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XC的上下端口数量对LSP阻塞性能的影响

OXC的上下端口数量对LSP阻塞性能的影响

一、Impact of Number of Add/Drop Ports of OXCs on LSP Blocking Performance(论文文献综述)

苏明[1](2021)在《基于T-SDN的四层多粒度光交叉连接网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以光纤、波带和波长为主的三层多粒度光交叉连接(Multi-Granularity Optical Cross-Connect,MG-OXC)结构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该结构中波长利用率低、波带受波长连续性限制。而基于光码分复用技术(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OCDM)的三层结构,可以提高波长利用率,但端口使用数明显增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包含光纤、波带、波长和光码四层粒度的MG-OXC结构,对其硬件结构、控制层面和资源分配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硬件方面,介绍四层MG-OXC的具体结构组成,一方面应用光码粒度以提高波长利用率,另一方面使用码群路由(Code Group Routing Entity,CGRE)结构以降低业务传输时的端口使用量。其次,在控制层面,本文着重介绍了层次PCE(Hierarchical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H-PCE)的结构与通信过程,提出基于传送SDN(Transport-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T-SDN)且用于H-PCE的双向备份PCE结构,以降低网络复杂度和瘫痪风险。然后,对四层MG-OXC结构下的多粒度资源分配过程进行研究,包括波长分配、波长捆绑、光码资源分配。本文在波带交换(Waveband Switching,WBS)的基础上提出最大公共路径捆绑算法,在CGRE光码捆绑的基础上提出码群(Code Group,CG)业务的波长选择策略,以减少业务传输中的解绑捆绑次数和端口数目,提升业务传输效率;对四层MG-OXC资源分配过程做总结叙述。最后,将四层MG-OXC结构与两类三层结构的端口数进行对比,分析四层结构中WBS模块对降低端口使用量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对使用OCDM与CGRE的两种四层结构的端口数目做对比,发现CGRE的光码捆绑可有效降低端口数目;对CGRE丢包率进行分析,发现光码的合理捆绑可降低丢包率;文章结尾验证分析了光码粒度的增加可以提升波长利用率。

王琪龙[2](2021)在《面向PCE的四粒度光交换路径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基建的提出,5G通信推动网络由“光+电”混合通信网向全光通信网络发展。传统光网络架构的底层网络节点需要计算并传输大量的用户请求,负载过大易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仅仅增加光转发设备已无法满足多样化的业务。该文融合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实现数控分离,将计算功能集中至控制层,并利用光交叉技术构建软件定义四粒度光交换网络。新型网络架构具有更高的灵活性,需要适配的资源分配算法。因此,该文对四粒度光交换网络的业务传输算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研究SDN网络和多粒度光交换技术,以状态路径计算单元(Stateful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S-PCE)充当控制层的控制器,构建软件定义四粒度光交换网络。网络控制层集中管理整个网络,并结合底层GMPLS分布式结构协同控制完成数据转发,实现向软件定义光网络的过渡。其次,研究软件定义四粒度网络资源分配算法。在改进传统CSPF路由算法基础上,提出约束最短码群路由算法。对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路径的业务请求,在带宽约束条件下,按照码群路由(Code Group Routing Entity,CGRE)技术进行光码捆绑共同传输业务,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带宽的占用率。针对光码资源利用不充足的问题,提出斐波那契光码分配算法。网络在S-PCE的控制下,采用斐波那契数列动态不固定捆绑光码,对光码级业务请求进行预计算,高效地使用光码资源完成路径计算功能。最后,对支持CGRE的四粒度光交换结构和基于光码分复用(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OCDM)的四粒度光交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引入CGRE可以减少网络资源消耗。同时,对提出的路由与光码分配算法在波长使用数、光码利用率和吞吐量等方面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梁青格[3](2019)在《基于SDN多粒度光交换体系的负载均衡最优路径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网络在部分城市的试运行,互联网行业又进入新时代,面临5G网络带来的高爆发流量,现有的网络架构及网络规模的在数据转发存储的性能上已经出现了瓶颈。软件定义网络架构的出现,实现了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分离,集中式的控制管理,开放式的资源统一调配。多粒度光交换网络融入软件定义网络架构中,实现软件定义网络平缓的向软件定义光网络发展。首先,该文在计算链路权重的过程中,引入数学概率模型,使用光码链路容量类比物理带宽计算链路的可达性,充分考虑链路的随机故障。基于此,提出基于光码链路转移的链路权重算法,利用简单的拓扑结构说明该算法流程,并在复杂的拓扑结果与其他两个算法进行分析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易于实现且运行快,不仅有效的避免了任意两条链路的权重值相差过大,而且还克服了串联链路中链路权重值相等的问题。其次,该文为了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获取多条件下的最优路径,同时以网络吞吐量、光码预留情况、负载均衡率三个约束条件为质量指标对其进行优化,并在光码分配的过程中引入码群路由技术,获得多用户请求下的最优路径。分析该算法对网络负载均衡性能的改善程度,实验结果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当网络中同时有多个用户请求到达时,可以将光码尽可能的分配到整个网络中。最后,对该文采用的网络体系的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对网络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比较。比较相同用户请求的条件下,单层光交叉连接结构与三层光交叉连接结构消耗的端口数;分析当负载均衡程度一样时,光码通路对吞吐量以及阻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根光纤中的光码通路数量越多,吞吐量越大、阻塞率越小,且在引入码群路由后效果更为明显。

