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打印和生成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

图形打印和生成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

一、图形打印及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谢锋[1](2019)在《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三维打印(3DP)技术已经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快速成型技术的主流之一。与其他快速成型技术相比,其成型速度更快、成型材料更广、成型工艺更为简单、设备价格更为低廉,且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高精度一次成型全彩色制件,不需要任何的后处理工艺。因此前景广阔,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然而,彩色三维打印作为三维打印技术中最具有优势的技术却发展得较为缓慢,对于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不同行业间的交互研究不够,不能将设备、材料、工艺归一化地进行系统研究,导致三者的发展不能齐头并进,总是顾此失彼,进一步导致三维打印市场得不到扩大。因此,开发出一套完备的成型系统、成型材料和成型工艺对于三维打印成型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领域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的市场价值。为此,本文围绕彩色成型系统、成型材料、成型工艺做了相关摸索和探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获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详尽解析了自主研发的型号为HW-P440的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了机械运动系统、喷墨系统、铺粉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过程,并从机械结构的角度入手,对现有结构做出了相应改进,解决了固有问题并提高了运动精度。大量精度测试表明,设备三维(XY平面和Z轴方向)运动精度优良,整体运动误差控制在0.02mm以内。(2)适用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的粘结剂和成型材料研发配制。深入剖析了喷头微滴喷射的原理及液滴与粉末的的粘结原理,结合平面印刷业墨水的指标要求,配制出实用的环保粘结剂,确定了成型材料主体粉末。通过粘结剂与成型材料粉末的大量试验测试发现,本文配制的成型材料粉末铺粉性能较好,与粘结剂发生粘结反应后,能成型出整体效果较好的实体制件。(3)彩色算法的编制及优化。本文基于切片软件得到的彩色截面位图信息和标准的打印输出格式,结合数字印刷中的半色调算法,深入探究其色彩转化原理。并基于C++语言面向对象设计的特点,编制了十余种真全彩位图信息转化二值点阵算法,并写成函数封装在CBit2prn类中。通过算法执行比较,确定了基于有序抖动的彩色算法,并基于MATLAB图像评价方法,得到了成像色彩最优的彩色算法。(4)成型工艺实验及缺陷解决。本文分析三维打印工艺特点,通过大量上机实验测试确定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并对成型中的缺陷提供了解决措施。研究表明,制件所有尺寸精度误差均在2.50%以内,能够成形出尺寸在2毫米以内的细微结构,并且制件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且实现了彩色实物的打印,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何泳江[2](2019)在《一种工业CT切片直接生成3D打印G代码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3D打印技术加工灵活多样,擅长加工复杂形状的工件。工业CT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在具有内腔结构的工件检测中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实现对具有内腔结构工件的逆向制造,可以将工业CT和3D打印结合。工业CT检测得到的结果是一系列工业CT切片,而3D打印机需要G代码来直接驱动,如何将工业CT切片转化成3D打印G代码是两种技术结合的关键。目前从工业CT切片转换成3D打印G代码的方法有通过STL间接转化和通过CLI间接转换。通过STL间接转换方法不进行中间插值,得到的3D打印工件存在明显的“阶梯效应”问题,且转换效率不高,容易出现缺陷。而CLI等二维层片数据格式在当今的3D打印加工中几乎很少使用,不被主流的3D打印软件所支持,实用性不高。并且通过CLI间接转化也会生成中间格式,影响转换效率。针对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工业CT切片图像直接生成3D打印G代码的方法,该方法不生成任何中间格式,从工业CT切片直接生成3D打印G代码,生成的G代码可直接传入3D打印机完成加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工业CT切片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了工业CT切片轮廓图像。应用经典边缘检测算子对工业CT切片进行边缘检测,比较各算子的性能,并选用Canny算子完成边缘检测工作,得到有效的切片边缘信息;采用八邻域轮廓跟踪算法和断边连接得到完整的、封闭的边缘轮廓曲线;采用左右矢量法完成了对轮廓数据的简化,减小了后续问题处理计算量。(2)根据工业CT图像的特点把工业CT切片图像的几何元素分成工件实体、背景、外轮廓、内轮廓、片段、轮廓点、特征点等部分。采用射线法来判定内了外轮廓;再用内外轮廓的位置来判定实体和背景区域;求取轮廓点带符号曲率的值,再求取带符号曲率和点坐标构成函数的极值点,排除不符合条件的点从而提取了特征点。(3)向相邻的工业CT切片轮廓图像中插入新的轮廓图像使得工业CT切片的层间厚度减小到3D打印的层间厚度。对相邻层间轮廓进行轮廓匹配,当轮廓匹配出现分支时,先对轮廓合理地拆分和合并,使工业CT切片轮廓图像中的所有轮廓都能在相邻的工业CT切片轮廓图像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轮廓;完成特征点和轮廓点匹配使每一个轮廓点能找到对应的轮廓点;在对应的轮廓点中间插入新的点,连接新点得到新的工业CT切片轮廓图像。(4)对每一层工业CT切片进行格式转换。把工业CT切片中的实体划分成外墙、内墙、上下表面、填充和支撑;应用往复平行扫描填充来填充各打印区域;把运动路径转化成G代码指令。对每一层工业CT切片进行格式转换。(5)将上述研究内容集合成一个应用程序,完成配套软件的设计实现。使用汽车轮毂、化油器的工业CT切片进行实验,得到了两个模型的3D打印G代码,用cura仿真软件读取并显示G代码,用3D打印机加工得到了实际的模型。将直接转换方法与使用STL和CLI间接转换方法比较,发现直接转换方法拥有更好的效率,打印的工件具有更好的打印质量,可以打印复杂的模型。从而验证了该转化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魏胜利,徐书蕾[3](2017)在《BMP格式文件转换NC代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数控系统和3D打印系统中,需要将图形文件转换为NC代码。提出一种将BMP(Bitmap)格式的图形文件转换为NC代码的方法。图形文件以BMP格式保存,在操作时创建一个临时文件,对绘画的图形实时保存,再利用功能函数读取图形文件的信息,生成一个NC代码。以VC6.0为开发平台,以C、C++语言为主要编程语言,实现该转换系统。

