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武术走进奥运”的一些思考

关于“让武术走进奥运”的一些思考

一、对“让武术进入奥运”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窦军[1](2021)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武术运动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余洋,温搏,修涛,张家明,聂依[2](2021)在《武术入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入奥是武术国际化的引擎和动力源泉。在此,梳理九十年代以来武术入奥的相关文献,从武术入奥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意义、项目设置、瓶颈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前人研究进展,分析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龙春艳[3](2020)在《武术文化传播视域下北京高校留学生武术活动开展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术是我国文化的载体,积淀了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象征,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加,北京市作为我国留学生输入最多的城市,对北京市的留学生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引起了武术界、学术届的广泛关注,专门的留学生武术课、武术比赛、高校国际武术文化交流社团也应势而生。然而目前未发现学术界基于武术文化传播视角对北京高校留学生武术活动开展情况的研究,故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市十三所高校留学生基本情况、传播源、传播途径、传播内容、传播反馈等进行了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来获得相关资料,对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设计访谈提纲,走访北京市专门从事留学生武术教学、武术赛事组织的专家;制定问卷对北京市十三所院校参与武术活动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EXCEL和SPSSAU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北京市高校留学生武术传播途径有武术课教学、武术比赛、武术社团、武术表演以及民间武术活动,其中以官方组织的武术课、武术比赛作为主要传播途径。2.传播内容有长拳、散打、二十四式太极拳、太极剑、舞龙舞狮、咏春拳、双节棍、太极扇和陈氏太极、养生功法等,其中太极拳械为主要传播内容。3.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作为传播源对留学生的支持力度影响留学生武术发展;对外武术师资短缺。4.传播者反馈:留学生对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传播受众反馈:武术课中缺乏武术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武术专项解剖、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不足;留学生在华裁判考核渠道单一;缺乏专门的留学生武术教材。针对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其他相关学科成熟文化传播方法,武术文化传播方法可尝试学科交叉,探索创新结合点,丰富其传播途径。2.根据留学生习武动机与习武兴趣,基于多元性、实用性原则规划留学生武术传播内容。3.国家对外招生政策向武术专业倾斜;学校加强对留学生武术活动宣传;相关部门制定对外武术师资考核标准,加强对外武术师资培养,从而增强对外武术师资力量。4.强化武术课为独立开班的必修课;体育院校制定专门的留学生武术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留学生裁判考核通道;相关部门尽快编译专门的留学生武术教材。

薛浩[4](2020)在《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地方社会的文化标识,是窥视地方社会运行的微观窗口。它源于生产、扎根民间、相伴生活,并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中。但民间武术在时空维度的结构性变动中,也必然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系网络和意义结构。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民间武术长期嵌套于地方社会管理和运行中,在推进地方社会的公共事务、净化社会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武术界对民间武术关注颇多,但主要基于本体论视角下考察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或在体育学框架下说武议武,或对其叙事性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却未曾充分把握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前提下进行研究,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从“民间习武所为何来?”为支点对民间武术结构与功能意义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运用“四因说”解构不同历史时期的沛县武术,以窥探民间武术是如何将个人、社会及国家勾连起来,由此进行结构生产和功能转换。这或许是对武术史学研究范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并以此学术自觉为基础,有可能对武术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或可对民间武术历史勾画出一幅新的图景。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与体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四因说、自然秩序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历史分析、案例研究、口述史等方法,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理路,全面考察沛县武术的历史演进、结构与功能变迁,来呈现不同时空坐标下沛县武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来探讨民间武术在自由与秩序框架下是如何参与身体秩序和社会秩序建构的,进而对民间武术进行现代文化图景的意义建构。其得出主要结论:(1)在传统时期,民间武术扮演着村落自治与管理的非官方组织。不仅具有传承武术拳种、发扬武术精神的作用,还兼具促进社会认同、参与社会治理、调试社会秩序等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其功能选择由国家、社会与个人需求来判定,并在一个整体框架内适时调整。(2)民间习武作为世人追求自由的惯常手段,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其自身主动选择性。习武是一种价值指向性的积极自由行为,并以此来满足自身价值预设。但价值达成之余,因人之欲的驱使而不断扩张,以掠获更大的资源与权力空间等,但必然受到武林制衡、社会控制与国家治理,从而使之走向秩序。(3)民间武术既是社会控制的目标,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在地方社会秩序的建构中起着一种精神性的情感纽带作用,其能够很好地实现一种彼此接近的互通或一种高度自觉的共同,从而产生自我与他人的无形制约。