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数字地震数据确定软基岩场地中放大和衰减的综合影响

使用数字地震数据确定软基岩场地中放大和衰减的综合影响

一、用数字地震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放大和衰减的联合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诗尧[1](2020)在《地震动随机合成中两种考虑场地影响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在流行的地震动随机合成中,在震源谱、传播途径项之外,还包括一个“场地项”,表达为近地表幅值放大因子的Amp(f)和高频截止滤波器的P(f)的乘积,其实并未考虑通常所说的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地震工程界有共识,在地震中的实例屡见不鲜。本文研究场地土质条件的影响,一般用土层速度结构的传递函数表达,将其并入地震动随机合成的框架中,形成简单一体化的考虑场地效应的随机合成方法,需要深入分析并比较其与上述“场地项”的关系。本文在归纳现有相关研究工作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比较了传递函数和四分之一波长法的关系,两者如何用于地震动随机合成中考虑场地影响。在统一符号体系中,本文系统地整理传递函数和四分之一波长法的推导,比较、讨论两种方法的关系,指出两者表达的都是成层介质对地震动传播的滤波、放大作用,后者是一种简化。对于单一覆盖土层场地,两种方法表达的场地基本频率是一致的,四分之一波长法放大曲线最大值与传递函数均方根值有对应的数量关系,随着考虑的带宽增加,两种放大曲线逐渐接近。通过多覆盖土层场地模型,本文数值比较了传递函数和四分之一波长法表达场地影响的差别。结果表明,多覆盖土层场地传递函数的基本频率在四分之一波长法放大曲线的拐点频率之间,后者最大幅值的二分之一比前者峰值二分之一的平方根要大一些。不同的表层、夹层组合,剪切波速随深度渐增,速度结构延拓至数千米,两者的关系会有各种变化,颇为复杂。在传递函数计算中考虑粘滞阻尼可以有效滤除地震动中的超高频噪声,不需要再考虑四分之一波长法中通常采用的高频截止滤波。通过两个地震的算例,本文探讨了在随机合成地震动中采用传递函数、四分之一波长法及两者的组合考虑场地影响的方法。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的例子,以频率波数法合成各土层界面处的地震动为期望值,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随机合成地震动中表达场地影响的效果。论证指出,为计算地表地震动,埋藏基岩表面输入要采用分离出来的上行波,全波会有一定程度的高估,提出了一个根据TF剥离上行波的方法。数值结果表明,埋藏基岩表面地震动上行波输入,两种考虑场地影响方法的计算得到的地表地震动与频率波数法的计算结果波形相近,幅值更为接近。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的例子,以两个台站井上与井下的地震动观测记录为依据,比较随机合成埋藏基岩表面地震动与实际观测记录分别输入下,采用两种方法及其组合考虑场地影响,地表地震动与记录符合的程度。两个台站的结果均表明,借助传递函数、四分之一波长法以及两者串联组合的三种方法考虑场地影响得到的地表地震动差别不大,地表PGA、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相互间很接近,与记录的也比较符合。进一步仔细比较看出,三种结果与记录贴近的顺序随场地、输入而变化。根据有限的算例,本文建议:没有场地速度结构详细数据的工况,可以在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采用QWL计算近地表地震动幅值的放大,与高频截止滤波器一起表达场地影响;有场地速度结构详细数据,在地震动随机合成中采用有粘滞阻尼的TF表达场地影响,不再需要高频截止滤波器;将QWL和TF串联组合在一起合成地表地震动,可以适应深部速度结构数据不足、浅部有比较详细速度结构数据的情况。

