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科参与的尝试

课堂教学中学科参与的尝试

一、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辉[1](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研究》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度重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知识的传承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一直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显然,这种方式不利挖掘学生潜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现阶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的引言。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国外、国内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本文核心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读。首先,从学生主体性参与、高中思想政治可探究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参与三个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基本要求;最后详细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能力要求。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首先从四个方面分析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取得的积极进展:教师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提高,学生主体性参与认识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对学生主体性参与产生积极影响。其次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存在的问题:课本和探究预习不充分,探究问题不落实,展示点评不积极,梳理结构缺逻辑,纠错反思不跟进。最后从教师、学生自身、教学环境和条件三个角度剖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对策思考。主要从全面提升教师适应学生主体性参与要求的教学素养和技能;着力引导学生提高主体性参与探究的认知和能力;有效改善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方面提出实施的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做出总结和展望,希望探究式教学能够不断普及和发展,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小翠[2](2020)在《来华高校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及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正式启动了中国参与“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实践。此后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也日益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体系有很大的差异,来华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文化适应问题也日益突出。本研究通过对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的深度探究来分析留学生教学文化不适应表现的具体影响因素,并提出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与促进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改革策略,不仅丰富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提高高校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与增强我国国际教育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采取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主要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以文化适应、教学文化以及教学管理等相关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留学生课堂观察模型,并选取有代表性的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文化适应表征进行质性与量化分析;再次,借助扎根理论,选取来华留生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影响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随后,对引发教学文化适应不良表征的教学管理问题进行叙事分析;最后,基于来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中存在的主要教学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管理策略的建议。通过课堂深描解析和问卷量化调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留学生对于中国的课堂教学文化表现出整体适应不良的特点,具体包括教学语言适应感较差、学习普遍投入度较低以及教学文化适应的个体和年级差异明显等特征。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学生个人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留学生的教学情境和管理机制是影响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文化适应表现的主要因素,同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与高校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存在重要联系。进一步从教师、学生、管理者视角进行教育叙事分析,发现留学生的教师队伍监管不严、学生日常管理机制与培养计划不完善、教学管理组织分工不合理是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中面临的主要教学管理问题。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研究建议高校需要建立以促进来华留学生适应我国课堂教学文化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改革策略,即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调节学生教学文化适应、提供管理策略支持为目标,以多主体参与管理、适度趋同管理、现代技术与管理共融为原则,具体在师资队伍、技术支持、管理分工与架构、培养计划、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加强。

石雪洁[3](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落实了素质教育特有的育人价值。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凝练了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更高标准。其中公共参与素养作为其他三个素养的行为表现和最终落脚点,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重要课程,在内容选择和课程设置上渗透着公共参与相关知识,凸显公共参与精神的重要性。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取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规则和方式,还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主人翁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有序、理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素养。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有着高瞻远瞩的意义。要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公共参与内容,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就必须了解当前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基本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和一线教学实践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然发生了变化,教师、学校甚至社会开始重视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课堂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公共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程度较浅;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培育学生公共参与方式匮乏,教学实效性差;由于教学评价片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脱节使学生公共参与空间更为狭小。