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气候变暖的利弊及对策

清远市气候变暖的利弊及对策

一、清原气候变暖的利弊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徐向英[1](2019)在《江苏小麦综合气象指数构建与产量变化预测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农业生产在全球变暖、隐形气象灾害频发的环境下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冬小麦生产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近年来,渍害、干旱、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及其发生频率增大,对小麦的稳产高产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气候智能型”农业概念的提出,农业生产的气候适应性和智能生产研究正在各国和地区间不断开展。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农业生态区域1979-2014年小麦生长期内多种气象因子和小麦产量进行分析,探索以机器学习模型为核心、适用于该地区小麦产量评估的气象条件综合评价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江苏小麦的敏感气象因子、年型气候适应性以及未来气候变暖环境下的产量变化趋势,期望能够为今后江苏小麦产量预测提供参考,为农业灾害预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农业种植灾害保险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江苏近35年冬小麦生长季气象条件时空分布特征汇集了江苏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9-2014年小麦生长季的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日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测和Sen斜率分析了各气象因子的演变,并对小麦四个生育阶段(播种至越冬始期S1、越冬始至返青期S2、返青至开花期S3、开花至成熟期S4)的气象条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个站点的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平均旬累计降水量在空间上均呈现北低南高特征,而平均日太阳辐射和平均旬累计日照时数均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步减少的特征。10个站点的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在时间上均呈现显着上升趋势,上升的幅度在0.04℃/yr~0.07℃/yr之间。四个关键生育阶段中,S2有近一半站点呈现显着的升温趋势,S1和S4有9个站点温度上升趋势达显着水平,而S3所有站点的升温趋势均达到了显着水平。经比较,S3的平均升温幅度是四个生育期中最高的,且以吴江站点的升温幅度最大,达到了 0.092℃/yr。除了平均温度呈现升高趋势,小麦生长季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赣榆、铜山、东台、江宁4个站点1979-2014年日最低气温的增长接近或超过了日最高气温的增长幅度,四个关键生育阶段中,除S2外,其余时期四站点的最低气温均出现了显着上升趋势,反映了小麦生长季昼夜增温不平衡的现象。小麦全生育期旬降水量均值在35年间并无显着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四个关键生育阶段中,仅溧阳和吴江两站S2的降水量上升趋势达到显着水平,均达0.3mm/yr以上。使用旬值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x)分析江苏小麦生长季水分条件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S4的1旬、2旬、3旬尺度的SPEIx值均与一阶差分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表明江苏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降水量偏多,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升。35年间,各站点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日太阳辐射量的Sen斜率均为正值,但均未达到显着上升趋势。10个站点中9个站点的S3日太阳辐射均呈现显着上升趋势,且苏中和苏南地区共有5个站点达到了极显着上升的趋势。其余三个关键生育阶段的日太阳辐射变化趋势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大部分站点冬小麦全生育期日照时数的Sen斜率为负值,仅盱眙站点的下降趋势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就四个关键生育阶段而言,S1和S2分别有4个和1个站点呈现了显着下降趋势,S3有3个站点呈现显着上升趋势,其余站点的变化趋势均不显着。2.影响小麦气候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筛选与提取方法比较按照种植区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域以苏北灌溉总渠和长江划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个亚区,并采用不同方法分析了小麦四个关键生育阶段的气象因子与气候产量的关系,筛选获得三个亚区中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四种不同气候产量的提取方法(去线性趋势法、去3年滑动平均趋势法、一阶差分法、相对差分法),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相近的三个亚区内,去3年滑动平均法所得气候产量的站点间平均相关系数在苏北和苏中地区较低,在苏南地区较高;去线性趋势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在苏北地区较高,苏南地区较低;一阶差分和相对差分法相关性结果较为接近,在三个亚区内的结果均比较稳定。对四个关键生育阶段的四种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一阶差分和相对差分的相关因子数以及Spearman相关系数值均优于去线性趋势和去3年滑动平均趋势产量。将三个亚区内气候产量数值最低的20个值认定为严重减产,比较严重减产时气象因子与四种方法计算的气候产量的拟合情况,结果显示去3年滑动平均产量和相对差分产量在苏中地区拟合较好,而去线性趋势产量在苏北和苏南地区拟合较好,一阶徐向英 江苏小麦综合气象指数构建与产量变化预测和分析 Ⅲ差分产量在苏南地区的拟合较好。鉴于一阶差分产量具有计算简单、解释性强等优点,确定了一阶差分法作为气候产量的计算方法。采用相关分析法、逐步回归模型的赤池准则(AIC)以及随机森林模型的%IncMSE指标对影响小麦气候产量的气象因子进行筛选,对比分析表明,3种方法筛选所得气象因子并不完全相同,但苏北地区T2,苏中地区S4和苏南地区P3在三种方法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重要性,因而结合三种方法选择相应的气象因子能获得更加可靠的产量影响因子,将其作为气候产量拟合模型的输入参数,以便获得更准确的综合气象指数。3.评估小麦气候产量的综合气象指数构建研究对同时段、不同站点间的气候产量预测(空间预测)和不同时段、相同站点的气候产量预测(时间预测)两种气候产量预测模式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通过将气象和产量数据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上利用随机森林(RF)和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对苏北、苏中、苏南三个亚区的气候产量建立回归模型,并在测试集测试模型精度,结果显示,RF和SVM模型的R2值在苏北地区达到0.5以上,但在苏中和苏南地区均在0.4以下。通过Kolmogorov-Smirnov拟合优度检验明确了气候产量分布符从三参数T分布,根据分布特征,将回归模型输出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时间和空间可比较的综合气象指数值,并依据气候产量分布的上下侧20%分位数(分别为388kg/ha和-267kg/ha),设置分类阈值,即按20%,60%和20%的概率将指数值划分为三类(分类阈值为±0.84),分别对应气候产量减产、平产和增产三种等级。分类后的指数对气候产量类别预测的精度得到了提升,结果显示,基于RF和SVM的指数预测正确率均在50%到97%之间;SVM的指数预测正确率高于RF模型的指数。通过ROC曲线进一步比较了两分类情况下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指数对气候产量为减产和不减产(或增产和不增产)类别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苏北地区,RF和SVM计算的指数在减产占比达40%阈值下预测正确率均较高,最高AUC值达0.98;苏中地区,RF和SVM模型计算的指数对减产和增产的预测正确率偏低;苏南地区,SVM空间模型的指数预测正确率较高,RF时间模型的指数预测正确率较高。4.综合气象指数预测气候产量的精度评价为分析综合气象指数在气候产量评估方面的精度,使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计算了江苏小麦生长季11月至次年5月间1、2、3、4个月尺度的SPEI指数,探讨了 SPEI与小麦气候产量间的关系,并在相同数据集上与综合气象指数对气候产量的预测正确率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苏北和苏中的空间预测中,两种指数正确率相当,但苏南的预测中基于RF模型和SVM模型的综合气象指数预测正确率均高于SPEI指数;时间预测方面,基于SVM模型的综合气象指数在苏北的预测正确率和SPEI指数相同,但在苏中和苏南均高于SPEI指数,而基于RF模型的综合气象指数除苏中预测正确率高于SPEI指数外,其余两地区的预测正确率均低于SPEI指数。利用多个反映光、温和水分条件的气象因子直接构建气候产量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了产量预测,并与综合气象指数的气候产量预测结果比较,结果显示,基于RF和SVM模型的综合气象指数在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的空间和时间预测正确率均高于多气象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利用不同于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全新测试数据,验证了 2015~2017年间苏北、苏中、苏南共6个站点的综合气象指数预测精度。结果显示:指数在三区域汇总的预测正确率达61%以上,但在苏南地区,指数预测正确率较低。在两种调整阈值下,指数预测正确率有所下降。反映了综合气象指数在原阈值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5.江苏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及不同生态区影响小麦产量的敏感气象因子分析采用综合气象指数分析了江苏小麦的敏感气象因子、不同年代小麦的气候适应性以及未来变暖气候环境下的小麦产量变化。综合气象指数的RF时间预测模型获得了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小麦气候产量的全局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苏北地区最敏感的气象因子为越冬始至返青期日太阳辐射,苏中地区为开花至成熟期日太阳辐射,苏南地区为返青至开花期太阳辐射。分析了 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以及2001年-2014年三个年代江苏10个站点的小麦综合气象指数值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苏北、苏中和苏南地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减产年比例是三个年代中最高的。本世纪初的14年,江苏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小麦的气候适应性普遍提高,减产年比例均为三个年代中最低,均降至20%以下,体现了江苏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正在逐步增强;平产年比例达到了三个年代中的最高值,苏北、苏中、苏南分别为820%、69%和68%;三个地区增产年比例均达14%以上,反映了 2001年以来江苏小麦产量总体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利用综合气象指数的RF时间预测模型分析了未来变暖环境下小麦产量变化。根据江苏10个站点35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温度上升Sen斜率为0.05℃/yr,分别设置了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增加0.025℃/yr、0.05℃/yr和0.1℃/yr三个水平,比较综合气象指数值的变化。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三个水平下的指数变化较为接近,均表现为平产年比例下降,增减产年比例上升;苏中和苏南地区三个水平的增温均导致指数值的平产年比例下降,增产年比例上升。反映了综合气象指数能够在未来不确定的气候条件下为小麦生产辅助决策提供参考。