曹泽林[2](2020)在《基于FK法的三分量宽频带强地震动场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输入需求,地震动合成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宽频带地震动合成常用混合方法,将数值模拟的三分量低频地震动和随机合成的单分量高频地震动滤波、叠加。两部分地震动的叠加具有不严密、不协调之处,可能造成较大误差,是宽频带地震动合成方法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此,本文提出借助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合成多维宽频带地震动的解决方案。基于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的地震动合成方法(简称为FK法)具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可以考虑区域地壳结构,直接生成三分量地震动且计算效率较高。本文研究了FK法的整体框架、计算特点与控制要素,提出了运动学震源建模方法;系统比较了FK法和随机合成法;基于FK法合成地震动场,研究了近断层速度大脉冲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模型;分析了考虑地形效应的地震动两步合成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在分析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评述了格林函数在地震动合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FK法相对其他方法的优势。总结了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的计算过程和特点、水平成层地壳结构和震源的表达方式。研究发现,FK法具有合成高、低频地震动的能力,格林函数和震源模型对合成地震动有控制作用。本文指出FK法合成地震动的带宽主要取决于震源模型,提出了一套运动学震源建模方法。基于定标律估计了破裂面尺寸和错动量分布,考虑了上升时间、破裂速度与错动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震源散射能量的震源参数联合选取准则,采用了平均震源模型以减小震源建模中的不确定性。从南加州地震中心宽频带平台选用Mw 5.89 Whittier Narrows和Mw 6.94 Loma Prieta倾滑地震实例,将本文时程、反应谱与观测记录及该平台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显示了本文方法的优势。本文震源模型合成的地震动与子源尺寸无关、受破裂速度的均值和随机性的影响,错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分别控制低频、高频地震动幅值。通过对比计算理论和技术途径,本文指出了FK法相对于随机合成法表达区域地壳结构、地震动相位的优势,提高了地震动合成的合理性和可靠性。FK法能够表达两个水平分量的区别以及近断层效应和震源破裂的影响,合成高频地震动的能力与随机合成法相当,甚至更好。基于两种方法震源模型之间的联系,指出了随机合成法对子源震源谱的整体约束使动力学拐角频率失去了其重要意义,提出了错动量相关的拐角频率的概念及确定方法,既表达了拐角频率与错动量的负相关性、与子源尺寸的关系,又不再需要标度因子。Mw 6.7芦山地震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拐角频率适用于高频地震动随机合成,消除了动力学拐角频率造成的近场高估现象。以脉冲记录较多的Mw 6.58 Imperial Valley走滑地震和Mw 6.7 Northridge倾滑地震为例,说明了FK法合成地震动表达速度大脉冲的能力,避免了工程界基于等效脉冲模型构造脉冲时程的缺陷。从不同设定地震的合成地震动场识别脉冲区域、提取脉冲周期,基于等时线理论解释了方向性和非方向性脉冲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震源参数、地壳结构对脉冲的重要影响。研究了两个地震的脉冲特性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错动量分布对脉冲区域的影响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改进了PSHA脉冲预测模型中的脉冲周期预测式和脉冲概率模型。研究了考虑地形效应的地震动两步合成法,包含震源的深部成层半空间和包含地表地形的浅部盖层分别用FK法和显式有限元法计算,相对于一体化数值模型大大减小了计算量。阐述了两步法的基本模型和计算过程,提出了分区建模的结合措施,考察了分区建模的误差和两步计算的能力。以芦山地震为例,分析了两步法模拟地形效应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荆旭[3](2015)在《基于设定地震确定非基岩场地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探讨》文中指出对非基岩场地的甲类建筑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基于设定地震确定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的方法。以某设施厂址为例,采用修改后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公式计算潜源对工程厂址的影响。按照震级(M)-距离(R)-衰减关系标准差系数(ε)组合,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进行分解,将三元变量(M,R,ε)的均值或众值计算的反应谱定义为设定地震动,并根据设定地震及其反应谱,选取实际地震动记录近似模拟地震动的离散;采用随机生成的土层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最终给出土层地表设定地震动的期望值作为输入地震动。

耿冠世[4](2014)在《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场地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地震工程学领域,强地面运动场地效应由于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而受到关注。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资料相对匮乏,因此,如何利用其他观测资料来研究场地效应成为地震研究人员希望解决的课题。将一组数字地震仪器按照设定的结构进行离散的架设,这样的一组仪器被称为地震台阵,地震台阵系统是为了监测微弱地震信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观测系统。大孔径的地震台阵覆盖范围广,记录时间长,能够提供丰富的观测资料。利用地震台阵的观测资料研究场地效应是本文的课题切入点。根据我国近年架设的大孔径的地震台阵,华北科学探测台阵以及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这两个地区的场地效应。对于华北科学探测台阵,本文借鉴了Steven Taylor的方法,将背景噪声场的频率波数功率谱作为输入,台站的自功率谱作为响应,用响应与输入的功率谱比表征场地效应。与Taylor的方法不同的是,本文首先采用背景噪声的互相关函数的频率波数谱寻找背景噪声场能量极值的入射方位以及在台站间的传播速度,而后根据这些信息对各台站的傅里叶谱进行相位校正后叠加平均求输入功率谱。本文计算了华北科学探测台阵10-20s的相对场地放大因子,各台站场地放大因子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7。经过标准化以后,通过与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分布图比较后,本文计算的场地放大因子很好的对应了沉积层的厚度分布。对于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本文根据其中小震记录多的特点,采用了Nakamura提出的H/V谱比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场地效应。本文讨论了震源和传播路径等因素对地震记录的H/V谱比曲线的影响,发现对于地震事件,在震源距不同的情况下,其H/V谱会现不稳定的现象,其他因素对于H/V谱比影响不大。此外,本文选择了地震记录条数在20条以上的100个台站,比较了其地脉动和地震信号的H/V谱比,得到了谱峰越明显,二者一致性越好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脉动和地震信号H/V谱比曲线的一致性和谱峰明显程度将台站分为四类,并提出了针对这四类情况测定场地卓越频率的方法,最后给出了这些台站的卓越频率。

