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切生活,感同身受——来自陕西电视台都市青年频道的启示

直切生活,感同身受——来自陕西电视台都市青年频道的启示

一、直击生活 点化情感——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1](2020)在《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博节目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历史性的关键变革,从而对节目的整体形态、传播策略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将文博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播出的文博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延续多季并持续更新的现象级文博节目,使众多电视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学界对文博节目出现原因、概念界定、类型归属、发展脉络的研究尚不充足,尤其是对扛鼎之作《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编排设计、视听风格、传播渠道及效果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经济支撑、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社会援助这些大环境因素分析文博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进行基本概念的界定、类型归属的划分,之后从发展脉络中探寻文博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创新期做典型性的归类。在传播内容方面,《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节目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综艺+纪录的创新模式集结了综艺的多元形态和纪录的真实客观。从建馆历史、藏品数量、创新发展、评估报告探究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从年代历史、传播历史角度分析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这些传播内容凸显了节目在前期规划时的慎重与严谨。在编排设计方面,《国家宝藏》以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让节目深入人心,从总结式、说明式、辅助式三个角度凸显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从讲解员、守护人的选择研究参与节目的人员;从主要环节、辅助环节研究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这些整体编排与环节设计在节目播出后得到大众的认同。在视听风格方面,《国家宝藏》室内演播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带给观众一场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从而感受画面的冲击震撼与声音的扣人心弦。从图形设计、特效片头和立柱环幕分析节目精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从程式化的原声音乐、情节化的背景音乐和故事化的原创歌曲探析节目古风音乐对受众听觉的渲染,从多种精选的角度构建了一场声画交融的感官体验。视听层面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文博节目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传播渠道及效果方面,《国家宝藏》借助现代媒介,挖掘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深度、铺开新浪官方微博传播的广度、新设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官方账号,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采用新手段、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定位,使三方协同联合,并驾齐驱,共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从整体看,传播者将文物与博物馆作为传播内容,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编排与设计,融合独特的视听风格,选择微信、微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这三个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国家宝藏》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传达给受传者。

储晓娟[2](2018)在《有机真实的呈现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转新闻开始普遍为人熟知,还得从2013年新华网对反转新闻的盘点开始。从2013年至今,盘点反转新闻成了媒体的习惯。反转新闻因为最初对事实真相的背离而受到颇多诟病,媒体的公信力也因此折损,还过度消费了社会关注度,也破坏了社会信任、道德建设体系等等。不过,相对于反转新闻危害或负面效应的一致认识,如若不能基于辩证的思维方法,也认识到其产生的必然因素,则不利于当下新闻的繁荣发展。反转是一个过程。如果追溯到马克思的“报刊有机运动”,那么当下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也就是对“有机运动”的形象体现了,从整个过程看来,所谓的反转就是符合新闻报道规律的。在这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反转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必须通过“有机”运动,揭露事实真相,以达到有效的降低和最佳的规避。当然,如果一开始媒体就顺利开始“有机”运动,则是最好的报道状态。但是,有些事情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决定了不可能一下就能逼近最后的事实真相。基于“有机运动”,尝试给予全部事实的呈现一个时间,也就不必要对反转新闻做过多批判了。事实如此,反转结束于全部事实的呈现。反转新闻中,每一次在后期推动反转的背后,都有媒体、官方和受众多个主体的能动参与,这些都是有机运动的表现,否则最后的事实真相也不会得以揭露。由此看来,所谓“反转”,如果不仅仅停留在事实和心理前后的反差程度上,而是从一个纠正失实的完整过程观察,会发现反转新闻也是一种正常的新闻现象,认识到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对“反转”本身的刻板印象,还有利于认识当下媒介环境中新闻的“有机”状态。本文以马克思“报刊有机运动”为理论指导,并尝试运用“有机真实”“新闻真实”等新闻学、传播学理论知识,通过梳理和分析2013-2017年共计48个反转新闻案例,力图从整体上呈现反转新闻的发展现状,分析反转新闻的形成过程、类型和特征,行文中结合具体的反转新闻案例,分反转前后共两个阶段,探索反转新闻形成的原因,发现其有机运动表现,对反转新闻做一个全面且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当下反转新闻产生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和思考,辩证看待其带来的正负效应,以期提供一种理性看待反转新闻的新视角。

秦人[3](2018)在《方城记》文中研究指明引子出身农家的李若凡,是西京出版社的一名编辑,负责文学文化类图书出版工作。他自喻为标准的兵马俑,乍看起来还真有几分相像,就像是从临潼兵马俑博物馆走出来的一个活脱脱的俑人,细看轮廓,脸型是兵马俑那种典型的方脸盘,鼻子有些小,中等偏低的个子,体型很敦实。一日,他与同乡好友西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子路喝茶聊天。说到西京的历史文化,张子路不无感慨地说:西京长安有着千年帝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具有神性的地方,曾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文化,具有神话般的传奇历史,曾

