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同源四倍体系黄芩苷含量比较

黄芩同源四倍体系黄芩苷含量比较

一、黄岑同源四倍体株系中黄岑苷含量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涛,陈瑞,曹瑶,曹晓燕[1](2019)在《中药黄芩资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芩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泛。近年来,随着黄芩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栽培黄芩几乎占据了全部的黄芩市场。通过查阅,分析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黄芩资源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黄芩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王文君[2](2018)在《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f.hueichingensis(ChenetSehih)hsiao]是玄参科地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着名的四大怀药之一,主产于河南温县、武陟、沁阳等地。它长期以块根进行营养繁殖,病虫危害严重,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和品种退化。本文以怀地黄‘85-5’二倍体(DI)和六个同源四倍体(分别以At1、At2、At3、At4、At5、At6表示)为材料,以形态、生理、产量、品质和抗涝性为指标,对试管苗和种栽苗的大田表现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高产、优质且抗逆的同源四倍体,为怀地黄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方面:各株系的株高、叶片数、最大叶片面积和冠幅均在10月达到最大值。株高在生长前期差异不大,生长后期染色体加倍植株均高于未加倍植株,其中At6、At5与对照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在生长前期叶片数多于染色体加倍植株,生长后期染色体加倍株系均多于未加倍株系,其中At2、At3和At6高于对照且差异性显着;最大叶片面积以及冠幅面积染色体加倍植株与未加倍植株没有显着性差异。2.生理生化方面:染色体加倍植株在各阶段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在生长后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At3最高;染色体加倍植株At5可溶性总糖高于对照,且达到显着性水平。3.产量方面:染色体加倍后,At2和At5与对照相比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其它株系的产量均低于对照,且差异显着。4.品质方面:染色体加倍后的所有株系毛蕊花糖苷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At2最高(达0.22%),为对照的7倍:株系At2和At3梓醇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其他株系梓醇含量则低于对照,且差异显着。5.耐涝性方面:从形态表现来看,染色体加倍后,At4较耐涝,At2中度耐涝,At1、At3、At5、At6与对照均较不耐涝;从抗逆性指标来看,染色体加倍的株系游离脯氨酸含量在淹水5d之前均高于对照,MDA含量均低于对照,说明染色体加倍后耐涝性增强。6.DNA甲基化水平:染色体加倍株系的甲基化水平均低于未加倍株系,表现出去甲基化现象。综上所述,从6个同源四倍体株系中选出At2为高产、优质且抗逆的株系,为怀地黄新品种的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柴俊雯,郭柳,陈红刚,杜弢,连中学[3](2018)在《四倍体黄芩D20生理指标与产量间关系》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四倍体黄芩D20新品系与普通二倍体黄芩生理生化指标、光合效能及产量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相关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使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测定光合指标;产量测定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6 m2(3 m×2 m),各小区移栽10行,行距20 cm,株距5 cm。结果:四倍体黄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酶活性均显着高于二倍体,分别高出28%,2%,17%,除POD以外,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可溶性糖含量则高出二倍体19%,MDA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黄芩,说明四倍体黄芩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田间试验表明四倍体黄芩及二倍体黄芩根长度并无显着差异,平均都可达34 cm,四倍体黄芩根粗亦不及二倍体,但其侧根数多于二倍体,最高可达8个,单根质量及总产量亦高于二倍体,增产量可达31.4%。结论:四倍体黄芩D20新品系由于染色体的加倍,使得植株生长势、抗逆性增强,保护植株少受病虫害侵害,从而间接影响药材最终产量的增加;四倍体黄芩光合能力的增强可增加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而植物干物质的积累直接影响其产量。这一特性对药用植物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和较高的增产潜力。

程晓紊[4](2017)在《甜叶菊光合特性与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优良品系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naBertoni)又称甜菊,属于菊科多年生短日照植物,是一种新型的天然甜味剂,具有低热能、高甜度,不参与代谢,安全无毒等特点。本文以前期选定的6个株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新品种"惠农4号"为对照材料,下文简称"惠4"),开展不同基因型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糖苷含量在各生育期动态变化测定及农艺性状的考察,筛选出高产优质的甜叶菊品系,为甜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为指导甜叶菊适宜的收获期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艺性状考察甜叶菊田间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叶长与干叶产量、茎干产量、鲜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鲜叶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株高与干叶产量、鲜株产量、茎干产量、鲜叶产量均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生育期长与产量性状干叶产量、鲜株产量、茎干产量、鲜叶产量均呈负相关,但不显着。产量性状中干叶产量、鲜株产量、茎干产量、鲜叶产量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所参试的7个株系中,干叶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4×2B1-16>H7>惠4>Y13>-5-1>B13-5>4+。2.光合生理特性变化对照品种惠4与其他6个参试株系平均光合速率(Pn)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H7>4×2B1-16>惠4>Y13>4+>B13-5>-5-1;不同株系平均蒸腾速率(Tr)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惠4>H7>Y13>B13-5>4+>4×2B1-16>-5-1;在整个考察期内平均气孔导度(Gs)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H7>4×2B1-16>惠4>4+>B13-5>Y13>-5-1;胞间CO2浓度(Ci)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4×2B1-16>Y13>-5-1>B13-5>4+>惠4>H7。3.糖苷动态变化(1)不同甜叶菊株系总甙含量的变幅为9.43%-17.75%。惠4、4+、Y13、4×2B1-16、B13-5五个材料在整个考察期内总苷(GT)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惠4总苷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花后期,4+、B13-5、Y13三个材料总苷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生长中期。4×2B1-16总苷含量最大值则出现在花期。-5-1材料的总苷峰值出现在生长中期,H7的总苷含量峰值则出现在现蕾期。不同株系总苷含量最大值从高到低排序为 B13-5>4+>Y13>-5-1>H7>4×2B1-16>惠 4。(2)在整个生育期内,惠4和B13-5的莱鲍迪苷A(RA)呈下降趋势,RA苷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分别为7.44%、11.76%;Y13、4+、-5-1、H7、4×2B1-16等RA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生长中期,RA含量分别为9.75%、10.17%、10.14%、8.31%、8.78%;所有参试材料RA含量最高值从高到低依次为B13-5>4+>-5-1>Y13>4×2B1-16>H7>惠 4。(3)各时期不同株系甜菊苷(STV)含量的变幅为0.26%~8.45%。惠4、4+、Y13、4×2B1-16、-5-1、H7等6个材料在整个考察期内STV含量呈直线上升,且峰值出现的时期相同,都出现在花后期。仅有B13-5例外,在整个考察期内呈现高-低-高趋势变化,并且最低值出现在现蕾期,与它的总苷最低值出现时期一致。4.