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Adob​​e PDF

认识 Adob​​e PDF

一、认识Adobe PDF(论文文献综述)

邵兴德[1](2021)在《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实木家具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但传统实木家具生产企业仍然沿用二维设计方式,产品设计过程包含大量繁琐步骤,如复杂的参数设置和重复建模,设计效率低下,研发周期长。随着工业制造4.0体系的发展,参数化设计技术在传统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三维软件设计方案应用于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已经成为趋势,各制造行业基于本行业特点,研究开发适用于本行业的参数化设计系统,为参数化设计技术在实木家具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本课题以提高实木框式家具生产企业的设计效率为目的,在综合分析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上,以实木框式柜类家具为研究对象,研究与开发了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特点与应用可行性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法,选用并总结NX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的主要特点,得出NX平台与参数化设计方法应用在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中的可行性。2.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方案设计。通过系统需求分析,结合分层设计理论,确立了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开发方案。3.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模板设计。通过对实木框式柜类家具的模块化特性和结构分析,确定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模板的设计参数,创建了实木框式柜类家具零件、部件及整柜的参数化设计模板。4.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实现。集成NX/Open二次开发工具、C++编程语言开发了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实木框式柜类家具零件级、部件级、整柜级的参数化建模、编辑模板、技术要求库等功能模块。通过实例运行验证了系统工程应用价值。

赵博霖[2](2020)在《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Web服务和微服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地理信息服务技术蓬勃发展,滴滴出行、百度地图、美团等各类地理信息应用层出不穷,促进了空间数据的大量产生,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空间数据,空间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空间数据的不断普及与更新,各行各业对测绘领域地图产品的生产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便易用的电子地图产品需求变得迫切。而我国地图测绘部门生产的传统数字线划图数据(Digital Line Graphics:DLG)与出版原图(Publication Originals of Map:POM)等产品虽然提供了高质量的地理信息与空间数据,但由于过去生产时只考虑到了影印与展示的功能,这些地图具有数据量大,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并且由于遵从便于分发与印刷的PDF格式,目前缺乏有效的基于PDF地图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软件方案。这些因素导致了大量高质量出版原图数据目前仅能用于分发与展示,无法基于这些优质数据进一步为其它行业开发更先进的地理信息服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PDF地图文件结构,改写开源PDF渲染组件MuPDF,实现了 PDF数据解析引擎,扩展地理信息服务器GeoServer并使用微服务框架SpringCloud,最终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DF地图提供地理信息Web服务和微服务的系统,该系统可以解析PDF地图,对提取出的矢量数据进行裁剪,边界识别,格式转换等功能,并能提供符合OGC标准的WMS服务,其优点是为我国测绘部门生产的PDF地图提供一个完善的现代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2)深入研究PDF文档结构,透彻地了解PDF地图存储信息的方式。研究并比较目前开源的PDF渲染库,选择MuPDF库作为PDF解析引擎的基础,研究MuPDF库的源码,扩展其功能,使其能提取PDF地图存储的矢量信息。(3)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构建PDF数据解析引擎,实现矢量数据的结构化,对出版原图的数据量过大问题针对地图矢量数据设计并实现了裁剪算法;针对出版原图数据组织形式,设计并实现了地图边界配准点识别算法,实现了对地图矢量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为支持地理信息服务打下了基础。(4)深入研究开源的地理信息服务GeoServer以及其解析地图文件的GeoTools组件,在了解源码的基础上,扩展GeoTools的数据源,将PDF地图中的地理信息作为数据源,使GeoServer可基于PDF地图数据源提供地理信息服务。(5)研究微服务的思想,学习SpringCloud微服务框架的原理与使用,将PDF解析引擎封装成为微服务。针对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进行了测试,试验了 PDF数据解析引擎的矢量数据提取,裁剪,边界识别等功能,以及最终提供的Web服务与微服务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软件方案具可以准确的解析PDF地图中的空间数据并提供服务,并且地图图面效果好,满足了测绘领域实际科研项目的需求。

