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米的起源与演变

香米的起源与演变

一、香稻的渊源与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杨中林[1](2021)在《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的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永宁地区建置沿革和宗教发展的梳理,以及对强巴殿壁画相关内容的解读,探究其艺术风格的渊源形成与近代康区藏传佛教的艺术审美。本文立足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针对强巴殿内所绘的诸佛、菩萨、护法、上师、坛城等八组不同内容题材的壁画,展开具体分析,认为强巴殿的壁画,在构图形式上,以中心构图法和叙事性构图法为主;在人物塑造上,以主尊佛像的量度特征和闻法眷属的估量特征为主;在装饰纹样上,以佛教象征符号的运用和生活场景图饰的转换为主;色彩上以蓝绿为画面的主调,线条上以五种笔法灵活勾描,以及针对特定尊像而进行的赤唐技法表现。基于以上艺术特征,本文运用图像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方法,将扎美寺强巴殿的壁画与卫藏地区的寺院壁画和康区德格印经院的版画进行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强巴殿壁画的风格表现,整体上承继自19世纪康区以普布泽仁为代表的勉萨画派的画风。这种绘画风格受到康区噶玛噶举画派的影响较大,具体来说就是在画面背景中呈现出对汉地工笔山水花鸟艺术因素的借鉴和挪用。这种格鲁派与噶举派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当时兴起于康区的利美运动不无关系;另外就是,强巴殿壁画的局部也保留着卫藏地区勉唐画派的遗韵。这种混合风格的出现,也可说明康区与卫藏地区的艺术交流情况。最后,就扎美寺强巴殿壁画与同时期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德钦飞来寺、中甸中心镇公堂及前所瓦如寺等的壁画所表现出的风格上的相似性和文化上的关联性也是值得探讨的,这种标准样式的流行,也恰好体现出近代汉藏文化交流下康区的宗教发展和艺术审美。

赵黎明[2](2021)在《“讲求文法”与“诗体的大解放”——论胡适诗歌改良的句法维度》文中研究说明"讲求文法"是胡适文学改良的"八事"之一,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对其他义项详加解释,唯独对此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不少疑惑。然而揆诸实际,胡适的"诗体大解放"活动一直与"国语文法"如影随形,从语法角度改造诗歌可谓是其"文学改良"的另一红线。扬弃宋诗句法,吸收其"说话""作文"因素;否定五七言整齐句法,肯定词的自然文法;打破诗文壁垒,恢复诗的自然语序;废除平仄对仗,用白话拆除旧体诗最后屏障,等等。基于中国诗语演变的历史实际,倡导诗歌语言的自然文法,胡适提出的这种文学革命方略无疑具有开创之功,不过也给后人留下很多文体困惑和艺术难题,如何在"散文"的形式里实现"诗性",至今仍是一个有待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

