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2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一、局部晚期乳腺癌26例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娇[1](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胡南林[2](2021)在《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在2-3年左右。HER2阴性的乳腺癌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对于HER2阴性的患者,寻找能提高治疗效果的靶向治疗药物,是目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侵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剂,其靶点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1(Flt1),VEGFR-2,VEGFR-3(Flt4)的,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PDGFRs)和c-KIT等。临床前研究中安罗替尼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临床研究显示在晚期非小细胞、软组织肉瘤等肿瘤疗效显着。本研究旨在探究安罗替尼治疗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生物标志物。方法:入组标准为转移后至少接受过一线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接受过所有可及的内分泌治疗及一线化疗的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且在新辅助、辅助或转移后治疗中接受过含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的方案化疗,年龄在18-75岁之间。入组期间服用安罗替尼每日12mg,连续14天,21天为1周期。患者在基线以及治疗中每2周期接受CT或MRI进行疗效评估,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安全性和生物标志物。同时,每2个治疗周期收集10 mL静脉血进行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采用杂交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突变(Mutant)、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探索 ctDNA 变异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名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中位年龄为56(30-7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4名患者达到部分缓解,ORR为15.4%,17名患者达到疾病稳定,DCR为80.8%,中位PFS为5.22月(95%置信区间2.86-6.24)。随访期间2名患者死亡,中位OS未达到,14名(53.8%)患者存活超过10个月。最常见的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是高血压(57.7%),促甲状腺激素升高(34.6%)和手足综合征(23.1%)。出现手足综合征的患者的中位PFS比未出现者延长(中位PFS为5.22vs.2.86月,P=0.62)。17例患者留取外周静脉血进行ctDNA检测,其中17患者留取基线血标本,11例患者留取基线和至少1个疗效评估点的外周血标本。基因改变的类型主要是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点突变和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 TP53(11/17,64.7%),PIK3CA(7/17,41.2%),BRCA1(3/16,17.6%)和 ESR1(3/16,17.6%)。检测TP53突变(P=0.057)或者PIK3CA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大于1%的患者(P<0.01)中位PFS明显缩短。81.7%患者所测ctDNA VAF的变化趋势与影像学检测的肿瘤负荷变化一致。结论:(1)安罗替尼在二线及以后的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中具有潜在的疗效和可耐受的不良反应;(2)治疗期间出现手足综合征可能是疗效预测标志。(3)出现 TP53 突变 PIK3CA 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大于1%可能是安罗替尼疗效不佳的预测标志;(4)ctDNA变异等位基因部分的动态变化可能预示肿瘤负荷。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约占总体20%左右。TNBC发病年龄低,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缺少有效治疗靶点。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TNBC乳腺癌中显示出潜在疗效。但是仍存在部分患者对安罗替尼敏感性不高的情况。因而探究影响安罗替尼敏感性的因素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1)本实验选取MDA-MB-231及HCC38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培养上述细胞并给予安罗替尼处理,通过CCK-8实验观察细胞活力;(2)给予MDA-MA-231细胞安罗替尼处理,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索安罗替尼作用靶点;(3)给予MDA-MA-231及HCC38安罗替尼浓度梯度及时间梯度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Smurf2及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4)通过构建Flag-Smurf2质粒,并在MDA-MA-231中过表达Flag-Smurf2,同时给予安罗替尼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Smurf2及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5)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Smurf2与ATG7的相互作用;(6)通过梯度过表达Smurf2并用Western Blot检测ATG7的表达;(7)构建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给予安罗替尼处理,观察肿瘤体积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Smurf2、ATG7及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Smurf2的表达。结果:(1)安罗替尼可以抑制TNBC细胞活力;(2)安罗替尼作用靶点包括PI3K-AKT通路、MAPK通路、Rap1信号转导通路等,与自噬等功能有关;安罗替尼抑制E3泛素连接酶Smurf2的转录;(3)随着安罗替尼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内Smurf2的表达逐渐降低,自噬水平逐渐增强;(4)过表达Flag-Smurf2可以抑制安罗替尼诱导的自噬;(5)Smurf2与ATG7可以互相作用;(6)梯度过表达Flag-Smurf2可以降低ATG7的表达;(7)安罗替尼在体内可以诱导自噬,抑制Smurf2的表达,增加ATG7的表达。结论:安罗替尼通过下调Smurf2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蛋白降解,引起ATG7积累进而诱导TNBC细胞发生自噬,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

陈怡萌[3](2021)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含铂化疗可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然而,目前尚缺乏来自多个中心的大样本真实世界的数据。本研究旨在多中心的真实世界中比较含铂化疗方案与非含铂化疗方案对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来自我国四家癌症中心的自2003年至2019年接受化疗的1256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经过一系列筛选,最终纳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495例。其中350例患者接受了含铂方案的化疗,145例患者接受了无铂方案化疗。比较并分析了两组患者从一线到三线治疗的疗效、毒性和预后。结果:在接受含铂方案化疗的患者中,249例(71.1%)来自一线化疗,86例(24.6%)来自二线化疗,15例(4.3%)来自三线治疗。一线治疗中,含铂化疗组在客观缓解率(ORR,53.0%vs.32.1%,P<0.001)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8.4 vs.6.0个月,P=0.022)方面均优于无铂化疗组,而总生存期(OS)则相似(19.2 vs.16.8个月,P=0.439)。进一步比较接受含铂双药组(n=249)与无铂双药组(n=221)的患者时,观察到了相同的趋势:ORR(53.0%vs.32.6%,P<0.001)、一线中位PFS(8.4vs.6.5 个月,P=0.041),一线中位 OS(19.2vs.17.8 个月,P=0.568)。一线使用含铂方案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一线含铂方案使用最多的是紫杉醇/多西他赛+铂类药物,其次是吉西他滨+铂类药物。在二线/三线治疗中,含铂组与无铂组疗效和生存期相似。在ORR、PFS和OS方面,一线治疗中添加含铂化疗优于后线治疗时才使用含铂化疗(P<0.001)。含铂化疗的毒性反应是可耐受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38.6%)。在这些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首发肝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82例,仅肝转移并且使用了含铂方案或卡培他滨方案的患者共59例,其中33例接受含铂治疗(PBC),26例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的化疗(CBC)治疗。CBC组的ORR高于PBC组(57.7%对30.3%,P=0.035),中位OS也大大提高(19.2个月vs.14.4个月,P=0.041)。PBC组多使用多西他赛+顺铂方案,而CBC组的主要治疗方案是紫杉醇+卡培他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基线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先前使用蒽环类/紫杉烷类药物和肿瘤分级)后,CBC是总生存的独立预测指标(OR=0.51;95%置信区间为0.27-0.98;P=0.042)。除了胃肠道毒性,手足综合症和血液学毒性外,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结论:本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含铂双药方案化疗较无铂双药化疗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且毒性可控。