聂选华[2](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李敏[3](2019)在《近30年辽宁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其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对日后提高粮食单产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72016年辽宁省24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逐级订正法分别估算了辽宁省水稻在59月生育期内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年际变化趋势,根据现实产量变化分析辽宁省水稻气候资源利用率及未来增产潜力。探讨影响各区域水稻生产潜力的气候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辽宁省地表太阳辐射在时间上整体下降,下降速率为4MJ?m-2?10a-1,在空间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少;温度在时间上整体呈显着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10a-1,空间上自辽宁西部地区向东部递减;降水量在时间上整体下降,下降速率为10.19mm?10a-1,空间上辽宁西部降水量少于辽东南地区。(2)辽宁省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均值为25168kg·hm-2,随时间变化下降,下降速率为39.25kg·hm-2·(10a)-1,在空间分布上与地表太阳辐射趋于一致,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特征;水稻光合资源利用率平均值为28.57%,随时间变化呈显着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88%·(10a)-1;空间分布上辽东半岛中枢为光合资源利用率高值区,辽西及辽东南地区具有较大的增产潜能;(3)辽宁省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均值为22616kg·hm-2,随时间变化上升,上升幅度为258.25 kg·hm-2·(10a)-1,在空间上自辽西高值区向辽东低值区逐渐递减;水稻光温资源利用率平均值为31.69%,整体呈显着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77%·(10a)-1;空间上高光温资源利用率在辽东半岛地区,低值区均在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及辽东北部分地区。(4)辽宁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均值为14499 kg·hm-2,随时间变化下降,下降速率为212.34 kg·hm-2·(10a)-1,在空间上呈西北向东南递增趋势,高值区位于辽东南鸭绿江下游,低值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空间变化差异显着。水稻气候资源利用率平均值为52.24%,随时间变化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2.73%·(10a)-1,空间分布上辽东气候资源利用率高于辽西及辽东南地区;各站点的气候因子与生产潜力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驱动性因子。辽宁省部分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增产潜力,需要因地制宜加强农业管理技术水平,加大农业投入,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农药、化肥等的投入,优化土壤肥力,促进辽宁省水稻的迅速发展。

徐瑛彬[4](2018)在《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城市中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城市中的人民迫切的想从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中解脱出来,寻找一种自然的放松心情。走进自然山水,回到田园间的生活,感受农村的习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们休息时的迫切想法。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一种适应现代需求的产物。休闲农业不仅仅涉及的范围较广,而且对产业融合性较大。是解决乡村农业快速发展,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选择筐子沟风景区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筐子沟风景区虽自然风景得天独厚,但发展水平不高,现有的发展规模不大,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理论进行指导,也没有成功的建立对当地各种产业发展融合的一套理论基础。本文对加强筐子沟休闲农业的发展探索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意义。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休闲农业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阐述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一些理论上的基础。主要从休闲农业的基本定义,发展中存在的特色,还有现有的优秀案例中的发展模式等等入手,并且研究了休闲农业发展必备的一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筐子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第四部分是通过使用各类文献和研究调查问卷的反馈得出筐子沟休闲农业现存的问题及原因的陈述。第五部分是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及经验,主要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国内休闲农业的成功案例两大方面,分别对他们的成功案例进行了举例研究,并分别对各个地区的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第六部分是针对筐子沟休闲农业稳健发展提出的对策以及相应的建议,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本篇论文将当地的实际情况作为立足点,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抛开现象看本质,提出解决方案。注重自然景观与当地民俗的结合,打破季节的制约,推行特色旅游景观,打造品牌效应。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正确的引导当地百姓,提高参与者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融入资金形式,招贤纳士,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何学敏[5](2018)在《农业气象灾害和气温降水对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影响评估》文中认为本文基于1986-2012年东北三省洪涝、干旱、风雹和低温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等灾情数据,通过计算灾害对产量的损失率并对灾害进行等级划分,分析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总体和各个灾种的变化趋势以及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状态和重灾发生的风险几率,得出东北地区近年的气象灾害特征;基于1978-2012年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温度、日平均降水量等气象资料,将数据整理后重新构建,通过计算各参数五日滑动平均和气候倾向率等,对东北三省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以及稳定通过0℃、5℃、10℃、15℃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以及持续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通过1978-2012年东北三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水稻播种面积、玉米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水稻总产量、玉米总产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等农业投入数据,建立经济-气候模型并对技术进步进行分解,分析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为下一步提出东北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东北地区干旱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而低温冷害、风雹与洪涝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风雹综合平均损失率分别为9.9%-20.9%、10.7%-22.5%和8.3%-17.8%。干旱辽宁最重,占总损失率68.3%,重灾15年1遇;黑龙江最轻,为54.4%,但重灾发生较多,10年1遇。洪涝则黑龙江最重,占31%;辽宁最轻,占22%,15年1遇。而风雹吉林最重,占9%,辽宁最轻。低温冷害最重区为黑龙江,占6.5%;吉林4.5%;辽宁3.1%。东北三省风雹和低温冷害重灾每10-15年发生1次。灾害变异系数表明,风雹与干旱为常态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低温冷害与洪涝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偶发性强,致灾强度大。(2)东北三省1978-2012年,全年温度和生育期温度均呈增加的趋势,辽宁省和吉林省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黑龙江省的降水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0℃、≥5℃、≥10℃、≥15℃界限温度起始日期均呈提前趋势,辽宁省每10年分别提前1.5d、1d、0.1d、2.2d;吉林省每10年分别提前0.5d、1d、1.7d、1.5d;黑龙江省每10年分别提前1d、1.6d、2.1d、1.1d;界限温度的终止日期呈延后趋势,辽宁省每10年分别延后0.6d、1.8d、1.3d、1.7d,吉林省每10年分别延后2.5d、1.3d、1.9d、1.7d,黑龙江省每10年分别延后2.5d、1.7d、1.7d、1.3d。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速率比终日的延后速率小。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增加,辽宁省每10年分别增加2.1d、1.8d、2.4d、3.9d。吉林省每10年分别增加3.1d、2.4d、3.6d、3.2d。黑龙江省每10年分别增加3.5d、3.3d、3.7d、2.4d。界限温度持续日数的增加,使得整体东北气候资源呈增加的趋势。随纬度的降低,东北地区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延后以及持续日数增加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各省南部地区界限温度起始日期较早,而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终止日期较早;界限温度起始日期和持续日数南北差异较大,终止日期南北差异较小。(3)分析经济生产模型发现近年间作物播种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对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且均为正面影响。温度对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以及水稻产量影响不显着,而降水除对辽宁水稻产量影响显着,对其他地区其他作物产量影响均不显着,说明温度和降水对辽宁省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属于常态型,而1978-2012年温度、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对东北玉米以及水稻产量无影响。技术进步分解后得出,化肥投入对作物产量影响显着,而农业机械投入对辽宁玉米和黑龙江水稻产量影响不显着,其余均为显着;有效灌溉面积对产量影响不显着,其中农业机械投入呈负影响。

