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审计,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

爱审计,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

一、情系审计 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曹楠楠[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李向阳[2](2020)在《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邰爽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着名的教育家,民生本位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和民生本位教育实验的践行者。邰爽秋因其卓越的理论贡献和躬身力行的实验创新精神,与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并称为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界的四大怪杰”。邰爽秋的教育经费思想也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在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行政的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对丰富发展教育经费行政的学术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以史鉴今,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对当下我国正在实施推进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亦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本研究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发展的辩证观点,选取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回顾梳理邰爽秋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活动实践入手,追溯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呈现解读其理论构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其历史贡献;联系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考量其当代价值。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邰爽秋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履痕。主要对邰爽秋的教育背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活动轨迹进行回溯与还原,分析研究其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学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邰爽秋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现状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分析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梳理出当时教育经费行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成果是应时代要求提出的目标明确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针对其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要素展开分析阐释,厘清其思想理论的逻辑框架体系,这也是本研究的重心。邰爽秋从应由公众负担教育经费这一哲学基础出发,以“教育机会均等”为最高目标,从教育经费的来源、管理、分配三个维度,相继提出了教育经费增高、教育经费负担均平、教育经费独立、统一教育经费行政等四大理论命题,并以统一教育经费行政为挈领,将教育经费增高、教育经费负担均平、教育经费独立和教育机会均等生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整体。教育经费增高问题主要是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资体系,邰爽秋提出了:增高国民富力、开辟教育富源、利用无益资财、改良教育税制、扩大教费单位、鼓励人民协助、防止行政流弊、减免无形损耗等八条建议。在教育经费负担均平问题上,邰爽秋主张以建立公平的教育税制为前提,确定合理稳定的教育税源,并以“免税的限制”和“累进的税率”两项措施来保障教育经费负担均平的实现。在教育经费独立问题上,邰爽秋在呼吁特殊历史时期应该实行教育经费独立的同时,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后,保障其政策优势可以充分发挥的八项措施:教育基金之确定、教育税源之划分、预算制度之独立、加税权力之独立、征收机关之独立、保管机关之独立、用款权力之独立和审核机关之独立。在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上,邰爽秋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区域的界限,摒弃“以地方之款办地方之学”的狭隘观念,采用“以社会之款办社会之教育”的教育经费分配原则,实行教育经费集中管理,裒多益寡,公平分配。邰爽秋设计拟定了各级教育经费委员会和教育经费局《组织条例》,给统一教育经费行政提供了组织和制度建设的模本。在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上,邰爽秋积极建言中央政府和教育当局统一教育经费行政,对边远贫瘠地区的教育经费实行补助,进而推动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和全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第四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是从当时教育经费行政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角度出发,总结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在当时各地各级政府教育经费行政实践中,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地方教育经费行政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其价值主要反映在对教育经费行政理论研究的关注和其丰硕的理论成果对教育财政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以及其不畏世俗、敢于直言的学术精神和学者风范对教育学人的感召和鼓舞。第五部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当代价值。