王金元[5](2013)在《抗震设计规范中竖向地震作用规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验算中,复杂的结构往往需要考虑两个,甚至三个方向地震作用的联合效应。多向输入牵涉到在水平地震作用规定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规定竖向地震作用的问题。本文在指出《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采用竖向/水平谱比规定竖向地震作用的规定在某些工况下会有不合理、不方便的缺陷基础上,研究分别用两组参数规定水平、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的可行性。文中选用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发布的NGA项目数据库中64个地震的1513组三分量强地震动记录,统计分析反应谱的特征。为了分析不同设计基本加速度对应的反应谱特征,先按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分组,统计每组的水平向平均反应谱,标准化得到相应的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将EPA分成0.05,0.1,0.15,0.2,0.3和0.4g等6个区间。根据Ⅱ类场地的结果,同时考虑EPA随震级增大、震中距减小应随之增大的一般规律,将震中距R∈(0,10]、震级M∈[4.5,6.5],R∈(10,30]、M∈(6.5,7.5]的分组归并为0.2g区间;R∈(10,30]、M∈(5.5,6.5],R∈(30,50]、M∈(6.5,7.5]的分组归并为0.15g区间;R∈(30,50]、M∈(5.5,6.5]和R∈(50,80]、M∈(6.5,7.5]的分组归并为0.1g区间;(10,200]、M∈[4.5,5.5],R∈(50,200]、M∈(5.5,6.5]、和R∈(80,200]、M∈(6.5,7.5]的分组归并为0.05g区间。对并入每一区间的水平向地震动数据,分为不同的场地条件,计算统一的平均反应谱,标准化,提取反应谱最大值和特征周期两个参数。根据得到的反应谱最大值计算、归纳给出了各场地类别的水平向场地系数。分组和归并是本文的关键,文中在阐述为什么要分组、如何分组、如何归纳之后,借助NGA项目发表的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C-B衰减关系,验证了分组、归并方案的合理性。分析计算中,作者编写了反应谱标准化、提取反应谱特征参数的Matlab命令流。接着,对上述每一EPA区间包括的各震级、距离分组的全部竖向地震动数据,分为不同的场地条件,计算统一的平均反应谱,标准化,提取反应谱最大值和特征周期两个参数。进一步根据得到的反应谱最大值计算、归纳给出了各场地类别的竖向场地系数。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场地系数和特征周期的可靠性,比较了按设计基本加速度、场地类别计算的水平、竖向地震动标准反应谱与相应平均谱的差别。结果表明,在抗震设计规范中分别规定水平、竖向反应谱的参数,据此构造两个方向的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比规定水平向反应谱参数、以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乘以谱比函数构造竖向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更为方便,亦能够更好地反映强地震动数据的统计平均特征。

白国东[6](2009)在《施工振源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郑西铁路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边坡设计施工成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要求较高,需对路基进行沉降处理,目前多采用灰土挤密桩法,挤密桩施工中施工震源打桩机对边坡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在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中,吕家崖隧道洞口附近的路堑边坡在边坡开挖支护后进行挤密桩施工时,出现了滑塌,危及施工安全、带来了经济损失,延误了工期。边坡在天然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比较多而且获得了些成果,而对于人工地震,特别是打桩机工作对边坡的影响,研究甚少。施工振源对边坡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桩机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时,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及材料的非线性。不可能用解析方法进行求解,需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受模型尺寸大小,边界条件,网格尺寸、材料参数、振源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研究的对象合理的简化,分别建立自由场模型和边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自由场模型模拟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为边坡模型模拟做准备,在边坡模型中,施加与实际施工震源相同主频的雷克子波动载,模拟计算,边坡台阶转角处有放大现象,这与SWS面波仪现场实测分析结果者是一致的。