董必扬[4](2017)在《电流体动力喷印的图形解析与共形制造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印刷电子技术是基于传统印刷原理的电子制造技术,喷墨印刷作为目前最主要的无版数字化印刷电子技术,可直接在基材上进行功能材料的图形化沉积,其中,电流体动力学喷印(以下简称电喷印)技术是基于电流体动力学的喷墨印刷技术,相比传统的喷墨方法,电喷印技术有效简化了喷头结构、避免了喷嘴堵塞,并在打印分辨率、油墨适用范围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成为微纳米结构及器件制造的新方法。本文在自主研发的电喷印设备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电喷印软件系统,重点研究电喷印过程中二维平面、三维曲面的图形化沉积技术,应用该设备及软件制造出曲面微电子器件,并进行了微电子器件的性能测试。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多功能电喷印设备的需求搭建了电喷印软件系统,构建软件系统架构,编写图形解析模块算法,软件支持DXF矢量图及BMP位图的导入功能;封装控制模块通信接口,软件可直接操控电压、流量、气压、运动等参数的相应硬件设备;设计便捷美观的操作界面,实现了电喷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2)提出基于平面图形的解析算法,对矢量图及位图两种图形格式进行解析,针对矢量图,设计了基于CAD生成的图形可交换文件(DXF)的图元解析算法,针对位图,设计了基于像素点的解析算法,将两类图形包含的数据信息分别转换成运动控制系统能识别的运动代码格式,配合上下位机的信号反馈实现纺丝直写、按需点喷等一系列电流体喷印工艺模式,并展示图形打印实例。(3)提出基于三维曲面的图形解析方法,构建曲面模型并进行曲面图形绘制,基于UG软件加工模块生成相应的喷印路径文件,将喷印路径文件转换成运动控制系统能识别的运动代码格式,再进行基于三坐标的曲面共形喷印,对曲面共形喷印过程进行静电场仿真,并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曲面喷印线宽的影响,最后展示典型复杂图形打印实例。(4)提出一种曲面微电子器件制备的新方法,利用电喷印设备及软件在曲面光学透镜表面制备出曲面加热器,并对其导电性及加热性能进行测试,利用红外热像仪测得的热像图显示该曲面加热器有良好的加热效果。本文的所有工作已集成到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电喷印设备中,目前该设备及软件系统已整合到校企合作项目OLED薄膜封装(TFE)实验线上。

陆纪勋[5](2017)在《基于单片机的USB打印机打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打印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打印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打印机控制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现非PC端控制打印提供了可能,通过单片机实现直接对文件进行数据转换进而控制打印机的方式,与传统计算机端打印系统控制方式相比,扩宽了打印机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针对基于单片机的USB打印机打印系统作出了相关研究。本文通过打印机在Windows环境下打印流程的基础上,分析打印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提出实现基于单片机的打印系统研究的流程。本课题选用PCL指令的喷墨打印机作为打印系统的研究对象,以打印机相关技术为基础,对光栅打印指令数据进行解析。同时,对常见位图数据文件和打印数据进行分析,推导打印文档的转换方法,并搭建了基于Labview、Matlab和Access(简称L-M-A)混合编程的数据转换平台。借助转换平台进行在线模拟打印测试,最后将转换程序移值至单片机系统中实现打印任务。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对打印机打印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概述,在深入分析Windows打印系统的基础上,研究打印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用USB总线分析工具搭建打印数据监测平台,实现在Windows环境下对打印文档转换数据的采集。结合对打印机指令数据的解析和USB通讯规范的学习,完成对打印系统中打印数据流的分析。其次,对常见位图打印文件数据和光栅打印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总结打印数据压缩和转换的处理过程。通过参考喷墨打印驱动程序的转换过程,搭建基于L-M-A的混合数据转换平台上位机部分,编写转换程序实现目标文件直接向打印数据的转换任务。最后,本文根据对打印系统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单片机对打印机的控制硬件系统。该系统选用STM32F407单片机为主控芯片,可实现单片机在HOST模式下与USB设备的通讯。将L-M-A平台的转换程序移植至单片机,最终实现通过单片机进行对文档的直接处理并进行打印。最终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打印系统可实现单片机对U盘文件的读取和文件信息预览,并能够在单片机内部完成高速的文件数据处理和存储,完成对特定文件的直接打印。此外,在线打印测试系统也可实现开发者进行自定义打印数据图像的应用端打印。本文经对打印系统的研究,提出并设计的单片机对打印机的控制系统,为打印机开发者实现打印机的多元化控制方式提供参考,使国产打印机自主控制成为可能。该控制方式显着降低了系统的控制成本,针对特定打印需求提供低成本的控制方案。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仅针对喷墨打印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故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解决,包括彩色文档的转换及压缩转换方法等。

夏磊磊[6](2016)在《基于喷绘机的三维打印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成型技术直接接受产品CAD数据,在无需任何刀具和模具的情况下,采用累加材料的制造方法快速制造出产品,能实现产品的敏捷开发、降低制造成本和快速制作复杂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在制造业、电子、医学、航天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微液滴喷射自由成型的三维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在成型速度、运行维护成本和成型材料种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三维打印基础技术研究和三维打印设备研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鉴于我国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致力于开发出一套经济型三维打印系统,论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如下:分析了微喷射粘结成型三维打印技术的成型机理以及现有各种成熟的微喷射技术特点,采用基于压电式喷头的喷绘机经改装作为三维打印的喷射系统。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开发出了经济型三维打印设备。鉴于快速成型中广泛使用的STL(Stereolithography)文件的一系列缺陷,采用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文件作为CAD和三维打印系统的接口格式。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基于VC++2010开发三维打印软件系统。利用动态链接技术封装OpenGL三维图形接口实现了VRML文件的可视化。在VC++平台中开发了VRML模型切片算法,生成了三维打印系统所需要的截面位图文件格式。三维打印运动控制系统采用PC和Arduino MCU组成上下位机控制形式。基于VC++平台完成了三维打印控制系统的开发,并利用AutoIT脚本自动操作蒙泰排版软件,从而实现了三维打印过程的自动化。分析了喷射溶液的物化特性,在所开发的三维打印设备上进行一系列成型实验。研究了成型参数和成型工艺对成型质量的影响,并针对各种打印缺陷提出了改进措施。

