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

20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

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唐钰尧[1](2021)在《探索与智性:韩少功的散文世界》文中认为

孙景鹏[2](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指出“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郝启娟[3](2020)在《韩小蕙散文研究》文中认为韩小蕙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评论家,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散文题材广泛、类型多元,散文理论多有创新,因而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与引领作用。但由于韩小蕙散文创作跨度时间长、作品集较多,因此在资料收集与深度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这使得既有研究大多评析其某一题材类型的散文或仅进行名作赏析,而且至今尚未有硕士学位论文宏观论述韩小蕙散文的创作历程、题材变迁、风格流变、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这就为本选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参考余光中、佘树森、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分类法,结合研读韩小蕙散文的切实体会,发现韩小蕙散文题材分类与创作分期大致吻合,故将其创作历程和题材创新划分为:早期(1988-1999)的主情散文,中期(2000-2008)的智性散文,近期(2009年至今)的诗性散文。这种分类法为探寻韩小蕙散文的观念变迁、艺术特色提供了知人论世的根据。本论文主体包括三个部分,分别对韩小蕙散文进行分类、分期研究,以“寻门而入—开门见山—破门而出”的层递关系,展现韩小蕙散文“中和之美”的发展。第一部分认为,韩小蕙寻自我之门而入,以主情散文展现个体的情理之调和。她顺应女性时代思潮,以情绪的调节、情感的投射以及情操的外化来表现“宣泄”与“节制”相调和的自我之情,以张弛有度的语言和独语体式的结构表现“直接”与“内敛”相中和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第二部分认为,韩小蕙开社会之门而观,以智性散文展现人与社会的道志之和合。她冷静地分析世纪之交出现的社会问题、体制问题以及个人问题,以女性个体主体意识达成“小我”与“大我”的中和,同时以寓深刻于平常的语言,寓严肃于诙谐的结构来展现智性散文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大幅增强了散文的审美性与可读性。第三部分认为,韩小蕙破时空之门而出,以诗性散文展现人与世界的生态之和谐。她以国际视野打破时空界限,在自然、社会以及历史景观中行走与思考,展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跨文体的“弹性”语言与多元结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内容与形式的诗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现实世界的精神焦虑。韩小蕙四十年的散文创作颇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的文体自觉与社会担当。一方面,韩小蕙主情散文的情理之调和、智性散文的道志之和合、诗性散文的生态之和谐形成其散文“中和之美”的特质,是新时期散文文体自觉的一种具体表现。另一方面,韩小蕙散文创作的三个时期具有“个体—社会—世界”的题旨流变过程,恰好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散文美学追求的变化,对于解读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具有启示意义。与此同时,韩小蕙的行旅纪游散文不仅呈现了游记区域“居住地—国内外”的变迁扩展,也反映了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进程。因此,研究韩小蕙的散文不仅有利于梳理和总结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美学,而且具有“以诗证史”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丽尼格尔·居马[4](2020)在《刘亮程散文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散文像诗歌一样,在中国出现得也很早。从古至今,散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蜕变并且作为一种年轻而又极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20世纪90年代文学界出现的“散文热”,使得众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与读者见面,并得到了读者的热捧。当年,刘亮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疆籍作家成功引得了文学界着名学者的关注并且以一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文学界引起了一场轰动。他也被文学界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之后,他陆续出版了《库车行》《在新疆》等几部散文集以及小说《虚土》《凿空》《捎话》等文学作品,在文学界获得了一致好评。尤其,刘亮程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文学界着名的学者、散文评论家先后对其发表了评论性文章。至今为止,他们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研究了刘亮程的散文并且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可以说研究成果相当丰硕。但是,对于刘亮程散文的研究都是以文本作为切入点,仅仅局限在文本分析。然而,从读者层面分析刘亮程散文,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则没有人做过。本篇论文的整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为了让研究有目的性和明确性,我根据读者的专业背景、文学素养的不同,把读者分为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两大群体;其次,我收集有关刘亮程散文研究的文献材料,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方面来分析精英读者群体对刘亮程散文的接受情况;再次,利用问卷调查和问卷星得到相关调查数据,同时对豆瓣、百度贴吧、微博中的相关评价、帖子及书评进行收集,用客观和真实的数据来分析刘亮程散文在大众读者群体中的接受情况。最后,通过两大读者群体的接受情况的研究,总结出这两大群体在接受活动中的异同点。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部分中,对此研究题目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进行阐释,并对刘亮程散文在国内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及提供重难点以及创新点等重要的信息。第二部分是正文,包含三章内容。第一章分为三个小节,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轨迹。前两节中,主要介绍从1919年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的发展轨迹并对其进行梳理;第三节充分利用有关作家刘亮程相关信息,对作家的生平、创作历程等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基于所收集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分析精英读者群体对刘亮程散文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个方面的解读,并且对刘亮程散文在精英读者群体的接受概况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一章节中,重点介绍精英读者从作家论、作品论和比较论的角度对刘亮程散文的接受情况。第三章前两节介绍大众读者群体对刘亮程散文的接受情况。这两节内容中,我以问卷调查和问卷星中所得出的数据为根据,大众读者对刘亮程散文的接受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在豆瓣读书软件、微博和百度贴吧中关于刘亮程散文的评价、帖子及书评进行整理,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出大众读者对刘亮程散文的真实感受和客观评价。在第三节根据接受群体的类型不同,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来分析精英读者群体和大众读者群体在接受活动中的差异。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一部分中,在所做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周琳莎[5](2020)在《孙绍振文艺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深受中西方文论影响的孙绍振,以独到的批判眼光、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成为了中国当代文论领域的领军式人物之一。在文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孙绍振以其强大的思辨力、逻辑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演绎与螺旋上升,从而建构出一系列自洽而又严密的原创理论范畴。通过对孙绍振的“错位理论”“三维结构”“幽默理论”“情感逻辑”等文艺思想的学习,可以发现“情本体”是孙绍振文艺思想的本质核心。孙绍振以“情感”为利器,对当下的小说、诗歌、散文理论进行批评与重构,在文本解读实践中演绎出独创性的理论范畴,具有多元的文学价值。本文从孙绍振对文艺本质的思考、文艺批评的实践、文艺价值的阐释和孙氏文论的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探寻孙氏文艺理论的美学特征。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是对孙绍振文论思想的理论内核“情本体”进行研究。通过探寻情本体的发端,揭示情本体的内蕴及表现形式——“情感逻辑”。同时,笔者将孙绍振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进行比较与研究,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孙氏情感理论的内涵。第二章“文学批评论”围绕着孙绍振对诗歌、散文、小说理论的批评与重构,体现孙氏文论的创新性、独特性。在批判与重构文论的过程中,孙绍振离不开“情本体”思想的影响。第三章“文学价值论”以“审美价值论”“认识价值论”“文学阐释价值论”三个维度出发,对孙氏文论中的文学价值论进行分析、阐释,从而揭示出孙绍振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第四章是对孙氏文论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从“文学性”“多元的研究视角”“强烈的问题意识”“中外文论沟通与交流”“独创性研究”这几个方面入手,探寻孙氏文论对当代文论的深刻影响与美学意义。