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与当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相应照,分析其对现行教育财政体制机制中教育经费分担制度不合理、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不公平与教育筹资法律制度不规范等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有益启示和思考,以及对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制度、公平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以及规范完善的教育经费筹资保障制度方面的借鉴和参考。第六部分:结语。主要是总结概括了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基本特征:教育经费思想的公平性、教育经费理论的系统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同时提出,其教育经费思想的诸多理论是建立在教育经费独立的基础上的,进而分析其历史局限与不足。

张勇丽[3](2019)在《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以英敛之满族下层旗人、天主教徒和着名新闻人的三重身份特征,全面梳理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剖析新闻人英敛之与法国天主教势力、旗人英敛之与清末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客观全面认识在“天主教徒”和“满族人”等身份交织影响下的“新闻人”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及其新闻思想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北方新闻业中的影响及历史贡献。内容主要涉及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研究、新闻活动研究、与天主教、清末政治和辛亥革命之关系研究、新闻思想研究等方面,在结语中对英敛之的历史地位作了归纳性阐释。第一部分探讨英敛之人生道路的三次转折:从底层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又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再从声名显赫的“舆论娇子”成为离世脱俗的“隐士”。三次人生转折与时代、社会和人物个性、人物出身、人物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对英敛之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满族下层旗人的出身、生性好道的个性使其一直追寻挽回世道人心的办法,并因此与“博爱合群”的天主教结缘。成为天主教徒对英敛之一生影响重大;通过《益闻录》等天主教报刊开始涉足新闻界。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使英敛之意识到变法自强的重要性,决意通过办报继续戊戌政变后一度中断的变法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创办《大公报》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第二部分探讨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选取清王朝政治改革的早、中、晚三个阶段,系统梳理了英敛之创办和主持《大公报》期间在“拒俄运动”、“抵制美约运动”和“四川保路运动”中的态度和变化,呈现英敛之爱国主义和满族主义情绪的交织、矛盾和抉择。隐退之后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着重于借助报刊宣扬天主教、为天主教辩诬和推动天主教中国化运动以及募捐赈灾等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对英敛之新闻实践活动的梳理,可以发现其以一生报刊实践践行着“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的报刊理想和人生信条。文章第三部分首先探讨了英敛之与清末政治(清末新政、君主立宪及君主)之关系。研究了英敛之推动清廷“预备立宪”以巩固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舆论宣传,详细梳理了英敛之对清王朝统治从充满希望到逐渐失望的态度演变过程。认为英敛之虽对亲贵专政不满,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仍为保存清廷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摇旗呐喊,表现浓郁的宗族情结。在“族”“国”二选一困境中,英敛之顺应时势接受共和政体以保存国家,展现了宗族情绪和爱国主义双重价值夹缝中报人英敛之的矛盾、挣扎和最终选择,肯定了英敛之的爱国情怀。其次考察了英敛之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包括法国天主教和法国领事馆)的关系及其演变。考察了创办《大公报》时期英敛之对法国天主教势力的巧妙借助、《大公报》创刊初期双方短暂的“蜜月期”、报纸出版后不久英敛之即陷入与法国天主教势力的纠集矛盾,以及最后彻底摆脱法国天主教势力控制的详细过程,展示了晚清报人在清朝统治集团和洋人势力双重压力为实现“言论救国”的报刊理想经历的曲折和艰难。最后研究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及共和之关系,考察了英敛之对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权的关系和态度变化,呈现了英敛之在辛亥首义爆发到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这一阶段态度的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对英敛之新闻思想的研究。提出了英敛之新闻思想有三个来源的观点,以之为主线从新闻功能观、新闻自由观、新闻本体论、新闻编辑思想等方面探讨英敛之富有特色的新闻思想,归纳出英敛之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等新闻思想特征。通过对英敛之人生经历、新闻活动、新闻思想的全面梳理,本文认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是一个在外敌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是一个在封建专制环境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也是一个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更是一个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民主共和大势的明智新闻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应具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袁荷[4](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政策是代表一定阶级的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文化利益与要求在政治层面的反映,直接体现了这些政治势力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意志。