但对于首发肝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含卡培他滨的化疗较含铂方案可能更为合适。背景:研究显示,至少50%的三阴性乳腺癌存在同源重组缺陷(HRD)突变特征。因此,迫切需要对HRD的全基因组图谱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尽管BRCA1/2缺陷的晚期TNBC患者对铂治疗敏感,但尚不清楚HRD状态是否可以预测铂治疗反应。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 4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状况,并计算HRD评分,分析HRD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HRD评分是基于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端粒等位基因失衡(telomeric allelic imbalance,TAl)和大片段迁移(large state transition score,LST)三项指标计算的。HRD状态分为HRD 阳性(BRCA1/2突变或HRD评分≥30)或HRD阴性(BRCA1/2未突变和HRD评分<30)。结果:42例TNBC患者中检测发现有4例(9,5%)为BRCA1/2致病突变,17(40.5%)例患者为HRD阳性。HRD 阳性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为TP53(94%)、PIK3R1(29%),ZHFX3(24%),LRP1B(24%),和 PTEN(24%),而在 HRD 阴性患者中,富集较多的为 TP53(84%),MYC(32%),ZHFX3(28%),PIK3CA(24%),和NF1(14.8%)。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22例患者接受含铂化疗,20例接受无铂化疗。含铂组的 PFS 较无铂组更长(9.6 vs 3.0 月,HR 0.51,95%CI 0.26-0.99,P=0.025)。在含铂治疗组,HRD 阳性者较HRD阴性者PFS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 vs 7.3 月,HR 0.60,95%CI 0.26-1.41,P=0.235)。HRD 阳性组和 HRD 阴性组的 PFS相似(2.6 vs.6.8月,P=0.572)。在HRD阳性患者中,含铂组的中位PFS明显长于无铂组(13.6 vs 2.0 月,HR 0.26,95%Cl 0.08-0.80,P=0.0011)。在 HRD 阴性肿瘤患者中,含铂组和无铂组的PFS无显着差异(P=0.76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RD可以预测晚期TNBC铂类药物化疗效果。对于HRD 阳性患者,含铂方案化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本研究结果对指导三阴性乳腺癌铂类药物的精准治疗具有潜在的重要临床意义,有必要开展前瞻性随机分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武佳[4](2021)在《新辅助化疗对不同分子亚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对不同分子亚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232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0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转移率及预后情况,单独比较观察组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情况,同时分析影响观察组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转移率进行比较,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1年、3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依据分子亚型,将观察组分为五个亚组,比较亚组间临床疗效及1年、3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亚组间病理疗效,其中Luminal A型pCR率为7.7%,Luminal B/Her-2(-)型pCR率为7.7%,Luminal B/Her-2(+)型pCR率为26.1%,HER-2过表达型pCR率为36.8%,三阴性pCR率为3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观察组中影响pC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pCR与年龄、月经情况、BMI、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肿瘤大小进行亚组分析时,组间p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免疫组化结果进行亚组分析时,PR表达、HER-2表达及Ki-67表达水平的组间pCR率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ER表达的组间p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观察组中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分子亚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免疫组化均与DFS、OS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临床分期与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总生存率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OPP与DFS、OS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相比在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时未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情况,证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安全、可靠。2分子亚型与pCR密切相关,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pCR率较高,并经新辅助化疗后可达与Luminal型相似的预后。3 pCR还与肿瘤大小、ER表达有关,认为肿瘤越小、ER阴性时pCR率更高。4 pCR、OPP、临床分期与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对于新辅助化疗预测患者总生存率,OPP可作为预测指标。

侯瑶[5](2021)在《基于血清糖蛋白糖型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乳腺癌是一种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目前,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预测则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难点。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异常糖基化,与肿瘤相关的糖基化改变在肿瘤的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血清检测入手,对健康女性志愿者(healthy volunteers,HV)、乳腺癌患者(breast cancer patients,BC)以及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atients,NCT)的血清利用凝集素芯片技术对其蛋白质糖链结构进行分析,期望发现差异性表达的糖链结构,探讨其能否作为检测及预后指标,以及能否作为保持既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应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预估的生物标志物。实验方法:本研究利用凝集素芯片技术,分别对30例HV、37例BC以及144例NCT患者的血清样本蛋白糖链结构进行个例分析。其中,144例NCT患者依据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反应Miller-Payne分级系统分为92例化疗有效组(NCTa)和52例化疗无效组(NCTb)。通过芯片分析检出差异表达的糖链,并以印迹实验对凝集素芯片结果加以验证。随后,选用67例NCT患者第一次或第二次化疗后的血清样本的凝集素芯片分析结果作为训练集(42例NCTa,25例NCTb)利用二元Logisitic逐步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构建NCT疗效预测模型(Model NCT),选用44例NCT患者第三次化疗及之后的血清样本的芯片分析结果作为验证集(26例NCTa,18例NCTb),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e,ROC)对Model NCT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最后,收集20例未知临床疗效的第一次或第二次患者血清样本进行盲测,进一步评估Model NCT的临床应用潜能。实验结果: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HV和BC组中有17种凝集素识别的糖链结构有具有差异变化。其中特异性识别的(Glc NAc)n、Fucα1-6Glc NAc、Galβ-1,4Glc NAc等糖链结构的8种凝集素(EEL、LEL、LCA、MAL-I、SBA、PSA、WGA、PWM)的荧光信号归一化值(Normalized Fluorescent Intensities,NFIs)在BC组中显着上调,而特异性识别β-Gal Galβ1-3Gal NAcα-Ser/Thr、Gal NAcα-1,3Gal等糖链结构的9种凝集素(ECA、STL、RCA120、SJA、PNA、PTL-I、PTL-II、MAL-II、AAL)的NFIs在BC中显着下调,随后对凝集素ECA和SJA进行凝集素印迹实验,其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芯片检测结果显示有17种凝集素识别的糖链结构在NCTa和NCTb中存在差异,其中特异性识别的core(Glc NAc)of N-glycan、β-Gal、αGal NAc等糖链结构的3种凝集素(STL、RCA120、GSL-I)的NFIs在NCTb组中显着上调,而特异性识别的High-Mannose、(Gal NAc)n、Fucα1-2Galβ1-4Glc NAc等糖链结构的14种凝集素(PHA-E、MAL-II、Jacalin、EEL、PWM、MAL-I、GNA、SBA、PTL-I、BS-I、DSA、PTL-II、BPL、LTL)的NFIs在NCTb组中显着下调。