曹澍[7](2015)在《微喷射型三维打印系统的关键成型工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喷射型三维打印制造技术具有成型速度快、运行成本低、适用材料广、适用于办公室环境等诸多优点,是增材制造领域中技术发展最快、最具有市场竞争力且最有希望面向工业制造进行普及的技术分支之一。但由于起步晚,我国针对该技术的研究较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如今国内的微喷射型三维打印系统市场被国外厂商全面垄断的局面。此类进口的三维打印系统不但设备价格高昂,其日常运行所使用的专用成型材料的售价更是让国内中小型制造企业无法承受。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实现了以“优化成型工艺,提高三维打印质量”为技术思路的微喷射型三维打印系统开发流程。从三维打印技术最基础的成型工艺——“微滴喷射”开始,本文依次研究了“液滴与粉床相互作用”、“粉末粘结”以及“薄粉层铺制”这些构成三维打印制造过程的关键成型工艺。并对相关工艺提出优化建议以达到改善三维打印制件成型质量的目的。然后再基于工艺优化,进行了“三维打印装备系统”及“数据处理和控制软件”的开发研究。最后还利用该自开发的装备系统及软件进行了“基于三维打印技术制造功能部件”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氧化铝/硼硅酸盐玻璃复合材料功能部件的制造。论文第二章开发了一种结构紧凑的薄型气动膜片式喷头单元,可以通过多个单元的组合形成阵列喷头,大大提高喷射效率来服务于三维打印制造工艺研究。本章还对薄型气动膜片式喷头单元的喷射过程从受力平衡、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角度分别建立控制方程,理论分析了该喷头单元的微喷射机理。最后,针对该喷头单元进行“微喷射实验”,利用机器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记录不同喷射条件所对应的液滴喷射参数(液滴大小和速度)。论文第三章首先针对液滴与粉床相互作用效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以此为指导,从能量转化视角对喷射参数、粉床参数如何影响液滴/粉床相互作用效果,以及由此给三维打印制件质量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假设。然后,根据第二章中的“微喷射实验”的记录结果合理地对薄型喷头单元设置喷射条件,选择具有合适喷射参数的液滴去轰击粉床进行冲击实验,从而研究喷射参数、粉床参数对液滴/粉床相互作用效应以及对三维打印制件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和上述“能量假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了有利于提高三维打印制件质量的粉床参数优化建议和喷射优化建议,针对喷射优化建议还通过实验提出了喷射优化措施。论文第四章旨在通过铺粉工艺研究来提出满足粉床参数优化建议的铺粉优化措施。通过铺粉工艺实验,证明了“双铺粉”方法相比传统的“逆转辊”铺粉法可以将小粒径的粉末材料铺制成层厚更薄致密度更高的粉层。本章还创新性建立了“铺粉理论框架”,它可以作为理论工具来描述铺粉过程中粉体的粉末行为。利用该铺粉理论框架,本章还对上述铺粉实验中的诸多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了解释,更从理论角度对“双铺粉”方法相较于传统铺粉方法的优势进行了论证。在第二至四章的工艺优化研究指导下,论文第五章实现了一种三维打印数据快速处理方法(基于SSL格式文件),并开发了具有三层功能模块结构的三维打印装备系统。为了检验本文基于关键成型工艺研究而开发的整套三维打印系统的性能,论文第六章基于一种全新的以“脲醛树脂粉末粘接剂”为核心的基材粉末粘结原理,借助第五章中自开发的三维打印装备系统及控制软件来打印Al2O3胚体。Al2O3胚体再经过精心设计的“烧结”及“硼玻璃-熔融渗透”后处理工艺,最终转化为氧化铝/硼玻璃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制件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86.7MPa、抗弯强度为200.7MPa、抗压强度为1503.4MPa、杨氏模量为278.7GPa、维氏硬度为14.1GPa以及断裂韧性为4.2MPa·m1/2,并且也具有很低的热膨胀系数,在5.3×10-6℃-1以下;本章还将该复合材料功能部件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的尝试,并验证了可行性。

王志华[8](2014)在《基于WinCE系统高解析喷码机图形编辑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喷码机产品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而且国内对喷码机的需求也逐年增长。国内的喷码机多为连续式喷码机,控制系统多采用单片机,功能单一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国内在喷码机技术储备研发上与国外存在巨大的差距,喷码机产品市场一直被国外垄断。但是国外喷码机产品上的喷印软件语言文字多为英语,缺少对汉字的支持,与国内的用户在操作习惯,功能需求方面存在着差别。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喷码机喷印软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结合ARM9处理器和WinCE嵌入式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喷码机图形编辑软件的设计,开发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喷码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其次对比了按需喷印和连续式喷印两种喷印方式在性能上的差异,并介绍了XJ128喷头的工作原理和电气引脚。之后搭建了基于WinCE嵌入式操作系统喷码机图形编辑软件的开发平台,提出了喷码机编辑软件总体开发思路。最后,根据喷码机所能实现的功能,具体介绍了位图的读写操作的实现,条码的编码规则及生成和字符及汉字喷印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喷码机图形编辑软件的具体功能,为高解析喷码机编辑软件的设计和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王雅[9](2013)在《标签自动化制作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普及,标签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作为物联网技术中非常重要一环——物品识别,是以标签作为唯一识别依据。标签代表了一个物品唯一身份,是一个物品的DNA。由于它的重要性,国家和各个行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物品标签的规范和标准。条码技术成为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信息采集速度快、采集信息量大、可靠性高等优点。条形码应用如此广泛,因此设计合理的、操作方便的标签制作打印软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经过对现有产品及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现有产品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操作繁琐,不易于使用,自动化制作能力差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标签制作软件的使用范围。本文旨在设计一个良好高效的软件系统,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完成标签自动化编辑打印的工作。为此,本文首先对标签自动化制作软件进行需求分析,然后以此进行系统的框架设计,确定了视图编辑、数据库交互、标签文件存储、图像解析、脚本处理、打印、数据格式转换等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同时研究对应模块的相关实现思路和技术,集中解决实现过程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并选用MFC、MySQL等作为实现平台,逐步实现脚本规范的设计以及解释引擎、数据库接口、数据格式转换器等核心技术,并完善系统的配套组件,最终完成了标签自动化制作打印软件平台的实现。

