀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进行了混凝土自然浸泡环境下氯离子的三维扩散试验,得到同一介质溶液浸泡中同一深度处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分布浓度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变大;在浸泡相同时间时混凝土内Cl-的浓度随浸泡介质浓度的提高而增大,相同深度处各个介质溶液下混凝土内Cl-浓度都呈现随着距混凝土表面的距离的延长而降低的规律。3、本文基于CA原理建立的考虑时空变异性,边界条件、水灰比等因素影响下的混凝土三维氯离子传输CA模型,并得到自然浸泡条件下,标准棱柱体试块(尺寸300mm×150mm×150mm)在海洋环境下浸泡8.2年内部氯离子扩散完全。该模型能有效模拟氯离子在混凝土内三维方向扩散,解决了混凝土内部非线性扩散拟合难题,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能适应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钢筋初蚀时间的判定更为准确,三维CA模型有效准确且可行,有利于对实际工程应用中耐久性能退化过程计算机仿真的实现。4、本文基于CA原理及有限元划分分别建立了圆截面和矩形截面受蚀混凝土损伤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荷载及腐蚀耦合作用下损伤后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并结合试验数据进一步计算证明该模型是合理的、可行的,为实际工程中受到离子腐蚀及持续应力等多因素同时对结构造成损伤的结构提供有效研究方法,且有助于对结构的寿命预测。

余睿,王大勇,钱雕,童宣胜,丁梦茜,周凤娇[5](2020)在《盐碱地区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评价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盐湖及盐渍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因其含盐量高且成分复杂,对该地区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基于此,结合现有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对目前盐碱地区恶劣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主要涉及内陆盐碱环境中混凝土材料腐蚀的主要原因和机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盐碱地区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的相关对策。

周雁峰[6](2020)在《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锈蚀损伤的现象十分严重,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项目(CSG210002-2016B4)为依托,针对沿海环境下,氯离子导致输电工程桩基础耐久性损伤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全体积模型进行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针对不同配合比进行了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等试验并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取了一种满足输电工程桩基础施工工艺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2)针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氯离子扩散实验。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得到了高性能混凝土的表面氯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变方程。将高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证实了高性能混凝土的高耐久性。(3)以氯盐的侵蚀时间、侵蚀浓度为影响因子,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人工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吻合。(4)结合沿海地区地质条件和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探讨了钢筋直径和保护层厚度对于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耐久性的影响,得到了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氯离子侵蚀模型,并提出了保护层厚度设计建议值为70mm。(5)结合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裂缝表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考虑裂缝对于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氯离子侵蚀模型。最终得到了多重因素耦合下,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耐久性能评价模型,为今后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王研[7](2020)在《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新型装配式桥墩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不断地深入,铁路桥梁工程也不断的向西部延伸,由于西部地区处于多山地貌复杂的环境中,使得桥梁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克服以上的困难,研究开发施工简便、结构安全性高的桥梁结构成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装配式桥墩施工简便,对环境空间要求小,效率高,受到了建设者的极大关注,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开发性能优越的装配式桥墩结构和研究其抗震性能是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设计优化的三种新型装配式桥墩用于复杂环境下的山区铁路桥梁工程中,并通过与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桥墩对比分析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性能,以高烈度地震区域为背景研究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为:(1)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和书籍,总结复杂环境下山区桥墩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其中包括设计难点,施工难度,耐久性问题,抗震问题等,参考现行的国家规范和研究设计优化新型的装配式桥墩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桥墩(RC墩)和新型装配式桥墩(CFST-F墩、CFST-Y墩、CFST-G墩),对比分析其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等性能,并设计优化法兰连接方式,并探究连接的可靠性;(2)使用Open 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RC墩及新型装配式桥墩(CFST-F墩、CFST-Y墩、CFST-G墩)的单墩纤维模型,通过模拟低周往复试验讨论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抗震性能,其中包括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和延性性能等;(3)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使用新型装配式桥墩的简支梁桥全桥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通过与RC墩的对照,对比分析新型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