凝集素GNA和EEL的凝集素印迹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从而证明了芯片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二元Logisitic逐步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的Model NCT涉及了GNA、PWM和LTL三种凝集素,凝集素GNA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78,灵敏度为0.857,特异性为0.760;PWM的AUC为0.771,灵敏度为0.714,特异性为0.600;LTL的AUC为0.762,灵敏度为0.738,特异性为0.600;而Model NCT的AUC值为0.920,灵敏度为0.857,特异性为0.880,可见单个凝集素的预测能力均低于Model NCT,在验证组中Model NCT同样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预测效能,其AUC为0.861,灵敏度为0.731,特异性为0.778,能够正确预测26例NCTa中的19例,18例NCTb中的14例。此外,通过收集20例未知临床疗效的NCT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盲测,利用凝集素芯片技术对20例血清样本进行个例检测,最后,将检测分析数据代入Model NCT所得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最终疗效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发现,Model NCT能够正确预测9例NCTa的8例,11例NCTb中的9例,其准确率高达85%。实验结论:基于血清糖蛋白糖链结构所构建的Model NCT对于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后期疗效及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望应用于临床对预测为化疗无效的患者争取治疗窗口期,节约医疗成本以及调整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性价值。

冯奇[6](2020)在《乳腺癌骨转移中RANKL/MALAT1/miR-124轴的机制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姑息手术在乳腺癌脊柱转移的疗效与预后分析目的:探讨乳腺癌脊柱转移两种姑息性手术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分析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以及RANKL表达的作用。方法:1.收集河北医大第四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间行姑息性术治疗的56例无脊髓压迫的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包括:1)患者全部均是女性;2)临床、影像、病理资料均完整;3)多发骨转移和/或存在其他内脏转移,且存在明显的骨痛,影像学无明显脊髓压迫,椎体后壁完整,适合行姑息性椎体成形手术治疗;4)术中获得病理标本,且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脊柱转移;5)术前预期生存期及术后实际随访期超过半年;排除标准包括:1)男性乳腺癌;2)寡转移适合行全椎体切除及存在脊髓压迫需要行脊髓减压手术患者;3)术中未能获取组织标本或术后病理检测为阴性患者;4)术后半年内死亡或失访的患者。2.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经皮椎体成形组(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group,PVP)和经皮椎体成形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组(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group,PVP+PPSF),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Tomita分型、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原发灶和骨转移灶分子亚型、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和Frankel分级等临床病理资料。两组之间比较病理和临床资料,分析差异。3.患者均在术中通过穿刺活检获取病椎的骨转移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HER2、ER、PR的免疫组化检测,并应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检测全部患者术后病理的RANKL的表达水平,通过随访患者的手术节段的局部控制情况和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Lo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LPFS)及疼痛评分(VAS评分)、Frankel分级,探讨不同手术方式、RANKL的表达水平以及术后是否接受放疗对乳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4.对比患者原发乳腺病灶和骨转移病灶HER2、ER、PR等受体的变化情况,统计原发灶和骨转移灶分子亚型发生变化的患者比例,分析乳腺癌亚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并探索对患者LPFS的影响因素。结果:1.56例乳腺癌脊柱转移姑息手术治疗患者中26例单纯行PVP,30例行PVP+PPSF,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椎节段、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术前的VAS评分、Frankel分级,原发病灶及骨转移灶的HER-2、ER、PR的表达、分子亚型与术后放疗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手术平均时间与出血量分别为38±18min/73±20min、12±11ml/23±15ml,单纯PVP组相对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PPSF组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较低,Frankel分级的E级比例较高,RANKL的高表达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6例患者的生存分析显示,原发灶和骨转移灶ER、PR阳性、RANKL低表达、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LPFS较长,而骨转移灶分子亚型发生改变患者的LPFS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脊柱转移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RANKL的表达水平和术后是否接受放疗是影响患者L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在脊柱转移瘤姑息性手术中,相较单纯PVP组,PVP+PPSF组患者术后疼痛、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更好。2.脊柱转移瘤ER、RANKL蛋白表达以及术后放疗可能影响预后。第二部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MALAT1/miR-12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目的:探讨MALAT1/miR-124表达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意义。方法:1.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初诊I-III期后发生骨转移患者26例的乳腺癌原发癌灶、癌旁组织和骨转移灶组织的标本与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组织标本的MALAT1/miR-124表达,结果采用2-ΔΔCT方法对表达量做相对定量分析,探讨MALAT1/miR-124表达在原发癌灶与骨转移灶中表达的差异性,并分析MALAT1/miR-124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分子亚型、骨转移灶数目、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和骨外内脏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分析乳腺癌中MALAT1/miR-124表达对骨转移的影响。2.通过对比乳腺癌、骨转移灶组织中的MALAT1/miR-124表达水平,分析MALAT1与miR-124二者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生存分析,讨论MALAT1和miR-124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6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癌、癌旁组织和骨转移癌灶组织中的检测显示,MALAT1在骨转移组织中表达最高,癌旁组织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124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最高,骨转移组织中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AT1和miR-124表达呈负相关(P<0.05)。2.在癌组织中,MALAT1和淋巴结转移以及分期相关,而miR-124和分期相关,在骨转移组织中,MALAT1表达和骨转移灶数目以及是否合并病理性骨折相关;乳腺癌原发灶MALAT1高表达、miR-124低表达患者较早发生骨转移,无骨转移生存时间较短(Bone metastases free su-rvival time BMFS),转移灶MALAT1高表达、miR-124低表达患者骨转移进展快,无骨转移进展生存时间(Bone metastase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ime BMPFS)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AT1与miR-124在乳腺癌组织和骨转移组织中表达存在负相关;MALAT1高表达、miR-124低表达可能与不良预后相关。第三部分RANKL/MALAT1/miR-124轴介导地舒单抗抑制MCF-7细胞系诱导自发性破骨细胞分化目的:探讨在在MCF-7和RAW264.7细胞共培养体系中,RANKL/MALAT1/miR-124轴的意义和机制,以及对地舒单抗抑制MCF-7细胞系诱导破骨细胞自发性分化的影响,进而探究地舒单抗在乳腺癌骨转移中潜在耐药机制以及预后因素。方法:1.建立MCF-7诱导的RAW 264.7自发性破骨细胞分化的共培养细胞系的体外乳腺癌骨转移模型,将MCF-7细胞系置于上层培养,而将RAW264.7细胞系置于下层培养。2.将MCF-7细胞系与RAW264.7细胞系组成的共培养系统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组中,下室RAW264.7细胞系加入地舒单抗(Denosumab)0.1mg/ml。免疫组化法进行TRAP染色。另外,我们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骨吸收基因以及破骨细胞表型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包括组织蛋白酶K,CAII,整合素av和interinβ3,以及RANK,TRAP,TRAF6和MMP-9。3.