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竞争人才的冷思考

冷热竞争人才的冷思考

一、人才争夺热之冷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寒梅[1](2019)在《高校人才争夺热的冷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头衔"至上、偏离学术前沿、引进人才标准混乱等。这样的模式会直接导致人才后续发展不足,有失一流大学建设的初衷。无论是在人才引进还是在内部人才培养上,高校需要从科学定位、创新完善发展平台、制定合理制度、以人为本、规范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新。

李晶[2](2018)在《女大学生风格特点及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着她们接受更高层次更全面的教育,进而影响她们参与尖端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充分认识女大学生的风格特点,研究影响女大学生思维形成的主要因素,逐步加强对其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如何多渠道地提高女大学生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章思[3](2012)在《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籍大学生存在着城乡背景不同的差异,由此而产生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薪资、技能、理性程度、信息及交易费用等因素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城市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因此,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在综合就业及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籍大学生在背景、土地与户籍制度、劳动力转移、学历层次上的特殊性,之后通过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调查部分城市籍大学生),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存在集中趋势:就业单位集中在国有单位、就业地区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薪资要求集中在1001~3000元,之后文章将理性程度、信息程度、权利界定、交易成本、就业的环境和协议安排纳入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考虑因素,从而构建起一个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薪资要求影响地区选择,同时薪资要求又通过地区选择影响单位选择,信息程度、经济成本、行业发展、工作环境、工作时长及节假日等会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本文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非国有单位、高校等方面为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些意见。

李晶[4](2011)在《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各高校都努力培养提高本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希望他们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顺利就业。但当前高校最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等核心竞争力,而对他们的基础性就业能力的培养普遍关注不足。所谓基础性就业能力指所有职业都需要的、无论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必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它是一种与专业知识技能无关、而又具有普遍性的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门槛,又关系到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实际调查表明,基础性就业能力既是用人单位考察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忽视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性就业能力将会明显地削弱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那么,高校应该怎样来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性就业能力呢?这正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价值观理论和相应的人力资源理论、职业生涯理论为框架,将基础性就业能力分为工作基础能力,素质基础能力和求职基础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然后逐一讨论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这些能力。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讨论什么是大学生的基础性就业能力和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本论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的定义和理解,综合了各种观点之后,选择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这一说法。它包含了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种基本的就业能力。然后本论文又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基础性就业能力的理解,认为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工作基础能力、素质基础能力和求职基础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是普遍性的、各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其中,工作基础能力包括工作基本技能、基本沟通能力和工作思维能力;而素质基础能力包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交际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而求职基础能力又包括获得工作的能力和在工作中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框架,本研究实际讨论的就是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这些能力。第二部分讨论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作基础能力的问题。所谓大学生工作基础能力,指在通常情况下,所有或者绝大数岗位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应的要求。它是针对于工作而言的。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讨论高校怎样培养大学生工作基础能力的问题。首先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工作基本技能,而这一技能又分为实践能力、阅读技能、写作能力和计算能力。高校应该从组织社会公益活动、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建立激励性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加强语言知识阅读教学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等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技能;高校还应该从树立终身写作学习的观念、开设写作课和举行的各种文学活动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高校应该从加强计算能力相关的课程建设和形成合理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几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培养提高大学生工作基本沟通能力。这一能力分为口头交流技能和倾听技能。高校应该从多开设与演讲辩论相关的课程和组织各种能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高校应该从加强学生对倾听重要性的认识、开设与倾听相关的课程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倾听技能。再次培养大学生工作思维能力。这一能力又分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应该从专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加强深化文化素质课和专业课等教学改革和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性活动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高校应该从树立创新意识、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创新平台、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等几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部分讨论高校应该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素质基础能力的问题。本论文所说的素质基础能力指一种狭义的素质能力,即个人的价值观念、职业观念、社会道德观念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综合体。如果说工作能力是针对于工作来说的话,它是一种与做事直接相关的能力,有一种外化趋势,那么素质能力就是针对于人来说的,这是一种做人的要求,是一种内在指向。素质通常指个体的内在修养,但当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个体提出了素质要求时,素质实际又成为个人获得工作和提升的一种手段,它也就转化为一种能力,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高校怎样培养大学生素质基础能力的问题。首先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这一能力又包括了自身修养和心理调适能力。高校应该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批评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高校应该从转变学生的就业心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进行学习品质的培养和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等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其次培养大学生交际协作能力。