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洲蛾的研究进展

杨小洲蛾的研究进展

一、杨小舟蛾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璞,郭同斌,魏辉,孙伟博,诸葛强[1](2020)在《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抗虫性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转Bt基因‘南林895’杨12个株系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的虫害抗性。利用PCR、ELISA等技术对转抗虫基因杨树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进行抗虫性分析。PCR分析结果显示在12个转基因株系中均检测到了Bt目的基因片段。ELISA分析结果显示Bt毒蛋白浓度范围为371.9~10 698.2 ng/g,且不同株系间存在一定差异。转Bt基因杨树饲虫分析结果表明,12个转基因株系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均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转基因株系A-4-6、A-5-0、A-3-4、A-5-23、Z-1-3的抗虫性较显着。株系A-5-0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 d校正死亡率达87.2%,对美国白蛾的18 d校正死亡率为65.6%。且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幼虫的取食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对12个转Bt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和饲虫试验中,Bt毒蛋白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且抗虫效果与Bt毒蛋白浓度的高低有关。

张雨,丰凯,汤方[2](2020)在《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文中指出【目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一种嗅觉相关的蛋白,该蛋白参与大多数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并与气味分子相结合。获得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OBPs以明确其特性。【方法】选择羽化后健康的杨小舟蛾触角为模板,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克隆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研究其基因序列和蛋白结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MtroOBP1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利用RT-PCR技术从杨小舟蛾触角总RNA中扩增得到MtroOBP1基因(GenBank登录号:MN056510),序列分析表明,MtroOBP1开放阅读框为777 bp,一共编码了258个氨基酸残基,且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仅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表明得到的OBP基因的编码蛋白不属于典型气味结合蛋白家族,而是属于Minus-C家族。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显示:MtroOBP1蛋白的分子量为29 66457 u,等电点为6.23,有1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没有明显的跨膜区,疏水指数为-2.011~3.078,有一个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说明为分泌型蛋白。组织表达模式表明MtroOBP1在杨小舟蛾的各部位都表达,但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结论】首次克隆得到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在触角中高表达,推测其蛋白具有运输气味分子的功能,在杨小舟蛾的嗅觉识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同斌,周晓宇,凌超,王新,汪义伦,王林[3](2019)在《徐州市林业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调查》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踏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调查了徐州市林业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寄主和分布等情况。结果表明,徐州市共有寄生性天敌4目15科39种,其中,历史记载3目14科35种(此次调查到12种),新增记录4种。调查到的寄生性天敌中,美国白蛾和舟蛾类、天牛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有8种,分别为松毛虫赤眼蜂、杨扇舟蛾黑卵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白蛾黑基啮小蜂、广大腿小蜂、舞毒蛾黑瘤姬蜂、日本追寄蝇和花绒寄甲。该调查首次查明了徐州市林业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寄主和分布情况等,为优势天敌的筛选和人工繁育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福,郭丽,李青春,张苏芳,孔祥波,张真,黄范全[4](2019)在《杨小舟蛾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文中指出【目的】鉴定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sieversi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结构信息。【方法】采用正己烷浸提的方法提取杨小舟蛾性成熟处女雌蛾性腺中的活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技术对其活性成分进行定位;性腺提取物与4-甲基-1,2,4-三唑啉-3,5-二酮(MTAD)进行微量化学反应,获得衍生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性腺提取物及MTAD衍生物进行质谱特征离子分析。【结果】GC-EAD结果显示,杨小舟蛾雄蛾触角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的一种成分有较好的反应; GC-MS分析结果表明,能引起雄蛾触角电生理反应的成分为十八碳的不饱和醛; MTAD衍生物的GC-MS结果显示,该活性成分的两个双键分别位于碳链的13和15位。【结论】本研究鉴定出杨小舟蛾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平面结构为13,15-十八碳二烯醛,但双键的立体构型有待合成标准化合物进一步鉴定。本研究为杨小舟蛾性信息素备选化合物的筛选提供了方向,为信息素的结构确证奠定了基础。

