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和储层矿物反应溶液中硅铝浓度的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

碱和储层矿物反应溶液中硅铝浓度的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

一、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浓度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祥,马涛,马文国,于春野,秦昊良[1](2020)在《强碱三元体系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强碱三元体系注入油层后,碱与矿物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及物理变化。强碱溶蚀岩石表面,溶蚀产物及黏土颗粒在油层渗流通道上运移沉淀,对渗流造成较大伤害。以A油田为研究对象,从碱对矿物组分的溶蚀性入手,通过渗流实验,借助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等,分析了强碱对储层的伤害机理及溶蚀后的矿物组分变化,进而研究对岩心渗流能力的影响。岩心渗流实验结果表明,强碱三元体系长时间驱替后,注入压力上升约140 kPa,岩心渗透率平均下降18%。岩心原始孔隙结构在强碱的溶蚀和渗流冲刷下严重破坏,高岭石和蒙脱石等晶体结构被破坏。长时间驱替后,碱溶反应生成的沉淀物及脱落的黏土颗粒运移堵塞和附着在孔喉通道壁面,使岩心的渗流能力下降。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驱替前、后岩石矿物表面特征发生变化,颗粒运移,元素含量也随之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强碱三元体系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高嘉佩[2](2019)在《陇东油田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注水采油是目前低渗透储层最常用的开发方式之一,而长期注水开发会引起储层堵塞,致使注水井压力逐渐上升,造成注水能效下降甚至欠注,进而导致原油采收率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常见的措施有基质酸化解堵或注入表面活性剂进行降压增注,酸化解堵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但其长效性差,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的效果虽然稍弱,但能长时间维持效果,并且目前针对两种方法组合应用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陇东油田ELHZ区块低孔-低渗型长3储层注水井增压欠注问题,开展了高压注水井酸化-表面活性剂组合降压增注技术研究。研究发现该区块长3储层的平均渗透率为4.52×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11.46%,属于低渗透型储层。生产数据显示89.70%的水井地层渗透率处于10×10-3μm2以下,165口注水井中有25口欠注。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容易受注水不均衡的影响导致部分注水井欠注。导致该区部分水井严重欠注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储层自身的渗透率与孔隙度较低;二是储层中黏土颗粒运移或酸化后处理不当出现二次伤害,进而引起堵塞地层、注水能效下降;三是清水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混合后产生碳酸钙垢堵塞地层。基于欠注原因分析结果,分别对酸化解堵与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方式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药剂筛选、配方优化得到了多氢酸XS-1,该酸液具有良好的溶蚀、缓速性能,注入岩心后能有效提升渗透率至4.15倍,酸化后岩心孔隙的连通性较好,无二次沉淀产生。通过建立酸岩反应模型并依据岩心流动实验获得XS-1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为-rR=1.23586×10-4·C0.83102,反应速率常数较常规酸液小,表明酸液能有效增加反应时间与反应距离。其次,研究还得到一种表面活性复配体系XS-2A,该体系与注入流体配伍性良好,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3.11×10-33 mN/m,有良好的润湿反转性,有效降低注水压力约50.70%,驱油效率达42.18%,表现出良好的降压增注性能。最终采用酸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组合驱油技术,在采油现场对2口多次酸化且严重欠注井开展了现场试验,试验后欠注井的日注水量均有明显提高,达到各自日配注量的要求,且两口井的注水压力较措施前分别降低了1.2 MPa与3.5 MPa。

蒲柏宇[3](2017)在《三元复合驱对砂岩储层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部油田的主要产油层位基本都为碎屑岩储层。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目前均到了开发后期阶段,为了油田可持续发展,稳定产量,大庆油田在开发工艺上不断进取,在聚合物驱技术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开始研究三元复合驱技术,并对其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随后开展先导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率可将油田的采收率平均提高20%左右。但对于碎屑岩储层而言,只要在这一体系中有强碱或者弱碱的加入,都必然和储层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在驱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溶蚀与沉淀作用。这些作用将会影响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等方面,从而对储层造成伤害,影响体系的驱替效果。本文以三元复合驱的结垢问题作为切入点,将地质与化学相结合,采用新的试验方法模拟出真实地下条件,在这种条件下进行了单矿物静态浸泡实验以及岩心动态驱替实验。在静态实验中通过使用723型自动分光光度计对反应液进行了实时的硅元素浓度检测,分析对比了各单矿物在碱液中的反应机理及强度。