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开发和地图可视化

制图开发和地图可视化

一、地图制图发展及地图可视化(论文文献综述)

庞小平,阮晴,马晨燕,翁敏,黄丽娜,任福,徐轶姝[1](2022)在《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文中认为加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是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新特征;探讨了地图美学在现代地图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地理信息认知、传输和视觉感受过程中的功效;提出了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的课程设置与具体途径,以提升学生对地图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为相关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李连营,彭楚骄,郭邦祁,聂晨依[2](2022)在《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的知识图谱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制图知识难以具象化,海洋地图的自动制图技术在寻求突破时屡遭瓶颈。由此提出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以海洋地图的数据、数据特征、可视化方法、数据来源为核心要素,自上而下构建本体层,定义概念层次体系;通过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知识抽取和知识储存建立实体联系,完成数据层填充。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航海地图集》为例,展示了知识图谱的构建结果和应用场景。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知识图谱能够对海洋地图的数据、数据特征、可视化方法、数据来源等要素进行形式化表达,详细描述各要素之间的语义关联和属性,解决制图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

张国永[3](2021)在《增强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制图认知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图以形象化的图形语言表达抽象时空数据中蕴含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工具。随着制图技术和可视化载体的发展,地图的制图形式愈加丰富,信息表达与交互能力也不断提高。尤其是2016年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的新一波发展浪潮兴起,以Holo Lens、Magic leap、苹果、华为等为代表的商用AR设备成熟,使AR成为地图制图和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新的媒介载体。在AR制图中,虚拟地图场景叠加于真实环境,构建了虚实融合的三维制图可视化场景,实现了制图空间与其表征的真实环境的统一,改变了经典地图通讯模型中地图空间与真实环境相互分离、割裂的状态。这也使虚实融合制图具备了不同于二维地图的新的认知特征和规律,同时也对传统制图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面对AR、MR等新型制图方式,目前的地图学理论和方法被认为无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引,出现了地图理论落后于地图实践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虚实融合制图和传统地图制图的差异,明确融合制图的概念和特征;然后利用脑电仪、AR眼动仪等开展用户认知实验,对融合制图中制图变量、认知负荷、空间认知特征等开展量化研究;最后结合融合制图中认知和交互特征,在户外现场和室内模型空间两类融合制图环境中开展了制图方法研究实践,并通过用户实验验证制图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从虚实融合制图的数学基础、具身认知、空间认知、社会伦理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虚实融合制图的特征,明确了增强地理环境虚实融合制图的基本概念。根据环境制图载体类型,将融合制图划分为基于现场环境和基于模型空间的两类虚实融合制图方式,为融合制图提供了基础理论分析框架。(2)量化评估了传统视觉变量在融合制图环境中的视觉引导性和声音“制图”变量的空间引导性,并根据AR制图环境特点拓展了视觉变量的表现形式。实验结果表明,在传统地图中具有显着引导性的颜色视觉变量在融合制图中已无明显优势,且根据任务完成时间、首次凝视时间、注视率指标的综合评估,融合制图中视觉变量引导性排序为:形状≥发光材质颜色>角度尺寸≥反射材质颜色>长度尺寸。此外,实验结果也表明在空间声音引导下可有效压缩视觉搜索范围,使目标检索效率大约有34.5%的提升,从而证明了声音变量具有显着的空间引导性。(3)基于用户实验方法,研究现场环境和模型环境虚实融合制图的认知特征,建立了主、客观结合的融合制图场景认知负荷评估方法。针对现场环境融合制图,通过脑电试验与调查问卷结合方式,综合评估了不同视觉变量作为识别目标时地图场景符号密度的认知负荷过载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视觉变量的最大符号数量负载量如下:颜色=形状=闪烁=运动(40个)>尺寸=真实环境中目标识别(20个),相应的认知负荷指数为运动(3.71)>闪烁(3.07)>真实环境目标识别(2.96)>颜色(2.91)>尺寸(2.68)>形状(2.53)。针对模型环境融合制图实验,脑活动能量频谱图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制图载体,三维实体模型可提供更好的“在场感”,在辅助空间分析方面具有较好的天然优势。(4)提出并建立了一种根据用户交互行为模式自适应制图的方法。首先基于LSTM构建了适用于室外AR设备的用户行为模式识别网络BINet,识别融合制图中的七种典型交互行为模式,并在测试数据集中实现了91%的识别精度。其次,结合本文认知负荷评估结果,设定不同行为模型下场景符号密度的建议值,最后通过行为模式实时识别结果实现驱动场景的自适应更新制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制图场景感知的认知负荷。(5)构建了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方法的概念框架,基于三维打印模型,以洪水过程模拟的可视化制图为例,设计并实现了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并通过用户体验实验,验证了制图方法的有效性。此外,本文开展了与无实体模型AR地图场景感知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实体三维模型支撑下的空间感知更加直观真实,且能提供更有效的空间认知参考。

