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s——STATs 信号——疾病治疗的新领域

JAKs——STATs 信号——疾病治疗的新领域

一、JAKs—STATs信号传导——疾病治疗新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白雪[1](2020)在《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治疗干燥综合征模型的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临床较为难治的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因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分泌减少,患者初期临床表现为口、眼干燥症状,病程迁延日久常伴发多种器官损害。本项目临床以《温病条辨》增液汤加减组方治疗干燥综合征获得较好疗效,因此展开系列实验研究探索其治疗机制。干燥综合征在腺体外的表现中以间质性肺炎最为多见,在中医体系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增液汤本身多用于治疗肠燥便秘,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次实验选择肺泡上皮细胞和肠上皮细胞作为观察目标。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增液汤可以减少SS小鼠每日饮水量,增加唾液流率,明显缓解SS模型鼠口燥的症状,增加排便次数,减轻颌下腺、肺、肠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抑制炎症因子IL-6、IFN-ymRNA的基因转录。免疫组化实验发现增液汤可以促进颌下腺、肺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AQP1、AQP5的表达,同时发现了 AQP1和AQP5差异的表达规律及增液汤的影响效果,这些结果表明增液汤可能通过减轻多组织的炎症反应和上调水通道蛋白表达促进了腺体分泌,增加了各组织水分转运速率,进而缓解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整体干燥表现,但这种治疗效果具体涉及的分子机制尚未探知,由此我们展开对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和治疗干燥综合征经由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目的:本项目欲探索增液汤促进水通道蛋白表达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分子机制,在基因水平检测增液汤对与水通道蛋白和干燥综合征相关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并加以验证,明确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表达的信号转导过程,阐明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增水”机制。方法:本课题前期研究观察了增液汤对SS模型的表型及对腺体外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影响,明确增液汤对干燥综合征模型的整体治疗作用。本项目培养原代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原代小鼠肺泡上皮细胞,在不同浓度下观察LPS对AQP1与AQP5表达的影响,选择最佳时间点和变化较明显的细胞。加入增液汤进行干预,应用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及差异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据所得结果和查阅文献分析LPS和增液汤干预下影响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对与水通道蛋白和干燥综合征相关的 FAS、JAK1、JAK2、AKt-STAT、NF-κB p65、p38、p42、磷酸化 p42、磷酸化p38、TLR4等关键蛋白加以验证。结果:1.依据GO富集分析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增液汤在细胞中主要影响到胰激肽、苯丙氨酸、胞嘧啶、生长激素、酪氨酸、谷胱甘肽、ABC转运蛋白等因素,结合以上因素及干燥综合征所涉及的信号通路,拟从与这些因素相关的信号转导系统进行研究。2.与对照组比较,LPS可明显促进FAS蛋白表达,差异显着(p<0.01)。与LPS组(p<0.01)和control组(p<0.05)比较增液汤对FAS有明显抑制作用,且48小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4小时,与药物浓度无关,与作用时间相关,作用时间越久,增液汤对FAS的抑制作用越明显。LPS低浓度48小时可明显增强JAK1、JAK2的表达,差异显着(p<0.05),增液汤在24小时40%浓度下,对JAK1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与control组和LPS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40%浓度下24小时,20%浓度下48小时,40%浓度下48小时,均能明显抑制JAK2的表达,差异显着(p<0.01)。LPS 48小时可明显增强NF-κB p65的表达(p<0.01),增液汤在24小时40%浓度下,对NF-κB p65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与LPS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LPS在48小时可明显增强p38的表达(p<0.05),但对P42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增液汤低浓度在48小时后,对p38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与LPS和control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LPS在48小时可明显增强p-P38的表达(p<0.05),但对p-P42无增强作用。增液汤在24小时后,对p-P38的抑制效果最明显(p<0.01)。40%浓度下24小时可明显抑制p-P4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与对照组比较,LPS没有增强TLR4的表达,除低浓度48小时外,其余各组均有抑制(p<0.05)。增液汤在24小时后,对TLR4的增强效果明显(p<0.05);与control组比较48小时后对TLR4抑制更加明显(p<0.05)。结论:增液汤对自身免疫类疾病干燥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颌下腺、肺泡上皮细胞和肠上皮细胞的水通道蛋白起到缓解干燥综合征水分转运障碍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项目进行了信号通路研究,通过GO筛查及WB验证,得出如下结论。从增液汤对几条信号通路关键蛋白作用的时效看,增液汤首先抑制TLR-4,TLR-4作为膜表面炎性物质识别受体,在接收炎症物质刺激后,向细胞膜内传递信号,激活p38MAPK通路,进而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而p38从核外向核内传递又会触动STAT1,STAT1是JAK-STAT的重要转录因子,增液汤对p38、NF-κB、JAK1的抑制可以有效控制炎症的进展。同时增液汤能明显抑制FAS,且时间越久,抑制效果越明显,而Fas又会向下游影响到NF-κB和ERK,ERK是MAPK的重要分支,MAPK会下调AQP5的。这些通路与干燥综合征具有密切相关性,既可诱发炎症,又影响到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增液汤对以上通路关键蛋白均有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炎症表现并间接促进水通道蛋白上调,缓解干燥综合征临床表现。

张猛[2](2019)在《MicroRNA-4286靶向INPP4A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癌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危害极大。尽管随着手术、放化疗和其他辅助手段的发展,食管癌的临床治疗取得了明显进步,对延缓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有一定效果,但总体上食管癌的远期预后仍很差,5年生存率不足30%。微小RNA(microRNA,miRNA)被证明对肿瘤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特异性表达的miRNA不断被发现和鉴定,目前已经发现了几十种与人类食管癌有关的miRNA。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miR-4286在食管癌中表达升高,文献报道miR-4286与黑色素瘤、皮肤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等都有关。我们通过软件预测肌醇多聚磷酸-4-磷酸酶 Ⅰ 型(inositol polyphosphate-4-phosphatase type I,INPP4A)为miR-4286的靶基因,但目前尚未见miR-4286、INPP4A参与食管癌的报道。我们拟以miR-4286在食管癌中高表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miR-4286与食管癌的关系,以及其靶基因INPP4A及JAK2/STAT3信号通路对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第一部分miR-4286及其预测靶基因INPP4A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株的表达方法:收集75例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体外培养人食管鳞癌细胞株(TE-1、HCE-4和HCE-7)、人食管腺癌细胞株(SKGT-4和Bic-1)以及正常食管上皮HEEC细胞株,定量PCR或Western blot检测miR-4286、INPP4A在食管癌组织标本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分析食管癌中miR-4286和INPP4A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miR-4286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显着升高,是正常食管组织的 3.15 倍(p<0.001);miR-4286 在 TE-1、HCE-4、HCE-7、SKGT-4 和 Bic-1 5种食管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分别是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的2.854倍(p<0.01)、2.721 倍(p<0.01)、3.273 倍(p<0.001)、1.915 倍(p<0.05)和 2.421 倍(p<0.01)。2.INPP4A mRNA在食管癌组织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显着降低,是正常食管组织的0.487倍(p<0.01);INPP4AmRNA在食管癌细胞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上皮细胞显着降低,在TE-1、HCE-4、HCE-7、SKGT4和Bic-1表达水平分别是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的0.676倍、0.589倍、0.613倍、0.575倍和0.622倍(p均<0.01)。3.INPP4A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显着降低(p<0.01);INPP4A蛋白在TE-1、HCE-4、HCE-7和SKGT-4 4种食管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均较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显着降低(p<0.01)。4.食管癌组织中miR-4286和INPP4A mRNA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675,p<0.001。