不同时期光合特性、糖苷、干叶产量相关分析生长初期,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与糖苷和干叶产量之间关系不大;生长中期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与品质、产量性状间相关性显着;现蕾期,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着相关,与干叶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着,胞间CO2浓度与总苷和STV/(RA+STV)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STV苷呈极显着负相关,与RA/总苷和RA/(RA+STV)呈显着正相关;花期,甜叶菊蒸腾速率与RA苷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花后期,STV苷与RA/GT和RA/(RA+STV)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STV/(RA+STV)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干叶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5.优质高产品系的确定优质、高产是选育甜叶菊种源首要条件和追求目标。若选择高RA食用型品种资源,B13-5RA苷含量高达11.76%,收获时间应在生长初期至生长中期进行采收品质最佳。药用型高STV型甜叶菊应选择H7、4×2B1-16两个品系,STV苷含量分别高达8.45%、7.63%,且两个材料干叶产量也比较高,分别比照品种惠4的干叶产量高出169.41kg/hm2和430.90 kg/hm2,田间农艺性状佳,可以进一步区域试验。

刘玉,柴俊雯,张亚亚,王亚丽,郭玫,杜弢[5](2017)在《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甘肃地产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甘肃地产二倍体黄芩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并对两者中9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四倍体新品系D20和二倍体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9,二倍体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质量分数分别为(14.72±0.46)%、(5.84±0.31)%、(1.55±0.49)%、(0.72±0.21)%、(0.81±0.04)%、(1.47±0.17)%、(0.55±0.01)%、(0.30±0.04)%、(0.12±0.01)%。四倍体黄芩中相应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54±1.45)%、(6.62±0.39)%、(0.28±0.01)%、(0.20±0.02)%、(0.87±0.06)%、(1.50±0.19)%、(0.19±0.04)%、(0.31±0.01)%、(0.10±0.04)%。结论: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除芹菜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含量四倍体比二倍体低外,其他5种成分的含量四倍体均比二倍体高。

刘玉[6](2017)在《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遗传特性及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形态特征、药材性状、化学成分及遗传特性等各方面,研究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的差异。为进一步开发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提供理论依据,使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在农业生产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调查、根尖染色体鉴别、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等方法,从植物学特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和分子标记等方面,对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进行了研究。结果:1.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株型紧凑,植株高于二倍体黄芩;叶片为浅绿色,叶片较二倍体黄芩大且厚,叶片长度、宽度和叶柄长平均分别为3.37 cm、1.00 cm和0.41 cm,均大于二倍体黄芩,相比二倍体黄芩分别增加14%、63%和73%,叶片两面都有绒毛,叶背绒毛较少;花呈淡蓝紫色,较二倍体黄芩颜色淡且大;由于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不育性,未能见到果实。2.经根尖染色体鉴定,黄芩新品系D20根尖染色体为36。观察叶片气孔发现,黄芩新品系D20气孔的长和宽分别为16.67μm和9.5μm,比二倍体增加40%和72%;保卫细胞的长和宽分别是27.82μm和9.1μm,比二倍体黄芩增加30%和57%。3.在外观性状方面:黄芩新品系D20相比于二倍体黄芩表现为根较粗壮肥实,为从生根,分支多;显微组织区别:二倍体黄芩根的横切面特征表现为皮层与韧皮部界限明显,四倍体黄芩D20皮层与韧皮部界限不明显;木射线宽广,较二倍体多;在粉末方面:韧皮纤维、石细胞较二倍体大。4.四倍体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8,二倍体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野黄芩苷、木犀草素、芹菜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千层纸素A质量分数分别为14.72±0.46%、5.84±0.31%、1.55±0.49%、0.72±0.21%、0.81±0.04%、1.47±0.17%、0.55±0.01%、0.31±0.04%、0.12±0.01%。四倍体黄芩中相应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54±1.45%、6.62±0.39%、0.28±0.01%、0.20±0.02%、0.87±0.06%、1.50±0.19%、0.19±0.04%、0.32±0.01%、0.10±0.04%。5.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得到9条ISSR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70个位点,59条具有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为84.2%;说明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株系间具有中等偏高的遗传差异性。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是0.08690.2429,UPGMA聚类树将黄芩样本分为两大类,二倍体聚为一类,四倍体聚为另一类。结论:1.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在农艺性状上优于二倍体黄芩。2.两者在药材性状区别很大,组织结构和粉末差异较小。3.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区别,除芹菜素、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含量四倍体比二倍体低外,其他5种成分的含量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均比二倍体黄芩高。4.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存在遗传差异,且ISSR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的多态性。

刘晓伶[7](2016)在《山西29个产地野生黄芩RAPD分析与快速繁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大宗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用途广泛。黄芩是山西省的道地药材,生长分布于山西全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的黄芩为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根中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主要药用成分,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病原体、抗肿瘤、抗过敏、镇痛、保肝、增强免疫功能以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随着中药材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接近枯竭。黄芩商品药材的供应主要依靠人工种植,但在生产中又普遍存在种源混杂、种质不清、种性退化、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项研究以山西省丰富的野生黄芩种质资源为依托,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山西29个产地的野生黄芩和7个产地的野生黄芩试管植株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在有用成分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应用快速繁殖技术建立了15个产地的野生黄芩的快速繁殖体系并观察、比较了试管植株的植物学性状特征。(1)PCR扩增和聚类分析结果为:①在29个产地的山西野生黄芩的PCR扩增中,18条引物共扩增出176条片段,产物片段大小多集中在300~2 000 bp之间,其中含多态性条带167条,平行性条带9条,每条引物能扩增4~18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9.28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94.89%。29个产地的野生黄芩种质可划分为6个类群。