这一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高校应该从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丰富社团文化活动和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应该从团队文化、提供勤工助学的机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和增加管理沟通类选修课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交际协作能力。再次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能力又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意识等三个方面内容。高校应该从转变固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用人单位文化有效衔接和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气氛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应该从加强学生敬业精神的理论学习、利用典型树立榜样、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和强化敬业意识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敬业精神;高校应该从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树立学生感恩思想和落实责任任务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第四部分讨论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基础求职能力。所谓的求职能力就是指大学生探寻工作、进入用人单位并保住工作的能力。对于通过就业市场获得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普遍性的就业能力,也是大学毕业生通向用人单位的桥梁。本论文从两个方面讨论高校怎么培养提高大学生基础求职能力的问题。首先培养大学生获得工作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自我推销能力两方面的内容。高校应该从培育大学生的“与时俱进”的就业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和有效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高校应该从实行学生干部竞选和轮换制、对学生进行推销能力培训、对学生进行面试能力培训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等方面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其次培养大学生在工作中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一能力又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提升自我的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来培养提高大学生提升自我的能力。

刘娜[5](2010)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 ——以江苏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加上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改进就业教育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并探寻相应的策略,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江苏大学毕业生进行实证调查,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比较全面的找出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因素,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在于,努力借鉴前期研究的成果,全方位探索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极力完善以往研究的成果,希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通过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优化现代高等教育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的教育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对文章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二章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对全文起到铺垫作用;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得出人力资本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第四章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第五章,针对以上的分析,得出一些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本文利用实际数据作为分析基础,从实证分析后,对比假设条件,探寻教育对策。针对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分析,能探研一些影响因素的新内涵,尽可能全面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全部因素。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观念已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对于就业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教育对策,希望对大学生、高校和社会都有一些参考作用。对大学生来说,让他们全面了解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特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减少适应社会的时间。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情况是高校综合办学效益的直接体现,通过得出的教育对策,保证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对于社会和就业单位来说,通过得出的教育对策可以帮助大学生和企业在相互选择时,考虑各自的工作要求,力求人岗匹配,有利于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发展目标。

冯晓霞[6](2009)在《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而到了2007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95万,平均每年以百万人数的上升。而社会提供给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却远远达不到新增就业人数,因此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要求。然而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前途,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的偏差及成因。第四部分是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得出结论即政府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角色是政策制定者、实践指导者和资金支持者。本文拟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原因后,指出政府在就业问题中的角色偏差及原因,进而提出政府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即政策的制定者,实践的指导者,资金的支持者。本文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为研究角度,探析如何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最终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邹强[7](2007)在《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西奥多·W·舒尔茨(T.W.Schultz)和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等人创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很快,但人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时,对投资风险的研究不够全面,尤其是对于教育投资风险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更为鲜见。因此,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认识、深化对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理解,而且通过把风险纳入到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之中,还可以开拓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范围、加深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深度,也使得理论更符合人力资本投资实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与此相伴生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配置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关系到教育投资是否值得,即教育投资的风险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深入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教育投资角度出发,借鉴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对教育投资风险的起因、现实情况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期望能对教育投资实践有启示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文献的回顾。此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的研究概况,对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评述,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介绍了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是关于教育资本投资风险的经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提出教育投资风险规避的对策和措施。