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贯穿着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就要认真研究、设计课程,将公共参与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公共参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发展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做学生公共参与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其次,探寻活动型学科课程与公共参与内容的契合点,对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议题式的教学设计、参与式的课堂实施能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再者,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学生公共参与的效度和信度。最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能确保学生在实践中将自我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陈诗佳[4](2020)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F县为例》文中认为绘本因其画面生动形象,故事情节富有趣味,广受幼儿的喜爱。运用绘本,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认知力、观察力以及能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考虑到我国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幼儿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学习和情感缺失的现状,机械学习、被动接受和情感缺失恰恰也说明了幼儿的情感和认知参与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从幼儿参与的角度来评判绘本教学质量,更能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绘本教学的意义所在。基于此,笔者将绘本教学活动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幼儿参与,期望发现当地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提升幼儿参与水平进而改善绘本教学质量的建议。首先,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北省西部山区的F县的5所幼儿园的30个绘本教学活动,并用录像设备记录绘本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15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以《“幼儿参与”观察工具》进行观察记录。就幼儿情感参与、认知参与的类型确定,总体分布以及参与类型在园所、年龄班、班级人数上的差异和幼儿情感、认知参与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中的幼儿参与现状进行说明。其次,从中总结出幼儿参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原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幼儿认知参与水平总体偏低,其原因分析如下,教师提问质量和结构有待提升和完善;教师提问与幼儿能力、已有经验契合度低。第二,私立幼儿园幼儿参与水平低于公立幼儿园,其原因分析如下,公立、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外部支持和幼儿参与动机存在差异。第三,人数较多班级的幼儿参与水平低于人数较少班级,其原因分析如下,班级人数过多可能造成教师提问密度大;幼儿参与机会不均;幼儿注意力分散,进而影响幼儿情感和认知参与水平。最后,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幼儿参与状况进而提高绘本教学质量的建议,主要指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善教师教学行为,包括优化提问行为、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参与动机和科学把握幼儿参与机会的分配;建构幼儿参与的良好环境,包括聚焦私立园之困境,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优化座位设置以及控制班级人数。

龚湘华[5](2019)在《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实践研究 ——以株洲市J学校A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过后,“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关注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在教育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小学开展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株洲市J学校A班为研究对象,从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搜寻理论依据,通过对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和成效展示,力求探索一种适合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方式。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笔者分析和梳理班级管理以及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和理论依据:一是主体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主体性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从班级管理以育人为己任的追求,J学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小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三个方面阐述了实施的可能性。同时,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解决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如何参与的问题。在实施步骤方面:主要审视目前的现状,从现存在的教师本位管理方式,以及笔者所在学校部分教师仍存在定式思维的班级管理,不利于学生成长获得启迪;班主任通过摸底了解、学习模仿,最终形成有效的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模式。在实施措施方面:一是组建固定分组,学生在民主推选,组长推荐和班级评选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成员组成学习、常规管理等捆绑式合作小组,同时进行合理的座位编排,建立起参与管理的自主性意识;二是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将班级、小组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明确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向;三是建立班级管理机制,通过民主选举、增设岗位、定期轮换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动性;四是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从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思想凝聚力;五是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独立地组织活动的整个流程,以此发挥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教育性作用;六是推行多元化评价,通过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需要激励和多元评比同步跟进,形成家校和社会的合力六个面的实践,实现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最后通过系列案例,呈现了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实施效果,并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未来进行展望。实施效果表现在: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实现由原来的“要我做”到现在的“我要做”;二是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学生逐渐形成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三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专业理念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走向更加专业的水平;四是促进了家校互动,学生不仅更加喜欢班级生活,在家里有更好的表现,家长也逐渐渐信任班级,支持和配合班级工作。

