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感染动物的种类及分布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感染动物的种类及分布

一、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国,田富彰,魏柏青,王祖郧,崔百忠,吴海生,冯建萍,宁刚,游培松,熊浩明[1](2021)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防控现状及展望》文中指出青藏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起初于1954年,在青海省贵德县上岗察地区首次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到鼠疫菌后被证实。1959—1985年先后发现祁连山—阿尔金山(东部)疫源地、甘南疫源地、青南高原疫源地、冈底斯山、中昆仑山北坡疫源地、藏东北高原疫源地及东昆仑山疫源地。60多年来各地区的鼠防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和鼠疫监测等防控工作,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已基本查清,细致研究了疫源地内自然环境、媒介、宿主动物、病原体等的情况,掌握了疫源地区域内鼠疫流行规律、特点,并总结了防治工作中的不足和经验,为今后鼠疫防控工作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秦婧靓[2](2021)在《云南省鼠疫耶尔森氏菌静息期前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鼠疫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三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造成至少一亿六千万人的死亡。其中,发生在19世纪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被认为起源于中国云南省,随后经海洋航线波及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地区,一直持续至20世纪中叶。鼠疫的病原菌——鼠疫耶尔森氏菌在自然界可长期存活,在适宜生境下能形成自然疫源地。但鼠疫菌在疫源地的流行并非长期持续,而是表现为流行-静息间隔交替出现的形式。其交替时间可从几年至几十年不等。限于过去研究手段不足,对于这种流行-静息间隔型鼠疫种群变化规律和遗传关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该类型鼠疫的流行由本地长期潜伏的鼠疫菌所导致,还是由外地重新引入的鼠疫菌引发,目前也没有明确答案。我国有12种不同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中云南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呈现典型的流行-静息-再流行特征,且不同流行期都有丰富的菌株保藏,为流行-静息间隔型鼠疫研究提供了可靠样本。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1952-2016年云南省12个州、市360株鼠疫菌,其中包括两次流行期和两次静息期菌株。通过对上述鼠疫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种群结构和群体遗传学分析,以期重建云南省鼠疫菌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该菌静息期前后的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了解静息期前后鼠疫菌传播模式,探索其种群变化规律。研究内容与结果1.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组变异及种群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中,我们新测序了360株云南省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分离株,覆盖了多个鼠疫菌系统发育分支,包括1.ORI2(343株)、2.MED、1.IN1、1.IN2、1.IN3、1.ORI3和2.ANT(17株)。优势种群1.ORI2中343株鼠疫菌共鉴定到263个可靠的SNP变异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云南省鼠疫菌可分为2个主要群,流行1和静息1(静息前)菌株主要集中在Sublineage 1;流行2和静息2(静息后)菌株分布在Sublineage 2。这2个主要群由同一祖先平行分化而来,并且Sublineage 2不是Sublineage 1的后代菌株。进化速率及两两菌株间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2个主要群菌株分支至节点距离与采样时间呈显着正相关,并且Sublineage 1菌株的进化速率及两两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均高于Sublineage 2菌株。因此,我们推测云南省黄胸鼠疫源地鼠疫的两次流行分别由Sublineage 1和Sublineage 2导致。Sublineage 1中1952-1956年流行1菌株分布于德宏州、大理州和保山市,其中大理州分离菌株最多。1956年后鼠疫进入静息期,长达25年。与Sublineage 1有所不同,Sublineage 2可进一步细分为4个亚群(命名为wave 1-wave 4)。wave1菌株最先出现,主要分布于滇西;其次为wave 2和wave 3,wave 2菌株主要分布于滇西和滇中;wave 3分布于滇西、滇中、滇南和滇东,其采样时间短、地区跨度大;wave 4中包含静息2时期菌株,地区跨度仅次于wave 3。静息后鼠疫呈现出由西向东,由边境向内陆发展的动态模式,并且位于滇西的德宏州,鼠疫疫情出现最早消失最晚,一直有分离到鼠疫菌。2.云南省黄胸鼠鼠疫传播规律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省静息期前后鼠疫菌传播模式以及与国际菌株间的关系,我们结合采样时间、地点,并基于菌株间传播事件和系统发育关系,对静息期前后鼠疫菌进行了初步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ublineage 1中菌株呈梯形分布,大理分离株位于进化树根部,长期在本地进行传播;Sublineage 2由4个亚分支组成,其中wave 2和wave 3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生流行。因此,我们推测流行2的疫情可能是由Sublineage 2的多个分支共同导致。我们还观察到Sublineage 2中滇西菌株位于进化树的根部,菌株呈现由西向东的传播趋势。并且,位于滇西的德宏菌株集中分布于Sublineage 2的根部以及其亚分支中。综合流病学和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我们推断德宏州很可能就是流行2鼠疫疫情的起源地,并以此为中心向云南中部、南部及东部地区扩散。最后,我们纳入已公布的470株鼠疫菌以及此次测序的360株云南菌株,进一步明确了云南菌株在国际菌株中的系统发育地位。研究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了云南省1952-2016年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和传播模式,为后续深入研究这种流行-静息间隔型鼠疫种群变化规律及流行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对有详细历史记录和样本的云南鼠疫疫源地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基因组学分析,(1)我们发现静息期前后鼠疫的两次流行由2个姐妹种群分别引起,它们拥有共同祖先来源,而非同一分支相继发生;其中静息前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进化速率均高于静息后菌株。(2)我们明确了静息期前后鼠疫菌的传播模式,静息前菌株主要集中在大理州,长期在本地循环传播;而静息后鼠疫可能起源于德宏州,由西向东进行传播。本课题分析归纳了云南省几十年间鼠疫的传播规律,为鼠疫菌这一重要病原的防控提供重要支撑。

