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养殖循环加工技术探讨

产业化养殖循环加工技术探讨

一、工厂化养殖循环处理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雯艳,邵一涵,叶雯雯,邵翔世,倪铠,赵波[1](2021)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述了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对比了传统养殖模式中高位池养殖与池塘养殖模式,指出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阻力。

张智一[2](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孙明龙[3](2020)在《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文中提出我国传统淡水珍珠养殖中使用有机肥的弊端日趋明显,需要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能够代替传统养殖,实现可持续绿色养殖,而我国水产养殖工厂化模式日趋成熟,成为淡水珍珠现代化养殖的一种可能。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可以有效减少珍珠养殖业尾水的排放,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提高养殖品种的质量,培育高品质的珍珠。三角帆蚌是我国淡水珍珠主要养殖对象,本文借鉴已有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三角帆蚌生理代谢及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同样研究了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优化了饵料投喂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依据三角帆蚌生物学特征,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包括三角帆蚌养殖、养殖用水调配和供给、藻类培养和供给、水质监控、养殖尾水处理5个模块,并配套设计淡水珍珠无菌插核工坊;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池和养殖车间,养殖池配备多层三角帆蚌养殖架、增氧系统,养殖车间利用空气泵调温,开闭顶帘调光;温控模块以太阳能为热源,配水池调控水温;藻类培养模块包括专养藻类三级扩培、外塘发塘培藻以及养殖池自身藻类生产三种模式;水质监控模块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溶氧、p H、温度和水体浊度等指标远程动态监视;养殖尾水处理模块包括固液分离物理过滤和硝酸细菌化学处理,综上建成我国首家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系统。该系统2018年4月开始首批次养殖,单位体积养殖密度是传统的50倍,达90只蚌/m3,养殖尾水中的COD、BOD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对氨氮去除达到90%,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率80%以上,每年三角帆蚌育珠期延长3~4个月,经两年养殖,产优质珍珠比例达40%。2.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及不同饵料浓度下的摄食节律在水温27℃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8.43±4.21g的一龄三角帆蚌(H.cumingii)放入20L塑料桶内暂养一周后,采用室内静水呼吸法测定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昼夜变化;并设置了4种小球藻(Chlorellasp)投喂初始浓度,分别为1.9×109(cells·L-1)、3.25×109(cell·L-1)、4.11×109(cell·L-1)和5.05×109(cells·L-1),测定了三角帆蚌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每日呈现两个代谢周期,代谢最低谷出现在中午12点,然后逐渐提升,至夜间20点出现第一次代谢高峰,然后逐步下降,至凌晨0点至2点之间处于第二个代谢低谷期,凌晨4点出现第二次代谢高峰,并发现三角帆蚌夜间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水平明显高于白天。另外,观察到三角帆蚌日摄食量受到饵料浓度的影响,小球藻浓度为4.11×109(cell·L-1)时,三角帆蚌的日摄食总量最高。根据上述研究,初步确定三角帆蚌养殖投饵时间在夜间8点以及凌晨0点到2点之间,投喂的最适饵料浓度在4×109(cell·L-1)到5×109(cell·L-1)之间。3.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珍珠与珍珠蚌内壳珍珠层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已发现珍珠颜色与供片蚌内壳色显着相关。本实验以紫色、金色、白色三种色系三角帆蚌(H.cumingii)为研究对象,设置β-胡萝卜素补充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90 d后比较分析了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紫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d E*值提高21.48%(P<0.05),L*值降低15.72%(P<0.05),a*值从0.48提高至2.67(P<0.05),b*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金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a*值从0.07提高至1.52(P<0.05),b值从1.37提高至4.43(P<0.05),d E*和L*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白色三角帆蚌内壳色各参数较对照组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实验组肝胰腺TCC均大于对照组(P<0.05);紫色和金色实验组外套膜TC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55.29%和39.69%(P<0.05),白色实验组较对照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各生长性状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证实补充β-胡萝卜素可改善三角帆蚌内壳色和生长,为珍珠养殖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杨大佐[4](2019)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多毛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和海洋沉积质的优势生物类群,具有典型的耐污染、摄食转化颗粒型有机物、促进沉积质—上覆水界面营养物质流通等重要生态功能,常被用来作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和废弃物利用的修复物种。论文以海洋多毛类动物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传统生物滤池净水法,开展了利用多毛类构建自循环过滤装置净化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一种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该滤器主要由水槽、底质层、水层、多孔埋栖管、导水管和气石等六部分组成。通过在导水管内通入氧气产生的气提作用,将埋栖管中的水通过导水管带入水层。水层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底质过滤后进入埋栖管,进而形成持续往复水体循环。多毛类动物生活在底质层,直接摄食和转化颗粒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底质内微生物膜生长,加快流经底质层的水质净化。通过实验开展了不同底质和饵料条件下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可行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无烟煤(WY)和细沙(XS)构成的不同底质生物滤器,在正常水质条件下,30天内双齿围沙蚕平均体质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细沙组沙蚕体质量增长率最快,达48.48%;陶粒组次之,石英砂组沙蚕体质量增长最低。而投喂不同体质量比例的牙鲆残饵粪便作为多毛类饵料,饵料/体质量(湿重)比例为12%的M3组沙蚕体质量出现正增长,其增长率为18.00%,为最高体质量增长率。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效滤料和牙鲆残饵粪便分别作为多毛类生活基质和饵料的条件下,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长时间运行。