孙浩[4](2018)在《面向PCE的多粒度交换体系中路由及资源分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对业务通信需求的增长,由电信号处理光信号的交换逐渐的跟不上需求。在传统交换网络中,每个节点均负责计算路径,同步整个网络状态,这大大增加了网络的负担。而且以波长作为最基本的路由粒度,导致波长利用率相对较低。由于波长连续性的限制,目前波带技术的路由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利用。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路径计算单元(PCE)技术的多粒度交换网络,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针对现有交换系统效率低下的问题,采用了一种基于PCE技术的多粒度交换体系。由PCE负责网络中的路由计算和分配资源工作,既简化了网络结构,减少了节点负载,又提高了光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生存性,有助于实现光网络向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光码自身容量大、更灵活的优势,将光码粒度引入多粒度交换系统中。结合PCE技术,提出了一种更合理地路由路径算法和资源分配策略。然后提出了一种对光地址码进行捆绑传输的码群路由体(CGRE)技术,通过对光码的捆绑建立码群路由体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减少端口资源消耗,提高光纤利用率。最后,对本文所提出的算法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整个交换体系的性能指标,主要是丢包率、阻塞率以及系统吞吐量等进行了仿真分析。从而证明了面向PCE的多粒度交换体系的优势所在。

张洋洋[5](2017)在《基于码群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业务流量的快速增长正推动光传输网络技术的发展,宽带业务的普及使光纤通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要求更大规模的光交叉连接(OXC)。传统的交换技术中,随着光纤数目和波长数目的增加,OXC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研究了多粒度光交换,提供多种粒度进行交换,可以有效地解决交叉连接结构规模受限,灵活性差等问题。同时,为了克服波长连续性的限制,引入光码粒度,将经过相同路径的光码路径进行捆绑组成码群路由体进行传输,故本文对基于码群路由的多粒度交换技术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了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传统的多粒度交换技术,波带交换技术以及码分多粒度交换技术,重点介绍了多粒度交换技术的优势所在。其次,对多粒度交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主要有多粒度光交换的节点结构,多粒度光交换中的波分复用技术和码分复用技术以及路由资源分配。然后研究了码群路由,分析了码群路由网络,码群路由的实现,基于PCE的码群路由。对码群路由中所用的码进行了分析比较,举例说明了码群路由中的路由选择方法。最后,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本文所研究的码群路由和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系统进行了分析介绍。主要有所用地址码的误码率,与光码分复用的路径交换在丢包率方面进行了比较,对网络的阻塞率,吞吐量性能等也进行了分析,从而验证了基于码群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网络的性能。

高义[6](2014)在《军事光网络中的多播多粒度业务疏导算法仿真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军事通信的应用呈现多样化,多播技术已经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应用。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技术为多播技术的多样化带宽需求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在IP over WDM光网络中,多播连接请求的带宽往往小于一整波长容量,如果直接用一个波长来传输一个IP用户业务,将导致非常低的资源利用率。为了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降低业务的阻塞率,将低速业务复用到高速的光通道,这种技术称为低速业务量疏导。同时,随着光纤中可用波长数不断增加,普通光交叉连接设备的端口成本也随之大大提高。因此,有必要将多个波长疏导进波带通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输,每个波带只占用一个交换端口,以减少光交叉连接设备的端口数,这种技术称为波带交换技术。本文首先在IP over WDM光网络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低速业务量疏导和波带交换技术,提出了动态多播多粒度业务量疏导机制。并设计了多播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的模型和一种支持多播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的节点结构。根据军事通信中网络应用的不同类型,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阻塞率定义。并根据对军事通信中不同网络应用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两种分别以最小化不同类型阻塞率为目标的多播多粒度疏导算法。最后,本文在VC++6.0环境下设计了算法仿真软件,对本文提出的算法和传统的单粒度疏导算法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粒度疏导算法比单粒度疏导算法在降低网络的阻塞率和降低节点的端口成本方面表现更好。

