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超声表现

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超声表现

一、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王怀禄[1](2002)在《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文中研究说明

刘利平[2](2006)在《超声造影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及鉴别诊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效应。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与周围脂肪肝、局灶性脂肪浸润与周围相对正常肝是否存在血流灌注差异并探讨其形成机理。进一步探讨SonoVue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 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及形成机理: 脂肪肝及正常肝各12例,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脂肪肝与正常肝的造影增强效应;52例63灶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及20例25灶局灶性脂肪浸润,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成像即对比脉冲系列成像,观察造影开始时间、三期增强分级、定量分析其造影增强效应;应用微血管显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其内血流情况。 (2) 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 238例298个肝局灶性病灶,其中脂肪肝内低回声灶113例143灶、肝内高回声病灶66例84个,比较研究常规超声及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良恶性判断及病灶类型的确定。分析脂肪肝内低回声灶常规超声特征。 结果 (1)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 脂肪肝的前、中场与相同部位的正常肝比较超声造影峰值强度降低。FSA与周围肝实质超声造影开始时间、峰值强度以及造影条件下30s、60s、120s的增强强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脂肪肝分度与动脉期增强分级有关(P=0.026),在中-重度脂肪肝中动脉期高增强发生较轻度脂肪肝增加;局灶性脂肪浸润与相邻肝实质开始时间、峰值强度、在超声造影条件下25s、30s增强强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60s、120s增强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

戴琳,冯筱榕[3](2002)在《彩超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肝、脾、肺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男,18岁。因厌食、纳差、呕吐、乏力、咳嗽、消瘦5kg,1个月而来科就诊。询问病史,既往身体健康,近来感胃胀,无发热。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慢性病容。心脏、肺部检查无异常。腹部触诊肝肋下可及1.5cm,脾肋下1cm,腹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5.0×1212/L,白细胞:5.0×109/L,总胆红素21.4umol/L,球蛋白37.7g/L,白蛋白54.1g/L,ALT 177U/L,AST 128U/L;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b(+)。丙肝抗体HCV(-),戊肝抗体HEVIgM(-)。门诊诊断:肝炎?(甲型?庚型?)。

梁文杰[4](2017)在《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超声、CT和MRI已广泛应用于肝脏实质内肿瘤性病变的评价,以此指导临床的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相对于肝细胞肝癌和典型的肝内胆管癌,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直径≤3cm)的影像特征尚不明确,我们通过将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分别与大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和小肝细胞肝癌进行对比,研究这类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在本研究,我们制定了完整可行的入组标准。三组病例分别为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组、大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组和小肝细胞肝癌组(以下分别简称为小肝内胆管癌组、大肝内胆管癌组和小肝癌组)。三组病例均通过病理诊断明确。首先,我们将三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将小肝内胆管癌分别与大肝内胆管癌和小肝癌对比。为评价小肝内胆管癌的超声、CT和MRI影像特点,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三组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超声检查、CT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弥散成像序列。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均为三期动态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首先,我们对三组病例的超声常规检查的声像图特点进行总结,并将小肝内胆管癌分别与大肝内胆管癌和小肝癌对比。然后,我们又对三组病例的非增强CT和MRI以及增强CT和MRI的影像表现分别进行了总结,再次将小肝内胆管癌分别与大肝内胆管癌和小肝癌对比。最后,不同直径组之间的小肝内胆管癌在增强MRI的强化方式亦被对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小肝内胆管癌组55例,大肝内胆管癌组75例和小肝癌组115例。55例小肝内胆管癌均为单发结节。小肝内胆管癌组男性37位,女性18位(平均年龄58岁),伴有症状(12/55,21.8%)或无症状(43/55,78.2%)。小肝内胆管癌组与大肝内胆管癌组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p<0.01),而与小肝癌组无明显差异。33例小肝内胆管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小肝癌组的比例更高(60.0%vs.86.1%,p<0.01),并且后者的肝硬化比例更高(16.4%vs.64.3%,p<0.01)。12例小肝内胆管癌患者伴发胆石症,而小肝癌组的比例则较低(21.8%vs.7.8%,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极少有甲胎蛋白指标升高,而小肝癌组超过一半的患者出现该指标异常(1.8%vs.67.0%,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癌胚抗原和糖链抗原199指标升高的比例均较大肝内胆管癌组低(10.9%vs.34.7%,p<0.01,27.3%vs.52.0%,p<0.01)。