其次,开展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在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利用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和无烟煤(WY)四种底质构建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高浓度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进行了净化。结果显示,不同底质构成的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净化高浓度的牙鲆养殖废水。实验期间,各不同底质多毛类生物滤器内废水温度、盐度和pH均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变化趋势。牙鲆养殖废水中悬浮物在各底质组中均快速下降,96小时后,各底质组中悬浮物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COD在无烟煤组下降速率最快,三天下降比例为52.89%,陶粒组次之。10天后,各滤器废水中的COD已达标。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不同底质滤器中显示出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0天时,无烟煤组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6.67%,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示出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无烟煤组和陶粒组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快,而石英砂组活性磷酸盐浓度升高最快。再次,计算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过程中的碳元素、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比例。结果显示,不同滤料构成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中碳、氮和能量主要来源为饵料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达64.97~88.30%。碳支出主要包括底质沉积、沙蚕生产、沙蚕呼吸、底质呼吸、水呼吸以及水中总碳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沉积碳以石英砂组最高,为54.37%。无烟煤组最低,为46.46%。沙蚕生产碳在陶粒组最高,为4.67%,石英砂组最低,达1.35%。在氮支出方面,陶粒组沙蚕生长氮占比最高,石英砂组沉积氮占比最高。能量分配方程显示,沙蚕生长能和沉积能在各底质组中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陶粒组沙蚕生长能占比最高,沉积能占比最低,而石英砂组与陶粒组相反。然后,测定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废水时各不同底质组中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共获得27株异养菌菌株,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构成。异养细菌数量显示出快速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组数量达(77.50±3.21)×106 CFU/g,显着高于其余底质。氨氧化细菌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15天后,无烟煤组最高达(1.06±0.05)×107MPN/g,而石英砂组最低。30天后,各底质组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为接近并维持稳定。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氨氧化细菌相同,无烟煤组20天时达最大值,其数量为(1.08±0.04)×107 MPN/g。另外,改进并放大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了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APCS)。测定了三种不同底质陶粒(TL)、石英砂(SY)和细沙(XS)为底质的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生长。结果显示,陶粒组可在零换水条件下维持70天的循环养殖,细沙和石英砂组最长为54天。水质方面,各底质组中SS、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均显示出逐步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底质组中四种指标升高速度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内,陶粒组牙鲆生长最快,最高平均体质量达395.33±62.01g,而细沙组牙鲆生长较慢,平均体质量为291.54±42.31g,差异极显着。最后,分析了循环养殖系统的碳、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结果显示,饵料是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中碳、氮元素和能量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94.23~95.30%、100%和95.86~96.64%。在支出方面,生物呼吸所消耗碳和能量是其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收入碳的49.50~57.51%和总能量的35.43~41.00%。沉积是支出的另外主要部分,其贡献了比例为15.94~26.96%的碳、30.21~42.23%的氮和35.44~43.58%能量。陶粒组牙鲆生长累积的碳、氮和能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底质。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净化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水产养殖向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牛原青[5](2019)在《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的运行效果与工程设计》文中提出凡纳滨对虾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已有20多年的养殖历史,养殖量占我国对虾养殖量的70%以上。当前,池塘养殖、高位池养殖等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主要通过换水方式进行水质更新,大多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为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出循环水养殖模式(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能够将系统每天换水量降到10%,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模式,但RAS投资、运营成本及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大面积推广难度较大。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通过添加有机碳源,调节C/N比,提高水中异养细菌数量,利用微生物将水体中的无机氮转化为自身成分,絮体被对虾二次摄食,达到调控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降低饲料系数的目的,该技术虽然换水量较小,但是也存在技术操作和管理过程较为复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充分研究凡纳滨对虾生活习性、养殖池空间布局和养殖池微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高密度对虾内循环养殖技术,将基质内置,从而实现凡纳滨对虾养殖池集对虾养殖合水质净化与一体。具有投入和运行费用低,高密度、产出高,防止外源致病菌侵入,减少对虾发病率等优点。本研究采用珊瑚骨(4%V/V)作为生物膜载体,利用海水素配制人工海水,构建了盐度为5‰和15‰的两个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研究了养水和养殖两个阶段的水质变化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对运行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其优势菌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设计了一个1000立方米水体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养水阶段,通过投加硝化细菌制剂、氯化铵和亚硝酸钠,提高养殖系统珊瑚骨基质的生物膜生长过程,向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投加碳酸氢铵使氨氮初始浓度分别为2mg/L和5mg/L,海水系统的氨氮浓度经过2天降低至检测不出,亚硝氮浓度经过8天降低至检测不出;淡水系统的氨氮浓度经过4天降低为检测不出,亚硝氮浓度经过13天降低至检测不出。