刘宏涛[4](2020)在《基于地图可视化的知识表达方法研究 ——以机构合作网络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数据、信息、知识的时代。研究表明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地理数据与地图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数据和信息的数量大幅上涨,但是很少有研究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和信息,挖掘出对人类有指导意义的知识,普遍存在着“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的现象,因此,构建合理的知识服务系统,实现知识挖掘与发现、知识集成、知识可视化表达等知识服务功能,可以提升知识的实用性,降低知识的应用难度,拓展知识的实用范围,对我国在科学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系统,能够形成体系化的高性能地图知识服务解决方案,机构网络是系统中一个重要知识服务模块,为用户提供机构合作知识,指导科研工作更好进行。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研究主要是为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实现机构合作知识挖掘、知识检索、知识可视化表达等寻求基础支撑,将研究领域专题数据与空间数据集成关联,深度挖掘其中隐藏的知识,为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提供领域知识服务奠定基础。在对机构合作网络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分析中,发现目前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机构合作网络人工参与较多,效率较低,对于机构合作网络自动构建的研究较少;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多集中在图书情报等领域,利用成熟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研究,缺乏对网络中机构合作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各领域获取、利用和产生知识时,都要考虑到空间特性,而机构合作网络与地图叠加的研究较少,地理空间大数据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因此,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空间认知角度,对机构合作网络的构建、机构合作知识的挖掘与表达、机构合作知识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针对机构合作网络构建研究,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实现文献数据的自动获取,并将位置信息引入到机构合作网络中,提出了基于位置的实体链接方案,完成了对数据的清洗,设计了机构合作网络模型,实现了对机构合作网络的高效构建。对于机构合作知识的挖掘,在总结了机构合作知识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挖掘的方法,对机构合作知识进行了分类,形成了机构合作知识框架。在知识可视化表达方面,引入地图可视化方法将地图作为知识的空间参考,总结了基于Openlayers的地图可视化方法,提出了基于地图可视化的机构合作知识表达方法,实现了机构合作知识的空间化表达。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机构合作知识服务系统,并通过该系统的具体实现验证了上述研究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廖一思[5](2020)在《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文中认为地图伴随人类文明一同成长,重构再现了世界,也反应了历史、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地图已不再是刻画在岩石上、绢布上的零碎符号,也不局限于纸张方寸之内的静态呈现,更多的是在多种媒介载体中以动态、交互的方式与人们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现在的地图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记录位置的工具,更多的是建立位置与生活的关系,从地图中获取与位置相关的信息和更好的服务。静态地图朝着动态交互方向的发展,其功能和应用范围都有了极大的扩展,从简单的单向传输信息扩展到了动态提供服务,不仅在信息呈现和传达上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获得更好的使用和情感体验,加深与世界的连结。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语言层次传达,通过对相关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从动态化地图的属性入手,研究了地图从静态到动态的信息传达转变,以及动态化地图语言和信息要素,总结出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和特征。良好的地图视觉语言的呈现和传达需要信息结构的清晰,因此本文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组织构建进行研究,引入信息组织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动态化地图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特点,从背景(Context)、用户(Users)、内容(Content)、行为(Activities)四个层面出发,构成动态化地图信息的内容框架并指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随后对动态化地图的信息进行组织架构,提出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层次传达策略,并提出交互行为下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最后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实时动态地图为例进行视觉语言层次传达的应用分析,进一步探究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方式与信息体验,以求在信息结构和视觉语言上的新发展。本文研究所得出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和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可以用于指导今后的动态化地图的设计表达,以满足当下及未来包括市场和人们对地理位置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当今新媒体视阈下,动态化地图信息的传达以及众多功能和服务的实现最终都将诉诸视觉语言,却也不再止步于视觉,而是突破视觉的边界,隐于视觉之中,形成一个全方位融合的体验。