袁杰,景文展,刘民[3](2020)在《我国鼠疫防范面临的风险与应对建议》文中指出鼠疫是WHO列为重新流行的20种传染病之一。鼠疫曾在全球流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今,我国的鼠疫防控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人间鼠疫目前处于散发状态,但是仍然存在复燃、扩散及跨境传入的风险。本文回顾了过去10年全球和我国的人间鼠疫发病情况,总结当前全球及我国鼠疫疫情的特点,分析我国鼠疫防范当前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应对建议。

李春霞[4](2020)在《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云南省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位分化及鼠体蚤寄生差异等生态学特征,丰富横断山区小型兽类和蚤类的生态学资料,为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溯源提供鼠蚤生态学依据。方法根据碧罗雪山的地形、海拔、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于2014年10月-2016年11月在碧罗雪山西坡和南缘共计选取35个调查样点,划分为5个自然垂直带,开展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类的生态学调查,运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对碧罗雪山区域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类的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鼠蚤寄生差异及生态位分化等生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累计布放有效鼠铗11195铗次,捕获小型兽类1607只,总体捕获率为14.35%,隶属4目8科21属42种,以啮齿目最多,中华姬鼠为该区域唯一优势种群,占所有捕获小兽的30.62%;累计捡蚤914匹,隶属2总科5科19属44种,以栉眼蚤科最多,云南栉眼蚤、偏远古蚤和迪庆额蚤为优势蚤种,占所有捡获蚤的49.89%。(2)α多样性指标: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谷值均在B垂直带,峰值所在的垂直带略有差异,物种丰富度在C垂直带达到峰值,而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在D带达到峰值;蚤类的物种丰富度在A带-E带先升高后下降,在D带达到最高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在C带最高。(3)Cody指数和Jaccard相似系数:小型兽类Cody指数在A带与D带之间最高,D带与E带之间最低,相似系数在A带与D带之间最低,C带与D带之间最高;寄生蚤类Cody指数在A、B与D带之间最高,B带与E带最低,相似系数则B带与E带最高,A带与E带最低。(4)生态位分化:中华姬鼠、齐氏姬鼠、安氏白腹鼠、高山鼩鼱、印度长尾鼩、长尾鼩和短尾鼩作为碧罗雪山区域的优势鼠种和常见鼠种,在5个垂直带均有分布,生态位宽度值大;斑胸鼠、斯氏家鼠等10种小型兽类生态位宽度值为0;西南绒鼠与克钦绒鼠、灰腹鼠以及短尾鼩与长爪鼩鼱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综合两种资源等级均表明特新蚤指名亚种生态位较宽,与迪庆额蚤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多。(5)鼠蚤寄生差异:绒鼠属的染蚤种类和数量最高,优势蚤种云南栉眼蚤主要寄生宿主为西南绒鼠,迪庆额蚤主要宿主为中华姬鼠,偏远古蚤主要宿主为短尾鼩。(6)在碧罗雪山,云南省野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齐氏姬鼠、大绒鼠和主要媒介特新蚤指名亚种虽不居优势地位,但仍有相对分布;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旱獭在该区域有分布(但因旱獭是保护动物,未进行捕获)。结论(1)碧罗雪山区域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总体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分布较为均匀,优势种群突出。优势鼠种在各垂直带存在连续重叠现象,均有中华姬鼠分布;优势蚤种在不同垂直带的分布存在交叉重叠现象。(2)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变化趋势类似,均为“一谷一峰”的分布格局;蚤类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格局。(3)相邻或相近垂直带之间的总体特点为物种的更替速率较慢,相似度较高;跨度越大,物种差异越显着。(4)小型兽类和蚤类的优势种群和常见种群的生态位较宽,对环境的选择适应能力较强。(5)碧罗雪山区域具备传播和保存鼠疫菌的风险。对碧罗雪山连续的小型兽类、蚤类和生态因子的监测,有助于借助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的生态学信号对鼠疫疫情实现早期的预测预警,迅速作出反应,并能有力防控其他鼠传和蚤传疾病的发生发展。

苏超[5](2020)在《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边境地区小型兽类及其土拉菌感染状况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研究云南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边境地区小型兽类在室内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梯度以及境内外的种类分布、优势及常见种类、多样性格局;并且通过分子流行病学检验检测方法,调查其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状况,以寻找该菌在云南的存在和分布状况。方法:在云南省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边境地区以及缅甸联邦共和国克钦邦八莫市的莫西镇,共选取了9个样区的36个采样点,开展小型兽类采样调查。根据纬度、地形、海拔等环境条件,划分为高低纬度地区,室内外地区,境内外地区以及4个海拔带,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对其群落结构、多样性等指标进行分析。对采集到的小型兽类脏器标本在P2+生物安全实验室内,严格无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DNA提取,先运用巢式PCR技术,对土拉弗朗西斯菌Fop A基因进行扩增,阳性材料对Tul-4基因及16S r RNA基因进行再次验证,阳性材料送公司测序,并对测序结果建树分析。结果:1.在云南省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5个州(市)、8个县(市)、16个乡(镇)的37个境内采样点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克钦邦八莫市曼西镇的9个境外采样点,共计布放工具16753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1139只,隶属于3目4科11属20种(亚种),笼夹综合总捕获率达到5.99%。黄胸鼠是该块地区的优势鼠种,构成占比高达77.44%,处于绝对优势地位。2.室内共计布放鼠笼9672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332只,隶属于3目3科7属8种(亚种),总捕获率4.76%,其中,黄胸鼠捕获率最高,达到3.87%,占比81.33%;室外共计布放鼠夹9781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807只,隶属于3目4科11属20种(亚种),总捕获率6.87%,其中,黄胸鼠捕获率最高,达到4.11%,占比65.80%。