另一方面对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并收集了油田试验区驱替前后的岩心,以扫描电镜法、铸体薄片法、压汞法、X衍射法分析了三元驱替前后岩心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并详细研究了碱岩反应规律,对垢质的形成原因、条件、过程、时间、析出顺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粘土矿物中的蒙脱石和高岭石与碱的反应最为剧烈;(2)当地层水中钙离子浓度过高,三元复合剂进入储层后会与之反应生成大量钙质垢,尤其是弱碱复合驱替剂;(3)三元驱后岩心矿物成分有所变化,高岭石、蒙脱石、石英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蚀,产生了大量硅酸离子,它们随流体流动并聚集,在后期形成一种无定形的硅胶,以络合物的形式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并在运移一定距离后遇到较小孔喉而发生沉降,使储层非均质性加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本文建立了三元复合驱过程中砂岩储层溶蚀与沉淀的反应机制,探索出了结垢规律,为三元复合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秦一别[4](2015)在《带环糊精侧基丙烯酰胺低聚物的制备及粘土稳定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粘土矿物广泛存在于油气储层中,全球97%的油气层都不同程度地含有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在与外来流体接触易发生粘土水化膨胀和微粒运移,从而损害储层渗透率,引起储层堵塞。为了消除或降低粘土矿物对油气储层的伤害,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油气田工作液中加入粘土稳定剂。近年来,阳离子聚合物类粘土稳定剂受到了油气田开发者的广泛关注。该类稳定剂受pH值影响小,耐温抗盐性能好,抑制粘土水化膨胀和分散能力强,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但是该类聚合物存在原料单体费用昂贵、聚合物链过长,易引起低渗透油层堵塞等问题。一些短链有机阳离子聚合物虽然具有良好的粘土防膨性能,但耐冲刷性和抑制粘土分散运移的能力甚微。本文从增强短链阳离子聚合物耐冲刷性能和防粘土分散性能出发,选用丙烯酰胺(AM)、二烯丙基甲基苄基氯化铵(DAMBAC)和烯丙基环糊精(A-β-CD)为原料,甲酸钠为链转移剂,通过发生水溶液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亲水性的带环糊精侧基的阳离子丙烯酰胺聚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时间为3h,链转移剂加量为0.20wt%,单体摩尔比(AM:A-β-CD:DAMBAC)为65:5:30,温度为44.0℃,引发剂加量为0.16wt%,单体总浓度为26.0wt%,此时防膨率最大(为95.5%),单体转化率较高(为91.3%)。采用FT-IR、1H NMR等方法探究聚合物的微观结构,证明了P(A-β-CD/AM/DAMBAC)的成功合成。用静态激光光散射法测量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为(2.04±0.09)×104g/mol。依据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971-94注水用粘土稳定剂性能评价方法”和“SY/T 5762-1995酸化压裂用粘土稳定剂性能评价方法”,评价了P(A-β-CD/AM/DAMBAC)作为粘土稳定剂,在注水、酸化和压裂过程中的粘土稳定性能。结果表明:1)该聚合物与地层水、压裂液、酸液的配伍性好,且不存在润湿性反转问题;2)该聚合物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wt%(防膨率达到95.5%),且具有良好的耐冲刷性、耐温性以及防止粘土微粒分散运移的性能;3)P(A-β-CD/AM/DAMBAC)作为粘土稳定剂能满足注水、酸化、压裂的工程需要,且适用于超低渗透储层。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吸附等温线分析,探讨了该聚合物的粘土稳定机理:1)环糊精侧基的引入为阳离子聚合物链提供了大量的极性较强的羟基,不仅增强了聚合物链在粘土表面的吸附作用力,而且提高了聚合物链的可吸附位点的数量,增强阳离子聚合物的耐冲刷性、耐温性以及抑制微粒分散的能力;2)环糊精的疏水主面和疏水空腔的存在为防止水分子进入粘土晶层提供了天然屏障,增强了阳离子聚合物抑制粘土水化膨胀的能力。

陈广宇[5](2014)在《基于缔合聚合物的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二元复合驱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的高效开发,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已大部分被聚驱动用,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大幅度提高水驱后采收率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油田稳产的主要开发目标。同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孔隙半径明显变小、粘土及泥质含量显着增加、粒度中值明显降低,储层渗透率更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更为严重,对适用于一类油层的常规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能否经济有效实施带来问题。为解决低渗透率条件下的注入问题而使用中分子量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所带来的聚合物用量过大、储层伤害严重、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增加及化学剂色谱分离等系列问题无法避免且难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适合于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无碱而高效的二元复合驱油技术研究。这是国内外至今未很好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也是油田开发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课题。本文针对大庆二类油层渗透率变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特性,依据缔合聚合物特殊分子结构所带来的高效增粘及调驱性能等优势,通过研究不同分子结构缔合聚合物的增粘性能、聚集体水动力学尺寸、注入及传导性能、调驱性能等,建立了一套依据储层特性设计二元复合驱油用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的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设计确定了应用性能符合大庆二类油层二元复合驱技术要求的缔合聚合物基本分子结构参数,经中试放大得到了缔合聚合物中试产品DP-1;针对无碱二元复合驱对表面活性剂的技术要求,开展了无碱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及研发工作,合成了 HD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通过表面活性剂溶液性能研究、缔合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规律研究等,认识了缔合聚合物疏水单体含量、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复配等条件对二元体系流变及界面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应用性能符合要求的复合表面活性剂DMN产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DP-1/DMN二元复合驱体系配方,综合性能评价结果表明,DP-1与DMN具有良好的配伍性,体系界面张力可在0.03%~0.3%的表面活性剂浓度范围内达到10-3 mN/m数量级,体系粘度达到40 mPa·s时可比1600万HPAM节省聚合物用量30%以上,且该二元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抗吸附性能、乳化性能及注入传导性能;通过室内物理模拟方法,评价了 DP-1/DMN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优化给出了二元复合体系注入方式,采用该注入方式,室内条件下可比水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1.74个百分点,成倍高于目前聚驱的效果。