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悬棺墓葬的民族学意义

广西悬棺墓葬的民族学意义

一、广西悬棺葬的民族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覃丽芳[1](2015)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的传统丧葬礼仪》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族、岱族是同源民族,随着历史迁移和不同文化影响,不同民族的传统民俗和文化虽然出现了一定分化,但同源性仍然使这些民族保留了许多相似的文化因素,传统丧葬礼仪也不例外。

张超[2](2010)在《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是人们表达哀痛的一种仪式,而且还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首先,丧葬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次,丧葬的产生与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念有密切关系,并总是在继承传统生死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因此丧葬也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最后,由于各地的民风民俗不尽相同,他们处理丧葬的方式和对待丧葬的态度也就不同,因此丧葬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秦汉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初创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关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也开始创建,丧葬制度也在继承以前制度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在此时期丧葬有了整套适应封建伦理纲常的陵寝制度和丧葬礼仪。通过对秦汉时期丧葬的墓室形制与墓地、随葬品、丧葬礼仪、生死观、盗墓等五个方面的论述和研究,我们发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级秩序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和维护。第一,秦汉时期墓室形制经历了由土坑墓到土洞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最后到多室墓的演变轨迹,同时还伴随着石碑、石柱、墓阙和石料建筑的出现,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秦汉时期随葬品的多寡、厚葬的盛行、明器制度的确立以及丧葬礼仪的规定,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这对后世的丧葬礼仪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在生死观方面,秦汉时期的人们开始对生产生强烈的渴望。秦时这种对生的渴望只是体现在社会上层,而到了汉代开始世俗化,整个社会都表现出了对生的强烈渴望,从而导致了汉代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这也就为汉末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最后,盗墓作为一种伴随丧葬产生的社会现象对当时的丧葬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除了统治者针对盗墓制定的惩罚规定外,更主要体现在反盗墓技术的发展、随葬品模型的替代和薄葬观念的发展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秦汉时期的丧葬是对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各方面的一定反映。本研究通过对秦汉时期丧葬制度五方面的拙述,使人们对该时期的丧葬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能了解秦汉时期的一些社会生活、等级秩序和思想观念等内容,也会对现代的丧葬制度发生思考;同时期待着更多学者和专家关于秦汉时期丧葬研究硕果的问世。

农辉锋,韦凌锋[3](2002)在《广西悬棺葬的民族学意义》文中认为论述了广西悬棺葬的类型、葬具、葬制、下葬的方式和棺木的不同形制及具体分布地区,并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结合崖画、碑文,得出了广西悬棺葬大约是晋至清末年间在若干地区流行的一种葬俗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广西和周边地区悬棺葬及其相关文化特征的比较,指出广西的悬棺葬的族属是壮族和瑶族,最后探讨悬棺葬研究的民族学意义。

何英德[4](1993)在《从广西崖棺葬习俗看古代的民族关系》文中研究指明 悬棺葬或崖棺葬是丧葬制度中的一种,这种葬俗广布于我国南方的闽、浙、皖、鄂、粤、湘、桂:黔、川、陕、台以及东南亚诸岛屿。从悬棺葬或崖棺葬这种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南方及西南地区部分远古民族的形成、迁徙、同化以及融合的过程,对这种葬俗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民族的心理状态,明了他们经济生活和他们的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正如秋浦先生所说:“古代丧葬乃是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的一座宝库,这里是有取不尽的矿藏”。本文拟就广西崖棺葬的渊源以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来看古代的民族关系。

车广锦[5](1985)在《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文中认为船棺葬是长江以南乃至东南亚一带的特殊葬俗,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都对它做过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从这种葬俗的分布范围、葬具形态、葬制、地方志记载以及诸多的旁证资料出发,提出船棺起源于独木舟,并认为这种葬俗反映了古人灵魂升天的宗教观念。

曾骐[6](1983)在《崖洞“悬棺葬”的族属与年代》文中认为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省存在一种不同于土葬形式的崖洞“悬棺葬”。三十年代,这种“悬棺葬”在川南已被发现和报道,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的发现,这种葬俗还广布于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平果县古城,四川奉节县夔峡、风箱峡、盔甲洞,巫山县错开峡,巫溪县荆竹坝,珙县麻塘坝,福建崇安,江西贵溪等地发现“悬棺葬”的考古物证。这些考古材料表明崖洞墓流行的时间很长,各地区时代有早晚之不同。福建、江西的悬棺葬相当于战国前后,广西的悬棺葬年代在汉代至明清,川东峡江地区的悬棺葬年代包括战国、西汉、东汉,珙县悬棺葬年代最晚,可能至明代。各地埋葬形式也不尽相同,多数是一次葬,也有二次葬。

二、广西悬棺葬的民族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悬棺葬的民族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的传统丧葬礼仪(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常死亡者的丧礼
    (一) 离魂
    (二) 报丧
    (三) 殓尸
    (四) 入棺
    (五) 停棺
    (六) 出殡及下葬
    (七) 开墓门和赎魂仪式
    (八) 下葬后的仪式
    (九) 改葬
二、非正常死亡者的丧礼
三、安葬方式
结语

(2)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丧葬的产生
    四、丧葬的社会功能
第一章 墓室的形制与墓地
    第一节 墓室形制的演变
        一、史前时期墓的起源及初期形制
        二、先秦时期的墓室形制
        三、秦汉时期的墓室形制
    第二节 墓上建筑
        一、墓上建筑的萌芽
        二、坟丘墓的出现及普及
        三、陵寝的兴起及制度化
        四、祠堂、墓碑及其它墓上建筑
    第三节 墓地
        一、家族墓地
        二、风水与墓地
第二章 随葬品
    第一节 随葬品类型
        一、实用物品
        二、明器
    第二节 厚葬与薄葬之辩
        一、秦汉时期的厚葬风气
        二、秦汉时期的薄葬思想
第三章 丧葬礼俗
    第一节 繁琐的丧葬程序
        一、葬前之礼
        二、葬礼
        三、葬后服丧之礼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丧葬礼仪的新元素
        一、玉衣
        二、黄肠题凑
        三、旌幡
        四、挽歌
        五、纸钱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生死观
    第一节 先秦时期生死观念的演变
        一、夏商周时期的生死观
        二、春秋战国时期生死观的演变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生死观
        一、秦汉时期对生的渴望
        二、秦汉时期对死的探讨
        三、秦汉时期生死观念的新发展
第五章 盗墓现象及对丧葬的影响
    第一节 盗墓产生原因
        一、对财产的追求
        二、复仇心理
    第二节 盗墓对墓葬制度的影响
        一、墓前石刻的变化
        二、墓室内部反盗墓技术的运用
        三、盗墓的其它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广西悬棺葬的民族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的传统丧葬礼仪[J]. 覃丽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2]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D]. 张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3]广西悬棺葬的民族学意义[J]. 农辉锋,韦凌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2)
  • [4]从广西崖棺葬习俗看古代的民族关系[J]. 何英德. 南方文物, 1993(02)
  • [5]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J]. 车广锦. 东南文化, 1985(00)
  • [6]崖洞“悬棺葬”的族属与年代[J]. 曾骐.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03)

标签:;  ;  ;  ;  ;  

广西悬棺墓葬的民族学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