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翘血中茴香香豆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翘血中茴香香豆素

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飞龙掌血中茴芹香豆素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陈凤,程韬,王影超,邹转转,舒柯[1](2021)在《贵州省民族药飞龙掌血根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飞龙掌血根中白屈菜红碱的含量,为控制飞龙掌血根药材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飞龙掌血根中白屈菜红碱含量。色谱柱:Waters Xbridge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三乙胺(磷酸调p H值至3)(28∶72),柱温30℃,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69 nm。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白屈菜红碱对照品在0.0598276~0.598276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0),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1.63%(n=6);结论:本研究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飞龙掌血根质量控制。

李田洋,杨婷婷,张琪,王宝娟,郑曙光[2](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骨炎消方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骨炎消方中原儿茶酸、绿原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表儿茶素、柚皮苷、淫羊藿苷、茴芹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SB-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进样量10 μL;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28℃。结果 原儿茶酸、绿原酸、原儿茶醛、咖啡酸、表儿茶素、柚皮苷、淫羊藿苷和茴芹内酯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4%~100.4%,RSD在0.72%~2.9%。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骨炎消方的质量控制。

周智明,李静,李海敏[3](2020)在《化妆品中植物香豆素的使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香豆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香料成分,常用作定香剂、脱臭剂,用来配制香水和香料,并添加进化妆品中。由于香豆素有光敏性,且对肝肾具有中等毒性。这些微量存在于化妆品中的香豆素类物质可通过皮肤渗透入体内,产生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香豆素类物质在植物中的存在情况,并通过对洗浴类和防晒类化妆品中标签标识的研究,对其中可能含有的香豆素类物质进行分析统计。

刘志刚,谢晓林,余磊,秦晋颖[4](2019)在《RP-HPLC法同时测定飞龙掌血中6种成分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飞龙掌血中茴芹香豆素、异茴芹香豆素、8-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毛两面针素、珊瑚菜内酯和白屈菜红碱6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5%冰醋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25℃。结果:上述6种成分分别在10.70~170.7μg/mL(r=0.9996)、2.55~40.8μg/mL(r=0.9993)、0.98~15.6μg/mL(r=0.9997)、1.24~19.8μg/mL(r=0.9994)、10.70~171.8μg/mL(r=0.9999)和0.90~14.4μg/mL(r=0.9994)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36%、100.29%、97.62%、96.83%、98.18%和97.53%,RSD分别为1.52%、2.53%、1.43%、1.54%、1.74%和2.08%。结论: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飞龙掌血药材的质量控制。

尚小飞[5](2019)在《四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虫害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化学药物仍是控制农业病虫害的主要方式,但其带来的药物残留、耐药性和再猖獗等问题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由于天然产物的高效、低毒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从中发现天然源农用药物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立枯丝核菌、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植物常见病原真菌及褐飞虱、东方粘虫等作物害虫和兔痒螨等动物外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对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醌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等天然产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发现安全、高效的先导化合物。1.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杀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在前期对新白叶藤碱衍生物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基础上,对其母核结构的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立枯丝核菌和稻瘟病菌为研究对象,对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新白叶藤碱、白叶藤碱及异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研究时发现,新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较好;进一步研究表明,新白叶藤碱具有较广的杀菌谱,对立枯丝核菌毒力最强;应用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及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分子捕捉技术和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杀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新白叶藤碱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复合酶III的Fe-S蛋白亚基显着抑制其酶活性,阻断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代谢,进而造成菌丝死亡。同时,新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也可能与细胞核功能的抑制有关。2.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简单苯丙素类在植物中分布较为广泛,本文选取8种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对其杀菌、杀虫、杀螨活性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杀菌活性研究发现,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大部分苯丙素类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较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较弱。