探索MALAT1敲低对Denosumab作用的影响:将沉默MALAT1(si-MALAT1)通过质粒转染至RAW 264.7细胞中用以敲低MALAT1表达,将MALAT1敲低的RAW 264.7细胞置于共培养系统的下室中用于培养,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NC)、Denosumab组、si-NC组及si-MALAT1组,通过TARP染色标记,显示TARP阳性的破骨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程度进行评估,通过q RT-PCR技术检测MALAT1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检测RANKL的表达量,进而评估MALAT1敲低对Denosumab作用的影响。4.探索miR-124过表达对Denosumab作用的影响:通过质粒将miR-124的拟似物(miR-124 mimic)转染至RAW264.7细胞中用以上调miR-124的表达水平,然后将过表达miR-124的细胞置于共培养系统的下室中进行培养,分成4组:NC组、Denosumab组、miR-NC组及miR-124-mimic组,通过TARP染色标记,显示TARP阳性的破骨细胞,对破骨细胞分化进行评估,通过q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iR-124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RANKL的表达量,进而评估miR-124过表达对Denosumab作用的影响。5.研究MALAT1和miR-124对破骨细胞分化调节作用:MALAT1和miR-124在碱基序列上的配对互补关系,利用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验证,探讨miR-124-mimic的转染对RAW264.7细胞中的WT 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分析si-MALAT1转染引起的MALAT1下调表达对miR-124表达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miR-124过表达对Rab27a,IL-11,NFATc1和TARP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地舒单抗可以抑制MCF-7细胞系诱导的RAW 264.7细胞系向破骨细胞自发性分化,并且在MALAT1低表达和/或miR-124过表达时,地舒单抗的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当敲低MALAT1表达或者miR-124过表达时并不改变RANKL蛋白表达。另外,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显示miR-124可以通过靶向下调MALAT1的表达水平,si-MALAT1可以上调miR-124表达。同时,miR-124-mimic还可以降低Rab27a,IL-11,NFATc1和TARP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地舒单抗可以通过和RANKL靶向结合,进而使MALAT1表达上调,miR-124表达下调,并最终抑制MCF-7细胞系诱导自发性的破骨细胞分化。

郑璐瑶[7](2020)在《阿帕替尼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疗效预判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阿帕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与患者的各项基线特征及全部发生率≥20%的治疗相关副反应的关系进行汇总分析,以期可以找到晚期乳腺癌更优的维持治疗方案,并希望找到预判阿帕替尼疗效的指标,为后续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至2019-1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经二线及二线以上规范治疗失败或复发转移并经医师计划使用阿帕替尼的4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1.79±8.21岁。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X2检验探讨阿帕替尼近期疗效(ORR、DCR)与患者的年龄、血压状态、ECOG评分、免疫组化类型、病理类型、是否存在转移、化疗线次及转氨酶水平等基线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全部基线特征及发生率≥20%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中影响生存期的因素。统计分析取双侧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48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没有人获得CR,获得PR者8例,SD者29例,PD者11例(包括未到第2次评效即出现进展者),ORR 16.67%,DCR 77.08%。分组分析时,ECOG 0-1分组的近期疗效优于2-3分组(X2=4.968,P=0.026)。内脏转移者26例m PFS 4.8个月(1.5-7.2个月),非内脏转移(包括淋巴结转移、胸膜浸润、副乳转移等)22例,m PFS 5.7个月(2.5-8.3个月),二者的生存曲线有明显差异。Ki-67指数≤14%者21例,m PFS 6.1个月(4.2-8.3个月),Ki-67指数>14%者27例,m PFS 3.9个月(1.5-7.2个月),二者的生存曲线有明显差异(X2=7.741,P=0.005)。开始服药时转氨酶正常者15例,m PFS 7.0个月(3.0-8.3个月),转氨酶升高者33例,m PFS 4.2个月(1.5-7.3个月),二者的生存曲线有明显差异(X2=9.662,P=0.002)。在48例患者中共40例出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其中18例出现2种及以上的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均为1-3级,无与药物相关的4级不良事件发生。Ki-67>14%是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继发高血压是影响晚期乳腺癌患者P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1)阿帕替尼用于晚期乳腺癌的维持治疗有一定临床疗效和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患者耐受性较好;(2)ECOG评分低者可取得更佳的近期疗效,未合并内脏转移、Ki-67指数<14%患者可取得更佳的远期疗效;(3)治疗前转氨酶升高会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缩短;(4)出现与阿帕替尼治疗相关的高血压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性独立因素;Ki-67指数>1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性独立因素,这些可能成为预判阿帕替尼疗效的指标。

李城[8](2020)在《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在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临床观察发现,结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现有的治疗方案,预后和结局均较差。因此,探究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是结肠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ysyloxidase-like2,LOXL2)参与肿瘤的发生及演进过程,并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LOXL2最初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分泌蛋白,分布于细胞外,主要功能是催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共价交联,对生理上维持ECM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病理上促进纤维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研究发现,LOXL2也参与了细胞内的反应,可以调控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影响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缺氧等,在肿瘤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但是目前LOXL2在结肠癌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进一步确认LOXL2在临床结肠癌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结肠癌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确切作用与具体机制,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LOXL2在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使用结肠癌组织微阵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显示,LOXL2在结肠癌患者的组织中呈阳性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通过LOGpc在线数据库进行生存分析提示,LOXL2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不良预后相关,其表达水平可用于对处于Ⅱ期~Ⅲ期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级。接下来,我们对LOXL2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肠癌组织微阵列IHC检测和公共数据库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LOXL2与CAFs的表达分布呈正相关;应用肿瘤细胞或重组LOXL2蛋白(rLOXL2)刺激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普通成纤维细胞被激活为CAFs;同时Transwell结果提示,肿瘤细胞或rLOXL2激活的CAFs可以进一步促进结肠癌CT26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在结肠癌防治方面,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发现双黄连所含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与抗肿瘤密切相关,最终筛选得到“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酯苷A”三个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并配伍组成双黄连组分中药。在本研究中,我们以此为研究基础,先是基于均匀设计试验法,应用CCK-8实验、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对双黄连组分中药各组分进行剂量和比例的优化,得到抗肿瘤活性最强的配方;然后通过肿瘤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双黄连组分中药的抗肿瘤活性。