连大帅[6](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葛翠翠[7](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 ——以人教版选修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例》文中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而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也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而近年来高中历史选修课程面临着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巨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诸多问题。本研究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设计丰富的参与式教学活动,采用行动研究模式,探索如何有效的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堂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模式,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行动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计划,主要由问题的发现与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规划四个小部分组成,研究者将本次行动研究的问题确定为:怎样合理有效的在高中历史选修课中实施参与式教学。第二部分是实施两轮行动研究的过程,主要由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行动(参与式课堂教学实录)、观察(历史教研组教师与学生评议小组成员访谈)、反思、改进方案五个小部分组成。本次行动研究发现,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多的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全方位的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有助于改变“以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评价体系。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转变,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灵活互换,双向交流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学习者”。这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可以在不断地参与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更新教学理念与策略。针对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研究者归纳了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建议:让学生在参与中完善自身历史知识体系;“量身定制”适合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方式;防止出现参与式教学方式实施泛化的现象;实施参与式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情;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参与式教学不能忽视讲授法;应将参与式教学方式拓展到课堂反思中去。

韦思雨[8](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参与是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的体现。广泛的公共参与可以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推动公共政策更加民主、科学,促进社会生活更为稳定、和谐。作为国家新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应对未来挑战,还需具备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身为社会公民所应承担的责任,因而加强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研究公共参与意识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调查分析法对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培养中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而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出建议。除导论外,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公共参与意识的内涵及培养意义。首先,对公共参与、公共参与意识的内涵进行界定,指出两者各自具有的根本特征。其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阐述,主要涵盖了公共参与认知、公共参与情感、公共参与意向三部分内容。最后,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意义进行简单阐述。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现状透析。依据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内容以及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设计问卷,对思政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就当前培养效果而言,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整体良好,但深入探究学生公共参与的实际状况,则发现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缺乏对公共参与的理解、公共参与教育内容有所缺失、教学方法形式化、参与意识评价不够科学等。根据调查中存在的情况,结合相应理论,从教育背景、校园环境、教师素养以及家庭、社会的氛围等多方面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措施。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唯分数”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学校要转变威权型管理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其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涉及范围广、与学生生活贴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再次,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重点阐述案例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上的运用;另外,完善基于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评价,尽可能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最后,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从人力资源、活动资源两类教学资源出发,一方面,要充分鼓励教师、家长在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上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体验感。

蓝刚[9](2019)在《微传播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人的政治社会化价值目标不仅是要培养青年群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合格公民并具备参政议政能力和掌握一定政治技能的“政治人”,更是希望通过青年人的个体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对青年人在政治社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的角色虽各不相同,但产生的影响却各有千秋。传统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体、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虽然在传播政治文化、塑造合格政治公民的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发展,微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途径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不仅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又由于其叙事视角、叙事容量、叙事方式鲜活性、生活性等特性,赋予了青年人极大的政治参与空间及传播与制造内容的能力。话语权的转移意味着青年人可以自主选择政治信息、大胆地表露政治主张与政治见解,围绕某一政治事件或议题在虚拟空间中开展线上政治活动。这种迥异于传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对当前青年政治社会化环境与内容、功能与方式的改造,推动着政治社会化范式由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本文关注的焦点就是微传播在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与意义,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微传播营构的全新媒介环境,是如何以其丰富多姿的媒介景观通过解构传统的时空观,聚缩了政治社会化的历程,加速了青年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周期;(2)这种在新的历史环境、新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政治社会化途径的新型战略变迁,将如何长期而持续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认知及价值取向;(3)微传播环境下政治参与模式的重构及虚拟政治实践在相当程度上改写了青年人政治角色的体验与扮演,不同背景下的政治文化与激增且多元的政治信息会如何冲击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政治信念与规范、动摇青年人理性的政治选择从而背离正确的政治社会化方向及目标。