研究成果为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经济有效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及技术储备,并为粘土矿物含量高、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的油层大幅度提高水驱后采收率提供了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邓庆军,代素娟,范萌,梁爽,金璐[6](2014)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储层矿物碱耗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大庆油田萨中区块的储层矿物组成,开展了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长石、石英五种矿物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和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静态碱耗实验研究,分别给出了五种矿物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和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碱耗规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储层矿物碱耗有抑制作用,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与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相比,储层矿物碱耗量明显降低;在单一氢氧化钠溶液中黏土矿物和骨架矿物的碱耗方式均以化学反应碱耗为主,而在ASP三元复合体系中黏土矿物碱耗方式以物理吸附碱耗为主,骨架矿物碱耗方式以化学反应碱耗为主。

胡淑琼,卢祥国,苏延昌,王磊,牛丽伟,刘敬发[7](2013)在《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储层溶蚀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开展了碱液、"碱/表面活性剂"AS二元复合体系、"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对储层岩石矿物的静态溶蚀实验,考察了实验过程中液相内目标离子(Ca2+、Mg2+、Si4+、OH-、CO32-、HCO3-和Cl-等)浓度变化规律和岩样表面主要元素(Al和Si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碱对岩样的溶蚀作用主要针对黏土矿物,对长石骨架作用较小。三元复合体系处理岩样后的液相内硅铝离子浓度增加,钙、镁离子浓度降低,岩样表面硅、铝元素含量降低。随碱浓度增加、液固比增加或处理时间延长,溶蚀作用增强,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可以减轻碱对岩样的溶蚀作用。处理初期溶蚀作用较强,处理60d后,液相中硅酸分子发生聚合作用,并在碱性条件下脱水生成硅垢,聚合物又促进硅胶体聚集和成垢。图14表4参17

陈健斌[8](2013)在《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技术措施,大庆油田自2009年以来,三次采油区块不再安排聚合物驱,而全面开展三元复合驱,随着三元复合驱的推广使用,在油层近井地带以及采出液中均出现了结垢现象,垢的存在不仅造成生产隐患、降低生产效率、增大生产成本,同时还制约了三元复合驱技术的广泛应用。本论文以大庆油田采油四厂实际情况为例,研究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与地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结垢成因,并得出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结垢机理。针对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成垢特点,确立以化学防垢剂作为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防垢的技术核心,确定了以自由基聚合的反应原理,设计了合成试验,自行研制出一种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反应单体,(NH4)2S2O8+NaHSO3为引发剂,去离子水为溶剂,适用于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采出液的三元共聚型高分子防垢剂,通过研究防垢剂主单体摩尔比、引发合成温度、引发剂配比等实验条件对防垢效果的影响,由此得出最佳合成条件:n(MA:AA:AMPS:(NH4)2S2O8+NaHSO3)=0.5:1:0.019:0.0089,,通入氮气0.5h,引发温度60℃,引发剂滴加时间1.5h,继续反应时间2h。以配置的模拟现场注入水及采出液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立了三元复合驱防垢剂的评价方法。同时根据三元复合驱现场实验条件,在不同研究体系下评价了防垢剂的防垢效果,实验表明,防垢剂在20mg/L的用量下,综合防垢率达到85%以上。为了验证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合成,本论文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傅立叶红外谱图分析等手段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得出与上述研究成果相一致的结论。