李新凤[3](2019)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在专利领域也不例外。科技进步必然促进专利制度的进步,技术变革必然影响专利法的发展,从而产生没有出现过的保护客体和专有权利。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从研发的绝对工具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实体,参与创新的程度日益加深;以机器学习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人类认识、改变自然的能力,也为人类创新提供了新的场域,实质性地改变了创新链条,对现有专利制度的客体范围、主体资格和授权条件等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专利授权的实质条件是专利制度和技术保护的平衡器,也是对技术保护和技术创新的控制阀,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回应技术发展的冲击,并结合技术发展程度与产业发展水平,调整和因应专利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专利授权实质条件的制度和策略,对于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相关发明创造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涉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本身的新发明;二是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明;三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下完成或创造的新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本身的新发明以及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明是否应纳入专利客体范围实质上是对方法或程序进一步运用于创新过程的判断,关乎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度和保护强度。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下完成或创造新发明的涉及到创新过程的质变,直接影响到专利授权实质性条件中“三性”的判断。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与人工智能相关联的发明专利适格性问题。人工智能发明如果想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其必须落在专利法所能保护的客体范围内。我国实施的专利法第2条、第5条以及第25条分别就专利保护客体范围进行了界定。技术方案并不因有人工智能参与就发生变化,因此人工智能发明是否属于专利法第5条所列举的违反法律和公共道德的情形按照既有规则即可判断。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发明面临专利法第2条和第25条的挑战更为严峻。专利法第2条要求拟获得专利保护的客体是一种“技术方案”。人工智能发明依赖“算法+大数据”,若只是一味的追求参数的自由组合来输出“技术方案”,则难以称之为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方案”。因此,需从“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三个角度考察人工智能发明是否属于“技术方案”以获得专利法的保护。因人工智能发明包括计算机算法以及计算机程序,所以导致其很有可能受到专利法第25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责难。不过,计算机程序或算法是独立于人脑,运行计算机的具体方法步骤,并非抽象思维规则,其作用于计算机装置,改变了计算机内电子、电磁等物理状态并最终以数据变化显示出来,符合“对计算机外部对象或内部对象进行控制或处理”的“物质状态改变”的要求。因此,将其作为专利客体范围有其正当性。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对专利“三性”判断的影响与标准重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专利实用性、新颖性与创造性的判断问题,也涉及到作为其前提的现有技术的公开与范围问题。就人工智能发明对专利授权的实用性挑战主要体现在:深度学习及其输出不可预测性,影响了实用性判断标准中“再现性”的要求;训练数据及其规模不饱和性对“积极效果”的实现。为保证专利权授权标准在发明成本降低情况下仍可对各方利益进行平衡,就实用性而言,因可再现性仅要求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按专利说明书的记载可再现该技术,故深度学习的不可预测性并不影响技术方案的可再现性;而应以“有用牲”标准代替“工业性应用”标准;就人工智能技术对专利授权的新颖性影响在于:人工智能检索与其自动生成文本等技术不仅对现有技术的公开而且对现有技术的范围造成挑战,进而影响对新颖性的判断。在理论上,现有技术范围并不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改变。在现实中,因人类与人工智能检索能力的差异和以人类检索能力作为标准衡量人工智能发明的新颖性,导致人工智能发明轻易符合当下新颖性要求,引起人类发明者的不满。为此,可在新颖性审查时,坚持绝对新颖性的要求,以人工智能检索比对统一新颖性审查标准。就人工智能专利授权创造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因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不均,难以确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技术水平;大数据挖掘技术模糊了“现有技术”领域的界限,给创造性判断带来了不确定性;超级检索和无限联想的人工智能技术,使得研发创新过程的技术方案的组合和启示更易实现,创造性标准的调整关乎自然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明空间的调整,涉及到对技术方案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进而关系到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力度,这些都需深入探讨。在创造性判断标准体系的重构中,应坚持创造性既是划分创新层次的基线,也是判断社会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的标尺。从经济学角度看,应避免人工智能所有者借人工智能发明进行超级垄断,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环境。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确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技术水平的必要要素,“现有技术”领域的界限将被打破,使得现有技术由单一领域向多维化空间拓展,同时适当审慎提升创造性判断标准。

李程[4](2019)在《江西相山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与展示平台研制》文中认为对已开采矿床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有助于了解矿床深部地质结构和成矿规律,从而指导深部找矿,为攻深找盲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打下基础。云际矿床是相山矿田中开采程度较高的矿床之一,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矿床资料,但三维地质建模相关的研究工作则较少。本文在收集云际矿床地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OCAD等相关软件,对云际矿床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收集了云际矿床相关的地质数据,包括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数据、中段采掘工程平面图、矿区等高线数据、矿区地质图等方面的数据。在对收集资料进行数字化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云际矿床的地质数据库。(2)采用剖面建模为主,钻孔建模、平面地质图建模等相结合的思路,运用GOCAD软件平台建立了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根据已有数据采用不同方法生成模型边界面、DEM面、断层面、地层界面、岩体界面、矿体界面以及三维地质模型。矿床模型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揭露了深部矿体与断层、赋矿围岩间的关系。(3)运用中段采掘工程平面图建立了云际矿床的三维工程模型。分别详细介绍了水平巷道、直立巷道和倾斜巷道的构建方法,并且构建的三维探采工程模型能为数字矿山建设和开采提供一定依据。(4)以PDF格式为载体,研制了一种三维地质模型通用展示平台。该平台以Acrobat为基础,能将模型装入其中并构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三维可视操作,扩大了地质模型的应用范围。(5)通过建立云际矿床的地质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探采工程模型以及研制展示平台,为地质学家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全面的三维地质数据,从维度上优化了传统地质找矿方法。利用该模型还可以从任意方位、角度、距离获取所需的地质图件和资料,有助于提升地质数据调用效率,对矿床的生产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高婷[5](2018)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件的类型及格式也日趋增多,使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面临挑战。除了运用技术手段处理存储格式的更新等问题,标准的制定在电子文件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进行统一的规范,从源头上规范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标准的实施,为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工作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分析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现有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对各国的先进经验做出总结,并结合我国现有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指出我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的建议,并且提出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议草案,以期对我国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思路,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电子文件的常见格式及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分析电子文件的常见类型及格式,并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分析。对ISO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现有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进行分析,总结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的特点。第四章,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分析。对我国国内现有的文本类、数据类、图像类、音视频类以及网页社交媒体类等不同类型的电子文件格式规范进行归纳,总结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的发展成果。第五章,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在制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有待进一步健全、标准制定主体单一、缺少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项目实践、国际标准采标率低、缺乏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以及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缺失。第六章,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对策。针对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标准制定主体、标准格式、国际标准的采标率、项目实践以及动态维护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的建设意见,并起草了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议稿。第七章,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