②在7个产地的山西野生黄芩试管植株的PCR扩增中,5条引物共扩增出20条片段,产物片段大小多集中在500~2 000 bp之间,其中含多态性条带17条,平行性条带3条,每条引物能扩增3~5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3.40条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率为85.00%。7个产地的野生黄芩种质的试管植株可划分为3个类群。结果表明山西野生黄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2)适合山西野黄芩快速繁殖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①MS + 0.3 mg/L 6-BA可明显促进芽的增殖;芽增殖所需的光照强度以6 600 1x、温度以25℃(±1℃)为宜,光照培养/暗培养以14h/10h、温差以3℃为宜,湿度宜保持在60%以上,不适宜的培养条件容易导致试管苗的玻璃化。②White+0.5 mg/L DSC+1.5 mg/L IBA适合于根的诱导;在1/2MS+0.5 mg/L DSC+1.5 mg/L IBA培养基中试管苗的生长发育状况优于White培养基,其中不定根的伸长受到适当抑制而避免徒长,有利于试管植株的炼苗和移栽。③培养基中添加适宜浓度的AgNO3对试管植株芽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2.0 mg/L的浓度效果最佳。④培养基中添加20 g/L~40 g/L的蔗糖有利于试管苗芽的增殖和植株生长。(3)对15个产地的山西野生黄芩试管植株的观察、比较发现:来源不同的试管植株间的生长状况差异很大,但同一产地的个体间差异很小。说明试管植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对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进行系统的分子标记分析及快速繁殖的报道。本项研究的结果为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优良种质选育技术的建立和种苗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容秀[8](2016)在《黄芩核心种质构建与优良种质筛选研究》文中指出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是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其干燥根是常用的大宗中药材。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等功效,而其地上茎叶富含野黄芩苷等黄酮类成分,在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地被作为地方茶饮使用。黄芩是清热燥湿类主药,年需求量巨大,经过多年高强度采挖,野生黄芩资源日趋枯竭,栽培黄芩已经成为黄芩药材的主要来源。黄芩生长适宜性较强,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栽培种植基地。但由于黄芩野生变家种时间较短,尚无优良品种选育成功,黄芩栽培所用种子均采自野生,种质混杂、种子来源不清,导致栽培黄芩的药材质量并不稳定,进而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丰富种质资源是黄芩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在广泛收集黄芩种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黄芩核心种质,并筛选优良种质用于栽培生产,可有效提高黄芩药材及黄芩茶的产量和品质。然而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特别是对于不同种质黄芩茎叶质量研究更少。本文在课题组前期收集57个黄芩种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个种源黄芩的外观性状和药材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5种成分及茎叶中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和白杨素-7-O-葡萄糖醛酸苷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种源黄芩植株整体的差异性。综合运用多种取样规模和取样方法,按照核心种质的构建原则和评价方法构建黄芩核心种质,并通过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相结合,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黄芩优良种质的筛选,为后期黄芩种质资源保存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黄芩生长指标及药材产量的差异:研究发现种源地为河北承德围场县黄土坎乡黄土坎村的黄芩较为挺直,株高明显高于其他种源地的黄芩,但其植株的繁茂程度及整体株幅并未过大。相比之下,河北承德双滦区大庙镇大庙东沟所产黄芩的植株地上部位长势高大繁茂,株高和株幅均已达到较高值。此外还发现,不同种源黄芩药材的根干重呈极显着性差异,其中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邓家峪刘备山所产黄芩的根干重已达到40.47±27.74g,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黄芩药材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分布规律:本研究旨在确定标准的取样部位,通过对6年生黄芩100cm长主根按照5cm分段处理后,测定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5种活性成分含量发现,从芦头至形态学下端,5种成分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在同一株黄芩中,不同等级之间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比较枯芩和子芩部分,发现黄芩素、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成分含量在枯芩中高,而子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成分的含量高。通过对比不同部位药材重量和活性成分含量占全株比例,并综合考虑人工取样差异性的存在,将25-35cm设定为合理的取样深度。(3)不同种源黄芩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本文发现57个种源地所产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均高于9%,符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黄芩苷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车家村所产的黄芩中,可达20.98±1.27%。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种源地为河北承德兴隆县南天门乡南天门村,而汉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后城镇西后村和山西省阳泉市郊区邓家峪刘备山。(4)不同种源黄芩茎叶中4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茎叶中所含多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其中野黄芩苷和白杨素-7-O-葡萄糖醛酸苷两种成分在黄芩叶中含量普遍较高,而黄芩苷含量值较低。野黄芩苷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种源地为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后城镇西后村的黄芩茎叶中,可达5.200±0.444%。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白音塔拉乡白音塔拉草甸子黄芩叶中白杨素-7-O-葡萄糖醛酸苷含量最高。(5)黄芩核心种质的构建:通过计算不同种源黄芩各项性状的变异系数,发现大部分性状的变异系数均为10%,其中部分种源地黄芩的芦头直径和千层纸素A含量含量等变异系数已达100%以上,并且多项性状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性。以多种总体取样规模和取样方法结合,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聚类,构建黄芩核心种质。通过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和极差符合率作为评价参数,对其进行评价,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以43个样本量为主的黄芩核心种质。核心种质包括:河北省24个、内蒙古6个、山西省5个、陕西省3个、山东省4个和吉林省1个。(6)黄芩优良种质的筛选:根据不同种源黄芩药材产量和药材中所含活性成分含量,采用灰色模式识别法进行分析,分别筛选优质高产种源。从药材质量进行筛选,相对关联度最高值0.527出现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车家村,其次分别为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后城镇西后村和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乡张井沟村,可作为优质黄芩种源地候选。药材质量和产量综合来看,选定Ri值0.500以上为优质高产药材种源,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孟家庄镇安门村相对关联度值最高,已达0.519,其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乡张井沟村和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车家村,以上种源地可作为栽培生产优质高产黄芩药材的最佳种源地。本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在于:首次通过黄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标记对应,从多种种源黄芩的外观性状、药材产量、药材质量及叶子中活性成分含量几个方面,综合比较分析不同种源黄芩的差异性。此外,以171份黄芩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结合黄芩多种表型性状与药材和叶子中活性成分含量,对比多种总体取样规模和取样方法,进行黄芩核心种质的构建,并利用多项评价参数对其进行评价。