为了回答以上的问题,面对政治社会化途径中出现的媒介途径演变,本文以微传播为逻辑起点,运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对微传播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对微传播、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途径等概念和功能的梳理与阐释,并以异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马克思经典社会理论和场域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微传播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构建;其次分别对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即传统媒介、网络、微传播进行了分析,考察不同媒介途径的历史沿革并比较不同途径优劣与异同;再次围绕微传播的技术特质及虚拟形态,探究微传播在青年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即如何支撑并拓展、保障青年人的社会交往;同时将微文化、微政治作为考察指标,结合大量的实证调查数据分别探析微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价值,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亚文化影响;微政治的政治动力、属性和形态,参与起点、传播效力和实现形式,以及对青年人政治关注度、政治表达意愿、政治参与、政治认同等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微传播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结合实证发现复杂的舆论环境、开放的言论空间、虚拟的实践行为、低效的参与行为将导致青年人政治认知歧异化、政治表达随性化、政治知行偏差化、政治态度冷漠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微传播媒介责任、舆论主体、监管体系、思政教育的缺失与青年人媒介素养、群体文化、社会心态、认同意识的困乏等;最后在对微传播媒介责任与商业逻辑、个体权利、公民意识、社会需求间关系进行思考的同时,还从发挥文化引导力、完善政治参与渠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几方面提出了微传播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改进举措。

刘兴璀[10](2018)在《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之下的美国高校如何造就一批适应技术发展、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的高素质人才,这得益于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搜集、访问调查、历史归纳、案例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主要理论、主要方法以及方法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完整的研讨,力求在真实还原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植根于美国特有的文化状况、政治制度和民族特点,剖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对其创新发展的趋势进行推理,以求对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提供合理借鉴。梳理美国建国以来240年的高校发展历史,其德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不断的质疑和再质疑的进程,最终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体系。建国初期美国高校的德育方法继承了殖民地时期9所教派学院的宗教德育方法色彩,但民族国家的独立以及宗教教派的内部分化,单调的宗教方法严重阻碍了统治阶级倡导民主、共和、爱国的道德价值取向,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改革与宗教德育方法的有限度的调整在不断的冲突、调和中并存。直到19世纪,随着对人的智力的认知、科学的发展,以及实用哲学的出现,德育方法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世俗主义与宗教主义的论争演变成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之间的斗争,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方法、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和基于实用哲学的经验性方法构成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科学理性的框架。这种理性方法体系基本满足了美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生更多地追求以生活为目的的教育,高校德育方法领域的正规方法逐渐弱化,高校德育效果降低,乃至发生学生运动,直到70年代高等教育领域开始进行道德的反思,力图恢复和重建高校德育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任何一种主导的德育方法理论或实践都难以满足需要,多元开放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更新,展现了一个高效运行的高校德育方法领域。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不同程度上为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支撑着每一历史时期高校德育方法变革的主导;人本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阐释人的道德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体现人在道德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提供了高校德育方法构建的人性论基础;而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主义的立场、自然主义的原则、工具主义的价值,奠定了德育的实用价值取向。在这三种理论来源基础之上,美国高校德育领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德育方法理论流派。比较典型的就是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和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流派,这些流派内部又涌现了各具特征的理论派别,代表了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德育方法理论发展的特征。如进步德育方法理论将德育教学与社区、事务、服务和活动联系起来,拓展了德育方法的覆盖面,也有效解决解决了道德与现实的冲突;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强调“道德两难问题”、“公正团体”等德育方法,肯定了人自身的思维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致力于“评价”和“价值澄清”过程,通过价值教育活动策略以及具体操作方式的设计,澄清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这是三种德育方法理论立足于全面主义德育的立场,是杜威实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积极倡导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在道德学习中要发扬个性,通过学生自我的积极探讨来获取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关怀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建立在“关怀”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这两种德育方法理论充分显示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坚持人本主义的德育理念。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则强调知识路径的德育教学;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强调将完善人格的要素作为内容进行传授,体现了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的显着特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恢复和重建的效果就是涌现了大量的高校德育方法主张,用以指导和变革高校德育具体方法的实施,尤其是近40年以来,美国高校德育专家和倡导者一直积极探索指导有效德育教学的方法,也探索出了众多的成果。例如在高校德育课堂直接教学方法方面,有道德问题论证法、探究教学法、理解性教学法、批判教学法、多元文化教学法等;在高校德育的间接学习法方面,有服务-学习法、联通主义学习法、分散式学习法、科研规范结构等;还有以大学校长为代表的倡导者提出的整合教学方法,如宽阔学习经验法、整合的学术法、跨学科学习法以及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等。这些有关高校德育方法的主张,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高校德育功能的认识,而且确立了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德育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理论付诸实践,不仅能够检验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够真正促进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德育方法主张下的高校德育方法的具体实践形式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关键。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各高校德育方法呈现各具特色、多彩缤纷的局面。但总体上离不开以讨论、讲授、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以网络、科研、服务体验、文化熏陶为主的日常德育方法两种形式。每一种方法都在不同的高校中体现为不同的形态,如讨论法中有新生研讨会、小班讨论、大班分组讨论;讲授包括互动式讲授、办公室时间、校园励志演讲等;渗透教学方法包括“课程串”、跨学科课程等;网络育德法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开放课程、MOOC等;科研育德法如伦理研究、研究伦理、绿色实验室运动、学术诚信教育等;实践育德法包括慈善服务、周末活动等;校园文化育德法如关怀社区、宗教文化、海外游学等,由此体现了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多元开放的特征。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系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全面的德育方法体系,形成开放多样的德育方法实践模式,而且注重采用最新技术更新方法系统,保持其先进性;同时,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又容易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方法发展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弊端,忽视了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产生反面道德影响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缺陷,积极构建高校大德育课堂,融合直接德育课、德育渗透课以及各种跨学科德育课,推进我国高校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等,促进我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二、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其相关内容概述