曹水[7](2012)在《IP over WDM光网络中支持业务划分的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算法的研究与仿真实现》文中指出互联网新型业务的迅速增长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应用而生的波分复用技术可以提供大容量、长距离、高质量的传输,进而满足网络和业务的需求。但如果为网络中的每个业务(大都是低速IP业务)提供一条专用的波长通道(光路),会导致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因此,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尽可能降低网络设备成本,有必要将一组低速IP业务疏导进一条高容量的光路中,即进行业务量疏导。同时,随着光纤中可用波长数不断增加,普通光交叉连接设备的端口成本也随之大大提高。如何将光路打包成更高速的波带通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输,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光交叉连接设备的端口的消耗,即进行波带疏导,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业务量疏导和波带疏导有效地结合,动态地为亚波长(即低速IP业务)、波长以及波带粒度的业务提供高速、高容量、端到端的连接,即进行多粒度疏导。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网性能,有效地将波带交换技术和业务量疏导相结合,并达到进一步节省端口的目的,本文设计了支持可重配置异类波带交换光网络中的多粒度业务量疏导机制--MGH,并基于MGH机制,设计了四种启发式算法:支持TG-MGH的辅助图算法MGH-WIAG、支持WS-MGH的辅助图算法MGH-BIAG、支持MGH的联合疏导辅助图算法MGH-IGAG、及MGH-IGAG的改进算法IMGH-IGAG。为评估所设计的算法性能,本文利用VC++6.O平台开发了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显示,与以前的WS算法和基于联合疏导策略(IGP)的多粒度疏导算法相比,在多粒度光网络中,MG-IGAG算法不但能有效地同时执行业务量疏导和波带转换,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业务量多样性问题,尤其是在端口节余方面。

杜书[8](2012)在《智能光网络中基于业务属性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承载网络,传统光网络只是为用户提供传输带宽,并不关心承载在其上的业务的具体类型。随着“智能光网络”技术的引入,光网络开始了向“业务网络”的角色转变,光网络能够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为了更好地适应业务的个性需求,光网络需要对接入业务的属性更深入的了解,针对不同需求的业务设计不同的传送策略,以满足新型业务的需求。本文中,作者主要研究了基于业务属性驱动的光网络资源配置问题,针对业务的可用性要求、采用的保护方式、连接持续时间以及连接类型设计了新的业务配置方法和机制。光网络中的一个故障将引起大量业务的中断。为了保证业务的可用性,共享保护广泛应用于解决网络故障问题。在共享保护中可以通过引入“共享保护优先级”提高保护波长通道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章中,作者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相对优先级设置方法。在新方法中,针对每一个新到来的连接请求,在保证其加入不会导致现有连接的可用性下降到低于要求值的前提下,总是允许设定新连接比网络中现有连接有更高的优先级,尽可能地为新连接获得最大可用性,这样可以减少由于达不到可用性要求而导致连接请求被拒绝的情况。基于这个新的优先级设置方法,作者设计了FPS共享保护算法。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FPS算法相对现有算法能够降低连接请求阻塞概率,提高了波长通道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针对共享保护的故障恢复速度较慢的问题,作者从信令机制的角度研究了缩短故障恢复时间的方法,扩展了现有的GMPSL信令协议,提出了一种保护光路的快速双向激活信令机制,它分别从首尾两个方向同时激活一条保护光路,分析结果显示它能显着缩短保护倒换过程中的告警激活时间,且在激活过程中需要更少的信息消息数,可以降低网络故障时控制平面的负载。在第三章中,作者研究了共享保护中节能的路由波长分配和OADM(OpticalAdd-Drop Multiplexer,光分叉复用器)端口分配问题。共享保护中的保护光路只是“软预留”于控制平面中,但在它们经过的节点上没有进行传输平面的OXC(Optical Cross Connect,光交叉连接)的配置,所以它们并没有承载光信号传输。基于保护光路的虚光路特性,作者设计了一种共享保护中节能的路由波长分配算法,称为PA算法,它通过最小化网络中承载了工作光路的光纤数,来减少光中继设备产生的能耗,从而降低整个网络的能耗。仿真结果显示,PA算法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相对于传统的RWA算法它减少了超过40%的光中继设备的功耗。本章中还首次提出了共享保护中的OADM端口分配问题,并且设计了一种节能的端口分配算法,称为FFwO算法,它利用这共享保护光路的虚光路特性,可以通过最小化处于工作状态的OADM模块的数量来降低整个光网络的能耗。连接持续时间是智能光网络中业务的一个重要属性。智能光网络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地建立和拆除连接,在建立连接之前,网络能够提前预知连接的持续时间。本文第四章研究了在连接持续时间预知情况下节能的资源配置问题,设计了基于连接持续时间的节能RWA算法、OADM端口分配算法以及业务疏导算法。三种算法中都分析了设备在工作状态和空闲状态时存在的能耗差别,借助对每一条业务连接持续时间的了解,减少设备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从而降低网络中设备的能耗。在RWA问题中,作者针对动态多纤光网络场景,设计了一种新RWA算法—HTAPE算法,它能够降低网络中光中继设备的能耗。对于OADM端口分配问题,新的STA算法通过减少OADM模块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可以降低网络中OADM产生的能耗。针对子波长连接的配置问题,作者设计了新的业务疏导算法—PEP算法,它能够使得由于新连接的建立而引起网络能耗的增加最小。本文的第五章研究了智能光网络中针对光多播业务的资源配置问题。RSVP-TE信令协议在光网络中仅限于对点到点连接的支持,它的后向预留信令机制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建立点到多点光多播连接。本章中对现有RSVP-TE信令机制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两次握手的光多播信令机制,与原有信令机制中只有一次信令消息交互过程相比,增加了目的节点向源节点报告可预留波长信息的步骤。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了一种节约波长转换器的波长分配算法,它解决了多播信令过程中的“预留冲突”问题。新的波长分配算法提高了网络中波长转换器的使用效率。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新算法在波长转换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明显降低建立光多播连接失败的概率。