冯业枫[6](2018)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以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指引的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地理教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传授地理知识,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服务社会。在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地理教材修订之际,本文选取中国大陆人教版、香港特区雅集版和台湾地区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三地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进行比较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及分析得知,国内外地理教材的内容研究主要侧重于表述层面和内容层面,在教材的比较研究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对于教材的教育功能的研究较少且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相关理论,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地理教材进行素材分析,总结出包括3个一级功能、9个二级功能和26个三级功能的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该体系具有动态生成性和层次结构性的。总结归纳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特点,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发掘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异同点,指出中国大陆的人教版教材较港台地区教材存在地理知识实用性和时效性、地理技能培养针对性、生态视角培养和公民教育内容配置上存在不足。三地学科教育功能存在差异与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变化跟学科发展等有关。最后综合三地教材在地理教育功能上的优点,为大陆地理新教材的修订提出几点建议。1.地理知识上,要与时俱进,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完善知识的完整;2.地理技能上,增加针对加强地理技能的学习栏目,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3.地理视角上,联系实际环境捕捉地理视角,加强地理生态视角的培养;4.生命教育上,渗透地理与生命教育联系,加强防御灾害技能的训练;5.公民教育上,立足现实需要,合理配置地理乡情和国际理解内容。

邵腾[7](2018)在《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乡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伴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的需求,乡村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建筑能耗增长,乡村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建筑节能系统工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东北严寒地区冬季气候条件恶劣,采暖期长达半年,加之极寒气候频繁发生,建筑高能耗问题更为突出。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节能意识差,乡村民居仍延用自筹自建的方式,这些因素给乡村民居节能技术的推广带来了阻力。如何在满足室内舒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特点,以经济可行的方式推动乡村民居节能设计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以调研和测试为基础,围绕东北严寒地乡村民居采暖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建筑学的视角开展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研究。通过对东北严寒地区4个省42个村落进行系统调研,从被访家庭特征、建筑形态特征、围护结构特征、采暖系统特征和节能理念导向5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针对不同建筑形态特征、围护结构构造的乡村民居,进行冬季室内热环境分析,从而找出乡村民居及节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能耗计算理论模型和调查研究结果,提炼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的3类关键要素,即:室内外计算参数、建筑形态要素、围护结构要素,进而对乡村民居节能优化展开逐一深入研究。首先,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严寒气候为目标,基于哈尔滨历年气象数据,采用Gumbel分布函数生成不同概率低温的室外气象数据,为节能设计拓展室外计算参数;基于热舒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受访者对热环境的主观反应和热舒适投票等,得出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的热舒适温度区间,为节能设计提供合理的室内计算参数。其次,以交互作用为导向,采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方法,选择建筑形态要素作为主变量,分别结合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室内计算参数、室外计算参数等辅助变量,运用Design Builder模拟软件分析了交互作用下建筑形态要素与能耗的量化关系;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建筑形态要素对能耗的敏感性。再者,以成本导控为目标,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选择围护结构要素作为主变量,分别结合全寿命周期年限、室内计算参数、室外计算参数等辅助变量,基于外墙、屋面、地面及围护结构整体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函数,运用构建的Gen Opt-Energy Plus优化平台得出能耗和成本共同作用下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时围护结构要素的最优化参数,并探究了与变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同样基于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围护结构要素对能耗的敏感性。最后,提出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方法,包括建筑与环境信息集成、优化变量预判与设置、优化目标函数的构建、建筑节能的优化实施4个流程;并以工程实践案例为载体,对综合优化方法进行了过程分析,运用Gen Opt-Energy Plus节能优化平台,得出以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设计要素的最优化参数组合,为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设计提供参考。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气候变化的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计算参数;揭示了交互作用下乡村民居建筑形态要素与能耗的量化关系,并确定各要素的敏感性;提出了能耗和成本共同作用下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时围护结构要素的最优化参数,以及与变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并确定各要素的敏感性;提出了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方法,实现建筑设计要素的协同优化。本研究能够为设计人员开展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设计提供指导,对于建造舒适、经济、节能型乡村民居,提高乡村民居的气候应变能力,推动东北严寒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辛源[8](2017)在《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基于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球工程风险与治理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极端降雨气象灾害为切入点,探索了20202100年间中国在地球工程和非地球工程(RCP4.5)两种情景下的气象灾害风险格局分布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治理层面分析了中国关于地球工程的需求、潜力及定位,提出了中国地球工程战略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摘要如下。根据灾害风险理论,地球工程气象灾害风险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方面构成。首先,在致灾因子预测方面,本文基于国际地球工程模型比较计划(GeoMIP)模拟预测了20202100年间中国极端降雨情况,结果显示实施地球工程没有显着改变中国致灾性强降雨的长期空间分布规律,但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极端降雨的降雨总量,且对中国各省级层面极端降雨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一旦终止地球工程,地球气候系统的反弹效应也十分明显。其次,在承灾体预测方面,本文以人口为例,依据IPCC共享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中SSP3路径(局部或不一致发展路径),提取了20102100年中国整体和各省人口预测数据,数据显示SSP3路径下中国呈现出人口总量高、居民生活水平较差、生育率和死亡率高等特征。在综合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两方面预测要素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针对地球工程与非地球工程两种情景,分别从2050、2100年两个时间点和20202100年两种情景下的平均风险差异三个角度,分析并得到了地球工程对中国省级区域极端降雨气象灾害的风险影响结论。从2050、2100年时间点上看:两种情境下中国极端降雨灾害的总体风险格局都是东南沿海风险等级较高,西北地区风险等级较低,并随着极端降雨强度的增强,高风险区域逐渐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向华南、东部沿海、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东部延伸;同时,由于各地承灾体因素以及地球工程对区域气候要素的影响,不同极端降雨强度下全国各省呈现出不同的风险差异。