    一、本文核心概念
        (一)学生主体性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参与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基本要求
        (一)自主进行探究式预习
        (二)自觉参与课堂合作探究
        (三)积极展示探究成果
        (四)主动提问与质疑探究
        (五)反思总结构建正确认知
        (六)自觉运用并践行以巩固成果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能力要求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四)勇敢担当的能力
        (五)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发展的积极进展
        (一)大多数教师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
        (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提高
        (三)学生主体性参与认识不断提升
        (四)社会参与对学生主体性参与产生积极影响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课本和探究预习不充分
        (二)探究问题不落实
        (三)展示点评不积极
        (四)梳理结构缺逻辑
        (五)纠错反思不跟进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适应学生主体性参与的的教学素养和能力不够
        (二)学生主体性参与的认知不深能力不强
        (三)适合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不健全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对策思考
    一、全面提升教师适应学生主体性参与要求的教学素养和技能
        (一)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促进教师研究学生情况
        (三)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四)促进教师提升相关能力
    二、着力引导学生提高主体性参与探究的认知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二)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新动力
        (三)学生反思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
        (四)提升学生主体性参与能力
    三、有效改善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一)创设环境,形成鼓励赞赏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氛围
        (二)创造条件,形成平等和谐的学生主体性参与师生关系
        (三)创新协作,围绕学生主体性参与深化教学研究与优质课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来华高校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及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加
        1.1.2 高校来华留学生课堂教学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1.3 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1.2 研究意义
        1.2.1 聚焦留学生课堂教学,丰富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
        1.2.2 改革来华留学生教学,提升院校国际教育的质量
        1.2.3 增强来华留学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国际教育形象
    1.3 研究综述
        1.3.1 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
        1.3.2 留学生文化适应的研究
        1.3.3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的研究
        1.3.4 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研究
        1.3.5 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课堂观察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扎根理论
        1.5.5 教育叙事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文化适应理论
        2.1.1 凯利三维归因理论
        2.1.2 纳瓦斯文化适应扩展理论
    2.2 教学文化理论
        2.2.1 基于文化哲学的教学文化理论
        2.2.2 跨文化教学理论
    2.3 教学管理理论
        2.3.1 阿斯汀学生参与管理理论
        2.3.2 跨文化趋同教学管理理论
    2.4 理论基础与本研究的关系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实证研究的目的
    3.2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
        3.2.1 课堂观察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扎根理论与教育叙事的访谈对象
    3.3 课堂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3.1 课堂观察研究的选择依据
        3.3.2 课堂观察研究的计划和提纲拟定
        3.3.3 课堂观察的实施主线
    3.4 问卷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4.1 问卷调查的选择依据
        3.4.2 问卷的修订
        3.4.3 问卷的预测
        3.4.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5 扎根理论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5.1 扎根理论的选择依据
        3.5.2 扎根理论的实施步骤
    3.6 教育叙事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6.1 教育叙事的选择依据
        3.6.2 教育叙述的个案情况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表现特征的实证考察
    4.1 教学文化适应表现的课堂观察结果解析
        4.1.1 课堂的观察模型构建
        4.1.2 基于模型的课堂观察结果
        4.1.3 课堂观察结果的深描片段剪辑
        4.1.4 教学文化适应的深描解析
    4.2 教学文化适应表现的问卷调查结果解析
        4.2.1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4.2.2 问卷的人口学差异性分析
    4.3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的表现特征
        4.3.1 基于课堂观察的表现特征
        4.3.2 基于问卷调查的表现特征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分析
    5.1. 教学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5.1.1 开放性编码阶段
        5.1.2 轴心性编码阶段
        5.1.3 选择性编码阶段
    5.2 影响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5.2.1 学生个人因素
        5.2.2 教师专业水平
        5.2.3 教学的氛围与技术支持
        5.2.4 留学生教学管理制度
    5.3 教学管理与教学文化适应的关系
        5.3.1 教师、学生、情境与管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5.3.2. 教学文化适应过程映射较多教学管理问题
        5.3.3 教学文化适应亟需合适的教学管理策略调节
第六章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面临的教学管理问题叙事
    6.1 “来华留学生的诉说”—学生视角叙事
        6.1.1 “渴望的课程太多”—培养计划不合理
        6.1.2 “两极分化的课堂”—种族文化的阻碍
        6.1.3 “松散的班级”—班委管理架构的缺失
    6.2 “听听教师的心声”—教师视角叙事
        6.2.1 “佛系教学”—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宽松
        6.2.2 “临时上岗”—教师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
        6.2.3 “凌乱的课堂”—课堂管理缺失完备的制度