王少爽[10](2012)在《译者术语能力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翻译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随之更新。近年来,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巨大翻译市场需求,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置翻译专业,以前的“译者培训”升级为当今的“翻译教育”。术语是知识的基本单元和主要载体,代表了一个学科领域的概念体系,在知识交流和技术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翻译行业非常重视术语的翻译,翻译项目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几乎都会涉及术语问题。可见,术语能力已成为应用型翻译人才所必备的一项职业素质。译者术语能力即译者解决翻译中出现的术语问题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系统。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形势下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将译者术语能力置于翻译能力的研究框架之下,对其进行重点研究。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是当前翻译能力研究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四个阶段,其研究模式日益完善,形成了以内省法为主、多种其他方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体系,为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支持。近年来,翻译研究的认知视角兴起,主要包括翻译专业技能、翻译信息加工、翻译策略研究。本研究将译者术语能力看作一种专业技能,通过实证研究比较具有不同翻译经验的译者,发现术语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研究将术语翻译看作一种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分析实证研究中术语翻译过程,构建术语翻译的工作模型。借鉴翻译策略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关注译者术语翻译所选用的认知支持类型。从术语翻译原则与方法、面向翻译的术语管理、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三个方面,总结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术语学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术语能力进行研究定位,阐释译者术语能力的理念,初步构建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模型,为下一步进行译者术语能力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参照。在实施译者术语能力实证研究之前,本研究针对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势进行了两次社会调查:翻译企业网站调查和翻译能力认知情况问卷调查。网站调查主要发现:当前翻译行业主要需要笔译、口译、译审、资深翻译、翻译项目经理、口笔译兼备、翻译质量控制、本地化翻译等八类翻译人才。翻译人员应具备中外文语言及互译能力、文本审校及质量控制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翻译技术应用、本地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十项基本素质。翻译企业非常重视术语的翻译,并将其在术语翻译方面的特色作为企业宣传的资质优势。问卷调查主要发现:各组人员认为最为重要的四项素质依次为:双语交际能力、专业领域知识、质量控制技能、职业道德。各组人员对译者各项素质的认知的主要差别在于计算机操作技能、文献管理与信息检索技能、翻译技术的应用技能、工作压力承受能力等四项。在校学生对这四项素质的认知度低于职业译者。在校学生对译者术语能力的认知度也较低,尤其反映为对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的认知度较低。本研究选取具有不同翻译经验的三组被试(本科组、硕士组、职业组,每组五名)进行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使用多种方法引发和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多元数据定位分析方法,汇总实验所得各种来源的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术语翻译效率、术语翻译决策、工具资源使用、术语翻译认知四个维度考察各组被试的术语能力特征差异。三组被试的术语能力特征的主要差异表现为:术语翻译效率:本科组被试的术语翻译用时最少,术语翻译质量最低;硕士组被试的术语翻译用时最多,术语翻译质量居中;职业组被试的术语翻译用时较多,术语翻译质量最高。从总体上来看,术语翻译时间会随着翻译经验的增加而先大幅增加而后略减,术语翻译质量会随着翻译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提升。在译者对所涉领域不熟悉的情况下,术语翻译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用于文献检索。术语翻译决策:本科组所采取的主要认知支持类型为简单型,即SES和SIS。职业组和硕士组对IS-ES型认知支持的选用次数远多于本科组,说明职业组和硕士组在进行术语翻译时更擅于将内部知识和文献检索提供的外部知识相结合,职业组在这方面表现最好。硕士组对DES类型的选用最多,职业组次之,本科组最少。硕士组对DES型的选用次数最多,复杂度最高,说明硕士组对外部主导型支持的依赖度要高于另外两组。简单型认知支持是术语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工具资源使用:本科组所用工具资源较为单一,以词典为主,较少使用网络资源;本科组倾向于简单地接受词典查询所提供的译名结果,且不擅长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硕士组所用工具资源较为丰富,涉及词典和多种网络资源;硕士组能够使用词典软件提供的多种资源,但不注重专业词典的使用;硕士组所用网络资源检索词的有效性低于职业组,他们不擅于使用策略从搜索结果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职业组所用工具资源较为丰富,涉及词典和多种网络资源;职业组较为注重专业词典的使用,将专业词典提供的译名作为术语翻译决策的重要依据;职业组对网络资源检索的使用次数多于硕士组,所用检索词的有效性较高,擅于从搜索结果中快速定位相关信息,且对文献检索结果的权威性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术语翻译认知:各组被试皆指出术语翻译为翻译任务的主要难点,但职业组对术语翻译的认识最为深入,硕士组次之。本科组没有术语管理习惯,对术语翻译的认知较为简单和笼统,且存在实际表现和其术语翻译知识不相符的现象。硕士组基本没有术语管理习惯,其术语翻译知识比本科组更为丰富、具体。职业组大都具有术语管理习惯,其术语翻译知识最为丰富、具体。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研究对译者术语能力的初步模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构建了术语翻译的工作模型。