陈富强[8](2020)在《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海工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服役环境恶劣,经常出现过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跨海大桥的应用中,为了确保跨海大桥结构安全并保证其具备设计使用能力,对跨海大桥所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材料设计和性能研究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厦漳跨海大桥桥面板湿接缝工程实例,通过对混凝土结构常见病害进行分析,得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特征,确定其原材料、试验方法与设计技术指标,并对其进行混凝土材料设计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满足工程使用要求,根据研究得到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对厦漳跨海大桥桥面板湿接缝进行施工。跨海大桥服役环境恶劣,由于钢筋锈蚀、硫酸盐破坏、冻融循环破坏等因素造成海工混凝土耐久性不足,通过采用材料耐久性设计、提高保护层厚度等内部措施以及采用加强钢筋、防腐处理、电化学保护等外部措施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提升海工混凝土耐久性。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置不同于普通混凝土配置,对于原材料的要求更高。对海工混凝土原材料进行研究,确定配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所需的原材料并进行技术指标测试。通过试验与理论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以及技术指标进行现场试验。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设计使用目标和配制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原则,结合设计规程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根据耐久性原则及经济性原则,最终得出厦漳跨海大桥所用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方案(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碎石:水:外加剂:膨胀剂=340:67:43:668:1134:150:7:50)。根据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结果拌制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并成型相应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进行相关性能测试。测试其坍落度值为180mm,坍落扩展度为460mm,满足设计要求;该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良好;水中14d限制膨胀率实测值为3.9×10-4,水中14d、空气中28d限制干缩率为1.5×10-4;7d抗压强度为62.0MPa,28d抗压强度为71.2MPa,达到混凝土试配强度的101.9%,28d抗压回弹模量为4.7×104MPa;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早期开裂性能等耐久性均满足设计使用要求。结合厦漳跨海大桥服役的气候条件及工程建设要求,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贯穿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完成厦漳跨海大桥第Ⅵ合同段桥面板湿接缝施工。本文通过采用试验及工程实际相结合,得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方案,并通过相关试验对配合比设计方案得出的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性能测试,并成功运用于桥面板湿接缝施工。通过对海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并对性能进行评价,为后续海工混凝土结构物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对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杜辉[9](2020)在《基于硫酸盐、氯盐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区别于地上结构,结构周围存在围岩压力及地下水的渗透压力作用,西北盐渍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氯离子与硫酸根等侵蚀性离子,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地下混凝土结构经常出现洞口边仰陂坍塌、衬砌开裂、渗水等问题,为延长地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并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因此需要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粉煤灰,这种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烟气灰分中的细微固体颗粒物,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抗离子侵蚀性能。本文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选取30%粉煤灰等量代替水泥制作混凝土试件,研究了硫酸盐和氯盐作用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劣化规律和机理及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率和抗拉强度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因素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最后将硫酸盐、氯盐作用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对比,探究粉煤灰的加入对地下混凝土结构性能影响。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硫酸盐与氯盐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的劣化规律和机理的试验中,将棱柱体试块采用定向腐蚀方式浸泡在不同质量分数的Na2SO4(0、5%、10%)、Na Cl(0、5%、10%)混合溶液中,在不同腐蚀时间检测受腐蚀试块的超声声速、轴心抗压强度、氯离子浓度,并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抗压强度变化分析与腐蚀层厚度变化的比较,腐蚀初期,氯盐会减轻硫酸盐腐蚀混凝土,腐蚀后期,过多的氯盐会加剧硫酸盐腐蚀混凝土;微观检测结果与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腐蚀层厚度检测结果相符。(2)研究硫酸盐与氯盐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中钢筋的锈蚀率和抗拉强度变化规律的试验中,将带有钢筋的试块以单侧腐蚀方式浸泡在不同质量分数的Na2SO4(0、5%、10%)、Na Cl(0、5%、10%)混合溶液中,在不同腐蚀时间检测钢筋锈蚀率与抗拉强度变化。结果表明:腐蚀前期,硫酸根离子的存在抑制了氯离子扩散速率,降低了钢筋周围的氯离子浓度,推迟了钢筋开始锈蚀时间。腐蚀后期,过量的硫酸根离子存在加快了氯离子传输,导致钢筋锈蚀加速;钢筋抗拉强度与锈蚀率检测结果一致。