李荣华[8](2007)在《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全局影响力的竞争。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受到了高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有两种基本途径:内部培养和人才引进。相比于内部培养,人才引进以其周期短、见效快、目的性强的突出优势,迅速为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被视为快速建设人才队伍的捷径。S大学合并之初,文学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本科专业建设和硕士点建设的艰巨任务,急需解决人才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正是通过几年来的人才引进,文学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在办学层次上实现了几个跨步,增强了综合实力。但在实践工作中,也发现文学院的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成为文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值得开展研究来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在S大学,基层院系是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的一线,也是校方与人才之间联系的纽带。本人选择以文学院这样一个基层院系的角度开展人才引进的研究,视角自下而上,以小见大,希望能够将基层的人才引进工作实况进行展示,收集最鲜活典型的案例,详细分析问题的成因,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为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董世杰[9](2007)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成功就业指大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后的三个月内能够就业。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成功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毕业后不能成功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大量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给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除了大学生总量增多的原因以外,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观念不当、就业市场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等,都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部分,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本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念、内容及范围进行探讨。对就业、成功就业以及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念、范围和内涵进行界定和分析。并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第三章对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文章指出:高校的“扩招”,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大学生供需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并存。以外,大学生就业存在有业难就、有业不就以及盲目择业的现象。第四章笔者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就业准备的情况。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能力低。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比较盲目、缺乏针对性。帮助大学生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关键。第五章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分析大学生难以成功就业的原因。一、一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就业意识,使得大学生没有准确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盲目进行就业准备。二、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指导不足等原因影响毕业生质量。三、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小城镇及农村就业,造成大中城市供需失衡。第六章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对策进行探讨。针对大学生难以成功就业的原因,从大学生、高等教育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

刘光惠[10](2006)在《创建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向21世纪,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该怎样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是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型大学的创建已不仅仅是当前我国大学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纵观高校发展历史,结合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无不表明大学之道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要想拥有未来竞争胜利的法宝,必须要大师云集,成果辉煌。理所当然,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创建研究型大学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校传统意义上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创建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和习惯性做法,要更新观念,树立理念,大胆开拓,学习先进经验,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规划。既要具有世界的眼光,面向全社会广纳人才。又要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发挥人才队伍的最大效能。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外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及特征,比较了它们的不同特点,着重研究了研究型大学的评估指标及标准。本文从人才队伍的结构要素着手,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从数量结构要素、质量结构要素及活力结构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对照分析,总结出了该校当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与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差距。论文在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特点,依据客观实际,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并对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应遵循的基本途径以及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进行了论述。措施的提出具有普遍性,对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改进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都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人才争夺热之冷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争夺热之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人才争夺热的冷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引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 以“头衔”作为人才引进标准, 使人才引进成本越来越高
    (二) 人才引进偏离了学术前沿性, 无法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 人才引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导致部分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二、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潜在危机
    (一) 学校对于引进人才的配套措施准备不完善, 影响引进人才的后续发展
    (二) 学校原有人才培养受到忽视, 有失一流大学建设的初衷
    (三) 高校人才引进的模式较单一, 进一步扩大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正确定位, 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规划
    (二) 创建平台, 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 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一流管理人员培养机制
    (四) 以人为本, 内外结合, 谋求和谐发展
    (五) 制定合理人才标准, 依法依规引进人才

(2)女大学生风格特点及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女大学生思维能力的风格特点
二、女大学生思维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
    2. 就业市场社会性别分工结构的限制
    3.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隔离
三、提高女大学生基础思维能力
    1. 培养女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女大学生的倾听技能
四、培养女大学生常规思维能力
    1. 提高女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 专门开设“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