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作用机制方面,我们制备皮下荷瘤小鼠和肺损伤合并肿瘤血转移小鼠模型,通过对皮下肿瘤组织和肺转移灶的Western Blotting和IHC染色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可以抑制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表达;我们收集双黄连组分中药孵育的CAFs的培养上清,将其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CT26细胞,通过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能够显着抑制CAFs诱导的CT26细胞迁移和侵袭;应用分子对接技术,我们发现双黄连组分中药与LOXL2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在体内实验中,对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IHC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也提示,双黄连组分中药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组织中LOXL2的蛋白表达;在体外细胞水平,双黄连组分中药对与CAFs共培养的结肠癌细胞中LOXL2蛋白表达水平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LOXL2在结肠癌中呈阳性表达,并与肿瘤生长增殖及不良预后相关;肿瘤细胞来源的LOXL2能够激活CAFs,活化的CAFs又可以反馈作用于结肠癌细胞,显着促进其迁移和侵袭能力。而双黄连组分中药不仅可以在体内、外直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还可以通过干预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活化间接地影响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LOXL2表达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和新思路。

丁雅雯[9](2020)在《HER2-ECD和Calpain-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一个亚型,约占乳腺癌的15-20%,一般的化疗药物效果不佳且预后很差。1998年抗HER2靶向药物-赫赛汀(Herceptin)的临床应用,极大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和生存年限。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抗HER2靶向治疗中会产生原发性和继发性赫赛汀耐药,HER2(1+)患者也有7%-10%左右FISH阳性,还有些HER2阴性的患者对小分子TKI药物拉帕替尼有效,因此我们推测,HER2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因素可能会导致HER2表达由阳性转为阴性,因此,及时准确掌握HER2表达状况及动态变化非常重要。HER2是由胞外结构域(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ECD)、亲脂跨膜结构域和胞内结构域(In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ICD)3部分组成。HER2阳性乳腺癌表现为高侵袭性,与其他亚型相比,更易发生内脏器官转移和脑转移,对某些激素和化疗药物的反应也与其他亚型不同。重要的是,HER2蛋白表达是乳腺癌疾病进展和死亡的一个独立预后指标,很多化疗方案都是基于HER2状态设计的。临床应用的检测HER2状态的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该方法是使HER2的ECD部分染色,当IHC提示HER2(2+)时会进一步做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明确HER2基因有无扩增,从而判断HER2是阴性还是阳性。IHC结果为阴性或者HER2(1+)时,一般不会再进行FISH检测,而直接判定为HER2阴性。IHC显示为HER2(3+)时,判定为HER2阳性。无论是IHC还是FISH都需要经过有创操作获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对于无法获取组织标本尤其无法活检的晚期乳腺癌转移灶,无法判定HER2状态,IHC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动态监测患者HER2状况。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游离的HER2-ECD,如果HER2分子的ECD被剪切入血,有可能出现IHC检测的结果假阴性,这样就会导致部分患者失去抗HER2治疗的机会。HER2-ECD剪切入血的机制很复杂,既往研究显示钙蛋白酶-10(Calpain-10)在此过程中可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alpain-10属于钙蛋白酶(Calpains)家族,是一类非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有研究表明在35%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HER2-ECD,而这些患者组织中Calpain-10过表达,其HER2胞内段(HER2-ICD)为阳性,由此推测:HER2-ECD被剪切入血导致HER2表达阴性,而过表达的Calpain-10可能参与了此过程并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目的是检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的HER2-ECD水平,判定其吻合度和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alpain-10的表达,以判断其与血清HER2-ECD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病例选择选取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收治的乳腺癌患者289例,就诊前这些患者未接受过任何放疗、化疗、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没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方法2.1入组患者在首次入院时于空腹状态下取外周静脉血5ml,室温下用1912g离心力将静脉血离心10min,收集上层血清500ul,分装于2个EP管中,冻存于-80℃冰箱,采用两点夹心直接化学发光技术的全自动免疫测定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ER2蛋白即血清HER2-ECD(Extracellular domain of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in serum,sHER2-ECD)。2.2留取空心针穿刺活检标本或术后切除肿瘤组织标本0.5g,置于-80℃冰箱保存,行病理诊断及组织学HER2(tissue HER2,t HER2)和Calpain-10的IHC检测。2.3选取5株不同HER2状态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BT-549,MDA-MB-453和SKBR3),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WB)法测定它们HER2和Calpain-10的表达情况,以及培养基中HER2-ECD的水平,选取其中HER2和Calpain-10均过表达的两株细胞BT-549和SKBR3,通过转染技术调低或调高Calpain-10的表达,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WB)再次测定HER2表达情况,并检测培养基中的HER2-ECD的水平。3结果判定标准3.1 sHER2-ECD≥15ng/ml为阳性,<15ng/ml为阴性。3.2 HER2结果判断标准采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和美国病理学家学会推荐的Hercep Test评分标准,结果从(-)到(3+)。没有染色或少于10%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阴性(-);有10%以上的癌细胞表现为弱和不完整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有10%以上的癌细胞表现为弱到中等完整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中等阳性(2+);有10%以上的癌细胞表现为强而完整的细胞膜染色被定义为强阳性(3+)。(-)和(+)被认为是低表达即HER2阴性,而(3+)被认为是高表达即HER2阳性。HER2(2+)患者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使用HER2-DNA探针试剂盒进行FISH试验。当HER2/neu基因有扩增时为HER2阳性,当HER2/neu基因无扩增时为HER2阴性。3.3 Calpain-10结果判断标准进行Calpain-10 IHC结果计分时,需要同时考虑肿瘤细胞染色强度和着色肿瘤细胞比例。每个标本都由两名病理学家进行独立判读,他们对病人的信息一无所知,因此不会受到患者疾病状态信息的干扰。阳性反应被定义为细胞质中存在棕色信号。对于Calpain-10,染色指数(0-12)通过染色强度分数乘以阳性细胞比例分数来确定。染色强度评分设为:阴性,0分;弱阳性,1分;中强度阳性,2分;强阳性,3分。阳性细胞比例评分为:<5%,0分;5-25%,1分;26-50%,2分;51-75%,3分;>75%,4分。当染色不均匀时,评分定义如下:各成分独立评分,并对结果进行总结。统计分析中,0-7分为Calpain-10低表达,8-12分为Calpain-10高表达。4随访所有患者随访至2019年1月,以疾病进展(包括复发、转移或死亡)为随访终点,分别分析sHER2-ECD和Calpain-10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DFS)和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CRR)的相关性。DFS被定义为从根治性手术到疾病复发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第一个事件的时间。OS被定义为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之日到因任何原因死亡之日的时间。CRR被定义为完全缓解患者在特定观察期(通常超过1年)后的复发频率。5统计学处理临床研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相关检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体外实验中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包括学生t检验和配对t检验。采用Bonferroni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重比较。P值<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入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本研究选取的289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80岁,中位年龄57岁,≤35岁患者34例(占11.76%),35-55岁165例(占57.09%),55岁以上90例(占31.14%)。