陈云海,江南,曹一冰,訾璐[6](2020)在《地图学理论在网络空间地图制图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将地图空间认知论、地图感受论、地图模型论与网络空间信息的可视化特点相结合,分别从网络空间地图认知、网络空间地图表达和网络空间地图制作3个方面对网络空间地图可视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探,提出了网络空间分层模型和网络空间地图认知模型、表达模型以及制图流程等观点,可为网络空间地图可视化研究提供参考。

梁钢[7](2020)在《大规模要素下矢量瓦片可视化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图服务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矢量瓦片地图凭借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强大的交互能力与高效的数据传输等优点,一跃成为主流的电子地图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国土、交通、水利等多个领域。然而当要素分布不均或地图缩放层级较低时,矢量瓦片包含的要素量将大幅度增加,浏览器单次加载的要素量甚至达到百万级别。如此大规模的要素量,极大影响了地图渲染效率与样式可视化效果。制图综合可以有效降低要素数量,然而已有的制图综合方法难以基于数据全局特征,实现自动化以及未从矢量瓦片角度进行考虑。同时,地图样式可视化过程较为繁琐,出错率高,且基于动态属性的瓦片实时渲染优化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瓦片构建与地图可视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对大规模要素下矢量瓦片的可视化方法进行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矢量数据组织与矢量瓦片模型概念,结合瓦片构建方法及其渲染原理,提出大规模要素下矢量瓦片从构建到可视化的一体化方案。在瓦片构建方面,研究面向高效渲染的自动综合及其可插拔的算法机制、瓦片与默认样式的生成等关键技术,为后续可视化服务奠定基础;在可视化方面,设计基于静态属性的矢量瓦片样式可视化方案,解决样式编写效率低且无法实时预览的问题。制定基于动态属性的矢量瓦片渲染策略,提高地图样式随属性变更的实时渲染效率。(2)发展了面向大规模要素渲染的点、线、面自动综合方法。针对点要素提出基于规则格网的点要素聚集策略以及自适应格网下的点要素选取策略,解决矢量瓦片下点要素渲染时的符号重叠问题;针对线、面要素提出基于几何特征的重要度指数(index of feature importance,IFI)概念,作为要素删减时的排序依据,随后定义地图相似度以及制图综合效果指数,实现基于数据全局特征的自动综合,在保留地图主要信息的同时,有效提高渲染的效率。以OSM下中国范围的交通灯、道路、土地利用图层为数据,设计自动综合前后单瓦片的性能与效果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保留地图主要信息的同时,点要素渲染结果表现的更加简洁与美观,线要素渲染速度达到了原来的2~3倍,面要素则为4~5倍。(3)设计并构建面向大规模要素的矢量瓦片可视化原型系统。利用分布式存储计算、多源矢量数据组织、高效地图可视化引擎等多种开发技术,实现了矢量瓦片的分布式构建以及高效可视化,形成大规模矢量数据从抽取到管理再到应用展示的整体交互逻辑,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可视化优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兴伦[8](2020)在《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及可视化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各部门学科的发展,专题地图作为区域性学科的主要研究手段,被广泛重视并得到应用。从经验制图、统计制图、模型制图到知识制图,制图模式的发展变化和知识增长的现实迫切需求,将数据信息上升到知识服务势在必行。地图学概念的知识地图,是以地图的组织和表达形式反映专题知识的质、量、结构、动态和相互关系。既把显性的知识用文字和图形、图表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隐性的知识通过图-文-表-图像等多种手段进行叠加、对比、动态可视化等,揭示其内在规律。当代世界大国关系复杂多变,围绕关乎生存利益的各种资源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地缘战略研究已经不是政治家、地理学家的专利,互联网等媒介很大程度承担了向普通民众普及地缘知识的任务。传统的地缘理论知识以定性分析为主,大篇幅的文字表达,并不利于阅读者理解和掌握作者文章的主题思想。地图高度概括和可视化的信息传输以及空间认知功能,使晦涩、复杂的知识简练的呈献给用户成为可能。因此,将地缘知识研究领域与地图知识表达结合起来,发挥地图这一高效的认知工具作用,可以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获取需要的知识。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在分析地缘研究和知识的地图表达研究现状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现实意义。分析地缘知识的相关概念和内涵特征,总结地图表示的方法,提出了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理论框架,为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和可视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框架,给出了各类地缘知识表达的一般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分析了同类型地缘知识以及不同类型地缘知识叠加的表达方法差异,并给出指导性建议,建立了各类地缘知识与地图表达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后续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3.总结了地缘知识的地图可视化分析流程,并以能源贸易、武器贸易地缘知识分析为案例,分别运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两种方法,分析其地缘知识空间特征、时空变化趋势、聚类特征等;利用LISA集聚图、变形地图、动态时间线地图、流向图、社交网络图等地图表达手段进行可视化分析。描述了地缘知识可视化分析从准备数据到分析挖掘,再到知识发现和可视化表达的全过程,为地缘知识的地图制图提供了一种方法。