结论1.miR4286是一个食管癌相关因子,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2.INPP4A是miR-4286的一个下游预测靶基因,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株中低表达,与miR-4286水平呈负相关。第二部分 miR-4286靶向INPP4A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癌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机制方法:1.在食管癌HCE-7细胞株中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4286和INPP4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INPP4A是miR-4286的靶基因;将miR-4286 minic/inhibitor转染食管癌细胞,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癌细胞中INPP4A、JAK2、STAT3的表达,同时检测与细胞增殖、凋亡、侵袭性相关的细胞因子 BCL-2、BAX、Caspase、E-cadherin、N-cadherin 等的表达;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2.将 INPP4A siRNA 单独或联合 miR-4286 inhibitor 转染食管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INPP4A、JAK2、STAT3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1.miR-4286和INPP4A基因的3’-UTR野生型重组报告质粒共转染HCE-7细胞后的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说明INPP4A是miR-4286的直接作用靶点。2.miR-4286 mimic 组 INPP4A mRNA 表达是对照组的 0.37 倍(p<0.001);miR-4286 inhibitor组 INPP4A mRNA 表达是对照组的 2.88 倍(p<0.001);mimic NC组和 inhibitor NC 组 INPP4A mRNA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miR-4286 mimic组INPP4A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miR-4286 inhibitor组INPP4A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mimic NC组和inhibitor NC组INPP4A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3.TE-1、HCE-7和Bic-1 3种食管癌细胞株中miR-4286 mimic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172.12%、170.53%和 144.38%,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miR-4286 inhibitor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1.38%、56.28%和72.83%,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3种细胞株的mimic NC组和inhibitor NC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miR-4286能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4.TE-1、HCE-7和Bic-1 3种食管癌细胞株中miR-4286 mimi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4.67%、4.67%和 4.13%,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miR-4286 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22%、13.51%和8.64%,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3种细胞株中mimic NC组和inhibitor NC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miR-4286能抑制食管癌细胞凋亡。5.TE-1、HCE-7和Bic-1 3种食管癌细胞株中miR-4286 mimic组迁移的细胞数分别为137、168和147,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142、184和146,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miR-4286 inhibitor组迁移的细胞数分别为76、75和57,侵袭的细胞数分别为66、44和78,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3种细胞mimic NC组和inhibitor NC组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miR-4286能增强食管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性。6.miR-4286 mimic 组 BCL-2、N-cadherin、Vimentin、ZEB1、Snail、JAK2、STAT3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E-cadherin 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miR-4286 inhibitor组 BCL-2、N-cadherin、Vimentin、ZEB1、Snail、JAK2、STAT3 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E-cadherin 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0.05)。mimic NC组和inhibitor NC组中以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7.si-INPP4A组细胞INPP4A 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si-INPP4A+miR-4286 inhibitor 组 INPP4A mRNA 和蛋白水平均较 si-INPP4A 组显着升高(p<0.01),si-NC组INPP4A 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si-INPP4A+miR-4286 NC组INPP4A mRNA和蛋白水平与si-INPP4A组无显着差异(p>0.05)。8.si-INPP4A组细胞存活率为170.3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i-INPP4A+miR-4286 inhibitor 组细胞存活率为 102.05%,显着低于 si-INPP4A 组(p<0.01),si-NC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si-INPP4A+miR-4286 NC组细胞存活率与si-INPP4A组无显着差异(p>0.05)。9.si-INPP4A组细胞总凋亡率为2.66%,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si-INPP4A+miR-4286 inhibitor 组细胞凋亡率为 7.78%,显着高于 si-INPP4A 组(p<0.01),si-NC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si-INPP4A+miR-4286 NC组细胞存活率与si-INPP4A组无显着差异(p>0.05)。10.si-INPP4A组细胞相对迁移数和侵袭数分别为147.26%和158.7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i-INPP4A+miR-4286 inhibitor组细胞相对迁移数和侵袭数分别为89.77%和89.89%,显着低于si-INPP4A组(p<0.01),si-NC组细胞相对迁移数和侵袭数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si-INPP4A+miR-4286NC组细胞相对迁移数和侵袭数与si-INPP4A组无显着差异(p>0.05)。11.si-INPP4A组细胞JAK2、STAT3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si-INPP4A+miR-4286 inhibitor 组细胞 JAK2、STAT3 蛋白表达低于 si-INPP4A 组(p<0.05);si-NC组JAK2、STAT3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si-INPP4A+miR-4286 NC 组 JAK2、STAT3 蛋白水平与 si-INPP4A 组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miR-4286高表达能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强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并活化JAK2/STAT3信号通路;miR-4286低表达能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削弱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性,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说明miR-4286能调控食管癌的恶性表现;2.miR-4286 inhibitor能逆转si-INPP4A所引起的食管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和迁移和侵袭性增强的效应,miR-4286对食管癌恶性表型的调控是通过INPP4A实现的。miR-4286靶向INPP4A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癌生长、迁移和侵袭。

张艳[3](2016)在《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中药复方理冲生髓饮(LCSSY)有效组分作用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探讨LCSSY有效组分治疗卵巢癌相关机制;以基因芯片筛选结果为基础,验证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建立Balb/C裸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贝伐单抗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给以相应药物干预。给药期间测量卵巢癌组织体积变化;末次给药后分离皮下卵巢癌组织,称取瘤重。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表达,探讨中药复方潜在的作用机制;并计算各治疗组卵巢癌抑瘤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情况;qPCR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验证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结果:LCSSY有效组分不同剂量组及贝伐单抗组均可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基因芯片筛选出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差异表达基因11条;基因芯片结果提示LCSSY有效组分作用机制与卵巢癌血管生成有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贝伐单抗能够显着降低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表达,减少MVD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均能够降低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qPCR检测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均能降低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其抑制作用呈量-效相关(P<0.01)。蛋白印迹检测LCSSY有效组分各剂量组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量降低,随药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量-效相关(P<0.05)。结论:LCSSY有效组分能显着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LCSSY有效组分能抑制卵巢癌组织中VEGF、CD34的表达,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LCSSY有效组分能够调控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mRNA及蛋白表达;LCSSY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作用与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