沈建华[9](2012)在《光网络生存性及智能控制平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光网络(ION)引入了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的分布式控制平面,可以提供动态的网络资源发现能力、连接的自动建立和拆除能力、流量工程能力和高效的保护恢复能力。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系统建模、算法构建和性能仿真等多种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了光网络生存性、GMPLS/OBS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以及无源光网络生存性和带宽分配技术。论文首先在概述光网络生存性机制基础上,分析了多层多域光网络中主要的生存性机制。针对多粒度交换光网络生存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支持GMPLS多粒度疏导的共享恢复GSR算法,仿真结果表明GSR算法的恢复成功率性能明显改善。针对共享保护机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备用重置(AWPRF)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恢复率性能较传统GBR和GBR-ILP算法有明显改善。针对光网络波长路由分配(RWA)问题,提出了一种智慧蚂蚁动态波长路由(SA-DRWA)算法,通过引入随机扰动和链路空闲率约束,可以在实现负载均衡的同时得到阻塞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改进。接着,论文研究GMPLS/OBS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概述了控制平面生存性一般模型,分析了评价其性能的控制平面恢复时间模型。针对GMPLS/OBS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信令提前回送机制并仿真分析了建路时延性能;提出了基于QoS的LSP共享(QLS)机制,仿真结果表明在保证高级别业务性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小低级别业务的丢包率。最后,论文研究了无源光网络(PON)的生存性机制以及动态带宽分配。在概述PON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PON保护机制的性能;针对两级级联分光PON的生存性问题,通过数值仿真得到了不同保护方案的性能以及不同的分光比对保护性能的影响;针对PON上行传输空闲时间问题,提出了无空闲时间损失的传输方案以及适配该方案的动态带宽分配NIL-DBA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NIL-DBA算法使PON系统的带宽利用率和业务时延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于飞[10](2012)在《支持流量疏导的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光网络引入了GMPLS控制平面,具有支持多粒度交换和动态带宽提供,有效提高了光网络提供业务的智能性和灵活性。多粒度光网络的生存性是智能光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针对支持流量疏导的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采用理论研究、建模分析和数值仿真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光网络发展和应用现状,讨论了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的研究意义,并详细分析了多粒度光网络节点架构、GMPLS控制平面和多粒度交叉连接器实现技术。对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策略、GMPLS的故障恢复过程、流量疏导及生存性流量疏导等主要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波带故障用基于波带路径的恢复(WBRWBF)和波长故障用基于波长路径的恢复(WRWF)等已有MG-ON链路故障恢复机制的优劣,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GMPLS的多粒度光网络改进共享恢复机制(GSR)。当网络中出现链路失效后,GSR可以差异化地恢复不同粒度的故障业务,从而提高网络的生存性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网络节点端口较少时,GSR算法相对于传统的WBRWBF+WRWF算法的成功恢复率有明显提高;而且当波带的粒度G越大,所需的网络节点端口数越少。论文还对支持流量疏导的多重故障保护算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共享路径保护的光网络存在的“多重故障”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资源重置机制——优先配置可替代的工作路径(AWPRF)算法,可以减少需要资源重置的请求总数。仿真对比了AWPRF算法与传统的GBR和经典的GBR-ILP算法性能,结果表明:AWPRF算法恢复故障业务所带来的无保护和弱保护请求数明显比传统备用重置算法(GBR)的少得多;同时,与GBR-ILP算法相比,AWPRF算法在轻负荷时恢复率性能改善明显;重负荷时虽然恢复性能不够理想,但可以明显降低计算复杂度。

二、Impact of Number of Add/Drop Ports of OXCs on LSP Blocking Performa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pact of Number of Add/Drop Ports of OXCs on LSP Blocking Performanc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SDN的四层多粒度光交叉连接网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MG-OXC结构与SDN
    2.1 MG-OXC结构
        2.1.1 三层MG-OXC结构
        2.1.2 四层MG-OXC结构
        2.1.3 三层与四层MG-OXC结构比较
    2.2 PCE结构类型与部署方式及其通信过程
        2.2.1 PCE的结构与部署方式
        2.2.2 状态PCE
        2.2.3 PCE的通信过程
    2.3 传统网络到SDN的变迁
        2.3.1 ASON结构
        2.3.2 SDN三层结构
        2.3.3 Open Flow架构
        2.3.4 Open Flow架构在Open Day Light中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T-SDN和 H-PCE的双向备份PCE
    3.1 T-SDN引入背景
    3.2 T-SDN结构类型及其虚拟化
        3.2.1 整体T-SDN
        3.2.2 分层T-SDN与平面T-SDN
        3.2.3 T-SDN的网络虚拟化
    3.3 双向备份PCE
        3.3.1 H-PCE结构
        3.3.2 面向H-PCE的双向备份PCE
        3.3.3 H-PCE及备份PCE在 T-SDN中的部署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T-SDN的四层多粒度资源分配