(3)研究多因素作用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试验中,观察腐蚀试块表面特征,检测腐蚀后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声速、检测离子浓度分布,并结合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抗压强度变化分析与超声声速变化的比较,随着侵蚀时间增加,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速率大于双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速率,超声声速增加速率大于双因素作用下混凝土超声声速增加速率。其中,水压力作用更为明显;微观检测分析结果与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超声声速结果相符;处于“渗流-应力场”、SO42-及Cl-复合作用下的地下结构混凝土性能退化比硫酸盐、氯盐复合作用下更为恶劣。(4)通过对比两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可以看出:28d养护龄期时,普通高性能混凝土相较于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有优势,但是经过较长的外界恶劣环境作用后,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抗离子侵蚀性能更有优势。

张东生[10](2020)在《应力损伤和高温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混凝土的耐久性已成为全世界相关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与服役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今建筑结构所处环境也日益恶化,混凝土结构面临重撞击、大荷载、爆炸、火灾等偶然因素的作用,导致混凝土未能达到预定的耐久性服役年限。基于此,本论文开展应力损伤和高温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冻融、碳化)试验。以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普通混凝土为对照组,通过分析其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和微观结构演化,探究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碳化规律,这对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在复杂环境下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开展应力损伤和高温单一及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试验。采用快速冻融试验,通过测定混凝土试样的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来评价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应力损伤的增加,两种类型混凝土的抗冻性逐渐降低。温度的升高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冻性有显着影响;经历温度越高,混凝土抗冻性越差;应力损伤和高温的耦合作用加速了混凝土的质量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衰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用粉煤灰替代细骨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开展应力损伤和高温单一及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的碳化试验。采用快速碳化试验,通过测定不同碳化时间下的碳化深度来评价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结果表明:混凝土碳化深度随着初始应力损伤度和碳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高温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有明显影响,温度越高碳化深度越大;混凝土在应力损伤和高温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劣化程度远大于单一作用下的劣化,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粉煤灰替代细骨料改善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以宏观损伤力学理论为基础,试验事实为依据,研究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在冻融环境下的损伤规律,通过定义冻融损伤变量并引入三阶数学模型预测冻融环境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损伤劣化过程,建立了普通混凝土和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在应力损伤-冻融、高温-冻融、应力损伤-高温-冻融耦合损伤演化方程以及损伤演化方程通式。基于Fick第一定律采用Matlab对不同模式下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进行拟合,并通过试验数据回归给出了一个重要参数-不同试验模式下的耦合损伤因子K的计算公式,最终建立应力损伤、高温单一及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预测模型。根据室内试验研究成果,基于冻融损伤和中性化寿命准则,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模型。

二、恶劣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劣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提纲范文)

(1)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的内外协同养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多风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2.2 内养护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3 内外协同养护
    1.4 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原材料
    2.2 配合比选定
    2.3 试件成型与养护
        2.3.1 成型试件
        2.3.2 养护制度
    2.4 试验方案
        2.4.1 沸石粉吸水率试验
        2.4.2 沸石粉释水率试验
        2.4.3 化学结合水试验
        2.4.4 内部相对湿度试验
        2.4.5 约束圆环开裂试验
        2.4.6 强度试验
3 沸石粉材料吸附解吸规律分析
    3.1 沸石粉粒径的影响
    3.2 沸石粉吸附解吸理论模型
        3.2.1 水和沸石粉粘附性能
        3.2.2 沸石粉吸附解吸模型
    3.3 吸附解吸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沸石粉吸水率
        3.3.2 沸石粉释水率
    3.4 吸附解吸模型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
        3.4.1 吸附理论计算
        3.4.2 解吸理论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养护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分析
    4.1 水泥水化规律分析
        4.1.1 水化度
        4.1.2 水化耗水量
    4.2 水分扩散失水规律
        4.2.1 混凝土干燥面失水
        4.2.2 混凝土内部水分扩散
    4.3 沸石粉释水量
    4.4 内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理论模型
    4.5 内部相对湿度试验结果与相对湿度模型验证
        4.5.1 混凝土不同深度内部相对湿度试验结果