王映雪[9](2020)在《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空间作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科学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载体,正在影响并引领社会经济和国防科工建设领域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不同于传统的笛卡尔空间观,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其本质区别于实体、距离和边界定义的传统地理空间。正是由于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虚拟、瞬时和互动特性,使得该空间的物理结构和信息数据的传输过程无法被直观感受和描绘,因而其认知难度远高于传统地理空间。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使用形象的视觉语言,将网络空间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间的抽象关系及资源本身所蕴含的抽象信息具象化为可视的地图,对揭示网络空域规律、促进网络空间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完整的要素体系和相应的数据存储结构;二是现有的网络空间数据调度与索引方法难以面向网络空间要素特征,实现科学、定量的数据处理;三是现有的基于逻辑布局算法的网络可视化方法和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地图可视化方法难以展示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的本质特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围绕网络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网络空间关系信息可视化和节点信息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明确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中的关键问题。针对网络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以及面向网络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总结了目前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案。2、研究网络空间数据存储与预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针对目前网络空间缺少完整的要素体系和相应的数据存储结构的问题,基于网络空间要素特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套网络空间要素分类分级与编码方案,并设计了一种网络空间数据存储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数据预处理的流程与关键技术。3、研究网络空间点群要素数据综合的方法与技术。为了定量表达网络空间特征,将网络空间点状要素视为点群要素,在分析并量化其各类特征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层次模型和最佳k-均值聚类的要素聚合方法和一种基于节点重要性度量的要素选取方法,实现了网络空间点群要素数据的自动综合。4、研究网络空间关系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综合现有网络空间观点设计了一种以关系信息为主导的、节点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层次模型。面向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距离Cartogram的关系信息可视化方法,并通过关系距离空间转换和地理基础底图要素空间变形,实现了网络空间地图要素到复合距离Cartogram的映射。5、研究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分析了网络空间节点信息表达与空间粒度、描绘层次的关系,面向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表达需要,提出了个体信息可视化、宏观信息可视化和多层信息可视化三类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

陈一凡[10](2020)在《类地图体系构建及形式表达》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信息体量增加和表达需求进阶的背景分析,提出空间信息表达“非空间化、类空间化”的新需求。目前虽已出现应对上述需求的突破传统形式的新表达方法,但对这种新方法的研究呈现出边缘化、零散化的研究现状。本文构建类地图体系将这些新方法纳入其中,阐述类地图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归纳其通用抽象手法和设计思路,并绘制类地图方法设计模式的系列图谱,拟将其设计推向一般化。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系统地将零散的新表达方法系统集成为抽象概括空间信息的同类形式——类地图。从“同类”和“类似”两视角讨论类地图的基本概念,解析类地图的抽象性、秩序性、模糊性和拓扑性,构建了类地图体系雏形。其次,从空间映射的数学法则、信息筛选的制图综合以及视觉表达的符号系统三层次比对类地图与地图的区别与联系,认为类地图是广义的地图表达。以空间、形式、内涵三维度构建空间信息立方体,讨论类地图和地图在立方体中的位置及表达倾向。将类地图体系纳入地图制图领域,讨论了类地图为该领域带来的挑战。再次,提出地理空间映射、结构关系映射、空间的非空间映射、属性取代要素映射和网络逻辑的映射五类由真实环境向类地图图示的映射方式。并抽离出各类地图方法的抽象形式和设计共性,认为类地图以减轻视觉识别负担为主要设计思路,具体设计手法包括几何替代、位置重置、同化处理和视觉平衡等。最后,以类地图方法绘制上海及近沪地区的交通、生态和战略协调概况,将类地图方法所绘地图同地图方法所绘地图作比较。从图示形式、符号构成、表达精度、抽象内容、视觉变量和典型应用情景等方面,绘制系列类地图方法与抽象图解图谱。构成了类地图绘制的设计参考,将类地图表示方法推向一般化。

二、地图制图发展及地图可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图制图发展及地图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新特征
2 现代地图学学科体系与哲学美学
3 地图美学增强了地理信息认知、传输和视觉感受的功效
4 学生美学素养提升的课程教学设置
5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创造地图美的能力
6 对数据的洞察和新理解,大数据地图可视化之美
7 结束语

(2)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的知识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理论