邵振奇[4](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张娣[5](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赵娅军[6](2016)在《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麦克卢汉在20世纪曾预言地球将会是一个村落,到今天已然成为现实。全球的紧密联系不单体现为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更体现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见。电视作为一种影像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交流看似没有直接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目的,但是一个国家在文化交流当中的独特身份和地位却潜在地影响着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利益。在今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消费不是简单的对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耗,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也是符号的占有和接受,因此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几乎不容置疑。美国学者在上世纪晚期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便道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及对别国的文化扩展将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和政治的利益。当电视这种媒介依靠数字技术而变得无所不在时,文化的扩展就轻而易举,人们不需要把物质产品运输到另一个地方,而只需要将影像复制传输,一个地方的人群就可以了解到别样的文化。所以,电视对于文化交流居功至伟。在21世纪没有哪个发达国家不是竭力树立自身文化形象,尽可能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显然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它们首先面临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入侵或殖民,民众甚至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羞愧和怀疑而试图彻底抛弃,这又连带导致经济和政治陷入被动。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被裹挟着带入全球文化交融的漩涡之中,中国人广开文化大门欢迎四方来客,这种开放的心态本来无可厚非,因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历史就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在经济上的落后使得中国人在文化上也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不自信,总是不由自主地向西方看齐。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电视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节目形式上模仿西方、购买版权,直接舶来西方的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回避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的现实,而将镜头对准了大都市男女活色生香的精彩生活。加之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之势呼啸而来,为了追求收视率,精英向大众投降,深刻向肤浅缴械、责任向娱乐让步,中国电视上出现了大量思想浅薄、内容匮乏、娱乐至上的三俗节目,电视的舆论监督、思想教化的功能完全被忽视,致使很多有识之士认为电视仅是无聊的人打发时光的工具而很少打开电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电视逐步丧失了自己独立的身份,在全球的平台上找不到自己立足的位置。进入21世纪以来,权利核心层和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化软实力”日渐重视,将文化繁荣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中国电视界开始了对自身文化及建构路径进行回顾整理和摸索探寻。于是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在屏幕上出现,涌现出以《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传承者》为代表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符号的电视栏目;以《康熙大帝》、《闯关东》、《大秦帝国》等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思想的电视剧;以央视全息山水景观晚会——央视中秋晚会等为代表的电视综艺晚会。这些电视节目分别从内容、思想、美学诸方面进行了中国电视“民族性”的有益探索,使中国电视人看到了中国电视身份构建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电视结合的必然性考量,在分析电视媒介环境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的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对“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路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章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电视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一方面,中国电视要建构自身的独立文化身份必须向传统文化寻找资源支持,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是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必然之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在今天受到冲击,生存空间被挤压,传统文化被迫只能改变自己的传承方式,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大众媒体拥有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为传统文化参与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可能。所以无论从电视角度看,还是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二者的结合都实属必然。第二章从媒介环境入手,对中国电视的宏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电视本身的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政治环境、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电视身份建构方面的高度契合的文化环境、电视产业化快速发展、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等都为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身份建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从微观层面看,中国电视还存在着过度依靠版权引进、原创节目稀缺、电视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问题。