李超[4](2014)在《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与胸腺上皮肿瘤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胸腺上皮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 TET)是源自胸腺上皮细胞的一类肿瘤,主要包括胸腺瘤及胸腺癌。在成人前纵膈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但总体上其恶性程度偏低,预后较好。目前一般应用2004年胸腺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分为A型、AB型、B型及C型。分期遵照Masaoka分期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A期及ⅣB期。胸腺肿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上述分期、分型对其良恶性、远期预后的预测有重要参考意义。但临床中发现,有些胸腺上皮肿瘤患者虽然分期、分型相近,但远期预后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确定患者分期方面,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因此探索能识别胸腺肿瘤良恶性的生物学标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家族(STATs)是重要的调控因子,通过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而实现其功能。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子3(STAT3)及其下游基因Cyclin D1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中发挥作用,但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尚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检测STAT3及Cyclin D1在胸腺上皮肿瘤中的表达,探索其表达与胸腺上皮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STAT3与Cyclin D1在胸腺上皮肿瘤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分二部分,实验一收集自1999年2月2012年5月山东省省立医院胸外科及泰安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胸腺肿瘤病人103例作为实验组,另取20例正常胸腺组织作对照。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胸腺上皮肿瘤组织中STAT3的表达,并对病人进行随访。用卡方检验分析STAT3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病理类型及分期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判定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实验二取40例新鲜胸腺肿瘤标本,并取瘤旁正常胸腺组织用于对照,采用Western印迹法及RT-PCR法检测STAT3与Cyclin Dl的表达,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STAT3及Cyclin D1蛋白在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P<0.01);2、STAT3与胸腺上皮肿瘤WHO分型(x2=13.743,P<0.05)和Masaoka分期(x2=8.624,P<0.05)有明显相关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3、STAT3蛋白表达与术后复发、转移和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5及<0.01);4、STAT3蛋白表达(HR=9.325,P=0.044)、手术切除完整性(HR=6.578,P=0.015)、Masaoka分期(HR=3.949,P=0.016)和WHO分型(HR=2.304,P=0.015)是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5、Cyclin D1mRNA与STAT3mRNA正相关。结论:1、胸腺上皮性肿瘤的预后与STAT3及Cyclin D1的表达相关,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STAT3和Cyclin D1有助于判断胸腺上皮肿瘤的恶性程度。2、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STAT3与Cyclin D1的表达具有相关性,STAT3-CyclinD1通路在胸腺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3、本实验结果可为将来胸腺上皮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靶点参考。

裴斐[5](2014)在《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抵抗伴有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而导致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慢性代谢性异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也成为世界各国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增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长期的高血糖可使一些组织或器官发生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导致多系统损害和各种并发症的产生。诸如心脏、血管、肾脏、神经、视网膜、周围神经、脑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在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0-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DN (Heerspink and de Zeeuw,2011)。目前DN为我国终末期肾衰的第二大病因。DN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肾脏高滤过高灌注等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肾小管的肥大,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基质的沉积。逐渐发展成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功能逐渐减退(Dronavalli et al.,2008; Wolf et al.,2004; Kanwar et al.,2008)。DN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总的来说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易感性,氧化应激,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沉积,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迄今为止,针对DN防治手段仍然集中于代谢危险因素的控制(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戒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等。然而上述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DN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阻止或延缓DN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开发研制新型药物,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关注并加强对DN的干预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根皮苷是一种天然酚类物质,分子式为C21H24O10,可由苹果树的根、皮、茎、嫩叶及果实中提取获得。早在1835年,法国化学家从苹果树皮中提取了根皮苷。研究资料表明,苹果树体内酚类物质总含量中,根皮苷占到95%。根皮苷具有多种潜在的功效,包括降血糖,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根皮苷抑制内皮粘附分子和血小板激活,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根皮苷还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调节血压,保护心脏及清除体内自由基等。然而,根皮苷对糖尿病肾病是否有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根皮苷能够减轻db/db鼠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通过其抗糖基化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Shen et al.,2012)。虽然有报道根皮苷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但是在预防和治疗DN方面的作用还有待研究。本实验以db/db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给予根皮苷干预,观察根皮苷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讨论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DN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研究目的1.观察根皮苷对db/db小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糖基化终末产物、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和24小时尿蛋白等指标的影响,探讨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的机制。2.观察db/db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超微结构变化,以及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损害的影响。研究方法7周龄雄性C57BLKs/J db/m小鼠8只,以及7周龄雄性C57BLKs/J db/db小鼠16只,饮水不限,均给与饲喂颗粒饲料,经过1周观察进入实验。