基于此,对翻译专业的术语能力培养提出教学建议:建议翻译专业术语教学应实现理论能力、语言能力、专题知识、信息素养、心理素质、应用能力六个具体教学目标;建议翻译专业实施阶段式模块化术语课程设置,逐步培养译者术语能力的修订模型中的六种素质,侧重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翻译专业的术语教学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翻译工作坊、翻译案例教学、翻译项目教学、企业实习、论文写作等形式;建议翻译专业建立信息化术语教学资源体系,其中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实施,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本论文是针对译者术语能力的一次探索性研究,虽然所得研究结果与理论发现尚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予以检验,但本研究对于加深我们对翻译能力的认识,推动翻译能力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所提出的教学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翻译教育迎合翻译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图形打印及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形打印及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1)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三维打印成型(3DP)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彩色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1.3.2 成型材料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三维打印成型系统介绍
    2.1 引言
    2.2 系统概述
    2.3 机械运动系统
        2.3.1 总体结构
        2.3.2 工作台运动结构
        2.3.3 字车运动结构
    2.4 喷墨系统
    2.5 铺粉系统
    2.6 控制系统
    2.7 本章小结
3 成型材料研发
    3.1 引言
    3.2 彩色粘结剂(墨水)研制
        3.2.1 微滴喷射机理分析
        3.2.2 粘结剂指标及参数确定
        3.2.3 粘结剂配制及指标测定
    3.3 成型粉末的确定
    3.4 粘结剂与成型粉末性能预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彩色填充算法
    4.1 引言
    4.2 切片算法及混色原理简介
        4.2.1 切片数据格式及算法介绍
        4.2.2 混色原理概述
    4.3 数字图像文件解析
        4.3.1 BMP文件结构
        4.3.2 PRN文件说明
    4.4 彩色算法开发过程
        4.4.1 分色处理
        4.4.2 半色调算法编制
    4.5 算法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三维打印成型工艺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石膏粉三维成型工艺及缺陷分析
        5.2.1 成型工艺分析
        5.2.2 制件成型实验
        5.2.3 成型缺陷分析
    5.3 成型件尺寸精度分析
    5.4 彩色算法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一种工业CT切片直接生成3D打印G代码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工业CT技术概述
        1.1.2 3D打印技术概述
        1.1.3 工业CT和3D打印的结合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工业CT切片转化成3D打印G代码的研究现状
        1.3.2 边缘检测的研究现状
        1.3.3 轮廓插值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意义
    1.5 论文组织架构
    1.6 本章小结
2 工业CT切片预处理
    2.1 工业CT切片边缘检测
        2.1.1 常见边缘检测算子在CT切片中的应用
        2.1.2 几种经典边缘检测算子的结果
    2.2 工业CT切片轮廓跟踪
        2.2.1 八邻域轮廓跟踪算法
        2.2.2 断边连接
        2.2.3 轮廓跟踪流程
    2.3 工业CT切片轮廓数据简化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CT切片几何信息判定
    3.1 切片图像中的几何信息简介
    3.2 内外轮廓判定
        3.2.1 射线法简介
        3.2.2 射线法判定内外轮廓
        3.2.3 内外轮廓判定流程
    3.3 工业 CT切片实体和背景判定
    3.4 轮廓特征点判定
        3.4.1 离散曲率计算方法
        3.4.2 带符号离散曲率计算方法
        3.4.3 特征点的选取方法
        3.4.4 特征点选取流程
    3.5 本章小结
4 相邻工业CT切片插值
    4.1 轮廓匹配方法
        4.1.1 重合率简介
        4.1.2 使用重合率匹配实体和背景
    4.2 分支轮廓问题
        4.2.1 分支轮廓的定义及分类
        4.2.2 简单分支轮廓问题的解决
        4.2.3 复杂分支轮廓问题的解决
        4.2.4 整体算法及流程图
    4.3 特征点匹配问题
        4.3.1 特征点匹配
        4.3.2 片段的概念
    4.4 轮廓点匹配问题
    4.5 层间轮廓线条插值
    4.6 本章小结
5 G代码格式转换
    5.1 G代码概述
    5.2 G代码结构
        5.2.1 G代码结构
        5.2.2 G代码指令字
    5.3 3D打印的主要指标参数
        5.3.1 打印质量参数
        5.3.2 填充参数
        5.3.3 打印速度和温度参数
        5.3.4 支撑参数
        5.3.5 打印材料和机型参数
    5.4 G代码转化过程
        5.4.1 组件划分
        5.4.2 路径优化算法
        5.4.3 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软件设计与应用
    6.1 软件设计
        6.1.1 软件框架
        6.1.2 软件实现
    6.2 应用实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BMP格式文件转换NC代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BMP格式解析
2 NC代码分析
3 NC代码生成
4 测试结果
5 结语

(4)电流体动力喷印的图形解析与共形制造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喷印设备软件系统开发
    2.1 电喷印设备硬件组成及编程接口
    2.2 软件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2.3 软件框架及界面设计与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电喷印工艺的图形解析算法设计与实现
    3.1 图形解析的控制机理分析
    3.2 矢量图形解析的算法设计
    3.3 位图解析的算法设计
    3.4 图形化喷印示例
    3.5 本章小结
4 曲面共形喷印路径生成及工艺实现
    4.1 曲面共形喷印的图形化实现
    4.2 曲面共形喷印工艺参数研究
    4.3 曲面共形喷印示例
    4.4 本章小结
5 曲面电子器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曲面电子器件的制备流程
    5.2 曲面电子器件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单片机的USB打印机打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打印系统的发展状况
        1.2.1 打印机发展概述
        1.2.2 打印系统国内外现况
        1.2.3 打印机通讯接口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打印系统研究与设计