从2020210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平均风险差异上看:总体上实施地球工程有利于降低气象灾害风险,但降低风险的幅度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情景下的灾害风险水平都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最高风险水平发生在2030年前后,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峰值的预测时间基本重合,说明地球工程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及相应影响的整体格局;极端降雨强度越高,两种情景下的灾害风险格局越接近,说明在承灾体稳定的情况下,气象灾害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程度;终止地球工程后,中国各省极端降雨灾害风险分布差异趋于减小,气候环境会逐渐抵消地球工程的扰动,两种情景下的灾害风险水平趋于相同,这意味着目前GeoMIP设定的地球工程实施当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气物理环境,地球工程具有影响可逆的特点最后,文章立足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视角,结合对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关于地球工程的决策治理重点和相关政策建议。一是从经济发展、气候变化预期、国际气候进程角度分析了中国关于地球工程治理的需求,指出中国自身的能源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高碳能源结构将长期存在,温室气体减排前景不容乐观,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国际社会关注地球工程的预期增强,这种背景下亟需加强对地球工程问题的关注。二是分析了中国在地球工程方面的潜力和定位,指出目前中国在地球工程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总体上处于初期阶段,同时也具有一定基础,应一方面坚持把传统减缓和适应手段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主流途径,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国内外形势,谋划部署中国的地球工程研究进程,积极开展相关技术探索。三是提出了中国关于地球工程治理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下中国关于地球工程的战略、地球工程风险管理与最优决策评价、地球工程与传统减缓和适应措施之间的关系、中国关于地球工程决策和治理的框架预案等。四是提出了中国关于实施地球工程战略的相关建议,包括:要积极融入地球工程国际治理平台,发挥中国在地球工程国际治理中的作用,将地球工程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大框架,掌握地球工程国际治理话语权;科学看待地球工程问题,围绕地球工程研究热点加强研究力量,改进地球工程研究范式,加强地球工程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正确处理中国在地球工程问题上的立场,仔细甄别地球工程国际交锋中的各方动机,审慎谋划;鼓励地球工程实践和治理创新,推进CCS、CCUS、BECCS等CDR地球工程技术发展,谨慎但不保守开展太阳辐射管理(SRM)地球工程探索,并结合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地球工程灾害风险治理对策论文结尾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对进一步开展地球工程气象灾害风险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领域进行了总结展望。

李承政[9](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和降水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显着变化,地球表面增温的趋势非常明显,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增强。最近十多年来,关于气候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及其它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因素与经济总产出、农业、工业部门产出、国际贸易、劳动生产率、人口迁移、冲突与政治稳定、暴力行为与犯罪、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气候变化与中国县域经济的关系如何?本文利用1996-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县级层面的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气象数据,试图回答关于天气因素与县域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1)极端天气对县域经济总产出和各部门产出的影响如何,气温、降水与经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2)气温和降水变化是否还会进一步影响县域经济增长,而非经济产出本身?(3)现阶段中国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整体表现如何,未来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为了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界定了气候、天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等几个基本概念,并阐述了气候与天气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介绍了常见的气象数据的分类与来源。接下来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数学语言证明了“天气变化的效应能够被用于精确识别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介绍了气候经济实证领域常用的计量经济方法及其具体应用。其次,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刻画天气因素作用于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日度)产出的方式,然后在时间维度上对日度生产函数进行了加总处理,从而将年度经济总产出和日值天气因子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一系列气温和降水区间,利用中国县(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天气因子与县域经济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平均气温为10-15℃的适温天气相比,平均气温为20-30℃的高温天气以及3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会显着降低经济总产出;干旱天气的增加或低强度降水天气的减少也会对县域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对比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响应时发现,农业部门对极端天气特别敏感,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天气事件会显着降低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产量以及农业总产值。本文的扩展分析进一步发现,中国对极端高温天气的敏感度比美国更高;频繁经历极端天气事件的地区适应能力更强,农业县的农业生产活动在抵御极端天气方面表现更好;家庭空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极端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最后,本文检验了天气变化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灵活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得天气因素既能够通过“水平效应”影响经济总产出,又能够通过“增长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在实证部分,本文采用面板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了天气变化的即期效应和累积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持久的而非暂时的,平均气温每上升1℃将导致未来10年县域经济增长率累积下降3.82-6.04%,平均降水量每上升0.1mm(相当于年降水量增加36.5mm)将导致县域经济增长率累积下降0.55-0.65%。因此,天气变化存在显着的增长效应。除了农业部门外,天气变化还能通过作用于非农部门产出、劳动生产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其它渠道来影响经济增长。本文利用长期差分方法进一步估计了天气的跨期变化与经济跨期增长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天气的跨期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天气年际波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得出了现阶段中国县域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整体上表现不佳的基本结论。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理论建模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灵活度,既允许天气因素通过直接渠道作用于经济生产,又允许其通过间接渠道作用于经济生产;既允许天气因素通过“水平效应”影响经济产出本身,又允许其通过“增长效应”影响经济增长。(2)在数据方面使用了地面水平日值气象数据和县级层面经济统计数据。高频率的地面水平日值气温和降水数据能够用于构造一系列既定宽度的气温和降水区间,从而能够估计天气因素的非线性效应,进而比较极端天气与正常天气的经济效应的差异。县级层面经济统计数据样本观测值多,统计指标丰富,模型误设和遗漏变量的概率较低,有助于准确识别天气因素的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渠道。(3)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区间构造、虚拟变量、交互项和长期差分等方法,估计了气温和降水对县域经济的非线性影响,考察了气候响应上存在的地区异质性和经济生产活动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整体表现。