何佳穗[6](2020)在《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当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教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高中阶段,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在散文解读方面出现的偏差尤为明显。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以文学创作论为根基,从大量文学类文学解读的实践经验归纳而来,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通过还原比较揭示文本的矛盾,让分析进入到文本深层,真正解读出文本的隐性奥秘。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从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中获得了启示,积极投身于将这一理论运用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之中,以期能为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讨论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从教师的文本解读和实际课堂教学两方面梳理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第二章对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为之后的策略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文本细读出现在美国的新批评学派。孙绍振先生批判了美国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所建构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文本微观分析为实证支撑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笔者在这一章突出了孙式文本细读理论的独特价值。第三章论述了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运用于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发现散文这一文体不仅适合用文本细读理论来分析,而且孙式文本细读理论能够解决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问题,突破其困境。这为后面阅读理解策略和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了条件。第四章则以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理解的具体策略。不同类型的散文需要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对散文类型的区分也是孙绍振先生在现有散文理论下的原创性建构,其中涉及到的还原法和比较法都是操作性较强的文本解读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开文本的深层密码,并且作者还以实际的散文文本解读案例加以说明。第五章是在孙绍振先生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进行的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在这一章不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导入、读出、提问、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还从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散文,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尝试。可以发现,本文不仅注重对教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和把握,注重对文本解读理论的阐释和分析,更注重用文本细读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探究与尝试,本文的重点就是实际教学策略的探究,笔者将理论运用于散文的实际教学,期望文本细读理论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效率。