49例小肝内胆管癌患者行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结节,而大肝内胆管癌的回声通常不均匀(22.4%vs.94.4%,p<0.01)。病变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而小肝癌多呈类圆形(59.2%vs.79.6%,p<0.01)。小肝内胆管癌晕征少见,而小肝癌多见(4.1%vs.38.8%,p<0.01)。小肝内胆管癌伴有胆管扩张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低,而小肝癌通常不伴有该征象(4.1%vs.0.0%,p<0.05)。7例行超声造影检查,6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1例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点。29例小肝内胆管癌患者行CT检查,病变通常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结节,而大肝内胆管癌常密度不均匀且形态不规则(75.9%vs.38.6%,p<0.01,79.3%vs.56.1%,p<0.05)。小肝内胆管癌钙化少见,而小肝癌未见该征象。小肝内胆管癌未见假包膜,而接近一半的小肝癌出现假包膜(0.0%vs.41.8%,p<0.01)。6例小肝内胆管癌出现周围胆管扩张,而小肝癌未见该征象(20.7%vs.0.0%,p<0.01)。小肝内胆管癌伴发淋巴结肿大的比例较低,而大肝内胆管癌23例出现淋巴结肿大(6.9%vs.40.4%,p<0.01)。增强CT动脉期,小肝内胆管癌组整体强化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高(13.8%vs.1.8%,p<0.05),但明显低于小肝癌组(13.8%vs.75.4%,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边缘强化比例低于大肝内胆管癌组(37.9%vs.68.4%,p<0.01),但明显高于小肝癌组(37.9%vs.3.1%,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低强化比例明显高于大肝内胆管癌组和小肝癌组(37.9%vs.5.3%,p<0.01;37.9%vs.6.2%,p<0.01)。门脉期,小肝内胆管癌组边缘强化比例较小肝癌组高(27.6%vs.0.0%,p<0.01),但低强化比例较后者低(55.2%vs.86.2%,p<0.01)。延迟期,小肝内胆管癌组部分强化比例较小肝癌组高(24.1%vs.3.1%,p<0.01),但低强化比例较后者低(58.6%vs.89.2%,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增强CT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加进行性强化,与大肝内胆管癌组无统计学差异,而与小肝癌组有明显差异。小肝内胆管癌组持续高强化和持续低强化比例均高于大肝内胆管癌组(10.3%vs.0.0%,p<0.05,20.7%vs.5.3%,p<0.05),而边缘强化比例低于后者(6.9%vs.31.6%,p<0.05)。小肝内胆管癌组进行性强化比例高于小肝癌组(10.3%vs.1.8%,p<0.01),而流出型比例低于后者(10.3%vs.58.5%,p<0.01)。51例小肝内胆管癌患者行MRI检查,病变常表现为类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小肝内胆管癌组T2W序列信号均匀的比例高于大肝内胆管癌组(37.3%vs.0.0%,p<0.01),低于小肝癌组(37.3%vs.73.2%,p<0.01)。小肝内胆管癌边界通常清楚,且缺乏坏死,与大肝内胆管癌不同(82.4%vs.24.6%,p<0.01,7.8%vs.31.9%,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靶征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高于小肝癌组(37.7%vs.8.5%,p<0.01)。与增强CT的发现类似,在增强MRI,假包膜几乎均见于小肝癌,而小肝内胆管癌组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的比例较小肝癌组高。小肝内胆管癌组淋巴结肿大、子灶、门脉癌栓和周围器官侵犯比例均低于大肝内胆管癌组,但与小肝癌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性。增强MRI动脉期,小肝内胆管癌组整体强化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高(23.5%vs.1.4%,p<0.01),但低于小肝癌组(23.5%vs.80.5%,p<0.01)。动脉期及门脉期,小肝内胆管癌组边缘强化比例均较大肝内胆管癌组低,但明显高于小肝癌组。门脉期,小肝内胆管癌组整体强化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低(21.6%vs.2.9%,p<0.01),与小肝癌组缺乏统计学差异性。小肝内胆管癌组低强化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高(27.5%vs.4.3%,p<0.01),但明显低于小肝癌组(27.5%vs.61.0%,p<0.01)。延迟期,小肝内胆管癌组整体强化的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和小肝癌组均高。小肝内胆管癌组部分强化的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低(23.5%vs.69.6%,p<0.01),但高于小肝癌组(23.5%vs.3.7%,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低强化的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高(25.5%vs.4.3%,p<0.01),但明显低于小肝癌组(25.5%vs.81.7%,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增强MRI强化方式同样主要表现为边缘强化加进行性强化,但其比例低于大肝内胆管癌组(39.2%vs.71.0%,p<0.01),高于小肝癌组(39.2%vs.2.4%,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边缘强化和进行性强化比例均高于小肝癌组。小肝内胆管癌组持续高强化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高(17.6%vs.1.4%,p<0.01),未见褪出,与小肝癌组有明显差异(0.0%vs.14.6%,p<0.01)。小肝内胆管癌组流出型比例较大肝内胆管癌组高(11.8%vs.0.0%,p<0.01),明显低于小肝癌组(11.8%vs.76.8%,p<0.01)。直径≤2cm肝内胆管癌组增强MRI以进行性强化为主,其边缘强化加进行性强化比例明显低于直径2-3 cm和直径>3cm肝内胆管细胞癌组(5.6%vs.57.6%,p<0.01,5.6%vs.71.0%,p<0.01)。直径更小的肝内胆管癌持续高强化和流出型的比例更高。结论:小肝内胆管癌临床常无症状,可伴有乙肝病毒感染,但肝硬化少见。实验室检查,小肝内胆管癌可有癌胚抗原和糖链抗原199指标升高,但低于大肝内胆管癌组比例。超声检查小肝内胆管癌主要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边界清晰或模糊。在非增强CT和MRI,肿瘤通常表现为类圆形的无包膜结节,钙化或坏死少见。小肝内胆管癌可伴有肝包膜回缩和周围胆管扩张,有助于与小肝癌区别,但伴随淋巴结肿大少见。小肝内胆管癌通常不出现子灶、门脉癌栓和周围器官侵犯等表现。在增强CT和MRI,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均以边缘强化加进行性强化多见,有助于与小肝癌鉴别。但小肝内胆管癌病变直径更小时,病变MRI强化方式多变。在增强MRI,更小的结节以进行性强化多见,持续高强化和流出型比例较高。