张丽文[10](2013)在《基于GIS和遥感的东北地区水稻冷害风险区划与监测研究》文中认为当生长季内热量条件不足或在关键生育期内遭遇持续低温就会发生低温冷害从而造成作物减产。研究表明,低温冷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影响东北地区水稻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水稻冷害进行及时、准确地监测与预警,对稳定粮食生产意义重大。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为宏观和动态地监测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是未来构建立体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必然发展趋势。目前低温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研究对象以作物冻害为主,直接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作物冷害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择东北三省为研究区,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卫星遥感技术,以冷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基于全天候气温遥感估算的冷害遥感监测和水稻冷害产量损失量遥感预测为主要研究内容,对近13年东北地区水稻冷害开展了监测与评估研究,系统建立起基于GIS和遥感的水稻冷害监测与评估技术框架,为今后建立完整的农业气象灾害服务系统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成果如下:(1)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以日平均温、水稻生长发育期及水稻产量和面积作为基础资料,借助GIS平台,对冷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和承灾体损失度三大风险要素的多个单项评价指标进行了年际统计与空间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和基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赋权法构建冷害各风险要素评估模型及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依据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数据大小,将东北地区划分为较低、低、中等、较高和高风险五个水稻综合冷害风险分区。分别对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及风险分区进行定量和定性验证,结果表明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与典型冷害年水稻平均减产率达到0.01水平极显着相关;风险区划结果也与任意冷害类型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说明本文提出的冷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能客观反映各地区水稻低温冷害风险等级差异。(2)在总结国内外气温遥感估算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MODIS地表温度(LST)数据的全天候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方法。首先采用高级统计法对多平台LST数据源晴空像元对应的平均气温分别进行估算。借助多平台MODIS数据的时间互补优势,构建了两种基于时间融合和局部窗口空间插补的全天候气温遥感估算方案。通过分析非晴空像元气温估算的误差来源及大小,得出LST产品的反演误差对气温估算精度引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小于空间插补算法引入的误差,确定基于全幅LST的时间融合-空间插补方案为最优全天候气温估算方法。检验结果显示,2000-2012年晴空、非晴空及全天候8天平均气温遥感估算RMSE分别为1.4-1.8℃、1.6-2.3℃和1.4-2.0℃,13年间共有12年全天候气温估算误差绝对值小于3℃的样本百分数超过90%;与台站8天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对比得出,遥感估算气温在夏季有理想结果,而在初春和秋末阶段存在普遍高估。同时对日LST产品运用改进的时间融合-空间插补算法计算日平均气温,并比较了全天候日气温和8天气温合成月平均气温的精度差异,结果显示由8天LST数据源估算的月平均气温与台站观测气温相比有更高的相关性和更小的RMSE,可为后续冷害遥感监测的温度指标计算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文提出的基于时间融合-空间插补的全天候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全天候最低、最高气温数据的遥感估算。(3)参考现有气象行业标准中的冷害温度指标,以全天候8天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和植被指数时间序列为基础数据,针对像元及县级两种空间尺度,分别构建了以T5.9距平和相对累积生长度日距平为温度指标的冷害遥感监测指标。经分析,遥感估算的两种冷害温度指标均与台站估算值之间具有高度一致的年际变化趋势,能有效反应水稻生长季内研究区热量条件空间分布的实际年际差异。以地面台站气温数据辨识的冷害发生地点对2000-2012年遥感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发生大范围延迟型冷害的年份,遥感监测结果与实际灾情的空间一致性较高,像元尺度的一般延迟型冷害监测准确率超过均70%,严重冷害监测准确率超过80%,可用于计算冷害受灾面积。分生育阶段统计相对AGDD距平指标,可对县级尺度的水稻冷害区域进行遥感动态监测。(4)东北水稻冷害灾损遥感预测方法研究以水稻生育期降雨总量、不同水稻生育阶段有效积温(AGDD)、各月月平均气温及水稻关键生育期EVI平均值为驱动因子,预测水稻单产中的气象产量及随机产量,通过累加上一年真实趋势产量,得到预测年水稻单产。结果显示,基于水稻产量水平分区的遥感估产精度好于不分区估产精度;县级及地市级单产遥感估产精度R2均大于0.7,且地市级估产精度好于县级结果。在前面章节水稻面积和水稻关键生育期遥感识别、水稻生长季热量指标遥感估算及水稻冷害受灾区遥感监测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水稻冷害灾损模型对冷害年份的水稻产量灾损量进行计算,预测2009年和2011年水稻冷害灾损量分别至少达到26.61和2.17万吨。

二、清原气候变暖的利弊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原气候变暖的利弊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小麦综合气象指数构建与产量变化预测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影响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
        1.2 农业气象指数综述
        1.2.1 单因子气象指数
        1.2.2 多因子气象指数
        1.2.3 复杂气象指数
        1.3 基于气象因子的作物产量模型研究进展
        1.3.1 产量去趋势分析方法
        1.3.2 以气象因子为参数的作物产量拟合方法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苏小麦生长季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1 数据获取与处理
        1.1 数据获取站点
        1.2 气象数据及预处理
        1.2.1 数据收集
        1.2.2 数据预处理
        1.3 产量数据及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趋势检测法
        2.2 相关分析法
        2.3 普通克里金插值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地区小麦生长季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
        3.1.1 小麦生长季气温的空间分布
        3.1.2 小麦生长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3.1.3 小麦生长季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
        3.1.4 小麦生长季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
        3.2 江苏地区小麦生长季气温的年际变化
        3.2.1 小麦生长季气温变化趋势
        3.2.2 气温增加的昼夜不对称性及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3.3 江苏地区小麦生长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3.3.1 小麦生长季降水量趋势变化
        3.3.2 基于旬尺度的SPEI指数评价江苏小麦生长季水分对产量的影响
        3.4 江苏地区小麦生长季日太阳辐射的年际变化
        3.5 江苏地区小麦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影响江苏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筛选方法
    1 数据获取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气象因子重要性评估方法
        2.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变量重要性估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选择
        3.1.1 不同方法计算的气候产量在气候条件近似地区的相关性比较
        3.1.2 气象因子与各气候产量的相关性比较
        3.1.3 气候产量在严重减产年份的拟合比较
        3.2 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筛选
        3.2.1 基于逐步回归的气象因子筛选
        3.2.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气象因子筛选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征小麦气候产量的综合气象指数构建
    1 数据获取与处理
    2 指数构建方法
        2.1 指数构建步骤
        2.2 模型选择
        2.2.1 作物模型与统计模型的比较
        2.2.2 统计模型选择
        2.2.3 候选机器学习模型
        2.3 气候产量分布的确定
        2.3.1 检验方法
        2.3.2 检验结果
        2.4 精度评价指标
        2.4.1 决定系数R~2
        2.4.2 均方根误差
        2.4.3 混淆矩阵
        2.4.4 ROC曲线和AUC
    3 指数的实现
        3.1 基于RF模型的指数
        3.1.1 气象因子筛选
        3.1.2 RF模型参数设置
        3.1.3 RF拟合模型的构建
        3.1.4 模型结果的标准化处理
        3.1.5 指数精度提升
        3.2 基于SVM模型的指数
        3.2.1 SVM模型参数设置
        3.2.2 SVM拟合模型的构建
        3.2.3 基于SVM模型的指数
        3.3 指数分类阈值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综合气象指数预测小麦气候产量的精度评价
    1 数据获取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SPEI指数预测气候产量的方法
        2.2 基于多气象因子的产量预测回归模型方法
        2.3 验证测试集预测气候产量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气象指数与SPEI指数的比较
        3.1.1 SPEI指数与小麦气候产量关系
        3.1.2 SPEI指数的回归模型构建及预测
        3.1.3 两种指数在测试集上的预测性能比较
        3.2 综合气象指数与基于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精度比较
        3.2.1 苏北回归模型预测结果
        3.2.2 苏中回归模型预测结果
        3.2.3 苏南回归模型预测结果
        3.2.4 预测精度对比
        3.3 综合气象指数在全新数据集上的精度验证
        3.3.1 时间预测精度
        3.3.2 空间预测精度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江苏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及预测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获取与处理
        1.2 数据分析方法
        1.2.1 基于熵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法
        1.2.2 正态分布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小麦气候适应性分析
        2.1.1 江苏小麦气象因子敏感性分析
        2.1.2 江苏小麦的气候适应性
        2.2 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小麦产量变化
        2.2.1 苏北地区在气候变暖情景下的小麦产量变化
        2.2.2 苏中地区在气候变暖情景下的小麦产量变化
        2.2.3 苏南地区在气候变暖情景下的小麦产量变化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气候产量计算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1.2 气候产量预测的参数与模型