于长杰[7](2008)在《黄土边坡施工振动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郑西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出现了大量的高路堑边坡,由于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要求较高,需对路基进行沉降处理,目前多采用强夯法和灰土挤密桩法,出现了施工震源。在郑西客运专线施工建设中,由于人工切削边坡及打桩机器共同作用,吕家崖隧道附近的高路堑边坡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塌,延误了工期,带来了经济损失甚至会引起人身伤亡。边坡在天然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比较多而且获得了较满意的成果,而对于人工地震,特别打桩机震动对边坡的影响,研究甚少。施工振源对边坡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桩机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研究时,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及材料的非线性。不可能用解析方法进行求解,需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受模型尺寸大小,边界条件,网格尺寸、初始应力、材料参数、震源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郑西客运专线吕家崖隧道入口黄土边坡为背景,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别模拟自由场和地形场两种地形条件下不同材料参数及几何参数以及不同震源类型时的动力响应。在采用实际边坡尺寸、黄土材料参数及与实际震源具有相同主频的雷克子波作用下,经模拟研究,在第一二级坡顶角处均有放大现象,模拟结果与SWS面波仪现场实测数据对照,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姜慧,胡聿贤,赵凤新,俞言祥,唐丽华[8](2007)在《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地面运动》文中认为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地面运动可分两步进行:(1)采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确定研究区路径、场地参数;(2)把确定的参数应用到研究区的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中.为此,本文首先采用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分离软基岩场地效应和非弹性衰减的影响,并把二者分别确定出来.研究区北部中软基岩场地的平均效应在24Hz频率范围为1.5倍左右;研究区的S波品质因子为QS=278f0.346.把这些参数用于研究区的场地和路径模型中,并选择单拐角频率震源谱模型,随机模拟了研究区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在北天山中段可能造成的地面运动,模拟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可以服务于本地区的地震灾害预测和建筑物可靠性验算.

姜慧,高孟潭,俞言祥,唐丽华[9](2007)在《北天山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和场地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依据地震观测谱和震源谱、传播路径衰减因子及场地效应的关系式,在对场地效应约束的条件下,反演S波非弹性衰减和软基岩场地效应,确定研究区路径、场地参数.该方法确定的参数,避免了台站地形效应的影响,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自由软基岩场地的地震效应和传播路径非弹性衰减的影响.研究区的平均软基岩场地效应,在24Hz频率范围为1.5倍左右;S波品质因子为QS=278f0.346.这些参数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区的地面运动随机模拟.

姜慧,胡聿贤,赵凤新,俞言祥,唐丽华[10](2006)在《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的地面运动参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方法应用出发,提出了一种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确定研究区路径、场地参数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分离软基岩场地联合效应和非弹性衰减的影响,并把二者分别确定出来。这些参数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区软基岩场地的地面运动随机模拟。

