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保护

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保护

一、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陈军飞,汪倩,袁飞[1](2021)在《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工程高效安全的运营管理对满足受水区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促进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意义。基于调水工程涉及的水的立法、水权、水价政策等诸多软环境因素研究视角,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相关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发文量趋势、可视化图谱以及热点和突发性检测分析。从水的立法、水权管理、水资源的配置、生态补偿、水价定价机制、工程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探讨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软环境建设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背景及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目标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1)构建基于"水源区水质保障-调水工程供水安全-受水区水资源高效配置"为目标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2)建立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3)基于立法、水价机制、水权管理等视角建立受水区节水及水资源高效配置机制;(4)加强重大突发事件下调水工程运营风险及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郭晶[2](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帅帅[3](2021)在《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行为演化分析》文中认为

王丹丹[4](2021)在《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多主体利益协调模型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

贾世琪[5](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反映水环境的变化规律,是水环境营养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通对于缓解我国中部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20年3个季度(夏季、秋季、冬季)水源地及补给湖库采集水质和浮游植物样品调查采样,运用综合污染指数(TLI)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补给湖库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阐述了浮游植物种类数、浮游植物丰度时空分布、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优势度,并对中线工程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同时通过冗余分析明确了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各个补给湖库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南水北调水源地及补给湖库综合污染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洋淀>尖岗水库>鸭河口水库>白龟山水库>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水质最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低。(2)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补给湖库共检测出浮游植物5门76种,各个湖库种群分布情况和占比均不同,所有湖库绿藻种类占比最高。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科曼小环藻(Cyclotella comensis Grun.)和啮蚀隐藻(Crytomonas erosa)均为丹江口水库的优势藻种;针杆藻(Synedra sp.)为鸭河口水库的优势藻种;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科曼小环藻和啮蚀隐藻均为白龟山水库的优势藻种;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um raciborskill)为尖岗水库的优势藻种;科曼小环藻、针杆藻和啮蚀隐藻均为白洋淀的优势藻种;拟柱胞藻为密云水库的优势藻种。(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补给湖库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冬季浮游植物丰度明显下降。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7.14×104~1.79×107 cells/L,平均值为4.22×106 cells/L,从空间上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补给湖库浮游植丰度差异不显着,浮游植物总丰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尖岗水库>白洋淀>鸭河口水库>白龟山水库>丹江口水库。(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其补给湖库共鉴别出24个功能群,分别为A、B、D、E、F、G、H1、J、LO、M、MP、N、P、TC、S1、SN、W1、W2和Y功能群,主要优势功能群为B、D、P和LO功能群。其中B功能群代表藻种为科曼小环藻,D功能群代表藻种为针杆藻和双头菱形藻(Nitzschia amphibia Grun.),LO功能群代表藻种为微小色球藻、带多甲藻(Peridinium zonatum Playf.)和角甲藻(Ceratium),P功能群代表藻种为月牙新月藻(Closterium cynthia)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后,鸭河口水库蓝藻比重增加;白龟山水库在首次受到丹江口水库补给后浮游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硅藻种类和丰度均有增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消失;尖岗水库优势藻种从夏季以针杆藻、锥囊藻(Dinobryon)、角甲藻和转板藻(Mougeotia)为主,转为以拟柱胞藻为主,浮游植物丰度也较接受补水之前明显增加;白洋淀浮游植物较水体受污染后补水之前种类增加,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密云水库种类减少,蓝藻丰度下降,硅藻丰度增加。(6)通过冗余分析表明,硝氮、亚硝氮和总氮是主要影响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总氮、总磷和亚硝氮是主要影响鸭河口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水温和叶绿素是主要影响白龟山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总氮和氨氮是主要影响尖岗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亚硝氮、总磷、水温和叶绿素a是主要影响白洋淀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水温和氮类营养盐是主要影响密云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本文揭示了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规律,对水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评价大型调水工程的实施对湖库水生态的影响提供重要本底数据。