        4.5.2 内外协同养护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试验结果
        4.5.3 内部相对湿度模型验证
    4.6 干旱多风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预测
        4.6.1 不同沸石粉粒径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影响
        4.6.2 风速变化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影响
        4.6.3 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干旱多风模拟环境对混凝土性能影响及协同养护机理研究
    5.1 力学性能
        5.1.1 抗压强度
        5.1.2 劈裂抗拉强度
    5.2 抗裂性能
    5.3 内外协同养护机理研究
        5.3.1 内养护机理
        5.3.2 内外协同养护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恶劣环境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层合模型与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特征
    1.3 FRCC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FRCC设计理论
        1.3.2 FRCC基本力学性能
        1.3.3 FRCC工程应用
        1.3.3.1 建筑领域
        1.3.3.2 交通领域
        1.3.3.3 水利工程
        1.3.4 恶劣环境下FRCC性能演化特征及其能研究现研究现状
        1.3.4.1 恶劣环境下FRCC性能演化特征及宏观唯象损伤模型
        1.3.4.2 恶劣环境下FRCC细微观损伤机理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FRCC的制备及拉压冻融损伤演化特征
    引言
    2.1 FRCC制备
        2.1.2 配合比
        2.1.3 FRCC制备工艺
    2.2 FRCC浆体特征
        2.2.1 凝结时间
        2.2.2 流动性
    2.3 试验方法
        2.3.1 单轴压缩试验
        2.3.2 单轴拉伸试验
        2.3.3 快速冻融试验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单轴压缩性能
        2.4.1.1 未受冻FRCC的单轴压缩性能
        2.4.1.2 冻融损伤FRCC的单轴受压性能
        2.4.2 单轴拉伸性能
        2.4.2.1 典型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2.4.2.2 未受冻FRCC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特征
        2.4.2.3 FRCC单轴拉伸冻融损伤演化特征
    2.5 基于Biphasic-Hill函数的FRCC受压冻融损伤模型
        2.5.1 损伤力学基本理论
        2.5.2 典型压应力-应变曲线与Biphasic-Hill函数特征
        2.5.3 损伤度及冻融损伤模型
        2.5.4 参数H_a、H_i、K_i的物理意义及其敏感性分析
        2.5.5 形状参数H_a、H_i和K_i演化方程
        2.5.6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2.5.7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TCs环境下FRCC层合模型与损伤机理
    引言
    3.1 试验概况
    3.2 FTCs环境下FRCC弯曲性能演化特征
        3.2.1 残余M_c与δ_c值演化特征
        3.2.2 残余M_u与δ_u值演化特征
    3.3 FTCs环境下FRCC层合受力理论模型
        3.3.1 经典层合梁理论模型
        3.3.2 FTCs环境下FRCC拉、压本构模型
        3.3.3 FTCs环境下FRCC层合模型
        3.3.4 刚度系数A(x)~E(x)求解
        3.3.4.1 弹性阶段
        3.3.4.2 屈服阶段
        3.3.4.3 屈服至峰值阶段
    3.4 理论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
        3.4.1 残余M_c与δ_c理论计算结果与分析
        3.4.1.1 残余M_c分析
        3.4.1.2 残余δ_c分析
        3.4.2 残余M_u与δ_u理论计算结果与分析
        3.4.2.1 残余M_u分析
        3.4.2.2 残余δ_u值分析
        3.4.3 误差分析
    3.5 FTCs环境下FRCC损伤机理分析
        3.5.1 FTCs环境下FRCC物相特征的XDR分析
        3.5.2 FTCs环境下FRCC水化产物分子结构的FTIR分析
        3.5.3 FTCs环境下FRCC中水化产物聚合程度的XPS分析
        3.5.4 FTCs环境下FRCC的DTA-TG分析
        3.5.5 FTCs环境下FRCC微观结构及水化产物动态演化过程的SEM-EDS分析
        3.5.5.1 基体微结构动态演化过程
        3.5.5.2 纤维/基体界面微结构动态演化过程
        3.5.5.3 粉煤灰空心微珠微结构动态演化过程
        3.5.5.4 几种典型C-S-H的形貌特征
        3.5.5.5 典型C-S-H凝胶冻融损伤演化特征
        3.5.5.6 FTCs环境对复合材料碳化过程的加速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TCs-Cl~--σ环境下FRCC层合模型与损伤机理
    引言
    4.1 试验概况
    4.2 FTCs-Cl~--σ环境下FRCC弯曲性能演化特征
        4.2.1 荷载-挠度关系演化特征
        4.2.2 残余P_c、δ_c、P_u、δ_u值演化特征
    4.3 FTCs-Cl~--σ环境下FRCC层合受力分析
        4.3.1 理论模型
        4.3.2 理论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
    4.4 FTCs-Cl~--σ环境下FRCC损伤劣化机理分析
        4.4.1 FTCs-Cl~--σ环境下FRCC物相特征的XRD分析
        4.4.2 FTCs-Cl~--σ环境下FRCC水化产物分子结构的FTIR分析
        4.4.3 FTCs-Cl~--σ环境下FRCC的DTA-TG分析
        4.4.4 FTCs-Cl~--σ环境下FRCC聚合度的XPS分析
        4.4.5 FTCs-Cl~--σ环境下FRCC微观形貌的SEM分析
        4.4.5.1 基体微结构演化过程分析
        4.4.5.2 PVA纤维/基体界面微结构演化过程分析
        4.4.5.3 粉煤灰颗粒微结构演化过程分析
        4.4.5.4 C-S-H结构形态及其微结构演化过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WCs-Cl~--σ环境下FRCC层合模型与损伤机理
    引言
    5.1 试验概况
        5.1.1 试件与参数设计
        5.1.1.1 原材料与试件尺寸
        5.1.1.2 试件制作流程
        5.1.1.3 试验参数设计
        5.1.2 DWCs-Cl~--σ环境加载系统
        5.1.2.1 专用试验室
        5.1.2.2 加载步骤与方法
        5.1.3 试验方法
        5.1.3.1 四点弯曲试验
        5.1.3.2 微观表征方法
    5.2 DWCs-Cl~--σ环境下FRCC性能演化特征
        5.2.1 DWCs-Cl~--σ环境下FRCC的P-δ曲线演化特征
        5.2.1.1 V_f对FRCC的P-δ曲线影响
        5.2.1.2 DWCs对FRCC的P-δ曲线影响
        5.2.1.3 FSLs对FRCC P-δ曲线的影响
        5.2.2 DWCs-Cl~--σ环境下DWCs-Cl~--σ开裂特征与破坏形态