所测化合物中,异丁香酚的杀菌活性最好且杀菌谱较宽,浓度为50μg/mL时对油菜菌核病菌、立枯丝核菌及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6.05%、78.67%和53.89%。杀虫活性研究发现,丁香酚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最好,LC50为89.22μg/mL;乙酸丁香酚酯对东方粘虫的杀虫活性较好,与阳性对照药物川楝素相当。杀螨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丁香酚具有良好的体外杀螨活性,且能有效治愈患螨病兔;应用转录组学和分子捕捉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首次发现,丁香酚通过作用于螨虫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链2的Phe198、Glu211和Lys288氨基酸残基抑制其酶活性,进而阻断电子传递链和能量产生,导致螨虫死亡,其对复合酶I链2的结合具有种属选择性,对昆虫更为敏感,毒性更大,但对哺乳动物较为安全。3.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醌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本文中我们对其杀菌、杀虫及杀螨生物活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大部分醌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毒力,其中蓝雪醌的杀菌活性最好且杀菌谱较广,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EC50值为2.84-10.53μg/mL,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嘧菌酯;蓝雪醌处理立枯丝核菌后导致菌丝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膜渗透性增加而引起内容物外流,线粒体肿胀且膜电位降低和活性氧簇发生富集,细胞核被破坏;蓝雪醌通过作用于立枯丝核菌的多个靶点而发挥其杀菌活性,对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影响较为显着。杀虫及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醌类化合物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优于东方粘虫,其中,大黄素对褐飞虱和东方粘虫的杀虫活性最好,LC50分别为84.30μg/mL和548.74μg/mL;通过酶活性抑制实验对其杀虫机理研究初步发现,大黄素显着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且激活细胞色素P450s的活性,杀虫机理可能与通过诱导激活P450s而增加昆虫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通过抑制GST活性阻断II相代谢系统有关,神经系统和运动功能障碍也是导致昆虫死亡的重要原因。杀螨及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胡桃醌和蓝雪醌的体外杀螨活性最好,能有效治愈患螨病兔,且无皮肤刺激性;两个化合物的杀螨活性可能与螨虫的神经传导和运动功能的破坏等有关。细胞毒性研究表明,蓝雪醌和大黄素对人正常肝细胞具有潜在的毒性,且前者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较大,其临床使用仍需进一步研究;胡桃醌的细胞毒性较弱。4.香豆素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抗炎、抗病毒和抗细菌等活性,本文中对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活性进行研究。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所测试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中,4-甲氧基香豆素对立枯丝核菌的杀菌活性最好,优于阳性对照药物嘧菌酯,其能引起立枯丝核菌细胞膜破坏和渗透性增加,导致内容物的外泄,同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富集活性氧簇,引起菌丝死亡。4-甲氧基香豆素可能通过细胞膜和线粒体发挥作用而导致菌丝死亡。杀虫及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6-甲氧基当归素的杀褐飞虱活性最好,LC50为122.7μg/mL,显着抑制AChE、GST活性和激活P450s活性,可作为I相代谢中P450诱导剂促使虫体对药物敏感,随后通过抑制虫体的解毒作用导致褐飞虱死亡;4-甲氧基香豆素对东方粘虫毒力较强。杀螨及细胞毒性研究发现,4-甲氧基香豆素的杀螨活性最好;4-甲氧基香豆素和6-甲氧基当归素对人正常肝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较弱或无毒性,IC50均大于100μg/mL。本研究中首次发现新白叶藤碱的杀菌活性,阐明了其杀菌作用机制;明确了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作物害虫及兔痒螨的毒力,发现丁香酚、大黄素、胡桃醌、蓝雪醌、6-甲氧基当归素、4-甲氧基香豆素等具有良好杀菌、杀虫和杀螨活性的化合物;初步研究了蓝雪醌、4-甲氧基香豆素的杀菌作用机理,探讨了大黄素、胡桃醌、蓝雪醌、6-甲氧基当归素和4-甲氧基香豆素的杀虫、杀螨作用方式,阐明了丁香酚杀螨作用靶点,为后续四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陆敏灵[6](2019)在《八味龙钻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建立八味龙钻颗粒中飞龙掌血、两面针、大钻、青风藤、五指毛桃、九龙藤的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方法,八味龙钻颗粒主要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同时结合HPLC特征指纹图谱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为进一步完善八味龙钻颗粒质量评价体系及质量控制水平,建立更全面、更客观的八味龙钻颗粒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采用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30:1:0.1)、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20:5:3:1:0.1)、氯仿-丙酮-甲酸(16:5:0.1)、二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水(2:4:2:1)、正己烷-乙酸乙酯(8:2)、及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醋酸乙酯-甲醇(7.5:4:1.5:0.75)为展开剂,采用硅胶为固定相,分别对八味龙钻颗粒中的飞龙掌血、两面针、大钻、青风藤、五指毛桃、九龙藤6味药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并考察所建立方法的专属性及耐用性。(2)八味龙钻颗粒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青藤碱、红景天苷、儿茶素、橙皮苷及补骨脂素7种主要成分的同时含量测定及八味龙钻颗粒的特征指纹图谱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固定相为Phenomenex Gemini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双波长转换检测,波长分别为270 nm和245 nm(0~50min:270 nm,50~60 min:245 nm);柱温为30℃;流速为1 m L/min。结果:(1)建立的八味龙钻颗粒中飞龙掌血、两面针、大钻、青风藤、五指毛桃、九龙藤6味药材的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方法,通过方法学验证及方法耐用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可见,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可作为八味龙钻颗粒的定性鉴别方法。