同时以应用目的为导向,通过药材产量和质量筛选黄芩优良种质,为后期选育优质高产黄芩药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闫斌[9](2016)在《穿心莲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建立穿心莲离体快繁的基础上,采用秋水仙碱诱导穿心莲的多种实验材料,建立多倍体的鉴定的方案,筛选出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诱导方案,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析方法研究两种不同倍性的穿心莲中,控制穿心莲内酯合成的关键的限制性内切酶的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探讨穿心莲倍性水平的变化对穿心莲内酯类成分表达的影响,以期为穿心莲优良株系选育及种质创新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穿心莲成熟胚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采用植物组织离体培养技术,以穿心莲的成熟胚为实验材料,建立穿心莲成熟胚离体快繁殖体系,为后期多倍体诱导实验提供实验材料。2.多倍体诱导方法的筛选。选用秋水仙碱为化学诱导剂,在穿心莲成熟胚离体快繁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以穿心莲的种子、经过催芽处理的穿心莲的种子、刚萌发的成熟胚、秋水仙碱加入丛芽诱导的培养基诱导丛芽等四种诱导方式,考察诱导材料的选择、诱导剂的浓度、诱导处理时间的选择等三个因素对实验材料存活率、诱导率、实验材料生长状况的影响。3.多倍体鉴定方案的建立。以未经过诱导处理的实验材料为空白对照组,以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和气孔特征变异特征的材料作为倍性变化的初步筛选,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保卫细胞的形态特征(气孔的大小、密度)进行初步筛选,对于存在气孔特征变异的材料进行根尖染色体数目的鉴定,并以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水平的鉴定。4.不同处理组实验材料形态学的初步比较研究。由于秋水仙碱的双重作用,秋水仙碱可以引起不同处理组的实验材料生长形态的发生变化,主要观察实验材料的生长锥、胚轴、叶片厚度、气孔特征、茎的横切面等特征的变化,研究秋水仙碱对每种材料的有效诱导浓度及毒性作用表现。5.两种倍性的穿心莲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分别取同源四倍体的无菌苗和二倍体对照组无菌苗,取不同生长期的叶片为实验材料,以ApCPS为目的基因,以UBS为内参引物,检测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穿心莲离体快繁体系建立。在穿心莲成熟胚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中,以200 mg/L的GA3浸泡穿心莲的成熟胚48 h,灭菌体系为75%的EtOH(45 s)+ HgCb(8 min),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以0.1 mg/L 6-BA+0.1mg/LN AN为最佳丛芽诱导的条件,1/2 MS培养基中的蔗糖含量为20 g/L、NAA含量为0.1 mg/L时有利于组培苗的壮苗生根,以河沙:蛭石-=1:1为最佳炼苗基质。2.多倍体鉴定方案的建立。鉴定方案为,以叶片形态特征结合气孔特征进行初步筛选,并以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水平的确定。由于二倍体穿心莲(2n = 2X= 50)染色体数目为50,其同源四倍体(2n = 4X= 100)对应的染色体数目为100,染色体数目较多,因而不利于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根尖染色体数目计数操作步骤较为繁琐,故未选用此种方法进行植物倍性水平的鉴定。3.多倍体诱导的结果。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诱导方案为:用200 mg/L的GA3浸泡穿心莲的成熟胚24 h后,接种于1/2 MS培养基中培养11 d-14d后,选取已萌发出一对子叶的成熟胚,置于0.05%、0.075%的秋水仙碱溶液中浸泡24 h,再接种于新的1/2 MS培养基继续培养继续培养,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4株穿心莲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无菌苗。另外,(1)以秋水仙碱直接诱导穿心莲的种子没有获得四倍体材料,在0.1%的秋水仙碱处理72 h,0.2%的秋水仙碱处理48 h、72 h,0.4%的秋水仙碱处理48 h,得变异的无菌苗为嵌合体,0.4%的秋水仙碱诱导72 h获得5株含八倍体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的嵌合体,而诱导处理时间少于24 h的处理组没有得到存在形态差异的无菌苗。(2)在以秋水仙碱直接诱导GA3处理过的种子,未获得纯合的四倍体无菌苗,在0.4%的秋水仙碱48 h的处理子获得2株八倍体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的嵌合体(3)在以丛生芽为诱导材料的实验中,由于秋水仙碱对用于丛芽诱导的材料的毒性作用,导致即使在较低浓度的秋水仙碱诱导处理情况下,茎尖全部死亡,不利于实验的继续进行,因而弃用茎尖作为诱导实验材料。4.秋水仙碱对诱导材料生长的影响。(1)形态学特征。存在变异的无菌苗与未经过秋水仙碱处理的材料相比,叶片较厚,颜色深,同时叶片褶皱明显。存在气孔特征变异的无菌苗,其气孔特征,包括气孔的大小、气孔的密度、气孔中所含叶绿体的数目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毒性表现。高浓度的秋水仙碱对以种子为诱导材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胚根的毒性作用,引起胚根的褐化甚至坏死而导致种子的死亡;高浓度的秋水仙碱对刚萌发的成熟胚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生长锥的毒性作用,引起生长锥膨大,甚至死亡。另外,秋水仙碱对茎的形态的作用,会引起皮层细胞宽,导致茎的畸形。5.两种倍性无菌苗ApCP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结果分析。选用生长56 d与84 d的四倍体、未经诱导处理的二倍体无菌苗。在生长期56 d两组材料中,二倍体材料的ApCPS基因表达量高于四倍体材料,在生长期为84 d的两种倍性的材料中,四倍体材料的ApCPS基因表达量高于二倍体材料(P<0.05)。结论:1.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采用1/2MS+0.1mg/L6-BA+0.1mg/LNAA为丛芽诱导,1/2 MS+NAA0.1 mg/L壮苗生根诱导;以河沙:蛭石(1:1)为炼苗基质的穿心莲离体快繁体系可获得增殖频率较高的穿心莲组培苗,为穿心莲种质倍性育种实验奠定了基础。2.以秋水仙碱为诱导剂对穿心莲幼胚的多倍体诱导研究,获得到4株的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无菌苗,编号分别为Ap1-1、Ap1-2、Ap1-3、Ap1-4。3.经过诱导变异的无菌苗,在植株物形态特征上,叶片颜色、叶片的厚度、茎的形态、气孔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诱导材料的叶片气孔特征集合流式细胞仪法鉴定方案组合,可快速、准确地对诱变材料的倍性水平进行鉴别。4.通过检测两种不同倍性不同生长期的穿心莲叶片的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生长期不同倍性的穿心莲的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代谢存在差异。本研究在穿心莲成熟胚离体快繁的基础上,获得了 4株的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无菌苗,建立了秋水仙碱诱导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方案与鉴定方案,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不同倍性不同生长期的穿心莲中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穿心莲的种苗复壮和种质创新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为穿心莲多倍体育种的研究奠定了的基础。

林玉凤[10](2016)在《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鉴别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穿心莲来源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别名一见喜、斩蛇草、苦草、橄榄莲,为广东道地药材,以地上部分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蛇虫咬伤。主要化学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等。我国穿心莲野生资源极其罕见,商品药材99%以上来源于栽培种,但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水土、气候及生产管理等情况不同及长期人工栽培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造成穿心莲品种退化、产量下降、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等现象严重,穿心莲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开展高产优质、药用成分含量高新种质的培育研究迫在眉睫,也是市场的迫切需求。药用植物四倍体,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二倍体比较,在形态上表现为根粗大、茎粗壮、叶片增大、颜色浓绿等营养器官的巨型性:在生理上则对病虫害和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抗逆性;生物量上表现为较快的新陈代谢,如同化物质,糖分、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的增高。