王洪涛[9](2012)在《强碱三元体系对油层矿物的溶蚀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油层矿物的主要组成为高岭石、伊利石,因此在碱性三元复合体系注入储层后,油层矿物和碱发生物理、化学变化,造成岩石矿物的溶蚀-沉积,对举升系统形成卡泵、堵塞等现象,严重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同时在驱替过程中也出现了地面管线腐蚀结垢现象。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元复合体系对油层矿物溶蚀特征,本文主要通过NaOH单碱体系和三元体系对岩石矿物的静态浸泡溶蚀和动态驱替溶蚀作用,研究三元体系对地层的伤害规律及结垢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有差别的油层中,油层流体首先通过渗透率较大的油层,与三元复合体系接触时渗透率较大的油层,溶蚀程度较大;三元复合体系中碱对岩石矿物的溶蚀及粘土颗粒的运移,造成源生孔道被破坏或堵塞。本课题的研究,为减少垢的形成及防、除垢方法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是三元复合驱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对今后在油田推广应用和促进三次采油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马晓强[10](2011)在《原油伴生气中CO2浓度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庆油田开发年限的增加和开发程度的加深,CO2腐蚀作为一直困扰油气工业的严重问题,找到其合理的解决方法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在开发后期,采出系统中CO2浓度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合理有效地解决CO2浓度增加所带来的问题,需要从源头找到CO2浓度增加的原因。本课题研究了历年来原油伴生气中C02的含量变化,并通过实际跟踪监测获得了部分油气井中的CO2浓度数据。通过气相色谱等手段,分析得到了采油四厂原油伴生气中的CO2含量变化的规律。数据显示大庆原油伴生气中CO2浓度的变化规律呈现出近年来逐渐增加的趋势。以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来看增加了286%,监测到的最大增加值为296%。实验对现场采集的天然气样品,通过气质联用等手段分析CO2碳同位素特征值d13CCO2,其中大部分样品的碳同位素特征值δ13CCO2>+10‰,表现出普遍偏重的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细菌还原所致。并结合多种成因分析方法,得出原油伴生气中的C02大部分来自碳酸盐岩受热分解,即混合气以无机成因为主。实验研究了油藏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铁细菌(FB)、石油烃降解菌(HDB)等与CO2气体的相互作用情况。在相同CO2浓度情况下,与CO2接触的过程中,多数试样中FB和HDB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略有增加(变化量为100-101个数量级),而TGB和SRB的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变化量为102-104个数量级);试样中的CO2浓度实验初期会略有减少,后期随着FB、TGB、SRB和HDB等微生物分解代谢有机物,以及HDB对石油烃的分解,产生的C02使其浓度逐渐增加。实验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以及现场应用的两种破乳剂和一种防垢剂与CO2单独作用的情况,以考察三元复合驱中所用主要药剂对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对CO2的含量影响较小(12.8%-16.9%),碱性溶液会降低气相中CO2的含量,采出系统化学药剂破乳剂和缓蚀剂(1.5%-11.8%)对CO2的浓度影响不大。实验考察了CO2浓度增加对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中的碱浓度、粘度和界面张力的变化影响。随着与C02接触时间的增加,三元体系中碱浓度在降低;随着碱浓度的增加,三元体系粘度逐渐降低,随着与CO2接触时间的增加粘度也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单纯的CO2对体系粘度影响不大;三元体系界面张力随着碱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对比空白样,CO2的存在可以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实验着重分析了CO2对油田采出系统腐蚀、结垢的影响。通过挂片实验并模拟油田现场环境,研究了不同CO2浓度不同采出液对油田常用碳钢A3钢和20#钢的影响。在加入100ml CO2的三元驱采出液中腐蚀速率为3.297×10-2(mm/a),未加入CO2的三元驱采出液中腐蚀速率为1.726×10-2(mm/a),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二倍。20#钢较A3钢更耐腐蚀;三元采出液较聚驱采出液更易腐蚀钢片;CO2气体的加入可以加剧钢片的腐蚀。

二、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浓度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浓度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强碱三元体系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器材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与条件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渗流实验
    2.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3 结论

(2)陇东油田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降压增注工艺简介
        1.3.1 酸化解堵技术
        1.3.2 表面活性剂增注技术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ELHZ区块油藏地质特征及欠注现状
    2.1 ELHZ区块油藏地质特征
        2.1.1 ELHZ区块开发概况
        2.1.2 ELHZ区块油藏地质构造
        2.1.3 ELHZ区块油藏物性特征
        2.1.4 ELHZ区块储层非均质性
    2.2 ELHZ区块高压注水井欠注现状分析
        2.2.1 ELHZ区块整体注水井井况归纳分析
        2.2.2 ELHZ区块完全注不进井井况分析
        2.2.3 ELHZ区块严重欠注井井况分析
        2.2.4 ELHZ区块多轮次酸化井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LHZ区块高压注水井欠注原因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ELHZ区块储层岩样测定
        3.1.2 ELHZ区块储层敏感性测定
        3.1.3 ELHZ区块注入流体水质测定
    3.2 储层岩性特征分析
    3.3 储层敏感性伤害因素分析
    3.4 区块注入流体水质分析
        3.4.1 含油量分析
        3.4.2 悬浮固体检测分析
        3.4.3 水质离子浓度分析
    3.5 区块流体配伍性分析
        3.5.1 注入水与地层水结垢趋势预测
        3.5.2混合流体配伍性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LHZ区块降压增注工艺技术研究
    4.1 酸化实验部分
        4.1.1 多氢酸酸液配方筛选
        4.1.2岩屑溶蚀实验
        4.1.3酸岩缓速实验
        4.1.4岩心酸化流动实验
    4.2 酸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多氢酸酸液主药剂添加量确定
        4.2.2 酸液添加剂优选
        4.2.3 多氢酸岩屑溶蚀性能评价
        4.2.4 多氢酸酸岩缓速效果评价
        4.2.5 多氢酸岩心酸化效果评价
        4.2.6 多氢酸酸化后岩心端面形貌分析