从社会控制的价值取向上来看,民间武术相较于行政干预或强权政治,则能更加根本地、更加有效地触及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从而实现基于价值达成概念下的社会控制。(4)民间武术在不同时期被国家征用是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过程。其根据国家主题的转换、政府性质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来采择其结构功能,而使之为国所用、为社会服务以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与此同时,民间武术自身依照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需适时调整自身角色和定位。(5)民间武术的演进与变迁是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变动过程的缩影,也是国家意志行为向地方性社会延伸、管辖、治理的具体应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在场、社会治理与精英行动互为共治的特点,并由此体现出民间武术从自由到秩序的意义建构过程。(6)民间武术意义的现代建构是其依据自身的调适与更新机制,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依靠自身能动性所进行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文化变迁的一种积极形式。

简文博[5](2019)在《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对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别从研究机构及作者层面、基于文献研究内容展现的知识基础、热点前沿等方面,对研究结果做出讨论和对未来趋势加以分析。从文献的发表时间,我国武术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三个阶段的明显分布:最初形成期1992-2003年;快速发展期2004-2009年;线性成熟期2010-2017年。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规模及团体不断增大,为武术研究的力量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揭示研究知识基础的准确性,主要从文献共被引角度以及作者共被引角度进行探寻,发现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群落主要聚集在以下五个方面:对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发展的研究知识群、对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关系研究的知识群、对武术教育教学研究的知识群、从文化视角剖析武术的知识群以及武术宏观发展指导的知识群。知识基础作为武术研究的根基,期刊文献、书籍文献价值仍然可以不断挖掘和梳理。通过从高被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关键词词频、关键词共现等角度对武术研究热点的挖掘发现武术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太极拳、竞技武术、武术教育、传统武术以及武术传播这六个主要研究热点领域。研究前沿的挖掘主要从三个阶段中对突现性关键词挖掘的角度:发现第一阶段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竞技武术和武术教学上;第二阶段前沿重点关注太极拳生理学与健康促进的研究,同时对竞技武术在竞赛规则、运动员技术动作,高水平训练等问题有深入拓展。第三阶段研究前沿主要关注对武术文化内涵精神、武术文化传播推广以及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保护等方面进行拓展。未来在研究方法上,会越来越重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不仅仅是体育院校,未来会有更多的机构和人员加入。从知识基础上看,知识基础会不断流动,并且武术研究基于的知识基础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围绕武术文化、武术教育、健康促进的研究还将继续不断地涌现。

关博[6](2017)在《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是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文化光耀世界的个性表征。武术最早肇端于狩猎、扩张领地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斗争实践。伴朝代更迭,通过汲取儒家、道家、医学、兵法等思想,进而产生了武术文化性的雏形。尤其各朝各代盛世的出现,使人类对于武力和肉体的征服渐渐演化为精神征服,在战乱时期的保身搏杀功能,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修养身心人格的手段。武术的文化性亦由此发生发展出来。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武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民精神、国民性格的建构中,更具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武术教育是“武”与“育”的并行体,是一种以“武”育“人”的文化实践形式。武术教育的文化性,主要指向武术文化的传承:一是体现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武术的器物包括礼仪、拳种、器械、理论;另一类则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主要表现为武术的思维方式、武者的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等等。在落实到“育人”的实践目的论上,其主要的文化内容就是“仪礼”、“武德”和“侠义”等,以此涵养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性格和道德修为。由此,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实则就是通过武术文化传承而使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活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武术在与西方现代体育的博弈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性格,尤其在武术“西化”的进程中,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向国际社会的推广,却也暴露出了“重武轻礼”、“重技轻德”、“重利轻义”、“重物轻人”、“重他者轻本土”的弊病,原本“术道合一”传承要旨,也逐渐滋生了“重术轻道”的功利倾向,使得中国武术走向了被人戏称为“薄小俗浅”的尴尬境地。在当代,重塑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格,重新使武术文化得到弘扬,就需要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的原则,既要突出建构理路的他者之鉴,也要彰显本土情怀,并在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民间武术家教育实践的文化性等维度开展。