    2.1 打印系统研究
        2.1.1 打印系统概述
        2.1.2 Windows打印流程
        2.1.3 打印驱动分析
        2.1.4 打印系统研究流程
    2.2 基于单片机的打印系统的整体方案
        2.2.1 系统功能要求
        2.2.2 系统方案确定
    2.3 在线打印测试系统
        2.3.1 系统的设计要求
        2.3.2 系统方案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端USB总线监测及解析
    3.1 USB总线规范
        3.1.1 USB规范及系统组成
        3.1.2 USB总线数据结构
    3.2 总线数据采集与分析
        3.2.1 USB总线监测平台
        3.2.2 总线数据分析
    3.3 打印指令语言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打印数据转换研究
    4.1 常见位图文件解析
    4.2 光栅打印
    4.3 打印测试上位机设计
        4.3.1 L-M-A混合编程
        4.3.2 数据库操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打印机控制系统设计
    5.1 系统整体方案
    5.2 硬件设计
        5.2.1 MCU的选用
        5.2.2 触摸屏模块
        5.2.3 Flash存储器
        5.2.4 USB HS PHY
    5.3 软件实现
        5.3.1 USB驱动程序
        5.3.2 Flash数据访问
        5.3.3 光栅数据转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模拟打印系统测试
    6.1 在线打印测试
        6.1.1 人机交互界面
        6.1.2 串口监测模块
    6.2 打印试验平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课题所做的研究工作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6)基于喷绘机的三维打印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快速成型技术概述
    1.2 三维打印技术概述
    1.3 三维打印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基于喷绘机的三维打印系统构建
    2.1 基于微喷射的三维打印技术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微液滴喷射模块
    2.4 三维运动系统
    2.5 铺粉模块
    2.6 本章小结
3 三维打印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3.1 软件总体设计思路
    3.2 VRML文件介绍及其读取
    3.3 基于Open GL的VRML模型可视化实现
    3.4 VRML模型分层切片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三维打印控制系统开发
    4.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2 Arduino介绍以及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4.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三维打印成型实验研究
    5.1 喷射液体特性分析
    5.2 滑石粉彩色三维打印成型实验
    5.3 成型参数与成型缺陷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微喷射型三维打印系统的关键成型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
    1.3 “三维打印”的时代新意义
    1.4 三维打印装备系统的发展
    1.5 三维打印材料系统的发展
    1.6 三维打印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以及创新点
2 微喷射装置开发和微喷射工艺研究
    2.1 薄型气动膜片式喷头单元
    2.2 实验平台及微喷射实验方法
    2.3 气动膜片式微喷射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针对三维打印制造的液滴冲击粉床效应研究
    3.1 微喷射液滴对粉床冲击效应的理论研究
    3.2 液滴冲击粉床效应中的能量转换分析
    3.3 液滴冲击粉床效应的实验研究
    3.4 多层打印工艺实验
    3.5 优化建议的提出
    3.6 本章小结
4 铺粉工艺优化研究
    4.1 铺粉方法的对比实验研究
    4.2 铺粉过程的理论研究
    4.3 铺粉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及其理论解释
    4.4 本章小结
5 三维打印数据处理软件及硬件装备系统
    5.1 三维打印数据处理软件系统
    5.2 三维打印硬件装备系统及其控制策略
    5.3 本章小结
6 氧化铝/硼玻璃复合功能材料的三维打印制造
    6.1 氧化铝/硼玻璃复合材料三维打印的材料系统
    6.2 试样制备工艺过程及试样性能测试流程
    6.3 各工艺阶段制件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氧化铝/硼玻璃复合功能材料的工程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第一作者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8)基于WinCE系统高解析喷码机图形编辑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喷码机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喷码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喷码机的发展趋势
    1.3 喷码机相关技术及喷印软件的介绍
        1.3.1 喷码机的相关技术
        1.3.2 喷印软件的介绍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解析喷码机喷印的原理
    2.1 喷码机的分类及喷印原理
        2.1.1 连续喷墨式喷码机
        2.1.2 按需喷墨式喷码机
        2.1.3 激光式喷码机
    2.2 喷码机的选择
    2.3 按需喷印喷头介绍
        2.3.1 XJ128 喷头
        2.3.2 喷头电气接口
        2.3.3 喷头的上电顺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inCE 应用程序的研究及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3.1 基于 WinCE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3.1.1 嵌入式系统开发模式
        3.1.2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3.2 WinCE 应用程序开发的研究
        3.2.1 WinCE 与标准 Windows 系统应用程序的差异
        3.2.2 字符和字符串处理的差异
        3.2.3 WinCE 应用程序的移植
    3.3 软件平台的搭建
        3.3.1 嵌入式 Windows CE 操作系统
        3.3.2 Platform Builder 定制内核
        3.3.3 Visual Studio 2005 编程工具安装
        3.3.4 SDK 的制作与安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形编辑软件的研究与总体设计
    4.1 软件的功能分析
    4.2 软件界面设计原则与总体考虑
        4.2.1 软件界面设计原则