        4.2.7 多氢酸残酸离子浓度分析
    4.3 多氢酸酸岩反应动力学特征研究
    4.4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研究
        4.4.1 表面活性剂筛选
        4.4.2 表面活性剂复配
        4.4.3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LHZ区块高压欠注井降压增注方案现场应用
    5.1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试验欠注井确定
    5.2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
        5.2.1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5.2.2 降压增注方案现场应用试验
    5.3 降压增注方案试验效果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三元复合驱对砂岩储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采油技术简介
        1.2.1 三元复合驱驱油机理
        1.2.2 三元复合驱技术特点
        1.2.3 三元复合剂各体系作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2 勘探历程和地质特征
    2.3 开发历程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1 开发历程
        2.3.2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三元驱岩心基础数据统计
    3.1 三元驱岩心基础物性数据统计
    3.2 CT扫描岩心孔隙特征分析
第4章 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形貌学特征
    4.1 试验区现场结垢情况
    4.2 强碱、弱碱三元复合驱结垢差异
    4.3 钙质垢综合研究
        4.3.1 形成机理
        4.3.2 钙垢形貌学研究
        4.3.3 结垢影响因素及规律
    4.4 硅质垢综合研究
        4.4.1 碱岩反应机理及硅垢形成原因
        4.4.2 单矿物碱液浸泡实验
        4.4.3 硅垢形貌学研究
        4.4.4 结垢影响因素及规律
第5章 三元驱前后岩心对比分析
    5.1 驱替采出液中硅元素浓度测定
    5.2 三元驱前后矿物组成变化对比
    5.3 三元驱前后岩心微观孔隙结构变化
        5.3.1 三元驱前后扫描电镜分析对比
        5.3.2 铸体薄片法分析驱替后岩心
        5.3.3 压汞法分析驱替后孔隙结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索引

(4)带环糊精侧基丙烯酰胺低聚物的制备及粘土稳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粘土矿物对油气储层的损害
        1.1.1 粘土矿物的类型
        1.1.2 粘土矿物的带电性
        1.1.3 粘土-水界面的扩散双电层结构
        1.1.4 粘土矿物对储层的损害机理
    1.2 粘土稳定剂的发展
        1.2.1 无机盐、碱类
        1.2.2 无机聚合物类
        1.2.3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4 有机阳离子聚合物
        1.2.5 未来研究方向
    1.3 β-环糊精概述
        1.3.1 β -环糊精的结构特征
        1.3.2 β-环糊精的修饰改性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内容
第2章 P (A-β-CD/AM/DAMBAC)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2 烯丙基β-CD单体的制备与表征
        2.2.1 单体的制备
        2.2.2 结构表征
    2.3 P(A-β-CD/AM/DAMBAC)的制备与表征
        2.3.1 实验步骤
        2.3.2 单因素实验分析
        2.3.3 响应面分析
        2.3.4 结构表征
        2.3.5 重均分子量
    2.4 小结
第3章 注水用粘土稳定剂的性能评价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2 配伍性实验
    3.3 润湿性分析
    3.4 离心实验
        3.4.1 最佳使用浓度
        3.4.2 耐水洗性能
        3.4.3 耐温性能
    3.5 岩心流动试验
        3.5.1 岩心伤害率
        3.5.2 防微粒运移性能
    3.6 小结
第4章 压裂酸化用粘土稳定剂的性能评价
    4.1 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2 酸溶性测定
    4.3 与酸液添加剂的配伍性
    4.4 与压裂液添加剂的配伍性
    4.5 对压裂液表观黏度的影响
    4.6 对酸液溶蚀率的影响
    4.7 离心实验
    4.8 泥岩损失实验
    4.9 岩心流动实验
    4.10 小结
第5章 P (A-β-CD/AM/DAMBAC)的粘土稳定机理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材料
    5.2 X射线衍射分析
    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4 吸附等温线分析
    5.5 粘土稳定机理模型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总结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基于缔合聚合物的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二元复合驱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特点及开发现状
        1.2.1 喇萨杏油田油层分类基本情况
        1.2.2 喇萨杏油田二类油层沉积特点
        1.2.3 喇萨杏油田二类油层储层物性特征
        1.2.4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化学驱油方法概述
        1.3.1 碱水驱
        1.3.2 表面活性剂驱
        1.3.3 聚合物驱
        1.3.4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
        1.3.5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
    1.4 驱油用化学剂研究现状
        1.4.1 驱油用聚合物研究现状
        1.4.2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
    1.5 问题的提出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二类油层二元复合驱用缔合聚合物的研究
    2.1 实验条件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2 实验用油水基本参数