文化政策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执政党或政治集团通过文化政策直接干预文化发展,影响相应时期的文化建设内容、文化发展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以及文化未来走向,甚至成为一个国家整体建设成就、拥有国际地位乃至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南京国民政府是形式上统一现代中国的合法政权,其文化政策是影响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助推力或反作用力。19271949年间,从政权建立初期的党内纷争、党外异见,到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再到战后统一全国的政权争夺,南京国民政府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等一些列国家建设措施的同时,也较为积极地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三民主义为国家文化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以文化统制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主要手段,以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和文化政策决策机关,以法律法规为文化政策的施行保驾护航,发动了多项文化运动,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审查,也进行了一些积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发展。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本文从五个部分入手,探讨其文化政策的时代特色与阶级属性,探查南京国民政府如何在政局动荡和列强侵略的复杂环境下开展文化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国家核心文化认同和民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文在引言中详细阐明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路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关键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历史基础以及现实前提的基础上(第一章),对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的方针、目标以及施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章);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及其职能的进一步考察(第三章);探讨南京国民政府具体推行的文化活动,包括以三民主义打造的多项文化运动,以“审查”为名的多项钳制活动,以及在宗教信仰、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积极措施等(第四章),形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成效的严密论证,挖掘隐藏在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制定与推行背后的一些因素,揭示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因拉大了国家文化核心认同与民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导致政策失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结束大陆统治的重要原因。为了形成结构清晰、逻辑分明的严密性论证,本文涉及了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采用文献研究、结构——功能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文化政策研究路径。

肖鹏[5](2017)在《清道人年谱长编》文中提出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历任江宁提学使、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江宁布政使。鼎革後,自托殷顽,黄冠为道士,避申鬻书,与衡阳曾熙有“南曾北李”之目。丁巳(1917)复辟,授学部左侍郎。李瑞清书学湛深,尤工篆隶,蚤为时流所推。诗文亦卓然自立。晚寓沪渎,与沪上、青岛遗老往来频繁。本谱通过蒐集其诗文题跋及相关文献,加以研读考证,并参稽大量史料如档案、日记、方志、传记、尺札、笔记等,钩稽谱主一生行迹,并藉以窥测晚清时局面貌,庶为後来聊贡知人论世之资云尔。

徐锦庚[6](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研究说明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李荣峰[7](2015)在《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佛教慈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佛教慈善的发展历史为主线,采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和历史比较分析等方法,整理汉传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佛教慈善发展的过程也是汉传佛教慈善服务专业化的过程,分析汉传佛教慈善专业化中存在的不足和构建汉传佛教慈善专业化的维度,探索未来汉传佛教慈善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模式。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研究汉传佛教慈善,一方面可以突破佛教慈善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也为慈善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挖掘佛教慈善的传统思想可以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发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慈善事业,克服西方式慈善事业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汉传佛教慈善专业化、透明化发展,将有利于人们甄别邪教、假教,佛教慈善实践模式可以为刚刚兴起的佛教慈善组织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除绪论外,分六部分分别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佛教慈善、社会服务和佛教慈善专业化概念梳理,并阐述研究依据的理论。