周佳丽[6](2017)在《海量多尺度Geospatial PDF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地图数据正逐步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绝大多数基础测绘产品由于文件数据量大,覆盖面积广,比例尺多,格式复杂等因素,仍然局限于专业的GIS软件和专家用户范围内。如何更好地发挥基础地理数据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普及应用,同时又满足海量多比例尺基础测绘产品存储、组织管理和传播分发的需求是基础地理数据生产者和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便携式文档格式(Portable Document Format,PDF)是最普遍免费使用的文件格式之一,具有包含信息丰富、网络传输快速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基于PDF文档的优势,通过地理关联拓展形成的Geospatial PDF(简称GPDF),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分析了 GPDF用于表达基础地理制图数据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海量多比例尺GPDF基础地理数据存储、管理的关键技术,为基础地理数据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详细分析PDF文档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基础地理数据的地理坐标与定位、逻辑图层、矢量几何/属性数据、栅格数据、文本注记等内容,研究了其在GPDF文档中的扩展组织方式。采用Esri ArcGIS和TerraGo Publisher软件,对不同内容的基础地理数据转换为GPDF地图进行对比分析,验证GPDF地图的可用性。2.对于海量多比例尺GPDF数据管理和可视化需求,研究了瓦片金字塔模型和四叉树索引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瓦片金字塔和四叉树索引技术的GPDF文件组织方式。3.研究了 GPDF分层分块地切割地理瓦片数据的流程,设计了 GPDF数据命名、存放方式,为实现实时访问GPDF文件并进行瓦片无缝拼接与可视化提供了基本思路。4.基于 Adobe Acrobat SDK 和 Adobe PDF Library SDK 设计与开发了 GPDF插件,并通过示例数据验证了该插件具有响应速度快,拖拽流畅,实时调用的特点,能够满足海量多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无缝浏览的需求。

周可政[7](2016)在《APT攻击中恶意PDF文档的检测》文中认为APT攻击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隐蔽的、对组织信息资产进行持续性破坏的网络攻击,攻击者通常拥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获取对目标网络内系统的控制或未授权访问,并逐渐蔓延至整个网络。与传统的网络攻击所不同的是,它们不会中断正常的服务,而是主要长期潜伏在目标的网络系统内窃取敏感信息、机密数据或进行暗中破坏,对组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资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及时准确地检测并阻断潜在的APT攻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APT攻击中钓鱼邮件与恶意PDF文档结合使用的攻击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APT攻击案例的分析,归纳并总结了PDF文档在APT攻击中利用方式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基于恶意PDF文档在攻击中使用方式和结构特征上表现出的相似性,我们将其作为APT攻击检测中的检测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流行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文档静态检测方法,结合已有的针对机器学习攻击相关技术与方法,探讨了在APT攻击场景下恶意PDF文档逃逸检测的模仿攻击和反向模仿攻击,并将其作为检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逃逸攻击中攻击者的知识和能力,本文从模型的训练数据集、特征选取和算法选择上分别进行设计和改进,使得在检测恶意PDF文档的同时能有效地抵抗类似逃逸检测的攻击。通过在Contagio数据集上的实验,我们所设计的模型不仅在恶意PDF文档的检测上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同时也验证了其对逃逸攻击的抵抗性。

赵丽[8](2015)在《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现代的诸多特征影响着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带来多元价值观及反传统的对美的认识等理念的转变。这些影响与图像时代多样的视觉表征相互交织,对受众的视觉信息解读造成极大的障碍。受众对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解读的联系逐渐松散,直接表现为对后现代语境中视觉表征及图像信息的阅读困难。因而解析后现代对受众视觉素养的影响,以及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课程为载体,以受众视觉素养培养为目标,在对国内外现有视觉素养相关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后现代课程观的两个维度出发,重点对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进行理论框架的搭建及实践模式的开发与设计。论文主要使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参与视觉素养相关课程开发与设计,并与课程的执教者和开发者展开对话。首先,在“课程反思”层面,对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与实践论进行反思,明确视觉素养课程是否存在、何以存在、存在价值、以何存在等哲学、心理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在“理念重构”层面,关注后现代语境对视觉素养课程观的影响。从对后现代课程观的成果进行反思与分析入手,提出“基于课程开发过程”与“基于课程传播方式”的后现代课程观新解。结合视觉素养课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分析,以此建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观。再次,在“课程建构”层面,依据泰勒课程开发理论,建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框架。结合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视觉表征特点及视觉素养内涵等,提出视觉素养课程性质的“五性”——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批判性、创造性;课程目标的“认知”与“情感”领域的分类;课程内容基于“根茎理论”的跨学科特质以及基于视觉素养内容的“层级性”内容架构;而课程实施则提出面向不同阶段学习者的课程实施外部推进策略与具体课堂内部教学策略;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多元主体与对象、多元方法等阐明评价的反思与转变。最后,转向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从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传播方式两个维度的后现代转变,在“实践探索”和“传播共享”两个层面,结合国内外视觉素养课程案例,在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受众的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型与课堂教学“生态圈”模式;而在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在分析现有在线课程发展基础上,结合多个案例,提出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