    4.1 引言
    4.2 波长粒度资源分配
    4.3 波带粒度资源研究
        4.3.1 WBS
        4.3.2 最大公共路径波长捆绑算法
    4.4 光码粒度资源分配
        4.4.1 CGRE结构
        4.4.2 光码分配算法
        4.4.3 CG波长选择策略
    4.5 四层MG-OXC多粒度资源分配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层MG-OXC结构性能仿真与分析
    5.1 四层MG-OXC的端口数分析
        5.1.1 四层 MG-OXC与含光码三层 MG-OXC端口数对比
        5.1.2 四层 MG-OXC与不含光码三层 MG-OXC端口数对比
    5.2 基于CGRE的四层MG-OXC端口数分析
    5.3 CGRE结构丢包率分析
    5.4 四层MG-OXC中光码对波长利用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面向PCE的四粒度光交换路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SDN的四粒度光网络体系
    2.1 多粒度光交换结构
        2.1.1 三层多粒度光交叉结构
        2.1.2 基于OCDM的四层多粒度光交叉结构
        2.1.3 四层MG-OXC与三层MG-OXC节点结构的对比
    2.2 软件定义四粒度网络
        2.2.1 SDN技术
        2.2.2 SDN—PCE通信流程
        2.2.3 SDON网络结构
    2.3 四粒度光网络的资源分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PCE的四粒度网络路由策略研究
    3.1 基于S-PCE的四粒度光网络
        3.1.1 S-PCE
        3.1.2 基于PCE的网络结构
        3.1.3 单点故障的备用式四粒度模型
    3.2 四粒度码群路由策略
        3.2.1 码群路由技术
        3.2.2 基于S-PCE的四粒度码群路由网络
    3.3 四粒度网络路由分配
        3.3.1 四粒度网络路由算法
        3.3.2 四粒度网络路由域的建立
        3.3.3 约束最短码群路由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PCE的四粒度网络光码分配研究
    4.1 光码资源分配
        4.1.1 光码分配问题
        4.1.2 斐波那契光码分配算法
        4.1.3 斐波那契光码分配算法实现流程
    4.2 光码预留策略
        4.2.1 四粒度网络光码冲突
        4.2.2 光码预留冲突避免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与仿真结果验证分析
    5.1 系统性能分析
        5.1.1 网络端口数
        5.1.2 路由结果
    5.2 光码分配算法分析
        5.2.1 波长数
        5.2.2 光码利用率
        5.2.3 吞吐量
    5.3 光码预留过程模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基于SDN多粒度光交换体系的负载均衡最优路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研究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网络体系架构及其相关技术
    2.1 SDN技术
        2.1.1 SDN架构
        2.1.2 SDN的通信流程
        2.1.3 SDN的实现方式
    2.2 多粒度光交换网络
        2.2.1 多粒度光交换网络
        2.2.2 码群路由
    2.3 基于SDN的多粒度光交换网络体系
        2.3.1 基于状态PCE的控制平面架构
        2.3.2 网络体系架构
    2.4 相关技术概述
        2.4.1 链路权重计算
        2.4.2 最优路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光码链路转移的链路权重算法
    3.1 现有的权重计算方法
        3.1.1 邻域搜索算法
        3.1.2 基于有序二叉决策图算法
        3.1.3 边收缩算法
    3.2 网络模型与相应假设
    3.3 基于光码链路转移的链路权重算法
        3.3.1 链路权重算法思想
        3.3.2 链路权重算法步骤
        3.3.3 算法的计算结果
    3.4 链路权重算法的评估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负载均衡的路径分配算法
    4.1 常用的负载均衡路径算法
        4.1.1 多路径分流算法
        4.1.2 动态权值算法
    4.2 网络链路的相关定义
        4.2.1 光码链路的流量约束定义
        4.2.2 路径分配的指标定义
    4.3 基于负载均衡的最优路径算法提出
        4.3.1 路径算法的核心思想
        4.3.2 光码路由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4.3.3 路径算法的步骤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的验证及分析
    5.1 网络端口资源的消耗
        5.1.1 网络端口数的计算
        5.1.2 端口消耗分析
    5.2 系统交换性能的分析
        5.2.1 网络吞吐量的比较
        5.2.2 系统阻塞率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面向PCE的多粒度交换体系中路由及资源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多粒度光交换网络
    2.1 光交换节点结构
        2.1.1 单层MG-OXC结构
        2.1.2 多层MG-OXC结构
        2.1.3 两种结构的比较
    2.2 光交换技术
        2.2.1 波带交换技术
        2.2.2 光码分交换技术
        2.2.3 基于OCDMA的多粒度交换结构
    2.3 PCE技术
        2.3.1 PCE体系结构
        2.3.2 PCE计算模型
        2.3.3 PCE通信协议
        2.3.4 面向PCE的多粒度交换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由及资源分配方案
    3.1 路由路径计算
        3.1.1 Dijkstra算法
        3.1.2 动态权值函数算法
    3.2 路由资源分配
        3.2.1 波长分配策略
        3.2.2 基于PCE的光码分配策略
    3.3 参数设计及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码群路由技术
    4.1 码群路由基本概念