2 构建方法
3 构建实例与分析
    3 1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知识图谱构建实例
    3 2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知识图谱应用意义
4 结束语

(3)增强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制图认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数据驱动-时空数据场景化
        1.1.2 技术驱动-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
        1.1.3 地图发展驱动-地图的使用场景多元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图制图及地图学研究现状
        1.2.2 增强现实研究现状
        1.2.3 增强现实制图研究现状
        1.2.4 增强地理环境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虚实融合制图的基础理论问题
    2.1 增强地理环境虚实融合制图概述
        2.1.1 增强地理环境虚实融合制图的概念
        2.1.2 虚实融合制图基本特征
    2.2 虚实融合制图数学基础
        2.2.1 空间划分与索引
        2.2.2 融合制图相关坐标系定义
        2.2.3 坐标系转换
        2.2.4 模型空间坐标系
    2.3 虚实融合制图中的认知理论
        2.3.1 视觉感知
        2.3.2 具身认知
        2.3.3 地理空间认知
        2.3.4 认知负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实融合制图变量视/听觉引导性研究
    3.1 虚实融合制图变量概述
        3.1.1 视觉变量
        3.1.2 声音变量
    3.2 融合制图中视觉变量拓展
        3.2.1 颜色视觉变量
        3.2.2 尺寸视觉变量
        3.2.3 形状视觉变量
        3.2.4 视觉变量动态增强
    3.3 融合制图中视觉变量引导性评估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场景
        3.3.3 实验设备
        3.3.4 实验参与者与流程
        3.3.5 实验结果分析
    3.4 融合制图中听觉变量引导性评估
        3.4.1 实验设计与实验场景
        3.4.2 实验参与者与实验流程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实融合制图认知负荷与特征研究
    4.1 现场虚实融合制图认知负荷研究
        4.1.1 认知负荷概述
        4.1.2 融合制图认知负荷评估方法
        4.1.3 认知负荷实验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2 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认知特点研究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流程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外交互行为模式智能识别与自适应制图
    5.1 融合制图中的典型交互行为模式
    5.2 行为模式智能识别
        5.2.1 网络结构设计
        5.2.2 行为数据采集
        5.2.3 网络训练与评估
    5.3 行为模式驱动的自适应制图关键技术
        5.3.1 现场融合制图三维注册
        5.3.2 云+端的制图场景人机交互
        5.3.3 制图场景动态更新
    5.4 实验与分析
        5.4.1 实验设计与流程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室内模型空间虚实融合制图方法研究
    6.1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原则
    6.2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关键技术
        6.2.1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方法概念框架
        6.2.2 创建三维打印地形模型
        6.2.3 地图场景数据适配
        6.2.4 场景虚实融合
    6.3 模型空间融合制图有效性评估
        6.3.1 实验设计
        6.3.2 问卷设计
        6.3.3 实验系统
        6.3.4 实验流程
        6.3.5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地图可视化的知识表达方法研究 ——以机构合作网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科研合作与共现现象
    2.2 地理空间认知
    2.3 知识地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位置的机构合作网络构建
    3.1 基于网络爬虫的文献获取策略
    3.2 基于位置的实体链接
        3.2.1 共指消解
        3.2.2 实体消歧
    3.3 机构合作网络模型
        3.3.1 图论模型
        3.3.2 机构合作网络数据模型
        3.3.3 机构合作网络动态构建
        3.3.4 机构合作网络加权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构合作知识挖掘及表达
    4.1 机构合作知识挖掘
        4.1.1 机构合作知识的特征分析
        4.1.2 机构合作知识挖掘方法
        4.1.3 机构合作知识分类
    4.2 基于OPENLAYERS的地图可视化
    4.3 机构合作知识表达
        4.3.1 机构合作知识表示
        4.3.2 机构合作知识表达内容选取
        4.3.3 机构合作知识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构合作知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系统整体架构
        5.1.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5.2 机构合作知识服务系统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动态化地图
        1.3.2 动态化地图语言
        1.3.3 信息可视化设计