胡平清[7](2013)在《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究武术教育价值的相关问题,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涉及的问题有武术教育的功能及形成、武术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独特性、武术教育的基本属性等。对武术教育功能的调查显示,在传授传统知识方面,认为武术教育对传授哲学、道德、审美思想、军事思想、中医理论、宗教思想等作用非常大或比较的专家百分比分别是91.5%、93.6%、66.0%、61.7%、66.0%、29.8%;在发展智力方面,专家认为武术教育对发展的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的百分比是63.8%;在提升道德素养方面,认为武术教育对提升仁爱、宽恕、忠诚、爱国、诚信、正义、责任、侠义、尊敬、礼仪、勇敢、自信、坚韧、忍耐、恒心、勤劳、谦虚等的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的专家百分比分别是80.9%、66.0%、72.3%、85.1%、74.5%、85.1%、63.8%、85.1%、93.6%、87.2%、89.4%、89.4%、95.0%、83.0%、83.0%、70.2%、66.0%;在体育方面,认为武术教育丰富体育知识、增加体育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培养体育习惯等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的专家百分比分别是70.2%、83.0%、78.7%、97.9%、83.0%;在其它方面,认为武术教育对培养自我意识、独立性、自强不息、自律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的专家百分比分别是70.2%、70.2%、89.4%、85.1%、68.1%、36.2%、68.1%。对武术教育基本属性的调查显示,认为武术教育具有民族性、功能的相对性、方式实践性、注重道德性、严格性的专家百分比分别是95.7%、89.4%、85.1%、91.5%、83.0%。武术项目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武术教育具有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升道德、体育健身、塑造意志等多样化的功能。武术教育功能也体现出差别化的特征,在传授传统哲学、道德等文化,培养仁爱、爱国等道德,培养自强、竞争等品质,增加体育技能、发展体质等方面的作用相对较大。武术教育具有民族性、功能的相对全面性、实践性、重道德性、严格性等属性。基于当前社会的实际,武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道德水准、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实现武术教育的价值,应该重视激发个人的习武动机、重视满足国家的“用武”需求等。

吉灿忠[8](2011)在《武术“文化空间”论绎》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解放,当引进西方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先进经验的同时,文化民族主义开始复苏。上世纪末东西文化论争深深地触动了中国武术领域,各方学者繁讼纷纭,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注脚和求解。但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没有挡住西方文化的东进,反而让中国人更加目不暇接。实际上,在民族间文化交往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符号暴力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以一种被默认的方式实施的,当人们以宽容的态度融入他者文化时,一种亚文化则可能以无限扩大的文化态势渗透到了本土文化系统当中,会在一段或更长时期内表现出“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文化态度。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就长时间处于这种非友即敌、非香花即毒草式的论争,也确实吃够了苦头。实践证明,只有中西体育间的交流与对话,包容与共存才是明智地抉择。“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对文化的产生与变迁所发挥着重要决定或可能决定作用,才使本研究选取以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理和社会文化分层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各种武术“生境”(人类学词语,即“文化空间”)进行了较系统全面地研究,其结果发现:1.武术“文化空间”是指某个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武术文化有关的一段时间。武术“文化空间”可以依据其地理和历史属性进行逐级划分,有的武术“文化空间”具有一定兼容性和交叉性。2.武术“文化空间”表现出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整体性和场域性特征。地域文化特质和文化底蕴是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活态性是指武术依赖于“活态”传承主体来保护、延续和筑建的;传承性是人类学中历时性的表现,是对先民武术文化的有机整合和积累,认同和续延;整体性表现在它是由人、器物、技能、观念、活动和环境共同组成的,即由非物质和物质的有机结合;场域性是指武术生存生产、加工和传颂的“文化场”。3.清末新政是上世纪东西方文化论争的原点,为中国武术转型提供了思想准备,并诱发了对“贱武右文”传统的检讨和“尚武精神”的倡扬。受上世纪末东西文化论战影响,中国武术文化主动地经历了现代性扩张,竞技武术趋于成熟。4.民间武术“文化空间”存在着保护主体的职能模糊;整体性传承和保护工作存在“盲区”;传统文化走空;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空间”断层;信息“复位”失真以及武术场“移植”变味等问题。为此要培养公民本土文化安危意识;建立“武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机制;加强“遗产性保护”;“文化空间”的初始性复活和再生性建造相结合;学校传承和传播并行不悖;重视传统资源经济价值;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协调的双驱动力;建立“武术之村”评选机制,加强村落文化荣誉感等。5.北京奥运会为竞技武术朝向奥运目标发展吹起了“集结号”,技术快速出新和重组;受众者趋于小群体化;传统技术遗缺;文化内涵陨落等问题。为此,要回归文化传统;推进赛场的“城市化”与“农村化”相结合;鼓励技术到基层“采风”;增加竞技武术赛场“文化软实力”;举办展示性“全国武术大会”等。6.武术教育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突出;教学中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现象;语言优势不大;学校缺乏“尚武”者;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因此,要突破“单一学科发展专业”的传统观念;跨越民间与学校武术人才“身份有别”的观念壑沟;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在境内外文化教育机构中强力推介武术教育;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7.演绎性武术“文化空间”是寄存武术文化场所之一。但当下演绎性武术文化产品容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文化萎颓,缺乏武术叙事和宏观的文化发展战略。因此,宜防范演绎性武术表达时高端技术的误导;还原武术技术的本真;注重武术叙事型剧情;杜绝演绎性武术中文化的“去传统”。8.