        1.3 基于RF和SVM模型的综合气象指数表征气候产量的可行性与精度
        1.4 江苏不同地区小麦产量变化的敏感气象因子异同性分析
        1.5 江苏小麦产量变化的气候适应性
    2 主要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3)近30年辽宁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气候生产潜力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气候生产潜力的发展概况
        1.3.3 GIS在生产潜力中的应用
        1.3.4 气象因子对生产潜力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气候生产潜力模型介绍
        2.2.1 光合生产潜力
        2.2.2 光温生产潜力
        2.2.3 气候生产潜力
        2.2.4 气候资源利用率
    2.3 气候倾向率分析
    2.4 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2.5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6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30 年辽宁省水稻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3.1.1 太阳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3.1.2 平均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3.1.3 总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3.2 辽宁省水稻实际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3.3 辽宁省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及资源利用率变化分析
        3.3.1 光合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3.3.2 光合资源利用率时空变化特征
    3.4 辽宁省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及资源利用率变化分析
        3.4.1 光温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3.4.2 光温资源利用率时空变化特征
    3.5 辽宁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及资源利用率变化分析
        3.5.1 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3.5.2 气候资源利用率时空变化特征
    3.6 辽宁省各站点气候因子与水稻生产潜力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4)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休闲农业基本理论
    2.1 休闲农业的概念
    2.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2.1 休闲娱乐性
        2.2.2 综合融合性
        2.2.3 资源的依赖性
    2.3 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
        2.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融合理论
        2.3.3 生态农业理论
第三章 筐子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1 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基础概况
        3.1.1 资源状况
        3.1.2 基础条件
        3.1.3 交通条件
        3.1.4 景点概况
    3.2 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运营现状
        3.2.1 年度收支情况
        3.2.2 运营情况
        3.2.3 政策安排
第四章 筐子沟风景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筐子沟风景区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4.1.1 调查说明
        4.1.2 调查结果
    4.2 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观念上跟不上,村民认识不到位
        4.2.2 融资方式较少,基础设施较少
        4.2.3 生态原有环境受到季节的影响大,冬天盈利情况较弱
        4.2.4 现有的项目缺乏特色,经营形式没有做到多样化
    4.3 造成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没有稳健发展的主要原因
        4.3.1 没有专业的技术以及规范的管理
        4.3.2 信息不对称,宣传力度低
        4.3.3 没有进行产业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第五章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及经验
    5.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5.1.1 美国:发展乡村型度假农场
        5.1.2 德国:发展城郊式农园
        5.1.3 意大利: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5.2 国内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5.2.1 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的发展
        5.2.2 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2.3 西安市休闲农业发展
    5.3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经验
        5.3.1 由政府出台政策引导
        5.3.2 特高特色化服务
        5.3.3 管理机制加以创新
第六章 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高效发展的建议
    6.1 政府加强引导,提升村民的认知程度
    6.2 扩大融资范围,增强品牌力量
    6.3 科学规划,四季连续发展
    6.4 发扬当地文化,彰显地域特色,加强产业融合
    6.5 加大管理范围,提高服务人员水平
    6.6 万众创新,使用科技的力
    6.7 扩大宣传,打造品牌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筐子沟旅游区问卷调查
致谢

(5)农业气象灾害和气温降水对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全球气候变化特征
        1.2.2 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
        1.2.3 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1.2.4 气候变化应对策略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耕地资源
    2.2 数据来源
第三章 东北地区气象灾害特征
    3.1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1.1 损失率计算
        3.1.2 灾害变异系数计算
        3.1.3 灾情等级划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业气象灾害的总体变化趋势
        3.2.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
        3.2.3 主要气象灾害偶发性与常态性
        3.2.4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重灾风险概率
    3.3 本章小结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4.1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全年平均温度与降水量变化特征
        4.2.2 生育期平均温度与降水量变化特征
        4.2.3 界限温度变化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模型的发展演变
        5.1.2 新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D生产函数模型
        5.2.2 C-D-C生产函数模型
        5.2.3 技术进步分解
    5.3 本章小结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6)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现状
    1.3.1 地理教材研究现状
    1.3.2 地理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构建
2.1 高中地理教学科教育功能体系构建的依据
    2.1.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3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2.2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构建的操作过程
    2.2.1 提取高中地理教材的素材
    2.2.2 判断教材素材的教育功能
    2.2.3 教育功能判断的信度测量
2.3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内涵
    2.3.1 认知教育功能
    2.3.2 个人教育功能
    2.3.3 社会教育功能
2.4 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的特点
    2.4.1 动态生成性
    2.4.2 层次结构性
2.5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1 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2 中国香港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2.5.3 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地理学科教育功能体系 第三章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1 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1.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1.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1.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3.2 中国香港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2.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2.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2.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3.3 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
    3.3.1 认知教育功能特征
    3.3.2 个人教育功能特征
    3.3.3 社会教育功能特征 第四章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异同性
4.1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特征的比较分析