试着明确佛教慈善的定义,认为其至少包含几个方面的涵义,(1)佛教慈善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兼具现代管理学和慈善理念的利他的实践指向。(3)佛教慈善本质上是宗教慈善。可以将其理解为结合了西方慈善理念,带有佛教文化特征的利他主义实践。通过佛教团体或者个人(信徒、居士)为他人提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服务,以弘法利生为目标。第二部分划分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为四个历史阶段,佛教慈善思想的传入与初期实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慈善实践的兴盛与展开(隋唐至清时期);佛教慈善实践的转型(民国时期);佛教慈善的当代实践(1949年后)。同时明确了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与人间佛教一脉相承,是人间佛教的实践,提出当前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历史机遇。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佛教慈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当前佛教慈善专业化存在人才不足、伦理研究滞后和组织发展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对其它国家和地区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模式进行论述,包括欧美、日本和台湾的佛教慈善发展模式,便于我国汉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研究借鉴。第五部分探讨了社会服务导向的佛教慈善专业化建构的原则和内容,本研究认为首先要明确佛教慈善的原则,如近现代佛教的人间性向度、从属于福利制度的补充式服务、“救助与发展”兼备;其次要从三个维度构建佛教慈善专业化:个体维度、组织维度和伦理制度维度,并将每个维度又细化为多个指标进行论述。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社会服务视角下佛教慈善发展的三种可能趋向,即少林寺模式、上海玉佛寺模式和厦门同心慈善会模式,对佛教慈善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具有选择的亲和性。

孙文明[8](2014)在《《碧梧玩芳集》校注》文中研究说明马廷鸾,字翔仲,号碧梧,镜州乐平人(今江西乐平人)。其德行清正,刚正不阿,学问渊博,为南宋末年着名的政治人物。现存的《碧梧玩芳集》,是由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时,徒《永乐大典》辑录而出。《碧梧玩芳集》收入了马廷鸾所作的制文、序跋、字说、墓志铭、诗、词等作品。其整体上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但中外学界封马廷鸾及其《碧梧玩芳集》研究甚少,成果寥寥。学界虽已封《碧梧玩芳集》进行了点校和整理,但这些点校和整理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未能选取清代翰林院抄本,这一现存最早的善本为底本。现有的点校和整理往往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或《豫章丛收》本为底本。二是未能把《永乐大典》残卷中的马廷鸾作品作为参校封象。三是没有封《碧梧玩芳集》中羼入的他人作品进行甄别。四是没有较完借地搜集马廷鸾的佚文。笔者不揣鄙吝,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马廷鸾及其《碧梧玩芳集》进行研究和输述。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论述焉廷鸾的家世生平、思想着述,《碧梧玩芳集》的内容、艺术风格。同畴封马廷鸾的佚作进行辑佚,封《碧梧玩芳集》中羼入的他人作品进行甄别。第二,校注部分。此次《碧梧玩芳集》校注以最早的清代翰林院抄本显底本,以《豫章丛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碧梧玩芳集》为校本,以《永乐大典》残卷以及相关的史收、别集等文献材料作为参校对象,封《碧梧玩芳集》做了更细致、更全面的校勘和整理。同畴封集中的典故、史实、官职名、人名以及疑难字词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封马廷鸾《碧梧玩芳集》研读和校注,将舍有助於分析和研究马廷鸾的创作特色和思想理念,揭示其作品的独特价值,从而更恰当地定位马廷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好地了解南宋末期的社舍政治文化风貌。同时对马廷鸾做一个比较深入、全面的侗案研究,为推动江西乐平地域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便利。

许晨,李延国[9](2013)在《再生之门》文中认为编者的话:本刊本期隆重推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再生之门——中国式监狱探秘》,作品披露大墙内鲜为人知的罪与罚、刑与法、人生与兽性的博弈、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西方法律思想之比较。其中有从劳改队到监狱的历史变迁,有监狱人民警察与服刑罪犯斗智斗勇、再铸灵魂的传奇故事,有身为省长、市长的高官沦为"阶下囚"的心路历程,也有外国同行参观中国监狱的感慨。读来惊心动魄、发人深省。两位作家都是国内着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在这片国土上》、《中国农民大趋势》、《人生大舞台》、《居者有其屋》等等,都曾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

唐明华[10](2013)在《中国结——“西部母亲水窖”工程的社会经纬》文中提出壬辰龙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上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办公室"收到了解酷惠小姑娘的第五笔个人捐款和她亲手制作的一件特殊礼物。这是一个镶嵌在相框里的"中国结"——小巧、精致、新颖。制作者用彩笔讲述了一滴水的作用:一滴水,让花儿更加鲜艳;一滴水,让小草更加翠绿;一滴水,让我们更加幸福;请珍惜每一滴水,请爱护我们的地球,让它更加美丽。解喆惠是北京大兴区中心学校四年级二班的学生,早在1岁的时候,她的名字便登上了基金会的花名册,因此,那只浩浩荡荡的慈善大军也诞生了最小年龄的纪录。此后八年,小姑娘与

二、情系审计 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系审计 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邰爽秋生平及其教育活动履痕
    一、邰爽秋之教育背景:学融中西
    二、邰爽秋之教育思想:民生本位
        (一)民生本位教育的内涵
        (二)民生本位教育的目标
        (三)民生本位教育的使命
    三、邰爽秋之教育活动:实验创新
        (一)开封教育实验区教育实验
        (二)上海念二社民生教育实验
        (三)重庆巴县民生建设教育实验
第二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政局动荡、战事频仍