面对虚拟化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要强化法制管理,加强道德舆论监督,规范网络市场;建立“过滤技术”,防范低俗文化进驻网络;重视语言在网络国际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杨建营[9](2010)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回顾人类文明及武术的发展历程可知,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采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与之相适应,武术由最初的原始格杀技术,发展出了以拳种为单位的传统武术,又产生了以竞争为主要特色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晶,其发展的日新月异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武术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武术人文精神的衰落、传统武术的边缘化、学校武术教育的名存实亡、大众武术人口的锐减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由此而致,不仅如此,竞技武术入奥不成反而被亚运会排挤的事实,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尴尬。面对此景,如何使武术走出困境,成为理论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是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是以现代性为核心推动力的工业文明即将走过历史的辉煌,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生态文明正悄然走来。实现上述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相关的时代使命,需要相应的实践载体,武术能否成为这样的实践载体?现代竞技体育无疑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竞技武术正是据此而打造的武术发展的新方向,是否可以根据人类文明的未来趋势,打造武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使武术走出目前困境,迎接光明未来的关键。为此,从以下两方面提出改革设想:学校武术教育领域,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特征,设计充分体现武术精神内核的简明对抗类技术体系,以此服务于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使命。大众健身领域,应剔除武术中不利于健身的动作,并以绵缓型运动为依托,探索促进身心和谐的健身方式。中华武术的对外推广领域,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防卫型特色,构造一种较为文明的对抗形式。武术发展必须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武术技术的分化发展已初见端倪,根据生态文明的理念,可以从原有武术技术中进行提炼,构造三种形态作为未来文明视域下武术发展的主方向:竞技运动领域——以粘连型技法为主的文明对抗形式,艺术领域——以艺术展现类套路为主的和谐艺术形态,健身术领域——以周身协调、内外合一、身心和谐为特色的绵缓型运动方式。唯此,才能架起武术发展的现实与邱丕相教授所预计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未来之间的桥梁。

霍丕兰[10](2010)在《“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国粹,它是先辈们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滋养下,它已发展成为形式多彩、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邃并且在众多方面具有社会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缩影。武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与融合,适应时代潮流的竞技武术套路应运而生。竞技武术套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竞技体育的操作模式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生事物,它是传统武术的理性发展与延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构成现在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建国后国家为更好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把竞技武术套路项目设为的竞技体育项目。如今在“以竞技武术套路为龙头,以社会武术为基础,以武术产业为保证”的总体思想构建武术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竞技武术套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竞技武术套路的标准化、套路的单一化、观赏性低等一系列问题。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发展前景非常让人担忧。因此,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竞技武术套路的概念及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切入,从竞技武术套路现在的发展模式(设立项目、比赛模式)及技术、训练、比赛等问题出发,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套路表演项目成功及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对竞技武术套路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特别是在“十一五”时期国家有关武术的发展策略展开论述。分析了当今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竞技武术套路应加强革新,密切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需要进行整体规划,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并总结竞技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对策及实施“十二五”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的基本步骤,并论证了“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的可行性,为竞技武术套路在2011年至2015年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制定本规划是为进一步推广武术,进一步深化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对“让武术进入奥运”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让武术进入奥运”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武术文化传播视域下北京高校留学生武术活动开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武术国际化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武术国际化传播现状
        2.1.1 武术国际化传播历程
        2.1.2 武术国际化传播成效
        2.1.3 武术国际化传播困境
    2.2 高校留学生习武活动现状
    2.3 北京高校留学生习武活动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结果
        4.1.1 传播受众基本信息情况
        4.1.2 传播受众教育信息情况
        4.1.3 传播受众习武相关信息情况
        4.1.4 传播受众汉语水平情况
        4.1.5 传播受众职业规划情况
        4.1.6 传播内容情况
        4.1.7 传播者师资情况
        4.1.8 传播途径情况
        4.1.9 传播反馈情况
    4.2 分析
        4.2.1 国家政府、学校的支持力度影响来华习武留学生数量