李哲峰[9](2014)在《方正书版系统PDF文档转化结果的利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方正书版系统排版结果转化为PDF文档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的利与弊,充分认识其内在不足,以便合理使用。方法以不同的方正书版系统排版结果转化为PDF文档的方法和途径为例,对其转化结果的利与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不同途径使方正书版系统的排版结果转化为PDF文档,因为转化途径各异,转化结果存在很大差别,但也有一些共性,对于数字化编辑与出版有利也有弊,扬长避短,加以合理利用,会对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便捷,但是其功能缺陷的致命弱点却不可忽视。结论充分认识不同途径得到的转化结果自身存在的利与弊,根据其目的与使用场合的不同,扬长避短,选择性区别使用至关重要。

孙冀川[10](2014)在《面向PDF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PDF以其良好的跨平台性、高效的压缩能力、优质的屏幕显示效果及逼真的打印效果得到广泛应用。PDF于2008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收录,成为国际标准。PDF在西方有广泛应用,也有健全的身份认证机制,但这一切都基于西方人的认证习惯,与我国的身份认证习惯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靠签名实现身份认证,国人通过印章实现身份认证。在网络普及、电子文件日渐成重要信息载体的今天,传统的印章认证体系面临困境,如何在电子文件上应用印章认证体系成为我国实现信息化必需要面对的问题。基于上述,对PDF文件的盖章认证需求日益显露出来。本文研究的面向PDF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是针对这种需求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通过面向PDF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对PDF文件的保护与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系统由电子印章管理系统与电子印章应用系统和保存电子印章的设备组成。电子印章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电子印章的管理功能,如电子印章的签发与废除等。电子印章应用系统应用电子印章对电子文件进行盖章等操作。本文有研究成果包括:1、研究了印章的概念、历史和发展、以及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研究现状,重点研究了电子印章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包括加密与公钥基础设施等。2、调查了面向PDF文件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需求,并建立了需求模型。3、在研究PDF文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设计PDF电子印章应用流程,通过概要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模块结构,并设计了电子印章数字结构、电子签章数据结构以及各模块的算法。4、通过OpenSSL、Cryptopgraphy API和PDF基础库,在使用C++实现了签章系统。5、通过实例测试了系统。通过对面向PDF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发展,解决PDF文件的身份认证问题,保护PDF文件的安全。

二、认识Adobe PDF(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识Adobe PDF(论文提纲范文)