群落生态指标对比上,均以室外较高,说明室外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衡度、生态优势度均大于室内。其主要原因同人类活动影响息息相关,环境较为单一、只有少数种类能够适应与人类共处;而室外自然环境多变,气候、植被、食物来源等因素丰富,从而有着更加丰富的物种分布。3.高纬度地区共计布放笼夹12393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899只,隶属于3目4科11属18种(亚种),总捕获率6.16%,其中,黄胸鼠捕获率最高,达到4.27%,占比73.19%;低纬度地区共计布放笼夹4360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240只,隶属于2目2科8属13种(亚种),总捕获率5.50%;其中,黄胸鼠捕获率最高,达到3.28%,占比59.58%。高、低纬度两块区域群落生态指标对比上,高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大于低纬度地区,但多样性、均衡度和生态优势度上,低纬度地区高于高纬度地区。4.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海拔带来看,从低到高的四个海拔带I、II、III、IV,分别捕获小型兽类1科2属2种(亚种)、2目2科4属5种(亚种)、3目4科10属16种(亚种)和3目4科8属9种(亚种),黄胸鼠在四个海拔带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捕获率分别为1.75%、2.93%、5.88%和4.87%,构成比分别为61.90%、74.78%、73.86%和74.22%。低纬度地区的不同海拔带来看,从低到高的四个海拔带I、II、III、IV,前三个海拔带均仅捕获1个鼠种;大于1300米海拔带捕获2目2科8属13种(亚种),黄胸鼠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笼夹综合捕获率5.98%、占比36.6%。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海拔带物种丰富度差异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基本呈现先稍有降低再生高后又降低的“Z”字型特征,丰富度最高的是1000到1300米海拔带。物种丰富度同生态优势度间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8947,p=0.0403),而多样性指数与生态优势度间有着十分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1,p<0.01)。低纬度地区的海拔带IV,从物种丰富度上看,其高于高纬度地区的海拔带IV低于高纬度地区的海拔带III,但多样性指数、均衡度指数以及优势度均明显高于高纬度地区的四个海拔带。5.境内布放工具370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19只,隶属于2目2科3属3种(亚种),总捕获率5.14%。其中,黄胸鼠捕获率最高,为4.32%,占比72.92%;境外布放工具370个次,捕获小型兽类标本19只,隶属于2目2科3属4种(亚种),总捕获率3.75%。其中,黄胸鼠捕获率最高,为2.72%,占比84.21%。生态指标对比上,两样区较为接近,境外稍高于境内,说明总体来看,两样区物种丰富区别不大,海拔、纬度、植被种类等自然环境因素均差别不大,表现的少量差异,可能主要和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人类活动有关,境外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从而保留了较多的物种多样性。6.本次研究对我省靠近边境的8个县(市)及一个境外地区(缅甸克钦邦八莫市莫西镇)的997份小型兽类脏器标本(脾脏968份、肝脏29份),针对土拉弗朗西斯菌三种不同的基因片段(Fop A基因、Tul-4基因和16S r RNA基因),使用巢式PCR方法进行筛检,最终均未能检测到阳性样本。结论:1.该块区域,无论室内外、纬度高低、海拔高低、境内外,黄胸鼠均表现为全区域的绝对优势地位,这表明该块区域,黄胸鼠仍然是该区域的优势鼠种。2.次要优势鼠种和常见鼠种的分布,室内外、纬度高低、海拔高低、境内外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纬度、海拔差异明显。3.调查区域的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等指标,受生态地理景观、人类活动的影响,丰富度和多样性总体表现为室外高于室内、境外稍高于境内、高纬度地区的1000到1300米海拔带和低纬度地区的大于1300米海拔带最高。4.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暂未在调查区域发现土拉弗朗西斯菌相关线索,其主要原因可能该块区域本身不存在土拉弗朗西斯菌,也有可能存在但未能发现,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大调查范围以及扩大调查标本物种(如增加蜱、蚤等医学节肢动物昆虫),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来深入明晰该菌在云南是否存在以及其分布情况。5.通过本次研究,在云南建立了土拉弗朗西斯菌的细菌学分离、培养、鉴定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检测技术,为今后对该菌的更进一步研究、调查、甚至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检测处置,进行了有效的技术储备。

姜志宽,贾德胜,韩招久[6](2020)在《鼠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鼠疫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曾在历史上发生过3次全球大流行。2019年内蒙古鼠疫疫情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类型复杂;经过长期的防控,我国鼠疫防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和江西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已被消除,全国疫情目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复燃的不确定性和远距离传播的危险仍然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文阐述了鼠疫的病原学、临床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回顾了世界和中国鼠疫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史,介绍了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种类与分布,以及应急防控情况,提出了应对的预防控制对策。