(2)建立的HPLC-UV法可同时测定八味龙钻颗粒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青藤碱、红景天苷、儿茶素、橙皮苷及补骨脂素7种成分的含量,并可用于八味龙钻颗粒特征指纹图谱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青藤碱、红景天苷、儿茶素、橙皮苷及补骨脂素7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784~0.9744μg、0.0348~0.1218μg、0.8184~2.8644μg、1.0256~3.5896μg、0.4016~1.4056μg、0.0972~0.3402μg、0.0284~0.0994μg,其峰面积与进样量的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1%、102.1%、102.5%、99.6%、103.2%、99.2%及98.5%,RSD分别为1.3%、1.0%、1.4%、1.7%、1.4%、0.92%、及1.3%(n=6)。测定了10批八味龙钻颗粒的指纹图谱,以青藤碱的色谱峰为参照峰,建立了八味龙钻颗粒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通过对10批八味龙钻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在对照图谱上共生成12个共有峰;通过与药材图谱比较,并与对照品的HPLC及UV图谱进行对比,指认出7个共有峰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各共有峰的归属。经对10批次八味龙钻颗粒的指纹图谱的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批次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8以上。结论:(1)本文建立的TLC鉴别法,可用于八味龙钻颗粒中6味药材的鉴别。快捷简便,斑点均清晰可见,专属性强,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无干扰,结果可靠,可作为八味龙钻颗粒的定性鉴别方法。(2)本研究建立的八味龙钻颗粒指纹图谱结合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即可定性、又可定量;建立的八味龙钻颗粒特征指纹图谱,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和针对性。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法重复性及稳定性好,含量测定结果准确。该法为八味龙钻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建立更为客观有效的八味龙钻颗粒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

倪媛媛[7](2018)在《两面针质量控制及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和苍耳子初步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两面针药材薄层色谱鉴别、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指纹图谱结合3个活性成分定量测定方法,旨在为两面针质量控制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两面针质量标准提供依据;2.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水提取物的发育毒性,提供两面针水提取物的发育毒性数据;3.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苍耳子水提取物的发育毒性和肝毒性,为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旨在验证斑马鱼模型用于快速评价中药肝毒性的适用性。方法:1.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25:1:0.2)为展开剂,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两面针及其伪品;2.采用UPLC法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两面针药材U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考察。3.采用UPLC法同时测定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芝麻素3个活性成分的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4.以正常发育受精后6小时(hours post-fertilization,6 hpf)斑马鱼为模型,评价两面针水提取物的发育毒性,在不同时间点观察两面针暴露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情况,并对相应指标进行测定;5.以正常发育受精后6小时(hours post-fertilization,6 hpf)斑马鱼为模型,评价苍耳子水提取物的发育毒性;以正常发育受精后4天(days post-fertilization,4 dpf)斑马鱼为模型,利用表型筛选、生理生化指标评价、油红O染色、吖啶橙染色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评价苍耳子水提取物对斑马鱼的肝毒性。结果:1.薄层色谱鉴别实验中,展开剂乙酸乙酯-甲醇-浓氨(25:1:0.2)能较好地将毛两面针素、氯化两面针碱和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实现分离,表明实验所用的薄层色谱法可对两面针的真伪进行有效鉴定。2.首次建立了两面针药材UPLC指纹图谱,并得到25个共有色谱峰,其中指认出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芝麻素3个色谱峰,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12批两面针药材的相似度为0.807~0.959;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批两面针药材可分为两类,其中 S1、S2、S4、S7 和 S9 为一类,S3、S5、S6、S8、S10、S11 和 S12为一类。此外,伪品的色谱图与两面针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能较好地区分两面针药材与其伪品。3.建立了 UPLC同时测定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芝麻素含量的方法,并通过了方法学考察,结果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芝麻素的含量分别为 1.2946~2.4975mg·g-1、0.8972~4.4132mg·g-1、0.2694~2.0540mg·g-1 该方法可作为两面针中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和芝麻素的含量测定方法。4.两面针发育毒性实验中,低浓度(≤50 μg·L-1)两面针水提取物暴露处理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正常,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高浓度(≥100μg·mL-1)暴露处理时,引起斑马鱼胚胎发育畸形,包括头尾部发育迟缓、自主运动缺失、心率降低,黑色素减少、心包肿大、卵黄囊肿大等,甚至出现心跳停止或死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两面针水提取物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心率和孵化率不断降低,体长不断变短,畸形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5.苍耳子发育毒性实验中,40μg·mL-1苍耳子水提取物暴露处理的斑马鱼胚胎发育正常,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280 μg·mL-1苍耳子水提取物暴露能导致斑马鱼胚胎发育完全被抑制;苍耳子水提取物浓度为160 μg·L-1时会显着降低48 hpf斑马鱼胚胎的心跳次数(P<0.05),并在72 hpf时出现心包水肿、卵黄囊吸收延迟等畸形发育。苍耳子肝毒性实验中,800 μg·mL-1苍耳子水提取物暴露处理24 h后斑马鱼肝脏面积显着增加(P<0.05),透明度降低,卵黄囊吸收延迟,部分鱼体肝脏轮廓不清晰;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脏细胞出现空泡、细胞排列松散等现象;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肝脏区域出现明显的脂质累积;吖啶橙染色结果显示在肝脏区域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此外,苍耳子水提取物暴露处理后显着降低斑马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升高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P<0.05)。而 600 μg·mL-1苍耳子水提取物暴露处理斑马鱼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苍耳子可能通过氧化应激进而造成细胞凋亡来诱导斑马鱼肝毒性。结论:本课题建立了基于薄层色谱鉴别、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的两面针质量控制方法,为两面针质量控制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为提高两面针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两面针和苍耳子水提取物对斑马鱼胚胎均有发育毒性,为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苍耳子在亚致死浓度剂量下能够引起斑马鱼的肝毒性,结果与文献中报道的以大鼠、小鼠为模型的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斑马鱼用于快速评价中药肝毒性的适用性。