    4.2 码群路由捆绑
        4.2.1 码群路由捆绑实例
        4.2.2 码群路由捆绑策略
        4.2.3 码群路由的优势
    4.3 光地址码
        4.3.1 光地址码的构造
        4.3.2 单重合码性能分析
    4.4 码群路由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及性能分析
    5.1 多粒度交换网络结构分析
    5.2 交换网络性能分析
        5.2.1 系统丢包率分析
        5.2.2 系统阻塞率分析
        5.2.3 系统吞吐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基于码群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2.1 传统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
        1.2.2 波带交换技术
        1.2.3 码分多粒度交换技术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研究基础
    2.1 多粒度光交换的节点结构
        2.1.1 单层多粒度光交换节点结构
        2.1.2 三层多粒度光交换节点结构
        2.1.3 两种节点结构的分析
    2.2 多粒度光交换中的技术介绍
        2.2.1 波分复用技术
        2.2.2 光码分复用技术
        2.2.3 基于光码分复用的多粒度交换结构
    2.3 多粒度光网络的路由分配
        2.3.1 路由与波长分配
        2.3.2 路由资源分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码群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
    3.1 PCE概述
        3.1.1 PCE的体系结构
        3.1.2 PCE的计算模型
        3.1.3 PCE的通信协议
    3.2 码群路由
        3.2.1 码群路由交换路径
        3.2.2 码群路由网络
        3.2.3 码群路由的实现
        3.2.4 基于PCE的码群路由
        3.2.5 PCE实现CGRE交换
    3.3 码群路由的捆绑及优势
        3.3.1 光码捆绑的方式
        3.3.2 码群路由的优势
    3.4 地址码的选择
        3.4.1 光正交码
        3.4.2 素数码
        3.4.3 单重合码
        3.4.4 不同地址码的比较
    3.5 码群路由的路由选择
        3.5.1 最优路径路由选择
        3.5.2 码群路由选择
        3.5.3 路由选择的举例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性能分析
    4.1 码群路由性能分析
        4.1.1 OCS码系统性能分析
        4.1.2 丢包率的性能分析
    4.2 多粒度网络性能分析
        4.2.1 阻塞率的性能分析
        4.2.2 吞吐量的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6)军事光网络中的多播多粒度业务疏导算法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网络概述
        1.1.1 WDM技术的介绍
        1.1.2 IP over WDM网络的发展
        1.1.3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1.2 WDM光网络中的多播技术
        1.2.1 WDM光网络中的多播技术简介
        1.2.2 WDM光网络中多播技术主要研究的问题
    1.3 本文工作
    1.4 结论
第2章 多播多粒度业务疏导模型设计
    2.1 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的概念
        2.1.1 子波长级别业务量疏导技术
        2.1.2 波长级别业务量疏导
        2.1.3 多播多粒度疏导的研究现状
    2.2 多播多粒度疏导的研究背景
    2.3 模型定义
        2.3.1 光交叉连接节点结构
        2.3.2 网络模型
        2.3.3 辅助图模型设计
    2.4 结论
第3章 多播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算法设计
    3.1 疏导策略
        3.1.1 子波长级别业务疏导策略
        3.1.2 波长级别疏导策略
    3.2 阻塞率的定义
    3.3 MBPR算法设计
        3.3.1 研究背景
        3.3.2 算法描述
        3.3.3 端口计算
        3.3.4 算法举例说明
    3.4 MBPD算法设计
        3.4.1 研究背景
        3.4.2 算法描述
    3.5 结论
第4章 算法仿真与分析
    4.1 仿真软件的实现
    4.2 仿真模型
        4.2.1 仿真拓扑
        4.2.2 业务模型
    4.3 性能指标
    4.4 仿真数据分析
        4.4.1 MBPR算法性能分析
        4.4.2 MBPR与LTIG性能比较
        4.4.3 MBPD、 MBPR和LTIG的性能比较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IP over WDM光网络中支持业务划分的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算法的研究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DM技术
        1.1.2 IP over WDM光网络体系结构
        1.1.3 IP over WDM光网络优势
    1.2 业务量疏导的研究意义
    1.3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
        1.3.1 GMPLS演进过程
        1.3.2 GMPLS中的LSP分级技术
        1.3.3 链路管理
    1.4 多粒度业务量疏导
        1.4.1 子波长级别业务量疏导
        1.4.2 波长级别业务量疏导
        1.4.3 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组织
第2章 MGH机制概述
    2.1 研究背景
    2.2 模型定义
        2.2.1 节点结构
        2.2.2 网络模型
        2.2.3 辅助图模型
    2.3 可重配置异类波带交换光网络的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持MGH的动态多粒度疏导算法设计
    3.1 支持TG-MGH的动态业务量疏导算法
        3.1.1 研究背景
        3.1.2 疏导策略及端口成本计算