    4.1.1 认知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1.2 个人(生命)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1.3 社会(公民)教育功能比较分析
4.2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不同点
4.3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相同点 第五章 影响地理学科教育功能形成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5.1 三地高中地理教材学科教育功能的形成原因
    5.1.1 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影响地理教材编写
    5.1.2 全球变化和学科发展不断扩展地理学科教育功能
    5.1.3 体现当地人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人身心发展规律
    5.1.4 初中地理基础与选修课程设计的影响
5.2 基于地理学科教育功能的中国大陆高中地理教材改进建议
    5.2.1 地理知识上,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5.2.2 地理技能上,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5.2.3 地理视角上,加强地理生态视角的培养
    5.2.4 生命教育上,加强防御灾害技能的训练
    5.2.5 公民教育上,合理配置地理乡情和国际理解的内容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二 雅集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三 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教育功能素材梳理
附录四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附录五 雅集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附录六 南一版高中地理教材地理知识章节分布

(7)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范畴界定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调查研究
    2.1 乡村民居调研与实测方案
        2.1.1 调研时间与区域
        2.1.2 问卷设计及调查
        2.1.3 现场实测方案
    2.2 乡村民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2.1 被访家庭特征
        2.2.2 建筑形态特征
        2.2.3 围护结构特征
        2.2.4 采暖系统特征
        2.2.5 节能理念导向
    2.3 乡村民居热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2.3.1 不同建筑特征的民居热环境分析
        2.3.2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分析
    2.4 乡村民居存在的问题分析
    2.5 乡村民居能耗影响因素及基准模型
        2.5.1 乡村民居能耗影响因素
        2.5.2 乡村民居基准模型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室内外计算参数研究
    3.1 东北严寒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
        3.1.1 典型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2 气候变化对乡村民居的影响
    3.2 基于气候变化的室外计算参数研究
        3.2.1 气象数据生成方法选择
        3.2.2 基于概率的气温极值统计模型
        3.2.3 基于温度的气象数据转换应用
    3.3 适应严寒气候的室内计算参数研究
        3.3.1 热舒适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使用者及居住环境特征
        3.3.3 主观感觉投票
        3.3.4 热中性温度和可接受温度区间
        3.3.5 人体热适应分析
        3.3.6 个体特征与MTS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交互作用下建筑形态要素的节能优化
    4.1 能耗分析软件选择及参数设定
        4.1.1 软件选择及可靠性
        4.1.2 能耗模拟组合方案
        4.1.3 能耗模拟参数设定
    4.2 建筑朝向与能耗的量化关系
        4.2.1 理论与实测分析
        4.2.2 模拟变量的设置
        4.2.3 模拟结果的分析
    4.3 建筑体型与能耗的量化关系
        4.3.1 模拟变量的设置
        4.3.2 模拟结果的分析
    4.4 建筑界面与能耗的量化关系
        4.4.1 模拟变量的设置
        4.4.2 单向窗模拟结果
        4.4.3 双向窗模拟结果
    4.5 乡村民居建筑形态要素的敏感性研究
        4.5.1 正交试验参数及水平取值
        4.5.2 正交试验方案生成
        4.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成本导控下围护结构要素的节能优化
    5.1 建筑经济性评价方法选择
        5.1.1 经济分析方法确定
        5.1.2 全寿命周期成本函数构建
        5.1.3 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假定
    5.2 乡村民居节能优化平台构建
        5.2.1 性能优化软件选择
        5.2.2 智能优化算法介绍
        5.2.3 节能优化平台构建(GenOpt+EnergyPlus)
        5.2.4 优化平台运算验证
    5.3 围护结构各要素优化研究
        5.3.1 围护结构要素对能耗与成本交互影响
        5.3.2 外墙变量优化分析
        5.3.3 屋面变量优化分析
        5.3.4 地面变量优化分析
    5.4 围护结构各要素协同优化研究
        5.4.1 模型及参数设置
        5.4.2 优化结果的分析
        5.4.3 设计方法的总结
    5.5 乡村民居围护结构要素的敏感性研究
        5.5.1 正交试验参数及水平取值
        5.5.2 正交试验方案生成
        5.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
    6.1 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方法
        6.1.1 综合优化的可行性
        6.1.2 综合优化实施流程
    6.2 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过程分析
        6.2.1 建筑与环境信息集成
        6.2.2 优化变量预判与筛选
        6.2.3 优化目标函数的构建
        6.2.4 建筑节能优化的实施
    6.3 乡村民居节能综合优化结果解析
        6.3.1 优化结果整体分析
        6.3.2 优化结果分项解析
    6.4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附录2 :东北严寒地区村镇调研地点统计表
附录3 :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调查问卷
附录4 :气象数据转换方法
附录5 :COMMAND文件中变量及算法参数部分
附录6 :INI文件中目标函数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基于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与创新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标、方法路线、关键问题及内容框架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内容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球工程研究进展综述
第一节 地球工程的原理与技术路径
    一、碳移除(CDR)地球工程
    二、太阳辐射管理(SRM)地球工程
第二节 地球工程风险研究综述
    一、碳移除(CDR)地球工程的技术风险研究
    二、太阳辐射管理(SRM)地球工程的技术风险研究
    三、地球工程综合影响与风险评判
    四、地球工程伦理与治理研究
第三节 国内地球工程研究进展
    一、研究方面
    二、实践方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风险理论与中国气象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与灾害风险
    一、气象灾害内涵
    二、气象灾害风险原理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第二节 中国气象灾害特征
    一、基本概况
    二、主要特征
    三、中国极端降雨灾害概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球工程对中国极端降雨时空格局的影响
第一节 极端降雨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核心概念、数据与方法
    一、核心概念
    二、数据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强降雨强度时空分布与影响
    二、极端强降雨强度时空分布与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球工程情景下中国极端降雨气象灾害风险格局评估
第一节 基本思路、模型与方法
    一、风险评估基本思路
    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
第二节 数据来源
    一、作为致灾因子危险度表征的极端降雨数据
    二、作为承灾体脆弱性表征的人口数据
第三节 中国各省极端降雨灾害脆弱性曲线拟合
    一、中国历史极端降雨灾害灾情数据
    二、基于中国历史极端降雨灾情的脆弱性曲线拟合
第四节 风险评估结果与分析
    一、2050 年受影响人口风险分布
    二、2100 年受影响人口风险分布
    三、2020 至2100年间两种情景下受影响人口平均风险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地球工程治理
第一节 中国关于地球工程的需求、潜力及定位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的分析
    二、中国气候变化预期角度的分析
    三、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角度的分析
    四、中国实施地球工程的潜力分析
第二节 中国地球工程治理的关注重点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地球工程治理的重点关注领域
    二、中国地球工程战略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关于本研究的方法论
    二、关于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
    三、关于风险格局的预测结果
    四、关于中国地球工程决策与治理
第二节 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本文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学术活动情况

(9)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和降水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气候
        1.2.2 天气
        1.2.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1.2.4 气候变化
    1.3 数据概述
        1.3.1 历史气象数据
        1.3.2 气候预测数据
        1.3.3 中国地面水平气象数据