孙文博[8](2018)在《飞龙掌血根皮止血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芸香科(Rutaceae)飞龙掌血属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 ica Lam)根皮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围绕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血小板系统对飞龙掌血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旨在更科学地解释其物质基础和止血机理。方法:1、采用大孔树脂、硅胶、C-18及凝胶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飞龙掌血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特性和NMR、MS、文献对照等方法确定其结构。2、通过大鼠血液凝集参数测定、纤溶系统指标测定及CF-PK-PD分析方法,来探讨飞龙掌血的止血活性机理。结果:1、从飞龙掌血根皮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鉴定了14个化合物:茴芹内酯(1)、佛手内酯(2)、别欧前胡素(3)、异茴芹内酯(4)、单(2-乙基己基)对苯二甲酸酯(5)、(+)-toddalolac tone(6)、两面针碱(7)、珊瑚莱素(8)、阿魏酸甲酯(9)、4-甲氧基肉桂酸(10)、橙皮苷(11)、methyl trans-4-Hydroxycinnamate(12)、走马芹内酯(13)、avenal-umic aci d methyl ester(14),其中化合物3、9、12、14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13首次从该科分离得到。2、发现飞龙掌血根皮止血活性是通过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增加纤溶系统的敏感性的多途径方式达到止血凝血作用,通过CF-PK-PD分析,在出血性大鼠模型血浆中发现了飞龙掌血根皮中6种主要的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分别为:茵芋碱、γ-崖椒碱、lomatin、茴芹内酯、5-methox y-8-hydroxy补骨脂素、异茴芹内酯。而化合物5-methoxy-8-hydroxy补骨脂素、l omatin对内源性凝血途径和纤溶系统调节比较显着,异茴芹内酯、茴芹内酯对凝血系统中的FIB有很好的PK-PD关联性,同时计算预测出异茴芹内酯的Emax 4.87mg/m L、EC50 1.39μg/m L、Ke0 0.811/h;茴芹内酯的Emax 4.29mg/m L、EC50 2.47μg/m L、Ke0 0.771/h。通过对纤溶系统指标的考察,发现模型组DD和FDP水平相对空白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给予EA、n-B治疗后,DD和FDP水平得到显着性提高(P<0.05),n-B部位对FDP水平影响比较突出,而EA部位对D D水平调控存在明显倾向性。对血小板系统的考察发现化合物1、11具有显着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1、本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飞龙掌血化学成分的研究。2、飞龙掌血根皮主要通过凝血系统、纤溶系统达到止血凝血作用,而引起凝血系统发生止血凝血作用与化合物lomatin、pimpinellin、isop-impinellin和5-methoxy-8-hydroxy补骨脂素这些活性成分有关。

国伟杰[9](2018)在《作用于黄嘌呤氧化酶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靶点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的天然活性成分,研究发现以秦皮乙素为代表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抑制活性,以欧前胡素为代表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调节活性。为寻找作用于多靶点的活性香豆素类化学成分,本论文选取富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中药蛇床子(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的干燥成熟果实)、独活(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白芷(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的干燥根)、补骨脂(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果实)和益母草(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as Houtt.的干燥地上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多靶点活性筛选和物质基础研究。五种中药的正己烷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70%乙醇提取物的筛选结果表明,蛇床子和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对XO、TRPV1和TRPV3具有抑制作用。采用高速逆流色谱联合制备液相色谱技术从蛇床子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花椒毒酚(1)、橙皮内酯水合物(2)、花椒毒素(3)、异茴芹内酯(4)、酸橙素烯醇(5)、香苷内酯(6)、cnidimol A(7)、欧芹酚(8)、欧前胡素(9)、别欧前胡素(10)、蛇床子素(11)、异橙皮内酯(12);采用活性导向分离模式,运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从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佛手酚(1)、异欧前胡素(2)、蛇床子素(3)、香苷内酯(4)、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醇酯(5)、8-(3,3-二甲基环氧乙基甲基)-7-羟基香豆素乙酸酯(6)、欧芹酚(7)、去甲基酸橙素烯醇(8)、欧前胡素(9)、7-去甲基软木花椒素(10)、异茴芹内酯(11)、花椒毒素(12)、补骨脂素(13)、decursidate(14)、咖啡酸甲酯(15)、7-羟基香豆素(16)、5-羟基-6-异戊烯基白芷内酯(17)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18),其中5-羟基-6-异戊烯基白芷内酯(17)为新化合物,8-(3,3-二甲基环氧乙基甲基)-7-羟基香豆素乙酸酯(6)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归属了8-(3,3-二甲基环氧乙基甲基)-7-羟基香豆素乙酸酯(6)和去甲基酸橙素烯醇(8)的核磁数据。化合物的XO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5-羟基-6-异戊烯基白芷内酯对XO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81.39±0.17%(200μM);花椒毒酚、花椒毒素、佛手酚、去甲基酸橙素烯醇、补骨脂素和7-羟基香豆素对XO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4.20±0.77%、43.67±1.44%、44.80±0.51%、47.30±0.88%、40.65±0.89%和54.74±0.76%(200μM)。