    3.2 支持TG-MGH的启发式算法MGH-WIAG
        3.2.1 算法描述
        3.2.2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2.3 算法流程图
    3.3 支持WS-MGH的动态波带交换算法
        3.3.1 研究背景
        3.3.2 波带融合策略及端口计算
    3.4 支持WS-MGH的启发式算法MGH-BIAG
        3.4.1 算法描述
        3.4.2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4.3 算法流程图
    3.5 MGH-IGAG启发式算法
        3.5.1 MGH-IGAG算法的举例说明
        3.5.2 算法描述
        3.5.3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6 IMGH-IGAG启发式算法
        3.6.1 基本思想
        3.6.2 波长平面分配原则
        3.6.3 辅助图模型
        3.6.4 算法描述
        3.6.5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3.6.6 算法流程图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算法仿真和分析
    4.1 仿真目标
    4.2 仿真拓扑
    4.3 业务模型
    4.4 性能指标
    4.5 性能评价
        4.5.1 MGH-WIAG算法仿真分析
        4.5.2 MGH-BIAG算法仿真分析
        4.5.3 MGH-IGAG与IMGH-IGAG性能比较
        4.5.4 MGH-IGAG、RA-IAG以及MG-IGP算法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智能光网络中基于业务属性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字表
与本文所提算法相关的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ASON 和 GMPLS 技术概述
        1.1.1 智能光网络和 ASON
        1.1.2 控制平面技术--GMPLS
    1.2 智能光网络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1.2.1 研究现状
        1.2.2 未来发展方向
    1.3 智能光网络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1.3.1 基于网络状态的资源配置
        1.3.2 基于网络物理性能的资源配置
        1.3.3 基于业务属性的资源配置
    1.4 关于基于业务属性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相关研究
        1.4.1 基于连接需求带宽的配置问题
        1.4.2 基于连接类型的配置问题
        1.4.3 基于连接持续时间的配置问题
        1.4.4 基于连接的可用性与保护方式的配置问题
    1.5 全文主要贡献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业务可用性需求的共享保护研究
    2.1 区分优先级的共享保护算法
        2.1.1 分析光网络中连接可用性的数学模型
        2.1.2 共享保护优先级的分配方法
        2.1.3 FPS 共享保护算法
        2.1.4 仿真与性能分析
    2.2 共享保护中的快速保护倒换信令机制
        2.2.1 共享保护中的保护倒换时间
        2.2.2 现有的保护光路单向激活信令机制
        2.2.3 保护光路双向激活信令机制
        2.2.4 仿真与性能分析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保护光路虚光路特性的共享保护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多纤光网络中节能的共享保护 RWA 算法研究
        3.2.1 问题描述
        3.2.2 PA 算法
        3.2.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3 共享保护中节能的 OADM 端口分配
        3.3.1 问题描述
        3.3.2 FFwO 端口分配算法
        3.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网络中基于业务持续时间的节能的资源配置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多纤光网络中基于持续时间感知的节能 RWA 算法
        4.2.1 问题描述
        4.2.2 HTAPE 启发式算法
        4.2.3 仿真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连接持续时间感知的节能的端口分配算法
        4.3.1 问题描述
        4.3.2 现有的 OADM 端口分配方法
        4.3.3 STA 算法
        4.3.4 仿真与性能分析
    4.4 连接持续时间感知的节能业务疏导算法
        4.4.1 IP-over-WDM 网络中的业务疏导
        4.4.2 问题描述
        4.4.3 PEP 业务疏导算法
        4.4.4 仿真与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多播信令机制中波长分配算法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建立光多播连接时的预留冲突问题
    5.3 光多播信令机制中的两次握手
    5.4 基于 SV 的光多播波长分配信令机制
    5.5 性能分析
        5.5.1 节点中波长转换器个数不限的静态网络场景
        5.5.2 节点中波长转换器个数有限的动态网络场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在读博期间发表、录用和投出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光网络生存性及智能控制平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概述
    1.2 光网络生存性和控制平面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光网络生存性技术研究
    2.1 光网络生存性原理
        2.1.1 生存性策略
        2.1.2 保护机制
        2.1.3 恢复机制
    2.2 多域多层光网络生存性
        2.2.1 多层光网络生存性
        2.2.2 多域光网络生存性
    2.3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技术