李亚菲[6](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理论界对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多偏重于研究生态补偿的价值和意义、补偿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数额等方面,而对补偿的性质、补偿主体、补偿主体间的责任分配、补偿数额的确定依据等问题研究甚少,也不深入。陕南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因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但补偿还存在立法滞后,利益相关方界定不清;补偿数额少,资金缺口大;补偿过度依赖纵向转移支付;地区间对口支援少;补偿体制机制未建立等问题。为此,应当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严格扶贫与补偿的区别,发挥补偿的环境保护功能;强化生态移民制度;把调水工程补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结合起来;还应当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实现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

王长斌[7](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张翔[8](2020)在《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水工程在调剂水量余缺以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合理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调水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打破区域原有的生态平衡,对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原貌,水资源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从而加重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受水区取得优质的水资源服务,水源区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限制甚至禁止污染严重的相关企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水源区承担着巨大的外部保护成本,使得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措施,其意义是为了调动水源区人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保证调水工程的良好运行,从而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先对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进行评价,以泾源水源区的生态补偿量计算为重点,进行了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的补偿量分担比例及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等内容的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泾源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泾源水源区2008-2017年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采用熵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水源区近10年内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其目的是能够充分地认识区域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水源区区域规划、发展决策提供参考。(2)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是生态补偿的重点及难点,也是决定生态补偿机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法基础上,基于水源区生态保护所付出成本、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水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不同角度对于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估算。最后综合权衡,推荐以满足供需双方利益为基础,以水资源市场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均值为上限的补偿额度。(3)生态补偿量在水源区与受水区之间如何科学、合理分担会直接影响到水源区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本文在确定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量时,依据水利工程费用分摊和水环境分配的方法,建立了单指标法、综合指标法和离差平方法3种生态补偿量分担模型,并对各分担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依据离差平方法计算结果推荐水源区和受水区的生态补偿量分担比例。(4)对于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泾源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包括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原则、补偿主客体划分,以及在补偿方式中有纵向财政转移及横向财政转移等内容。

杨珺[9](2020)在《农业生产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环境的影响及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的安全是国泰民安的基石,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生态安全状态面临极大的挑战。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然而,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促进了各项产业的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现象也愈加严重,给水源地水质带来很大的压力。掌握水源地生态安全状态对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肥力特征和水源地面源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源地当前的水土环境进行评价与风险评估,再结合水源地的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对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并且根据模型对生态安全预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水源地各典型流域的水质综合评价在四季均为良好的状态,流域整体达到了饮用水水质的目标要求。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水质p H值与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数值在夏季显着低于其他季节。水体总氮、氨氮、电导率、硝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规律相近,受夏初雨水冲刷的面源污染的影响,均呈现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的规律。水源地水体在各个季节的溶解氧均保持在三类水以上的水平,溶解氧四季的达标率为100%。夏季氨氮和总氮分别有有5.37%和15.81%没有达标,而不达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十堰流域、濂水河流域和丹江口库区,这些地区的部分河流的有受到面源污染引起的氮超量风险。水源地夏初磷含量有15.81%未达到三类水的标准,而不达标地区集中在汉中市濂水河流域和南阳流域这些地区的部分河流的有受到面源污染引起的磷超量风险。(2)农业生产活动对于水环境影响较小。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氮、磷的总入河量分别在5900-7000 t和690-880 t之间。