        1.3.4 用户体验设计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动态化地图和地图可视化
        1.4.2 地图服务和信息设计
        1.4.3 地图美学和视觉语言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动态化地图属性剖析
    2.1 从静态到动态的地图信息传达转变
        2.1.1 地图动态化
        2.1.2 静态地图传达信息的特点及局限
        2.1.3 动态化地图的多角度表达特点及优势
    2.2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与应用
        2.2.1 动态化地图的功能
        2.2.2 动态化地图的应用领域
    2.3 动态化地图语言
        2.3.1 动态化地图语言基本概念
        2.3.2 动态化地图语言的信息传递
        2.3.4 动态化地图语言视觉形态分析
    2.4 动态化地图要素分析
        2.4.1 空间地理要素
        2.4.2 多维信息要素
        2.4.3 辅助信息要素
        2.4.4 时间要素
        2.4.5 动态交互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分析
    3.1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变量分析
        3.1.1 动态化地图中的静态视觉变量
        3.1.2 动态化地图中的动态视觉变量
    3.2 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特征
        3.2.1 简明生动性
        3.2.2 动态叙事性
        3.2.3 交互体验性
        3.2.4 开放共享性
    3.3 动态化地图的视觉语言元素分析
        3.3.1 信息传递性视觉语言元素
        3.3.2 功能隐喻性视觉语言元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组织架构的动态化地图视觉语言传达策略
    4.1 动态化地图信息组织构建特点
    4.2 动态化地图信息构建内容框架
        4.2.1 背景(Context)层面的信息构建
        4.2.2 用户(Users)层面的信息构建
        4.2.3 内容(Content)层面的信息构建
        4.2.4 行为(Activities)层面的信息构建
    4.3 基于CUCA的动态化地图信息视觉分层传达策略
        4.3.1 信息整序——从主题到功能的信息考订
        4.3.2 信息优化——从内容到形式的信息加工
        4.3.3 信息呈现——从感知到逻辑的信息视觉整理
        4.3.4 信息体验——及时有效的交互反馈
    4.4 交互行为下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化地图信息的视觉层次传达应用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地图为例
    5.1 背景介绍
    5.2 基于功能的地图信息框架构建
        5.2.1 重点信息和核心功能的体现
        5.2.2 信息结构的合理清晰
    5.3 基于审美的视觉分层传达
        5.3.1 利用图形与符号促进信息视觉交流效率
        5.3.2 通过文字与数字提升信息视觉化的准确性
        5.3.3 运用色彩丰富信息的视觉层次
    5.4 基于情感的视觉信息体验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局限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6)地图学理论在网络空间地图制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空间与网络空间地图
    1.1 网络空间
    1.2 网络空间地图
2 地图空间认知论与网络空间地图认知
    2.1 地图空间认知论
    2.2 网络空间地图认知特点
        2.2.1 认知模型复杂化
        2.2.2 认知空间虚拟化
        2.2.3 认知对象特征多样化
3 地图感受论与网络空间地图表达
    3.1 地图感受论
    3.2 网络空间地图表达内容的分类分级及对象化建模
        3.2.1 表达内容分类分级
        3.2.2 表达内容对象化建模
    3.3 网络空间地图表达模型
        3.3.1 网络空间地图多模式符号设计
        3.3.2 网络空间地图视觉层次设计
        3.3.3 网络空间地图可用性评价
4 地图模型论与网络空间地图制图流程
    4.1 地图模型论
    4.2 网络空间地图制图基本过程
5 网络空间地图示例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5.1 网络空间地图示例
    5.2 网络空间地图可视化技术研究
        5.2.1 多尺度网络空间地图可视化技术
        5.2.2 网络空间地图实时互动可视化技术研究
        5.2.3 多维动态网络空间地图可视化技术
6 结论

(7)大规模要素下矢量瓦片可视化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矢量瓦片构建的研究现状
        1.2.2 矢量瓦片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2.3 自动综合的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大规模要素下矢量瓦片构建与高效可视化研究
    2.1 矢量数据管理组织方法
        2.1.1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的矢量数据组织
        2.1.2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存储的矢量数据组织
    2.2 矢量瓦片组织及存储
        2.2.1 矢量瓦片金字塔模型
        2.2.2 矢量瓦片存储格式对比
    2.3 面向高效可视化的矢量瓦片构建方法研究
        2.3.1 基于高效空间索引的范围要素检索
        2.3.2 面向高效渲染的要素自动综合
        2.3.3 可插拔的自动综合算法机制
        2.3.4 兼顾瓦片样式配置的矢量瓦片生成与服务发布
    2.4 基于要素属性特征的矢量瓦片高效可视化
        2.4.1 矢量瓦片渲染原理
        2.4.2 面向瓦片构建与可视化一体的矢量瓦片默认样式生成
        2.4.3 顾及用户体验的矢量瓦片静态属性可视化设计
        2.4.4 顾及时间效率的矢量瓦片动态属性实时渲染策略
    2.5 矢量瓦片从构建到可视化的一体化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面向大规模要素渲染的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3.1 大规模要素下的瓦片渲染问题