        5.2.2.1 DWCs-Cl~--σ环境下Vf对FRCC裂缝生成与扩展规律的影响
        5.2.3 DWCs-Cl~--σ环境下FSLs对FRCC裂缝生成与扩展规律的影响
    5.3 DWCs-Cl~--σ环境下FRCC微结构演化特征
        5.3.1 DWCs-Cl~--σ环境下FRCC XRD物相分析
        5.3.1.1 DWCs-Cl~--σ环境下不同DWCs时FRCC的XRD物相特征
        5.3.1.2 DWCs-Cl~--σ环境下不同侵蚀深度处FRCC的XRD物相特征
        5.3.1.3 DWCs-Cl~--σ环境下不同FSLs时FRCC的XRD物相特征
        5.3.2 DWCs-Cl~--σ环境下FRCC水化产物分子结构的FTIR分析
        5.3.3 DWCs-Cl~--σ环境下FRCC水化和碳化程度的DTA-TG分析
        5.3.4 DWCs-Cl~--σ环境下FRCC水化产物聚合度的XPS分析
        5.3.5 DWCs-Cl~--σ环境下FRCC孔径分布的MIP分析
        5.3.6 DWCs-Cl~--σ环境下FRCC微观形貌的SEM分析
        5.3.6.1 FRCC基体微结构演化特征
        5.3.6.2 PVA纤维/基体界面微结构演化特征
        5.3.6.3 典型C-S-H凝胶微结构及其自愈合特征
        5.3.6.4 Friedel's盐与CaCO_3形貌特征
    5.4 DWCs-Cl~--σ环境下配筋FRCC层合受力理论模型
        5.4.1 基本方程
        5.4.2 挠度求解
        5.4.3 刚度系数A(x)~E(x)求解
        5.4.3.1 弹性阶段
        5.4.3.2 屈服阶段
        5.4.3.3 屈服至峰值阶段
    5.5 理论计算结果与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RCC孔隙结构形态与冻融变形分析
    引言
    6.1 试验方法
        6.1.1 MIP法表征FTCs环境下FRCC孔结构参数
        6.1.2 RSG法表征FTCs环境下FRCC孔隙冻融变形
        6.1.2.1 孔隙制作方法
        6.1.2.2 参数设置与测试内容
        6.1.3 LVDT表征FTCs环境下FRCC孔隙冻融变形
    6.2 MIP表征FRCC孔结构形态的基本理论
    6.3 MIP分析FTCs环境下FRCC孔结构形态的表征参数
        6.3.1 φ冻融演化特征与其宏观特征值的关系
        6.3.1.1 φ随FTCs(N)的演化特征分析
        6.3.1.2 基于φ演化特征的VMEs退化过程分析
        6.3.2 孔径分布
        6.3.3 比表面积与平均孔径
        6.3.4 孔渗透性与分形维数
    6.4 RSG法表征FTCs环境下FRCC冻融变形分析
        6.4.1 自然表面冻融变形
        6.4.1.1 表观形貌
        6.4.1.2 冻融变形
        6.4.2 预制表面开口孔冻融变形
        6.4.2.1 表观形貌
        6.4.2.2 孔口直径冻融变形
        6.4.3 预制内部封闭孔冻融变形
        6.4.3.1 X-CT形貌
        6.4.3.2 孔口直径冻融变形
    6.5 LVDT法表征FTCs环境下FRCC冻融变形
        6.5.1 冻融前后表观形貌对比
        6.5.2 冻融变形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4)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元胞自动机—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氯离子侵蚀混凝土机理
        1.2.2 氯离子扩散对混凝土影响
        1.2.3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机理
        1.2.4 硫酸盐扩散对混凝土影响
        1.2.5 三维元胞自动机的应用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制备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骨料
        2.1.3 粉煤灰
        2.1.4 矿粉
        2.1.5 外加剂
    2.2 配合比
    2.3 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4 氯离子测定方法
第三章 混凝土中氯离子二维扩散过程CA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元胞自动机原理
    3.3 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的二维Fick第定二律推导
    3.4 CA模型试验验证
        3.4.1 Folkestone混凝土砌块中氯离子扩散过程模拟
        3.4.2 高性能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过程模拟
        3.4.3 氯离子二维扩散过程模拟
    3.5 结论
第四章 混凝土中氯离子三维自然浸泡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不同时间下混凝土内部氯离子分布情况
        4.3.2 不同浓度介质溶液浸泡下混凝土内部氯离子分布情况
        4.3.3 不同浓度介质溶液浸泡下混凝土表面浓度和扩散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中氯离子三维扩散过程CA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三维元胞自动机原理
    5.3 三维CA模型试验验证
        5.3.1 1个月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三维CA模型与试验值拟合
        5.3.2 3 个月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三维CA模型与试验值拟合
        5.3.3 6 个月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三维CA模型与试验值拟合
        5.3.4 9 个月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三维CA模型与试验值拟合
        5.3.5 12个月混凝土内氯离子扩散三维CA模型与试验值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扩散过程CA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一维CA硫酸根离子扩散模型验证
        6.2.1 赵顺波长期硫酸根离子浸泡试验
        6.2.2 硫酸盐侵蚀试验
    6.3 二维CA硫酸根离子扩散模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持续荷载对受硫酸盐腐蚀的混凝土结构作用下损伤后结构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损伤模型建立
        7.2.1 基本假定
        7.2.2 受蚀截面内强度损伤模型
        7.2.3 受蚀混凝土轴心受压计算模型建立
        7.2.4 受蚀混凝土纯弯截面计算模型建立
    7.3 算例分析
        7.3.1 腐蚀后钢筋混凝土柱圆形截面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
        7.3.2 腐蚀后钢筋混凝土梁矩形截面纯弯承载力计算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盐碱地区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评价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碱地区恶劣环境下混凝土劣化的机理分析
    1.1 冻融破坏
    1.2 硫酸盐腐蚀
    1.3 氯盐侵蚀
    1.4 碳化
    1.5 碱-集料反应
2 盐碱地区恶劣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及其性能提升技术分析
    2.1 优化矿物掺合料
    2.2 优化集料