沈希[7](2019)在《云南齐氏姬鼠地理分布特征与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齐氏姬鼠在不同样区和海拔梯度带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齐氏姬鼠在小型兽类群落中的地位和种群分布情况,完善地理分布和种群生态学的特征指标,描述其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并比较不同疫源地类型样区间的各项指标的差异,初步探讨齐氏姬鼠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和分布概况。方法在2009年-2018年间对云南36个县级行政区进行了小型兽类现场调查取样,其中腾冲、香格里拉、云龙、德钦、维西、贡山、宜良、福贡、玉龙、巧家、华坪、永善、剑川和祥云14个样区发现齐氏姬鼠存在。根据调查情况、生境类型和景观环境条件划分海拔梯度带,整理调查数据,计算地理分布和生态学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捕获齐氏姬鼠1541只,占小型兽类总数的22.88%,为小兽群落优势种,总捕获密度为3.18%,总体生态位宽度为0.5967。各样区齐氏姬鼠构成比由西向东呈逐渐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南北方向则呈较大波动不均匀分布;捕获密度自东向西、从南到北均呈现两边低、中间高的分布状态;生态位宽度在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上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齐氏姬鼠的构成比与捕获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2.在14个样区中共捕获雌性齐氏姬鼠723只,总雌性率46.92%,总性比0.88;成年齐氏姬鼠1294只,总成年率83.97%。齐氏姬鼠雌性率和性比自西向东随经度增加呈现为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自北向南则呈现为不规则的分布趋势,各样区间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成年率在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上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趋势。除海拔梯度带IV齐氏姬鼠数量较少不做讨论外,齐氏姬鼠雌性率和性比均随海拔升高先降低后缓慢升高,成年率也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升高。3.从被捕获齐氏姬鼠体表共检出2科6亚科8属13种693匹寄生蚤,特新蚤指名亚种、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和迪庆额蚤分别占总数的43.29%、21.50%和20.49%,为齐氏姬鼠体表寄生蚤群落优势种;染蚤鼠351只,总染蚤率22.78%。各样区齐氏姬鼠的染蚤率、蚤指数和特新蚤指名亚种蚤指数在地理分布上由西到东、从北到南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格局,而在垂直分布上,则呈现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4.野鼠疫源地齐氏姬鼠的构成比、捕获密度、成年率、染蚤率明显高于非疫源地和家鼠疫源地,而齐氏姬鼠的性别分布则没有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齐氏姬鼠在不同类型疫源地的分布是有差异的,相对而言,在野鼠疫源地呈现为集中分布趋势,优势种群地位突出,而在家鼠疫源地和非疫源地,其优势种群地位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更替。结论1.各样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有差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等群落生态学指标与齐氏姬鼠在不同样区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兽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越低,优势度越高的样区,齐氏姬鼠的优势种地位越突出。2.各样区齐氏姬鼠的构成比在经度水平方向上,自西向东随经度增加呈现为逐渐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而在纬度水平方向上,自北向南则呈现为波动起伏较大的分布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齐氏姬鼠的构成比与捕获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3.齐氏姬鼠的种群结构与分布状态在不同样区和海拔梯度带间存在较大差异,与其种群数量、密度、海拔高度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4.各样区齐氏姬鼠的染蚤率、蚤指数和特新蚤指名亚种蚤指数在经纬度水平(由西到东、由北到南)均呈现为三段式先升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从垂直分布来看,齐氏姬鼠染蚤率、蚤指数和特新蚤指名亚种蚤指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5.野鼠疫源地齐氏姬鼠的构成比、捕获密度、成年率和染蚤率显着高于家鼠疫源地和非疫源地,不同类型疫源地间齐氏姬鼠的地理分布特征和生态学指标存在差异。

齐晓钰[8](2019)在《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折的重大时期,也是我国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时期。京津冀地区在这一时期多次经受传染病的侵袭,每年都有疫灾发生。从时间上来看,民国三十八年中有三个疫灾高峰期,80%的年份疫病种类在5种及以上,霍乱流传最广,天花的流行年数最长。从季节上看,夏秋季节是疫灾多发的季节,春季次之,冬季较少。从疫灾波及的区域范围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的疫灾频度、疫灾广度、疫灾密度都较高,京津的疫灾厚度也很高,河北稍低。分县域来看,北京发生疫灾的频度最高,其次是天津县。Arcgis Getis-ord Gi*空间聚类分析发现四个统计学意义上的集聚性地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形成了纺锤状的疫灾高发区;唐山-秦皇岛地区形成U型疫灾高发区;张家口附近地区形成三角形的疫灾区;石家庄-保定地区形成圆形的疫灾发病区。应用中位数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发现,整个民国时期疫灾的中心分布在新镇县,疫灾扩散方向呈现东北西南走向,是受城市分布、人口流动和地理区位的影响。对单个疫种的分析发现,霍乱主要发生在港口城市,并向附近地区传播,天花主要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白喉主要在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分布,痢疾的发生相对其他疫种比较分散,鼠疫的发生以疫源地和铁路交通中心为主要地区。自然因素方面,京津冀地区平原广阔,人口稠密,便于疫情的爆发和传染。气候上,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滋生细菌和病毒。自然灾害频发,水、旱、蝗多种灾害伴生,成为细菌滋生的适宜环境。鼠疫自然疫源地使得疫灾具有周期性和反复性。社会因素方面,人口流动加速了传染病的扩散。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方式促进了传染病的跳跃传播。战争是瘟疫的催化剂,京津冀地区在民国时期饱经战火,也多次被战争造成的传染病侵袭。城市环境卫生状况差、卫生观念落后和不当的生活风俗容易造成传染病流行。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行政体系、服务体系和防疫体系的构建。卫生行政是否健全、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防疫体系是否到位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关键,三个体系的构建使得近代卫生事业逐步建立起来。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伴的是社会精英、政府和普通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社会精英始终走在公共卫生事业的前端,引导整个社会对公共卫生的认识;政府是卫生事业建设的主力,搭建了公共卫生的基本框架;普通民众逐渐接受公共卫生观念,改善卫生习惯,是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极大进步。