        (一)战祸连结
        (二)军费浩巨
        (三)兵差沉重
    二、经济萧条、民生凋敝
        (一)灾害频发: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二)赋税繁苛:民族工商业举步维艰
        (三)腐败蔓延:官僚资本大行其道
    三、民智待启、经费短绌
        (一)民国时期教育经费状况概览
        (二)民国时期教育经费行政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第三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理论构成
    一、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正本清源、权利均享
        (一)对反对者的原因分析与批评
        (二)对支持者的观点解读与评价
    二、教育经费增高问题:开源节流、多策并举
        (一)增高国民富力
        (二)开辟教育富源
        (三)利用无益资财
        (四)改良教育税制
        (五)扩大教费单位
        (六)鼓励人民协助
        (七)防止行政流弊
        (八)减免无形消耗
    三、教费负担均平问题:革故鼎新、公平为善
        (一)公平教育税制之重要:必由之路
        (二)教育税制不公平状况:暮日穷途
        (三)改革教育税制之建议:另辟蹊径
    四、教育经费独立问题:励行有据、保障有法
        (一)教育经费独立之原因:他山之石
        (二)教育经费独立之要素:相辅相成
    五、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系统独立、事权集中
        (一)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实施理由
        (二)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基本原则
        (三)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组织条例
        (四)统一全国教育经费行政之价值判断
    六、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权利平等、资源共享
        (一)各地教育经费差异之悬殊
        (二)“以地方之款办地方之学”观念之偏颇
        (三)社会主义“天下为公”之教育理想
        (四)各国补助地方教育经费之参考
        (五)国民政府中央财政补助地方教育经费之立场
第四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对教育经费行政组织建设的推动
    二、对教育经费行政制度建设的促进
    三、对教育经费行政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五章 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制度
    二、有利于建立公平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
    三、有益于建立规范完善的教育筹资保障制度
结语
    一、教育经费思想的公平性
    二、教育经费理论的系统性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邰爽秋大事年表
附录B 邰爽秋主要着、编、译作目录
附录C 邰爽秋学术论文及报刊文章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述评
        一、英敛之的生平与经历研究
        二、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三、英敛之的新闻活动研究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英敛之人生道路转折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从下层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
        一、家世并不显赫的满洲旗人
        二、历经艰辛后信奉天主教
        三、英敛之放弃儒释道皈依天主教的原因与影响
    第二节 从信奉天主教的满族人成为信奉天主教的满族报人
        一、与皇室“淑”女联姻
        二、恐因言获罪远避滇越
        三、庚子奇祸无完卵
        四、友人出资邀办报
    第三节 从名声显赫的“言论骄子”成为出世离俗的“隐士”
        一、民国初创与英敛之退隐
        二、英敛之退隐原因探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敛之的新闻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节 报人生涯的开端
        一、诗文投稿《益闻录》初涉新闻界
        二、通过“提问”与《格致新报》初识
        三、撰写“论说”在维新报刊发声
    第二节 新闻生涯的峰巅:《大公报》十年
        一、《大公报》创办前天津的新闻环境
        二、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对社会关系的“借助”
        三、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 退隐后借助新闻媒介的有关活动
        一、提倡创办天主教报刊
        二、利用《大公报》宣传天主教
        三、在报刊发声为天主教辩诬
        四、撰文鼓吹天主教“中国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敛之与天主教关系研究
    第一节 创办《大公报》中对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借助
        一、筹创《大公报》时期对天主教的“借助”
        二、天主教“多方”助力英敛之创设《大公报》动因剖析
    第二节 与法人在华天主教势力的短暂“蜜月期”
        一、在“教案”报道中“护教”
        二、宣扬天主教教义引导中国旧风俗改良
    第三节 与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的“抵牾纠结”期
        一、天主教对英敛之及《大公报》的“两手”
        二、英敛之对抗天主教的“两手”
    第四节 摆脱法国在华天主教势力对《大公报》的干预
        一、拒俄运动成为英敛之“亲日疏法”的导火索
        二、日俄战争期间《大公报》的舆论立场及馆址迁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敛之与清末政治研究
    第一节 英敛之与“清末新政”关系之研究
        一、主张改革社会政治生态
        二、致力开智化俗为推行新政奠定民智基础
    第二节 英敛之与“预备立宪”关系之研究
        一、《大公报》呼吁“预备立宪”的言论
        二、英敛之支持、监督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言论
        三、推动社会改革以适应“预备立宪”