王赛男[3](2021)在《阮元诗歌笺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阮元在经学、金石考据等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其创作的诗歌在清代诗歌发展中亦独树一帜,数量衆多,特色鲜明,但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研究及艺术成就的认识尚且不足,故本文以中华书局1993年邓经元点校本《揅经室集》为底本,校以《文选楼丛书》本,对其中阮元诗卷部分进行笺注,同时参考学者颜建华的1佚成果,从《清代名人墨迹》《长离阁集》以及《扬州北湖续志》中补入佚诗共12首,以期为学界研究阮元之诗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笺注本。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为笺注。一、前言。该部分先是介绍阮元生平与着述,总结其在经学、史学、金石学以及文学四个方面的成就,以期对阮元本人及学术成就有全面的了解。然後《揅经室集》的版本流传情况,说明所选用的底本与参校本的缘由。其次介绍当前学界对阮元诗歌的研究现状,详细列举这一领域内的学术成果,并予以适当评述。最後论述阮元诗歌创作和理论中所体出的“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内涵,从丰富的诗歌内容、多样的语言形式以及典雅的艺术风格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对阮元诗歌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作出深入分析,对其诗歌的成就给予客观评价。二、凡例。该部分介绍本次笺注所使用底本与参校本、学界1佚成果以及笺注的内容与形式。三、笺注。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将阮元诗歌内容完整呈现,对其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笺注,力求详尽。凡人物、地名、史实、典故等均加笺注,疑难或重点字词亦有注释。凡异体、俗体字等,径改为通用字。所引书籍一律注出篇名。本文在对阮元诗歌作系统而全面的笺注基础上,结合阮元诗学思想的根源和内涵,来论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做到诗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郑韵扬[4](2021)在《北宋七言古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宋七言古诗为研究对象。北宋七古以创作生态、题材内容、表现功能、风格技巧等多方面的新变,实现了七古诗体的艺术成熟。本文围绕七古诗体特色和发展中的突出现象,重点把握代表作家对诗体和诗歌发展的引领作用,纵向置于唐宋七古演变中考察,横向比较同时代不同诗人、诗体的差异,对北宋七古的发展创新和艺术成就作出比较全面的探讨。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庆历诗人为中心,从酬唱语境切入,研究酬唱令庆历七古在题材内容、手法风格、表现功能等方面产生的关键变化。通过分析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体选择,明确庆历诗人对七古一体存在一定的自觉选择意识,且受到七古体制、功用和主体心态、人生经历等多重因素影响。庆历诗人自觉将七古大量用于知己朋友的私人交流酬唱,在题材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好奇”倾向,常见以多重视点的对话组织内容;在手法风格上,兼善抒情与议论说理,并且易具有轻松畅达、活泼奔放的风格。酬唱对庆历七古题材和表现功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友情题材中友情内涵的扩充和共同记忆的叙述,现实与历史题材中鲜明的议论品质,和咏物题材中穷形尽理的咏物模式更新。第二章以苏门诗人为中心,研究他们几类重要的七古题材如何营造“奇趣”的审美感觉和风格。苏轼的山水纪游七古擅长景物的动态呈现并具有哲理导向,主动对游踪进行贴合主体体验的剪裁。苏门诗人的题画七古往往与画作形制、内容、风格达成和谐一致,多运用以真实写虚幻的手法,呈现丰富的真幻关系,并展开更自由广阔的联想。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善于运用多种叙写技巧形成平中见奇的反差化趣味,并以消解自我庄重感的谐谑和对物我关系的建构来超越日常。第三章探讨北宋七古的章法结构。北宋七古在起首与结尾、分段与线索、转折与过脉三个方面都有精密的表现和创新。“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对北宋七古章法有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和辨析以古文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七古章法的差异。苏轼七古的命意、构思和布局经常能在相应的古文中找到参照或形成互动,善于从前代典籍中汲取章法经验。欧阳修与王安石七古章法有舒缓和陡峭的差别,且欧阳修更擅长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有机融合的复合式结构。黄庭坚七古体制明显趋于收缩、收敛,以短章见长,也代表了其后北宋诗人诗体创作重心的变化。第四章探讨北宋七古的修辞特点,分为比喻和用典两方面。北宋七古擅长博喻和详喻,在喻体的选择、比喻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方式上竞出新意,并且注重比喻的理路。梅尧臣七古用典已有博取和详写的趋势,日常生活书写中的用典将陌生诗材纳入传统的表现经验,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欧阳修擅长通过用典刻画事物,和塑造七古特定的风格,并体现博物学的倾向。苏轼和黄庭坚七古用典更加广博、密集、形式灵活,能够自出己意,与七古擅长的议论说理结合,使用典真正服务于奇思的表达。用典能够有效改善七古过分追求畅达而易伤平滑、直露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影响意脉流畅、形成套语等弊端。北宋七古用典的发展过程,也是知识影响七古风貌的过程。

李敏[5](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赵黎明[6](2021)在《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文中指出语序指句子中语词的排列顺序。在近体诗中,语序倒置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常被古人称为"诗家语"和"诗家妙法"。与其他语法形式一样,语序在古今诗歌中的变化,也经历了自然—变形—自然的"U"字形轨迹。其在近体诗中之所以大量出现,主要是出于对韵律对仗的迁就,客观上也能造成复义、朦胧和陌生化等艺术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字必要性和文体合理性。然而随着文体的演变,它的重要性呈逐步下降趋势。对于这一文学遗产,应有一个辩证认识:既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作用,也不可夸大它的艺术功效。语序在汉诗中的历史演变给新诗建设的启示是:正如抓住格律不放手并未抓住新诗要领一样,纠缠于语法修辞的细枝末节,也没有抓住新诗建构的核心。新诗问题的核心是诗的内容与文的形式的统一,离开了诗性这一要核,包括语序在内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