宏观有利的环境背景与微观上不尽如人意的电视表现使得中国电视身份建构越发显得必须与紧迫。第三章以电视在21世纪以来出现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中可直接呈现的内容为节目主体的电视栏目为载体,重点分析了:使文化走下神坛的《百家讲坛》、开启益智新风尚的《汉字英雄》等、民间文化守望者《传承者》等栏目,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路径进行了探析,并指出内容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基础。第四章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剧的分析,总结出21世纪以来电视剧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刚健自强、人伦和谐等优秀思想的传承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在电视剧呈现过程中突出的粗制滥造、格调低下问题,价值扭曲、导向错误问题,伦理失范等问题做了较详尽的分析。通过近20年来电视剧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传统文化参与电视的思想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指出思想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核心。第五章以央视中秋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为对象,通过晚会地点的选择、精湛的舞台设计、中国风格晚会编排的分析,对央视秋晚的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进行了论述;通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诗乐舞画结合的传统美学意象、传统美学的现代技术表达的分析,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中国电视美学身份的建构必须依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具体路径之所在,并指出美学建构是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关键。通过对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构建的路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从内容层面、思想层面还是美学层面,传统文化都可以为中国电视建构自身的文化身份提供重要元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塑造形成的中国电视的崭新身份一定可以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标识性,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钟秋媛[7](2016)在《新生态纪录片研究 ——以《变形计》为例》文中提出2006年9月4日,湖南卫视推出一档全新的新生态纪录片节目——《变形计》,至2015年底已经播出共12季,50个故事,200集节目。在其他电视纪录片纷纷遇冷时,它却能够异军突起,火爆整个电视荧屏,取得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的傲人成绩。作为一档如此“长寿”的节目,它必然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究和追寻,也显露出诸多缺陷与不足亟待我们去解决。本文从新生态纪录片这一全新概念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关于真人秀和纪录片的研究,分析《变形计》的新生态纪录片特征,探讨其对新生态记录片的创新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其社会价值和公共意义。首先,对新生态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新生态纪录片在学术界属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学界对其概念尚未有明确的界定,笔者无法从现有的书籍文献中找到相对明确的概念。由于新生态纪录片在学界被认为是“纪录片+真人秀”的合体,所以,笔者将在现阶段业界对纪录片概念定义的基础之上,结合真人秀的概念,并根据自身理解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本文重点探讨《变形计》所体现的新生态纪录片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变形计》借鉴国外新生态纪录片的成功模式,将真人秀和纪录片的相关要素进行有机融合,用真人秀式的节目策划和创意、纪录片式的真实表现和艺术创造等手法体现出新生态纪录片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节目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创新,摒弃了与国情不相符的外国元素并积极探索属于中国的新生态纪录片模式。最后,总结《变形计》所体现的公共意义和社会价值。从《变形计》开播至今,已形成了较大的公益影响力,芒果V基金、变形计励志帮扶金以及线下公益活动的成功开展等,都体现了节目的媒体责任感和社会价值。本研究认为,以《变形计》为代表的新生态纪录片,是我国电视纪录片不断创新的摸索和尝试。它的出现,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有一定的探索意义,同时也为新生态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相应的借鉴。

兰金龙[8](2014)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对策研究 ——以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栏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日新月异,使得新闻行业已开始步入自媒体时代,与此同时自媒体本身也正在经历着变化,其发展方向更加个人化、终端化、移动化,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了人类交往方式的新纪元,与此同时,传统电视媒体却“江河日下”,电视开机率低、收视率低,收视人群趋于老龄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电视媒体在自媒体环境下,越来越迫切的需要突破,以及走出困境的新策略。本文针对自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以XX台第一新闻栏目为例。采用文献综述分析以及SWOT分析,探讨研究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传统电视媒体发布信息过程繁杂,传播缺乏时效性;与受众缺乏互动,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导致满意度低;受众群体趋老龄化且观看时间越来越少;节目内容选材不精,形式的意义大于内容。本文针对其发展问题从自我定位的转型,合理应用自媒体;进行节目内容的变革,逐步向精细化、差异化演进;打造权威信息平台;增强资讯时效性;应用全媒体云计算平台等方面提出发展策略及建议,为传统电视媒体摆脱困境,进入新的发展历程提供有效的方法。

强月新,姜欣[9](2012)在《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的中国媒体发展可以归纳概括为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十二个字。谋划开局,指201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无论是报业、广播电视业、互联网行业、出版业还是电影行业,在这一年都本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伟大目标,在本行业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措施。深化改革,指2011年无论是从媒介经营还是政府规制这两方面,媒介变革正逐渐走向深化。无论是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广播电视媒体出台的一系列规制措施、互联网行业