TRP通道调节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蛇床子素对TRPV1和TRPV3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0.20±5.77%和54.07±5.11%(200μM);花椒毒酚、cnidimol A、欧芹酚、别欧前胡素和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对TRPV3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5.12±3.07%、50.54±3.39%、66.43±7.06%、50.59±11.12%和64.22±6.06%(200μM)。本论文首次基于黄嘌呤氧化酶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多靶点作用研究香豆素类化学成分,为治疗痛风的药物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艾双艳[10](2017)在《全蝎和两面针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认为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具有镇痛、抗惊厥、抗癫痫、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全蝎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纯并进行结构鉴定,最终从全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胆甾-4-烯-3-酮(1)、胆固醇(2)、尿嘧啶(3)、1-硬脂酰-甘油-3-磷酰胆碱(4)、甘油(5)、油酸(6)、脯氨酸(7)、丙氨酸(8)、亮氨酸(9)、葫芦巴碱(10)。其中化合物(1)和(2)属于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10)属于生物碱类化合物,化合物(7)、(8)和(9)属于氨基酸类化合物。化合物(1)、(4)和(5)首次从全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首次从动物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葫芦巴碱具有降糖、降血脂、神经保护、镇静、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在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具有很好的疗效。全蝎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中药配方,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实验为全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两面针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的干燥根,具有镇痛、抗炎、镇静、解痉、抗肿瘤、抗菌以及对心血管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通过对两面针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纯并进行结构鉴定,最终从两面针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为:飞龙掌血内酯(a),飞龙掌血酮内酯(b),飞龙掌血素(c),并首次运用HPLC方法对这三种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测定,为完善两面针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飞龙掌血中茴芹香豆素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飞龙掌血中茴芹香豆素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民族药飞龙掌血根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系统适应性试验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试验
    2.7 耐用性试验
    2.8 重复性试验
    2.9 准确度试验
    2.1 0 不同色谱柱的考察
    2.1 1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骨炎消方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考察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加样回收试验
        2.4.6 样品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指标成分的确定
    3.2 色谱条件优化
    3.3 小结

(3)化妆品中植物香豆素的使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香豆素的简介及分类
2 化妆品的植物成分中存在的香豆素种类
3 化妆品中香豆素植物的使用情况
4 结语

(4)RP-HPLC法同时测定飞龙掌血中6种成分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考察: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重复性试验:
        2.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4.5 稳定性试验:
    2.5 样品测定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及提取溶剂的选择
    3.2 提取方式的选择
    3.3 含量测定
    3.4 小结

(5)四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产物抗植物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1.1.1 生物碱类
        1.1.2 苯丙素类
        1.1.3 醌类化合物
        1.1.4 挥发油
        1.1.5 萜类
        1.1.6 黄酮类
        1.1.7 其它化合物
    1.2 天然产物抗植物害虫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
        1.2.2 苯丙素类
        1.2.3 黄酮类
        1.2.4 挥发油及萜烯类
        1.2.5 其它化合物
    1.3 天然产物抗动物螨虫的研究进展
    1.4 源于天然产物的农药研究历程及进展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5.1 我国农业主要病虫害及目标病原的选择
        1.5.2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技术及实验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杀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药品及植物病原菌
    2.3 实验方法
        2.3.1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评价及杀菌谱的测定
        2.3.2 基于组学技术的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2.3.3 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验证
        2.3.4 基于酶活性及分子捕捉技术的新白叶藤碱杀菌靶点研究
        2.3.5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细胞膜及细胞核的作用
        2.3.6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菌核抑制作用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2.4.1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2.4.2 新白叶藤碱杀菌活性评价及杀菌谱的测定
        2.4.3 基于差异蛋白组学的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2.4.4 基于转录组学的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2.4.5 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机理验证
        2.4.6 新白叶藤碱杀菌作用靶点研究
        2.4.7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细胞膜及细胞核的影响