(1)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应用现状
        1.3.1 参数化设计技术应用现状
        1.3.2 CAD及其二次开发技术应用现状
        1.3.3 基于NX的参数化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方案
    2.1 系统设计原则与开发流程
        2.1.1 系统设计原则
        2.1.2 系统开发流程
    2.2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分析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2.2.3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4 系统设计难点
    2.3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总体设计
        2.3.1 系统总体结构
        2.3.2 系统开发方案确立
    2.4 本章小结
3 实木框式拒类家具参数化模型设计
    3.1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
        3.1.1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概念
        3.1.2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分类与结构特点
    3.2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总体思路
        3.2.1 NX参数化设计方法
        3.2.2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设计模块划分
        3.2.3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设计参数分析
        3.2.4 参数化模型模板设计要点
    3.3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过程
        3.3.1 零件级的参数化设计
        3.3.2 部件级的参数化设计
        3.3.3 产品级的参数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
    4.1 系统开发描述
        4.1.1 系统开发总体描述
        4.1.2 系统开发关键步骤
    4.2 系统开发过程
        4.2.1 系统开发环境设置
        4.2.2 系统菜单栏的开发
        4.2.3 快速建模模块的开发流程
        4.2.4 知识工程模块的开发流程
    4.3 系统运行实例
        4.3.1 系统安装环境与安装流程
        4.3.2 系统运行实例
        4.3.3 系统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B 系统主要功能代码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Web服务和微服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eoPDF
        1.2.2 地理PDF的国内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介绍与组件技术分析
    2.1 PDF文件格式
        2.1.1 PDF文件格式概述
        2.1.2 PDF文件格式结构
        2.1.3 PDF地图对象存储结构
    2.2 开源PDF开发库MuPDF
    2.3 GeoServer与GeoTools开源组件
        2.3.1 GeoServer概述
        2.3.2 GeoServer与GeoTools之间的关系
        2.3.3 GeoTools体系结构概述
        2.3.4 GeoTools核心功能
    2.4 微服务
        2.4.1 微服务思想
        2.4.2 SpringCloud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方案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 空间数据存储层设计
    3.3 空间数据索引层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DF数据解析引擎的设计与实现
    4.1 MuPDF源码结构分析
        4.1.1 MuPDF解析功能分析
        4.1.2 MuPDF渲染功能分析
        4.1.3 MuPDF信息提取功能分析
    4.2 MuPDF源码扩展
        4.2.1 PDF图形指令分析
        4.2.2 MuPDF扩展设计
    4.3 PDF矢量数据解析引擎
        4.3.1 PDF矢量数据解析引擎设计
        4.3.2 数据处理流程总结
        4.3.3 PDF地图矢量数据裁剪算法设计
        4.3.4 PDF地图边界识别算法设计
        4.3.5 SVG文件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DF地图的Web服务与微服务的实现
    5.1 扩展GeoServer数据源实现基于PDF地图的Web服务
        5.1.1 GeoTools数据存储体系结构
        5.1.2 GeoTools接口体系结构
        5.1.3 GeoTools PDF地图插件设计
        5.1.4 扩展GeoServer数据源
    5.2 基于PDF地图的微服务设计
        5.2.1 微服务架构技术分析
        5.2.2 微服务框架SpringCloud
        5.2.3 基于PDF地图的地理信息微服务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DF地图地理空间服务方案测试
    6.1 PDF数据解析引擎测试
        6.1.1 MuPDF库接口扩展
        6.1.2 PDF地图数据解析引擎功能测试
    6.2 基于PDF数据解析引擎的GeoServer数据源扩展测试
        6.2.1 GeoServer环境配置
        6.2.2 GeoServer集成PDF插件测试
    6.3 基于PDF数据解析引擎的微服务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人工智能已参与研发创新过程
        1.1.2 专利法及审查指南亟待修改
        1.1.3 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专利制度带来挑战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综述
        1.3.1 人工智能对专利法带来的挑战
        1.3.2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是否受专利法保护问题
        1.3.3 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方案的专利审查条件
        1.3.4 现有研究评述
    1.4 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的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潜在的不足
第2章 人工智能时代与技术创新
    2.1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特征
        2.1.1 何为人工智能
        2.1.2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
        2.1.3 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
    2.2 人工智能时代及人工智能参与发明的现状
        2.2.1 人工智能时代及其特征
        2.2.2 人工智能参与发明创造的现状
    2.3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
        2.3.1 几种典型人工智能创新手段
        2.3.2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成果类型
    2.4 小结
第3章 专利授权要件判断面临的挑战
    3.1 专利授权要件及其判断
        3.1.1 专利获得授权的“两道门槛”
        3.1.2 人工智能时代对“两道门槛”判断的影响
    3.2 专利授权客体范围面临的挑战
        3.2.1 熊彼特“毁灭式创新”理论与专利陷阱
        3.2.2 人工智能发明的归属之争:独占抑或公有
        3.2.3 人工智能技术对“技术方案”挑战
        3.2.4 公共秩序的遵从性维护:算法偏见与技术不当利用
        3.2.5 客体排除范围与人工智能成果保护的可能争议点
    3.3 “充分公开”要件面临的挑战
        3.3.1 说明书“清楚”与算法“黑箱”的冲突
        3.3.2 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相一致的障碍
    3.4 “实用性”要件的挑战
        3.4.1 可再现性与机器偏差的冲突
        3.4.2 自然规律利用与人工验证的必要性
        3.4.3 对“无积极效果”的挑战
    3.5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颖性”判断标准的挑战
        3.5.1 Cloem公司商业模式:自动文本生成技术
        3.5.2 信息“爆炸”背景下检索成本问题
        3.5.3 授权稳定性的动摇:“新颖性”要求受到规避
    3.6 “创造性”要件面临的挑战
        3.6.1 人工智能自动化、规模化的负影响:阻碍专利创新激励
        3.6.2 人工智能集成性、垄断性的负影响:专利平衡器失衡
    3.7 小结
第4章 专利授权客体外延限定证成
    4.1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纳入专利保护客体的正当性
        4.1.1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保护的技术必要和价值必要
        4.1.2 人工智能技术方案为的认定:“发明”而非“发现”
        4.1.3 人工智能发明专利保护价值内含于专利保护宗旨
    4.2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保护现状及分析
        4.2.1 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实证分析