(2)在养殖过程中,海水和淡水两个养殖系统氨氮浓度始终在0.1mg/L以下,海水系统运行全程的氨氮平均浓度为0.04±0.08mg/L,淡水系统运行全程的氨氮平均浓度为0.016±0.08mg/L;亚硝酸盐氮浓度在养殖阶段前65天没有大幅度波动变化,海水系统运行前期的亚硝氮平均浓度为0.13mg±0.04/L,淡水系统运行前期的亚硝氮平均浓度为0.063±0.03mg/L;在65天后,两个系统的亚硝氮浓度有了不同程度升高,最终海水和淡水养殖系统中亚硝氮浓度分别达到了运行过程中的最高值(3.43mg/L和0.52mg/L)。(3)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养殖前期和后期珊瑚骨生物膜群落组成。通过Alpha多样性的分析,发现随着内循环养殖系统的运行,系统微生物种类以及丰度的显着增加。运行前期生物膜主要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分别占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菌群的89.95%和90.45%;在系统运行末期,生物膜组成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占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的92.6%和90.46%。海水内循环系统和淡水内循环系统运行全程一共检测出227个属。在系统运行前期,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中丰度最高的菌属分别为Muricauda和unclassifiedf<sub>Flavobacteriaceae;而在系统运行后期,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生物膜丰度最高的菌属均为Fusibacter,占比分别为22.30%和24.19%。(4)在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的运行前期与末期均检测出具有硝化功能的细菌菌属,海水系统和淡水系统均检测出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在海水系统运行末期检测出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和红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别占海水系统珊瑚骨表面微生物总体的0.93%、0.03%和3.32%;在淡水系统运行末期检测出硝化杆菌(Nitrobacter),占淡水系统珊瑚骨表面微生物总数的0.70%。(5)设计了一个1000m3的内循环养殖系统,养殖系统占地2010㎡,主要由蓄水池、标苗池、养殖池、物料间以及水质分析室组成,所需基础建设总成本为56.85万元,其每个养殖周期的运行成本为17.29万元。

于晓斌[6](2019)在《基于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的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常规的流水养殖不仅浪费了大量水资源,还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节能性强、适用性强的养殖模式,能够利用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式净化养殖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水处理技术作为循环水养殖工艺的中心环节,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本研究选用了表面积大、吸附性强的纤维球作为滤料,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反应器,应用于实验室中罗非鱼养殖过程。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层层跌水,多级复氧,实现了在零换水条件下去除SS(固体悬浮颗粒物)和含氮污染物,同时达到高溶解氧出水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自然挂膜的方式使纤维球形成了内部缺氧、外部好氧的环境,因此反应器可以同时完成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此外,分析了不同的水循环率对反应器的影响,水循环率为3次/天时,氨氮降低到0.2 mg/L,去除率可达96.15%;硝酸盐去除率稳定在70%左右;亚硝酸盐低至0.1 mg/L,去除率高达95.82%;出水COD浓度降至4.0mg/L,去除率达60%以上;SS去除率高达100%;出水DO浓度可以达到8–9 mg/L。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滤层滤料生物膜表面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相对丰度与多样性,以及各滤层微生物门、纲、属各水平的优势菌。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的优势菌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在属水平上,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的优势菌主要有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从实验室成熟的罗非鱼循环水养殖体系的滤料表面筛选出一株高效的好氧脱氮优势菌株L4,经鉴定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研究了菌株的环境影响因子和脱氮性能,结果表明,丁二酸钠为菌株L4的最佳碳源,其次是乙酸钠,最佳C/N为10-15,最佳生长温度为25-35℃,最佳p H范围为6-8,最适转速为150-200r/min。菌株能适应较宽范围的氨氮负荷,可在高氨氮浓度下(500mg/L和1000mg/L)生长脱氮。菌株具有异养硝化性能和好氧反硝化性能,以(NH4)2SO4、Na NO2和Na NO3分别为唯一氮源生长,36 h的脱氮率分别为90.2%、71.3%和91.1%。菌株固定在纤维球表面,加入灭菌后的罗非鱼养殖废水中,摇床培养三天后,结果表明NH4+-N、NO2--N、NO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1.43%,61.92%,23.02%,去除率高于灭菌不加菌株与不灭菌不加菌株的对照组,表明菌株L4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中。实验结果为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和脱氮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有现实意义。

张晶伟[7](2019)在《循环水养殖中总有机碳及菌群组成分析的研究》文中认为天津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海水养殖产业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但中小型养殖企业仍存在生产模式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低、对环境资源依赖程度高、能耗及环境污染压力大等诸多弊端。因此,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研发简约高效、环保节能、健康安全的养殖模式,对于加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渔民增收,推动建设都市型渔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天津独特的地热资源带动了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循环水养殖工艺实现了节能、降耗,但水处理量却相应增大,其中有机污染监测预警和循环水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研究成为提升尾水处理技术的关键问题。因此,发展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新技术、研发节能节水、生态环保等工艺,可为天津渔业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本文主要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实时监测循环养殖海水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为预警有机物的污染程度提高数据,分析影响TOC时空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素,为进一步探索循环养殖海水中TOC的生物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结合循环系统水质情况、放养密度、病害防治、日常管理、高效优化的养殖设备等方面,针对多级生物滤池中水体及生物填料上的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预测进行初步研究,为今后建立尾水处理新技术、循环系统微生态制剂研发等方面提高数据积累。