张超[7](2020)在《济南市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文化遗产旅游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解决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扩大内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能够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旅游逐渐成为我国群众休闲娱乐的必选内容,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各级政府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章丘区作为“千年古县”之一,在农村区域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是其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推进工作却一直都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挖掘和找寻章丘区旅游的农村文化遗产内容,成为推动章丘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时代要求。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概括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提出创新及不足之处。其次介绍了文化旅游、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等相关概念以及旅游区位等理论。然后以济南市章丘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章丘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了解,将其资源归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文化遗产三类并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通过对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分析得知,章丘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劣势在于自身定位不清晰、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商品匮乏;区域旅游业发展迅速、政府重视、相关需求旺盛以及人才引进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是大环境所带来的机遇,而如何较好地进行资源保护、如何应对产业内的竞争者是章丘所面临的外在威胁。最后基于SWOT分析结果,本文认为章丘区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应该科学定位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开发特色丰富的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新媒体营销,稳步提高旅游市场服务。

杨海洋[8](2020)在《唐五代山水田园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水田园是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内容之一,通过对清新自然山水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热爱向往之情,整体上呈现出清新明快的风格特征。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众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词作,成为山水田园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山水田园文学在词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笔者统计,在唐五代时期一共约有200首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词作,这些作品属于山水田园词的早期形态,本文将分为四章来论述山水田园词在唐五代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山水田园题材的发展以及在词中的初期表现形式,山水和田园一直是中国文学中重要表现内容之一,在魏晋时期山水和田园由于精神旨趣的一致开始融合,之后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流派。在唐代《教坊曲》中就存在描写自然和生活的曲牌名,其中就蕴含着山水田园词的早期形态。第二章主要论述敦煌曲中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作者用自已真挚的情感赞美自然山水和欢愉的日常生活;此外敦煌曲中也存在描写隐居生活之作,这些作品颇具文人闲雅情调,对山水田园词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章是分析中唐以后山水田园词的发展情况,中唐时期文人开始主动效仿民间曲调,创作一些描写山水风光和风俗人情之作,在词中展现文人情调;晚唐五代时期词人也创作一些描绘南方山水风景之作,而且还在词中开创性地描写乡村生活图景,将山水田园词发展推向高潮,对后代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章会对比分析唐五代时期的作品与宋代山水田园词的异同,宋代的山水田园词和唐五代时期相比在创作内容和整体风格上都极为相似,而且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笔者从基本内容、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怀三个方面来论述。

姚晶[9](2020)在《南宋桥记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桥记,是记载桥梁营缮事的散文。南宋时期由于大量桥梁的营建及许多文人对这一类事件的记载,因此留下了数量颇丰的桥记。这些桥记大多散见于文人文集(大部分都收录在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地方志)等浩瀚的古籍之中,还有一些留存于碑刻,史料价值颇高,但因为分布太散,因而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整理与利用。本文对留存下来的南宋桥记进行整理与研究。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桥记的整理篇,将其按南宋地区行政区划进行整理,共有两浙路、江南东路、福建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川峡四路、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七大区域,另有两篇桥记无法确定桥梁的所在位置,共92篇。整理篇主要由解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解题主要是对桥记作者、修建桥梁之人、桥梁相关知识、桥记出处的介绍。正文主要是桥记内容的录入和注释的整理。桥记内容多以《宋集珍本丛刊》、《四库全书》和地方志的影印本为底本,注释除了对桥记中个别难解字词进行解释,还标注了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并对其中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下篇为研究篇,主要分桥记的书写与桥记所见南宋桥梁的营缮两大部分。桥记的书写主要从桥记的范式、桥记书写的原由、桥记的作者、桥记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桥记这一散文进行全面的剖析。桥梁的营缮主要探讨了桥梁的营缮环节、桥梁的结构与景观、桥梁与交通生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南宋时期基层事务的运作有诸多反映。