    3.2 基于格网选取的点要素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3.2.1 常见的点要素自动综合方法
        3.2.2 基于规则格网的点要素聚集策略
        3.2.3 基于自适应格网的点要素选取策略
    3.3 基于数据全局特征的线要素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3.3.1 基于要素几何特征的IFI计算
        3.3.2 基于相似度评价的地图信息保留
        3.3.3 面向自动化的制图综合量化评价指标建立
    3.4 基于数据全局特征的面要素自动综合方法研究
    3.5 实验与分析
        3.5.1 实验环境
        3.5.2 点要素自动综合实验
        3.5.3 线要素自动综合实验
        3.5.4 面要素自动综合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应用实例
    4.1 系统设计目的
    4.2 系统架构设计
        4.2.1 总体架构设计
        4.2.2 系统具体建设
    4.3 系统功能实现
        4.3.1 矢量瓦片并行化构建相关功能
        4.3.2 矢量瓦片可视化相关功能
    4.4 整屏要素下的自动综合算法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与成果总结
    5.2 研究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8)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及可视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缘研究现状
        1.3.2 知识的地图表达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设计
        1.4.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框架
第二章 地图表达地缘知识的相关理论方法
    2.1 地缘知识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地缘知识相关概念
        2.1.2 地缘知识的内涵特征
    2.2 地图表示方法
        2.2.1 常用地图表示方法
        2.2.2 其它表示方法
    2.3 地图表达地缘知识的理论框架
        2.3.1 基于地图表达的地缘知识分类
        2.3.2 地图表达地缘知识的框架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
    3.1 各类地缘知识的地图表示方法
        3.1.1 地理空间知识的表示方法
        3.1.2 语义知识的表示方法
        3.1.3 趋势演化知识表示方法
    3.2 同类地缘知识的地图表示方法实验
        3.2.1 实验环境及问卷设计
        3.2.2 空间知识表示方法比较分析
        3.2.3 语义知识表示方法比较分析
        3.2.4 趋势演化知识表示方法比较分析
    3.3 不同地缘知识的叠加表示方法实验
        3.3.1 实验环境及问卷设计
        3.3.2 空间知识之间的叠加表示比较分析
        3.3.3 语义知识与空间知识叠加表示比较分析
        3.3.4 语义知识与趋势演化知识叠加表示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缘知识可视化案例分析
    4.1 地缘知识可视化分析流程
    4.2 地缘知识挖掘
        4.2.1 地缘要素指标选取
        4.2.2 数据处理与挖掘
    4.3 中国能源贸易可视化分析
        4.3.1 能源贸易主要分析指标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能源贸易时空演化可视化分析
        4.3.4 结论与启示
    4.4 世界武器贸易可视化分析
        4.4.1 武器贸易主要分析指标
        4.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3 武器贸易可视化分析
        4.4.4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历

(9)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网络空间数据组织与处理方法
        1.2.2 面向网络空间信息的可视化方法
        1.2.3 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网络空间概述
        2.1.1 网络空间的定义
        2.1.2 网络空间的内涵
        2.1.3 网络空间的特征
    2.2 点群要素数据综合
        2.2.1 社团发现算法
        2.2.2 要素选取方法
    2.3 网络空间信息可视化
        2.3.1 网络空间关系信息可视化方法
        2.3.2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可视化方法
    2.4 Cartogram的分类与构建
        2.4.1 Cartogram分类体系
        2.4.2 距离Cartogram构建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视化技术框架与数据预处理
    3.1 面向网络空间信息类型的地图可视化技术框架设计
        3.1.1 不同信息类型的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可视化
        3.1.2 可视化技术框架
    3.2 网络空间要素分类与编码设计
        3.2.1 要素特征分析
        3.2.2 分类与编码方案
    3.3 网络空间数据存储与预处理
        3.3.1 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3.3.2 数据预处理流程与关键技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空间点群要素数据综合
    4.1 网络空间点群要素
        4.1.1 要素特征及特征信息描述因子
        4.1.2 要素综合算子
    4.2 基于层次聚类的点群要素聚合算法
        4.2.1 自适应层次模型
        4.2.2 最佳k-均值聚类
    4.3 基于节点重要性度量的要素选取方法
        4.3.1 网络空间节点重要性度量方法
        4.3.2 顾及拓扑信息的选取过程
    4.4 实验与分析
        4.4.1 聚合与选取实验