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品种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采用快速、精准的总有机碳分析仪,定期监测半滑舌鳎、大菱鲆和石斑鱼养殖水体中TOC的含量。具体结果如下:大菱鲆养殖水体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半滑舌鳎养殖水体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依次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石斑鱼养殖水体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大菱鲆养殖水体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与半滑舌鳎养殖水体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相似。2.不同养殖品种TOC含量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主要采取CCA分析法,综合分析TOC含量和养殖水体中菌落个数与环境因子(温度、pH、DO、COD、氨氮、亚硝酸氮)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分析显示:DO、pH和温度是影响大菱鲆养殖水体中TOC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DO和温度是影响半滑舌鳎养殖水体中TOC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氨氮、pH和温度是影响石斑鱼养殖水体中TOC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温度是影响大菱鲆、半滑舌鳎和石斑鱼养殖水体中TOC含量变化的共同的环境因素。3.循环系统中多级生物滤池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针对不同生物滤池水体和生物膜的细菌多样性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细菌主要隶属于27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门类。9个生物膜样品中优势门类前三的细菌门类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细菌总数的49%66%,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占比5.6%11.7%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比15%36%。而9个生物滤池中的水体样本中的前三细菌门类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比为66%80%,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占比5.7%10.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比5.9%10.1%。在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中,所有的样品中均有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该菌主要起到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作用。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生物膜上的细菌物种含量明显少于水体中的细菌物种(P<0.05),但是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养殖水体(P<0.05)。4.循环系统中多级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PCoA分析表明,生物膜和生物滤池中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P<0.05),其细菌群落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通过对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一级预测功能中共获得6类生物代谢通路功能;二级预测中获得10个子功能;三级预测中发现所有样品均具有氮代谢功能,且生物膜样品氮循环功能较相应的养殖水体强。

仓萍萍[8](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陈丽娇[9](2019)在《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养殖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类对虾品种,对其进行系统、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定量分析,而且其在系统的查看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农业、渔业领域较少运用,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农业、渔业第一手生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跟踪记录定点观测点,可获得详实、准确数据,继而对水产养殖领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为调研区域,选取10户定点调查养殖户,采用实地访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调查定点养殖户整个养殖周期内所有的投入产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环境友好度,为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理有据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发现国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且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生物类型、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则总结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方法,以及研究水产品时关注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研究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并且理清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首先,概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样本点的选择;其次,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选取研究指标;最后,整理样本点调研数据,包括定点跟踪数据、入户访谈数据和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统计10个样本点整个养殖周期所有投入-产出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南美白对虾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结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对两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从纵向分析每个养殖模式3个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的大小,确定各个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从横向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同一阶段进行对比。第六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本文的功能单位为一吨南美白对虾,系统边界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成虾养殖、运输过程和废水,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饲料生产和成虾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WP),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水资源消耗(Resource Depletion water,WU),酸化(Acidification,A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EP)5种,影响评估结果工厂化养殖为1.33E+07,池塘养殖为3.38E+06,且为更方便与同类型文章比较,本文对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之后的加权值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6.12>池塘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2.24;两种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标大小顺序为: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潜值>气候变化>酸化>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分别为17.72、4.63,富营养化潜值分别为6.12、2.24,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46、0.91,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63、0.77,初级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9、0.17。