药用植物的多倍化是获得优良种质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染色体倍性育种技术,诱导产生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植株并对其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别,比较同源四倍体与二倍体植株单株重、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差异,为选育产量高、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质优良的穿心莲新种质提供技术支持,为穿心莲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穿心莲规范化种植的产业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方法(1)采用单因素法考察0.2%升汞消毒时间(1、3、5、7、9 min)、成熟状态(未成熟的、完全成熟的)、贮藏时期(贮藏半年、贮藏一年)、培养基(纯琼脂、1/2 MS MS、MS+2mg/L6-BA)、预处理方式(0.5%硝酸钾浸泡2h、0.1mol/L水杨酸浸泡2 h、30%双氧水浸泡2 h、40%硫酸浸泡2 h、空白对照)、光照条件(光照条件、黑暗条件)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考察生长调节剂(6-BA、KT、NAA)、小叶榕气生根提取物浓度(0、20、40、60、80、100%)对穿心莲组织鲜重增长率的影响。(2)采用单因素法考察实验材料(茎尖、茎段、根部)、化学诱导方法(浸泡法、琼脂法)对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材料和方法。(3)采用L16(44)正交设计法考察秋水仙素浓度(0、200、400、600、800、1000mg/L)、处理时间(7、14、21、28 d)、DMSO浓度(0、10、20、40 g/L)、激动素浓度(0、0.1、0.2、0.4 mg/L)对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诱导剂浓度和处理时间。(4)采用形态学、细胞学及染色体计数法对穿心莲二倍体、同源四倍体植株的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叶片长宽与面积、果实长和种子直径),下表皮特征(气孔长宽、气孔密度、叶绿体数目)及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测定。(5)采用重量法测定穿心莲同源四倍植株单株重,采用高效液法测定不同倍性穿心莲植株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明确穿心莲染色体不同倍性类型与药材产量及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采用采收半年的穿心莲完全成熟种子,用40%硫酸浸泡2 h的预处理,0.2%升汞消毒时间5 min,接种入1/2 MS基本培养基,光照条件,有利于穿心莲种子的萌发。KT浓度为1.0mg/L, NAA浓度为0.05 mg/L,穿心莲组织鲜重增长率为1000%,达到最大值。添加20%的小叶榕气生根提取物对穿心莲组织鲜重增长率的影响最大,达到737%。(2)自然条件下,2000 mg/L的秋水仙素直接点滴穿心莲幼苗生长点,处理6次,形态变异率、同源四倍体变异株数、加倍率均显着增高,诱导率为8.7%。组培条件下,以穿心莲的茎段(带茎节)作为处理材料,诱导率可达到12.5%。(3)采用琼脂法,以MS+10 mg/L KT+0.01 mg/L NAA为培养基,添加200 mg/L秋水仙素、10mg/LDMSC、0mg/LKT、处理28 d,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诱导率可达到20%。(4)经形态学鉴定,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植株的株高显着矮于二倍体,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面积、果实长度、种子直径极显着大于二倍体,同源四倍体具有植株矮小、茎粗、叶片厚、叶面积大、果实长、种子大等特征,且叶片颜色较二倍体浓绿。经细胞学鉴定,同源四倍体的叶片下表皮细胞气孔长度、宽度、密度、叶绿体数分别是二倍体的130%、107%、56%、200%,经染色体鉴定,所得同源四倍体数(约100)是二倍体染色体数目(约50)的2倍,可以确定所得植株为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植株。(5)采用重量法测得穿心莲同源四倍体单株重(3.71 g)是二倍体(1.30 g)的285%;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得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叶、茎穿心莲内脂含量(分别为0.726 mg/g、 0.520 mg/g)比二倍体(分别为0.711 mg/g、0.422 mg/g)高;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茎脱水穿心莲内脂含量(0.130 mg/g)比二倍体(0.079 mg/g)高,而同源四倍体的叶脱水穿心莲内脂含量(0.096 mg/g)比二倍体(0.134 mg/g)低。结论本研究开展了穿心莲种子无菌萌发及增殖研究,成功建立了穿心莲的扩繁体系;对穿心莲进行同源四倍体诱导和鉴定及有效成分的测定,成功获得同源四倍体植株,是解决穿心莲品种退化、产量和质量下降等多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深入开展穿心莲良种选育等研究奠定基础。

二、黄岑同源四倍体株系中黄岑苷含量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岑同源四倍体株系中黄岑苷含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黄芩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芩质量影响因素
    1.1 产地
    1.2 生态因子
    1.3 采收时间与生长年限
    1.4 其他因素
2 黄芩的道地性研究
3 黄芩种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3.1 黄芩近缘种的研究
    3.2 黄芩遗传多样性研究
4 黄芩繁育技术的研究
    4.1 种子繁殖
    4.2 扦插繁殖
    4.3 分根繁殖
    4.4 组织培养
5 结语

(2)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怀地黄简介
        1.1.1 怀地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2 怀地黄的研究现状
    1.2 染色体加倍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
    1.3 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1.3.1 植株表型巨大,生长滞缓
        1.3.2 抗逆性增强
        1.3.3 营养成分含量增多
    1.4 植物的抗涝机理
        1.4.1 涝害发生的生理机制
        1.4.2 植物在淹水胁迫下的形态与生理变化
    1.5 DNA的甲基化水平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2 MSAP法
        1.5.3 亚硫酸盐测序法
        1.5.4 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结合Southern杂交分析法
    1.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器材与药品试剂
    2.2 实验地点及栽培管理
    2.3 试验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形态比较
        2.3.3 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怀地黄大田生理指标的比较
        2.3.4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产量比较
        2.3.5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2.3.6 怀地黄染色体加倍植株涝胁迫分析
        2.3.7 DNA的甲基化水平分析
    2.4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形态的比较
        3.1.1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株高的比较
        3.1.2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叶片数的比较
        3.1.3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最大叶面积的比较
        3.1.4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冠幅面积的比较
    3.2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生理指标的比较
        3.2.1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3.2.2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
        3.2.3 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怀地黄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比较
    3.3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产量的比较
    3.4 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怀地黄品质的比较
    3.5 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耐涝抗性的比较
        3.5.1 耐涝抗性形态指标的比较
        3.5.2 耐涝抗性生理指标的比较
    3.6 怀地黄染色体加倍植株DNA甲基化水平的比较
4 讨论
    4.1 植物染色体加倍后的形态特征
    4.2 植物染色体加倍后的生理特征
    4.3 植物染色体加倍后的产量特征
    4.4 植物染色体加倍后的品质特征
    4.5 植物染色体加倍后的抗性特征