    2.3 优化养护技术
    2.4 采用混凝土涂层技术
    2.5 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提升结构物的耐久性
    2.6 裂缝快速修补
3 结论

(6)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研究
        1.3.2 氯盐环境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与评定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设计
    2.1 引言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2.2.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2.2.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2.2.3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2.3 高性能混凝土各项性能试验
        2.3.1 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试验
        2.3.2 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3.3 高性能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2.3.4 材料经济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传输理论模型
        3.2.1 氯离子传输机制
        3.2.2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传输机制
    3.3 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研究
        3.3.1 氯离子扩散试验
        3.3.2 氯离子扩散试验结果分析
    3.4 氯离子扩散规律主要参数的确定
        3.4.1 表面氯离子浓度
        3.4.2 氯离子扩散系数
        3.4.3 拟合结果
        3.4.4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模型
        4.2.1 物理场的选择
        4.2.2 几何模型
        4.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数值模拟与人工试验对比
        4.3.1 结果对比
        4.3.2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5.1 引言
    5.2 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5.3 考虑钢筋直径对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5.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3.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4 考虑保护层厚度对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5.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钢筋和保护层厚度对输电工程桩基础氯离子扩散的影响
    5.6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的耐久性评估
        5.6.1 临界氯离子浓度的确定
        5.6.2 临界氯离子浓度统计分析
        5.6.3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耐久性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裂缝的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氯离子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裂缝损伤
        6.2.1 裂缝损伤成因
        6.2.2 裂缝损伤表征系数
    6.3 裂缝宽度工况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6.3.1 裂缝宽度工况的选取
        6.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4 裂缝深度工况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6.4.1 裂缝深度工况的选取
        6.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6.5 多因素耦合输电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桩基础耐久性评价模型
        6.5.1 考虑裂缝对氯离子扩散的影响函数的确定
        6.5.2 多因素耦合下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的耐久性评价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新型装配式桥墩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桥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1 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桥墩设计的难点
        1.1.2 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桥墩施工的难点
        1.1.3 复杂自然环境对桥墩结构的影响
        1.1.4 复杂环境下山区桥墩的养护维修难度大
        1.1.5 复杂山区环境下桥墩的抗震难度大
    1.2 新型装配式桥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结构形式
        1.2.2 截面形式
        1.2.3 连接形式
        1.2.4 抗震性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桥墩结构设计
    2.1 结构形式
    2.2 截面形式
    2.3 连接形式
    2.4 材料
        2.4.1 耐候钢
        2.4.2 高性能混凝土
    2.5 设计荷载
    2.6 桥墩设计
        2.6.1 钢筋混凝土空心高墩设计
        2.6.2 新型装配式空心桥墩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装配式桥墩模型的建立及抗震性能分析
    3.1 抗震分析方法
        3.1.1 有限单元法
        3.1.2 纤维模型法
    3.2 模型的建立
        3.2.1 OpenSees软件介绍
        3.2.2 本构关系的确定
    3.3 低周往复荷载试验
    3.4 滞回曲线
        3.4.1 RC墩
        3.4.2 CFST-F墩
        3.4.3 CFST-Y墩
        3.4.4 CFST-G墩
    3.5 骨架曲线
    3.6 延性性能
    3.7 耗能性能
        3.7.1 累积滞回耗能
        3.7.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装配式桥墩地震响应分析
    4.1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4.1.1 静力法
        4.1.2 反应谱法
        4.1.3 动力时程分析法
    4.2 全桥动力模型的建立
    4.3 动力特性计算分析
    4.4 地震波的选取
        4.4.1 选取原则
        4.4.2 地震波的选取
    4.5 全桥地震响应分析
        4.5.1 桥墩内力时程曲线
        4.5.2 桥墩位移时程曲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基本特性