可以看出:(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2)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3)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4)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2)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3)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4)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张龙[10](2019)在《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密度及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概述了不同养殖系统(全封闭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多营养级协同对虾养殖系统和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的系统组成、水处理工艺、典型系统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探究了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水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比较凡纳滨对虾室内流水养殖模式和室内循环水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了对虾循环水养殖的可行性。最终,本研究还通过分析养殖水体处理前后养殖水体无机氮浓度变化,探究了全封闭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硝化效率,为对虾循环水养殖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通过养殖场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实验(21天),探究了放养密度(1.50–2.25万尾/m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增加会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实验期间各养殖池内水体的pH值逐渐下降,氨氮(NH4+–N)和COD浓度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弧菌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0.3×104–7.5×104 CFU/mL)波动。放养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养殖水体pH值下降,NH4+–N和COD浓度升高,但对水体中的弧菌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末期,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具有较高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56.52–71.22%)和拟杆菌门(20.65–38.23%)为各养殖池内主要细菌门类,而且弧菌属(2.3–9.4%)在各养殖池内均为优势菌属。2.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研究以凡纳滨对虾室内工厂化流水养殖为对照组,通过养殖场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实验(85 d)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影响,探究了养殖实验期间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硝化效率变化。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74.58%±1.74%)、饲料转化率(70.56%±3.82%)、产量(3.91±0.49kg/m3)显着高于室内工厂化流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66.90%±3.80%)、饲料转化率(67.14%±3.25%)、产量(3.47±0.42kg/m3)(P<0.05)。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将养殖水体COD、NH4+–N和亚硝酸氮(NO2-–N)质量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分别在5.92、0.60和1.14 mg/L以下;对照组的COD呈现上升趋势,最高升至15.37mg/L,NH4+–N和NO2-–N质量浓度在较大范围(0.20–2.90mg/L和0.19–6.97mg/L)内波动。然而,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水体NO3-–N和总氮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分别升至25.98和33.55mg/L;对照组养殖水体NO3-–N(0.94–2.85 mg/L)和总氮(5.95–14.01mg/L)质量浓度变化则相对较小。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对养殖水体硝化作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氨氮和亚硝酸氮去除率分别为23.78%–91.43%和0–27.76%,硝酸盐氮累积率则稳定在一定范围(0.57%–4.30%)。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实验表明:当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升高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池内细菌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在实验中逐日增加换水量对水体pH值和COD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难以控制NH4+–N和NO2-–N浓度的升高。在凡纳滨对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比实验中,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不仅可以控制养殖水体水质中COD、NH4+–N和NO2-–N浓度,提高凡纳滨对虾产量,而且具有较高的氮移除能力,是一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

二、工厂化养殖循环处理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厂化养殖循环处理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系统结构
    1.1 国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配置
    1.2 国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配置
    1.3 4种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比较
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与传统养殖模式的对比
    2.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与池塘养殖的对比
    2.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与高位池养殖模式的对比
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热源
    3.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水质保持与污水处理