姚克纯,刘淑萍[5](2012)在《腹部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对象:主要面对临床医师现状:临床医师对放射、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的了解和理解远较超声深刻目的:了解超声的临床应用及其诊断价值概念超声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揭示人体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状况及其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目的超声波:频率>20000Hz的声波成像原理原理: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特性成像声波在不同组织界面传播时产生反射、散射、折射、吸收、衰减以及传播速度均不同,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可供分析诊断的图像常用的超声诊断频率为2MHz12MHz,频率越高,分辨力越强,穿透力越差

王艳芝[6](2009)在《胰腺癌93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随着医学的发展,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生存率及预后均无明显改善,究其原因可能与目前胰腺癌的诊断现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及局限性,新技术、新方法尚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等有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2008年1月-12月间出院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方法等资料,以了解我院目前在胰腺癌诊断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的努力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2008年1月-12月间出院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首发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数据(CA199、CA242、CEA)、影像学检查结果(B超、CT、MRCP)、内镜检查结果(ERCP、EUS)、病理结果、治疗方式、肿瘤部位等;按照胰腺癌的诊断、分期、纳入及排除标准整理资料;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①按照胰腺癌的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本研究中有93例确诊胰腺癌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2例,男女之比约为1.2:1;发病年龄在15~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35±8.71岁,以50~70岁比例最高,<50岁者占8.6%,>50岁者占91.4%;以60岁为分界点,<60岁的胰腺癌患者中女性居多,占54.3%,以40~50岁尤为显着,占66.7%,>60岁的胰腺癌患者中男性居多,占60.3%。②各期的人数及比例分布: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依次为6(6.45%)、12(12.90%)、21(22.58%)和54(58.06%),8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③临床表现:体重下降(76.3%)、腹痛(66.7%)、黄疸(51.6%)、纳差(48.4%)、上腹不适(45.2%)、腹胀(43.0%)、乏力(38.7%)、腰背痛(18.3%)、腹泻(14%)、黑便(7.5%),体重减轻是胰腺癌患者最多见的症状,此外,胰头癌最突出的症状是黄疸,发生率为67.3%,胰体尾癌的突出表现是腹痛,其发生率达80.0%;首发症状:腹痛(38.7%)、黄疸(17.2%)、腹胀(12.9%)、上腹不适(9.7%)、纳差(8.6%)、体重下降(5.4%)、腰背痛(4.3%)、乏力(2.2%)、腹泻(1.1%)。腹痛和黄疸是胰腺癌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但仍有许多临床症状是在腹痛和(或)黄疸出现前发生的,如上腹不适(19.3%)、腹胀(17.7%)、纳差(10.3%)、乏力(9%)等。④Ⅰ、Ⅱ期胰腺癌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不适(88.9%)、纳差(72.2%)、腹胀(55.6%)、乏力(50.0%),Ⅲ、Ⅳ胰腺癌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体重下降(94.7%)、腹痛(82.7%)、黄疸(64.0%)。上腹不适和纳差在Ⅰ、Ⅱ期胰腺癌患者的比例显着高于在Ⅲ、Ⅳ期胰腺癌患者的比例(P<0.05)。⑤本组胰腺癌患者CA19-9、CA242、CEA、CA19-9+CA242、CA19-9+CEA、CA242+CEA、CA19-9+CA242+CEA的阳性率依次为82.2%(74/90)、55.7%(34/61)、33.3%(26/78)、85.2%(52/61)、83.3%(65/78)、63.3%(38/60)、88.3%(53/60)。在血清CA19-9、CA242、CEA的单独检测中以CA19-9的阳性率最高;CA19-9+CA242、CA19-9+CEA、CA19-9+CA242+CE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CA19-9单独检测的阳性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胰腺癌的诊断方面,传统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仍然以CA19-9的意义最大。⑥Ⅳ期胰腺癌患者血清CA242和CEA的浓度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Ⅰ、Ⅱ、Ⅲ期胰腺癌患者(P<0.05);Ⅱ、Ⅲ、Ⅳ期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的浓度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Ⅰ期胰腺癌患者(P<0.05)。CA19-9、CEA和CA242的浓度水平及阳性率均与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⑦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CA19-9阳性率为96.3%,显着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P<0.05);非根治组胰腺癌患者的CA19-9阳性率为89.2%,显着高于根治组患者(P<0.01);淋巴结转移与否与CA19-9阳性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⑧本组胰腺癌患者行B超检查85例、CT89例、MRCP24例、ERCP7例、EUS2例,准确率依次为72.94%(62/85)、94.38%(84/89)、100%(24/24)、85.7%(6/7)、100%(2/2);另外B超误诊6例,误诊率为7.06%(6/85),漏诊13例,漏诊率高达15.29%(13/85),CT误诊1例,误诊率为1.12%(1/89)。