    4.6 植物染色体加倍后的DNA甲基化特征
5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3)四倍体黄芩D20生理指标与产量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2 光合指标的测定
    2.3 产量测定田间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2 光合效能分析
    3.3 产量测定
4 讨论

(4)甜叶菊光合特性与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优良品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甜叶菊简介
        1.1.2 甜叶菊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1.1.3 甜叶菊糖苷主要化学成分及性质
        1.1.4 甜叶菊糖苷主要分离检测方法
        1.1.5 国内外甜叶菊育种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甜叶菊糖苷研究现状
        1.2.2 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艺性状考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田间管理
        2.2.4 试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田间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2.3.2 不同甜叶菊株系产量性状差异分析
        2.3.3 产量性状与田间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甜叶菊光合生理变化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测定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甜叶菊株系净光合速率变化分析
        3.3.2 不同甜叶菊株系蒸腾速率变化分析
        3.3.3 不同甜叶菊株系气孔导度变化分析
        3.3.4 不同甜叶菊株系胞间CO_2浓度变化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甜叶菊主要糖苷含量测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药品
        4.2.4 实验方法
        4.2.5 方法学考察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甜叶菊株系主要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时期甜叶菊光合特性、糖苷与及产量综合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甜叶菊生长初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5.3.2 甜叶菊生长中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5.3.3 甜叶菊现蕾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5.3.4 甜叶菊花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5.3.5 甜叶菊花后期光合特性、糖苷与及产量相关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优良品系确定
    6.3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6.4 试验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
附录

(5)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品
    1.3 样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UPLC指纹图谱建立
        2.1.1 色谱条件: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3精密度试验:
        2.1.4 重复性试验:
        2.1.5 稳定性试验:
        2.1.6 四倍体黄芩和二倍体黄芩指纹图谱:
        2.1.7 四倍体黄芩和二倍体黄芩UPLC图谱比较:
    2.2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5线性关系考察:
        2.2.6 精密度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稳定性试验: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10样品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3.1 四倍体黄芩和二倍体黄芩指纹图谱比较
    3.2 四倍体黄芩和二倍体黄芩各组分含量比较

(6)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遗传特性及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植物学特征
    1.1 地上部分形态观察
        1.1.1 供试材料
        1.1.2 实验设备
        1.1.3 试验方法
        1.1.4 观察结果
    1.2 叶面气孔的观察
        1.2.1 材料与方法
        1.2.2 结果
    1.3 根尖染色体的鉴定
        1.3.1 材料与试剂
        1.3.1.1 实验材料
        1.3.1.2 试剂
        1.3.2 方法
        1.3.3 结果
第二章 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2 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药材性状特征
        2.3.2 粉末显微特征
        2.3.3 根横切面组织结构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药品
        3.1.3 样品来源
    3.2 方法与结果
        3.2.1 UPLC指纹图谱建立
        3.2.2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3.3 讨论
        3.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2 流动相的选择
        3.3.3 提取条件的选择
        3.3.4 指纹图谱比较
        3.3.5 含量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ISSR-PCR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试剂
    4.2 方法
        4.2.1 DNA的提取纯化
        4.2.2 基因组DNA检测
        4.2.3 ISSR-PCR扩増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4.2.4 ISSR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正交试验结果
        4.3.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3.3 ISSR-PCR反应程序优化结果分析
    4.4 讨论
        4.4.1 ISSR-PCR扩增结果和多态性
        4.4.2 二倍体黄芩与四倍体黄芩的差异
        4.4.3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山西29个产地野生黄芩RAPD分析与快速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我国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1.1.1 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1.1.2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1.3 组织培养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1.4 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黄芩研究概况
        1.2.1 黄芩属植物分类及分布
        1.2.2 黄芩形态特征
        1.2.3 黄芩种质资源研究
        1.2.4 黄芩药理药化研究
        1.2.5 黄芩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1.2.6 黄芩组织培养研究
        1.2.7 黄芩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3 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试剂
        2.1.4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CR扩增结果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3 结论
        2.3.1 山西野生黄芩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2.3.2 山西野生黄芩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没有直接关系
        2.3.3 黄芩茎愈伤组织是进行RAPD分析的理想材料
3 山西野生黄芩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1 山西野生黄芩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结论
    3.2 山西野生黄芩快速繁殖体系的优化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结论
