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人力资源,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石岭镇农业大学生返乡情况调查

优先发展人力资源,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石岭镇农业大学生返乡情况调查

一、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谢靖翔[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亭县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林[2](2019)在《中国海南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换档、就业压力巨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的短缺与剩余并存,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就业难”、“用工荒”的现象。针对民族、性别、户籍等就业歧视的报道常见诸于媒体;对职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就业质量讨论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常被论及,深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对进一步释放劳动力红利具有重要意义。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是中国最南端人口最多的一支少数民族,她们的就业问题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笔者长居于海南且长期关注黎族农村就业问题,本文选取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侧面——以黎族农村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从劳动性别分工的历史视角切入,逐步开展就业分布影响、就业质量评估等视角的研究;在方法学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以便将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在结构安排上,由表及里地层层推进,对黎族农村女性的就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女性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及少数民族女性的就业歧视、就业质量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在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方面的文献鲜见。黎族人口总量过百万,其农村女性就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而梳理出劳动分工学说、人力资本理论、性别平等理论等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内容聚焦黎族农村女性的劳动性别分工变迁、就业分布影响分析、就业质量评估等方面就业问题的核心。从黎族族源作为切入点探讨黎族女性劳动分工变迁。研究发现:解放前的黎族女性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劳动性别分工的禁忌,在农事活动中有着“男不帮女、女不帮男”的劳动分工习俗,黎族女性在社会组织、手工业、商贸业、农业等均有分布。解放后,黎族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性别分工逐渐消失;黎族与其民族一样在各行各业均有广泛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业”。通过进一步分析黎族农村女性的就业结构,发现黎族农村女性就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呈现出以农为主的多元化就业格局;集中在农林牧渔、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三低一高”的行业;就业决策的影响逐步从经济收入为主向综合发展转变;青年一代的农民开始向新型职业化农民转变;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以橡胶经济为例)受农产品价格、生产作业制度、生产工具的效率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分析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通过构建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指标并进行分民族分性别比较,评估结果发现: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得分低于黎族农村男性、汉族农村女性、汉族农村男性。而导致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满意度低、医疗保险拥有率低、充电学习的机会低。此外,年龄、文化程度、务工经历、就业部门、子女数、承包土地等6个因素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更深入阐释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最后通过村庄案例和个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黎族农事活动中劳动性别分工禁忌已经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共同分担、相互协作地完成农事活动;部分地区仍存在着劳动性别分工的现象,但这已不再是约定束成的习俗,而是男性将某些农事活动转移给女性的借口;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还受家庭劳动力配置与分工、个人发展、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影响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需要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去寻找促进就业的突破点,形成三管齐下、齐抓共管的促进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的新局面。

赵瑞莹[3](2019)在《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南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国家和周边陆地及海域带来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但是森林旅游开发为地方经济、社区居民和森林资源环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解其影响因素和运行机理,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和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结构平衡,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迫在眉睫。目前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要存在影响因素不明确.补偿标准核算方法难以确定、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为科学确定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实地调研初步确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根据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划分为14个二级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和层次分析,构造判断矩阵并确定访问问卷,根据20位专家学者的问卷反馈,利用Python3.6编程语言进行矩阵运算和一致性分析,去除噪点数据,计算指标权重,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层次排序表,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本文初步发现影响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的因素准则层由高到低排列为资源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其中指标层排序为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经济地位、旅游部门和企业造林、营林和管护成本、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程度、林区居民就业率和工资水平、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森林生态区位、森林蓄积量和年生长量、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企业、游客和当地居民间的矛盾、当地居民机会成本、地区居民自身能力。为系统全面、科学高效的对海南的森林旅游生态补偿进行探索,本研究基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以补偿客体为划分标准,确定补偿内容、分析补偿主客体,通过对比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确定市场价格评价法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结合补偿内容明确补偿标准核算公式。本研究还基于补偿主体和补偿途径分析补偿方式,从效益评估、生态检测、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四个方面完善保障体系,最终构造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体系框架。为验证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以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吊罗山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现状,对吊罗山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发现2018年10月-12月旅游实际补偿金额虽然在合理区间范围内但仍偏低,忽略了居民机会成本,没有进行专项资金管理,对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程度不足并缺乏创新,最后基于以上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参考建议。本研究结论部分对正文第五、六、七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出本研究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给予期望。