        2.1.3 HNT系列模型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参数
        2.1.4 缔合聚合物溶液的配制及基本参数测定方法
    2.2 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与溶液增粘性能的关系研究
        2.2.1 零剪切粘度-浓度关系
        2.2.2 7.34s~(-1)剪切粘度-浓度关系
    2.3 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与水动力学尺寸的关系研究
        2.3.1 c/c_0-孔径法测定缔合聚合物水动力学尺寸
        2.3.2 流速-孔径法测定缔合聚合物水动力学尺寸
    2.4 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与注入性及传导性的关系研究
        2.4.1 实验方法及条件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与调驱性能的关系研究
        2.5.1 双管渗流实验研究
        2.5.2 双管驱油实验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元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3.1 实验条件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2 界面张力测试条件
    3.2 工业化无碱表面活性剂筛选
        3.2.1 界面张力性能评价
        3.2.2 石油磺酸盐F-1性能优化
    3.3 HD系列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3.3.1 HD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3.2 HD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3.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能研究
        3.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
        3.4.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
        3.4.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
        3.4.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抗色谱分离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缔合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研究
    4.1 实验条件
        4.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2 界面张力、零剪切粘度、粘弹性测试条件
    4.2 缔合聚合物对二元体系性质的影响
        4.2.1 缔合功能单体含量对二元体系粘度的影响
        4.2.2 缔合功能单体含量对二元体系粘弹性的影响
        4.2.3 缔合功能单体含量对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4.3 表面活性剂对二元体系性质的影响
        4.3.1 单一表面活性剂对二元体系性质的影响
        4.3.2 复配表面活性剂对二元体系性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条件
        5.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1.2 界面张力、7.34 s~(-1)剪切粘度测试条件
    5.2 二元复合驱体系的构建
        5.2.1 缔合聚合物的确定
        5.2.2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5.2.3 二元复合驱体系的确定
    5.3 二元复合驱体系性能评价
        5.3.1 二元复合体系粘度及界面张力性能
        5.3.2 二元复合体系稳定性能
        5.3.3 二元复合体系抗色谱分离性能
        5.3.4 二元复合体系乳化性能
        5.3.5 二元复合体系注入及传导性能
    5.4 二元复合体系室内驱油实验研究
        5.4.1 实验方法及条件
        5.4.2 不同聚合物二元体系驱油效果对比
        5.4.3 聚合物浓度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5.4.4 注入量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5.4.5 注入方式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元复合驱体系微观驱油实验研究
    6.1 微观模型设计及驱油效果量化评价方法
        6.1.1 微观模型设计
        6.1.2 微观驱油效果量化评价方法
    6.2 微观驱油实验研究
        6.2.1 驱油体系组成及性质
        6.2.2 实验方法及条件
        6.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储层矿物碱耗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氢氧化钠与单矿物作用的碱耗实验
    2.2 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单矿物作用的碱耗实验
3 结论

(8)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研究现状
        1.2.1 三次采油技术
        1.2.2 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的现场实验研究
    1.3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防垢技术的现状及研究
        1.3.1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现状
        1.3.2 三元复合驱防垢技术的应用
    1.4 水处理中常用的有机防垢剂
        1.4.1 高分子共聚物阻垢剂
        1.4.2 含磷聚合物
        1.4.3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1 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研究及防垢剂的研制
        1.5.2 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技术的研究思路
    1.6 完成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结垢机理的研究
    2.1 本章概述
    2.2 三元复合驱矿场地质特征与油层岩石组成分析
    2.3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质分析