    1.4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贡献与未来的努力方向
        1.6.1 研究贡献
        1.6.2 未来的努力方向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
        2.1.1 综合评估模型的分类
        2.1.2 综合评估模型的构成
        2.1.3 综合评估模型存在的不确定性
    2.2 气候—经济实证文献回顾
        2.2.1 经济总体
        2.2.2 农业部门
        2.2.3 非农部门
        2.2.4 其他渠道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经验识别与实证方法
    3.1 经验识别
        3.1.1 天气效应与气候效应
        3.1.2 利用天气变化识别气候变化的效应
    3.2 气候计量经济学方法及应用
        3.2.1 截面数据分析方法
        3.2.2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
        3.2.3 混合分析方法(长期差分法)
第4章 极端天气对县域经济产出的影响
    4.1 引言
    4.2 理论框架和模型设定
        4.2.1 模型
        4.2.2 日值天气和年度产出
        4.2.3 回归模型设定
    4.3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4.3.1 数据来源
        4.3.2 描述性统计
    4.4 估计结果
        4.4.1 回归结果
        4.4.2 稳健性检验
        4.4.3 作用渠道
        4.4.4 扩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气变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5.2.1 数据来源
        5.2.2 描述性统计
    5.3 理论框架和模型设定
        5.3.1 理论框架
        5.3.2 模型设定
    5.4 估计结果
        5.4.1 即期效应
        5.4.2 累积效应(增长效应)
        5.4.3 稳健性检验
    5.5 影响渠道
        5.5.1 三次产业
        5.5.2 平均工资、工农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
    5.6 天气跨期变化与经济跨期增长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中国气候呈变暖趋势,极端天气的分布出现新变化
        6.1.2 极端天气事件影响中国县域经济总产出
        6.1.3 气候变暖制约了中国县域经济增长
    6.2 研究展望
        6.2.1 探索天气因素作用于经济产出的微观传导机制
        6.2.2 探索其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效应
        6.2.3 探索天气(气候)变化的非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附录
    证明推导
    表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基于GIS和遥感的东北地区水稻冷害风险区划与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低温冷害遥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低温冷害的概念及成因
        1.2.2 低温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3 下垫面参数遥感反演
    1.3 低温冷害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1.3.2 低温灾害空间分析研究
        1.3.3 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1.4 作物冷害遥感监测研究面临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研究目标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1 遥感数据
        2.2.2 其他资料
        2.2.3 数据处理平台
    2.3 研究方法
        2.3.1 水稻产量分解方法
        2.3.2 植被指数去噪
        2.3.3 精度验证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东北水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3.1 引言
    3.2 低温冷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3.2.1 冷害辨识及统计分析
        3.2.2 致灾因子不稳定性评估
        3.2.3 致灾因子风险概率评估
        3.2.4 冷害气候风险指数
        3.2.5 致灾因子危险性综合评估模型
    3.3 低温冷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3.3.1 脆弱性风险评估指标及其计算
        3.3.3 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
    3.4 低温冷害风险损失度评估
        3.4.1 产量分解
        3.4.2 损失度风险评估指标及其计算
        3.4.3 低温冷害风险损失度综合评估模型
    3.5 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3.5.1 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3.5.2 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3.5.3 冷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的验证
    3.6 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风险区划
        3.6.1 空间叠加计算
        3.6.2 基于不同冷害风险要素的风险区划
        3.6.3 东北水稻冷害综合风险区划
        3.6.4 冷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ODIS LST的全天候气温遥感估算
    4.1 近地面气温遥感估算方法综述
        4.1.1 气温遥感估算主要方法及研究进展
        4.1.2 气温遥感估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2 数据及其预处理
        4.2.1 研究数据
        4.2.2 数据预处理
    4.3 全天候8天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方法
        4.3.1 基于高质量LST像元的气温遥感估算模型构建
        4.3.2 两种全天候气温融合-插补算法的构建与比较
        4.3.3 气温遥感估算精度检验方法与标准
    4.4 全天候8天平均气温遥感估算结果与分析
        4.4.1 多元回归估算模型
        4.4.2 融合多平台气温MODIS数据的全天候重建
        4.4.3 不同天气条件下两种全天候气温数据构建方法精度比较
        4.4.4 全天候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模型的预测精度检验
    4.5 日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方法
    4.6 月平均气温遥感估算方法
        4.6.1 月平均气温合成算法
        4.6.2 月平均气温遥感估算精度检验
        4.6.3 2000-2012年东北三省5-9月月平均和时空分布
    4.7 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水稻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
    5.1 东北水稻种植区及其生育期遥感识别
        5.1.1 基于多时相MODIS影像提取水稻种植区方法
        5.1.2 遥感识别结果精度检验
        5.1.3 2000-2011年东北水稻种植区空间分布
        5.1.4 水稻生育期遥感识别方法
        5.1.5 生育期遥感识别结果及精度检验
    5.2 基于地面气象台站的冷害发生区域辨识
    5.3 基于T_(5-9)距平指标的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
        5.3.1 T_(5-9)距平指标的遥感估算精度
        5.3.2 T_(5-9)距平指标的构建方法及其空间分布
        5.3.3 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结果
    5.4 基于热量指数指标的延迟型冷害遥感监测
        5.4.1 热量指数指标的构建方法
        5.4.2 热量指数指标的遥感估算精度及其空间分布
        5.4.3 基于热量指数指标的低温冷害遥感动态监测
        5.4.4 监测结果验证
        5.4.5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水稻冷害灾损遥感预测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冷害灾损预测模型的构建
        6.2.2 县级水稻单产的遥感估算
        6.2.3 不同冷害等级水稻受灾面积统计
        6.2.4 技术流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水稻单产遥感估算精度验证
        6.3.2 2009和2011年水稻冷害灾损预测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作者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四、清原气候变暖的利弊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小麦综合气象指数构建与产量变化预测和分析[D]. 徐向英. 扬州大学, 2019(06)
  • [2]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3]近30年辽宁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分析[D]. 李敏.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4]筐子沟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D]. 徐瑛彬.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5]农业气象灾害和气温降水对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影响评估[D]. 何学敏.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高地理教材的学科教育功能比较研究[D]. 冯业枫. 广州大学, 2018(02)
  • [7]东北严寒地区乡村民居节能优化研究[D]. 邵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8]地球工程情景下的中国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基于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的分析[D]. 辛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9]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和降水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 李承政.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10]基于GIS和遥感的东北地区水稻冷害风险区划与监测研究[D]. 张丽文. 浙江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清远市气候变暖的利弊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