⑨B超在胰腺癌Ⅰ期的诊断准确率为66.7%,显着低于Ⅱ、Ⅲ和Ⅳ期(P<0.05);CT在胰腺癌各期的诊断准确率都在80%以上;本组胰腺癌患者行ERCP和EUS检查的例数甚少,难以进行统计学比较。B超、CT、MRCP、ERCP、EUS在不同肿瘤部位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⑩本组胰腺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25例(26.88%),姑息性手术21例(22.58%),剖腹探查术9例(9.68%),其他治疗38例(40.86%):其中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治疗4例(4.3%)、介入化疗1例(1.08%)、化疗2例(2.15%)、综合治疗4例(4.30%)、内科保守治疗27例(29.03%);胰头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高为36.7%,胰体、尾及全胰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为16.3%,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①体重下降、腹痛、黄疸是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多较隐匿,Ⅰ、Ⅱ期胰腺癌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不适、纳差、腹胀和乏力,尤其是上腹不适和纳差显着高于在Ⅲ、Ⅳ期胰腺癌患者的比例。②目前临床常用的胰腺癌传统血清肿瘤标志物中以CA19-9最有意义,阳性率高,为82.2%,尤其在伴有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胰腺癌患者中阳性率甚高。但其早期诊断价值有限,同时CA19-9、CA242与CEA联合检测并未提高诊断阳性率。③目前常规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B超的诊断准确率低,为72.94%,尤其对胰腺癌Ⅰ期的诊断准确率仅为66.7%,显着低于Ⅱ、Ⅲ和Ⅳ期,且误漏诊率较高。因此超声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而CT和MRCP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其中CT在胰腺癌各期的诊断准确率都在80%以上。高选择性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方法尚未在我院常规开展。

江月萍[7](2008)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胰腺癌因其解剖学特点,临床上很难早期发现,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丧失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据世界范围的综合资料显示,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5%,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胰腺癌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占3%,而死亡原因居第五位。诊断胰腺癌时,接近1/2病人存在转移,其中位生存期不超过6个月,接近1/3病人诊断时已属于局部进展期,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9个月。只有不足15%病人能够手术切除。因此积极探索胰腺癌非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大多数手术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各种体内、体外放疗和以吉西他宾为主的化疗。通过化疗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自1997年始,在胰腺癌的治疗方面,吉西他宾(Gemcitabine,GEM)显示出了比5-Fu单药治疗更好的临床疗效,已成为胰腺癌的标准化疗药物。有报道,吉西他宾联合外放疗治疗胰腺癌其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但是由于外照射治疗对胰腺周围组织的放射性损伤不易控制,限制了其应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照射是一种新兴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立体定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设计方案,在现代影像设备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被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最终达到治疗目的。已有术中或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胰腺癌报道,但大都没有进行随机对照实验。目的随着近年来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治疗性内镜超声检查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使通过EUS在实体肿瘤内植入放射性粒子成为可能。鉴于EUS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穿刺距离短等优点,且前期研究已经证实了EUS引导下粒子植入术在动物试验中的安全性,因此本研究拟采用EUS引导下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和单纯吉西他宾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效果,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探讨该新技术用于胰腺癌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4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宾化疗,对照组行吉西他宾全身静脉化疗。其中联合组21例,单纯化疗组20例。所有病例于首次粒子植入或化疗后进入随访。疗效评估主要指标包括临床受益疗效(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CBR),客观肿瘤疗效(objective tumorresponse),安全性和生活质量评估。次要指标包括肿瘤标志物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治疗的初始因素是均衡的。125I粒子联合组平均化疗疗程为1.8次(范围1-6次),总平均剂量为6g,对照组为2.4次(范围1-6次),总平均剂量为8g;放射性125I粒子平均种植次数1.7次(1-4次),平均种植颗数26颗(10-50颗),平均总活度为17.2mci(7.0-35.4 mci)。125I粒子联合组平均随访时间为5.5月(2-16月),对照组为5.2月(2-14月)。(一)疗效评价1.临床受益疗效: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治疗组的临床受益疗效为57.1%,单纯吉西他宾化疗组为25%,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治疗组在临床受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吉西他宾化疗组(P=0.04)。125I粒子治疗组疼痛缓解出现的平均时间为4天(n=12),吉西他宾化疗对照组为4周(n=5)。临床受益疗效持续的中位时间125I粒子治疗组为21周,化疗组为15周。