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活源污染总量均呈现增长的状态。三种不同类型污染中种植业来源的氮磷入河量最大,养殖业次之,生活源最小,三者的平均产污占比分别为40.33%、15.11%和44.56%。农业生产污染灰水足迹近18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农业产生的污染需要119-140亿立方米水进行稀释才能达到水质三类标准。农业生产活动总的灰水荷载指数为0.24-0.29,即农业生产活动进入河流的污染物需要水源地整体水量的24%-29%进行稀释,水源地的水资源足以对其稀释。(3)水源地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处于一般中等水平,水田和农田的肥力指数最佳,均处于较好的二级水平,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处于中等肥力的三级水平。水源地内土壤养分特征为:土壤p H总体来说中性偏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p H值范围在4.47-8.37之间,p H值大小排序为农田>林地>水田>菜地>茶园。水源地土壤有机质值,整体处于一个中等略偏低的水平。水源地土壤总氮值在0.65-2.62 g/kg范围内,农田水田含量偏高于其他三类土地,总氮总体处于三级中等水平。水源地土壤全磷值在在0.13-1.85 g/kg范围内,菜地、农田和茶园的全磷含量较林地与水田高,总体处于中等片上水平。水源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在88.14-182.84 mg/kg范围内,水田、菜地和茶园的碱解氮含量较农田和林地偏高,总体来说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水源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含量在3.41-37.76 mg/kg范围内,处于三级中等水平。(4)氮肥磷肥的施用对水源地造成了较大风险,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对农田的施肥均有较大的潜力。水源地种植业化肥对于耕地的氮磷密度在195.59-710.49 kg/ha和63-229.54 kg/ha范围内。氮磷负荷整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氮肥磷肥的施用对水源地造成了较大风险,风险水平由2000年的低风险状态变为中等风险状态。商洛市商洛地区化肥施用较少,且全市范围内山地多,作物的复种指数较低,对于单位耕地面积的负荷均值较大。而南阳处于南阳盆地,地势平坦,作物种植面积大且复种指数较高,从而单位耕地面积的氮磷负荷值较大,风险指数逐渐接近严重风险状态。水源地畜禽粪便的氮磷耕地负荷分别在84.66-117.67 kg/ha和13.45-18.92 kg/ha范围内,畜禽氮磷负荷从2000年到2017年分别增长了40.64%和38.99%。畜禽粪便对于环境的风险评估在0.48-0.61范围内,为稍有风险状态。水源地生活污水产生的氮磷对耕地负荷在29.82-33.96 kg/ha和5.56-6.39 kg/ha范围内,污水产氮磷量占环境容纳量的9.05-11.22%和20.5-2.33%之间。(5)水源地总体的安全处于比较安全的三级状态,状态比较稳定,生态安全状态在逐年好转。市域角度来说,生态安全状态排序为商洛>安康>十堰>汉中>南阳。其中商洛市的生态安全状态较高始终保持三级状态,而南阳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受种植业发达、畜禽养殖兴旺和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等原因,生态安全状态较多处于四级敏感级的状态,容易受到破坏。根据GM(1,1)模型进行预测模拟发现,水源地各个地区的未来十年内的安全等级均可达到三级。

刘文文[10](2019)在《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文中指出由于大流域水环境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开展流域层面不同时空尺度下河流水环境调查及生态健康影响研究十分必要,也可为流域水环境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汉江流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自然条件复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利工程众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点面源污染排放持续威胁汉江中下游水质健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起从汉江中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对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促进华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随之发生改变,汉江流域的水体资源自身可利用量大幅度减少,产生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为减缓因工程调水可能造成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汉江中下游地区兴建引江济汉工程,以补充汉江下游地区的用水要求,并减缓汉江点面源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汉江中下游有数条污染严重的支流,也会影响汉江干流水质,调水后不同污染形式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需要明确研究。本论文以汉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明确水利工程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改变及水利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时空变异情况;针对受水利工程和重污染支流影响的汉江典型河段,分析影响水环境的主要水质指标及污染类型,并针对典型水质指标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明确汉江内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全面了解汉江中下游水环境时空变异特性,并提出控制流量进行水质管理及污染物调控的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流量和水位明显降低。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汉江中下游水文及自然环境资料,基于IHA(Index of Hydrologic Alteration)指标体系的变化范围法(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RVA)对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变化,并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水文站点径流的变化趋势,明确水利工程实施对流域水文条件的影响。结果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汉江中下游的月平均及年平均流量和水位均有明显降低;汉江中下游流量及水位在高阈值条件(上四分位数)频率降低,而在低阈值条件(下四分位数)的频率明显升高;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第一年(2014-2015年)变化趋势最为明显,2016年以后水利工程调控趋于稳定,汉江中下游流量及水文指标较2014年有所上升;汉江下游虽有引江济汉工程补给流量,但流量水位下降趋势仍十分明显。(2)调水运行后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差异性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有机污染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形式。针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分析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情况,并应用因子分析识别影响流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及污染类型,探讨监测变量间的关联性;应用聚类分析确定汉江具体采样点的污染类型,分析不同采样点所受污染形式的时空变异性。