        4.2.2 软件界面设计的总体考虑
    4.3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
    4.4 软件界面子系统的设计
        4.4.1 编辑功能的设计
        4.4.2 打印控制功能的设计
        4.4.3 系统设置功能的设计
    4.5 通信方式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码机编辑软件功能的具体实现
    5.1 串口通信功能的实现
    5.2 位图喷印模块的研究实现
        5.2.1 位图文件结构
        5.2.2 BMP 图像文件的读写
        5.2.3 位图数据的提取与转化
    5.3 条形码喷印程序的研究与实现
        5.3.1 条形码的分类
        5.3.2 条形码的结构与编码规则
        5.3.3 条形码的生成及喷印
    5.4 字符喷印功能的实现
    5.5 喷码机编辑软件的调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标签自动化制作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标签制作软件的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2.1 软件开发相关理论
        2.1.1 软件架构理论
        2.1.2 UML
        2.1.3 数据流图
        2.1.4 面向对象
        2.1.5 软件复用技术
    2.2 开发平台介绍
    2.3 MFC 及相关技术
        2.3.1 MFC
        2.3.2 COM
        2.3.3 ADO
        2.3.4 MySQL
        2.3.5 脚本语言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业务及需求分析
    3.1 标签自动化制作可行性分析
        3.1.1 条码技术简介
        3.1.2 条码技术的应用
        3.1.3 标签自动化制作系统的难点及关键问题
    3.2 标签制作打印业务分析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功能需求
        3.3.2 非功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构架
    4.2 系统模块划分
        4.2.1 视图编辑模块
        4.2.2 数据库交互模块
        4.2.3 标签文件模块
        4.2.4 图像解析模块
        4.2.5 脚本处理模块
        4.2.6 打印模块
        4.2.7 数据格式转换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实现
    5.1 脚本处理模块的实现
    5.2 视图编辑模块的实现
    5.3 数据库模块的实现
    5.4 打印模块的实现
    5.5 标签文件模块的实现
    5.6 图像解析模块的实现
    5.7 数据格式转换模块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的测试
    6.1 软件测试的作用与意义
    6.2 系统部署及测试
        6.2.1 系统要求与部署
        6.2.2 测试策略及方法
        6.2.3 系统测试及结果
        6.2.4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译者术语能力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问题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五节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译者术语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描述翻译研究
    第二节 翻译实证研究
        2.2.1 翻译实证研究的内涵
        2.2.2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历史回顾
        2.2.3 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
        2.2.3.1 内省法
        2.2.3.2 其他方法
    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认知视角
        2.3.1 翻译专业技能
        2.3.1.1 专业技能研究概述
        2.3.1.2 翻译专业技能研究
        2.3.2 翻译信息加工
        2.3.3 翻译策略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
    第一节 引言
        3.1.1 “术语”的定义
        3.1.2 术语与普通词汇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术语学研究概述
        3.2.1 术语学的发展历史
        3.2.2 术语学的主要流派
        3.2.3 术语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
        3.3.1 术语翻译原则与方法
        3.3.1.1 外来术语的汉译研究
        3.3.1.2 我国术语的外译研究
        3.3.1.3 术语学知识的运用
        3.3.2 面向翻译的术语管理
        3.3.2.1 术语管理的内涵
        3.3.2.2 面向翻译实践的术语管理
        3.3.2.3 面向翻译研究的术语管理
        3.3.3 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
        3.3.3.1 国外术语教育的现状
        3.3.3.2 国内术语教育的进展
    第四节 译者术语能力的研究定位
        3.4.1 翻译能力研究概述
        3.4.1.1 国外翻译能力研究概述
        3.4.1.2 国内翻译能力研究概述
        3.4.1.3 翻译能力研究最新动向
        3.4.2 译者术语能力理念的提出
        3.4.3 译者术语能力的构成分析
        3.4.4 我国传统翻译教学中的术语能力
        3.4.4.1 课堂教学中有关术语能力的培养
        3.4.4.2 翻译教材中有关术语能力的论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势社会调查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与职业要求
        4.2.1 翻译企业网站的相关数据收集
        4.2.2 数据分析与讨论
        4.2.2.1 职位类型
        4.2.2.2 所需语种
        4.2.2.3 专兼职情况
        4.2.2.4 翻译领域
        4.2.2.5 任职资格
        4.2.2.6 职业能力要求
        4.2.2.7 翻译工作流程
        4.2.2.8 翻译行业对术语的重视
    第三节 翻译学习者与职业译者对翻译能力的认知差异
        4.3.1 翻译能力调查问卷的描述
        4.3.1.1 调查问卷的结构
        4.3.1.2 调查问卷的内容
        4.3.1.3 调查问卷的结构
        4.3.1.4 调查问卷的检验与调整
        4.3.1.5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1.6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工具
        4.3.2 数据分析与讨论
        4.3.2.1 翻译能力的认知情况
        4.3.2.2 术语能力的认知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方法与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维度设计