        4.2.2 符合“技术方案”要求的实然样态考察
        4.2.3 “技术方案”要求的应然模态建议
    4.3 人工智能发明专利保护各国立法新动态
        4.3.1 欧洲专利公约
        4.3.2 美国的“两步”测试法
        4.3.3 日本专利法
        4.3.4 中国专利审查指南
    4.4 专利保护客体排除范围的边界
        4.4.1 自动生成文本内容原则上被专利保护客体范围排除
        4.4.2 违反公共秩序的技术方案不能获得专利权保护
        4.4.3 保护例外范围的缩限
    4.5 小结
第5章 实用性判断标准释义与适用
    5.1 实用性判断标准基本原理及适用困境
        5.1.1 实用性判断标准基本原理
        5.1.2 实用性判断标准适用中的困境:作用重要与适用式微
    5.2 新技术对实用性判断标准影响分析
        5.2.1 无再现性
        5.2.2 违背自然规律
        5.2.3 人体或者动物体的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
        5.2.4 测量人体或者动物体在极限情况下的生理参数的方法
    5.3 实用性判断标准的释义与适用
        5.3.1 实用性判断标准的释义
        5.3.2 人工智能时代“实用性”审查原则
        5.3.3 实用性判断标准的适用
    5.4 充分公开与实用性判断
        5.4.1 充分公开与实用性判断的区别
        5.4.2 充分公开与实用性判断的联系
        5.4.3 司法实践中应用
    5.5 小结
第6章 新颖性判断标准的完善与适用
    6.1 新颖性及其判断标准
        6.1.1 新颖性标准概述
        6.1.2 新颖性判断的重要基石:现有技术
        6.1.3 新颖性判断规则及其基准
    6.2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颖性判断标准影响分析
        6.2.1 自动生成文本构成现有技术的应然性
        6.2.2 新颖性审查中连接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桥梁:人工智能检索技术
    6.3 新技术条件下新颖性判断标准的动态适用
        6.3.1 单独对比原则适用:全部技术特征比较
        6.3.2 实用性与新颖性协同判断尤为重要
    6.4 小结
第7章 创造性判断标准的调整与适用
    7.1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政策的互动:创造性的调整
        7.1.1 创造性的本质:创新层次的界分与超额利润的判断标尺
        7.1.2 人工智能时代专利创造性调整的依据:与“熊彼特假设”的契合
        7.1.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专利洪流”:“非显而易见”标准确立的进路
    7.2 人工智能时代专利“平衡器”的再平衡
        7.2.1 创新场域的变化:社会普遍创造力提高
        7.2.2 授权制度与发明场域的不适应:精妙平衡的需求
        7.2.3 利益平衡恢复的帕累托标准
    7.3 创造性判断标准的重构
        7.3.1 基本方法:三步法依旧适用
        7.3.2 人工智能对“通常具备创造性的几种情形”的影响
        7.3.3 人工智能技术与现有技术领域
        7.3.4 熟练技术人员
    7.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4)江西相山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与展示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际矿床特征研究现状
        1.2.2 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建模软件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进度安排及工作量
2 云际矿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矿床概况
        2.3.1 地层
        2.3.2 浅成侵入岩
        2.3.3 断裂构造
        2.3.4 矿体特征
        2.3.5 矿床开采状况
3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3.1 前期准备工作
        3.1.1 建模范围的确定
        3.1.2 建模软件选择
        3.1.3 原始数据收集
    3.2 数据预处理与入库
        3.2.1 建模范围图框
        3.2.2 地表地形
        3.2.3 平面地质图
        3.2.4 勘探线剖面图
        3.2.5 钻孔数据
        3.2.6 探采工程
    3.3 地质数据库
4 矿床地质模型的构建
    4.1 模型构建的整体思路
    4.2 建面方法研究
        4.2.1 勘探线剖面法
        4.2.2 钻孔数据法
        4.2.3 平面地质图法
        4.2.4 整合-约束法
    4.3 地质界面的构建
        4.3.1 DEM面
        4.3.2 断层面
        4.3.3 地层界面
        4.3.4 岩体界面
        4.3.5 矿体界面
    4.4 矿床模型生成
    4.5 模型应用
        4.5.1 三维可视操作
        4.5.2 地质信息获取
5 探采工程模型的构建
6 模型展示平台的研制
    6.1 平台研制思路
        6.1.1 PDF文档简介
        6.1.2 问题及解决方案
    6.2 模型格式转换
    6.3 平台的构建
        6.3.1 模型的调整
        6.3.2 基本交互功能实现
        6.3.3 自主交互功能实现
    6.4 平台功能与应用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5)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2 电子文件的常见格式及长期保存格式需求
    2.1 电子文件的类型及常见格式
    2.2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格式需求
3 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分析
    3.1 ISO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3.2 发达国家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3.2.1 英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3.2.2 美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3.2.3 加拿大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3.2.4 澳大利亚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
    3.3 国外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的特点
        3.3.1 覆盖不同的电子文件类型
        3.3.2 多主体跨领域项目合作,共促标准制定
        3.3.3 推行标准格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3.3.4 开发进馆电子文件格式登记、识别及检测工具
4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分析
    4.1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1.1 文本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1.2 数据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1.3 图像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1.4 音、视频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1.5 网页及社交媒体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1.6 其他类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相关标准
    4.2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成果
        4.2.1 归档电子文件的类型及格式不断丰富
        4.2.2 开展版式电子文件项目研究
        4.2.3 注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格式及标准
5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有待进一步健全
    5.2 标准制定主体单一
    5.3 缺少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项目实践
    5.4 国际标准采标率低
    5.5 缺乏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
    5.6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缺失
6 我国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设对策
    6.1 健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覆盖不同的电子文件类型
    6.2 标准制定主体多元化
    6.3 促进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项目的开展
    6.4 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提高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
    6.5 建立对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的动态维护机制
    6.6 构建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系统
7 结语
附录一: 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建议草案
参考文献
致谢