        4.4.2 综合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复合距离Cartogram的关系信息可视化
    5.1 面向关系信息的网络空间信息地图模型设计
        5.1.1 不同观点的网络空间模型
        5.1.2 面向关系信息的模型设计需求
        5.1.3 网络空间信息地图层次模型
    5.2 关系信息约束的网络空间Cartogram
        5.2.1 面向拓扑结构的网络空间Cartogram
        5.2.2 网络空间Cartogram的整体构建思路
    5.3 关系距离的空间转换
        5.3.1 转换原则
        5.3.2 网状社团节点的坐标转换
        5.3.3 星型社团节点的坐标转换
    5.4 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变形
        5.4.1 移动最小二乘法
        5.4.2 拓扑问题处理
    5.5 实验与分析
        5.5.1 实验
        5.5.2 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可视化
    6.1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分析
        6.1.1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内容
        6.1.2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表达与空间粒度的关系
        6.1.3 网络空间节点信息的表达与描绘层次的关系
    6.2 面向不同层次表达需求的节点信息可视化方法
        6.2.1 网络空间节点个体信息可视化方法
        6.2.2 网络空间节点宏观信息可视化方法
        6.2.3 网络空间节点多层信息可视化方法
    6.3 网络空间节点个体信息表达
        6.3.1 使用基于定点符号的方法表达节点个体信息
        6.3.2 使用景观图表达节点个体信息
        6.3.3 个体信息可视化方法分析
    6.4 网络空间节点宏观信息表达
        6.4.1 使用基于点值的方法表达节点宏观信息
        6.4.2 使用面状符号填充的方法表达节点宏观信息
        6.4.3 使用灯光图表达节点宏观信息
        6.4.4 宏观信息可视化方法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类地图体系构建及形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体量增加
        1.1.2 信息表达需求进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图表示法的延伸
        1.2.2 地图学范畴的思考
        1.2.3 相关概念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意义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难点
        1.3.4 章节安排
2 类地图概念体系
    2.1 相关概念
        2.1.1 类
        2.1.2 地图
        2.1.3 类地图
        2.1.4 抽象与简化
    2.2 地图学视角下的类地图
        2.2.1 区别联系
        2.2.2 空间信息表达立方体
        2.2.3 为地图制图领域带来的挑战
    2.3 基本特性
        2.3.1 抽象性
        2.3.2 拓扑性
        2.3.3 秩序性
        2.3.4 模糊性
3 类地图的形式表达
    3.1 类地图空间认知机制
        3.1.1 空间认知
        3.1.2 空间认知的结果——心象地图
        3.1.3 符号空间到心象空间的隐喻
    3.2 类地图的映射方式
        3.2.1 地理空间映射
        3.2.2 结构关系映射
        3.2.3 属性取代要素的映射
        3.2.4 空间的非空间映射
        3.2.5 网络逻辑的映射
    3.3 类地图的抽象表达
        3.3.1 类地图的表达内容
        3.3.2 空间要素抽象
        3.3.3 空间关系抽象
    3.4 减轻视觉识别负担的设计思路
        3.4.1 几何替代
        3.4.2 位置重置
        3.4.3 同化处理
        3.4.4 视觉平衡
4 类地图图谱案例
    4.1 图谱构建
        4.1.1 图谱构建的意义
        4.1.2 类地图图谱特征
        4.1.3 类地图抽象图谱构建
    4.2 图谱案例
        4.2.1 图谱说明
        4.2.2 专题替代法图谱
        4.2.3 关系替代法图谱
        4.2.4 拓扑替代法图谱
        4.2.5 语义替代法图谱
        4.2.6 坐标替代法图谱
    4.3 类地图方法应用案例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地图制图发展及地图可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J]. 庞小平,阮晴,马晨燕,翁敏,黄丽娜,任福,徐轶姝. 测绘地理信息, 2022(01)
  • [2]海洋地图可视化方法的知识图谱构建[J]. 李连营,彭楚骄,郭邦祁,聂晨依. 测绘地理信息, 2022
  • [3]增强地理环境的虚实融合制图认知与方法研究[D]. 张国永.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地图可视化的知识表达方法研究 ——以机构合作网络为例[D]. 刘宏涛.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5]动态化地图信息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D]. 廖一思. 江南大学, 2020(01)
  • [6]地图学理论在网络空间地图制图中的应用[J]. 陈云海,江南,曹一冰,訾璐.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20(03)
  • [7]大规模要素下矢量瓦片可视化优化方法研究[D]. 梁钢. 浙江大学, 2020(02)
  • [8]地缘知识的地图表达及可视化分析研究[D]. 张兴伦.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9]网络空间关系及节点信息地图可视化方法与技术研究[D]. 王映雪.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10]类地图体系构建及形式表达[D]. 陈一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制图开发和地图可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