结果发现:汉江水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旱季(每年11月至次月3月)水质较差,其中汉江下游的污染较上游严重的多,旱季部分点位营养盐指标(总氮(TN)和总磷(TP))甚至可能劣于V类水标准,雨季(每年5-10月)采样点位的水质则有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与有机污染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污染形式,且旱湿季的变化会影响汉江中下游水质的污染类型的变化。旱季时,汉江水质受有机污染与营养化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湿季时,随降雨及流量增加,面源污染成为主要的污染方式,由于流量与水质呈现负相关,湿季水质反而比旱季时好。流量的变化严重影响汉江中下游的水质情况,南水北调工程与引江济汉工程在旱季对汉江中下游水质影响较大,流量Q<500 m3/s时,汉江上游有机污染超出Ⅲ类水上限值3.5倍,下游为中等富营养化水平,污染严重;雨季时Q>800 m3/s,有机污染与富营养化污染极大缓解,均在Ⅲ类水范围内。(3)水利工程及污染严重的支流不但是干流典型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也会影响水体的水化学循环,特定条件下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甚至引发水华。利用最大最小自相关因子分析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及动态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针对两个污染严重的支流(唐白河及汉北河)及引江济汉工程汇入汉江处,确定代表这三个区域水质变化的主要水质指标及两条支流及引江济汉工程对汉江干流的影响方式。MAFA结果说明叶绿素a(Chl-a)、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定义为藻类数量)可作为代表唐白河-汉江交汇处及汉北河-汉江交汇处(人口密集区)干流水质的主要水质指标。TN、硝酸盐(NO3-)、COD和磷酸盐(PO43-)(定义为营养盐形态)可作为代表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交汇处(面源污染区)干流水质的主要水质指标。DFA结果表明唐白河-汉江交汇区域及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交汇区域汉江干流城市排放大量生活污水进入汉江,唐白河和汉北河携带大量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汉江,影响汉江水质;有机污染促使有机氮向无机氮转化,并进一步促进汉江下游藻类生长。此外,流量变化会显着影响营养盐、有机污染及藻类浓度。分析不同流量条件下流量与水质指标的关系,发现低流量条件下(Q<700 m3/s)时水质指标浓度变化剧烈,平均浓度总体普遍较高。这是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需求限制了丹江口水库下泄至汉江干流的流量,且引江济汉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也较低。可通过增大两个水利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将汉江中下游的流量调控至Q>700 m3/s改善水质;中等流量时(700<Q<1100 m3/s),流量与部分营养盐及藻类浓度成正相关关系。中等流量多处于降雨集中时期(3月、4月及6月),降雨会导致地表径流增大,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汉江水体,促进藻类生长,导致Chl-a浓度增大,可通过增大引江济汉工程引入汉江的流量来改善水质。(4)优化的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方法(IK-OK)可以兼顾极端值对下游水质的影响,更好的描述典型水质指标的浓度空间分布。利用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OK)、指示克里格(Indicator Kriging,IK)及 IK-OK 方法对汉江中下游三个典型水质指标(Chl-a、TN和TP)进行插值分析,并评价其污染现状。结果发现:汉江中下游流域下游段Chl-a浓度较上中游段明显增大,且TN和TP浓度也有所增加,说明河流下游段富营养化水平高,水质较差。克里格插值结果表示无污染及轻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丹江口水库-钟祥段。重度污染河段主要分布在引江济汉工程下游段,该河段较上游河段水质明显变差。由于雨水冲刷作用,雨季(5月)农业面源污染排入河流的比例增大,整体污染比旱季更为严重,水质也较旱季差。TP相比TN更能促进Chl-a浓度的升高,并可能引发水华现象。普通克里格和指示克里格插值对水质指标的污染等级评价分别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本研究通过优化后的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插值法评价污染物的污染等级,评价结果可兼顾指示克里格与普通克里格的优点,既针对不同阈值条件下污染等级混乱交叉的情况进行了优化,更精确分析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情况,也兼顾一些极端的高值进行评价。优化普通克里格-指示克里格法可更有效分析和判断汉江流域水华预防,并提出规划意见。(5)底泥对氮磷的吸收过程很快,而解析过程相对缓慢,且扰动和底泥磷浓度明显影响底泥氮磷释放过程。分析汉江干流仙桃段和通顺河水质及底泥样品,结果发现通顺河水质指标和底泥中氮磷含量明显比汉江干流的浓度高。汉江干流仙桃段及通顺河各河段采样点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的高低顺序均为:Zn>Pb>Cu>As>Cd>Hg,且所有的重金属元素都明显超过其相应背景值。根据Hankanson生态危害系数,评价通顺河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Hg>As>Pb>Cu>Zn,其中Cd和Hg的高污染情况可能由人为排放导致。通过对不同底泥样品吸附解析特征分析,发现底泥对磷的吸附随溶液中磷浓度提高而增加,通顺河底泥磷吸附随浓度增加呈L型变化。Elovich方程对各采样点底泥对磷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效果最好,底泥对磷的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在开始至4小时内,4小时内底泥对磷的吸附量达到总吸附量的80%-90%。在考虑底泥中TP浓度和扰动强度下,拟合不同条件下的磷释放过程,得到方程(Psed=(-0.048POsedP0sed×D1/3-0.012)× lnt+1.1 × P0sed),说明底泥磷扩散不仅和时间有关,且与扰动强度和该河段底泥TP背景值有关。相比扰动强度,底泥TP浓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更为明显,随底泥浓度增大,底泥对磷释放的影响呈现指数增强的趋势。对汉江中下游不同时空条件下水环境污染特征的研究,可明确汉江中下游流域不同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特性;对典型污染支流和水利工程对汉江干流的影响机制研究,可明确重大水利工程和支流的影响,并了解汉江干流典型污染物的化学循环机制;通过对底泥氮磷释放特性的研究,探明内源污染对汉江干流水质的影响,同时明确汉江中下游的污染特性和水质现状。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及水化学循环机制的全面了解,可帮助管理者提出控制不同内外源污染及调控流量以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管理措施,为汉江中下游水质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文献趋势与热点分析
    1.1 发文量及发文趋势分析
    1.2 热点词汇聚类分析及突发性检测
2 软环境视角下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现状
    2.1 调水工程水管理的前提:水的立法
    2.2 调水工程水管理的基础:水权管理
    2.3 调水工程运营管理的目标:供水安全与水资源合理配置
    2.4 调水工程运营管理中面临的冲突:生态系统服务与补偿
    2.5 调水工程高效运营管理的保障:水价定价机制与运营管理机制
3 研究展望
4 结 语

(5)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浮游植物概述
        1.1.1 浮游植物功能群
        1.1.2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水体富营养化
    1.3 南水北调工程
        1.3.1 跨流域调水工程概述
        1.3.2 南水北调中线概述
    1.4 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丹江口水库概况