        6.2.4 “随意的教材”—教材管理混乱
    6.3 “教务管理者也有难处”—教学管理者视角叙事
        6.3.1 “不归我们部管”—管理部门间权责分工不合理
        6.3.2 “身兼数职的代管”—分院缺乏留学生教学管理专员
        6.3.3 “不痛不成长”—留学生惩罚措施的缺失
    6.4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面临的主要教学管理问题
        6.4.1 教师入职要求宽松,缺乏必要的职业培训
        6.4.2 日常教学监管不严,教师态度懈怠
        6.4.3 课堂管理松弛,管理制度不完备
        6.4.4 存在种族隔离现象,国际化氛围不够
        6.4.5 培养计划的不合理,教学需求和供应不匹配
        6.4.6 管理部门分工不合理,教学管理效力减弱
        6.4.7 学生管理组织缺失,班级管理松散
第七章 促进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的教学管理策略
    7.1 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目标
        7.1.1 提高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
        7.1.2 调节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状态
        7.1.3 提供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策略支持
    7.2 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的原则
        7.2.1 多主体参与管理原则
        7.2.2 适度趋同管理原则
        7.2.3 现代技术与管理共融原则
    7.3 促进教学文化适应的具体教学管理内容
        7.3.1 规范教师队伍管理,优化任课教师文化
        7.3.2 现代技术与管理交融,构建国际文化共识
        7.3.3 多主体参与教学管理,调整管理文化
        7.3.4 适度趋同教学管理制度,改善留学生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来华留学生观察记录表
附录2: 来华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来华留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教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6: 来华留学生的同班同学访谈提纲
附录7: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调查研究法
        (四) 课堂观察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基本理论概述
    一、公共参与素养内涵
        (一) 公共参与
        (二) 公共参与素养
    二、课堂教学与公共参与素养培育
        (一) 课堂教学是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建构主义理论
        (三)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二、现实依据
        (一)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公共参与素养的需要
        (二) 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三) 推进学校与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过程与分析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取得的成效
        (一) 高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觉醒
        (二) 高中学生获得公共参与信息的渠道相对畅通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参与培育意识薄弱,参与程度较浅
        (二) 公共参与培育方式单一,教学实效性弱
        (三) 公共参与培育评价僵化,应试取向明显
        (四) 公共参与培育实践不足,知行趋于脱节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教学目标功利化
        (二) 课堂教学缺乏创新
        (三) 教学评价片面化
        (四) 学校与社会衔接不畅
第四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教师公共参与素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 树立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二) 落实课堂教学改革
        (三) 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二、加强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丰富学生公共参与知识
        (一) 秉承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权利课堂
        (二) 优化教学设计打造议题式课堂
        (三) 强化教学实施创设参与型学科课堂
    三、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一) 建立客观全面评价体系
        (二) 构建多方协作合力的评价体系
    四、加强综合实践,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
        (一) 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育素养
        (二) 开发校本课程,在活动体验中培育素养
第五章 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现状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F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绘本教学现状之反思
        (二)幼儿参与问题之审视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综述
        (一)幼儿参与的相关研究
        (二)绘本及绘本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简述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参与
        (二)绘本教学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工具
第一章 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的现状
    一、绘本教学中幼儿情感参与的现状
        (一)类型确定
        (二)总体分布
        (三)差异分析
    二、绘本教学中幼儿认知参与的现状
        (一)类型确定
        (二)总体分布
        (三)差异分析
    三、绘本教学中幼儿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关系
第二章 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认知参与水平总体偏低
        (二)私立幼儿园幼儿参与水平低于公立幼儿园
        (三)人数较多班级的幼儿参与水平低于人数较少班级
    二、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认知参与水平总体偏低的原因分析
        (二)私立幼儿园幼儿参与水平低于公立幼儿园的原因分析
        (三)人数较多班级的幼儿参与水平低于人数较少班级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改善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的建议
    一、转变知识灌输的教学观念
    二、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一)优化教师的提问行为
        (二)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
        (三)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
        (四)科学把握幼儿参与机会的分配
    三、建构幼儿参与的良好环境
        (一)聚焦私立园之困境,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二)优化座位设置,定期调换幼儿座位
        (三)控制班级人数,增加师资力量补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实践研究 ——以株洲市J学校A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自主管理思想的研究
        二、关于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班级管理
        二、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
第二章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一、主体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主体性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第二节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实施的可能性
        一、班级以育人为己任的追求
        二、J学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三、小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
第三章 株洲市J学校A班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实施
    第一节 小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实施的步骤