        2.4.8 新白叶藤碱对立枯丝核菌菌核抑制作用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杀菌活性评价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4.结论
    3.3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杀虫活性评价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4 结论
    3.4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杀螨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醌类化合物杀菌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2.4 结论
    4.3 醌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评价及酶抑制活性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4 结论
    4.4 醌类化合物杀螨活性评价及酶抑制活性研究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4 结论
    4.5 醌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4.5.1 实验方法及材料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5.1 引言
    5.2 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菌活性评价和作用机理初探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4 结论
    5.3 香豆素类的杀虫活性评价及作用机理初探
        5.3.1 实验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4 结论
    5.4 香豆素类化合物杀螨活性评价
        5.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香豆素类化合物细胞活性评价
        5.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首次明确新白叶藤碱杀菌活性及作用机理
        6.1.2 发现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中具有良好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6.1.3 发现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中具有良好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6.1.4 发现简单苯丙素类、醌类及香豆素类中具有良好杀螨活性的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6.2 工作展望
        6.2.1 基于杀菌作用靶点的新白叶藤碱衍生物的衍生合成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6.2.2 丁香酚等简单苯丙素类似物的杀菌、杀虫作用机制及制剂学研究
        6.2.3 醌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作用机制及蓝雪醌衍生物的修饰、合成
        6.2.4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作用机制及4-甲氧基香豆素衍生物的修饰、合成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八味龙钻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八味龙钻颗粒主要成分的薄层鉴别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飞龙掌血的薄层鉴别
        2.2 两面针薄层鉴别
        2.3 大钻薄层鉴别
        2.4 青风藤薄层鉴别
        2.5 五指毛桃薄层鉴别
        2.6 九龙藤薄层鉴别
    3 本章讨论与小结
        3.1 对照品的选择
        3.2 温湿度的考察
        3.3 展开剂的考察
        3.4 小结
第二章 八味龙钻颗粒多组分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考察
        2.2 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2.4 方法学考察
    3 本章讨论与小结
        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 小结
第三章 八味龙钻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系统适用性试验
        2.5 方法学考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八味龙钻颗粒指纹图谱的测定
        3.2 八味龙钻颗粒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3 八味龙钻颗粒HPLC指纹图谱主要共有特征峰归属考察
        3.4 共有峰的分析
        3.5 相似度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两面针质量控制及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和苍耳子初步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1 中药两面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斑马鱼在评价药物肝毒性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两面针的质量控制研究
    第一章 两面针药材薄层色谱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2. 药材形状观察
        3. 薄层色谱鉴别
        4. 初步鉴别结果
        5. 小结
    第二章 两面针药材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试药
        2. 色谱条件的选择
        3. 样品溶液的制备
        4. 两面针U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5. 指纹图谱的建立
        6. 各产地两面针药材的聚类分析
        7. 各产地两面针药材的主成分分析
        8.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两面针中3个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色谱条件的选择
        3.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考察
        4. 样品溶液的制备
        5. 方法学考察
        6. 样品测定与结果
        7.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和苍耳子初步毒性
    第四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的发育毒性
        1. 实验材料
        2. 两面针样品制备及分组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苍耳子的毒性
        1. 实验材料
        2. 苍耳子和炒苍耳子样品制备及分组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结语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飞龙掌血根皮止血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飞龙掌血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化合物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解析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CF-PK-PD飞龙掌血止血活性机制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3 飞龙掌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4 飞龙掌血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5 飞龙掌血对血小板系统的影响