        2.1.2 鸭河口水库概况
        2.1.3 白龟山水库概况
        2.1.4 尖岗水库概况
        2.1.5 白洋淀概况
        2.1.6 密云水库概况
    2.2 样点设置及采样时间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1 理化因子采集与处理
        2.3.2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4 样品的测定与分析
        2.4.1 水质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2.4.2 浮游植物测定与分析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中线补给湖库水质状况
    3.1 中线补给湖库理化因子的时空变化分析
        3.1.1 水温
        3.1.2 高锰酸盐指数
        3.1.3 氮类营养盐
        3.1.4 磷类营养盐
        3.1.5 叶绿素a
    3.2 中线补给湖库水体富营养状态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
    4.1 浮游植物群落构成
    4.2 浮游植物丰度时空变化
    4.3 浮游植物功能群
    4.4 浮游植物优势种
    4.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4.6 浮游植物藻类群落相似性
    4.7 分析讨论
        4.7.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其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7.2 南水北调中线补给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1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5.1.1 丹江口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2 鸭河口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3 白龟山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4 尖岗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5 白洋淀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6 密云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2 中线浮游植物与驱动环境因子分析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补偿的含义及补偿的主要方式
    (一)纵向转移支付
    (二)横向转移支付
    (三)市场交易
    (四)其他经济援助方式
二、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及问题
    (一)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的现状
    (二)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第一,补偿立法严重滞后,生态利益相关方界定不清。
        第二,补偿数额少,补偿资金缺口大。
        第三,补偿方式单一,补偿过度依赖纵向转移支付。
        第四,地区间协作关系不成熟,对口支援少。
        第五,补偿随意性大,补偿体制机制未建立。
三、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的完善思路
    (一)加快生态补偿立法,明确生态补偿主体
    (二)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增加补偿资金数额
    (三)推动实现横向转移支付,拓宽生态补偿的渠道
    (四)强化生态移民制度,创新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
    (五)严格扶贫与补偿的区别,真正发挥生态补偿的环境保护功能
    (六)把调水工程补偿与生态功能区补偿结合起来,加强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四、结 语

(8)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源区概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1 水源区概况
        2.1.1 供水工程
        2.1.2 水源区自然条件状况
        2.1.3 水源区水土流失评价
        2.1.4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2.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综述
        2.2.2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2.2.3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2.4 水源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2.2.5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3.1 水源区生态补偿模型的建立
    3.2 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量的计算
        3.2.1 基于水源区涵养和保护成本补偿量
        3.2.2 基于受水区经济可承受能力补偿量
        3.2.3 基于水资源价值补偿量
        3.2.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补偿量
        3.2.5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源区生态补偿量分担方案研究
    4.1 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量模型建立
        4.1.1 生态补偿分担模型建立的原则
        4.1.2 单指标法
        4.1.3 综合指标法
        4.1.4 离差平方法
    4.2 水源区生态补偿分担量计算
        4.2.1 按受益区受水量分担法
        4.2.2 根据水源区生态环境受益比例分担法
        4.2.3 按受益区最大支付分担法
        4.2.4 按综合指标法分担量
        4.2.5 按离差平方法分担法
        4.2.6 生态补偿分担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5.1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要素
        5.1.1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原则
        5.1.2 补偿主体的确认
        5.1.3 补偿客体的确认
        5.1.4 补偿量的确定
        5.1.5 补偿量的分担
    5.2 生态补偿方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农业生产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环境的影响及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立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安全评价现状
        1.3.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3.3 灰水足迹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1.4.2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1.4.3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评价
        1.4.4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的影响
        1.4.5 水源地生态安全及预测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水源地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