齐家梦[4](2019)在《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南日报》是在1950年5月7日创办的,是当时海南地方政府的报纸,该报纸对于1950-1966年期间的黎族地区的社会状况有详细的报道。笔者选择了从《海南日报》相关报道的角度来研究1950-1966年期间的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除了引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情况。介绍了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以后,海南黎族地区开展了以农业科研为主的研究工作。第二章,论述了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贯彻党中央的方针和政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机构。第三章从广播事业的普及、农村俱乐部的兴起、电影事业的开展、歌舞团的文艺汇演、各种层次的业余文娱活动、美术书法展览、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等十一个方面分析1950—1966年海南黎族地区文化事业开展情况。第四章从医疗防疫、爱国卫生运动、妇幼保健等9个层面分析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卫生事业开展情况。最后,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

谢君君[5](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移民”政策研究——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文中提出海南省教育移民政策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本文通过对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移民政策的调查发现,教育移民政策虽然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布局结构调整中却牺牲了乡村教育的发展载体,不利于城乡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初衷相背离;同时也造成乡村教育家庭出现新的两级分化,进一步拉开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导致乡村教育走向了没落的边缘。

符晨曦[6](2017)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亭县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重新研究和认识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对策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亭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首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阐释和分析,包括相关概念界定、理论研究基础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联性研究等内容,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笔者选取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县的典型代表,分析其职业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保亭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的问题包括: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多元化投资体系;存在观念屏障;就业渠道不畅;人才需求不高四个方面。微观方面的问题包括:师资实力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松散;目标定位不明五个方面。然后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总结归纳出保亭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从而初步提出四种战略发展对策。再次,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和借鉴,结合SWOT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最终从强化政府职能、深化职业教育内部改革和鼓励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对保亭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最优发展对策。强化政府职能方面的对策包括: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健全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深化职业教育内部改革方面的对策有: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内涵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就业和创业指导,健全就业导向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方面,要求社会企业、行业协会及媒体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合力推进保亭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最后,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

李利[7](2011)在《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力图在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情感生活的描述,以达成以下两个目的:第一、以情感分析为工具,认为情感不能被“身心”两分,它既不完全是自由发生的生物现象也不完全是对社会结构被动反映的结果,而是一个交互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第二、描述我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文化的理解,他们用一种反映他们的价值、他们的奋斗和适应他们高山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的社会功能。在摩尔根自然主义和博厄斯相对主义这两大传统范式中产生了情感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两种类型:其一为建构论者,其二为移情论者;前者追求好的翻译,后者追求好的共鸣。本文则试图按照实践逻辑来组织情感分析,即在具体的民族志情境中展示当地的情感生活,认为只有在共同体和实践的意义上,情感的理解才成为可能。本文将情感作为社会与文化的范畴而非自然的生理心理范畴的理论视角,要求本文将情感置于总体性社会事实的背景下来看毛感黎族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既包括当地人怎样感受其高山环境及其与他人的关系,也包括具体情感。论文通过毛感黎族社区中具体的“Lao”情感和“Das”情感的描述来展开情感分析的探索。通过在三年中不同时段的观察,笔者发现可通过“Lao”这一黎语表达来概括当地黎族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情感。“Lao”直译为“吃”,在黎族村落中应用甚为广泛,同一个词表达出我们语言中完全不同的情感:激情、爱和悲伤。这主要是由毛感高地人们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中共享食物(尤其是喝酒)——如在日常生活、结婚、死亡、出生、春节等场合喜与哀的分享——而产生出不同的情感。因此,“Lao”译成汉语可表达多种情感:由分享而产生的富有激情的集体欢腾情感;以婚礼为代表的快乐分享中“爱”的表达;以丧礼为代表的痛苦分担中“悲伤”的表达。当地社区通过“Lao”情感的分享达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缔结,成为当地的社会“粘合剂”,“Lao”也成为黎族文化的突出特点。“Das”是害怕、恐惧的意思。在南好村,“Das”情感在展演过程中实现了当地的社会控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恐惧的感受及怎样把人们从这种恐惧之中解救出来。恐惧的根源来自对村落共同体的威胁,村民通过“Das”的感受对这些恐惧进行分类并分别予以化解,而其化解主要是设置了一种社会规范。通过“Das”情感的表达,人们进一步维持和再构了村民理想的共同体社区。本文通过展示海南毛感黎族的情感生活,认为“Lao”情感通过实现当地多种社会关系的缔结达到社会整合,而“Das”情感则为当地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从而展示了作为文化的情感,认为只有将情感放置在当地社区共同体的意义上才是可理解的;也展示了作为实践的情感,认为情感的形成和转换,总是在具体情境中的操演,体现的是一种实践逻辑,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功能。