        4.2.2 学校加强对留学生武术活动的宣传
        4.2.3 强化留学生武术课为独立开班的必修课
        4.2.4 基于多元化、实用性原则制定统一、规范的层级传播内容
        4.2.5 加强对外武术师资培养
        4.2.6 组织相关专家尽快编译专门的留学生武术教材
        4.2.7 完善留学生武术比赛奖牌设置
        4.2.8 增设在华留学生裁判考核通道
        4.2.9 影响留学生武术文化传播的其它原因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 C Questionnaire
    附录 D 效度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介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武术研究述评
        1.3.1.1 武术的起源和概念研究
        1.3.1.2 武术的价值和定位研究
        1.3.1.3 武术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1.3.2 地域武术研究述评
        1.3.3 武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1.3.4 民间武术研究述评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1.1 民间武术
        1.4.1.2 自由
        1.4.1.3 秩序
        1.4.1.4 自由与秩序的辩证
        1.4.2 理论基础
        1.4.2.1 四因说
        1.4.2.2 自然秩序理论
        1.4.2.3 社会控制理论
        1.4.2.4 国家治理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创新
        1.5.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2.2 研究思路的创新
        1.5.2.3 学术观点的创新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研究法
        1.6.2.2 田野调查法
        1.6.2.3 历史分析法
        1.6.2.4 案例研究法
        1.6.2.5 口述史方法
    1.7 研究思路与内容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1.8.1 研究重点
        1.8.2 研究难点
2 历史与田野:江苏沛县的历史文化与区域图景
    2.1 历史情景中的田野
    2.2 地理场景中的田野
    2.3 现实图景中的田野
    2.4 沛县域景中的武术
3 演进与变迁:江苏沛县武术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沛县武术(秦汉—1840年)
        3.1.1 古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1.2 古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1.2.1 兵操演练
        3.1.2.2 隐匿民间
        3.1.2.3 寓于舞中
        3.1.3 古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1.3.1 战事之需
        3.1.3.2 武举制度
        3.1.3.3 任侠尚武
        3.1.4 古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1.4.1 统一天下
        3.1.4.2 治国理政
        3.1.4.3 竞逐自由
    3.2 近代沛县武术(1840年—1949年)
        3.2.1 近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2.2 近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2.2.1 流转授拳
        3.2.2.2 民间结社
        3.2.2.3 湖团组织
        3.2.3 近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2.3.1 自然环境
        3.2.3.2 政权迭变
        3.2.3.3 社会变迁
        3.2.4 近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2.4.1 驱除鞑虏
        3.2.4.2 强国强种
        3.2.4.3 自由放任
    3.3 现代沛县武术(1949年—2000年)
        3.3.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
        3.3.1.1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1.2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1.3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1.4 改革开放前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3.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
        3.3.2.1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3.2.2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3.2.3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3.2.4 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 当代沛县武术(21世纪—至今)
        3.4.1 当代沛县武术的社会基础
        3.4.2 当代沛县武术的组织形式
        3.4.2.1 竞技武术
        3.4.2.2 群众武术
        3.4.2.3 学校武术
        3.4.3 当代沛县武术的支撑体系
        3.4.3.1 国家战略
        3.4.3.2 政策利好
        3.4.3.3 续写传统
        3.4.4 当代沛县武术的目标体系
        3.4.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4.4.2 搞活沛县武术产业
        3.4.4.3 提升全民健身健康
        3.4.4.4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3.4.4.5 参与现代社会治理
4 记忆与表达:江苏沛县武术的门派纷呈
    4.1 沛县武术门派的历史形成
    4.2 沛县武术门派的纷呈图景
        4.2.1 纷呈图景
        4.2.2 地理分布
        4.2.3 传承谱系
    4.3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械套路
        4.3.1 沛县武术内容存量丰厚
        4.3.2 沛县武术器械五花八门
    4.4 沛县武术门派的拳种特点
    4.5 民间武术门派的纷呈根源
        4.5.1 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是武术门派纷呈的重要因素
        4.5.2 血缘宗法的传承脉络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制度根源
        4.5.3 宋明理学的文化内核是武术门派纷呈的思想源泉
        4.5.4 门户空间的社会建构是武术门派纷呈的动力机制
        4.5.5 偏于一偶的武学追求是武术门派纷呈的直接动因
5 追问与悬搁:民间习武所为何来?