    第三节 英敛之与清朝“君主”关系之研究
        一、真诚称颂“英明果敢”的光绪帝
        二、遵循前朝遗诏支持摄政王辅政
        三、失望于摄政王任用亲贵的辅政举措
        四、默认隆裕太后降“退位”旨以保国家和平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敛之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
    第一节 促成辛亥革命的三重势力
        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是辛亥革命的发动者兼领导者
        二、立宪派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辅助力量
        三、西方列强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间接推动力量
    第二节 英敛之对辛亥首义及共和态度之演变
        一、为清廷维稳献计做最后呐喊
        二、对武昌起义和革命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
        三、关注君主民主立宪政体之解决
    第三节 英敛之对创设民国和南北和议态度的变化
        一、指责革命军在议和期间选举临时大总统是“行共和专制”
        二、批评孙(中山)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是“私相授受”
        三、批评朝廷与民军和谈拉锯是“各谋私利”
        四、顺应民心大势认同共和政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敛之的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三个来源
        一、传统士人“修齐治平”理想的现代化转换
        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念的影响
        三、天主教“仁爱合群”观念的糅合
    第二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英敛之关于“新闻功能”的思想
        二、英敛之关于“新闻自由”的思想
        三、英敛之关于“新闻本体”的思想
        四、英敛之的报刊编辑思想
    第三节 英敛之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政治救亡、延续朝廷”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宗旨
        二、以“服务社会、引导民众为先”的新闻独立精神
        三、以“仁爱合群、改造人心”为办报宗旨的新闻追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在列强侵略面前主张自强兴国的爱国新闻人
    二、在封建君主制度下推进君主立宪的进步新闻人
    三、迷惘无奈借助天主教“聚心育民”的宗教新闻人
    四、在氏族情感上忠于清廷但未逆大势的明智新闻人
附录·英敛之新闻活动日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形成背景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中西文化碰撞与文化之争
        二 日本侵略下的文化破坏与奴役
        三 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蓬勃发展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制定的历史基础
        一 清末“新政”文化政策的固守与革新
        二 北京政府文化政策的沿袭与突破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的现实前提
        一 统治正统性的确立
        二 经济建设的推行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的确立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方针与政策目标的确立
        一 五院制行政体制的影响
        二 三民主义文化政策的确立
        三 多个政策目标并行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执行方式的确立
        一 文化统制的提出
        二 文化统制的内涵
        三 文化统制的实施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机构与职能
    第一节 文化决策与执行机构
        一 文化机构的设置
        二 文化机构领导者
        三 三个主要的执行机构
    第二节 文化机构职能考察
        一 立法建制
        二 经费投入
        三 文艺奖励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执行分析
    第一节 以“三民主义”打造文化运动
        一 新生活运动
        二 本位文化建设运动
        三 读书运动
        四 文艺运动
    第二节 以“审查”钳制不利政权的宣传
        一 新闻出版审查
        二 电影戏剧审查
    第三节 其他具有建设性的文化措施
        一 整肃宗教
        二 保护文物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清道人年谱长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凡例
谱前
传记资料
    李联琇《叙传》
    《十三世祖李国祯传》
    《十四世祖李曰涤传》
    陈用光《工部左侍郎浙江学政李公墓志铭》
    汪士铎《大理寺卿李公墓志铭》
    《本生祖李庚传》
    《荣禄公传略》
    《光绪乙未科会试朱卷·李瑞清履历》
卷一 通籍前期
    清穆宗同治六年丁卯(1867) 一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二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三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四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五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六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七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八岁
    德宗光绪元年乙亥(1875) 九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 十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 十一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 十二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 十三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 十四岁