16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根皮苷干预组(DMT)8只,每日给予根皮苷(20mg/kg/d)生理盐水溶液灌胃;糖尿病组(DM)8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正常对照组(CC)db/m小鼠8只,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0周。实验期间每周定期测量体重(body weight,BW)并记录。于10周末,代谢笼收集三组小鼠24小时尿,测定24h尿蛋白定量。所有小鼠空腹过夜,10%水合氯醛麻醉后(350mg/kg),腹主动脉取血处死。留取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肌酐(creatinine, Cr)、尿酸(uric acid, UA)。留取的肾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部分肾组织分离后迅速存于液氮,-80℃保存,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研究结果1.一般观察CC组小鼠生长以及精神状况良好,活跃,毛发光顺。DM组小鼠实验进程中,逐渐表现为污秽无泽,被毛蓬松,少动,明显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快速增加。DMT组小鼠上述表现有所减轻。2.根皮苷对db/db小鼠体重变化影响实验开始时,DM组和DMT组基础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CC组(P<0.05)。自实验第2周开始,DM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该趋势一直持续至第10周实验结束。然而,DMT组小鼠在实验的第2、4、6、8、10周体重均明低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根皮苷能够显着改善DM小鼠的体重。3.根皮苷对db/db小鼠FBG、TC、TG、AGEs的影响实验开始时DM组与DMT组间的FBG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CC组比较,两组FBG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给予根皮苷干预10周后,DM组小鼠FBG、TC、TG、AGEs均明显高于CC组(p<0.05),DMT组小鼠的FBG、TC、TG、AGEs水平均显着低于DM组(p<0.05)。表明根皮苷显着降低了db/db小鼠的FBG、TC、TG、AGEs的水平。4.根皮苷对db/db小鼠24小时尿蛋白总量、尿酸和肾功能的影响10周后,DM组小鼠表现为持续性尿蛋白增多,与C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DMT组尿蛋白排出明显减少,与DM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DM组小鼠BUN、Cr和UA水平与CC组相比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T组治疗后与DM组相比,BUN和Cr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A水平轻微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组织形态学影响CC组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无明显增生,毛细血管腔开放良好。DM组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DMT组肾小球体积增大及系膜细胞增生情况较DM组明显减轻,细胞外基质增多情况较DM组明显改善。表明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有保护作用。6.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电镜下DM组系膜细胞插入,基底膜(GBM)增厚,足细胞(FP)数量减少,胞质空化,足突细胞形态异常,足突细胞融合。DMT组的GBM厚度及足细胞数量与C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根皮苷能够有效减轻db/db小鼠体重,降低小鼠的FBG、TC、TG、AGEs水平,减少24小时尿蛋白量,降低BUN、Cr,减轻肾脏病理损害。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与其降糖、调脂、降低AGEs水平,抗氧化作用有关。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第二部分根皮苷保护db/db小鼠肾脏作用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研究背景随着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的完成,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只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而蛋白质才是主要的生命活动载体和功能执行者。因此对蛋白质组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后基因组研究中的核心内容。蛋白质组学最大的应用前景是在药物研发领域。对细胞、组织、体液中蛋白质的研究在药物研发中有重要作用。蛋白质组学不但能证实已有的药物靶点进一步阐明药物作用的机制,并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位点,还可用来分析分子信号传导过程的应答和调节。精确鉴定及定量整个细胞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称为定量蛋白质组学。定量蛋白质组学的重点是定性定量地分析整个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动态变化,从而反映细胞功能、过程、机制等综合信息。它是功能蛋白质组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一种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技术即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sobar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正逐渐成为定量研究中的主要方法之一。iTRAQ是2004年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推出的一种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可以对相同实验条件下4个样本进行定量研究,作为一种新的蛋白质定量技术,相对于其它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可以对样本中的几乎所有蛋白进行标记,因此可以对磷酸化蛋白,糖基化蛋白等翻译后修饰蛋白进行定量定性研究,从中可以获得更为详尽的样品信息。标记过程更简单,在室温条件下1小时即可完成,质谱检测更为灵敏。因此iTRAQ技术可以为多个不同时间段的样品分析、膜蛋白研究、疾病标志物的发现与鉴定提供定量信息,并可为感兴趣的目标蛋白进行绝对定量。其已经在探讨疾病发生机制、疾病标志物的寻找和不同时段或者不同状态的多样本定量分析等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实验发现根皮苷对于db/db小鼠肾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是迄今为止,根皮苷是通过何种机制发挥对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讨根皮苷对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靶点,本研究采用国际上公认的2型糖尿病(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对正常对照组(CC组),db/db小鼠组(DM组)与db/db小鼠根皮苷治疗组(DMT组)肾脏应用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旨在揭示根皮苷对于db/db小鼠肾脏损伤的保护机制,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寻求更为有效的药物提供候选靶点。研究目的1.应用iTRAQ技术结合质谱分析,研究db/db小鼠肾脏组织的全部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情况,了解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蛋白质组学改变。2.研究db/db小鼠经根皮苷治疗后肾脏组织的差异蛋白表达,筛选药物治疗靶点,分析分子信号传播过程的应答和调节,进一步揭示根皮苷对于糖尿病肾脏的保护机制。研究方法选取CC组、DM组与DMT组三组小鼠各4只,处死动物,分离肾脏组织。根据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要求的样本制备标准技术流程,对肾脏组织进行预处理。经过对肾组织切碎、研磨、超声破碎、蛋白酶裂解等过程提取肾脏组织的总蛋白,应用Bradford蛋白质定量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将样品保存于-80℃备用。提取肾脏总蛋白后,各组上样20ug样品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各组之间电泳后蛋白点迁移平行度。各组肾脏总蛋白采用FASP酶解得到相应肽段。各组取60ug肽段,按照ABI公司说明书操作与标记酶解后的各组肽段,依次分别为114标记CC组,116标记DMT组,115则标记DM组。标记结束后利用ABI4800MALDI-TOF/TOF质谱仪各组均随机选取一定数量肽段,并检测其二级质谱图中低分子量端是否存在相应质量标记试剂,确定标记成功。将三组标记的肽段混合后用Agilent HPLC1200强阳离子交换柱(strong cation exchange, SCX)进行分离分级,然后用C18Cartridge (Sigma)脱盐,不同报告基团离子强度的差异就代表了它所标记的多肽的相对丰度。进行下一步液相质谱-串联质谱分析(LC-ESI-MS/MS),应用Thermo Finnigan LTQ Velos质谱仪进行。质谱仪在线配备0.15mm*150mm C-18反相色谱柱(RP-C18Column Technology Inc),液相A液为0.1%甲酸水溶液,B液为0.1%甲酸乙腈水溶液(乙腈为84%),采用微毛细管上样,温度为200度,检测方式为正离子,扫描后收集5个碎片图谱来获得多肽碎片的质/荷比(m/z比)。原始文件(raw file)用iTRAQ Result Multiple File Distiller分析定量数据,并用SEQUEST软件鉴定多肽分子。最后,使用Identified iTRAQ Statistic Builder软件将定量及鉴定结果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定量和鉴定结果。采用软件计算的ratiobiweight值作为蛋白质定量结果,以114标记为内参。搜索使用的数据库为IPI mouse (international protein index, version3.72)蛋白数据库。应用EXPASY蛋白质组学工具分析等电点、分子量等。采用GO分类工具(http://www. geneontology.org, VERSION1.8)和KOGnitor (eukaryotic orthologous groups)(http://www.ncbi.nlm.nih.gov/COG/grace/kognitor.html)分析对经鉴定的肾脏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定位分类与功能分析。应用Ingenuity Pathways Analysis(IPA)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1. db/db小鼠肾脏组织总蛋白SDS-PAGE结果电泳结果显示3组肾组织SDS-PAGE蛋白质点迁移条带清晰,各组间平行度较好,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2. iTRAQ标记统计学验证对照组是114标记的正常对照组小鼠肾脏组织的蛋白样品,115标记的db/db组小鼠和116标记的根皮苷治疗组小鼠肾组织蛋白样品分别与对照组的比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蛋白标记实验均一性好,10%的蛋白差异有显着性,符合统计学的规律。3.质谱数据解析结果本研究中,以114标记的正常组小鼠肾组织蛋白样品做为对照,将115标记的糖尿病组小鼠和116标记的根皮苷治疗组小鼠肾脏蛋白样品与对照的比值进行统计分析。比值大于1.5或小于0.67的蛋白即为根皮苷治疗后表达明显上调或者下调的肾脏组织蛋白。应用iTRAQ联合LC-MS/MS,我们分析了db/db小鼠根皮苷干预后肾脏蛋白质组学的变化情况。