苏丽霞[10](2020)在《唐诗中的壶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象研究历来是唐诗研究的热点,虽然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已经得到学术界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仍有一些颇具意涵的意象尚未受到关注,比如壶意象。壶是古代先民创造的重要生活器具,一直延续至今使用,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制、材质以及功能意义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经济极为繁盛的唐代,壶迎来了新的变革。壶本是一种生活器具,但在唐诗中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唐代不同类型壶器物的风貌特征,唐代文人也借壶吐露内心情感,同时壶与道教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唐诗中的壶意象,通过对诗中壶意象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丰富的文学文化意蕴。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整体把握唐诗中壶意象的书写情况并对其进行类别划分,根据诗中所涉及到的壶的种类,可以将壶意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表示基本的盛器意义的壶意象,二是作为计时器的壶意象,即漏壶,三是作为娱乐器具的壶意象,即投壶,然后结合唐诗分别展现诗人笔下不同壶意象的书写内容,其中重点表现了壶的盛饮功用、漏壶的使用以及漏壶中的文人情思、唐代投壶的功能特点等内容,由此可以反映出唐诗中壶意象书写内容的丰富。第二章选取唐诗中书写最多的酒壶意象进行个案研究。首先是通过唐诗中的酒壶描写展现唐代酒壶的功能、形制以及质地;然后从诗歌艺术角度出发,通过“壶觞”与“壶浆”意象突显酒壶的独特意义以及它的普世性和实用性。此外,诗中其他艺术形式的酒壶意象也寄托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或是离愁别绪,或是闲情逸趣,都倾注于一壶之中;最后再结合文人活动,展现酒壶中散发的文人气息。第三章主要分析唐诗中“玉壶”意象,“玉壶”是壶意象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它有着多种意涵,而本章主要是围绕其中的“玉壶冰”内容展开分析:一是追溯诗歌中“玉壶冰”意象,它发端于鲍照的“清如玉壶冰”,用来比喻高洁的人品,这在唐人笔下开始频繁使用;二是解读唐诗中“玉壶冰”的喻义,“玉壶冰”在唐人笔下已得到多方面的引申和发挥,其意涵也由最初对人品的评价引申到对他人政治活动、诗才、人才、家世等的评价,情感色彩也由褒义到贬义。第四章重点探讨唐诗“壶中”意象的文化意蕴,主要围绕道教文化内涵和宇宙空间意蕴这两方面展开论述,道教文化内涵具体由“壶中”的道教仙境意识和长生观念来体现;而宇宙空间意蕴具体又通过唐代园林艺术展开,“壶中”蕴含的空间观对唐代及之后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壶中天地”成为中唐以来园林构造的基本空间原则,“壶中天地”境界也成为士人园林最普遍的艺术追求。

二、香稻的渊源与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稻的渊源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本文主要关键词阐述
一、永宁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扎美寺的创建
    (一)永宁地区的建置沿革历史
    (二)永宁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
    (三)永宁扎美寺的创建历史
    (四)强巴殿壁画的年代推论
二、强巴殿壁画内容辨识
    (一)前廊壁画内容辨识
    (二)一楼壁画内容辨识
    (三)二楼壁画内容辨识
    (四)藻井绘画内容辨识
三、强巴殿壁画艺术风格
    (一)构图形式探究
    (二)人物塑造分析
    (三)装饰纹样分析
    (四)线条色彩分析
四、强巴殿壁画的渊源与形成
    (一)卫藏勉唐画派的遗蕴
    (二)康区勉萨画派的承继
五、强巴殿壁画体现的近代康区藏传佛教美学研究
    (一)扎美寺强巴殿壁画与茶马古道的关联
    (二)扎美寺强巴殿壁画所体现的艺术审美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永宁土司承袭列表
附录二 贤愚经·降六师品
附录三 扎美寺强巴殿壁画题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讲求文法”与“诗体的大解放”——论胡适诗歌改良的句法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对宋诗句法的扬弃开始
二、“自然文法”与诗歌进化
三、对传统诗文壁垒的突破