2.125I粒子治疗组达到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9例,进展恶化8例,肿瘤治疗反应有效率为61.9%。GEM对照组达到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4例,进展恶化15例,肿瘤治疗反应有效率为25%,125I粒子治疗组在肿瘤控制率方面明显优于GEM化疗组(P=0.03)。3.无进展生存期(PFS):125I粒子治疗组PFS中位时间为4个月(95%CI,2.51±5.49),GEM治疗组为3个月(95%CI,1.90±4.11),两组PFS无统计学意义(P=0.16)。但达到CBR阳性改善的PFS时间较CBR阴性明显延长(P<0.05)。4.生存期(OS):125I粒子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CI,1.84±20.17),其中7例死亡(33.71%),最长1例生存期达到16个月,目前超过8个月生存期有5例(23.61%)。GEM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95%CI,3.39±8.61),其中10例死亡(33.71%),最长1例生存期达到14个月,目前超过8个月生存期有3例(15%),两组生存期无统计学意义(P=0.65)。5:CA19-9:125I粒子治疗组有4例CA19-9术后4月下降50%以上,化疗组有1例患者CA19-9术后4月下降50%以上。(二)安全性评价根据NCI-CTC制定的化疗毒性分级标准和RTOG制定的肿瘤放疗毒性分级标准,两组毒性分析经CMH检验,无统计学差异。毒性分级2级以上占4.8%。放射性125I粒子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胰瘘、放射性肠炎、消化道穿孔、急性胰腺炎、感染等并发症。半数病例术后24h出现低热伴血中性粒细胞升高。5例病人出现粒子移位丢失,发生率为24%,粒子移位部位为肝脏及肠腔。未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腹泻表现。结论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在临床受益疗效(CBR)及客观肿瘤疗效(RR)方面较单纯吉西他宾化疗有明显优势。125I粒子治疗组在疼痛、KPS体力评分及体重方面有明显改善,其临床受益率为57.11%,GEM组为25%(P=0.04)。125I粒子治疗组的肿瘤控制率为61.90%,GEM组为25%(P=0.03)。125I粒子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GEM组为6个月。125I粒子治疗组PFS中位时间为4个月,GEM组PFS为3个月。以上结果均表明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在本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总结本研究采用EUS引导下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吉西他宾化疗对中晚期胰腺癌治疗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认为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这一新型介入技术,副作用小,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在缓解疼痛,肿瘤控制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较同期单一吉西他宾化疗取得了更为满意的近期疗效。特别是在改善疼痛程度方面尤为明显,疼痛改善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肿瘤进展时间及生存期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总之,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是以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的。本研究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望为中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陈素贤[8](2009)在《超声在重型急性胰腺炎中应用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重型急性胰腺炎诊断,重症程度判定及对手术指征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11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重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疗效,对B超,CT及MRI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超声声像图改变,按各种征象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予以评分分组,将评分结果与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重型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平均年龄56.6±11.7岁,男:女=1.3:1,40-70岁之间者76例,占65.5%。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100%,116/116);其次为恶心、呕吐(75%,87/116)。体征中以腹部压痛为最常见(87.9%,102/116),其次为肠鸣音减弱(31.9%,12/116)。病因分类中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其次为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胆源性胰腺炎组患者年龄较其他组为大,且女性发病高于男性;而高脂血症相关性与酒精性胰腺炎组男性多于女性。病死率为11.2%。超声诊断准确率88例(75.8%),CT诊断93例(80.2%),MRI诊断56例(82.4%),超声及MRI诊断积液灵敏度高于CT。超声对胆系结石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均住院天数、手术例数随超声评分增高而呈增长趋势。以超声评分≥6分列为重症并与APACHEⅡ评分对比研究,发现与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B超在胆源性SAP早期治疗过程中,可确定胆总管有无扩张、结石及梗阻指导选择手术方式;床边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可改善患者病情;根据超声表现判断坏死组织有无感染及胰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的形成,并动态观察局部并发症的变化以指导和纠正治疗方案,可为临床决定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论:重型急性胰腺炎多发于40-70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及恶心呕吐,体征以上腹压痛及肠鸣音减弱多见;胆源性胰腺炎占首位,其次是高脂血症及酒精性胰腺炎。超声、CT及MRI对急性胰腺炎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种检查方法对SAP患者胰腺大小、形态、组织结构的改变发现无统计学差异,超声及MRI诊断积液灵敏度高于CT,超声对胆囊结石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MRI。应用超声评分法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快速简便、准确性较高。在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B超通过判断有无梗阻可指导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改善患者病情;根据超声表现及穿刺涂片找到细菌判断坏死组织有无感染及胰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的形成,并动态观察局部并发症的变化以指导和纠正治疗方案,可为临床决定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B超是诊断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造影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造影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超声造影对脂肪肝血流灌注的初步研究