本研究经质谱鉴定得到的唯一肽段14894条,2842种蛋白质,其中有定量信息的蛋白有2820种。经质谱鉴定糖尿病小鼠经根皮苷治疗后肾脏组织有121个差异表达蛋白的表达水平恢复。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42个,经根皮苷治疗后这42个蛋白的表达都出现了回调;表达下调的蛋白79个,经根皮苷治疗后这79个蛋白的表达都出现了回调。4.根皮苷干预后肾组织差异蛋白质的定位分析应用UniProt蛋白数据库(http://www.uniprot.org)的GO分析以及相关文献,对质谱鉴定出的121个差异蛋白点分析进行定位分类。5.根皮苷干预后肾组织差异蛋白质的IPA分析应用IPA软件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PATHWAY分析,分别绘制出了经质谱鉴定的某些差异表达蛋白在肾脏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参与位点,这些代谢通路包括了脂质代谢、自由基清除和分子转运等。这些通路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分子机制及根皮苷的干预靶点。结论1.作为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新技术iTRAQ具有高灵敏性、高通量的特点,可以对多组样本同时进行比较,可以获得更好的蛋白质组覆盖率和可靠的各组差异表达蛋白。因此,iTRAQ可用于研究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寻找药物靶点。为进一步阐明根皮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应用LC-ESI-MS/MS鉴定DM组和CC组小鼠肾脏差异表达蛋白2842个,经根皮苷治疗后回调的蛋白121个。其中表达上调的蛋白中有42个经根皮苷治疗后表达都出现了回调;表达下调的蛋白中有79个经根皮苷治疗后表达都出现了回调。这些蛋白质的功能涉及脂质代谢、自由基清除和分子转运,提示这些过程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张亚文[6](2013)在《Jak2的缺失通过减弱Raf-1/MEK1/Sp-1信号通路并eNOS及STAT活性损伤内皮功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Jak2在保持血管内皮稳态中的作用及其缺陷对内皮功能的影响。由于Jak2缺陷会导致胚胎期死亡,目前对Jak2在保持内皮稳态作用的研究多采用Jak2抑制剂,然而Jak2在出生后内皮功能调节中的确切机制却并不明了。在本研究中,我们用了tamoxifen(他莫昔芬)诱导的成年Jak2敲除小鼠模型。利用这种基因敲除模型,我们检测了胸主动脉收缩舒张能力。利用基质胶栓比较了Jak2基因敲除对内皮血管生成的影响。之外,我们还创建了小鼠后肢缺血模型以探索Jak2在缺血后血管再生、血流恢复中的作用。鉴于Jak2在内皮功能以及血管再生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对相应的机制进行了探索,以期对Jak2在内皮稳态中所起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对以Jak2为基础的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方法:1.研究Jak2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内皮功能及其在血管再生中的作用(1)Jak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Jak2fl/fl与Cre-ERT2转基因小鼠杂交生成Cre+-Jak2fl/fl小鼠。在本研究中,只采用了雄性小鼠。在8周时,对Cre+-Jak2fl/fl小鼠连续5天皮下注射他莫昔芬(25mg/kg体重)诱导Jak2基因敲除。(2)在Jak2基因敲除及对照小鼠中,我们检测了胸主动脉的收缩、舒张功能;利用基质胶栓方法测定了血管生成情况,通过测定基质胶栓中血红蛋白含量及CD31染色比较Jak2敲除小鼠及对照鼠血管生成的区别;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后肢血管结扎的Jak2敲除小鼠及对照小鼠血流恢复情况进行了比较,收集缺血的下肢组织进行了CD31免疫荧光染色。2.研究Jak2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血管再生能力减弱的机制(1)从Jak2基因敲除及对照小鼠主动脉提取蛋白,定量后进行Western Blot探测STAT家族蛋白,eNOS, p-eNOS, MEK1, p-MEK1, AKT, p-AKT, ERK1/2, p-ERK1/2, p38及p-p38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在主动脉蛋白裂解液中检测转录因子Sp-1的表达水平。(2)培养猪主动脉内皮细胞,用TNFa及PD89059(MEK1抑制剂)或者AZD1480(Jak2抑制剂)对细胞进行处理后测定Raf-1, pRaf-1, MEK1, pMEK1,Sp-1,pSp-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采用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在经过以上处理的细胞中检测Sp-1对eNOS启动子区结合力的变化。结果:1.Jak2缺陷对血管内皮功能及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1)Jak2功能缺失损伤了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与对照小鼠相比,Jak2基因敲除小鼠胸主动脉对有赖于内皮的血管舒张剂的反应减弱。(2)Jak2的缺陷损伤了血管再生的能力:基质胶栓实验显示对照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是Jak2基因敲除小鼠的3.3倍(0.99±0.2μg/mg gel vs.0.23±0.1μg/mg gel,P<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Jak2缺陷小鼠中CD31阳性的细胞数以及管状结构相比对照小鼠都要少。(3)Jak2缺失减慢了后肢缺血创伤后新生血管的生成及血流的恢复:后肢缺血手术后,Jak2基因敲除小鼠的血流恢复比对照小鼠明显慢。对缺血后下肢肌肉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D31阳性及α-actin阳性细胞数量在Jak2缺陷小鼠明显低于对照小鼠。2.Jak2缺失损伤内皮功能及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1)Jak2缺失降低了eNOS, AKT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Jak2缺陷的小鼠主动脉中,eNOS, p-eNOS及AKT, p-AKT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小鼠。(2)Jak2缺失影响了Raf1/MEK1信号传导通路并减弱了Sp-1的活性:Western Blot及免疫共沉淀表明Jak2基因敲除小鼠中Raf1/MEK1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表达减少。EMSA显示Sp-1的活性在Jak2基因敲除小鼠中是降低的。(3)Jak2缺陷导致了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Jak2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STA3, STAT5及STAT6表达水平下降,协同了RAF1/MEK1对血管生成的负面影响。结论:Jak2基因的缺失导致了血管内皮的功能不良,表现在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受损,血管再生能力的下降以及后肢缺血损伤后血流恢复的减慢。Jak2缺失导致的内皮功能受损及血管再生能力的下降是由于Raf1/MEK1/Sp-1/eNOS这条信号传导通路受到了影响。此外,STAT3, STAT5和STAT6的水平在Jak2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的表达量降低,协同了Raf1/MEK1/Sp-1/eNOS信号通路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Jak2在出生后内皮功能的调节中的确切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证据,而且对于临床基于Jak2为治疗手段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及研究手段。

王宇全[7](201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EGF-EGFR-ERK1/2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控中的作用及慢病毒介导的EGFR-siRNA治疗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在雌激素刺激和剥夺状态下EGF-EGFR-ERK1/2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雌激素调控机制中的作用;并拟通过体外、体内实验探讨慢病毒介导的EGFR-siRNA在内异症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第一部分内异症中EGF-EGFR-ERK1/2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控中的作用:1.体外试验:观察在雌激素刺激和剥夺两种状态下,以下各处理因素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及EGF、EGFR、p-ERK1/2蛋白(磷酸化的ERK1/2)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各处理因素为(1)雌激素刺激状态:不同浓度的E2(雌二醇)及E2-BSA(不透膜牛血清白蛋白结合雌二醇)、10-6mol/l E2/E2-BSA+10-6mol/lICI182780(ER的抑制剂)、10-6mol/l E2/E2-BSA+5*10-2mol/l PD98059(ERK的抑制剂)。(2)雌激素剥夺状态:不同浓度的EGF、10ng/ml EGF+5*10-2mol/L PD98059、10ng/ml EGF+10-6mol/l ICI182780。2.体内试验:将64只内异症模型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去势组,于造模后的4,6,8,10周进行探查,观察病灶体积及EGF、EGFR、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第二部分EGFR-siRNA慢病毒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构建携带EGFRsiRNA的慢病毒载体pSIHl-H1-GFP/EGFRsiRNA并将其感染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将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为9组:①单纯正常培养的对照组,②单纯正常培养的空病毒组,③单纯正常培养的EGFRsiRNA组,④雌激素刺激对照组,⑤雌激素刺激空病毒组,⑥雌激素刺激EGFRsiRNA组,⑦雌激素剥夺对照组,⑧雌激素剥夺空病毒组,⑨雌激素剥夺EGFRsiRNA组;观察pSIHl-H1-GFP/EGFRsiRN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率及EGF、 EGFR、p-ERKl/2、Ki67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第三部分靶向EGFR的siRNA慢病毒对内异症模型裸鼠的治疗效果的研究:将30只裸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腹腔内注射NSlml),空病毒组(腹腔内注射空病毒),去势组(C组,切除双侧卵巢),EGFRsiRNA治疗组(E组,腹腔内注射pSIH1-H1-GFP/EGFRsiRNA),去势+EGFRsiRNA治疗组(E+C组,切除双侧卵巢,同时腹腔内注射pSIHl-H1-GFP/EGFRsiRNA lml)。