    2.1 混凝土结构主要病害
        2.1.1 混凝土病害
        2.1.2 钢筋锈蚀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2.2.1 耐久性不足的主要原因
        2.2.2 耐久性不足导致的后果
    2.3 提高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2.3.1 内部措施
        2.3.2 外部措施
    2.4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
第三章 原材料、试验方法与设计技术指标
    3.1 原材料
        3.1.1 水泥
        3.1.2 细集料
        3.1.3 粗集料
        3.1.4 外加剂
        3.1.5 粉煤灰
        3.1.6 矿粉
        3.1.7 拌合用水
    3.2 试验方法
        3.2.1 坍落度试验
        3.2.2 抗压强度试验
        3.2.3 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
    3.3 设计技术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基本要求
    4.3 设计方法
        4.3.1 水胶比确定
        4.3.2 胶凝材料用量
        4.3.3 砂率确定
    4.4 C60 海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4.1 设计要求
        4.4.2 配合比设计
        4.4.3 配合比设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评价
    5.1 试验与检测
    5.2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物理性能研究
        5.2.1 膨胀收缩性能
        5.2.2 和易性能
    5.3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5.3.1 抗压强度
        5.3.2 抗压弹性模量
    5.4 海工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4.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5.4.2 抗早期开裂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工法特点
    6.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3.1 工艺流程
        6.3.2 施工要点
    6.4 现浇带界面处理
    6.5 现浇带混凝土施工
    6.6 质量控制
        6.6.1 钢筋、预应力管道
        6.6.2 混凝土主要指标
        6.6.3 混凝土均匀性标准
        6.6.4 密封胶质量标准
        6.6.5 密封橡胶条
    6.7 首件工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硫酸盐、氯盐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粉煤灰在工程上的应用
        1.2.1 粉煤灰在民用工程上的应用
        1.2.2 粉煤灰在盐渍土地区工程上的应用
        1.2.3 粉煤灰在海洋工程上的应用
        1.2.4 粉煤灰在隧道工程上的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硫酸盐与氯盐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原材料
        2.1.3 混凝土配合比
        2.1.4 试验设计
        2.1.5 试验方法
    2.2 受腐蚀混凝土表观现象
        2.2.1 30d侵蚀龄期A、B、C、D工况表观
        2.2.2 30d侵蚀龄期B工况密封与未密封试块表观分析
    2.3 受腐蚀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2.3.1 抗压强度检测方法
        2.3.2 抗压强度检测结果
        2.3.3 抗压强度检测值分析
    2.4 受腐蚀混凝土超声检测分析
        2.4.1 超声声速检测方法
        2.4.2 超声声速检测结果
        2.4.3 超声声速检测结果分析
    2.5 腐蚀后混凝土腐蚀层厚度分析
        2.5.1 腐蚀层厚度计算方法
        2.5.2 腐蚀层厚度计算结果
        2.5.3 腐蚀层厚度计算结果分析
    2.6 受腐蚀混凝土氯离子检测分析
        2.6.1 氯离子检测方法
        2.6.2 氯离子浓度计算方法
        2.6.3 氯离子浓度分析
    2.7 受腐蚀混凝土X射线检测分析
        2.7.1 X射线检测方法
        2.7.2 X射线结果分析
    2.8 受腐蚀混凝土SEM检测分析
        2.8.1 SEM检测方法
        2.8.2 SEM检测结果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酸盐与氯盐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规律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原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块制作
        3.1.5 试验装置
    3.2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表观形态
    3.3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率检测
        3.3.1 钢筋锈蚀率检测方法
        3.3.2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率检测结果
        3.3.3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率分析
    3.4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抗拉强度分析
        3.4.1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抗拉强度检测方法
        3.4.2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抗拉强度检测结果
        3.4.3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抗拉强度结果分析
        3.4.4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抗拉强度结果分析模型
    3.5 受腐蚀混凝土中钢筋应力-应变曲线检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渗流-应力场”及SO_4~(2-)和Cl~-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原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块制作
        4.1.5 试验装置
    4.2 受腐蚀混凝土表观现象分析
    4.3 受腐蚀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4.3.1 抗压强度检测方法
        4.3.2 抗压强度检测结果
        4.3.3 抗压强度检测结果分析
        4.3.4 受腐蚀混凝土抗压强度模型
    4.4 受腐蚀混凝土不同深度超声检测分析
        4.4.1 超声波检测试验方法
        4.4.2 超声声时检测结果
        4.4.3 超声声速检测结果分析
    4.5 受腐蚀混凝土氯离子分析
        4.5.1 氯离子浓度检测方法
        4.5.2 受腐蚀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检测结果
        4.5.3 受腐蚀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4.5.4 受腐蚀混凝土试块氯离子浓度模型