(3)阮元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阮元生平与着述
    (二)版本流传
    (三)阮元诗歌研究现状
        1.诗歌整理
        2.诗歌内容与艺术分析
        3.诗学思想
    (四)“真厚和雅,雅正为宗”的诗学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凡例
三、笺注
    (一)《琅嬛仙馆诗略》(《揅经室集》四集诗卷一)
    (二)《文选楼诗存》(《揅经室集》续集卷五)
    (三)补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北宋七言古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七言古诗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七古概念与体制的辨析
        (二)七古发展流变研究
        (三)名家七古个案研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酬唱中的北宋七古新变:以庆历诗人为中心
    第一节 庆历诗人的诗体选择和七古创作概况
    第二节 庆历七古知己酬唱的特征
        一、对象场合:知己朋友,私人交流
        二、题材内容:“好奇”倾向,对话视点
        三、手法风格:情理兼长,轻松畅达
    第三节 酬唱对庆历七古题材和表现功能的拓展
        一、友情内涵的扩充和共同记忆的叙述
        二、现实与历史关照中的议论品质
        三、穷形尽理的咏物模式更新
第二章 北宋七古“奇趣”的开拓:以苏门诗人为中心
    第一节 苏轼的山水纪游七古
        一、景物的动态呈现和哲理导向
        二、贴合主体体验的游踪剪裁
    第二节 苏门诗人的题画七古
        一、题画诗的诗体选择
        二、以“真”写“幻”,心游画外
    第三节 苏门诗人书写日常生活的七古
        一、平中见奇的反差化叙写
        二、消解自我庄重感的谐谑和物我关系的建构
第三章 北宋七古的章法结构
    第一节 北宋七古章法结构的变化
        一、起首与结尾
        二、分段与线索
        三、转折与过脉
    第二节 “以文为诗”对北宋七古章法的影响
        一、以古文章法论七古的代表性观点
        二、欧、王、苏、黄七古章法比较
第四章 北宋七古的修辞特点
    第一节 北宋七古比喻的博、详、新、理
    第二节 用典:知识对北宋七古风貌的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北宋主要诗人七古创作比例表
    附录二 宋元明清诗话七古论评汇编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诗句“错综”的历史演变
二、“唐人句法”的成因、功能及限度
三、“错综句”在新诗中的命运
四、结语

(7)济南市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旅游
        2.1.2 文化遗产旅游
        2.1.3 农村文化遗产
        2.1.4 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
        2.1.5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2.2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旅游区位论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4 SWOT分析理论
3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3.1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业概况
    3.2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2.2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3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
4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SWOT分析
    4.1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
        4.1.1 旅游区位优势
        4.1.2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
        4.1.3 旅游服务设施完善
    4.2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劣势
        4.2.1 农村旅游发展定位不够清晰
        4.2.2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相对滞后
        4.2.3 地方文化遗产旅游商品较为缺乏
    4.3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机遇
        4.3.1 区域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
        4.3.2 政府重视,政策机遇叠加
        4.3.3 文化遗产旅游需求旺盛
        4.3.4 人才引进与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
    4.4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威胁
        4.4.1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
        4.4.2 区域内其他竞争威胁
    4.5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4.5.1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定性分析
        4.5.2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SWOT定量分析
5 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5.1 科学定位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区”与“边缘区”
    5.2 开发特色丰富的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5.2.1 泉水文化带动诗词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5.2.2 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5.2.3 历史名人旅游产品开发
        5.2.4 宗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5.2.5 发展古村落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5.3 开展宣传新媒体营销,稳步提高旅游市场服务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市场游客主体问卷调查表
致谢