(6)海量多尺度Geospatial PDF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组织
2 地理PDF生成技术
    2.1 PDF相关技术介绍
        2.1.1 PDF文档结构
        2.1.2 PDF空间坐标系
        2.1.3 PDF页面视图
        2.1.4 PDF页面内容
    2.2 GPDF地图要素组织
        2.2.1 坐标系统的组织
        2.2.2 图层要素的组织
        2.2.3 矢量数据的组织
        2.2.4 栅格数据的组织
        2.2.5 地图注记的组织
        2.2.6 属性数据的表示
        2.2.7 地理空间的测量
    2.3 相关软件输出成果比较
        2.3.1 ArcGIS
        2.3.2 TerraGo
        2.3.3 输出结果比较
3 海量多尺度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关键技术
    3.1 地图瓦片金字塔技术和四叉树索引
        3.1.1 瓦片金字塔模型
        3.1.2 四叉树索引技术
        3.1.3 采用四叉树索引的瓦片金字塔模型
    3.2 GPDF瓦片金字塔模型的分割与调度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分割瓦片
        3.2.3 四叉树命名规则
        3.2.4 调用显示
4 基于Acrobat的GPDF数据无缝浏览插件设计和实现
    4.1 插件开发相关技术
        4.1.1 Acrobat核心API
        4.1.2 技术方法
    4.2 插件的开发流程
    4.3 开发环境和实验数据
        4.3.1 开发环境
        4.3.2 实验数据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
        4.4.2 结果分析
    4.5 应用实验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APT攻击中恶意PDF文档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概述
    2.1 引言
    2.2 APT攻击的特征
        2.2.1 针对性
        2.2.2 持续性
        2.2.3 隐蔽性
        2.2.4 先进性
    2.3 APT攻击生命周期
        2.3.1 准备阶段
        2.3.2 初始入侵
        2.3.3 持续与扩张
        2.3.4 攻击实施
        2.3.5 清理阶段
    2.4 APT攻击案例
        2.4.1 Operation Aurora
        2.4.2 Stuxnet
        2.4.3 Dark Hotel
    2.5 APT检测技术
        2.5.1 沙盒检测
        2.5.2 异常检测
        2.5.3 流量审计
        2.5.4 关联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PDF在 APT攻击中的应用与发展
    3.1 引言
    3.2 PDF文档
        3.2.1 对象
        3.2.2 文件结构
        3.2.3 文档结构
    3.3 APT中的PDF
        3.3.1 伪装形式的PDF
        3.3.2 PDF相关的漏洞利用
        3.3.3 APT组织内纵向共享
        3.3.4 APT组织间横向使用
        3.3.5 PDF在 APT攻击中的发展阶段
    3.4 小结
第四章 恶意PDF的检测和检测逃逸
    4.1 引言
    4.2 针对PDF的攻击方式
        4.2.1 Javascript代码攻击
        4.2.2 文件嵌入攻击
        4.2.3 表单提交和URI攻击
    4.3 恶意PDF文档的检测
        4.3.1 静态分析
        4.3.2 动态分析
        4.3.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优缺点
    4.4 针对检测的逃逸攻击
        4.4.1 机器学习的攻击
        4.4.2 模仿攻击
        4.4.3 反向模仿攻击
    4.5 小结
第五章 针对逃逸的增强检测模型
    5.1 引言
    5.2 针对检测逃逸的应对方法
        5.2.1 训练数据集
        5.2.2 特征选取
        5.2.3 算法选取
    5.3 实验与分析
        5.3.1 实验过程
        5.3.2 结果分析
    5.4 多类型动态检测模型
        5.4.1 解析器解析能力
        5.4.2 训练样本集
        5.4.3 攻击抵抗局限性
        5.4.4 文档类型
        5.4.5 多类型动态检测模型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时代回应:后现代的视觉危机亟需引起关注
        (二) 素养重构:当下主体素养结构的必要补充与完善
        (三) 范式转换:后现代特征对课程的影响期待回应
        (四) 课程建构:视觉素养课程“由器而道”发展的需求
    二、问题提出
    三、概念解读
        (一) 后现代
        (二) 视觉素养
        (三) 课程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后现代课程研究综述
        (二) 国内外视觉素养课程研究综述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框架
第一章 课程反思:视觉素养课程后现代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存在论追问
        一、“视觉”存在之追问:基于哲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的考证
        二、视觉素养教育与课程的研究倾向:基于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历时研究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认识论辨明
        一、视觉素养课程认识论的界定
        二、视觉素养课程认识论的“主体”解读
        三、视觉素养课程认识论的“客体”演变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价值论探析
        一、课程价值的三种取向
        二、视觉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变迁
        三、视觉素养课程的价值定位
    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的实践论构想
        一、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式
        二、视觉素养课程实施方式
        三、视觉素养课程评价标准
第二章 理念重构:视觉素养课程观的后现代建构
    第一节 “后现代课程观”新解
        一、基于课程开发过程的后现代课程观
        二、基于课程传播方式的后现代课程观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观的建构
        一、回应普遍意义上的后现代课程思想
        二、关注视觉素养课程自身的后现代研究
第三章 课程建构:视觉素养课程框架的后现代“填充”
    第一节 理念更新: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取向与性质
        一、视觉性:主体“看”的行为
        二、实践性:主体“看”的体验
        三、人文性:主体“看”的情感
        四、批判性:主体“看”的反思
        五、创造性:主体“看”的表达
    第二节 目标重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目标依据与确立
        一、视觉素养课程目标的功能
        二、视觉素养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视觉素养课程目标的分解
    第三节 内容重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视觉素养课程内容的来源
        二、视觉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
        三、视觉素养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四节 实施改善: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实施取向与策略
        一、视觉素养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视觉素养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五节 评价反思: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评价取向与模式
        一、课程评价研究的后现代解构
        二、视觉素养课程评价取向
        三、视觉素养课程评价模式
第四章 实践探索: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设计
    第一节 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现有课程开发模式的评析与借鉴
        二、视觉素养课程开发的心理学与传播学依据
        三、视觉素养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的关系
    第二节 基于受众的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型构建
        一、视觉素养课程的受众分析
        二、视觉素养课程开发的模型设计
        三、视觉素养课程开发模型的模块分析
    第三节 视觉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一、视觉素养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二、视觉素养课堂教学“生态圈”模式建构
        三、视觉素养课堂教学“生态圈”模式解析
第五章 传播共享: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
    第一节 在线课程现实需求及“课程消费文化”生成分析
        一、在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分析
        二、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在线课程的发展追踪
        三、受众“课程消费文化”的抵御
    第二节 现有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分析
        一、在线课程与面授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比较分析
        二、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模型案例分析
        三、现有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分析
        一、美国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分析
        二、国内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分析
        三、中美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模型构建
        一、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
        三、视觉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型解析
    第五节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反思
        一、对现有面授课程的剖析与再构设计
        二、“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在线课程开发与传播设想
        三、“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混合学习探索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视觉素养相关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美国现有部分视觉素养相关课程访谈设计
    附录3 “Desktop Publishing”课程大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与研究
致谢