    光绪七年辛已(1881) 十五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 十六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 十七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 十八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 十九岁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 二十岁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 二十一岁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 二十二岁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 二十三岁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 二十四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 二十五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 二十六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 二十七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二十八岁
卷二 家难时期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 二十九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三十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 三十一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 三十二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 三十三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 三十四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 三十五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 三十六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 三十七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 三十八岁
卷三 外任时期
    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 三十九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 四十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四十一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 四十二岁
    宣统元年己酉(1909) 四十三岁
    宣统二年庚戌(1910) 四十四岁
    宣统三年辛亥(1911) 四十五岁
卷四 遗老时期
    民国元年壬子(1912) 四十六岁
    民国二年癸丑(1913) 四十七岁
    民国三年甲寅(1914) 四十八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 四十九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 五十岁
    民国六年丁巳(1917) 五十一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 五十二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 五十三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 五十四岁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佛教慈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论文结构与研究发现
第1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1.1 社会服务的界定
        1.1.1 西方社会服务概况
        1.1.2 我国社会服务的界定
    1.2 佛教慈善的概念
        1.2.1 慈善概念
        1.2.2 佛教慈善
        1.2.3 佛教中包含的服务社会的思想
    1.3 专业化
        1.3.1 专业化的标准
        1.3.2 佛教慈善专业化的理解
    1.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理论依据
        1.4.1 福利多元主义的缘起
        1.4.2 福利多元主义的主要观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汉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历史演进
    2.1 汉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历史回顾
        2.1.1 佛教慈善思想的传入与初期实践(魏晋南北朝时期)
        2.1.2 佛教慈善实践的兴盛与展开(隋唐至清)
        2.1.3 民国时期的佛教慈善活动
        2.1.4 建国后的佛教慈善活动(1949 年后)
    2.2 汉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是人间佛教的实践
        2.2.1 “契机契理”的实践
        2.2.2 服务社会的“菩萨行”实践
        2.2.3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人间净土的实践
    2.3 当代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历史机遇
        2.3.1 传统慈善转型机遇
        2.3.2 宗教参与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机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汉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面临的不足与问题
    3.1 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缺少专业人才
        3.1.1 专门人才的技能培训不足
        3.1.2 参与社会服务的理性知识不足
    3.2 佛教慈善伦理实践及研究滞后
        3.2.1 戒律松弛
        3.2.2 佛教慈善伦理的研究滞后
    3.3 参与社会服务的佛教慈善组织专业化不足
        3.3.1 佛教慈善组织使命的无根性
        3.3.2 佛教慈善组织处于向专业化管理的转型期