        2.2.2 土壤和植被特征
        2.2.3 水资源状况
        2.2.4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水源地产业概况
        2.3.2 水源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
        2.3.3 人口变化特征
        2.3.4 水源地城镇化率变化动态
    2.4 研究区农业生产情况
        2.4.1 种植业概况
        2.4.2 养殖业概况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3.1 水源地水样、土样的调查方法
        3.1.1 水体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1.2 水质评价方法
        3.1.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3.1.4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3.2 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影响估算
        3.2.1 面源污染估算模型
        3.2.2 灰水足迹的计算
        3.2.3 农业活动对农田环境安全风险预警
    3.3 生态安全评估方法
    3.4 生态安全预测方法
    3.5 数据来源
    3.6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4.1 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变化特征
        4.1.1 河流水温变化特征
        4.1.2 河流pH变化特征
        4.1.3 河流溶解氧变化特征
        4.1.4 河流电导率变化特征
        4.1.5 河流氨氮变化特征
        4.1.6 河流硝氮变化特征
        4.1.7 河流总氮变化特征
        4.1.8 河流总磷变化特征
        4.1.9 河流化学需氧量变化特征
    4.2 水源地流域水质评价
        4.2.1 水源地水体的主要污染物
        4.2.2 水源地流域季节性水质评价
第五章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5.1 水源地种植业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5.1.1 种植业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1.2 种植业污染的灰水足迹评价
    5.2 水源地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
        5.2.1 畜禽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2.2 畜禽污染的灰水足迹评价
    5.3 水源地生活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5.3.1 生活源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3.2 生活源污染灰水足迹评价
    5.4 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5.4.1 农业生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4.2 农业生产污染灰水足迹评价
第六章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评价
    6.1 水源地土壤pH状况
        6.1.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pH值特征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pH值评级特征
    6.2 水源地土壤有机质特征
        6.2.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特征
        6.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评级特征
    6.3 水源地土壤全氮特征
        6.3.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特征
        6.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评级特征
    6.4 水源地土壤全磷特征
        6.4.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特征
        6.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评级特征
    6.5 水源地土壤碱解氮特征
        6.5.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碱解氮特征
        6.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碱解氮评级特征
    6.6 水源地土壤速效磷特征
        6.6.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速效氮特征
        6.6.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速效磷评级特征
    6.7 水源地土壤肥力评价
第七章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的影响
    7.1 农业化肥的环境风险评价
        7.1.1 化肥施用对耕地氮磷负荷特征
        7.1.2 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评价
    7.2 畜禽粪便对农田的影响评估
        7.2.1 畜禽粪便耕地氮磷负荷特征
        7.2.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7.3 生活污水产污对农田的影响评估
        7.3.1 生活污水产生的氮磷耕地负荷特征
        7.3.2 生活污水氮磷的耕地负荷评价
第八章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测
    8.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2 各层权重的确定
    8.3 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
        8.3.1 安康市生态安全评价
        8.3.2 汉中市生态安全评价
        8.3.3 商洛市生态安全评价
        8.3.4 十堰市生态安全评价
        8.3.5 南阳市生态安全评价
        8.3.6 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
    8.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生态安全预测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建议
    9.4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9.4.1 主要创新点
        9.4.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污染机制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展
        1.2.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汉江中下游流域水环境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现状
    §2.1 汉江中下游流域概况
        2.1.1 汉江中下游流域气候条件概况
        2.1.2 水文环境与水资源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人口
        2.2.2 工农业发展水平
    §2.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现状
        2.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3.2 引江济汉工程
        2.3.3 汉江流域开发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2.4 汉江中下游水质水文变化