比较治疗后各组内异症病灶的平均体积及病灶中EGFR、p-ERK1/2和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体外试验(1)雌激素刺激状态:E2及E2-BSA均可刺激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并伴EGF、EGFR、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具有浓度依赖性;ICI182780可以阻断E2及E2-BS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刺激作用;PD98059可以分别抑制和阻断E2及E2-BS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刺激作用,伴p-ERK1/2表达水平的下降。(2)雌激素剥夺状态:EGF可以刺激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生,并呈浓度依赖性,伴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PD98059可抑制EGF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刺激作用,伴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ICI182780可阻断EGF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刺激作用。2.体内试验去势组裸鼠异位病灶中EGF、EGFR、p-ERK1/2蛋白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过程,在造模后6周时下降至最低水平(vs对照组,P<0.01),在10周时又回升至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P>0.05)。第二部分:成功构建了携带EGFRsiRNA的pSIH1-H1-GFP/EGFRsiRNA’慢病毒载体。③,⑥,⑨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其相应的对照组及空病毒组即①②,④⑤,⑦⑧组相比,表达EGF、EGFR、p-ERK1/2、Ki67基因及蛋白的水平及细胞的增殖活性均下降(P<0.05),而凋亡率增加(P<0.05)。③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与⑦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组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率高于①组(P<0.05),增殖活性两组间无差异(P>0.05)。第三部分:第二次探查时,C组、E组、E+C组病灶的平均体积小于对照组及空病毒组(P<0.05),其大小依次为E组>C组>E+C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E组、E+C组的EGFR、p-ERK1/2的表达较对照组、空病毒组、C组降低(P<0.05)。C组、E组、E+C组的Ki67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空病毒组降低,(P<0.05);E组、E+C组的Ki67的表达低于C组(P<0.05)。结论:本课题显示,内异症中EGF-EGFR-ERK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控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雌激素存在时,其介导并增强了雌激素效应的发挥;当雌激素缺乏时,其可以非配体依赖的方式激活ER,产生雌激素效应。体外及体内实验显示,EGFR-siRNA慢病毒可通过ERK1/2通路抑制雌激素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促增殖及抗凋亡作用,减少异位病灶的体积,并可与抗雌激素治疗产生协同效应。继续深入研究EGFR与雌激素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有助于阐明内异症的发病及复发机制及寻找新的靶点。

黄佳彬[8](2012)在《淫羊藿素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癌症之一,中国是肝癌的重灾区,中国肝癌人数及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研究肝癌治疗手段和药物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淫羊藿历来就是传统中药中的一味补益药材,历代本草中皆有记载,主要有坚筋骨、补肾阳、强心力等药用价值。淫羊藿素是淫羊藿中的一种活性成分。淫羊藿素具有心血管保护、促进骨质形成、调节人体免疫力等功能外,还具有抑癌作用,但是对于淫羊藿素抑癌的机理研究却非常少,其抗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揭示。本文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研究材料,应用流式细胞检测、RT-PCR、Westernblot等方法研究淫羊藿素对HepG2细胞的增殖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淫羊藿素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且抑制能力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通过MTT实验表明,淫羊藿素能够显着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且药物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抑制作用越强。(2)淫羊藿素对HepG2细胞S期进行阻滞。通过不同浓度梯度的淫羊藿素处理肝癌HepG2细胞24h后,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S期阻滞。RT-PCR结果表明S期关键基因cyclin A和CDK2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明显减弱,并表现出明显的药物剂量依赖性,与流式检测周期结果相吻合,证明淫羊藿素能够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Westernblot检测p53和p21的表达,表明淫羊藿素有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3)淫羊藿素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途径为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淫羊藿素处理24h后的HepG2细胞中JAK2和STAT3的mRNA水平及p-JAK2和p-STAT3的表达水平。实验表明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中JAK2和STAT3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p-JAK2和p-STAT3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淫羊藿素能有效降低肿瘤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上述结果表明,淫羊藿素有着显着的抗癌效果,为抗肝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李晓蕾[9](2011)在《STAT3和MMP-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2)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中的作用,为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及肿瘤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STAT3蛋白与MMP-2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2.5%(2/16)、54%(27/50)、78%(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TAT3在CIN组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组及CIN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CIN组,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STAT3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CINⅠ和CINⅡ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CINⅡ与CINⅢ比较差异亦无显着性(P>0.05),但CINⅠ与CINⅢ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另,CINⅠ/Ⅱ与CINⅢ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STAT3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3)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8.75%(3/16)、62%(31/50)、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MP-2在CIN组中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在CIN组,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MMP-2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升高,CINⅠ和CINⅡ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CINⅡ与CINⅢ、CINⅠ与CINⅢ之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MMP-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病理分级、年龄、组织类型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5)在宫颈癌中,STAT3蛋白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98,P<0.05)。结论(1)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癌的发展演变中,STAT3蛋白与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强趋势,提示STAT3与MMP-2的异常表达在宫颈癌中的发生、恶性转化及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2)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STAT3表达随之升高,提示STAT3在宫颈癌中的发展中是一个早期事件,可作为宫颈病变进展的警惕信号,可作为疾病临床进展的一项指标;(3)宫颈癌中STAT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MMP-2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及肿瘤大小无显着相关性,提示两者与宫颈癌的进展、浸润和转移有关;(4)STAT3与MMP-2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癌中呈正相关,提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STAT3激活后可能诱导、促进MMP-2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王凯[10](2010)在《IL-6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脑、结肠组织中表达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在我国及欧美等诸多国家极为普遍的并且病因未明的慢性胃肠道疾病,与遗传、免疫、环境及黏膜屏障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IL-6被认定是与IBD密切相关的核心细胞因子之一。