(8)唐五代山水田园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第一章 山水田园词的渊源
    第一节 山水、田园题材的融合
        一、山水田园题材的发展演变
        二、山水田园词
    第二节 《教坊记》中的曲牌名
第二章 敦煌曲子词中的山水田园词
    第一节 对自然山水和生活场景的描绘
        一、清新自然的山水风景
        二、朴素闲适的日常生活
        三、逍遥自在的垂钓荡游生活
    第二节 敦煌曲中蕴含的闲适和隐逸情怀
第三章 中唐以后的山水田园词
    第一节 刘禹锡、白居易——文人创作山水田园词的先行者
        一、南方淳朴的乡间生活
        二、平淡质朴的艺术风格
        三、山水田园的“精神治愈”
    第二节 《渔歌子》的发展
        一、张志和《渔歌子》(五首)
        二、无名氏和《渔父》十五首
        三、释德诚《拨棹歌》
    第三节 晚唐五代时期的山水田园词
        一、江南之地的风土人情
        二、渔父形象
        三、文人隐逸情怀的抒发
第四章、唐五代与宋代的山水田园词的异同
    第一节 基本内容的丰富发展
        一、曲牌的继承和拓展
        二、生活场景真实再现与突出的文人韵味
    第二节 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
        一、清丽明快的组词
        二、真实自然的趣味
    第三节 隐居理想与旷达人生观
        一、渴望隐居生活
        二、旷达洒脱的人生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南宋桥记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四)研究路径
上篇:整理篇
    两浙路
        苏诵《重修板桥记》
        陈骙《天台临川桥记》
        孙应时《桐庐县重作政惠桥记》
        李廷忠《浮溪桥记》
        洪咨夔《浮溪桥记》
        孙应时《客星桥记》
        叶适《利涉桥记》
        唐仲友《修中津桥记》
        高文虎《重建中津桥记》
        叶适《台州重建中津桥记》
        陈耆卿《处州平政桥记》
        方逢辰《严陵浮桥记》
        桂锡孙《广利桥记》
        唐仲友《重修桐山桥记》
        《宜兴长桥记》
        王伯庠《西湖重修湖桥记》
        范成大《重修行春桥记》
        毛幵《双溪桥记》
        曹纬《重建跨塘桥记》
        叶挺《如京桥记》
        毛宪《章戴桥记》
        林子燕《席场桥记》
        潘梦旗《重建夏侯桥记》
        黄士毅《文学桥铭》
        胡朝颖《重修百丈桥记》
        王遂《青溪桥记》
        王应麟《登台桥碑》
        林千之《寿安桥记》
    江南东路
        方岳《徽州重建庆丰桥记》
        柯咏《广利桥记》
        黄震《广德军沧河浮桥记》
        胡次焱《明经桥记》
        韩元吉《信州新作二浮桥记》
        朱熹《信州贵溪县上清桥记》
        汪应辰《平政桥记》
        真德秀《上饶县善济桥记》
        洪适《庆善桥记》
        汪应辰《诸溪桥记》
        吴儆《相公桥记》
        丘崇《乾道重修二桥记》
        刘叔向《重建镇淮饮虹二桥记》
        梁椅《镇淮桥记》
        刘叔向《白下桥记》
    福建路
        张元干《福州连江县潘渡石桥记》
        陈元晋《崇安衢川桥记》
        黄櫄《三十五桥记》
        林希逸《岳安石桥记》
        陈宓《安溪县龙津桥库记》
        袁枢《万石桥记》
        庄夏《云龙桥记》
        王遂《重修拱辰桥记》
        黄时亨《通济桥记》
    江南西路
        王庭珪《凤林桥记》
        周必大《安福县重修凤林桥记》
        洪适《知政桥记》
        周必大《邹公桥记》
        吕祖谦《抚州新作浮桥记》
        陈傅良《袁州分宜县浮桥记》
        杨万里《新喻县新作秀江桥记》
        程珌《武宁桥记》
        黄震《抚州崇仁县黄洲桥记》
        黄震《建昌军溢溪桥记》
        陈宓《修江桥记》
        刘辰翁《习溪桥记》
        滕强恕《平政桥记》
        周梦若《立义桥记》
        冯椅《上高浮虹桥记》
        董楷《锦江桥记》
        萧崱《新修安浦桥记》
        何时《鳌溪桥碑阴记》
        文天祥《龙泉县上宏修桥说》
    荆湖南路
        魏了翁《宝庆府跃龙桥记》
        高斯得《跃龙桥记》
        陈兰孙《南堤文星桥记》
        赵栉夫《濂溪大富桥记》
        田事深《金厢桥记》
    川峡四路
        王之望《潼川修城堤三桥记碑阴》
        刘光祖《万里桥记》
        京镗《驷马桥记》
        魏了翁《绵竹县湖桥记》
        白禄《潼川府学泮桥记》
        尹商彦《魏城县通济桥记》
        陈季习《重熙桥记》
        赵渥《洴溪桥铭》
    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
        许应龙《漳浦桥记》
        刘受祖《海棠桥记》
        曾丰《平政桥记》
        赵汝献《循阳五桥记》
        许骞《西新桥记》
        梁该《重建德生桥记》
        游九言《蓝桥记》
        释宝昙《石桥记》
下篇:桥记研究
    第一章 桥记的书写
        第一节 桥记的范式
        一、桥记所见桥梁的命名
        二、桥记的开头
        三、桥记的收尾
        四、桥记中的常用典故
        五、桥记的分布
        第二节 桥记书写的原由
        一、传承为政之志
        二、表彰地方官民之功德
        三、传承修桥之志
        第三节 桥记的作者
        一、桥记作者的身份
        二、桥记作者的态度
        第四节 桥记的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社会价值
        三、文学价值
    第二章 桥记所见南宋桥梁的营缮
        第一节 桥梁的营缮环节
        一、人力招募
        二、物料、资金征集
        三、建后修护
        第二节 桥梁的结构与景观
        一、桥屋
        二、桥亭
        三、祠庙
        第三节 桥梁与交通生活
        一、桥梁与当地交通
        二、桥梁与社会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宋桥记信息统计表
        两浙路
        江南东路
        福建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川峡四路
        广南东、西路
        地点不详
附录二
    《全宋文》中二十九篇南宋桥记内容整理表
        两浙路、福建路
        江南西路
        川峡四路
        广南东、西路
致谢