    6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作用于黄嘌呤氧化酶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靶点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富含香豆素中药提取物活性筛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材料
        4 富含香豆素中药提取
        5 提取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
        6 提取物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活性筛选
    结果
        1 富含香豆素中药提取
        2 中药提取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
        3 中药提取物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活性筛选
    讨论
第二部分 蛇床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与活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材料
        4 蛇床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分析
        5 蛇床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
        6 化合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
        7 化合物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活性筛选
    结果
        1 蛇床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液相分析
        2 蛇床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4 化合物波谱数据
        5 化合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
        6 化合物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活性筛选
    讨论
第三部分 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与活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
        2 实验试剂
        3 实验材料
        4 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液相分析
        5 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
        6 化合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
        7 化合物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活性筛选
    结果
        1 独活乙酸乙酯提取物分析与分离
        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 化合物波谱数据
        4 化合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筛选
        5 化合物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活性筛选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全蝎和两面针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全蝎概述
        1.1.1 全蝎的种类、产地、应用历史
        1.1.2 全蝎的活性成分
        1.1.3 全蝎的药理作用
        1.1.4 全蝎的临床应用
    1.2 两面针概述
        1.2.1 两面针的种类、产地、应用历史
        1.2.2 两面针的活性成分
        1.2.3 两面针的药理作用
    1.3 香豆素概述
        1.3.1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种类
        1.3.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1 全蝎药材来源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全蝎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3 全蝎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2.4 结构鉴定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面针化学成分的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3.2 两面针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3.3 两面针化学成分结构解析
    3.4 结构鉴定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面针质量分析研究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4.2 色谱条件
    4.3 溶液制备
        4.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4 线性关系考察
    4.5 精密度实验
    4.6 稳定性实验
    4.7 重复性实验
    4.8 加样回收率实验
    4.9 样品测定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图

四、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飞龙掌血中茴芹香豆素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民族药飞龙掌血根质量标准的研究[J]. 陈凤,程韬,王影超,邹转转,舒柯.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2)
  •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骨炎消方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J]. 李田洋,杨婷婷,张琪,王宝娟,郑曙光. 中南药学, 2021(08)
  • [3]化妆品中植物香豆素的使用情况分析[J]. 周智明,李静,李海敏. 广东化工, 2020(15)
  • [4]RP-HPLC法同时测定飞龙掌血中6种成分的含量[J]. 刘志刚,谢晓林,余磊,秦晋颖. 中药材, 2019(09)
  • [5]四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尚小飞. 兰州大学, 2019(02)
  • [6]八味龙钻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D]. 陆敏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7]两面针质量控制及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两面针和苍耳子初步毒性研究[D]. 倪媛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飞龙掌血根皮止血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文博. 贵州医科大学, 2018(08)
  • [9]作用于黄嘌呤氧化酶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靶点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研究[D]. 国伟杰. 青岛大学, 2018(12)
  • [10]全蝎和两面针化学成分研究[D]. 艾双艳. 天津理工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连翘血中茴香香豆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