郭丽[5](2019)在《杨小舟蛾产卵对2种黑杨派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寄主植物可以通过诱导抗性对有害生物进行防御,这是实现害虫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杨树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杨小舟蛾作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而杨树的品系较为丰富,利用无性系间的差异及其诱导抗性是实现害虫生态调控的基础。目前对杨小舟蛾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虫害发生后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利用树木自身抗性进行虫害预防的研究较少。在诱导抗性研究方面,对取食诱导的抗性研究较多,产卵诱导的抗性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展开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sieversi(Staudinger))产卵对2种黑杨派(Populus section Aigeiros)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为林木诱导抗性的利用及杨小舟蛾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对杨小舟蛾具有寄主选择差异的欧美杨108号(108杨)(P.×euramericana‘Guariento’)和欧美杨111号(111杨)(P.×euramericana‘Bellotto’)为实验材料,其中108杨更具敏感性。实验共设置产卵植株、邻近植株和对照植株,统计3种处理植株上的产卵量并分别采集产卵后24 h、48 h和72 h的挥发物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将5种主要挥发物成分对雄蛾、雌蛾、交配雌蛾的触角电位测试中最大的反应剂量滴在植株叶片上再统计产卵量。同时,观察幼虫取食3种处理植株叶片的存活状况,并测定3种处理叶片的可溶性糖、全N、游离氨基酸、单宁和总酚的含量变化。另外,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3种处理植株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小舟蛾分别在108杨和111杨上产卵后,各自与产卵植株邻近的植株再接虫的产卵量均显着降低,并且108杨的产卵和对照植株上的产卵量均分别显着高于111杨。同时,108杨和111杨上一旦出现卵块后,直到卵期结束卵粒数量均基本不变。(2)利用GC-MS对杨小舟蛾产卵后的产卵植株、邻近植株和对照植株进行寄主挥发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棕榈酸甲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β-蒎烯、3-蒈稀、苯乙烯这5种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β-蒎烯都只在108杨和111杨的产卵和邻近植株中检测到,3-蒈稀在产卵和邻近植株中的相对含量在产卵后24 h、48 h和72 h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雄蛾、雌蛾和交配雌蛾均对50 ng/μL的棕榈酸甲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5 ng/μL的3-蒈稀和β-蒎烯、10 ng/μL的苯乙烯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大。3-蒈稀、β-蒎烯和苯乙烯能使杨小舟蛾在108杨上的产卵量显着降低,同时3-蒈稀和β-蒎烯也能使其在111杨上的产卵量显着降低。(3)杨小舟蛾取食108杨和111杨3种处理(产卵植株、邻近植株、对照植株)叶片的幼虫存活率均差异不显着。108杨产卵和邻近植株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植株;111杨产卵和邻近植株的二糖和全N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植株,且产卵植株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植株。同时,108杨邻近植株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产卵和对照植株;111杨产卵和邻近植株的总糖/全N值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108杨产卵植株的单宁和总酚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而邻近植株的二者含量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111杨产卵植株的单宁和总酚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植株;同时邻近植株的单宁含量显着高于对照植株,而总酚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4)转录组测序共产生304,526,107条序列(平均长度300 bp,约40.77 Gb),每个处理平均有63.60%的序列可以与毛果杨参考基因组匹配。108杨产卵和邻近叶片分别筛选出571个(上调表达408个,下调表达163个)和48个(上调表达16个,下调表达32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11杨产卵和邻近叶片分别筛选出1234个(上调表达433个,下调表达801个)1784个(上调表达173个,下调表达161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功能注释及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4个对比组(108-O vs 108-C、108-N vs 108-C、111-O vs 111-C、111-N vs 111-C)分别有2830个、276个、6310个和9338个差异显着基因被功能注释,各自涉及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种GO分类的42个、30个、44个和46个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细胞部分”、“催化”、“代谢过程”等功能。108杨产卵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菌互作、亚油酸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上,108杨邻近叶片没有显着的富集通路;111杨产卵叶片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氮代谢和亚油酸代谢通路上,111杨邻近叶片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通路上。108杨和111杨的产卵和邻近叶片中与PR蛋白、先天免疫调节、生物胁迫反应等功能相关的防御基因分别上调表达,但具体基因存在差别,而与光合活性相关基因全部显着下调表达。杨小舟蛾产卵后,108杨和111杨的产卵和邻近植株均表现出了诱导抗性,3-蒈稀和β-蒎烯作为植株间传递的化学信号显着降低了邻近植株上的产卵量。同时,产卵和邻近植株的营养物质含量都发生改变并且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不同程度增加,提高了其化学防御能力。在分子水平上,产卵和邻近植株的差异基因表达主要涉及“细胞部分”、“催化”、“代谢过程”等功能基因及与抗性相关的防御基因、降低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积累、增加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等抗性反应。杨小舟蛾产卵分别诱导了2种黑杨无性系的产卵和邻近植株在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上启动了防御反应。

刘胜东,张晓彧[6](2018)在《金湖县杨小舟蛾风险评估报告》文中提出杨小舟蛾(Micromelaopha sieversi)隶属于鳞翅目舟蛾科,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中部和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该虫主要寄生于杨树和柳树上,取食树叶,危害树木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基于此,通过实施江苏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对金湖县境内杨小舟蛾进行实地调查,综合本县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并参照国家评判标准,采用PRA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各级评判模型风险分析方法,对金湖县杨小舟蛾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传播可能性及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和风险评估,认定该虫在本地区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曹青,秦宇阳,郑旭东,黄新峰[7](2018)在《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防治杨小舟蛾试验初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比较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不同稀释倍数药液对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于2015年5月在济源开展了人工喷雾和飞机喷雾防治杨小舟蛾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人工喷雾施用2 000倍液的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7 d后对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达到95.3%以上,防治效果极佳。采用飞机喷雾施用750 m L/hm2的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7 d后对杨小舟蛾防治效果达到96%以上,防治效果显着。