        一、审视现状,问题启迪
        二、摸底了解,坚定信心
        三、学习模仿,移植方法
        四、自主参与,形成模式
    第二节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组建异质固定分组,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自主性意识
        一、引导学生建立目标,明确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方向性
        三、建立班级管理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能动性
        四、致力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思想凝聚力
        五、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教育性
        六、推行班级多元评价,彰显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主体性
第四章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成效与反思
    第一节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主要成效
        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三、提升了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四、促进了家校的良性互动
    第二节 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反思与展望
        一、仍然存在的问题
        二、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2.1.1 资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2.2.1 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3.3 讨论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4.5 讨论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5.1 方法与对象
    5.2 结果
        5.2.1 效益层面评价
        5.2.2 受众层面评价
        5.2.3 执行层面评价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6.3 创新性
    6.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附录七 活动照片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7)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 ——以人教版选修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符合现行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3.解决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式
        1.合作学校的选择
        2.研究策略与思路
        3.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参与式教学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理论研究
        2.关于“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
    (三)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
        2.关于中学历史参与式教学的研究
三、参与式教学实施行动过程
    (一)研究计划
        1.问题的发现与确定
        2.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
        4.研究规划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5.改进方案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5.改进方案
四、研究结论
    (一)参与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三)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够改变“以成绩为中心”的传统评价体系
    (四)参与式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
    (五)参与式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六)参与式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七)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致谢

(8)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选题的背景
        2.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分析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一、公共参与意识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一) 公共参与意识的概念界定
        1. 公共参与
        2. 公共参与意识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1. 公共参与认知
        2. 公共参与情感
        3. 公共参与意向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意义
        1. 有利于增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2. 有利于促进校园的民主建设
        3. 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公共参与行为
        4. 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5. 有利于推进高中生个人的社会化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现状透析
    (一) 调查设计
    (二) 现状描述
        1. 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现状
        2. 培养重视度现状
        3. 教学内容讲授现状
        4. 教学方法使用现状
        5. 教学评价运用现状
        6. 教学环境现状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对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缺乏深刻认识
        2. 高中政治课公共参与教育内容有所缺失
        3. 教学方法形式化,缺乏吸引力
        4. 学生公共参与意识评价不够科学
    (四)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应试教育导致重成绩轻能力
        2. 威权型校园管理导致学生缺少公共参与的氛围
        3. 政治教师自身公共参与素养的局限
        4. 家庭和社会的疏忽削弱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重视度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 转变唯分数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二)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 运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2. 开展活动教学,增强学生参与体验
    (四) 完善基于公共参与素养的教学评价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2. 评价内容综合化
        3. 评价方法多样化
    (五) 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1.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2. 合理运用实践活动资源
    (六) 营造参与型的校园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9)微传播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创新点和难点
2 微传播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概述
        2.1.1 微传播的内涵与功能
        2.1.2 政治社会化概念梳理
        2.1.3 政治社会化途径类别
        2.1.4 青年政治社会化特征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异化理论
        2.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2.3 场域理论
3 青年政治社会化媒介途径的变迁
    3.1 政治社会化的传统途径:传统媒介
        3.1.1 实现社会控制,引导社会态度
        3.1.2 改造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控制
        3.1.3 建构政治情感,确立政治价值观
    3.2 政治社会化的现代途径:网络
        3.2.1 网络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特点
        3.2.2 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影响与调控
    3.3 政治社会化的新型途径:微传播
        3.3.1 扩大政治社会化参与
        3.3.2 促进政治社会化教育