    4.6 腐蚀后混凝土X射线检测分析
        4.6.1 X射线检测方法
        4.6.2 X射线结果分析
    4.7 腐蚀后混凝土SEM检测分析
        4.7.1 SEM检测方法
        4.7.2 SEM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硫酸盐与氯盐作用下两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比较
    5.1 硫酸盐、氯盐作用下两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比较
        5.1.1 腐蚀后混凝土抗压强度比较
        5.1.2 腐蚀后混凝土腐蚀层厚度比较
    5.2 硫酸盐、氯盐作用下两种高性能混凝土中钢筋性能比较
        5.2.1 侵蚀后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率比较
        5.2.2 侵蚀后混凝土中钢筋抗拉强度比较
    5.3 “渗流-应力场”、硫酸盐及氯盐作用下两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比较
        5.3.1 腐蚀后混凝土抗压强度比较
        5.3.2 侵蚀后混凝土氯离子浓度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应力损伤和高温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1.2.2 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1.3 混凝土耐久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研究
        1.3.2 混凝土抗碳化耐久性研究
        1.3.3 多因素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原材料
        2.1.2 混凝土配合比
        2.1.3 试件制备与养护
        2.1.4 试件分组
    2.2 试验方法
        2.2.1 预制应力损伤
        2.2.2 高温试验
        2.2.3 冻融循环试验
        2.2.4 快速碳化试验
        2.2.5 扫描电镜试验
    2.3 耐久性评价指标
        2.3.1 混凝土抗冻性评价指标
        2.3.2 混凝土抗碳化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力损伤-高温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抗冻性研究
    3.1 应力损伤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3.1.1 质量变化规律
        3.1.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2 高温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3.2.1 质量变化规律
        3.2.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3 应力损伤和高温共同作用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3.3.1 质量变化规律
        3.3.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4 微观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力损伤-高温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4.1 应力损伤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
    4.2 高温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
    4.3 应力损伤和高温共同作用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在冻融环境下的损伤分析
    5.1 混凝土冻融损伤分析
        5.1.1 损伤力学基础
        5.1.2 混凝土损伤模型
        5.1.3 混凝土冻融损伤演化方程建立的依据
    5.2 应力损伤-冻融耦合损伤演化方程
    5.3 高温-冻融耦合损伤演化方程
    5.4 应力损伤-高温-冻融耦合损伤演化方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6.1 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6.1.1 混凝土碳化理论模型
        6.1.2 混凝土碳化经验模型
        6.1.3 基于扩散理论与碳化试验相结合的碳化模型
    6.2 本文混凝土碳化耦合损伤因子的建立
    6.3 应力损伤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6.4 高温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6.5 应力损伤和高温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因素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
    7.1 基于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冻融损伤寿命预测
    7.2 基于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中性化的寿命预测
        7.2.1 混凝土中性化寿命准则
        7.2.2 多因素作用下基于混凝土中性化的寿命预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四、恶劣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多风地区结构混凝土的内外协同养护研究[D]. 张洪发.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恶劣环境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层合模型与损伤机理研究[D]. 张小东.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4]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元胞自动机—有限元分析[D]. 黄琳雅.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5]盐碱地区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评价及对策分析[J]. 余睿,王大勇,钱雕,童宣胜,丁梦茜,周凤娇. 防护工程, 2020(03)
  • [6]沿海地区输电工程桩基础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 周雁峰.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7]复杂环境下山区铁路新型装配式桥墩适用性研究[D]. 王研.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8]厦漳跨海大桥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 陈富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硫酸盐、氯盐作用下地下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D]. 杜辉.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10]应力损伤和高温耦合作用下粉煤灰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 张东生. 宁夏大学, 2020

标签:;  ;  ;  ;  ;  

高性能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中的耐久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