(9)方正书版系统PDF文档转化结果的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正书版排版结果PDF文档的形成背景
2 PDF文档转化结果的优势分析
    2.1 缩短校对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2.2 适宜定向交流扩大期刊影响
    2.3 自我封闭性强文档安全性高
    2.4 专业排版模式大众浏览窗口
    2.5 转化费用低廉极易推广应用
3 PDF文档转化结果的局限性分析
    3.1 字体问题———难以逾越的障碍
    3.2 自我封闭———沦落为交流死角
    3.3 无法搜索———导致统计结果失真
    3.4 无法比对———导致学术监管失控
    3.5 无法链接———使各种链接形同虚设
4 结论

(10)面向PDF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
        1.1.1 印章的概念、作用与分类
        1.1.2 印章的历史与发展
        1.1.3 可移植文档格式文件及其应用
        1.1.4 面向 PDF 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电子印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2.1 加密
    2.2 公钥基础设施
    2.3 电子签章对 PDF 文档的保护原理
        2.3.1 电子印章与电子签章的有效性
        2.3.2 PDF 文档的有效性
    2.4 开发环境与相关库
    2.5 本章小结
3 面向 PDF 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3.1 应用场景分析
    3.2 需求分析
    3.3 功能需求
    3.4 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概要设计
    4.1 电子印章系统
        4.1.1 电子印章管理系统
        4.1.2 电子印章应用系统
        4.1.3 电子印章管理系统与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关系
    4.2 PDF 文件与数字签名
        4.2.1 PDF 文件组织结构
        4.2.2 PDF 文件数字签名流程与组织结构
    4.3 面向 PDF 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盖章流程
    4.4 面向 PDF 的电子印章模块设计
        4.4.1 界面显示模块
        4.4.2 PDF 页面渲染模块
        4.4.3 PDF 文档模型模块
        4.4.4 印章操作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详细设计
    5.1 电子印章数据结构
    5.2 电子签章数据结构
    5.3 界面显示模块
        5.3.1 PDF 文档操作命令
        5.3.2 电子印章操作命令
    5.4 文档模型模块
        5.4.1 文档对象模型类
        5.4.2 文档操作相关接口
        5.4.3 电子印章操作相关
    5.5 PDF 页面渲染模块
    5.6 印章操作模块
        5.6.1 印章操作模块盖章接口
        5.6.2 印章操作模块验证接口
        5.6.3 印章操作模块撤章接口
    5.7 其它模块
    5.8 本章小节
6 界面展示与测试
    6.1 界面展示
        6.1.1 页面操作
        6.1.2 电子印章操作
    6.2 测试
        6.2.1 盖章测试
        6.2.2 验证文档
        6.2.3 身份认证
        6.2.4 Adobe Reader 兼容性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认识Adobe PDF(论文参考文献)

  • [1]实木框式柜类家具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D]. 邵兴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PDF地图的地理空间Web服务和微服务技术研究[D]. 赵博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条件研究[D]. 李新凤. 湘潭大学, 2019(12)
  • [4]江西相山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与展示平台研制[D]. 李程.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5]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标准研究[D]. 高婷. 武汉大学, 2018(06)
  • [6]海量多尺度Geospatial PDF基础地理数据管理关键技术[D]. 周佳丽. 武汉大学, 2017(08)
  • [7]APT攻击中恶意PDF文档的检测[D]. 周可政.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后现代语境下视觉素养课程研究[D]. 赵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9]方正书版系统PDF文档转化结果的利弊分析[J]. 李哲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0]面向PDF的电子印章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冀川.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认识 Adob​​e PDF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