        2.3.1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
        2.3.2 改进的基于GMPLS 共享恢复(GSR)算法
        2.3.3 改进的共享保护重置(AWPRF)算法
    2.4 基于智慧蚂蚁算法的光网络RWA 算法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改进的光网络动态波长路由SA-DRWA 算法
        2.4.3 算法性能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研究
    3.1 基于GMPLS 的控制平面技术
        3.1.1 GMPLS 原理
        3.1.2 GMPLS 生存性机制
    3.2 控制平面生存性
        3.2.1 控制平面原理
        3.2.2 控制平面生存性
        3.2.3 控制平面生存性模型
        3.2.4 控制平面恢复时间模型
    3.3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
        3.3.1 OBS 技术概述
        3.3.2 OBS 控制协议
        3.3.3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
        3.3.4 混合光网络控制平面实现模型
    3.4 GMPLS/OBS 混合光网络信令机制及其改进
        3.4.1 Resv 消息提前回送机制
        3.4.2 仿真及性能分析
    3.5 改进的基于QoS 策略的LSP 共享机制(QLS)算法
        3.5.1 混合光网络QoS 机制
        3.5.2 改进的GMPLS/OBS 混合光网络QoS 机制
        3.5.3 仿真和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源光网络生存性及带宽分配技术研究
    4.1 无源光网络生存性概述
        4.1.1 PON 生存性需求分析
        4.1.2 PON 保护技术
    4.2 级联分光PON 生存性技术
        4.2.1 PON 生存性模型
        4.2.2 两级级联分光PON 系统生存性
    4.3 PON 带宽分配技术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改进的传输方案
        4.3.3 改进的消除空闲时间(NIL-DBA)算法
        4.3.4 算法性能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10)支持流量疏导的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光网络研究现状
    1.3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粒度光网络
    2.1 多粒度光网络节点架构
        2.1.1 多粒度传输和交换模块
        2.1.2 特定技术控制模块
        2.1.3 技术独立控制模块
    2.2 多粒度光网络体系结构
    2.3 基于GMPLS 的控制平面
        2.3.1 MPLS 技术
        2.3.2 GMPLS 技术
    2.4 多粒度光交叉连接器(MG-OXC)
        2.4.1 单层MG-OXC 结构
        2.4.2 多层MG-OXC 结构
        2.4.3 MG-OXC 和T-OXC 结构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粒度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
    3.1 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
    3.2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机制
    3.3 流量疏导(TG)技术
        3.3.1 流量疏导原理
        3.3.2 波带汇聚策略
        3.3.3 基于生存性的流量疏导(STG)
    3.4 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主要技术
        3.4.1 基于波带的生存性技术
        3.4.2 多重故障保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MPLS 的MG-ON 共享恢复机制
    4.1 WBRWBF+ WRWF 恢复机制
    4.2 改进的基于GMPLS 的MG-ON 共享恢复机制
        4.2.1 算法原理
        4.2.2 算法应用示例
    4.3 仿真分析
        4.3.1 多粒度交换节点交换端口数
        4.3.2 恢复率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持流量疏导的多重故障保护算法
    5.1 共享路径保护(SPP)及其影响
    5.2 备用重置机制分析
        5.2.1 网络模型
        5.2.2 重置机制分析
    5.3 改进的重置算法
    5.4 仿真与性能分析
        5.4.1 无保护和弱保护请求总数
        5.4.2 恢复率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Impact of Number of Add/Drop Ports of OXCs on LSP Blocking Performanc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SDN的四层多粒度光交叉连接网络体系研究[D]. 苏明. 燕山大学, 2021
  • [2]面向PCE的四粒度光交换路径算法研究[D]. 王琪龙. 燕山大学, 2021
  • [3]基于SDN多粒度光交换体系的负载均衡最优路径算法研究[D]. 梁青格. 燕山大学, 2019(03)
  • [4]面向PCE的多粒度交换体系中路由及资源分配[D]. 孙浩. 燕山大学, 2018(05)
  • [5]基于码群路由的多粒度光交换技术的研究[D]. 张洋洋. 燕山大学, 2017(05)
  • [6]军事光网络中的多播多粒度业务疏导算法仿真实现[D]. 高义. 东北大学, 2014(06)
  • [7]IP over WDM光网络中支持业务划分的多粒度业务量疏导算法的研究与仿真实现[D]. 曹水. 东北大学, 2012(05)
  • [8]智能光网络中基于业务属性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方法研究[D]. 杜书. 电子科技大学, 2012(12)
  • [9]光网络生存性及智能控制平面技术研究[D]. 沈建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10]支持流量疏导的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研究[D]. 于飞.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OXC的上下端口数量对LSP阻塞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