    5.1 始末缘起:自由的嵌入
    5.2 反本溯源:自由的追问
    5.3 实证考察:自由的达成
6 扩张与制约:民间武术的社会控制
    6.1 民间武术中的自由扩张
        6.1.1 自利则生
        6.1.2 以正求反
        6.1.3 自由扩张
    6.2 社会控制中的民间武术
        6.2.1 利他方能利己
        6.2.2 制衡利益格局
        6.2.3 正义穿插其中
7 平衡与秩序:民间武术的国家征用
    7.1 国家强权与军事征用
    7.2 国家形象与政治征用
    7.3 立德树人与育人征用
    7.4 全民健康与身体征用
8 从自由到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机制
    8.1 精英行动
        8.1.1 武术精英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行动策略
        8.1.1.1 日常生活交往积累了良好的乡性
        8.1.1.2 原发性人力资本增加了社会威望
        8.1.1.3 介入村落公私事务树立公共威望
        8.1.2 武术精英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行动策略
        8.1.3 武术精英在村落纠纷调解中的行动策略
    8.2 地方社会
        8.2.1 湖田之争与地方社会
        8.2.1.1 建国前湖田之争
        8.2.1.2 建国后湖田之争
        8.2.1.3 事件之何以形成
        8.2.2 门派林立与地方社会
        8.2.2.1 门派林立彰显社会伦理规训
        8.2.2.2 武术门派参与村落社会治理
        8.2.2.3 武术门派协同调试社会秩序
    8.3 国家在场
        8.3.1 国家权力机构与民间武术
        8.3.2 国家权力代理人与民间武术
        8.3.3 国家权力符号与民间武术
    8.4 相互在场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Ⅰ
附录2 :访谈提纲Ⅱ
附录3 :访谈提纲Ⅲ
附录4 :碑文选录Ⅰ
附录5 :碑文选录Ⅱ
附录6 :碑文选录Ⅲ
附录7 :碑文选录Ⅳ
附录8 :文件Ⅰ
附录9 :文件Ⅱ
附录10 :民事纠纷案例Ⅰ
附录11 :民事纠纷案例Ⅱ
附录12 :口述访谈选录
学习简历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述
        1.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回顾
        1.3.3 科学知识图谱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3.4 体育领域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现状
        1.3.5 科学知识图谱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6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难点
2 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工具的介绍
    2.2 数据来源
        2.2.1 检索数据库及检索方式
        2.2.2 数据库选择
3 我国武术研究文献主体特征分析
    3.1 武术研究领域文献的特征分布(1992-2017 年)
        3.1.1 第一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3.1.2 第二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3.1.3 第三阶段作者及机构共现分布特征
    3.2 小结
4 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
    4.1 知识基础的概念界定
    4.2 文献共被引分析
        4.2.1 早期开拓性文献分析
        4.2.2 高被引文献分析
        4.2.3 高中心性论文分析
        4.2.4 高被引书籍分析
    4.3 作者共被引分析
        4.3.1 早期研究开拓者分析
        4.3.2 高被引作者分析
    4.4 小结
5 我国武术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5.1 研究热点分析
        5.1.1 高被引文献内容分析
        5.1.2 基于科学发现关键词指标分析
        5.1.3 关键词共现分析
    5.2 研究前沿分析
        5.2.1 突现关键词分析
        5.2.2 研究前沿小结
6 对结果的讨论
    6.1 对数据库和研究方法的讨论
    6.2 对研究者和机构的讨论
    6.3 对知识基础的讨论
    6.4 对研究热点的讨论
    6.5 对研究前沿的讨论
    6.6 对未来研究趋势的讨论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之处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6)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之需
        (二)新时期国民性塑造之思
        (三)武术教育价值平衡之求
        (四)研究者的教育责任之期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主题、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主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基于武术史学视角对武术发展轨迹的研究
        (二)基于武德及武术教育视角对学校武术与教育关系的讨论
        (三) 基于文化学视野对武术的文化学阐释
        (四)基于国家推动层面对当今武术教育必要性的阐释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一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论诠释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与内涵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武术文化的多元特征及层次结构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主要表征
        (一)礼仪——武术教育文化之表
        (二)武德——武术教育文化之魂
        (三)侠义——武术教育文化之气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思想根基
        (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
        (三)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价值意蕴
    一、传统武术教育文化性理论研究的时代回应
        (一)人的社会属性发展需要的现实性
        (二)当代武术教育属性满足的可能性
        (三)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二、以“武”育“人”:武术教育的本体价值
        (一)武术育“人”的功能
        (二)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三、至“武”即“文”:武术教育的发展价值
        (一)丰富学校体育的内涵
        (二)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拓展道德教育的理路
    四、借“武”塑“魂”:武术教育的文化担当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承继与创新传统文化
        (三)保护武术文化的生态
第三章 武术教育文化性的历史溯源
    一、“术”与“道”:武术教育文化的萌发