滕永文[7](2020)在《陈剑晖新世纪散文批评艺术观述略》文中研究说明陈剑晖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其学术成果备受学术界关注。他以其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持之以恒的执着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加之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修养在散文这一领域潜心耕耘,用自己广阔宏大的研究视野及艰辛的付出开拓出一片新的疆土。论文主要从陈剑晖的散文批评艺术的重要贡献及其学术个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其学术价值。

刘秀珍[8](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林美貌[9](2019)在《台湾当代散文批评新探索研究》文中提出

阮忠[10](2019)在《现代散文史观与古代散文史撰述》文中指出现代散文史观因撰史者的不同,表达各有差异。而古代散文史撰述者对散文文本的审美解读,使散文史的非实证有无限的可能;散文文本作为史料的选择也是一种解读,这一解读体现了撰史者的主观意志,使散文史有自我化的倾向;散文史的因源及流,往往依朝代划分散文的发展时期,从而形成散文史演化的轨迹。但散文的演化是复杂的,撰述者当力求表达得恰如其分。

二、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韩小蕙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寻门而入:主情散文的情理之和
    (一)自我之情的节制书写
    (二)情理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张弛节制的艺术特色
二、开门见山:智性散文的道志之和
    (一)社会问题的理性审视
    (二)道志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
三、破门而出:诗性散文的生态之和
    (一)题旨扩容的纪行创作
    (二)生态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4)刘亮程散文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述评: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
    1.3 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创新点
2 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轨迹
    2.1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概况
    2.2 中国当代散文发展概况
        2.2.1 十七年散文现象考察
        2.2.2 新时期散文现象考察
    2.3 刘亮程散文论
3 刘亮程散文的精英接受
    3.1 精英读者接受概况
        3.1.1 文学批评
        3.1.2 文学史
    3.2 作家论—20世纪末最后一位乡村哲学家
    3.3 作品论—不一样的“村庄”
        3.3.1 主题研究
        3.3.2 内容和题材研究
        3.3.3 创作风格研究
    3.4 比较论—从共性到个性
4 刘亮程散文的大众接受
    4.1 刘亮程散文在语文教材中的接受概况
    4.2 大众视野下的刘亮程散文接受
        4.2.1 大众读者的受众心理
        4.2.2 大众读者不同的审美取向
        4.2.3 刘亮程散文在受众中的批评与反思
    4.3 不同阅读群体在文学接受中的差异
5 结论
附录 刘亮程作品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孙绍振文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
    第二节 孙绍振研究现状概述
        一、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研究
        二、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的解读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情本体——孙绍振文论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情本体的发端
        二、情本体的内蕴——情感是变异的感知觉
    第二节 情本体的表现形式——情感逻辑
        一、情感逻辑的定义
        二、情感逻辑的特征
    第三节 孙绍振、李泽厚“情本体”比较研究
        一、相同的哲学立场
        二、不同的发展走向与最终归宿
第二章 文学批评论
    第一节 诗歌理论的批评与重构
        一、“破”:对西方传统语言中心论的反思
        二、“立”:建构“意象-意脉-意境”的立体结构,实现情感的逻辑变异
    第二节 散文理论的批评与重构
        一、散文文类的明晰化:审智与审美的界限
        二、散文从审美走向审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小说理论叙事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一、对传统叙事学固有模式的批判
        二、小说错位理论
第三章 文学价值论
    第一节 审美价值论
        一、真善美错位理论
        二、审美价值论中的错位理论
    第二节 认识价值论
        一、社会认识价值论
        二、社会认识价值的内涵
    第三节 文化阐释价值论
        一、还原语境,挖掘作品的人本文化
        二、阐释语义,探究作品的历史文化
第四章 孙绍振文艺理论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实践的呼唤
        (三)理论发展的推动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现状
        (一)对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研究
        (二)对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例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典文本孤立解读
        (二)意识形态先入为主
        (三)旧有理论生搬硬套
        (四)多元解读背离文本