    3. 加强深化文化素质课和专业课等教学改革
    4. 开设女性课程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
    5. 将法制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五、培养女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1. 培养女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的意识
    2. 提供科研项目平台来调动女大学生创新积极性
    3. 第一课堂应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
    4.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 多样化地培养女大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3)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2 国内研究动态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农村籍大学生
        1.2 就业与失业
        1.3 大学生失业
        1.4 初次就业率
    2 就业理论
        2.1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2.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3 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3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
        3.1 特殊的背景
        3.2 特殊的土地与户籍制度背景
        3.3 特殊的劳动力转移
        3.4 特殊的学历层次
第三章 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1 调查的过程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2 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前的签约情况
    3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趋势
        3.1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趋势
        3.2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趋势
        3.3 农村籍大学生起薪要求的选择趋势
    4 城乡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比较分析
        4.1 城乡大学生毕业前签约的差异
        4.2 城乡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差异
        4.3 城乡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差异
        4.4 城乡大学生就业起薪要求差异
    5 本章小结
        5.1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情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5.2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比较集中
        5.3 城乡大学生就业及就业选择存在显着差异
第四章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一个模型解释
    1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因素
    2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构建
    3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的基本假设
        3.1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权利界定清晰
        3.2 薪资会影响地区选择
        3.3 薪资通过地区选择会影响单位选择
    4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的变量设定
    5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分析方法
    6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结果
        6.1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结果
        6.2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模型结果分析
    7 本章小结
        7.1 薪资影响就业地区选择,并通过地区选择影响就业单位选择
        7.2 诸多因素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提示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与基础性就业能力的概念辨析
    2.1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2.1.1 西方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定义
        2.1.2 中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定义
        2.1.3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解
    2.2 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
        2.2.1 何为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
        2.2.2 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的内容
3. 培养大学生工作基础能力
    3.1 培养大学生工作基本技能
        3.1.1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1.2 培养大学生的阅读技能
        3.1.3 培养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3.1.4 培养大学生的计算能力
    3.2 培养大学生工作基本沟通能力
        3.2.1 培养大学生的口头交流技能
        3.2.2 培养大学生的倾听技能
    3.3 培养大学生工作思维能力
        3.3.1 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3.2 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4 小结
4. 培养大学生素质基础能力
    4.1 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
        4.1.1 培养大学生自身修养
        4.1.2 培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
    4.2 培养大学生交际协作能力
        4.2.1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2.2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3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4.3.1 培养大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
        4.3.2 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4.3.3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
    4.4 小结
5. 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求职能力
    5.1 培养大学生获得工作的能力
        5.1.1 学校应培养大学生形成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就业观念
        5.1.2 培养大学生的推销自我的能力
    5.2 培养大学生在工作中自我发展的能力
        5.2.1 培养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5.2.2 培养大学生的提升自我的能力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5)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 ——以江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综述
        1.1.2 关于大学生就业实证分析综述
        1.1.3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综述
        1.1.4 关于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综述
        1.1.5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专着分析综述
        1.1.6 关于国外研究分析综述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
第2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2.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
    2.2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2.2.1 我国大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2.2.2 我国大学生男女就业基本状况
    2.3 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
    2.4 我国大学生就业特点
        2.4.1 我国大学生就业地区特点
        2.4.2 我国大学生不同专业就业特点
    2.5 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5.1 社会需求方面的影响
        2.5.2 社会供给方面的影响
        2.5.3 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
        2.5.4 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
第3章 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1.2 本文样本情况
        3.1.3 本文问卷调查的设置
        3.1.4 本文研究变量的确定
    3.2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