(10)唐诗中的壶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研究思路与方法
    4.本文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章 唐诗中的壶意象分类
    1.1 唐诗中壶意象的分类概况
    1.2 唐诗中壶意象的分类书写
        1.2.1 愿君覆瓢壶——唐诗中的壶
        1.2.2 清漏滴铜壶——唐诗中的漏壶
        1.2.3 投壶接高宴——唐诗中的投壶
第二章 唐诗中的酒壶意象
    2.1 唐诗中的酒壶风貌
        2.1.1 酒壶的功能与形制
        2.1.2 酒壶的质地描写
    2.2 酒壶与唐诗的艺术表现
        2.2.1 酒壶的特定描写意象——“壶觞”与“壶浆”
        2.2.2 一壶情所寄——酒壶中的情感表达
    2.3 酒壶与文人活动
        2.3.1 花间提壶
        2.3.2 携壶登高
        2.3.3 琴壶雅兴
        2.3.4 挈壶访友
第三章 唐诗中的“玉壶”意象
    3.1 “玉壶冰”与唐代诗人的创作
        3.1.1 “玉壶冰”溯源
        3.1.2 唐代诗人的“玉壶冰”创作
    3.2 唐诗中“玉壶冰”的喻义解读
第四章 唐诗“壶中”意象的文化意蕴
    4.1 “壶中”典故的由来
    4.2 “壶中”的道教文化意蕴
        4.2.1 壶与神仙世界之联系
        4.2.2 道教仙境意识
        4.2.3 道教长生观念
    4.3 “壶中”的宇宙空间意蕴
        4.3.1 “壶中”蕴含的空间观
        4.3.2 “壶中天地”与唐代园林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香稻的渊源与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江永宁扎美寺强巴殿壁画艺术研究[D]. 杨中林.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讲求文法”与“诗体的大解放”——论胡适诗歌改良的句法维度[J]. 赵黎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21(06)
  • [3]阮元诗歌笺注[D]. 王赛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北宋七言古诗研究[D]. 郑韵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6]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J]. 赵黎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7]济南市章丘区农村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D]. 张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8]唐五代山水田园词研究[D]. 杨海洋. 山东大学, 2020(09)
  • [9]南宋桥记整理与研究[D]. 姚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唐诗中的壶意象研究[D]. 苏丽霞. 西北大学, 2020(07)

标签:;  ;  ;  ;  

香米的起源与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