苗娟[10](2013)在《新形势下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南京零距离》正式亮出电视民生新闻的大旗,之后,全国各级电视台纷纷仿效,一时间,电视民生新闻遍地开花。电视民生新闻以其“平民视角、民生内容、百姓立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一改以往的“以传者为中心”的理念,以全新的姿态展现电视新闻的魅力,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捧。陕西电视台的《都市快报》是与《南京零距离》同一天开播的西安地区最早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甫一诞生,收视率便一路飙升,之后,西安地区陆续诞生了六七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形成了省台、市台泾渭分明的竞争格局,多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同处一城,竞争异常激烈。随着民生新闻栏目的增多,竞争的加剧,问题渐渐显露。交通事故、火灾、溺水、偷盗、跳楼、抢劫、家庭邻里纠纷、停水、停电等新闻充斥电视荧屏;提供的生活资讯也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告知”;新闻素材琐碎、庸俗;报道视域狭窄,内容肤浅、流于浅表,对受众来说无非是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没有任何新闻价值,没有任何有益的启示和收获。从表面上看,有些民生新闻是在报道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上是在浪费新闻资源。面对外界的批评和自身发展的局限,西安地区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通过多次改版、转型等方式寻求发展的出路,然而,多是“新瓶装旧酒”的改变,没能解决根本问题。目前,党和政府继续将“民生”作为关注的焦点,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此次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这种大情景下,可以预见,民生新闻将迎来新一轮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春天。全社会、全民在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尤其是作为肩负“社会了望者”角色的电视新闻媒体,在这一大的民生政治环境中,重申“新闻立台”显得十分必要和及时。电视民生新闻扛着“民生”的旗号,理应占尽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为全社会“改善民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然而,不少电视民生新闻名不副实,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效。因此,在现时的“民生政治”和新一轮新闻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正是本选题的现实意义。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日后该做怎样的改变来适应新一轮新闻变革的大环境呢?本文在阐述了研究背景之后,梳理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实质,通过具体个案和省、市电视台多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比较研究入手,梳理和勾勒出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改变以往的‘迎合’心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守民生新闻本质,拓展民生新闻报道视域”、“转变采编模式,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三个方面提出了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二、直击生活 点化情感——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击生活 点化情感——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博节目的出现、定位、发展及创新
    第一节 文博节目的出现原因
        一、经济上强势的支撑
        二、政策上莫大的支持
        三、文化上底蕴的深厚
        四、社会上无私的援助
    第二节 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归属
        一、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文博节目的类型归属
    第三节 文博节目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类型
        一、诞生:考古直播揭开文博面纱(1968 年——至今)
        二、过渡:传统形式对文博的涉猎(2001 年——至今)
        三、创新:文博与综艺结秦晋之好(2017 年——至今)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
        二、创新发展评估较高的一级博物馆
    第二节 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
        一、从年代历史角度看文物
        二、从传播历史角度看国宝
第三章 《国家宝藏》的编排设计
    第一节 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一、总结式的高度概括
        二、说明式的简要介绍
        三、辅助式的批注理解
    第二节 贴合国宝的人员安排
        一、老成持重的001号讲解员
        二、极具号召力的国宝守护人
        三、普通多样化的国宝讲述人
    第三节 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
        一、演讲式主要环节的传播
        二、全新式辅助环节的传播
第四章 《国家宝藏》的视听风格
    第一节 精致画面的视觉享受
        一、指引观看的图像设计
        二、震撼冲击的特效片头
        三、华丽绚烂的立柱环幕
    第二节 古风音乐的听觉渲染
        一、程式化原创配乐的使用
        二、情节化背景配乐的使用
        三、故事化原创歌曲的使用
第五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渠道及效果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挖深度
        一、按部就班的文章推送
        二、底栏链接的扩大影响
    第二节 新浪官博铺广度
        一、密集频繁的消息播报
        二、高度浓缩的宣传信息
    第三节 哔哩哔哩开先河
        一、首创视频的官方账号
        二、年轻观众的热衷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宝藏》第一、二季博物馆(院)基本信息
附录 B
附录 C 《国家宝藏》两季选取文物在之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情况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20181209 期)配乐
附录 G 《国家宝藏》两季原创歌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有机真实的呈现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
        1.2.1 关于反转新闻的研究