4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阻力
5 结语

(2)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2.1.5 小结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2.4 小结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3.4 小结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4.4 小结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3.5.1 研究方法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6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方法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5.2.4 讨论与小结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3.4 讨论与小结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4.4 讨论与小结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5.4 讨论与小结
    5.6 本章小结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和养殖品种特点
    1.2 三角帆蚌养殖生态学概况
        1.2.1 生态习性
        1.2.2 养殖温度
        1.2.3 养殖pH
    1.3 贝类摄食代谢
        1.3.1 摄食机制
        1.3.2 贝类摄食种类
        1.3.3 贝类生理代谢
    1.4 类胡萝卜素在贝类养殖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设计
    2.1 养殖系统
        2.1.1 系统构建
        2.1.2 养殖设施
        2.1.3 养殖用水调配供给
        2.1.4 藻类培养与供给
        2.1.4.1 藻类扩培与投喂
        2.1.4.2 外塘发塘补充藻类方法
        2.1.4.3 养殖水池的自身补给和其他替代饵料的补充
        2.1.5 养殖水质的控制指标与管理
        2.1.6 养殖尾水处理
    2.2 养殖品种和插核技术
        2.2.1 养殖品种
        2.2.2 插核技术
    2.3 日常管理以及注意事项
    2.4 养殖效益
    2.5 小结
第三章 三角帆蚌昼夜呼吸代谢及摄食节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试验
        3.1.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节律试验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三角帆蚌的昼夜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
        3.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率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贝类昼夜代谢变化规律
        3.3.2 贝类摄食昼夜节律及其对藻类浓度的摄食反馈
第四章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饲养管理
        4.2.2 实验设计
        4.2.3 生长性状指标的计算
        4.2.4 类胡萝卜素测定
        4.2.5 内壳色的测量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的影响
        4.3.2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肝胰腺和外套膜边缘膜TCC的影响
        4.3.3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贝壳色泽的影响
        4.4.2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组织中类胡萝卜含量的影响
        4.4.4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生长的影响
        4.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组成与性质
    1.3 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牙鲆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多毛类动物在海洋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不同底质
        2.2.3 多毛类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构建方法
        2.3.2 工厂化养殖固体废弃物饲喂多毛类的可行性
        2.3.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循环运行的可行性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比例养殖固体废弃物对滤器内多毛类生长存活影响
        2.4.2 不同底质类型的生物滤器内多毛类沙蚕存活生长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多毛类动物密度与饵料
        3.2.4 养殖废水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3.3.2 多毛类生长测定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常规水质参数变化
        3.4.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特征性水质参数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的碳和氮元素平衡与能量分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测定
        4.3.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测定
        4.3.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规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
        4.4.2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
        4.4.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微生物膜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变动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器材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养殖废水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微生物膜取样
        5.3.3 异养菌分离、纯化与培养
        5.3.4 异养菌种类分析
        5.3.5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提取与扩增
        5.3.6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MPN-PCR结果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生物膜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5.4.2 16S rDNA扩增
        5.4.3 PCR扩增结果
        5.4.4 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种类组成
        5.4.5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数量变动
        5.4.6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4.7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循环养殖系统设计方法
        6.3.2 养殖方法
        6.3.3 参数测定
        6.3.4 实验分组和终点确定
    6.4 实验结果
        6.4.1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6.4.2 牙鲆和岩虫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和氮平衡与能量分配规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氮平衡和能量分配测定