本实验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出发,运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化学诱导,按每只大鼠0.2 mL/100 g的剂量进行直肠灌注,建立了IBD大鼠动物模型,并于建模后第0、3、7、14、21、28天取脑、结肠组织和血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IL-6在结肠和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IL-6受体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因子(如stat3, jak3, gp130, socs3)在结肠和脑中的变化规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6在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结肠、脑组织中IL-6、IL-6受体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因子的表达水平随着炎症性肠病的加重而增加,随着炎症性肠病的恢复而逐渐减少,最后趋向于正常大鼠水平;ELISA实验的结果表明,血清中IL-6的浓度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表明IL-6及其信号转导相关因子与IBD的发生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IL-6及其信号转导相关因子可作为治疗IBD的靶点。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IB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还为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角度研究IBD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JAKs—STATs信号传导——疾病治疗新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AKs—STATs信号传导——疾病治疗新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治疗干燥综合征模型的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
        1.2 干燥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研究
    2. 水通道蛋白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水通道蛋白的基本分布及功能
        2.2 水通道蛋白与干燥综合征的关联性研究
    3. 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增液汤对细胞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5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增液汤药物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LPS对AQP1与AQP5的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3. 增液汤影响AQP1与AQP5表达的实验结果
        3.1 LPS对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5表达的影响
        3.2 增液汤对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5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二: GO及KEGG分析筛查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的相关因素
        1. 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实验方法
        2. 增液汤干预下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实验结果
        3. 增液汤干预下差异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4. 增液汤干预下GO及KEGG实验结果分析
        5. 小结
        6. 讨论
    实验三: 增液汤调控AQP1/AQP5表达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相关信号通路免疫印迹实验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相关信号通路免疫印迹实验结果
        3.2 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相关信号通路免疫印迹实验结果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增液汤对Fas的影响
        5.2 增液汤对JAK1、JAK2表达的影响
        5.3 增液汤对NF-κB p65表达的影响
        5.4 增液汤对p38、p42表达的影响
        5.5 增液汤对p38磷酸化、p42磷酸化的影响
        5.6 增液汤对TLR4的影响
        5.7 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经由信号通路的转导过程推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MicroRNA-4286靶向INPP4A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癌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MIR-4286及其预测靶基因INPP4A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株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4286靶向INPP4A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癌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与食管癌相关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3)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概况
        1.1 血管生成理论提出
        1.2 血管生成相关因素
        1.3 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
    2. 卵巢癌血管生成多样性
    3. 中医对卵巢癌认识现状
        3.1 中医对卵巢癌病症的认识
        3.2 中医对卵巢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中医对卵巢癌的治疗
    4. 中药抑制血管生成研究现状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治疗卵巢癌差异基因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SKOV-3细胞培养
        2.2 动物模型建立
        2.3 模型评估
        2.4 分组给药
        2.5 组织取材
        2.6 基因芯片检测中药治疗后差异表达基因
        3. 实验结果
        3.1 总RNA质量检测
        3.2 芯片质量以及杂交状况评估
        3.3 芯片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基因芯片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4.2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部分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SKOV-3细胞培养
        2.2 动物模型建立
        2.3 模型评估
        2.4 分组给药
        2.5 组织取材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
        2.7 q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mRNA表达
        2.8 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JAK2、STAT3、VEGF蛋白表达情况
        3. 实验结果
        3.1 裸鼠皮下移植卵巢癌肿瘤模型成功率分析
        3.2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的生长抑制作用
        3.3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
        3.4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JAK2、STAT3、VEGFmRNA表达影响
        3.5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组织JAK2、STAT3、VEGF蛋白影响
        4. 讨论
        4.1 名老中医王秀霞教授治疗卵巢癌的特色
        4.2 中药复方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用药依据
        4.3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组织生长
        4.4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抑制卵巢癌组织血管生成
        4.5 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血管生成
结论
致谢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与胸腺上皮肿瘤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一 STAT3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测定
    实验材料和方法
    随访
    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实验二 STAT3与Cyclin D1 Western印迹法及RT-PCR法测定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Western印迹检测STAT3蛋白
        (二) RT-PCR检测STAT3 mRNA
        (三) Western印迹检测Cyclin D1蛋白
        (四) RT-PCR检测Cyclin D1 mRNA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外文论文一
外文论文二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根皮苷保护db/db小鼠肾脏作用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本课题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Jak2的缺失通过减弱Raf-1/MEK1/Sp-1信号通路并eNOS及STAT活性损伤内皮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动物模型
    2.2 主要仪器和耗材
    2.3 主要试剂
    2.4 血管张力测定
    2.5 基质胶贴实验
    2.6 基质胶及组织切片免疫染色
    2.7 后肢缺血模型及评价
    2.8 免疫沉淀
    2.9 Western Blot
    2.10 电泳迁移率实验
    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Jak2的敲除损伤了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
    3.2 Jak2对内皮血管生成是重要的
    3.3 Jak2缺失减弱了后肢缺血损伤后的恢复过程
    3.4 Jak2缺失降低了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活性