吴雨[9](2019)在《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虽只有38年的历史,但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无年不疫,频繁的疫灾冲击着当时疲敝的社会,在传染病的肆虐下,社会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本文着眼于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疫灾流行状况,结合其区域的特殊性分析致灾因子,并探讨疫灾影响下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在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时间上,民国38年间,云贵川三省几乎年年有疫,四川省的疫灾频度达到了 100%。十年疫灾指数居高不下,疫灾广度在波动中上升,波及范围在1942年达到最大,疫灾县数呈现出显着的“双峰”状态,民国后期的疫灾程度明显重于前期。空间上,疫灾多发县沿四川盆地边缘呈半环状分布,疫灾重心虽在民国前中后期有一定的迁移,但均位于四川省内。霍乱、天花、伤寒、疟疾和鼠疫是本区的主要高发传染病,高发地除霍乱位于贵州省,鼠疫位于云南省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省,四川省是本区的疫灾热点区域。疫灾爆发流行是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整体海拔偏高,疫灾流行与海拔高程之间在0.01显着性水平下呈微弱负相关(r=-0.152),整体上海拔越高,疫灾频度越低,高发县集中在海拔500-2000米的相对平坦地带。年均温与疫灾年数成弱正相关(r=0.118),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越容易有疫灾的流行,年均降水量虽没有通过相关性检验,但在耦合图中发现,年降水量在800-1200mm之间的地势低平区是高发县的集中地。河流作为当时主要的饮用水来源,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河流越近,疫灾发生频率越高。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与地震一样对疫灾具有一定的诱发机制,自然疫源地也影响着疫灾的分布,是滇西南鼠疫高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方面,云贵川地区山地较多,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交往频繁的相对平坦区是疫病高发的热点区,战争除对本地疾病爆发造成影响外,病菌还会随军队和难民的迁移而扩大影响范围,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灾的流行。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抗战爆发后,因国民政府首都内迁,成为抗战大后方而得到快速发展。在短时间内,纷纷建立起了公共卫生行政、服务和防疫体系。快速的“畸形”发展使得各卫生机构几乎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思想上公共卫生意识渐开,政府受中央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社会有识之士以科学的方法宣传防疫思想,普通民众在科学防疫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禳灾解疫的风俗习惯。虽有这一段快速的发展期,其公共卫生水平与沿海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这一繁荣景象在抗战胜利后,各方面支撑力量的回迁,卫生事业又陷入了濒于停滞的状态。

段天一[10](2018)在《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流行病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我国将鼠疫列为甲类传染病。1954年在内蒙古的杭锦后旗和临河县从自毙长爪沙鼠及其洞干蚤体内分离出鼠疫菌,首次证实我国存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截止目前,疫源县共25个,疫源地面积135070km2。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为长爪沙鼠,主要媒介为突病蚤蒙冀亚种。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人间鼠疫疫情,19502016年,共流行15年次。动物疫情连年发生,发生的趋势呈波状变化,是目前鼠疫重点监测的疫源地之一。目的:描述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的三间分布特征,分析鼠疫疫情和各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及调整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对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的三间分布规律。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资料整理,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MAPINFO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统计分析方法为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人间疫情,2004年苏尼特右旗发生人间鼠疫病例1例,经治疗痊愈。2.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情况:长爪沙鼠密度监测共调查25193.2hm2,捕获鼠93755只,平均鼠密度为3.72只/hm2;小型鼠调查共布放鼠夹440828夹次,捕获鼠类14888只,捕获率为3.38%;鼠体蚤平均染蚤率为28.84%,平均蚤指数为0.98;洞干蚤平均染蚤率为9.61%,平均蚤指数为0.38;巢穴蚤平均染蚤率为62.51%,平均蚤指数为9.26;动物病原学检验阳性率为0.70%;媒介病原学检验阳性率1.24%,血清学检验阳性率为0.59%。3.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分布情况:地区分布动物病原学主要分布在鄂托克旗(32.67%)、鄂托克前旗(20.56%);媒介病原学主要分布在鄂托克旗(33.89%)、鄂托克前旗(30.05%);血清学阳性材料主要分布在四子王旗(58.96%)、二连浩特(23.12%)。时间分布动物病原学监测阳性材料主要分布在1997年(14.67%)和2003年(11.44%);媒介病原学阳性材料主要分布在2004年(17.90%)和2003年(16.24%);血清学监测阳性材料主要分布在2010年(23.12%)和2009年(12.14%)。分类构成动物病原学监测阳性材料主要为长爪沙鼠(97.22%);媒介病原学监测阳性材料主要为秃病蚤蒙翼亚种和同型客蚤指名亚种,构成比分别为49.74%,41.18%;血清学监测阳性材料主要为大沙鼠(53.76%)。4.相关性分析结果:病原学检验阳性率和长爪沙鼠密度间线性相关性检验,得出P<0.01,有统计学意义;病原学检验阳性率和长爪沙鼠密度、鼠体染蚤率,鼠体蚤指数,洞干蚤染蚤率,洞干蚤蚤指数、巢穴蚤染蚤率、巢穴蚤蚤指数间线性相关性检验,得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人间疫情偶尔发生,动物鼠疫各监测指标呈现波状变化,动物疫情近年有升高趋势,疫源地正处在活跃期。长爪沙鼠密度升高会增加疫情发生的风险,其他监测指标与疫情发生间线性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二、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防控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史及近年来流行现状
    1.1 鼠疫流行史
    1.2 鼠疫流行现状
        1.2.1 人间鼠疫流行概况
        1.2.2 近年来动物间鼠疫流行现状
2 现阶段鼠疫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疫源地面积广,监测任务重