        (一)“术”与生产劳动的统整
        (二)“道”与精神生活的并包
    二、发展与异化:武术教育文化的历时考察
        (一)古代:从“和谐共生”到“重术轻道”
        (二)近代:工具性的彰显与文化性的内隐
        (三)当代:政治权力支配与西方文化入侵
    三、武术教育文化要素的流变:横向的剖析
        (一)武术名称的流变
        (二)武术教育内容的流变
        (三)武术器械的流变
        (四)武德表现形式的流变
    四、小结:武术教育文化性发展的历史启示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制约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社会功能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的育人实效
第四章 文化性缺失:武术教育异化的表征与原因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表现
        (一)重“武”轻“礼”
        (二)重“技”轻“德”
        (三)重“利”轻“义”
        (四)重“物”轻“人”
        (五)重“他者”轻“本土”
        (六)重“技艺”轻“内涵”
        (七)重“现代”轻“传统”
        (八)重视“精英教育”轻“大众教育”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异化的归因
        (一)社会维度的原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三)武术自身的原因
第五章 本土之承与他山之石:武术教育文化性的理性建构
    一、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核心原则
        (一)坚持“钩沉拾遗”与“时代观照”相结合
        (二)坚持“个性保持”与“个性让度”相融贯
        (三)坚持内隐之“道”与外显之“术”相统整
    二、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本土之承
        (一)本土信念:弘扬武术文化性的精神追求
        (二)本土文化: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价值理性
        (三)本土学者:弘扬武术文化性的主体承担
    三、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他者之鉴——基于仪礼的视角
        (一)柔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二)空手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三)跆拳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四)日韩剑道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五)泰拳对中国武术教育的借鉴
        (六)对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四、武术教育文化性建构的具体理路
        (一)彰显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内涵
        (二)突出专业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三)发展通识武术课程的文化性
        (四)注重社会武术教育的文化性
        (五)提升武术文化的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社会对武术价值取向的改变
        1.1.2 武术教育在当代社会面临诸多问题
    1.2 研究目的
        1.2.1 探究学校教育中武术教育的个体功能相关问题及其基本属性
        1.2.2 分析在中国当代社会武术教育功能的价值体现及实现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武术及武术教育
        1.4.2 功能及教育功能
        1.4.3 体育功能及武术功能
        1.4.4 价值及教育价值
        1.4.5 武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2.1.1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在传授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研究
        2.1.2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研究
        2.1.3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研究
        2.1.4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在塑造人格方面的作用研究
        2.1.5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在其它方面的教育功能研究
    2.2 关于武术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实现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问卷法
        3.2.3 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探析
        4.1.1 武术教育个体功能形成的结构属性基础
        4.1.2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所具有的个体教育功能及其形成
        4.1.3 武术教育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4.1.4 近现代武术教育个体功能的蜕变问题
    4.2 武术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及对其价值实现的思考
        4.2.1 学校体育中武术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4.2.2 对实现武术教育价值的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武术“文化空间”论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对象、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方法论
        三、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重点
    第七节 主要观点
    第八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武术“文化空间”解读
    第一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阐释
    第二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分类
        一、按照场所分类
        二、按照历时性分类
    第三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表现特征
        一、武术“文化空间”的地域性
        二、武术“文化空间”的活态性
        三、武术“文化空间”的传承性
        四、武术“文化空间”的整体性
        五、武术“文化空间”的场域性
第三章 趋向复线进化的百年武术“文化空间”
    第一节 上世纪初东西文化之争对武术“文化空间”的影响
        一、“清末新政”是扬起东西文化论争的原点
        二、“土洋体育”之争对武术文化阵地的影响
    第二节 本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论争对武术“文化空间”的影响