其中绝经前女性159例,占55.02%,绝经后女性130例,占44.98%。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7版中TNM分期标准,Ⅰ期患者75例(占25.95%),Ⅱ期患者160例(占55.36%),Ⅲ期患者42例(占14.53%),Ⅳ期患者12例(占4.15%)。158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占54.67%),131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占45.33%);227例患者无脉管瘤栓(占78.55%),62例患者有脉管瘤栓(占21.45%)。病理分级I、II、Ⅲ级的病例数分别为29例、166例和94例,分别占10.03%、57.44%和32.53%。ER阳性患者209例(占72.32%),ER阴性患者80例(占27.68%);PR阳性患者179例(占61.94%),PR阴性患者110例(占38.06%);HER2阳性患者167例(占57.79%),HER2阴性患者122例(占42.21%)。289例患者首次入院时均检测了外周血HER2-ECD。结果显示,77.5%(224/289)患者HER2-ECD表达阴性,22.5%(65/289)为阳性。作为阴性对照,同期检测了20例健康女性的sHER2-ECD,检测值为4.611.8ng/ml,平均7.6ng/ml,健康成年妇女的sHER2-ECD均为阴性。2.sHER2-ECD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159例绝经前患者中sHER2-ECD阴性组有120例占75.47%,阳性组有39例占24.53%,140例绝经后患者中sHER2-ECD阴性组有104例占80%,阳性组有26例占20%,阴性组与阳性组的月经状态无统计学差异(P=0.359)。年龄≤35岁患者34例,sHER2-ECD阳性10例(占29.41%),阴性24例(占70.59%);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患者165例,sHER2-ECD阳性48例(占29.09%),阴性117例(占70.91%);年龄>55岁的患者90例,sHER2-ECD阳性12例(占13.33%),阴性78例(占86.67%),三个年龄分组间sHER2-ECD阳性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199)。临床分期I期患者75例,sHER2-ECD阴性组72例占96%,阳性组3例占4%;II期患者160例,sHER2-ECD阴性组121例占75.63%,阳性组39例占24.37%;Ⅲ期患者42例,sHER2-ECD阴性组28例占66.67%,阳性组14例占33.33%;IV期患者12例,sHER2-ECD阴性组3例占25%,阳性组9例占75%,患者临床分期越晚,sHER2-ECD阳性比例越高(P<0.001)。158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sHER2-ECD阴性140例占88.61%,阳性18例占11.39%,131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sHER2-ECD阴性84例占64.12%,阳性47例占35.88%,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HER2-ECD阳性率更高(P<0.001)。227例无脉管瘤栓患者sHER2-ECD阴性188例占82.82%,阳性39例占17.18%,62例有脉管瘤栓患者sHER2-ECD阴性36例占58.06%,阳性26例占41.94%,有脉管瘤栓的患者sHER2-ECD阳性比例更高(P<0.001)。组织学分级I级的29例患者中,sHER2-ECD阴性有27例(占93.10%),阳性有2例(占6.9%),II级的166例患者中,sHER2-ECD阴性有132例(占79.52%%),阳性有34例(占20.48%),Ⅲ级的94例患者中,sHER2-ECD阴性有65例(占69.15%),阳性有29例(占30.85%),病理组织学分级越高,sHER2-ECD阳性患者比例越高,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09例ER阳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43例(占20.57%),阴性166例(占79.43%),80例ER阴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22例(占27.5%),阴性58例(占72.5%),ER阳性组和阴性组间sHER2-ECD阳性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207)。179例PR阳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40例(占22.35%),阴性139例(占77.65%),110例PR阴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25例(占22.73%),阴性85例(占77.27%),PR阳性组和阴性组间sHER2-ECD阳性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940)。167例HER2阳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50例(占29.94%),阴性117例(占70.06%),122例HER2阴性患者中,sHER2-ECD阳性15例(占12.30%),阴性107例(占87.70%),HER2阳性组中sHER2-ECD阳性比例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P<0.001)。sHER2-ECD阴性组患者的DFS(P=0.0012)和OS(P=0.0136)均明显高于sHER2-ECD阳性组。sHER2-ECD阳性组的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recurrence rate,CRR)明显高于sHER2-ECD阴性(P=0.0004),表明sHER2-ECD阳性患者更易发生疾病进展,预后差。3.Calpain-10表达状况及与预后的关系289例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者占54.33%(157/289),Calpain-10高表达者占45.67%(132/289)。在167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82例(占49.10%),高表达85例(占50.90%);在122例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75例(占61.48%),高表达47例(占38.52%)。HER2阳性组中Calpain-10高表达患者比例明显高于HER2阴性组,HER2的组织学状态在Calpain-10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37),并且Calpain-10和t HER2之间有正相关关系。224例sHER2-ECD阴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75例(占61.48%),Calpain-10高表达47例(占38.52%);65例sHER2-ECD阳性乳腺癌患者中Calpain-10低表达8例(占12.31%),Calpain-10高表达57例(占87.69%)。sHER2-ECD阳性组中Calpain-10高表达患者占比明显高于Calpain-10低表达组,sHER2-ECD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Calpain-10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sHER2-ECD与乳腺癌组织中Calpain-10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39)。119例行根治性手术Calpain-10低表达患者中4例出现疾病进展,占3.36%,158例行根治性手术Calpain-10高表达患者中19例出现疾病进展,占12.03%,Calpain-10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DFS有统计学差异(P=0.0086),Calpain-10高表达组乳腺癌患者更易出现疾病进展。提示Calpain-10可能成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122例Calpain-10低表达患者中2例死亡,占1.64%,167例Calpain-10高表达患者中7例死亡,占4.19%,Calpain-10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OS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44),可能是由于随访时间短造成的。122例Calpain-10低表达患者中5例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占4.10%,167例Calpain-10高表达患者中25例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占14.97%,Calpain-10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之间CRR有统计学差异(P=0.0024),Calpain-10低表达组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更长。提示Calpain-10可能成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4.Calpain-10调节HER2-ECD表达的体外实验首先筛选出HER2和Calpain-10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本研究选择了5种不同HER2和Calpain-10表达的细胞系,经过筛选,结果显示:BT-549和SKBR3的HER2和Calpain-10均过表达,培养基中HER2-ECD的浓度分别为18.3和24.8 ng/ml。经过转染处理,先使Calpain-10表达下调,再次检测发现HER2蛋白表达上调,而培养基中HER2-ECD浓度转为阴性。通过转染使Calpain-10表达上调,再次检测发现HER2蛋白表达下调,而培养基中HER2-ECD浓度增大。结论:1.sHER2-ECD阳性与较晚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差、t HER2过表达以及较短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提示:sHER2-ECD阳性可能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2.乳腺肿瘤组织中Calpain-10蛋白高表达可以伴随肿瘤组织中t HER2的高表达,以及外周血中sHER2-ECD阳性,提示:不除外Calpain-10可能参与了t HER2中ECD被切入血的过程。肿瘤组织Calpain-10低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良好的DFS相关。3.在HER2高表达乳腺癌细胞系中,Calpain-10表达下调,HER2蛋白表达上调,但m RNA水平未发生变化,培养基中HER2-ECD由阳性转为阴性。上调Calpain-10表达,HER2蛋白表达下调,但m RNA水平未发生变化,培养基中HER2-ECD浓度增高。表明:Calpain-10可以切掉HER2中的胞外端ECD,调节HER2蛋白表达,导致HER2检测阴性。