        2.3.1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现场水质跟踪监测分析
        2.3.2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质室内分析
    2.4 ASP 含量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质的影响
    2.5 三元复合驱现场采出液中悬浮物的表征
        2.5.1 乳状液的 X 偏光显微镜表征
        2.5.2 污水中悬浮物颗粒的表征
    2.6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块垢样分析
        2.6.1 垢样采集
        2.6.2 垢样组成分析
    2.7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成垢原因与结垢机理归纳
        2.7.1 成垢原因分析
        2.7.2 室内模拟硅垢的形成
        2.7.3 不同硅离子质量浓度体系的结垢研究
        2.7.4 强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硅垢结垢机理归纳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防垢剂的合成
    3.1 本章概述
    3.2 防垢剂作用机理
        3.2.1 防垢剂的定义
        3.2.2 防垢剂的作用机理
    3.3 防垢剂的反应原理、引发剂及合成单体的选择
        3.3.1 防垢剂的合成反应原理
        3.3.2 引发剂的选择
        3.3.3 合成单体的选择
    3.4 防垢剂的合成
        3.4.1 主要试剂
        3.4.2 合成步骤
        3.4.3 合成实验
        3.4.4 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3.5 红外谱图分析
        3.5.1 单体的红外谱图分析
        3.5.2 合成产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第4章 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防垢剂的效果评价与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本章概述
    4.2 防垢剂评价方法的建立
        4.2.1 模拟注入水的配制
        4.2.2 三元复合驱防垢剂评价方法的建立
    4.3 防垢剂的效果评价
        4.3.1 主要试剂
        4.3.2 防垢剂在三元复合驱强碱驱油体系下的防垢效果评价
    4.4 防垢剂防硅垢的效果评价
        4.4.1 防垢剂对采出水的效果评价实验
        4.4.2 防垢剂对采出水的效果评价实验
    4.5 聚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4.5.1 实验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3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强碱三元体系对油层矿物的溶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选题意义
    1.3 强碱三元体系对油层矿物溶蚀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强碱对油层矿物溶蚀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强碱对油层矿物溶蚀特征研究发展方向
    1.4 油层矿物溶蚀过程物理化学特征
        1.4.1 溶蚀过程中的物理变化规律
        1.4.2 溶蚀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
        1.4.3 溶蚀过程中的化学沉积规律
第2章 强碱对油层矿物的静态溶蚀特征
    2.1 天然矿物物化性质
    2.2 静态溶蚀过程的形貌特征
        2.2.1 宏观形貌观察
        2.2.2 微观形貌分析
    2.3 单碱静态溶蚀过程离子变化特征
        2.3.1 溶蚀过程钾离子变化特征
        2.3.2 溶蚀过程钠离子变化特征
        2.3.3 溶蚀过程钙离子变化特征
        2.3.4 溶蚀过程镁离子变化特征
        2.3.5 溶蚀过程硅离子变化特征
        2.3.6 溶蚀过程铝离子变化特征
        2.3.7 溶蚀过程铁离子变化特征
    2.4 不同天然岩心静态溶蚀特征
        2.4.1 片状岩心溶蚀特征
        2.4.2 不均质岩心溶蚀特征
        2.4.3 柱状、块状均质岩心静态溶蚀特征
    2.5 强碱静态溶蚀特征总结
第3章 三元液对油层矿物的静态溶蚀特征
    3.1 三元体系对矿物的静态溶蚀形貌特征
    3.2 三元液静态溶蚀岩心过程离子变化特征
    3.3 三元液静态溶蚀特征总结
第4章 强碱和三元液对油层矿物的动态溶蚀特征
    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4.1.1 研究思路
        4.1.2 实验条件
        4.1.3 实验设计
    4.2 单碱体系对油层矿物的动态溶蚀特征研究
        4.2.1 单碱体系油层运移过程溶蚀特征
        4.2.2 单碱体系对油层岩心连续注入溶蚀特征
    4.3 三元体系对油层矿物的动态溶蚀特征
        4.3.1 三元体系油层运移过程溶蚀特征
        4.3.2 三元体系对油层岩心连续驱替溶蚀特征
        4.3.3 三元复合驱体系油层岩心并联物模实验
        4.3.4 三元复合驱体系油层岩心串联物模实验
    4.4 三元液对油层矿物动态溶蚀特征总结
第5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油伴生气中CO2浓度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庆油田原油伴生气中CO_2浓度增加的情况
    1.2 CO_2对油气工业生产的危害
    1.3 CO_2腐蚀的类型
    1.4 CO_2腐蚀机理
    1.5 CO_2对钢腐蚀的影响因素
        1.5.1 钢材的材质的影响
        1.5.2 CO_2分压的影响
        1.5.3 温度的影响
        1.5.4 腐蚀产物膜的影响
        1.5.5 流速的影响
        1.5.6 pH值的影响
        1.5.7 混合气中H_2S分压的影响
        1.5.8 溶液中Ca~(2+)、Mg~(2+)含量的影响
        1.5.9 溶液中Cl~-含量的影响
    1.6 目前常用的CO_2腐蚀控制方法
        1.6.1 使用表面涂层处理技术
        1.6.2 使用阴极保护技术
        1.6.3 选用合适的缓蚀剂
        1.6.4 选用耐腐蚀管材
        1.6.5 改变使用环境
        1.6.6 加强腐蚀监测控制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历年来原油伴生气中CO_2含量变化规律
    2.1 大庆油田历年来CO_2含量变化规律
    2.2 采油四厂原油伴生气中CO_2含量的测定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油伴生气中CO_2的成因的研究