        一、世纪之交文化全球化棱镜下的文化论争
        二、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论争下的武术“文化空间”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武术“文化空间”遭遇的抵牾及其新秩序
    第一节 民间武术“文化空间”萎顿与雄起
        一、民间武术“文化空间”的萎顿
        二、民间武术“文化空间”的雄起
    第二节 竞技赛场的冷落与高涨
        一、竞技武术“文化空间”扮演的文化角色
        三、竞技武术赛场的朝阳之路
    第三节 武术教育环境的突围与跨越
        一、中国武术教育之旅
        二、学校武术“文化空间”的遗缺
        三、武术教育环境的突围与跨越
    第四节 演绎性武术的强势与偏锋
        一、“演绎性武术”的提出
        二、演绎性武术是文化的时代性体现
        三、演绎性武术的文化角色
        四、当代演绎性武术的出路
    第五节 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及其“远距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其“远距作用”
        二、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及其路径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案例之一:文化合力作用下明清时期的太极拳
    案例之二:“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
    案例之三:新会黄冲小学的考查报告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主要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重点
    八、研究难点
    九、理论假设
    十、基本观点
    十一、创新点
    十二、概念界定
正文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及可行性分析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生态文明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可行路径
第二章 武术对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可能的贡献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学校教育领域的武术实践
    第二节 社会领域的大众武术实践
    第三节 对外文化推广领域的武术实践
    第四节 国家行为的强力保障
第三章 武术的发展方向与生态文明理念的顺应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和谐武术对抗运动形式的打造
    第二节 和谐武术艺术形态的打造
    第三节 和谐武术健身方式的打造
    第四节 未来生态文明中武术的主要形态展望
主要结论及设想
其他观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材料1 学术界相关生态文明研究的综述
附录材料2 相关武术概念研究的综述及分析
附录材料3 现代手搏运动的简要规则
附录材料4 调访内容
附录材料5 主要学习经历
附录材料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10)“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2. 竞技武术套路及相关概念
    2.1 竞技武术的定义
    2.2 竞技武术套路的定义
3.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
    3.2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竞技武术套路文化内涵亟待补充
        3.2.2 竞技武术套路规则需要完善
        3.2.3 竞技武术套路需要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
        3.2.4 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营养不良
        3.2.5 竞技武术套路产业化有待开发
4. “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
    4.1 制定“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的依据
        4.1.1 国家的政策是重要保证
        4.1.2 “十一五”武术发展的目标是重要理论依据
        4.1.3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是现实依据
    4.2 制定“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发展对策的保障
        4.2.1 国家扶持力度是重要的保证
        4.2.2 选拔优秀人才是基础保障
    4.3 “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策
        4.3.1 发展竞技武术套路产业化,完善自身造血功能
        4.3.2 组织竞技武术套路赛事,加强传播力度
        4.3.3 加强政府支持度,推广完善武术项目
        4.3.4 完善裁判规则及手段,培养裁判后备人才
        4.3.5 以市场为手段,促进竞技武术套路职业化
        4.3.6 完善竞技武术套路理论,体现东方文化内涵
        4.3.7 狠抓基础,吸取传统特色,技术突破创新
        4.3.8 开展体现竞技武术套路本质特色的运动会
        4.3.9 精确定位,受众分明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对“让武术进入奥运”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组织理论视域下武术运动发展的策略研究[D]. 窦军.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2]武术入奥研究综述[J]. 余洋,温搏,修涛,张家明,聂依. 武术研究, 2021(05)
  • [3]武术文化传播视域下北京高校留学生武术活动开展情况研究[D]. 龙春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20(07)
  • [4]自由与秩序:民间武术意义的建构 ——基于沛县武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D]. 薛浩.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基于知识图谱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 简文博.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论武术教育的文化性[D]. 关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7)
  • [7]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 胡平清. 北京体育大学, 2013(11)
  • [8]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 吉灿忠.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9]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 杨建营.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10]“十二五”期间竞技武术发展对策研究[D]. 霍丕兰.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关于“让武术走进奥运”的一些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