二、用数字地震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放大和衰减的联合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数字地震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放大和衰减的联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动随机合成中两种考虑场地影响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考虑场地影响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TF方法
        1.2.2 QWL方法
        1.2.3 土层深度与频率的关系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两类考虑场地影响方法的关系
    2.1 引言
    2.2 TF的推导
        2.2.1 水平单层土体剪切波动解
        2.2.2 竖直入射SH波的水平成层土体反应
        2.2.3 传递函数算例
    2.3 QWL法
        2.3.1 能通量守恒
        2.3.2 QWL法算例
    2.4 TF和QWL法的关系
        2.4.1 TF的表达
        2.4.2 TF的均方根反应
        2.4.3 传递函数均方根反应例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F与QWL的算例比较
    3.1 土层模型
        3.1.1 单一覆盖层模型的场地放大
        3.1.2 两层覆盖土层模型的场地放大
        3.1.3 软夹层对场地放大的影响
        3.1.4 波速渐增的多层模型对场地放大的影响
        3.1.5 覆盖土层厚度对场地放大的影响
        3.1.6 表层、夹层和基岩波速增加对场地放大的影响
        3.1.7 夹层、表层厚度增加对场地放大的影响
        3.1.8 考虑数千米深度速度结构的场地放大
    3.2 高频截止滤波
        3.2.1 品质因子Q表达的滤波特性
        3.2.2 K高频截止滤波
        3.2.3 两种高频截止滤波性能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考虑场地影响方法在地震动合成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北岭地震中GVDA台站地震动的合成
        4.2.1 北岭地震的的基本参数及区域地壳速度结构
        4.2.2 借助FK法合成地表及三个深度界面的地震动
        4.2.3 四个土层界面地震动的估计
    4.3 熊本地震两个台站的地震动合成
        4.3.1 熊本地震的基本参数
        4.3.2 随机合成埋藏基岩表面和地表的地震动
        4.3.3 考虑场地条件合成的两个台站的地表地震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FK法的三分量宽频带强地震动场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
        1.2.2 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研究
        1.2.3 近断层速度大脉冲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模型研究
        1.2.4 考虑地形效应的地震动合成研究
        1.2.5 文献概述小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2章 合成地震动的FK法
    2.1 引言
    2.2 FK法的框架和特点
        2.2.1 地震动合成的基本框架
        2.2.2 格林函数与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衔接
        2.2.3 FK法的计算程序
    2.3 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的计算
        2.3.1 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
        2.3.2 成层半空间的解
        2.3.3 内源的表达
    2.4 FK法的有效频带
        2.4.1 格林函数的控制作用
        2.4.2 震源破裂过程的控制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FK法的运动学震源建模
    3.1 引言
    3.2 破裂面尺寸和错动量的空间分布
        3.2.1 全局和局部震源参数的估计
        3.2.2 估计错动量分布的总体流程
    3.3 错动的时间过程
        3.3.1 上升时间和破裂速度的初始分布
        3.3.2 上升时间和破裂速度的选取准则
        3.3.3 错动时空分布的选取
    3.4 地震动合成实例
        3.4.1 两个地震的基本参数
        3.4.2 两个地震的运动学震源模型
        3.4.3 两个地震的合成地震动
    3.5 震源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5.1 子源尺寸的影响
        3.5.2 震源时间函数和上升时间的影响
        3.5.3 破裂速度的影响
        3.5.4 错动分布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FK法相对随机合成法的优势
    4.1 引言
    4.2 FK法和随机合成法的区别
        4.2.1 技术途径
        4.2.2 震源约束
    4.3 FK法表达地壳结构的优势
        4.3.1 空间方位
        4.3.2 地震动幅值
        4.3.3 地震动衰减
        4.3.4 地震动空间变化
    4.4 FK法表达地震动相位的优势
        4.4.1 点源与断层引起的地震动的相位
        4.4.2 相位的空间变化
        4.4.3 地壳结构对相位的影响
    4.5 错动量相关的拐角频率
        4.5.1 随机合成法的拐角频率和FK法的上升时间
        4.5.2 震源约束消除子源尺寸影响的解释
        4.5.3 确定流程
    4.6 错动量相关的拐角频率的验证
        4.6.1 芦山地震基本参数
        4.6.2 合成地震动的分析
        4.6.3 进一步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K法的地震动速度大脉冲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FK法表达大脉冲的能力论证
        5.2.1 两个地震的地震动合成
        5.2.2 合成的速度大脉冲
        5.2.3 脉冲区域
    5.3 一般方向性脉冲的机理
        5.3.1 计算方法
        5.3.2 速度脉冲的空间变化
        5.3.3 基于等时线理论的机理解释
        5.3.4 脉冲周期与等时线因子的关系
    5.4 其他方向性脉冲的机理
        5.4.1 Q2类型脉冲
        5.4.2 Q3类型脉冲
        5.4.3 滑动方向与破裂方向的重要性对比
    5.5 非方向性脉冲的机理
        5.5.1 地壳结构影响脉冲的证据
        5.5.2 机理解释
        5.5.3 地壳结构影响脉冲的特征
    5.6 脉冲特性的空间变化
        5.6.1 脉冲周期和脉冲放大因子的空间变化
        5.6.2 最大脉冲方位与辐射花样的关系
        5.6.3 错动量分布的影响
    5.7 脉冲预测模型研究
        5.7.1 脉冲周期
        5.7.2 脉冲模型
        5.7.3 脉冲放大因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地形效应的地震动两步合成法研究
    6.1 引言
    6.2 两步计算方法
        6.2.1 基本模型
        6.2.2 盖层的地震反应计算
        6.2.3 盖层的波动输入
    6.3 两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6.3.1 分区建模的误差
        6.3.2 分步计算的能力论证
    6.4 芦山地震实例分析
        6.4.1 计算模型
        6.4.2 合成地震动的分析
    6.5 局部区域地形效应
        6.5.1 局部地形效应模拟
        6.5.2 局部地形效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设定地震确定非基岩场地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危险性分解
2 设定地震确定
3 场地响应和土层地表谱
4 讨论
5 结论