    2.2 能力建设不足、鼠防队伍不稳定
    2.3 环境保护在降低了人类与染疫动物接触机会的同时,给动物监测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4 经费投入少,设施设备落后
    2.5 疫区内牧犬管理存在巨大隐患
    2.6 人类主动接触染疫动物并造成人间鼠疫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2.7 鼠疫远距离传播风险增大
3 鼠疫防控工作展望
    3.1 加强鼠疫联防联控,巩固完善联防机制
    3.2 加强鼠疫专业队伍和防控能力建设
    3.3 强化医疗卫生人员鼠防全员培训
    3.4 加大旅游人群鼠疫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
    3.5 建立和完善部门协查机制,强化风险隐患排查
    3.6 鼠疫监测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3.7 加快鼠疫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3.8 开展未知疫源地调查和大型建设工程开工前的鼠疫卫生学评价工作
    3.9 开展多维治理结构,加强国际合作

(2)云南省鼠疫耶尔森氏菌静息期前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鼠疫的危害
    2 鼠疫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3 静息与流行间隔出现是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重要特征
    4 我国鼠疫疫源地分布现状
    5 云南黄胸鼠鼠疫疫源地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流行病学资料收集、菌株获取及测序
        1.1 鼠疫菌流行病学资料收集
        1.2 基因组数据集
        1.3 基因组测序
    2 数据质控及过滤
    3 基因组拼接和基因注释
    4 单核苷酸多态性鉴定
    5 趋同进化检测
    6 系统发育分析
    7 贝叶斯分析
        7.1 进化速率计算
        7.2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分析
第三章 鼠疫菌静息期前后种群多样性分析
    1 种群结构与遗传多样性
        1.1 SNP结果统计
        1.2 趋同进化分析
        1.3 系统发育分析
        1.4 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1.5 进化速率计算
    2 时空分布与种群分化
        2.1 时间维度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2.2 地理维度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2.3 时空分布与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3 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黄胸鼠鼠疫传播规律
    1 静息期前后鼠疫菌传播规律
    2 云南鼠疫菌与国际菌株的进化关系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本研究中使用的鼠疫菌公共序列背景信息
    附表2 本研究中新测序的云南鼠疫菌基因组背景及组装信息统计
本人简历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综述 动物鼠疫周期流行的生态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自然概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
        3.1.1 调查时间和区域
        3.1.2 垂直带划分及其植被特征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样本鉴定
        3.2.3 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4.1.1 小型兽类总体构成和分布特征
        4.1.2 小型兽类群落生态学指标-α多样性
        4.1.3 小型兽类群落生态学指标-β多样性
        4.1.4 小型兽类群落生态学指标-Jaccard相似系数
        4.1.5 小型兽类生态位分化结果
    4.2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寄生蚤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
        4.2.1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总体构成和分布特征
        4.2.2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α多样性
        4.2.3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β多样性
        4.2.4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Jaccard相似系数
        4.2.5 小型兽类寄生蚤的生态位分化结果
    4.3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和蚤类寄生差异分析
        4.3.1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感染情况
        4.3.2 蚤类在小型兽类体表寄生感染情况
        4.3.3 以宿主小型兽类为资源等级的生态位宽度
        4.3.4 以宿主小型兽类为资源等级的生态位重叠和二维生态位重叠
第5章 讨论
    5.1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总体构成与分布分析
        5.1.1 小型兽类总体数量结构与差异分布
        5.1.2 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总体数量结构与差异分布
    5.2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群落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5.2.1 小型兽类及蚤类群落生态学-α多样性差异分析
        5.2.2 小型兽类及蚤类群落生态学-带间多样性差异分析
    5.3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生态位分化差异分析
        5.3.1 小型兽类生态位分化差异分析
        5.3.2 寄生蚤类生态位分化差异分析
    5.4 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寄生差异分析
    5.5 碧罗雪山与丽江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小型兽类及蚤类构成差异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云南省丽江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5)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边境地区小型兽类及其土拉菌感染状况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调查采样
    第二节 实验室检测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小型兽类多样性分布