        2.4.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质的时空变化
        2.4.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流量的时空变化
        2.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变化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前后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条件的影响
        3.2.1 汉江中下游流量水位时空变化特性
        3.2.2 基于RVA法的水文条件变化分析
    §3.3 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汉江中下游流量变化趋势
        3.3.1 汉江中下游流量年际及月际特征分析
        3.3.2 Mann-Kendall突变型检验分析流量的变化趋势
    §3.4 结论
第四章 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化及主要污染特性研究
    §4.1 水质采样和水质指标分析
        4.1.1 汉江中下游采样
        4.1.2 水质指标分析
    §4.2 研究方法
        4.2.1 因子分析
        4.2.2 聚类分析
        4.2.3 有机污染指数与富营养化指数
    §4.3 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化及污染特性研究
        4.3.1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4.3.2 水文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4.3.3 因子分析的结果
        4.3.4 基于因子分析的水质评价结果
        4.3.5 空间聚类分析的结果
        4.3.6 流量与水质的关系
        4.3.7 两项水利工程对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指数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水利工程及支流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
    §5.1 水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5.2 研究方法
        5.2.1 最大最小自因子分析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 analysis,MAFA)
        5.2.2 动态因子分析方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
        5.2.3 模型拟合验证
    §5.3 水利工程及支流对汉江中下游水质的影响研究
        5.3.1 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5.3.2 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分析(MAFA)结果
        5.3.3 动态因子分析(DFA)结果
        5.3.4 流量与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5.4 结论
第六章 汉江中下游典型污染物水质现状评价
    §6.1 水质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6.1.1 汉江中下游采样
        6.1.2 实验室分析
    §6.2 研究方法
        6.2.1 克里格法(Kriging)原理
        6.2.2 普通克里格插值(Ordinary Kriging)
        6.2.3 指示克里格插值(Indicator Kriging)
    §6.3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时空差异分析
        6.3.1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空间差异
        6.3.2 汉江中下游水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
    §6.4 汉江中下游典型水质指标水质现状评价
        6.4.1 指示克里格法法评价汉江中下游Chl-a的污染等级现状
        6.4.2 指示克里格法法评价汉江中下游总氮和总磷的污染等级现状
        6.4.3 普通克里格法评价汉江中下游不同河段水质指标的水质现状
        6.4.4 优化的指示克里格-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
    §6.5 结论
第七章 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对水质的影响研究
    §7.1 采样及实验室分析
        7.1.1 采样及实验装置设置
        7.1.2 实验方案设计
    §7.2 汉江地表水及底泥的理化性质
        7.2.1 汉江干流及通顺河地表水水质特性
        7.2.2 通顺河底泥特性分析
    §7.3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
        7.3.1 潜在生态指数危害法
        7.3.2 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结果
    §7.4 底泥对氮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分析
        7.4.1 底泥磷的等温吸附解析特征
        7.4.2 底泥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7.4.3 底泥氮的等温吸附特征
        7.4.4 底泥氮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7.5 不同条件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研究
        7.5.1 扰动对pH和 EC的影响
        7.5.2 扰动强度和时间对磷的释放量影响
        7.5.3 考虑扰动强度和底泥特性的磷释放拟合方程
    §7.6 结论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软环境视角下的南水北调工程运营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 陈军飞,汪倩,袁飞. 水利发展研究, 2021
  • [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研究[D]. 郭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 [3]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利益相关者行为演化分析[D]. 徐帅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4]水质保证下调水工程可持续供应链多主体利益协调模型与仿真研究[D]. 王丹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5]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研究[D]. 贾世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李亚菲.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1(02)
  • [7]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宁夏中南部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D]. 张翔. 宁夏大学, 2020(03)
  • [9]农业生产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环境的影响及安全评价[D]. 杨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1)
  • [10]中线工程运行下汉江中下游水质时空变异性研究及污染等级推估[D]. 刘文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线调水工程水源水质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