(4)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场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场地效应的基本方法简介
        1.1.2 地震台阵以及台阵地震学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区域的选择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地震台阵
    2.1 地震台阵的概述
    2.2 地震台阵的分类
    2.3 地震台阵的设计与架设
        2.3.1 设计的基本原则
        2.3.2 地震台阵的标定
    2.4 国内外地震台阵发展
    2.5 我国大孔径科学探测台阵
        2.5.1 华北科学探测台阵
        2.5.2 喜马拉雅科学探测台阵一期
    2.6 地震台阵技术应用
        2.6.1 地震台阵聚束的基本原理
        2.6.2 频率波数分析(FK分析)
第三章 背景噪声及其在估计场地效应方面的应用
    3.1 背景噪声的研究概述
    3.2 华北科学探测台阵背景噪声概述
        3.2.1 背景噪声的产生机制以及特征
        3.2.2 噪声的自功率谱
    3.3 利用背景噪声估计场地放大效应
        3.3.1 利用背景噪声估计场地放大因子
        3.3.2 互相关函数聚束法确定噪声源的方位
第四章 华北科学探测台阵场地因子
    4.1 数据的选取以及预处理
    4.2 计算场地放大因子的步骤
        4.2.1 原始数据的处理
        4.2.2 计算互相关函数的聚束输出
        4.2.3 计算功率谱比值
        4.2.4 场地放大因子的区域特点
    4.3 小结
第五章 H/V方法原理及数据处理
    5.1 概述
    5.2 H/V谱比方法的研究概述
        5.2.1 H/V方法的提出
        5.2.2 研究成果综述
    5.3 数据处理
        5.3.1 数据的选取
        5.3.2 数据的预处理
        5.3.3 去除仪器响应
        5.3.4 合成水平分量
    5.4 小结
第六章 H/V谱比结果分析
    6.1 震级、震源距对H/V谱比影响
        6.1.1 地震信号H/V的稳定性分析
        6.1.2 震级对H/V的影响
        6.1.3 震源距的影响
        6.1.4 总结
    6.2 场地卓越频率
        6.2.1 地震信号和地脉动H/V谱比
        6.2.2 场地的卓越频率
    6.3 总结
        6.3.1 震级、震源距对H/V谱比的影响
        6.3.2 卓越频率的测定
第七章 论文总结
    7.1 总结
        7.1.1 利用背景噪声估计场地效应
        7.1.2 H/V方法的相关研究
    7.2 论文创新
        7.2.1 台阵背景噪声与场地效应
        7.2.2 H/V谱比与场地效应
    7.3 问题和展望
        7.3.1 存在的问题
        7.3.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5)抗震设计规范中竖向地震作用规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抗震设计规范对地震作用的规定
        1.2.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1.2.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
        1.2.2.1 设计反应谱平台值
        1.2.2.2 各类场地的特征周期
        1.2.2.3 竖向设计反应谱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竖向地震动的研究
        1.3.2 反应谱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1.4.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基础数据收集
    2.1 强地震动数据的记录
    2.2 本文数据的选取
    2.3 地震动统计数据的分组
    2.4 反应谱的标准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地震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水平向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统计特征
        3.2.1 统计分析的具体分组方案
        3.2.2 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场地系数
        3.2.3 规定的地震作用与统计平均特征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竖向地震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竖向地震动反应谱参数的统计特征
        4.2.1 竖向地震作用的场地系数
        4.2.2 竖向反应谱的特征周期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施工振源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场地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的发展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本理论准备
    2.1 引言
    2.2 弹性动力学基本理论
        2.2.1 弹性动力学基本方程
        2.2.2 黄土动力本构模型
    2.3 地震波基本理论
        2.3.1 地震波的形成、分类和特点
        2.3.2 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2.3.3 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
        2.3.4 瑞雷波的波动理论
    2.4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ANSYS简介
        2.4.1 有限元方法及分析步骤简介
        2.4.2 线性动力方程求解方法
        2.4.3 常见模型边界条件及其特点
        2.4.4 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与模拟分析步骤
第3章 自由场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
    3.1 自由场模拟的目的和意义
    3.2 自由场模型基本假定
    3.3 数值模型建模
    3.4 选择分析类型和选项
        3.4.1 单元类型的选择
        3.4.2 网格尺度确定
        3.4.3 动力分析中阻尼选项的设置
        3.4.4 积分时间步长的确定
        3.4.5 采样时窗的确定
    3.5 确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5.1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实现
        3.5.2 初始条件
    3.6 施加时间历程载荷并求解
        3.6.1 施加时间历程载荷
        3.6.2 求解
    3.7 结果分析
        3.7.1 截断边界条件模拟结果分析
        3.7.2 粘弹边界模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边坡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工区简介
    4.2 边坡模型模拟分析
        4.2.1 建模
        4.2.2 选择分析类型和选项
        4.2.3 确定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4.2.4 施加时间历程载荷并求解
        4.2.5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黄土边坡施工振动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动力学的发展
        1.2.2 黄土动力学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目标
第2章 黄土动力学原理
    2.1 黄土的动力学基本原理
        2.1.1 黄土的动力本构关系
        2.1.2 黄土的动强度特性
        2.1.3 黄土地震滑坡的特征与机理
        2.1.4 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2.2 岩土介质中的波动方程
        2.2.1 均匀弹性介质波动方程
        2.2.2 粘弹性介质波动方程
第3章 天然地展作用下场地动力响应
    3.1 天然地震作用下波的入射角对边坡的影响
    3.2 天然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动力响应
第4章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4.1 有限元方法简介
        4.1.1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
        4.1.2 虚功原理
    4.2 有限元分析步骤、动力有限元方程推导及求解
        4.2.1 动力有限元方程
        4.2.2 运动方程求解
    4.3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4.3.1 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4.3.2 载荷增量步长自动选择
        4.3.3 PLAXIS软件自适应步长法的确定
    4.4 有限元模型边界处理
第5章 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5.1 模拟参数确定
        5.1.1 模型尺寸的确定及边界处理
        5.1.2 网格尺寸大小确定
        5.1.3 初始应力确定
        5.1.4 阻尼的确定
        5.1.5 施工震源的模拟
        5.1.6 其他模型参数及材料物性参数的确定
    5.2 模拟结果
        5.2.1 自由场动力响应
        5.2.2 边坡动力响应
        5.2.3 某时刻各节点速度矢量切片表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地面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研究区资料概况
    2.1 研究区地震台站和震中分布
    2.2 地震台站的基本信息
3 研究区的非弹性衰减和场地联合效应
    3.1 分离非弹性衰减和场地联合效应的方法
    3.2 北天山中段软基岩场地联合效应和传播路径非弹性衰减
4 北天山中段地区地震动随机模拟
5 结语与讨论