    第四节 被试选取
    第五节 实验材料
    第六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5.6.1 测量工具
        5.6.2 屏幕录制软件 BB Flashback Express 简介
        5.6.3 有声思维数据的转写与处理
        5.6.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七节 实验程序
        5.7.1 实验准备
        5.7.1.1 被试招募
        5.7.1.2 实验场所
        5.7.2 先导实验
        5.7.2.1 实验目的
        5.7.2.2 实验过程
        5.7.2.3 潜在问题
        5.7.3 正式实验
        5.7.3.1 实验目的
        5.7.3.2 实验过程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译者术语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术语翻译效率
        6.1.1 翻译过程效率
        6.1.1.1 英汉翻译过程
        6.1.1.2 汉英翻译过程
        6.1.2 翻译过程的时间分配
        6.1.2.1 英汉翻译过程
        6.1.2.2 汉英翻译过程
        6.1.3 术语翻译效率
        6.1.3.1 英汉翻译过程
        6.1.3.2 汉英翻译过程
    第二节 术语翻译决策
        6.2.1 英汉翻译过程
        6.2.1.1 组间差异
        6.2.1.2 组内差异
        6.2.1.3 术语翻译错误与认知支持类型
        6.2.2 汉英翻译过程
        6.2.2.1 组间差异
        6.2.2.2 组内差异
        6.2.2.3 术语翻译错误与认知支持类型
    第三节 工具资源使用
        6.3.1 翻译工具资源的种类
        6.3.2 文献检索的类型与次数
        6.3.2.1 英汉翻译过程
        6.3.2.2 汉英翻译过程
        6.3.3 词典工具的使用方式
        6.3.4 网络资源的使用方式
        6.3.4.1 本科组的网络资源使用方式
        6.3.4.2 硕士组的网络资源使用方式
        6.3.4.3 职业组的网络资源使用方式
    第四节 术语翻译认知
        6.4.1 翻译任务难度的认知
        6.4.1.1 英汉翻译任务
        6.4.1.2 汉英翻译任务
        6.4.2 译文的满意度
        6.4.2.1 英汉翻译任务
        6.4.2.2 汉英翻译任务
        6.4.3 术语的识别
        6.4.4 术语翻译的相关知识
        6.4.4.1 本科组的术语翻译知识
        6.4.4.2 硕士组的术语翻译知识
        6.4.4.3 职业组的术语翻译知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译者术语能力相关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第一节 译者术语能力模型的修订
        7.1.1 译者术语能力各子能力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7.1.1.1 语言能力
        7.1.1.2 理论能力
        7.1.1.3 文献能力
        7.1.1.4 管理能力
        7.1.1.5 专题能力
        7.1.1.6 技术能力
        7.1.1.7 应用能力
        7.1.2 译者术语能力的修订模型
    第二节 术语翻译的工作模型构建
    第三节 关于译者术语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7.3.1 译者术语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7.3.2 译者术语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7.3.3 基于译者术语能力模型的教学内容
        7.3.4 基于译者术语能力实证研究的教学方法
        7.3.5 翻译专业的信息化术语教学资源建设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8.1.1 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与要求
        8.1.2 译者术语能力的性质与构成
        8.1.3 翻译学习者与职业译者的术语能力特征差异
        8.1.4 翻译专业学生的术语能力培养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 翻译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2 翻译测试材料
    附录 3 翻译测试材料参考译文
    附录 4 合作译员招募启事
    附录 5 合作译员背景信息问卷
    附录 6 合作译员同意书
    附录 7 后续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 8 有声思维语料样本(英译汉,被试 13)
    附录 9 有声思维语料样本(汉译英,被试 13)
    附录 10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原始数据
    附录 11 各被试术语翻译用时情况统计(英译汉)
    附录 12 各被试术语翻译用时情况统计(汉译英)
    附录 13 各被试术语翻译质量得分情况统计(英译汉)
    附录 14 各被试术语翻译质量得分情况统计(汉译英)
    附录 15 各被试术语翻译所用认知支持类型情况统计(英译汉)
    附录 16 各被试术语翻译所用认知支持类型情况统计(汉译英)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图形打印及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 [1]石膏粉三维粘结全彩打印算法与成形工艺研究[D]. 谢锋. 重庆大学, 2019(01)
  • [2]一种工业CT切片直接生成3D打印G代码的方法研究[D]. 何泳江. 重庆大学, 2019(01)
  • [3]BMP格式文件转换NC代码的研究[J]. 魏胜利,徐书蕾.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7(22)
  • [4]电流体动力喷印的图形解析与共形制造应用[D]. 董必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5]基于单片机的USB打印机打印系统研究[D]. 陆纪勋. 东华大学, 2017(05)
  • [6]基于喷绘机的三维打印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D]. 夏磊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7]微喷射型三维打印系统的关键成型工艺技术研究[D]. 曹澍.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3)
  • [8]基于WinCE系统高解析喷码机图形编辑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王志华.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9]标签自动化制作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王雅.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1)
  • [10]译者术语能力探索[D]. 王少爽. 南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图形打印和生成用于打印的位图文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