        1.2.2 反转新闻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1.2.3 “报刊有机运动”理论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研究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创新点和难点
第2章 反转新闻的形成过程、类型与特点
    2.1 反转新闻的形成过程
    2.2 反转新闻的类型
        2.2.1 “全面”反转
        2.2.2 “局部”反转
    2.3 反转新闻的特点
        2.3.1 事件本身具有话题性,社会关注度高
        2.3.2 首曝以网络平台为主,UGC成为主要的舆论引爆点
        2.3.3 参与主体多元,大多反转得以迅速推动
        2.3.4 由舆论一边倒变为理性的舆论表达
第3章 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必然性
    3.1 前期导致反转:信源、媒体和受众的“共同演绎”
        3.1.1 信源层面
        3.1.2 媒体层面
        3.1.3 受众层面
    3.2 后期推动反转:多元主体参与的“有机运动”
        3.2.1 同一媒体的连续报道
        3.2.2 不同媒体的共同报道
        3.2.3 民众记者的积极参与
        3.2.4 意见领袖的理性发声
        3.2.5 官方部门的信息核实
    3.3 反转新闻产生的必然性分析
        3.3.1 有机真实
        3.3.2 有机真实的呈现决定了反转新闻产生的必然
第4章 反转新闻的正负效应及其思考
    4.1 反转新闻的正效应
        4.1.1 还原事实真相,完成对有机真实的呈现
        4.1.2 针砭时弊,解决社会问题
        4.1.3 增强舆论监督作用
    4.2 反转新闻的负效应
        4.2.1 有损媒体公信力
        4.2.2 衍生网络暴力
        4.2.3 加剧社会信任危机
        4.2.4 激化社会矛盾
    4.3 关于反转新闻负效应的思考
        4.3.1 媒体要肩负责任,坚持新闻真实
        4.3.2 提高媒介批判能力,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
        4.3.3 及时公开权威信息,主动引导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一、固定性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六、结论及启示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八、结论及启示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一、品质本土化
        二、品位平民化
        三、品格人文化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一、巩固忠实受众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一、传统韵味
        二、时代特征
        三、地方特色
        四、娱乐本位
        五、多元融合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一、策划手段
        二、改版创新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一、栏目名称
        二、栏目形象标志
        三、栏目宣传口号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必然性分析
    第一节 传统文化
        一、文化
        二、传统文化
    第二节 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寻求传统文化的必然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发展的资源库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
        三、传统文化是中国电视建构“想象共同体”的必然之选
    第三节 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可行性分析
        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被动改变
        二、电视的特殊属性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
        三、电视媒介与传统文化的美学共通性
第二章 传统文化参与建构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文化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二节 微观电视环境分析
        一、版权引进与原创稀缺
        二、泛娱乐化与众神狂欢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内容建构:以传统文化类电视栏目为例
    第一节《百家讲坛》:文化走下神坛
        一、讲坛内容的转变
        二、讲述方式的转变
        三、后期包装的转变
    第二节 《汉字英雄》等:开启益智新风尚
        一、独特的价值主张与传播内容
        二、精巧的赛制设置与题目设计
        三、深度的选手挖掘与专家参与
    第三节《传承者》:民间文化守望者
        一、传承项目丰富多样
        二、多重视角
        三、表现手段多元化
    附: “寻找中国 100 元素”网络调查结果之第 101—200 名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的思想建构:以电视剧为例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在电视剧中的艺术呈现
        一、爱国主义
        二、刚健自强
        三、人伦和谐
    第二节 传统文化电视剧呈现的现存问题
        一、粗制滥造 格调低下
        二、后宫争斗 价值扭曲
        三、伦理失范 导向错误
第五章 传统文化参与电视文化身份的美学建构:以大型综艺晚会为例
    第一节 央视秋晚:全息山水景观晚会的美学创新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选择意义
        二、精湛舞美设计
        三、节目内容的选择与晚会编排的中国风格
        四、技术手段营造的中国意味
    第二节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央视直播的美学建构分析
        一、开幕式中的传统美学思想
        二、诗乐舞画相结合的传统美学意象
        三、传统美学的现代技术表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新生态纪录片研究 ——以《变形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生态纪录片: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新生态纪录片概念简述
    第二节 新生态纪录片兴起的原因
        一、媒介生态环境
        二、文化土壤
        三、媒介动力
    第三节 新生态纪录片的探索和实践
第三章 《变形计》的“新生态”纪录片特征
    第一节 《变形计》节目简介
    第二节“新生态”外壳——真人秀式的节目策划和节目创意
        一、前期策划
        二、叙事策划
    第三节“新生态”内核——纪录片式的真实记录与艺术创造
        一、记录的“真实性”
        二、记录的“艺术创造”
第四章 《变形计》的“新生态纪录片”创新与探索
    第一节 引进基础上的本土化创新
        一、节目母题的创新——以教育为主
        二、节目诉求点的创新——以情感为诉求
        三、节目理念的创新——以“小叙事”、“小人物”为本
    第二节 本土化基础上的新一轮创新