(9)北天山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和场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资料概况
    1.1 研究区地震台站和震中分布
    1.2 地震台站的基本信息
2 研究区的非弹性衰减和场地联合效应
    2.1 非弹性衰减和场地联合效应的分离方法
    2.2 研究区的非弹性衰减和场地效应
    2.3 路径和场地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 讨论和结论

(10)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的地面运动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的非弹性衰减和场地联合效应
2 研究区地震动随机模拟
3 结语与讨论

四、用数字地震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放大和衰减的联合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动随机合成中两种考虑场地影响方法的研究[D]. 刘诗尧.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2]基于FK法的三分量宽频带强地震动场合成[D]. 曹泽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设定地震确定非基岩场地弹塑性验算输入地震动探讨[J]. 荆旭. 地震工程学报, 2015(03)
  • [4]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场地效应研究[D]. 耿冠世.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4(02)
  • [5]抗震设计规范中竖向地震作用规定的研究[D]. 王金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6]施工振源作用下黄土边坡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 白国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7]黄土边坡施工振动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 于长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 [8]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地面运动[J]. 姜慧,胡聿贤,赵凤新,俞言祥,唐丽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07(03)
  • [9]北天山地区S波非弹性衰减和场地效应研究[J]. 姜慧,高孟潭,俞言祥,唐丽华. 地震学报, 2007(02)
  • [10]用随机模拟方法研究设定地震的地面运动参数[J]. 姜慧,胡聿贤,赵凤新,俞言祥,唐丽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03)

标签:;  ;  ;  ;  ;  

使用数字地震数据确定软基岩场地中放大和衰减的综合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