何京[10](2020)在《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剂量密集化疗方案(Dose-dense chemotherapy)是指在不减少每个周期药物浓度的情况下,以更短的时间间隔应用标准剂量化疗药物的一种给药方式。一般将通常的每3周一次的化疗缩短为每2周一次,以达到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目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是指在手术或放疗前给予化疗,然后再手术或放疗目的是降低肿瘤负荷,使乳腺癌病人在之后的治疗(如手术)中受益,同时还具有检测肿瘤细胞反应的优势,可以将更高的肿瘤反应率转化成保乳治疗率。目前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在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日益增多,在辅助化疗方面已有肯定的结论,但在新辅助化疗中对患者是否存在绝对益处,各试验结果尚无统一结论。新辅助化疗中的剂量密集方案到底疗效如何目前研究不多,而且结论也不完全一致。基于此种现状,我们对在我院进行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开展调查,观察剂量密集方案和传统方案的疗效,并对两者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女性乳腺癌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行密集新辅助化疗与非密集新辅助化疗病人中年龄、月经、肿瘤大小、分期、腋窝状况及分子分型、病理类型与患者pCR的关系。结果:选取2016年12月到2019年08月,872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女性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所有患者化疗后主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根据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行后续治疗。1在病理完全缓解(完全pCR,包括肿瘤pCR+淋巴结pCR)方面:1.1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是42.3%和22.2%(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三阴性患者在密集化疗中有更好的完全pCR。1.2 T4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31.3%和10.3%(P=0.054),LuminalA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22.2%和7.6%(P=0.404),以上两组虽然密集方案得到的完全pCR高于非密集方案,但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1.3 HER-2阳性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0.3%和24.2%(P=0.050)。1.4绝经前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6.7%和18.2%(P=0.776),绝经后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5.8%和15.3%(P=0.918)。T1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25.0%和23.2%(P=1.000),T2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3.4%和18.7%(P=0.293),T3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6.3%和10.9%(P=0.900)。N1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9.3%和18.1%(P=0.828),N2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5.3%和16.0%(P=0.379),N3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7.1%和15.4%(P=0.792)。II期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22.0%和20.2%(P=0.796),III期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2.9%和14.5%(P=0.723)。LuminalB型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2.7%和9.3%(P=0.304)。年龄≥50岁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6.9%和16.0%(P=0.850),年龄<50岁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5.2%和18.1%(P=0.627)。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18.6%和18.8%(P=0.967),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完全pCR率分别为8.0%和7.7%(P=1.000)。2在肿瘤pCR方面2.1三阴性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42.3%和34.2%(P=0.434)。T1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50.0%和39.4%(P=0.693),T4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37.5%和17.8%(P=0.134)。N3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31.4%和25.1%(P=0.434)。LuminalA型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44.4%和15.2%(P=0.089)。以上各亚组均显示密集方案得到更高的肿瘤pCR率,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2绝经前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5.9%和28.1%(P=0.735),绝经后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6.3%和25.4%(P=0.888)。T2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3.9%和28.9%(P=0.398),T3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6.3%和16.8%(P=0.473)。N1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4.6%和27.1%(P=0.687),N2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1.1%和30.3%(P=0.412)。II期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9.3%和29.8%(P=0.947),III期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4.3%和24.8%(P=0.924)。HER-2阳性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8.2%和35.0%(P=0.402),LuminalB型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8.1%和18.1%(P=0.127)。年龄≥50岁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9.2%和28.2%(P=0.863),年龄<50岁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21.7%和26.0%(P=0.529)。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30.2%和28.4%(P=0.726),其他类型乳腺癌患者在密集化疗与非密集化疗组中的肿瘤pCR率分别为12.0%和19.7%(P=0.539)。以上各亚组中密集化疗和非密集化疗的肿瘤pCR率相当,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剂量密集型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并不弱于传统3周化疗方案的疗效,且剂量密集方案可以缩短治疗时间。2.对特殊分子分型患者如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剂量密集型新辅助化疗在完全pCR方面有更高的pCR率。3.对T4患者,剂量密集方案新辅助化疗在完全pCR方面也有一定优势。4.HER-2阳性患者pCR率受靶向治疗影响大,尚不能明确密集化疗对此类患者的意义。

二、局部晚期乳腺癌26例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晚期乳腺癌26例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安罗替尼治疗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安全性的Ⅱ期临床研究及生物标志物探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 425基因列表
第二部分 Smurf2/ATG7介导的自噬影响安罗替尼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文献综述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化疗的真实世界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化疗:多中心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2章 三阴性乳腺癌肝转移含铂方案与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对比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化疗疗效与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相关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体细胞基因检测733基因panel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论文综述 三阴性乳腺癌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辅助化疗对不同分子亚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辅助化疗治疗不同分子亚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血清糖蛋白糖型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乳腺癌的研究概述
        1.1.1 乳腺癌简介
        1.1.2 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概述
        1.1.3 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1.2 新辅助化疗
        1.2.1 新辅助化疗概述