柯毅萍[8](2004)在《以提高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农村反贫困战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内容提要: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能否迅速摆脱贫困对于我国中远期经济发展和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中国现行的各种反贫困策略更多地强调物资资本投入在消除贫困过程中的现实作用,却忽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没有从农村人力资本方面获得多少刺激与支持。这种经济状态和这种反贫困效果都是短期的、不稳定的和脆弱的。因此,有必要对已经实行多年的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主的扶贫开发战略进行调整,转向以提高人力资本为主的反贫困战略。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贫困内涵的理解应特别关注贫困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为了实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文以人力资本和贫困的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全面探讨了目前贫困地区致贫因素中的人力资本因素,并借助于分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主要的扶贫模式的不足来比较和突出人力资本扶贫模式的优势所在。特别关注了贫困地区教育培训、人口思想观念、人口迁移流动、人口健康存量与缓解贫困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能够从上述内容的分析中提出贫困地区消除贫困的人力资本战略,并通过对影响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扶贫的各种困难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未来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反贫困战略的主要措施。

王强[9](2001)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王强[10](2001)在《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农村脱贫──海南省保亭县什岭镇回乡大学生情况调查》文中提出在国定贫困地区的各种致贫因素中,素质性贫困的份量比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够。为了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优先开发当地人力资源,而回乡大学生恰恰是一支传播科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生力军。此调查报告针对保亭县什岭镇回乡大学生参加农村脱贫实践的几个问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脱贫的战略目标。