4 山西野生黄芩试管植株的形态观察与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株高的比较
        4.2.2 主茎直径的比较
        4.2.3 最大叶长的比较
        4.2.4 最大叶宽的比较
        4.2.5 平均根长的比较
        4.2.6 平均根粗的比较
    4.3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个人简历

(8)黄芩核心种质构建与优良种质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黄芩的本草考证
    1.2 黄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3 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黄芩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5 黄芩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6 核心种质的构建与应用
        1.6.1 数据收集和整理
        1.6.2 种质资源分组
        1.6.3 样品选择
        1.6.4 核心种质的有效性检验与评价
        1.6.5 核心种质的研究现状
        1.6.6 核心种质的应用
    1.7 优良种质的筛选与应用
2 论文的总体设计
    2.1 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2.1.1 中药材市场中栽培黄芩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
        2.1.2 黄芩不都同部位保健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2.1.3 黄芩核心种质的构建是保护种源的有效手段之一
        2.1.4 筛选优良黄芩种质是黄芩规范化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2.3.1 不同种源黄芩生长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
        2.3.2 不同种源黄芩药材和黄芩叶中所含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2.3.3 黄芩核心种质的构建研究
        2.3.4 黄芩优良种质的筛选研究
    2.4 技术路线
3 不同种源黄芩生长性状的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黄芩药材和黄芩茎叶中活性成分定性与定量分析
    4.1 黄芩药材不同部位中活性成分含量差异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不同种源黄芩药材中活性成分定量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与讨论
    4.3 不同种源黄芩叶中活性成分定量分析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小结与讨论
5 黄芩核心种质的构建
    5.1 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5.1.1 数据选择与标准化处理
        5.1.2 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
        5.1.3 核心种质的评价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芩的生长指标、茎叶和药材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分析
        5.2.2 黄芩的生长指标、茎叶和药材中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2.3 构建方法的确定
        5.2.4 黄芩初级核心种质
        5.2.5 初级核心种质的确认
    5.3 小结与讨论
6 黄芩优良种质的筛选
    6.1 优良种质筛选方法
        6.1.1 选择参考序列
        6.1.2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6.1.3 计算关联系数
        6.1.4 计算关联度
        6.1.5 定义并计算相对关联度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6.3.1 优质黄芩药材种源的筛选
        6.3.2 优质高产黄芩药材种源的筛选
7 结语
    7.1 结论
        7.1.1 黄芩药材中活性成分空间分布情况
        7.1.2 不同种源黄芩生长指标显着
        7.1.3 不同种源黄芩药材和茎叶中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着
        7.1.4 从171份黄芩种质中筛选出43份构建黄芩核心种质
        7.1.5 从药材质量和质量产量相结合筛选出优良的黄芩种质
    7.2 展望
        7.2.1 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开展不同种源黄芩的遗传学研究
        7.2.2 药用植物不同部位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9)穿心莲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穿心莲的研究概况
        1.1 本草考证与学名的由来
        1.1.1 本草考证
        1.1.2 穿心莲学名的由来
        1.2 穿心莲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征
        1.2.1 穿心莲的形态学特征
        1.2.2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征
        1.3 穿心莲种质资源的现状研究
        1.3.1 穿心莲种质资源的调查
        1.3.2 生物多样性的分子标记研究
        1.3.3 穿心莲栽培技术的研究
        1.4 穿心莲的药学研究
        1.4.1 穿心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1.4.2 穿心莲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研究
        1.4.3 穿心莲化学成分与ApCPS基因的表达量的关系
    第二章 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现状研究
        2.1 化学诱导剂的概述
        2.2 诱导材料的选择
        2.3 诱导处理方式
        2.4 鉴定方法
        2.5 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生长机理、嵌合体发生的规律
        2.5.1 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生长机理
        2.5.2 嵌合体的形成
        2.5.3 嵌合体的遗传特点
        2.5.4 避免嵌合体形成的措施
        2.5.5 不同倍性细胞植物有丝分裂的周期及特征
        2.5.6 细胞倍性水平过度增加
        2.6 多倍体植物的变化
        2.7 多倍体的优势
        2.8 多倍体的不利因素
        2.9 多倍体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2.10 药用植物多倍体诱导的应用前景
        2.11 多倍育种成功的案例-“九丰一号”四倍体金银花
    第三章 文献研究总结
        3.1 文献研究小结
        3.2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3.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3.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四章 穿心莲快繁离体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无菌材料的获取
        4.2.2 初代培养条件的建立
        4.2.3 丛芽诱导条件的筛选
        4.2.4 壮苗生根培养条件的筛选
        4.2.5 培养条件
        4.2.6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灭菌条件筛选
        4.3.2 初代培养条件的建立
        4.3.3 丛芽诱导条件的筛选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诱导与鉴定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5.2.2 倍性的鉴定方法的建立
        5.2.3 秋水仙碱对不同倍性无菌苗的生长形态的影响
        5.2.4 培养条件
        5.2.5 统计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鉴定方案建立的结果
        5.3.2 不同诱导材料的鉴定的结果
        5.3.3 秋水仙碱对不同倍性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5.4.1 诱导结果的分析
        5.4.2 鉴定方案的选择
        5.4.3 秋水仙碱对不同倍性植物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5.4.4 同源四倍体穿心莲的优势
        5.4.5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及存在的不足
    第六章 两种倍性水平的穿心莲APC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材料来源
        6.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不同倍性穿心莲叶片中的总RNA的提取及纯度分析
        6.2.2 反转录反应
        6.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6.3 实验结果