        7.3.1 设计方法
        7.3.2 养殖方法
        7.3.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测定
        7.3.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测定
        7.3.5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测定
        7.3.6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
        7.4.1 岩虫的昼夜代谢规律
        7.4.2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
        7.4.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
        7.4.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的运行效果与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凡纳滨对虾现有养殖模式
    1.3 现有模式的缺点
    1.4 内循环养殖模式的提出
    1.5 内循环养殖模式的优势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效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养水阶段水质变化情况
        2.3.2 养殖阶段水质变化情况
        2.3.3 对虾养殖状况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循环系统细菌多样性分析
        3.3.2 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循环对虾养殖系统工程设计
    4.1 引言
    4.2 工程设计说明
        4.2.1 整体规划
        4.2.2 内循环对虾养殖系统设计
    4.3 内循环养殖模式经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件1:内循环养殖系统平面示意总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的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循环水养殖系统
        1.1.1 我国水产养殖模式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1.1.2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1.1.3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组成
        1.1.4 水产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1.2 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的处理技术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生物脱氮技术
        1.3.1 传统生物脱氮
        1.3.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1.4 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种群及其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1.4.1 生物滤池内的微生物种群
        1.4.2 生物滤池内微生物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作用
        1.4.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的筛选及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对工厂化养殖循环水的净化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反应器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纤维球表面挂膜流程
        2.1.4 不同水循环率的设定
        2.1.5 水样采集和分析方法
        2.1.6 不同滤层水样的采集和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纤维球滤料的挂膜
        2.2.2 不同循环率对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2.3 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对COD和SS的去除效果
        2.2.4 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的脱氮效果研究及机理分析
        2.2.5 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养殖尾水的DO和pH变化
        2.2.6 不同滤层高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3 小结
第3章 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水质检测方法
        3.1.4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
        3.1.5 PCR扩增及样品测序
        3.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生物群落丰度
        3.2.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
        3.2.3 微生物群落组成
    3.3 小结
第4章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和性能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来源
        4.1.2 培养基、试剂和仪器
        4.1.3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4.1.4 DNA提取过程
        4.1.5 16SrDNA的PCR扩增与测序
        4.1.6 菌株异养硝化影响因子研究
        4.1.7 菌株在不同初始氨氮负荷下的异养硝化性能
        4.1.8 菌株的生长曲线和脱氮特性研究
        4.1.9 菌株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研究
        4.1.10 分析方法
        4.1.11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4.2.2 环境因子对菌株L4异养硝化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初始氨氮浓度对菌株异养硝化能力的影响
        4.2.4 菌株的脱氮特性
        4.2.5 菌株L4对水产养殖废水的脱氮特性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题汇总
    中文图题
    英文图题
    中文表题
    英文表题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循环水养殖中总有机碳及菌群组成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海水养殖概况
        1.1.1 天津市海水工厂化养殖概况
        1.1.2 天津循环水养殖模式及工艺
        1.1.3 海水工厂化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1.1.4 海水工厂化养殖水质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1.2 我国海洋环境中总有机碳的研究概况
        1.2.1 总有机碳的概述
        1.2.2 总有机碳的研究方法
    1.3 循环系统微生物研究
        1.3.1 碳源的概念
        1.3.2 微生物概念
        1.3.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工厂化养殖海水总有机碳季节分布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工厂化养殖水体中TOC含量的周年变化特征
        2.2.2 不同养殖品种养殖环境TOC季节分布特征
        2.2.3 TOC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养殖品种TOC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2.3.2 不同养殖品种TOC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3 不同养殖品种多样性指数分布特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和分析