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海南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国外文献回顾
        2.1.2 国内文献回顾
    2.2 文献评论
    2.3 理论基础
        2.3.1 劳动分工学说
        2.3.2 就业理论
        2.3.3 人力资本理论
        2.3.4 性别平等理论
第3章 黎族女性劳动分工变迁
    3.1 黎族族源
        3.1.1 黎族的族称
        3.1.2 黎族的起源
    3.2 黎族女性劳动分工变迁
        3.2.1 解放前黎族女性的劳动分工
        3.2.2 解放初期及人民公社时期黎族农村女性的劳动分工
        3.2.3 改革开放以后黎族农村女性的劳动分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影响分析
    4.1 海南黎族人口状况
        4.1.1 海南黎族人口总量
        4.1.2 海南黎族人口地域分布
        4.1.3 海南黎族的学历结构
    4.2 黎族女性的就业分布
        4.2.1 海南省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
        4.2.2 海南省劳动力就业的行业结构
        4.2.3 海南黎族女性劳动力就业结构
    4.3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特征
        4.3.1 就业领域:以农为主的多元化就业
        4.3.2 就业局限:“三低一高”行业成聚集区
        4.3.3 就业决策:从经济收入向综合发展转变
        4.3.4 新型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
    4.4 经济活动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基于橡胶经济的分析
        4.4.1 天然橡胶价格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
        4.4.2 割胶制度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
        4.4.3 割胶工具的割胶效率对黎族农村女性就业分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
    5.1 就业质量与就业质量测量
        5.1.1 就业质量的概念
        5.1.2 就业质量的测量
    5.2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5.2.1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指标构建
        5.2.2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数据来源
    5.3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评估结果
        5.3.1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的基本情况
        5.3.2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测量
    5.4 黎族农村女性与黎族男性及汉族男女性就业质量比较
        5.4.1 黎族农村女性与汉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比较
        5.4.2 黎族农村女性与黎族农村男性就业质量比较
        5.4.3 黎族农村女性与汉族农村男性就业质量比较
    5.5 影响黎族农村女性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黎族农村女性就业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择与概况
        6.1.1 案例选择
        6.1.2 案例概况
    6.2 案例分析与发现
        6.2.1 六个黎族村庄女性的基本情况
        6.2.2 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性别分工:习俗还是面子?
        6.2.3 家庭劳动力配置与分工:外出还是留守?
        6.2.4 不同群体的就业选择:农业还是非农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海南农村就业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小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补偿研究述评
        2.1.1 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定义
        2.1.2 影响因素和补偿机制
    2.2 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述评
        2.2.1 旅游生态补偿内涵定义
        2.2.2 旅游生态补偿主客体
        2.2.3 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
        2.2.4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2.2.5 旅游生态补偿方式
    2.3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述评
        2.3.1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内涵定义
        2.3.2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2.3.3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构建
    2.4 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研究述评
        2.4.1 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2.4.2 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保障体系
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森林旅游
        3.1.2 生态补偿
        3.1.3 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3.2 理论基础
        3.2.1 旅游生态补偿理论
        3.2.2 外部经济理论
        3.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3.2.4 生态资本理论
4 层次分析法
    4.1 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2 构造判断矩阵
    4.3 一致性检验
    4.4 剔除噪点数据
    4.5 权重数据分析及构建层次总排序权重表
5 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5.1.2 经济因素
        5.1.3 社会因素
        5.1.4 资源环境因素
    5.2 层次结构模型和层次总排序的建立
        5.2.1 影响因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5.2.2 数据来源分析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噪点数据清理
        5.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权重表
    5.3 结果分析
        5.3.1 准则层分析
        5.3.2 指标层分析
6 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
    6.1 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
        6.1.1 基本原则
        6.1.2 目标定位
    6.2 补偿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
        6.2.1 补偿内容
        6.2.2 框架构建
    6.3 补偿主体、客体
        6.3.1 补偿主体
        6.3.2 补偿客体
    6.4 补偿标准核算方法的制定
        6.4.1 生态补偿核算方法对比
        6.4.2 补偿标准核算公式
    6.5 补偿方式分析
        6.5.1 补偿主体角度
        6.5.2 补偿途径角度
    6.6 保障体系
        6.6.1 补偿效益评估机制
        6.6.2 生态监测机制
        6.6.3 监督考评机制
        6.6.4 责任追究机制
7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实证研究
    7.1 吊罗山森林旅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7.1.1 经济现状
        7.1.2 社会现状
        7.1.3 资源环境现状
    7.2 吊罗山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调研分析
        7.2.1 补偿体系结构分析
        7.2.2 补偿主客体分析
        7.2.3 补偿标准分析
        7.2.4 补偿方式分析
        7.2.5 补偿保障体系分析
    7.3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不足及实施建议
        7.3.1 旅游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
        7.3.2 缺乏旅游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
        7.3.3 补偿方式单一,旅游开发率不高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的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一致性检验代码
附录三 箱形图和小提琴图代码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定
    四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
    五 研究现状
        (一)着作和期刊类
        (二)关于《海南日报》的相关报道
        1.科技类
        2.教育类
        3.文化类
        4.医疗卫生类
    六 内容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内容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科技的事业
    一 海南黎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改革
    二 林业科技的发展
    三 渔业技术改革
    四 畜牧科研与推广
    五 工业技术革命运动
第二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一 幼儿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二 小学教育的普及
    三 快速发展的中学教育
    四 中等专业学校的创办
        (一)开办卫生学校
        (二)积极创办劳动大学
    五 师范教育的创办
    六 成人教育的创办与发展
        (一)干部教育培养和发展
        (二)扫盲教育的开展
        (三)职工教育的创办
    七 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
    八 自治州教育事业的其它相关情况
第三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文化事业
    一 广播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二 歌舞团的文艺汇演
    三 各种形式业余文娱活动的开展
    四 电影放映事业的开展
    五 报刊机构的成立与发行
    六 兴起的农村俱乐部
    七 新华书店送书下乡
    八 美术书法活动的开展
    九 琼剧团的文艺表演
    十 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十一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四章 1950-1966 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卫生事业
    一 黎族地区医疗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二 红十字会医防队的巡回医疗
    三 黎族草医与草药的采集
    四 积极开展疫病防治
        (一)麻风病的治疗
        (二)灭虐工作的开展
        (三)丝虫病和钩虫病、恙虫病的防治与调查
        (四)天花的流行与防治
        (五)痢疾的流行与防治
    五 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六 除害防病活动的开展
    七 饮水卫生的改善
    八 医资力量的来源
    九 妇女保健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移民”政策研究——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基本概况
二、教育移民政策的具体实施
    (一) 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1. 第一阶段
        2. 布局调整的第二阶段
    (二) 农村教育资源整体上移, 城镇学校改扩建恰逢其时
    (三) 师资的引进和管理
    (四) 学生管理
三、教育移民政策发展的新趋势及反思