        1.2.2 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中的应用
    1.3 糖基化概述
        1.3.1 蛋白质糖基化
        1.3.2 蛋白质糖基化与疾病
        1.3.3 蛋白质糖基化与乳腺癌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健康人与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差异糖链结构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所需试剂及耗材
        2.2.3 主要实验溶液的具体配制方法
    2.3 研究方法
        2.3.1 血清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2.3.2 血清样本蛋白浓度的测定及荧光标记
        2.3.3 凝集素芯片实验
        2.3.4 SDS-PAGE凝胶电泳及蛋白银染实验
        2.3.5 凝集素印迹实验
    2.4 研究结果
        2.4.1 血清蛋白的定量
        2.4.2 凝集素芯片系列梯度实验
        2.4.3 健康人与乳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糖基化差异
        2.4.4 SDS-PAGE蛋白银染及凝集素印迹实验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血清蛋白质差异糖链结构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主要所需的试剂及耗材
        3.2.3 主要实验溶液的具体配制方法
    3.3 研究方法
        3.3.1 血清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3.3.2 血清样本蛋白浓度的测定及荧光标记
        3.3.3 凝集素芯片实验
        3.3.4 SDS-PAGE凝胶电泳及蛋白银染实验
        3.3.5 凝集素印迹实验
    3.4 研究结果
        3.4.1 血清蛋白的定量
        3.4.2 凝集素芯片系列梯度实验
        3.4.3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血清蛋白质糖基化差异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4.1 引言
    4.2 研究分组
    4.3 统计学分析
    4.4 研究结果
        4.4.1 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
        4.4.2 疗效预测模型的验证
    4.5 疗效预估模型的盲测
        4.5.1 研究对象
        4.5.2 实验材料
        4.5.3 研究方法
        4.5.4 研究结果
    4.6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乳腺癌骨转移中RANKL/MALAT1/miR-124轴的机制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姑息手术在乳腺癌的脊柱转移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MALAT1/miR-12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ANKL/MALAT1/miR-124轴介导地舒单抗抑制MCF-7细胞系诱导自发性破骨细胞分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恶性肿瘤中MALAT1的表达及意义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阿帕替尼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疗效预判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阿帕替尼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赖氨酞氧化酶样蛋白-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 LOXL2概述
        2. LOXL2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3. LOXL2与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的关系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双黄连制剂的化学成分研究
        2. 双黄连制剂的临床及药理作用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组织样本
        2. 细胞系
        3. 抗体
        4. 试剂及耗材
        5. 常用溶液及配制方法
        6. 药物配制
        7. 实验动物
        8. 仪器设备
        9. 公共数据库
    二、实验方法
        1. 细胞实验
        2. 分子实验
        3. 动物实验
        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LOXL2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LOXL2在结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1.2 LOXL2在结肠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1.3 LOXL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1.4 LOXL2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2. LOXL2的表达水平与与肿瘤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关系
        2.1 IHC染色观察结肠癌组织LOXL2表达与CAFs分布情况
        2.2 R2:Genomics Analysis andisualization Platform数据库分析结肠癌组织中LOXL2与CAFs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性
        2.3 LOXL2与CAFs的活化相关性研究
    3. LOXL2激活的CAFs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行为的影响
    4.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药效学及分子机制初探
        4.1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最优配比研究
        4.2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结肠癌的体内抑制作用研究
        4.3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肿瘤微环境中CAFs的影响
        4.4 双黄连组分中药对CAFs诱导的CT2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
        4.5 双黄连组分中药抗结肠癌的分子机制初探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HER2-ECD和Calpain-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HER2-ECD在外周血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lpain-10 蛋白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alpain-10与HER2-ECD关系的体外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HER2-ECD及calpain-10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设计
    2 化疗方案
        2.1 常用药物
        2.2 常规新辅助化疗方案一般为
        2.3 本试验中的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为
    3 疗效评估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临床病理特征(Table 1)
    2 各种pCR结果(Table 2)
    3 临床病理特征对pCR的影响
        3.1 在完全pCR方面(Table 3)
        3.2 在肿瘤pCR方面(Table4)
        3.3 完全pCR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Table5、Table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 一般情况
    二、 个人经历

四、局部晚期乳腺癌26例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D]. 胡南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含铂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及疗效预测因子的探索性研究[D]. 陈怡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新辅助化疗对不同分子亚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武佳.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基于血清糖蛋白糖型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模型的研究[D]. 侯瑶. 西北大学, 2021(12)
  • [6]乳腺癌骨转移中RANKL/MALAT1/miR-124轴的机制与作用[D]. 冯奇.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阿帕替尼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疗效预判指标的研究[D]. 郑璐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8]双黄连组分中药干预结肠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李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HER2-ECD和Calpain-10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丁雅雯.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10]剂量密集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何京.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2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