    3.5 Jak2缺失减弱Sp1的活性从而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3.6 Jak2缺失通过影响Raf-1/MEK1信号传导途径抑制Sp1的活性
    3.7 Jak2缺失导致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
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Jak2基因突变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前景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子宫内膜异位症中EGF-EGFR-ERK1/2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控中的作用及慢病毒介导的EGFR-siRNA治疗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中EGF-EGFR-ERK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控中的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1.1.2 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体外实验
        1.2.2 体内实验
    1.3 讨论
        1.3.1 EGFR信号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简介
        1.3.2 雌激素调控通路与EGF-EGFR-ERK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1.3.3 内异症中EGF-EGFR-ERK信号通路在雌激素刺激效应发挥中的作用
        1.3.4 内异症中雌激素剥夺状态下EGF-EGFR-ERK信号通路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
    1.4 小结
二、慢病毒介导的靶向EGFR的siRN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靶向EGFR的siRNA的设计、筛选结果
        2.2.2 质粒构建结果
        2.2.3 慢病毒滴度测定结果
        2.2.4 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感染结果
        2.2.5 pSIH1-H1-GFP/EGFRsiRN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EGF、EGFR、p-ERK1/2、Ki67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2.2.6 pSIH1-H1-GFP/EGFRsiRN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2.3 讨论
        2.3.1 RNAi技术简介
        2.3.2 慢病毒介导的EGFRsiRNA载体的构建
        2.3.3 pSIH1-H1-GFP/EGFRsiRNA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
    2.4 小结
三、靶向EGFR的siRNA慢病毒对内异症模型裸鼠的治疗效果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2 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内异症裸鼠模型的建立结果
        3.2.2 两次探查时各组裸鼠体重的比较情况
        3.2.3 第二次探查时各组的病灶情况及平均体积的比较
        3.2.4 第二次探查时各组病灶中EGFR、p-ERK1/2和Ki67的表达情况
    3.3 讨论
        3.3.1 EGFR治疗靶点的选择
        3.3.2 靶向EGFR的siRNA治疗现状
        3.3.3 慢病毒介导的靶向EGFR的siRNA对内异症模型裸鼠的治疗意义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RNAi技术在靶向EGFR的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淫羊藿素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癌症概述
    1.2 肝癌相关研究
    1.3 细胞周期与癌症
    1.4 细胞凋亡与癌症
    1.5 信号传导与癌症
    1.6 中药抗癌相关研究进展
    1.7 淫羊藿相关研究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淫羊藿素对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和周期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淫羊藿素抑制 HepG2 增殖的信号通路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总结与展望
    4.1 课题总结
    4.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STAT3和MMP-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
        1.1.2 主要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2.1 载玻片的处理
        1.2.2 切片的制备
        1.2.3 烤片
        1.2.4 切片染色过程
    1.3 染色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STAT3蛋白的表达
        2.1.1 STAT3蛋白在宫颈细胞内的定位
        2.1.2 STAT3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2.1.2.1 STAT3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2.1.2.2 STAT3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各组间的表达
        2.1.2.3 STAT3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2.2 MMP-2蛋白的表达
        2.2.1 MMP-2蛋白在宫颈细胞内的定位
        2.2.2 MMP-2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2.2.2.1 MMP-2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
        2.2.2.2 MMP-2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各组间的表达
        2.2.2.3 删P-2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2.3 STAT3蛋白与MMP-2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3.1 STAT3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3.2 MMP-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3.3 STAT3和MMP-2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3.4 临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图
致谢

(10)IL-6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脑、结肠组织中表达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IL-6及其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1 IL-6的生物学特性
        1.2 IL-6受体的生物学特性
        1.3 IL-6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1.4 IL-6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第2章 IL-6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2.1 IL-6家族细胞因子介导信号转导的途径
        2.2 IL-6家族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2.3 STAT转录蛋白
        2.4 MAP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反应的激活
        2.5 PI3K级联反应的激活途径
        2.6 信号终止机制
        2.7 信号转导的调节
        2.8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大鼠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IL-6mRNA在IBD大鼠脑和结肠中表达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IL-6在IBD大鼠中不同部位的蛋白水平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IL-6R及其相关信号转导因子在IBD大鼠大脑和结肠中表达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四、JAKs—STATs信号传导——疾病治疗新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增液汤调控水通道蛋白治疗干燥综合征模型的信号通路研究[D]. 白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MicroRNA-4286靶向INPP4A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癌生长、迁移和侵袭的机制研究[D]. 张猛. 山东大学, 2019(02)
  • [3]理冲生髓饮有效组分对卵巢癌血管生成影响及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的机制研究[D]. 张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STAT3和Cyclin D1的表达与胸腺上皮肿瘤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李超. 山东大学, 2014(04)
  • [5]根皮苷对db/db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裴斐. 山东大学, 2014(04)
  • [6]Jak2的缺失通过减弱Raf-1/MEK1/Sp-1信号通路并eNOS及STAT活性损伤内皮功能[D]. 张亚文.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7]子宫内膜异位症中EGF-EGFR-ERK1/2信号通路在雌激素调控中的作用及慢病毒介导的EGFR-siRNA治疗意义的研究[D]. 王宇全.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1)
  • [8]淫羊藿素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机制初步研究[D]. 黄佳彬.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9]STAT3和MMP-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晓蕾. 青岛大学, 2011(06)
  • [10]IL-6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脑、结肠组织中表达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王凯. 吉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JAKs——STATs 信号——疾病治疗的新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