(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亭县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研究的基本方法
        3. 研究的思路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 研究的重点难点
        2. 研究的创新点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社会主义新农村
        2. 职业教育
        3. 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二) 研究基础
        1. 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
        2. 我国历届领导人关于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的相关论述
        3. 人力资本理论
        4.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三)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关联性研究
        1.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
        2.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亭职业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 保亭县农村现状
        1. 保亭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2. 保亭县农村劳动力结构及技能培训现状
        3. 保亭县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现状
    (二) 保亭县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 保亭县职业学校教育现状
        2. 保亭县农业技能培训现状
        3. 保亭县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三) 保亭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宏观方面
        2. 微观方面
    (四) 保亭县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SWOT分析
        1. 优势(STRENGTH)
        2. 劣势(WEAKNESS)
        3. 机遇(OPPTUNITIES)
        4. 挑战(THREATS)
四、他山之石: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一)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 学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转变
        2. 法律法规与政策的保障
        3.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二) 国内其他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经验与启示
        1. 东莞新阳学院企业办学模式
        2. 宁波"中职教育移民"人才培养模式
        3. 奉化"四轮联动制"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模式
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亭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 强化政府作用
        1.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2. 建立职业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3. 建立职业教育网络体系
        4. 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
    (二) 深化职业教育内部改革
        1. 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
        2. 注重内涵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 改变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4. 加强就业和创业指导,健全就业导向机制
    (三) 鼓励社会参与
        1. 各类企业的参与
        2. 行业协会的参与
        3. 媒体的参与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7)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情感
        1.3.2 总体性社会事实
    1.4 研究方法
        1.4.1 田野工作
        1.4.2 社区研究方法
        1.4.3 情感研究方法
    1.5 黎族的背景
        1.5.1 族源研究
        1.5.2 黎族相关文化特征:合亩制、织锦与服饰、文身、船形屋等
第二章 人类学的情感研究
    2.1 发现情感
    2.2 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梳理
        2.2.1 情感人类学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2.2.2 情感普同论
        2.2.3 情感相对论
    2.3 情感人类学理论评述
        2.3.1 结构性张力
        2.3.2 两大范式的反思
第三章 情感的民族志情境:毛感高地的生态和社会结构
    3.1 生态背景
        3.1.1 通向田野之路
        3.1.2 地理与交通
        3.1.3 自然环境
        3.1.4 经济背景
    3.2 社会结构
        3.2.1 社会组织的流变
        3.2.2 村落系谱结构
        3.2.3 家
        3.2.4 亲属称谓
第四章 “Lao”的情感(激情/爱/悲伤)
    4.1 日常生活中的“Lao”
        4.1.1 日常生活的形态学特征
        4.1.2 世俗的欢腾“Lao”的展演
        4.1.3 多种形式的“Lao”
    4.2 婚礼中的“Lao”
        4.2.1 背景
        4.2.2 婚礼
        4.2.3 婚礼中“Lao”的表现
        4.2.4 婚姻中情感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4.3 丧葬仪式中的“Lao”
    4.4 小结
第五章 “Das”的情感(恐惧)
    5.1 祖先鬼
        5.1.1 生活中的祖先鬼
        5.1.2 祭祖先鬼
    5.2 禁术
    5.3 异常人
    5.4 令村人恐惧敬畏的其他对象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1.1 作为文化的情感
        6.1.2 作为实践的情感
    6.2 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以提高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农村反贫困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 、 贫困
    (二) 、 人力资本
    (三) 、 贫困与人力资本
二: 中国农村致贫的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三: 我国1980年代中期后主要扶贫模式评析
    (一) 、 1980年代中期后主要扶贫模式评析
    (二) 、 选择扶贫模式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四: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与缓解贫困
    (一) 、 国际人力资本的反贫困战略
    (二) 、 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反贫困
五: 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反贫困战略
    (一) 、 人力资本反贫困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二) 、 反贫困战略以提高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必要性
    (三) 、 反贫困战略中发展人力资本的整体措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9)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玲镇的基本状况
    (一) 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二) 素质性贫困在各种致贫因素中所占地位越来越突出
    (三) 乡镇以下的基层干部素质偏低
二、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21世纪初的扶贫开发战略
    (一) 扶贫工作的现实选择
    (二) 应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首位
    (三) 农村人力资源大有潜力
三、充分发挥回乡务农大学生的作用
    (一) 优先扶持原则。
    (二) 重点培养政策。
    (三) 重视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培训和选拔乡镇干部。

四、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亭县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 谢靖翔.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2]中国海南黎族农村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 陈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海南森林旅游生态补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赵瑞莹. 海南大学, 2019(01)
  • [4]从《海南日报》看1950-1966年期间海南黎族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D]. 齐家梦.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移民”政策研究——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 谢君君. 前沿, 2017(10)
  • [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保亭县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符晨曦. 海南大学, 2017(02)
  • [7]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 李利. 上海大学, 2011(11)
  • [8]以提高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农村反贫困战略探讨[D]. 柯毅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9]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什玲镇回乡务农大学生的情况调查[J]. 王强. 琼州大学学报, 2001(04)
  • [10]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农村脱贫──海南省保亭县什岭镇回乡大学生情况调查[J]. 王强. 新东方, 2001(03)

标签:;  ;  ;  ;  ;  

优先发展人力资源,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保亭县石岭镇农业大学生返乡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