    第二节 土拉弗朗西斯菌实验室检测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二 综述 土拉弗朗西斯菌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6)鼠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鼠疫的病原学和临床学特征[8-9]
    1.1 病原学
    1.2 临床表现
        1.2.1 腺鼠疫
        1.2.2 肺鼠疫
        1.2.3 败血型鼠疫
        1.2.4 少见临床类型
    1.3 诊断与治疗
        1.3.1 诊断
        1.3.2 隔离与治疗
2 鼠疫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2.1 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2.2.2 直接接触传播
        2.2.3 飞沫传播
        2.2.4 实验室感染
    2.3 人群易感性
    2.4 流行特征
        2.4.1 自然疫源性与流行性
        2.4.2 季节性
        2.4.3 职业性
3 疫情分布情况
    3.1 世界疫情分布情况
        3.1.1 世界疫情发生情况
        3.1.2 世界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
    3.2 我国疫情分布情况
        3.2.1 我国疫情发生情况
        3.2.2 2019年内蒙古鼠疫疫情
        3.2.3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情况
4 我国鼠疫疫情的应急处置[38]
    4.1 鼠疫疫情的分级
    4.2 鼠疫应急处理专业机构和救治机构
    4.3 鼠疫的监测与预警
5 鼠疫的防控对策
    5.1 鼠疫属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要坚持长期监测
    5.2 鼠疫的流行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要做好鼠疫的应急防控
    5.3 鼠疫的染疫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要加大鼠疫防控的健康教育
    5.4 鼠疫菌可以作为生物战剂,要做好鼠疫生物袭击的应急救援准备

(7)云南齐氏姬鼠地理分布特征与种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
    2.鉴定方法
    3.数据整理、指标计算和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研究样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
    第二部分 齐氏姬鼠的地理分布特征
    第三部分 齐氏姬鼠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第四部分 齐氏姬鼠的体表寄生蚤群落构成、染蚤率和蚤指数情况
    第五部分 不同类型疫源地间齐氏姬鼠地理分布与生态学差异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京津冀地区的概况
    2.1 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的政区沿革
        2.2.1 整体沿革变化
        2.2.2 县区沿革变化
3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时空分布
    3.1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时间变化
        3.1.1 年际变化
        3.1.2 季节变化
        3.1.3 周期变化
    3.2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空间分布
        3.2.1 整体特征
        3.2.2 单个疫种
    3.3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因素
        4.1.1 地形
        4.1.2 气候
        4.1.3 自然灾害
        4.1.4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因素
        4.2.1 人口流动
        4.2.2 交通
        4.2.3 战争
        4.2.4 城市卫生
        4.2.5 生活习俗
    4.3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1 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1.1 从不作为到主动防疫
        6.1.2 从局部防疫到全面防疫
        6.1.3 从封建迷信到科学防疫
    6.2 普通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2.1 卫生意识缺失和迷信思想
        6.2.2 公共卫生意识的建立
    6.3 社会精英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
        6.3.1 对公共卫生的认识
        6.3.2 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批评
        6.3.3 关系到国家强盛
        6.3.4 关系到国家经济水平
        6.3.5 城市与乡村公共卫生建设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9)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区域概况
    2.1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
        2.1.2 气候
        2.1.3 河流
    2.2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交通
        2.2.2 政权与战争
        2.2.3 政区与沿革
3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时空分布
    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概念
        3.1.1 数据来源
        3.1.2 相关概念
    3.2 疫灾流行的时间分布
        3.2.1 季节变化
        3.2.2 年际变化
        3.2.3 长期趋势
    3.3 疫灾流行的空间差异
        3.3.1 疫灾总体空间分布
        3.3.2 单个疫种空间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形
        4.1.2 河流
        4.1.3 气候
        4.1.4 自然灾害
        4.1.5 自然疫源地
    4.2 社会环境因素
        4.2.1 人口
        4.2.2 交通
        4.2.3 战乱
        4.2.4 风俗
    4.3 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
    5.1 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5.1.1 卫生行政机构
        5.1.2 卫生行政制度
    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2.1 公立卫生部门
        5.2.2 私立医疗机构
    5.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5.3.1 设立防疫机构