        3.3.3 创设政治社会化范式
        3.3.4 决定政治社会化意义
4 微传播在青年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4.1 微传播技术特质,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支撑
        4.1.1 独到的信息传播表现
        4.1.2 平等的主客传受关系
    4.2 微传播虚拟形态,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拓展
        4.2.1 微传播虚拟社会交往促进青年政治社会化
        4.2.2 微传播虚拟社会治理保障青年政治社会化
5 微文化与微政治: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微传播实践
    5.1 微文化,微传播领域的文化表征
        5.1.1 微文化概念特征与阅读表现
        5.1.2 微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与价值
        5.1.3 微文化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亚文化影响
    5.2 微政治,微传播领域的政治动员
        5.2.1 微政治的政治动力、属性和形态
        5.2.2 微政治的参与起点、传播效力和实现形式
        5.2.3 当代青年微政治行为实证调查
6 微传播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成因剖析
    6.1 微传播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6.1.1 复杂的舆论环境导致政治认知歧异化
        6.1.2 开放的言论空间导致政治表达随性化
        6.1.3 虚拟的实践行为导致政治知行偏差化
        6.1.4 低效的参与行为导致政治态度冷漠化
    6.2 微传播对青年政治社会化负面影响成因剖析
        6.2.1 微传播媒介责任的缺失和青年媒介素养的匮乏
        6.2.2 微传播舆论主体的缺欠和青年群体文化的疲乏
        6.2.3 微传播监管体系的缺憾和青年社会心态的困乏
        6.2.4 微传播思政教育的缺限和青年认同意识的倦乏
7 微传播环境下改进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思考及举措
    7.1 微传播媒介责任的相关思考
        7.1.1 商业逻辑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7.1.2 个体权利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7.1.3 公民意识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7.1.4 社会需求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7.2 发挥微传播的文化引导能力
        7.2.1 加强微传播舆论引导力的建设
        7.2.2 改进微传播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7.2.3 提升微传播的文化领导力建设
    7.3 完善微传播的政治参与渠道
        7.3.1 规范微传播的政治表达秩序
        7.3.2 优化微传播的政治整合功能
        7.3.3 促进微传播的政治文明发展
        7.3.4 增大微传播的政治伦理管控
    7.4 重视微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
        7.4.1 推动媒介素养纳入思政教育体系
        7.4.2 开展隐性教育丰富思政教育模式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青年人使用微传播政治活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发展进程
    一、建国初期高校德育方法的世俗化变革
        (一) 高校世俗德育方法的萌芽
        (二) 宗教德育方法有限度的调整
    二、19世纪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学确立
        (一) 基于知识价值的学术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二) 以研究为中心的德育方法的确立
        (三) 基于实用价值的经验性德育方法的确立
    三、二战之后高校德育方法的曲折发展
        (一) 战后大学正规德育方法的弱化
        (二) 60年代学生运动与高校德育方法系统的崩溃
        (三) 70-80年代高校德育方法的恢复与重建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德育方法的多元发展
        (一) 高校特色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二) 高校国际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三) 高校市场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四) 高校技术化德育方法的发展
第三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理论渊源
    一、自由主义的理论影响
        (一)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溯源
        (二)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发展
    二、人本主义的理论呼吁
        (一) 存在主义的理论思考
        (二) 个人主义的理论担当
    三、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石
        (一) 经验主义的理论立场
        (二) 自然主义的理论原则
        (三) 工具主义的理论张扬
第四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理论
    一、全面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进步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二) 价值澄清德育方法理论
        (三) 认知发展德育方法理论
    二、人本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存在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二) 关怀德育方法理论
    三、德目主义德育方法理论
        (一) 理性为本的德育方法理论
        (二) 完善人格德育方法理论
第五章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直接德育方法
        (一) 道德问题论证法
        (二) 探究教学法
        (三) 理解性教学法
        (四) 批判教学法
        (五) 多元文化教学法
    二、间接德育方法
        (一) 服务-学习法
        (二) 联通主义学习法
        (三) 科研规范结构
    三、整合德育方法
        (一) 宽阔学习经验法
        (二) 整合学术法
        (三) 跨学科学习法
        (四) 科研-教学-学习联合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美国高校课堂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 研讨模式
        (二) 讲授模式
        (三) 渗透模式
    二、美国高校日常德育方法的实践模式
        (一) 网络育德模式
        (二) 科研育德模式
        (三) 实践活动育德模式
        (四) 校园文化育德模式
第七章 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与启示
    一、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的评价
        (一) 合理性
        (二) 局限性
    二、美国高校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 构建大德育课堂
        (二)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
        (三) 开发新技术型德育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参与研究[D]. 张国辉. 西南大学, 2020(05)
  • [2]来华高校留学生教学文化适应及其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 王小翠. 江南大学, 2020(01)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研究[D]. 石雪洁. 扬州大学, 2020(05)
  • [4]幼儿园绘本教学中幼儿参与现状研究 ——以河北省F县为例[D]. 陈诗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小学生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实践研究 ——以株洲市J学校A班为例[D]. 龚湘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7]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 ——以人教版选修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为例[D]. 葛翠翠.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研究[D]. 韦思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微传播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研究[D]. 蓝刚.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10]美国高校德育方法研究[D]. 刘兴璀. 武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课堂教学中学科参与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