代为奇,王敏,周丹丹[8](2016)在《扬州市邗江区杨小舟蛾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文中指出杨小舟蛾是邗江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对杨小舟蛾的风险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杨小舟蛾的风险值R为1.63,在邗江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结合全区寄主植物的资源状况及气候特点,对杨小舟蛾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邗江大部分地区具有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据此,提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于艳华,郭加忠,郭同斌,宋明辉,颜学武[9](2015)在《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对杨小舟蛾蛹血细胞包囊反应的影响及其毒液对蛹的毒性研究》文中指出测定了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的寄生对寄主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血细胞包囊反应的影响及其毒液对蛹的毒性。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血细胞具有很强的包囊异物能力,而在白蛾黑基啮小蜂毒液的作用下这种能力会丧失,因而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卵能在寄主蛹中顺利完成世代发育,而不被包囊。Sephadex A-25珠被注入蛹内24 h后的被包囊率高达94.00%。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早期(寄生02 h后)不影响寄主蛹的血细胞免疫反应,寄生后期(寄生24,48 h后)杨小舟蛾蛹的血细胞免疫反应受到较大影响。γ射线辐射处理的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蛹包囊能力的变化与正常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蛹相似,随着寄生后时间延长而下降。白蛾黑基啮小蜂毒液对杨小舟蛾蛹的血细胞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吴静,郭同斌,宋明辉,杜伟,王虎诚,郭加忠[10](2015)在《白蛾黑基啮小蜂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选择徐州市林果场、云龙区和新沂市等受杨小舟蛾危害较重的不同类型杨树林分的未放蜂区(CK)和放蜂区,分别测定白蛾黑基啮小蜂在自然和人工释放2种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该蜂林间自然种群数量以越冬代最高,对杨小舟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22.2±5.8)%,极显着高于第14代蛹(3.4%6.4%);于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期人工释放该蜂,释放后当代小蜂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可显着提高释放当代(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的寄生率,并对释放后各代害虫蛹具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各代小蜂室温下的羽化进度均与相应世代寄主蛹发育进度相吻合。

二、杨小舟蛾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小舟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抗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PCR检测
    1.2 转基因植株Bt毒蛋白的ELISA测定
    1.3 抗虫性分析
        1.3.1 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的抗性
        1.3.2 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杨树品种及虫源
    3.2 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的PCR检测
    3.3 转基因植株Bt毒蛋白的ELISA测定
    3.4 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的抗虫性
    3.5 幼虫生长发育分析
    3.6 数据分析
作者贡献

(2)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总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1.3 基因克隆及测序
    1.4 MtroOBP1特性分析
    1.5 荧光定量PCR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小舟蛾MtroOBP1蛋白序列特征
    2.2 系统发育树
    2.3 组织表达谱
3 讨论

(3)徐州市林业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范围与重点
    1.2 调查方法
    1.3 标本(图片)整理与鉴定
    1.4 调查数据汇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美国白蛾
    2.2 杨小舟蛾
    2.3 杨扇舟蛾
    2.4 天牛类害虫
    2.5 其他害虫
3 讨论与展望

(4)杨小舟蛾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杨小舟蛾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的提取
    1.3 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与4-甲基-1, 2, 4-三唑啉-3, 5-二酮 (MTAD) 的衍生化反应
    1.4 雌蛾性信息素提取物的GC-EAD分析
    1.5 雌蛾性腺提取物及性腺提取物的MTAD衍生物GC-MS分析
2 结果
    2.1 杨小舟蛾处女雌蛾性腺提取物GC-EAD分析
    2.2 杨小舟蛾处女雌蛾性腺提取物及MTAD衍生物GC-MS分析
        2.2.1 杨小舟蛾处女雌蛾性腺提取物GC-MS分析结果:
        2.2.2 MTAD衍生物GC-MS分析结果:
3 讨论