    二、高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新课标》的误读
        (三)学养积累的欠缺
第二章 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解析
    一、理论清场:对美国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批判
        (一)“悖论”与“反讽”的漏洞
        (二)“意图谬误”之谬误
        (三)微观分析的偏执
        (四)新批评对文本的科学化追求
    二、理论建构:对康德审美价值论的发展
        (一)审美价值系统
        (二)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的立体结构
        (三)可操作的文本解读方法
第三章 文本细读理论对高中散文教学的意义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独特价值
        (一)质疑和挑战了权威的西方文论
        (二)将文学文本解读学从文学理论中独立出来
        (三)突破微观的“微观分析”
        (四)以创作论作为文本解读的基础
        (五)中国特色的文本解读理论
        (六)从读者中心论突围
        (七)以归纳法弥补演绎法之缺漏
    二、孙绍振对散文理论的原创性建构
        (一)“虚实相生”:对“真情实感”论的纠偏
        (二)散文的特点:区别于小说、诗歌
        (三)散文的分类:审美、审丑(亚审丑)与审智
    三、高中散文适合用文本细读理论作分析
        (一)教材选文的经典性为文本细读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散文形式规范的特点为文本细读提供了现成条件
        (三)散文言简义丰,需要文本细读的分析
    四、文本细读理论能够解决当前散文教学的困境
        (一)能对具体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打破理论套话
        (二)能够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师生审美修养
        (三)能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散文解读方法
第四章 基于文本细读的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策略
    一、审美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抓住关键处分析矛盾,深入分析散文语言奥秘
        (二)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三)比较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分析出唯一性
        (四)还原比较创造性风格,进入精致的文本分析
    二、审丑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还原情感,感受审丑之冷漠
        (二)通过历史的还原和比较,分析审丑散文的特殊价值
        (三)比较相同母题的不同作品,关注不同作家的独特感受
    三、亚审丑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通过语义还原,探究心灵奇观
        (二)还原歪理歪推的逻辑,揭示深邃的智慧
        (三)比较不同作家的风格,领略不同的幽默
    四、审智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还原错位逻辑,挖掘作家的深刻睿智
        (二)还原艺术感觉,分析智性话语的颠覆
        (三)还原、比较文体的发展历史,把握作家对艺术规范的突围
第五章 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散文教学探究
    一、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高中散文教学策略
        (一)导入策略
        (二)读出策略
        (三)提问策略
    二、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散文教学设计尝试
        (一)审美散文教学设计:《江南的冬景》
        (二)亚审丑散文教学设计:《跑警报》
        (三)审智散文教学设计:《斑纹》
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陈剑晖新世纪散文批评艺术观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陈剑晖散文批评艺术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个性
三、结语

(8)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现代散文史观与古代散文史撰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叙说模式与散文作为史料的运用
二、文本的选择与解读的自我化
三、因源及流的脉络与散文演变

四、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索与智性:韩少功的散文世界[D]. 唐钰尧.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韩小蕙散文研究[D]. 郝启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刘亮程散文接受研究[D]. 古丽尼格尔·居马.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孙绍振文艺理论研究[D]. 周琳莎. 集美大学, 2020(08)
  • [6]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何佳穗. 西南大学, 2020(01)
  • [7]陈剑晖新世纪散文批评艺术观述略[J]. 滕永文. 东吴学术, 2020(02)
  • [8]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台湾当代散文批评新探索研究[D]. 林美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10]现代散文史观与古代散文史撰述[J]. 阮忠. 华中学术, 2019(03)

标签:;  ;  ;  ;  ;  

20世纪中国散文现象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