        一、对纪录片模式的创新
        二、对栏目本身的不断创新
    第三节 《变形计》问题探讨及思考
        一、拟态环境下的导演意识和媒体介入
        二、难掩的城市化视角
        三、负面镜头处理略失妥当
        四、难以保障互换双方的权益
第五章 《变形计》的公共意义及社会价值
    第一节 公共价值
        一、公益基金募款与影响范围的扩大
        二、青少年教育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第二节 社会价值
        一、促使媒体追寻商业利益时积极履行媒体责任
        二、促使媒体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 人文关怀
        一、引导受众思考和改变现实
        二、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对策研究 ——以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栏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传统电视媒体发展
    2.2 自媒体发展
        2.2.1 自媒体定义
        2.2.2 自媒体的特点
        2.2.3 自媒体的四大发展趋势
        2.2.4 自媒体的主要形式
    2.3 自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的对比
        2.3.1 传播主体的差异
        2.3.2 传播内容的差异
        2.3.3 传播渠道的差异
    2.4 自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
    2.5 策略分析相关理论
第三章 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栏目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第一新闻栏目的发展现状
        3.1.1 第一新闻栏目的介绍
        3.1.2 第一新闻栏目的观众构成
    3.2 《第一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第一新闻》栏目发展环境分析
    4.1 自媒体与第一新闻栏目的对比
        4.1.1 新浪微博的介绍
        4.1.2 “在西安”
        4.1.3 第一新闻与自媒体对比的优劣势分析
    4.2 《第一新闻》栏目与行业内其它栏目的比较
        4.2.1 与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的比较
        4.2.2 与西安电视台《西安零距离》的比较
        4.2.3 与省外同行业电视栏目的比较
        4.2.4 第一新闻与其他传统媒体的对比分析
    4.3 自媒体环境下第一新闻栏目的优劣势分析
第五章 第一新闻栏目的发展对策
    5.1 自我定位的转型
    5.2 内容策略的变革
    5.3 打造权威信息平台
    5.4 增强节目时效性
    5.5 碎片化时代全媒体云计算平台的发展探讨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新形势下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于民生政治
        1.1.2 新一轮的新闻变革
        1.1.3 电视民生新闻亟需提升品质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与内涵分析
    2.1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2.2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
        2.2.1 民生及民生问题
        2.2.2 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2.3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第3章 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3.1 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
        3.1.1 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的开播
        3.1.2 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在同城竞争
        3.1.3 省、市台四档民生新闻栏目内容的比较分析
    3.2 《都市快报》栏目
        3.2.1 栏目概况
        3.2.2 栏目特色
    3.3 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3.3.1 同质化现象严重
        3.3.2 偏爱负面新闻,报道比例失衡
        3.3.3 报道缺乏深度和思想性
        3.3.4 以城市居民为核心,“农民话语”缺失
第4章 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出路
    4.1 改变以往的“迎合”心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4.1.1 重视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
        4.1.2 从“迎合”转向“引导”
    4.2 坚守民生新闻本质,拓展民生新闻报道视域
        4.2.1 认清民生新闻内涵,正确理解“三贴近”原则
        4.2.2 从时政新闻中找出民生角度,发展“大民生”
        4.2.3 关注市民的同时,更要重视农民话语权
    4.3 转变采编模式,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
        4.3.1 注重新闻报道策划
        4.3.2 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树立精品意识
        4.3.3 舍量求质,追求电视民生新闻的深度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直击生活 点化情感——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有机真实的呈现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D]. 储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3]方城记[J]. 秦人. 百花洲, 2018(03)
  • [4]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6]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D]. 赵娅军.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8)
  • [7]新生态纪录片研究 ——以《变形计》为例[D]. 钟秋媛. 苏州大学, 2016(02)
  • [8]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对策研究 ——以陕西电视台第一新闻栏目为例[D]. 兰金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9]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 强月新,姜欣.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2(00)
  • [10]新形势下西安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为例[D]. 苗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直切生活,感同身受——来自陕西电视台都市青年频道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