(5)杨小舟蛾产卵对2种黑杨派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杨小舟蛾发生现状
        1.1.2 植物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1.1.3 杨树抗虫性研究进展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杨小舟蛾产卵对其在不同处理植株上产卵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各处理同笼内植株产卵数量比较
        2.3.2 各处理不同时间段产卵数量比较
        2.3.3 各处理植株产卵数量比较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杨小舟蛾产卵对产卵和邻近植株挥发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处理植株的挥发物成分及相对含量
        3.3.2 雄蛾、雌蛾和交配雌蛾对5种挥发物成分的触角电位反应
        3.3.3 挥发物成分处理植株的产卵数量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杨小舟蛾产卵对产卵和邻近植株营养物质及抗性物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处理的幼虫存活率
        4.3.2 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4.3.3 全N、游离氨基酸总量及总糖/全N分析
        4.3.4 单宁含量分析
        4.3.5 总酚含量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产卵和邻近植株在杨小舟蛾产卵后的转录组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转录组测序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5.3.2 基因表达量分析
        5.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
        5.3.6 重要防御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讨论
    6.3 主要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金湖县杨小舟蛾风险评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杨小舟蛾概况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发生规律
    1.2 分布及防治情况
        1.2.1 分布范围
        1.2.2 防治情况
        1.2.2. 1 林业防治
        1.2.2. 2 物理防治
        1.2.2. 3 化学防治
        1.2.2. 4 生物防治
2 风险评估分析
    2.1 发生分布和控制措施
        2.1.1 发生分布情况
        2.1.2 控制措施
        2.1.2. 1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2.1.2. 2 采取多样化防治技术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分布范围
        2.2.2 适应性、抗逆性分析
        2.2.2 传播途径
    2.3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3.1 为害情况
        2.3.2 潜在经济影响
        2.3.3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影响
    2.4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2.5 定量评估分析
        2.5.1 杨小舟蛾风险综合评价值 (R) 的计算
        2.5.1. 1 准则层PI的计算
        2.5.1. 2 目标层风险综合评价R的计算
        2.5.2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3 结论

(7)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防治杨小舟蛾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区设置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药剂
        1.2.2 施药器械
        1.2.3 施药方法
    1.3 虫口数调查方法
    1.4 药效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喷雾防治效果
    2.2 飞机喷雾防治效果
3 结论

(8)扬州市邗江区杨小舟蛾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1.1 分类地位
    1.2 生物学特性
    1.3 发生及防治
2 风险评估
    2.1 分布和管理
        2.1.1 分布情况
        2.1.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2.2.2 适应性分析
        2.2.3 传播渠道
    2.3 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2.4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4.1 危害情况
        2.4.2 潜在的经济影响
        2.4.3 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5 检疫和铲除难度
    2.6 定量评估
3 风险管理
    3.1 加强虫情监测
    3.2 强化检疫
    3.3 综合防治
4 结论

(9)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对杨小舟蛾蛹血细胞包囊反应的影响及其毒液对蛹的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虫源
    1. 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杨小舟蛾蛹对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卵的包囊情况
    2. 2 毒液对杨小舟蛾蛹的毒性
    2. 3 杨小舟蛾蛹的细胞免疫反应能力
3 讨论

(10)白蛾黑基啮小蜂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自然种群数量调查
    1. 2 人工释放后种群数量调查
    1. 3 室内成蜂羽化与林间寄主化蛹进度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 1 自然种群数量变化
    2. 2 人工释放后种群数量变化
    2. 3 室内成蜂羽化与林间寄主化蛹进度
3 讨论

四、杨小舟蛾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转Bt基因‘南林895’杨对美国白蛾和杨小舟蛾抗虫性分析[J]. 王璞,郭同斌,魏辉,孙伟博,诸葛强.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4)
  • [2]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J]. 张雨,丰凯,汤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3]徐州市林业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调查[J]. 郭同斌,周晓宇,凌超,王新,汪义伦,王林. 江苏林业科技, 2019(06)
  • [4]杨小舟蛾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J]. 刘福,郭丽,李青春,张苏芳,孔祥波,张真,黄范全. 昆虫学报, 2019(07)
  • [5]杨小舟蛾产卵对2种黑杨派无性系的诱导抗性研究[D]. 郭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6]金湖县杨小舟蛾风险评估报告[J]. 刘胜东,张晓彧. 南方农业, 2018(23)
  • [7]2.8%木烟碱微囊悬浮剂防治杨小舟蛾试验初报[J]. 曹青,秦宇阳,郑旭东,黄新峰. 河南林业科技, 2018(01)
  • [8]扬州市邗江区杨小舟蛾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J]. 代为奇,王敏,周丹丹. 防护林科技, 2016(12)
  • [9]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对杨小舟蛾蛹血细胞包囊反应的影响及其毒液对蛹的毒性研究[J]. 于艳华,郭加忠,郭同斌,宋明辉,颜学武. 江苏林业科技, 2015(03)
  • [10]白蛾黑基啮小蜂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J]. 吴静,郭同斌,宋明辉,杜伟,王虎诚,郭加忠. 江苏林业科技, 2015(02)

标签:;  ;  ;  ;  ;  

杨小洲蛾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