        5.3.2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影响下的公共卫生意识变迁
    6.1 政府防疫制度的完善
        6.1.1 专门的防疫制度
        6.1.2 卫生经费的增加
        6.1.3 清洁卫生法规
        6.1.4 交通防疫法规
        6.1.5 学校卫生法规
    6.2 社会精英防疫思想的变迁
        6.2.1 防控传染源的思想
        6.2.2 防控传播途径的思想
        6.2.3 防控易感人群的思想
    6.3 普通民众防疫观念的变迁
        6.3.1 迷信防疫习俗
        6.3.2 节日防疫习俗
        6.3.3 相沿成俗的防疫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流行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鼠疫流行史及现状
        1.1.1 世界鼠疫流行史
        1.1.2 中国鼠疫流行史
        1.1.3 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史
        1.1.4 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
    1.2 鼠疫自然疫源地
        1.2.1 世界鼠疫自然疫源地
        1.2.2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
        1.2.3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3 鼠疫病原、宿主及媒介
        1.3.1 鼠疫病原体
        1.3.2 鼠疫宿主动物
        1.3.3 鼠疫媒介昆虫
        1.3.4 鼠疫媒介蚤与宿主的关系
    1.4 鼠疫菌的检验方法
        1.4.1 鼠疫细菌学检验
        1.4.2 鼠疫血清学检验
        1.4.3 鼠疫分子生物学检验
    1.5 鼠疫临床与救治
        1.5.1 鼠疫的传播途径
        1.5.2 鼠疫的潜伏期
        1.5.3 鼠疫一般临床表现
        1.5.4 鼠疫的临床分型
        1.5.5 鼠疫的诊断
        1.5.6 鼠疫的治疗
    1.6 我国鼠疫防控工作发展历程
    1.7 鼠疫监测
        1.7.1 鼠疫监测概念
        1.7.2 鼠疫监测的目的
        1.7.3 鼠疫监测的内容
        1.7.4 鼠疫监测的组织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描述性研究
        2.2.2 宿主监测数据计算方法
        2.2.3 媒介监测数据计算方法
        2.2.4 病原学监测数据计算方法
        2.2.5 血清学监测数据计算方法
        2.2.6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监测结果
    3.2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媒介监测结果
        3.2.1 长爪沙鼠鼠体蚤监测结果
        3.2.2 洞干蚤监测结果
        3.2.3 巢穴蚤监测结果
    3.3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实验室监测结果
        3.3.1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病原学监测结果
        3.3.2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血清学监测结果
    3.4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情监测结果
        3.4.1 人间疫情
        3.4.2 动物疫情地区分布
        3.4.3 动物疫情时间分布
        3.4.4 动物疫情构成分布
    3.5 动物疫情与监测数据间相关性分析
        3.5.1 动物疫情与长爪沙鼠密度关系
        3.5.2 动物疫情与监测指标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4.1.1 地区分布
        4.1.2 时间分布
        4.1.3 动物疫情构成分布
        4.1.4 流行规律
    4.2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鼠疫流行史
    4.3 影响长爪沙鼠密度的因素探讨
    4.4 鼠疫疫情与监测指标有无相关的原因
    4.5 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疫源地鼠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鼠疫菌的影响
        4.5.2 气候环境因素对长爪沙鼠鼠疫发生的影响
        4.5.3 其他疫源地影响因素的潜在危害
        4.5.4 社会因素对长爪沙鼠鼠疫发生的影响
    4.6 内蒙古长爪沙鼠疫源地鼠疫防治建议
        4.6.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4.6.2 加强鼠疫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工作
        4.6.3 鼠疫监测防治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个人成果
后记和致谢

四、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防控现状及展望[J]. 杨建国,田富彰,魏柏青,王祖郧,崔百忠,吴海生,冯建萍,宁刚,游培松,熊浩明. 医学动物防制, 2021(09)
  • [2]云南省鼠疫耶尔森氏菌静息期前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D]. 秦婧靓.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我国鼠疫防范面临的风险与应对建议[J]. 袁杰,景文展,刘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09)
  • [4]碧罗雪山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研究[D]. 李春霞. 大理大学, 2020(05)
  • [5]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边境地区小型兽类及其土拉菌感染状况初步调查[D]. 苏超. 大理大学, 2020(05)
  • [6]鼠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 姜志宽,贾德胜,韩招久.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0(01)
  • [7]云南齐氏姬鼠地理分布特征与种群生态学研究[D]. 沈希. 大理大学, 2019(01)
  • [8]民国时期京津冀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齐晓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民国时期云贵川地区疫灾流行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变迁研究[D]. 吴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1997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流行病特征分析[D]. 段天一. 吉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感染动物的种类及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