        6.3.1 总RNA提取的纯度检测
        6.3.2 不同倍性穿心莲的ApCPS基因相对表达量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实验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MS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3 醋酸洋红溶液及改良石碳酸品红溶液的配制
    附录4 茎横切面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附录5 附图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附件

(10)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鉴别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穿心莲的研究概况
        1.1.1 穿心莲的资源研究
        1.1.2 穿心莲的组织培养研究
        1.1.3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1.1.4 穿心莲的药理研究
    1.2 多倍体研究概况
        1.2.1 多倍体诱导原理
        1.2.2 多倍体的人工诱导方法
        1.2.3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1.2.4 多倍体在中药材生产上的应用优势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1 穿心莲种子无菌萌发及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1.1.1 穿心莲种子无菌萌发的研究
        1.1.1.1 实验材料
        1.1.1.1.1 研究材料
        1.1.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1.1.3 培养条件
        1.1.1.2 实验方法
        1.1.1.2.1 种子千粒重测量
        1.1.1.2.2 种子消毒时间的考察
        1.1.1.2.3 种子成熟状态的考察
        1.1.1.2.4 种子贮藏时期的考察
        1.1.1.2.5 培养基的考察
        1.1.1.2.6 预处理方式的考察
        1.1.1.2.7 光照条件的考察
        1.1.1.3 实验结果
        1.1.1.3.1 穿心莲种子的千粒重
        1.1.1.3.2 消毒时间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1.1.1.3.3 成熟状态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1.1.1.3.4 贮藏时期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1.1.1.3.5 培养基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1.1.1.3.6 预处理方式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1.1.1.3.7 光照条件对穿心莲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1.1.1.4 讨论
        1.1.2 穿心莲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1.1.2.1 实验材料
        1.1.2.1.1 材料
        1.1.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2.1.3 培养条件
        1.1.2.2 实验方法
        1.1.2.2.1 添加生长调节剂KT、6-BA
        1.1.2.2.2 添加生根剂NAA
        1.1.2.2.3 小叶榕气生根提取物的制作
        1.1.2.2.4 添加小叶榕气生根提取物
        1.1.2.3 实验结果
        1.1.2.3.1 KT、6-BA对穿心莲增殖的影响比较
        1.1.2.3.2 KT、NAA对穿心莲增殖的影响
        1.1.2.3.3 小叶榕气生根提取物浓度对穿心莲增殖的影响
        1.2.2.4 讨论
    1.2 穿心莲同源四倍体的诱导、鉴别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1.2.1 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研究
        1.2.1.1 实验材料
        1.2.1.1.1 材料
        1.2.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1.2 实验方法
        1.2.1.2.1 秋水仙素及处理次数的考察
        1.2.1.2.2 诱导条件、实验材料的考察
        1.2.1.2.3 诱导方法的考察
        1.2.1.2.4 诱导条件的优化
        1.2.1.3 实验结果
        1.2.1.3.1 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次数对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1.2.1.3.2 直接诱导和组培材料对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1.2.1.3.3 浸泡法、琼脂法对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1.3.1.3.4 正交设计法优化同源四倍体诱导条件
        1.2.1.4 讨论
        1.2.2 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染色体倍性鉴别研究
        1.2.2.1 实验材料
        1.2.2.2 实验方法
        1.2.2.2.1 形态学鉴别
        1.2.2.2.2 组织细胞学鉴别
        1.2.2.2.3 染色体数鉴别
        1.2.2.3 实验结果
        1.2.2.3.1 穿心莲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形态指标的比较
        1.3.2.3.2 穿心莲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叶下表皮特征比较
        1.2.2.3.3 穿心莲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染色体比较
        1.2.2.4. 讨论
        1.2.3 穿心莲同源四倍体植株单株重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1.2.3.1 实验材料
        1.2.3.2 实验方法
        1.2.3.2.1 穿心莲二倍体、同源四倍体叶、茎、单株重测量
        1.2.3.2.2 穿心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3.2.3 穿心莲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3.2.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2.3.2.5 测定法
        1.2.3.3. 实验结果
        1.2.3.3.1 穿心莲二倍体、同源四倍体茎、叶、单株重
        1.2.3.3.2 穿心莲二倍体、同源四倍体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1.2.3.4 讨论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1.1 结论
    1.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黄岑同源四倍体株系中黄岑苷含量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黄芩资源研究进展[J]. 王文涛,陈瑞,曹瑶,曹晓燕.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4)
  • [2]怀地黄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大田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D]. 王文君.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四倍体黄芩D20生理指标与产量间关系[J]. 柴俊雯,郭柳,陈红刚,杜弢,连中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04)
  • [4]甜叶菊光合特性与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优良品系筛选[D]. 程晓紊. 安徽科技学院, 2017(07)
  • [5]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和二倍体黄芩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J]. 刘玉,柴俊雯,张亚亚,王亚丽,郭玫,杜弢. 中药材, 2017(02)
  • [6]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的遗传特性及化学成分研究[D]. 刘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山西29个产地野生黄芩RAPD分析与快速繁殖[D]. 刘晓伶. 山西大学, 2016(06)
  • [8]黄芩核心种质构建与优良种质筛选研究[D]. 刘容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穿心莲多倍体诱导研究[D]. 闫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穿心莲同源四倍体诱导、鉴别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D]. 林玉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黄芩同源四倍体系黄芩苷含量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