        3.2.1 细菌群落组成
        3.2.2 生物滤池微生物多样性
        3.2.3 群落组成分析
        3.2.4 细菌组成差异
        3.2.5 细菌群落功能预测
        3.2.6 氮循环细菌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成果

(8)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1.3.1 论文观点
        1.3.2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2.2 评价与启示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基础理论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经济模型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4.2.1 规模布局
        4.2.2 主要问题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研究结论
        5.1.5 讨论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2.4 讨论
    5.3 本章结语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6.3.1 研究结论
        6.3.2 结论验证
    6.4 本章结语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7.1 主要结论
    7.2 转型机制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3.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2.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步骤
        2.3.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样本点数据描述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研究区域养殖情况
    3.2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选取
        3.2.1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3.2.2 环境影响类型指标选取
    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3.3.1 分类及特征化
        3.3.2 标准化及加权
    3.4 工厂化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3.4.1 养殖池的选址及构建
        3.4.2 虾苗放养
        3.4.3 养殖管理
        3.4.4 饲养模式
    3.5 池塘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3.5.1 池塘选址及构建
        3.5.2 虾苗放养
        3.5.3 养殖管理
        3.5.4 饲养模式
    3.6 样本点两种养殖模式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
    4.1 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
    4.2 清单分析
    4.3 影响评估
    4.4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和加权评估结果
    4.5 解释分析与讨论
        4.5.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
        4.5.2 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
        4.5.3 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
        4.5.4 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
    5.2 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
    5.3 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
    5.4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5.5 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密度及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应用现状概述
    1.1 全封闭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1.1.1 系统构成
        1.1.2 水处理工艺
        1.1.3 典型系统
        1.1.4 存在问题
    1.2 综合多营养级对虾养殖系统
        1.2.1 系统构成
        1.2.2 水处理工艺
        1.2.3 典型系统
        1.2.4 存在问题
    1.3 生物絮团养虾系统
        1.3.1 系统组成
        1.3.2 水处理工艺
        1.3.3 典型系统
        1.3.4 存在问题
    1.4 结论和展望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设施
        2.2.2 实验设计
        2.2.3 分析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放养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2.3.3 放养密度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4.2 放养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2.4.3 放养密度对水体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设施与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测定与计算方法
    3.3 结果
        3.3.1 循环水养殖系统对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3.3.3 循环水养殖系统进出水口无机氮浓度变化
    3.4 讨论
        3.4.1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3.4.3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应用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脱氮效果的探究
    3.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工厂化养殖循环处理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研究进展[J]. 吴雯艳,邵一涵,叶雯雯,邵翔世,倪铠,赵波. 水产养殖, 2021(07)
  • [2]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3]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D]. 孙明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D]. 杨大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5]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的运行效果与工程设计[D]. 牛原青.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多层纤维球生物滤池的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技术研究[D]. 于晓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9(02)
  • [7]循环水养殖中总有机碳及菌群组成分析的研究[D]. 张晶伟. 天津农学院, 2019(07)
  • [8]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D]. 陈丽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密度及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D]. 张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产业化养殖循环加工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