    3.3 调查对象在校情况
        3.3.1 学习情况
        3.3.2 外语水平
        3.3.3 获奖情况
        3.3.4 在校任职情况
    3.4 调查对象工作实习情况
    3.5 调查对象基本就业情况
        3.5.1 毕业前的就业目标
        3.5.2 目前就业情况
        3.5.3 收入情况
        3.5.4 工作地区
第4章 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4.1 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
        4.1.1 就业单位与专业的关系
        4.1.2 实习单位与就业的关系
        4.1.3 实际就业单位与就业目标的关系
        4.1.4 父亲教育程度与子女就业的关系
        4.1.5 父母的职业与子女职业的关系
        4.1.6 同辈群体与就业单位选择的关系
        4.1.7 气质类型与就业单位的关系
    4.2 收入的影响因素
        4.2.1 收入情况与专业的关系
        4.2.2 收入情况与性别的关系
        4.2.3 收入情况与就业单位的关系
        4.2.4 收入情况与就业地区的关系
        4.2.5 收入情况与工作经验的关系
        4.2.6 收入情况与专业成绩的关系
        4.2.7 收入情况与外语水平的关系
        4.2.8 收入情况与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的关系
        4.2.9 收入情况与在校任职情况的关系
        4.2.10 个人收入情况与家庭收入的关系
        4.2.11 收入情况与父母教育程度、职业的关系
    4.3 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
        4.3.1 专业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4.3.2 各就业单位毕业生对满意程度的影响
    4.4 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
    4.5 政策的影响因素
    4.6 小结
第5章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对策
    5.1 社会关怀,促进就业
        5.1.1 国家出台政策,激励就业
        5.1.2 借鉴国外法规,保障就业
    5.2 提升素质,应对竞争
        5.2.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2.2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5.2.3 强化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5.3 心理准备,衔接社会
        5.3.1 加强学校个案工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5.3.2 建立学校小组工作,开展朋辈辅导活动
        5.3.3 创建社区式学校,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5.4 专业优化,切合实际
        5.4.1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5.4.2 合理配置与优化学校资源
    5.5 教学创新,拓展实践
        5.5.1 完善教学方法
        5.5.2 注重职业生涯的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问卷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6)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背景
    (二)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状况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框架
二 大学生就业概况与就业理论依据
    (一) 大学生就业状况概述
        1. 我国当前总的就业状况
        2.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现
    (三)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依据
        1. 凯恩斯就业理论
        2. 马克思就业理论
        3.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三 政府角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 大学生就业机制的简析以及对政府角色的思考
        1. 大学生现行就业机制简析
        2. 政府角色转变的思考
    (二)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偏差
        1. 政府服务的“缺位”
        2. 政府角色的“错位”
        3. 政府监管的“不到位”
    (三) 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分析
        1. 政府“经济人”角色
        2. 缺乏法律的限制和规范
        3. 狭隘的增长观
四 政府角色定位
    (一) 西方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典型范例及对我国的影响
        1. 德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
        2. 法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
        3. 日本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
        4. 西方国家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二) 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
        1. 政策的制定者
        2. 实践的指导者
        3. 资金的支持者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外文类
    四、有关领导讲话及国家相关政策
后记

(7)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教育投资风险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基本框架
2 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理论
    2.1 人力资本
        2.2.1 人力资本的内涵
        2.2.2 人力资本的特点
    2.2 人力资本投资
        2.2.1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
        2.2.2 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2.2.3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2.3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2.3.1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界定
        2.3.2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特点
    2.4 教育投资风险
        2.4.1 教育投资的概念
        2.4.2 教育投资的特点
        2.4.3 影响教育投资风险的因素
        2.4.4 教育投资的作用
3 教育投资风险经验实证
    3.1 经验实证
        3.1.1 扩招带来的教育投资风险
        3.1.2 教育过度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3.1.3 教育的结构性风险
        3.1.4 隐性失业风险
4 教育投资风险规避的对策
    4.1 个体的教育投资对策
        4.1.1 序列投资控制风险
        4.1.2 改变就业观念
    4.2 发挥政府的职能
        4.2.1 信息的准确披露
        4.2.2 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4.2.3 体现教育的信号作用
        4.2.4 完善受教育者个人投资的金融支持系统
    4.3 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
        4.3.1 企业与高校长期稳定合作
        4.3.2 吸引私人部门资本投资高等教育
    4.4 高校的自我完善
        4.4.1 校长业绩与就业率挂钩
        4.4.2 就业率同高校所获财政拨款相联系
        4.4.3 拓展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
        4.4.4 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
    一、学校和学院的概况
    二、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果概述
    三、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工作链介绍
第三章 文学院人才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案例介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原因分析
第四章 改进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更新观念,拓宽视野
    二、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强调人才引进工作的计划性
    三、讲究方法,科学引进
    四、引入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方法
    五、以发展的眼光做好对引进人才的人文关怀和后期培养
    六、从制度建设入手,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思路、创新点、不足之处及研究方法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念、内容及范围
    一、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念
        (一) 就业的概念
        (二) 成功就业的概念
        (三)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概念
        (四) 大学生成功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类型
        (一) 能力不足型
        (二) 摩擦型
        (三) 结构型
第三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与就业现状
    一、就业环境的变化
        (一)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二) 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力资源