    第二节 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血流灌注的研究
    第三节 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脂肪浸润区血流灌注的研究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对非均匀性脂肪肝形成机理探讨
    引言
    第一节 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相对正常肝区形成机理探讨
    第二节 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脂肪浸润形成机理探讨
第三部分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第一节 超声造影在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节 超声造影在肝内高回声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节 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低回声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肝脏疾病超声造影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三 脂肪肝血液动力学研究进展
三、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致谢

(4)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2 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
    2.3 超声检查
    2.4 CT扫描
    2.5 MRI扫描
    2.6 影像学表现分类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实验室指标
    3.3 超声、CT和MRI影像表现与比较
    3.4 附表
    3.5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内胆管癌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胰腺癌9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历

(7)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与流程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案及操作步骤
    三、流程
    四、粒子属性及其植入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二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客观肿瘤疗效评价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临床受益疗效评价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评估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疗效评价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生活质量评估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超声内镜引导下~(125)I粒子联合吉西他宾化疗治疗胰腺癌——安全性评价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诊疗标准
附录2·患者资料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性125I(碘)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
    正文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超声在重型急性胰腺炎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重型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超声对急性胰腺炎重症程度的评估价值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B超在重型急性胰腺炎手术指征选择中的价值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胰腺病变的影像学检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所见[J]. 王惠,王怀禄.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2(01)
  • [2]超声造影对非均匀性脂肪肝血流灌注及鉴别诊断的研究[D]. 刘利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6(09)
  • [3]彩超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肝、脾、肺1例[J]. 戴琳,冯筱榕.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2(07)
  • [4]小直径肿块型肝内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研究[D]. 梁文杰. 浙江大学, 2017(03)
  • [5]腹部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A]. 姚克纯,刘淑萍. 2012年首期全国超声诊断实用技能及疑难病思路研修班资料汇编, 2012
  • [6]胰腺癌93例临床分析[D]. 王艳芝. 浙江大学, 2009(11)
  • [7]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D]. 江月萍.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 [8]超声在重型急性胰腺炎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 陈素贤.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胆总管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超声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