    3.1 碳同位素的基本特征、二氧化碳气体成因分类及判别方法
        3.1.1 自然界中碳同位素的分布
        3.1.2 自然界中碳同位素的分馏
        3.1.3 二氧化碳气体成因分类
        3.1.4 二氧化碳气成因判别方法
    3.2 原油伴生气中CO_2碳同位素的测定及分析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所用仪器和设备及原理
        3.2.3 实验方法
        3.2.4 实验结果
        3.2.5 原油伴生气中CO_2成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油伴生气中CO_2浓度增加原因分析
    4.1 油藏中微生物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1.1 油藏中的微生物
        4.1.2 实验相关菌种及其特征
        4.1.3 油田采出水及其特性
        4.1.4 油藏微生物与原油伴生气关系
        4.1.5 大庆油田采油四厂中的微生物
        4.1.6 微生物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2 注入化学药剂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2.1 油田生产中注入的化学药剂
        4.2.2 聚合物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2.3 表面活性剂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2.4 碱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3 采出液集输过程中加入药剂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3.1 集输过程中加入药剂
        4.3.2 破乳剂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3.3 缓蚀阻垢剂对CO_2含量变化的影响
    4.4 CO_2在原油和采油注剂中溶解度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CO_2对采出液中六项离子浓度的影响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CO_2对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的影响
    5.1 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综述
        5.1.1 三元复合驱技术特点
        5.1.2 影响三元复合驱效果的主要因素
    5.2 不同浓度CO_2对三元体系中碱、粘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5.2.1 实验方案
        5.2.2 不同浓度CO_2对三元体系中碱浓度的影响
        5.2.3 不同浓度CO_2对三元体系粘度的影响
        5.2.4 不同浓度CO_2对三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5.3 CO_2气体对不同碱浓度的三元体系中碱、粘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5.3.1 实验方案
        5.3.2 CO_2对不同体系中碱浓度的影响
        5.3.3 CO_2对不同体系中粘度的影响
        5.3.4 CO_2对不同体系中界面张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析CO_2对油田采出系统腐蚀、结垢的影响程度
    6.1 不同浓度下CO_2对不同材质钢材腐蚀的影响
        6.1.1 CO_2对钢材的腐蚀速率
        6.1.2 CO_2气体对钢片的腐蚀类型
        6.1.3 CO_2对钢材的腐蚀速率及CO_2浓度的变化
    6.2 腐蚀产物结构和产物膜的微观分析
        6.2.1 腐蚀钢片的SEM微观分析
        6.2.2 腐蚀试片的XRD分析
        6.2.3 钢片表面产物分析
    6.3 CO_2对油田采出系统结垢的影响
        6.3.1 CO_2导致的油田采出系统结垢机理
        6.3.2 CO_2对油田采出系统结垢情况的影响
    6.4 结垢产物的微观分析
        6.4.1 结垢产物的SEM微观分析
        6.4.2 结垢产物的XRD分析
        6.4.3 结垢产物的主要成分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详细摘要

四、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浓度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强碱三元体系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规律[J]. 王杰祥,马涛,马文国,于春野,秦昊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3)
  • [2]陇东油田高压注水井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嘉佩. 西北大学, 2019(01)
  • [3]三元复合驱对砂岩储层的影响[D]. 蒲柏宇.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4]带环糊精侧基丙烯酰胺低聚物的制备及粘土稳定性能研究[D]. 秦一别.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4)
  • [5]基于缔合聚合物的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二元复合驱体系研究[D]. 陈广宇.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6]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储层矿物碱耗实验[J]. 邓庆军,代素娟,范萌,梁爽,金璐. 油田化学, 2014(03)
  • [7]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对储层溶蚀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 胡淑琼,卢祥国,苏延昌,王磊,牛丽伟,刘敬发. 油田化学, 2013(03)
  • [8]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及防垢剂的研究[D]. 陈健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9]强碱三元体系对油层矿物的溶蚀特征研究[D]. 王洪涛. 吉林大学, 2012(09)
  • [10]原油伴生气中CO2浓度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 马晓强.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标签:;  ;  ;  ;  

碱和储层矿物反应溶液中硅铝浓度的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