        (三)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 大学生供需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并存
        (二) 大学生盲目择业,从众心理严重
        (三) 有业难就
        (四) 有业不就
第四章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准备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分析
    四、从调查中反映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 目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 大学生自主性逐步增强与能力不足矛盾并存
        (四) 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个人原因分析
        (一) 缺乏准确、清晰的自我认知
        (二) 职业生涯规划滞后,普遍缺乏职业理想
        (三) 缺乏职业意识
    二、学校原因分析
        (一) 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 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影响毕业生质量
        (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现代竞争社会的要求
        (四) 就业指导不能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三、就业市场的问题
        (一) 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导致大部分大学生云集在大城市
        (二) 就业信息渠道不畅
第六章 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作好就业准备
        (一) 就业准备的必要性
        (二) 就业准备的内容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 提倡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保证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平衡
        (二) 创办新兴学科与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 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就业实力
        (四) 重视大学生实习,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加强就业指导
    三、政府积极实行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二) 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创建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NIS)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 核心地位
        1.2.2 知识生产的源头作用
        1.2.3 知识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1.2.4 知识转移的社会服务作用
    1.3 研究型大学是精英教育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承担者
    1.4 师资队伍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
        1.4.1 教师是大学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
        1.4.2 师资队伍是研究型大学功能实现的载体
    1.5 本研究与社会学的关系
    1.6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2章 有关研究型大学及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2.1 大学的分类
        2.1.1 国外大学的分类
        2.1.2 国内大学的分类
        2.1.3 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
    2.2 研究型大学的界定
        2.2.1 研究型大学及其由来与发展
        2.2.2 国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点
    2.3 我国关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
        2.3.1 关于中国大学评价和大学排行榜
        2.3.2 研究型大学的定义
        2.3.3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2.4 开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工作的意义
        2.4.1 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原因
        2.4.2 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意义
    2.5 人才概念的提出及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范畴
        2.5.1 人才的定义
        2.5.2 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范畴
        2.5.3 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系
    2.6 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6.1 师资总量缺乏
        2.6.2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2.6.3 领军人物匮乏
        2.6.4 人才成长环境和用人机制有待改进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队伍的结构要素分析
    3.1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分析
        3.1.1 师生比结构
        3.1.2 专职研究人员结构
        3.1.3 兼职教师结构
    3.2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队伍的质量结构分析
        3.2.1 学历结构
        3.2.2 高端人才结构
        3.2.3 能级结构
    3.3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队伍的活力结构分析
        3.3.1 年龄结构
        3.3.2 学缘结构
        3.3.3 国际化结构
        3.3.4 人才流动比率
    3.4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研究
    4.1 美国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
        4.1.1 公正、透明的教师聘任制度
        4.1.2 严格、客观的教师晋升制度
        4.1.3 灵活的聘后考核制度
        4.1.4 优化的教师职称结构
    4.2 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应遵循的基本途径
        4.2.1 完善教师聘任与晋升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4.2.2 聘后考核“法制化”,强化职务聘任制度
    4.3 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4.3.1 调整好学缘结构,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4.3.2 科学对待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避免厚此薄彼
        4.3.3 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4.3.4 创新团队建设和人才梯队的有机融合
        4.3.5 平衡三支队伍建设
    4.4 完善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
        4.4.1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4.4.3 改革薪酬制度
        4.4.4 学术氛围和环境的营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人才争夺热之冷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人才争夺热的冷思考[J]. 许寒梅. 大庆社会科学, 2019(02)
  • [2]女大学生风格特点及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李晶.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1)
  • [3]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 章思.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4]大学生基础性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 李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
  • [5]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 ——以江苏大学为例[D]. 刘娜. 江苏大学, 2010(05)
  • [6]我国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 冯晓霞. 河南大学, 2009(10)
  • [7]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D]. 邹强. 东北财经大学, 2007(05)
  • [8]S大学文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研究[D]. 李荣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 [9]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 董世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8)
  • [10]创建研究型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D]. 刘光惠.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冷热竞争人才的冷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