        3.3.3 佛教慈善组织专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模式的考察
    4.1 南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
        4.1.1 相关研究
        4.1.2 一行禅师模式
    4.2 日本佛教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
        4.2.1 日本佛教参与社会服务的研究
        4.2.2 日本佛教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创价学会
    4.3 台湾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模式
        4.3.1 慈济功德会模式
        4.3.2 佛光山模式
        4.3.3 法鼓山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会服务导向的佛教慈善专业化
    5.1 佛教慈善专业化的原则
        5.1.1 近现代佛教的人间性向度
        5.1.2 从属于福利制度的补充式服务
        5.1.3 “救助与发展”兼备
    5.2 汉传佛教慈善专业化的三个维度
        5.2.1 个体维度
        5.2.2 组织维度
        5.2.3 伦理制度维度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汉传佛教慈善参与社会服务的趋势展望
    6.1 汉传佛教慈善发展的趋向
        6.1.1 少林寺公司管理形式下的公平优先
        6.1.2 符合都市生活的玉佛寺模式教团建设成为主流
        6.1.3 厦门同心慈善会模式--与社会工作机构模式结合
        6.1.4 佛教慈善的其它趋向
    6.2 汉传佛教慈善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6.2.1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6.2.2 佛教伦理思想与社会工作价值观选择的亲和性
        6.2.3 佛教伦理思想对解决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碧梧玩芳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马廷鸾的家世、生平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马廷鸾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马廷鸾家世考
    第三节 马廷鸾生平与仕宦
第二章 焉廷鸾的思想及其着述研究
    第一节 马廷鸾的政治、史学、文学思想
    第二节 马廷鸾着述考
    第三节 《碧梧玩芳集》编撰缘起与版本概况
    第四节 马廷鸾对马端临撰写《文献通考》的影响
第三章 《碧梧玩芳集》内容研究
    第一节 文章研究
    第二节 诗歌研究
    第三节 语作研究
第四章 《碧梧玩芳集》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第一节 辞情哀苦深婉
    第二节 数词的量化与虚化运用
    第三节 典雅秀润,有卷轴之味
    第四节 运用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
    第五节 诗学江西,尊韩而化韩
    第六节 公牍文“典重矞黄”与凝滞简约
第五章 辑佚与辨伪
    第一节 辑佚
    第二节 辨伪
结语
凡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9)再生之门(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
    人类监狱纵横谈
        第一章杀头不像割韭菜
        1、毛泽东对犯人说话了
        2、劳改队长的传奇
        3、阶级斗争的年代
        4、管人的和被管的
        5、华岗校长的沉浮命运
        6、作家之眸看监狱
        第二章魔鬼之锤敲响了警钟
        1、血光中的壮士
        2、里程碑式的大转折
        3、“三像三心”育新人
        4、“变色龙”表演的悲剧
        5、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三章 文明的求索者
        1、监狱里的特殊学校
        2、化腐朽为神奇的锻造
        3、“一所了不起的监狱”
        4、刻骨铭心的“警醒日”
        5、高高举起的奖牌
        6、与一位老警官的对话
        第四章“适应性”里的人性光辉
        1、监狱新政的探路人
        2、“把犯罪的人当作人”
        3、阳光狱务
        4、监狱长接待日
        5、大墙内的超市
        第五章春风化雨润心田
        1、放下你的屠刀
        2、“脱逃大王”的回家路
        3、三亲工程
        4、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5、电视直播:现代监狱一日
        第六章雕塑灵魂的人
        1、赶“雷锋大集”
        2、点点滴滴都是情
        3、“痴迷者”的觉醒
        4、斗智斗勇战“冥顽”
        5、十一大协会
        第七章升起你的太阳
        1、一个死刑犯的最后回首
        2、把刑期变学期
        3、又到新春团聚时
        4、北大讲坛上的监狱长
        5、属于你的太阳
        尾章法律的表情

四、情系审计 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2]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向阳. 河南大学, 2020(02)
  • [3]清末民初新闻人英敛之研究[D]. 张勇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7)
  • [4]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研究(1927~1949)[D]. 袁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1)
  • [5]清道人年谱长编[D]. 肖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7]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佛教慈善发展研究[D]. 李荣峰. 吉林大学, 2015(08)
  • [8]《碧梧玩芳集》校注[D]. 孙文明. 广西大学, 2014(02)
  • [9]再生之门[J]. 许晨,李延国.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5)
  • [10]中国结——“西部母亲水窖”工程的社会经纬[J]. 唐明华. 中国作家, 2013(02)

标签:;  ;  ;  ;  ;  

爱审计,无悔无怨——写于审计制度建立20周年之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